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执法监管范文

农业执法监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执法监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执法监管

第1篇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农业局查处毛某生产、销售含有限用农药芹菜案

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发现特克斯县一蔬菜生产基地的芹菜样品含有限用农药甲基异柳磷。案发后,特克斯县农业局追回未销售芹菜并销毁,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2016年12月,基地负责人毛某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个月。

二、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农牧局查处李某等四人生产含有限用农药洋葱案

2015年,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农牧局在对全区洋葱种植区域进行日常巡查时发现,李某等四人在洋葱地冲释国家限用农药甲拌磷,洋葱、土壤等现场提取的样品均被检出甲拌磷成分。随后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2016年4月,李某等四人以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六个月至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缓刑一年并处罚金。

三、江西省高安市畜牧水产局查处艾某违法使用“瘦肉精”饲养肉牛案

2017年1月,江西省高安市畜牧水产局对该市某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屠宰车间进行日常执法检查时,通过快速检测发现待宰栏中的一头肉牛尿液“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呈阳性。根据有关规定,高安市畜牧水产局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经查,该牛为艾某饲养,喂养饲料中掺入“瘦肉精”。2017年5月,艾某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6000元。

四、四川省梓潼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查处康某屠宰、加工、贮藏病变猪(肉)案

2016年7月,四川省梓潼县农业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康某居住院子中的冻库内存放有病变症状的猪肉和猪头250余公斤,执法人员随即对这批猪肉和猪头进行查封并移送公安机关进行查处。2016年8月,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处对康某以9961元罚款,公安机关对康某行政拘留五日。

五. 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查处王某违法使用“瘦肉精”饲养肉牛案

2015年1月,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汀罗防控所接到王某电话报检,执法人员在其养殖场内对33头肉牛进行现场检疫和违禁物质的抽样检测,发现“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呈阳性。利津县畜牧局随即对牛场进行查封,并依法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2017年2月,王某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月,并处罚金2万元。

六、重庆市农委查处魏某向待宰牛注水案

2014年5月,重庆市农委与重庆市公安局联合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时发现,魏某及其工人在租赁的屠宰场地向待宰的牛注水。经检测,17个样品水分含量全部超标。2016年,重庆市农委依据相关规定,对魏某做出没收涉案物品,并处170万元罚款的处罚决定。魏某不服行政处罚决定,先后申请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北碚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维持了行政处罚决定。随后,魏某提出上诉,2017年5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了重庆市农委对魏某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七、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渔政局查处某鱼苗场生产、销售含有违禁药物鱼苗案

2016年5月,从化渔政大队执法人员根据广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所的检验检测报告,对辖区某鱼苗场进行监督抽查,经检验,该场的胡子鲶鱼苗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案件被移交公安机关处理。2017年3月,渔场负责人梁某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000元。

八、福建省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查处欧某等生产、销售含有违禁物质水产品案

2015年11月,福建省东山县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执法人员联合县公安部门对辖区某养殖场进行现场检查,发现养殖场疑似使用禁用渔药。经检测,送检的石斑鱼、虎斑鱼和养殖场水样品检出呋喃西林、孔雀石绿。东山县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将该案件移送东山县公安局,并对涉案的石斑鱼进行无害化处理。2016年8月,欧某等二人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和六个月,并处罚金4万元和2万元。

第2篇

方案明确了今年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的主要任务:

——推进条例出台,完善配套规章。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抓紧组织起草《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确保条例规定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加强源头管理,服务农业生产。开展蔬菜用药调查,推动蔬菜用药登记,确保蔬菜用药安全。加强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处置工作,出台《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培训,指导地方做好农作物药害事故鉴定,妥善处理药害纠纷。进一步加强高毒高风险农药管理,加快出台百草枯限制性管理措施,减少或避免误服中毒致死的风险。

——强化市场监管,整顿经营秩序。组织各地对市场上的农药产品进行抽查,同时结合近几年监管结果,开展部级农药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由农业部直接派员到企业抽取样品,发现生产经营假劣产品的,坚决依法严肃查处。组织开展高毒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专项治理行动,深入高毒农药生产企业,检查1586号公告高毒农药禁限用措施落实情况。强化农药经营管理与农业生产用药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探索高毒农药条码管理,实现产品可追溯。

第3篇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和《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以及农业部《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的各项要求,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我部决定2012年开展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现将《2012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2012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方案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2012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方案

为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切实把《农业部关于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中各项举措落实到位,我部决定2012年开展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以农药管理条例修订为契机,建立健全农药管理法制体系、监管体系和残留标准体系,以规范农药生产经营主体为抓手,以禁限用高毒农药监管和打击制售假劣农药行为为重点,进一步净化农药市场,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农药产品质量水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围绕部中心工作,完善立法、强化执法、深入普法,加强农药产品质量监督,组织开展高毒农药和蔬菜用药专项整治,农药产品质量市场监测合格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药标签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深入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在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县全覆盖的基础上,向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优势区拓展;加快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进程,完成2000项农药残留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确保不发生因农药残留超标而引发的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确保不发生因农药使用事故引发的重大。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条例出台,完善配套规章。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工作。认真清理现行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抓紧组织起草《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农药登记资料规定》等配套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确保条例规定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推动指导地方做好农药管理配套立法工作,做好与新《农药管理条例》的有效衔接。

(二)加强源头管理,服务农业生产。开展蔬菜用药调查,了解用药需求,组织已登记产品扩大使用范围的联合试验,推动蔬菜用药登记,确保蔬菜用药安全。加强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处置工作,出台《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农作物药害事故鉴定办法》,组建鉴定专家库,组织开展应急培训,指导地方做好农作物药害事故鉴定,妥善处理药害纠纷。进一步加强高毒高风险农药管理,加快出台百草枯限制性管理措施,减少或避免误服中毒致死的风险。

(三)强化市场监管,整顿经营秩序。组织各地对市场上流通的农药产品进行抽查,依法公布监督抽查结果。结合近几年监管结果,开展部级农药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由我部直接派员到企业抽取样品,发现生产经营假劣产品的,坚决依法严肃查处。组织开展高毒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专项治理行动,深入高毒农药生产企业,检查1586号公告高毒农药禁限用措施落实情况,检查地方农业部门农药案件查处情况。组织开展农药经营单位调查,强化农药经营管理与农业生产用药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探索高毒农药条码管理,实现产品可追溯。

(四)加强残留监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农药残留标准制修订工作进程,制定2000项残留限量标准,开展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清理工作。制定500项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包括赤霉酸等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6种作物上的合理使用,解决农药合理使用问题。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农药残留监测,抽检150个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的2000个样品。继续实施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推广项目,在10个省(市)11个市(县)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完善补贴模式。

(五)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法治水平。举办省级农药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师资力量;组织地方对基层农药执法、生产和经营人员开展分类培训。开展科普宣传,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宣传普及农药禁限用规定、识假辨劣、科学选购、合理使用、依法维权等知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绿色防控,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重点活动安排

(一)配合做好新修订《条例》的宣传和实施工作。抓紧起草《条例》配套规章,及时完成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工作,确保与《条例》同步实施。《条例》公布后,以农业部文件印发通知,部署学习宣贯工作。

(二)组织开展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应急培训。3月份出台《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6月份农业部和各省(区、市)完成鉴定专家库的组建,8月份农业部组织开展一期应急培训,各省(区、市)至少要组织一次应急培训,年底前完成《农作物药害事故鉴定办法》的起草。

(三)组织开展农药监督抽查。3月份,印发《关于开展农药监督抽查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开展农药质量和标签抽查。4-8月组织开展部级农药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

(四)开展高毒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专项整治。3月份各地农业部门组织开展高毒农药生产企业“履行法定义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活动;生产企业公开向社会承诺合法经营、报告产品主要流向等。4月份组织交叉检查,核查已撤销登记的高毒农药企业停产情况;组织开展高毒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市场检查活动,抽查农药批发市场,乡村农药零售店检查率达到100%。7-8月份开展高毒农药产品标签条形码管理研讨会。适时开展涉嫌非法添加高毒农药产品的监督抽查。

(五)查处大案要案及公布监管结果。根据各地举报和有关方面掌握的线索,组织联合执法,开展大要案督办、查处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根据工作进展,适时将监督抽查、专项检查和执法交叉检查的结果向社会通报;对生产假劣农药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农药登记证。

