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土木工程的类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土木工程 高等学校 人才 科教兴国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旨在科技创新方面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土木工程类高校是国家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的基地。土木工程类高校涉及道路、桥梁、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工程、港口、隧道等众多的基础建设领域,这些领域的特点是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而且尤其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充分发挥土木工程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对科教兴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木工程类高校在科教兴国中的重要作用
(一)研究型高校的作用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批“985”、“211”等重点建设高等院校,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研究型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解决工程技术难题。这一类院校的特点是师资力量雄厚,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的科技人才,这类人才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研究性人才。在开展本科教育的同时,此类高校更加注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二)教学科研型高校的作用
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例如建造师、建筑工程师、建筑设计师、监理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教学科研型高校的重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上述高水平的工程建设者 。目前我国大量的高等院校属于教学科研型院校,师资力量没有科研型高校雄厚,但是又比高职高专的教学科研水平高,这一类高校的典型特点是有一部分科研人员有能力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又有一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如何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才能很重要,对于科研型教师,学校应该减轻其教学任务,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工作,以便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对于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学校应该利用其特长,让他们承担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学校中便能学到将来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实践表明,这一类教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高职高专类院校的作用
国家的基础建设不但需要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员、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同时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我们国家过去一直忽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们的高级技术工人匮乏,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培养技术工人的特长,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发挥基础作用。
三、如何为国家培养各类建设人才
虽然我们国家现在有多所土木工程类高等院校,每年也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本科、专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但是由于部分院校盲目扩招,造成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低下等后果,所以只有提高办学质量才能真正意义上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一)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该统一规划,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学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重要作用,校领导应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牵头人组成高效精干的班子从事此项工作,同时要在人员、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班子成员中既要包括学校领导,又要有长期从事教学管理的老师,更要包括从事教学活动的一线教师和学工人员,他们更了解学生的情况。
3.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要建立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上,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赴国内或者国外相应专业的土木工程类院校进行调研,这样才能了解当前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供参考。同时要到毕业生就业单位例如科研院所、设计院、施工企业进行调研,以了解当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更加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要和学生和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
4.人才培养模式一旦制定,就应该严格按照其要求执行,这样才能从制度上控制人才培养的质量。当然,已经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应该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此,应从以下几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从观念上认识到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要发展,要培养人才就必须吸引能够培养人才的教师来学校任教。所以要充分认识人才引进乃发展所需,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投入物有所值。
2.对于师资力量不足的高校,人才引进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提高科研水平,可以引进国内外专业领域的大师学者,这些学者的引进常常能带动一个团队一个学科的整体发展,这对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效果明显。为提高学生培养素质,可以从相应专业的工程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管理者定期或者不定期为学生上课讲学。
3.在人才引进的同时,要加强已有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将相关专业的教师派往国内外高等学校进行学习,以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对于生产实践性强的学科可派相应的教师赴工程单位进行学习锻炼,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
(三)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效的教学管理是培养人才的保证。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领导的教学管理水平。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要求由熟悉教学规律的人员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并不是所有的专业人士都可以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所谓术业有专攻,教学管理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领导水平的高低对管理的成效影响很大。
2.配备精干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虽然是管理工作,但是不能认为就是制定学分、登录成绩等简单的工作,要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人员的水平就得提高。某些高校把高水平人才的家属安排到教学管理这样的岗位工作是很不合适的。
3.严把教学关。所谓教学,就是教授与学习,应该意识到教与学同等重要,这就要求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教学管理部门也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给予专业教师充分的自由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过分严格的要求反而会限制教师,这对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利的。另一方面,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宝贵的大学时光,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毕业之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需要全体教学和管理老师课上课下向学生宣传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自己也应该意识到努力学习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
4.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声音。如果想把教学管理工作做好,管理者就不应该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要不定期举行一些座谈会,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将教师和学生反映的意见汇总,持续改进自己的工作。
(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平台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技术性很强,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大多数学校开设了大量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样平时学生基本上把时间都投入在专业课学习上,但是社会需求不只是专业知识,它需要的是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专业课的学习,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1.学校应该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等比赛。对于有兴趣参加比赛的学生,学校应派出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并组队参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在专业培养方面的影响力。
2.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校可以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如学工处、分团委主办一些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各种主题晚会、体育比赛。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不至于他们去网吧打游戏,同时也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一点在学生踏入社会之后是很重要的。
(五)创造良好的实习机会
土木工程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够有机会将自己所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大量的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踏入社会之前,普遍存在看不懂图纸、无法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使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过当前高校普遍遇到了实习难的问题,为了将来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更快进入工作角色,学校应该大力为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为了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学校应该与工程单位进行积极的沟通,建立适合学生实习的实习基地。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学到实践知识。
四、结语
面对机遇和挑战,土木工程类高等院校应根据时展的需要,承担起历史给予他们的重任。首先不能只是表面上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积极响应,实际上仍然按照原来的思路故步自封,不思改革。其次,土木工程类高等院校在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的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可以提高其办学水平、科研能力,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最后,对于科教兴国,高等院校不能好高骛远,需要认清形势,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为科教兴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分类号】:F284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的时代,是专业化向综合化发展的时代,各种交叉学科的研究越来越多,跨领域的学术交流、技术应用的普遍化程度越来越高,因而也造成了人才培养路线的转变,强化了市场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科大类培养学生属于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浙江等其它南方一些学院的实践结果较好,因而也有效的推动了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发展,通才目标的实现有力于专业调整的便利,淡化专业概念,在促进专业化向复合型转化的过程中,也有力的将学生培养成了“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以下就从这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一、概述
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工程统称为土木工程。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与项目管理人员,促进我国的基本建设,推动建筑行业向着利好方向发展。在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就将所谓的“建设专业”统一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从而具备了大类人才培养的雏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有效的前提下,各种工程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我国也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的景象,一切都呈现出“现代化”的新型特征。另外,由于材料科学的创新、施工法式的变迁、绿色发展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品质化的生活享受观念逐渐为人所需,土木工程大类人才培养也出现了新的机遇与转机,尤其是高校与社会交流的扩大,使得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了认同,并且诸多院校也将其付诸了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讨论
1、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土木工程学科的要求,复合型人才应该“会设计、会施工、懂管理、强体魄、高素质”,所以,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就要注重身体、德育、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几大方面的的综合与对应;在身体方面要求体育、军事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就是说要掌握健康的运动、卫生技能,强健体魄;其次,在德育方面,主要是职业道德的培育、交往技巧的锻炼、科学心理的塑造以及良好的公民意识,做到遵纪守法,亲身力行社会公德;第三,在知识结构方面的构成应该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结构工程学科,而且应该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尝试与体验;第四,在能力结构方面,以基本的施工项目管理、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能力为主,还要求学习能力、判断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得到通常的训练与锻炼,能够胜任实践中的变动不居,应对各种压力下的工作任务。
2、制定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改善课程内容
首先,在四年学制的前提下,应该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切入,进行教学计划的重新思考,避免盲目的以增加专业课来解决问题;而是要以系统化的思维,构建起新的课程体系,以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主线进行贯穿,将所有的课程进行主次间的划分,并进行分层式的关联性研究,尽可能达到一个课程体系内的统一化教学,也就是说将这些课程进行整体上的科学研究与安排,促进教学有理有序的进行,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与革新,从而形成一个中心,多个辅环节的教学模式。
其次,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遵循新规范、新理论、新观点,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性根本支柱作用日益扩大,造成了不断的创新,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可能达到一日千里之功,知识的更新较快,因此要注重从战略上进行考量与反思,争取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计软件相结合,将现实中的实践与模拟的实践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求教学中真正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转变教学主体,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身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将能力培养教学进行分层,比如从启蒙到理论到实践,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教学,推动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将建筑工地的实践与学校的学习相结合,最好是利用“校企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接受校内教育之时,能够真正的去到工地进行测量、学习、技能参考,因为实际的工程类建设施工与教学之间还存在一个“实体对接”的问题,有时会因为未见到真实的实践操作而不能形成一个“实在”的概念,理解不足,深刻性差;四是让学生多做实践反思,将学习的结果与心得进行汇总与理性探讨,可以让知识更加扎实,在这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主题讨论法,属于具体的知识运用,透过这种过程达到能力的锻炼。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教师也被称作“灵魂工程师”,虽然所从事的工作很平凡,但是却在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也承担着非常高尚的职责;默默的奉献之时虽然看不到明显的成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潜移默化之功也会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与教育日益向着复杂化方向发展,于是,在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培训,可通过鼓励自学、增办培训班、设立讲座、制定与其它学校的交流计划等,实现对教师的再教育;另一方面,应该建立长期有效的教师培养计划,构建起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模式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因为随着时代与企业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与能力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需求转变,与此同时,教师也面临着再一次的挑战;另外,应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并将其统一纳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促进教育与教学的发展,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其次,应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利用合作精神构建起教师团队,形成整体效应;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知识复用水平的方法,达到教师队伍的结构构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组合达到复合功效;还可以真正的向着培养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培养计划挺进,真正做到“师强则生强”,带动整个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坚持发展的理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在土木工程学科的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方面,应该注重社会、市场、建筑行业的发展动向,认真研究现代化的建筑业发展新倾向,并根据准确的评估结果,设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计划;现代社会已经构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全局发展的结果,所以,应该注重全局观念,从具体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开始,努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就业与建筑行业向新的发展挺进。
参考文献
[1]蔡东升,刘荣桂.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结构力学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4).
