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音乐片段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 键 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科技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运用多媒体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它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巧用多媒体,活用新教材,把这两者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语文教学,又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以我的几个教学实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有色彩、形象、声音的情境中融入文本。学生因感官的兴奋,感知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但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其主动性。
1. 画面创设情境。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将从网上下载的“5・12”四川大地震中家毁人亡的悲惨画面资料,伴随着忧伤的音乐,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最后,把画面定格在汶川一所教学楼倒塌,到处残垣断壁的场面。学生置身其中,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有的学生眼圈红红的,有的黯然神伤,有的学生在看到惨不忍睹的画面时叫出了声,有的已经泪眼蒙胧……这些画面的创设,让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促动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同身受,很快地投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领略到文中的父亲看到儿子所在的教学楼变成废墟,而自己的儿子就在这废墟之中的撕心裂肺的绝望……真实的情境再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 音乐创设情境。如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积累运用八:听音乐想象童话故事。我制作了教学课件(音乐片段),在课堂上我先播放《森林音乐会》动物鸣叫的片段,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我说:“老师听说森林要举行一场音乐会,你们听听到底谁参加了呀?”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叫声进行猜想、交流,接着我播放了音乐片段①,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引出故事开头。又播放音乐片段②(紧张的音乐),我说:“就在这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继续用心听”。再播放音乐片段②(紧张的音乐),说:“多么急促、铿锵的音乐,发生什么事情啦?”学生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情感也随着或高兴或紧张,通过老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畅游在想象的天空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二、巧用多媒体,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文的段落是有限的,文本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补充和拓展,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思维训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等等,这时,多媒体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了。
如教学《彩色的非洲》一课,我抓住“彩色”入手,在课前3分钟让学生通过课件浏览了非洲风情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了解到原来认为只有黑人的非洲却是如此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
在浏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非洲的不同风情有说有笑,知道他们感兴趣了,我趁热打铁,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了非洲这块土地。不仅如此,我还在课件中对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彩色的动物世界、(下转33页)(上接31页)彩色的自然景观、彩色的日常生活和彩色的艺术这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补充,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领略了非洲的色彩斑斓和多姿多彩。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在学生高涨的兴趣之下,课堂教学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丰富习作训练素材
多媒体呈现的丰富的习作训练素材,使原本抽象、乏味,学生敬而远之的习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在习作训练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色、声的作用,在视觉、听觉的强烈刺激下,学生很快进入了写作的最佳状态,使学生能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
如指导写作《四季》,看到题目时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说:“四季有什么好写的,不就是春夏秋冬吗?”这时,我利用了多媒体播放了优美的音乐,画面展现了一年四季的美景,这一幅幅画面,把学生带进了多彩的四季,学生的啧啧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神采飞扬的谈论:“四季真是太美了,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独特的景色!”“我喜欢春天,百花盛开、鸟叫虫鸣。”“我更喜欢丰收的秋天,因为充满了欢声笑语。”……不管是画面中看得到的,还是看不到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都说得不亦说乎。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巧妙使用,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写作的亢奋状态,写出颇具特色的文章来。
四、巧用多媒体,辅助学生复习