(六)蔬菜用药调查及登记使用衔接。3月份完成蔬菜用药现状调查,4月研究制定《蔬菜用药登记工作方案》。组织11个省开展联合试验试点。

(七)园艺作物标准园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3月份,印发《2012年园艺作物标准园农药残留监测方案》,对150个蔬菜、水果和茶叶标准园进行产品抽查,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八)安全用药指导培训。2-3月份,编印、发送《农药识假辩劣与维权手册》、《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和《农药经营读本》等手册和挂图。5-10月份,组织对农药经销商、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药使用者识别假劣农药的能力和用药水平,向农民推荐放心农药。我部负责对省级农业部门培训,省级农业部门负责组织对地、市、县农业部门及农药生产企业培训,县级农业部门负责对农民、经营者培训。

(九)总结。12月,全面总结“2012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的经验及成效。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的牵头单位、具体办事机构并固定专人负责,保证工作连续性。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市、地、县,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

(二)制定实施方案。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本辖区内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详细的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要加强与工商、质检、公安、新闻媒体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请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于4月15日前将本省(区、市)实施方案报送我部种植业管理司。

(三)保障监管经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多方争取支持,加大对农药市场监管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农药质量抽查、农药执法监督、培训等经费支出,确保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4篇

 

重庆市大渡口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印发2021年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

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委机关有关科室、委属各有关单位:

根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2021年重庆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农发〔2021〕45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2021年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大渡口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4月23日

2021年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

工作方案

     

按照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有关工作部署,为切实做好2021年大渡口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农业农村委主任会议安排部署,严格落实《生物安全法》《种子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既要加快推进生物育种研发应用,又要依法依规严格监管,严肃查处非法制种、知识产权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业转基因研发应用健康有序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不断健全全区农业转基因监管队伍,加快提升监管能力,通过书面形式明确辖区内农业转基因监督检查、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科普宣传等职责分工;指导辖区内从业主体办理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许可证。对辖区内农业转基因研究试验和农业转基因加工企业现场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三、监管重点 

(一)压实主体责任。农业转基因相关从业者承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责任。通过召开行政指导会、开展监督检查、加强政策法规培训、约谈等方式,督促农业转基因相关从业者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从业主体自我约束和管理。种子经营单位应加强对制种亲本的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确保源头和流向可追溯,严防非法经营转基因种子。 

(二)加强制种环节监管。开展非法种子田块排查,查早查小,加大种子下地前和苗期检测力度,春耕备耕前和种子收获季开展专项检查活动,严防非法转基因种子流入市场。

(三)加强种子加工经营监管。加强对种子包装、标签等环节监管,加大对种子市场、经营门店的转基因成分抽检力度,严查转基因种子非法加工销售。 

(四)加强进口加工监管。强化境外贸易商、境内贸易商和加工企业“三位一体”监管,加强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流向管控。严查运输、储存、加工等过程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全面核查产品采购、加工、销售、管理等档案记录,确保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全部用于原料加工,严禁改变用途。

(五)加强病虫害发生动态监测。安排专业人员跟踪监测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的病虫害消长、种群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变化,及时掌握有害生物抗性动态,研究提出应对措施,严防目标害虫转移对其他作物造成危害,防范次要害虫上升危害。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属地管理。要落实法定职责,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区农业农村委负责统筹协调,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负责具体执法监管。各镇要层层落实责任,充分认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把监管工作落实到具体科室。

(二)加强监督检查。突出问题导向,狠抓关键时节、关键环节和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注重监管实效。落实监管线索督办、约谈问责制度,严肃追究不作为、不监管、相互推诿人员的责任。落实监管信息报送制度,关键节点实行监管信息日报,案件查处实行信息月报,重大案件随时报送,没有案件的零报告。 

(三)加大查处力度。全面摸排收集违规线索,及时立案调查,依法从严处理,对已办结案件依法做好信息公开,曝光查处结果,形成震慑。紧抓重点案件不放,深挖线索来源,打掉非法扩散源头。鼓励社会各界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对群众直接举报和我委转办的监管线索认真核查,及时反馈核查情况。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结合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专项行动,加强种子经营环节监管;在种子销售市场、种子经营店铺进行执法检查,开展种子加工和销售环节转基因成分抽检,发现问题追根寻源,严防转基因玉米、油菜、大豆等种子冒充非转基因种子生产经营;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产品的标识管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应当醒目,凡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进行标识,未标识和不按规定标识的,不得进行销售;如发现问题将从严从速查处。

(二)做好宣传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工作,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农业转基因技术,搞好转基因知识的科普培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正确引导公众,自觉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5篇

[论文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应定位于“富农”教育,而不是“离农”教育 ,但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则刚好相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为此,应做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等方面真正落实农村职业教育“以农为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只有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多种问题,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质,把握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并据此剖析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探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之原因探析——“脱农”

农村本来就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受种种因素制约,比如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供求矛盾突出等。无论是何种原因,它的存在都会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弊端重重,发展缓慢。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每事每物都是矛盾体,都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该做的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利益最大化。所以,我想,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更应该从它自身去找原因,反思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针对问题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大力解决问题或者把问题最小化,而不应仅从外界找借口,否则永远不会有发展,只会在倒退的基础上进一步倒退。只有切实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才会带来发展。从这点一切入,我主要分析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不得不提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偏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歧视:相当多的人认为普通教育是正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或“差生”教育,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另眼相待;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因此抬不起头,觉得低人一等。为什么这些家长会有这种思想呢?固然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但是职业学校是否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呢?是否考虑过怎样扭转这种局面呢?或许考虑过,但是否是以广大农民的利益为重呢?为什么家长不相信职业学校会带给自己福音?家长都希望子女读书后能够有个好的工作,但是目前家长们看到的却是,大批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被输入沿海发达城市,美其名曰“分配到位”,之后就不管学生死活,一年半载之后,又有大批学生重返家乡成了待业青年。如此结果,家长怎能把希望寄托到职业学校上?这是否正是学校的不负责任呢?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学校甚至是对整个教育事业的不负责。学生和家长从职业教育中得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然就放弃选择职业学校,放弃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也就意味着农村的发展仍会发展缓慢,农民意识仍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更是岌岌可危,一旦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套,农村谈何发展?面对这样的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呢?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本无目的,因为有了需要才使它有目的。”职业学校的课程是否为农民所需?这就涉及到了我接下来要谈的问题,即: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真正体现了“以农为本”?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其初衷相差甚远。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重点,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有具有一定农业技术专长和经营管理基本知识的现代农民,而主要是应和学生和家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择业观念。为发达地区培养廉价的打工者,培养的学生是完全脱离农民身份的保安、软件设计员、数控机床操纵者之类的人才,忽视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新型农民的需要。这种严重的离农课程内容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说,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是“富农“的教育,但在现实中却成了“伤农”的教育。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是用农村的教育资源为城市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实用技术人才,他们往往是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而得到的不是等价的报酬。这样只能使农民近期内增加了现金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但从长远看,是“富”了城市而“伤”了农村。

由此,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但是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发展过程中却壁垒重重,我们不得不深思: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农村职业教育脱离了“农”,怎样为农服务?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问题,探析了问题,怎样从问题的实质,去解决问题?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如何“以农为本”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要在农村更好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首先就要让职业教育为农民所认识,认可和接受。农村职业学校可以专门组织一个下乡小组,深入农村,进入农家做家长和学生的工作,让“科教兴农”思想渗入农民意识中,让他们明白,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进而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同时,在农村定期开办农业知识讲座,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甜处,从而转变以往“不受教育也能种田种地”的观念,学习科学种田,科学务农。农村职业教育要做到“以农为本”,转变思想是最基础的工作,是下一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更是所有农村职业教育者的首要义务。

(二)课程设置要“以农为本”

农村职教必须立足于农村,与农村经济社会紧密融合,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对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诸多弊端,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力争开创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1.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培养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农村是以农业为自己的支柱产业,第一产业的专业与课程不能弱化或删掉,只能改造和强化这类专业和课程,才能使农村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在搞好第一产业的同时,应大力开发第二、第三产业,开发与此相关的课程,培养与此相适应的学生,以便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要兼顾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专业结构的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把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合理调整原有培养目标,培养两个“新农民”,既培养科学兴农、建设家乡的“新农民”和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创业经商的“新农民”。

