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第1篇

不能再靠印票子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拉抬实体经济的道理,在2013年中“钱荒”出现时就已经被充分讨论,且形成了基本共识。现在碰到流动性紧张,部分市场人士转而希望货币供应闸门打开,一方面固然表明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之强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被各方寄予厚望的盘活货币存量至今尚未见效。没有新的货币增量,又未能盘活存量,市场人士对流动性偏紧的抱怨也就不难理解。

但为今之计,货币当局和高层决策还是应从长远出发,顶住压力,慎开货币供应闸门,否则中国经济很容易重回量化宽松以及低效投资拉动老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前功尽弃,短痛虽缓,长痛更甚,绝非中国经济之福。

从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局看,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两项改革渐成加速之势,因此在2014年货币存量调整更须加快进行。日韩等国金融改革的教训表明,在有大量僵尸企业和僵尸贷款存在的情形下,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会大大增加市场风险:传统大型金融机构债务缠身,无力应对市场竞争压力,渐成僵尸银行;此前尽享优惠利率的传统大型企业无力应对利率市场化前期必然出现的高利率压力,利润下滑,新债难举,旧债难还;此前告贷无门的中小企业纷纷加大在国际市场的举债力度,短融长投。种种风险叠加之下,一旦国际资本市场出现风吹草动,便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

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初衷,是为了让市场发挥对金融资源的决定性配置作用,从而汰弱留强,让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获得足够的金融资源,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也让真正能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存活得更好,从而打造一个畅旺的金融市场、一批强健的金融机构。

然而,要达到上述目的,需要中国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具备基本“生理条件”,才能闻鸡起舞,对市场信号进行正反馈。一个债务缠身、有隐患的经济体,不易应对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挑战,甚至可能产生负反馈。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价格闯关失败虽然有多重因素,但大量国企对市场价格信号根本“无动于衷”是最根本的原因。

虽然我们不能等到万事俱备才能推进相关改革,但必须妥善权衡推进次序、速度和市场主体可承受能力,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使改革真正能够发挥“倒逼”作用,并进而通过市场主体行为的改进为下一步的改革增添助力,从而使改革与发展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如果不顾现实条件约束,动辄以闯关心态冀望“倒逼”,则可能适得其反,令改革与发展双双受损,反而令改革被污名化。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真正盘活货币存量,只要下定决心,总能找到办法。卡住货币闸门的初衷,是希望遏制住“借新还旧”资金空转的恶性循环,而要通过盘活存量将资金导入实体经济。然而存量不会因为增量的中断而自动盘活,需要通过一番痛苦的重组才能激活,换言之,想要不付出一定的代价就走出债务困局是不可能的。

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各方必须在厘定责任的基础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承受一定程度的违约风险。不如此不足以盘活存量,所谓去腐方能生肌,出清才能轻装上阵。中央、地方和银行如何分头消化相关不良资产,既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又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的首创精神,同时还应以市场化手段为主,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公开公正处置,避免造成新一轮国资流失。

除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对于那些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优质基础设施资产,也应以多种金融工具加以展期和盘活,以期投资收益能够提早反哺实体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不妨对社会资本多让渡一些利益,既盘活存量资产,又激活民间投资,可谓一举两得。而金融产品的丰富化,又将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第2篇

土地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宏观经济平衡运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调控杠杆。加快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步伐,盘活存量土地,这既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在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努力盘活存量国有土地,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特别是当前新的土地政策的不断出台,现就如何盘活存量国有土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盘活存量土地的必要性

土地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政府最大的资产。属于可以盘活的存量土地有:进行旧城改造的土地、利用率低和空闲的土地、需改变用途的土地等。盘活存量土地的必要性有三方面:一是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瓶颈”制约的需要。今后,随着土地政策的收紧,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数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多,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设用地供给与城市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土地供给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着力于盘活存量土地,走内涵挖潜的集约化城市建设之路。二是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需要。建设城市,包括道路、水电、煤气、绿化、环卫、学校、医院、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需要大量的投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的所需资金,理所当然地全部落到了政府的头上。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如果政府没有更多地在盘活土地上做文章,那么投资回报率将会极低,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在城市建设上无钱投和负担重的窘境。只有把存量土地盘活,才能真正解决财政投入困难的问题。三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需要。盘活存量土地,就是旧城进行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努力建设现代化城市。

二、城区存量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城区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单位的土地用途与城市规划不相符。从城市的功能看,城区应着力考虑公共设施、商住、生态环境等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居住环境。但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工业企业还坐落于城市中心区内,阻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二是土地利用率低和空闲。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体制陈旧等多种原因,有些企业,特别是市直企业停产和半停产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土地利用率比较低,有的甚至空闲。

三是土地闲置。企业投产后,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停产和半停产的土地不应属于闲置,只能属于空闲。目前看,城区内历史形成的工业用地还没有发现闲置,但少数近年新取得的用地面临闲置。

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企业生产不景气,造成大量厂房场地空闲。由于管理不到位,产销不对路等多种原因,一些企业经济效益越来越差,迫使企业停产或半停产,造成土地利用率低或空闲。

二是企业抵押贷款形成不良贷款,造成土地资产难于盘活,融资困难。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再加上多数企业都已经用房地产进行了抵押贷款,造成再融资没有抵押物,而想盘活土地资产必须还贷,无力扩大生产,职工生产没有积极性,生活无保障。

三是土地资源利用缺乏计划性和规划指导。摸清土地资源后,如何按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有待加强,如何根据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有计划的分批供应土地还需加强。

四是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环境有待完善。特别是新成立的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总体规划不明确,高素质管理人员不多,造成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软硬环境都没有完善到位,不能吸引想搬迁或新的用地单位到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投资建厂。

五是重审批,轻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后,不能有效地管理,包括如何执行出让合同、如何进行验收等。

六是预审和供地的衔接不够。非工业项目还没有预审指标。预审需带项目和推行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相矛盾。

三、盘活存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措施

一是着力推进企业“退二进三”的系统工程。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从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型城市角度出发,城区的工业企业将逐步集中到经济开发区或工业集中区。将城市中心区企业用地,采用“腾龙换鸟”的方法腾出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空间。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对土地利用率低的企事业单位,根据行业性质重新调其用地,同类项目相对集中,并合理核定其用地面积,把经过整合后的空闲土地再布设新的用地项目,做到地尽其用。

二是设置建设用地准入条件,并加强跟踪管理。严格执行国家《限制供地目录》、《禁止供地目录》,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限制性产业项目供地,坚决杜绝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认真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把开工、竣工时间和用地指标都要明确,解决重审批、轻管理问题。

三是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健全土地储备中心机构。加强人员素质建设,使土地储备中心能够按政府的统一部署,完成收购储备土地的任务。完善收购、储备土地的各项制度。多方面筹集资金。政府应设置土地收购储备专项资金,从收取的土地出让金中提取20%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以便滚动发展。

四是依法处置闲置土地。第一,对闲置土地的界定要准确。从时间看,用地单位取得用地手续后,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属闲置土地。从建设量上看,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一年的属闲置土地。第二,对闲置土地的处置要得当。土地部门对其认定的闲置土地,应当通知土地使用者,拟定该宗地闲置土地处置方案。闲置土地依法设立抵押的,应通知抵押人参与处置方案的拟定工作。处置方案经原批准人民政府批准后,土地部门组织实施。

五是有计划地优先供应存量国有土地。为了能充分利用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存量土地,政府应从政策上进行调控。凡是以后新的建设用地,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优先使用利用率低和闲置土地。建设用地能使用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存量土地,不得批准占用农用地。为了使政策能贯彻实施,政府必须有计划地供地。因为科学有效的土地供应计划,能够有效地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地价的平衡性,一方面保证政府获取正常的土地收益,另一方面保证用地单位进行建设的积极性。

六是改善开发区投资环境。从城市总体规划上看,无论是搬迁改制的工业企业,还是新建的工业企业,都必须集中到近远郊,最好集中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科学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惠政策。

七是与银行、司法部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保证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前提下,正确解决企业、银行等各方面的利益,土地、银行、法院等部门要联合办公,制定合理政策,把查封和抵押的 土地尽早解封,使存量国有土地得以盘活。

八是积极推进工业等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认真落实文件精神,提高取得工业用地的竞争力,变政府供地为市场配置供地,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加快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尽早出台政策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大大减少新征建设用地。

为了更加有效地盘活存量国有土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宣传,营造环境,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维护好广大城市居民的根本利益前提下进行土地清理盘活工作,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要摸清基本情况,了解搬迁群众的心理想法,积极做好事前宣传工作和搬迁户的思想工作,切实解决好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把矛盾控制化解在萌芽中,避免矛盾的激化。同时,还要深入开展土地基本国情和国策教育,加强土地集约、合理、可持续利用的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促进集约用地观念从“要我集约”到“我要集约”的思想转变,为推行土地集约利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3篇

Abstract: At present, as the newspaper system reform deepens continuously and network new media develops rapidly, media market competi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severe and traditional newspaper is facing new developing dilemma. How to become bigger and stronger is the common topic of newspaper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bottleneck of China's newspaper group system reform process, studies the newspaper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effective ways of newspape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关键词: 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扩大增量; 盘活存量

Key words: newspaper group;reform development;modern enterprise system;enlarging increment;revitalizing the stock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156-02

0 引言

我国报业集团发展已走过10年历程,在经营结构、发行策略、广告开发、资本运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相当一些报业集团在组建集团之后,盈利水平低,有规模而没有产生明显的规模效益。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经济形势变化,更主要的是报业集团自身市场意识薄弱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动荡起伏,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传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传统报业市场份额面临逐步被切分的危险。传统报业如何走出瓶颈、摆脱发展困境,推进报业集团又好又快发展,做大做强以应对当前以及未来的挑战,关键是解放思想、适应市场、不断变革。理性对待,稳健操作不失为当前经营管理较好的策略,实际操作上就是[1]扩大增量、盘活存量。

