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实践研究范文

教育实践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实践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实践研究

第1篇

注重品德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初中英语学习主体的兴趣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学习

浅淡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情境的创设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土家文化走进语文学习

浅谈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探索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课堂要有趣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上网

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困境及成因、对策探讨

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教学策略探究

『正常?『早恋?——读懂高中男女生的交往

用"心"教好初中语文

走进"生活",实现德育目标

试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及其基本途径

兴趣是乐学英语的关键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合唱的教育功能

一样的活动,不一样的精彩——小学英语口语训练活动方式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

怎样教小学生学古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

思说同步现真意话图会意速解题——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说图能力的培养

浅谈注重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走进后进生的心理

浅议数学生活化教学

谈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积累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论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社会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找寻快乐因子收获灵性文字——小学生快乐习作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幼儿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恰当把握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契机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走进维吾尔族音乐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语文情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领会新课程标准激活美术课堂

让拼音教学"活动"起来

学生阅读一幅"活动"地图时的疑惑

语文课结尾艺术形式的探索

初探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多媒体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让写字课插上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

信息动态

困境即是赐予

浅谈英语的教与学

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探讨

初中英语阅读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

第2篇

1.现代我国教育学发展的产生背景

教育科学是与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无一例外,我国的教育科学与教育制度也是如此。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近代社会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落后,实行闭关锁门的政策,国家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的迫害,虽然西方列强给我国造成了不可估量、难以想象的不利影响,但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播到了我国。我国也是一个教育文明古国,在过去我国与其他其他国家地域的交往密切,各种学术思想相互融会贯通,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兼容并蓄,相互碰撞,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的学制和课程自然而然地引进到了我国。中国早期师范教育也在此时应运而生。近代社会,苏维埃在许多方面给予我们效仿的支持援助。解放以后,我们效仿苏维埃实行了抛弃一切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理论。至此苏维埃教育模式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长期发展蔓延。我国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学提倡始于1958年,这时苏维埃教育模式不再适用,不再发挥原本固有的作用了,于是我国开始了长期的教育学探索道路。由于那时“左”的思想严重泛滥,最终我们自己的教育学体制树倒猢狲散,并为真正建立起来。十年的给我国带来了空前的危难。结束后,开始了相当长期的拨乱反正的运动,我国的教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时代。一个世纪以来,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过去的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许多值得国人骄傲自豪的成就。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深刻认识到当前教育学科危机的隐患还是真实感受得到的。面对教育理论的诸多方面的需求和要求的背景下,我国现今的社会现实与教育改革实践必须遵循这一千载难逢的时代背景,然而对于解决攻克教育学科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2.我国当代教育学科发展的局限不足

(1)教育学科知识和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大教育论》的成功问世以来,教育学研究者把创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作为一项伟大艰巨的任务。而从目前来看,教育学科发展的缺憾主要有以下几点:认知论上的本质主义认识观和知识观,方法论上的思维范式。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如果二者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就会导致危机的产生。

(2)简单的“拿来主义”的弊端

教育学科发展不能一味地盲目借鉴,我们要知道引进国外的教育学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但是引进的目的和动机不可能根本解决中国的教育实践问题。努力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案,建立不同的模型方法,不能出现概念体系和研究范式都是别人的,要有着自己的思维与研究范式,有自己的原创元素。

二、教育学研究概述

1.实践在教育学科的作用

简单的“拿来主义”与片面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当代我国教育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纯粹的研究方法领域、体系结构,借鉴和简单的“拿来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本源的教育实践”才是最根本的出路。这关键要增强和确立实践关怀与立场,直面问题的症结所在。

2.教育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1)生成鲜活的教育学知识

“‘确定性”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两种倾向在内容和话语上显示出“晦涩、艰深”的特点,这是脱离于生动的教育实践的,也从形式上疏远了实践理论工作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更要立足于现实,力求做到真实可靠,植根本土。教育学研究还要遵循研究者必须深入实践,必须承认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规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功能灵活的教育学体系的构建与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

在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以摒弃过于看重研究知识和学科逻辑体系的“确定性”。获得丰富鲜活的教育理论知识,需要把投身到教育实践当中。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要得益于教育实践需要与发挥学科功能。理论来源于实践,要想提升教育学科地位就要加强整体现实可操作性。

三、结束语

第3篇

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010X

国内刊号:13-1259/G4

邮发代号:18-32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如何应用现代管理思路和方法培养相关人才创业精神与能力,已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关注的焦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涉猎的领域相对广泛,课程内容较为复杂,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众多内容。因此,在培养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要结合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增强学生创业本领和就业本领,以便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练就一身创业的“好本领”。

一、高校创业教育价值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的一种手段。创业教育能够增强相关学生创业意识及技能,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创业素养,有利于高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创业教育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具有下面几种特点。其一,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新时期高素养人才的教育形式,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可以归属于人才培养教育范畴。其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专业人才素养,包含增加专业人才的社会阅历及对创业机会的洞察力,令其形成知行合一思想,并不断锻炼其创业能力。其三,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固定运行逻辑,以培养在校大学生素质为目的,促使相关人才在学习过程中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及国家发展作出一定贡献。总结起来,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素养,高校需要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教育内容和方式,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有机整合,从而促使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及素养培养等方向转变,进而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品质。在现有的高等院校教育框架下,结合创业教育及专业教育展开创业教学。例如,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创业教育,通过建设专业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联系企业和社会机构拓展人才培养空间,以此增强创业教育效果。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积极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工商管理专业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意味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进以传统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保障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能够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为日后尽早地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前期铺垫。实际上,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仍存在理论教学比实践教学多的现象。一方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欠缺支持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载体和机制,大多创业教育都存在重视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所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有效调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导致教学多为纸上谈兵,实践流于表面,实践教学课时及内容有限,不符合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的标准[1]。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时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无论出现上述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效果。因此,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教师要想方设法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否则就会使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学以失败告终。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背景

(一)学科及资源融合

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涉及创造学和创业学等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内容重叠。一方面,在教学财务管理、社会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时,普遍以交叉学科设置方式进行教学,这不但更有利于提升高等院校创业教学效率及成效,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创业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进一步融合,密切联系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及学生培养目标。因此,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可以提供充足的社会调研与实践机会,更有利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二)创业教育实践存在实践短板

首先,高等院校缺少双师型教师,大多教师并未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同时,负责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师,通常由工商管理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兼职,这一类教师大多没有创业背景,欠缺社会阅历,在创业实践方面不占优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水准提升。其次,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有待改进。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虽然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但并非仅仅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实践课程就能取得理想的创业教育效果。现阶段,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并未进行系统性考虑,创业教育教材相对短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再次,创业教育实践明显不足。大多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依旧停留在学术教育这一层面,理论教学时间足够充裕,但是实践机会较少。另外,工商管理实验通常利用其他软件模拟实践活动,远不如在创业园区或者是实践基地中亲身实践取得的成果更有实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高等院校创业教育面临众多困境

新时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较低。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水准,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寻求政府的支持。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并未将学生、高校、企业及政府有机联系起来,创业教育体系存在众多漏洞。另外,高校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主体,本应不断优化创业教育方案,但部分高校对市场情况关注不足,导致创业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相关策略

