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题学习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题学习教案

第1篇

关键词:案例导学;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8-0255-02

The Teaching Pattern for Software Architecture with Leading Examples

YU Kui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A novel teaching pattern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hich combines leading examples with the teachers' guiding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with groups. The result of teaching has proved that the pattern can not on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but als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course quickly and improve their practice abilities.

Key words: leading examples; teaching pattern; learning with groups

1 存在问题

1.1 传统教学方式简单,学生主动性不高

目前,高等院校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主要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性和适应性的理念,简单分析软件体系结构原理的具体应用。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概念繁多,学生普遍觉得太抽象,没有什么实际的东西。

1.2 课程教材缺陷,无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课下自学的主要依据。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软件体系结构教材,存在可用性差、信息量不足等问题,不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认知工具;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师生缺乏互动;没有形成适合课堂教学的完整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案例,使得学生对软件架构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过程缺少深刻的感性认识,无法纠正学生对软件体系结构的一些错误或模糊的认识,从而不能进一步深人理解软件架构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针对现有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软件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探索有效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2 基于案例导学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讲解的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较多,理论性也比较强。因此,软件体系结构的教学必须与实际的软件项目相结合,通过实践练习加强对软件架构的概念和设计思想的理解,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从案例中分析各类软件系统架构设计风格的优缺点,可以让学生尝试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在传统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在讲解基本原理和理论之前,先介绍一个恰当的案例,通过具体的案例分层解析,逐步引导,学生既容易记忆,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然后布置实战项目,在项目练习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收集相关资料;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对课题进行探索、分析和研究,最后在团队的努力下解决问题。因此,在软件体系结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案例导学为指导,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软件体系结构教学模式, 确立了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通过人人参与个性化的实际案例设计,解决了理论和实际运用脱钩的教学问题。

2.1 案例导学,注重引导

“案例导学,注重引导”教学模式,就是将案例教学引入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以案例为前导,引出问题,围绕案例,分层解析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案例只用来练习或验证工具的用法。本教学模式以“案例原理解析”为主线,强调围绕案例为前导,引导学生参与与思考,让其能参与实践案例的探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将相关知识在案例分析时自然带出,使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加强,识、记效率提高,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步提高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讲解管道-过滤器设计风格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思考传统的语言编译器工作过程。编译器由扫描器、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代码生成等多个处理模块组成。让学生思考各个模块的工作流程,让学生画出编译器的结构图。然后让学生思考编译器中的各个模块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连接。最后教师再结合这个实例进行管道-过滤器概念和原理的讲解。通过这种具体而且学生熟悉的实例,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并掌握管道-过滤器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2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案例导学”能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从实战项目出发,由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搜集有关的资料以软件系统架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课后深入讨论,各抒己见。这种在“案例导学”指导下的“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方式应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精神。因此,我们将“团队开发”模式的思想贯穿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始终。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拔尖”的学生作为各组的负责人,教师给定一些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风格或模式,每个组选择一个题目,要求以不同的体系结构风格或模式去完成。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可以组织专门的课堂研论会,以组为单位,让学生讲述他搜集的资料和相关的实例,并重点讲述他对实例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则在掌握已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国外一些在软件工程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大学的软件架构课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SEI的软件架构实践、软件架构评估、RUP软件开发过程和架构模式等课程,同时建立软件体系结构教学课程网站,包括教案、习题库、试题库和实例等,将最新的教学资源、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这种“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适合于本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实践的效果令人满意。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上完了软件体系结构的5种风格后,可以布置经典的模式设计课题“Key word in context”,然后把学生分成5组,然后要求每组学生:1) 选择一个或多个设计风格来设计此课题;2) 对选择的风格进行综述;3) 设计中遇到的困惑。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并组织专门的课堂讨论,每组选派一个代表进行陈述,让学生参与点评。

3 新模式的注意事项

3.1 兼顾传统讲授方法

传统的课程讲授基于教材,注重原理和知识的系统性;案例导学则基于实际的问题,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两者各有特点,不能偏废。因此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在以案例引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介绍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注意将传统教学和案例导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传授知识的相对集中、完整与连贯。

3.2 理论教学和案例探讨并重

与传统讲授方法相比,该教学模式会增加案例探讨的要求,可调节理论与实验课的侧重点来解决理论课时的不足,即课堂教学以演示讲授为重,案例探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形式为主。

4 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案例导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很适合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它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掌握该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且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董天阳, 简b峰, 张玲, 等.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 远程教育杂杂志, 2007(1):29-32.

[2] 涨友生. 软件体系结构[M]. 清华大学出版, 2004.

第2篇

(一)传统的教案教学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害怕学习物理,觉得物理是一门十分难学的科目,教授物理学科的教师普遍感到十分难教,教师往往讲了许多遍,学生依然听不懂。“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成为物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约瑟夫・特雷纳曼对课堂教学进行测试发现:教师讲解15分钟,学生能记住41%;讲解30分钟,只记住前15分钟内容的23%;讲解40分钟,则只记住20%。这个实验结论提示我们:给予是学习者个体对接收到的信息不受自身控制的无选择性的全盘接收,它具有直接性,而获取则是学习者个体对接收到的信息通过自身内化、加以有选择性地消化和吸收,它具有间接性。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并不是给予,教学应当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的获取。这样的结论促使我们对物理教学进行反思。

(二)素质教育提出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必须做好三个转变,即由主要考虑“教什么”转到更多地考虑“练什么”;由注重“读懂”转到注重“会读”;由“关注教师的成功感”转到“关注学生的成功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尝试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策略,以教材为依据,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能。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在于探索学科学案的结构、内容、学案编写的方法、原则,形成可供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践的措施

(一)运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策略,有利于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有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的自主、能动、创造等主体特征必然要表现出来,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且积极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增强主体意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如在教学电磁感应时设计如下学习过程:

发电前的准备:

1.思想准备:如果电能够产生磁,那么磁能产生电吗?如果可以的话,那我就能发电了。

2.器材准备: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空心线圈,带铁芯的线圈,变阻器,电键,电源,导线。

要产生磁场,我可以用________。要知道有没有电流,我可以用_________。

发电实验:

先试试书上的实验,再想想你有自己的办法吗?

