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第1篇

关键词:统计预测;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时间序列预测法;回归预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9日

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但是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离不开统计工作的支持。本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借鉴其他学者对于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结合统计方法以及统计软件(Excel、SAS和Eviews)对企业某一指标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再将其与多因素结合进行回归分析预测,两种统计预测方法相结合,使企业决策者对企业自身和市场能够做出准确评估。

(一)时间序列分析法。序列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并且具有某种统计规律。企业在发展中的经营管理决策往往需要分析企业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且与其现状相结合,找出序列值的统计规律,预测发展趋势,进而避免随机因素的发生使得管理者做出错误的管理决策。

1、数据的采集。此处选取中国农业银行1979~2012年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下文直接用各项存款来指代)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数据如1所示。(表1)

2、非平稳时间序列――趋势分析法。使用SAS绘制1979年至2012年各项存款的时序图,如图1所示。(图1,x=各项存款)根据时序图(图1)从时序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序列蕴含着曲线递增的长期趋势,属于非平稳序列,可以利用曲线模型来对其进行拟合。对时间序列进行曲线拟合是通过SAS系统中的NLIN过程实现的。对1979~2012年34个观测值进行非线性趋势拟合(NLIN)。在NLIN过程中一共允许选择五种迭代方法,它们分别是:牛顿迭代法(NEWTON)、高斯迭代法(GAUSS)、马科特迭代法(MARQUARDT)、梯度法(GRANDIENT)、错位法(DUD),其中前三种迭代法的迭代功能强于后两种,此处对该序列使用高斯迭代法(GAUSS),拟合的模型结构为“x=abt”,待估参数的迭代初始值为“a=1.2,b=1.1”,通过SAS系统进行NLIN过程,得出本次迭代收敛,得到的拟合模型为:xt=656.4×1.1635t+εt。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拟合效果,将原序列值和拟合值联合作图,SAS输出结果如图2,图中红色曲线为原序列的观察值,黑点曲线为拟合值。通过该图可以看出拟合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再通过拟合的曲线进行下一期的预测(即2013年各项存款),可以从SAS的输出结果中得出2013年的预测值为131673.2011亿元。如果想继续预测2014年的各项存款余额,可以直接利用xt=656.4×1.1635t+εt对其进行预测。(图2)

根据拟合模型和实际观测值可以计算出估计标准误差为:

在95%的概率保证程度下,其预测的近似置信区间为:

2013±t0.05SE=131673.2011±2.0345×280.48

即在131102.5645亿元至132243.8377亿元之间。

(二)回归分析预测法。回归分析是应用极其广泛的数据分析方法之一。它基于观测数据建立变量间适当的依赖关系,以分析数据内在规律,并可用于预报、控制等问题。

1、数据的采集。此处仍对中国农业银行1979~2012年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Y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再选取4个影响各项存款的因素,即国内生产总值X1,进出口总额X2,财政收入X3,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X4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运用EViews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中国农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在未来时期的规模和水平。(表2)其中:(1)1995年4月,农业发展银行部分业务划转农业银行,故自1998年4月起,“各项存款余额”、“各项贷款”数据为常规、专项业务合并数据;(2)199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将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农村信用社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1995年年底,农村信用社以省为单位正式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故自1996年结转数起,各项存款不再包括信用社以及信用社存款准备金,1996年各项存款转数为6939.43亿元,此处1996年各项存款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银行境内合计人民币各项存款、各项贷款、各项储蓄时间序列比较分析表;(3)1981~198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平均发展速度为,1979年和198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是在1981年数据的基础上按平均速度推算得到的;(4)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来自于中商情报网以及SMM网讯。

2、计算相关系数。根据表2的数据,利用Eviews的correlations分析功能,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系数表。(表3)表3第一列表明,各项存款余额与其四个因素之间,均存在高度线性相关关系。据此,可以建立以各影响为自变量的一元或多元回归模型。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各项存款余额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形式,可以利用Eviews来绘制相关散点图。

3、建立一元回归组合预测模型。由于相关系数与相关图一致表明,若进行各项存款余额一元的回归预测,可选择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指标作自变量,建立直线回归模型。也可以先分别用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预测,然后构建一元回归组合预测模型。

根据数据资料,利用Eviews对各项存款余额与各主要对各项存款余额(因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表4)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为y1=0.213750x1-1870.225,它表明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将影响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增加0.213750亿元。

对该回归方程进行数理检验:(1)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由于tyx=77.58350>t0.025,32=2.0369,所以检验表明中国农业银行各项存款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显著的;(2)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由于F=6019.200>F0.05(1,31)=4.152,所以检验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是显著的;(3)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即r2检验):从以上Eviews分析结果可见,中国农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系数为r=0.997352391,可决系数r2=0.994712,修改后的可决系数为0.994547,这表明所拟合的回归方程是优良的,可用于回归预测。

同理,可知各项存款余额与进出口额、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之间均通过相关系数显著性、回归方程显著性及拟合优度等检验,并得到如下一元回归方程和估计标准误差:各项存款余额与进出口总额回归方程为y2=0.402196x2+146.3625,估计标准误差为5354.005;各项存款余额与财政收入回归方程为y3=0.980909x3+1914.656,估计标准误差为3941.889;各项存款余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回归方程为y4=0.317748x4+3464.002,估计标准误差为4824.353。

根据上述分析,已知分别以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为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其预测标准误差依次(按模型y1、y2、y3、y4排列)为:2261.308、5354.005、3941.889、4824.353,将标准误差与因变量平均数23100.374(785412.71/34=23100.374)比较计算相对误差指标(误差比率)可知,一元回归方程中y2误差率最小,y1误差率最大。将预测方程按误差率从小到大排列依次为y1、y3、y4、y2。

根据统计学5和预测学6理论,预测模型的误差越小,其预测精度则越高,可靠性越强。这里可根据误差比率系数来确定各模型在组合预测中的权数。3

一元回归方程之间误差指标的比例是:9.79%∶23.18%∶17.06%∶20.88%=1∶2.3677∶1.7426∶2.1328。

设总权数为1,误差最小的y1的权数为x,按误差率比例分配权数则有:,即:519322×1.1506=597531.8932(亿元)。

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进出口总额2013年预测值为285043.4106亿元、财政收入2013年预测值为140112.244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2013年预测值为428863.5425亿元。

将各自变量2013年的预测值代入相应的一元回归预测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4个一元回归预测值:y1=0.213750x1-1870.225=125852.2172(亿元);y2=114789.6821(亿元);y3=139352.0178(亿元);y4=139734.5349(亿元)。

将y1、y2、y3、y4代入上述的组合预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对2013年中国农业银行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作出如下预测:

y=0.4056y1+0.1902y2+0.1713y3+0.2328y4=129279.8572(亿元)

本文的时间序列分析和回归分析对2013年中国农业银行年末各项存款余额预测分别为131673.2011亿元和129279.9095亿元。据调查,由中国农业银行2013年前三季度报告可知10月31日中国农业银行年末各项存款为118025.44亿元。根据比较,回归分析的预测数据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时间序列分析法主要优点是考虑时间序列发展趋势,使预测结果能更好地符合实际,但是忽略了其他因素对观测指标的影响。使用该方法的关键是根据企业发展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该企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性,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而回归分析预测则可以将与企业有关的经济指标或有影响的指标放在一起进行相关的分析比较,为企业管理决策者寻找促进和阻碍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供了依据,及时地为企业未来制定有效的、明确的发展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家龙.国内生产总值回归预测新探[J].统计与决策,2013.9.

[2]王春峰,万海晖,张维.组合预测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1991.1.

[3]徐国祥.统计预测方法的特点研究[J].Statistical Research,1999.2.

[4]庞皓.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计量经济学(第二版),2012.

第2篇

【关键词】 税收筹划;决策;营销手段

一、对税收筹划及房地产现状的基本认识

税收筹划是企业的一种理财活动,是指纳税人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自己的纳税事项进行系统安排,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税收筹划的出现是税收进步的象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也是现代企业必修的一门功课。企业管理者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合理运用会计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减轻企业税负,增加企业收益,从而使企业得到稳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地方税收有着显著性影响。然而,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部分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而在2010年的两会召开期间,房价过高的问题再次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民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房地产“新国十条”及各地颁布一系列房价调控政策更是表明目前无论是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层面还是需求层面,都不支持房价的持续高涨。在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不能够在房价上获取高额利润,那么通过选择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减轻房地产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利润则是必不可少的。

二、税收筹划在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以营销手段、投资方式、服务内容的决策选择为基础,阐述了税收筹划在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实际应用。

(一)房地产企业营销手段的税收筹划

从房地产“新国十条”及各地颁布的一系列房价调控政策再到近期内关于开征住房保有税的争论,房地产界可谓是风起云涌。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更使得消费者观望情绪严重,房产成交量不断下降。案例1,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加速资金回笼,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往往会采用一些营销手段,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面临着以下两个方案的选择:方案1,促销期内买房子送汽车(假设一套房子定价200万元,一辆汽车价值20万元);方案2,促销期内优惠原价的10%。

企业管理者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对于方案1,客户如果买一套房子200万元,就须赠送一辆汽车,花费20万元,所以房地产公司收入180万元;对于方案2,在促销期内给予客户原价优惠10% ,则净收入也为180万元=200× (1-10%)。从销售角度分析,两种方案没有差别,均可行。但是如果站在纳税的角度考虑,方案却有优劣。