1 增量和存量的概念及报业集团的增量和存量的内容

增量和存量的概念是在中国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中,提到的词语。在经济学范畴“增量”[2]是指要增加的固定投资,就是增加的资金流量;“存量”[2]是指原来就形成生产能力的、或原来就有的固定资产。具体到报媒行业的增量和存量,内容更广泛。存量除了集团固定资产和货币外,广义概念还应包括集团所拥有的品牌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影响力以及社会资源。报业增量就是在存量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整合、运用集团资源,挖掘潜力和开拓新领域所进行的重点投资获取新增加的资产和经济效益。存量和增量是企业发展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

2 制约报业集团发展的几个主要表现

当前,一些报业集团在前进的道路上,经营管理遇到了若干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制约。

2.1 缺乏强烈的市场意识,没有明确的长远发展思路及理念 虽然报业集团改制很多年,但在很多人眼里只是换换牌子,思想上仍停留在等靠要的行政事业思维,观念陈旧,固步自封,满足于按部就班,行动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报业是生产报纸这一特殊商品的企业性质认识不清,缺乏强烈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没有科学地企业发展规划、思路和经营理念。

2.2 企业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彻底转变,成为制约集团发展的瓶颈 报业集团的建立是规模经济和报业产业化的需要,同其它企业集团一样都是企业。报业集团的企业性质决定了企业内部设置、生产和营销必须符合企业经营规律和市场规律。当前,一些报业集团根据上级要求和行政手段,[3]虽然拥有了几家、十几家报纸,总量扩大、规模扩张了,但还是行政事业的设置和经营管理模式,造成机构臃肿、管理混乱、资源浪费、投资无序等状况。

2.3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没有灵活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薪酬机制 中国报业走向市场是一种必然选择,具有现代企业意识和经营理念,勇于开拓创新的经营人才是报业集团发展的保证。一些报业集团在人员安排上制度僵化落后、走过场,不是以市场需要和工作出发,还存在着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情况,这严重阻碍了集团发展活力和动力。

2.4 资金有限,融资能力较弱,投资回报率低,且缺乏科学性 一些报业集团资金有限、投融资能力差,阻碍了企业发展。不开源节流,在投资上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严谨认真的可行性研究,好大喜功,重短期利益,投资方向难以把握,不管资金回报,乱投资,缺乏资金风险意识、安全意识,造成了投资回报率低,甚至资金损失和浪费,使集团发展面临困境。

3 当前背景下,如何“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并提升报业集团运营效率

3.1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 进一步明确报业集团的企业性质,加强集团全体职工的企业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教育。转换思维,改变作风,凝心聚力,在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盘活资产、资金运用、用人机制、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上下功夫。认真谋划企业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整合、盘活报业集团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积极科学地开拓新领域,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扩大集团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

3.2 建立健全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彻底改革报业集团行政事业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产权代表责任制度,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4]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集团同旗下子报及各经营单位全面理清产权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在人员聘用、薪酬机制、管理制度、营销模式、办报经营、资金运用、融资模式上给与子公司更多自主经营权,鼓励、支持子公司发展壮大。

3.3 优化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形成科学的产业链

对现有资源有保有压,集中整合报业集团优势资源,对盈利能力强、前景广阔、重要的项目进行开发、利用,逐步形成报业集团以品牌效应、广告经营和报纸发行为主导,多元化相关产业扩张的产业结构。

报业集团的品牌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设备、闲置房产通过与其他领域优势企业合资合作及民间资金的融资,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客户差异战略、成本优势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关停、合并受众人群少、经济效益差的夕阳报纸;开办以市场为导向,贴近生活、读者群需求大、现代时尚的报刊;细分报纸市场的层级结构,避免集团内部报纸同质化竞争。

3.4 积极开展资本运营 报业集团开展资本运营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是集团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资本运营不仅可以获得大量资金,同时也促进传媒资本在更大范围的重组,增强传媒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主要有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租赁、上市等方式,科学合理的资本运营可促进报业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是报业经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宇.“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传递金融调控三大信号.新华网,2013年06月21日.

[2]网络百度.

第4篇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是多年来主要由于信用环境、行业政策、行政干预等原因形成的,对于农村信用社信贷存在的风险,不能简单的就化解论化解,必须把其置于发展和变革的环境中,在变革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发展中消化存在的风险,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 要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理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对症下药。笔者建议:

一、综合运用多种清收手段

集中精力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是当前形势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重点。既重视信贷资产总量的扩大,以增量稀释存量,又重视以前资产存量的清收与盘活,把优化增量与 盘活存量有机结合起来,应当是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的着力点。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要继续实行不良贷款清收责任人制度。 对不良贷款要按形成原因分为:行政干预、党政干部、金融系统干部职工及家属、信用社人员发放的明责自清贷款等几种,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上报党委政府或请求有关部门协助、督促清收。

(二)运用各种手段清收不良贷款。 摸清情况,搞清信贷风险底数,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真实反映信贷风险状况是清收不良贷款的前提。在对不良资产新老划段的基础上划分具体责任:对个人违规操作形成的不良贷款要追究经济或刑事责任;对其他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可仿照商业银行成立金融资产管理机构,专门组织收购管理。要运用多种手段清收欠贷欠息,尤其要注重各级政府的力量,提高清欠效果。

二、强化管理工作

完善的内控制度不仅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资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农信社增收及全面发展的需要。农信社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认真落实,确保各项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达到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的目的。

一是坚持贷款“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始终是信贷工作的生命线。要在防范和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上下功夫,严格贷款的发放和使用,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二是加强信贷审贷分离制度,要健全严密的信贷手续,通过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严防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

三是适当压缩信用放款,规范抵押合同,完善担保手续,全面推行抵押担保贷款。历史的经验表明,信用贷款风险最大,要想规避信贷风险,实行动产及不动产抵押可以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点,相对能较好地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因此,尽管发放抵押贷款,涉及到要到各种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协调,放贷手续要比信用贷款手续烦琐得多,可能会流失一部份怕麻烦的客户,但是实践经验表明,其发放效果比信用贷款效益要高得多。

三、进一步加强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第5篇

关键词:油背景;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长期以来,油公司更多的追求规模上做大,由此形成的重资产化特征已经影响了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油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油田内外部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给油田总体效益带来严重冲击和影响,业务收入利润大幅下降,整体经营困难,形势非常严峻。

一、油公司背景下,资产管理的新思路

油公司主要就是取得了一定的矿产权利,然后以油气的勘探以及开发和生产为基本性的业务,进而再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和市场方面的运作,成为新的能源公司。在石油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油公司的管理模式需要从以往的计划性经济管理向着经营化的管理方面转化,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最优手段,并且经济管理体系中,资源和资产的效率也要向着最大化方向前进,不断的优化运行成本。由此可见,资产管理的新思路主要是注重质量和效益,在此之中强化资产管理。采油厂的固定资产主要包含了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油气设备,常见的油气设施主要有油水井、油气管道以及储存罐等等,而且随着长期以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固定资产折旧占采油厂生产成本的比例也随之增大。那么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提升工作效率,让资产管理的效益凸显出来,进而不断的提升油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此采油厂需要成本和投资明确的情况下,将目光转向对内部的挖掘,只有加强管理,对现有资产进行灵活的运用,才能有效的实现资产运用的本来性能,才能有效的降低油田设备在维修过程中对的损耗。资产管理的重要核心内容就是合理化的使用运营资产,一要优化增量,二要盘活存量,坚持量入为出,深挖内部潜力,努力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那么在油公司的管理体制下,给予了资产管理新的方向,也就是从以往比较单纯的实物和数据管理向着信息化核算方向趋近[1]。

二、油公司背景下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策略

(一)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首先,采油厂建立起资产管理中心,建立更有效的管理机制。更有效的对全部资产实物的静态信息进行清查,摸索出资产的实际情况,并对资产信息数据库中的基础资料进行补充完善。按照业务重要性细分各类资产,进而对现有资产和业务系统规划,提出产业链重要环节和各类资产的动态重组和配置方案。

其次,做好资产动态变化的追踪,定期召开资产例会。在例会报告的过程中,进行工作的周、月、季度总结,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的解决,并且通报问题的结果,以利于做好下一步的部署工作。例如,对于新增、改建以及丢失的资产实物上进行清晰化管理,有利于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利于对当前情况进行全方面的把握[2]。

(二)采油厂固定资产的现场管控管理

在采油厂的现场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有清晰明确的管理目标,确定权责关系,并且对各项指标进行分项纵化的管理,具体任务和具体指标落实到实处。其次,还要不断的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的监督和检查,不断的提升现场资产管理的水准。再次,要及时反馈信息,让工作人员对现场情况有一个全面的基本的掌握,严格的按照制定的相关标准去工作才能作出更好的成绩,才能发现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对工程现场做更加全面的控制。资产管理实际和资产管理标准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此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对此进行不断的对比才能有效的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解决关键性的问题[3] 。

(三)采油厂资产的有效运营管理

首先,采油厂固定资产的归口和分级管理。归口分级管理主要是在采油厂领导的带领下,将资产的类别进行分类,然后把具体的工作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当中进行优化和管理,每一类资产都有其固定的使用地点和方向,因此需要各级单位能够进行具体化的管理,实行谁利用,谁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让采油厂的固定资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做好日常的保管,促进资产的完整性,并且发挥好各个部位的效能[4]。

其次,建立健全运营体系。优化资产运作,提升资产保值增值水平。推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控,通过处置无效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用活增量资产、减持当期资产等方式方法,将资源向投资回报高、创效能力强的资产集中,降低资产占用规模,提高资产运作效率。一是加大固定资产投入、运维等环节的管控力度,优化资产增量,加强设备集中管理,强化提高设备利用率。二是加大低效、无效、负效资产的处置变现力度,发挥再生资源公司专业优势,加强市场化运作,加快积压库存处理,确保处置过程规范化和处置收益最大化。四是要强化修旧利废工作。扎实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工作,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创新修旧利废管理模式,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和修旧利废工作。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开展修旧再利用工作,在油管、抽油杆、抽油机配件等方面推进设备再制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油公司背景下对采油厂的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资产轻量化运营管理的新思路,通过集中管理、盘活存量、处置变现和修旧利废等措施,进一步树立“资产质量重于资产数量,价值增长重于数量增长”的理念,摒弃传统不合时宜的管理方式,采用新的资产管理方法,并且不断的完善各项机制和体制,强化对资产效益化运营的管理,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会然.河口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

[2]孙海英.浅析特高含水期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26(8):270-270.