1.实验:根据书上的实验步骤,我完成了实验,并得到实验结果。

2.我要记录下我发电的办法。

发电后的思考:

从这些实验中,我发现了只要满足_______的条件,就能成功发电了,太棒了!

此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借助学案导学教学策略,有效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运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有效性

学案要以问题的形式编写。一是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动思维、发展思维的功能。二是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三是设计的问题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新颖)。四是问题的设计要渗透学法,并且操作性要强。一定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通过引导,利用自己的内化过程纠正思维的偏差。

如在教学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时设计成如下学习过程:

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1.看书,找一找:汤姆逊发现了什么?你能想象并画出汤姆逊提出的原子模型吗?你觉得它像什么?哪里像呢?

2.看书,找一找:卢瑟福为什么要做α粒子散射实验呢?认一认:用什么仪器做实验呢?

3.角色扮演:如果我是卢瑟福,我觉得观察到________,就能达到我做这个实验的目的了。

4.历史重演:模拟α粒子散射实验,我看到了_______。

我的想法可能有:A.汤姆逊的观点被我证实了

B.不会吧,怎么会这样,难道是汤姆逊的观点错了

C.可能是偶然,再做做看

我选( )

我这样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原子结构模型应该是这样的:____________。

自测:

1.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B.原子中的质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C.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都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D.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很小的区域内

2.卢瑟福通过 实验,发现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的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粒子运动可能的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

在这里,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角色扮演,恰到好处地设计了诸多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最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提高,还进行了问题分层。

三、主要的成效

(一)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基本思路

整个学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学案利用一系列知识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

(二)较好地体现了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统一

学案教学的特点是把学习目标交给学生,并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落实,通过思路引导,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学案实施中的自学互研,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 项目化教学体系构建 实施研究

1.引言

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的定位日渐清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引入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使职业教育者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师生共同围绕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由教师对项目分解并示范,然后由学生对该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工作内容。

2.《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项目教学作为主体教学模式,不仅学生认可度高,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架构也基本形成。但是,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1)教学项目设计缺少系统性,项目驱动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是“项目化”的课程标准,教学项目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系统性设计;(2)项目教学的资源严重不足,项目驱动教学法还处在推广阶段,大量课程还处在资源少甚至空白的状态,急需加快建设步伐;(3)项目实施的外部条件有待改善,项目驱动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参与实践,然而各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足,使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受到了很多束缚;(4)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应用项目驱动法教学的研究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3.《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3.1研究内容:(1)调查研究市场对网络安全人才的用人标准,从而进行课程改革;(2)研究基于技能培养要求的课程标准体系,重点研究课程教学标准;(3)编写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材、电子教案、课件;(4)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重点研究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5)研究影响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影响因素;(6)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机制;(7)具体的学生评价考核体系。

3.2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完善的课程教学标准;(2)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料;(3)通过课题的研究,明确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课堂的组织形式;(4)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效果的理论研究成果;(5)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完整的针对具体课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3.3要解决的问题:(1)编写的《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要基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项目及项目化教程、电子教案、课件;(2)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中课堂的组织形式和一般规律,以及如何应用到其他课程的方法;(3)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4)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建。

3.4研究的主要特色:(1)借鉴国内其他学者就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性研究,这里的研究侧重应用性,强调项目驱动教学法与课程教学的实践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社会效率,使得研究更具有应用价值;(2)研究利用合作企业和学校实训条件开发真实的实训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3)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课程教学,改变了现有的教学状况,增强了教学效果;(4)针对具体课程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信息安全技能人才,随着合作的深入,对其他课程教学有比较大的指导意义;(5)研究的成果将首先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的研究成果还将在取得经验后向学校其他课程教学推广。

4.项目化教学体系的实施与构建应取得的效果

需要对《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项目化教学体系并实施。应该取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学会”即“会用”,真正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为课程建立起一整套项目驱动式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3)为项目驱动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一个参考的范例,有助于其他课程的研究开发;(4)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下企业锻炼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项目驱动法教学的应用能力;(5)学生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善学习方法;(6)某些学生直接到合作企业参加实际工作,让学生在就业前直接体验就业岗位工作,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

5.项目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安排的实际工作

具体为:(1)下企业考察,进行市场调研;(2)设计方案研究,搜集有关研究资料;(3)课程标准的调研与修订、实训项目开发;(4)校企合作教材、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5)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提升教师实践技能;(6)组织部分学生下企业实习,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7)课题项目成果投入教育教学实践并检验;(8)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安全类技能大赛;(9)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10)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6.结语

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项目化设计,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工作实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学会”即“会用”,真正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中,推行项目化教学,引入实际工程项目和体验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习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思想的建立。围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领域的先进技术、主流产品,引导院校、教师、企业促进教产互动、校企合作,提升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郭芙琴.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技能型课程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1(6).

[2]马蕾.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5).

[3]刘焱.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设计初探——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潘文群.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的考核评定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第4篇

(一)通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对比,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27-940-437+10

60-4038+656+440+28

2.按要求摆圆.

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7.

(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生:第(1)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必须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

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边摆边说.(学生操作完,请一名学生叙述)

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6=3(朵)

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

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条代表问题放到6朵红花下面)教师先出示有9朵红花的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生:黄花有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生: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把红花的朵数分两部分,并让学生指一指哪一部分是同样多的朵数,哪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哪一部分是所求的黄花的朵数.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生: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

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

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105页“做一做”.

(1)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师:第(1)题求象比熊少几只怎样想?第(2)题求象有几只怎样想?

(3)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做在书上,及时订正.

2.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仿例7编题后解答.