方案1,对于房产公司来讲,销售一套房子200万元,需要缴纳营业税200×5%=10万元,城建税及附加10×(3%+7%)=1万元;同时,房产公司用200万元的20万元购买汽车无偿赠送给客户,按照增值税条例的规定,企业将外购的货物无偿赠送给他人应视同销售货物,须征收增值税,因此企业还须多缴纳增值税:20×17%=3.4万元。汽车是房产公司无偿赠送给客户的,客户应作为“偶然所得”,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房产公司负有代扣代缴的义务,即房产公司还需要代客户缴纳个人所得税:20×20%=4万元,房产公司代客户缴纳个人所得税4万元,按照所得税规定不能作为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还需要多缴纳企业所得税4×0.25=1万元,房产公司还应缴纳印花税200×0.05%=0.1万元。综上,房产公司在此销售过程总共应缴纳的税费19.5 万元(10+1+3.4+4+1+0.1)。对于客户来讲,房产买卖需要缴纳契税:200×2%=4万元,印花税200×0.05%=0.1万元。客户合计应缴纳税费4.1万元。

方案2,按照优惠价的10%销售,即以180万元的价格销售,企业需要缴纳营业税180×5%=9万元,城建税及附加9×(3%+7%)=0.9万元;缴纳印花税180×0.05%=0.09万元。综上,房产公司在此销售过程总共应缴纳的税费9.99万元。比方案1相比,税收减少9.51万元,减少比例为48.769%。对于客户来讲,房产买卖需要缴纳契税180×2%=3.6万元,印花税180×0.05%=0.09万元。客户合计应缴纳税费3.69万元。与方案1相比,税收减少0.41万元,减少比例为10%。

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方案1缴纳的各项税收大于方案2缴纳的税收,因此,无论对于房产公司还是对于客户,都应选择方案2。

(二)房地产企业投资方式的税收筹划

房地产企业除了通过房屋销售来获取企业利润外,往往还进行对外投资,来获取更多的利润或降低风险。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面临着以下两种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房产投资联营,投资者参与投资利润分红,共担风险。另一种是房地产企业以房产投资,不承担联营风险,只收到固定收入。为此,可通过以下案例说明,税收筹划对房地产企业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和运用。

案例2,某房地产企业注册资本为2 000万元,其中办公楼价值为500万元。该房地产企业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获取更多利润,企业管理层决定对外进行投资。根据上述说明,如果该企业以500万元的办公楼投资,每年能收回的租金收入为600万元。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仅从房产税考虑,对于该企业而言,如果参与投资利润分红,共担风险的,应按房产余值作为计税依据计征房产税,其应纳房产税=500×(1-30%)×1.2%=4.2(万元),但如果该房地产企业只是以房产投资,收取固定收入,不承担联营风险的,则应按租金收入计缴房产税,应纳房产税=600×12%=7.2(万元)。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共同承担风险比不共同承担风险要节省3万元的税款,但共同承担风险会增加纳税人的风险系数,所以在选择这种筹划方法来进行税收筹划时,还应该从综合方面考虑,如果共同承担风险对纳税影响比较小,则可以考虑这种合作方式。

(三)房地产企业服务内容转换的税收筹划

房地产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还可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灵活转化服务内容,从而达到减轻税负、获取更多利润的目的。

案例3,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某房地产企业原来的主营业务不景气,仓库被闲置,为增加收入,公司决定转型,把对外出租仓库作为主营业务。当年取得租金收入800万元,依据5%的税率需交纳营业税40万元,依据12%的税率需交纳房产税96万元。单此两项税收就达136万元,占到总收入的17%(136/800);若再加上其他一些税费,则企业的税负更重。

对于这个具体案例,可以根据当地物业管理标准,对年租金收入进行筹划,把年租金800万元,变成年租赁费400万元,物业管理费400万元。由于物业管理费只需交纳营业税,不用按租金收入交纳12%的房产税,因此,通过节税筹划前后的税负比较,可以看到:节税筹划前,营业税和房产税合计136万元;节税筹划后,营业税不变,仍为40万元,但房产税现在只需按400万元计算,即400×12%=48(万元),总体税负为88万元。这样可以使企业减轻税负48万元(136-88),税负减轻35.29%(48/136)。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说明,经过纳税筹划房地产企业的税负相对未纳税前大大减少。可见,纳税筹划是房地产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税收上缴、压缩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与此同时,纳税筹划还为房地产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另一发展空间,这主要是由于考虑到我国房地产的现状,我国政府对房价的严格防控和高压打击给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的极大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素荣.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M].机械工为业出版社,2009:261-267.

[2] 王克霞.新企业所得税对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的影响[J].商业经济, 2009(9).

[3] 葛长银. 谈房产税的节税技巧[J]. 财会学习,2009(6).

第3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经营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管理会计诞生于西方国家,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由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起步较晚,管理会计制度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受到极大约束,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地位微乎其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管理会计与企业经营决策之间的关系

1.管理会计为企业运营决策提供多方面信息

会计是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统一管理,是对企业生产运营的控制与总结,其在账目分析基础上对会计资金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与总结。在企业日常运营中,会计基本任务是为企业多种经营活动进行核算(为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搜集、处理会计信息)与监督(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考核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期完成预期目标)。而管理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会通过大量的资料、数据,并按照时间顺序,客观、全面地对会计信息进行定量分析,进而综合反映企业具体经营情况,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多方面数据支持,为企业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会计信息、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信息等全方位信息,从而为企业管理提供全面帮助。

2.管理会计能配合经营决策的顺利实施

“经营决策”属于一个全方位、综合性问题,会计工作可通过固定资产计算、税务调整等方式对企业法人决策产生影响。会计工作能为企业管理者、经营者提供多种数据支持,更好地帮助企业在“低成本”运作方式下取得良好效益,更好地配合经营决策顺利实施。

二、管理会计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具体步骤

管理会计真正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需要经过以下步骤:①确立企业决策目标,发现企业运营中的具体问题。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及时发现问题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前提。不管是目标确立还是发现问题,必须在全面信息资料基础上进行测算,会计测算能及时反映企业运营指标。②围绕企业决策目标,积极制定多样化运行方案。要想实现某一目标,必须制定多种可行性计划方案。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积极分析各种方案,并出具会计分析报告,最终,在企业领导阶层、会计人员、员工等共同参与研究下,确立经营决策方案。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策略

1.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在信息化发展大背景下,必须积极完善企业会计工作,并全面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从而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完善基础会计工作,需要加强财务核算管理、财务监督管理、资金管理。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需重新定义人才素质结构。首先,提高会计人员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通过团队建设、拓展教育等方式,加强会计人员新技能、新知识培训力度。其次,企业应加强自身发展平台建设力度,积极引入复合型专业人才、管理类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全面加强会计人员综合技能,使其全面掌握会计准则,在熟练掌握会计业务基础上,针对性开展会计管理工作,从而为企业运营提供全面信息支持。

2.强化企业成本管理

企业应积极加强资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算管理,真正将企业资金用到“刀刃”上。例如,会计人员可通过作业成本法编制企业成本预算表,从而更好地总结出哪一生产环节所耗成本大,哪一产品对企业利润贡献作用大,进而进行针对性管理。对于核算企业成本费用来说,核算费用与企业真实运营成本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会计成本核算具体过程中,会出现成本追加、丢失等问题,针对性分析上述问题,能准确掌握企业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财务分析、非财务分析总结出如何避免上述问题,从而,更好地强化企业成本管理,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3.加强企业多部门协同合作

具体管理会计日常工作中,在评估不同部门绩效、比较分析固定资产重置成本等过程中,必须得到企业其他部门的配合。因为,即便会计人员掌握了系统的会计理论,没有其他岗位人员协助,也很难对生产设备专用价值进行真正评价。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市场部门、生产部门等员工需及时向会计部门提供所需的专业信息。另外,还需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热情与积极性。在现阶段企业职能管理制度、权威管理方式等双重影响下,管理会计人员听从领导安排,扮演者“执行程序者”的角色。因此,管理阶层应当制定科学的奖罚制度,真正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并提高会计人员责任意识与使命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还应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作用,进而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宁宁.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4(03).