第6篇

近日,上海住建委表示,自1月6日起,上海市住建委会同相关部门对商办项目进行集中清理核查,在此期间暂停此类项目的网上签约。所谓商办项目,是在商业办公用地上建设、可分割出售、原本为商旅人士提供的装修式公寓,俗称“酒店式公寓”或“商住房”。目前,由于这类物业将商办用途的单元(上海规定单元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层高大于4.5米)横竖分隔成小单间,接通天然气,设置阳台、卫生间、空调外挂架等生活设施,事实上改变土地和房屋用途而成为“类住宅”。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相继启动旧城改造,“类住宅”的种类也在增加,比如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趋势下,个体创业者基于办公居住空间融合的要求,在工业用地上建设可分割出售的创新型产业用房、创意园区用房。这类“类住宅”在上海深圳正在大量涌现,手握工业用地,不愿支付转住宅的高额补缴地价、不愿补足配套的国企和园区最积极。再如,为盘活存量低效商业用地,培育租赁市场,2016年“国务院39号文”提出鼓励商业用地改造为租赁住房,开发商打着租赁的旗号,政策红利和漏洞尽享,开展“以租代售”业务,表面是机构化租赁,实则是“类住宅”的另类开发和销售。

目前,大城市各区都要发展第三产业、都有产业升级转型的量化考核,需要建设商办综合体等地标,于是出让了很多商办用地。但是,城市商办项目“去化”和招商困难,为提高开发商投资热情,京沪穗深等城市允许商办项目开发部分“类住宅”。更多“类住宅”的出现,则是2010年热点城市实施住宅“限购”以来。特别是,2016年房价快速上涨,“类住宅”价格(包括租金)仅为同类商品住房的60%,加上其不限购的优势,成为“刚需”、外来购房人群和房产投资等需求的“出口”。特别是,“类住宅”“宜商宜住”的特点,适合办公和租赁,投资需求非常青睐。

以深圳为例,2004年“类住宅”在商品房成交中仅占比4.5%,2015年上升到11.5%,2016年上升到17.8%,近10年销售价格年均涨幅达到16.1%;北京“类住宅”市场更火爆,2016年全年成交商住房6.8万套,比2015年增长了196%,接近全年普通住宅成交的1倍,占商品房成交总数的60.1%,成交均价达到2.9万元,比2015年上涨了14%;2012-2016年,上海共出让691块经营性用地,“类住宅”地块达359块,占比52%。2016年,上海商住房成交2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45%,商住房销售均价达到2.57万元,同比增长23%,目前在售楼盘消化周期仅5.3个月。

二、“类住宅”与大城市用地政策存在冲突

此次上海严格控制商住房,不排除像北京一样启动商住房限购的可能。另外,京沪深等大城市“类住宅”泛滥,与大城市空间需求转向存量用地盘活有关。从2017年开始,我国大城市供地政策出现新的变化,一是供地要与人口流动在空间上匹配,即人口流入多的城市要增加供地,这与过去大城市“一刀切”地缩减供地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工具完全相反;二是增加住宅用地比例,以契合人口净流入、就业率高的第三产业大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要减少工业、商办等非住宅用地;三是盘活存量用地,即新增用地减少,空间需求转向存量二次开发。

比如,近期国家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显示,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从原来的3226平方公里调减到3185平方公里。近年来,国家划定大城市边界,限制大城市新增供地、城市外扩张,并非是抑制大城市空间需求,而是倒逼主政者转向存量盘活,释放低效产业和商办用地。但是,基于短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税收贡献的考虑,大城市每年产业和商办用地供应均占60%以上的新增份额。此外,政绩考核“上下其手”,城市各区政府也有招商引资、发展工商业、建设区域商业办公地标建筑的内在激励,从而造成工商业项目遍地开花。

问题是,产业讲究上下游的积聚效应,更依赖人口聚集,商业则讲求商圈气氛培育,背后则是购买力在支撑。即便建起了高楼、园区,但招商、商家入驻往往都非常不理想。笔者所在的深圳,每一个旧改片区都要配套商办,即便中心区的商办综合体,二楼以上不乏大量空置,区域商业办公空置已成常态。因此,以有效回笼资金来提振开发商积极性,捆绑建设部分可销售的“类住宅”(酒店式公寓、商住房、创新型产业用房等)已成普遍现象、不得已的选择。

上海此次叫停的146个类住宅项目,多位于嘉定、松江、浦江、浦东等城市。2016年5月已启动“商住房”限购,全面叫停新批商住项目的北京通州,更是占据全市商住房销售30%的份额。2011年以后,大城市启动住房限购政策,房价地价快速上涨,“类住宅”成为突破限购,分流需求的出口。规划设计上,原本规定不低于150平方米、不高于4.5米高的商办单元,由于不得已的妥协,被横竖分割成50-60平方米的小单元,天然气禁止接入、公共卫生间而非独立卫生间、不能设置阳台、空调外挂架等设计规范也被突破,以迎合需求并大规模向市场推出和销售。

国家允许京沪深等大城市增加供地,但并非是新增供地,而是存量盘活。也就是,向存量要空间是未来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唯一路径。近年来,京沪深等城市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但45%左右的存量建设用地仍旧为工业用地。从地均产值和人口密度看,工业用地有必要向第三产业、住宅倾斜。但是,掌握工业用地的国企、园区,希望尽享土地开发红利,不愿缴纳功能转换的巨额出让金(土地是划拨的),无力做住宅片区的公共配套,结果是存量盘活局限在原用途,政府也有以土地换取对低效国企长期补贴的想法,这也是“类住宅”异军突起的原因。

笔者调研发现,上海很多老牌国企动辄占据数平方公里土地,都成立旗下开发公司或联合开发商成立置业公司;深圳工业用地和园区改造,也在向房地产转移。起初,大家一窝蜂地开发创意园区、写字楼。商业办公过剩后,便转向打球的“类住宅”。“类住宅”反映市场对住房需求旺盛的态势。如前所述,买这类住宅的多为刚需、被限购者或投资客。问题是,这些区域本身规划为商业办公,居住氛围差,缺乏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需求过旺必然是无效供应和资产泡沫衍生。

三、“类住宅”本质和突出的问题

首先,“类住宅”违反了土地用途管制、城市分区规划,造成城市生活和生产功能区混杂穿插,用地效率较低、“城市病”突出;其次,“类住宅”大行其道,擅自改变房屋内部结构的空间分割愈演愈烈,消防和安全形势严峻;再次,缺乏配套的“类住宅”盛行,导致住房投资氛围恶化,人口管理失控;最后,“类住宅”游离于住房统计,或导致未来住房供应过剩和风险爆发。2015年5月,北京启动通州商住限购,意图在于,通州是疏导首都功能的行政副中心,而非泡沫集中地或又一个“睡城”。

本质上,“类住宅”迎合了住宅需求旺盛,特别是刚需购房和租房、投资性购房,也反映大城市住宅供地不足,更是土地用途管制下,市场绕过监管获取“管制外收益”的结果。监管在规划、设计、审批上固然要有所诟病,但区域发展“房地产化”、短期政绩考核、产业人口不积聚才是根本。大城市遍地开花、多布局于的“类住宅”,尽管作为租赁市场成为中低收入者“落脚”城市的选择,但造成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混乱,倒逼公共配套高成本四处铺开、城市病积重难返。

四、以土地制度革新解决“类住宅”难题

第7篇

1.结算资金回笼男的状况依然存在

当前,石油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石油企业中,应收账款过高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很多的企业应收账款金额巨大且账龄长,影响了该企业的资金周转,导致该企业财务问题恶化。例如许多企业在对因信用政策、客户信用、结算因素、管理因素、金融工具因素等方面产生的应收账款金额没有很好地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不去查找怎样避免账款存在的方法,则很难让这些方面的应收账款金额减少甚至消失。

2.资金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虽然很多的石油企业就资金控制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已经下达,但很多的企业还只是停留在对书本的学习和理解阶段,并没有根据新规范的内容来对照检查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有些企业的生产员工只是一门心思的生产操作,对原材料的来源和剩余皆不过问;销售员工只负责推销,对销售款项的取回无责任;财务人员只负责记账与结算,对各项款项是否符合财经制度不予监督。种种行为都导致了企业资金管理上的混乱,也加速了企业的资金紧缺。此外,由于石油企业本身对资金风险防范的不重视,当国内石油企业对外发展步伐的加快,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以及资金投资风险和结算风险的增加,导致石油企业在资金管理和控制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二、加强石油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管理的措施

1.明确投资目标责任制,强化决策管理

石油企业往往都是高投资高回报,这就使得企业的投资决策至关重要。所以,企业要形成科学的决策制度,明确企业投资目标责任制,加强决策者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坚决避免垄断决策或无人决策的局面。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对需要大量资金投资,成本较高,收益较慢的项目进行适当削减,关掉无效井,切实有效地降低低效无效油的产量,将空出资金投放到高效井的开发中,从而形成最大的投资效益。

2.挖掘内部潜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石油企业内部的资产存量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所以企业需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财产清查工作,处理“挤压、报废”的物资,盘活资产存量;同时财务人员可以通过财产清查,对众多的应收款项进行分类处理,必要时可采取法律手段进行回收,对员工或管理者的差旅费做到以物抵账、以货抵账的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资金储备量,杜绝库存过大和储量结构不合理等状况,减少资金的使用。

3.加强资金预算制度,抓好资金控制

对于该措施,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大资金预算的覆盖面,将企业所需要用的全部资金全都纳入资金预算管理中,不允许有任何资金游离与预算管理之外,将计划外投资扼杀在摇篮里。

②拒绝先项目后资金的方式,禁止搞资金赤字预算。

③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将银行和企业管理相结合,统一资金支付方式,有效地防止计划外工程和资金外流,真正意义上做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④加强现金的日常管理,控制资金的支出,最大程度减少资金流出。