[2]王伟.第四届全国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学术论坛将在南京举行[J].河海大学学报,2015(2).
[3]解海,宁凯,刘亨荣等.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大学生人格培育路径研究――以黑龙江省土木工程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 .
关键词:施工;实践性教学;应用型人才
1 引言
施工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土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培养一线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今后去向主要集中在土木与交通工程行业的施工、监理、造价咨询、建设管理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内容要求毕业生能够科学合理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概预算,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加强质量控制和投资控制。
为了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工作要求,围绕三个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工作中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同步”,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旨在通过该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带动相关学科的课程建设。
2 国内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施工类课程是和我国的经济性质和企业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的。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方式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施工技术和工程概预算的内容不断更新,而该类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并无同步的改革发展,具体体现如下:
1.纯理论教育模式。空对空的说教,学生对理论难以深刻理解和接受,对岗位需要的施工管理能力和预算编制能力严重欠缺。学生毕业后上手的时间需要6个月以上甚至更长,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毕业生如此之长的上手时间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2.教材更新严重滞后社会需要。调查了国内十余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教材,教材所选的工程实例及原理性的内容,与当前工程实际严重不符,保守分析,教材内容至少滞后社会实际十年。
3.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由于进人体制的原因,高校难以接收到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这是国内众多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无法有效进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原因。
3 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方向与措施
在深刻了解了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后,作者结合社会需要对该类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施工类课程是基本建设计划、招投标、设计、施工、监理等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利用现代施工组织技术进行各个建设项目科学合理组织施工工作,掌握工程定额的查阅使用,熟练使用预算软件,合理编制建设工程概预算,为今后进入社会迅速进入职业状态打下良好基础。为此尝试对该类课程进行实践性教学,采取了如下措施:
1.通过大力引进具有实际经验的高级工程人才,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2.改变原来的枯燥的纯理论教学,用生动的工程实例来阐述理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讲究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利用实习让学生选择一座中型规模的桥梁工程和一栋中小型规模的房屋建筑工程作为实践性教学的实例,并将图纸发放到学生手中,作为补充教材。
3.引进目前企业界广泛使用的预算软件系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使用预算软件编制预算的能力。
4.在理论学习和工程实例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按照工程实际的要求,安排4周的时间,要求每名学生完成施工组织和概预算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广泛查阅大量资料,联系当前社会工程实际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5.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把书本理论讲授给学生,还把工程图纸和预算的最新编制规则做重要的讲解,既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了有关理论知识,还提高了解决工地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4 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分析
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行了3年,受到了广大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随着本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带动相关课程的连动,学生所学的内容不再与社会脱节,真正达到培养高级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摆脱了传统的理论说教,课堂教学气氛活泼。
学生对“触手可及”的工程实例更感兴趣,对理论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加深刻。工作岗位需要的看图、计算、施工管理等动手能力大大加强。在学习过程中还把其他相关课程知识贯通理解,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查找大量文献资料来解决工程实例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造价课中引入目前工程企业普遍使用的预算软件进行教学,学生能够使用预算软件合理编制预算文件。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单位同事还以为是毕业几年的熟手,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学生接受的是这样一种先进的实践性教学。
我院的学生广泛就业于我国的基建行业,包括房屋建筑系统、公路建设系统、水利水电建设系统、铁路建设系统等,主要从事具体的施工技术、管理、监理、工程造价等工作。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良好,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是非常实用的应用型人才,既掌握了较强的理论知识,更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技能,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完全接轨,很明显的特点是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上手快,体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对社会的适应性。
5 实践性教学需持续改进的地方
土木建筑行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变化,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对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完善施工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该方向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探索,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加强。
1.坚持不懈地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使教师始终站在该行业的最前沿,这是培养高级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2.为与社会接轨,需要不断加强对教学讲义和相关资料的改进,逐步摆脱教材的局限性,把最新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应重点把握的方向。
3.预算文件的编制早已脱离了以前的手算阶段而进入电算阶段,广大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应增加投入,配置相关的软硬件,供学生学习,以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远富.土木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关键词:土木工程;裂缝处理;策略;探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加快,土木工程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土木工程数量的增加也使得其质量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裂缝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施工质量问题,其一旦出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就会对整个土木工程的结构造成安全性和稳定性威胁是绝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的土木工程施工而言减少裂缝的出现并且对裂缝加以良好的处理就成为了土木工程施工当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先对土木工程中出现裂缝的印象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再对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裂缝类型进行了解最终找到针对能够解决和处理这些裂缝的处理策略。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谈一谈关于土木工程施工中裂缝处理的相关话题。
1土木工程施工中出现裂缝的原因
1.1混凝土质量存在问题。混凝土本身就是一种由多种不同材料根据一定比例所配制成的一种混合物,由于其使用的材料种类很多所以质量大多数也参差不齐,而一旦混凝土的质量出现问题则直接回影响到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出现裂缝问题。在一般的情况下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砂石和水泥在混入一定的水进行搅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混凝土没有及时地被使用而储存方式又出现问题则非常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出现质量问题,例如混凝土如果在阳光下暴晒则非常容易出现失水现象,而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使用了质量不好的混凝土则必然会在混凝土本身的伸缩性与强度方面存在问题,从而出现裂缝。1.2混凝土搅拌存在问题。对于混凝土而言能够决定其质量的因素不仅仅是混凝土的配比还有其本身的搅拌过程,如果搅拌的方法不对或者搅拌的水平很对,使得和混凝土出现了搅拌不均匀的现象图样会使得其在真正用于土木工程时出现裂痕现象。首先是在混凝土的搅拌程度问题,不同需要的混凝土其搅拌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指标和标准,如果搅拌程度不够则必然会出现裂缝的风险。除此之外,搅拌时间也很关键,混凝土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搅拌时间过长则会对工程施工进度造成影响,但是如果其搅拌时间过短则必然会使得其混凝土的均匀性受到影响。最后在而是混凝土搅拌时的温度控制,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恒温的情况下进行混凝土搅拌才能让混凝土的质量更好。如果搅拌的温差上下浮动较大则必然会使得混凝土的质量存在问题从而造成裂缝出现的可能性增高。1.3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在运输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利息现象,这种离析现象对于混凝土的质量影响是极大的,如果采用了出现离析现象的混凝土进行土木工程施工则必然会造成裂缝问题的出现,所以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运输过程进行重视。在具体的运输过程中,应当准备一定的覆盖物,一般常见的有草席或麻袋。覆盖混凝土也需要及时和规范,否则容易导致混凝土部分湿度过高,部分湿度过低的情况出现。除此之外,在混凝土上进行适当的洒水也非常必要,但是要注意均匀洒水,防止混凝土变形,产生裂缝。
2土木工程当中出现裂缝的类型
在土木工程当中裂缝也分为了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裂缝其形成原因与特点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土木工程当中裂缝的类型。2.1塑性沉降型。塑性沉降型裂缝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混凝土骨料本身的沉降所造成的,混凝土骨料在正常情况下是会有沉降发生的然而如果在其沉降时受到了阻碍就会因此而产生沉降性裂缝。通常情况下沉降裂缝都会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混凝土还没有完全凝固因此还处在一个塑性状态下所以是非常容易出现塑性沉降的。2.2塑性收缩性。塑性收缩型也是在土木工程中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出现塑性收缩型裂缝的根本原因在于混凝土表面的水由于很多原因被过快的蒸发掉从而导致其出现了收缩型的裂缝,这中裂缝只存在于混凝土的表面。塑性收缩型裂缝的出现时间要比塑性沉降型裂缝出现的时间玩上一些,其大概会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后的5小时左右出现,如果在此阶段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混凝土表面水分的蒸发加剧,就会导致塑性收缩型裂缝的产生。2.3地基冻胀型。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裂缝还有地基冻胀型裂缝,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类型的裂缝,主要是由于地基土的温度过低而造成的。一般当地基土上层的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时,地基土中的水就会开始结冰,而当水结冰之后,其体积就会膨胀,进而使得地基土也出现膨胀的情况。地基土一旦出现膨胀,就会导致地基上部出现冻胀型裂缝。地基冻胀型裂缝往往都是出现于寒冻地区,在这些地区,气温长年较低,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就十分容易出现地基冻胀型裂缝。
3土木工程施工中裂缝处理策略分析