[2]沈如军.创新管理会计应用机制 助推精细经营与管理[J].金融会计,2012(02).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 激励决策 优化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局面的日益剧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经营管理视为自身发展重点,且在实施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以此来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但目前激励机制在制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薄弱之处,因而在此背景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从深化物质激励策略等途径入手来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以下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影响企业激励决策的主要因素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影响企业激励决策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工资、福利、奖金等物质奖励具备直观、明显的特点,因而物质激励措施的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人员懒散的工作态度,并实现最大的激励成效;第二,工作本身也是影响企业激励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且由于工作是由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安全细则等几个部分组成,因而企业在实施激励决策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工作本身因素的影响,继而由此来为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且带动其基于基础条件有所保障的基础上可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环境中,达到高效率工作状态;第三,企业文化、团队合作氛围、人际交往状况等工作环境因素也会引起工作人员工作情绪的变化,因而在此基础上,企业领导阶层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致力于宣传企业文化氛围建构的重要性,最终将抽象的工作环境具体化,且就此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第四,员工发展是企业激励决策实施的核心要素,因而当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企业激励决策机制现状分析

就当前企业激励决策机制实施现状来看,其实施的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针对性是企业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之一,即部分企业在激励机制内容完善过程中未实现与员工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从而在实践实施过程中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无法真正发挥其自身功效;第二,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激励决策机制的制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即其仅通过调查统计数据的形式完善激励机制内容,从而无法全面的掌控到激励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实际问题,最终形成了激励机制效率不高的现象[1];第三,部分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以物质激励为主的实施原则,继而在短时间内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但此行为的凸显不利于员工的长期发展,并就此影响到了员工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因而在此基础上应对此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最终由此强化激励决策机制实施水平,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条件。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激励决策优化策略

(一)加强精神激励优化策略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加强精神激励优化措施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在此基础上首先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设定精神激励计划,且将肯定员工、为员工设定目标、充分认同员工等内容纳入到精神激励范围内,继而由此来引导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基于被认同与被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并增强自身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认同感,达到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状态,且就此满足企业发展条件。其次,企业在实施精神激励优化策略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员工间精神需求与敏感程度不同的特征采取多元化的精神激励形式,同时要求管理人员应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掌控到员工个性特征,继而选择有针对性的精神激励策略,达到高效率激励状态。

(二)深化物质激励策略

物质激励策略的实施亦有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而在此基础上,要求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过程中应通过薪资报酬、物质福利、奖金、提成等途径来为员工创设工作动力,并引导其在直观激励因素的影响下可更好的投入到工作环境中,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此外,由于生活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员工对物质激励呈现出依赖性较强的特点,因而基于此,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着重满足员工物质需求,继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就此营造积良好的工作氛围,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但在物质激励措施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产生利益纠纷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应注重将物质激励方法贯穿于经济型员工管理中,以此来更好的发挥激励成效,同时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三)注重员工心理需求

由于企业员工心理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因而企业在激励决策机制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抓住员工心理需求制定较为科学且合理化的激励措施,并在策略实施过程中以监管部门构建的形式加大对激励机制实施力度的监督,并及时发现激励方法实施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此外,激励决策机制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实施的基础条件,因而当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对反馈机制平台等的构建全面掌控到相关的信息,同时基于对信息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到企业全体员工的实际特征与工作情况,最终由此不断调整激励决策机制内容,深化激励机制实施成效。另外,在激励机制内容完善过程中基于注重员工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应对其实践作用效果展开系统化分析行为,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2]。

(四)科学制定经营管理激励策略

在当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科学制定经营管理激励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经营管理现状完善经营管理激励机制体系,且在体系内容完善过程中以信息收集的方式获取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并对其展开定性分析,同时全面掌控到员工实际特征及工作情况,继而由此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其次,在经营管理激励措施制定过程中利用数据统计技术对机制应用可行性展开分析行为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当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的有效实施。

(五)激励决策优化案例

L公司成立于2000年,其拥有正式员工1600多名,总投资额达到了6.3亿元。且到2013年为止,员工工资总数达到了1000万元,同时其收割机、挖掘机等产品销售总量达到了11亿元人民币。在产品开发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产品生产工序的有序开展,L公司负责人实施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同时物质奖励达到了14万元人民币。此外,L公司在实施激励措施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其作用成效,其通过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公司管理人员为300人,技术人员210人,销售人员220人,一线操作人员800人。同时基于员工结构掌控的基础上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即以考核奖励+研究成果奖励的途径鼓励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工作积极性。另外,公司在基本工资划分过程中始终秉承着岗位系数工资+岗位项目工资+岗位提成工资的工资发放手段,最终由此达到了良好的奖励成效,并就此推动了经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

结论:综上可知,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影响到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要求当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激励决策机制的实施,且通过注重员工心理需求、深化物质激励策略、加强精神激励优化策略等途径来应对传统经营管理中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并引导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激发自身工作热情,同时为企业发展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刚,张亚丽.人力资源激励会计:激励创新催生的核算整合[J].财会通讯,2014,14(07).

[2]俞支援.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激励制度优化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32(28).

[3]章凯,李朋波,罗文豪等.组织―员工目标融合的策略――基于海尔自主经营体管理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4,11(04).

[4]邵建刚.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12(01).

[5]魏京京.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4(07).

第5篇

摘 要 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条件。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优化激励决策,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而保证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获得长远发展的机会。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激励决策的现在及影响因素,然后阐述了其优化方法。

关键词 经营管理 激励决策 优化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激励决策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但是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激励决策研究机制,管理者只有正确分析企业激励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才能够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含义

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运营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类,物质激励主要是企业根据员工的业绩和能力评估给予员工的薪水、用品等实物奖励;精神激励主要是企业给予员工的满足其精神需要的奖励,例如晋升、赞许、旅游等。企业运行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能够帮助企业留住优秀人才和提升人才素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获得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二、我国激励决策在企业的发展现状

激励决策的研究始于西方国家,我国则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吸收国外优秀的经营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我国企业经营中激励决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缺乏针对性。企业在建立激励机制时没有因人而异,未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盲目地采用一种固定的激励方式,降低了激励的作用;第二,缺乏长远性。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物质激励方式,这就需要企业逐次增加物质的价值才能保持激励的效果,从长远角度看,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第三,缺乏科学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其实施过程中又没有科学的评定标准和相关的程序。

三、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影响激励决策的因素

只有在全面了解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激励决策,将优化决策的效用最大限度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人性的影响

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公司相关业务决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固然重要,但是缺少“人”这个前提条件,前者都不成立。只有充分了解各部门员工特点,深入了解员工需求,利用这一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激励决策,从而提升激励决策的实效性。例如:部分员工对待工作热情度不高,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没有及时进行沟通。此时就可以采用激励政策中的“金钱激励”,依据员工工作状况进行相应的薪酬奖励,相反对表现欠佳的员工进行惩处,提升员工的忧患意识。再者来说,倘若员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且拥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够进行自我引导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此时可以采取“事业激励”的方式,在其原有基础上给予其挑战性更大的工作机会或者职位诱惑,为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提供内在动力。 (二)组织结构的影响

激励决策能够帮助企业工作进一步展开,而最主要因素是正确处理好激励者与被激励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组织机构形式清晰化,将优化激励过程具体化,确保员工能够在自己岗位上履行自身职责,是符合优化激励决策的客观需要。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部分:其一,相对齐全的企业职能部门,能够贯穿企业主营项目由采购到销售等其它环节的始终,为企业管理系统清晰化创造条件,保证各部门职能不一且避免“真空地带”的产生,不能因为出现某个临时目标或者特殊情况进行更改,保证公司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绝对权威性。其二,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应当相互合作,避免管理换乱、权责不明等相关问题的产生,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和应当履行的职责。其三,企业管理层次清晰化,两个机构之间权责重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管理层次化能够减少企业人力成本,如若管理层次不清晰直接影响到激励政策效用的发挥。 (三)需求的影响

每个人都渴求自身能够获得更深层次发展,因而想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实现自身价值需求等,为了能够满足自身不同层次需求,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进一步满足自身需求而努力。

四、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方法

(一)物质激励决策优化

物质是基础,物质需求是员工的最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两点:一是要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员工对物质的需求程度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经济型的员工对物质的需求更大,可以采用以物质激励为主形式;二是要定量,人对物质的需求是永远也无法得到彻底的满足的,而企业所能给出的物质激励是有限制的,一旦未来一天员工的这种需求没能得到满足,那么必将出现消极代工的现象。因此,物质激励应当进行量化,必须与与员工自身的表现、业绩和贡献等挂钩,以平衡员工需求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工作与员工关系激励决策优化

一方面,应当适时地给予企业员工以精神的激励。精神激励的方式有为员工设立学习标杆、给予荣誉奖励、肯定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贡献等,使员工获得肯定、被需要以及归属感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并且应该这对不同个体的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精神激励;另一方面,要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要以契合员工生活,注意疏通员工与员工、领导的关系,倡导团队精神等来保证员工精神的愉快、对企业的热爱和认同,已达到激励的作用。 (三)晋升和发展激励决策优化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员工更切身体会到没有知识寸步难行,一边竞争的愈发激烈,员工更想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个时候员工的需求不只有物质,仅仅依靠物质激励已经无法起到长久的激励作用。给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既能使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总体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员工得到提升后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给予员工晋升机会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肯定与认可,自然可以促进员工投入更多的热情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总而言之,培训与晋升激励机制是一个双赢的方式,既有效地激励了员工,同时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

在诸多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同的奖励方式所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对企业科技研发部门进行物质奖励,无法达到预期的激励作用,因为技术人员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才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其大多需要技能培训方面的奖励,再有就是技术人员,他们工作辛苦迫切希望得到企业领导肯定,希望获得荣誉奖励或者情感奖励,换一种方式来说,依据员工需要采取不同奖励方式,激励决策的作用才能够充分显现出来,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提升其经济效益。

五、总结

激励机制是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企业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多样化的、与企业情况符合的激励机制,并收集相关的信息来对既有的决策不断优化。在运用中,应当以物质激励决策为基础,以工作和员工关系激励决策为辅,以培训和晋升激励决策为重要手段,相互结合起来进行运用,激发员工内在潜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楼建设.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J].中国商贸,2014(28).