2.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积累资本。就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形态而言,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必修课程的建设之上。不管哪个岗位,都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把所学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更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在现代化职教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包括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以及能够体现个人特长的选修。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起对专业的理解,又能照顾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促使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三)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大力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的“以农为本”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指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习化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时刻都处于求知状态,不断的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只有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的更容换貌做出贡献。

1.为了满足除义务教育之外的所有青年人的多种学习需要,为了帮助他们逃脱事业的威胁,学校应树立市场意识,设立专门的市场分析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来合理设置专业,对所需专业和所需毕业生的数量进行分析预测,从而确定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并且吸引私人企业和社会团体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在与企业签订“人才订单”后,对学生的在职表现要跟踪调查,允许他们“回炉”以跟上技术上的发展,为自己培育市场也为企业的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必须特别关注不断增多的期望返回工作岗位的农村下岗职工,关注不适应现行工作之工人的再培训,应该建立一个更为广泛和灵活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包括公立和私立的,通常是两者的联合。

2.改革招生制度,扩大入学口径,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改革招生制度是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和适应性的重要措施。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实行更加灵活的招生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免试招收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和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同时,要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及时为毕业生传递工作信息,给予工作选择指导,保持与离校单位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联系。如果农村职业学校能够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学生就会对学校多一点信赖,有了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万人到6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犹如建造一个容纳和调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既可延缓和降低劳动力的供给和新生劳动力进入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够提高青年农民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村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可见,农村职业教育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第6篇

意见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要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亟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坚持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

意见强调,要把握好家庭农场基本特征。现阶段,家庭农场经营者主要是农民或其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而不是依靠雇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家庭农场专门从事农业,主要进行种养业专业化生产,经营者大都接受过农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具有商品农产品生产能力。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适度,种养规模与家庭成员的劳动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符合当地确定的规模经营标准,收入水平能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实现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各地要正确把握家庭农场特征,从实际出发,根据产业特点和家庭农场发展进程,引导其健康发展。

意见指出,在我国,家庭农场作为新生事物,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当前主要是鼓励发展、支持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规范。发展家庭农场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来开展,重点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基础上,结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完善服务,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充分认识到,在相当长时期内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在发展家庭农场的同时,不能忽视普通农户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不断发展起来的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都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发展家庭农场不排斥其他农业经营形式和经营主体,不只追求一种模式、一个标准。充分认识到,家庭农场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要靠农民自主选择,防止脱离当地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人为归大堆、垒大户。

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为增强扶持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县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家庭农场档案,县以上农业部门可从当地实际出发,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对经营者资格、劳动力结构、收入构成、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等提出相应要求。各地要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建立和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引导和促进家庭农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依照自愿原则,家庭农场可自主决定办理工商注册登记,以取得相应市场主体资格。

引导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等便捷服务。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形成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土地确权登记、互换并地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建设连片成方、旱涝保收的农田,引导流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落实对家庭农场的相关扶持政策。各级农业部门要将家庭农场纳入现有支农政策扶持范围,并予以倾斜,重点支持家庭农场稳定经营规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经营管理等。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强化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把家庭农场作为重要服务对象,有效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担任农业科技示范户,参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引导和鼓励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面向家庭农场的代耕代种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集中育苗育秧、灌溉排水、贮藏保鲜等经营性社会化服务。

完善家庭农场人才支撑政策。各地要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确立培训目标、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有计划地开展培训。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将家庭农场经营者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阳光工程”等培育计划。完善农业职业教育制度,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多种形式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农民技术职称。

引导家庭农场加强联合与合作。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的家庭农场通过组建协会等方式,加强相互交流与联合。鼓励家庭农场牵头或参与组建合作社,带动其他农户共同发展。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订单农业、示范基地等方式,与家庭农场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第7篇

一、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扎实推进

2009―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天津市小农水专项资金1.75亿元,支持宝坻、蓟县、武清、静海、宁河等5区县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其中,武清、静海是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天津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积极推动,扎实做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各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天津市成立了由市财政局、市水务局主管局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市级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重点县的方案审查、资金整合、监督检查、工程验收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各重点县也相应成立了县级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落实、资金筹措、工程推动、施工监导、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工作。项目乡镇负责自筹款的筹措、施工协调,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二)足额落实建设资金。截至目前,天津市四批重点县已累计下达资金28185.7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0100万元,市财政8000万元,区县财政4353.15万元,农民自筹5732.58万元)。第一批重点县宝坻区三年建设任务全部如期完成并通过总体验收,累计完成投资8274.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400万元,市财政2400万元,区财政915.27万元,农民自筹2559.58万元)。第三批重点县武清区2011―2012年已累计完成投资6133万元。

(三)着力强化资金监管。宝坻区制定出台了《宝坻区小农水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在区水务局设立了资金专户专账,并设专人负责会计核算日常管理,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财政补助资金,由区财政局在项目建设期内分期分批及时拨付至区水务局报账专户;乡镇自筹部分,由乡镇在工程开工前足额缴至区水务局报账专户。单项工程竣工后,根据施工单位提出的拨款申请,经工程所在乡镇核实,经区财政局、水务局同意后,据实拨付给项目施工单位,拨付形式试行区级报账制,报账资金票据一律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经宝坻区审计局审计,重点县建设项目未发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

(四)狠抓工程质量管理。天津市严格实施计划审查、严格遴选施工队伍、严格把好材料关,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宝坻区建立巡视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检查,重点检查施工用材、操作工艺、操作程序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等,每个工序完成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然后由施工单位专职质检员复检合格后,局组织工程监理人员及区财政监督人员,进行终验,监理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五)建立运行管护机制。宝坻区将经验收合格的工程,及时移交项目所在镇村管理,产权归项目所在村集体所有。按工程受益面,分层次落实管护责任,将农民可直接利用、受益明确的机井、扬水点、地下管道、防渗明渠等设施交由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目前已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25个,成立灌溉小组110个,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促进节约用水,部分项目区还结合工程建设,安装灌溉计量水表,积极探索水费征收方式改革,推行灌溉计量收费。

(六)注重管理制度建设。结合天津实际情况,天津市水务局、财政局先后出台了《天津市〈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天津市小农水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天津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验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项目区县也因地制宜制定了管理细则和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小农水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天津市加大以低压管道、喷微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新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0万亩,累计达到393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76%,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计划到“十二五”末,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8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0。宝坻、武清两区以高效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以宝坻区为例,该区通过三年重点县建设,共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6.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4万亩。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以亩均节水100方计算,共可节水1849万方,节电56.5万度;通过衬砌防渗渠道和铺设低压管道,减少了渠道、田埂的占地面积,可提高耕地利用率5%―10%,节地1.2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96.5万公斤,新增粮食作物产值822.4万元,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864.06万元。此外,项目建设实现了地表水、地下水合理循环利用,改善了土壤环境,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地下水储量和河道流量,稀释了排泄河道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改善了水体环境。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环境,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安定团结。

三、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资金项目实施顺利

2012年9月下旬,中央财政追加安排小农水专项资金45亿元,支持全国31个省(区、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扩大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覆盖面,加强山丘区“五小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其中,追加安排天津市小农水专项资金4500万元,全部用于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天津市财政局、水务局按照财政部、水利部要求,迅速开展工作,选择蓟县、宝坻、武清三区开展项目建设。工程涉及44个村,新打及维修机井289眼,新建泵点60座,铺设低压管道350.3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2万亩,改善节水面积0.2万亩。10月下旬,天津市中央财政追加安排小农水资金项目建设方案和标准文本通过市水务局、财政局的联合审查,并报水利部、财政部备案。目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已拨付三区县,累计完成投资900万元,打井15眼,建设井房25座,开挖管道沟30公里,购置低压塑料输水管材50公里。预计2012年可以全部完工。

四、政策建议

天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5.7亿立方米,加上入境和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7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就用水结构而言,农田灌溉用水量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一半,天津市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此次调研的宝坻区和武清区都是天津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中:宝坻区耕地面积114.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8.4万亩;武清区耕地面积13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实践证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契合天津市水资源紧缺实际,是实现农业节水,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在建的蓟县、武清、宁河、静海4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依托,积极统筹整合资金,完善投融资体制,大力开展防渗渠、低压输水管道、微喷灌等节水设施建设,对现在的农业灌溉设施进行连片配套改造,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利用规模和效益的最大化。支持武清区建设“一个示范点、两个联系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示范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土保持工作联系点),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天津市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水平。