3.1混凝土质量控制。对于土木工程当中出现的裂缝控制的关键在于对混凝土质量进行控制,可以说混凝土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几率,首先我们要对混凝土的采购进行严格把关对于一些没有生产资质或者是行业内信用较差的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当列入黑名单不使用其生产的混凝土,除此之外,在必要时我们应当用混凝土先进行一定的实验以确保其质量的确没有问题再进行应用。3.2对混凝土的运输安全进行保证。混凝土在运输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要求来对其进行养护,因为混凝土运输也与裂缝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在运输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养护工作,才能够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从而有效的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出现裂缝。3.3提高混凝土的搅拌质量。在混凝土进行搅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混凝土进行成分地搅拌,这种搅拌要遵循各自不同的搅拌标准,在搅拌时间方面应当做出较为精准的计算,从而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进行足够的搅拌使得其不会犹豫搅拌时间的不足出现质量问题。3.4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除了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之外,施工人员的素质也是极为关键的,首先必须要让施工人员对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不同裂缝的特点和裂缝的处理技巧几个方面进行专业的培训从而使得其能够拥有较为良好的专业素质,其次是在施工过程中应当要求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施工,避免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裂缝出现。结束语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裂缝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土木工程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从而使得我国的土木工程质量能得以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柴卫.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实际状况分析
土木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泛,例如:给排水工程、防护工程、电站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以及房屋工程等,每一个工程类型在工程设施、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不尽相同,但是每一个工程类型都需要将确保质量符合规定标准作为宗旨,这就需要依赖于实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应用状况
土木工程建设中,现浇技术的应用较早,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此类技术主要是在施工现场对模板进行支立,然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预制技术主要实在施工现场外对浇筑混凝土,由于现浇技术具有成本低廉、性能优越等多个优点,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施工技术,但是需要严格按照施工流程,合理把握模板尺寸。
2.钢结构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应用状况
钢结构工程中,应当做好构件运输、道路平整以及场地清理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在起吊位置放置位置准确、标号准确的构件,采取清除操作,确保构建表面的干燥与清洁,保证构建能够顺利的完成的吊装操作;除此之外,还要保证螺栓连接没有任何问题,确保焊接牢固,避免对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同时还应当备好灭火器,这是钢结构工程技术的关键点。
3.桩基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应用状况
现阶段,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为桩基施工技术,通常情况下按照《桩基施工规范》,根据土木工程的建设标准、规模以及功能进行施工操作,其中合理选取桩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当对单桩、群桩基础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沉降发生,同时还要做好钢筋笼下放、钻孔灌注、桩基定位放线以及校正等一系列环节。
二、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
就目前来看,创新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时展过程中的主题,土木工程技术创新也不例外。从我国土木工程建筑行业近些年的发展来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同时也需要看到,我国土木工程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基于我国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实际状况来看,还无法有效满足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因此还需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充分重视土木工程技术创新。随着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有力手段,在土木工程项目建设中不断应用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主要策略分析
1.重视创新技术的有效运用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对于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所以,企业应当充分重视技术创新。例如:土木工程施工中会涉及到钢结构、混凝土以及地基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同时还会涉及到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创新(钻孔灌注桩的旋挖工艺、桩锚支护体系等)、钻孔灌注桩技术创新、新型预应力技术创新以及自动化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创新的新技术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因此企业应当重视创新技术的有效运用。
2.建立一个健全的土木工程技术创新机制
根据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健全的土木工程技术创新机制,成立一个相应的团队,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内部技术。就目前来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呈现多元化,但是建筑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不高,因此企业需要引进不同类型的人才,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工作人员参与培训课程,并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开展主体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人员还可以在内部制定并实行合理的鼓励奖励政策,对于一些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相应的鼓励奖励,调动员工对于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创新意识。
3.普及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理念
现阶段,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更多的机遇,同时也给建筑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对技术进行创新。因此,建筑企业不仅要拥有雄厚的资金成本,还要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与技术实力,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应当重视技术创新理念的普及,确保土木工程施工之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之后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四、结语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创新策略
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施工技术对工程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形势下,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创新,最终满足市场与社会的各项需求。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1.1 管理机制不完善
土木工程量较大,施工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在施工技术选择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提高施工技术的适用性。如果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仍然采用先前项目施工技术,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制止,那么将会出现很多质量问题,最终就会拖延整个施工进度,导致工程项目无法按照签订合同的工期来竣工,最终使得施工单位受到十分严重的损失。
1.2 施工技术缺乏合理的实践
土木工程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并在经过多年发展后形成了相关的施工体系,如工程施工急速控制体系、施工系统的应用与辨别体系等,而从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状况来看,土木工程大多都还在继承传统的施工模式,施工技术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且土木工程施工理论也缺乏实践性,难以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这使得工程整体质量缺乏保障。同时,土木工程与普通建筑工程存在差异性,其建设规模较大、施工周期较长、风险影响因素较多,在施工技术选择上,如果将普通施工技术应用到土木工程施工中,必然给土木工程建设带来许多隐患,影响施工质量。
1.3 施工技术不规范
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施工中问题百出,使施工无法按照正常计划进行。同时,部分施工单位为了控制施工成本,过分追求土木工程项目效益,施工材料质量没有保障,也没有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导致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与建设需求不相符。除此之外,土木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十分复杂,每个施工领域都包含了不同的施工方式,施工工序繁多,对技术也有着多样化要求,但是,许多施工人员在土木工程实际建设时,缺乏对工程项目的建设类型的了解,前期对工程设计要求也未做研究,导致许多施工人员在施工土木工程时未按照图纸设计进行规范施工,施工工序错乱,影响施工质量。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策略
2.1 创新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创新是约束施工技术的重要措施,也是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需要与普通施工管理相区分,施工单位需要根据土木工程建设类型合理进行创新,根据不同施工技术要求创新管理方式和管理标准。管理机制的创新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建立:第一,依据土木工程建设的要求、类型以及规模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对各个施工技术建立明确的技术标准,上级领导需对土木工地的建设类型做到全面了解,再根据施工标准合理配备技术型施工人才,科学分配各个施工岗位人员,对施工技术含量要求高的建设环节配备专业技术强的人员进行施工,并对各个人员的岗位职责加以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减少不合理的施工现象;第二,做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审核和相关资料交接,全面落实每一个施工环节,在上一个施工环节通过审核要求后才可进入下一个施工环节。
2.2 创新土木工程施工程序
保障土木工程施工有条不紊进行的关键在于要保障施工程序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得工程之中的各项施工技术得以充分利用,施工单位要针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依据之前的施工经验,有重点地控制施工中容易引发质量及技术方面问题的工序,最大限度发挥施工技术的优势和效果。另外,施工单位要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施工方式,合理应用施工技术,例如灌注桩施工技术、预应力施工技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有效预防施工质量问题,保证土木工程施工工序有序进行。
2.3 创新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是保障土木工程质量关键,在施工中,施工单位要结合土木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施工材料,加大应用新材料力度,例如在建设土木墙体施工中,施工单位可选择质量轻、甲醛危害少、隔音效果强的工程材料,这类材料不仅能够满足土木工程的施工需求,还能降低材料成本支出,为工程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当前市场中出现的新型材料如空心砌块、实心土砖、复合墙板等,这些施工材料在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中均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能够使土木工程建设具备高质量的同时具有现代化美感,还能增强与提升工程结构对外界的抗压水平,在长期应用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此外,积极推进石膏的使用,该材料在施工中,可以根据建设需求,增加复合材料,并且其施工成本较低,污染较小,抗腐蚀性高,属于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良好的节能功能,在施工中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整体质量。总之,利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新型施工材料,对土木工程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土木工程施工工序复杂,施工环节、施工技术较多,在应用土木工程技术)施工时,施工技术的选择与施工质量有直接关系,如果施工技术的选择和管理存在问题,将会影响土木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技术管理中要不断创新,针对土木工程的特殊性,创新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机制、土木工程施工程序以及施工材料,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水平,减少安全隐患,促进土木工程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蹇照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4):222.