第6篇

电力公司的经济结构对于电力公司而言至关重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仅要确保内部的经济管理和文化水平,还要保证企业能够良好地发展,这就需要对这些管理人员提出一定的要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者能够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所以企业管理者在促使企业良好发展的过程中,应保证其自身的思想观念必须是正确的,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呈现增长态势。而对于电力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经济学知识,还需和员工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并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企业管理者必须通过建立内部沟通平台,明确界定相关工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通过权责分工实现顺畅的工作流程。实现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沟通与融合,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力公司是老国有企业,他们缺乏快速接受和吸收新事物的能力。作为传统的国有企业,电力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没有合理的资金配置。对于一个发达的企业,企业社会融资和资本应该充分掌握现金流。然而,目前中国的一些电力公司对现金流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其的管理。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和使用,资金分配严重不合理,导致电力企业持续低水平运行,许多产品生产过剩,从而导致产品的积压。大量的投资见不到回报,电力企业存在不合理的资本链。管理不到位,流动资金的使用减少,资金积压和资金不足对电力公司的融资构成巨大风险。虽然现在电力公司引入了一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法规,但在电力公司中,由于学习缓慢、消化缓慢、实施缓慢等问题,使大多数电力公司尚未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尚未灵活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规范企业管理。电力公司存在很多经济管理问题,资金内部控制也无效。整个生产、销售和运营都是脱节的,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有机的统一。生产部门只管理特定的生产,企业内部财务部门仅按日常开支和账户运作,对企业的各种经营费用和支付状况的使用没有长期有效的监督。

三、加强电力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

1.改善电力企业的交易方式。电力企业要想从外部途径中获得资金,需要和他人进行交易,将自身资金进行投资。大部分电力企业和公司都会经过研究论证之后,才能进行交易。首先,要考虑自身资金的充足率,交易资金是否符合要求。其次,要考虑资金的回报率及投资风险的大小。另外,还要加深自己对市场和行业的认识,知道当前的大环境和相关政策,从而了解交易项目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交易方式的正确与否。为防止资金的浪费和损失,有必要保障交易的安全。电力企业的增值是电力企业的责任的一部分。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的价值,更需要良好的运作模式和有规划的资本运作,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所以,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应以整体经济效益为总体目标,有机地联系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有效防止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发电量的损失,进而增加企业收入。2.强化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意识。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考虑企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问题,树立正确的资金管理意识,负责资金流动和企业的良性发展。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不断加大企业的内控管理和宣传力度,通过有效合理地使用企业内部资金和科学的培训经营管理相关知识来提升员工对企业内部成本的控制意识,使他们充分了解市场行情,把握住各种发展机遇,待时机成熟时可以进一步引入外资来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多角度进行比较,确定高质量的投资计划,并按市场规则进行运作,不断增加企业资金,保证企业的流动资金充足。实现投入支出合理周转,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资金使用率。3.抓住电力营销和资金回收。要想企业得到良好发展,就必须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也要紧跟市场的步伐,及时进行资金回收,因为生产资金一旦被占用,就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无法正常经营,导致电力企业陷入困境。作为一家电力企业,它面临着特殊的市场需求,有必要在市场上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调整企业发展的方向,才能增强企业的生命力,提高对消费者的重视程度,利用市场这一决定性因素改善企业管理,增加企业应对挑战的能力。除此以外,企业还应通过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和激励制度,促使生产人员积极工作,保证企业的良好运作。生产、经营、销售和售后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好,才能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使得企业能迅速收回资金。

四、整合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把握企业经营的关键点。根据经济管理的理论认识到企业管理的关键点。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管理要点构成了企业管理的关键线,关键管理人才的整合与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关。作为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精确把握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实践中观察分析,从而加强对关键点的管理,形成一个管理网络,从整体上管理企业,促使企业实现发展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关键环节的人才力量以及人才资源的培训投入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对人才进行跟踪培养,及时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弥补不足,才能不断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完善企业管理。2.重视并整合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电力企业必须开源节流,在增加外部投资的基础上,节约自身资源,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和物质的功用,减少运营成本,增加管理质量,从而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对公司的运营状况、成本控制和盈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关键运营环节,妥善管理,培养关键人才。电力企业的效益不高,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制度不合理、不健全,因此,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把控内部经营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少数关键人才的培训和资源整合,提升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利用率。

五、结语

第7篇

经营管理作为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贯穿于建筑企业生产发展的始终,为提高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素质和应变能力,建筑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必须应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利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建筑企业经营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然而,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就经营管理总会受相应因素的影响,而使其不能更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影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实际问题。

(一)巨额拖欠款引发的财务风险

近些年,经济的不稳定性,在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愈发严重。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结果表明,每到年底全国累计拖欠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总额均超过亿元。

施工企业通常因为巨额的工程拖欠款往往导致利息的负担过于沉重,出现资金周转上的困难,增大了坏账的风险,严重的甚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低价中标引发的利润风险

环顾当下的建筑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于是就有了低价中标的模式,虽然中标但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在最近几年的工程实践中,一类工程三类取费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种环境下,一旦施工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就不可能彻底走出因压价让利因素而导致的窘境,因此而潜在的利润风险是相当大的。

(三)施工合同不平等引发的履约风险

建筑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许多的工程项目,甲方则利用这一点,从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迫使施工企业所签下了的施工合同有失平等性。比如“垫资施工”已成为投资方降低资金成本、转嫁经营风险、榨取施工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

(四)项目管理上的缺失引起的效益风险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施工企业自身管理上薄弱和机制不合理,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漏洞,施工效率低下。事实表明,现场管理上的混乱是老牌施工企业积久的弊端,其带来的工程成本风险是极大的。

三、传统技术、适用技术和先进技术的选择

建筑工业化使建筑技术日益先进,建筑企业的有机构成越来越高.先进技术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给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但是,由于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建筑施卜的复杂性,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大最涌现.不同企业就必须选择不同的技术既使是大型企业,不同工程中也应选择不同的技术一企业追求的目标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向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因此,技术必须服从经济的需要一般来说,决定企业技术程度的因素主要是企业规模,但对一个具体企业来说,主要因素就取决于工程的复杂程度、建筑物的结构、层高、工程量等条件。为了正确地进行选择,就必须有定量的决策方法,以下面试举例说明。

例1.某建筑公司在生产中可采用传统技术、适用技术或先进技术。由于传统技术主要是人工生产,几乎不需要什么建筑机械设备,因此生产中固定成本较低。但手工生产需要大量人力,劳动效率不高,材料消耗较多,因此变动成本较高;先进技术大量使用机械设备可大大节省人力,生产中变动成本较低,但固定成本就会提高;适用技术介于二者之间,固定成本高于传统技术而低于先进技术,变动成本低于传统技术而高于先进技术。

假设该公司若采用传统技术生产,固定成本只需20万元,适用技术的固定成本为30万元,先进技术的固定成本为60万元,传统技术消耗较多的人力和材料,单位建筑面积的变动成本高达20元/平米,适用技术的变动成本为180元厂平米,先进技术的变功成本仅为160元平米。

四、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问题

建设资金的管理体制改革后,建设单位不再无偿使用国家的纂建投资。建筑企业实行投资包干制,也必须精打细算,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6对本企业的自有资金,也要考虑如何合理分配使用。

这些都要求建筑企业学会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才能提高投资报酬率,尽快回收建设资金。一般总存在若干个建设项巨可以投资,所以首先确定出可以投资的.几个项目在不同投资额下的收益情况,这是正确进行决策的前提,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根据各种不同的投资组合形式,决定每项工程应投资的数额。

为了破解施工过程中缺乏监管的难题,潍坊市财政局创新提出实行财政专管员制度,强化过程管理、现场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政府投资的所有的城建项目派驻两名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财政专管员,及时介入施工现场,对工程量计量、材料价格确认、变更签证及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参与和监管,其中重大变更事项由专家小组集体论证确认,防止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等问题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据了解,在施工现场,专管员甚至都要对使用钢筋的粗细都进行严密监督,这样就确保了工程的质量。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狠抓城建资金管理的决心,也难怪有人说专管员就是市领导的“眼睛”。

也许有人会问,如何保证这些专管员不徇私舞弊,甚至积极主动开动脑筋对项目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呢?据了解,审计局要对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的评审质量进行监督,如果一旦出现把关不严的问题,在年底考核之后专管员就会被辞退了。并且专管员的工资在事业单位工资基础上实行浮动的绩效工资,提出的意见好坏跟收入挂钩,在年底考核的时候如果你出的好点子多,会给予额外奖励。

第8篇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发挥企业的最大动力,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留住人才,就是掌握了企业屹立不倒的源动力,而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辅助企业解决各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走出困境。本文就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激励决策优化对策进行探讨分析,以期对其他相关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企业 经营管理 激励决策 优化

自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进行了激励理论的相关研究,然而该理论缺乏企业的实用性,和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未达成很好的接轨。激励机制主要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审核标准,员工可通过达成决策方案的各项目标来追求能力的提升和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该机制也可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高度结合,通过高效的管理,实现共赢的局面[1]。在以往的激励机制中,大多是依靠主观经验进行定性决策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而本文主要就激励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实用的激励决策优化对策。