(二)以节水促发展,支撑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将高效节水灌溉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促进耕地增值,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和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第8篇

>> 农业部、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第1745号公告 农业部 公安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的工作意见 工商总局和公安部明确打传分工等21则 商务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农业部 质检总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关于推进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安部联合《关于网吧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 改善外贸环境:商务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推八项措施 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命名首批16家“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 农业部等六部门印发《2014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 六部门联合印发《2013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公安部 交通运输部通报4起重大事故 六部门印发《2012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 国家工商总局建设全国电商监管系统 公安部、安监总局要求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工作 公安部检查组到国家烟草专卖局检查网站安全工作 国家工商总局曝光今年十大传销和变相传销案件 农业部印发《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试行)》 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公告 国家工商总局企业信用联网项目 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印发《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 农业部印发《2015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农业部 工信部 公安部 国家工商总局 国家质检总局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2013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 农业部 工信部 公安部 国家工商总局 国家质检总局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2013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为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农资供应充裕、价格平稳、质量可靠,保障全年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针对当前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特制定印发本工作要点。 一、严格生产经营许可。各级农业、工商、质监、工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资质审查,严把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关口。切实加强行政许可事后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行政相对人遵守法律和履行义务等情况。组织全面清查辖区内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资格,依法查处超范围生产经营行为,依法清理不具备资质条件的生产经营主体,依法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单位。对需要审定、登记、审批的农资产品,要严格执行有关条件、程序和标准,严禁降低标准和越权审批。要强化信息制度,及时公告审批、撤销、注销、吊销等有关信息。 二、强化生产企业监管。各地各部门要突出源头治理,加强对农资生产企业的监管,强化生产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健全日常巡查、监督检查、飞行检查等制度,重点检查生产企业的生产资质、生产许可、原辅料使用、生产记录和销售台账等内容,依法严肃查处在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使用违禁物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无证生产或擅自受托生产等违法行为。要督促生产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生产经营档案,不断完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三、深化农资市场整顿。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农资经营门店的日常巡查,重点整顿规范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散地、运销大户和乡村流动商贩。进一步加大农资广告的监管力度,重点查处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农机具等农资商品的虚假广告,防止虚假广告误导农民。加强对电视、网络、交易展销会等方式经营农资的行为的监管,依法查处不具备农资经营资格的物流企业变相经营农资的行为。继续抓好毒鼠强防范和清缴工作,克服麻痹大意思想,防止毒鼠强危害反弹。 四、开展质量监督抽查。各地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有计划地开展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要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突出的区域、市场、产品和企业进行重点监测,提高监督抽查的针对性。要健全监督抽查结果的通报、反馈和共享机制,及时农资消费警示信息,提高农资质量预警能力。要实现质量抽检与依法查处的有效衔接,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及其生产经营单位要及时立案查处,追溯制假售假源头;发现产品流入市场的,要查清产品去向,依法采取责令停止销售等措施,严防假劣农资流入农业生产领域。要进一步落实重点监控制度,对监督抽查发现的假劣农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跟踪监管。 五、狠抓假劣案件查处。要做好案件线索的排查梳理工作,完善社会监督网络,深度拓展案源渠道,落实保障激励措施。要集中力量,主动出击,按照“五不放过”原则,严厉打击制售假劣、侵权、非法添加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切实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对于涉嫌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配合做好鉴定检测工作,坚决杜绝“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等行为。对制假售假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要采取联合挂牌督办、集中办案、联合查案等形式,限期查办,查必彻底。要继续加大制售假劣农资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起到查处一起、震慑一片、教育一方的良好效果。

六、推进放心农资下乡。各地各部门要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加强指导服务,推动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快速发展,构建现代农资经营服务网络,畅通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渠道,提高放心优质农资产品的覆盖面。要因地制宜,完善标准,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农资示范店培育工作。要切实落实农资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强化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守法意识。要扎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农资经营企业信用评价,探索完善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的分类、分级监管模式。充分发挥12316、12315、12365等服务热线作用,提高回应社会关切、满足群众诉求的能力。

七、全面开展专项行动。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各项行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农资生产、经营环节的突出问题。农业部门组织开展种子“打假护权”行动,重点组织开展生产基地专项整治、基层经营主体综合治理、优良企业主推品种的品种权保护等工作,严厉打击品种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继续开展“农药市场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强化监督抽查,稳步提升农药产品质量。公安部门继续深入开展“打四黑除四害”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农资领域制售假劣种子、农药、化肥犯罪和添加违禁物质犯罪,积极发动群众举报,狠抓大要案侦办,统一指挥,集中收网。工商部门组织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突出重点,集中整治问题多、易反复、风险隐患较多的经营场所和品种,保持严管重打高压态势,不断提升农资市场监管效能。质检部门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利剑行动,严查坑农害农违法案件,推动农资区域整治工作。 八、落实监管工作责任。各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工作任务、措施、责任等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层层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履职、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严厉打击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要以检查履行监管职责到位情况为重点,通过专项督导、日常督查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的考核评价。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斗争部际协调小组将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督导。

九、提升农资监管能力。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将农资打假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农资打假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农资打假执法体系建设,改善执法条件和执法手段,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办案能力。大力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集信息采集、信用评价、动态监管、快速反应于一体的农资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农资产品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控制。

第9篇

要确保职业教育主动、有效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彻底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渠道,这是破解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难题的必然选择。

一、精心策划,创新服务模式

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探索、创新办学模式。要主动进取,积极发展与农村、涉农企业之间的交流,参与发展研讨,增进彼此的合作。一是要不断完善科教兴农示范模式、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和农业职教集团模式,积极探索创新诸如“校企合一”“半工半读”“教学班进村”等有利于教科农结合、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服务模式及机制。二是要以政府支持为依托,创新面向“三农”的培训服务方式,将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结合起来,将有偿与无偿培训、有偿与无偿指导结合起来,将近距离、面对面的培训、指导与远程的网络培训、指导、咨询结合起来。三是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学校+基地+农户”的村校共建办学模式,通过校村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利双赢。

二、注重体验,创新服务内容

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更低,针对这一现状,要在服务内容上下功夫,特别注重体验,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一是招收有为农村建设做贡献意愿的学生,在方式上可采取“计划单列、基层推荐、单独录取、定向招生”的招生办法;或结合国家有关培养计划如“一村一名大学生”来实施。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和产业布局特点,突出区域特色。教学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下基层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适用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新技术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培养学生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针对农村的社区管理能力和爱农、务农、兴农的思想,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二是广泛开展农民培训。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是直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职业教育一是通过国家实施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雨露计划”等项目培训农民;二是主动与政府联系、与农村合作,根据当地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如针对农村经营大户和农村企业主开展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针对乡(镇)、村干部开办乡村干部培训班,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等;还要针对农民现状和新农村发展需要,培训农民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能力等。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依托国家实施的“阳光工程”开办技能培训班;要培养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维权意识,使农民工能够“进得城、干得来、留得下”;还可利用就业资源帮助农民工就业。

三、拓展方式,创新服务渠道

职业教育针对农村这一特殊环境要拓展特殊的服务方式。一是采用教师蹲点方式。学校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到乡村担任科技副乡长、村副主任或技术顾问,让教师走出校园,走近农民,深入农村。一名教师负责一片区域,将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带到农村。二是开展技术免费咨询。通过送科技下乡、开通免费“农技110”电话、农业技术知识讲座等活动免费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三是有偿技术服务。职业院校向农民传授技术或推广新品种,根据技术推广成本和农民受益情况,可适当收取技术服务费用,以实现技术服务的互利双赢,保持可持续性。在有偿服务中,职业院校还可与农村共建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二、三产业开发基地等,通过基地建设和运作,向农民传授、推广技术。也可通过与农村、农民实施合作项目,职业学校以技术入股,实现学校与农民的双赢。

第10篇

[关键词] 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走出去;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22.32 [文献标识码] B