有教育心理学家做出的研究,只凭声音的刺激获取知识,能够记忆的内容很少;只凭图像的刺激获取知识,能够记忆的内容较多;而声音、图像同时运用,能够记忆的内容就会很高。如复习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边复习边用课件展示提纲(应用不同的出现方式),归纳复习了本单元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描写方法,学生记忆深刻。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静态的课本和板书,难免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昏昏欲睡,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可以推展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 郑成军.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浅析[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
一、体态律动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事物充满着浓厚的好奇心。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跟唱的形式来学习音乐知识,而在小学音乐课堂引入体态律动教学,适时运用肢体动作进行引导、互动,既是对小学生天性的一种迎合,也有利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氛围,创造一种更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各个环节中。
2、有利于音乐知识更加形象生动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他们很难充分理解抽象的概念,而且有意注意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很难将这些枯燥难懂的乐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也无法充分保证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时运用体态律动教学,使难理解的乐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在进行节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简单易记的肢体动作来代替7个音调,并以此种方式进一步代替常用的节拍,待学生熟记相应的动作后,可以让动作熟练的学生上台演示,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更快地记住基本的乐理知识。
3、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在应用体态律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体验机会,这种体验不仅仅是简单的借助教师教授的肢体动作来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肢体语言充分表达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机播放一个音乐片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个音乐片段的理解进行即兴表演,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倘若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即兴表演,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忧伤、抒情等类型多样的音乐片段,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设计相应的动作让学生学习,并在下堂课开始的时候让学生跟随音乐表演自己课余时间设计的动作,以便逐步增强学生的表现力。
二、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1、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节奏
众所周知,对音乐来说,节奏是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之一,而且热烈、欢快的音乐的节奏非常快,庄重、忧伤的音乐的节奏非常慢。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感受音乐的不同节奏。例如,在教授《瑶族舞曲》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跟着节奏步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瑶族舞曲中那种安稳、从容的感觉;在《伏尔加纤夫曲》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慢步行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纤夫内心的沉重和压抑。同时,指挥动作也是体态律动的一种体现:对于表达愤怒、激昂、慷慨等情感的音乐,往往需要幅度较大的指挥动作;对于表达温柔、平静、舒缓等情感的音乐,往往运用幅度较小的指挥动作。因此,教师可以适时添加指挥动作来进行音乐教学。例如,在欣赏学习《中国进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加入快速而坚定的指挥动作,以充分表达出解放军坚定不移的情感;在教授《向新世纪诉说》的过程中,则适时添加缓慢、柔弱的指挥动作,以体现音乐的悲壮之感。
2、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理解音乐音调
一般认为,节奏与音调是互不可缺、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两者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表达、体现音乐的情感。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节奏,也要指导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理解、记忆音乐音调。一般情况下,教师是借助肌肉活动的动作来展示音乐音调。例如,对于4/4节拍当中的弱拍,教师则一只手向上拍(弱拍和第四弱拍的动作相同),强拍则两只手都向下拍,次强拍则一只手向下拍;对于3/4节拍当中的强拍,教师将手向上拍,弱拍则两条腿各拍一下;表现2/4节拍的动作基本相似,强拍一只手向上拍,弱拍则只需要轻拍一下腿。上述动作和音调都一一对应,可以将音乐的音调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再加上学生要同时运用多种感官来学习,能够形成听觉、视觉的双重印象,因而十分方便学生记忆、理解。
3、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