3.课堂作业.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讲授两种应用题的对比,重点是在正确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5篇

1、综合性。

公共管理学科一门综合运用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公共管理主体管理公共组织及其行为的规律的科学体系,其不仅拥有厚重的理论背景,而且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所涉猎的内容也更为多样化,有基于此也就要求所有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更具有综合性。

2、实用性。

公共管理学科实际上就是一门运用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的应用性科学,一般来说公共管理学研究多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如何解决某类公共问题方法或手段的内在规律,并进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归纳总结。

3、交叉性。

公共管理学科的交叉性是基于其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的问题内容而言的。公共管理学科以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对某一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都必定涉及到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及案例选取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理论与现实结合,完善知识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就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它不仅仅是教师讲某一理论和相匹配的案例结合起来的一起分析,更是一种学科理论知识与社会的接轨。

2、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一般来说,社科类学科教学总是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会认为理论性太强,课堂缺乏一个活跃的气氛。然而案例教学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好方法,现实性的案例总能给学生一些可触感,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公共管理案例更是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案例教学不仅是对教学形式的一种丰富,更是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学工作接地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若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老师单向将只是传输给学生,总难免有些狭隘之疑。实际上,教学也是老师学习一个很好的形式,这种学习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提高上,也更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再思考和更跟新上。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尽可能接触更多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社会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是很具有实时性的,在案例对认识收集、认知、分析、讲授系列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帮助教师学习到了更多的新知识,并使得教学工作接地气,不归属空中楼阁。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关于案例选取的一些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早已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问题,在理论研究上已然有很多成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案例教学也已是相当普及,但存在的问题也依然是很多,尤其是在案例选取上。本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案例选取存在的一些问题小作阐述。

1、难离理论式讲授,案例少。

虽然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在教学中长期以来都在极力推崇案例教学,但或许是出于社科类学科的通病,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还是难以走出思辨的窘境,难离理论式的讲授,选取案例很少,甚至是以老僧读经般的精神去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咀嚼无味的理论。

2、陈年旧事,缺乏时效性。

不容否认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存在很多经典的案例。但公共管理学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总具有的时代性又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时效性,如此说来,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案例也就必然不存在永世的经典。

3、不具典型意义,缺少代表性。

案例作为个案来分析研究,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为了找出解决这问题的具有普适性的方法,无论基于哪个原因都无疑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意义。而现实总会有不少教学案例的选取过于随性,不能代表某一类问题或说不具备典型性。4、过于高大全,脱离实际。当知识也有了统一的标准,总难免会出现一些高大全的东西,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不外于此。在标榜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标准化后,不少教师容易在教学中紧扣标准要求,在选取案例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模范案例,而忽然了现实环境,严重脱离实际。

三、关于案例选取的想法

1、穿插讲授,突破理论化的枯燥。

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考虑数量和质量,还应对案例出现的时机予以考量。案例扎堆出现容易偏离中心理论主题,理论过于集中又容易让学生反感理论的枯燥,所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穿去案例显得尤为重要。

2、结合最新时事,注重案例的时效性。

前文我们已经对案例时效性的重要做了相关阐述,新的时事总会具有很强吸引眼球的功能。教学过程中选取新时事作为案例来讲解,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案例相关理论学习的兴趣,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用更多理论知识去分析时刻发生在身边的事物。

3、讲典型,注重案例的代表性。

典型性案例不仅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很能加强人们对它的兴趣。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典型性案例的一般都是一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广为人知的事情,选择这类案例来结合理论讲解,能很好地带动大家参与到课堂的案例分析中来。并且,由于大家都案例有一定的了解,在参与分析中也会有更多的同学能够有较好的思考和发言,这也是案例教学中极为难得的。

4、案例接地气重生活,解析要通俗易懂。

第6篇

一、穿新鞋走老路,缺乏与传统教学观念决裂的信心和勇气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仅把学案当成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教学与学生手中的学案无关,教师仍然是汗流浃背、唾沫横飞地依据教案讲授,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的说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去接受这个已经被实践证明了顺应时展的新事物,毅然同传统教学观念作决裂,不断创新。

二、课堂缺乏统筹安排,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由于一些教师缺乏统筹安排,在课堂实施中经常存在时间不够用的状况,只好把其中的某些步骤省略或者放到下一节课。学案教学过程不能生搬硬套,但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绝对不能轻描淡写,甚至忽略。课堂需要统筹,需要随机应变,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在课前做好策划,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和多寡统筹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

三、课堂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但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部分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有些探究活动只是机械的落实学案教学的环节,学生没有明确任务就进行“放羊式” 探究活动,或者问题设计太难太深致使学生无所适从,有些探究活动结束却没有组织学生汇报展示。

当然,如何让课堂探究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关键还在于老师如何导。为了避免形式化的课堂探究,教师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应熟悉课标、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了解学生,将知识、生活与学生相统一,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探究、汇报展示和评价。

四、课堂缺乏评价和激励

第7篇

关键词: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一解

一、绪论

从现在普通民办学校教学来看,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短,在车上的时间多,并且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省份,教材也不一样,造成了一个班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同。在一个学校读了几个月、一学期或几年,学生有可能到别的市或别的省的学校去读书。因此,在民办学校和新课程改革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给人一条鱼充饥,只能管一时,不如教人如何捕鱼,这样他以后就不会再挨饿了,可以管一世。也就是说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会”不如“会学”也。

二、一题多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题多解”法是学生通过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能从寻找最优化解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创造和自学能力,大大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变学生的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宽学生眼界,达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寻求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对一道题要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分析,既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又要注意分析题目的特点,选用灵活巧妙的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例如:证明: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八年级下册《四边形》第108页)

先将文字证明题转化为几何语言: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求证: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经过分析,要证明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关键在于证明AB=CD。

三、多解归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多解归一”法是引导学生把多种解法相互比较,进行联想、猜想、抽象。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作进一步的探索,挖掘本质思想,解答题目。

多解归一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练习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在多种解法中得到最一般的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足的地方:学生的经验不足,要达到很熟练的程度才能把多种解法的规律找出来。

四、多题一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多题一解”法是从几道典型范例出发,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延伸,把同类型或解法相同的题目归纳在一起。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牢固掌握基本题型和基本解题方法、规律,再观察出其他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的联系,同类题目就迎刃而解。

例如,首先引入“将军饮马”问题,然后将“将军饮马与路程最短”纵向延伸。

案例:将军饮马问题的变式:A、B两村位于一条河的两岸,假定河的两岸笔直且平行,现在要在河上垂直于河岸建一座桥。问:应把桥建在什么位置,才能使由A村经过这座桥到B村的路程最短?

