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竞技体育构成要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竞技体育构成要素

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能力构成要素;培养途径

一、引言

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是体教专业大学生运用知识的本领、为未来从事的体育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教学改革的深

入,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应对新的挑战,只有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构成要素发生新变化,培养途径需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

求。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二、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构成要素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书籍,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综合能力,主要包括:

1.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专业能力

(1)体育教学能力(包括:制订教学文件、组织教材教法、语言表达、管理能力、教学评价、处理偶发事件、合理利用场地器材的能力);(2)运动训练能力(包括:制订训练计划、科学选材、临场指导训练、合理训练方法的能力);(3)从事课外体育运动的能力(包括: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裁判、运动会的编排、一般医务监督、制订运动处方);(4)体育科研能力。

2.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必备的专业能力

(1)品德教育的能力;(2)持续学习的能力;(3)创新能力;(4)实习实践的能力;(5)团队合作的能力;(6)适应新环境的能力;(7)担任社会指导员的能力;(8)掌握外语与运用多媒体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等。

三、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剖析

首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工作者,不仅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也很重要,其中道德修养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必备条件。师德是否纯洁高尚,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有必要加强品德教育,知法、懂法、守法,提高教师素质。

其次,新时期的体育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只有在教学中,勤于思考、积极进取,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体教专业的大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才能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才会有不断的创新。

第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使得未来的体育教师应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身的知识。这就要求当今的学校教育应当“面向未来”,不能简单满足和局限于今天已有知识的传授,而应特别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强调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

培养。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在未来人才能力的培养上,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的理念为目标。

四、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1.品德教育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校并非不重视学生品德教育的培养,但是很大程度上是走过场,提升师德最关键的途径是自我修养,开展法制宣传讲座,提高道德意识。邀请师德典范者作专题报告,组织开展讨论会,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引领作用。

2.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培养终生学习的观念。例如,经常在课堂上开展相关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自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校组织开展相关的讲座,通过权威效应使学生认识到树立终生学习观念的必要性。在此期间,学校可以开展模拟职场大赛让新生认识到以后竞争的激励与残酷,让学生树立必须学习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看书、多看报、多思考,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努力创新钻研,使他们的持续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3.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活动,合理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建立。学生以小组方式共同研读、讨论某一特定的教学模式或技巧,以熟悉、掌握教学模式或技巧的基础。互相鼓励,给予队友最大的支持。为了促进队员的进步与能力的提升,仍需来自队友提供的适度的鼓励、协助、教学观察和回馈。

4.创新能力的培养

墨守成规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唯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

5.体育社会指导员能力的培养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倡,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体育锻炼的行列,这也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去社区为体育锻炼的群众指导正确的锻炼方法,到青少年俱乐部协助教练员完

成训练与比赛的任务,为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有针对性地设计健身计划。

6.适应教学环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将来成为教师以后,无论是分配到条件多么艰苦的地方,都要能够临危不惧、胸有成竹、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学校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实习实训时,教师只给予教学上的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实习任务,挖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加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提高适应能力。

五、结论

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构成要素除了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外,应重点突出品德教育的能力、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学习与合作能力、适应教学环境的能力、社会竞争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要采用多种途径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典明.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第2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核心竞争力 财务风险控制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基本理论

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源于公司核心竞争力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国外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但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却极少。国内学者从2000年以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进行阐述,通过对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核心竞争力文献研究得出,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于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过程中发现,构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及风险管控机制,这对于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来说,就缺少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

2005年以后,学者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增多,结合王艳辉(2005)、杨敏(2008)、孟从敏(2009)、李洪涛(2012)的观点,认为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对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分析基础上,以实现财务战略为目标、获得竞争优势为动因,立足于企业基本财务能力建设,以财务人才培养、财务流程创新、财务风险控制为内核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价值性、异质性、排他性的财务竞争体系。

对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的要素,笔者认为除了包括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战略以外,还应包括财务创新和财务风险管控两个方面。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财务资源整合和财务执行能力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实现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两翼,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服务的。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对以往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对于企业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高财务执行能力、增强财务创新能力、很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以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基本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作为切入点,按照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及分配四个理财活动展开,强调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这种传统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只考虑到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而随着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特别是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站在更宏观的财务管理层面,基于价值创造、不可模仿性、排他性、异质性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来重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原则

1.基于目标管理原则。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它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一切财务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目标管理原则,不能偏离财务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合理分配责、权、利,在此基础上将财务战略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负责人,这样就可在保证每个层级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同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强化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原则。张倩(2008)将财务资源分为财务软资源和财务硬资源,包括:财务文化、财务规章、财务信息化水平及财务人力资本、电子装备、办公设施等,他认为财务资源是企业可以拥有、控制或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蔡旺清(2012)认为企业资源不仅包括内部资源还包括外部资源,并强调对企业内外财务资源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使之协调配置。如上页图所示,财务资源整合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一,并受到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特别是对外部资源的预测、加工及整理过程更要重视对风险的控制。企业只有增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有效地培育企业财务运作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财务资源整合能力。

3.完善财务执行能力原则。杨敏(2008)认为财务执行能力包括领导的以身作则、责权利的分配及规章制度的遵守。笔者将财务协调治理能力、财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财务风险控制及预警能力及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也纳入到财务执行能力范畴之中。如上页图所示,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通过财务核心竞争力间接影响财务执行能力。良好的财务执行能力体现财务决策正确性的同时,还必须为财务决策提供决策支持数据,这种包含着风险控制与危机预警功能的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人员从长期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凝练出来的,具有不可模仿性、价值创造性、风险管控性特点,要求执行财务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经营的能力。

4.提高财务创新能力原则。财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影响、提升企业价值、增强财务人员凝聚力和归属感的源动力。企业应从文化构建入手,打造财务文化价值观,通过创新文化意识促进财务流程再造,保证财务核算及时、准确前提下,尽量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相互作用,因此财务创新能力不仅是整个财务流程每个环节的创新,还应包括财务风险控制方式、方法的创新,这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并实时增加新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三)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提升财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1.财务资源整合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将财务制度体系建设、财务岗位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管理控制三个方面归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1)财务制度体系建设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等。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发挥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企业进行财务资源整合,岗位设立意味着责权利的具体分配,必须保证岗位之间能相互牵制、制约、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防止财务舞弊发生。(3)企业内部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等,应实行专项资产专人管理,并实行多岗位、多部门监督政策,保证资源整合的完整与安全,防止企业资源流失风险。

2.财务执行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执行环节包括全面预算控制、财务分析控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三方面。(1)全面预算控制,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加强对财务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并根据实际完成与预算之间的偏差,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以此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2)通过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揭示和披露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同时为预测未来年度的财务活动提供基础性财务数据。(3)财务预警系统构建,是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直接体现,将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纳入财务预警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创新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意味着成本与效率、风险与效益,财务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损失,因此,要权衡风险与效益,以保证实现财务战略目标。例如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就会控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经营者及员工行为受到约束,但却保证生产效率提高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4.财务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和财务执行能力为基础、以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为保证、以财务创新能力为动力构建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最终是为了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实现财务战略目标就是一个风险识别、计量、防范、控制、预警的过程,企业应采用先进的财务战略计划、制定及实施方法,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财务战略实施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郭晓明.企业财务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8):131-133。

2.蔡旺清,蔡旺.广州市中小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J].经济与法,2012,(03):73-74

3.李洪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浅析[J].财政监督,2012,(08):29-30.

4.邱德君,邱兆学.基于行为属性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70-71.

作者简介:

第3篇

首先,对学校办学而言,要处理好“制器”和“育人”的关系。财经类高校主要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学生首先应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唯此才能在初次就业中具备求职优势。但是,基于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学校会过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重视专门从事校本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训,对长期坚守素质教育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缺少激励措施,素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逐步被淡化。教育学专家高宝认为,“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要注意校内资源和多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为此,财经类高校应放眼未来,认真处理好“制器”和“育人”的辩证关系,把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同等对待,重视校内外两种教学资源的整合,科学规划核心素质教育课程目录,打造一批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名师大师,完善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提升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品位和软实力。   

其次,对教师教学而言,要处理好学校教育“有限性”和终身教育“无限性”的关系。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中,知名跨国公司纷纷把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标准化高度,为了应对这种趋势,浙江工商大学商学院易开刚教授呼吁:“跨国公司将人文色彩浓厚的道德行为衍变成为市场经济强有力的竞争工具,因此财经类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教育形式由‘技能培养型’转向‘职业素养提升型”’。在一定意义上,财经类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讲教师承担着文化育人的历史责任,应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有限的学校教育期间增加一定比例的课堂对话交流时间,重视学生对社会功利主义和市场商业文化的个体体验反省训练,重点塑造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诚信素养、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能力,适应学生日后在职自主学习、培训、进修等方面的“无限性”终身教育诉求,提升学生职场的可持续竞争力和生活幸福感。   

再次,对学生而言,要处理好“智商”和“情商”的关系。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冰山素质模型理论”,浮出水面的冰山相当于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跟智商(IQ)的关联度密切;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部分则相当于一个人内在的情绪、品格、意志和人际关系,跟情商((EQ)的关联度密切。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智商只起到20%的作用,剩下的80%则来自情商。财经类专业与社会真实工作情景对接的实践教学条件较为薄弱,无法像医学类、工科类专业学生那样直接获取可以被实验验证的专业技能。正因为如此,财经类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养成正确的课程学习观,要深刻领悟“冰山素质模型理论”对个体学习的方向指引性,不要把精力全部放在专业技能学习和追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上,而要充分重视素质教育课程对培养个人“情商”的潜移默化作用,在物质主义追求和功利主义抬头的商业化社会现实中,注重人格、品格和内心精神的塑造,具备对人生境界进行哲学理性的反思能力。    

第4篇

摘 要 对于竞技跆拳道而言,核心竞技能力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键,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竞技运动的规则相应改变,水平要求也有了提高与改善。因此,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要素也发生了转变,本文试对跆拳运动的核心竞争能力与制胜对策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为今后的跆拳道竞技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核心竞争能力 制胜对策 竞技跆拳运动

跆拳道运动起源于朝鲜半岛,早期由朝鲜三国时代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来,是韩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拳击术,于2000年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欢迎。其竞技比赛的类目诸多,作为竞技运动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对跆拳运动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键。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竞技运动规则相应改变,水平要求也有了提高与改善。因此,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要素也发生了转变,研究竞技跆拳运动的核心竞争能力与制胜对策具有极其深远的价值。只有“正确的处理好核心竞技能力与整体竞技能力的关系,以核心竞技能力推动整体竞技能力的发展,才能取得竞技比赛决定性的胜利[1]。”

一、竞技跆拳运动核心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

“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站能、心能和智能这5要素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在竞技活动过程之中的运动员参赛能力,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指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对运动员比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竞技能力因子[2]。”要想把握竞技跆拳运动的核心竞技能力,就要先了解竞技跆拳运动的项目特征。

竞技跆拳运动的主要技术动作集中在腿部,拳法仅起到辅助作用,在跆拳道中,腿法主要为前踢、横踢、侧踢、后旋踢、下劈等,其中,在竞技比赛中运用情况最多且最易得分的为横踢、前踢、跳踢,这是因为这几种腿法具有高度的快捷灵敏性,由此可见,跆拳道的攻击讲求“迅猛”,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腿法落空,竞技运动员要能够对时间与空间有着极其精准的判断,如果对距离的把握不准,就很难进行攻击和防守,只有“快、准、稳、狠”,跆拳运动员才能以极强的反应力实现躲避和进攻,才能在比赛中尽可能地获取分数。所以,跆拳道的核心竞技能力便是智能、技能、体能、心能这四要素的综合构成。

(一)竞技跆拳道的w能特征

体能是跆拳道技能能够纵情发挥的前提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能保障,竞技跆拳道将很难达到优异的效果。体能不仅仅是指身体机能,也包括了运动员自身的身体形态与运动素质。诚如举重、游泳等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有要求一样,跆拳道竞技运动也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有比较具体的规定。首先,运动员应身材较高、下肢较长,体态轻盈,脂肪含量较低,具有足够发达的下肢肌肉和腰、腹肌肉,这样其才可以在比赛中做到准确攻击对方的头部等有效位置。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对运动员而言同样关键,身体机能可以保障其竞技坚持的时长,运动素质保障其灵敏性、反应力、柔韧性,使其可以准确攻击和闪避。

(二)竞技跆拳道的智能特征

有人认为竞技跆拳道运动不需要智能,只要身体素质好便可,这是思想上的谬误,智能是竞技跆拳道比赛的核心能力,只有对整场比赛局势有着良好的观察能力与判断能力,敏锐地感知着对手的举动,才能够准确、迅速、有效地采取对应策略,达到攻击或防范的目的。

(三)竞技跆拳道的心能特征

心能主要是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竞技场上,心理素质往往是决定运动员能否有效发挥自身身体潜能的关键因素,心理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在比赛前会因对胜利的过度渴望或对对手的担忧恐惧而造成严重的紧张焦虑,这种情绪会影响其技术水平,使其不能够正常地、专注地投入到比赛中,发挥出自身的最优潜质。

竞技跆拳运动需要运动员高度集中其注意力,在比赛中以坚韧的意志顽强对抗,如果稍有松懈、慌乱、屈服,就会立刻暴露出破绽,被对手击败。一名优秀的竞技跆拳运动员应该意志坚定、心智明晰、精力专注。

(四)竞技跆拳道的技能特征

跆拳道技能不仅是运动员的自身技术水平,也是其对于各种腿法的领悟理解能力,这样其才可以将有限的腿法、拳法组合成一种具有复合性的技能系统,配合着对方的攻击或防范得以施展。只有掌握了精湛的技能,对各项技能的特点熟烂于心,才能找出对手的破绽与失误力求有效分数。可以说,技能是跆拳道运动员的最为核心的竞技能力,技能水平越高,其心能、智能也就更加完善成熟,才能更好地驾驭比赛。

二、竞技跆拳运动的制胜对策

竞技跆拳运动的制胜对策是根据其核心竞技能力因素构成分析而出的,首先选拔合适的具有可塑性的运动员,综合考虑其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心理素质等,对于突出者进行重点培训,使其能够不断地成长。其次是有所针对地训练运动员,通过一些负荷运动、专项训练借以加强其体能,通过模拟对打练习提高其心智能力。只有不断地查漏补缺,发现自身不足加以强化,运动员的各项能力才会有所增进。

三、结论

只有正确地把握核心竞技能力与竞技跆拳运动之间的规律,才能有效地采取策略,赢得胜利,加强核心竞技能力不仅是跆拳运动的制胜关键,还是跆拳运动的灵魂,不断完善自身的核心竞技能力,是一名出色跆拳运动员的价值实现要求,是其尊重跆拳竞技运动的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竞技运动 学校体育 竞技运动教材化

一,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概念

“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指大纲规定的学习,它的内容反映为广泛性、科学性和系统结构性。但是,正因为实际教学受授课时数的限制,同时受学生发展水平与兴趣爱好的制约,因此,”教学内容”仅是提供教师选择的范围,并非要求全部实施。”“教材是从教学内容中选择,作为具体上课的内容,是典型性、具体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手段“是为了达到学校体育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教材化是指“在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关系后得以实施的,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考虑具体的学习结构,即改变单纯照搬大纲内容或单纯以技术结构作为学习结构,是一个把教学内容一步步地适应学生实际的过程。”