通常,在缺少合理引导的情况下,小学生很难有效欣赏音乐作品,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听不懂,另一方面是学生并不太愿意去认真倾听音乐。所以,为了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借助体态律动来展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认识。例如,在用肢体动作来体现高音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微微向上伸展自己的身体,等到中音再在胸前平放双手,然后在低音的时候,再自然放松双臂,并稍稍向下倾斜其身体,以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音调的变化和节奏的快慢情况。同时,由于人处于兴奋、低落和舒畅等不同情绪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自然的肢体动作和体态运动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学生能清楚地形成对音乐形象的认识,自由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铁件波尔卡》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做拉风箱、大小铁锤交替等动作,或者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听到音乐脑海中想到的动作,再进行适当改变和调整,以更合理、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音乐作品更生动形象。
三、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认识到体态律动是辅助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应用的尺度,不要占用太多课堂教学的时间,以免影响音乐教学的整体进度。
第二,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以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基础乐理知识,有效提升其音乐素养和表现力。第三,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自由、轻松的音乐教学环境,确保学生有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在减少学生束缚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开展工作。
2016年是龙泉教育的质量发展年,在这一任务的要求下,我们秉承上级的顶层设计,注重三性课堂的落实。现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课例提出一些思考。
《我是人民小骑兵》这一课是我在参加区级赛课中的一个课例。由于当次赛课是属于即兴课堂,也就是说没有太多提前的准备,抛去以往的各种磨课模式,仅有两小时的备课时间。在这种全新的挑战下,不可避免的紧张多少影响对课堂的把握。回头看还是有很多的疑问值得思考。
一、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更加明确的体现学科性特点
课程实录一:老师要求学生聆听全曲,提出问题: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情绪?学生思考后回答:快乐的、紧张的、害怕的……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每个人对不同的音乐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其在音乐欣赏中能体现出来。初听乐曲,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乐曲给你带来的各种感受。学生的回答我们不能简单的判断它的对错,因为《我是人民小骑兵》这首歌曲内容本身比较丰富,音乐片段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呈现,单独提出一个情绪问题,稍显笼统,也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更没有将音乐学科所要求的各项要素诠释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明确的体现学科特点,我们应针对不同的音乐片段,从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入手,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以这样方式呈现的课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音乐鉴赏及曲式分析,为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埋下了伏笔。
课程实录二:聆听乐曲第二乐段,师生共同研讨段落题目“策马扬鞭”,学生用双响筒为乐曲伴奏,模仿马蹄声。
利用乐器伴奏,看似体现了音乐的学科性,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一些细节的调控还略显粗糙。(一)节奏的掌握:双响筒演奏XX XX的目的是模仿马蹄声,除了准确的节奏点,还应该针对更多的音乐要素,如音的强弱、高低进行细致处理,板书节奏谱XX XX ,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逐渐达成效果。(二)充分发挥打击乐器本身特点:双响筒自身具备音的高低区分,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分辨双响筒的高低,并齐声演奏、变化演绎音乐片段,这样才能赋予音乐内容更加丰富的色彩。
二、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如何有效的达到教育性目的,而不是牵强附和
课程实录:欣赏音乐主题暴风雨片段,学生体会本段激烈的音乐情绪,用动作表现,完毕后学生总结这一段发生了什么?生一:暴风雨非常大,非常危险。生二:小骑兵不怕暴风雨,勇敢前进。
音乐学科本身不同于语文、品德等文化性学科,很多时候它没有较强的教育目的性,一些老师为了在课题中体现教育性特点,甚至把一些毫不相关的道理牵强附和到课程中,这是不可取的。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中,我巧妙的利用学生的回答,自然的过渡呈现出小骑兵骑着战马在狂风暴雨中奋勇前进的英勇形象,从而教育学生学习小骑兵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勇敢精神。没有特别的渲染,却呈现了深刻的道理,这也是本课教育性展现的成功之处。
三、依托常态,是否也能开拓音乐教育创新大门
课程实录:在课程的尾声阶段,教师已经将音乐的几个片段板书于黑板:引子(小骑兵出现) 第一乐段(策马扬鞭、同马嬉戏) 第二乐段(暴风雨来临) 尾声(保护羊群、安全回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理解了乐曲。教师给出谱例,让学生根据乐曲内容创编歌词。
通常情况下,我们音乐欣赏课从聆听全曲、总体感知;分段聆听、细致分析;再听全曲,小结课程这样的方法进行,音乐创新性的突出表现在于对音乐的二次创作。但是基础教育学科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培养专业的作曲家。所以在课堂中我利用常态教学模式板书的方式,以启蒙学生发现音乐基本内容,给予创编素材。让他们通过呈现的内容为乐曲主题段落创编歌词,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互助。在这一环节实施过程中,孩子们显得非常的积极,创编的歌词除了上面谱例中的,还有“小骑兵骑着马,来到草原,面对风雨不害怕”“辽阔的草原多美丽,有一个勇敢的小骑兵”等等。新常态下的音乐教育,就是要发散学生创造思维、拓展学生智力潜能,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享受到了音乐教育的快乐。
音乐是我们的朋友,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带给人们无限的听觉体验。音乐课堂是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一种手段,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给学生带来更完善的课堂。对三性课堂的探索,对创新教学模式的认知,将引导我在教育之路继续前行!