做法:①作BE河岸,使BE的长等于河宽。

②连接AE,交靠近A村的河岸于C点。

③在C点处架桥CD,从A村过此桥到B村的路程必最短。

分析:桥长CD是固定的,所以扣除CD后时,问题就变成是使得AC+DB达到最小。

五、结论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好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目的,改变民办学校学生在学校时间短,教材不统一的现状。教学中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一解,学生会产生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是就特定的活动而言的。每种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指导下的教与学都不可能用一种简单的模式去“戴帽”。就自主学习而言,其自身也包含了多个层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教师仅仅是一个辅助者的角色。

自主学习特别注重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自主学习中的学生是自己目的的制订者,是自己学习策略的选择者、执行者、监控者,是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者。因而毫无疑问,自主学习中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自主学习养成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研究,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自我效能感和认知策略。

二、如何处理自主学习中教学主客体关系

首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学习中的学生主要靠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和制订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和进度进行监控、评价和调整。

其次,应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自觉地把握好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为前提和依据。

再次,主客体关系仅仅是一个认识论范畴,它不承担一种道德和法律的规范。自主学习中对学生主体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在道德上和法律上更加合理,对教师主体性的强调也并不意味着道德和法律上有什么不当。

三、教学案例

师:(实物投影)同室四人各写一张贺卡,先集中起来,然后每人从中拿出一张别人送的贺年卡,则四张贺年卡的不同分配方式有( )

A.6种 B.9种 C.11种 D.23种

请同学们思考这一问题。

问题给出后,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一位上课后一直不动声色的学生站了起来。

学生A:我认为,不同的分配方式有9种,用的是列举法。因为四个元素的全排列共有24种,我把这么多种全排列列出来后,发现其中符合条件的只有9种。

个别同学小声嚷道:“如果条件中四人改成五人或六人,甚至更多,怎么办呢?”

(本题的讨论研究本可结束,这种近乎刁难的提问却是学生自己看出的问题,这就是自主学习的起点了。)

教师:同学A的想法很好,方法也选择得恰到好处。但大家刚才也发现,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数目不太大的问题。如果将题中同室人数变成五人,怎么办呢?为了便于描述,我们不妨作一个约定:将a1,a2,…,an这n个元素排成一列,其中a1不排第一位,a2不排第二位,a3不排第3位,…,an不排第n位的排列称为全错位排列,其排列数记为Dn,大家有什么办法求D5吗?

刚才热闹场面一下子冷清了下来。作了片刻的等待后,教师开始启发学生:既然同学们一下子得不出结论,谁来猜一猜,D5大致是一个多大的数。

学生B:我认为D5

学生C:我认为D5

教师:很好,我们在一步步向真理逼近,能不能再接近一些呢?

片刻之后,学生D站了起来。

学生D:我算好了,D5=75。

教师:你能揭示一下是怎么思考的吗?

学生D:当仅a1,排在不允许排的位置时,剩下的四个元素必定是一个全错位排列。所以有D4个,我们已经知道四个元素的全错位排列的个数是9,因此逐一考虑五个元素有45种。且这45个排列中任何两个排列都不相同。所以D5=120-45=75。

学生E:我认为D的思考有漏洞。他仅剔除了恰有一个元素排在不允许排的位置的几种情形。还有恰好两个元素、三个元素、四个元素、五个元素排在不允许排的位置上的各种情形也应除去。

教师:很好,那就请大家计算一下,还应除去多少个不符合条件的排列。

学生F:恰有两个元素排在不允许排的位置上的有C25D3个,其中C25表示从五个元素中任取两个元素的组合,而D3则表示剩下的三个元素在另外的三个位置上作全错位排列的排列数。同理恰有排在不允许排的位置上的有C35D2,恰有四个元素排在不允许排的位置上的有C45D1个,……

话未说完立刻引起一阵哄堂大笑。学生D自己也觉得讲得太滑稽了,马上纠正说道:四个元素排在各自不允许排的位置上,也就是五个元素都排在了各自不允许排的位置上,有1种排法。所以可以得到的五个元素的全错位排列的排列数为D5=A55-C15D4-C25D3-C35D2-1。

教师:怎么计算出D2、D3呢?

学生:用列举法。

教师:让我们把最后的几步完成吧!

于是得到:D5=A55-C15D4-C25D3-C35D2-1=120-5×9-10×2-10×1-1=44。

教师:D6怎么求?

学生:先求出D2、D3、D4、D5即可。

教师:如何求Dn?用什么样的关系式?

学生:先求出D2、D3、D4、D5…,Dn-1再利用关系式Dn=Ann-C1nDn-1-C2nDn-2-…-Cn-2nD2-1。

教师:类似这种求Dn的方法我们以前用过没有?

学生:用过,利用递推关系求通项。

教师:同学们能否将Dn直接用来表示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思考吧。

第9篇

7月25日,西安交大科学营活动的第二天上午,著名学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档案馆馆长霍有光为参加活动的学生们带来校史主题讲座。

霍有光教授对交通大学建校的历史背景做了详细阐述。中国战败,强烈唤醒了中国对人才需求的认识,清政府决定效仿西方国家建设现代化的办学制度,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一批实业救国的知识人才。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盛宣怀在上海创立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的前身,由此催生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办学章程、师范学院,以及最早的校歌和校训。在历届校长的带领下,交通大学实现了由文科向工科的转型,并且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交通大学最初的校训只有八个字,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后来进一步对每个词进行了解释和引申,于是便形成了现在的“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校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为学和做人。

霍有光教授还重点讲述了交通大学的迁校背景和西迁精神。1954年,中央决定将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西安,并于1959年分别将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这段历史中,交大师生服从国家全局开发大西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由此形成了交通大学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交大学子。

科学营营员、杨凌高新中学的徐宇虹同学表示,讲座让她体会到了西安交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这种大学文化一定会让在校学生受到浸润和感染,受益终身。范泽宇同学对交大西迁历史感触很深,在当代更应该学习和弘扬不顾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西迁精神。

自己动手体验科技的乐趣

7月26日,参加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西安交通大学分营的百名营员分为五个组来到西安交大工程坊和科技类社团工作室,实践体验航模表演、制作及试飞、慧鱼创新组合、电子创意焊接、织布手工DIY、钳工创意制作等多个科技项目。

在工程坊B区二楼绣坊工作室,老师介绍完动作要领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实践起来。河北省唐山一中的郑泽玮同学设计了两个红色的心。在问及为何红心做的形状比较小时,她笑着说:“如果做大的,两个是做不完的”。“这叫连理心,是送给爸爸和妈妈的,大的送给爸爸,小的送给妈妈,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

照顾”。

坐在身旁的刘博囡同学绣了一个大大的红心送给高中学校的校长,感谢老师在高中素质教育方面的辛勤付出。实践结束后,同学们与指导老师合影留念。崔琦老师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再次来到绣坊,体验更多的手工实践项目。