相比传统金融模式,开发性金融具有注重培育中长期投融资、注重科学规划及风险防范的特点,在支持农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走出去”,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时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开发性金融凭借自身优势成为推进我国农业国际化进程不可或缺的资源。笔者认为,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走向国际舞台,应着力探索建立“官民一体”的海外投资模式,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政府、企业的协同作用,在加强规划和风险评估的前提下,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对农业企业提供贷款,设立农业“走出去”专项发展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进行境外农业项目股权投资,重点支持境外粮食产能建设,为农业“走出去”提供稳定的信贷支持,从而促进海外农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开发性金融的支持是实现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缺乏有效的融资支持,其中既有农业企业的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客观制约。一方面,农业企业自身具有轻资产、资金使用集中、资金回笼缓慢等特点,农业企业融资面临资产质押担保困难、资产处置难以实现等问题,对于境外投资项目而言,这种问题与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农业生产条件、市场竞争环境、投资政策法规等差别,农业开发模式的选择也会存在较大差异,相应的融资安排也会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积极拓展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是支持农业走出去的关键所在。

开发性金融可以帮助农业企业拓展融资渠道,为“走出去”提供坚实保障。首先,开发性金融符合农业市场化运作的特点。开发性金融不是简单的政策性贷款,它把财政资金信贷化,用市场化的方法进行运作,符合农业项目开发的规律,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开发性金融符合农业融资长期化的特点。作为典型的资本融资过程,开发性金融承担了长期融资的任务,放款周期相对较长。第三,开发性金融在贷款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注重培育市场,为农业“走出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智力支持。

二、开发性金融是对农业融资主体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载体

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的优势在于它对农业融资主体进行的科学管理,有利于风险控制,确保了贷款的安全性。

(一)开发性金融对正确划分农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性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在进行融资支持之前,明确农业项目开发的范畴,即该项目属于政策性业务(如建立境外粮食产能)还是商业性业务(帮助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发海外市场获利),据此确定不同的利率标准。正确划分农业对外投资项目的融资性质,有利于合理控制风险、进行分类管理、提高信贷支持效率。

(二)开发性金融对农业融资主体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和筛选

我国参与境外开发的农业企业在竞争资质上各不相同,对农业融资主体进行科学评价和筛选至关重要。开发性金融在贷款评估时,综合考虑了农业境外开发过程中将会受到的技术、环保约束,在农业项目境外管理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劳资纠纷,以及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等问题。通过客观分析潜在收益和风险,筛选出经营业绩好、项目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给予贷款优惠,提高了开发性金融的资金效率。

(三)针对境外不同区域农业开发的特点进行差异化融资管理

对于适合进行大农场开发经营的区域,通过一次性注资买断当地农场经营权,通过经营权取得的收益来抵消贷款融资的风险;对于不适合开展大农场经营的地域,采用入股、参股等方式,与当地农业公司进行合作开发,确保投入的股权对于扩大海外农业经营规模有实际价值。

三、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官民一体”的海外投资模式

借鉴日本农业的海外投资经验,以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主导,联合行业协会、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官民一体”的海外投资模式。政府发挥外交协调作用,为农业企业涉外投资搭建平台,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规划、信息、信贷的支持作用,行业协会、其他金融机构发挥辅助作用,通过建立综合支援窗口,强化海外农业投资企业之间的沟通,帮助国内企业与被投资国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提供必要的资金、信息、技术支持。

(二)与国外金融机构共同对农业企业提供贷款

利用国开行融资、融智的综合比较优势,与东道国进行国家层面的综合开发合作,规划引领,总体推动,把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资源开发和粮食产能建设有机结合,共同开发适合东道国资金、资源状况的融资模式。可供参考的融资方式包括:IPO、资源资金互换、股权融资等。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与所在国当地金融机构共同对农业企业融资,通过先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然后开展授信合作,再逐步过渡到联合贷款支持大型农业项目。

推动建立多边金融合作机制,通过综合授信、货币互换、联合贷款等多种方式,与农业项目所在国的金融机构以及合作国中央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主力商业银行等开展密切合作,共同为我国的农业企业在当地投资进行贷款支持。

(三)设立农业“走出去”专项发展基金

围绕不同地区国家政府农业产业政策,设立农业“走出去”专项发展基金,将政策性与市场化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进行农业投资,为企业境外进行农业投资打造主力融资平台,该平台根据不同国家对农业投资的政策规定,通过向当地央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授信、转贷等方式支持农业企业在境外的农业开发,对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进行全方位的融资支持。

(四)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进行境外农业项目股权投资

PE股权投资可以帮助国内农业企业依托海外并购实现自身管理水平和价值的提升,这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探索出一种重要的融资模式。股权基金主要发起方可以联合我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及当地(国外)的金融机构,对农业项目实地考察、开展可行性论证、制订方案、完成收购等。

国内的农业企业不仅从股权基金那里获得了所需要的资金,也获得了成功并购必不可少的非资金支持。一方面,对于那些负债水平较高的农业企业,虽然难以取得银行的债务融资支持,但是可以利用股权基金的杠杆作用去海外扩大规模,分散国内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很多农业企业在国际并购方面缺乏经验,需要有全面的融资顾问,特别是在金融产品、融资条件上做指导,在这种情况下,股权融资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补充手段。借助股权融资,得到被收购企业相关利益方的认可,不仅获得了所需要的资金,而且还能有效利用股权基金管理团队的智力优势提高公司的涉外投资水平。

(五)重点支持境外粮食产能建设

以开发性金融为平台,农业企业为主体,重点支持境外粮食产能建设,提升金融支持农业走出去的战略高度。在规划层面上,对外农业援助规划的制定要结合境外粮食产能建设目标,资金、人才向农业发展潜力大的受援国适当倾斜,突出重点;在研究层面上,着手梳理援外促进境外农业开发的成功模式和成功案例,做好前期论证;在操作层面上,优先选择具有“走出去”意愿的国内大型粮食集团作为对外援助项目的实施主体,在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前设计,为企业大规模参与当地粮食产能建设做好铺垫。

第11篇

《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构建起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程度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建设和推广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林业和工农复合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工程、示范企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总结凝练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力争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意见》指出,要重点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推进产业链接循环化,推进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意见》要求,各地要建立农业和林业节能减排政策制度,完善农业和林业生产的节能减排相关规范和标准体系。制订耕地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膜国家标准。制订完善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加快制订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建立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制度,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要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在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选择一批具有明确实施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基地)和企业,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清洁生产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领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国家和地方相关资金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

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回收废旧农膜,开展农作物秸秆、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

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农林牧渔循环经济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转化推广力度;组织专家队伍,对实践中应用效果好的技术进行论证比选,筛选一批成熟技术进行推广扩散。

要鼓励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林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协作,共同推进统防统治、种养循环、农林牧渔结合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和设施化。

要培育和扶持一批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行、技术咨询、推广、市场开发等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业。加大对农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的扶持力度。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农村;农民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仍然以农业为主,目前农村人口和农村在校学生仍占70%以上。这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也是教育必须要重点考虑的现实问题。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要使农民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就必须使农民掌握实用的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素质。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来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农民的总体素质。要提升农民素质,农村职业教育是关键。因此,改革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升农民自身素质,促进农民自身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一、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江西农村虽然人力资源丰沛,但素质较低,结构失调。2005年江西省1%人口抽样调查,江西省农业人口为3178.25万人万人,占总人口的70.4%,将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进行整半劳动力计算,全省农村实有劳动力1600.34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就业人口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文化程度普遍偏低。2007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32%,小学程度占35.46%,初中程度占43.58%,高中程度占10.80%,中专程度占2.06%,大专以上程度占0.78%。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近一半,受教育年限平均仅为7.47年,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

在江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的占21%,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的占4.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占1.13%,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高达73.4%。由于农民大多没有经过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劳动力队伍庞大,素质普遍不高,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大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或经商,留守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且多为年老体弱,这影响了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

江西近几年农村职业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慢、规模小。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普通高中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统筹不够,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有所抬头。一些地方把职业教育仅仅理解为职业学校教育,在农村普通初中、高中没有开设相应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忽视了大批不能升入高中阶段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每年有大批的农村中学毕业生因升不了高一级学校而回乡务农,这些中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产技能,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局面,而恰恰这些占初中毕业生大多数的农村青年,更加迫切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放任自流,导致了一些地方农村职业教育有逐年下降和态势逆转的趋势,众多农村职业学校新生报到率低,部分农村职业高中招生只有几十人报考,农村职业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