【关键词】小学音乐 情境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00
虽然音乐优雅唯美,但是音乐教学却是非常艰辛的过程,尤其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因为面向的是年龄相对较小的小学生,他们不仅思维能力有限,而且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所以教学的难度更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配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以及状态,让学生好像置身于音乐营造的世界中一样,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成功的构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能够将学生快速代入音乐意境,让他们接受音乐的洗礼,从而准确把握音乐的灵魂。
一、情境构建应源于生活
所有的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出所有艺术形式的原型,音乐当然也不可能例外。基于这种情况,小学音乐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时,必须联系实际生活,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音乐的影子,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作为构建情境的素材。由于大部分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也还没有建立起对音乐的深刻认知,所以,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以及感受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表层。如果小学音乐教师构建的教学情境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那么就自然会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从而降低他们由于对音乐的陌生感而产生的抵触心理。构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其做了一个漂亮的开场,为后续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其次,构建这样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提高他们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进而提升他们对音乐的专注力;最后,构建这样的情境不但能够让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能让他们把音乐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情境构建应以学生为本
小学音乐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的时候,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以及当前的学习特点,从而构建出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的内在学习推动力。如果教师构建的情境过于简单,那么就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带来的成就感;如果教师构建的情境过于复杂,那么就极易让学生感受到挫败感。因此,音乐教师构建的情境不管是太简单还是太复杂,都无法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也许还会让学生排斥音乐课。教师如果想要顺利的开展情境教学,就必须准确的找出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能力区域以及高其一层的发展区。音乐教师只有构建出符合学生真实能力与水平的教学情境,才能提升学生探索音乐世界的能力以及智慧。这时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音乐课本中隐含的丰富知识,总结之后得出新的认知,并将这些新认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音乐素养。
三、情境构建应基于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佳的学习推手,对于所有学习来说都是这样的,音乐当然也是一样。不过,过去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少音乐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单纯以枯燥的课本知识作为教学的根据,直接导致学生觉得音乐课单调枯燥。这样,就会造成音乐课上教师讲自己的,学生忙自己的。许多学校之所以没有给予音乐课足够的重视,除了其不是重要考试必考的科目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音乐课令人厌烦。音乐课如果没有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基础,那么自然无法得到学生们的重视,就更谈不上提升他们的综合音乐素养了。小学音乐教师如果能够抓准学生的兴趣,构建出生动精彩的情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他们的最佳学习心理与状态,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所有学习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它们又直接决定于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与兴趣,小学生就更是这样。因此,小学音乐教师构建教学情境的时候,应基于学生的兴趣,尽量激发它们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这样才能完美体现音乐对学生多方面能力提升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四、借助言语直观提升学生对音乐情境的理解