在工程坊A区403慧鱼工作室,社团技术人员通过PPT演示,从西交慧鱼、工业系统、视频观看、动手实践四个方面介绍了西安交大慧鱼俱乐部,包括俱乐部的成立背景、所获荣誉及工程设计中应用控制、动力、执行和测量系统问题,通过视频展示作品的性能和应用。最后,为同学们提供材料,两人一组操作盖章机、取币系统、机械手、垃圾分类系统等动手实践环节。

在学生科技类社团活动中心,同学们饶有兴致的动手实践,志愿者张婷也加入进来,动手设计了一个太阳能推动系统,并来到室外在太阳光下进行试验,无奈设计结束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太阳光不是很强,未能成功推动系统旋转。张婷说,航模设计非常有意思,我准备明天再试

一次。

第10篇

[关键词]民事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42―02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法律类专业一般都开设有《民事案例分析》这门课程。当然,有的学校称为《民法案例分析》,或者与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课程合并为《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于本科院校,在教学目标上的显著区别,实践性教学环节自然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所占的比例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所以,该课程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自然在高职高专法律教学中就拥有了更高的地位。

笔者作为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讲好这门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好本课程与《民法学》课程的关系

《民事案例分析》是在学习完《民法学》课程后的下一个学期才会开设的一门课程。在《民法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般也会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案例的分析活动。但由于当时学生还没有完整地学习民法理论,对庞杂的民法知识还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难以达到从民法整体的高度来把握案情,准确定性和处理的程度,很难会有高水平的分析。到了《民事案例分析》的课堂上,学生经过了长达一年时间的《民法学》课程的系统学习,已经对民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正需要将这些理论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活生生的案例联系起来,一方面验证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际案例的分析定性与处理。《民事案例分析》课程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学生因此往往会对该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正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掘这种兴趣,引导学生把现在眼前的案例与上学年里学过的《民法学》里的相应知识点联系对照起来。要让学生不满足于一般人常见的猎奇好玩心理,开始尝试着从法学理论的高度来分析对待案情,寻找暗藏于其中的法理逻辑关系,并且与相应的民法概念和理论相对应。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对相关民法理论和制度加深了印象,也为将来从事司法实践和参加升本、司法考试等专业考试打好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把以前学过的比较分散的民法知识串联起来。《民法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古老学科,内容非常浩繁庞杂。一般学校都会作为学年课开设一年的时间。等到一年后开设《民事案例分析》课程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发现以前学过的一些民法知识都已经模糊甚至遗忘了,即使残存的记忆也比较零碎。对案例的分析研判过程也恰恰是对民法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重温的过程。而且,学习《民法学》的时候,知识点是一个一个逐个学到的,现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运用起这些知识,绝不可能还按照当时学习的顺序,而是呈现跳跃性的特征。在民法不同章节讲过的内容有可能一起出现在一个案例里边。这不仅考验学生的知识记忆,也对教师宏观把握这些知识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准确把握这些不同的知识点,将会使学生对民法理论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指导他们未来的司法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民事案例分析》课程才在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里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2、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现在各校开设的《民事案例分析》课程,课时一般都不是很多,但该课程的教材版本却很多,所选取的案例数量也非常多,且类型繁杂。许多版本的教材由于出版周期等方面的原因,里边的案例都是多年前发生的,与现今的社会现实和最新的法律规定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因此,在课堂讲授中选取更有分析价值的案例就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用知识。否则,就可能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并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受到影响。还有些教材所选择的案例并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或者过于简单,几乎没有多少分析的价值。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这些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甄别,挑选那些真正具有分析价值,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帮助的案例。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注重收集在其他途径获取的各种民事案例,尤其是一些媒体广泛报道,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例。相比于教材上的那些相对比较陈旧的案例,对这些身边即时发生的活生生的案例,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更愿意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也会使得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关心社会现实,不脱离司法实践的良好印象。

高校的青年学生一般都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刚刚成年的微妙阶段。他们既保留有中小学阶段建立的对老师的崇拜和信任,也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意识,对许多问题不再盲从。因此,在这些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教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关心社会,勇担责任的良好形象,不仅对所担任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在课堂上大量引入更具新鲜时效性的案例。当然,这对教师平时的备课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重复课本内容的照本宣科,显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注意课堂互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分析课程由于带有案情,比起普通的法学理论课程来一般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会对这类课程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但如果任课教师处理不好,这种兴趣也往往只是停留在对案情的猎奇阶段。这显然不是开设这类课程的根本目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案例分析不是讲故事、说评书。趣味性很重要,但绝不是主要的,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现实案例的分析,加深对法律原理和条文的理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所以,善于把学生对案情的兴趣自然地引向背后所蕴涵的法律实质才是教师最应该关心的,也是最考验教师功力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向学生提问,多引导学生主动发问,鼓励学生就某一关键问题开展争论、辩论都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方法。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互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互动,课堂气氛就会自然地活跃起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和准确。在这方面,不少专家和教师同行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教师应该注意吸取这些先进经验,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探索出真正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4、注意学生的整体进步

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只要教师方法得当,通过适当的引导,课堂气氛一般都会比较热烈。会很自然地涌现出一批积极发言、激烈辩论、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的学生。这些学生平时学习基础就比较好,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往往很乐于也善于在案例分析的课堂上充当主角。作为教师,当然会非常喜欢这样的学生。正是由于这种学生的积极配合,使得教学效果非常直观迅速地显示了出来。

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学生在学生总数中的比例一般并不很高。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这种“好学生”大概只会占到20%。而多数,甚至大多数学生往往会满足于在旁边当观众和听众。他们有些是由于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不知该如何发言,有些是由于胆怯而不敢发言,还有些是由于以前曾经在课堂上发言表现不够满意而受到了心理的打击。笔者认为,高职学生一般由于高考的成绩都不太好,本来自信心就不足,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或者混日子心理。他们非常需要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给他们以信心和鼓励。如果教师无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需求,只满足于部分“好学生”带来的成就感,实际上对其余的多数学生反而是一种无形的打击。这不仅不利于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更是对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工作和生活道路尚未开始的时刻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必须非常注意对那些不够主动的“后进”学生的关心,经常有意识地提问他们,对他们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成绩给予最大限度的鼓励和赞许,而对回答不出,或者回答错误的学生要宽容对待,用温和的语言加以引导和提示,绝不可轻易批评学生。通过这样的措施,相信不但使大多数学生本门课程获得更好的成绩,而且也会为今后长远的人生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松元,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进路与出路[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2):43―45.