二、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把农村职业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当前,在社会上还普遍存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些错误认识,如把农村职业教育当是不能升学的教育,把农村职业教育看成是终结教育等等。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各级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没有把农村职业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再加上目前基础教育实行初中分流,将一些升学无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转入职业教育课程,加剧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途径、方法和推荐择业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于培养一般劳动者,教育内容缺乏技术含量;在培养途径和方法上,仅限于文化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缺少实践操作和基本技能训练;在推荐择业上,仅满足于找到活干。从而形成了农村职业学校与当地经济和市场需求相脱节,只看眼前利益,缺少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失去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和优势,这极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缺编严重。农村职业学校由于专业和实习的需要,应当编配比普通学校更多的教师,而实际上教师编制比普通学校少。2008年,教育部统计农村职业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为1:20.3,低于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规定的高中教职工编制标准(城市、县镇、农村高中教职工和学生比分别为1:12.5、1:13、1:13.5)。江西省职业高中师生比甚至高达1:27.92,农村职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教师数量偏多,占教师的49.357%;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只占教师的13.51%,中、初级职称占到86.49%,职称结构总体偏低。学历合格率为74.81%。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大多直接从师范类学校毕业,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同时,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过死,经费紧张,很难聘请到急需的专业教师。

(三)多数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设施简陋,教育投入不足,教学无法达到教育标准的要求。有关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至6倍,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但是,县(市)级财政对于高中阶段教育投入仅限于人头费的保证,学杂费成为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偏低的学费收入直接导致了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的紧张,造成职校办学能力不强,实验实习实训的设施设备及工位严重不足。由于多年来地方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对农村职业重视不够,导致贫困地区的县级职教中心,教学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实训基地建设欠帐较多,形成恶性循环,办学条件无法满足学校设备更新和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的需要,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投入不足造成农村职业学校办学困难,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四)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不当,发展后劲不足。表现为:

1.急功近利,盲目设置专业。有些学校急功近利,不顾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盲目设置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只顾招进学生,不顾学生今后就业和发展,这种谋求学校眼前利益的做法,最终适得其反,阻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专业设置缺泛前瞻性,陈旧老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要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势必造成专业的老化和学生择业的困难,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学生及其家长产生副作用,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3.优势和特色专业体现不出来,学校缺泛竞争力。许多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不能进行前瞻性地专业调整,造成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滞后,导致专业设置不健全,专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骨干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同时,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脱节,专业技能缺少实际训练。

4.涉农专业萎缩,传统培养模式无法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根据河北省承德市的一项调研数字显示,农村职业教育由创办初期在校生大部以农林专业为主,发展到目前涉农专业不到专业总数的10%,涉农专业在校生占的比例不足8%。涉农专业萎缩,培养模式陈旧,涉农专业技能实训不足,这种传统培养模式已无法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无法适应农民终身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因而,客观上造成了当前涉农专业萎缩,农村职教困难。

(五)农村职教规模偏小、基础差。县(市、区)职业学校普遍起步晚、基础差,全省职高在校生达千人以上的学校不多,还没有一所上规模的公办职业学校,2009年全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每万人口在校生数仅有148人。民办职业教育虽已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数量少、规模有限。

(六)农村职校毕业生质量不高,创业技能不强。农村职校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多数用人单位普通认为农村职校学生质量不高,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再加上学生毕业后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老百姓很难看好农村职业教育。

(七)农村职校招生存在恶性竞争,加剧了农村职校办学成本,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学校在生源上的无序甚至恶性竞争,使农村职业学校招生成本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和整个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八)农村职教存在多头管理、资源难以整合的弊端。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统一、协调、合作的机制,在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中,存在着管理上各自为政,多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分散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三教”统筹难,配套的项目资金、培训资金也存在重复使用、分散使用等弊端,农村职教效益不高。

三、发展我省农村职业教育的措施

(一)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县域经济,无论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还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需要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依靠缺乏基本生产技能的低素质劳动者来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促进县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县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统筹规划、统筹考虑,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来加以考虑。

(二)进一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各级政府要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把外地有发展前途的农村职业学校引进来,积极推动本地的农村职业学校走出去发展。大力扶持本地有发展前途的民办农村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跨区联办”、“城乡联动”,进行培养模式改革。目前,我省农村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差异很大,很难形成教育资源的最优化组合,加之存在布局、结构以及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外面”的人才、资金、技术与设备优势,促进办学整体效益的提高,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强化“三教”统筹。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由于部门利益驱动,造成条块分割,工作缺位,职责不清。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资源分散、效率低下,以及政府多个部门管理的体制弊端。各级政府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强化“三教”统筹,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使“农科教”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教育、农业、科技资源有效整合。

(四)加快实施免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资金短缺是直接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小、办学质量差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农村职教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采取免费入学、贫困生救助的方式,建立科学的补贴资助机制。可参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全免费教育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关注农村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筹措力度,各县(市)区政府要安排农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县级农村职教中心的建设。要广开渠道,多方筹集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信贷服务,鼓励社会各种资金投入农村职业教育。要制定相应教育法规,使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五)对公办、民办农村职业学校要一视同仁,给予公平的发展政策,尤其要优先扶持民办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近些年来,由于一些人对民办农村职业学校的不够重视,导致民办农村职业学校在审批、招生、学籍、科研、教师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享受不到公办农村职业学校同等待遇。民办农村职业学校是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质量的本质需要,是合理配置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运行效率的内在需要,已成为我省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好民办农村职业学校发展中的土地问题,积极帮助他们整合土地资源,进行土地置换,优先扶持民办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第13篇

关键词 农业用水;定额管理;总量控制;做法;建议;新疆昌吉

中图分类号 S2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225-02

随着昌吉州实现“三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三个率先”战略的实施,用水需求大幅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迫切需要从制度层面上研究探索解决对策,以用水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1]。多年来,通过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以水定地、退地还水、水田与井田双控等举措,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提供了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才能真正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农业灌区实施定额管理与总量控制的管理模式,对于推进昌吉州灌区农业节水和水资源的严格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1 推行用水定额管理与总量控制的主要做法

1.1 立足实情,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

2005年,昌吉州实施灌溉用水定额调查测算工作,以主要作物为基本对象、灌区现状年均灌溉用水量为基础、灌溉用水指标为控制条件,通过地分区、整编、分析、计算,确定了各灌区综合灌溉用水定额和分区灌溉用水定额。2007年,县、市相继出台了《灌区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实施方案》,通过当地人民政府实施。2013年,县、市对二轮土地承包内和承包外面积进行复核,制定以水定地方案,为昌吉州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保障。

1.2 明确范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

各灌区依据水资源配置方案,结合年度各轮次配水计划,严格控制计划内用水指标,以农村第2轮土地承包范围为界限,对承包范围之内耕地的用水,在定额内执行自治州核定的现行农业灌溉用水水价,超过用水定额部分按照现行农业灌溉用水水价标准的1.5倍执行。对承包范围之外的耕地(包括私人农场、非农企业)执行计划外供水价格,充分发挥水价在节约用水和水市场调节中的杠杆作用。

1.3 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管单位根据第2轮土地承包面积和种植面积,按照用水定额核定灌溉需水量,签订供、用水协议,由用水户协会(或村组)配水到户和计量到户。如木垒县白杨河灌区为井河混灌区,所辖5眼机井提水量与地表水进行统一管理,每年与机井所有者签订统调管理协议,向机井所有者按每眼机井1万元支付管理费,共计5万元。机井的管理、水量提取、统一调配及机井的正常运行维护等均由水管单位负责管理,统调水价为0.078元/m3。昌吉市三屯河流域管理处在灌区乡镇自建水源地,自2000年实行地表水和自建地下水井统一管理、统一计价、统一调配,根据河水和井水的预计引提量核算出预算价,实行“两水三统”价格为0.089 04元/m3。