4.深化目标成本管理,强化内部控制

目前石油企业普遍存在高消耗、高浪费的现象,这主要源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将目标成本与各员工的绩效考核相结合,让员工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工作,解决了员工的工作态度不积极不主动等问题,从根本上减轻了资金的压力。

三、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支付风险;防范机制

施工企业财务支付风险存在的原因是多样的,防范也是多方面的,除国家采取必要的宏观管理政策外,企业内部如何建立防范机制更有意义:

1 提高风险意识,把好经营关

建筑项目的经营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对单个的项目而言,只是风险大小的问题。业主为避免工程施工中的风险,要求施工单位开户银行出具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这是其防范风险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做法为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借鉴,树立风险意识,参与项目经营。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要注意从源头上加以防范,对承接的工程项目,要以严密的合同形式来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注意材料供应商和分包商与项目经营风险、利益的共担与分享,这是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

2 建立财务支付风险预警体系,科学合理客观地分析支付能力

财务支付能力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债务人判断其债务风险的一项主要依据。在现行的财务制度中,通常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三项作为参照标准。但复杂的实际情况使这些指标失去了真实的意义。因此,建立一个以现金支付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该体系包括:

(1)付现能力分析,确定现金支付率。通过对企业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总额)、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入/债务总额)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确定现金支付比率范围,低于下限时要及时补充现金,高于上限时可适当减少现金拥有量,以现金支付率来动态控制企业现金持有决策。

(2)变现能力分析。对速动资产中真正能在一年内变现的资产进行分析,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对其中拖欠时间长,回收无望的账款作特别处理,不作出变现评价;对部分应收账款要用预收工程款进行备抵清理,除去其中的虚拟部分,以此计入现金流量预测表,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作出较为客观科学的预测。

3 建立资金管理调度体系

提高资金运行效益,加强资金运行监控力度,保证资金合理、安全使用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必要措施。资金分散管理的体制已不适合企业进行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对跨度大、层次较多、流动分散的施工单位,从传统的分散型资金管理模式向现代的集中型资金管理模式转变更有意义。由于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分散流入,分散支付),决定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对源头(施工项目部)资金的管理调度是进行资金总体控制的必然选择,这一资金管理调度体系应包括下列主要方面:

(1)集团总公司对施工项目部实行总的资金控制。项目经理在施工项目上与集团总公司是处于一种关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好项目的施工建设,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为此,可采用对施工项目实行现场成本控制的办法,确定施工项目部资金支配数额,项目经理负责在控制的成本(资金)范围完成施工。施工项目部的余缺资金则由内部资金管理中心(或结算中心)进行调剂。

(2)成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由于工程项目多而分散引起资金分散,从而使资金沉淀在各个单独的银行账号上,资金的整体优势和合力难以体现出来,这是一种极大的资金浪费,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急需改变目前资金结算和收付分散的局面,变零星的资金沉淀为整体积集。通过规模运作,加强资金调度,降低企业整体资金成本。大型施工企业成立以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运作的内部结算中心,对企业资金管理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 盘活存量资产,是降低财务支付风险的重要措施

企业的货币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资金积压和沉淀在现有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中以存量资产的形态存在,这才是企业真正的实力所在。因此用好用活现有资源,是实现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关键,依赖存量资产产生增量资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支付风险问题。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盘活存量资产要进行下列工作:

(1)做好摸清家底工作。进行一次规模更大、更深入的清产核资工作,切实摸清现有存量资产的真实状况,要彻底摸清和了解各种资产的变现性能和变现价值;

(2)根据施工生产情况,对企业施工设备进行清理,报废一批陈旧无使用价值的设备,变卖一批技术落后、无修复价值的设备,以集中资金投入急需的关键设备,减少对流动资金的占用;

(3)充分行使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对效益低下或根本无效益的而且资金支出时间较长的项目进行清理,该作损失的作损失处理,能变现的按变现处理,以求盘活积压沉淀资金;

5 提高经济效益,是降低支付风险的一项长期要求

企业只要有真正意义上的外源性现金流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支付的困难或危机,因此在现有的企业资源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创造效益,就能引发外源性现金流入,解决支付问题。

6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从管理挖潜力、向管理要效益”,改变粗放经营的局面,建立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投资管理、担保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不良资产比率,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从全方位降低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财务风险自然就会降下来。同时,要杜绝企业从事高风险业务,包括委托理财、证券投资,减少企业投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楚璨.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3).

第9篇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2-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人多地少,保障与需求矛盾突出的问题。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还远没有结束,长期的发展需要土地来做支撑。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保证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显得尤为关键;而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7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40%,粮食安全要求我们必须确保耕地红线不动摇。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作用,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国土资源部门必须深入探索研究的课题。

2. 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我国又是人口大国,人均下来,就变成了资源相对贫国,人均耕地只有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加,人均耕地将会更少,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将会越来越突出。

2.1 土地利用粗放,低效用地问题突出

粗放利用土地用地还很突出。部分城市在编制规划时,缺乏科学合理的预测,确定城市发展规模过大,缺少有效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土地财政问题突出,城市的税收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因此,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缺少考虑投资强度、用地定额、容积率、土地利用率等限制指标,粗放供地,造成城市规划区内存在大量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土地严重浪费。

2.2 土地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毁坏耕地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矿山、电厂、公路等的尾矿库、弃渣场、取土场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很大一部分尾矿库、弃渣场的防护能力较差,给周边土地造成危害。如轰动全国的紫金矿业尾矿库污染事件,另外,工业的废水排放等得不到有效治理,每年约9000万亩的耕地受到毁坏。

2.3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的发展是与土地的供给正相关,经济发展越快,对土地的需求也越大。近几年,全国建设用地的需求每年都在12000--15000万亩左右,而实际供给只有600--680万亩。“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土地需求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将更高,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和长期存在。

2.4 违规违法用地问题仍很突出

2008年通过对全国172个大中城市的监测,违法用地比2007年虽然下降了约14%。但全国违法用地仍占到总用地的14.4%,其中有16个城市违法用地超过了15%。

3. 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3.1 科学编制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利用科研院校和专业机构的人员技术优势,编制适合当地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既要符合发展要求,也要科学利用现有资源,将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整个规划,科学细化分区土地用途,合理用地布局,要从平面规划向立体规划转变。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和统筹协调功能,做好城市规划、行业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有计划的安排用地指标,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定效力,强化规划法定刚性,防止随意修改规划,保证规划期内的稳定。

3.2 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发挥土地最大效能

从我国现在土地利用现状看,走土地扩张发展的路已经不符合实际,应把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放在盘活存量土地上。多年来,由于新增用地价格比盘活存量土地价格低得多,因此,我们的发展大多依赖新增建设用地,而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上,做的工作有限。当前,我国城市中有较大50-60年的低矮建筑,容积很低,二次开发的空间大,盘活该部分建设用地,既可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又能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盘活存量土地要形成制度,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激励地方政府限制开发新增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3.3 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完善建设用地收购储备制度。通过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配置、统一开发、统一管理,解决土地供给中存在的总量失控、资产流失问题。形成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确保土地供应的合法性,减少违法用地、多头供地、越权批地等现象的发生,有效调控土地市场供需,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土地市场。实行土地储备制度,也是土地交易市场推行招拍挂等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现实需要。政府要根据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和市场对土地的需求情况,确定土地的投放量,科学安排用地。确实发挥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作用,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效遏制圈地、囤地、倒卖土地和私下交易土地的行为。逐步限制缩小划拨用地范围,最大限度的实行招拍挂出让土地,为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提供保证,实现土地取得的公平和公正性。

3.4 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确保耕地红线

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就必须确立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方针。做到这一点,就要保护好耕地,守住耕地的红线。保护耕地,首先要将耕地占补平衡落到实处,不但要实现数量上的“占一补一”,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占补平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补充耕地的质量作为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内容,强化验收工作,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与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相当。保护耕地还应重视表土地剥离工作,通过建立表土储存场,成立表土保护专项资金等形式,确实将表土剥离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保护好耕地的后备资源,禁止土地的无序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垦草场和破坏湿地等行为。

3.5 加强监督检查,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节约集约用地,重要的是形成制度,要将监督检查落实到土地利用的始终。首先是做好审批核查,项目审批时要根据行业性质、投资规模和符合土地利用地总体规划情况,认真核定建筑系数、容积率、投资强度等用地指标,根据核定情况提供相应土地。二是对建设过程全程监督。供地后要督促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对不按规划设计进行建设的要马上责令整改,不按规定整改的要下达停建通知书;对达不到规定建设标准的,要进行综合分析,确实无法达要的,要对剩余土地进行收回,防止土地闲置。三是加大卫片执法监察力度和违法用地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违法用地不但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杜绝违法行为。

4. 结语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切实转变用地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落实在政府决策中,落实到各项建设中,科学规划用地,着力内涵挖潜,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及模式

(一)市场供求相对固定,经营模式粗放

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存贷款为主的粗放经营,盈利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农村金融机构长期处于结构单一、需求旺盛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下,形成了固有的“卖方市场”理念,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相对较为死板,加上信贷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金融机构借助于支农再贷款、利率、长期占据农村市场等政策及现状的优势,稳定的获得超额利润。

(二)农村金融供需结构性失衡

一是信贷投放额度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多样化、大额化、长期化的信贷需求,以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的贷款品种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明显乏力,从张掖是情况来看,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高于75%,而目前我市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3家,家庭农场1308家,专业合作社4048户,种养殖大户1000多户,这部分经营主体的贷款需求平均在200万元以上,农村金融机构很显然在支持能力上较为欠缺。二是信贷供需期限存在矛盾。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形势的多样化使其对信贷的需求在期限上存在多样化,我市设施农业的平均生产周期为3~5年,但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大多为期限在1~2年的短期贷款,很显然贷款期限与集约化、专业化、设施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

(三)资产负债规模不匹配,风险隐患较大

为追求利润目标,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投放上的态度较为明确,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了存贷款在存量上的严重不匹配,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存款基本上全部用于发放贷款,虽然盈利空间相当客观,但信贷风险也相对较大,就2015年底来看,全市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6109万元,不良贷款率为1.39%较年初增加了14832万元,增幅高达131.52%,而不良贷款将会进一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安全。