二,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主要过程的理解

体育教学且标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首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素材。然后对那些竞技性较强、不符合学生特点、不符合学校实际条件、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竞技运动项且,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改造。其中加工改造是竞技运动”类化”、“嬗变”为体育教材和手段的关键,是竞技运动“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基本途径,是竞技运动的文化性与体育教材、手段的健身性有机结合的最佳方法。我们可以从运动的方向、形式、路线、距离、顺序、节奏、难度、负荷、场地、器材、规则要求、参加人数等诸多方面,对竞技项目进行改造、加工、延伸和拓展,进行合理的排序、组合和创编,使其成为确有价值的体育教材和体育手段。最后将已加工改造好的竞技运动素材进行整理和编排,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学校实际条件、适应教学需要且趣味性较高、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三,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原则

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不是随意进行的,必需有明确的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毛振明[1999)提出,在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过程中。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一是向动作教育方向教材化;二是向游戏方向教材化:三是向理性方向教材化:四是向文化方向教材化:五是向生活、实用方向教材化;六是向简化方向教材化;七是向变形方向教材化:八是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化等。季浏等(2003)认为,在竞技运动项目改造中要遵循主体性、主动性、实效性、可接受性、全面性、选择性、教育性、趣味性以及安全性等。综合专家的意见,本文认为,在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健身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活化原则。

四,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方法

1改造法。改造法是指根据体育课程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不同的对象、环境和条件,对原有运动项且的某个或几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化、修改、加工的方法。

1,1改造的方式。在运用改造法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开发时,具体的方式是很多的,每一种方式运用的条件和效果都有所不同。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式:简化、降低,增加难度、转换,移植、变形。限制、调整、修改等。

1,2改造的方法。竞技运动项目的构成要素有很多,由于视角不一样,分类的方式也不一样。本文认为每一顼竞技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的比赛规则、练习方法,同时都要受到外界环境和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影响,所以竞技运动项目主要是由比赛规则要素、练习方法要素、环境要素、人与人及人与环境关系要素等构成的,改造实际上就是对这些要素的不断变化、加工和修改。例如:对比赛规则要素的改造。可以从比赛方法上改造,如将迎面接力跑改为后退接力跑;将篮球比赛中五人赛改成三人赛。可以从得分方法上改造。如将定向比赛搞成积分赛等。可以从获胜方法上改造,如将标枪以投远为获胜改为以投准为获胜等。可以从比赛时间上改造,如将篮球比赛时间由15分钟一节改成10分钟等。可以从违例、犯规与处罚……上改造,如将跳远改成无板教学等。

2,拓展

2,1拓展的定义。拓展是指对原有竞技运动项目在形式、具体内容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扩展、补充,使竞技运动项目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完整。在功能上更加全面的方法。例如健美操,除了体育教材上的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定扩充,如增加有关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历史、健美操运动史上相关趣闻、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健美操运动的相关资料等。

2,2拓展的方式。拓展的方式主要有内容上的拓展、形式上的拓展和功能上的拓展三种。

内容上的拓展主要是围绕其中一个资源点或一项身体练习资源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例如“饮食与健康”的课题,就可以补充诸如”饮食与运动”、“饮食与疾病”、“饮食与减肥”等方面的材料。形式上的拓展是扩展课程内容呈现的形式,如对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对所选择的竞技运动内容,可以补充以录象、挂图、光盘、照片、模型等其它形式的内容。

功能上的拓展主要是尽可能挖掘体育课程内容多方面的功能。例如一些跑跳练习主要功能是发展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但了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可以其向将提高社会适应能为等方面扩展等。

2,3拓展的方法。拓展是渗透于改造当中的,是对改造法的延伸。进行拓展时要分析需要拓展的具体内容,寻找拓展的空间,即考虑从哪些方面进行拓展,是进行内容结构拓展,还是呈现方式或主要功能的拓展等。例如,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排球内容,我们可以对其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排球明星国际重大赛事介绍,如何当排球裁判,如何当排球教练,如何进行排球训练……改造法和拓展法是相互依存的方法,共同发挥作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五、结论与建议

第6篇

关键词:特色;体育课程;构成要素

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肌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同时,体育也是一门促进学生身心良好发展的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特色体育课程的开设越来越收到广大几层学校的重视。特色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成为当前讨论的热门话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特色体育课程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有关探索。

一、特色体育可遵循的策略

要探究特色体育的构成要素,我们先来明确特色体育遵循的策略,在策略的范围内来探讨特色体育的构成要素。

(一)完善机制,规范学校体育工作

加强组织建设,确保常规工作的开展。转换观念,加强队伍建设,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校体育工作。笔者认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材,是学校工作的最终目标,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和世纪人才的素质。所以必须站在未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体育工作,深入理解“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坚决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抓好体育工作。特色体育的开展,还需进一步完善学校机制,对体育教学进行规范。

(二)训练特色师资,更新观念,抓好体育教学工作

特色体育,需要对以前的体育教师进行特色特训,同时更新他们的观念,抓好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依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转变取代旧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满足心理、身体的情感体验,扭转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主动学习中去创新,开创体育教学新局面,使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新课标把学生课堂自主、自练、自创摆在重要位置上。

(三)点面结合,促进健康竞技水平的提高

群众性体育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体育也可以“全面铺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特色活动。“以竞赛促活动,以活动促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了田径队、篮球队、跳绳队、排球队、足球队等各类训练小组。通过一系列竞赛,充分地调动了师生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不断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特色体育还可以点面结合,共同开展,这样来共同促进整个学校的体育水平的提高。

二、特色体育课程内容的构成

笔者认为,特色体育包括特色体育师资、特色体育项目、特色体育教学、特色体育科研构成。

(一)特色体育师资

培养出具有特长的优秀体育师资是特色体育课程开始的关键。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特长师资的培养和使用。第一,对于传统特色学校的师资,要加强培养,使之能够严格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学校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使每位教职工都能够溶入特色建设的学习和实践中。第二,学校要内引外联,提高各训练队的质量和水平,全力提高训练队辅导员的师资水平。如果训练队用了庸师,只能贻误学生,扼杀其兴趣,当然也就谈不上培养出特长学生,更难以形成特色学校了。在训练队的设立上一定要谨慎,必须把当地最高水平的教练员吸纳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否则宁可不设,以免贻误学生,降低训练队的声誉。

(二)特色体育项目

体育项目有很多,传统的体育项目包括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等。笔者认为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展可以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上进行创新,比如武术项目中可以开发武术操、功夫扇等作为特色项目,健美操项目中可以开发校园集体舞、啦啦操、广场舞、街舞作为特色运动项目;篮球、排球、足球可以分别设计出一套属于它们自己的球操为特色项目;也可以开发已有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引入中学体育教学体育项目或者新形成的体育项目作为体育特色课程教材,比如广场舞、健身球、瑜伽、轮滑等。

(三)特色体育教学

特色体育的教学需要特色的体育师资。教学特色的形成又是体育教师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个性特征、综合能力等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反映。我们要有敢破敢立的创新意识,对自身形成的体育教学思想不断进行验证、充实和完善,真正达到教无定法,炉火纯青的地步。教出自己的风格,构建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特色,是一个特色体育教师教学的至高境界,需要我们去积累、沉淀、提升。

(四)特色体育科研

目前,我国关于特色体育科研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有关于特色体育项目的相关研究、有关于特色体育课程的研究、有特色体育项目的研究;有特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总体来说,这些研究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来开展特色体育。但是也有一个缺点,特色体育科研研究出来,很多都被埋没了,没有得到推广。所以,特色体育科研,应该源于实践,回归实践,这样才能发挥科研的本来价值。

三、结束语

特色体育课程的开设,要采用一定的策略,一步一步的推行。在策略的推动下,逐步完善特色体育的各个方面。特色体育由特色体育师资、特色体育项目、特色体育教学、特色体育科研构成,做好特色体育的各个要素、环节,是特色体育发展的需要。相信在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体育事业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系统性;皮球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2-0116-03

An Analysis of Athletic Capacity Structure Model

――Establishment of Ball Theory

LI Yan, DONG Yunzhen, LI Ke

(P. E. School,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Shandong China )

Abstract: The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athletes’ capacity structure model is ne of the main steps for athletes’ mode training. Although the present structu re model of athletic capacity has been studi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ere till exist many drawbacks. The new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 and cha os, has shown such advantages as integrity, visuality, dynamic and fuzzification , which has interpreted its features and changes, and has compensated the defect 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Key words: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mode of athletic capacity structu re; systematization; ball theory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 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1]。作 为生产运 动成绩的运动训练过程,其核心任务便是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故竞技能力在运动 训练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因此,国内 外许多训练学学者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种独立或者互为补充的竞技能 力结构模型,比如“木桶理论模型”、“双子模型”、“胶泥理论模型”、“合金理论模型 ”等等,这些研究深入地揭示了竞技能力的内涵和要义,填补了竞技能力的理论研究空白, 有力推动了运动训练实践研究的发展。同时,上述研究也存在了不足和缺点,因此本文以模 型的系统性特点为切入点,对现有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建立新的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以求教于专家。

1 现有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梳理与评价

为了更好地研究竞技能力,运动训练学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进行研究,如“木桶 理论”、“合金理论”、“双子模型”等,但是对这些构建的模型,学者们存在很大的争议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商榷。本文以系统论为切入点,尝试性提出一种新的竞技能 力结构模型,因此,需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对现有的理论模型进行简单地梳理和评价。

木桶理论强调竞技能力的全面性[2],过分专注于竞技能力构成中“短板”的 作用,而 却在相当的程度上忽视了“长板”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没有能够准确的解释竞技能力各要 素之间存在的动态的,可迁移的互补关系[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木桶中的“短板”在决定木桶容量大小时单 独起到决 定性作用,而在竞技运动过程中,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都是通过整体展现的,每个要素不可 能单独对竞技能力水平起到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无论“长板”或“短板”都是靠影响其他 “板子”的作用来影响整体的容积。这是以往研究中被遗漏的地方。同时,竞技能力结构作 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内涵,而木桶理论忽视了桶内水质的发展变化,因为不论是木桶 的长板也好,短板也好,仅是系统的外部构成,而桶内水质的变化才能突出系统的本质特性 。

合金理论[4]主要强调了人体运动能力的构成不仅仅是各种运动素质的简单叠 加,而是 类似于合金,其总体性能由各组成单质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它由竞技能力 整体出发,突出地反映了竞技能力的补偿效应,从这点来看它要优于木桶理论。但“合金理 论”却忽视了运动竞技能力的生物性能,并非金属或其他要素构成的系统,它应该具有动态 性和开放性。而合金是一次成型,无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内的自复制、自同化、自催 化、自反馈。因此,“合金理论”模型最大的缺点是忽视了系统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在时间 和空间的变化,无法直观地体现出竞技能力在时空转换中的变化特点,表现出刚性太强的缺 点,故不宜用其解释竞技能力的结构。

胶泥模型理论和积木模型理论是田麦久博士在木桶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竞技能力的深入 探讨研究。胶泥理论的提出是考虑到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互补性、整体性、整合性与内部 可迁移性,即胶泥理论是尝试描述各因素之间整合后的融合。熊焰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

[5] 。笔者认为,这种融合表现出来的只是胶泥之间简单的渗透和移位,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并 不符合竞技能力结构是一复杂系统的命题。积木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 效应的直观展示[6],但是其直观表现是积木的简单叠加,没有以系统的角度去解 释竞技能力。

双子模型理论[6]是田麦久博士将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合二为一而提 出来,体 现出了竞技能力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与效能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因素的转移与补偿,以尝试 完善木桶理论的不足。但构建模型的目的是简化研究问题,突出本质,而用两个互补模型来 解释竞技能力,形式上过于复杂。况且从前面的分析来看,积木模型并不能从本质上解释竞 技能力的状态变化。

综上所知,现有的模型理论在解释竞技能力结构的系统性方面出现了问题,有的理论模 型虽然具备系统的部分特点和要素,但不符合人体系统的特点,不能体现系统的演化过程, 缺乏动态性和开放性,有的理论模型完全缺失了系统的特点和要素,当然就无法从系统的角 度完整地描述竞技能力结构。

2 现有模型理论的完善与补充――皮球模型理论提出与建立

2.1 皮球模型理论建立的理论依据

2.1.1 系统理论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一般认为,整体性、 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但是系统有三 项是普遍的、本质的东西:其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其二是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 素所组成;其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和环境相互发生作用。从实际情形来看,任何系 统都必须具备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成其为系统。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 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 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 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 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 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7]。

竞技能力结构是一复杂的、多维系统,其形式结构特征表现为“非加和性,各子因素是 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非简单的叠加”,在竞技能力系统演化过程中有“自组织、自同构 、自催化、自反馈等几种普遍形态,在竞技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内随机性、局部不稳定性 的变化规律”[5,8]。因此,在建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模型的 系统性特 征,即模型的整体性、模型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型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关系。同时, 竞技能力作为人体运动特征表现,该模型应该具有开放性,而非封闭性。

2.1.2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混沌理 论(Chaos theory)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 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单纯,但经过一定规则的 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但是此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 杂乱无章的混乱状况,此一混沌现象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出 来[9]。

由于运动训练的对象是人,人是随时变动起伏的个体,而训练的过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 准则,并历经长期的互动,因此,相当符合混沌理论的架构。也因此,依据混沌理论,人体 竞技能力系统容易产生无法预期的结果。此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不论是 正面或是负面的,重要的是,运动训练的成效或运动训练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观察之外,更应 该累积长期数据,从中分析出可能的脉络出来,以增加运动训练效果的可预测性,并运用其 扩大训练效果。

2.2 皮球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皮球理论模型”以人的生物体特征为基础,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遵循系统性特征,并 参照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规律而建立起来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对于抽象而成的竞技能力 结构模型,是以具有弹性的皮球为主体,皮球外形是由五瓣组成,分别代表竞技能力的五个 要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智力,这五个球瓣组成一个具有一定弹性的球体 ,每一要素在球体内部分别占有不同的空间(图1)。

该模型的特点是任何要素发生变化均可通过皮球弹性的变化来代表,在外部空间即表示 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变化。同时,该模型不是封闭的系统,皮球可以通过气门与外界发生 联系,具有开放性,因此,该模型完全具备了系统的基本特征。

皮球模型的建立,首先从整体的角度,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竞技能力结构的特征和变化, 弥补了以前模型的片面和缺陷,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竞技能力的构成和发展变化,丰富 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理论研究内容。其次,通过模型的建立,以简便直观的方式展现竞技能 力结构,更有利于在实施训练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通过竞技能力结构特点 的变化进行预测,以便更好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2.3 皮球模型的特征

新构建的皮球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与以往模型相比,具有以下无可比拟的优势特 征:

2.3.1 整体性特征

整体性特征是系统论最显著的特点。以往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都很好地强调其整体性特 征,但也存在缺陷。如“合金理论”模型强调了以系统论的整体性特征为出发点,但系统的 整体性是以系统的有机关联性为保证的,“合金理论”仅强调了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却回避了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与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有相应 的输入和输出[10]。皮球理论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既有各要素紧密结合的 形成的具 有一定弹性的球体,又有气门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正如竞技能力 的各构成要素体、技、战、心、智一样,在运动训练的引导过程下,使这一整体不断发生着 深刻的变化,同时通过信息的反馈作用,与教练员以及外界训练环境进行信息的互换来影响 自身的竞技能力状态。因此,皮球理论模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 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竞技能力,从而可以达到全面地、最佳地解决问题的目 的。