[2]吴宏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7):188-189.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
如今,土木工程早已是一门具有精确的系统分支的大型综合性学科。虽然我国在工程施工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还有待提高与创新。人类通过利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按照生产需要与生存保障对自然进行改造,例如,桥梁道路建造、工民建筑、水利港口建设等。近年来,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情况下,加快推动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涌现了大量新式施工的方法、工艺与及新型的材料等。
一、土木工程传统施工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具有多样性、固定性、流动性的特点。一般从建筑类型到所用的施工设施,然后再到施工的方式来看它们各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就是土木工程施工的多样性;从工作地点相对的固定不变来看,这就体现了土木工程的固定性,;而从施工人员作业空间的流通来看,这就是土木工程的流通性。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经过不断改进与更新,使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地完善,其建设方式也随着地域状况的不同而随之变化。接下来,针对土木工程传统的施工技术与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1.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特征
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主要表现特征有:(1)采用钢结构施工。在传统的工程建设中,钢结构施工方式普遍被采用。吊装构建是钢结构主要负责的工作,在进行此工作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例如修筑道路、清理场地、装备检查、运输构件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构件按顺序运达现场后,首先仔细核准构件标号与位置,然后用受力性强的木板垫底之后再把钢构件放置在起吊处。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氧气、乙炔类焊接类工具与钢摩擦引起火灾,必须准备好灭火器。(2)采用混泥土结构施工。在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采用混泥土结构的施工方式,该结构主要是以浇筑的方式进行工作,其中该浇筑方法分为两种类型,即现浇法与预制法。现浇法被广泛利用在施工中,它主要是在土木工程施工现场通过利用支模来浇筑混泥土。而预制法则不需要在现场进行浇筑,采用预制法进行浇筑,不仅成本低,而且性能高,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预制法时,必须保证其预制模尺寸的准确性,并且需要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3)采用地基基础施工。在地基基础施工中,桩基施工是地基基础施工的主要方式。桩基分为摩擦桩与端承型桩,在充分了解并掌握桩基施工方法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才能保证沉降环节的平衡。针对建筑规模大小、差异变形适应程度、功能特征强弱等方面因素给建筑带来的影响,可根据不同的设计等级进行分类施工,其设计等级分为两种极限状态,即承载能力与正常使用这两种极限状态。
2.传统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少研究与实践积极性。土木工程不断渗入人类各个领域,渐渐的形成了一套工程体系,该体系有包括工程控制、非线性分析、系统识别等方面的内容。然而,我国对于土木工程的而研究与实践不够积极,由于理论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并缺乏实践的经验,所以直接阻碍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2)管理体制不完善。土木工程工作量极大,且时间又长,一个工程投入的人力及物力非常的大,工程所涉及的内容又极广且复杂,有效的管理体系是非常的必要的,体制是一切措施的基础,健全且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最有效的管理决策,当前存在的管理缺限问题严重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稳定发展。(3)验收的规范性。由于某些工程项目施工没有明确目标,并缺少有关施工控制方面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又或者由于某些工程项目施工虽有一定范围内的标准,然而在科研的准备上是不充分的。如果要提高施工技术的发展,必须明确施工控制的标准性,才能解决有关可操作性的问题,使工程施工质量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我国土木工工程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有两千年多的历史,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在工程设计和具体施工过程中都发挥很大的作用,然而它也被客观的自然条件所约束着,比如地质特征、资源利用、气候变化等,该如何克服各种客观的条件限制,才会使之实现施工技术上新的突破与创新。针对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下面将提出几点建议。
1.发展创新体外预应力技术
在传统土木工程预应力技术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体外预应力,这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上巨大的提高。体外预应力通常被利用在具有结构特殊、桥梁跨度大和混凝土建筑特点的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中。体外预应力主要以无粘结或粘结的方式对混凝土截面内外预应力筋预应力进行相互对应的施工。无粘结是利用单根张拉工艺,尽量减少无粘结筋所遭受的摩擦损耗,该方式简单易行,也便于有效地控制。有粘结管道孔设在结构体外,不仅有效地控制了铺设质量与管道的水密性,而且更方便的进行检查与维护,所以其预应力由摩擦引起的损失较小。这两种体外预应力的方式与传统的施工技术更具有科学性、效益性,更好的为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技术而服务。
2.发展创新深基坑支挡技术
当今城市高楼耸立,对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与及其防震强度必须得到合理的控制,这就要求深基坑支挡技术的提高与创新。关于深基坑支挡技术的发展创新有桩锚支挡体系与支挡与承重结构一体化。灌注桩—预应力锚杆体系是针对深掘深度较深的土建施工,该土建施工的特点是地质条件差,坑壁土质密度低、土质松软。套管水冲法成锚工艺是针对地下水位上下土质层类型不同而引进采用的。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用于临时支挡的加固桩或永久性的支挡桩等都可以辅助支挡技术完成支挡与承重的一体化,它们不仅满足了承重要求和支挡的需要,而且又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并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施工速度和社会经济效益。更值得一提的是旋挖施工工艺已经得到投放使用,它是一套具有科学理论的技术创新方案,不仅减少了客观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成孔的质量。
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必须处理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工程质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稳健、长远的发展。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自动化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将自动化的流水线和互换性具体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使建筑项目向系统化、标准化、高效化、科技化的技术施工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的自动化智能水平,不仅能高效率的进行作业,还能节约成本和资源。面对越来越发达的经济社会,生态遭受的破坏却越来越严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筑应使用环保型的建筑材料与低耗能的技术设备,使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
关键词: 理论力学;土木工程;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42-02
0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作为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院校黄河科技学院针对自身办学条件和人才需求现状,正确定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应本科理论课程的教学培养方案等也要相应发生变化,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理论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与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一起组成土木工程专业三大力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学好三大力学。就理论力学而言,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相应缩减理论环节,因此原先需要120学时的理论课时,现在缩减到60学时,如何让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好理论力学?本文从教材改革和土木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更新教材内容,编制适合民办院校土木工程学生使用的教材
针对民办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黄河科技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讲,主要是培养技术性人才,不是研究型人才。第二,三本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与二本、一本的学生相比较低,与重点大学的学生更是没法比;同样的学时教学,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截然不同。第三,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不同。黄河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主要从事的职业是施工、监理、预算等技术人员,也有少数同学从事设计工作;随着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考研风日益浓烈,考研人数也逐年递增。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技术型,一种考研型。
另外,针对两种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要求教学大纲和学时应有差别,技术型的学生应该缩短理论学时,加强实践学时;考研型的学生,应该加深理论教学,为考研做好准备。可以将理论力学教学分为A、B两个班:A班,主要对象是考研学生,约占四分之一;B班主要对象是毕业工作的学生,约占四分之三。这种做法我院结构力学教学已经试用,效果明显。
目前我们选用的教材基本内容都一致,机械专业和土木专业都用同样的教材,很显然是不合理的。针对学校定性,编制适合民办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教材一定要具备以下特点:降低教材难度,学生容易接受;与土木工程专业联系紧密相连,摒弃非专业的内容;更新与专业相关的例题;另外配套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材,组成三大力学体系,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充分利用学时,例如:理论力学有虚位移原理的内容,结构力学内容也有虚位移原理内容,在理论力学讲了,就不要在结构力学中再重复。并且针对两种类型的学生,A、B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具体在教学大纲中体现。这样使学生在有效的理论学时内,更好的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2理论力学案例教学法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应用
理论力学中静力学研究对象是刚体,所谓刚体就是在外力作用下不发生变形的物体,在土木工程中,房屋建筑中的梁、板等,在荷载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很小,在计算时通常忽略其微小变形,简化为刚体,建立计算模型,简化计算又不影响计算结果。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应该加强静力学部分的学习并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土木工程实际,让同学们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理论力学的知识,这种就是理论力学案例教学法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比如在理论力学静力学中有关约束的学习,介绍各种常见的约束类型及计算简图。掌握各种常见的约束类型后,让学生结合土木工程实例,运用所学约束类型特点,建立合理的结构计算模型,例如房屋建筑中的雨棚和阳台,结构计算模型简化为悬臂梁,一端悬空,另一端固定端约束;混凝土结构中单向板的计算结构简图,通常简化为两端悬空的简支梁,即一端固定铰支座,另端活动铰支座,可让学生抬头看教室房楼板,结合实物进行结构简化。再例如教室中主梁的计算模型简化,通常也简化为简支梁的结构模型进行计算。在水工建筑中的高架水渠的渡槽计算模型简化,也可以简化为简支梁计算;新型支挡结构抗滑桩在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其结构模型的简化更为复杂,可让学生更深入讨论和思考。
结合土木工程实例,让学生思考工程结构的计算模型,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验教学在理论力学教学中的地位凸显,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根据我院长远发展,未来培养目标由应用型人才向研究型人才转化,实验教学是关键。作为理论力学的任课教师,弄清形式,积极开展理论力学实验教学。实验课是理论力学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理论力学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一定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从而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提高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标准。
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普遍应用,应该把利用现有科技成果与理论力学的学习结合起来,传统的手工计算与计算机、数学工具结合起来,更好更快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因此,大力推广电子实验,利用现有的软件程序例如ansy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matlab等编程软件,结合实际土木工程结构尺寸,建立正确的力学结构模型,施加约束和荷载,通过程序计算。自己动手通过工程案例建模分析,更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工程实际,这也是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4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室已经在校园里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直观生动,比如,在工程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照片和视频来清晰展现工程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课堂上就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运动学中三种运动的分析,可以利用动画技术,一步步分解,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是备课环节的重点之一。目前互联网络发达,课件在学生中传阅方便,便于学生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然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向学生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学生无暇消化知识,最终学习效果不佳。传统的板书教学使学生更清楚理论的推导,知识的层次更清晰,让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思维一致,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老师亦可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掌控教学主次和快慢。但是传统的教学,也有很多弊端,对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例的描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费时费力,课堂气氛单调。比如在讲空间力系时,一些空间图形,手绘起来时间长而且缺乏立体感,多媒体课件的空间图形立体形象,更有利于学生解题。
因此,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协调两者比重,扬长避短,合理把握课堂节奏,使学生轻松学习理论知识,扩充学生知识面。
5结语
民办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大胆地对老一套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践活动和实验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吴云芳等.理论力学·土木工程·现代科技[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5).
[2]杨开云等.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24(3).
[3]谢群丹.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初步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17(5).