一、激励理论的相关概念

(一)激励的概念

西方经营管理类论著《组织行为学》以及《管理心理学》中对激励的定义为工作动机,即探讨员工在做某件事时所具备的心态及渴望程度,从而体现出员工做事的努力程度[2]。因此,激励是一种心理表现,若员工受到某种刺激而对做某件事抱有持续性的兴奋心理,则激发员工的这种动力就是激励。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采用灵动的机制推动员工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以绩效考核的形式来衡量员工的个人所得,保证薪酬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

(二)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发展中的一块不容忽视里程碑,为企业经营管理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它按照人的基本需求,将其分为了五个层次,按照需求程度的高低进行划分,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3]。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员工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找到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激励决策因素分析

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激励环节仍然较为薄弱,使其提升发展过程受到一定的阻碍。虽然企业的性质各不相同,员工的需求也有所差异,但是企业并未根据员工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的环境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同时,部分企业制定激励机制过于形式化,并未深入地进行可行性分析,导致其缺乏一定的可行性,丧失了实用性。此外,激励机制必须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长期战略相一致,然而由于在运用过程中常会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激励机制的作用及效果较弱,可能导致其产生相反的作用,进而对企业的发展有害。

(一)物质因素的分析

物质因素是企业奖励给员工的福利待遇或工资薪酬等。薪酬奖励是员工最基本的需求,而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求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员工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需求。通过物质因素的满足,可以很直观的反应企业激励机制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动力。

(二)工作环境因素分析

工作环境因素是企业员工感到归属感以及舒适感的重要因素。例如,企业文化、企业氛围、员工关系、团队和谐性等,这些因素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给员工营造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的凝聚力,发挥集体价值,产生“1+1〉2”的效果。同时,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关于安全的需求以及爱和归属的需求均与工作环境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员工在舒适的环境下工作,才能保证饱满的精神和持久的战斗力,为企业和个人的共同目标及利益而不断努力。

(三)工作性质因素分析

工作性质因素是企业员工从事某项工作最优先的考虑因素。只有在符合自身能力或专业范围的情况下,能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提升其业务水平[4]的工作,才是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好工作。同时,工作内容或工作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实际,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员工的持续发展。工作压力就犹如弹簧,拉的过低,起不到效果;拉的过高,则会两败俱伤。因此,为员工制定合理的工作内容及目标,才能发挥更好的工作效果。

(四)发展空间因素分析

发展空间因素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最核心的考虑因素。企业想要留住人才,必然要设置合理的晋升空间,能够符合员工的职业规划。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自我实现的需求属于最高层次的需求,员工在某一工作岗位有一定的突出成绩后,必然希望寻求更高层次的目标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企业如果不能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若要保证经营管理的高效,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必然需要设置能满足员工个人需求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对策,希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激励决策有一定的帮助。

(一)设置合理的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必须有针对性,且能够科学定量计算,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来制定奖金及薪酬的层次体系,为不同岗位的员工提供相对合理、满意的物质奖励。标准的制定要适宜,过高的标准会让员工失去奋斗的激情,过低的标准则无法起到推动促进的作用。同时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的物质奖励可以多样化,如企业分红、股权激励等,但要保证与业绩及自身贡献挂钩。

(二)保障优良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的优化要从公司的硬性设施、企业文化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入手。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于工作状态,若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上下级沟通存在障碍,员工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则会影响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消除这种困境的方法就是不断进行团队建设,发挥良好的团队精神[5]。例如,定期开展员工活动,增加彼此的熟悉感,增进工作的默契度。

(三)提供专业的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是员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是挖掘员工潜力,实现员工发展的一大手段。员工入职后对其开展相应的岗位培训,以便快速投入工作状态。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考核制度,一方面能够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标准。此外,还可通过参与各种专业性的讲座及联谊交流活动,加强员工对自身岗位的深入认识,辅助员工建立好职业规划,满足员工自身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高度统一,实现共同发展。

(四)建立公平的晋升渠道

员工的晋升空间是决定人才去留的关键因素。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当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时,要能够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最大程度的保留人才。员工的晋升不仅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需求,也充分显示了企业高度认可的态度,从精神层面上肯定员工的工作,激励员工更高的工作热情。因此,企业在晋升渠道的建立上可适当扩展思维,充分为员工考虑,搭建合理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平台,保证员工能够学到更多的工作技能[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激励决策对其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激励机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简单阐述,进而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理论分析了影响其经营发展的几项关键因素,分别为物质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工作性质因素以及发展空间因素。最后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 阚黎明.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研究[J].商,2014(12):30-30.

[2] 周雄飞.用经济增加值构建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27-30.

[3] 王辉.浅谈激励机制在经营管理中的运用[J].化工管理,2014(3):2-2.

[4] 李金彪.探讨经营管理中员工的激励策略[J].硅谷,2011(2):120-120.

第9篇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转型 策略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时期,现有经济事业发展也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条件制约了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走向。早期受到国家政策及市场条件的影响,新型产业模式难以得到经营者的认可,大部分企业都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实践证明,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企业必须坚持从劳动密集型转移到技术密集型,这样才能完成经济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缺陷

过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各种必需品,满足了企业生产及消费者购买的需求,促进了社会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发展至今,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的缺陷更加明显,主要包括:

成本高。成本费用是决定企业生产或经营收益的关键要素,控制成本资金才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这是经济学中强调的重要理论。回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整体经营的成本耗资较高,要求企业参与项目建设时提供较多的成本费用。首先,劳动密集产业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企业需招聘大量人员才能完成某一项生产任务,这其中消耗的薪资费用大;其次,生产资料采购成本多,产品加工原材料、配合料等费用都是很高的成本投资。

收益少。高成本、低收益,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最大缺陷,也是导致许多企业无力承当资金债务而倒闭的根源。劳动型产业没有固定的经营模式,而是完全凭借劳动力投入来创造收益,通过添加劳动力的投入,增加产品的生产数量,进而达到销售收益增长的目标,整体收益回收过程比较复杂。这种经营方式最终创造的利润额度与预期值相差较远,导致企业的经营资金周转不当、市场调控失效,阻碍了生产流程的正常执行。

二、经济战略转型模式的内容

中国现代产业经营模式正朝着先进化方向转变,总体产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密集型转变,这种大范围的战略转型趋势十分明显。以技术密集型产业经营为指导,未来企业战略转型要充分考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调整,编制一套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经营方式。

技术方面。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需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工作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随着市场经济政策的改革调整,国内企业承接的业务量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些都要求日常办公创建信息化平台,帮助各部门人员处理好数据信息,这样才能保证一个产业持久地营运下去,标志着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型发展。

管理方面。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需注重管理模式的改革,对企业内部的资金、人员、设备等设施优化配置,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收益。例如,加强办公操作流程信息化建设,既方便了办公人员处理信息的要求,也是企业经营科技创新的重要表现。创建办公操作信息系统,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分析最终的数据结果,科学地判断市场经营战略的可行性。

三、产业战略转型后期的管理决策

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包括很多方面,其中首要的途径就是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为了实现经济战略转型的各种目标,国家要发挥经济职能强化宏观指导,为企业经营提供正确地指导意见。作为企业,要不断地调整管理方式,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

改善竞争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水平的竞争,而企业的经济规模关系到技术投入的强度和规模。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必须通过尽快提高企业经济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来加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动态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以组织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如何发展、保持和增强组织能力对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具有关键作用。

优化结构。通过促进企业购并、重组和联合来提高企业经济规模和产业集中度,是一种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的趋势,各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如何实现这种企业资产重组和产业组织调整,是走市场主导型的道路还是走政府主导型的道路,还存在着不同的选择思路。例如,对于汽车尤其是轿车工业的重组问题,就有不同的思路,这些都需要经营者经过多项分析才能选定方案。

四、结论

劳动密集型是早期企业经营的旧模式,其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经济战略转型期间,企业要注重内部经营方案的改革,以适应新经济模式的经营要求。

参考文献:

[1]曹开.新时期企业经营战略转型的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研究,2011,(12).

第10篇

经济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与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应对更复杂的商务往来,制定更科学的经营决策。在企业制定科学的经营决策中,信息的处理与收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过去企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并不能和现在的企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相提并论,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对企业处理信息,制定经营决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完全有必要通过计算机软件帮助现代企业处理复杂的,大量的信息,并以此制定相应的科学的,正确的经营决策。过去企业处理信息的手段只能局限于通过手工处理,但是,手工处理的弊端十分明显,手工处理不仅仅会影响企业处理信息的速度,同时,手工处理企业信息也十分容易发生错误。因此,可以发现,手工处理企业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与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改革,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近十年来不断成熟,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并且通过调查分析,计算机软件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计算机软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帮助企业更快地处理企业日常发生的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计算机软件处理企业日常经营信息,能够科学地,全面地记录并汇总,计算机软件所记录的数据对于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非凡,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与研究,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企业在过于发生的业务,更好地找出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企业今后的经营决策分析。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关注,计算机软件获得了广大的市场,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经营管理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应运而生,经营管理决策的计算机软件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将计算机软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结合起来需要企业承担较高的成本也是不争的事实。针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开发一款经营管理决策软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与实践,许多中小企业企业并没有相应的资本投入,许多中小企业尽管有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经营管理决策的观念,但是受制于实际资本的局限性。

利用现在的计算机技术,软件编程的技术,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发一套适合本公司的经营管理系统非常有必要。软件的数据能够记录公司全部进出业务的全部数据,能够为公司的领导提供决策的有力数据保证,从而为公司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常见的经营决策软件功能