言语直观实际上就是借助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准确把握语义的形式。由于小学生仍然处于成长的初期,理解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对于抽象的事物会觉得难以接受与理解,可是,音乐又偏偏刚好属于抽象的知识,所以在音乐教学情境里,教师需要尽量借助语言直观来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并且还应强化词语形象的辅助。让学生欣赏音乐片段的时候,音乐教师应该先用语言向学生描述该音乐片段所展示的画面,用准确的、学生能够理解的词语进行表述,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中饱含的思想情感,进而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作者在进行《春天在哪里》的教学时,就先向学生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让他们自己想象春天应该有什么样的景色,再结合听到的音乐,学生就好像真的置身于绿油油的麦田之中,好像摸到了美丽的山花,听到了小鸟快乐的欢叫,见到了溪水潺潺的流动,闻到了空气中浓郁的青草气息,从而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认知程度。这样,开始正式的唱歌学习时,学生就能更快的融入歌曲的意境,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五、合理借助多媒体构建情境
关键词:动漫音乐;小学音乐课堂;实际应用
动漫音乐的学习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小学音乐教学一直是教师感到比较难教授的课程,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萌芽阶段,对一切事物都没有过多的了解,所以对音乐没有更深的认识,就导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动漫音乐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一、什么是动漫,什么是动漫音乐
动漫,简而言之就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喜欢动画和漫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从懂事起,只要孩子看到电视机里有动画片,就会目不转睛地看,他们对动画片充满了好奇心;家长也会给孩子买很多漫画书,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动漫音乐,顾名思义就是动漫作品中的音乐,其中包括很多方面,如,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很多动画片中都会有不同种类的音乐类型,有悲伤的,有欢快的,还有让人感到放松舒缓的,不同类型的音乐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动漫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童年的时候我们都看过很多动画片,一些动画片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如,《猫和老鼠》《鸭子侦探》《小恐龙历险记》等。每当动画片播放的时候,大多数淘气的孩子都会安静下来静静地观赏,有时还会伴随着音乐唱起来,甚至跳起舞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动漫音乐,可以渲染课堂的背景和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减小音乐老师的教学难度。
1.用动画片中的音乐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对很多音乐不理解,吸收的比较困难,所以,这时老师可以引进动画片中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内涵,例如,老师在教授比较激昂的音乐时,可以插入《小鲤鱼历险记》中的音乐,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2.将漫画与音乐结合
动漫音乐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音乐形式,是将漫画与音乐有机结合的过程。将这种教学形式引进小学音乐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方便音乐老师的教学。
总之,动漫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大力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一、精心比较,乐器的选择是实施器乐教学的前提
陶笛作为乐器进课堂的首选乐器,比任何乐器都更加惹人喜爱,也更方便携带。
陶笛是近几年才开始在国内规范化的一种乐器,是最容易吹响的管乐器之一。因为其吹奏时对气息、口型等都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即可正常发音,是一种容易学习的乐器。其次因为陶笛不仅小巧便携,可以挂在脖子上,放在口袋里,小包里,被称为“贴身音乐宝贝”,而且可以实现个性化设计,能根据需要打造出多种形状。例如,五彩缤纷的树叶、蔬菜、水果、热带鱼等。多种多样的造型的陶笛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串上挂绳后当项链在胸前悬挂既美观大方,又很方便,随时可以拿起来演奏,很容易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器和玩具。另外,陶笛优美的音色和易于吹响的特性相比之于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介绍的竖笛,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不受场合的限制,不受空间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任何空间都可以演奏,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担任独奏或合奏的角色。