(一)开展创业项目,培养创业素养

高等院校创业中心一方面需要为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场地,结合工商管理产业发展情况、行业需求与企业用人标准,聘请专业的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组建创业中心指导委员会,由其科学制订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需求的相关目标。另一方面,应优化创业项目,组建完备的项目实施评审制度,分年级、分课程、分环节进行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每一次实践教学活动。同时,结合创业项目全面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产学研模式的有效落实,强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知,明确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管理能力[3]。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的工作量较大,既要反复确定创业项目,科学制订创业实践方案,还要监督学生创业过程,并针对学生创业结果予以正确评价。因此,创业中心的教师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及渠道为学生搜集切实可行的实践项目。比如,“学校后勤服务”“学生茶饮”“学生朗读亭”等。鼓励学生自主经营小实体项目,积极参与进货、销售、服务与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中,从而增加学生经营管理的趣味性,使其感受创业过程的乐趣,并通过小项目累积创业经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外,创业中心应积极发挥社会力量为学生创业实践牵线搭桥,主动寻求外部机构和企业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与场地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工学交替”过程中逐渐掌握创业技能[4]。

(二)加强校企交流,增强结合程度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直接受益人不仅包括学生个体,还包括企业。因此,高校可以创建专业的交流沟通机制,以保证企业能够了解创业教育的优势,进而全面调动企业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通过强化校企结合,高校可以参照企业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拟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以“量体裁衣”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在这一过程应突破传统理论化教学模式的制约,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使学生通过应用相关知识及技能,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与动手操作,在感悟之余积累更多创业经验。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创业中心可与相关的企业组建合作联盟关系,创建校外实训产业园区,以创业中心创业教育项目为大纲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将学生送至企业进行实训,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营销知识、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同时,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系统性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对市场和社会的全新认知,从而逐步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和潜力[5]。

(三)优化评价体系,提高参与热情

高等院校开展创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重视启发性教学和现场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等院校应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创业教育灵活性和开放性,全面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更多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应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将其掌握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变为实践经验。同时,使其通过实践学会自强自立,了解社会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商业决策技巧及商业规划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保障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落实。一方面,高等院校要重视监督及考核,通过指标化管理方式提高学生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应用多元评价方法,不仅要关注结果性评价,还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学生对创业项目的执行情况、态度、创业体验、创业反思等,关注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参与的全过程[6]。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在优化创业教育方案过程中增加创业效益获取学分的相关规定鼓励学生创业实践。

(四)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创业氛围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应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营造优良创业氛围,促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升自身创业热情及能动性,以提高创业教育成功率[7]。此外,相关部门要重视优化创业服务机制,营造浓厚的社会创业氛围,为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中的展开奠定坚实基础。

(五)整合课内课外资源,优化实践体系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创业教育的必要环节,能够促使本专业学生全面了解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更多的创业能力。因此,在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时,高校应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机制,以满足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在课内实践方面,高校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改革,购置专业的培训软件和设备组建虚拟网络平台,支持创业教育实践操作类课程的顺利开展,如通过开设“企业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创业之星”电子沙盘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在课外实践方面,可以创建专业的实训基地,将教学过程和学生创业实践加以融合,通过课外教学为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另外,高等院校还可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等策略执行工学结合教学计划,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保障教师、企业、学校、学生多方主体共享资源及利益[8]。

五、结语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易于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学生练就创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水平。然而,工商管理专业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创业教育教师抓住机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优良的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以此为学生成功创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枫,雍飞.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创新实践: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21(12):105.

[2]张敏.“互联网+”视域下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实践:评《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19.

[3]卫星.实践育人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研究:以中北大学“新动力梦工厂”创新实践平台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2):87-89.

[4]朱思因.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框架构建与实践:来自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案例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2):242-243.

[5]贝翠琳.互联网时代高校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互联网+视角》[J].中国科技论文,2021,16(11):1286.

[6]董雪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探讨[J].时代经贸,2021,18(10):125-128.

[7]卓婷婷,苏彤.基于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1):122-123.

第5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加强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实践性、把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础,化学实验渗透在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化学有着实施实践性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当而且能够扬其长,利用学科的“天然优势”推进本学科的实践性教育。

二、实践教育的内涵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有着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特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主要目的不是改造客观世界,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广义上讲,实践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二是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活动。三是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活动。四是以活动自身为目的的功能性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生活的乐趣。如,游戏、音乐、舞蹈、体育竞技等感性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认知实践活动和交往实践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育,其原则就是要坚持知与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实践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以更多亲身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知识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求知,在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发展能力。

化学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育的内容必须与书本知识教学相结合。就学生的学习来讲,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与科学知识之间的中介,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没有学生主体的活动,谈不上学生实践活动,而离开知识教学的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强调实践性教育,并不是以实践活动取代思维和认知活动,而是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促使学生知与行结合、学与做结合。实施实践性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要尊重并相信学生,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各项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活动,成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

三、化学实践性教育的实施途径

1.优化教学内容,渗透实践性教育意识

化学有“先锋科学”的称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发现、新成果层出不穷,而教材内容主要是一般的知识、系统的知识,不可能兼顾各个地区、各个时期、各个个体的现实生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要素和契机,广泛收集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材料和问题,因材制宜地将新科技、新成果以及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现实性,这是优化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优化教学内容的另一途径是挖掘化学史。在化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种新物质的发现与合成,每个新规律的确定,都是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的;一些化学新理论的提出和确定也是通过实验的检验才被确定下来的。可以说,化学科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索,发现新物质、新规律的历史。以化学史作为教学内容,必能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遵循古人的足迹,积极参与到亲身体验教学内容,进行化学实践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主动进行探究的精神,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和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决心,为社会造就多元化人才。

2.改进、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行化学教材强化了实验教学,对一些实验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改进,但仍有许多可以拓展、改进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课本实验中的某些不完善之处,鼓励并引导学生对原有的装置和操作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怎样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明显,使操作过程更简化更安全,如何使实验更有利于节约药品更环保等。当学生亲手操作经自己改进的实验并取得成功时,不仅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他们对化学实验功能的认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如,在“氨的性质”一节,美丽的喷泉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喷泉的原因从而认识氨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氨的物理性质(极易溶于水、易液化)思考如何简化该实验,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实验方法,如可以用试管和导管组成简易的实验装置,通过热毛巾加热试管,氨气膨胀溶于水形成喷泉,也可通过冷毛巾冷却试管(氨易液化),使试管中的压强减小,从而引发喷泉。这样的实验设计改进,既简化了操作、节约了药品、有利于环保,还能进行分组实验,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氨的性质及喷泉形成条件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验证。在深刻领会教学大纲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针对学习、社会生活中有关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既使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不是盲目进行,也使“学、做、思”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测定食盐中碘的含量、自制简易电池等。学生用自己的双手验证了课本所传授的知识、解决了问题,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识,而且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眼手脑并用的感性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身经历参与的契机,这对学生主体的发展具有纯思辨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弥补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所缺少的感性材料和亲身体验,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孕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3.积极开展课外实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课堂教学再灵活多变,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实践不仅仅在课内进行,高层次的实践教育必须向课外延伸。在保证“课内营养”充足的前提下,精心设计一些课外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观察事物、收集信息、动脑思考、体验生活,让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解决了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更使化学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之前,布置学生收集废旧干电池,了解干电池的结构和组成,查阅资料了解电池的种类及使用等。学完这节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开展课外实验,回收干电池中的化学药品。在课前课后的两项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知行结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电池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实践过程,开阔了思维空间,提高了实践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课外实验作业既然是冲着个性发展而去的,教师应在提倡团结互助、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尽可能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外实验的课题,选择实验方法,不宜搞一刀切和统一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指导和关注。