企业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上,通过需求分析、系统开发、系统测试、数据整理导入等几个步骤来完成经营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运行工作。

企业内部PC机的操作系统以WINDOWSXP、WIN-DOWS7为主,兼有小部分WINDOWS8。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主要包括Windows Server 2008 Enterprise、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为主。数据库的管理软件则包括SQL Server 2008、SQL Server 2005、ORACLE11G、ORACLE10G等。

企业经营管理软件主要采用Java,Web语言开发完成,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是独立分开的,可以保证数据处理良好的稳定性。

经营管理系统软件测试主要采用了功能性测试、非功能性测试及系统测试三种方式。通过软件测试,可以获得软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1.合同信息管理功能

合同信息管理功能主要统计并管理4种类型的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服务分包合同、总承包合同、总承包分包合同,统计信息包括合同的承担子部门、签约时间、合同服务阶段、所属行业、所属省区、工程规模、工程投资等。分包合同另外统计了所属主合同信息,总承包及监理合同则包括了项目起始时间、截止时间、工期、违约责任、履约保函。同时,所有的合同扫描件电子资料均上传到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和下载。

2.财务信息管理功能

财务信息管理主要负责企业所有的项目收款,分包付款以及总承包项目的开支信息管理。这一部分主要需要财务人员对收费和付款、开支等财务信息实时录入,通过项目关联,使得每个项目的收费以及欠费状况一目了然,有利于清理历史没有收清款项的项目,并对项目的进展阶段得以实时监控和管理。总承包项目具有规模庞大,资金庞大,周期长,项目状况复杂等特点,对其进行开支管理,对其进行动态的管理和调整,有利于更高效的管理项目的顺利进行,节省开支提高盈利水平。

3.统计分析报表功能

统计分析报表模块主要针对前面两个模块的数据来汇总统计分析,包括:技术服务项目的收费和分包付费汇总统计、净收入统计;总承包项目的收费及分包付费以及支出汇总统计;财务开具的项目相关收费发票的汇总统计等。

4.经营管理功能

经营系统管理平台主要通过人为手工干预系统数据和统计来更加贴合实际的对经营数据做出微调。产值划拨可以实现企业各个子部门之间融合业务的微调。年初数据结转及经营项目结清模块用于处理跨年度的项目收费结算以及结清。

三、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1.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计算机软件对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计算机软件将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程序化,并且将每一项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信息归纳分类,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必需的信息支持,同时,计算机软件相比较以往的手工操作,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不仅仅能够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错误,同时能够快捷地对企业发生的经营业务信息做到及时登记,归纳,汇总,反馈。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帮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业务,更快地掌握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能够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快地修正自身存在的漏洞或者错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

2.完善企业经营决策程序

过去,企业管理的经营决策通常由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言堂”,这样的方法尽管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弊大于利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经营管理决策模式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如今,企业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有效的经营管理决策,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到企业过去发生的各项业务的信息,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同时,通过计算机软件,能够缩短决策到执行之间的信息传递时间,能够更好地,更快地进行经营决策。不仅如此,通过计算机软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企业的决策贯彻情况,更好地监督各个部门的工作,同时,倘若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漏洞和错误,也能够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计算机弥补错误。

3.有效利用企业经营管理数据

企业任何经营管理的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都具有价值,能够正确利用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信息对于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科学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机软件恰恰能够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实现相应的功能。计算机软件能够准确快速地记录与企业相关的各项经济业务信息,同时将这些信息汇总集中,并由企业工作人员归纳总结,反馈给企业管理者,帮助管理者制定更为科学的管理决策。计算机软件在获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处理经营管理信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更好地发挥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作用的建议

1.软件设计尽可能结合企业经营实际

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在软件设计的初期,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发生的业务类型。比如,针对外贸企业设计的经营管理软件,需要对外贸企业常见的销售产品分门别类,对外贸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发生的业务金额能够实现动态汇率换算,再比如,针对物流企业设计的经营管理软件,需要对物流企业中的物流信息实现实时动态监控并反馈,对物流物品的信息也需要做到定时定位跟踪,对仓储的内部使用也需要做到动态监管,提高仓库的使用效率。计算机软件必须尽可能地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帮助企业实现更为高效的管理,帮助企业实现更科学的决策。

2.软件程序界面尽可能简洁,降低企业培训人员操作软件成本

计算机软件的界面设计必须做到简洁大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者是企业的工作人员,但是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力素质水平不一,操作计算机软件的水平也不一致,为了照顾到更多的企业工作人员的用户体验,在软件设计时必须充分思考,尽可能将软件的界面设计的人性化,帮助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工作原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发生的业务程序。一个计算机的操作界面足够简洁,能够帮助企业工作人员更快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这就免除了企业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时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软件操作的培训,能够大大降低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计算机软件使用的投入,节省时间成本,节约资金成本。

第11篇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实验教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工商管理既是一门严谨的管理科学,也是一门变化的艺术。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目标决定了管理类专业教育具有务实性、职业性、综合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也具有这些特点。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在传授管理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熟练运用,更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这两种方式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原理的传授,并结合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效果良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逐渐引进发展实验教学,如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管理决策方面的缺陷。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管理知识的理解运用。

一、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式概述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采用课堂教学,特别是启发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管理原理、知识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以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为主要教学目标,注重宏观教育,理论性过强,在微观指导和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缺陷。这会使工商管理人才在走向社会后对知识的运用和对现实的适应性达不到企业要求。当今社会,知识的传播与信息共享的方式发生极速变化。人才竞争不再取决于静态的知识储备,而是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不断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

与课堂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更强。她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互相评价方案,进而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管理类专业教育中运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将工商企业经营的背景和管理的资料引入课堂,通过结合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体会多元的管理情景,树立管理权变的理念。案例教学对提高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案例教学难以设定边界明确的企业及企业活动的范围,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角色不明,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得到实践,使案例教学就流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难以满足管理类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指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教学形式。它可以是真实情景的沙盘模拟,也可以利用软件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实验仅仅是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验。由于管理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使管理学的实验很难将其实践活动直接搬进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验学习和研究,大多是通过软件系统进行模拟。

二、企业经营管理模拟

1.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含义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教学的一种。它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整个过程,构造一个模型,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环境进行模拟,提出决策问题,并给出基本条件(如本企业现金流、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市场结构、竞争对手),要求学生作为企业经营者在给定的条件下决定本企业价格、产量及其它经营策略。模拟是多次反复进行的,每一次当作一个经营周期。参加者对每一周期进行决策,得到该周期的阶段成果,而下一周期的决策则在上期结果基础上进行。如此重复,最后一个周期的结果就是最终成绩。由于合理的决策需要综合运用市场学、成本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多方面的知识来制定,因此,通过模拟,学生们能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管理理论的理解。

2.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运用的理论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如运筹学、市场分析、市场营销、投标竞争策略、经营战略、企业计划编制(人员、设备、进度安排等)、资金的外部筹集与运用、现金流分析、盈亏分析、资产负债表计算及财务评价等。具体来说,运用以下理论知识:

(1)生产作业管理中的资源利用与配置,排班,物料与成品库存,工资与加班费(有效产出、存货、营运费用);

(2)市场营销方面的对影响市场需求的各因素的分析,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供求不平衡时的调整,市场开拓策略制定;

(3)财务管理中对基本财务项目的掌握,各种资金筹措手段的区别,下期收入的预测与资金预留;

(4)人力资源与研发方面涉及与机器搭配的合适人员规模,提高工资的利弊,科研资金的投入规模。

(5)战略管理方面,波特五力竞争分析、公司发展重点(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产品、市场),规模发展的多期规划与步骤,发展战略的调整。

第12篇

现在的电力企业在物资管理模式上可能还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在业务方面也基本上都实现了对于物资的采购从最初的计划到计划审批,再从具体实施到最终的验收入库等多个环节的独立操作。这种各个环节分管操作模式相比于以往的财务管理以及采购部门的供与应的结合大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也抑制了采购部门吃回扣等舞弊的行为的发生,最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物资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各级电力公司对于物资采购具体流程的不统一,采购权限及金额厘定不够清晰

目前,由于物资采购流程不够统一亦或是监管不到位,还存在个别电力公司的基层单位以各种名义进行不必要的物资采购,造成大量不必要的物资设备闲置仓库,资金未能合理的使用。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在基层单位对于物资管理还是比较混乱的,对于物资设备具体数量的把控还不能做到了如指掌。其本质是物资管理采购方面具体流程不够严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

(二)物资供应机制运作不完善

其实,企业物资采购方面我们国家的相关文件也做出了规定,凡在采购10万元以上的国内设备及允许进口的物资设备时都要进行公开的采购招标或者邀请式招标,这就是采购招标制度。然而,实际操作中却不尽然。有一些个别的电力公司在落实 这一制度时,未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有秩序,规范的公开招标,而且在采购物资的金额上,也未能严格落实,仅仅是针对数额较大或者大批量的物资进行公开招标或者邀请式招标。相较于大宗物资设备采购的繁琐,而数额较小的物资设备的采购就简单了,主要是对于供应商的筛选。一般就是询价于供应商,做到货比三家,择优下订单就可以了。虽然如此简单,但是仍有个别电力公司在询价过程中未能做到货比三家,仅仅询价了一两家就草草的下了订单。这种现象表明企业对于国家规定执行力度不够,物资采购机制运作不完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够严谨,当然这其中供货商也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