二、因材施教,科学安排教学进度是有效实施器乐教学的保障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教师要把陶笛演奏技巧加以分析,调整教学进度。初次上课可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如视频、音频、实物等)让学生先体验和感受陶笛的特点和魅力,先喜欢上它,再进入技法的教学,可以避免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望而生畏。将音乐课本中的简单歌曲或片段作为练习曲,也可以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歌曲《小星星》《多年以前》等,这些乐曲,节奏节拍整齐划一,旋律性强,最适宜作为学生乐器学习初期的练习曲。学习中后期教师可适当挑选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作为陶笛演奏曲目,如:《小苹果》《青花瓷》《荷塘月色》《同一首歌》《龙的传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将所有乐曲按难易程度划分,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
三、组织有力,用心打造高效的器乐教学课堂
教学的载体是课堂,组织有序的课堂是实现高效音乐课堂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器乐课又因为其特殊性加大了课堂管理的难度。因为孩子们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新事物充满了新鲜感。但这对于乐器的学习却是既有利也有弊。利在于他们必定会被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弊在于很难有足够的耐心认真地听老师讲解、看老师示范,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陶笛开始练习。为了使学生的这一特性尽可能朝好的方面发挥作用,教师应该运用一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约法三章,管理有序
例如:在第一节陶笛课前,教师跟学生约法三章,制定相应的课堂常规。约定相应的音乐片段,在听到钢琴弹出的音乐片段做出停止、预备、演奏的统一动作。在讲解某一演奏技巧之前,可以要求学生把陶笛放在桌面上,仔细聆听。想打断学生的自由练习时,可以用钢琴弹奏一段固定的旋律作为指令,让他们统一放下手中的陶笛,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课堂练习时须听钢琴发出的信号一齐练习一齐终止。长此以往,学生一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课堂秩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才不是一句空话。
2.方式多样,树立团队精神
陶笛课上的陶笛教学是集体性的,每名学生手中都有陶笛,如果只顾自己随意演奏,不听教师授课,既不能完成学生个体的学习任务,也会影响整个班集体的教学。所以集体荣誉感强的班级,学习效果就好。在陶笛齐奏上,首先也需要学生心要齐,大家一起来表现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而不是突出某一个人。如合奏《我和你》《龙的传人》等乐曲,就是要提倡做到速度统一、节拍重音一致,力度变化一致。要达到这些要求,每位学生心中要装着集体,才能做到统一、整齐。这样的陶笛学习与表演,一个人,一个集体的文明修养必将在无声的渗透中培养出来。另外,老师还可以编排一些二重奏或者只是穿插几句二声部的齐奏节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音准意识,还能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一开始曲子难度不宜过高,练习时可先分句,以后以一个声部为一个小组,进行小组练习,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指正,一个小组在吹奏的时候,其他小组学生可以一起打拍子,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节奏感,也加深了学生对乐曲整体性概念的理解。
3.榜样引领,激发学习动力
在陶笛课堂教学中必然会涌现出一批才能出众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培养,特别是有乐器学习基础的学生。对这些学生除了完成课堂上的练习,课外还可给予适当的提高,如安排独奏、重奏或者安排他们辅导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做好老师助教,使这些学生成为班级中的榜样,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整体的演奏水平,落实课堂效果。
四、提升素质,实现器乐教学的长远目标
首先,器乐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高于普通的音乐课。要想呈现一堂融入器乐教学的优质的音乐课,教师必须有较为深厚的音乐基础,不仅要懂得演奏,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乐队配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既可以将乐器的演奏技巧传授给学生,还能编排多种多样的器乐演奏节目,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其次,在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乐曲的演奏欣赏中不断给予学生各式各样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达到教学的长远目标。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赛尔曾经说过:“器乐教学是通往更好音乐体验的桥梁。”陶笛作为学具进入中小学课堂,使之得到合理有效的充分利用,必能使每堂课的内涵更加丰富,增长学生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巧的陶笛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不仅可以“歌以咏志”,也可以用乐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今后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86-01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通过提高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师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课本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正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的全新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体渗透研究性学习呢?