【关键词】土木工程;智能结构;应用
较土木工程传统结构而言,智能化结构主要是将智能化材料、信息技术及自动化控制等交叉融合到了传统结构中,使其不仅拥有传统结构的舒适性、安全性及其耐久性,还具有自控性、自感知性、自修复性及自适应性等特性。虽然,目前想要将上述所有功能集成于一身仍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具有其中某几项智能化特性的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已经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的理论体系构成
1.1 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层次的发展
对于土木工程传统结构而言,其结构较为被动,一经设计及制造后将很难对其性能及其使用状态进行控制和预知,因而为土木工程传统结构的使用及其维护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研发出了一种在线监测结构,其使得传统土木工程结构具有了在线监测的功能,为进一步探知土木工程的内部结构性能带来了曙光,并为人们方便有效地了解土木工程结构的内部物理力学场的演变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即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发展的第一个层次;以在线监测结构为基础,在结构中进一步引入了监测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机制,这使得传统结构拥有了自动化诊断、推理及感知的功能,使得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实现了第二种层次的发展;在智能化结构的第二层次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自动化控制及自适应机制,使得结构能够对耦合的动作系统进行必要的反应,因而实现了对土木工程结构的智能化控制,这即第三层次的智能化发展,例如,可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开裂、变形、锈蚀、老化、损伤及动力振动等多种行为进行有效的抑制性控制,并在更高层次方面对土木工程的结构进行了保护和维修。
由此可见,在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中,根据其智能化程度的高低可将其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自感知土木工程结构,此为智能化结构中最为低级的形式;2)自诊断土木工程结构,对第一层次的智能化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加工和处理,可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内部力学物理场进行自动化计算,对结构定的目标参数进行自我诊断,并以结构自身行为的对策为目标进行自我推理等;3)智能化控制土木工程结构,其为智能化结构中的最高形式。此三种层次的关系见图1。
1.2 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的主要类型
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将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分为如下两种类型:1)嵌入式智能化结构。即在诸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基体材料中嵌入具有动作、传感及控制处理等功能的仪器或材料,并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于其中,通过传感器对结构内部信息进行采集和检测,经计算机的加工和处理后,将分析结果传送至控制处理器中,控制处理器根据结果对各驱动元件进行指挥和激励,使其执行相应的动作。通常而言,此类智能化结构仅需对传统结构进行改进即可,无须对结构内部的力学性能进行额外研究,因此,容易实现传统结构到智能化结构的平稳过渡,因此,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2)基体及智能化材料耦合结构,这些结构材料自身即具有智能化功能,可根据自身物理及力学状态的改变来对自身性能进行改变。例如,碳纤维混凝土材料可根据受力情况对其导电性能进行改变。因此,只要探测到这些改变即可获得土木工程结构的内部物理及力学信息。
2.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的应用情况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体系可知,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土木工程结构在完整性、安全性、耐久性及结构强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相关性能进行预报及监测,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维修费用,还能够有效增强其结构预测能力,通过在结构内部设置传感器,即可对其性能进行实时性监测。由此可见,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的应用前景十分乐观,并已经在高层建筑、大坝及桥梁等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不少桥梁工程已经进行了监测传感器的布设,以便对施工质量及其安全状态进行检测,我国香港青马大桥及国内的虎门大桥等也纷纷装设了传感系统,以监测大桥使用过程中的服役安全状态。
2.1 土木工程结构损伤及其健康方面的检测
诸如人工目测法等传统检测手段及无损检测技术均为局部结构损伤检测方法,很难对土木工程整体结构性能的退化情况进行预报,也无法对结构的损伤及健康情况进行诊断和监测。现代化检测可采用具有自感知、自诊断新型的智能传感元件,例如光导纤维、压电材料、碳纤维以及半导体材料等构成的检测设备,这样不仅克服了传统传感器在监测方面的不足,还能对结构损伤进行灵敏性检测,并对损伤及程度进行定位和表征。以结构失效的发生过程进行判断:首先,是裂纹及损伤的发生;而后裂纹及损伤在应力的作用下进一步扩展;最后,当所累积的损伤超过某值后,裂纹以声速进行扩展,并可能引发灾难性的事故。因此,必须对重要结构的危险截面进行实时性监测,以及时探测到结构中所存在的细微损伤。其损伤诊断过程如下:1)信号的测量;2)特征信号的提取;3)进行典型损伤特征库的构建;4)对损伤位置、程度及类型进行识别。
2.2 智能化材料的应用
根据应用情况可将智能化材料分为如下两种:一种是传感元件类的制作材料,其特点是对于内、外刺激强度具有感知功能,例如,应力、光、热、化学、物理、磁辐射及电等刺激。此类材料即所谓的感知材料,其主要包括了压电高分子、压电陶瓷、应变合金及光导纤维等传感器材料。感知材料可能经电、磁场和温度的变化而对其尺寸、形状、刚度、内耗、振动频率、阻尼及其他特性进行智能化改变,因此,可根据需求的不同对材料进行选择,并加工出合适的驱动或执行元件。另一种即驱动器制作材料,包括磁流变体材料、电流变体材料、电致磁致伸缩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及功能凝胶等等,其特点是可以电场、磁场及温度等的变化为依据对自身尺寸、形状、刚性、位置、阻尼、频率、结构或内耗等进行改变,从而使其具有环境自适应等功能。
3.结语
智能化结构是一项知识跨度大、开发难度高的一项新型学科,其研究意义重大、发展空间广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结构已经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大大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发展。在土木工程的交叉学科应用和结构设计理念中,智能化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发展。因此,只有对智能化结构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才能使其在土木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优势。此外,还应在传统的智能化技术方面,引入集成化技术,以便对土木工程的智能化结构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土木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建设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土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地基处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基处理的质量会影响土木工程的建设质量,也与土木工程最终的呈现形式有紧密联系。本文将简述地基处理的相关原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复合地基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土木工程;地基处理;复合地基技术;应用
地基处理是土木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若是地基处理没有达到相关标准,那么土木工程的后续建设环节便是在错误的前提下进行,既无法保证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还会给相应的施工建设带来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地基处理环节中确定好相关的处理原则并对重要方面加以控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复合地基技术的应用对于土木工程建设也有较强价值,希望施工人员可以多加关注并合理应用。
1土木工程中的地基处理
1.1地基处理的主要原则(1)控制变形值。目前,土木工程中很多施工对象的高度过高,建筑物产生的压力十分巨大,因此,地基所承受的荷载值也在逐步增大,导致地基发生变形。地基的变形,是有相应的允许范围的,在范围之内的变形情况不会给土木工程造成较大威胁,但是若地基变形超出允许范围,就会使土木工程施工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相关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对变形值加以确定,将地基的变形状态与不同类型的土木工程相结合,并将基底构造纳入考量,将地基变形值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2)重视稳定性。相关人员在确定地基处理原则的时候,应当重视其稳定性,严格考察地基基底部分的抗倾斜能力、抗滑能力等。若是地基的抗倾斜能力与抗滑能力达不到相关标准,对于斜坡位置或受大风影响的土木工程来说,就很容易出现地基塌陷。
1.2土木工程中地基处理的相关要点(1)分析上部结构。在如上图1所示的土木工程建设工作中,相关人员在地基处理的过程中着重加强了对上部结构的分析。该工程的施工人员在这一环节,主要对地基上部的土木工程建筑物加以严格、细致的考量与分析,确定建筑物的主要功能,进而分析建筑物可能给下层地基带来的具体荷载量,这样就可以为地基处理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2)重视可行性。土木工程的地基处理工作,需要相关人员重视相应的可行性,只有确保地基处理方案与现有的地基处理技术相匹配,才能确保地基处理的具体效果。相关人员应当在对地基处理加以设计的时候,要将设计方案与地基处理技术严密结合,避免两者出现严重脱节。此外,在可行性分析过程中,相关人员还要了解目前广泛应用的地基处理技术及新型技术,根据土木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3)分析基本资料。相关人员若想保证地基处理的具体质量,还需要对土木工程的地质资料加以分析,这样可以确保地基处理的具体效果。相关人员在地基处理之前,需要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具置进行精细的分析与判断,主要考察土木工程建设位置的水文条件、工程施工环境、地下水情况、土壤环境及土层结构等。相关人员在考察后要对其加以分析,并将相关数据进行记录,据此为地基处理选择合适的技术,保证地基处理的整体质量与安全。
2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2.1复合地基的简要概述在土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有时为了加强普通地基的内部强度,就采取某种手段将普通地基与硬土相置换,或者在天然地基内部加入一些施工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实现地基强度的增强,这种经过改造的天然地基就可以被称作是复合地基。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相比,具有较强的质量与稳定性,对于沉降现象有较强的承载能力。此外,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相比,还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传统的复合地基主要有砂桩、碎石、石灰桩等,正是由于复合地基的出现与应用,才衍生出了相应的复合地基技术,下面将对复合地基技术的应用作简要说明。
2.2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主要应用在土木工程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地基若出现严重的不稳定性,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质量。目前,很多土木工程的建筑物地基都存在强度不够、渗透性较差等问题,进而导致沉降、失稳等现象频繁出现。因此,施工人员就需要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复合地基技术与地基处理相结合,并且应用新的材料与新的技术。加固类型的复合地基技术主要包括了置换技术、振密技术、排水固结技术、冷处理技术、热处理技术、固化物灌注技术等。相关人员可以利用相关的技术对地基内部的物理属性进行合理改良,这样既不会影响地基的自身承载系数,也能避免改变地基原有的荷载力。与此同时,施工人员还可以对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地基进行整体替换或部分替换,利用坚实度更高的物质来代替原有地基,以此增强地基的自身强度。复合地基的相关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喷射注浆、石桩置换、挤密砂石桩、振冲置换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技术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利弊也都不尽相同,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土木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争取在应用效果较好的同时实现成本最优控制。在选用相关的技术方法之前,施工人员应对天然地基的承载能力进行严格的分析与考量,若是天然地基可以很好地承载土木工程中的较大压力,那么施工人员就无需选择复合地基技术,仅需对天然地基进行人工加强。若是天然地基无法满足土木工程建设的相关要求,施工人员就可以选用相应的复合地基技术。基础类型的地基主要可以分为桩基础、浅基础与复合地基,施工人员可以根据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基础地基,选用较为合适的技术。其中,桩基础主要指的就是外部压力及荷载力等会先传递给土木工程中所使用的桩,再经由桩传递给地基;浅基础则是外部的荷载力等无需经过其它介质,可以直接传到地基位置;复合地基,主要是将桩基础与浅基础的传力方式加以结合,将一部分外部作用力直接传递给地基,而另一部分作用力则会通过土木工程中的桩继续向地基以下部分传递。需要注意的是,复合地基技术目前还处于不断的发展与更新中,相关人员应当时刻把握其具体的变化情况,实现该技术的合理应用。
3结语
土木工程建设一定要重视地基处理环节,以此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在地基处理环节,施工人员需要确定好处理原则,还要分析相应的环境资料、上部结构、地基处理的可行性等,这样才能确保地基处理的具体效果。目前,复合地基技术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复合地基技术,以此保证土木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唐连军,王艳丽,王应峰,赵小飞.复合地基工程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西部科技,2010(09).
