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居家护理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介护 基础护理技能 培训 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30-02
杨浦区引入老龄化社会的“介护”工作概念,以患有疾病且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的居家老人家属和为老服务者为对象,提供居家老人基础医学护理技能培训,使其更好的承担起老年人居家护理和生活照料的责任,提升居家老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享受[1-2]。本培训工作纳入了杨浦区2012年的政府实事项目,实施前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介护”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度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延吉社区有常住人口74 777人,65岁及以上的人数为15 825人,占21.16%;80岁及以上的人数为4 448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28.11%,远远高于周边平凉社区的6.22%和大桥社区的9.74%[3]。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6月结合病史和入户调查,确定100户家有患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的家庭,免费提供居家护理技能培训。100户老人中,由子女和配偶照顾占56.00%,保姆和护工、志愿者照顾占44.00%。
1.2 方法
使用杨浦区卫生局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编制的“介护”培训《需求咨询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老人基本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患病情况,家属或保姆希望得到哪些居家护理技能的培训项目等。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
2 结果
2.1 居家养老者的疾病构成
居家老人中居首位的是脑卒中后遗症,占45.20%;其次为心血管疾病,占39.60%;糖尿病占15.20%。2种及2种以上的慢性疾病患者占58.60%,有46.30%的患者有肢体障碍。
2.2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100名居家老人中,13项日常生活能力判定,完全自理平均为14.77%;有些困难平均为38.50%;需他人帮助平均为23.20%;完全依赖他人帮助平均为23.50%(表1)。
2.3 培训项目需求调查
“介护”技能培训必授项目,需求度最高的为扣背按压、预防压疮、协助床上更衣;选择性项目最高的为口腔清洁、床—轮椅患者转移单人操作、床—轮椅患者转移双人操作(表2)。
3 讨论
“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很受欢迎,有多种慢性疾病、肢体障碍的患者家庭对“介护”培训有很高的需求[3]。我中心自2012年6月开展此项培训宣传以来,在广大居家养老患者家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本次调查样本主要挑选有肢体障碍和困难家庭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因此调查结果中,需要依赖他人部分帮助和完全依赖他人帮助的患者比例有所上升[4]。家庭医生服务制是社区医疗工作的发展方向,“介护”式居家养老模式丰富了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了更为便捷、科学、精心的护理模式,是值得在社区进行推广的。
调查显示,患者家属及陪护更加愿意学习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护理操作。肢体障碍患者因为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褥疮等疾病,对贴近实际需求的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有较高的需求。这些应当成为“介护”培训重点考虑的内容。上海延吉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进行“介护”技能培训,是应对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金其林, 王颖丽. 日本老年人介护模式及其理念的借鉴与思考[J]. 上海医药, 2012, 33(2): 23-24.
[2] 王君俏. 老年介护发展现状与我国介护事业的关键问题[J]. 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1): 18-20.
[3] 孙伟, 钟宁, 蒋中陶, 等.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需求度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1, 11 (4): 27-30.
[4] 王颖丽, 金其林, 崔明, 等. 老年人“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度调查[J]. 上海医药, 2012, 33(2): 25-29.
“我们有护理中心、养老院提供给老年人,”罗杰尔·斯通是英国罗泽海姆市镇议会议员,他说:“我们的养老机构给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现在还没有太多的抱怨。”是居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斯通先生介绍,英国人也为这个伤脑筋,问题是年轻人不太愿意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希望生活得更有乐趣。
一位比利时的女士则说:“现在夫妻双方都要上班,必须出去工作,否则生存都有困难,这种情况下虽然父母老了,但我们也不可能停止上班去照顾他们,所以建立大量的老龄公寓,让老人们一起在那儿快乐地生活,这对子女和老人都是件好事。”
巴西:社区养老更经济
来自巴西圣保罗社区大学护理部的科莱格尔女士认为,“空巢”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社区医疗服务。“老人还是习惯待在自己家里,所以在社区附近建立起低成本的诊所、药店对老人的养老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还培训了很多护士专门给老年人提供服务,这种住在自己家里,需要时就叫护士的做法比去养老院的费用低很多,让老人既待在了自己家里又获得了看护。”另一位来自非洲的女士则直言,在不少非洲国家老人的养老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中国:“一碗汤”的距离最好
虽说养老是个世界性难题,可是各国的国情全然不同。当非洲人还在为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寻求资金来源时,中国人考虑的并不是这些。
在这次城市论坛上,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原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司长张元端就站在老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亲情社区”的概念,将老年公寓盖到住宅小区里,让老人与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形容两代人不住在一起又很靠近的距离)。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关牧村也提交了一个提案,建议国家要建立相关机制,并拨一些资金,建立居家养老、敬老院并存的社区。
调 查
想住养老院的不到一成
在前不久召开的江苏省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对策高层论坛上,省老龄协会披露了“南京退休人员养老方式调查”结果:
92.37%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7.63%的老年人选择“住养老院”。
关键词: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服务
一、国内社区居家养老研究
随着我国养老压力的增大,20世纪90年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被引入我国,并迅速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受到了来自政府、社会、民众等多方面的关注,学术成果与社会实践大大丰富。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的引入与界定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的研究方面,史柏年、穆光宗、祁峰、冯晓娟等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穆光宗(1999)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国家法律法规保障之下,在社区养老服务基础之上的形式为居家养老,结合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养老体系。冯晓娟(2012)经过研究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由多元主体提供的,在家庭或社区之中,以社区服务网络为基础的,运用各种渠道获得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二)关于社区居家养老供需的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被引入我国之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庞大,且处于60年代人口高峰的一代人即将纷纷步入老年,而目前能够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又较为有限,采取怎样的措施能够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最大化的满足我国老年人的需求成为了重要课题,众多学者纷纷建言献策。陈思(2010)认为应通过以下五项措施来使供给满足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一是在经济上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扶持,使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社区养老服务投入;三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四是允许民间资本的介入;五是整合相关资源,加强部门间的合作。李兵水(2011)等学者认为应该从三层并行的运作机制、需求导向机制和供给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着手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以满足需求。高灵芝(2012)等专家通过对济南市槐荫区的调查发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能充分满足当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应与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实施加盟式连锁,搭建街道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直接和间接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巡回护理、康复训练、服务信息咨询等多元化服务。”
(三)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研究
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和推进,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数量供给之外,人们开始关注服务的质量,以求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侯志阳(2010)通过分析福建省三个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数据,得出以下几条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建议:一是坚持以老年人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二是区别对待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应加强对于低文化水平老年人的教育、娱乐、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提高文化水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三是关注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四是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养工作。章晓懿(2011)等专家学者通过对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分析,总结出了对于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一些有益启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兼顾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其次,要加强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最后,要加大政府投以降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费用,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总结自身的发展经验,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社区养老服务在我国许多地方得以推行和发展。但是,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大多仅停留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地区,还不能满足我国的养老需求。同时,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还不够细化,对于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医疗保健服务还缺乏专门研究。
二、国外社区居家养老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在国外最早被称为“社区照顾”,在对“社区照顾”不断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社区居家养老的定义被提出,但许多国家一直延续了“社区照顾”的说法。英国较早推行社区照顾,随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并逐渐走向成熟。
(一)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的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学者M.Barley将社区照顾分为“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和“在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两种模式。前者是指调动社区内的人员对老年人提供的照顾服务,后者是指在社区内建立专门的机构,以社区为基础为老年人提供照顾。Adam Pavey(1999)等学者通过对美国和英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分析,从服务的提供者角度,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为正式照顾和非正式照顾。正式照顾指来自于政府、慈善机构和专门的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而由家庭、亲友和邻居提供的称为非正式照顾。
(二)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务方面的研究
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趋向成熟,学者们根据实践结果对如何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Naoko Muramatsu(2010)等学者通过对1993―2002年美国50个州老年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社区照顾对于心智正常的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相同情况下,缺乏家庭和社区照顾的老年人往往会比有家庭和社区照顾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不可预测的功能衰退。Ya-Mei Chen(2012)等学者通过对由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和国家老龄研究院在2002年所做的美国第二次纵向老龄化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个人护理服务和高级社区服务的提高是使老年人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时间和使老年人从养老机构中返回家中养老的关键。
(三)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医疗保健服务的研究
医疗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加拿大的学者W.Ian Hay(1990)作出了为了节省医院开支,社区居家医疗保健服务将会得到推广的预测。John Wiley?Sons Ltd(2013)等人通过对荷兰23名专业护理人员的研究发现,在专业护理人员和老年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医疗保健服务的开展。Maria(2013)等学者认为了解人们对社区医疗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预期和目前医疗护理网络的所能达到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有效提供。
综上所述,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其探索时间较早,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支持,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并且在社区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方面有较多的研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意见。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John Wiley & Sons Ltd.Care for community-dwelling frail older people:a practice nurseperspective[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3,23,2313C2322.