2.3.2 直观性和动态性特征

皮球理论模型的直观性和动态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动态性特征 ,这也是以往模型没有解决的问题。皮球模型以皮球这种具有一定空间立体形态的模型作为 竞技能力的体现。皮球模型可以充分利用皮球弹性的变化来直观地、动态地表现和判断运动 员在比赛过程中或者训练周期中竞技能力总体水平的高低。如果某一阶段,运动员的竞技能 力水平提高,则皮球弹性变大,可以弹得更高,反之,某一阶段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则皮 球弹性变小,皮球的弹起高度下降。因此,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及比赛时竞技能力水 平的提高或下降,都可以通过皮球模型的弹性变化直观体现出来。

同时,这种动态性还可以反映竞技能力与竞赛环境的互动关系。所谓的竞赛环境,这里 特指施加于该模型的外在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外界压力越大,竞技能力的皮球模型反应越 强烈,即竞赛时的超水平发挥。但外界压力超出模型所承受的范围,模型就会爆裂,即竞技 能力的结构遭到破坏,运动员竞赛时的发挥失常(图2)。

2.3.3 混沌性特征

皮球理论模型的混沌性特征是基于混沌理论提出来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变化存在 着混沌状态,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期的结果。刘大庆博士的研究表明,运动 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 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11]。但这种补偿 作用同样具有不 确定性,心理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员的技术能力、战术能力以及体能会有何影响?竞技能力各 要素之间到底是怎样发生相互联系?这里面存在着“黑箱现象”,许多问题很难有明确地解 释。另外,在运动员竞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训练因素和非训练因素等都会对其产生影 响,而这些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皮球理论模型正好以其内部的封闭型和不可视 性来体现竞技能力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混沌性特征。当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混沌性并非没 有规律可言,否则根本谈不上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地把握运动员的训练信 息和行为功能的变化进行科学掌控。

3 结 论

在理论研究中,模型的意义应当引起重视。我们应将现实训练中新鲜信息注入模型予以 理解、解释,使模型不断更新,并以更新后的模型继续关照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以实现 二者动态开放式的反馈、互动。以往的模型在某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释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变 化问题,但是无法从系统的角度整体、全面地分析。皮球理论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且表现出独有的优越性。

不可否认,皮球理论模型毕竟只是一次探讨性的研究,给大家以启示,并不能全面地解 释竞技能力的发展变化。另外,任何一个模型的提出只是对一种理论的朦胧预期,要真正达 到目标,还需要克服一系列理论上问题,即需要对模型进行检验。这一过程必将是一个充满 争论和质疑的过程。我们也期待在不断的争论和修正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竞技能力的本质 和内涵,这也是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8.

[2] [日]根本勇.林栋译.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冰雪运动,1987,(2):10-14.

[3] 田麦久,刘大庆,熊焰.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 学,2007,27(7):3-6.

[4] 李凯.合金理论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1-4.

[5] 熊焰,孔祥宁,李景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5 5-57.

[6]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145 -148.

[7] baike.省略/view/62521.htm.

[8] 郑念军,刘新民,刘兴,等.竞技能力新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51-53 .

[9] baike.省略/view/38935.htm.

第8篇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79-04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and its compensation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LI Zan1,2,TIAN Mai-jiu3

(1.Graduate School,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3.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athlete’s sub competitive capacitie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an athlete’s competitive capacities is a state of the result of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his/her sub competitive capacities;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of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is a vivid conceptual expression or description given t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formed based on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the good or bad of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of the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athlete’s competitive capacit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gh or low of the degree of synergy of the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sub competitive capacities.

Key words: sports training;sub competitive capacities;asynchronous development;unbalanced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compensation effect

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极为关注的领域。有研究表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会形成竞技能力的这种非衡结构呢?该怎样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呢?本文将从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发展的视角来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1相关概念描述

1.1“非衡结构”与“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

“非衡结构”,是相对于“均衡结构”而言的。“均衡结构”来自于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即水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最长木板的长度,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旨在强调木桶的“均衡结构”,才能实现木桶水容量的最大化。而“非衡结构”则表明事物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即事物的结构表现出明显的非衡特征。1985年日本学者根本勇[1]首次将“木桶理论”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提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木桶模型”,旨在强调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均衡发展。但是“木桶模型”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运动员特长,即木桶结构中长板的积极作用。随后,在研究大量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刘大庆等人提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明确提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这一概念,来表述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发展的不均衡性。

1.2“非衡补偿”与“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非衡补偿”是相对“平衡补偿”而言的。“平衡补偿”是指通过提高弱势能力,加强竞技能力功能的方式[2];非衡补偿,是指非衡结构中优势能力弥补某些能力发展不足的方式[2]。

尽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普遍存在,但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些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3]。

目前关于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从一般训练学的层面转向具体专项的层面来探讨不同专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和非衡补偿效应的具体表现形式或特征,缺乏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审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本身。

2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的形成

刘大庆、田麦久[3]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

刘大庆[4]在《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中指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基本特征、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现象的普遍性以及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途径是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的主体内容;整体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是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模型非衡结构的基本特征;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项群、不同水平、不同时期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结构之中;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有着多种途径。

基于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结构非衡现象的绝对性与非衡补偿现象的普遍性的观点[5],那么,根据因果关系理论,为什么会形成竞技能力的这种非衡结构呢?如何去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呢?

3非同步性及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

“同步”的含义是:两个或几个随时间变化的量在变化过程中相互间保持恒定角度(或距离)的关系。相反,如果变量之间“不保持恒定角度(或距离)的关系”就可以称之为“非同步”[6]。在本研究中,“非同步性”主要表现为不同变量之间在时间维度的先后、速度及数量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空间维度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不均衡性。

从哲学上讲,这种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非同步性首先是由事物本身内在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从因果关系上讲,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显然,是内因从根本上决定了事物的非同步性发展。另外,在具体的非同步发展形式上,外因也的确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局部或特定的条件下,可能由于外因的作用会出现相对的“同步化”发展。但是,“同步化”发展是相对的,而非同步化发展则是绝对的。外因的推动作用只能对非同步化发展的形式有所影响,但是不可能根本性改变非同步化发展的客观现象。

其次,根据事物发展的矛盾学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在不断变化和转化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阶段或时期成为发展的重点,从而导致了发展的非同步性。

从理论上分析,既然非同步性发展现象普遍存在,那么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发展也应该具有非同步性。所谓竞技子能力,是基于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同竞技能力的隶属关系,而对构成竞技能力的这5个要素的统称[7]。依据因果关系理论,事物的内因是其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在这里“根据”的深层意义则是指产生某种变化的特定物质结构。例如某种化学反应的根据就是反应物的内部结构。根据,只是事物得以变化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条件”,任何根据必须结合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实际变化,二者构成一对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正是不同事物的内在根据不同决定了不同事物发展的非同步性。

因此,体、技、战、心、智5个竞技子能力内在属性的差别决定了其固有发展规律的不同;不同专项因其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竞技主导子能力)的不同,决定了各子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有所侧重,并随着矛盾的转移而变化;教练员训练理念的不同以及教练员的变更,带来训练重点的不同和训练安排的差异;运动员的个性化特点,决定了其在训练过程中对各竞技子能力训练的接受和适应程度不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训练方法发展、手段的改进和训练仪器的革新等等,从而决定了各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7]。

另外,从实践层面分析,不同竞技子能力的发展由于受制于内外环境和因素的影响,必将呈现出非同步性发展的一面。米靖[8]通过对2005年亚洲耐克篮球训练营10名外教对中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可以看出,运动员技、战术较差,体能一般偏差,心能一般偏好,智能最好,表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发展特征。

显然,基于竞技子能力和竞技能力之间的隶属关系,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同其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补偿效应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非衡结构”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结果的表征,而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过程的表征。那么,基于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视角来审视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补偿效应将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

4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视角下的“非衡结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特征,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发展也不例外。运动员各竞技子能力的发展状态决定了其整体竞技能力的发展状态。显然,从理论上分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诠释了运动员竞技子能力发展的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其实,竞技子能力空间上的不均衡是其在时间维度上非同步性发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或另一种结果。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状态都既有时间维度的状态,也有空间维度的状态,是时间维度状态和空间维度状态的有机统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空间上的非衡结构实质上表征了运动员各竞技子能力发展程度非同步性的宏观结果。下面几个案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例1:2002年,李娟、张娜、张平、李珊4人一起从天津队被调进了国家女子排球队参加集训。其时,李娟不同竞技子能力发展有明显的差别,李娟的技术全面,技能比较突出,具有良好的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较好,但体能发展明显薄弱,亟需提高。

例2:王励勤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国家队集训时,各竞技子能力的发展程度并不平衡。首先最为突出的是技能,其次是良好的体能,但是战术能力相对不突出,心理能力方面性格比较内向,比赛缺乏激情但很坚韧,运动智能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例3:刘翔15岁时各竞技子能力的发展状态是:体能良好,技能方面技术粗糙,心理能力较好,而运动智能一般,从整体上表现出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

由此可见,无论是入选国家队之前的女排副攻手李娟,还是已经进入国家队男乒选手王励勤以及少年时期的110 m栏运动员刘翔,都表现出各竞技子能力发展的非同步性。而正是他们各竞技子能力发展的非同步性决定了其整体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也就是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其各竞技子能力发展的不均衡或不平衡所造成的,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运动员竞技子能力发展速度的非同步性。

因此,运动员竞技能力空间维度上的非衡结构,是构成竞技能力的各竞技子能力在时间维度上的非同步性发展的一种结果。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反映了竞技能力发展过程的特征,而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反映了竞技能力发展结果的特征。

5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补偿效应”

运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不同,但运动员运动成绩或在比赛中的作用却相同(异构同功)的情况极为普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异构同功现象充分表明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结构补偿的客观性[5]。

如前所述,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形成了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那么,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所形成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也同样体现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假设有几名运动员,其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但是他们整体的竞技能力水平却相同,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都实现了较好的补偿效应。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现象是绝对的,而补偿效应实质上是基于非衡结构所形成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而赋予的一种形象的表达或描述。既然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其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不同的是有些运动员非衡补偿的效果较好,即高水平的竞技能力状态;而有些运动员非衡补偿的效果不太好,即低水平的竞技能力状态。当然,这种竞技能力水平的高低具有相对性。那为什么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有高有低或有优有劣呢?

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特征,是运动员竞技子能力发展的一种很概括很抽象的共性特征。其实,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至于竞技能力非衡补偿效应的优劣,这就涉及到不同竞技子能力之间协同化发展的问题。如前所述,“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这就表明了非衡补偿效应不是完全的或理想的补偿,而是在“在一定范围内”的、有限的补偿。如果不同竞技子能力之间发展的协同化程度较高时,就会出现较高的补偿效应,即表现出较高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相反,如果不同竞技子能力之间发展的协同化程度较低时,就会出现较低的补偿效应,即表现出不太高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因此,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实质上是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协同化程度不同所产生一种结果状态。

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同步性,运动员竞技能力空间维度上的非衡结构是其竞技子能力在时间维度上非同步性发展的结果状态;

运动员竞技子能力的非同步性发展反映了竞技能力发展过程的特征,而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反映了竞技能力发展结果的特征;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是基于非衡结构所形成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而赋予的另一种形象的概念表达或描述;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优劣,同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协同化程度高低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根本勇[日].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 林栋,译. 冰雪运动,1987(2):10-14.

[2] 刘大庆,余学锋.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补偿途径研究[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00(2):10-13.

[3]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1.

[4] 刘大庆.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 体育科学,2000,20(1):43-46.

[5] 刘大庆.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功能补偿现象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1):94-97.

[6] 《辞海》上册[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53.

第9篇

1篮球竞赛场地与运动员竞技能力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2]在篮球竞赛活动中,场地的各个构成要素与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的主题多集中在篮球竞赛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技战术的影响,研究多关注场地的形状(区域)和尺度要素改变对技战术的影响。崔凤祥[3]概括了100多年的篮球运动经历的场地变革,其变革概括起来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限制区的变化。如三区制改二区制;设置场地中线和球回后场违例的规定;增扩篮下限制区。其目的是促进比赛的连续性,防止比赛密集篮下,使比赛失去活力。(2)球场面积的变化。场地由最初大小不等,后规定场地大小,确定球场面积364m2(全部度量单位为米制);后来再次扩大面积为420m2。其目的是促进运动员有足够的空间发挥技战术,施展才能。(3)扩大攻防区域与促进比赛速度的变化。增设三分投篮区,扩大攻守活动区域,其目的是鼓励外线队员投篮,加快比赛节奏,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当前,篮球场地的质地、色彩、方位和图案要素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影响研究很少,尤其是篮球场地(地板)的质地对运动员能力影响很大,我们应加大此类研究。

2篮球竞赛场地与运动员竞技表现

蔡睿将竞技表现定义为: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展示与发挥,或称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6]。姒刚彦从应用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对理想竞技表现新的定义,即理想竞技表现是指在竞赛中对各种逆境的成功应对。[7]熊焰(2005)[8]就运动员参赛过程中竞技能力的变异理论作了系统研究,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参赛变异是指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与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其本质是运动员参赛过程中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在训练水平和竞赛水平上表现的差异。竞赛场地是影响运动员竞技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篮球竞赛规则对场地做了详细规定和说明,但这些规定主要集中在场地的形状和尺度要素方面,因而造成不同的篮球竞赛场地在质地、色彩和图案等要素方面不尽相同。篮球竞赛场地和竞赛小环境的改变成为运动员理想或最佳竞技表现的障碍,竞赛场地和环境的改变成为运动员竞技能力参赛变异的一个诱因。为了解决运动员参赛时所面临的场地问题,顺利地适应场地和环境,我们在比赛之前应合理的安排好“场地适应”训练。因为大多比赛场地的表层摩擦性不同,比赛赛前应让运动员充分感觉篮球场地(地板)表面层的滑动摩擦性,选择好上场时所穿的运动鞋,并做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

3篮球竞赛场地与竞赛活动

篮球竞赛规则虽对场地做了详细规定和说明,但主要针对的是场地的形状和尺度要素,色彩和图案等要素方面未做详细规定,这些都影响到篮球赛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当前,国际篮联为了篮球运动更好的发展正在全力推进篮球竞赛场地的标准化,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场地材料和性能的标准化。篮球竞赛场地所涉及的设施设备种类繁多,与场地质地要素关系密切的就是体育运动地板,对于如此之多的产品,国际篮球研究中心设立了一项“国际篮联认证”程序,规范和管理众多的设备供应商。“国际篮联认证”程序和已获得认证的企业可在国际篮联官方网站()查得。我国在此领域的企业和机构也在不断推进体育运动地板的标准化建设。FIBA赛事共分三大类,每个级别对竞赛场地(运动地板系统)的要求有具体标准。获得国际篮联认证的意义在于任何获得国际篮联认证的企业,都有资格参与国际篮联任何一级赛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投标。