第11篇

一、公共交通安全体系构建不足

1.安检措施缺乏。公共交通的特点是大众化、便利性、公益性,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其安全是属于公共安全,因此,安全检查是必须要进行的。这些安检措施通常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民航等公共交通出行中进行,其中民航的安检最严格,也最有效。安全检查措施是保证平安出行的基本前提,然而在公交车出行中,根本就没有安全检查措施,任何人都可以乘坐公交车。近年来发生的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大多是由于乘客携带了汽油,报复社会进而伤及无辜导致公交车爆燃,造成伤亡惨重的巨大代价。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之一就是安检措施缺乏。笔者有时乘坐长途汽车,发现汽车站的安检也存在缺陷。没有专人值守,乘客有没有携带危险品,根本无人查验。如果有乘客携带危险品,蒙混过关,那后果是无法设想的,所以乘客携带危险品是发生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2.管理不到位。科学的管理在公共交通安全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管理不到位,经常会导致事故更严重。例如在成都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公交车超载无人管;发生事故后,公交车安全锤找不到,乘客无法破窗逃生;厦门BRT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公交车着火之后,司机坚持开车到站台停靠,这样做无异于火上加油,加剧了事故的严重性;另外,厦门BRT快线建好后,有市民就建议政府部门对BRT快线的安全隐患(包括超载)进行了分析。可惜,有关部门没有采纳,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些管理不到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以及后续救援受阻,从而加剧了公共安全交通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3.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缺失。良好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识是公众在公共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后进行自救的重要依据。公众缺乏基本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识,例如,即使公交车已经达到满座的情况下,还是要挤进去,以至于公交车里人满为患,乘客连正常的移动都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爆燃事故,后果就十分严重,拥挤的公交车使得乘客的逃生变的十分困难。如果对上述的公交车载客量进行限制,那么即便发生不测,乘客下车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因此要加大对乘客的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公共交通安全的认识,从而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对策

1.加强安检。对利用公共安全交通工具的乘客实施安全检查是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从源头上杜绝导致公共安全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而保障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众所周知,飞机的事故率最低。除了必要的飞行技术保障和飞机可靠性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安全措施就是安检。飞机的安检最严格,连一瓶矿泉水都不允许带上飞机。笔者曾经携带一罐八宝粥,结果被收缴了。和飞机相比较,公交车的安全检查几乎没有,因此,笔者建议在公交车系统运行中强制安检。随着科技的发展,安检技术已经很成熟,只要为每辆公交车装上安检设备,至少从技术上杜绝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性。加装安检设备会造成公交运营成本的增加,政府要在这方面给以补贴。或者适当提高公交运营价格来抵消安检设备引起的成本负担。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安检设备的成本负担和人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2.科学管理。管理是否科学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科学的管理是实现安全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上述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公交车超载就体现了管理上的缺位。公交车超载加剧了公共交通事故的严重后果。公交公司不能简单一成不变地安排公交车辆,而应该根据不同时段人流的状况合理调配公交车辆,实施公交车辆的动态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分流、增加运力等措施来杜绝超载现象的出现。严格遵守公共交通工具的限额人数,坚决打击超载现象。除了对超载现象的治理外,还需要在公共交通的运行中强化管理。加装视频监控设备,对公交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将公共交通安全的隐患消除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安全门、卫生消毒和逃生工具等各方面的维护是完善公共交通安全的必要措施。这些貌似不起眼的、平时用不到的工具在关键的时候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3.加强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的实施是为了让每一个乘客和司机都有较好的公共交通安全常识。在事故发生前能有一个基本的安全考虑;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效地、临危不乱地开展自救,避免次生事故的发生;在事故发生后,能够有序地逃生。公共交通安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是经常在公众中开展。无论乘客还是司乘人员,都要接受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经常开展公共交通事故演习,使得公众在心灵深处对公共交通安全具有清楚地认识,从而有效地防范公共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乘客和司乘人员的自救能力,尽最大程度减小公共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

4.构建良好的社会安全网。公共交通安全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上的食品安全、医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安全、建筑安全等方面构成了公共安全。尽管公共安全的各个方面有区别,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贵阳公交车爆燃事故犯罪嫌疑人怀疑妻子出轨,发泄心中愤怒,从而报复社会;另外,厦门公交车爆燃事故犯罪嫌疑人因为派出所不更改年龄,诉求无门,从而诉诸报复社会,导致了严重事故的发生。这些案例表明,良好的社会安全网对预防公共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假定这些不法分子心中的不满和诉求能够得到一定的释放和满足,也许这些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政府部门要恪尽职守,为民服务,让有诉求的民众具有申诉的途径和渠道,不能诉求无门,以至于绝望。除了满足正常的诉求,政府还要加大投入,改善民生,对普通民众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切实做到保障全民,使得民众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构筑良好的社会安全网。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实践意义;问题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学生层次偏低、理论学习领悟能力偏差、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对有限。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引导”,“重老师、轻学生”,教学手法单一,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实现教学互长。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也正在进行着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遗憾的是,案例教学作为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并未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本文将探讨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及实施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

关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定义,综合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案例来讲解理论。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调学生主体性,培养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1]。案例教学法对于思政课这种理论性、抽象性与晦涩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系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向大学生讲授理论、观点、立场及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这一特性决定课程内容更注重于政治性、理论性、严肃性和抽象性,尤其是概论课,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带有相当的模糊性和有限合理性,教材内容的枯燥晦涩,文字的条理化、系统化及可读性不强势会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更好地将教材跟社会实践结合,是讲好这门课程,让学生感兴趣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实,理论从来就强调理论来源于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是理论的品质与生命所在。思政课的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教师授课其魅力就在于将理论跟今天的社会发展实践联系起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沟通教材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状况,采用来自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愉悦性和实效性。