[2]刘坤,姚忠岭,孙砥夫.土木基础工程中复合地基技术的运用[J].科技风,2013(09).
关键词:土木工程;钢结构;优势;技术要点
引言
现如今,在土木工程建设中,钢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较为普及和广泛,为了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必须对结构变得更加合理,特别是现代高层建筑,往高层和面积多发展,传统的木结构和水泥不能达到现代施工的标准要求。所以,需要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来满足现代化建设要求[1]。钢的承受强度高并且经济实惠,加上水泥的结合,建筑结构会更加牢固,所以钢结构技术被广泛的普及到建筑工程中,但因为我国引进钢结构技术较晚,技术并不是很成熟,施工人员往往在建设的问题会很多,所以在施工之前必须了解和掌握钢结构技术,这样才可以保证钢结构施工质量得以提高。
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钢结构特点
钢结构技术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该钢材具有良好的压缩性能和较高的强度,良好的耐钢结构应力,在钢结构施工现场的材料,充分利用材料的韧性和抗压强度,结构具有固体状态更稳定,更适应现代建筑的需要,在一些高级的土木工程施工要求高的压缩性能,适用范围广;(2)钢结构的安全性十分的好,在以往的建设工程中,结构主要采用混凝土结构,但混凝土易开裂这一问题是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当裂缝或沉降问题严重,这将导致建筑钢结构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钢结构大大降低建筑产生裂缝的问题,更好地保护建筑物的安全;(3)钢结构较为实惠,传统的混凝土结构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还需要花更多的钱在钢结构的建设和维护,钢结构原材料较为便宜,施工工艺方便,节约了很多的资金,总比传统的混凝土结构更经济,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正是由于钢结构的这些优点,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更应普及钢结构技术的应用,将钢结构的有点充分的体现在现代建筑中。
2土木工程中的钢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2.1钢结构材料的选择和连接
钢结构施工首要工作就是将选择好的刚才进行连接。钢结构大厦的材料主要分为板材、型材、金属制品、管材这四种材料组成,不同构造位置所使用的类型和材料类型的选择根据设计图纸;此外,不同类型的钢结构制造也是不相同的,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大多数的选择是碳钢低塑性材料,但具有良好的硬度和强度,可以达到大多数建筑工程施工强度的标准;掌握和熟悉钢铁材料的结构特点,一般最常见的柱截面为工字形和“十”和箱子的形状,此外还较为常见的“H”型,如复合材料截面形状也很常见。在钢材料的选择中,应考虑钢的类型、材料和形状,选择符合土木工程的钢结构材料,以满足不同结构构件的需要。选择材料后,可在交货前和焊接过程中进行焊接试验,并进行结构承载试验,检验钢结构材料的质量,保证结构的质量。
2.2吊装与螺栓技术
钢材准备完毕后,将进行钢结构的施工。第一步,有必要把钢材输送到相应的零件上。我国许多民用建筑都是高层建筑,在钢结构施工中必须采用吊装技术。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分为钢梁吊装和钢柱吊装这两种吊装方式。在吊装过程中,我们之前必须再三确定吊装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必须做好安全措施以防万一,并安排运输按照制定的线路和方案进行;钢柱吊装的吊装方式虽然和一般的吊装方案一样能的,但在吊装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钢柱螺栓的保护,杜绝在吊装过程中出现碰撞和松动掉落的现象出现。另一个重要的技术是将嵌入式技术。地脚螺栓的位置是根据钢结构的定位、嵌入式地脚螺栓应特别注意减少误差和实际施工设计图纸,在正常情况下,预埋螺栓标高误差不超过5mm,位移误差不超过2mm螺栓;保持相同的方向和确保正确安装;固定螺栓应严格按照标准规定进行三步骤拧紧,以确保螺栓固定,保证其吊装的安全性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2.3钢结构焊接技术
在确定钢结构施工和相应部位的钢材后,不同部位的交货、安装后,钢结构施工中最主要的是焊接工作,焊接工作的结束代表钢结构施工的完成[1]。钢结构的焊接技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焊接过程中正式焊接,焊接人员不能移动,焊接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在焊接工作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安全保护措施也必须如此;②焊接人员必须证明。用最好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能处理焊接工作,可以熟练灵活的处理外部因素引起的不良影响;③焊接过程中应仔细检查每个焊接作业,主要检查焊缝,保证其干净,将一些多余的焊料清除,避免对下一个阶段的影响,焊接完成后,检查当前的形式是符合预期的要求,检查是否存在焊接变形,焊接工作的逐步完成。
3结语
目前,土木工程建筑中钢结构是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相比较,钢结构具有良好的耐压性、高安全性和成本造价低等特点,所以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越来越多的普及。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应必须注意把握的钢结构的技术要点,在钢的选择和把握施工质量和吊装螺栓埋设、焊接等这些比较重要的施工步骤,必须要严格把控钢结构的施工安全,从而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土木工程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推动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钧.关于土木工程施工中钢结构技术应用及发展的若干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7):00109.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边坡支护技术;应用
1边坡支护技术概述
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是基础施工内容之一,是以保证边坡及其周边建设施工的安全为目的,对边坡运用支挡、加固以及防护等方式,实现对建筑工程边坡的保护,而边坡支护技术就是进行边坡保护时所应用的施工方式以及相应的施工技术体系。边坡支护技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系到了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建设,更关系到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安全性。首先,通过边坡支护技术应用,能够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稳定性。边坡作为工程结构施工开展的重要基础,边坡的结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的整体稳定性建设[1]。在进行工程边坡施工处理时,必须通过边坡支护施工技术对边坡进行支挡、加固,以保证上层建筑施工时不会出现基础结构稳定不足的情况,导致整体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其次,边坡支护技术应用能够降低工程施工风险性。边坡作为工程施工的基础所在,其结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施工安全性,一旦边坡稳固程度不足,就会给工程施工带来较大的施工安全隐患。而通过边坡支护技术应用,能够实现对建筑工程边坡结构的加固处理,进而提升工程基础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降低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推动工程施工科学化发展。再次,边坡支护技术应用能够提升工程施工质量。边坡作为工程施工的重要基础,其结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一旦边坡结构不稳甚至开裂的情况发生,就会对工程整体施工结构产生巨大破坏,使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而通过边坡支护技术对边坡结构进行加固稳定,就能够从根本上为工程施工质量建设提供保障,避免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受到边坡结构的影响。
2土木工程边坡支护的主要技术类型分析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是重要施工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了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问题,也关系到了土木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建设,对于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土木工程施工安全性和质量的必然途径[2]。现阶段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
2.1土钉墙技术分析
土钉墙边坡支护技术是常见的边坡支护技术类型之一,是通过对天然土墙的利用,通过土钉墙对土墙结构进行加固,然后在土钉墙表面喷射砼面板并充分的结合到一起,形成一面相近于重力挡墙的边坡支护结构,对土钉墙后的边坡结构压力进行抵抗,提升边坡结构的稳定性。在进行土钉墙边坡支护技术应用时,需要经过钻孔、插筋以及注浆等形式来进行土钉墙结构的形成与处理,也可以采用角钢或者粗钢筋结构来形成土钉,实现土钉墙边坡支护结构的构建。土钉墙边坡支护技术具有多项使用优点,土钉墙边坡支护技术应用施工设备较为简单,土钉结构长度较短,利于在狭小施工空间的使用,其施工效率也较高,施工周期占用短,不会对土木工程的整体施工周期产生影响,并且其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噪音,土钉墙本身的变形也较小,不会对工程结构产生影响。在进行土钉墙边坡支护技术应用时,根据行业标准要求,土钉墙墙面的坡度不宜超过1:0.2,才能够有效保证土钉墙边坡支护技术应用的效果,土钉结构与面层也必须进行有效连接,加强承压板以及钢筋结构,并且要将土钉结构的长度控制在边坡开挖深度的0.5-1.2倍,间距控制在1-2m,土钉与地面水平度的夹角控制在5°-20°,才能够保证土钉墙结构的质量。而土钉墙的面层喷射砼面砼强度要高于C20,喷射厚度不小于80。
2.2锚喷支护技术分析
锚喷边坡支护技术也是常用的边坡支护技术类型之一,其结构主要是由锚杆结构以及通过混凝土喷射形成的混凝土面板而构建的,形成对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结构的支护。锚喷支护技术可以用来当做临时施工支护技术实用,也可以用于作为永久性的边坡支护方案,常被应用于围岩变形的自由发展中,实现对围岩压力的调整,避免出现边坡内岩体结构的坠落,给土木工程施工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3]。锚喷边坡支护技术自60年代以来,别广泛的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之中来,大大提升了岩体结构的土木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形成了对边坡结构的保护。锚喷边坡支护技术的有点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时不需要模板,具有高密度以及高强度的特点,通过喷层结构的高粘附性,可以是喷层与边坡结构充分结合,共同承担边坡的荷载力,进而实现对支护成本以人力劳动成本的节约,提升土木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在锚喷支护技术应用时,其施工工艺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即原材料制备、锚杆孔施工以及锚杆安装。进行锚喷边坡支护技术应用时,原材料制备阶段需要对锚杆材料进行规格预制,并对锚杆材料进行把握。多选用为20锰硅钢筋或者注浆锚杆,钢筋直径为Φ22㎜。然后对锚喷混凝土结构层喷射材料进行制备,炳耀根据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锚喷材料的规格及砂浆比列要求,保证其材料制备的科学性。然后进行锚杆孔施工,施工时孔径要大于锚杆直径15mm,毛孔位置设计偏差控制在20cm以内。然后锚杆进行安装,实现锚喷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
2.3地下连续墙技术分析
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是在土木工程边坡基础地面运用挖槽机进行挖槽处理,然后在槽内进行钢筋笼的吊放安装,然后采用导管,对钢筋笼及开挖槽进行单元槽段的灌注,进而形成逐段连续钢筋笼的设置,形成连续钢筋混凝土墙壁的设置,实现对土木工程边坡的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具有施工周期短、经济成本低的有点,并且其施工过程中噪音较小,适用于城市内土木工程的边坡支护技术使用,并且其具有较好的防渗性能,占地面积也较小,能够有效对边坡形成支护,对边坡荷载力进行承担,提升边坡结构的稳定性。
3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
3.1工程案例概述
在某城市道路修建中,工程施工道路一侧涉及到了边坡支护处理,以保证边坡结构的稳定性。该项目的边坡结构主要是位于道路右侧的坡面花坛,坡面花坛与地面水平的坡度为40°左右,需要对花坛进行边坡支护处理,以避免因为雨水天气等影响对道路施工的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经过对工程实际情况的全面研究,施工方决定采用土钉墙边坡支护技术对花坛边坡进行加固处理,提升其结构稳定性,降低其施工风险及后期运营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能。选用土钉墙支护技术主要是考虑到施工空间以及使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施工影响,喷锚支护更适用于岩体结构的边坡,而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并不适用于道路斜面边坡的支护保护。