4篮球竞赛场地与场地设计

色彩和图案要素是篮球竞赛场地设计重点考虑的要素。在篮球“场地规则”中关于色彩和图案的规定在竞赛规则和篮球设施规则中较其他要素而言是较少的,这就给篮球竞赛场地设计留有了大量空间,可以通过色彩和图案来表现场地的与众不同。色彩是篮球竞赛场地装饰美化的一个重要要素。色彩具有区分作用。色彩区分可以给人以清晰地印象。通过颜色的对比可以达到篮球竞赛场地不同区域的划分和识别。通过不同颜色来区分篮球比赛场区和无障碍区,在比赛区,三秒区和中圈的颜色与其它比赛场区颜色也要有明显的区别。根据篮球竞赛场地的艺术视觉需要,以及竞赛活动营销的需要,图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在篮球竞赛场地的适当位置中,与竞赛场地和周边环境形成整体的视觉效果,传递着某种特定的含义和信息,引发观众的视觉体验和想象。方位也是篮球竞赛场地设计应考虑的一个要素,室外篮球场地所处地区的地理地形、风向、日照日射等要素制约着篮球场地的朝向,一般应按南北为长轴。而篮球馆则应按东西为长轴,南北采光进行设置。

5篮球竞赛场地与竞技欣赏

篮球竞赛场地的各要素还影响着观众对篮球竞技的欣赏。为了满足观众或球迷对篮球的欣赏,铺设在室内体育馆的运动地板表面涂层色泽、光亮度应具有良好视觉效果,以满足现场观众和电视转播的需要。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比赛场地的照明问题。国际篮联《篮球设施2010年》规则中对篮球竞赛场地的照明数据有详实规定和说明。观众的视觉距离直接影响到观众观赏的视觉质量,为使整个篮球场内出现参赛者与观众融为一体的热烈气氛,观众席或观众座椅应尽量靠近篮球比赛场地,使观众在观看比赛时具有身临其境感。我国一般的体育馆多是多功能型,球场和观众席之间高度落差大,造成观看距离的增大,比赛场边留有大量适宜“零距离”最佳观赏的空余空间。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应在体育馆设计时考虑观赏问题,赛事组委会应充分利用比赛场地边的空余空间,安置零时座椅,设立“零距离”观赏区。

6小结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隐蔽课程现状月 构建

一、什么是体育隐蔽性课程

对隐蔽课程的解释,通过文献可以发现多种定义,如:有学者把隐性课程看作“第三类课程”,即“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非计划的学习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等等。综合起来,目前基本上统一为:隐蔽课程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它属于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解释的基础上,我们试将体育隐蔽课程定义为: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相对来说,传统体育是以技击、保健养生、娱乐表演为基本表现形式,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与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竞技体育活动。从以上就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是直接的体育教育方式而体育隐蔽课程是间接的方式呈现。

二、体育隐蔽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要使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得以现实,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其真实含义和构成要素。从定义的解释来看,体育隐蔽课程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可以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将其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2.1体育隐蔽性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学校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包括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等学校内部的各种隐性的体育物质、物理因素构成。

2.2体育隐蔽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涵盖的内容将更为广泛,也更为抽象。主要由实体性精神文化(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地理位置、时间空间)和非实体性精神文化(自然、社会、文化)构成,它对师生的在体育锻炼的理念、心理活动和行为,以至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非常巨大的、潜在的影响力。

体育隐蔽课程主要是以各种竞赛场面和技战术练习中的和谐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校园体育比赛,参加者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受规则约束,都必须为集体荣誉而拼搏。这种大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它所形成的体育氛围和环境、集体舆论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荣誉感。这些对于学生情感成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能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中小学体育隐蔽性课程在体育课程中的现状

3.1物质文化要素。结果表明,上课时教师对场地的布置不满意的为54%;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满意占41%;认为体育场馆不符合学生身体发展需要者占61%;对体育场地绿化不满意者占65%;对体育教学环境不满意者占59%;对上课所用器械不满意者占38%;。由此可见,在如沅江市一样的中小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体育场馆严重不足的现象。另外,中小学场地设施成人化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这些学校为了求形象、达标准、迎检查、撑面子,尽管“让中羞涩”,还是要把本就非常有限的体育经费大都用于购置“标准化”、“竞技化”、“成人化”的体育器材,建设一些华而不实的体育场馆,而对于既能开发学生的多种活动能力,培养学生众多体育兴趣而且也易为学生所接受,又适合我国当今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现状的设施。

3.2精神文化要素。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学校体育传统与气氛,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教师人格品质状况等体育文化。

3.2.1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师生关系是学生离开家庭步入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值得我们研究。在学校里,其他学科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中,以传授知识为主,无法兼顾道德教育。跟据在学校学生中随机对300名学生的访谈调查,学生主要通过课外活动及体育课进行交往。

3.2.2中小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在体育课堂社会中,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既有个体练习的行为,又有集体相互配合练习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思想、情感、技术、知识等多种信息的交流。加上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特点,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为使团体获胜,同学们往往同心协力,互帮互助,相互勉励。

3.2.3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学生人际交往。由于依赖性,保守性严重限制了学生有关能力的发展,常造成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上课气氛紧张,师生之间的情感缺少共鸣。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创新,抑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3.2.4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学生人际交往。一般学校都按行政分班,特别是在高三,由于文理班男女人数不均,常造成一位老师只上20几位男生,另一位老师就得上70几个女生的现象。而在班级进行分组练习时,教师为了方便,省时间,通常按小组、高矮分,按这种方式分组:一、一味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体能的个体差异, 导致体能好的学生产生饥饿感,体能低的学生产生厌学或畏学,这不光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导致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严重失误。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3.2.5师生比例影响学生人际交往。在普通中学,一般师生比例为1:40,更甚者1:50或1:60,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为:它的教学场所多为室外,上课时受到的外界干扰要比室内课大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易受干扰,加以体育课活动范围大,形式多样,教师难免顾此失彼。教师大部分精力集中于维持课堂纪律,调动队伍,注意安全性方面,难有余力顾及到学生的想法,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更为重要的方面。教师无法发挥其上课的特点,学生的潜力也无法得以挖掘。

3.2.6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状况。中小学体育传统文化的形成状况差的占40%;体育传统与气氛对体育目标的实现起积极作用的仅占23%;75%的学校对举办体育节的作用认识不足;学校宣传体育较好的只占32%;65%的学校在体育信息传播方面做的不够好;近一半的学校体育教师对上体育课时学生的着装没有做要求。

3.2.7体育教师的品质状况。体育教师的品质是体育隐蔽课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优良品质?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的顺序是:高度的热心和负责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技术全面知识丰富,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能以严肃、平静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有耐心。以上品质除“技术全面、知识丰富是教师专业能力外,其他都属于职业修养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理,更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注重个人修养。

四、结论

4.1小学体育隐蔽课程开展的情况不是很好。

4.2小学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还比较欠缺。

4.3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在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上还认识不够清楚。

4.4体育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格品质。

4.5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够和谐。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

[2]杨铁黎.体育教学设计与教案编写[M]

[3]邹渝.论高校隐蔽课程[J]

第11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田径教学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87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创新性、创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田径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它涉及的项目多,技术复杂,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不利教学的实施。学生创新能力可以促进田径教学的发展,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加入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未来我国田径教学领域主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就业预期,以及当前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田径教学应遵循的科学性、全面性及可操作性原则,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确立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特殊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和运动训练创新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特殊的创新能力,其他能力为:体育社会活动创新能力、体育科研创新能力、体育保健创新能力。以上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一般能力要求,但对不同类型的工作,应体现不同的侧重点。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构成要素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体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向来看,多数工作在县镇的学校、或县镇的体育部门,基层的条件相对来说和大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的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田径教学中创新能力要包括五个大方面和大方面中的29个小方面。

3各构成要素中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3.1体育教学创新能力中各构成要素的培养途径

体育教学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的组织能力是最主要的因素,课堂教学的能力中是反映体育户外作业的特殊性因素。教师的动作示范决定着学生掌握动作的好坏,教师良好的动作示范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而死板的动作示范阻碍学生对动作的正确理解,从而使学生丧失信心,教学的正常进行会受到阻碍,因此,动作示范能力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要及时提出和改正,以防止错误动作动力定型。因此,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另外,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体育教师所具备的重要的能力。

3.2运动训练创新能力中各构成要素的培养途径

在运动训练中,体育教师设计和组织整个训练过程,以及对运动员的训练,是运动训练系统中的中心环节。

运动训练创新能力是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培养的基础能力。它不仅对于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活跃学校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而且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发掘体育人才,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技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训练学的知识,缺乏运动实践,从运动员选材,到训练的控制,临场的指导,缺乏全面的训练计划。因此,在运动训练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体现不同的侧重,应该注重学生在制定观察分析技、战术和比赛指挥过程中的培养。

3.3社会活动创新能力中各构成要素的培养途径

体育教师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学会在复杂的社会中,如何扮演好各种各样的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不仅在校内要和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要在校外和其他社会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如何组织群众活动、组织竞赛、进行裁判工作。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裁判工作能力在整体中占比例较多,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裁判工作能力。

3.4体育科研创新能力中各构成要素的培养途径

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师顺利完成本职工作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现代体育运动在高速发展,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出现,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学研究实力,才能有可能学习和接受新东西,并将它们运用到教学和训练之中,促进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它主要体现在科学的选题、文献的检索、运用合适的科研方法、撰写论文4个方面。

体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是从一开始的话题,然后通过文献资料、研究、设计、实施,最后完成一整个链系统工程的结果。在这个系统中,选题作为整个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科研创新能力顺利进行的重点工作。换句话说,科学的选题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依据。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科学选题的能力所占的比重是科研创新能力中最大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进行科学的选题。通过选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选题,我们可以确保科研的整体考虑,论文设计,使用材料、成品参数选择等方面的顺利进行。

3.5体育保健创新能力中各构成要素的培养途径

在当今社会,现代化对体育提出了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发展方向,而健康教育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识不断增强,进而促进了健康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体育保健创新能力包括一般医务监督的能力、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能力。

调查显示:一般医务监督能力的知识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中比较贫乏。一般医务监督的现代医疗保健知识和使用方法,是对运动参加者的监督和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健康体质的形成、促进学生技能水平最主要的是避免在运动过程中造成损伤。由于比赛竞争激烈、情绪紧张,容易受伤,医务监督更不能放松。因此,一般医务监督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培养。

4建议

(1)树立新的观念,转变通过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来评价人才质量的观念。培养学生求知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并指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2)修订教学计划构建创新课程体系,以培养体育教育为主,遵循“强化基础,注重能力、重视创新、整体优化”的指导思想;

(3)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基础教学的要求,设计、研究、规划教学内容和课程可够,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砍、增、合、缩、改”;

(4)田径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的培养必须要加强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代和未来社会赋予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面向21 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田径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不断自身的潜能,并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的,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以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断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敏.田径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科技信息,2009(35):1000.

第12篇

关键词:奥运;备战;参赛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2-0091-05

作者单位:1.盐城工学院体育与艺术教学部,江苏 盐城 224051;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3.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备战与参赛的语义界说

备战与参赛是奥运金牌系统两个最密切的、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它们通过其自身的结构要素对金牌系统发挥着整体。

备战过程中的备战主体、备战组织、备战指导思想、备战策略与措施、备战目的与任务、备战结果与评价等诸要素与参赛过程中参赛目标、参赛主体、参赛程序、参赛控制、参赛决策、参赛方法、参赛结果等要素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从时间的进程看,备战是基础和前提,参赛是表现和结果,但从空间的结构看,它们各自要素间形成交叉、渗透与融合。

备战与参赛在客体、主体、方法、结果、目的、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备战过程中,备战的客体是运动员的竞技潜能、运动成绩、思想和道德等;备战的主体是教练团队和管理者;备战的方法包括确定指导思想与方针政策、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多学科理论的实践应用、制定缜密的训练计划等;备战的结果是竞技潜能的极大挖掘、运动成绩的提高以及对客体认识而形成的系统知识,这表现为训练理论与方法等;备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全面提升各个竞技项目竞技水平(包括优势、潜优势及落后项目)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与困惑、训练规律的揭示、训练理论的完善、构建与创新;备战的评价主要包括已达到的竞技水平稳定的程度。

在参赛过程中,首先始于参赛主体教练员与运动员,对运动员已挖掘的竞技潜力进行最大限度地动员、再现和控制的目的,按照参赛规则和参赛程序,通过精细地制定参赛计划、方案,做出调控客体的决策,最终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激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同时形成参赛的理论与方法、制度等;直接的目的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评价的标准是能否达到或超过已获得的竞技水平,即成功与失败、实用与不实用、有效与无效等。

备战与参赛两者紧密联系,共生一连续体。备战一端集中地表现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需相应能力积聚过程的性质、结构与功能;而参赛一端则集中地表现为运动成绩释放过程的性质、结构与功能。随着竞赛日程的临近,备战与参赛两者要素的交集在增多、相互作用的面在扩大,而且强度也在增加,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更多地发生融合,以致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备战高度参赛化、参赛高度备战化已成为推动金牌系统演化的内在驱动力。

2 备战与参赛的系统特征

金牌系统是由备战与参赛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特定结构。备战与参赛相互作用促使金牌系统不断地向着具有新的目标和整体有序结构进化。备战与参赛相互作用而涌现出来的特征是以范畴的形式表现出来。

2.1 无序与有序

无序与有序是系统组织程度的反映。无序即无秩序、无组织、杂乱无章;有序就是有秩序、有组织。周期性的奥运备战与参赛,在循环往复不断地实现新的终极目标的过程中,本质上是一种新“秩序”的展开过程。备战与参赛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状态都在随着竞赛时间的临近,发生着由“低级”、“不成熟”、“无序”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状态向“高级”、“成熟”、“有序”等组织结构与功能状态进行转变。这种转变是始终围绕着终极目标,通过备战与参赛的结构要素紧密地相互作用、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的不断放大而实现的。例如,从宏观的层面看,上一奥运周期的备战与参赛主体、策略、条件、资源、优势等要素对于实现新奥运周期的目标已经失去至少是一部分失去原有的功能,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要想实现新奥运目标就必须对“无序”的状态“有序”化。这种有序化就需要重新确立竞技的主体,并立足于自身现有的条件和资源状况,着力培育新奥运周期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的竞技项目,着力于在战略上、组织上和训练观念上实现不断的创新。要力争发挥自身之所长,而又善于将原来的不利条件因素转化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为新奥运目标的实现赢得主动地位。

2.2 局部与整体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结构、功能和行为等均不满足于累加性,即线性叠加,因而必须通过强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具有新质的整体。从系统方法上看,要用“整体不同于部分和”这一命题或判断来简要地描述整体性原理。从数学方法上,内涵着一种整体性的形式特性,即描述强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的数学方程是非线性的,其解不等于解的叠加。所以,系统的复杂性就在于这些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整体向部分的不可还原性;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行为均不同于其部分的简单的线性总和(李喜先,2005)。

备战或是参赛是金牌系统的构成部分,备战和参赛及其各要素只有发生强相互作用,表现出结构性或组合性特性,才能产生金牌系统的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是金牌系统具有而备战和参赛所不具有的属性、特征、功能等。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对金牌系统还原解构为互不相干的备战、参赛部分,这些属性、特征、功能等便不复存在。但是金牌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不是备战与参赛及其构成各要素特性、功能的累加,而是决定于备战与参赛及其构成各要素之间特定相互作用关系的特性与功能。例如,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训练工作会议上,总局副局长段世杰同志在深入剖析当前备战训练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指出:“金牌是系统,精神是动力,训练是核心,管理是保障”的系统指导思想,精辟地概括出系统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即金牌系统决定备战与参赛;备战与参赛只能在整体效应中被界定。