关键词:城市养老模式;老龄化
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等机构社会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优劣不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三种基本养老模式优劣变化及发展趋势也不同。
一、家庭养老模式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我国城市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延用这种模式养老。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其最大好处是家庭养老能使老年人与家人尽享孝道和天伦之乐。
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传统家庭养老不足之处在于,老年人一般难以在家庭中得到专业细致的照料护理、医疗保健及精神文化等服务;在"四二一结构"家庭成为城市社会主流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社会人力成本与人们工作负担普遍加重,家庭成员与子女们不可能有足够精力照顾家中老人,家庭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保持与发挥其社会功能与作用,城市家庭养老出现逐渐削弱和社会化变化的趋势。
不过虽然经受工业化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多层面冲击,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只是弱化而不是消失,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经济供养和精神慰藉的最重要来源,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我国城市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家庭养老不是可否坚持的问题,而是在坚持的基础上如何用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深入挖掘和丰富"家庭养老"时代内涵与功能,使城市家庭养老逐步向社区居家养老过渡,焕发更强生命力与作用的问题,
二、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社会机构养老的特征是集中养老,其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即细致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居住环境好,无障碍设计;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负担;满足老人独立生活的尊严感甚至再婚生活的需要。机构养老劣势在于, 社会养老需要老年人重新适应环境、重建人际关系,容易与他人(同住老人)发生冲突;生活成本高,额外支付基本生活设施租赁费用;缺少来自家人的精神慰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家庭养老是一种适应较低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生产方式的养老模式,而建立在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等"现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础上的社会养老模式是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是社会发展及养老模式演进的必然趋势。
养老院、老年公寓式等社会养老模式虽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养老模式发展的方向。但从现阶段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看,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机构养老模式仍不可能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养老的主要模式。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社会成本巨大。修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居住、就餐、起居、活动等在内的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必需进行巨额基建投资;而社会养老不仅要有投资巨大的硬件设施,而且还要有相应的专职养护人员队伍和配套的养老服务管理系统,专业化水平要求比较高,这些都将加大城市建设和社会资源的负担。第二,现有资源的浪费。老人原来都有自己的住所和完善的生活设施,老人进到养老院以后,这些都将闲置,而养老院要重新占用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造成浪费。第三,养老院的收费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并非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了,而且,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养老院难以容纳的。第四,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目前并不愿意去养老院。老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相对陌生的地方,和原来并不熟知的人朝夕相处,这将增加他们的失落感。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其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养老护理员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做饭、照料及护理等养老家政、医疗护理及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社区日托、短期照料护理等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兼有两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短处,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理想养老模式。其优越之处主要有:第一,社会成本低,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基建投资,社区现的有几间房屋略加改造即可设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第二,原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居家养老,饮食起居的一切物品都可继续发挥作用,但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使老人家居住房变成了"家庭养老院"。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所需费用较低,服务内容及方式可自由灵活选择,适合城市社区绝大多数老年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第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第三,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政府部门为高龄、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解决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难,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第四,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对这个贴合实际的新型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认同和了解。一些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积极开展和鼓励相关企业加入到时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中来。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总之,社会居家养老能有效节约社会资源,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而且投资少、成本低、收费少、服务广、效益佳,是一种很受老年人欢迎、很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养老模式。中外社会化养老的历史经验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是城市大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方式。政府挑头,集体努力,家庭保障,社会支援,相信有我们共同努力,中国的养老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的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最需要:专业有爱的陪伴
老赵已经90岁了,独居的他不慎摔伤,自理能力迅速退化,步履蹒跚,日渐虚弱。女儿赵女士选择了一家名叫北京积善之家养老集团(以下简称积善之家)的照护服务。积善之家派遣专业照护师小黄上门为老人提供陪伴服务。
老赵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握着小黄的手,颤颤巍巍、小心翼翼地走下单元门口的九步台阶。平时几十秒就可以下来的台阶,老赵和小黄第一次却用了5分钟。
经过几次磨合,老赵信心满满,可以放心和小黄顺利地走到家附近的公园,一起开心地舒展筋骨。小黄提醒老人该回家吃饭了,老赵像贪玩的小孩一样向小黄哀求:“再玩一会,还有3分钟呢……”
“他太需要有人陪伴了,因觉得自己拖累儿女,老赵早先还产生了厌世的情绪,常任性地从阳台向下大幅度探身,暗想索性一了百了。”接触久了,老赵把心事向小黄和盘托出。
每天的按摩和调理,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康复和照护,老赵腿脚利索多了,逢人还会小小的得意一下:“我现在跟刚退休那会一样健康!”女儿赵女士眼含热泪向照护人员道谢:“太感谢了,你们的上门服务帮了我大忙,这是最切实的居家养老。”
最欠缺:对照护者的尊重
以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的各社区为核心,积善之家为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养老服务。积善之家养老集团董事长李巍介绍,各服务站推出“关爱储蓄存折”,老人购买等价的服务时间,在这些时间内,自主选择服务内容。
服务站内设立老人活动区域,定期开展娱乐活动,开办老年大学,丰富社区老人的业余生活,每周五的手机电脑教学课程深受社区老人的喜爱。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老提法、新概念。”李巍对记者说,“很多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不了解,养老服务业也存在很多误区,老年人对待养老照护员也不尊重等。有老人对待照护员无理挑剔、颐指气使,其背后的心理俨然是一个顾客,一个消费者,一个花了钱就要得到绝对优质服务的上帝。所以,居家养老也严重存在服务人员紧缺的问题。”
积善之家养老集团成立5年来探索出一条“预约式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在配合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实现自负盈亏良性运转。
2008年,李巍从汶川震区做志愿者开始,带领企业坚持了10年的公益服务,并把大量社区公益活动转向慰老服务,在多达上千次的服务中发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会上有太多的服务号称“居家养老”,实际在做各自的推销和广告。真正上门服务老人的居家养老却没有多少人做,原因无外乎是居家养老观念陈旧、经营举步维艰、养老服务业教育不足,主营居家养老的公司做不了半年大多停业关门,这是居家养老在国内的真实写照。积善之家的居家养老,仅在“生活照料”这一项中,就包含诸多细节,这其中包括助洁、助浴、助医、术后护理、压疮康复、床上擦浴、床褥更换、翻身更服、出行陪伴、送餐上门、上门理发、喂饭喂药指导、陪同外出、陪同购物、娱乐陪伴、驻家照护、专业除螨、适老无障碍设备安装等,可谓细致入微。
2016年8月30日,北京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划》指出,北京市正处于中度老龄化时期。北京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40.5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5.7%。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净增120余名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同时预计,到2020年北京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380万,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城六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三分之二,老年人口比例为24.7%。
面对如此庞大并且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横在眼前――养老机构捉襟见肘,养老服务陈旧落后。
最迅速:午夜电话,
促使社区医养结合先行一步
另一个社区的一幢楼里,一位母亲同样享受着积善之家的特殊照护服务。2016年7月16日凌晨两点,常来服务站的葛老太女儿来电,说老人突发心绞痛,女儿不知所措,找积善之家工作人员求救。接到午夜电话,值班照护员鞋都没来得及穿好,拿上急救箱火速赶往葛老太家,紧急查看后基本判断老人是心梗,给老人口服速效救心丸,并迅速拨打120,将葛老太送到医院。医生的一句:“就差10分钟!否则人就救不过来了。”让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事后,服务站把葛老太的女儿请来专门培训了急救常识。
李巍说:“很多人认为请个保姆就可以在家养老了,但医疗服务在居家养老方面最为急需。家有老人,儿女家属至少要掌握心肺复苏、中风应对、外伤急救、烧伤处置、海姆立克急救法等这些基本技能,而换鼻饲管、防治褥疮等日常护理问题则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作为照护服务具体提供者,李巍表示,积善之家照护模式中体现了医养兼顾的概念。
目前积善之家申请开办医疗机构的服务项目已经获批,安贞街道的服务站内设将护理站,目前已经签约百余名医护专家,能为附近社区老人提供社区医疗服务和助残服务。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7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上,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透露,将引入社会力量的社区护理站,构成北京的居家养老服务医疗平台。作为养老服务企业,积善之家可谓先行者。
最震撼:用真诚的心做养老
2015年5月1日,《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北京市将把居家养老放在与机构养老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积善之家的团队服务于北京多个区县的街道、养老院,仅安贞里服务站就覆盖周边9个街道,共47个社区,近30万老人。他们对老人认真细致的服务,不但赢得了周边老人的赞誉,更将养老技术智能化。比如在适老化改造方面,他们总结出老人扶手安装高度的“积善标准”,这个数据就来自于对辖区内老人大数据的管理。
全国各地100家省市地区的老龄委、养老机构曾陆续到积善之家“取经”,积善之家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被西安、沈阳、广州、南宁、太原等多地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套用,有效并标准地服务着各地区老人。
【摘要】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理论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贯穿服务对象生命全过程,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是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其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高度情感性的工作特点,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护理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更加全面的护理技能和更加人性的亲和力。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护理技能
1 社区卫生服务护理内容
1.1 基本护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护理与一般医院护士的工作一样,主要服务临床,为病人解除痛苦。
1.1.1 照顾患者。护理具有照顾的本质,在照顾社区患者时,社区卫生服务的护士应当协助患者执行他无法自己完成的活动。在关心患者身体基本需要的同时,协助患者和家属克服压力和焦虑。
1.1.2 协助治疗。社区护士根据医嘱并协助医师执行患者的诊疗计划,并对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进行观察,及时与医师沟通。并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服务。
1.1.3 健康指导。护士按照医嘱和常规医理,对患者及其陪护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包括教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和并发症,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等。
1.1.4 治疗协调。护士随时保持与医师、技师等专业人员联络沟通,讨论有关患者的治疗、护理等问题,使患者尽快恢复自理和自立。
1.2 居家护理。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随着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已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
1.2.1 慢性病人居家护理。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社区居家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对社区慢性病人进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等项目的护理干预。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
1.2.2 居家康复护理。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居家护理借助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防止病人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
1.2.3 居家老年护理。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护理的主要项目是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从而是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
1.3 出诊护理。出诊护理工作是临时外出护理,一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科负责接待,了解病情及初步诊断,确定是否适宜出诊。
1.3.1 诊前事项。登记家庭住址、电话、联系人、签订家庭出诊知情协议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持1份,详细告知家属出诊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协议由中心专人管理,并与出诊护理记录、出诊治疗单装订一起。
1.3.2 出诊护理。安排出诊护理人员及时间,按照医嘱确定护理内容。
1.3.3 收费。首次出诊由患者或家属来中心办理各项交费手续,连续治疗可由护士代办(开发票)。
2 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素质要求。
社区卫生服务护理要求的是全科护理,应当具备比较全面的护理技能与护理知识。
2.1 健康宣教能力。当前,自我护理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社区卫生护理在从事病人护理的同时,应教会教育患者家属、社会服务人员、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等自理的知识和技术,改变他们对健康态度、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
2.2 交往沟通能力。护理人员作为健康教育主要力量,必须与护理对象建立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气氛和人际环境,有效地运用护理技能、健康宣教和预防手段,动员说服护理对象,改变观念、旧习惯,采纳新的健康行为。
2.3 个人综合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其主要服务是为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促进以及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等方面提供持续的、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更高级、更复杂的仪器及大量先进技术,以此及时准确地处理健康和疾病中的有关问题,独立地解决治疗护理中的问题。
2.4 良好职业操守。护理人员本身的素质高低对工作质量的影响重大。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要深刻理解健康概念的内涵,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及积极的职业心态,保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护理态度,彻底地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中来。
2.5 多元知识结构。社区卫生服务护理对象来自不同的民族与国度,具有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等,给护患之间的人际沟通造成了很大障碍。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掌握多元文化,既要掌握现代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广泛学习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法律、教育学、公共关系学、卫生经济学等知识,努力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知识方面来建立护患关系,顺利开展社区卫生护理工作。
2.6 现代信息技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随时接收医学科学信息,通过信息网络,与服务对象进行护理沟通,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服务,指导患者及患者家庭进行相应护理。
参考文献
[1] 徐雪萍,郭燕,实施社区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与举措[J],社区医学杂志,2011年8月第9卷第15期,第9-10页。