3.2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实践
3.2.1工艺流程
该项目的土钉墙支护技术工艺流程如下所示:开挖边坡面修整边坡、埋设喷射砼面厚度标志第一层混凝土喷射钻孔安设土钉、连接件、注浆钢筋网绑扎第二层混凝土砼面喷射坡顶、坡面以及坡脚的排水处理系统的设置。
3.2.2实施效果
通过土钉墙支护技术应用,大大提升了该项目边坡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实现了土工工程施工安全以及道路工程后期运行安全性的提升,同时实现了对边坡花坛美观性的设计,以土钉墙结构的模块为花坛设计基础,实现了不同花朵类型的搭配,提升了花坛的艺术美感。
4总结
关键词:土木工程;边坡支护技术;类型;应用
一、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的主要类型
(一)复合土钉支护技术
复合土钉支护技术是边坡支护技术一种主要形式,不仅工期短,而且支护效果良好,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基础上,还能降低施工成本,是一种集经济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支护技术。[1]复合土钉支护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针对高难度的施工位置进行支护施工,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能够采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支护效果,进而提高施工项目的安全性和坚固性。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复合土钉支护技术主要是利用土钉作为支护点,沿土钉为边坡壁提供支撑力,最终起到稳定土体的作用。复合土钉支护技术的稳定性极强,主要适用于深基坑边坡支护工程。
(二)锚杆支护技术
锚杆支护技术是由挡土墙和土层锚杆两部分构成的,其应用原理是利用锚杆将挡土墙与土层相连接,从而获得锚杆的额外作用力,进而有效固定边坡,提高边坡的承载力。在具体的施工中,支护体系的相关参数应随着挡土墙和压力和锚杆的内力进行适当的调整。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处于滑坡区的边坡,对于基坑高度超过6米的边坡,则不宜采用锚杆支护技术,这是因为锚杆的支护力无法达到实际要求,很容易引起塌陷或者坍塌。
(三)悬臂式支护技术
悬臂式支护技术具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的特点,但它对土质的要求和开挖的深度要求较高,因此,该项技术适用于土质优良、开挖深度较浅的施工项目。[2]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在采用悬臂式支护技术之前,要对施工项目的土质情况、土壤结构进行细致的勘察,根据具体施工情况计算出开挖深度,从而决定悬臂式支护技术的使用与否。在使用悬臂式支护技术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该要合理控制结构的高度与宽度,避免出现安全事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结构设计,从而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坚固性。
二、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对策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在使用边坡支护技术之前,相关技术人员要根据施工的地理位置和土质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从而为确保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条件。这就需要技术人员要结合边坡的性质、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选择适宜的边坡支护技术,并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的钻孔位置做好标记,以便在使用边坡支护技术时进行辨别。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实施方案中规范各个阶段的施工流程,在为边坡支护技术提供可靠保障的同时,还需对整个施工项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和监督,从而全面提高土木工程的质量。
(二)准确把握基坑开挖的范围
基坑开挖是实施边坡支护技术的关键环节,由于基坑开挖会对土层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基坑开挖之前,技术人员必须要对地质结构和土质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测,从而为边坡支护技术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坚持分层、分段的原则,将开挖的土量控制在规定范围以内,严格控制基坑开挖的范围,不可自主扩大开挖范围,从而保障施工项目的安全性。[3]此外,施工人员还应该注意,要对开挖的坡面适当采取保护措施,进一步减少气候因素和自然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及时对监测点进行地质检测
在边坡支护施工的过程中,地质检测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边坡支护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技术人员要及时对监测点进行地质检测,一旦发现问题或者出现变化,要对施工方案进行全面分析,最终确定改进策略。地质检测不仅能够提高边坡支护的质量,而且还能创设良好的施工环境,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关注地质条件的临界值,以便降低地质条件对边坡支护技术实施的影响,从而确保边坡支护施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今,虽然国民经济的大力发展带动了土木工程的进步,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土木工程施工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土木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技术之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和生产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土木工程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多分支的综合性大型学科,包括道路、桥梁、工民建筑、水利、铁路、港口等工程在内的多种学科,要想使土木工程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就要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进行认识,以提高土木工程的工程质量。
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在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土木工程全新的、规模较大的施工工程不断增多,整体的施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规模较大、数量较多,土木工程整体施工特点包括:
1、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相对固定性
即相同土木工程中施工人员在工作区域内的流动以及整个施工队伍的合理流动;
2、具有综合性
土木工程的完成需要施工、监理、设计和材料供应方等多方进行协调配合;
3、具有受干扰性和复杂性
原因在于土木工程技术应用较为复杂,施工时会收到施工环境、施工气候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工程施工周期的变化。
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1、深基坑施工技术
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中,城市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起,高层建筑对抗震。地下空间的发掘利用,因此施工过程中对深基坑支挡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深基坑支挡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的需求下,在施工技术上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深基坑支挡技术的创新之一是桩锚支挡体系的应用。对于深掘深度较深的土建施工,如果土建施工中的地质条件较差,土质酥松、坑壁土质密度不高,通常采用预应力锚杆和灌注桩体系。针对地下水位上下的不同类型的图层宜采用引进的套管水冲法成锚工艺。土木工程施工中,许多临时支挡的加固桩或地下支撑墙或永久性的支挡桩或支挡柱可以实施支挡与承重一体化的支挡技术方案,一体化的承重与支挡系统既能够满足支挡的需要和承重要求,又能够提高施工速度,节约资源、能源,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支挡技术中,旋挖施工工艺在管控灌注桩施工中也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方案,但在利用旋挖灌柱桩施工中必须保证成孔质量,较少施工质量中的不利影响因素。
2、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数量逐渐增多,钻孔灌注桩基础技术随之发展起来,虽然该技术在设计图纸中会体现出来,但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工艺还需由施工单位自行选择和应用。这样一来,不但施工材料质量和施工操作规范性得不到保证,桩基础施工质量问题也难以避免。在此情况下,应提高对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的重视,尤其是对该技术的施工材料、设备及施工操作做出明确的、标准化的规范,从而促进钻孔灌注桩基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3、沉井基础施工
沉井是由刃脚、井筒、内隔墙等组成的呈圆形或矩形的筒状钢筋混凝土结构,多用于重型设备基础、桥墩、水泵站、取水结构、超高层建筑物的基础等,施工过程:施工时首先制作井筒,然后在井筒内挖土,使井筒靠其自重沉入土中。井筒的最下端为刃脚,形状如刀刃,在沉井下沉过程中使沉井切入土中。沉井的外壁为井筒,在下沉过程中起挡土作用,同时靠其自重可以克服筒壁与土之间的摩阻力和刃脚底部的土阻力,使沉井能在自重作用下逐步下沉。
4、预应力施工技术
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预应力施工技术中的创新之一是体外预应力的发展与应用。体外应力是指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的预应力,与传统的布置于构件截面内的预应力筋,所提供的有粘结或者无粘结预应力相对应。体外预应力在大跨度土木工程和预应力混凝土道桥施工和特种结构施工中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其中粘接体外预应力是体外预应力应用中的典范之一,这种预应力在管道结构外,产生的预应力摩擦损失较小,便于后期维护检查,同时在管道的铺设过程中便于控制。无粘接力体外预应力体系也是应用较多的体外预应力施工方式,无粘接力体外预应力施工操作简单,单根无粘接摩擦损失相当小,体外预应力比传统的预应力施工更加科学合理,经济效益也更高。
三、施工技术的创新
1、新型预应力技术
体外预应力作为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是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近年来的热点。顾名思义,体外预应力是指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的预应力,与传统的布置于构件截面内的预应力筋,所提供的有粘结或者无粘结预应力相对应。体外预应力现阶段主要应用在特种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和大跨度建筑工程结构中,形成了两种主要体系。体系一是有粘结体外预应力体系,优点是预应力摩擦损失小,因为孔道管在结构体外,容易检查和控制管道的铺设质量及其水密性;体系二是无粘结体外预应力体系,优点是可采用单根张拉工艺,易于操作,且单根无粘结筋的摩擦损失极小。体外预应力相对于传统预应力体系有很多优点,对工程经济效益有积极影响。
2、深基坑支挡技术发展
由于高层建筑的发展、抗震与人防的需要和地下空间利用的需求,再加上大型深埋设备基础的施工,深基坑支挡问题越来越多。在这些需求和障碍的促进下,深基坑支挡技术在下面两个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实现是施工技术的创新。第一,桩、桩―锚支挡体系。对于开挖深度大、坑壁土质差的情况,通常采用灌注桩―预应力锚杆体系。引进的套管水冲法成锚工艺适用于地下水位上下的各种类型的土层,但效率不尽人意。第二,支挡与承重结构一体化。用于临时支挡的桩或者地下连续墙和永久性的柱、地下室墙一体化后,施工速度得到提高,投资效果得到加强,资源得到节约,得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另外,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更加先进的施工工艺―旋挖已经投入使用,使成孔质量得到保证,减小认为不确定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四、土木工程施土技术的发展方向
1、科技化趋势