一、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生成研究性问题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在提出问题之前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创设音乐学习的教学情境(如讲故事、表演、播放录像、VCD多媒体辅助以及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的图片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产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心理,从而形成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好的情绪,有目的地去体验音乐美。
[案例1]我在一年级的《两只小象》的歌词教学中,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学生基本熟悉旋律的情况下,我向每组(四人一组)发放了与歌词内容相联系的几幅画,要求学生边听范唱边根据歌词内容把图画按顺序依次排列。当范唱开始,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听着歌词,眼睛也机灵的搜索着图片,一一排列。范唱结束,学生也通过图画的排列,把歌词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我又向每一小组发了歌词的字条,要求学生边听范唱边看图片,把每一歌词字条放在相应的图片下面。教学到这一刻,班里的学习气氛简直到了沸点,每个孩子的耳、眼、手、脑都积极的运转,然后我请每一组出事图片和歌词的并排列顺序,答案都不约而同,这时,我积极地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要求学生看着图片跟着音乐伴奏轻声唱歌词,这样两三遍练习下来,每个孩子都掌握了歌词内容,这节课的歌词教学就借助了几张画,设计了几个情境问题,顺利将学生带如了这教学过程,期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些情境中,把耳朵的感受用画来体现,再用画面的内容与歌词相连接,最后再用声音来表现歌曲,把枯燥的歌词教学化做有趣的活动之中,美的教育也贯穿始终。
二、演绎生活体验,提供研究材料,拓展研究空间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新音乐课标也大力提倡开发和利用校外的各种音乐课程资源,认为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有好的影响的,可予以积极的引导。在音乐教学中,在音乐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案例2] 常用的速度标记“慢速、中速、快速”的教学片段(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时候,布置了回家的研究作业:关于我们身边的音乐的速度的研究)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常见的音乐速度标记,请说说是什么?生:慢速、中速、快速。
师弹奏三个音乐片段,请学生聆听,并说说它们是什么速度。
生边听边说。师:老师请同学们回家,观察研究了你们身边的音乐,有那些音乐是慢速?那些是中速?那些是快速?生1:我家楼下的老年活动室经常播放的音乐是慢速的。生2:我觉得我们学校早上升国旗时演奏的《国歌》音乐是中速的,还有上次我们开运动会时进场的音乐也是中速的。生3:我妈妈告诉我迪吧里放的音乐是快速的,但我没有听过。……师:这些音乐如果随便播放可以吗?生:不可以的。(此时学生已经能够领悟到速度对表现不同音乐形象的作用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不必进行理论上的说教,点到即止。)师:老师这里有三种情景,需要你设计不同速度的音乐,你怎么选择?出示图片:妈妈给婴儿摇篮;国庆阅兵;赛龙舟。生小组讨论,反馈:妈妈给婴儿摇篮时用慢速的音乐;国庆阅兵时的音乐是中速;赛龙舟时用的音乐应该是快速。
音乐本身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是生活的艺术提升和概括。我们身边的生活处处存在着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原型。音乐课堂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取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他们周围熟悉的情、景、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发现,产生对问题进一步分析与解释的愿望,并得出结果。
三、多角度运用教材,促进多渠道获得知识
小学音乐教材的各课或是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条循序渐进的“双基”的隐线。多角度运用教材,加强学习内容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积极地投入探究。
[案例3]舒伯特《摇篮曲》的教学片段
背景说明:我以“人生第一歌”为学习主题,围绕摇篮曲这一题材的音乐展开教学。学习感受多首摇篮曲,来探究摇篮曲题材音乐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另外将一首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的片段与舒伯特《摇篮曲》一起进行教学。并安排了课外的两首摇篮曲《东北摇篮曲》和印度尼西亚的《宝贝》,作为欣赏内容。1、设问:人生第一歌?2、引出“摇篮曲”。
3、欣赏《东北摇篮曲》和印度尼西亚的《宝贝》。4、唱唱勃拉姆斯《摇篮曲》的片段,练声和初步感受音乐特点。5、学习舒伯特《摇篮曲》。6、师:刚才我们接触了这么多的摇篮曲,请同学们说说摇篮曲有什么特点?7、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研究。8、汇报1:它们都比较柔和,优美,抒情。
汇报2:它们的速度都是慢速。
汇报3:它们的力度一般用弱或中弱。
汇报4:它们大都表现安宁、温馨、亲切的气氛。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天台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有33个教学班1700多名学生,因受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有些体育项目不便开展,而啦啦操的运动形式、音乐、练习环境等都非常适合在我校开展这一活动,它是一个既对场地要求不高,又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给其带来欢乐的体育项目,深受学生喜爱。
啦啦操虽然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体育科教学中,它的动作复杂,队形变化较大,路线易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系列的情况,教师应该运用什么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对啦啦操成套动作完成得准确和熟练,从而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呢?