2.3 结构与功能

结构和功能是揭示系统中各要素联系的组织形式,及其各组织形式功效的一对范畴。结构和功能揭示的是系统内部更加精确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结构是指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和排列顺序。功能是指系统的性质、作用和能力(李喜先,2005)。

备战与参赛由于各自构成要素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其结构的不同。备战与参赛各自的结构决定了他们在金牌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功效。为了追求“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一方面我们将备战或是参赛过程中不断扩大的结构要素给予有序化,以使其结构更趋向于合理、减少内耗;另一方面我们将备战与参赛的关系给予强化,使两者的关系在各自要素间形成交叉、渗透、融合的过程中,发生着结构性变化,从而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有效的放大。如何才能使备战与参赛的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强大,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2005)同志指出的,要以在继承中创新的精神来认识和把握项目规律,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从实战出发,努力提高参赛水平,做好体育科研和各项参赛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

2.4 线性与非线性

线性律和非线性律之间的明显区别就是叠加性质有效还是无效:在一个线性系统里,两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作用只是每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简单叠加。但在非线性系统中,一个微小的因素能导致用它的幅值无法衡量的戏剧性结果,……可能导致突变(李士勇,2006)。

金牌系统的备战与参赛存在着线性与非线性特征。例如,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克拉克”和“Choking”现象,以及对我国优势项目本质特征规律的认识和一些项目长期上不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徘徊不前、效益低下的现象等都是线性与非线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备战与参赛作为金牌系统的子系统, 线性与非线性特征也必然反映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上。比如,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要素构成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绝不仅仅是单纯地考虑相互间线性逻辑关系,更应该考虑竞技项目的参赛能力和核心要素对于竞技能力特殊的非线性要求。

3 备战的参赛化与参赛的备战化

备战挖掘、构造和形成参赛能力,而参赛则实证、确认和评价通过备战而获得的参赛能力;备战的前提是假定参赛能力的客观实在性,而参赛正是对这一前提假设进行质疑、确认和评价;两者之间既存在着差别又有着渗透和融合。

3.1 参赛项目特征、规律是科学备战的前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训练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与发展,其中对参赛项目特征规律系统的认识,逐渐在竞技项目奥运备战过程中奠定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核心地位,尤其是一些传统优势项目对其项目特征规律的系统认识和个别落后项目依此而成功突破,开辟了一个竞技项目奥运备战的崭新世界,并引发了其他项目开始质疑自身奥运备战的合理性和向参赛项目特征规律看齐。

参赛项目特征规律是项目的根本属性,是项目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优势项目之所以成为优势的内在依据就是不断认识项目的本质特征规律,并进行训练创新的结果。国家体育总局刘鹏等领导在2005年备战2008年奥运会动员大会上反复强调“要以辩证的、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深刻认识项目客观规律”,大量实践证明,只有科学地把握参赛项目特征规律才能使备战更加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参赛项目特征的主观规定性和客观约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1 核心参赛竞技能力的主导性

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力是构成参赛竞技能力的五大要素,对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来说,它具有普适性。但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参赛来说,仅有这些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核心参赛的竞技能力。核心参赛竞技能力是指在竞技项目众多参赛竞技能力当中起决定和制胜作用的能力。它具有提升专项运动成绩的核心价值性和竞争性的特征。例如,中国羽毛球的优势与“快、狠、准、活”参赛的技术风格密切相关,它一直指导着中国羽毛球的备战与参赛实践,并作为制胜法宝和准则确保中国羽毛球项目的长盛不衰。羽毛球项目的得分规则是在规定的场地区域内,先将球击落到对方场地的一方为得分。显然,只有做到了快并使对手慢,才能实现时间差,从而突击得分。所以,羽毛球项目的核心参赛因素只有一个“快”字,而 “狠”、“准”、“活”是“快”的分解,是“快”的具体表现。“狠”、“准”、“活”统一在“快”的基础上,“狠”、“准”是基础层次“快”的表达,“活”是高级层次“快”的表达,对“狠”和“准”起支配作用。中国羽毛球之所以成为优势项目的内在依据就是不断认识项目的本质特征规律,把握住项目特征的核心和具有竞争力的参赛能力,并在训练的实践中不断地给与创新。

3.1.2 竞赛规则对参赛能力的约束性

竞赛规则是运动竞赛得以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它规定着竞技项目发展的方向,其每一次的变化与调整,都反映着原有竞赛规则与现代竞技项目发展的冲突、原有项目参赛能力构成与新规则内在规定性的矛盾。因此,竞赛规则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当规则不能适应比赛要求时,就会对规则进行必要的修改,消除比赛中的消极成分,以保证参赛项目的活力,推动新的技战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新技战术的出现,反过来又促进规则的变革。北京奥运周期,有近20个项目竞赛规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跳水单人项目取消规定动作,预赛成绩不带入决赛;举重的试举增重由2.5公斤改为1公斤;乒乓球男、女双打改为团体;跆拳道项目缩小了比赛场地,对运动员主动攻击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射击手枪25米项目的决赛由原来10发子弹改为20发,对运动员的心理负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规则修改对我国优势项目保持优势提出了新的挑战(段世杰,2005)。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深刻地认识规则,依据规则变化迅速调整训练观念,主动适应变化,才能利用规则限定,变限定为继续创新的资源要素。主动适应规则的变化,并不是技术上的修修补补,而是要解放思想,从零开始,系统地分析新规则对参赛能力和运动成构成的影响,从整体上加大认识参赛项目特征规律的力度,从而把握竞技项目发展的规律。

3.1.3 个体参赛能力的差异性

竞技项目和运动员(队)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奥运备战的训练是一个个性化过程。不同的竞技项目因为竞赛的持续时间、供能特点、技术特点、用力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项目不同运动员(队)也会因为训练的背景、年龄、性别、竞技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崔大林(2003)曾对训练理论创新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论述,强调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就是训练的全面化转向专项化、个性化。这说明当代运动训练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运动训练的“个体化”。个性化训练要求教练员在掌握一般训练规律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特点、运动员特点、环境特点、训练过程各个阶段的时间学特点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方法、负荷和安排,采用从普遍到特殊、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方法(温玉红,2006)。训练成功经验证明,运动训练只有强调个性化过程,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3.1.4 参赛项目竞技能力构成的层次性

参赛项目竞技能力构成的各要素是按照竞技项目和个性特征的等级或贡献率而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因而各个能力在其结构中表现出纷繁的多层状态,构成一个参赛项目竞技能力的复杂系统。层次性是参赛项目竞技能力系统具有的特征之一。参赛项目竞技能力各要素在其结构中具有层次性,表现了其系统本身的规定性,即反映了项目竞技能力的不同等级。参赛项目各竞技能力层次不同,其属性、结构、功能和作用等均不同。

比如,从备战过程看,各竞技项目十分注重体能训练,并充分依据各项目体能构成的层次性特征,遵循训练过程的时序性恰当地安排不同层次的比例和训练的重点。在备战大周期初期训练的重点是对专项体能起到重要基础作用的一般体能训练,而对专项体能训练的比重则放在次要位置。随着训练的深入逐渐加大专项体能训练的比重,尤其是对专项成绩起到核心作用的专项体能要素。对于备战多年训练而言,参赛竞技能力的层次性则体现在不同层次之间的衔接和相互作用上。如中国跳水队在备战北京奥运会2005年的冬训开始,借鉴体操、蹦床、技巧等项目的训练方法,继续坚持“难度法宝”,冲击高新难度。中国跳水打算在2008年前“分阶段”冲击高新难度动作,不同时期突出不同重点:2005年冬训上难度;2006年冬训突出动作质量;2007年冬训强调在难度上追求稳定;2008年奥运会上展示风采(周继红,2005)。

3.2 参赛的备战化是成功参赛的重要保证

备战的参赛化观念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备战与参赛割裂的传统认识,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备战的针对性、功能性、效率性和系统性,而且同时也加速了人们对传统参赛局限认识的反思。反思,导致了人们不仅仅关注比赛的本身,而是包含了对参赛的结构、程序和集成的探索。于是在如今奥运备战与参赛相互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参赛的备战化倾向及其特征已经显露出来,并已开始对参赛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3.2.1 参赛的备战复杂性

参赛的备战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影响运动员参赛过程的因素极其复杂,既有必然的因素,又有偶然因素。吴寿章(2001)将这些影响因素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实力;第二类是无形战斗力;第三类是外部的客观条件、裁判的因素、吃西餐、时差的问题、‘科里奥利’现象等等。这些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方式导致了参赛的不确定性,倘若没有对这些不确定因素给予足够的考虑和把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突现效应”和“多重效应”。前者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与直觉相反的结果;后者则可能在我们期望的结果之外,出现了其他的效果。例如,2004年3月的雅典体操热身赛上,被国际体操裁判界评价为“教科书般的规范” 的肖钦,顶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的高压成功获得桂冠。于是,中国体操队就认为肖钦的心理抗压能力已经能够经住奥运的考验,赛前没有作他可能失手的困难准备。令全队想不到的是,肖钦在团体预赛中失败了,失去了鞍马单项决赛的资格。体操队团体预赛排名和士气因此受到了影响。这大大超出了体操队赛前的预计,因此也缺乏应对措施。看来,即使具有“教科书般”的技术战术,也未必能获胜。上述的案例反映了“小原因,大结果”不确定的复杂现象,这些不确定的复杂性问题仅靠参赛过程一些简单的如“心理干预”、“强化体能”、“提高技术强度”等手段去解决已经难以奏效,因为类似的问题仍在重复性地发生。

参赛实践证明,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参赛的复杂性的方方面面了解得清清爽爽、透透彻彻,这是参赛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对付复杂系统我们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战术”方法,不存在普遍适用的规则,不存在解决所有问题的魔杖,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不同情况。但是有一个基本的战略:向备战过程那样,用复杂的思维面对参赛的复杂性,以最恰当的方式处理所面对的复杂性问题。

3.2.2 参赛的备战非均衡性

参赛的备战化过程的时空结构呈非均衡性。从参赛过程的时间结构看,参赛的备战工作过程需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从分散到集成、从混乱到有序的非均衡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性决定了参赛的备战工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及精、由此及彼、梯次完善的螺旋式集成过程。例如,雅典奥运会,中国跆拳道队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赛前作战方案的准备非常充分,这是建立在整个备战团队大量的思想交流、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的。赛前两个月的训练工作期间,在备战领导小组的组织和主持下,开了大大小小数十次训练工作会议,充分调动整个备战团体的思维,大家激烈讨论,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对手之所想,想对手之所未想,制定了一套科学、系统、面面俱到的奥运作战方案。不仅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训练工作要实之又实——实实实,准备工作要细之又细——细细细,管理工作要严之又严——严严严,医务工作要慎之又慎——慎慎慎”;而且在参赛的备战工作中,针对影响陈中、罗薇获金牌的因素提出并实施“拉菜单”方案,即将所有影响因素拉出成千上万条,再进行一一梳理,落实到位,逐个解决。“拉菜单”的过程是对参赛的备战工作全面思考和挖掘的过程,由于抓得比较准,位置摆得比较正,针对性比较强,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陈立仁,2005)。从参赛过程的空间结构看,参赛的备战内容的多寡、重要程度、复杂程度、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等,是随着参赛级别、参赛的不同阶段和项目不同其备战工作重心呈现着不均衡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高水平运动员要想在重大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对面临的参赛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有效的备战。

3.2.3 参赛的备战程序化

参赛的备战程序化是指对竞技项目参赛影响的复杂要素进行逻辑梳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积极、有序化地诱导运动员将训练状态向参赛状态合理转移的方式或模式。

参赛的备战程序化是运动员成功参赛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实现参赛终极目标有效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程序化参赛已在备战北京奥运众多参赛队伍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与探索,这不仅为参赛注入了备战的性质,而且也强化了参赛科学化进程。

参赛的备战程序化目的,强调的是运动员状态的转移,即备战状态至参赛状态的有效转移。运动员赛前正是借助于程序化的手段,将备战的状态进行延伸、扩展、丰实、精确和强化,全面、准确、快捷进入到参赛状态。

参赛的备战程序化作为手段,强调的是动员、激发和调控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能力,使相互关联的诸要素配合默契、恰当和匀称,由此形成一个参赛所需要的适度稳态,最大限度地降低失误、震荡和失衡,力求产生最大和最佳的整体效益。

参赛的备战程序化作为秩序,强调的是参赛的规范性要求,任何一个项目任何一个运动员都必须严格地按照参赛规则与规程进行参赛,而程序化参赛的设计正是符合参赛规范的要求,是实现参赛规范要求的必要环节和步骤。

参赛备战的程序化作为系统,强调的是其整体对参赛环境发生的作用。其结果为再现训练情绪的记忆、消除外部压力、规避信息干扰、集中注意力、身心合一等。程序化参赛的结构不同,其功能表现出多样性。程序化参赛作为一个整体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动员功能、规范功能,转移功能、以及多种的调控功能。

3.2.4 参赛的备战集成化

集成一词从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聚集、集合、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将集成解释为同类事物的汇集。集成的英文单词为Integration,其意为融合、综合、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李必强,2004)。对于中国奥运会参赛军团来说,参赛是集人、财、物、信息等各种参赛要素和参赛策略、参赛方案、参赛信息、参赛组织等保障体系为一体的为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和精神产品的集成;而对于参赛项目来说,可以是体能集成、技术集成、战术集成、心理集成、管理集成、科技攻关集成等。集成现象不仅是参赛实践的反映,更是一种有意识、有选择、有目的的行为。我们在参赛过程中反复所强调和实施的“举国体制”、“团队精神”、多学科科技攻关、队委会制度、项目本质特征规律的认识、立体化参赛、思想励志教育、技战术创新等等,实质上都是我们对参赛认识的深化,也是主动运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参赛过程中大量的复杂性问题的具体体现。因为只有通过集成的方式,才能将参赛主体的知识、思想、能力、技巧等充分地优化和整体性地发挥,使其功效达到倍增;只有运动集成的方法,才能将参赛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形成功能互补,极大地增强参赛的整体功能和非线性效应;只有采用集成的方法,才能为参赛团队增添横向聚集力和实现目标的一致性与功能的互补性。

参考文献:

[1]李曙华. 从系统论到混沌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

[2]李喜先,等. 科学系统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刘鹏.在国家体育总局召开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会上的讲话[OL].华奥星空讯,2005-11.

[4]李士勇,等. 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 [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7.

[5]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6

[7]杨桦,池建.竞技项目制胜实战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8]程勇民.“快、狠、准、活”技术风格对中国羽毛球运动的促进与制约[J].体育学刊,2005(2).

[9]刘一民,王清玉,孙庆祝.论集体项目运动队综合制胜力[J].中国体育科技,1999(2).