4.组织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提高研究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景观设计 学科教育 实践研究

一、前言

当今世界因人类过度的开发与滥用。导致全球范围的环境恶化,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的危险。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受到威胁,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今天的景观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大地本身和人类户外生存空间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规划、布局,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解决方法,对其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并因其“创造性”、“跨领域性”和对生态环境独有的操作性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从而使得景观设计学科成为社会急需且市场前景广阔的学科专业。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来研究景观教育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景观学科教育概述

景观教育在欧美起步较早,也相对较为成熟,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个大学等都先后设立的LA专业,并各自结合自己国家和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形成自己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教学风格。

景观学科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同济大学建筑系于1958年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创办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方向。随后又有很多院校开设立此类专业,但至今只有极少数院校有比较完整的、专门化的景观学科教育体系,大多数的院校的景观学科教育仍然停留在本科教育的水平。使得国内整体景观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同时由于目前国内景观界对于景观学科的学科目标和课程设置没有形成共识,使得已经开设景观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是从各自院校自己的特点出发,缺乏对学科的统一认识。但今天的景观学科已发展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各种学科理论已经深入景观学科。并在具体的项目中开始运用,目前的景观学科教育显然是无法跟上这样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景观学科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吸取相关学科的教育经验,对现有的景观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变革,使之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的景观人才。

三、景观教育的实践研究

1、学科领域的实践研究

现代景观学科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物体和空间,为人类创造出安全、高效、健康、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所需要处理的不只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更重要是通过合理、有序的规划与设计维护和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景观学科主要为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两个层面,前者是在较大的尺度范围内。基于对人类活动和自然规律的认识,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有目的的为人类活动提供最为舒适、合理的户外空间,另一方面针对某些具有特殊情况的区域来安排最恰当的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而景观设计则是对以上所述情况的具体设计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通过宏观规划和具体设计来进行景观领域的目标实践:即改善土地的风景面貌,改善人类栖居的生存环境,让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让人们拥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环境,让人们能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教育内容的实践研究

在人炸、资源锐减、环境恶化的当代,寻求人类需求与客观环境的协调关系成为景观规划学科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个任务我们将生态学、人类行为学、规划设计学和人文艺术学作为最根本的教学内容,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多学科内容交织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景观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了解景观学科的目标、特性与操作方法。然而这种动态、广阔而系统的学科性质对于今天的景观教育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紧随其社会和相关学科发展的步伐,从景观学科独有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不断产生的新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和总结,来更新和扩大自身的学科内容和学科领域。同时,景观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景观教学的又一核心。通过有效而全面的专业训练,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理性、睿智,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方案构思能力,能迅速融合不同的合作团队和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把工作中所涉及的各种复杂问题和设计任务进行有序的梳理,针对不同尺度的空间,提出专业化的设计构思与操作程序,统领所有相关工种有条不紊的完成工作。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专业能力培养是景观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景观学科发展的突破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给与高度的关注和重点的训练。

3、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景观学科是一门拥有百年历史的学科,有着自身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下景观学科的发展特征以及各种思潮对景观学科的影响与促进,在设计领域里导致了什么现象。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就可以在实际的设计中对某以形式或作品进行独立判断,然后重新创作。并且由于现代景观学科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在平日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围绕设计课进行拓展,结合一些具体的优秀案例,进行典型性分析,让学生了解景观规划设计中所需涉及到的学科范围和工作要点,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景观学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很强的,在刚刚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时,学生往往会怀有一种强烈的好奇感和对学科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这时也是创作性思维培养的开始,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需要学生自身勤奋的学习和坚韧的毅力,也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和不懈的鼓励,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评判,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设计语言,再围绕创作性主题进行实际的设计训练,在历经无数次的反复后,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出来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了长足的锻炼。

第7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双创”实践教育;创智孵化;增强措施

1“双创”实践教育平台助推商务英语发展

在以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激发实践动能的“双创”教育时代,基于学科优势并融入更多科技元素的平台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社会组织机构,纷纷结合本土特色,谋求更加利于自身水平提升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业态。商务英语基于此平台的辐射影响和联动作用,得到了大跨步发展。平台建设在“双创”教育思维的引领下,朝着更加科学、高端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使商务英语学科呈现出体系化、生态型特点,也让其在中外文化背景差异和新旧思维交替的碰撞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2“双创”实践教育中商务英语的功效发挥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依托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科教产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实体,将商务知识和英语技能高效融合,具体功效如下:(1)桥梁式嫁接——凸显交际功用商务英语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在“双创”实践教育平台中更加发挥出自身人文与商科的双重功用。英语本身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有效地将异族观念、文化背景和思想精髓嫁接,也将商务概念、业务流程和国际视野融汇在一起,使自身在“大商科”广阔的知识延展第6期(总第078期)2017年6月力包围圈中,释放出语言“热能”。(2)平台式辐射——融合生态链条“双创”教育平台的辐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务和英语之间的权重发生了变化,几近对半。要做到能够用最简洁、地道的商务知识达到与客户顺畅沟通的目的,更需在平台化场景中将扎实的英语功底和丰富的商业技能外露。课堂知识的传授不仅涉及到经济、贸易、法律、物流等多学科版块内容,也需要将商务洽谈和外贸函电等商务环节运用的英语技巧融入到实践平台中,以形成前后接续、彼此帮衬和互为支撑的生态型链条。笔者曾参与青岛一些高校的“双创”教育课堂实践活动,发现在不少学校的大学生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园区等平台的助力下,商务英语经过诸如“精英教育”思维模式的熔炼和“双语培育”理念的引领,充分得到了集知识普及、创智孵化、工坊进升和空间创展等诸多企业元素为一身的生态化链接,有效地实现了以平台运营助推学科发展、以亲身体验提升实践技能和以生态体系锻造专业品质的实效升增的目的。(3)协同式培育——彰显双创实效“双创”实践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构建贴合实际、能见实效的“全素质”育人机制,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校企协同创新,实际上是产教融合的创新式发展策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需要协同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也正迎时逢源,因而由此所生发的所有践行思路,都值得探讨和深研。大学层面的商务英语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点说教和空洞低效的案例援引,而是需要能够彰显“真本领”的场景磨砺。在“院园合一”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和创新实践精神的滋养下,有了方向的引领和后续的动力,在学科完善和专业建设方面才能取得成效。实践已经证明,青岛的一些高校(以青岛黄海学院为典型)通过自身探索并践行此模式,既促进了学科发展,又有效地丰富了“双创”实践教育经验,效果较好。青岛黄海学院各二级学院部分专业尤其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基本实现了完全用英汉双语授课,并积极吸纳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做分享报告会,更提供如青岛中云达商贸公司、青岛涂恩进出口公司和苏比乐出口贸易公司等实践平台,为校企协同创新、培育应用型人才聚力增效。