(二)确立以“以生为本”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长期以来,思政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和“一言堂”,过度强调理论的传授,最终演变成“填鸭式”的灌输,其结果是老师讲台上高高在上、“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睡倒一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思政课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度”灌输模式,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强迫式的“要我学”让学生对思政课拒绝甚至反感。现代思政课教学应逐步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通过选择那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形成自我见解。从案例的选择到分析讨论甚至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个过程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与积极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氛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我要学”的自我意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灌输实际上是注入式教育方法,注重过程,忽略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倾其所有”,学生却“听不懂”、“学不进”,甚至“坐不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突破教师权威,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早有论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和督促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牵制、强迫学生,简单地直接灌输理论。思政课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以“讲”为主,变为以“听”为主,学生则由“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多采取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对学生提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进行中肯的引导与评价,对于个别学生错误或肤浅的回答,教师绝不能动辄批评甚至挖苦讽刺。案例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切实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态度,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高校扩招,专任教师的增长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并不协调。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必然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授课能力,熟练驾驭案例教学方法,创新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途径,让案例教学充满新意、充满激情。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么对案例教学作用与效果认识不足,认为案例教学可有可无,对传统教学的路径有较强的惯性依赖;要么就是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学水平有限,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这样一些应对措施:其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广纳贤才,高起点引进思政课教育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总体素质。其二是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思想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其三是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鼓励他们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社区,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更新知识,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鲜活生动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有着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必须服务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毕竟只是现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解理论[3]。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妥善地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出问题。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了理论的指导,案例教学必将迷失方向。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理论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离开了案例的佐证,空洞的理论说教苍白无力。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实施案例教学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并不是为了弱化教师的角色与地位,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走向极端。今天,我们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样是错误的。现代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并非具有绝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可以变动,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关系。

(三)必须处理好教学案例本身的问题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着必然联系。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准确、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一般来说,选取教学案例要注意这几点:其一,案例要有真实性、完整性。所谓真实性指的是案例必须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案例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激发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的热情。所谓完整性指的是案例要有头有尾,不能随意切割,断章取义。其二,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现实性,在某一类社会现象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越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越是能够揭示规律、阐述理论。其三,案例要有正面性,以正面案例为主,要注意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避免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定型而又尚未定型的阶段,教师要注意正面引导,课堂中切忌过分渲染社会不好的、丑陋或者负面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其四,案例要与理论吻合,能够揭示教材理论,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不能哗众取宠。理论是案例的精神支柱,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为理论服务,这样的案例才是有价值的,具有针对性的。最后,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精心准备,切忌信手拈来,教师必须对案例的背景、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设想到案例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思考、会提出什么疑问以及如何去引导。总之,案例教学是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对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只要运用得当、拿捏到位,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第13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 心理暗示 语言 动作 情景环境

马启伟在《体育心理学》书中指出,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心理暗示是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运用代表内外的事物和现象的词语对心理过程施加影响,进而在体育课堂学习中,达到控制情绪状态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由此可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暗示训练方法,能够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从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一、语言暗示

通过语言,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言语可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赞赏与信任的言语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这种心理作用能使学生产生被重视的自我意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减少自卑感,进而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语言暗示根据实施者可分教师或他人进行的外部语言暗示,和用自己内心言语或低声的口头言语进行的自我暗示。

外部语言暗示。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以学生动作练习为主,教师讲解要少而精,做到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首先,暗示的语言要有形象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想象动作过程,增加其记忆的保持量。这种表象体验能够起到大脑的“动员”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暗示的语言要有激励性。当教师看到学生取得进步时,不论进步大小,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既能表明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也能表达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再次,暗示语言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等语言暗示,促进学生理解技术动作,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如篮球传接球教学中,在提问学生接球动作要领的同时,将球传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暗示下,对动作进行思考,启发思维,增强对动作要点的理解。

自我暗示。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心理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自我暗示语句应当采用肯定的词语或句子,如在中长跑极点出现时,让学生心中默念“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我的呼吸顺畅,我完全能够跑完全程!”

二、体态动作暗示

体态动作暗示是心理暗示最为常用的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态、动作等手段对学生加以暗示,发挥暗示的传递感染和激励引导等作用。

表情、姿态等暗示较之有声语言暗示更具有形象性,往往能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当学生练习时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微笑等对学生表示鼓励,使学生受到感染,激起勇气,减轻心理负担。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满意的点头,鼓掌等表情动作暗示,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增强自信。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严肃的表情,不满的摇头等暗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犯了错误并加以改正。

体态动作暗示还可以用于引导和指示学生练习。如通过击掌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和速率进行练习,通过手势指导学生行进或动作的方向,利用口哨哨音来调动队伍,指挥学生完成动作练习等。这些体态动作所传达的信息,学生一看就能领会,并按照教师的暗示选择自己的行为。体态动作暗示在运用时如果与语言暗示合理相配,会起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情景环境暗示

情景环境暗示是体育教师掌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训练热情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任务来创造和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应该是将具体直观的生动形象和热情互助的气氛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当学生在练习动作时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应马上改变教学环境,可采用比赛、竞技等的形式进行环境暗示,激发出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采用比赛法,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采用比赛、竞技等方法时要注意对差生的指导,应根据学生身体情况为其设置合理的目标并鼓励其努力达到,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实物教具暗示

利用实物教具暗示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时频繁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都记清楚,而合理的运用教具则能使其一目了然,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正确练习的目的。如在立定跳远中,部分学生过于关注距离远近,而忽视了起跳的高度,可以在沙坑上支起一根橡皮筋,用来提示学生起跳高度,效果是非常好的。在讲解团身前滚翻动作时,用球和砖块作滚动比较,同时加以正确和错误的动作演示,让学生自己总结动作要领,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有效的心理暗示,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提升自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建优异的教学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要能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运用的暗示方法要准确,能够控制暗示发出的程度,恰到好处,达到沟通心理、控制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梁斌.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9,(02).