二、目前农村金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对产业转型期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与当下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农户金融需求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而这些矛盾就是挡在农村金融改革面前的一座座大山,突出表现为:

(一)客户需求面临多样化选择

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以产能规模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会逐步被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产业创新等新型产业结构所取代,从农业发展来看,以往粗放的、零星的经营方式将会逐步被集约化农业、专业化农业、设施化农业取缔,从金融角度来讲,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将会由现在的农户小额贷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逐步向符合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兴经营主体发展的大额化、长期化、灵活化转变。

(二)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

面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成熟的城市商业银行等同业机构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农村金融机构仍坚守着小额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较为低层次的信贷产品,虽然在信贷创新的过程中也在尝试新产品与服务的推出和推广,但对于产品创新的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基本上没有变化。产品与服务体系明显落后于市场需求,尤其是在普惠金融、扶贫、绿色金融等方面仍然是换汤不换药,除基层网点,便民服务点等固定终端,移动服务终端的推广和使用也相对落后。

(三)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模糊,科学性差

我市法人金融机构目前是使用的利率定价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由省联社开发,但并不存在专门的存贷款利率定价系统,只是依附于信贷管理系统设定的上下限控制各法人机构利率执行。另外就现行做法是存款利率保持基准利率1.3倍以上,贷款利率基本上采用利率浮动幅度=∑(浮动系数×权重)×100%的计算方法,浮动系数和权重仅分为企业贷款、自然人贷款和其他贷款三部分,具体执行时基本上采取“一刀切”。并未采取以SHIBOR或者LPR为定价基础进行科学合理定价,在这种模糊定价模式下,由于缺乏细分贷款对象的适用标准,没有建立对贷款对象进行细分贷款定价机制,缺乏信用评定标准等划分指标,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基本无定价策略,甚至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形成与成本、风险等指标完全脱节。

三、农村金融如何更好的加大侧供给改革

(一)优化资产负债配置和管理

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紧紧围绕地方产业调整,逐步降低“两高一剩”等落后企业和过剩产能对信贷资源的无效占用,加大“僵尸企业”信贷投放的清收力度,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将信贷投放领域向“双创”基地、众创空间转变,针对新办企业、新市场、新模式开发信贷产品,着力提升信贷资金在传统产品将本增效、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新产业培育、新业务孵化等重点领域的合理投放。进一步盘活全市企业的技术资产、知识资产,形成“金融+创新创业平台+科技成果”为主要模式的融资理念。

(二)盘活存量

就农村市场来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是农村最大的存量资产,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相应国家政策,继续加大力气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充分激活存量资产,环节农村融资困境,并及时总结经验,将更多的存量资产列入可盘活范围,比如对于种养殖大户来说,蔬菜订单、存栏牲畜等均是可抵押的存量资产。

(三)优化增量

农村金融机构必须紧紧围绕中央对于创新、协调、绿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和杠杆率,加大对新兴产业、农民生活服务、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创业、金融扶贫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是金融的信贷资源配置与国家战略、产业转型等方向一致,进一步实现信贷资源在高效领域、惠农领域以及绿色领域的有效投放。

第11篇

【关键词】产权流动;产权重组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们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与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以平均每年18%的幅度持续稳定递增,显示了国有企业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截止2002年底,仅占全国国有企业户数0.22%的500家国家大中型企业,其资产占全国国有企业的36.04%,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国国有企业的78.39%,这表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坚强支柱。它们担负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为我国经济各部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它们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及金融、交通邮电等涉及国家安全重要产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的基础。但是,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底,我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为47万亿元,而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按70%来算,负债总额为32.9万亿元,这个数字是相当庞大的,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处于高负债经营,同时,国有企业长期存在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等问题。要使国有企业摆托困境,只有通过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搞活企业,而搞好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与重组,则是当前产权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紧迫任务。

一、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从以公有制为主,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起步的。因此,一方面要着眼于如何搞好搞活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试验,直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则逐步放宽非公经济准入政策,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有资产总量迅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国有资产总额(不含境外国有资产),2002年底已达47472元。但是应该看到,改革的取向和措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还没有真正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问题, 从而使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产权主体未能真正实现多元化。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一些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但是国有股占绝对主导地位,只吸纳了其他很少部分的股份,并且是在政府行政干预下,保持了国有股份的绝对优势地位。政府代表国家,使企业失去真正的市场主体,导致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影响了政府管理国家和调控经济的职能,致使企业产权主体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悖。

(二)国有制与社会劳动者所有权相分离、排斥,国有资产所有者处于“虚置”状态,虽然国有企业国有股名为国家或全名所有,但实际上作为真正的产权主体的社会劳动者谁都没占有。产权关系的虚化造成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转移、排斥。即使是国有企业的职工,也把国有资产看成是国家的,将自己的劳动视为雇佣,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经营好坏、流失与否与自己无关。致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与传统国有制的弊端形成了严重的对立与冲突。

(三)产权条块分割,国有资产利用率低下。在传统体制的影响下,仍有相当数量的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始终不能摆脱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困扰、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整体性受到地方部门分割。地方和部门为了各自利益搞自然经济式的“大而全”或者“小而全”,导致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造成国有资产低效甚至无效营运。

(四)国有企业负债经营包袱沉重,资产负债率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处于高负债经营状态,企业负债额远远超过它所能承受的正常水平。据统计,截止2002年8月,全国已完成资产清查报表公审的12.4万户(占全国总数的60%)工商企业中的资产负债表显示,账面资产总额为41370亿元(其中尚有未处理的损失4438亿元),将其扣除则实有资产总额计。则负债率高达84%,其负债率之高是1989年我国工商企业负债率29.5%的2.85倍。资产负债率连年攀升,居高不下,还贷困难,企业为了维持经营不得不继续负债,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亏损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少数国有企业工业布局不尽合理,企业设备陈旧,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品种单一,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再加之企业管理混乱,导致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亏损日益严重。

二、搞好国有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的重要和紧迫性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从深层次分析属于体制问题,并且与我国国有经济的产权变革滞后有着深刻联系。在这种新旧体制并存、两种体制对峙情况下搞好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与重组十分尤其紧迫。

首先,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种新体制客观上要求运用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配置作用,通过市场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各个企业间的分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同时,自身所拥有的产权必须以商品交易对象而存在,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破产、拍卖、租赁、兼并等多种形式,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从而挖掘资产的生产潜能,促进资产的有效、合理利用。

其次,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通过入股、参股、出售、股份转让、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企业财产的组织形式亦日益多样化。产权的流动与重组,按股份共有的企业越来越多,在这种条件下,依靠资产重组,使重组的企业一诞生就能有效地改变原有的运行机制,按照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企业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优化产业结构。当前,国有资产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中闲置浪费与严重短缺同时并存,通过产权的流动与重组,使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由“闲置”向“短缺”转移,既可实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合理布局,又可盘活国有存量资金。同时,还可使资金按照市场要求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四,有利于使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通过产权流动与重组,采取企业兼并与破产等方式优化配置资源,迅速推动资本的集中,把有限的资源转化到优势的企业,使优势企业迅速扩张,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国有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的措施

(一)通过对行业内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转移,系统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快技术改造,巩固和发展大型企业的主导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家必须重点抓好一批在国民经济中起骨干作用的大型企业,以保持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坚持资产存量和增量等各种资源向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流动的原则;坚持资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通过调整企业结构,组建大型的企业集团,行业之间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要通过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国有控股公司、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的局面,走向集约经营,形成规模效益就可以基本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带动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通过兼并、联合、控股等嫁接合资等资产重组方式,加快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促使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减少企业亏损,建立为大型企业服务,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群体。国家在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的产权流动和重组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快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灵活多样的产权转让,使国有资产存量流向更有效益的领域,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使整个国民经济更富有活力,其主要措施是:

1.发展壮大一批。对领导班子强,内部管理好,具有名、特、优、新产品,有一定生产规模,资本金利润率在10%以上,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应采取措施实现强强联合发展壮大,以形成规模效益,增强国有经济在关键行业主导作用。

2、重点扶持一批。对产品有市场、领导班子强、发展潜力大,但暂时有困难的企业,可以由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3、放开搞活一批。对管理不善、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差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尽快形成规模,走向集约经营,除了提倡优势支柱企业间“强强”联合,同时还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实现优劣互补,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三)通过承包、拍卖、出售、转制等方式,加快资产重组,进一步搞活小型企业,对于一些扭亏无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型企业可依法破产。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租赁承包,国有民营。把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交给社会法人或自然人,按照签约的资产经营责任租赁或承包经营,依法交纳租赁费或承包费。

2、资产拍卖,竞价出售。对长期经营不善、扭亏无望的企业,或有闲置厂房设备、急需发展资金的企业,可采取资产拍卖方式,竞价出售,盘活资产。

3、破产重组,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企业,应依照《破产法》的规定实施破产。

企业破产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不到万不得已不破产。所以,推动一般小型企业的产权流动与重组,应将兼并、合并与破产拍卖结合起来。只要仍有挽救的希望,就应挽救减少破产,以避免企业破产造成的巨大债务损失。

参考文献:

[1]汪海波、王东:“关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若干问题”《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5期.

[2]石建新:“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与对策”《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第1期.

[3]印雄文、谢禹、徐强“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推动国有资产存量重组”《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10期.

[4]鲍怀谦:“推动产权转让、盘活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6期.

[5]晓亮:“论国企改革与结构调整”《深圳特区报》2002年4月15日.

[5]吴清沈:“关于产权转让的若干问题”《中国国有资产年鉴》2000年.

[7]伯彬:“推动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经济论坛》2000年2月.

[8]李保民:“产权流动与重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2001年.

[9]康恭舜:“关于企业产权制度的法律思考”《特区经济》2003年第10期.