[2] 赵淑霞,浅谈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医学信息,2010年02月第23卷第2期,第521页。
随着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的快速推进,学界关于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资料大量涌现。学者们从居家养老的概念定义、发展背景、服务需求、养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研究层次较浅、视野较窄、学科背景单一、理论研究不足、差异性关注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人口流动加速,老龄化程度加深加重,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单独应对老龄化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由于兼备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而受到老年人的认可与欢迎,成为我国应对养老挑战的重要方式。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描述,对概念的阐释有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规律。居家养老概念虽然在我国提出已久,但学者们对其内涵外延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从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关系角度进行的界说。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地点与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组合。陈友华以养老地点、养老资源和养老服务供给三个要素为标准,将养老分为不同模式。根据养老场所与居住方式的不同,养老可以分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根据养老资源提供者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根据养老服务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服务、家庭养老服务和自我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模式即是上述“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家庭养老”与“社会服务”的组合形式。[1]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保障体系[2],是家庭养老的补充与更新。居家养老模式古已有之,如邻里照顾、家政服务等,只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社会化服务增多,社会化养老服务增多而已;二,从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界说。居家养老是一种不同于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是一种“半社会化半家庭”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是改良了居住形式的机构养老,是“家庭养老院”,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是把养老院的部分功能搬回了家。总而言之,上述两种视角分别从不同维度揭示了居家养老的内涵与特征,对认识和理解这一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对“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共同涵盖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家庭是居家养老的主要场所,这里的家庭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家庭,更强调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上的归属性。第二,养老不完全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第三,居家养老的内容不仅涉及基本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还包括精神慰藉、康复护理、法律援助等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第四,居家养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诸多实践与研究
(一)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有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居家养老意愿研究。这类研究以机构养老为比照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倾向度。研究结论具有普遍一致性,大多数老年人倾向选择居家养老,机构养老需求虽有提高,但其比例仍远远低于居家养老。分城乡进行比较,城镇老人对居家养老选择度略低于农村老人。2.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中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占比例较大。需求影响因素研究能够准确锁定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群体以及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这类研究多遵循假设检验的思路,分析筛选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交互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利用各种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显著性检验,确定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普遍显示,从不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来看,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居住类型、家庭经济状况、自理能力、社会保障等都对养老方式选择有一定影响,其中以居住类型、年龄和自理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即独居、高龄、不能自理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强烈,其他因素影响不明显。在群体需求特征上,高龄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度较高,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对法律援助、精神慰藉、服务热线的需求度较高。3.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研究。需求强度反映了服务受体对不同服务项目需求的迫切性、优先程度以及不可或缺性,有助于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轻重缓急的安排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有助于其他主体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精确对接。已有研究多以全国老龄办的居家养老三大类服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根据需求细化项目,再通过项目选择的频率统计或者需求强度测量确定不同服务需求的迫切性。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城乡老年人最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主要有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紧急救助、医疗护理、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家政服务和文化娱乐。分城乡来看,城市老年人对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较高,农村老年人对紧急救助、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健康体检的需求较高。纵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调查者与受访者对居家养老的认知存在差异。居家养老意愿调查中,普遍存在被调查对象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混为一谈现象,将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二,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多停留在不同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的描述分析上,缺乏指导实践的深入探索。服务需求只有转化成利用率才能实现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仅仅呈现了老年群体的一种主观愿望,与客观利用率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分析两者之间产生落差的原因并促成两者的平衡才应是需求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居家养老实践模式总结。
关注不同地方的做法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从已有文献来看,一方面学者的研究呈现为不同地方做法的描述,如对先进社区工作做法的介绍、实际工作部门一般性工作经验介绍和应用研究中地方做法的概述,理论层面的模式总结较少。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模式总结来看,模式提炼维度错综杂乱,有从服务提供主体维度将养老实践总结为“政府包户型”、“企业主导型”、“非营利组织运作型”、“志愿者凸显型”,也有从特色经营方式上将其归纳为“社区集中照料式”、“社区互助养老式”、“社会关爱探视式”,还有从多元主体作用方式上将其归纳为“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志愿者”等。以上归纳多以地方经验的特色概括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提炼。中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通过对各地居家养老实践的深度分析和提炼,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将居家养老模式概括为四种:一,政府主导,层级联动模式。这是一种政府采用行政强制力自上而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的方式。其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即政府筹集资金、政府管理、政府运营)在城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行政单位分级建立规模有别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或站点,同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机构,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社会养老服务,服务对象主要为老弱病残群体。二,政府主导,民间运营方式。这种模式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公建民营方式,即由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建成后交由民间经营,提升运营效率。第二,政府资助民间力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或中心。政府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调动民间积极性参与养老产业。第三,政府资助,机构主办。此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发挥机构养老的辐射作用,采用政府出资和社区筹资,委托或资助专业养老机构在社区举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方式,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运营方式。第四,政府购买,市场运营。其采用政府全额或部分出资在市场上购买服务的的方式为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基本养老需求。[4]上述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居家养老实践的具体模式,对其他地区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居家养老研究评述
近年来,学界对居家养老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累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往的研究主要对居家养老的概念、理论现实意义、实践现状、运行机制、服务需求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进行论述,观点重复的较多,而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将外部环境考虑在内的系统分析。已有文献多是专注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本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囿于学科视野,缺乏对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所依赖的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系统研究。任何项目、组织、制度的正常运转都是嵌入在一定的制度、结构甚至文化因素中,就像一颗种子的发芽必须具备适宜的土壤一样。居家养老服务要持续平稳运转,必须与其嵌入其中的制度结构、文化环境、认知观念、政治氛围相配套,当前文献缺乏从外部环境出发的系统研究。第二,相关研究多停留在表象描述,缺乏触及本质的深度分析。当前居家养老研究主要是以宏观抽样为主的实证研究,这类研究以服务需求和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研究为主,研究注重对统计结果的现状描述,缺乏解释性分析。以个案研究、典型研究为主的经验介绍、模式总结和问题发现,停留于表面分析,缺乏系统深入的原因剖析和理论提炼。第三,缺乏城乡差异性视角。城乡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存在明显差异性,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比如城乡社会组织的发育、养老市场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等,现阶段的研究没有对城乡上述差异给予关注,而是倡导城乡统一的居家养老推进方式。第四,学科视角过于单一。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人口学、建筑学、医学等领域,与其他学科如公共管理、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等相关性较小。第五,居家养老研究过多的将目光聚焦于养老模式本身的研究,缺乏从老年人、养老问题、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相关研究多停留于地方实践的经验总结而缺乏学术性的理论指导与概括,虽然部分学者也尝试着进行了理论建构与提炼,但仍然不成熟。葺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
[2]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3]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照顾探析
Agedpopulationandcitycommunitycarepatternanalyse
XuZu-rong
(HangzhouAcademyofSocialSciencesHangzhouZhejiang310006)
Abstract:Underagedpopulationoftheglobalagedbackground,communitycarebecomesakindofmainstreamgraduallyliveinretirementpattern.Theagedpopulationofourcountryandold,familycareweakfunctionmelttomakethedailylifeaccommodationproblemofoldpeopleprotrudingshow,developingcitycommunitycarehavebecomecommonrecongnition.Thispapersuggeststhroughcaretheanalysisofdemandforthedailylifeofoldpeopleonthebrieffoundationofelaboratingcommunitycaretheoryandoriginthatnow,ourcountryhashadthebasicconditionthatdevelopscitycommunitycare,preliminaryexplorethegoalpatternofcitycommunitycaredevelopment.
Keywords:theagedpopulationcommunitycareanalyse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对老龄问题更为关注,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护理问题更是所有老龄问题的热点与焦点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1.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凸显
由于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极为迅猛。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6299万增加了2512万,比重比1990年的5.57%上升了1.39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已从成年型步入了老年型。[2]杭州市“四普”时,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总量为61.8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61%,“五普”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4.3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26%,预计到2010年将达总人口的16.90%,到2020年将增长到24.99%,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根据预测,在2030年左右,杭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达到高峰。[3]
人口老龄化会增加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顾的需求程度:就个体老化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心理功能会逐渐衰退,甚至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从而降低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就会提高。与人口老龄化如影随形的人口高龄化会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越发凸显出来,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老年人超过75岁以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就会下降,从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日常照顾、生活护理等各种服务的需求。
2.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
在整个老年人的照顾系统中,虽然家庭是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需求的主体,但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家庭照顾能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
(1)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看,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日益减少,而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从全国“五普”数据来看,有80.23%的家庭户为四人及四人以下户。[4]杭州市家庭户均人口由“四普”时的3.35人下降到“五普”时的2.98人,减少了0.37人,比全省平均数2.99人、全国平均数3.44人分别少0.01人和0.46人;一人户和二人户的比重分别由“四普”时的8.29%、14.59%提高到“五普”时的13.13%、22.33%。[5]
(2)由于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护理功能日益削弱。庞大的老年人口加上在21世纪必须面对的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四二一”的家庭人口模式),以及仍在完善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了固有的家庭养老模式。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父母可能不再与他们的成年子女住在一起。居住上的代际分离倾向虽然并不一定妨碍成年子女照顾父母,但地理上的隔离在客观上会给成年子女照顾老人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家庭规模小型化致使家庭内能够照顾老人的人手减少,每个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负担将会加重。
(3)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许多调查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提供主要照顾的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令人忧虑。[6]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市场,这使女性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此外,工作的流动性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不少子女陷入了“事业人士”的社会角色和“孝顺子女”的家庭角色的冲突,许多子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根本无暇照顾老年的父母。
3.养老护理服务的社会化水平滞后