3“双创”时代增强创智孵化功效的措施

商务英语具有弹性较强的融合性、可塑性,并可与多学科嫁接萌生创意的特点,那么,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双创”实践教育平台中的实际作用呢?(1)链条化打造,共享型创展在“双创”实践教育平台中,实现创智孵化的完整链条由“创业苗圃、科技孵化器和创业加速器”多元素联合构成。而在信息、数据高速散播、传输的“互联网+”时代,“种子期”培育更需要创新思维的滋养并谋求可行性培育途径。随着创业门槛的逐渐降低,共享型区域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也正成为创智孵化的主要业态。由此,基于商务英语创新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务必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以适用性、可行性、体系性和共享性为根本出发点,打造出实效性较强并融合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客实践的多功能、复合式平台。(2)精准性发力,阶梯式进升笔者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国内高校的创业苗圃运营模式仍然还停留在“粗放型”阶段,它们多是通过成立初创团队或是提供免费工位等,在相对集中的“零成本”创业环境中酝酿出创意,产生项目需求。对于相对成熟的项目,则通过运营公司的方式,让“育苗”入园孵化,或通过融资、帮扶等助其进一步成长壮大。而通过实效化运营自品牌服务公司,以“代运营”“学徒制”等多元化形式,精准发力,分层次、讲梯度且较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化服务,则会为商务英语的新模式探索、实践路径突破和有效开拓国际化视野,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4结语

处在“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要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并发挥好贯通中西商务交流的功用,需要以创新思维和实践平台为支撑力量。实践证明,把商务英语融入饱含企业精神和科技元素的“双创”实践教育平台中,对于更好地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创新创业实践并有效地带动就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基于商务英语“双创”实践教育的创智孵化功效研究,就越发成为必要,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科学实施“双创”实践教育、科学化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范式和可参考意见。

作者:于振邦 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的力量[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7).

[2]刘晶,燕丽琴,况守忠.英语分级分层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3]梅晨斐.如何定义孵化器:创意破壳背后的神秘推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3).

[4](美)斯蒂芬•奇.创业,从一个创意开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6).

第8篇

【关键词】教学评估;教学评价;实践教学;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140―03

引言

在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育环节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措施。良好有效的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并增强就业能力。同时,实践教育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团队精神的最佳场所。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是电气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学生都必须经过的培训环节,是以后从事其专业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研究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评估理论,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并且能够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所谓教学评估,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革,监控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的价值体现在其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评估分三类: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诊断性评估是指某项教育活动进行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估,其目的是了解评估对象的情况,判断是否具备条件。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来对教育活动进行实时的调节,保证教育目标实现而进行的价值判断。终结性评估是总结性的,是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进行的评估。以上三种评估在实际的评估活动中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在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过程中,为了保证实践教育的质量,评估活动必须全面。对于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基层工作而言,形成性评估对于监控实验教学质量,随之调整教学过程更为重要。

一 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是观察、衡量和规定事物特征,反映事物内涵,标识某一事物的尺度。在教育评估问题内,指标是将教育质量进行量化的工具。评估目的和任务确定后,关键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准确、广泛、全面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指标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评估的准确性,继而影响教育水平的提高。

指标体系的设计包括发散、收敛和实验修订三个阶段。

(1)发散阶段。发散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解教育目标,提出详尽的初拟指标。因为教育目标一般都比较抽象笼统,所以在拟订评估指标时需要对其进一步分解、细化,使之能够观察和测量。具体操作需要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力求完备。对于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质量的评估,初拟指标时应该征求理论教师、实验教师、管理人员、正在学习的学生以及毕业生的意见。

(2)收敛阶段。收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初拟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归并和筛选。归并和筛选时应注意三点:指标应具有重要性,体现评估的导向功能;指标应具有独立性,指标不重叠,避免冗余;指标应能反映评估对象的本质,应删除那些不能反映或者偏离目标本质属性的指标,提高评估的有效性。

(3)实验修订。在初步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后,应该选择对象进行小范围试验,可以对一门实验课,或者一个实验班进行评估。并根据试验结果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必要的修订。

为了全面评估清华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质量,我们按照以上过程,通过实验中心任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领导的集思广益,初步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

整个指标体系分三部分:“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是学生针对每次实验对实验内容、教师、设备和管理的评价;“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实验管理的评价;“实验技术人员评价指标体系”,是实验技术人员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希望通过评估,能够全面反映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进行情况。在指标建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指标的全面性,同时也考虑到了各项指标的独立性,尽量减低数据采集的工作量。

表1是“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仅以“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

评估指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1)教学内容。主要对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合理性方面进行评价;(2)实验教师。从讲解情况、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评价;(3)实验设备。主要评价实验设备的配置与运行情况;(4)实验室管理。主要是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评价。评估在学生完成某个实验项目,并且返回实验报告后进行。

二 评价结果及对指标体系的讨论

在对评估指标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修订后,确立了“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估实践。对一些典型的实验项目进行了评估,评估学生数量为85人,限于篇幅,此处不能以列表的形式给出所有结果。下面对此85份“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使用SPSS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图1,图2,图3和图4。从图1~图4每组指标的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比较小,多数在0.3左右,指标体系是合理的、不冗余的。相对例外的情况是“实验教师”评估指标组中的“实验讲解(X7)”与“对业务的熟悉程度(X9)”的相关系数为0.64,这两项指标密切相关是不难理解的。如果要精简指标,可以考虑去掉其中的一个。

表2给出了评估的信度分析结果,信度为0.8823,说明使用此指标体系评估得到的结果是可信的。同时,各项指标的评估结果中,“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一项的标准差最大,说明对所谓的“研究性”的理解是有差别的,或者说,“实验设计的研究性”的概念需要大家进一步探讨。去掉此项指标后,评估的信度稍有上升,从0.8823上升到0.8959,并不明显。图5是“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一项指标评估结果的正态Q-Q图,可以看出,学生对此项指标的打分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所以,评估结果也是客观的、可信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表1的实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是基本独立的,评估结果的信度比较高。对某个实验项目的评估结果平均分数为82.15,基本反映了该项目的实际水平。

三 结论

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起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效监控电工电子实践教育的整个过程。我国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与评估从认识到实施都起步较晚,对具体的一门或一类课程的评估与监控则更不被重视,特别是实践教育之类的课程。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评估体系。本文根据教育评估的最新理论,初步探讨了电工电子实践教育评估的重要性,评估的过程,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并初步建立了适用于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学生评估实践,分析了评估结果,评估指标是合理的,能够反映评估对象的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在研究生教育评估中的应用. 合肥: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2] 金娣, 王刚.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Jen Harvey. EVALUATION COOKBOOK. The Learning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Initiative, Heriot-Watt University

[4] CHING-YANG CHOU, CHIA-LUNG CHIN AND KUEN-DER LAIN. Th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Instrument Development for the Science Laboratory Teaching Competenci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s. Proc. Natl. Sci. Counc. ROC (D), 2001, 11(1): 11-19.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actice Education

DUAN Yu-shengLIU YanXING Guang-junLIU Wen-wuREN Yong

(The Experimental Center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ach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第9篇

排座次琐谈

《教育实践与研究》“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征文启事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美国“名著运动”探略

关于《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制定原则和策略的调研

核科学知识普及的新机遇——以新闻为线索开发核安全校本课程的思考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着力点的探讨

对农村初中生完成作业情况的思考与对策

从朗读的定义说起——异议“有感情地朗读”

浅议古典诗文的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文教学要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游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初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探究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精心雕琢命题方式切实考查数学能力——2011年特色中考数学试题的分类赏析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初探