[10]周小亮:“产权与产权明晰关键论质疑”《当代财经》2003年第十一期.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了提升综合竞争力,企业往往通过合并形式实现资产重组。重组和并购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并购都是成功的。由于企业并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且其所涉及的财务活动较为复杂,资产风险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到有效控制资产风险,重视财务整合工作,合理选择支付方式,才能保证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在重组和并购中面临的风险和损失。

一、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的含义

(一)资产重组概念

资产重组就是通过兼并、合并、收购、出售等方式,实现资本主体的重新选择和组合,优化企业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产的总体质量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最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更富有竞争力的资产组织体系。

(二)并购的基本含义

并购指的是兼并和收购,企业并购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兼并和收购,即企业的法人在双方自愿并且支付一定资金的基础上,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企业并购也是企业在进行经营以及资产运作的一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并购要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同时还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程序将两个或多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

(三)企业资产重组和并购的原则

第一,提高国有经济整体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因而,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进而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的首要原则;第二,盘活存量与引入增量相结合的原则,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过程中,如果通过不多的增量注入,能够成为盘活大量存量资产的启动点,这种增量的注入就是必要的,例如,企业间收购、兼并,需要有恰当的融资渠道和相应的资金支持,由此可见,增量注入必须服从、服务于存量的盘活,从而提高增量注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要以有限的增量带动存量;第三,市场主导与政府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作为资源再配置机制的资产重组也必须强调市场的主导和基础性作用,资产重组的规模、范围的选择以及成功与否的评价等都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企业在决定并购前,必须要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详细、全面的评估,但是在进行评估时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不够了解目标企业的情况,使得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等。信息的不对称会使财务报表和信息质量存在风险。信息不对称的出现是因为目标企业存在道德问题,其在并购的过程中对并购企业刻意隐瞒信息或编写错误信息,从而导致并购企业的评估出现问题。

(二)重组并购中的融资问题重组与并购

在重组并购过程中,融资方面的财务问题关系着企业的重组并购能否顺利进行。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通过企业自身盈利、自身投资解决的内部融资和借助金融中介机构的外部融资两种。外部融资又分为经过商业银行的直接融资和不经过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内部融资风险较小,成本比较低,但是数额有限,对企业的限制很大。外部融资虽然提供的数额较高,但是金融中介对于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许多将要被并购的企业往往不能满足金融中介的要求,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在重组并购的过程中,还要解决被并购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财务问题。

(三)重组并购中的支付风险

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支付,支付的形式十分丰富,例如现金、股权、混合、杠杆等几种支付形式,其中存在的经济风险也不容忽视。第一,现金支付的方式最为简单、方便,但是企业并购涉及的资金数量庞大,大量的现金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尤其对于跨国企业而言,现金转账还存在汇率风险;第二,股权支付摆脱了获现能力的约束,但是并购企业的控制权较为分散,严重损害了股东的效益,对于企业而言,财务风险也提高了;第三,混合支付主要是多种支付方式的综合,例如股票和现金联合支付等;第四,杠杆支付是平衡企业债务的支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I的并购能力。

(四)重组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问题

目标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构架、管理体制以及财务管理方面都与并购企业存在不同之处,这会导致企业在整合期出现摩擦,如果并购企业无法及时、妥善的处理问题,不仅会导致并购企业无法顺利完成并购,还会给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企业完成并购开始运营后,还会面临因资金负债整合不合理、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等导致的财务整合风险。

三、我国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对策

(一)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

企业在计划、决定并购前,需要聘请专业的、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防止因并购企业不够了解目标企业而产生财务风险。中介机构需要包括资金评估事务所、经济人、律师事务所、CPA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需要在进行并购前,全面、详细的审查与评估目标企业,尽可能的扩大取证的范围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中介机构需要正确地评估资产,给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提供一个合理的并购价格基础。除此之外,投资银行也可以给并购企业带来极大的帮助,投资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并购进行全面的策划,还可以全面分析目标企业的情况,例如其经营能力、产业环境、财务状况。

(二)统筹安排资金

实践证明,并购活动耗资巨大,单纯依靠公司自有资产显然是不行的。然而,我国目前公司并购外部资金筹集渠道很少,我国必须在下列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其一,随着股市市值的加大,在适当的时候,根据并购的可行性,为并购企业提供适量贷款;其二,简化企业债券发行审批程序,允许企业为并购发行债券。此外,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决定了支付方式的选择,而支付方式的选择又与资金的筹集方式以及数额有关。因此,并购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自身税收、流动性资源、股权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合理选择支付方式,从而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

(三)完善法律保护

法律是保障经济交易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要签订正规的法律协议,从而确保并购双方的利益。由于在并购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目标企业可以隐瞒或篡改信息的情况,给并购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对并购企业进行实际的考察,尤其是深入审查财务管理窗框,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减少经营管理漏洞,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是由于对目标企业的调查无法深入到每个细节,为了避免给并购企业带来风险,与目标企业签订法律协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旦出现问题,并购企业可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四)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我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一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应有意识的将我国企业进行集中,培养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引导我国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转移,尤其是对我国的优势产业,政府的工信部、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T要积极主动的对企业的重组并购工作进行政策上的指导。政府部门的积极作用,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防范重组并购中的资产风险。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重组和并购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资产风险,因此,企业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和投资银行,全方位了解目标企业的各项情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并做好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财务风险,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莲.重组与并购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模式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第13篇

关键词:烟草行业 国有资产 保值增值 对策

一、新体制改革下我国烟草行业的特点

(一)实行多级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2005年,烟草行业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构建了中国烟草总公司、省级公司、市级公司三级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理顺了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总公司对所属工商企业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履行出资人职责,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省级烟草公司退出生产经营领域,代表总公司对所属市级公司进行管理、行使出资人权利、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市级公司作为省级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突出其市场经营主体地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理顺产权关系后,烟草行业逐步建立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烟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基本制度,对总公司、省级公司和市级公司在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作了详细划分,逐级明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对行业资产经营管理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此外,还制订了投资收益收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配套规定和办法,使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形成配套、系统、完善的体系。

(三)股权高度集中但经营管理权相对分散

烟草行业进行体制改革之后,形成层层控股并且股权高度集中的体系,总公司对下属子公司(包括卷烟生产企业以及商业企业等)进行全额控股,极大地规避了股权分散所带来的资金安全上的风险。虽然股权高度集中,但烟草行业的管理体制依旧采取分权管理模式,各级子公司拥有较大的经营自,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投融资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这对于提升企业的活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四)资产总量较大但资产营运效率不高

近年来,烟草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不断提升。总体来看,烟草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较强,行业平均资产负责率仅有20%左右,远低于其他行业水平,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都在两位数以上。但随着行业生产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的逐步加大,行业的国有资产总量快速增长,从资产运营效率来看,还存在资产利用率不高、低效能资产和闲置资产占一定比例、资产流动性下降、资金收益率低等问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压力仍然较大。

二、关于烟草行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建议对策

(一)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树立正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观念

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资本运营观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观念,提升全行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尤为重要,这是进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作的基础,在实践方面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1、牡ノ观念向多维观念转变

在进行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评价工作时,不应该按照原先的标准,仅仅从国有资产的数量以及金额单一指标来看,而应该关注更多的层面,更多关注资产的结构和质量,建立多维度体系,将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变化比率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使得评价更为客观。

2、从静态观念向动态观念转变

资产保值增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资产的保值增值不仅仅是看结果的增减,更应该关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关注企业是如何通过改善资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静态观念转向动态观念,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多地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资产结构的合理性、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益等方面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从企业治理角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度

良好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是保证国有资产良性运营的必要保障。改革之后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自上而上从总公司到基层企业,分别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烟草行业应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的制度化建设,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制度,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干部职工。健全企业内外部监控制度,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资产的功能以及资产的质量等定期进行监督评价,促进企业根据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科学合理投入,减少因投资不当造成的资产闲置、利用率低的不良现象,以防止和纠正各种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行为,从内外部保证企业有效治理。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坚决惩治不法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三)从内部风险管控角度,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以及风险管控体系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预估的风险,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往往伴随着经济的损失,烟草行业在风险管控上应该更加提高重视程度。为了确保实现整个烟草行业的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十分必要,子公司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己的风险管控体系。通过对可能影响资产保值增值的各种因素和事项进行识别、分析、控制和评价管理,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此外,建立完善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确保烟草行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决策机关负责制定战略目标,对风险的管控负总责,管理层负责对风险的经营,执行部门负责计划的实施,对风险执行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对风险的评价负责。通过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控体系,保证烟草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信息报告质量、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等目标的实现。

(四)从营运效率提升角度,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和使用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经济资源,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是提升资产营运效率的根本措施。烟草行业应不断优化调整资产结构,促进行业内部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不断提升行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本收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发挥资金优势,提升资金收益率

根据烟草行业货币资金量大面广的特点,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盘活存量资金,挖掘货币资金保值增值的潜力,增强企业资金“造血”功能。在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存量资金优势,拓展投资新渠道,调整资金结构,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存量资金收益率,提高资本运作水平。

2、盘活存量资产,发挥资产最佳效益

烟草行业除货币资金外的存量资产总量也很大,盘活使用好这部分资产,降低资产占用规模,提高资产使用效能,不仅能够带来新增效益,还能减少可能的损失浪费。对闲置存量资产,可采取出租、调剂使用等方式提高资产的有效利用率,增加企业收益,避免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对确属闲置、利用率较低的国有资产,可采取评估后公开拍卖出售等方式进行合理处置,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同时还要坚持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不断提高资产配置使用效率和保值增值能力。

3、强化投资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

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规范烟草行业的投资行为,防范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率。烟草企业要牢固树立资本成本观念,合理控制资产规模,高度重视投资收益,加大企业资本规模与投资收益之间的关联度研究,推动企业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化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化集约增长转变。严格规范烟草企业股权投资、金融投资的决策程序,加强投资全过程管理,健全重大投资报告核准及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投资风险防控机制,保证国有资本的安全、完整,切实提高投资回报率,提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

4、加强监督管理,整合多元化投资

“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是烟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分散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目前,烟草行业多元化投资规模大,涉及领域多,产业结构分散,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需要整合多元化投资。加强多元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多元化企业整合优化,提高多元企业投资收益水平。