1.4 自主创新,适时转变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方式

近年来,昌吉州部分灌区村组(农协会)农户采取农户自愿“联户”的方式,进行联片灌溉,实现相互联动、相互监督、共同受益,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玛纳斯县塔西河灌区塔西河村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高效节水工程建设管理,通过“一事一议”民主推选负责人,负责滴灌首部管理,管理人员报酬由农户平摊。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安装节水设施、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灌水、统一耕作,实现规模连户种植,灌溉用水定额由7 800 m3/hm2下降至5 700 m3/hm2,平均节水2 100 m3/hm2、增产300 kg/hm2、增收2 400元/hm2,达到了省工、省时、节水、增产、增收的效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2轮承包土地面积的确认口径不统一,为农业用水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后,昌吉州机电井为集体和个人所有,其中个人所有的机电井难以调度,这些机电井长期不计水资源费和折旧,仅缴纳提水电费和一定管理费,导致井水、河水在提用水费用上的差异。井水、河水采取不同的管理和定价方式,起不到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的作用,也对井水与河水混灌区两水统配、实施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带来一定影响。

3 建议

建议对于第2轮土地面积的确认统一口径,从州级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标准,以农经部门账面数为基本依据。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机电井智能用水卡管理制度,加大对井水与河水混灌区实行“两水三统”,即井水与河水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调配。建议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导,积极探索研究“两水三统”的适宜管理模式,积极推广应用木垒县白杨河乡、奇台县碧流河乡东戈壁村和其他县市一些有益的做法,加快推进昌吉州“两水三统”,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奠定基础。坚持以水定地,以价格杠杆和最严格的措施有效遏制乱开荒、乱打井和超定额、超计划用水,加快实施退地还水,不断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优化用水结构,逐步实现高效用水。

明确农业用水初始水权,建立以用水户协会为主的农业用水自主交易平台[3-4]。保护农业基本用水权益,以县、市已的农业综合灌溉用水定额为标准,以第2轮承包土地为基数,确定乡村(协会)、农户农业用水基本总量,保证农民享有初始水权的基本权益[5]。同时,在明确农业用水初始水权的基础上,规范和鼓励用水户进行灌溉用水的合理交易,农户定额内用水节约归己,并且允许以较好的水价通过灌区交易平台开展水量交易,从而提高农户自觉节水的意识。

4 参考文献

[1] 徐靖.农业用水定额管理的保障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7):268,272.

[2] 张重阳,李红,苑电波,等.我国节水高效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21):202-203.

[3] 袁华斌,李景保.湖南农业干旱灾害特征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6(5):155-156,178.

第14篇

关键词:目标管理 农业建筑 经济 应用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建筑技术的提高,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建筑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完善目标管理技术,促进农业建筑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因农业建筑施工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目标成本的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建筑经济概述

农业建筑,属于建筑工程范畴,稍微偏重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或设施农业。农业建筑经济,主要就是农业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程造价,预算、决算、结算控制,施工过程管理等,主要是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节约施工费用,同时提升施工效益与价值。农业建筑是指进行农牧业生产和加工的建筑,如粮库、畜禽饲养场、温室、农机修理站等,对于农业建筑来说,目前主要有以下的及中间那个类型:

1.1动物生产建筑

动物生产建筑是农业生产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饲养鸡、猪、牛,羊、兔、鸭、皮毛兽等禽畜建筑,鱼、虾、鳖等养殖建筑。根据不同的饲养工艺与气候条件,动物生产建筑一般又分为开敞式、有窗式、密闭式几种。

1.2植物栽培建筑

它主要包括温室、大棚、中小拱棚、人工气候室、组培扩繁室、食用菌生产间、工厂化育苗室等。它们通常采用玻璃、塑料、聚酯等透明覆盖材料,以透进较多的阳光,提高室内温度,达到春提前、秋延后或周年均衡种植的目的。

1.3农产品贮藏保鲜及其他库房建筑

它包括,果蔬贮藏库、种子库、粮库、饲料库、青饲料贮藏库、畜禽水产品贮藏库、农业机具库等。

1.4农副产品加工建筑

农产品就地贮藏、加工、增值是农民离土不离乡,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包括:畜禽肉、皮、毛、羽毛、谷物、粮油、水产、乳品加工,种子、饲养、果蔬等加工所需要的厂房建筑。

1.5农机具维修建筑

生产用房根据规模和任务分别设修理、铸造、锻造、焊接、木正、机加工等车间,属小型工业建筑。

1.6农村能源建筑

包括沼气池、太阳能、小型水力发电站、风力、地热利用等建筑。

2.农业建筑经济发展中目标管理的定义及作用

2.1农业经济发展中目标管理定义

目标管理是企业用人、留人最基本的保障。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人力资源配置合理现象,只有通过流动,才能达到企业资源配置合理,然而,这又可能使企业造成惨重的损失。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自己辛苦培养的人才,带走的不仅是企业的技术和经验,还有可能带去商机与更多的人才。目标管理的应用,不仅能使企业薪金合理、公平,更让人感觉能有所用,公平竞争,付出总有回报的合理要求,符合人的需求阶梯性发展。最终的结果,不但不能使企业在人才流动中受到损失,而且可能从中获益,引进更优秀的人才。

2.2农业经济发展中目标管理的作用

(1)对于人才选拔和招聘的作用

对于农业建筑来说,农业建筑的发展起步晚,要求施工人员的专业要求高,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对于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采用合理的目标管理,对于人才选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因扩大业务或因原有职位的员工离职而产生职位空缺时,往往需要从企业中进行选拔或从社会上招聘新员工。选拔往往表现为职位的晋升或薪资的增加,相应的,其所承担的责任也增大,所需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也更多,因此科学选拔制度的建立尤其重要,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选拔程序要科学;②选拔方法要科学。绩效考评既是对在岗人员工作的考核评价,又是对人员选拔结果进行验证,同时更可以用来作为企业提高招聘有效性的参考与手段。

(2)评价全面,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

采用企业目标管理,能够评价全面,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目标管理中的绩效考评制度,不仅考核员工的固有能力,还要考察员工的潜在能力,为全面了解每位员工提供了真实、详细的信息。如果仅凭业绩考核结果来进行人员选拔的话,可能会陷入“彼得原理”中,即企业的员工有被选拔到自己不能称职、不能胜任的职位上的趋势,业绩是过去行为的结果,业绩优秀表明该员工胜任现在的工作职位,但并不一定能证明他能胜任将来的工作职位,不同等级的职位要求胜任者的能力、知识、经验是不同的。所以采取目标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3.农业建筑经济发展中目标管理的应用

3.1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促进

农业建筑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将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围绕“静态的职责+动态的目标”两条主线展开,将企业的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岗位上,让岗位职责与分配下来的目标相互契合,建立起目标与职责协调一致的岗位责任考核体系。联想绩效管理的实施框架包括静态职责分解、动态目标分解、分解经营目标和考核评价方式四个部分。

(1)静态职责分解。静态职责分解是以职责和目标为二条主线,明确经营宗旨,确立部门职责建立工作流程,将具体职责最终落实到每个岗位上,形成岗位指导书。岗位指导书明确规定一个标准岗位的岗位职责、岗位素质、工作条件、岗位考核等。

(2)动态目标分解。动态目标分解就是将职责这条横线与时间、目标这条纵线的有机整合,使各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和工作关系有机地协调起来。首先,通过集团战略发展纲要、子公司战略、业务部门战略这三个层次进行战略规划,将企业目标具体化。然后,将各层的目标按职责分解到相关部门,采用目标任务书进行目标管理。

(3)分解经营目标。在“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细化”的思想指导下,要联想到企业业务规划的结果必须落实到每年的经营预算,各业务模块的预算财务标准都必须与业务规划建立联系。为了建立这种联系,集团管理部门协助建立了大量的各种运作和核算模型,最具特色的是“屋顶图”。“屋顶图”是根据管理会计原理,结合自己的产品成本构成,建立的一个量化的产品经营核算体系。

(4)考核评价方式。设定职责和目标后,利用制度化的手段来保证“说到做到”,以实现预设目标。具体有定期检查评议和量化考核、细化到人两种方式。通过绩效管理体系可以对农业建筑进行有效的管理,降低成本。

3.2目标管理在农业建筑经济发展中的控制作用

农业建筑工程与普通工程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 其对于人力资源和材料、 能源以及资金的需求十分巨大,工程项目的施工期限也相对较长。农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着建筑的使用,同时也关系着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对建筑施工企业最为直接的反映,需要引起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农业建筑企业施工中涉及的生产因素众多,变化迅速,同时施工期限较长,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尚且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需要及时进行研究和改进。在施工前,明白施工的目标,进行目标管理对减少施工事故有着重要的作用。