着力打造高中教育的“航母”——武安市第一中学

话说“爱弥儿”及其创造者卢梭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

活动——课堂教学的灵魂——活动教学初探

教艺迁移策略

英语教师营造和谐课堂应具备的素养

略谈语文课堂上的有效训练

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探讨

以语文教学帮助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建构

本刊关于作者投稿及稿件处理的重要启事

论高中小说类别及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以200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渲染铺设魅力语文——“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让朗诵辉映你的语文课堂

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初探

英语词汇趣味记忆法浅议

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改进策略

巧解地理名词整合文综知识

《教育实践与研究》公开发行十周年贺词

你们是我开出的花儿——献给我的学生

赏识激励是洒向学生心灵爱的阳光——浅谈赏识激励教学策略的运用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隐性因素探析

论学生消极自卑心理及其矫正策略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河北省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教育阶段应多安排户外活动

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注重过程——中学教科研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做好化学实验提高四种能力

“依法治班”——班级管理的必然趋势

浅谈班主任的“严”与“爱”

教育欠发达地区学校存在的几类问题

浅议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会初三学生学会学习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常见错误分析

把情商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学生办报”式作文教学的尝试

第10篇

 

我们常说“以德育人”,其实德是内容,育是手段。如果将育德与德育比较,那么,育德是培育德行、人格素养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历程、是过程。而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是推动德行、人格发展的教育,是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并列的一种教育统称,是静态的、概括的描述对象。

 

育德的目标不是刻意去落实多少知识与能力,而是如何将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外显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学校的育德活动大致可归为三类。①基础型:如班会、晨会、午会、社会考查等活动,基本属于教育部门要求完成的规定动作;②拓展型、研究型:如多媒体影视、志愿者协会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主题活动等,更多体现为校本特色;③隐形于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教学服务之中的德育工作,是隐性的,更多体现为潜移默化。

 

育德活动原则:①贯彻德育课程标准;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想基础;③与当前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相结合;④符合校本情况。

 

育德不是火的灼烧,而应是水的浸润,轻柔且坚定,无形中水滴石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把德育目标比作人体必需的盐,把学校的日常工作比作汤,那育德就是把适量的盐撒在汤里给学生喝,让学生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吸收到身体需要的盐,在快乐的、不知不觉的校园学习生活中自然受到德育的熏陶。

 

一、多媒体影视的育德功能体现

 

1.电视节目的播放,属大众传播行为,具有宣传、施教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电视台服务于学校的宣传、教育需要,育德于广大学生,并且这种宣传、教育、育德从学生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学生有更大的认同感,能取得较好的育德效果。

 

2.学生电视节目有娱乐功能,在营造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学生电视台活动通过引领校园文化环境,实现以文化环境育德的功能。

 

3.学生电视人在电视制作的过程中,首先亲身经历和体验了节目事件,其受到该节目事件的影响会非常深刻,是主动接受育德的过程,这种育德效果会比被动接受要好得多。

 

4.多媒体影视活动,需要一定的文学艺术、形象艺术、交际艺术、电脑艺术、电子技术特长和能力。有这方面特长和能力的学生,通过多媒体影视节目的播放,往往能很快出众成名,这方面的育德作用体现在成就、成名意识对一个人的强大激励。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影视的宣传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育德环境

 

1.协助学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的宣传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常规,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以开大会、搞讲座、作报告、播放教育片的形式进行,基本上是说教形式,学生会有一种距离感,甚至产生排斥心理。有了学生电视台,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电视台结合宣传教育的需要,自编、自演一些电视节目,对好人好事正面报道表扬,对不好的给予曝光,对热点问题加以访谈、讨论。因为是学生自己的节目,反映的人、事、物都近在身边,学生会觉得亲近,会更关注,在关注之余,自然受到了教育。

 

2.为学校做好学生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我校的众多学生活动中,如军训、学农、社会考察、运动会、科学实验DIY、各种社团活动、各种比赛等等,利用多媒体影视去做宣传报道,收到很好的效果。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高尚情操。电视是当今最主要的大众传媒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在现代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不能通过电视了解新闻、科技知识,欣赏艺术、娱乐等,那绝对不能称为“现代”。但过多的电视,对学生的学习肯定是不利的。多媒体影视根据学生自身求知或受教育的需要转录、自制或自编电视新闻、科技知识、艺术欣赏、故事片等节目,并利用课余时间播放,让学生自由收看,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近年来,多媒体影视参与我校的宣传报道、音视频制作及其技术支持的频度和广度越来越大,多媒体影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全校师生中影响非常大,德育效果显著。

第11篇

一、把握课标要求,确立年段教学目标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小学写字教学总要求,确立我校小学各年级段培养重点和教学目标。

一年级:认识田字格各部位名称,练习用铅笔写字,强调执笔方法,坐姿正确。

二年级:在一年级基础上,学习常用偏旁部首。

三年级:练习用钢笔写字,学会钢笔的执笔和运笔方法。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基本知识。

四年级:能比较熟练地用钢笔书写正楷字,自觉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掌握各种笔画和常见结构的字的写法。

五年级:继续练习用方格进行钢笔字书写,掌握基本写法;学习用横条格书写,有一定的速度。

六年级:能比较熟练地写钢笔字,掌握各种字形的结体方法,会用横条格书写,写得端正匀称,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陶冶情操,注重学生品格培养

(一)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古代书法家孙过庭提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道出了写字过程中观察力的重要性。

(二)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别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激发审美情趣,培养爱美情感。”

(三)培养坚持不懈的恒心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字何尝不是如此。要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在写字练习中,对学生做到“不求量,但求质”,要求每个字多练几遍,要求每个字的质量,必须多比较、多思考,反复练习,精益求精,坚持不懈

三、探索写字教育策略,实现教育目标

写字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书写要领,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法和手段就成为关键所在。为了使写字教育模式更趋完善化、科学化,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保证写字课堂教学常规化

1.保证课时

我校打破常规,一改以往每周一节书法课的做法,而是遵循练字的规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十五分钟都进行《天天写》书写练习。一周累积,学生练字可达75分钟。

2.保证教材

写字校本教材《天天写》与田英章老师书写的语文课本同步的字帖为范本,进行蒙帖练习。(简单、有趣、训练程序科学实用的教材)

3.保证教师

全部由专职写字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合作担任。

(二)写字课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应明确写字的教学要求,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习惯的培养,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

(三)培育“墨香飘逸,立字立人”的书法文化

学校重视环境的布置,在教学楼外墙装有红色醒目的篆书校训(国家、责任、强者),教学楼正厅两边的墙面上分别以篆刻为表现手法的历代书法名帖兰亭序与百家姓,每层楼走廊的墙壁上挂有师生的软、硬笔书法作品,每个教室门口左边的墙上都安装由“以古代书法名家、诗词名人命名的写字展示栏”,用来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

(四)学校练习与家庭督导相结合

学校练习是主,家庭练习是辅。学生在学校的练字时间有限,要巩固和发挥在学校学到的书写技能,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四、建立写字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一)活动平台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活动。学校不定期开展书法比赛活动,由班级内的优胜者参加全校的比赛,并及时组织专职书法教师作出评审,对参与者和优胜者分别给予奖励;我校每月举行一次书法笔会活动,并做到篇篇有批改,人人有评语。

(二)展示平台

学校开设书法展览平台,经常举办各学科常态作业展,师生书法展展等展览。定期举行小学生阅读写作、写字作业展览,有公开的现场展,有推荐的,有抽调的并组织学生参阅,学生在观看中比较、学习、交流,促进阅读写作、书写水平的共同提高。在展览后每学期评选出优胜班级进行奖励。

