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探究式教学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尝试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组合,构建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模式。它能够吸纳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模式的优点,避免单独使用的不足,优势互补而达到教学模式最优化。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开展探究教学,采取什么具体策略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触很多,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营造良好氛围的方法和目标。而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示范者。
1.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和目标。学生是知识体系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支持者。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需要。
“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仅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并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能力有所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尽管中学生在这方面还不成熟,组织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有趣,贴近生活,所以物理课堂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
2.教师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在这方面,我国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因为在现行课堂上,学生基本是“听师由命”,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次数在学生课堂交往总次数中占很大比例,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他行为的比重微乎其微。再看看我们的中学课堂,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活跃度反而下降。显然,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切实加强对物理科学探究的理解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其结果来说,是反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就其认识过程来说,其基本特征应当是科学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只有通过人们的不断探究活动,才能透过自然现象揭示其本质,从而形成科学理论。
1.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因为注重创造学习科学的环境,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究自然的环境、条件与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学习。
2.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虽然《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这些要素是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但不是科学探究学习的必需环节。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要素,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科学探究学习不一定是“完整”的。根据要素的多少可以把科学探究学习分为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完全探究能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科学探究不仅为了寻求某一个科学结论。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得出结论,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教师思路上引导,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师常采取回避态度。同时,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科学结论,教师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这种单纯追求结论的探究活动是不可取的。诚然,探究过程需要得出某些结论,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精神。
三、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不再以老师的教为核心展开,而主要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是否通过物理教学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探究、实践、摸索,例如:在学摩擦力时提问“生产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在学惯性时提问“假如失去惯性世界将怎样”?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全凭学生细心观察、搜集资料、生活经验等平时的积累,真正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重点把握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和特点,总结了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使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传统上采取的教师直接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重在以“教师为主”,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和跟从的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和创新思想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对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特征和实践进行探究,能了解到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和优势,从而在实际的运用中能更好地为小学数学教育服务。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例子并留下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将原理和结论结合,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以此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地探索问题,并掌握和解决问题,敏锐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1.动手操作性强小学数学中,探究式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的空间,并帮助小学生加强数学规律以及性质的理解和认识。2.趣味性强探究式教学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把带有趣味性、适合小学生思维逻辑的数学问题设置成不同的情境,然后让小学生能够从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3.交互性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且还能取长补短,将每一位学生的有点充分的发挥出来。探究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和合作的学习能力,并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教学的质量。4.创新性强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大多数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得的答案。探究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技能及其解决的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的进一步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三、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策略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中,第一,是进行恰当数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第二,提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第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技巧和方法的提高和巩固,且注重学习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第四,知识的回顾,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学习和态度的提升反思。学生在探究式数学学习中,不仅能够提升知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态度。2.注重学生的应材施教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讲模式,为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参与、合作提供了条件,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交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特点学习和吸收知识。避免了因教师不能满足每个学生教学需求不足,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和交流合作的机会,要远远多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课堂教学实效性更好。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更加能够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需求。3.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模式的转变在探究式数学教学策略中,四个环节的设定,更加适应现今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及新教育思想需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交流,转变了过去被动学习的学习模式,教师也不再进行独自的课堂知识的传授,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学习交流的生态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位置,变成辅助和促进学生学习。例如,数学课堂中关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讲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相关学习材料,包括两个同样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硬纸片、剪刀、直尺等,引导学生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研究,学生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产生强烈学习的愉悦感和进一步学习的想法。4.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在探究式数学教学策略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分数的学习中,提供给学生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折l/4,问几种折法。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兴致非常高,老师同时进行学生创新学习的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索、实践尝试、互动启发,更多的方法被探索出来。因此,探究式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改变学生思维和知识结构,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快速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进行探究式数学教学可以提出具有现实和探索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佳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几点实践[J].时代教育,2010,10(2):206-207.
[2]林贤良.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2010,10(8):31-32.
[3]李中海.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2,10(6):22-23.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1. 提出问题的策略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下面探究环节。由于教材的特殊地位,其中的问题多为陈述性的问题,一般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的作用恰好要在这里体现出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
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
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像,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什么关系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变换角度提问,除了可以反过来问之外,还可以采取变换问题的方法。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要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创设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渠道,可以采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用“见怪不怪”的生活经验形成问题;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形成问题;以意料之外的计算结果形成问题;以真实可信的化学史实形成问题;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形成问题等等。
如,教师在讲“分子和原子”一课时,问学生我们生物课用到的显微镜 观察到分子吗?大家见识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吗”?它可以看到分子。这个问题是学生前所未闻,很容易一起他们的兴趣,自然学生也就很快进入教学要引导探究问题之中。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实施应具有使问题开放的引导语。如: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如,在“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一节课,教师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设计。教师首先给出“铁树开花”画面。学生觉得很惊奇,就想知道铁树是如何开花的了?
2.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策略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当学生猜想与假设不够开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思维等方法进行猜想。
交流探究结果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又极为重要的一环。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发现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观点,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也能加强实证资料与已有学科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交流结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表达能力,并加深对科学论证方法的认识。
如在上“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一节课时,教师提出了看看哪一组有更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这一句话调动了各组组员的的积极性。交流过程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交流合作机会的策略。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各种方式的交流合作十分重要,许多工作不可能由单独的个人完成。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 听辨的技能: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分析,判断,同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 表达的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3) 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 合作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