第14篇

1.内涵理解存在偏差

在教学实践中,仍有教师对案例及案例教学法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简单认为采用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增加举例环节,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存在着根本性差异,甚至还将二者混为一谈。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经筛选,直接选取连篇累牍的真实企业营销情境片段当作教学案例,学生在阅读这类案例后,很难从大量信息中作出准确分辨,并不能有效获取所需专业信息,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关注点,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谈不上通过案例的分析总结得出所学理论。

2.案例内容滞后

尽管我国商品经济正飞速发展,但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却是近几年才被逐步提出的,总体上水平较低。这就导致教师在查找案例时,能够查阅到的案例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有的理论甚至已经不合时宜,发生了较大变革,所选案例与专业内容的关联度较差。

3.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在我国现阶段情况下,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多数课程仍停留在理论教学为主的程度。提供给高校教师走入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在给同学讲授的课程中理论知识占了大部分篇幅。尽管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普及,教师也尽可能采用计算机、投影等多媒体设备改善教学效果,增加课堂中的互动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但是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仍存在诸如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基数庞大等困难,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4.学习动力不强

在采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在直接呈现案例后只留给学生少量思考时间,紧接着就开始分析案例中体现的相关理论知识,没有注意到教学实施步骤中思维的逻辑关系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多年的应试教育也导致其养成了依赖心理,一切围绕考试走,也习惯了在学习中以被动接受为主,懒于思考。即使教师在课程中插入了实践训练环节,有的学生也只是为完成考核而应付了事,且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学习方法,创新动力不强,导致实训效果不佳。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的问题对策分析

1.注重案例库的建设

授课过程中选用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是决定其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营销专业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进行案例库建设时,可采用教学团队共同参与的方式选择和收集典型的案例,并及时进行补充、更新最新案例。例如从身边事件、近期典型或热点的商业事件中选择与课程相关的案例,也可从网络资源中搜集整合、适当加工后用于课堂教学。对于不同类型的案例,可将其运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中小型案例作为辅助理论知识教学使用,大型案例则用于布置小组作业或作为阅读材料。典型或热点的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整体的营销实践能力。

2.小组讨论式教学的应用

目前,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业都采取整班甚至合班方式授课。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对于案例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在现有条件下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采取分组讨论式教学。教师可提前将案例材料等分发给各个小组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在课堂讨论阶段,小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后总结出各自观点,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对策或解决方案。接着教师可以针对案例中体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并提炼和归纳出解决对策,避免学生因理论与实践转化能力较差而造成知识体系的断裂。

3.加快教学水平的提升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尽管相比于其他教学法来看,案例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教师在授课中不能全程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及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师必须将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此外,大多数高校教师本身的社会实践经验较为欠缺,要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转化运用的能力,可以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举办讲座,同时,鼓励教师以深入企业参观、参与具体工作的方式提高对商业实战的认识程度。

4.合理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传统教学的评价考核往往以试卷测验为主,若案例教学后仍采用传统的试卷进行测试,就不能全面准确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想要改变由期末考试一考定成败的现状,就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加大平时表现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一是加入对学生在课堂上就案例进行分析以及讨论过程中参与程度与认真态度的评价;二是参考学生在课堂讨论基础上作出课后的案例分析报告、总结、认识等书面作业作为衡量其学习效果的依据。这样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学环节进行反思,争取下一次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结论

第15篇

【关键词】新课程体系 案例教学 成效 不足 体会

地理案例教学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 选择地理案例,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研究, 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中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这应成为我们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出发点。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索,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1.注重知识迁移,达到预定成效

1.1 知识迁移是案例教学的关键。

案例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来自热点、来自不同的地域,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读图、分析、综合等各类地理基本技能。但是,案例教学与教案例有着本质的区别,案例教学是学科教学中的更高境界,知识迁移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忽略知识迁移的案例教学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仍然只能算作“教案例”。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 3 第三章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中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是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田纳西河流域是世界上河流综合开发的成功案例,但只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的一条不大的支流。因此,从地理学科“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学生所需要学习的重点决不是田纳西河流域,而是河流的综合开发,是从中抽取的一般规律。同样,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等拓展案例的重点也不是流域本身,真正需要学生将本节知识和原理加以运用的具体地域,恰是教材并未涉及的我国的大江大河。因此,知识迁移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

1.2 运用拓展案例实现知识迁移。

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拓展案例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手段。如 “荒漠化的防治”一节,“我国西北地区”是教材所选择的典型案例,“非洲萨赫勒”和“前苏联垦荒区”则是两个拓展案例,其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同样都是荒漠化问题,尽管社会背景不同,但自然环境相似、具体的人为原因也相似,这是荒漠化问题内部不同地域之间的知识迁移。

从更高层次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角度来看,在教学中还应该增加关于其他类别生态环境问题的拓展案例,以促进不同类型生态环境问题间的知识迁移。

2.研读课标,避免“教案例”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一个载体或者切人点,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是案例所诠释的原理。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分析相同的知识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案例教学不小心就会成了“教案例”,严重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 1 第四章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和“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对各类影响地貌形成和变化的外力作用进行类似的分析。因此,若局限于教材内容,仅仅围绕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展开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纠缠于侧蚀、溯源侵蚀等名词的含义则更是偏离了教学重点。

3.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重视实践和归纳

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途径来记忆所学的内容往往能够取得比较高的效率。案例教学的教育性寓于它的实践性,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教育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真切了解、认识实际状况,增长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地理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案例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调查、访问和野外考察为重要形式。学生围绕一个个高中地理案例,收集地理资料、组织环境资料、分析地理资料来回答高中地理案例中的问题,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而且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各个领域,拓宽学生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渠道,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条件,完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能力培养的目标。例如:当前农村中的河流污染相当严重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给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结合高中地理必修1第六单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节内容,设计《家乡河流的变化、原因及对策》案例进行教学。

4.因材施教,注重案例成效

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选的经典案例,示范性强,地域覆盖面广,视野开阔,有着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然而,案例教学需要在大信息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薄弱,必然会影响案例教学有效实施。因此,日常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特点,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增补相关背景资料,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把握教学节奏。同时,应该提倡一例多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加强前后联系,看清同一地理事物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形成综合、完整的地理思维。

5.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不足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有:

5.1 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使高中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是专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2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我主要设计了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5.3 高中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的影响,特别是受高中分科、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带来了困难;同时案例教学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方面的掌握效果不好。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优劣是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呈现一个案例,更重要的是通过巧设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见解,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为锻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收集资料和力创造条件。为此,教师必须作充分的课前准备,选择典型的又能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的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习。另外,还要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观点有所估计,使学生讨论不致偏离主题。

参考文献

[1] 卫作辉,王建春.《整合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中学教育》1999年5.

[2]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袁孝亭,王向东.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解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 No.7-8.

[4] 左世荣,.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浅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 No.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