五、实施多样评价,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建立科学的多元化写字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写字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此,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

一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进行一次评定,奖励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发给奖状。树立写字标兵,表彰写字能手。

二是作业评优。一方面注意对学生作业整洁度的强调,另一方面还将学生的作业整洁度与学校对教师的常规考核结合起来,引导全校教师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书法文化;基本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23-01

书法文化在我国文化历史发展史中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写好汉字,这既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纲要》规定,从2013年春节学期起,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可见,书法教育已经到了急需认真开展的时刻,在这之前,我校的书法特色创建工作已经开展了两年,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结合我校书法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谈谈普通学校如何全面开展书法教育。

一、培训师资,优化队伍

1、建立辅导机构,培训教学骨干。首先,以辖区深厚的书法文化底蕴和老师坚实的书写基础为依托,联合辖区书法知名人士成立书法协会,借助协会提升学校书法工作水平。书法协会成员保证每周有一天到校办公,对师生书写技能进行指导评价和交流。书法协会定期开展书法知识讲座,提高师生书写理论素养和书法欣赏能力;其次,邀请书法教育专家到校做指导,先后邀请区书法协会、市书法协会和外校知名书法教师4次到校指导;三是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认真吸取外校在开展书法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每学期都组织学校书法教师到我市书法协会基地学校参观学习。

2、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书法书写技能。教师每天和学生同时间段书写毛笔字,一天一张。年级主任负责每天收齐,周五汇总后交教导处。并由学校书法指导教师负责批阅评价和指导。每周选出3-5张书写最好的教师作品,在学校书法展示栏内展示。每学期至少一次“三笔字”比赛。每次的检查评比结果记入教师个人写字档案,学期末对师生进行考核。

二、营造浓厚的习字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1、校园处处有书法。走近校园,学校古色古香的外墙上有书法名家的故事和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走进校园,低头可以看到学校主干道上一个个排列有序的汉字笔画示范图解,抬头可以看到教学楼上镶刻“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几个红色醒目的大字,道路两旁的橱窗内展示着师生优秀书法作品,教学楼走廊内悬挂着书法名家的作品和书法书写知识讲解,每个教室门前的书法展示栏中都展示着学生每周的作品。浓厚的书法氛围,激发了师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2、设置书法活动室,成立书法社团。活动室悬挂着我市书法名家的优秀作品和本校师生的优秀作品。书法社团每周二下午在这里开展活动,或由学校书法教师指导书写,或开展书法交流和比赛。

3、每学期举行1—2次师生现场书法比赛,每年春节组织师生到社区义写春联,师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检验,书写的积极性更高,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建立教学常规,加强教学研究

1、抓课程落实,每周一节书法课,有专任书法教师任教,每天两节书法小课,由每班语文老师任教。早上10分钟写字课全体学生练习粉笔字,下午25分钟的写字课1-2年级练习铅笔字,其他年级练习毛笔字。

2、精心筛选和编写校本教材,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和编写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同一年级统一步骤,开展同年级书法教研活动。

3、做好学生“三笔字”管理:(1)粉笔字:学生每人一块小黑板,每天早上10分钟写字课集中练习粉笔字,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书写6个粉笔字。每小组推选出2名书写最好的学生,把其作品摆在班前的走廊上展示。书法老师在第一节课检查评价,选出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表扬。(2)铅笔字、钢笔字:每天一张作业,语文老师每天批阅,班级每周选出10名书写最好的学生,作品在班前书法栏内展示。每月同年级评选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进行表扬。(3)毛笔字: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下午写字课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毛笔字,班级每周评出10名书写优秀的学生,其作品在班前书法展示栏中展示。每月同年级评选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进行表扬。(4)每学期举行两次书法比赛,每年级评出10名小书法家,每年级评选出一个书法明星班级,颁发奖状,进行表彰。

4、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构建书法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采取积极、自主、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逐步形成了“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示范模仿——练习展示——巩固过关”的学习模式。

第13篇

验证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实践出真知。传统的师范生职前培养所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多是在教室的课堂上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是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环境下进行的,考评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出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的笔试题、学生死记硬背后用文字做答。这样的教学致使师范生对诸如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信息观等的观念学习陷入囫囵吞枣、机械识记的层面,至于理论知识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在实践操作层面应该怎样实施很难触及。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设置中“教育信念与责任”领域所要求的多项理解性目标,只是理论讲授,其效果很是糟糕。就“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的该项要求来看,如何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启发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相信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主动发展,是个大难题。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理论知识没有附着点、抛锚处,学生只能隔靴搔痒、无动于衷。就“教师与学生”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来说,其学习目标的要求是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及其实践运用能力。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讲授,仅仅停留于理论上的应然状态,难以指导具体的师生沟通实践。因此,仅凭理论教学是达不到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理念要求的,也培养不出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好老师。又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里教师所应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只是理论层面应该具有的,重在师范生既要知道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什么要具有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知道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表现出来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目标也不只是理论教学所能承担和实现的。正如朱小蔓所说:“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还是在职场中进行……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还需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进行。……再次,教师也要向同事学习。……总之,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要在教育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地反躬自问、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调整去实现。实践和反思是教师道德修养实现的关键。”同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教师应具有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达到的“掌握”地步,也需要实践教学支撑。因为,所谓“掌握”,就是把握、控制,就是领会、熟知并能够运用。美国学者布鲁姆将学习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类别。亦即,真正的掌握需要达到六个子目标,需要学习者既要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又要能够对比、分析、区别、转换、解释、推断、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理论到理论的机械学习无论怎样讲授都达不到这样的掌握高度。正因为如此,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才要求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教师的“严格的培养与培训”需要“实践取向”理念贯穿教师教育课程始终,需要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实践教学,需要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讲,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规范性的、静态的、体系化的,也是间接的、他人的、定论的、走捷径的。如何让职前师范生理解、领会和信奉这些别人的、书本的、现成的、普适性的教育理论知识,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是肤浅的。正像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树常青。”这两句诗在《浮士德》乃至整个歌德的作品里最为脍炙人口。尽管不同版本翻译不同,但关键处的译文是相同的,即“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或生命之树常青。”什么是灰色的、什么是常青,为什么理论是灰色的,为什么生活之树常青,教师教育课程如何设置和实施才能让教师教育理论不是灰色的,教育理论至多只能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一般的、普遍的、静态的、昨天的教育知识或教育原理,只能大体上涵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即使这样,有些教师也未必能讲授出真谛来。而生活实践是生动的、鲜活的、现实的、流动的、个案的、富有挑战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因此,理论这一静态之树是凭借实践赋予活力的,是由实践来修正检验的。在实践的验证下,理论之树不断修正改造,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发出新的叶芽,不断富有新的魅力,不断施展新的作用,不断跟上实践又指导实践。

二、培养教师专业能力

良师必学者,学者未必是良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包含并强调丰富的教师专业能力维度。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例,在四大基本理念中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在专业能力维度,又专门陈述了四个领域的要求:“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如师范生要有合理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恰当指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使用各种语言表达、规范书写、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能力。这些要求都离不开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师范生只能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中获得真体验,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学习中获得真能力,在具体的书写中练习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在具体的登台、观摩、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练习教育教学能力,在与幼儿、中小学生的沟通中丰富教育故事、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思想动向,在错误与正确的反复矫正中学会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掌握和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概言之,离开了实践教学环节,离开了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教师专业能力的真功夫就难以培养。钢铁是炼成的,高超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是实践中培养的。基于此,《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专业能力上提出的具体要求,各项都需要实践教学落实。如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深入引导师范生到小学与小学生接触;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激发师范生在小学课堂上面对小学生实践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中所讲授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求小学教师具有“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就需要职前培养教师时督促师范生深入小学,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将发展心理学课堂讲授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转换成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真体验,然后再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言以蔽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教育课程制定者认真严肃地设计实践教学,践行实践教学。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使师范生深入教育教学现场进行多方面的练习才能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