(三)物资管理存在漏洞,缺乏有效监督

现阶段,电力企业对于物资的采购从最初的计划拟定到询价以及最后的下单订货基本上都是由采购部门独立完成,其他部门无法参与,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拿询价来说,在询价过程中,按照规定是不少于三家供应商,实际操作由采购部门全权负责,向哪一家发出询价单,询问几家供应商,其他部门都不清楚也无权干涉,这样就无法起到制约的作用;当供应商给出报价以后,具体的价格明细,产品质量,以及最终选择哪一家供应商都是采购部门说了算,这样一家独大的局面,没有外部的监督,就很可能?е虏晒何镒实募鄹窦爸柿坎皇亲罾硐氲淖刺?。

(四)物资采购合同缺乏监督作用

前面我们说过物资采购的价格及供应商的选择都是由采购部门全权负责。在具体的商务谈判过程中,虽然是 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实际上由于物资采购价格已经与供应商谈妥了,因此最终的谈判还是由采购部门来主导,其他部门的制约作用也无法发挥,这样的谈判更多的也就成为一种形式,很难通过合同来对物资采购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针对物资供应管理模式瓶颈有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对物资集中统一管理

将物资设备统一到一处进行管理,有利于企业对于物资信息的掌控,对于缺少的设备做到有计划的补充,不会出现重复订购,设备闲置的情况,可以合理的有效的使用资金,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管理;通过企业与基层单位的物资调动情况,可以使企业了解基层单位的发展情况,给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精准的物资消耗分析,使得企业未来的发展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二)对物资实行计划管理

通过对过去以往的电力企业建设情况以及投入金额进行比对,科学的计算出过去一段时间内企业对于物资设备的消耗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物资计划管理体系。通过这套体系,掌握好供求关系,有计划的采购物资设备,做到资金合理利用,不浪费一分一厘,真正的使物资设备做到有计划的管理。

(三)对物资进行信息化管理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成产进程,在物资管理的过程中要科学的应用计算机等网络技术,最大化的将运营的指标提升起来。

(四)选择适宜的管理模式

对采购进行科学的管理是物资供应管理中非常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和成本息息相关,其管理是否到位则直接影响着物资管理的成效,因而应该采取科学的管理态度,认真完成每个环节。价值工程一直追求的目标就是以最少的投入做出和预期具有同等功能的产品,从而使购买的成本降低,将经济效益提高起来,进而起到节约成本的最终目的。所以在采购计划阶段就应该将采购的工作具体到个人,然后将责任也具体到个人,谁购买了产品就要对其负责到底;在对采购的产品进行库存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仓库的管理,选择既不影响使用,又可以减少库存的办法,最大化的节约成本,在此前提都是保证生产质量。

(五)做好物资仓库的管理工作

仓库是物资保管及存储的场所,为了为生产做好准备,一定要管理好仓库的工作,这是顺利生产的前提,所以,一定要做好仓库的管理工作。物资在存储之后一定要科学的进行管理,保证物资的数量及质量,在存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物资的保养,不要出现质量受损的情况,并将仓库管理的考核体制予以健全,有效的将仓库的管理工作做好。

(六)将二级经济核算的管理制度予以健全

将库存出现积压的情况尽量避免,不要出现二级库存情况,不要出现浪费的情况。

第13篇

【关键词】:来料加工;统计信息;服务质量;管理决策

前言

一、概念分析

(一)来料加工企业介绍

本人所在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来料加工业务,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拥有独立生产能力的生产加工企业,通常,统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营决策的制定,所以对本企业而言,需要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特征、当前经营状况制定一个合理而完善的管理决策,而这首先需要拥有准确的统计信息。

(二)统计信息介绍

所谓统计信息指的是对报告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全部内容进行规范化统计的一个过程。而统计信息质量指的是统计信息需要体现一定的及时性与真实性及全面性。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化,所有制结构模式呈现多变化,此时投资主体与资本市场也同样呈现多元化发展,正因如此统计信息逐渐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点。无论是债权人、管理者还是投资者、广大民众、政府单位都在健全与改进管理、客观真实评估经济现状方面做出积极努力,统计信息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首选管理参考数据,因此对统计信息的质量、实时性提出更高要求。不过因受不同因素的局限,专业人员法律意识薄弱,业务素养与政治素养不是很高,对统计数据进行不正规的调整与修改,使统计信息真实性受到质疑,统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受到国家相关部门人员的高度关注。

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服务经营管理的决策

来料加工企业中所使用的原材料、生产加工设备、多数辅料以及办公器具通常都是通过外部企业进行提供的,在统计信息的时候,不需要将此类计划在内,只需要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对进出口数量、批次以及结余量进行统计,以备查账。下面主要对如何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提出个人建议。

(一)不断提升统计人员及部门主管人员的整体素养

只有整体素养高的统计团队才能做出质量优异的统计信息。所以,只有不断提升统计人员及部门主管人员的整体素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统计信息的高质量。各部门要采用科学、公正的管理方法选拨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他们的表现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实施素质化育,从根本上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强化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明确规定要如实、客观统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对法律观念薄弱的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

(二)变革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对当前统计管理体制实施深化变革,最近几年基于统计管理体制层面我国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且也获取了不小的成就。不过在会计人员改革方面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人员逐级委派制度。若推行了统计人员逐级委派机制,部门负责人员就丧失了聘用及任免统计人员的权力,委派人员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等多项问题上也就与部门不存有任何关联,不会受到任何束缚。由此一来,不仅提升了统计人员的地位,强化了统计监督机制,健全了统计执法,还使单位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得到有力提升;不仅便于管理统计人员,还能从根本上提升统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三)统计工作者充分履行职责、确保信息的精准性与全面性

来料加工企业中的掌控权主要集中于股东手中,受自身构成机制的影响,企业统计工作者更应该充分履行职责,对本企业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负责;此外,我国各级政府及其统计部门应该依法实施监督,对各单位提供的重要统计信息要认真检查审核,防止统计腐败现象的发生。逐步建立各级统计信息中心,有效地开发利用统计信息资源,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要。

(四)不断强化执法力度与监督力度

当前,针对统计方面的相关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并且形成了一套统计法规体系。各部门单位要根据个人发展现状,创建相适应的统计制度,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要从源头上做好监督工作。此外,要求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统计监督中来,创建一套相对健全的统计监督体系。必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从根本上发挥法治的功效,进而实现统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及有效保证。

第14篇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全球化进程加快了,国内外市场都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各类企业的发展压力与日剧增。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加需要与时俱进,依据当前复杂的商业环境,改变企业管理决策方式方法。大数据作为一项技术性的大革命,利用其优势进行企业管理决策将会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

二、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定义,大数据是指一种巨大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规模巨大,在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方面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它的特点是:数据规模巨大、数据流转快速、数据类型多样以及价值密度低。而维基百科的定义则是:大数据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传统常规软件工具所不能应付的数据采集、管理和处理工作。在学术领域,大数据是一种综合名词,主要指一种信息资产,利用新处理模式处理数据,使数据具有海量、多样化和高增长率的特点。大数据是一种基础性资源,它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除了数据本身的价值,企业采集、存储和使用大数据的能力也是一种价值。

(二)特征

首先是数据的海量化,目前在学术领域对于大数据的数据集合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分析一般情况可以看出大数据的数据集合最少也是以TB为存储单位,多一些的数据集合则是以PB为单位。在目前的商业领域中,几个PB数量级的大数据并不罕见,比如目前世界最大的连锁零售沃尔玛所管理的数量量早在2010年就已经超过了2500TB。其次是数据的高速性,大数据处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高速性,当前社会数据产生和处理的速度随着通信技术和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日趋高速化,互联网、云计算的发展和移动智能通讯工具的普及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数据的产生和流动。最后是数据的多样化,在当今数据信息领域,数据常常以多种形式存在,但大数据的多样化发展使数据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结构化数据,一种是非结构化数据。正常的交易过程产生了结构化数据,同时需要依据特定形式处理数据,并存储和记录数据内容。非结构化数据则产生于互联网的海量点击、大量图片和文字的传输以及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这类数据产生于人与人、人与机器和机器与机器之间。

三、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

企业管理决策是企业管理的一条中心线,管理决策分为情报收集和计划选定等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管理决策包括了战略决策以及其中的各项具体决策,战略决策重视预测组织未来和组织环境,也重视配置和协调组织内部资源。企业管理决策是一种具有高度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的管理行为。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对决策主体、决策体系、决策权配置、决策思维和决策文化。下面我们就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决策主体

企业的管理决策需要依据相应的决策程序、决策文化和决策组织,一般来说,企业决策的核心是决策主体,企业中的决策主体一般是高层管理者或基层员工和一般管理者。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可以更多地依赖大量的数据,做出的决策也会具有更强的逻辑严密性和说服力。基层员工和一般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加贴近大众,了解大众对于产品的需求,为决策的正确性打下基础,同时利用大数据收集的信息,在决策上更加占有优势。所以说,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决策的主体将会从高层管理者变成一般管理者或基层员工。并且,为了利用好大数据在决策信息收集上的便利,企业可以培养一支专门的数据收集分析队伍,为企业决策收集并提供全面而可靠的决策依据,代替高层决策者,成为企业决策主体。