科学技术是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显著标志,无论是电子计算机技术还是系统工程建造技术的发展都为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因此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技化趋势是必然要求也是土木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民用建筑在质量保证的同时经济效益也要有所保障,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追求目标。这就需要采用高级科学技术手段满足工程施工生产需要,充分利用科技推动建筑施工过程的的科技化、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降低额外支出的人工费、机械费来达到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自动化趋势
自动化施工技术理念是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利用智能型机械设备、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终端和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转换到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发展的趋势。运用自动化发展统一、高效、流水线式的施工一体化流程,以标准化、工厂化的成套技术改造建筑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和水平,同使减少人为劳力的施工危险,例如运用自动化建筑构件到外部脚手架进行建筑工程作业,保证施工的同时降低安全风险。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因此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趋势。
3、生态化趋势
随着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和社会生态化的需要,建筑工程施工与环境的可持续化协调发展成为重要课题。工过程中生态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趋势,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不例外,生态化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要求。
在建筑施工中要体现出绿色施工技术,首先要具备绿色施工发展思想,要综合应用土木工程绿色施工技术,达到节能环保、生态平衡、节约建筑生产要素、降低建筑安全生产风险。例如运用新型的节能环保建筑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施工办公,减少污染和能源损耗;注意充分利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降低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为土木工程项目提供新的科技能源,减少能耗,这也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对于光污染和声污染源头进行尽量的降低,达到环保的目的。使得在建筑行业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高品质的、绿色的民用建筑,达到建筑建造与环境保护的生态化和谐统一,达到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这也是所有工程建造所追求的是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五、结束语
在当前已修建的土木工程建设中,很多工程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工程整体结构出现损伤或性能降低的情况,这对于保证土木工程的使用安全性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提高土木工程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就需要不断的研发新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使土木工程的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刁立明.浅析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J].华章,2011.
[2]尚亚伟,应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与展望[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1.
[3]李潮清.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问题的处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趋势;装配式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工程实践经验先行于理论,因为有些客观情况过于复杂,很难如实反映室内实验或理论分析,另外只有进行工程实践才能揭示新的问题。土木工程不仅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大大推进了科技的进步,同时这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因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涌现新材料、新技术。
一般来说,土木工程施工具有以下特点: 固定性、流动性和多样性。固定性是指施工地点相对固定,一般在选定施工地点后,不会产生很大的变动; 流动性是指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在同一工程上施工人员作业空间的流动; 多样性是指各种工程的不同,从建筑类型到施工设施和施工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
一、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历史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土木工程施工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它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一直到现在。在不断地发展中,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取得了不断地更新和进步。但是在这两千多年中,因为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土木工程施工并没有过大的突破。但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使科技越来越先进,这就促使土木工程也有了巨大的飞跃,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到了现代社会,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综合的大型的学科,而且土木工程中还出现了很多的分支,比如说:桥梁工程、道路工程、给水排水工程、铁路工程,港口工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还有特种工程结构等。此外,随着土木工程的发展,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二、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传统的施工技术贯穿在工程的建设中,方法也随着结构形式、材料、地基基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下面主要针对地基基础的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和钢结构施工进行介绍。
(一)、地基基础施工
桩基础施工是地基基础施工的最主要方法,在设计时分为两类极限状态设计,分别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根据建筑规模、功能特征和对差异变形的适应性以及桩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要按照不同的设计等级进行施工,具体参照《桩基施工规范》。
按承载性状划分,基桩有两种类型,即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摩擦型桩又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摩擦桩,端承桩又分为端承桩和摩擦端承桩。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是由桩侧摩阻承受,端阻力可以忽略; 端承摩擦桩在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则是由桩侧阻力承受主要部分。端承桩在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摩擦端承桩则是由桩端阻力承受大部分的竖向荷载。按照成桩方法分类,还有非挤土桩、挤土桩和部分挤土桩三种,制作基桩的材料也不是单一的,主要分为木桩、混凝土桩、钢桩等,不同类型和不同材料桩的施工方案和适宜的基础亦有所不同。在桩基础施工中,首先要确定选择桩型。
(二)、混凝土结构施工
按照施工中浇制混凝土的地点分为预制法和现浇法。预制法是在别处而非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预制混凝土以其低廉的成本、出色的性能,成为建筑业的新宠。在使用预制法施工时,要确保预制模的尺寸准确,并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现浇法则是在施工现场支模浇筑混凝土,是大多数建筑物采用的方式,应用更早更广泛。预应力混凝土施工中,根据张拉预应力筋的顺序还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
(三)、钢结构施工
钢结构施工的主要工作是构件的吊装,在施工前要切实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场地清理、道路修筑、基础准备、构件运输、检查装备等。钢构件运送先后顺序要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构件运到现场后,应尽量存放在起吊位置,并用足够支承面的木枕垫底。吊装前应该核准构件标号、位置。并清除表面,摩擦面要保持干燥清洁。考虑到钢结构工程的特殊性,可能会在施工过程中用到氧气、乙炔类焊接工具,所以要准备灭火器谨防发生火灾。
钢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关键点还有连接的出来,主要有螺栓连接、焊接等,铆接因为其灵活性的限制而逐渐被淘汰。处理连接问题时分两个部分,一是选择连接方式,二是准确确定连接位置,如果连接不当对整个结构的整体性会产生不利影响,成为结构的薄弱点,构成安全隐患。
三、新型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决定设计者设计思想的实现与否。就施工本身而言,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其施工过程都受到地质条件、材料性能、荷载条件、现场条件、资源状况和气候条件的限制。要想发展新型的施工技术,实现创新,必须从这些限制方面着手,突破制约,实现优化。下面仅针对深基坑支挡技术新发展和新型预应力技术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深基坑支挡技术发展
由于高层建筑的发展、抗震与人防的需要和地下空间利用的需求,再加上大型深埋设备基础的施工,深基坑支挡问题越来越多。在这些需求和障碍的促进下,深基坑支挡技术在下面两个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实现是施工技术的创新。第一,桩、桩—锚支挡体系。对于开挖深度大、坑壁土质差的情况,通常采用灌注桩—预应力锚杆体系。引进的套管水冲法成锚工艺适用于地下水位上下的各种类型的土层,但效率不尽人意。第二,支挡与承重结构一体化。用于临时支挡的桩或者地下连续墙和永久性的柱、地下室墙一体化后,施工速度得到提高,投资效果得到加强,资源得到节约,得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另外,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更加先进的施工工艺—旋挖已经投入使用,使成孔质量得到保证,减小认为不确定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二)、新型预应力技术
体外预应力作为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是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近年来的热点。顾名思义,体外预应力是指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的预应力,与传统的布置于构件截面内的预应力筋,所提供的有粘结或者无粘结预应力相对应。体外预应力现阶段主要应用在特种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和大跨度建筑工程结构中,形成了两种主要体系。体系一是有粘结体外预应力体系,优点是预应力摩擦损失小,因为孔道管在结构体外,容易检查和控制管道的铺设质量及其水密性; 体系二是无粘结体外预应力体系,优点是可采用单根张拉工艺,易于操作,且单根无粘结筋的摩擦损失极小。体外预应力相对于传统预应力体系有很多优点,对工程经济效益有积极影响。
总之,土木工程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大工程,且对安全性要求高,因为这联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而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理论研究不能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缺少验收标准和规范,管理体制问题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发展施工技术,在过去的土木工程建设中,人们总结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也在教训中得到启示,因而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这将给加快土木工程发展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