三、生成教师实践智慧

实践生智慧。理论知识往往是纸上谈兵,技能往往是局部应用,智慧是综合的、融会贯通的。师范生在传统的“基于学校”或“基于大学”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的“理论取向教学”或“理论之应用取向教学”下,往往获得的要么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要么是局部的技能培训,要么是简单的理论之应用。“所培养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学技术员’或是‘半技术工人’。”事实是,无论是教师资格考试还是招教考试,越来越重视诸如试讲、说课、面试、答辩等实践应用环节。师范毕业生有没有教学经验,有没有处理不确定性教学情境的教学问题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应聘就业的重要指标,这其实是倒逼着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实践智慧的养成。有些师范院校已将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作为职前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教育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越来越被重视。智慧既属于认识范畴,也属于情感范畴,更属于实践范畴。所谓智慧,简言之,就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它是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做出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有智慧就能在完整的认知系统下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就会有正确的行动和实施。其实,行动和实施的方法和技术也是智慧的一部分,“实施需要方法和技术,大多数的方法、技术都需要学习,但有时智慧也可以直接产生方法技术,没有方法技术就没有实效。虽然表面看起来智慧与实效较远,但智慧总归是根基。”智慧是怎么来的,一是生活的历练,二是主动的修炼。学者高伟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智慧、教育智慧、实践智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才能够唤醒师范生大脑中的一切“知识储备”并融会贯通?是什么才能够让师范生体会到教育理论知识充满活力?没有教育实践运用,没有教育实践过程中解决难题的卡阻、探究、假设、反思、破题等,就没有理论知识之间的交相云集,也就没有破疑解难后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也就没有教育智慧可言。教育智慧包括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教育智慧主要通过实践生成并在实践中展现。尤其是基于个性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经验的逐步累积和不断改造。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如何促进师范生生成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重要因子有哪些?其生成肌理何在?这些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实践智慧是在个体经验的感悟和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仅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也同时强调培养学生“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课程目标,包括“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职前培养重视实践智慧的生成,打破惯有的“理论教学取向”或“理论之应用教学取向”的传统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既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的贯穿,又要将“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真正落在实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教学既不利于师范生理论的扎实领悟,更不利于增长其实践智慧,空对空的理论讲授,只能造成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久而久之,教师教育课程形同虚设,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低效,教师教育质量下降。

四、涵养教师专业气质

第14篇

一、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核心素养体系

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核心素养体系。在生活教育视野下的生活核心素养,可归纳为生活力的培养。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提出的五大支柱说,以提升儿童生活力为目标,构建五大素养支柱。此五大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生活领域。具体如下表:

通过构建生活核心素养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以生长为目的的教育生活,以“活学致用”为实践策略,使素质教育得到深化,使日常教育得到优化。

二、课程实施生活化,融合学科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

1. 学科课程生活化

我们在探究中,逐渐形成了“基于生活情景下的学科问题”为主导的“活学致用”学科教学模式:(1)、创情导入,生成学科问题。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或熟悉的生活情景生成学科问题。(2)、融合经验,主体探究。沟通已有生活经验与学科经验,让学生在对生活整合的探究中学习理解课本知识。(3)、回归生活,活学致用。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学科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以改造经验。(4)、交流分享,展示成果。师生不仅学习了学科知识,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得到生长。(5)、课外拓展,真学实用。把课堂上的智慧火花,在课外生活中继续“燃烧”。

“基于生活情景下的学科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生活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生活化学科问题情景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原则,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问题情景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生活中的过程与方法,获取“活”的知识与技能,生长情感与态度。以生活为师,运用书本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很好地沟通科学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

“基于生活情景下的学科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活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学生“如亲临其境”,经历知识之始终,实现真学、实学,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更积极地思考、实践、创新,并获得更大的身心愉悦,感受科学知识世界的奥妙,进而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以达文化化人、生活育人。

“基于生活情景下的学科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下的孩子正处在“互联网+”时代、“创客一代”、后工业时代,培养大量能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当务之急。在教学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面对各方面的具体问题情景,拓展生活视野,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实现真用、实用。

2. 地方课程社区化

地方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基于地域、基于活动、基于课程。我们重点以地域特征展开实践研究。实施地方课程社区化,把地方课程融入社区生活。从课程主题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校的地方课程设置与社区、文化活动等资源配置整合,形成地方课程与社区生活相融合的教育活动。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程融合到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令学生获得真实体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体现“活的课程”。如粤曲传承地方课程,我校附近就有文化宫、影剧院、青少宫、公园等社区设施,这些都成为学校地方课程教学的背景与教学资源。孩子们从小就沉浸在粤曲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耳听目染,有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学校组织儿童定期进入文化宫的粤曲展厅;通过家长组织儿童到影剧院、到公园“私伙局”中观看粤曲演出;把推广粤曲的专业、业余演员请入课堂;在青少宫里进行专业培训;在校内、外搭建粤曲展示小舞台。地方课程与社区教育背景融为一体,成为“活”的教育、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与用合一。

3. 活动课程主题化

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并相应表现为四种活动:语文与社交的本能和活动;制造的本能和活动;艺术的本能和活动;探究的本能和活动。杜威进一步指出:“教育的问题就是要抓住他的活动并给予活动以指导的问题。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运用,它们就会朝着有价值的结果前进而不致成为散乱的、或听任其流于仅仅是冲动性的表现。”我校的活动课程基于儿童的四种本能,确立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课程重要内容,突现活动课程的经验性、主体性、综合性、乡土性,充分关注活动形式、目的、内容、操作,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探究与创新、评价与反思,活动的人际关系和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创设学生活学与致用条件。例,我校进行金融理财知识活动课程教学,立足于金融理财生活素养,融合学生日常生活,构建买、卖双方、市场监管方,进行角色体验,从而初步了解“供给侧”、“需求侧”的经济学概念,探究“I利”的奥秘,践行诚信、友善、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把一部分学生担任卖方,约八到十个儿童组建“公司”,并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担任市场调查、采购、包装、宣传、制作DIY商品、定价、市场营销、形象设计、销售统计、财会等工作角色,并进行营利计算,模拟创业情景。而买方则对《品德与生活》中“生活中如何购物”的内容进行实践教育。活动与各学科中相关内容,如数学科统计学、语文口语交际、美工课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与沟通,把知识变为真实的生活情景,以达活学与致用的统一。