[10]吴寿章.行与思-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第13篇

在有些交换场地的比赛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观众为更好地近距离观看自己喜爱的队伍并为其呐喊助威,也会出现伴随着比赛双方运动员交换场地,改变自己观看位置的现象。2012伦敦奥运会也首次提出了“社交奥运”的概念。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社交网络全面融入伦敦奥运会,不仅成为运动员与粉丝互动的平台,还变成公众参与奥运的全新渠道。营销人员、体育迷、运动员都通过社交媒体渠道表达观点,借助社交媒体鼓励各方人员的信息互动,使得这届奥运成为首届、真正的“社交奥运”。这一全新理念对互动观演模式注入新的生命,对体育建筑设计提出了全新的功能需求。

2.互动观演模式的发展历程与从属界定

“观演关系”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时代的“观众和演员完全分开”发展到了阿尔托以强烈的舞台效果刺激观众,追求“真实刺激”感官效果的残酷剧场。在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出现了“观演分离”、“观演有限接触”、“观演有限参与”、“观演结合”等多个模式。互动观演模式应从属于“观演有限接触”这一模式,即竞技比赛中运动员主动突破了“观演”的界线,运用行动或语言影响观众,同时观众也给与一定的回应。这种观演关系的主动方是运动员,观众是完全接受的被动方,观众反应并不是竞技比赛的主要部分,只能反作用于运动员,更好地促进运动员竞技发挥。

3.互动观演模式的构成要素与存在条件

在体育建筑中运动员的比赛是互动观演模式的中心核心要素,观演模式的开展都围绕着运动员的竞技比赛进行。这也是互动观演关系成立的一个前提。观众的观看不是竞技比赛的核心要素,但它是与竞技比赛同样重要的接受活动,是构成要素。缺少观众,竞技比赛就是不完整的。同时在竞技比赛和观众之间还要存在一定的距离要素,适当的距离既可保证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的比赛空间,不受观众的干扰影响,又可以保证运动员和观众在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中不会因距离过远而发生信息流失。要实现这个互动的过程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要有适当的互动距离。不同的竞技比赛需要建立不同的观演关系,而不同的观演关系又需要不同的观赏距离来支撑主体运动员的比赛。最佳设计为不影响运动员竞技比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拉近运动员和观众的距离。在体育建筑设计中常用设计办法有设置缓冲带、布置交通沟、运动员和观众流线分离等。

要有畅通的联系渠道。信息的传递需要简洁、快速、不失真的渠道。运动员的信息传递到现场观众一般都是用声音、语言、肢体动作所表达的,需要音响、现场屏幕等放大设备转递到广大观众;而观众传达给运动员的信息渠道则比较简陋,只能通过呐喊、口哨、乐器、挥舞旗帜、衣着化妆等手段进行表达,至于信息的传达度,肯定是大打折扣的。要有反应的变化空间。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想表达自己还受诸多物理空间所限制的,想向观众索要助威引起共鸣,但场地空间太大声音不能达到,用肢体语言表达信息又有限。观众为追逐运动场上的偶像,希望能尽可能的靠近运动员为其呐喊打气助威,但观众席座席为固定座席,不能随之移动。这一需求也促进了能随运动员比赛变化而移动的观赏座席的出现。要有良性的反馈循环。运动员在竞技比赛所传递的信息有些是单方面通过电视信号等技术手段传递给观众的,如电视机前的观众。但场外观众的反应不能及时的反馈给运动员,造成了运动员的孤单失落感,从而影响比赛成绩。所以建立良性的反馈循环,能使运动员和观众双方面都得以信心满满、热情高涨,使运动员进入最佳比赛状态,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同时也使观众的情绪得以释放,提高观众的心理满足程度。

4.在体育建筑设计中的应对策略与具体手法

从单纯的重视竞技场上的比赛,到比赛时关照观众,再到重视观众,甚至让观众成为竞技比赛的一部分,我们看到观演模式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变化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理念上的。这些变化对体育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客观上也促动了体育建筑的不断发展与功能创新。

4.1比赛场地多能化

场地是体育设施的灵魂,对场地的可动性进行技术研究是探究核心问题、直击主要矛盾的必由途径。

4.1.1大小改变

体育比赛场地的大小变换是发生次数最频繁、最容易被人们看到的变化。为满足不同比赛的需求,容纳更多的比赛内容,有充分的空间让运动员和观众更好地互动,一般情况下,场地大小有如下变化。比赛场地整体扩大:利用不同比赛场地的大小差异空间作为运动员与观众互动的环道。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主体育场可以从固定的中层看台和高看台下移出或缩进15米,在足球或橄榄球比赛时,移动看台可拉出放置在跑道上以容纳更多的观众。在田径比赛时,移动看台可后退15米,部分缩进到移动看台的下面。比赛场地结合扩大:利用正式比赛场地旁的训练场地、舞台、活动房等,采用可动隔断、移墙等方式,把两个功能不同的空间结合为一个大空间。黑河市体育馆,对场地布置采取了横向摆放,训练馆位于场地长向的一端,之间隔以可动的幕布,既可以在需要时把场地扩大到极限,又可以根据建设者的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入口层的座席进行取舍,有着更强的可变灵活性。

4.1.2升降运动

有些观赏性较强的比赛和表演,如职业格斗、演唱会等,为创造一定的比赛和表演氛围,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迫切需要场地能随着比赛或演出的进程而进行变化。当体育场馆内存在固定看台时,固定看台的视点是确定的、不能再改变的,可以满足场地减小时的视线要求而在场地扩大时,设计视点也随之向外扩大,只能采用预留地坑、场地下内置液压设备,使比赛场地或舞台能向上缓慢移动,以提升视点,满足固定看台观众通视的要求。GMP的2008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概念设计方案,是大规模使用液压机进行场地升降的一个较好的例子。液压式升降场地不但被广泛地利用在固定的场地上,在日本福冈体育馆还通过对游泳馆池底进行液压升降,完成游泳馆到体育馆之间的转换。

4.1.3平缓转动

随着“旋转舞台”、“旋转餐厅”等技术条件的不断成熟,使整个竞技比赛场地的平缓转动也成为可能。通过场地下的曲线滑轨和电动小滑车的应用,整个比赛场地可以围绕着比赛场地的圆心做缓慢地水平转动,实现运动员在交换场地时把场地缓慢转动到自己的观众方,无需观众离开座位就可以缩减运动员和观众间的互动距离,实现观众最大限度接近运动员的需求。

4.1.4水平移动

小规模的比赛可以利用大场地进行水平移动式的比赛。竞技比赛的场地,可以根据比赛的输赢情况向不同观众的拉拉队不断靠近,比分领先的越多,向本方观众靠近的距离越近,就更能促动观众和运动员的观演热情,从而促使运动员发挥出最好的成绩。比赛场地的大小改变、升降、转动、移动等也不是单一的、非此即彼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简单运动可以结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复杂运动,进而使比赛场地的变化呈现出丰富多彩形式,能为互动观演模式的需求提供各种崭新的、突破性的建筑支持。

4.2观众座席灵活化

大多数竞技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对场地要求比较严格,不允许任何移动,要实现连续、多角度、三维的互动观演效果只能靠观众坐席的移动来实现。

4.2.1可伸缩

可伸缩的座席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方式,其动力方式有人力和电力两种。座席每组一般都是矩形的,利用每排之间的高差把较低的一排收到较高一排的下面,排排层叠,最后收成宽0.8米的一排,达到减少占地面积的目的。这种可伸缩的可动座席一般在展开后都有自锁装置,防止自行收缩和滑动。按照座椅的摆放位置分又分前置和后置式两种。

4.2.2可平动

在中小型体育场馆中,因体育场馆规模较小,观众席都是平行于比赛场地矩形布置的,而观众的视线都是指向场地方向,因此角部的观众座席视觉舒适性差。解决办法是把观众的椅子改为可沿中轴线自由旋转的椅子,使观众通过椅子的旋转把坐姿调整到与视线基本一致的方向上。另在楼座的前部区域,在观众疏散出口前部的二到四排观众座席,可以设计为可平动的观众座席,设置轨道和履带,前后循环移动,这就实现了观众位置的均好性,能先后体验到左部、中间、右部观看感受。这种方法也可以随着运动员交换场地而改变位置,使观众一直近距离同步尾随运动员,实现与运动员的互动(图4)。

4.2.3可旋转

在大中型体育场馆中,为较好地解决矩形场地和圆形视线之间的矛盾,观众座席都布置为圆形或由圆弧拼合的椭圆形,这样就使某排整个等高的观众座席围绕场地旋转成为可能。可旋转观众座席可以根据运动员与观众的互动程度改变,可根据比赛的紧张程度调整旋转的速度,观众座席时左时右、时快时慢,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观感活动体验。

4.2.4可升降

可升降的观众座席是为了适应不同大小场地的需求,利用液压机械等改变座席的高低,进而避免观众视线遮挡,实现观众席前低后高的需求。局部单体气压升降是平拉加长型可动看台在进行竞技比赛和舞台表演转换时,把每排的第二个座席通过单体气压的方式进行升降,以实现不被第一排遮挡的目的。整体单元液压升降是普通座席在进行大小不同的竞技比赛切换时,如排球和手球之间转换,为实现前低后高前后视线不遮挡,把每排座席作为一个升降单元单独进行高低控制。全部个体零散升降是体育场馆内所有观众座席都以液压的方式进行电动升降,每个座席与周围其它座席不发生联系,可以独立控制进行升降。局部履带移动升降是把普通座席的某一通长连续部分作为可移动单元,通过预先设计好的移动路径穿梭移动在不同的排数上,从而实现近低远高的移动方式。

4.2.5可悬挂

可悬挂的观众座席是利用30度有效视觉角度范围外的空间,通过悬挂在屋盖下的方式布置观众座席。国内最早由同济大学钱峰教授提出,在实际建筑实践中还没有应用。这种布置方式能减小观众视距,在相同的观众数量下减小体育建筑的跨度,从而极大地缩减了造价,有着可观的经济性。但在安全疏散、结构荷载、交通方式等方面技术还不成熟,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

4.3信息表达多样化

要完成运动员与观众两者之间的互动,信息传递是必不可少的。有限的信息表达途径会造成传达不畅或信息失真,所以扩充信息传播途径和减少传播过程中的损耗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点考虑要素。

4.4组织过程互动化

从行为建筑学的角度来看,人的需要、欲望、情绪等组织行为活动需求是人们的核心需求,而设计所提供的空间、建筑及环境只是用来满足其行为心理要求的必要外在条件。正确的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完善竞技比赛互动观演模式的组织行为设计,最终都会在体育建筑设计中得以外在的物化体现。

5.互动观演的理想化设计与对未来展望

2012年伦敦奥运会鞍马比赛的电视转播中,跨时代地使用了三维“全息再现”的电脑技术,在运动员腾空做动作的瞬间,数十个摄像机固定好位置同时拍摄,再通过电脑合成,使观看者能多角度、全方位、可选择的观看运动员的空中姿态。随着“全息再现”、“鹰眼”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未来比赛与观看互动观演模式的呈现完全可以用数字化的技术进行充分的表达。随着比赛场地的完全可动、观众坐席的自由移动和内场界面的信息化,观众可以坐在包厢里选择任意角度、任意距离、任意快慢的欣赏比赛,甚至将来“三维全息再现”技术的不断完善与突破,观众可以无限地拉近与运动员的距离,“面对面、肩并肩”地真实体验运动员的现场感受。即使不能如此近距离给运动员呐喊助威,观众也可以控制场内特定区域的音响系统和电子屏幕来进行个人情感表达,实现个人信息传递的最大化,完成与现场比赛运动员的良好互动。

第14篇

关键词:体育;体能;潜能;智能;兴趣

据说一个10岁男孩在看到修理汽车的父亲,因千斤顶的突然滑落,手被压在车轮底下的时候,竟于千钧一发之际神奇般地将汽车抬起,使父亲的手得以获救。这类事件在日常生活中绝非仅有。有许多场合,在生死关头、危险境地,人和动物都能够在刹那间发挥生命体内的最大潜能(体能、智能和技能)以救助对象于水火之中。为此,国际上许多学者都在积极地从多个方面来研究人的潜能。比如苏联学者伊凡•叶夫里莫夫(Evan Yefremov)就指出:“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最新发现证实,人具有巨大的潜能。一旦科学的发展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脑的构造和功能,人类将会为储存在脑内的巨大能力所震惊。人类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类能够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将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1] 尽管对于叶夫里莫夫论述中的具体数字所反映的真理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人体内存在巨大潜能当是勿容置疑。为此,本文想仅就身体潜能的一体化、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如何发挥身体潜能的方法论问题,做些粗略论述。

1身体潜能的一体化

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组织器官、生命要素和身体技能都是息息相关。对此,科学家们曾经用“器官相关律”和“生物全息律”、或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给予了很好的说明;而哲学家们则主要是从整体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给予了论证。比如在西方,至少从古希腊的阿尔克莽开始,就认识到身体的构成、躯体的运动、血液的流动和欲望、兴趣、感觉,以及思想之间的关系;认为世界万物,包括植物、动物和人都是由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所构成。其中,人所具有的各种器官也是由水和土、光和暗、热和冷等诸多元素依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这些不同元素的混合体不仅构成千差万别的事物,也构成人类特殊的身体结构、器官组织和认知机能。此后,柏拉图则进一步从“理、情、意”三统一的高度,论述了身体的整体性,指出:“人的行为有三个主要来源:欲望、情感和知识。欲望、欲念、冲动、本能,是一类;情感、精神、雄心、勇气,是另一类。欲望的位置在腰部,它是能量,从根本上说是能量迸发的贮积地。情感的位置在血液循环的心脏;它是经验和欲望的有机的共鸣。知识的位置在大脑;它是欲望的眼睛,能做灵魂的向导。”[2] 而腹、胸、头不仅构成身体的主要部件,也集中代表了肉体、心灵和精神的一体性。

至于中国哲学也早就从天人合一角度论述了自然元素:金、木、水、火、土、气与人的生命和七情六欲的紧密联系,并明确阐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就在于人之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情智、欲望等诸多要素的融合一体。由此,中国医学还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强身健体之道,认为人们只要能够做到顺应自然,调摄精神,怡情畅心,保养正气,适寒暑,和阴阳,调刚柔,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破忧沮、远好恶,做到心安不惧,悔怒不至,魂魄不散,情志不极,自然就可以体强身建,充满生气,精神焕发,活力四射。

然而在现实中,多数人还是没有能够从整体论的层面来看待身体。尤其忽视肉体、情感、精神和才智之间的紧密关系;没有认识到“离开了人体的手就不再是手,它只是一块死肉;它完全不具有人手的功能和性质”。当然他们也不会将人的身体上升到马克思所谓的理性和感性、肉体和思维、历史和现实,以及人和自然相统一的高度。因为在马克思那里,不要说人的四肢属于生命的整体,就是我们的“五种感觉的形成也都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3] 是人的生命冲动、求生本能、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以及和外部世界“整体交感”的结果。因此在日常实践中,不要说一般人,就拿医治人体疾病的医生来说,也通常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一一对应的思考方式,当然是最直接、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整个人体是体液相通,血脉相连,骨肉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中国传统医学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心主神明、五脏情志、阴阳协和、整体辨治,绝非无道理。