社会养老护理机构在现实中并不受老年人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是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家养老护理;二是社会养老护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养老护理条件好的收费就高,而条件差的服务质量又不好。许多调查显示,老人一般只会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身边又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去养老护理机构,只要不是迫不得已,首选的还是家人照顾和社区上门照顾。[7]
二、社区照顾的概念与起源
1.社区照顾的概念
“社区照顾”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苏珊·特斯特认为:最广泛的社区照顾,包括室内保健、居住地保健和福利机构服务、家庭外医疗服务、日间照管服务,以及有助于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交的、休闲的和教育的设施等等,换句话说,社区照顾包括了对居家老人的所有照顾。[8]
在完整的意义上,社区照顾是“社区内的照顾”(careinthecommunity)和“由社区来照顾”(carebythecommunity)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营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由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我们可以将“社区内接受照顾”看作是动用外来的专业人士提供的正规照顾,而“由社区负责照顾”则是依赖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内支援者提供的非正规照顾。理想的“社区照顾”应该能够同时融合“社区内接受照顾”及“由社区负责照顾”两种概念及策略。[9]
本文将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日间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照顾项目。包含两层涵义:①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②动员社区力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包括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即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过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2.社区照顾起源
社区照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最初是针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较好地解决了被照顾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由于使他们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开始逐渐改变住院式照顾,推行社区照顾。社区照顾使被照顾者能够像正常人那样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里生活,而不再产生被抛弃感,从而受到了普遍欢迎,成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保障的一个范例。
英国社区照顾模式的变化与发展,与西方福利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普遍反思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基本一致。随着福利国家政府对福利给付系统与服务系统庞大开支的不堪重负,以及来自意识形态观点对福利国家的批判,越来越多的私人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参与提供社会福利产品和服务的行列,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给付与服务方式开始采取与私人的、营利性组织合作。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有服务需求的人群越来越多,服务体系运转的资源就成为重要的问题;而节约资源的最好方式就是正规与非正规的服务的结合,市场与非市场的运做的结合,这就是“混合福利经济”(mixedeconomyofwelfare)的核心内容。[10]“混合福利经济”意义上的社区照顾是“由社区负责照顾”,提倡志愿、非正式与商业部门共同负起照顾的责任,主张志愿部门与地方政府应扮演主要角色,特别在许多地方政府没有责任提供的方面,志愿服务部门是最主要的提供者。1980年以来,英国社区照顾政策日益完善,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服务框架,其基本精神是经济效益与管理,主张福利产品的供应可以来自四方面:国家、家庭、商营部门和志愿机构。
三、发展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社区照顾模式的现实意义
强化社区照顾服务功能,建设和发展社区照顾,对于我们“未富先老”的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养老护理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因此,社区照顾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解决老年人养老护理问题的最佳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完善社会养老护理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虽有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护理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现有社会养老护理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也要由社区来承接。因此,社区照顾是我国社会养老护理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3)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完善的社区照顾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护理。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养老护理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社区老人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安度晚年。
(4)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措施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铃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养老护理福利事业。即使在属于较发达地区的杭州市,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也出现了收支结构失衡与有效支付能力下降的现象。养老保险基金的储备期越来越短,社会养老金的支付面临“空洞”的危险。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就是在设计“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时,没有考虑到巨额的转制成本。目前是由“统帐”制度中社会统筹部分的保费收入来消化,用现阶段的资金去完成原来现收现付的目标,去支付已经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际造成了“空帐运行”的现象,即转制成本的填补实际上还是来自于代际之间的转移。这无疑损害了就业者的利益,产生双重负担,显然与“统帐结合”的养老模式设计的合理性相违背,也无法来应对杭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对社会保险制度的需要。[11]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功能,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社区照顾模式的优势
社区照顾模式的优势体现为功能的全方位性、资源的多元性及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1)社区照顾功能的全方位性
社区照顾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护理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一是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二是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三是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四是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
(2)社区照顾资源的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照顾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护理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化照顾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护理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护理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照顾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护理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社区照顾资源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
(3)社区照顾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照顾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生活状态、条件和需求,合理分配资源,规划设施,择取方式。
社区照顾的“家”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家中养老护理是居家养老护理;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养老护理也应归属于居家养老护理的方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照顾场所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居家养老护理方式。本着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养老护理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照顾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护理和精神养老护理条件的社会环境。
3.基本健全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社区照顾理念逐渐演绎为我国政府对老年人社区养老护理导向的一些前瞻性思考和计划。1993年8月,民政部等14个政府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该文件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85%以上的街道兴办一所社区服务中心、一所老年公寓(托老所)、一所残疾人收托所和一所以上托幼机构。目前,全国城市街道一级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和托老机构的计划基本实现。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启动制定并下发了“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该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在3年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民政部门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金(约40—50亿)和地方配套资金、社会力量投入的资金、以及街道——居委会自酬资金,总额将达到100亿元。在全国10万个社区居委会和农村乡镇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供老年人娱乐、健身、学习的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以建立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届时全国将有1.32亿老年人受益。以杭州市为例。近年来,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杭州市基本形成了覆盖社区居民衣食住行医等切身利益的社区服务网络。至2006年末,全市36.31万企业退休人员中移交社区管理的人数为32.89万人,社区管理率在90%以上;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和预防保健经费得到进一步保证;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师培训率达到81.37%,护士岗位培训率达到82.27%,落实了984名社区责任医师,组建了367支社区责任医师团队;主城区共有为老服务设施11681个,其中养(托)老院55所;社区志愿服务站已建成423个,组建各类社区志愿者服务队1800余支;各类社区的服务设施与服务实体的专职服务人员已达2251人,由社区干部、居民组长和各类服务组织组成的兼职服务人员已发展到15396人。[12]
四、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区照顾模式,既是解决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困难的主要出路,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
1.发展社区照顾模式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社区照顾要从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及他们的切身需要出发提供养老服务,所提供的服务要具有针对性和敏感度,以便回应有需求的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同时所提供的服务要具有弹性,让老年人有从中选择的余地;所提供的服务不应多过老人的所需,以免产生过分依赖社区照顾的负面后果。
(2)依托社区
社区照顾的基本思路是以社区作依托,立足社区,依靠社区。一方面要将各种养老服务设施建在社区中,尽量与社区居民的生活融合;另一方面社区要充分利用正规与非正规的照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支持。
(3)互助而助
社区要积极动员年轻人和年轻型老年人自愿参与社区助老服务,进行自我养老的积累。
2.社区照顾模式的基本框架
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出发,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社区照顾模式宜分成两个子系统:一是社区居家照顾体系,二是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
(1)社区居家照顾体系
社区居家照顾体系是由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向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入户的或者说上门的照顾服务,使老年人尽可能延长留在家中养老的时间和在社区生活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家庭养老护理功能弱化的有力补充。社区居家照顾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当然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也可以利用社区照顾来满足他们的某些需求,比如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居家照顾的提供者主要是社区服务机构(包括政府主办的、非政府主办的、企业性质的)、志愿者队伍以及其他形式的慈善、互助组织。
社区居家照顾体系的功能体现:①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医送药、体检、康复护理、心理疏导、健康跟踪及保健教育等方面的服务。②老人家务助理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服务,诸如给老人做(送)饭、个人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修等。③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及社群活动,服务包括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④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这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中心除了为老人提供各种娱乐运动设施和开展一般性的文体活动外,还提供多样化的辅助服务比如老人食堂、浴室、洗衣等。此外,还提供个人辅导及老年教育,如举办老人退休讲座、养生保健讲座、养老权益的法律维权咨询,设立护老者组织及义工小组等。⑤应急支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
(2)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
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是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健康状况的恶化终会陷入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困境,无论是单独生活还是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其晚年生活的照顾都不是子女可以完全承担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通过设在社区内的养老院等专业化的机构养老设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照顾。与社区居家照顺体系相比,社区养老机构收住的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又无力照顾的老年人。服务的提供者是专门的养老机构。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社区养老机构照顾虽然也属于“住院式照顾”,但与传统的大型福利院舍照顾不同,它是分散在社区中的小型养老院,而且是开放型的,住院的老年人可以走出院舍进入他们生活的社区,这一点是显著区别于将院舍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隔离开来的传统院舍式照顾的。之所以要将养老院等养老机构设在社区内,是因为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在亲人的照顾与关怀中,是最利于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社区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一般而言老年人的地缘人缘观念很强,他们一般不愿意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网络,设在社区内的养老机构既保持了老年人与社会接触、进行正常社会牛活的条件,又可以使老年人经常与亲人、朋友、熟人见面,同时也方便家人探望。
五、发展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的具体策略
社区照顾模式是老年人养老的服务“安全网”,是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它在整个城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应当重点发展的一个保障体系。为使其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和发展:
1.明确服务重点
城市老年人社区照顾应以居家照顾为主,以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为辅;在为居家老人提供照顾服务的方式上,又应以上门照顾为主,日间照顾为辅;在服务的内容上应包括家务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两大类。不论是居家照顾还是机构照顾,其主要作用都是为了弥补家庭照顾的不足,支持和减轻家人照顾的压力。
2.重视并做好健康预防,维持和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社区照顾模式的职能,不能再像目前一样基本上局限在补救方面,而应当同时开展预防保健方面的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且有利于节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开支,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照顾压力。因此社区照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进行相关保健知识的教育宣传,指导其开展有助于机体功能改善和增强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训练。
3.制定一套衡量社区照顾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
要使社区照顾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是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只有有了可供测量服务水平的指标,社区照顾工作的开展才有对照的标准,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社区照顾的水平,了解社区照顾的现状,从而制定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确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社区照顾的质量和老年人对社区照顾的满意度。
4.确保社区照顾的专业化
在社区照顾和其他社会化养老护理服务同时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对社区照顾作出一些规定,使其具有专业特征是社区照顾得以生存发展的保障性措施和自励性措施。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专业化就是服务业的“护身符”,只有专业化才能提高社区照顾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因此对社区照顾人员尤其是专职人员进行老人护理知识和照顾技能的专门培训,将有利于提高社区照顾的专业化品质。
5.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照顾资源
社区照顾的开展不能只局限于社区内部的服务资源,而应同时加强与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的沟通协作,在社区层面搞好与民政福利服务资源和国有卫生保健服务资源的整合。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市级、区级养老机构与综合性医院对社区居家照顾、日间托管照顾、社区机构照顾的指导和辐射作用,促进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养老院与托老所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上门护理服务与设置家庭病床服务的紧密结合,全方位地搞好在家老人和入院老人的照顾工作,使有限的照顾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参考文献:
[1]陈树强.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支持家庭照顾者[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82.
[2][英]霍华德·格伦内斯特.英国社会政策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6—187.
[3]王思斌.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C].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
[4]王树新.社区养老是辅助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J].南方人口,1999(2):32.
[5]于学军.中国老龄化问题研究[C].于学军.中国人口发展评论: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
[6]张恺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化服务[J].人口研究,1996(4):46.
[7]中国老龄协会.中国的养老之路[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176.
--------------------------------------------------------------------------------
[1]作者简介:徐祖荣(1965—),男,浙江省杭州市人,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研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41.
[3]姚凤珍、李建国.杭州市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趋势浅析[C].史及伟.杭州蓝皮书:2007年杭州发展报告(社会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232—245.
[4]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72—74.
[5]姚凤珍、李建国.杭州市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趋势浅析[C].史及伟.杭州蓝皮书:2007年杭州发展报告(社会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232—245.
[6]陈树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问题初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134—138.
[7]丁美方.社区照顾: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新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7—70.
[8][英]苏珊·特斯特.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
[9]方奕霖.社区照顾概念的反思及对香港的启示[C].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9.
[10]林香生.社区照顾与社区发展[C].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2.
生活在快节奏社会的现代人,时刻都能感觉到来自生活、事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亚健康状态也逐渐成为多数人的健康大敌。在专业及日化线,亚健康护理类项目及产品层出不穷,渐成燎原之势。业内人士预测:亚健康护理将成为日化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亚健康美容护理产生的背景
什么是亚健康?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推而广之,亚健康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轻度亚健康状态可以称作“轻度身心失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现象为主症;中重度亚健康人群则普遍存在六高一低,即高心理负荷、高体力负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免疫功能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会成为诸多疾病的前期症兆,如肝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等。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已达70%以上,并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目前,亚健康人群还有不断扩大、蔓延的趋势。
什么是亚健康美容护理?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急剧增加,精明的商家纷纷把目光瞄准这类人群,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众多亚健康护理项目或产品。如电子制氧机、中草药营养食品、健身俱乐部、亚健康体检等。
日化行业的亚健康美容护理,主要是指专门针对亚健康人群提供的保健型美容项目或产品。依据产品、服务及渠道特点,笔者将目前亚健康美容护理分为三大类别:
第一类是专业院线亚健康护理服务;第二类是中医及中草药护理品。第三类是居家使用的亚健康护理类产品。
透视:亚健康美容护理现状及趋势
第一类:专业院线亚健康护理服务。
1.现状:
目前,专业院线亚健康护理服务主要包括SPA、足疗、瑜伽、芳香疗法、舒压、提神等。
此类项目主要在美容院开展,其中以SPA最具代表性。近几年,形形的SPA会所在大小城市大量涌现,它一方面缓解了都市人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愈来愈多的人更加关注身心健康,希望通过各种亚健康护理,享受更高层次的生活。
SPA一词源于拉丁文“Solus Por Aqua”(Health by water)的字首,意指用水来达到健康。
从广义上说, SPA包含了脸部护理、音乐按摩、芳香疗法、淋巴排毒、水疗、泥疗、海洋疗法、瑜珈、五感疗法等内容,利用水、颜色、声音、光线、植物芳香精油、死海矿物泥,甚至石头等做美疗工具,达到养生、美容、健身、舒心的目的。
SPA的种类有很多种,目前较常见的是美容SPA(Beauty Spa)和温泉SPA(Mineral Spring Spa),最近两年,在国外开始流行居家SPA。从医学角度看,SPA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松弛紧张的肌肉和神经,排除体内毒素,预防和治疗疾病。如果再配合各种芳香精油按摩,还会起到加速脂肪燃烧,达到瘦身的目的。
2.趋势:
长期以来,专业线虚假宣传、夸大功效之风屡禁不止,使美容院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之中。
对于专业线从业人员来说,不强调功效,很难吸引人流,过分强调功效,又涉嫌欺骗消费者,这使得传统专业线进退两难。比较起来,亚健康护理美容院则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亚健康护理重在身心调理,而非“治病医人”,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与信任。同时,全社会高达70%的亚健康人群,也保证了亚健康护理美容院庞大的潜在客流。这些因素共同刺激了亚健康美容院的快速成长,相信将来亚健康护理美容院的数量会继续增加,将发展成为专业线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
业内人士还预测:亚健康护理美容院将会出现精细化与综合化并存发展的趋势。一方面,部分中小型美容院开展亚健康护理项目或者转型为亚健康护理美容院后,因为资金规模所限,将会侧重于亚健康护理的某个或某些板块。如美体SPA、塑身SPA、足部SPA等。另一方面,大型、中高档亚健康护理美容院,为满足顾客多种个性化需求,将会将各种美容相关项目汇集起来,提供“一站式”亚健康护理服务。如俱乐部型SPA(Club Spa)就通过会员制提供健身、运动、美容、水疗、按摩等复合式的亚健康护理服务。设在高档宾馆以及度假村的休闲服务中心更是将商务、休闲、旅游与亚健康护理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全新的综合性健康护理模式。
第二类:中医及中草药护理品。
1.现状:
目前,中医及中草药护理品主要是指刮痧、拔罐、针灸、经络按摩、排毒体刷等具有中医背景的亚健康护理项目及产品。
在国际上,医学界对导致亚健康状态的确切原因未达成共识,但人体脏器功能下降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西医对亚健康尚未有明确有效的疗法。但我国传统的中医及天然中草药,因为倡导“治未病”防范于未然的医护理论,注重疾病前期的预防,对人体机能进行调理性治疗,因此,中医及中草药护理品对亚健康预防和干预倍显其优势和特色。
我国中医有多种缓解亚健康的办法,目前,美容院及消费者DIY比较常用的有中医针灸法、中医定穴法、经络推拿法、刮痧法、拔罐法等。这些独特的中医亚健康护理方法,对人体全身进行复方调理,从而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使人的机能状态得到调整,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中医神奇的调理功效,使该类亚健康护理项目备受青睐。
2.趋势:
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传统中医健康护理产业,将凭借其中国特色,在中国大地上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与壮大。中医与生俱来的天然、健康色彩以及中草药护理品的诸多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化妆品不可替代与复制的。中国消费者对国粹中医深入骨髓的信赖感,将成为中医亚健康护理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市场上,各种中医健康美容连锁机构和中草药个人护理品连锁店正在城市悄然壮大。它们主要提供中医亚健康护理项目及中草药护理品,满足了普通消费者对此类产品及服务日益增加的需求。专业连锁机构的问世,也是中医亚健康护理产业逐步成熟的重要体现。
第三类:居家使用的亚健康护理产品。
1.现状:
居家使用的亚健康护理产品,突出特征是可供消费者居家使用,包括精油、居家沐浴、足浴产品等。
目前,居家亚健康护理产品以精油使用最为广泛。精油一般是指天然香料油,人们早在古代就把天然香料油滴在热的洗澡水里,现在精油沐浴已成为现代芳香疗法的一种极佳方式。因为精油对精神疲乏、食欲不振、睡眠不足、腰酸腿疼等亚健康状态有明显的舒缓作用,因此成为现代SPA必备的步骤之一。随着亚健康护理走进万千家庭,居家使用精油也在时尚女性中蔚然成风。
现在国际上许多知名精油品牌已进入中国,国际及本土化妆品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精油产品。熏衣草精油、薄荷精油、玫瑰精油等细分功效的精油产品不断涌现。除精油外,沐浴产品、足部护理产品等其它居家护理产品正逐渐丰富,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随时随地进行亚健康护理。
2.趋势:
居家亚健康护理产品,将消费者从必须去美容院接受护理服务的不便中解脱出来。虽然自己动手做护理没有美容院专业、系统,但居家亚健康护理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让忙碌的现代人在家就能够调理心情、放松身心。方便、前卫是居家亚健康护理品的两大“杀手锏”,其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
目前,居家亚健康护理产品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很多消费者反映精油使用起来比较繁琐,甚至还有许多女性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买来的产品始终束之高阁。但是可以预测,精油产品将不断翻新,体系将更加健全、使用也将更加便捷。一旦亚健康护理的理念被广泛认同,定期进行亚健康护理很可能会成为多数人的“必修课”。无论居家护理还是美容院护理,都会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展望:亚健康美容护理呼唤管理标准
由于亚健康美容护理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国家还没有健全的规范性法律法规。再加之众多日化企业、美容企业纷纷涉足,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亚健康美容护理竞争的无序化。比如,很多宣传有中医元素的护理项目,其实并没有将中医知识运用到位;不少美容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护理培训,甚至连消费者是否适合做刮痧、足底按摩都不知道。
关键词:县城 老年设施 适宜性配建体系
Abstract: our country faces the challenge of an ageing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rend, the major cities have developed the elderly facilities special planning, urban and rural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facilities planning county YuDaZhong different cities, especially old facilities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PeiJian system county of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eiJian system of the type and graded suitability of analysis, and then to build a suitable for elderly PeiJian system of county facilities.
Keywords: county, facilities ,system suitability
中图分类号:TS97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人们对之认识不足,老年设施的建设只是起步阶段,尤其是我国县城的老年设施建设普遍落后于大中城市,并且我国属于“未富先老”,因此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县城来说,这无疑加大了我国县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难度。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把老年设施放在整个的社会系统中来考虑,老年设施配建体系基本上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还没有做到未雨绸缪。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由类型和分级构成的老年设施配建体系进行探讨。这不仅关系老人自身健康问题,也是社会稳定的大事。
2 我国县城老年设施配建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
2.1 概念和类型混乱
目前我国老年设施的概念和类型体系,在各个标准、规范中的表述不尽相同,概念相对比较混乱。如养老院(老人院)、护养院、护老院、护理院,这四个概念在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中表述差异很大,这四个概念就连专业人员有时都不容易区分,老年人就更容易混淆(表2.1)。
表2.1现有规范标准中老年设施类型汇总表
规范名称 类型体系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 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人院(养老院),托老所。
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001) 老年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老人院(养老院),托老所,护养院,护老院,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心。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GB/T50340-2003) 老年人住宅,老年人公寓,养老院,托老所,护理院。
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50437-2007) 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老人护理院,老年学校(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站)。
资料来源:作者
2.2 分级单一不成系统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城老年设施的分级方面,只有县级敬老院,居住区(乡镇)级和小区(村)级的老年设施都没有建设。可见,县城现状的老年设施呈现出分级单一、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的特征。与现阶段,因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老年设施需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研究日益增长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结合县城的实际社会经济情况和特点,建立适合县城的老年设施配建体系是研究老年设施规划非常重要的基础。
3 我国县城老年设施适宜性配建体系构建策略
3.1 结合县城特点,探讨适合我国县城的养老模式
对比国内外的养老模式现状,我国大部分县城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养老模式,养老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基本上是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我国县城传统的家庭养老基本上是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两种方式。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一些农用地被征用,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的功能;集体养老也由于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又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的弱化。可以看出,我国县城现状的家庭养老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又相对滞后。县城的养老必然会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趋势过渡,建立明确长期的养老发展模式是解决老年问题的现实选择。当前县城普遍具有城乡结合的特点,生活在当地的居民有的扮演着亦工亦农的双重身份,生活价值观念也更偏向于农村的传统观念。以家庭+社区的养老方式更适合于县城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综合以上分析,建立“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更适合于县城。
3.2 符合县城老年人群特殊属性的设施类型
县城老年设施的服务对象既包括县城内的城市老年人,也包括县域范围内的农村老年人,这两个群体具有自己不同特点。因此,作者认为县城的老年设施类型应该借鉴国外“持续照顾”的理念,结合县城的老年人群特殊属性来制定。
国外的老年设施类型的发展历程与养老模式的演变较为同步,从最初的传统生活照料机构到护理机构扩展、再到社区照顾设施发展。并且,基于“持续照顾”的理念支撑下,按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不同当前已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老年设施类型体系。我国县城老年设施类型的内容应包括机构、社区两大类养老设施以及老年教育文体设施,每大类设施和服务均按照老年人自理能力形成若干小类。类型并应该简洁明确,能够涵盖各种老年设施的名称范围,符合县城“社区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体现“以老人为本”的原则(见表3.2)。
表3.2县城适宜性老年设施分类体系表
大类 小类 服务对象 适于层级
机构养老设施 老年公寓 自理老人 县城、居住区
养老院 自理/半自理老人 县城、居住区
护理院 完全不能自理老人 县城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 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 半自理老人 小区
老年活动中心 自理老人 县城、小区
老年教育文体设施 老年学校 自理老人 县城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自理/半自理老人 小区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3 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设施配建体系
针对我国县城老年设施配建体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老年设施建设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适合县城老年设施的类型和分级应该相对完善,相互联系成为多层次、多样化系统的网络。该体系应涵盖支撑“社区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所需的各类老年设施,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自理能力老年人的需求,包括机构养老设施、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以及老年教育文体设施(表3.3和图3.1)。
表3.3适宜的分级配置表
分类 项目 县级 居住区级 小区级
机构养老设施 老年公寓
养老院
护理院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 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
居家养老服务站
老年教育文体设施 老年活动中心(站)
老年学校
注: 1 表中为应配建;为宜配建。
2 老年设施配建项目可根据县城社会发展进行适当调整。
3 各级老年设施配建数量、服务半径应根据县城的具体情况确定。
图3.1适宜的老年设施配建体系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 结语
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国县城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更加严重的问题。县城现状老年设施配建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养老模式不同于大中城市,在老年设施规划中存在较明显的差别。为此,县城老年设施的内容、指标以及规划结构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老年设施的配建体系一旦确定,老年设施的规模和指标便可以相应确定。因此,探讨县城老年设施适宜性配建体系是我国广大县城面对老龄化问题,进行老年设施规划的基本基础。
参考文献:
[1] 贺文.对老龄设施在城市和村镇规划设计中的思考――老龄设施体系和内容的探讨[J]. 城市规划,2005(1):21-24.
[2] 陆明,邢军,郭旭. 适应我国养老模式的养老设施分级规划研究[J].华中建筑,2011(8):193-195.