三、构建以“生生不息,活学致用”为导向的生活德育模式

生活教育视野下的德育,是儿童在生活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区”之间关系的理解下的行为规范,是构成人们德性生活的根本要素,是生活中的道德,是人对生活的理解与行动表现。因此,“依据生活、关于生活、为了生活”,是以“生生不息,活学致用”为导向的生活德育的基本原则。例:“小先生制”开拓德育新路径。在生活中树立儿童榜样,学校每班“每周一星”的评选,为各班树立每周一位行知榜样,来担当班级生活管理“小先生”。在“小先生”的榜样指引下,儿童的言行有了真实、亲近的“活”标准,更容易受榜样影响。而“小先生”则在教别人时,也教育了自己。就班级管理而言,“每周一星”,一学年基本每一位孩子都当了一回“小先生”。又例:“做中学”。在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中,学校通过开设各项家务专项微社团活动、专项校本课程(如蛋糕制作课程等)、每月当一天家活动等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真做”来学习生活素养。又例:社区即学校。学校建立红领巾电视台,开设每天一主题,开设“今日关注”“放大镜”“回音壁”等专题节目,每周组织全校儿童收看“东方时空”等电视节目,鼓励儿童关注校内外生活事件,在与老师、家长、同学的讨论中学习生活。

第15篇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着基地类型单一、教学功能匮乏、教学指导弱化、管理机制僵化等问题,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从校企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管理体制、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拓宽渠道,全方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着手,使实践教学基地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教学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成效影响着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由于多方原因,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着功能单一、管理机制低下等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状况进行研究,对于加强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繁荣体育院校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一、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国家对国民体质、健康等问题的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师成为急需人才。由于高等体育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等存在不同认识,影响着其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一)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匮乏。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是学生教学实习、毕业实践的场所,更应该是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的平台。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教师利用指导实习机会深入基地企业,练就“双师”本领;高校与企业将技术成果开发与转化,实现共赢。实践证明,功能完备的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的更多的是产学研结合的孵化平台。如辽宁工业大学与锦州万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共获得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二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1]因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多为中小学校和各类健身俱乐部,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甚少。有学者统计了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和黄淮学院等七所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状况,几乎全是中小学校、健身房、俱乐部等单位,还有些是与专业无关的单位。[2]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仅用于毕业实习或者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在就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作用被弱化了,实践教学基地不能够全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有些体育类专业以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因这些单位本身没有进行教学的功能,更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人员流动性大,实践教学效果差。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除了实践教学基地本身不重视教学以外,许多高等体育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资金,不能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再加上一些实习基地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不足,导致一些教学内容和活动无法开展,影响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政府和社会的相关配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也不到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基地类型单一。体育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数是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除体育师资方向外,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等体育专业不应以中小学校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拓展实习单位类型,以满足于学生专业发展和多方就业的需要。

 

(五)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示范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引导者,对实践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高校派去的指导教师仅负责联系实践教学单位和确保学生安全,甚至要求学生定期与其联系,对实践教学内容很少过问,更不用说指导了。校外指导教师更是一种“例行公事”的指导,对参加实践的学生不做太多的纪律要求,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压根儿就没有将其当作自家人。指导教师不能发挥应有的教学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途径

 

(一)校企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与企业互惠双赢的合作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从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着手。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发挥科研优势,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原则,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体育高等院校汇集了体育学科相关领域高精尖人才,大多具有学科前沿知识和理论素养,研究基础浓厚。实践教学基地多是体育知识的实践履行单位,能够第一手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运用水平和现实所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和实践教学基地在科研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从解决实践教学基地的现实困难着手,高校进行科研攻关,与教学基地联合研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并共同申报专利,出版专著,申报课题,科研成果共享。在更深层次上,双方还可以共建实验室,共建实验中心,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使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发生质的变化,更上一个新台阶。

 

双方还可以开展订单式教学模式,推行预就业人才培养。由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人才需求提出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高等体育院校按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开设课程和开展教学,所培养的学生主要由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吸收。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既扩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又有针对性的满足了实习单位的人才需要,是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模式。2004年6月,福建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等6个学院与联想集团、华映广电等10家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合作协议,启动了预就业培养模式。

 

(二)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资源。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环节,部分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等可以在校内完成,大部分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实践教学人员、基地管理人员、实践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软件设施都应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学、乡村社区等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多数城市中小学具备完善的体育设施,有些社区还配备了社会体育运动指导员,体育运动及指导的软硬件设施较为完备。在将这些单位作为高等体育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时,在完成校内理论学习基础上,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些软硬件设施,最大限度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中。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健身房、大型社区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社区群众聚集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群众体育健身状况调查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对群众健身进行指导;运动训练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将球类、武术等相关项目运动管理中心或各单项项目协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机会进行赛事管理、现场解说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优效果。

 

(三)建立有效管理体制,加强管理。说到底,实践教学是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高等院校是实践教学活动管理的主体,应负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等院校有关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都能应用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中,包括对课堂纪律的要求,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而不是放羊式的不管不问。对教学基地的指导教师来说,虽然不属于高等体育院校的在编教师,但基于学校与基地单位签订的实习协议,基地指导教师也负有管理职责。因此,高校与实践基地联手,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出台双方教师都遵守的实践教学控制方案,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评估,制定学生管理规定、指导教师管理规定等管理文件。高校派驻的指导教师应强化责任心,真正与学生同吃同住,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基地的指导教师侧重于实践教学的安排,从应用角度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对于时间较长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到相关运动队跟队实践,学生应从内心转变观念,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身份转换为运动员、教练员助理、裁判员助理等身份,完全服从运动队管理,在观察中学习,在管理中积累经验,在错误中纠正理论误解。再者,高等院校与实践基地签订的实践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细分各方的职责,在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划分双方职责,便于在实践教学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加大投入,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多为企事业单位,公有事业单位如各单项项目管理中心有经费保障,人员、设施、教学条件较好,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而一些民营企业如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房等由于全部是市场运作,受经营管理效益的影响较大,普遍存在人手较少、设备紧张现象,有些甚至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关门。[4]因此,高等院校应与企事业单位一起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高等院校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对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高等院校利用教学、科研优势,针对实践教学的需要,应实习基地要求,或者主动要求实习基地,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行有关教学技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增强教学管理能力,服务于实践教学需要。其次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基地评估,促进基地建设。高等院校一般很难直接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投资,但可以以评估方式以评促建。高等院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定评估方案,双方人员共同参与,以高等院校为主,对实习基地的实习设施是否完备、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结构是否完善、实习管理规章制度是否规范、实习计划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科研成果是否突出、接收实习人数是否众多等方面进行评估。对评估优秀单位进行奖励,对评估条件较差单位进行建设经费资助。通过评估,以评促建,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规范管理,共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第三,以校企共建为抓手,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高等院校还可以直接在企事业单位建设自己的实验室、实训室、或者训练场地,既能满足高等院校实践教学需要,又满足企事业单位科研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双方还可以联合成立技术公司或其他经济实体,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如辽宁工业大学与锦州万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产生了质的变化,并上了一个新台阶,双方均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纳入各自的工作议程,不断加大投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实践教学基地已成为校企双方共赢的平台与媒介。[5]

 

(五)拓宽渠道,全方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体育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劳动教育、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以及科研训练提高、学术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提升等专业实习环节,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并不必然为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体育院校内部各相关处室、各类相关科研中心都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场所。如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老年体育研究中心已经成为该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及相关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及学术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学校层面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多了解基地对实习学生的需求,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到实践教学基地去考察、座谈,倾听对实习学生的评价,邀请实践教学单位相关人员来学院进行专题讲座,共同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再者,高等体育院校在将中小学作为实践教学主阵地的同时,还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多方面建立实践教学平台,让实习工作接地气,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了解社会需求,找准自身短板和优势,明确就业方向,尽可能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