(五)墓娣豆芾斫嵌龋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夯实国有资产工作基础,是保证国有资产规范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面对改革后的新形势,烟草行业要不断加强和规范国有资产基础管理,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提高行业国有资产管理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强化产权管理

产权管理是国有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产权管理,能掌握国有资产的总量及分布状况,监测产权变动情况,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要严格执行烟草行业产权登记和年检制度,加强权证管理工作,健全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制度,完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机制,确保国有产权清晰、资产安全完整。

2、加强资产处置管理

坚持烟草行业资产处置预案管理制度,在对存量资产运营状况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加强资产处置管理,严格审批、处置、评估程序,加大资产处置后续环节跟踪管理工作力度,防止处置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确保资产处置行为合法、合规。

3、推进信息化管理

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动态监管是资产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烟草行业要加快资产管理信息化步伐,依据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逐步构建国有资产动态控制、多元应用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小平.EVA: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新概念[J].经济学家,2005,01:68-73

[2]张登高.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第14篇

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资产管理

一、当前国有煤炭企业资产管理现状与完善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化和经济环境的改善,我国煤炭企业转换经营体制的步伐也日趋加快,企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也随之进入了关键性的阶段。由于传统的国有煤炭企业都具有大而全的特点,从煤炭生产、生产辅助、多种经营到卫生文教等服务性机构一应俱全,人员多、工作复杂,不利于高效、集约化的管理,在企业内部缺乏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的情况下,庞大的资产分散在基建、房产、机电、财务等部门,资金流动性差,运营效果不佳,容易造成权责不明,管理乏力的现象,导致资产闲置甚至大量流失,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完善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开始从严密的科学论证和广泛的经营环境调查人手,强调科学的资产管理和合理的资本运营,从而顺利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二、完善资产管理体制的具体措施

1、创设良好的资产管理机制

企业应从管理层开始制定明确高效的管理责任机制,以“全面负责人到分管负责人,再到部门负责人直至使用者的分级管理体制”将管理权责分配到个人,个人对其权责范围内资产的购置、使用、保管、维护等负责,并定期接受考核。在机制的建设和落实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资产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具备相应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岗位培训,整体提高管理素质,防止因业务水平低下和业务处理失误给企业造成资产损失。此外,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从风险管理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努力拓展内部资产审计的业务领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建设

(1)固定资产

作为国有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劳动资料,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极大比重,特别是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安全生产问题的逐步解决,固定资产占矿井生产投资建设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年国有大型、特大型煤矿企业财务报表反映:固定资产多占企业总资产的46%~69%,仅固定资产折旧费即占吨煤生产成本的13%~15%。在这一背景下,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就成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

要解决固定资产数量大、价值高、使用周期长等带来的管理难度,必须实现其管理的高效化。首先,应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等相关规定,将固定资产的整体运行流程予以明确,细化资产规划、采买、验收、使用、保存、维护、修理直至报废处理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核算、稽查、考核、奖惩等各项制度,以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作为控制原则,严格遵照《煤炭工业企业设备管理规程》健全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其次,应参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等规定加强资产的清查力度,全面、完整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如实暴露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企业内部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应对各项固定资产的损失予以核实,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进一步的资产规划和风险评估做好准备。再次,应发掘固定资产的潜能,从质量、功能、规模、结构等方面使既有的存量固定资产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可以将存量固定资产按照营运状况分为正常运转、带病运转、停机待修等类别,该维修的维修,该报废的报废,以实现资金的转换。对于正常运转的固定资产,也应从技术水平、经济合理性以及效率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停用技术落后、经济效率低下的设备,通过出售、转让等方式收回资金并投资购建技术先进、经济合算、效率更高的新资产,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技术结构与整体运转效率。一些对此认识较为深刻的企业,于本世纪初期就开始了盘活存量资产的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受益。例如鸡西煤炭集团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鸡西煤炭公司租赁站,对闲置资产实行租赁,公司所属矿返回机器设备达146台(套),价值达228万元,盘活了大量闲置资产,而汾西矿业集团下属的水泥厂则在2003年底通过激活存量资产,大胆革新了面临淘汰的设备和技术,水泥生产能力在一年时间内由5万吨增产至6万吨,使该厂由年亏损25万元到当年盈利10万元,可见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要作用与经济效益。

(2)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的管理也是防范企业运营风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各大煤炭集团呈现膨胀扩张势头的当前,持有现金等流动资产的时间成本核算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手中持有现金过多,显然会由于较高的资金占用而失去其他的获利机会,而持有现金太少,又会面临资金不能满足流动性需要的风险。正确评估流动资产的最优持有量可以避免产生项目建设高峰期带来的负债率上升等不利情况,从而使企业在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资产最大增值的可能。

(3)不良资产

企业不良资产是指企业资产中处于呆滞状态、缺乏流动性、使用效能差,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的经济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不良资产随着市场环境与生产技术的不断变化,其实际价值已经降低,如不采取合理的处置方法,将使企业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产生不良资产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原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法律意识和充分市场调查,以及产权关系不明、制约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投资失败、弄虚作假等,此外,对设备、土地、房产等资产的闲置也是产生不良资产的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些问题,除建立上述分层负责的责任制度和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以外,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不良资产处置制度。首先要加大不良资产清欠和追索的工作力度。从历年清产核资统计数据看,企业应收款项的呆坏账损失,因实物资产管理不善发生的资产盘亏、毁损报废、技术淘汰等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以及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导致的各类投资损失分别约占企业资产损失的40%、30%和15%左右,然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未形成事实上的损失,如果追索措施得力,清收成果还是可观的。其次,应建立效能同步监察、内部投融资决策管理、风险防范体系制度以及按市场规律处置不良资产等一系列长效机制,通过出售、转让、拍卖等手段将不良资产转化为高效、有活力的可利用资产。

3、充分运用高科技管理手段

随着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国有煤炭企业也相继建立了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即EnterpriseAssetManagement,简称EAM)。该系统不仅仅是一个软件,而是通过企业管理数据库的建立,以点检制等先进管理思想,把企业的决策、创新等活动建立在来自基层的数据上,对设备生命周期(设计、交付、安装、调试、维护等)、业务(计划、进度、费用、合同)等进行全面的控制,并把企业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积累起来,使企业从中发现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办法,提高企业效益及投资回报率。以我国第一家采用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煤炭企业――神东煤炭公司为例,该公司投资790万元,在2001年8月启动EAM项目,2002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通过该系统,管理部门对大到上亿元的大型采矿设备,小到几元钱的零件的实时状况都了如指掌,使各种设备和备件能被高效利用,强化了企业生产的设备保障体系,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据估计,神东煤炭公司每年在配件采购及管理费方面就可降低1160万元,减少资金占用4300万元,为企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极其关键的影响作用,管理者应从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对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予以重视,针对不同资产的特点建立专业的管理控制机制,并进行集中统一的规划设置,实现庞大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军,浅议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05,(07).

[2]崔玉坤,冯忠斌,徐永锋:对国有煤炭企业集团实施资本运营的思考[J],煤炭企业管理,2005,(12).

第15篇

一、把握发展机遇,狠抓资产收购和开发,

不断夯实联社可持续发展基础

2008年,经过两次改制以后,松江区联社的存量资产已经不多,而与之相反的是银行欠债有4000万元,加上欠息共达7000多万元,再加上管理中心下岗职工等沉重的经济负担,经济基础已十分脆弱,因此许多人确有“联社这面旗帜还能够撑多久”的担忧。怎样尽快走出经济困境?联社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是摆在新的党政班子面前的一道坎。党政班子发动干部群众展开“如何加快发展、寻找出路”大讨论,组织引导职工共同参与,大家积极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团体拼搏的精神。

发展是联社经济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五年来,党政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共同做好发展这篇文章。

一是妥善地解决了银行抵押贷款历史债务。多年以来,银行债务是困扰松江区联社(工业总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扫除这个障碍联社历任领导曾进行了艰苦探索和努力,市联社也为我们联社解决历史债务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帮助,但终因自身缺乏经济实力而没有实质性结果。2010年初,在松江区供销社的大力帮助下,由供销社一次性出资4200万元,彻底解决了历史债务,为联社(工业总公司)新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把握机遇,大胆决策,成功收购了益庆公司和华美厂两块资产。益庆公司座落于松江玉树路商业风貌区中心地段,土地面积5586平方米(折合8.4亩),建筑面积9653平方米,区位优势突出。2008年上半年,联社党政班子牢牢抓住该地块资产出让的难得机遇,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由联社一次性投资3000万元,终于实现成功收购。在进行资产收购的同时,广泛收集市场信息,择优选准承租客商,找准市场定位和经营项目,迅速形成了集菜场、宾馆、网吧、电玩城、KTV等功能完善、人员集聚的商业中心。

收购益庆公司优质资产是松江联社历史上单笔收购资金投入数额最大、效益最为明显和群众参与度最广的一次资产收购实践活动,它不但为资产收购和开发积累了经验,更提振了联社干部职工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继成功收购益庆公司资产后不久,我们又抓住了原下属改制企业华美工艺品厂因银行欠债无力偿还而被法院强制拍卖的机会,大胆参与竞拍,花了350万元又成功拍得华美厂位于化工路区域的5114平方米(折合7.6亩)土地和建筑面积3796平方米厂房的全部资产,再次为吸收优良资产添上精彩一笔。两处资产的成功收购不仅增加了联社资产储备,扩大了联社资产规模,同时每年增加租金收入350多万元,年投资回报率均达到10%以上。

三是狠抓项目开发,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精美厂河东地块土地面积约13亩,闲置已达10多年时间。开发精美厂闲置地块建设标准厂房是我们松江联社全体干部职工多年的愿望,曾经先后三次申请立项,终因银行抵押历史债务而作罢。2010年初,在区供销社的支持帮助下彻底解决了历史欠债,甩掉了历史包袱,为精美厂开发项目扫除了障碍。抵押解套以后,我们抓住机遇,立即精心规划,抓紧立项报批,经过艰苦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2011年11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元,建设资金全部自筹,经过投资单位和建设各方的共同努力,终于2012年12月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我们坚持边建设边招商招租,早在开工建设前已落实了合适的租赁单位,签订了厂房整体出租意向合同。精美厂一期工程项目的建设是松江区联社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每年增加100万元租金收入,更为实现联社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联社实际,盘活存量资产,