[3] 曹新红,郭旭,张荣辰. 基于快速老龄化的城市养老设施的整合与优化[J].华中建筑,2011(8):189-19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调查表明,全球现存人类中体质属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各种疾病的人约占20%,而大于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推开美容院之门,走进来的大多数顾客,越来越多的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肤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的是:皮肤多油以至诱发不同程度的青春痘、毛孔粗大、暗疮印痕、凹凸瘢痕;干性肌肤、表皮过薄以至诱发季节性敏感、接触性过敏、不同程度的皮下色素沉着;日晒后皮肤红肿、痒痛、大面积黑色素沉积;过度早现的皱纹、黑眼圈、眼袋、肌肉松弛下垂、肤色暗哑无光等等,举不胜举。人们想通过医治得到改善,但从皮外科专业医学的角度,均被医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诊治。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的发展,追求青春、靓丽的人们越来越多地进入美容院,寻求解决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问题皮肤”的康复,实现爱美的梦想。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皮肤是个性化的,常带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病皮损状态,其特有的复杂性是传统的美容护理理念不能应对的。北京本草香妆科技中心总结近年专业美容市场经历的成功与失败,在国家级皮外科专家陈彤云教授的指导下,在长期临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 “对症美容”的全新科学理念。
“对症美容”的理念告诉美容业者,面对专业化市场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变化,应该放弃“概念”炒作的短期行为,调整传统美容护理的一些方法,用医疗皮肤美容学的知识提高美容师的素质,精心选择具有临床病理学和皮肤组织学的理论依据并经临床科学验证的护理程序和相应产品,将问题皮肤的康复与后期的生活护理科学地结合起来,将美容师的专业护理与居家产品的使用正确结合起来,让顾客认识到居家护理的必要性从而主动地购买。“对症美容”的关键是“针对性”。美容师必须能针对不同客人的情况,正确地识别皮损的特征、并发症的区别应对、护理过程中皮肤的变化,合理的调整护理程序以及产品的选择,同时延长康复后对发病根源进一步的持续调整性护理,这样才有利于亚健康皮肤真正意义上的复原,转变为健康美丽的皮肤。这就是中医诊治的灵魂---“辨症施治”在美容行业中的应用。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北京本草香妆科技中心生产出本草香妆产品,向广大亚健康皮肤的消费者提供全面服务。
一些企业就从这里看到了养老的商机。“在日本市场,成人失禁护理用品(注:成人纸尿裤和护理垫)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5亿欧元,而在刚刚起步的中国市场,目前这一数字仅为1亿欧元,而据我们所知,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平均9%的人患有尿失禁,可见未来中国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瑞典爱生雅(SCA)集团卫生用品北亚区总裁司徒文博士给出了这样一组对比数字。
成人失禁护理用品是一个非常细分的市场。作为欧洲最大、全球排名第三的卫生用品企业,爱生雅在50多年前首创了成人纸尿裤的概念,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积累,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成人失禁护理领域的行业领军者。
爱生雅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始终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既减少失禁患者更换纸尿裤的次数,又能减少他们皮肤感染及尿渗漏带来的麻烦,爱生雅有一款环带式成人纸尿裤便是基于中国失禁患者的实际状况与需求研发出来的。
当爱生雅从欧洲来到日本,再进入中国市场时,发现中国的老年护理市场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以及护理都是由下一代来承担,而家庭成员或是聘请的保姆在老年失禁护理知识方面的欠缺往往导致事倍功半,无法有效地给予必要的照料、达到缓解病痛的效果,甚至有可能由于操作不当给老年人造成一定的伤害,并且反过来还给现有的医疗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老年护理成为了一个曾经被人忽视但需求又是如此广泛的市场。
中国正面临着合格护理人员严重短缺的局面,市场的需求超过了500万,而目前的从业人数仅有20万,其中通过资质认证的护理人员只有2万人。2011年底,爱生雅与合作伙伴新加坡宜康医疗保健集团一同把在瑞典和新加坡,以及其他发达国家专业居家护理的成功实践经验融入现有的业务中,正式启动服务品牌“家护”,打造在中国的居家养老护理产业。
爱生雅的作法是让持有护士执业资格的专业护理人员走进家庭,为家中的老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提供相关的专业服务,同时给予其家人在老年护理知识方面正确的指导,减轻他们的日常负担。
这一综合解决方案的设计包括四个部分,即全面的护理评估,量身定制的护理计划,专业的护理服务以及及时的健康状况反馈。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首先会由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护理人员对老人做全面的评估,其中包括肢体活动/运动、心理状态、认知感知、环境安全等九大方面,以便了解老人个体及家庭存在的问题。护理小组在评估后,将针对老人个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列出现存的健康问题以及要达到的护理目标。
关键词:社区照顾;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模式;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87(2012)01-0093-07
我国于2005年9月开始在广州、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等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城市首批试点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将其作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对策。追本溯源,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理念及其含义的理解主要来源于国内学术界对英国社区照顾以及深受英国影响的香港安老服务的介绍与探讨。因此,在论及如何发展本土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或方式之前,应该对英国社区照顾的历史沿革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以便提供理论及实践层面的借鉴。
一、英国社区照顾的历史沿革
鉴于对机构照顾的批评日益加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政界、学界等社会各界人士均发起了“去机构化”的倡议,有关社区照顾的概念开始出现在社会福利政策的讨论中。20世纪80年代,英国新上台执政,在此期间的四份政府报告书中均提及社区照顾及其走向,直至全民健康服务与社会照顾法令于1990年的正式颁布,意味着社区照顾以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的姿态公之于众。
论及服务对象,起初的英国社区照顾仅仅针对精神病患与智障人士,为了使这一类群体摆脱缺乏人文关怀的机构,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空间而倡导的去机构化;直至70年后期,由于英国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持续增加,老年群体占服务的比重最大,社区照顾才几乎成为现阶段英国老人社会服务的代名词。
剖析其服务内涵,这里不得不提社区照顾的两个面向:在社区照顾和由社区照顾。“在社区照顾”的概念主要是鼓励那些长期滞留在医院或大型专业机构中的服务对象回到社区生活,这一概念也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国外学者在解释“在社区照顾”时,其重点是在强调来自于在社区内设置的较小规模的养老机构的照顾以及由非正式、正式渠道所提供的照顾,由此可看出,这里旨在突出社区照顾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在医院以外的照顾,因此这里的社区主要指的是提供照顾的地理社区,这种对社区照顾的理解极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应当脱离非人性的机构照顾环境的一种呼声。
随后,对英国社区照顾的理解转变到了另一层面,即“由社区照顾”。它最早被认为是仅仅帮助弱能人士走出机构照顾模式,而地方政府只负责安置工作,因此,1981年英国政府的《步入高龄化白皮书》中指出,社区照顾的实质就是要增加非正式照顾者的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营利组织、志愿性组织以及非正式支持网络(如家人、朋友、邻里等)为服务对象提供照顾。社区照顾也从强调照顾的环境变成了强调照顾的资源,即如前所述的正式与非正式照顾网络。如此转变使得当时对社区照顾的定位极具争议并招致了不少批评的声音:如,政府认为强调有着多种照顾来源的“由社区照顾”是比较便宜的选择,是一种混合经济模式下的照顾,可以减少国家介入,实际上是把照顾的责任丢给地方政府、家庭、个人,达到替政府省钱的目的。
在Finch和Groves的合著以及Finch在日后单独的文章中都有提到,1980年代的英国不但使“在社区照顾”变成了“由社区照顾”,也使社区照顾本身等同于由地方政府照顾、由家庭照顾甚至最终由妇女照顾的模式。虽然这种转变并不见得能达到政府所设想的投资效率,甚至未能真正达到省钱的目的,但社区照顾充满争议的80年代促使了1990年首次以社区照顾命名的法案出台,即《全民健康与社区照顾法案》,并明确表明地方政府需专款专案地执行社区照顾。
纵观社区照顾在英国出现并发展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最早期1959年的白皮书对社区照顾的论述还是较为人性化的;1964~1975年的社区照顾尚且会强调权利选择及控制,但自1976年以后社区照顾却演变成非正式照顾者的责任,而妇女则往往成了最大的照顾者来源。因此,20世纪50~70年代的社区照顾仍然响应去机构化的号召而重视对弱能群体在社区范围内接受照顾的投入,而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以来,社区照顾则强调投资效益、市场化、私营化,从而导致社区照顾所提供的服务直接反映了福利供给的选择性、残余性。
二、英国社区照顾的内在支柱环节
虽然社区照顾的出现主要受到了去机构化思潮的促动,但其内涵因为受到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偏离,不仅使之难以达到尊重人权、提升生活素质的初衷,更会使一部分人在照顾的互动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如长期分担照顾职责而遭受劳动、人权等诸多方面剥削的妇女;工作中因政府介入有限、地方政府照顾资源不足而遭遇角色冲突、陷入现实与职业操守两难境地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等。因此,在思考社区照顾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而不至于被执政理念、福利意识形态、经济、社会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太多的时候,就必定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仅仅把一个替代性的照顾模式以口号喊出来,而并未理性地考虑运行此模式所涉及的内在环节,则不仅不能达到政府所期望的投资效益,还使得大量的受助者集中在社区却无处可依,反而制造了社会压力、矛盾甚至事件。在此,总结以上对英国率先发展至今的社区照顾的经验及存在问题,本文将尝试层层剖析英国社区照顾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服务的提供者(Who)。在社区照顾出现之前,主要是由中央健康单位(NHS)负责对有长期照顾需求的人士提供福利与服务。而后响应“去机构化”的呼声,社区照顾尤其是“在社区照顾”的理念出现并被付诸实践,并随着1974年地方社会服务局的成立,照顾的责任逐渐由中央健康单位转移到各地方社会服务局的直接管辖;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社区照顾经历了从“在社区照顾”到“由社区照顾”的转变,使其充满了争议与批评,由于保守党执政控制财政的理念,地方服务局不得不直面资源紧缺的现实,也使得社区照顾在某种程度上再次回归到由家庭照顾,甚至是由妇女照顾的时代中去。
服务的优先享用者(Whom)。虽然社区照顾主要以病弱老人、成年精神病患、智障人士、身体障碍者为服务对象,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英国人口老龄化,社区照顾几乎成为了安老服务的代名词,尤其是有长期照料需求的老年人,更是成为社区照顾的主要工作。
服务内容(what)及提供形式(How)。英国的社区照顾主要分为健康照护与社会照护两大类,但二者的界限尚不能划分得十分清楚。依照学者的解读,前者归属于中央健康单位,即全民健康服务,由其提供免费的医疗与护理照护;后者则为地方政府的社会服务局(SSD)管辖。但经由“在社区照顾”向“由社区照顾”的转变,中央健康单位的介入逐渐减少,地方政府的社会服务局担任的职责则越来越重,而照顾形态也由健康照护越来越多地转变为社会照护,因此,与50年代至60年代不同,后期的英国社区照顾大部分指地方政府的社会照护,健康照护主要负责预防性的健康照护。但值得借鉴的是,这里提及的预防性健康照护,主要由家庭医生扮演社区生活的第一位接触者的角色,维持基本的健康照护;除此之外,还有社区护士、区域护士、健康家访员、社区精神护士、心智障碍者护士等在社区范围内提供的专业照护。而社会照护,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的Barclay报告,是指为了促使服务使用者在社区中生活,或协助其具备自立居住的能力,经过评估可根据个体需要提供非医疗性的照护”,因此,不论从健康照护还是社会照护的范畴,都可略见英国在安老服务方面所派出的服务队伍的专业性。
评估机制(Assessment)。1990年《全民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中明确提及了地方社会服务局必须承担对服务使用者需求的评估职责,但出于保守党派的执政理念,在此法令实施之前甚至是实施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专业人员的评估被学者称之为一种变相的把关,即把服务使用者的需求控制在当地政府可以给出的资源以及服务的范围内,以有效地节省政府开支。这实际上相悖于真正以服务使用者的需求为本的评估机制,是以可提供的服务为导向的评估方式。因此,专业人员很容易以自身的主观角度来做判断。现实也表明,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甚至使同时担任评估员与服务提供者双重角色的专业人员觉得,想要在服务者的需求与服务资源之间寻求平衡是不切实际的。专业人员经历着明知道服务使用者的需求,却因资源有限而无法提供服务的压力,但目前仍未提出解决他们角色冲突的方案。此外,还出现了以风险为导向的评估方式,即被专业人员评定为高风险人群可先于低风险人群得到帮助与支持,由此也可看出政府在福利提供方面的选择性与残余性。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的介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androles)。1959年发表的Younghusband报告呼吁地方政府应当大量聘用社会工作者,自此社会工作成为英国福利国家的重要支柱,被称作“第六只手”,此时的社会工作者扮演着直接提供服务的角色;之后,1982年的Barclay报告在社会工作者工作方法方面,鼓励由个案工作扩展到社区工作的,除了直接提供服务,还要基于社区的资源和服务使用者的需求做出整合,此时期的社会工作者不局限于单对单的提供个案服务,而是增加了管理、把关、分配资源等融合性的工作方法,角色较之初期有了转变,甚至颇具微词或直接遭受批评。1988年Griffiths报告进一步指出,由地方社会服务局领导社区照顾,并要求社会工作者依照现有资源评定获得社区照顾的优先资格,即担任照护管理者的角色,这份报告影响了1990年《全民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对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扮演角色的重新界定,即从原先的直接服务提供者变为照护管理者以及服务购买者。由此可看出,英国的社区照顾,无论是社会工作还是社会工作者的渗透程度都非常高,虽然随着经济环境、执政党以及福利理念的转变而在角色扮演方面有着相应的变迁,并伴随着争议和批评,但仍值得我国在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思考与借鉴。
三、英国社区照顾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启示
英国社区照顾的几大环节对于我国2005年9月正式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有何启发?在哪些层面可供借鉴?英国的社区照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且它的发展变迁与英国近半个世纪的福利意识形态有着很强的关联。在我国,政策引导以及福利观又如何呢?英国于1960年代逐步受到重视的社会工作及其后来所推行的服务模式,如何引领我国刚刚意识萌芽的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有效地介入?