回到体育竞技上来,尽管该领域先天地存在着性别、肤色、种族和个体等诸多差异,而且这些差异是客观的和无法改变的。比如男人在力量、速度、体格、重量、胆量和勇气等方面都要强于女性。无论到什么时候,百米速度,女性都难于超过男性。但这也只是就整体而言。若就个别而言,毕竟世界上有几十亿男人都不可能跑进奥运会女子百米记录。这也就是说,性别仅是体育竞技产生差异的一个要素。只要一个人能够充分发挥其某个方面的潜能,他就会缩小甚至会填平这种差异。比如短跑项目,尽管眼下主要是黑人天下,而且这的确源自种族差异,但是这决不防身为黄种人的刘祥成为一百米栏的世界冠军。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挖掘和发挥我们身体中隐藏着的巨大的生命能量问题。而欲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清楚,影响、作用和制约身体能量的诸多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体育竞技中,至少教练员们都普遍地知道:运动员要想获得好成绩、好名次、夺冠军,关键因素就是要看条件,选苗子,因材施教,继而进行基本功和专业技术训练。具体地说,一般都是同时进行两方面训练,即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通常所谓的“一元训练法”或“二元训练法”,都离不开这两大要素的训练。当然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考虑体力、耐力、速度、营养、心理、生理等多种要素。但是究竟如何才能够发挥一个运动员的最大潜能,如何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多数人来说,显然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极限运动和特异功能表演。这实际上非常值得体育人去学习借鉴。比如按照物理学的硬度理论,说“松软的肉体可以刀枪不入”,以及“耳朵可以识字”当然都是同样地令人难以置信。然而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少林功夫举世公认就是铁证。再者人体可穿墙而过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根据,不只是现代技术已经打破了统治人类2000多年的“原子具有不可入性”的理论,而且现在的反物质理论和外星人的见闻,都至少说明地球上的物理学和引力理论是不足以解释莫大宇宙中的一切自然现象的。理论只有随着现实而变化。

再者,我们所见到的特异功能也并不特异。它不仅在动物界和整个生命界普遍存在,就是在人类社会中,也不足为怪。它其实就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就像我们说某人能够过目不忘,能够把整部新华字典都背诵下来的一样,这在叶夫里莫夫看来,也只是发挥了人的极小一部分的大脑潜能。当然,我们参加体育竞技不能仅靠特异功能,因为那毕竟是少数,也只是在“生死关头、危机场合或千钧一发的时刻”的非常规发挥。因此要想通过潜能训练,让一个10岁的孩子能够打败正当年的泰森,那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让一个跛子战胜刘翔,这需要有一个相当雄厚的基础与条件。这里,只是想讲在常规条件下,只要真正能够做到充分发挥潜能,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更大的成功,甚至是奇迹般的胜利。

2制约身体潜能的基本构成

既然整个身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系或有序系统,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那么在体育竞技中,要充分发挥身体能量,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能量因子。那么与身体潜能最直接、最密切的因素有哪些呢?通常,人们的考虑和做法不外乎,保障营养充足、精力充沛、心态稳定、技艺熟练、动作轻盈、行为有序、情思一体,以及天地人和。而本文则想着重讨论:制约身体潜能的主要构成要素:情感、智慧和意志。

2.1情感

人当然是一种情感最丰富、最复杂的动物。所谓情感不仅包括感受、体验、爱好、兴趣、热情、激情、亲密和妒忌等多种情绪,而且还“包括信念、欲望、期待、恐惧、爱、恨、渴望、厌恶、羞愧、骄傲、愤怒、欢乐和所有那些涉及到或关联到外在世界的(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状态。”[4] 在所有这些情感中,不只是对于体育竞技,就是对于任何职业,兴趣都是获得事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一个人只有对他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激情洋溢、精神抖擞、锲而不舍地去付出、去追求;也只有对他所喜爱、有吸引力的对象,才会勇于献身和不惜牺牲全部的精力、时间和生命。为此,许多学者,尤其是非理性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对兴趣,及其引发出来的激情、动力、倾向与毅力倍加重视和赞美。

比如非理性主义者尼采就曾经把人的兴趣、爱好、乐趣和欲望、本能、需要、追求、目标、进攻性、生命冲动、期待和激情联系在一起;认为兴趣是一种带有目的和动机的情感力量,是一种自觉支配着自我意境的情绪。他认为现代文化、教育、科学、以及理性所编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大弊端,就是剥夺了人们的诸多兴趣,侵蚀和毒害了人的肉体,使活生生的生命受到非人格化的损毁,使人类失去了目标,文化沦为手段,科学变得日益野蛮。为此,他主张要用“批判之锤”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要把人类的肉体和生活变为美妙的整体。

而哈贝马斯则进一步把兴趣运用到整个社会领域,应用兴趣来解释人的认识和实践问题。在他看来,兴趣贯穿于人类全部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是“与再生产的可能性以及人类自身形成的既定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和相互作用,相联系的基本向导。”[5] 因此兴趣不仅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兴趣,也决定了人性解放和社会实践的兴趣;目的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把主体从所依附的对象化的力量中、从其奴役力量和支配力量中解放出来,维护人际间的相互理解,确保人们对快乐、有益的事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期待与奋争。

当然兴趣应该是普遍的和持久性的。比如巴西足球之所以会位于世界之首,并不在于该国人种的优势,而主要在于足球运动几乎是全部巴西人的持久好和生命。因为只有兴趣才能激起人的热情,引起人的亢奋,点燃生命的活力,唤醒身体的潜能;将自在目的的美好理想转化为现实的真正的行为和动力。也只有普遍的和持久的兴趣,才能演变成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单个人的兴趣是集体兴趣的根基,但是任何一项竞技如果永远只是少数人的专利,那它就既不会持久,也不会有世界级的水平。因为兴趣内在地具有理性的本质和普遍王国的性质。所以,发展体育,必须是全国和全球人类的事业,那样才可能形成一个兴趣的王国、激情四溢的王国和获得世界一流水平的王国。而这种普遍的兴趣也必将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冲动撞击着兴趣王国中的个体,使其能够最有效地激发出身体潜能。

2.2智慧

由于人们通常都把身心、体脑对立起来,以致普遍地形成一种偏见,认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认为身体强壮者往往思维迟钝,智商低下,认识浅薄。因为强壮的四肢对智力发展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它既可能转移人的精力,消耗大脑的营养,又可能破坏人的智商。其实这是对身体的轻蔑,对体力劳动者的蔑视,更是对身体和能力、大脑和肉体、健康和智慧、劳动和知识、实践和认知之间因果性与统一性的无知;没有认识到“身体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身体才是用“各种符号,包括眼神、表情、神态、形态、姿态、动作、感应、反映、声音、语气、心情、憎恶、远离、亲善、贴近等各种身体要素和生命表征,书写和表达的最丰富多彩的一部书”。身体既是感觉、经验、认知、真理、美德、至善和审美等各种认知和智慧的源泉,也是积累和储存人类认知和智慧的信息库与知识库。大脑不只是从属于身体,也从属于大地,没有水和大气,脑一刻也不能存在和运动。人之身体不只是在思维和存在、心身或脑体的统一性上,较大脑具有优越的智慧性质,就是就其结构和功能、情感和欲求的内在性上,也是人的特殊的身体结构、肉体构成、生命功能、情感需要和知觉能力决定了人类特有的认知和表达能力;突出地表现了人的身体与认知和智慧之间的紧密关系。

既然如此,智力或智能对身体潜能的发挥,也至关重要。这当然不能说,人越是聪明,其体质或体能也就越好。只是想说明聪明和智慧必将有利于发挥人的体力和潜能。因为智慧有利于调整身体系统的有序性、和谐性,有利于认识和实践身体能量形成和释放的规律性、周期性,有利于协调生理心理、体内体外的统一性,有利于调动情绪、本能、勇气、胆量等多种因素,有利于体育竞技的行兵布阵、出谋划策。就像历史上的田忌赛马、孙膑用兵一样,能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有时甚至能够像诸葛亮的“空城计”一样,“一条计谋”所产生出来的潜能足以抵上40万精兵强将。2004年足球欧锦赛,小国希腊战胜所有欧洲强队,获得足球之冠,这几乎是和世界杯的冠军具有同等分量。希腊队凭借的是什么?就是智慧,就是创造性和想象力。就是希腊人的聪明才智使“弱小”之个体构成的团队变得有序和强大,使其足球队的内在潜在能力发挥到极致,才使其战胜许多个世界杯的问鼎者,而一举夺冠。其别是一种丰富、奇妙、新鲜、和自由奔放的创造性想象,一经和理性思维相结合,就如同增加强劲的翅膀,可以突破已有经验的局限,开阔新视野,拓展新境界,激发新欲望,给出新启示,增添新动力,产生新战术,滋生新潜能,形成新力量。

智慧和体能的训练和挖掘的关系,在体育竞技中,不只是表现为科学技术或方法技巧的问题,还表现为大智大勇。所谓大智,就是要学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寻找宇宙万物之最高原因,发现生命的意义,解除精神的焦虑,赢得竞技的胜利”。培养人的大智慧除了需要训练人的逻辑思维、思辨能力、哲学素养之外,还需要培育人世间的公理、正义和美德。这是因为人生来就贪得无厌,好妒忌,爱争斗,其权欲、物欲、、财欲横行无忌,只有美德和公正无私才能够使人变得宽容、仁慈、友爱;才能够安慰人的痛苦心灵,激起人的希望、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够控制、贪欲,树立不朽的信仰;只有正义才能够增强人的勇气和胆量,鼓舞严阵以待的灵魂,将人的各种欲望都归于秩序,酿成才智,使身体能够变成一个高度和谐而有效的肌体。

2.3意志

这是人之勇猛、顽强、果敢、无畏、冒险、以及持续性等人格品质得以发生和表现的内在机制。在叔本华那里,意志代表了人的本质。意志不仅是人的一切欲望的源泉,也是推动和激励人的一切行为、实践的动力。“它就像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明道路的亮眼的瘸子”。其中,特别是生殖意志,总是倾其全力去鞭策人们繁衍生息,才使人类在地球上不可一世。没有这种在性冲动中表现得最强劲、最激烈、最神圣和最玄妙的性和爱的主体,没有其中潜含着的千百种欲求,就没有文学艺术、政治伟人和思想家。

为此,叔本华指出,人的所有器官都是意志的外现;其中“性器官比身体上任何其他外露的器官更是只服从意志而全不服从认识。”[6] 在这里,性器官可以说是意志的真正焦点,是维系生命无尽的原则,是意志的肯定的象征。因此美也是一种意志现象。比如孔雀那美的羽毛,雄师那美的须发和钢刀般的利爪,以及强有力的熊掌等,都显现了美的意志。而且意志现象的级别越高,事物越美。人属于最高级的意志现象,因此人也就最美,为此“没有一个对象能够像美人的容貌和肢体那样迅速地把我们移入审美的直观;能够立刻使我们为一种说不出的所控制,“使我们超然于自己,超然于一切使我们痛苦的事物之上。”[7]人的美是体形美和优雅美的统一,也是主体和客体、人和宇宙最美妙的协调与统一。

而在尼采看来,人类的“最高、最强的生命意志并不表现在可怜的生存竞争当中,而是表现在作战意志当中,表现在权力和优势的意志当中”。而“权力意志既不在于欲求,更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创造和给予。”[8] 于是,他将叔本华的消极意志论转化为积极意志论;认为“每个人都是一种全新的和绝对的存在”;主张超越创造自身的创生哲学;指出,人生就是一个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迁化过程;它像是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永远在流转易形,无穷无尽地在回旋流淌。并在其中不断地创化着优秀和强健的个人。因此“不是人类,而是超人,才是人类的目标。”[9]而一个人要想成为超人,至少需要:拥有突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必须身体壮实,灵魂刚正;拥有创造性和自主性,敢想、敢说、敢干,有所发现和发明;具有旺盛的权力欲,要当主人,不当奴隶;具有超群的智慧,坚强的意志,高昂的激情,好似狂风暴雨,震慑一切,毫不鄙微懦弱;天生就拥有一种要战斗和要超越一切的欲望与意志;认为,一个人要活着,就要敢于冒险、敢于奋争,要有一种雄健、刚强和勇猛之气,要为认识和成为超人而生活、工作和从事发明创造。

一个意志刚强的人当然可以集:爱恨情仇、信心、野心、名利、荣誉、地位、权力和各种欲望于一身。尤其是作为一名运动员,其行为活动中的意志比一般人更为突出。他一是需要用坚强的意志来节制通常难以满足的生活欲望。二是在竞技运动中,其目的和方向性表现得异常强烈和鲜明,特别是在屡遭失败之后,意志所具有的目的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等品格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现实中,许多功亏一篑的教训都是由于意志脆弱造成的。相反,成功者的丰功伟业,总是坚强意志努力的结果。伏尔泰说,真正的天才,无一不具有常人所不可比拟的意志力。这实质上是表明了意志才真正体现人的本质。

上述三大制约要素至少说明,要想挖掘人的身体潜能,必须将人的体力、智力、毅力、情感和本能等最基础的生命要素都调动起来,方能达到最理想的目的。所以要想培养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必须考虑各个方面的条件:身材、体格、体质、兴趣、智商、意志、情感、欲望、野心、信心、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革命性、造反性、批判性、怀疑性、否定性,以及人格和品性。一个人就是一个小宇宙和小社会。他的行为实践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违背自然规律,身体就容易受到伤害,违背社会规律,心灵就容易受到摧毁。教练若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不把队员当人待,仅仅当作拿金牌的工具,甚至是奴隶,这种完全异化了的体育竞技会使队员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伤害。当然也是对身体潜能的耗费和毁损。

3激发身体潜能的方法论思考

尽管一个男孩子在千钧一发时刻激发出的体能足以抬动一辆汽车,一只母鸡为了保护小鸡可以奋起撕咬它平日望风而逃的猎狗;地震中的妈妈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其脆弱的身体甚至可以擎住千斤重的楼板,但是所有这些潜能的激发,都与一定的外部条件的突然而致和感受主体刹那间的本能发挥密切相关。然而在体育竞技的常规情况下,要想使得运动员发挥出这种异常状态下才可能出现的体能极限,其几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激发运动员的身体潜能决不可能依靠人为地制造这种“偶然事件”或“危机境遇”。有意识地制造危机,必然会遭到身体本能的否定性的对抗,此时,不仅不会达到预谋的目的,反而会弄巧成拙。可靠的做法,就是思考在常规条件下如何使得运动员到达最佳的竞技状态。这个问题,当然都是所有竞技者必然要思考和必须付诸于实践的问题。只是本文想给予更具理论化的论证。

如果说,体育在没有成为职业之前,完全是生命自身的一种需要,人们从事体育锻炼完全是为了强身健体,不带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体育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美的形式,一种运动型和智力型的高级游戏,固有着美的魅力。因此在这个时代,人们从事体育竞技,几乎完全是一种娱乐,一种没有失去其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生存形式和活动方式。就像18世纪之前的科学和艺术完全不带有任何功利的性质,仅仅出自人的一种爱好、一种好奇心、求知欲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此时的体育一如美育直接与人的身心健康相关。它不仅能够增强人的体质,锻炼人的四肢,塑造人的身姿,展示人的形体,完善人的形象,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气质,赋予人以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激情,还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美化境界,使人变得温文尔雅、健康活泼、高贵文明,激起人的理想、希望、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控制人的、贪欲,树立不朽的信仰,增强人的勇气和胆量,鼓舞严阵以待的灵魂,将人的各种欲望和潜能都归于秩序,酿成才智,使人变成一个高度和谐而完美的整体。