不断提升资产经营收益

五年来,我们松江区联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联社实际,全力狠抓存量资产盘活,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资产市场化运作,实现了资产租赁收入保持稳步快速增长。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快盘活存量资产。五年来,我们坚持把盘活存量资产作租金挖潜增长的突破口来抓。每年都制定了盘活存量资产的工作目标,落实具体部门和责任人。联社的资产管理部门、经济小区和管理中心等都按照各自的目标任务,形成招商招租工作合力。我们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信息平台和中介机构、人脉关系积极推介,经过不懈努力,使闲置厂房招商招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仅2012年全年共新招16户企业入驻,盘活闲置厂房3880平方米。2013年上半年,又有新招租11户企业落户,出租闲置厂房4200平方米。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中累计盘活闲置厂房达1.8万平方米,为实现联社资产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采取腾龙换鸟措施,调整企业结构布局,增加税收和资金收入。我们联社土地和厂房资源有限,在招商招租中我们十分注重单位面积的租金和税收产出。五年来,我们对落户企业设置门槛,并采取腾龙换鸟的措施,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我们对上海大山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上海丰远木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经营不正常、有环保问题和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采取必要措施,促其搬离,腾出厂房再招商,吸引优势企业入驻,提升了落户企业档次,消除了环保问题和安全隐患,实现了租金和税收新的增长。

三是加强市、区联社紧密合作,全力推进危旧厂房改造前期工作。袜子弄18号区域是市、区联社共同拥有的一块资产,土地9300平方米(折合14亩),厂房建筑面积8863平方米。除一幢五层大楼外,其余都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厂房,破旧不堪,且存在安全隐患。2011年底和2012年初,市联社领导二次提出了该区域改造构想,松江区联社认真按照市联社的工作要求,加强市、区联社紧密合作,积极推进袜子弄18号改造及企业搬迁工作,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至今已召开了20多次工作协调会议,研究讨论承租企业搬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对策措施,深入调研全面掌握承租户的各类信息资料,制定积极、稳妥推进承租户搬离的工作原则和奖励办法,工作组成员加强了宣传舆论攻势,并开展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绝大部分承租户扭转了思想予以配合。同时,积极为搬离企业提供房源信息,并想尽一切办法首先利用本联社各分区厂房进行安置,为搬离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创造条件。经过各方的艰苦努力,现19户租赁户中已有17户全部搬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另有2户企业业主仍不肯搬离,并提出种种既不合法、又不合情理的补偿要求,我们在继续加大思想工作力度的基础上,也已做好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联社合法权益的有关准备。全部企业搬离和区域整体改造后,将成为联社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并将彻底改善区域环境,全面提升联社的新形象。

四是加大维修资金投入,改善厂房设施,提升了资产质量。我们松江区联社现拥有的资产,除了2008年收购的益庆公司和新建的精美厂一期标准厂房以外,其余分布在精美厂分区、化工路分区等区域的资产质量较差,厂房大都年代久远,较为破旧,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五年来,我们不惜人力、财力,不断加大维修资金投入,整修改造厂房和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2008年至2012年,五年维修资金投入达300多万元。2013年以来,按照厂房设施维修计划,我们已经进行了部分厂房屋面翻新和防水处理、公厕及粪化池改造、围墙和下水道整修、道路及路灯改造、宣传画廊及花坛整修等大小48项维修工程,花去维修资金75万元。通过不断加大维修投入,使联社的存量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消除了各种安全隐患,改善了区域环境,为企业创造了安全、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为提高租金收入创造了条件。

三、经济小区克难攻坚抓招商,

税收和扶持资金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租金和扶持资金收入是联社(工业总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两大经济支柱。五年来,成功经济小区努力克服招商资源匮乏、招商基础薄弱的困难,转变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模式、强化管理服务,实现了招商、税收和扶持资金收入稳中有增。一是树立和坚持“招商为先”的理念。狠抓内部招商,实行内部招商责任制,分解和落实经济小区各部门和人员的招商指标和奋斗指标,贯彻和落实了招商奖惩措施,激励员工的招商积极性和责任性。二是实施社会招商的策略。为进一步拓宽招商信息渠道,引进招商专业人才,经济小区除了巩固和发挥上海办事处的作用以外,还通过以商招商和招商等多种形式,先后与上海和松江多家单位建立招商合作关系,借用和联合社会力量招商,使小区的招商渠道进一步拓宽、招商形势有明显改观。三是树立诚信经营、创优服务的品牌。经济小区坚持“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理念,为注册落户企业提供一揽子、保姆式服务。对发展初期的科技成长型企业和发展中有暂时困难的企业,小区及时伸出援手帮助解决。特别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小区深入开展了“关爱企业、真情服务、共克时艰”服务年活动,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多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实质性帮助,受到了企业的交口称赞。小区经常走访客户,广交朋友、增进与客户的感情交流和联络,每年组织纳税大户“回娘家”活动,积极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使成功经济小区成为民营企业创业发展的温馨之家。

从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间,成功经济小区税收和扶持资金保持逐年稳定增长,五年累计创税收25750万元,实现扶持资金465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联社(工业总公司)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企业经营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快速增长

五年来,我们注重在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上下功夫。一是改革传统财务管理机制。针对联社、工业总公司及下属单位、部门财务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管理分散及财务指标体系与实际经营状况不符的情况,大胆改革,完成了联社及下属的经济小区、会计服务所、管理中心等7家单位的财务集中管理和财务报表一体化,建立了新的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内控制度,从而实现了财务统一管理和资金统一运作。同时加强了预算执行控制力,使联社及各部门各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为经济运行平稳有序起到了保障作用。二是狠抓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结合资产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先后制订完善了《资产网格化、全覆盖、动态化管理实施意见》、《资产租赁评审工作实施方案》、《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各级安全员管理职责》等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并加强履职考核。同时针对资产管理和物业管理多头管理的现象,采取了由资产管理科进行垂直管理的横式,理顺了管理关系。坚持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了资产租赁、租金收缴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彻底扭转了过去在租金定价、租金收缴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现象。三是不断创新经营管理举措,不断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效益。五年来,我们针对资产经营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狠抓管理创新,积极挖掘增长因素,努力消化不利因素,实现了租金收入逐年跨越式增长,2008年全年租金收入为290万元,2012年达到740万元,比2008年增长2.55倍,2013年有望超过900万元,实现租金收入新的突破。

五、强化管理服务功能,

联社成为加快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加强对联社本部和下属成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是联社的主要职能之一。五年来,联社不仅狠抓内部管理,还大力加强了对成员企业和落户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了联社对企业成长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作用。

2008年收购的益庆公司是联社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年租金收益占比重大,地处松江玉树路商业中心地段,入驻企业众多、区域人员聚集。为了加强益庆公司区域的管理,建立了区域管理小组,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积极帮助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客商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确保了租金收益的稳定和可靠。

由于松江永丰街道对我化工路地块开发计划的不确定性,给该区域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和入驻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稳定。2012年初,联社班子审时度势,果断作出全面恢复化工路区域常态化管理的决定,资产管理科制定了具体操作方案,对该区域的54份租赁合同作全面梳理分析,与每一户企业主进行了耐心沟通,进行了合同重签和续签,为企业的稳定和正常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恢复常态化管理以后,该地块租金收益大幅提升。

经济小区争创服务品牌,成为民营企业的孵化器。近年来,成功经济小区针对招商资源不足的弱势,以努力创优质服务的品牌来取胜,我们提出:经济小区的员工要人人争当“三大员”,即:树立“人人都是招商员”的理念,确立“人人当好服务员”的标准,恪守“人人争当监督员”的职守,努力营造成功小区成为投资者“家”的氛围,让每一位客户到小区办事都有“回家”的感觉,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帮助客户解决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困难,加强回访、沟通、协调,建立深厚感情。积极协助同译公司、积丰机械等一批企业分别争取获得了市科委和区经委的政策扶持和创业资金。经组织动员发展16户企业成为市联社“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的成员单位,纬尔视公司等一批企业首先获得了信用贷款。五年来,在联社的关心支持下,成员单位松江电讯器材厂(及旗下上海克拉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吉泰电阻器有限公司)、上海纬尔视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兴科技成长型企业正在不断做大做强。

2010年,在联社的指导和帮助下,松江电讯厂、供销公司等4户股份合作制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创立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帮助上海茸城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解决并落实了困扰多年的滞留在企业中的事业编制退休人员的政策待遇问题。党总支指导企业党支部认真抓好换届选举和党员发展等工作。联社每年组织原改制企业的党政领导干部举行“回娘家”联谊活动,增强了联社的凝聚力。

2008~2012年,区联社系统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五年间,全联社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423310万元,实现创润1943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33388万元。五年招商引进落户企业854户,新增注册资金91700万元,增加联社系统企业收入579428万元。并为本系统下岗和社会失业人员创造就业岗位500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推进政府就业工程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发挥联社功能、加强自身建设,

为联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五年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2009年,工业总公司首次创建为松江区文明单位,激励了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经过努力,连续保持了区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蓬勃开展,企业面貌和职工队伍精神风貌有了明显改变和提升。着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关心职工生活,提高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五年来,我们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给全体职工群众,建立和坚持了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的保障和增长机制,每年对部分职工调整工资、增缴公积金和增设各类劳动保险等等,所有这一切,让联社干部职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和美好前景。

五年来,联社对维稳工作坚持常抓不懈,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和保证。管理中心发挥了维稳工作前哨阵地的作用,强化了对1000多名协保下岗职工和近3000名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不断推出帮困送温暖和优化服务的新措施,切实为困难职工办实事、解难事、送温暖,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较好地保持了联社的稳定。同时,加强了对离退休干部、企业干部的关心、管理和服务,及时落实各项政策待遇,生活困难得到及时帮助,使离退休干部安度晚年,干部思想稳定、生活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