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并未如英国的社区照顾有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也并未把居家养老服务看做是一项重要的政府政策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出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意识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相反,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数量大、比重高、高龄化严重等等,已经是政府、学术界在论及我国的老年问题时所公认的事实。然而,目前所倡导的养老方式之一——居家养老服务,是否具备形成一种稳定的服务模式的可能呢?它在未来我国养老模式中应处于什么位置?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我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基础做一些分析则显得尤为必要。
我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的阶段,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77亿,超过总人数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2.53%。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于1970年代中期以前)父母已经进入或陆续进入老年,其养老保障问题开始突显。因此,我国的养老问题是复杂而严峻的,不仅要解决现有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还要对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所带来的养老负担有所预计。从这一方面剖析,在社区层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便成了一个为现在以及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减压的新方式。如何开启这一养老的新思路,则需要进一步探讨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实施至今的进展、问题与困难。
在我国,论及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Who),目前在多个试点城市展开的居家养老服务,由基层组织(社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直接管理所在辖区的离退休老年居民,日常服务的提供渠道也不单一:除了来自家庭、亲戚的日常照顾,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来自民间、社区本身或机构派出的志愿者队伍,还有政府出资设立在社区内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中心等名称不一的供老年居民平日里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此外,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民办非营利机构也在社区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托老所、保姆职业介绍所、家政服务公司等。政府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针对困难老人实施分类补贴的办法,给予不同程度的经济支持以及服务购买。
由此可看出,虽然没有像英国一样专门为社区照顾的实施成立地方服务局,但实际上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也是由各行政区的基层组织在监管。而政府在福利与服务的提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并非如计划经济时期的“包办包管、统一分配”,而是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介组织运作或服务实体承办”的多元化方式。具体地说,在此过程中,一些试点城市如北京、上海、宁波等采取了政府分类补贴的方式,把老年人按照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状况进行分类,给予不同程度的经济和服务补贴。而政府向谁购买服务呢?这反映了当前我国推行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市场运作、民办公助”的号召,即政府出资或向社会集资兴建安老服务场所与设施、提供贴息优惠政策,鼓励和帮助民办非营利机构或中介组织向社区延伸。
与英国社区照顾针对的主要群体相同,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群体的(Whom)。一方面,一些试点城市的政府对老年人拟定的补贴标准可反映出服务的优先享用主体,如,对“三无”对象、优抚对象和有特殊贡献老人的全额购买服务;对低保老人、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分档次服务补贴;还有对身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老人的低偿优惠服务。另一方面,就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来看,目前仍局限在少数较为发达的试点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城中区,并不包含发展水平较缓的大多数城市,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提及享受服务的优先群体,在我国存在着极大的地区与城乡差异。
在服务内容(What)与提供形式(How)方面,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城市普遍在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站点开展日间照料服务,在社区医疗卫生站点提供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家庭病床等服务,由社区下岗人员和专业社工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方面的陪伴与照料,包括聊天谈心、心理疏导、读书念报、信息咨询等。在服务方式方面,杭州、宁波采取的“走出来、走进去”的方式,既动员生活能自理的老人走出家门,在社区层面接受适合的养老服务,也为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安排上门包户服务等。在上门服务方面,大连除了有家庭护理员一对一的上门包户服务之外,也有一对几的定时定点上门服务;广州则实行了“五定”管理模式(定服务人员、定服务对象、定服务时间、定服务地点、定服务项目)。此外,许多试点城市均在建设社区服务网,如南京市整合社区服务资源,由市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将社区服务的内容、形式、收费标准、服务机构以及服务监督等信息公布于网络,不仅增加了透明度,也适时地起到了宣传作用。又如,南京市鼓楼区推出了96180生活服务求助热线,运用声讯、信息技术整合了南京近400家提供约100多项不同形式服务的企业,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多种需求寻求了一个综合平台,也为老年人突发状况的处理提供了较为快捷的支持。
由此可看出,我国各试点城市在策划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并没有如英国一样,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各司其职,分管健康照护与社会照护,而是力求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几大需求融合在社区层面,在基层组织的监管以及受到“公助”的民办组织或机构的参与之下开展。虽然丰富了服务的内容与提供形式,但同时也存在着现实困境。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结构图(见图1)中可以看出,在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现阶段的发展有了一些认知之后,若要将居家养老服务往更专业的方向延伸,则需要对评估机制、服务队伍的建设及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做一些有效分析。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城市在评估机制方面普遍实施的是全员(包括服务对象与照顾者)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但各地做法并不统一。如上海市委托市福利行业协会成立“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事务所”,招聘、培训专门的评估员,对申请服务补贴的老年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和经济收入核定;北京市宣武区的试点街道则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失业、退休人员担任居家养老协理员,并在上岗前提供培训、持证上岗,在居委会的配合之下,对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居民进行入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三个层次进行帮扶;大连市在社区成立由老党员、退休职工、居民代表组成的“居家养老监督小组”,定期到服务对象家中回访,检查由照顾者填写并有服务对象签字的《服务日志》;青岛市在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招募各方人员和居民代表,组成“颐康关爱长者服务评估小组”等。
与英国的评估机制对比,我国缺乏专业人员的介入,如社会工作者、社区护士等,尤其是服务评估及服务监督方面。很显然,现阶段的居家养老服务在很多方面与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挂钩,力图打造一个双赢局面,即一方面为老年群体在社区层面提供尽可能合适的照顾,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量闲置的中年失业者创造再就业的机会,如招募其成为照顾者、家访员、评估员等。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中年失业人士缺乏对老年社会工作及老年人需求的系统认知,致使服务的有效性与效率不高,老年群体长期需求不满;而照顾者也会在照顾过程中有压力与挫败感,服务队伍的稳定性难以维系。
一、“社区照顾”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社区照顾”是世界各国近年非常关注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和较复杂的过程。“社区照顾”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西方国家针对当时住院式照顾服务所产生的许多问题而酝酿的一个新运动。
(二)特点。综合“社区照顾”的理论研究与世界各国的实践活动,“社区照顾”大致有如下特点:一者,“社区照顾”协助被照顾者在社区正常生活;通过维持被照顾者此前习惯性环境及方式对其施以照顾,改变养老院等机构照顾方式在实践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二者,“社区照顾”强调非正式照顾的作用;转向通过借助社区等照顾环境中既存的非正式与正式网络关系的整合来进行照顾。三者,“社区照顾”一般都注重发挥正面社会资源的支持功能,从而降低或避免因此引发的负面排斥。四者,“社区照顾” 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大力倡导社区互助精神,建设互尊互爱的社群生活。
二、英美“社区照顾”模式的介绍
(一)英国。20世纪60 年代,英国社会出现了最早的社区式居家养老模式,它源于伦敦当局出于鼓励使老年人留在社区和家庭满足被照顾需要的政策。又名之为“社区老年照顾服务”,它兼有两层内涵:一是“社区内的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二是“由社区来照顾”(care by the commmunity)。“社区内的照顾”着重指被照顾对象的接受生活照顾之环境是在其本人所熟悉并习惯的社区而非其他什么场所。“由社区来照顾”着重阐述照顾服务的提供者是本社区及相关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等。由此观之,“社区照顾”涵括了政府、社区乃至企业等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的职业化服务、志愿行动等各种非正式服务,且不论其是否以营利为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由于英国社会出现了老龄化加剧、老年群体人数不断递增的情况,“社区照顾”渐成英伦大地老年人社会服务工作的风向与标杆。社区照顾总体上含有三个层面:一是在社区内接受照顾,老年人在己之居所和所属社区内享受照顾服务,由专业或专门的人员上门提供服务,这被认为旨在鼓励那些长期滞留在医院或大型专业机构中的服务对象回到社区生活,这一概念的诠释得到学术界普遍赞同。二是由社区负责照顾,即增进非正式照顾者的责任,调配或动员社区内的人力资源,包括来自于地方当局、营利性机构、志愿性组织乃至非正式支持网络(如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 为服务对象施以照料护养以及人道主义关怀。三是对社区提供照顾,这是面向社区照顾者的帮助和支援(包括居中协调)系统,强调连结社区内部的非正式及正式网络为老年对象提供最适当的照料和服务。
(二)美国。自英国提出社区照顾概念并在实践中推行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检验,“社区养老”已在全球社会内逐渐得到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基于自身国情打造属于自己“养老社区”。在这其中,美国的做法堪称“品质养老”之范本,这就是努力追求物质、照料、医护及精神等保障的“四位一体”。有受照顾需求之老年人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承担一部分费用,差额部分得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基金以及社会慈善组织捐赠予以弥补,这种做法集政府责任、社会关怀和公民自助于一体,在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其社区养老模式中的主要形式有:
一是完全托付型的机构。此种形式以其完备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满足了一部分老人的需求。建有医疗、阅读、健身、卫生、紧急救助系统等设施。能够提供餐饮、清洁、日常活动及出行等各种服务。
二是日进晚归型的“日照中心”。白天来,晚归家。设施同样非常不错,服务水准也高。休息场所条件很好。服务项目也比较齐全。老年人一日三餐不愁,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三是“结社互助”型的养老”。组织老年人通过结伴、认对、相互间提供支援和照顾来安度晚年。
四是由政府付费提供上门服务。这是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的福利性居家养老项目之一,但仅面向美国公民。具体做法是政府派出“家庭保健护士”上门照顾孤老、残疾、长期病患等有需求的老人,而服务对象无须付费。服务者区别于保姆的是,除了照顾老人饮食卫生,必须兼具护理技能。家庭保健护士有专业的护理中心进行监管,并经常上门对服务进行监督回访并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奖惩并不断改进服务品质。
三、我国的社会化养老目标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速度快、人口规模大、高龄比重增长快、群体经济状况较差等特点。在这一社会进程中,年轻人价值观念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快速削弱,“四二一”倒金字塔结构家庭普遍出现,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不断增多,代际分离的状况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难以实现。“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福利事业”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及一系列会议中均有提及,其中《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涵、功能定位、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
国内学者对社区养老的研究文献颇多,成果斐然,案例化的实践研究也呈逐渐增多趋势。史柏年学者视社区养老为介于家庭养老与机构化养老之间的一种发挥社区资源作用的开展方式;乔志龙等研究者进而指出了正式与非正式支持系统在社区照顾中的协调功能,重视老年人实际需求的人性化满足的过程,此种服务可能是专业化服务,也可能是非专业化的。
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可以看作是,老年人居于家庭环境,同时亦得由社区组织充分运用各种资源,享受日常生活照料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对家庭养老方式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在尊重个体尊严和价值的前提下,让老年人得到日常照料、协助和精神慰藉,努力实现自理、自立,延缓衰退进程,享受安康晚年的目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出和实践,无论是从文化观念传承、经济成本考量、养老制度设计,还是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来看,都是我国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力举措。
四、英美“社区照顾”的经验以及给予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启示
就英国而言,英国率先提出了老年人应该“在合适的环境中养老”这一理念,并在政策层面上明确了政府和社区各方面的责任,强调动员各方的力量系统化地实现这样的目标,同时通过个性化的评估以真正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这是个巨大的里程碑式的进步。而就美国而言,一方面,美国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政府责任上有所担当,特别是其所建立的家庭护理员制度支持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特别是非营利性机构也在美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贡献良多。世界上最大的非营利性质老年照顾机构“居家养老院”在美国遍及50个州,共约5000个社区分支机构,义工队伍之庞大为美国之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以上两个国家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其一,政府应当在公民养老中承担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大量福利性资金的投入和相关支撑保障制度的建立。
其二,社区居家养老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动员包括社会和公民自身(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力量)来共同推动。我们应该思考的重点包括: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基础和政策福利观出发,该如何引领我国刚刚意识萌芽的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有效地介入。
其三,社区居家养老必须真正切合被照顾对象即老年群体的实际需要。这种需要应当得到重视并根据老年群体的状况适当进行类别化、层次化的区分。
其四,应当有一个法律保障体系以照顾各参与方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区、投资者、非营利性第三方等的权利和义务均衡化。以英国为例,这就是确保不使妇女等照顾者来源在照顾过程中被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
其五,社区居家养老应当充分考虑到市场化与福利的均衡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本文认为,过分强调投资效益的市场化、私营化的社区照顾服务的作用会凸显福利供给的选择性和残余性,造成一定的社会不公等问题。
关键词:政府;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76-03