(二)决策体系

决策体系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决策依据和决策过程。传统的企业决策往往依据的是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数据和员工日常填写的报表数据,这些数据是不全面的,在这些数据之下做出的企业管理决策也会具有片面性,往往只能反映出企业的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状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大数据的发展,依据移动互联网,企业可以很容易地收集并记录其他企业的各类动态信息,例如价格浮动信息、市场表现和消费者评价信息,以这些具体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可靠性强,可以使企业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并且利用大数据收集信息,企业可以更加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了解市场风险并及时规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决策权配置

除了决策主体和决策体系外,大数据也会影响企业管理决策权的配置,企业管理决策权的配置一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组织和外部环境间的决策权配置,第二个方面是组织内部人员和部门、团队之间的决策权配置,第三个方面是组织之间的决策权配置。一般来说,企业的决策权配置模式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在组织系统中,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手中,这类决策被称为集中式决策,分散式决策则指决策权分散在低层管理人员手中,各部门的管理者拥有较大的决策自主权。大数据使企业决策所能依据的信息日益增长,决策组织呈现了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企业决策权的配置也会逐渐向分散式决策发展,各级普通员工都会参与企业的决策,发挥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的优点。

(四)决策思维

决策思维是决策的重要构成因素,决策主体思维的不同导致了决策依据的信息和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也会表现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决策思维有理性和感性两种,感性的决策思维不利于保障决策的严谨性。利用大数据,企业可以收集系统而全面的信息,运用理性的思维做出决策。传统管理决策非常依赖管理者的经验和直觉判断,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促进了决策思维的理性化。

(五)决策文化

不同的决策文化作用于企业的管理决策,产生了决策选择方面的差异。企业内部的决策文化会影响决策目标的确定、决策方案设计和决策的完成。传统的企业管理决策往往依据管理者对内外部环境的评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决策下产生的决策文化也会存在一定的决策风险。网络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提高了企业预判的精准性,有利于形成决策风险小的决策文化。

第15篇

关键词:手工模拟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管理类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理论抽象的特点,实践类课型是专业教学的重要手段与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的发展发向。目前,实践类课程在高校受到高度重视,尤其在管理类专业中,各种实践课程,如:认知实习、实验、实训、模拟等得到普遍开展,但培养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二点,第一,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抽象性与非显性,这类实践课程并未真正营造出近似于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与经营状况,学生难以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问题,因此,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打折扣。第二,这类课程设计往往强调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割裂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学生在实践课程中,不能也不需要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去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这样,导致了学生认识上出现偏差,其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并符合管理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研究平台,这是拥有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1]。

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训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基于ERP的沙盘模拟课程。沙盘模拟课程在国外被称为simulation课程,是通过仿真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而进行的一种实践课程,具有实战性、直观性、竞争性、团队合作性、娱乐性等特点,在国内也被称为“沙盘模拟”、“模拟经营管理”、“商业模拟”等。Simulation课程可以分为物理沙盘(board―based simulation)和软件模拟类沙盘(software simulation“电子沙盘”)两大类。无论是物理沙盘,还是电子沙盘,都是利用计算机控制平台来设置各种参数,从而模拟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学生根据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软件自动计算这些决策所带来的结果,并对结果自动进行分析,以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过这样反复的操作与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沙盘模拟”实践课程教学,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如何在手工操作下,非计算机模拟的全仿真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训问题,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还非常少。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基于手工方式下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手工模拟),对其设计思想、实施方法等进行研究。

二、沙盘模拟方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现有沙盘模拟课程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设置企业市场需求、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能力、营销状况等。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决策,软件自动计算这些决策所带来的结果,并对结果自动进行分析,并以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反映出来。软件模拟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软件模拟也存在着重大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完成过程分析与结果计算,学生未实质参与企业经营全程。由于计算机软件按照一定的计算模型,对企业经营参数进行设置,对决策的过程进行计算与分析,对结果最终确认并以各种报表与指标的形式反映,学生实际上并未参与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仅仅是作决策,换句话讲,计算机完成了应该由学生完成的工作。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系统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也不清楚企业管理各职能的内在联系,对经营结果产生内在原因并不知晓,因此,学生往往随心所欲的作出决策,而这种决策基本上是盲目的,实训变成游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企业模拟经营环境简单,缺乏应用训练价值。企业模拟经营实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在于高度仿真企业经营环境,使学生能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况中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与决策。这样,才能通过“实战”训练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进行综合培养。而现有计算机软件模拟过于简化的处理了企业的客观环境,简单的几个指标未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学生在这种非企业经营环境的环境中,根本没有真正去分析与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的实践也就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模拟实践也就缺乏相应的应用训练价值了。

(三)实训规则与程序固化,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由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限制,采用计算机模拟企业经营的前提,就是对相应规则进行固化并简化处理。在这种一成不变并简化处理的规则下,学生只能机械地按照计算机的规定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实际问题,实际上成为计算机的一部分,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在企业实际经营工作中,经营环境复杂多变,新的问题与矛盾层出不穷,恰恰需要创造性的解决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为规则与程序的固化,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模拟实训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手工模拟设计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实际企业为平台,根据企业某一时期真实的经营状况,在对其财务、生产、人力资源、组织、技术与质量状况、行业竞争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并对决策的结果进行手工计算,以预测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来反映决策结果。

这种模式是以“真实企业+模拟决策+手工计算”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真实企业”就是通过公开的企业的经营资料,如某上市公司年度经营报告、财务报表、资本结构等资料,对企业的产品市场需求量、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现状、销售情况、人力资源、投资项目等进行分析与梳理,提炼出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各种指标。“模拟决策”就是对市场开拓、销售、厂房交易、设备交易、产品技术投资、产品加工、原材料采购、筹资、运营、设备折旧、投资、人员招聘等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进行分项决策,最终形成综合性的决策。决策按照相应规则进行,经营规则依据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来制定,尽量避免人为任意限定。“手工计算”就是根据各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与经营规则,利用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对各项决策结果进行手工计算,并形成各种综合指标体系的统计表。以此来表明决策结果,其决策结果又成为下次决策的基础与依据。

图一 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模式

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仿真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并对其经营与管理活动进行模拟决策,利用手工计算方式对决策结果进行计算。这种模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战略的高度,全面的审视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手工记录与计算每一个过程,如,制作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弄清资金流、实物流、产权流、信息流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逻辑联系,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与应用能力。由于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具有极强的体验性、互动性、竞争性、实战性、综合性、有效性等特点,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

四、手工模拟实施方案

(一)企业经营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方法能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就是构建全面反映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状况的指标体系。由各种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要能准确、全面的反映企业某一时期的经济管理现状,这是进行手工模拟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指标体系应能综合反映企业内部、外部的实际状况,应该能通过一定的计算程序或确定方法加以明确。各指标与各类模拟决策内在逻辑关系应该明确,并能通过计算确定。例如,企业决策是增加某产品产量,根据决策与结果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商品库存”指标或“产品销售量”指标必然增加,而且增加量是可以计算或加以确定的。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应明确。例如,“销售量”与“产品价格”两个指标增加,那么“应收帐款”或“现金”就必然增加,其增加量是可以计算或确定的。

构建企业经营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从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考查,分为企业外部环境指标与内部环境指标两大类,外部环境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状况与政策环境状况,一般来讲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指标:市场产品需求量、市场竞争程度、行业发展程度、国家扶持力度、税负水平等。有些指标可以直接计算,例如“税负水平”就可以根据国家现行税收政策与法规来计算,有些指标需要综合评定来确定,例如“国家扶持力度”。企业内部环境指标主要由:财务指标、生产指标、销售指标、人力指标、管理指标等类别。无论是外部指标,还是内部指标,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相对指标。总之,应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结果与状态,形成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

(二)手工模拟的实施程序

为了使手工模拟实践教学顺利的开展,必须预先确定程序,按步骤进行实践。手工模拟可分为:选定企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指标、数据分析、模拟决策、结果计算、数据反馈几个阶段。

选定企业即选取某实际企业作为解剖对象,可以考虑选取信息公开,透明度高,行业内典型的企业,如某上市公司。这个阶段应该由指导教师来完成。收集资料即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收集企业某时期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料,应包括:年度财务报表、股本结构、人员构成、生产能力、经营战略、行业评估、市场需求等内外部全部资料,资料收集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最为核心的资料就是财务报表。分析资料与形成指标即根据收集的资料对应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计算确定各指标值,量化表达企业整个经营状况。这个工作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评价并指导修改。数据分析与模拟决策即根据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债务水平、行业地位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方案进行决策,这个过程应该由学生以团队方式来独立完成。结果计算与反馈即根据决策计算各指标值,把已更新的指标作为下次模拟经营的起点。教师应对决策及结果进行分析点评,帮助学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结论

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训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的发展发向。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基于软件的沙盘模拟方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一种“真实企业+模拟决策+手工计算”的手工模拟的企业模拟经营实践教学方法,即以原型的企业为平台,根据企业某一时期真实的经营状况,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并对决策的结果进行手工计算,以预测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来反映决策结果的实践教学方法。经过长期实践,这种方法实用、灵活、简便,能系统的培养学生经营管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成等.基于ERP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3):136

[2]陈朝晖.ERP沙盘模拟对抗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