那么今天,由于时代的变化,体育竞技变成一种职业,紧密地与政治、经济、文化、名利、地位、荣誉等外在人格相结合,使其性质发生异化,从原先纯粹简单、高雅文明的娱乐活动沦落为金钱和政治的奴婢。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物质至上主义的甚嚣尘上,使得体育作为一种职业日益远离人的生命本性,愈来愈成为参与者生命的一个沉重负担。现实体育的异化,早已使其失去美的性质,只是一种赚钱和谋生的工具。体育早已不是参与者的一件兴趣盎然或赏心悦目的生活方式,而是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耗人的体力、摧残人的生命、剥夺人的权利、限制人的自由,使体育竞技者越来越感到压抑和厌恶。此外,体育的异化或体育的外在性质还表现在体育活动不是运动员本人的,而是别人的。就像“在宗教中,人们的幻想、人们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己的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而是取决于某种异己的、神灵的或魔鬼的力量。”[10] 这就决定今天激发运动员的身体潜能绝不能离开金钱、荣誉、地位和权威。因为这诸多的外在因素也可以变成动力,也可以经过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洗礼,内化为支配自我的一种新的欲求、欲望和兴趣,所以在这些强大要素的刺激、鼓舞、诱惑和牵引下,至少自20世纪以来,体育人才一如科技人才,体育事业一如科技事业进入蓬勃发展和欣欣向荣的历史阶段。

因此当今世界体育大国、体育强国,无不利用物质金钱、荣誉地位、爱国主义、民族利益、乃至政治权力作为刺激手段和诱饵,以调动运动员的兴趣和潜力。只是不同的国家采用的鼓励手段和措施各有所侧重,有的注重物质刺激,比如美国;有的注重政治压力,比如朝鲜;有的注重国家的地位、影响力和自尊心,把运动员看作是民族英雄予以重奖和褒奖。

当然,挖掘人的身体潜能还有其它因素,除了技战术之外,那就是教练的水平和权威。而在权威中除了教练的专业技术水平之外,关键就是他的学识、理念、眼界和智慧。无论哪个国家,体育竞技之间的较量既是运动员之间的较量,更是教练之间智慧的较量,尤其是集体性项目。选择教练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智商高者。技术、智慧加上严格是树立教练权威的基本要件。其中智慧,不会刀枪剑戟的诸葛亮的智慧,不会用枪的的智慧又最为重要。

上述有关身体潜能的挖掘,显然还都是限于外部条件,而要真正调动运动员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必须解决更为关键的问题,即运动员自身对于生命、身体和人性的科学认识。

而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归和弘扬从古希腊就流传下来的奥林匹克精神;切实地克服体育的异化。结束人对于货币和国家权力的服从,让社会全体成员或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真正变成体力和智力的游戏;使体育竞技过程变成一种完全人性化的过程;使得体育真正脱去其沉重艰辛的特征;运动员也不再被当作活的机器。此时,无论是体力项目和智力项目都将告别它的传统形式和异化本质,变成真正自由的活动。在这种真正能够体现和展示人的本质的体育运动中,或升华了的体力和智力项目中,全体运动员不仅仅是运用自己的肉体力量,更重要的是发挥其精神力量;不仅仅表现出对体育项目的理性知解力,而且表现出对美的感悟力和创造性。此时,体育再也不会被运动员当作外在的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真正的“类的生活、类的活动”。这时候,他们在体育中感觉到的再也不是艰辛、单调、厌恶和仇恨而是自由、舒心,以及创造的乐趣。届时,体育将会真正变成生命活动,一种创造性艺术,一种高级的身体游戏。在这里,运动员将会享有更多的自由,更有利的竞争机会,更宽松的训练环境,更富有挑战性的选择,更丰富的想

象,更受关注的爱好和兴趣;使人们普遍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自强不息、与时偕行的品质,而且能够不为社会的实用和功利所驯服,并能够从中升华出一种更加高尚芳洁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得这时的体育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 奥图. 人的潜能. 世界出版公司. 1988.4.

[2][9] 威尔•杜兰特. 哲学的故事. 北京:三联书店, 1997, 37,243.

[3][ZK(#]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1979.79.

[4]约翰•塞尔. 心、脑与科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

[5]哈贝马斯. 认识与兴趣. 学林出版社,1999.12.

[6][8]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商务印书馆, 1995, 452, 306.

第15篇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19-03

The Building of 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ons of Professional Athletes

LIANG Jianping, DONG Delong, FAN Anhu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bei 400715, Chongqing China)

Abstract:This text regards professional athlete's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thlete's personality as the structural factor. The essay thenproposes personality theory ofthree key elements, ethics, wisdom, and will. The paper help established the content system on building of personality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theory of sport training.

Key words: professional athletes;performance in competitions;building of personality

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及人格进行理论研究,是运动训练学理论中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也反映出了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人类对竞技场上文明理念的呼声,2008年“人文奥运”的提出也正体现了这一点。运动员竞技表现所追求的应是一种“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和谐境界,也只有在这样的和谐环境下,人类本身才能为这个世界不断创造出令人振奋的佳绩,并通过现代竞技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迈进。目前对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的研究主要以菜睿(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博士毕业论文的出版为标志,提出并确立了竞技表现的概念,即竞技表现是运动员在与对手竞技的过程中竞技能力各要素在主导竞技能力上的综合体现,其构成要素的基本分解元素是体能、技能、心智能力等[1]。在这方面主要集中于某些项目或从科学工具主义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论研究。在人格方面,我国对人格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将其引入竞技体育领域对运动员这一群体进行探讨主要集中于某一项群运动员人格特征的调查及体育对人格的作用等方面。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以竞技表现为起点,分析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特点、人格魅力,塑造运动员人格,以期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推动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方法

本文以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和人格理念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本文的主体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更好的给予论证,又采用《运动员状态自信心量表》及《高级运动员意志量表》对重庆体工队15名一级及以上运动员进行问卷测评并统计得分情况,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关于竞技表现研究现状

直接将竞技表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几乎难以寻觅。目前蔡睿的博

士论文(2003)的出版主要是针对技能主导类非测量性项群竞技表现的相关研究。其它研究主要分布在田径、游泳、举重、技巧、体操、排球等项目上。

从目前整理的文献资料来看,竞技表现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极限、条件极值与理想条件极值问题。在竞技体育中这些条件可以是对手的某种技战术风格,以及自己的各种技战术优势、特长或缺陷、不足等。在这些条件约束下所求得的极值为条件极值。换言之,竞技表现的条件极值即是集合,通过不同的条件组合,将竞技双方的各种主要技术环节的优劣在竞赛现场的竞技表现信息注入模型,得到在某种特定约束条件下可达到的竞技水平极值。理想条件极值问题是指在理想的条件下竞技表现的极值问题,是指诸多条件组合里可使竞技表现最佳的组合条件及其竞技结果[1]。

在分析竞技表现相关研究综述的各部分内容之后,可以了解,前人在竞技能力构成因素、模型建立、评价系统等领域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在个别项目的现场技术统计分析方面也有所涉猎。但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竞技表现在竞技能力概念集合中刚刚起步,主要针对于具体数据建立条件极值,而未能注重竞技表现的社会文化价值。

2) 人格作为竞技表现中的结构性要素研究尚少,主要是从数学模型的角度实施人体控制。

3) 竞技表现的价值主体――人格魅力还并未得到系统的解释,缺少对竞技表现的结构性分析。

3 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人格塑造

3.1竞技表现的真正价值实现人格魅力竞技表现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对运动员而言,是其竞技实力的最佳发挥,表现出来的是体能与技能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是对社会而言,表现的不仅仅是体能与技能的完美结合,竞技场上的种种表现给人们留下心灵呼唤的不仅仅是那些胜利者。那些意志顽强,勇于拼搏,敢于向人类极限挑战的优秀运动员给人们展现更多的是人格魅力。基于文献资料及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人格魅力应首先具备三个条件(图1)。

图1竞技表现人格魅力结构

3.1.1自信加负责自信加负责是人格魅力表现的前题,自信心作为心理因素的一种成份,是比赛成败的关键因素。根据程黎菊(2001)试论情感因素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作用一文[2],提出了自信心强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较易形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灶,有利于成绩的发挥,善于排除一切干扰保持心理稳定。为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及论证,笔者根据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中的《运动状态自信心量表》对重庆体工队15名一级及以上运动员进行了运动自信心的调查(见表1),结果表明:自信心得分明显较高,存在完成动作时较果断,能取得较好的动作效应,并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他们的自信心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能力确信无疑,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争取比赛胜利的强烈愿望。

运动员的自信心是以自己的能力为基础的。运动员自己的能力包括运动技能水平、心理承受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等等。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强,在比赛中就能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能够正确处理比赛中的突况。如果解决困难的能力强,则有利于成绩的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双方比分逐渐拉大可能失败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不放弃,并分析原因,研究战术,努力转变比赛局面等[3]。

3.1.2道德加操守在现代竞技体育运动中,尤其是在体育走向职业化的过程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要想在竞争中独占鳌头,就必须具有优良的身体素质,高超的技艺,良好的竞技状态,超人的胆识和不畏强手的顽强作风,这些都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必要条件,也可以说是达到竞技体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因为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社会文化活动[4]。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选择什么样的手段很重要,这些手段必须适应运动能力的提高,有益人体身心健康,且必须还是社会所认可的,而道德情操是运动员竞技表现中人格魅力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5]。运动员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克服艰苦性,无怨无悔,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入训练中。

3.1.3牺牲加奉献奉献,从词义上看,即恭敬地交付、呈献。它是人们自觉地、主动地、诚挚地、无私地交付和呈献。奉献就是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奉献的具体体现主要是:爱心、付出和牺牲。奉献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它特殊就特殊在是精神力量、道义力量,而且是产生精神力量、道义力量的力量,是产生物质财富的催化剂、转化力;同时,它本身往往就是物质财富,而且是产生更大更新物质财富的基因和母体[6],孙有平在我国竞技体育的牺牲精神及道德价值一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有力的说明.对运动员来说,赛场上更多的需要运动员们的集体协作精神,需要运动员们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团队获得最终的胜利,才能最佳的展示集体的表现力。

3.2高水平运动员人格三要素说如同马斯诺在强调人的自我实现一样,优秀运动员的最佳竞技表现可视为个体的自我实现,而这一个体的自我实现,主要取决与他的人格三要素[7](图2)。所谓人格三要素是指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这三种人格力量具有特定的含义。

3.2.1智慧力量的含义智慧力量是指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6]。根据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现象可将智慧力量分为工具性智慧力量和艺术性智慧力量。目前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浪潮中,非智力素质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在人的活动中其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非智力素质仍然没有摆脱“智力中心论”,智力中心论的背景是受竞技体育功利主义和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造成的。

3.2.2道德力量的含义所谓道德力量,是个体对于自己、他人、人类、自然、以及存在本身的真诚态度,以及关于这种真诚态度的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8]。在人格三要素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智慧力量,意志力量次之,最不重视的是道德力量,这也是造成现代竞技体育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水平运动员的道德力量的重要功能在协调,个人通过道德力量的调解,可以减少内耗。最佳竞技表现的实质就在于使内耗尽量减少,趋近于零,将自己调整到合适的状态。

3.2.3意志力量的含义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且支持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9]。意志品质通常分为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对优秀运动员而言,更表现出了竞争性,是指在比赛或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特性,它意味着个体不甘落后,或者保持原有的态度,而是知难而进。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采用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中的《高级运动员意志量表》对重庆体工队的15名一级及以上运动员进行了测量(表2),结果表明:除个别运动员外,在坚韧性、顽强性、果断性、自控力、目标清晰度、自信心等六个维度方面得分普遍较高。

3.3高水平运动员人格塑造的基点

3.3.1确立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地位这里重申人类竞技体育实践是身体与心灵的统一,是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竞技体育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形态的手段与方法;竞技体育的文化属性是改造自身精神状态的手段和方法[10]。因此,竞技体育便是人类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形态和内在精神的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竞技体育教育应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着眼于塑造良好发展的理想人格,关怀人的困难和痛苦,容忍人的弱点和缺点,发展人的自主和自觉,鼓励和促进人的创造才能,激励个性与民主发挥等,使体育在人的良好发展中,体现对人健康成长的关怀,成为人的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以达到人类自我实现的崇高目标。

因此,人文精神教育思想应该成为竞技体育实践的基础,如果背离了人文精神思想必然走向异化和极端[11]。要培养有理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的人,竞技体育有其特定的意义,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一旦忽视了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他们的灵魂,竞技体育的灵魂也就泯灭了。

3.3.2关注运动员道德建设运动员的道德意识不仅已成为制约其自身竞技水平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成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12],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范畴,表现为体育领域中不断完善的准则和具有善恶价值的实践。21世纪,体育运动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其间伴随着的体育道德问题将日益增多,人们的体育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也在变化,运动员道德呈现出复杂而矛盾的现象。分析和探讨21世纪高水平运动员道德建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3运动员意志品质建设运动训练实践证明,培养运动员达到优异的运动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意志和理论训练的统一。意志训练是这个统一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意志训练,要在运动上取得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是在训练和比赛中得到锻炼的,它需要经过多年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意志品质的培养应成为训练过程中的固定内容,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自觉努力的目标。

3.3.4发展智慧力量的非智力因素实践证明:高水平的比赛,已不仅仅是运动员身体与技战术水平的较量,更重要的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周明认为:高水平运动员应具有高水平的心理品质和高水平的身体素质与技能;宋纪新提出了运动水平发展的冰川学说,强调了冰川底层的基础动力性作用等的思想理念[13]。虽然目前比较注重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但看似反映比赛心理状态的问题,其实反映了全年训练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训练质量问题。如在训练中如何摆脱自己的位置,对胜负的承受力如何,如何在错综复杂激烈紧张的训练比赛中保持心态平衡,以及在严酷的竞技体育竟争规则下学会做人等,这些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群其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3]。具体训练实践当中应根据项群的不同,把非智力因素作为一种运动员的能量物质开发出来。把对运动员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体能的开发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青少年的运动训练中,生理发育速度远远超过心理发育的速度,运动员的心理方面显的非常薄弱,应该把它作为训练内容的一部分加以重视,这不是在赛前通过一般心理训练所能完成的,它应该贯穿于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

4结论

1) 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不仅是运动成绩的取得,更应注重社会文化价值的体现,也就是人格魅力的展现。

2) 运动员人格可以调控运动员的心态,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创造力,激发动机和斗志,尽管不同项群的人格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就其整体而言,人格是竞技表现的基础动力,运动员最终成绩的提高也有待于其人格的发展层次。

3) 运动员竞技表现在注重科学工具主义的同时,更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运动员毕竟不是训练的机器,他有其主体能动性,并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作用,人格的塑造是竞技表现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 蔡睿.技能主导类非测量性项群竞技表现及其条件极值[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程黎菊.试论情感因素在竞技运动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2):109-110.

[3] 荣敦国,刘一民等.非智力因素理论和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4] 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黄希廷.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 孙有平.我国竞技体育的牺牲精神及道德价值[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7] 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8] 燕国材.关于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2).

[9] 尹秀华.论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J].安徽体育科技,1999(4).

[10] 金英爱.论竞技的人文性[J].延边大学学报,2004(2).

[11] 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文化视点,2001(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