4.目标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目标管理方法主要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质量控制主要取决事前空制和事中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起到关键和重点作用。

4.1事前控制

所谓事前控制,就是指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准备阶段进行的质量控制。事前控制需要预先进行细致而周密的质量计划,在强调质量控制重点目标的同时,根据质量计划对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有效地控制。事前控制是建筑工程施质量管理的关键和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的质量审查控制;对工程涉及单位和部门的行为管理控制;对工程所需材料的质量控制;对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检验和审查;对工程的施工方案以及施工工艺进行审查;对工程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的准备工作进行控制;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工作, 制定各部分的质量标准。农业建筑工程的管理部门必须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的部门进行统一的调配,确保其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从而使施工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保证施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施工事中控制

建筑工程的事中控制是指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质量管理人员对于工程的施工过程有一个充分地了解,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分配;要求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技术作业的规范进行施工,并按照制度的约束完成施工计划。同时,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在事中控制环节,企业要坚持实行内部自控和外部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并以内部自控为主,充分发挥企业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在施工中坚持以质量为根本,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事中管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

(1)对工序的质量控制

农业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是由大大小小无数的工序组成的,人力、物力、工程设备、环境因素等的综合作用,就是工序的过程。因此,对农业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必须以工序为核心,对所有工序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要以工序为控制核心,通过预先设立的控制节点,对工序进行预控,严格质量检查。目标管理方法强调的是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以客户满意为目标,追求对建筑使用功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对已经完成的分项工程进行质量检测,还要对正在施工的分项工程进行实时追踪,加强对其数据的管理,从而实现对于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

(2)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主要是针对分项工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对工程进行监督和质量管理,要用分项工程的质量来反映单位工程质量和工程整体质量,因此,对于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引起质量管理人员的重视。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对于建筑工程主要是指交付使用前的检测工作,要对工程的质量进行验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同时,将实际工程与设计图纸进行对比,发现不符之处的,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必须进行返工。在交付使用后,要对工程质量进行跟踪,为客户提供长期的管理服务,确保工程的使用质量。

5.结论与建议

总之,在农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可以突出方案的预控质量,加强工程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整体质量,充分发挥农业建筑自身的功能和作用,确保建筑的实用性,对于农业建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以后的农业建筑经济发展中,一定要完善目标管理,在施工前期、中期、后期分别进行控制,尽量满足客户对于农业建筑的要求,让农业建筑更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文宝;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适用方法及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8期;

[2]杨荣光;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卢雯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4]米帅;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及绩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谭学勤;施工项目目标成本控制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作者简介】

第15篇

关键词:金沙县,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是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

一、金沙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金沙县近年来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继续巩固油菜、优质米等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金沙县实际,从高粱、辣椒、蔬菜、脱毒红薯、脱毒马铃薯、茶叶、中药材、经果林等方面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批新兴特色农业迅速崛起,利用有效资源,逐渐培育发展新兴骨干企业,带动该项产业的发展,如金沙鸿泰绿色食品公,带动了蔬菜产业,成为金沙县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经济支柱,有力的推进了特色农业的深层次开发。

2、特色农业生产水平稳步增长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时间内的农业总产值构成中,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产值均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而且增长幅度较大,说明全县始终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较小,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在产业构成中的比重呈减少趋势,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

3、特色农业发展初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初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构筑起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同一区域多种特色作物生产的复合农业产业体系的格局。如发展有机高粱订单农业;以平坝乡为中心的万亩金银花基地;以木孔乡为中心的万亩优质辣椒基地;以清池镇为中心建设万亩生态有机茶叶基地等;经过努力,全县茶叶、辣椒、油菜、烤烟等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4、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在金沙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已初步形成了区域与产业结合、龙头与品牌结合的整体效应,如:清池产业专业合作社的清池系列茶叶、康星公司的康星油品、惠馨公司的优质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布全县各地各业,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经营模式,有力的推进了特色农业的深层次开发,树立龙头效应和品牌效应。

二、金沙县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特点

1、特色农业结构日趋多元化

(1)、支撑农业增长的已不再是传统的粮食产业

粮食作物由于多属山地,机械化程度低,投资成本高,产出低,这使得在今天各样农资上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成本高的今天,种粮比较效益低的原因。突出表现在自愿种植或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的带动下,种植是转种其他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这使得目前支撑我县农业增长的已不再是传统的粮食产业。

(2)、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等新兴特色农业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金沙县目前正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形成“城郊蔬菜、山地冷凉蔬菜、农区早熟蔬菜”三大板块基地,产生一批蔬菜专业村,推出一批地方特色蔬菜品种。至2008年末,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产地认证面积达到了6万亩,认证产品达到7个。金沙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从2008年开始实施,规划实施期为2008-2015年。2008年完成经果林建设727.16公顷、2009年完成经果林1366.27公顷,2010年计划种植经果林10000亩。2010年金沙县在清池镇、岩孔镇、龙坝乡等地新建茶园10000亩。

(3)、观光农业迅速兴起,农业空间不断拓展

各地把资源优势和民族风情,传统农业与旅游、探险、休闲、餐饮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业新的开发领域和发展路子。如县城郊区板桥村的农家乐休闲农业、西洛乡和平坝乡的油菜花农业风光等。

2、农产品深加工得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渐延伸

特色农产品已不再是以原始产品的形式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而是经过了初级扮装、初级加工或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大大提高,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正在逐年提高,围绕特色农业的特色加工也正在兴起。主要体现在金沙油菜、茶叶、蔬菜等的加工上。

走在前面的有金沙县康星油脂有限公司加工油菜籽,年产3000吨调味油、金沙县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辣椒,年加工能力1500吨、金沙县雄泰公司年加工大头菜250吨等,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渐延伸。

3、特色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经营

金沙县特色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农产品加工、经营的龙头企业、农村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通过利益联结互补机制,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主要模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等,使得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和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金沙县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

1、观念落后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许多干部、农民在思想观念上仍旧比较传统和保守。这种思维定式使农业路子越走越窄,陷入困境,尤其是在新形势下,摆脱不了传统农业思维定式的束缚。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即使许多地方特色农业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都难以进行开发新的产业领域和特色产品。

2、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我县特色农业生产规模除几个大的企业带动的几个产业外,其他的都比较小,有的还是零星种养殖,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全县大部分特色农业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产生附加值小,资源开发程度低。在产业组织上,金沙县特色农业的生产是以农户为主,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参与较少。

3、科技含量低、品牌竞争优势不强

全县除蔬菜、烤烟、油菜等少数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一支科技推广队伍外,其余产业均存在着生产与科研脱节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新产品、新品种科研开发不力和科技推广不到位,带来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竞争力弱的突出问题。另外,许多特色农产品由于没有很好地进行包装、打造,市场营销网络未健全,大多数产品特而不优,优而不精,无法实现由特色产品向名牌产品过渡,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其品牌竞争优势仍不强。

4、基础设施不健全

发展商品农业的关键是比较效益和时效,尤其特色农业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交通和市场等。目前我县交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仍然不发达,也缺乏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到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金沙县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建议

1、作好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根据金沙特色农业产业“十二五规划”总规的基础上,作好相应的子规,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各地区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需求,大力完善相关扶持政策。诸如:加强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网络、专业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流通保障;通过政策倾斜、贷款贴息、资金奖励、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强扶持,为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搭建良好的引资平台和发展平台。

2、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和合作

(1)、突出重点产业招商。结合我县丰富的资源优势,以茶业、药材业、果蔬业、养殖业等主导产业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通过引进资本直接投资、先进技术、现代经营管理模式、高层次人才等招商引资提升产业水平。

(2)、农业项目整合招商。一是进一步推动山场林权转让和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和起到示范效应。二是突出小水电、农田水利、交通、信息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招商。三是依托龙头企业及农林副产品加工企业,以企业为载体进行融资招商,把我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3)、休闲农业招商。依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突出山水田园风光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包装一批条件较好、品位较高、区位优势强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3、整合项目资源

全县应立足资源与农业特色,整合招商项目资源,积极整合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农业扶贫开发等全县各部门各项目资源,集成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综合开发与示范于一体,达到提升农业项目的整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