伴随我国老龄人口比重的不断增长,养老问题也逐步受到社会与政府的关注。2014年中国人口的构成分析指出老年人口的规模呈现总量增加、增幅提升的发展趋势,社会保障的赤字逐年扩大,更凸显了中国养老形势的严峻。由于居家养老能够结合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优势,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养老难题的紧迫推动居家养老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分别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视角开展该问题的研究,本文试对我国居家养老及其服务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尝试解决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问题。
一、“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一)“居家养老”概念
对于“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国内既有的文献针对“居家养老”服务是否需要社会、家庭力量的参与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
以卢晓珑、唐咏为代表的第一种观点认为“居家养老”不仅包括“在家养老”这一养老场所的界定,还应有社区或社会服务力量的参与。实现老人居家就可以享受养老服务,依托社区、邻里具体实施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1],强调社区或社会在养老服务提供中应扮演主要角色。
以陈军、马春波为代表的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也有学者称此为 “半社会半家庭式的养老模式”[2]、“新型居家养老”[3]。但对于各供给主体在“居家养老”中的主次作用,各位学者看法不一。陈大亚等持“主辅”观点的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会养老为辅;何荣则认为“居家养老”中家庭和社会责任均摊,共同向老年人提供服务[4];张旭升、牟来娣则将居家养老定义为在政府主导、民间组织运作、社区协助下,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统称[5]。
各位学者都丰富了对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各方主体如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老人的日常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并发挥重要作用。
二、居家养老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有效弥补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不足
齐海丽认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有限,引发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的困境[6];同时,随着我国“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增多,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削减了原有的家庭养老供给[2],社会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这都导致家庭养老、社会养老难以广泛推行。学者俞贺楠等人就指出居家养老集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为一体,尤其是广大老人可以接受,也为政府减轻了财政的负担,更符合中国国情[7]。
(二)符合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
苗景秀、张晓晓等学者认为居家养老符合多数老年人“叶落归根”的传统养老观念与中国传统孝道[8],通过实地调查后指出老人对于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在思想上较易接受,可以保留老年人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缩减开支的同时保证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9];而机构养老难以向老人提供一种“家”的感觉,无法充分利用家庭物质资源,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也会使老人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10],而居家养老服务对于继承中国优秀孝文化,宣扬新孝道,加强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9]。
(三)拓展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
社区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成为老年人活动的“第二空间”,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钟金玲认为社会组织则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11]。胡宏伟、严晏指出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拓宽养老资金来源,同时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是扩大就业渠道、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12]。
三、当前居家养老的突出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乏
胡宏伟、钟金玲提出养老领域社会组织准入机制过于严格,限制了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的供给[18]。同时,袁维勤认为社会组织仍过多依赖政府,社会化动员与信息传播渠道受限[19],阻碍了社会组织中专业人才的作用发挥。此外,学者杨光辉等也指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20],政府需增设养老服务管理专业[21];同时,也要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具体的培训工作可联合院校进行,制定适应地区需求的养老护理培训课程体系[22],实行职业资质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服务人员做到持证上岗。
(二)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匮乏
冯晓娟指出我国目前居家养老资金来源渠道较少,限于家庭与政府、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缺乏民间社会资本的参与[23]。钟金玲认为非政府组织资金运行情况缺乏透明公开,财务管理制度尚未明晰使其在资金方面受到多重挑战[18];学者铁刚则指出当前政府养老的财政支出总量与结构和社会福利综合指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因此要继续改进财政的支出结构[24]。张歌认为应当引入老年长期照料的筹资渠道,即个人储蓄、公共部门资金支持、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25]拓宽资金来源;此外,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国外捐助,向社会提供服务获得的收入拓展资金来源[26]。
(三)居家养老服务亟待完善
目前社会各方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多集中在老人的日常照料、家政服务等方面,而针对老人的紧急援助服务体系还未完善,老年教育等项目投入匮乏[27]。许琳、唐丽娜认为在具体实施中,服务对象需要细分,当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贡献的老人,未覆盖所有老人并划分服务人群[28],且服务设施不齐全,功能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老人的医疗保健需求[29]。对此,可以建立老年人生活服务网、医疗卫生保健网,为需要养老服务的老人建档立案,便于各类服务信息的整合,全面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30]。
四、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研究
(一)政府作用
1.政策法律扶持
在服务主体方面,学者周湘莲、罗楠等都指出政府需明确、细化各参与主体的服务内容、程序及模式,保障老年人接受服务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健全居家养老的家庭支持政策,家庭成员选择与老年人共同居住,可以对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31],如购房时能拥有经济补贴、贷款优惠等[32]。政府逐步建立社会力量的准入机制,制定支持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服务企业用地用房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出台《老年护理法》等相关法律,制定照料者的服务细则,将居家养老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33]。
2.居家养老资金投入
学者张歌认为政府应扩大养老领域的资金投入,并制定资金使用规范,同时建立起长效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将相关的建设经费以及政府购买经费都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中[26],对居家养老项目的建设贷款给予贴息。伞楠、蔡成提出可以通过发放老年福利彩票[34]、出租闲置房产用作公共基金,邀请成功人士赞助等等增加养老资金投入。苏健也指出应当资金支持养老供需信息收集与整理、宣传工作,资助创建养老供需信息虚拟养老院,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全方位宣传居家养老服务,并维护和完善网络平台[33]。
3.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有效的腐败防范机制,是推动居家养老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后盾。周湘莲、胡宏伟认为政府应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估和投诉受理制度[35];学者田玲、张思峰、张勇敏认为必须引入第三方机构,施行多元化的管理监督机制,完善问责制度与公示制度[31],健全信息反馈渠道,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反馈,增加居民满意度等群众参与评定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规范评估过程,参考其他行业的星级考核制度进行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12],实现对服务提供方的全面监督。
(二)社会组织作用
1.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多元服务
社会组织相比于个体家庭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借助宣传舆论、示范带动等方式,促进社会各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吸引更多的人才[18]。此外,社会组织的职能分工逐步精细化,能够提供更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更灵活的项目化运作,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需要。同时,社会组织能够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个体之间起协调和沟通的作用,不仅能缓解一些社会矛盾,而且能为不同部门提供合作的契机,整合社会福利资源,优化养老服务内容[36]。
2.减轻政府养老财政负担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养老服务资金具有多元化特征,不仅融合了政府的资助,还有相关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捐助,拓宽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渠道,极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并降低了家庭支付养老服务的开支,并带动着相关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作用,带来潜在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37]。
3.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效率
社会组织因具有独立性、志愿性等特征,故拥有更多的精力注重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凝聚力的建设[37]。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时,社会组织弹性化的管理方式、透明式的运作模式,能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并满足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以其专业化服务团队和职业精神为老年群体提供令人满意的养老服务。既能够避免生产效率低下的出现、又能降低市场竞争过度所引发的问题,提高养老服务质量[18]。
五、居家养老研究的展望
居家养老作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所选择的养老模式,大力倡导也是大势所趋。学界对居家养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政府职责、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方面,为我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未来的研究可多关注于居家养老供给主体方面,如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渠道、市场机制对于居家养老的具体调节功效等都可进一步探析。同时“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增加老年人社会资本存量,是迎接老龄化挑战的最佳选择。”[38]
参考文献:
〔1〕洪国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思考[J].人口研究,1997,21(04):44-48.
〔2〕陈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J].社会,2001,(09):22-24.
〔3〕马春波.城市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4〕何荣.居家养老是我区城镇养老的最佳模式选择[J].新疆社科论坛,2005,(06):63-66.
〔5〕张旭升,牟来娣.“居家养老”理论与实践[J].西北人口,2010,31(06):25-28.
〔6〕齐海丽.我国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海论丛,2012,(04):95-99.
〔7〕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01):202-205.
〔8〕张晓晓.我国养老模式转变过程中孝道传承的作用[J].学术交流,2011,(09):51-54.
〔9〕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56-57.
〔10〕苗景秀.关于新形势下“居家养老”的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06):39-41.
〔11〕李晨漪.国内外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综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5):12-16.
〔12〕胡宏伟,时媛媛,肖伊雪.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12,(01):119-123.
〔13〕程鹏辉.民间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困境与对策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4〕蒋正华.中国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杂志,2005,(6):41-43.
〔15〕秦艳艳,邬沧萍.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职能分析[J].兰州学刊,2012,(01):123-127.
〔16〕葛启慧,班晓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回归家庭养老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2014,(12):19-21.
〔17〕高秀艳,吴永恒.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之浅见[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29(02):18-21.
〔18〕钟金玲.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02):45-50.
〔19〕袁维勤.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20〕肖云,杨光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结构优化研究[J].西北人口,2013,34(06):95-96.
〔21〕余珊.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2〕孙维良.通货膨胀背景下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36-38.
〔23〕冯晓娟.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2,(04):67-70.
〔24〕铁刚.基于社会福利指标的我国财政支出合理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35-239.
〔25〕张歌.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研究综述―基于经济学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4,(04):142-147.
〔26〕祁峰.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角色、优势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1,(10):75-78.
〔27〕潘芮.关于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08):178-180.
〔28〕许琳,唐丽娜.残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西部六省区的调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3,(01):33-36.
〔29〕祁峰.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19-123.
〔30〕杨智慧.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1〕田玲,张思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思路框架与制度安排―基于国际实践经验的分析探讨[J].理论与改革,2014,(06):56-59.
〔32〕李长远,张举国.能促型政府视角下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国际的经验[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03):5-10.
〔33〕苏健.居家养老与非营利组织的动员[J].理论观察,2013,(10):50-51.
〔34〕伞楠,蔡成.居家养老地方政府财政扶持分析[J].商业经济,2014,(12):22-23.
〔35〕周湘莲,林琛.居家养老服务民营化中政府责任的缺失及其治理[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8-21.
〔36〕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