1. 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啦啦操的动作要领及对音乐的感悟,做到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精气神上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啦啦操的兴趣
只要学生有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就是为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怎样教好啦啦操呢?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工具的作用,如在室内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播放啦啦操的视频和体育比赛中啦啦操队员热情奔放的啦啦操表演,让学生感受啦啦操给人带来的愉悦。
2. 生动的讲解和正确的示范
讲解是让学生明确目的,有助于学生注意老师示范时看清动作特点,形成正确的视觉表象。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应注意以精简为准则,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讲解的艺术性、技巧性以及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生动形象性。这样可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清晰的动态形象。反之,如果教师讲解多而示范少,学生会认为你太嗦产生反感,所以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动作要领加以阐述,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动作表象的建立。
3. 因人施教
因人施教的目的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失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学生因各种原因导致运动能力、对音乐的感知度、动作的协调性和智力方面都有差异。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教师一教就会,但个别学生可能同样一个动作反复练习都难以掌握,甚至今天做得好好的明天就忘记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不能产生歧视心理,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和“一帮一”的教学方法。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4. 啦啦操的音乐节奏鲜明,乐段明显,节拍清晰,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振奋精神的效果
啦啦操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动作与音乐的配合是难点。所以教学啦啦操首先可以让学生多欣赏一些啦啦操的音乐片段,最好是和音乐教师配合,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 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全校啦啦操比赛
啦啦操比赛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课堂导入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音乐不知是一门排列在课程表中的普通课程,而是一个放松和欣赏的过程。就个人综合发展而言,一个人的诸多能力培养中离不开审美鉴赏能力的配合,这种能力关系到个人长期品味发展的状态,因此,从新课标改革以来,小学音乐教学就被视为一个学生审美品位培养的突破口之一。通过不同风格的音乐的教学和相关音乐知识的教授,从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起相应的音乐兴趣和审美倾向,形成独立的音乐兴趣倾向。就音乐学科的长期作用而言,它有助于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在音乐中放松自我,塑造自我,这样一个过程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努力。
一、小学音乐课堂导入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
音乐素养并非单纯凭借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几首歌就能够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努力的过程,而小学音乐课程的有效导入则是从概念上为学生建构起当下课程的基本架构,让他们在一定的框架内填充一定的知识内容,同时通过音乐欣赏来丰富审美感的内容。
(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对于小学音乐课程而言,学生难免会由于忽视音乐课程的重要性而对之不以为然的态度,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消这种想法,从而建立起对于音乐学科的正确认识。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对于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努力学习音乐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他们的学习状态的保持是十分重要的,而小学音乐课程的良性导入则是做到了这一点。课堂的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环节,让他们在良好的气氛中逐步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在音乐的熏陶中塑造自己。
二、小学音乐课堂导入的相关方法探讨
(一)承上启下的复习导入
就音乐课程本身而言,他仍是作为一个科目而存在的,因此音乐教师需要关注到相关知识的教学效果问题。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书可以在一堂课的开头先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和学生一起复述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必要情况下还可以一起哼唱上一堂课中播放过的曲目,让学生的思路逐渐返回到音乐课堂的模式中来。接着,教师可以逐渐引入这一堂课要讲的内容,简要概述其与上一堂课内容的基本关系,让学生明确知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建构起一个基本的知识架构。
(二)图片模式导入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观的形象性思维,因此小学音乐课堂中也可以利用一些直观性的展示模式进行课堂导入,其中之一便是图片导入模式。教师可以在课堂地前一部分为学生们展示几张图片,并让学生先描述图中的内容,接着教师开始引进这一堂课的知识大纲,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回顾自己的描述,并⑼计与音乐只是做一个联系,这也就将抽象的音乐概念具体成了一种画面效果,更有助于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记忆。在下一堂课的回顾环节里,就可以通过图片的回忆来引出知识的印象。
(三)情景导入
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表现欲望是音乐教师要尤为注意的,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需求进行相关知识情景的模拟。例如民歌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几位学生先展示一些经典唱段,从而让其他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类型,从而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基本印象,接着紧跟教师的导入节奏,同时结合之前的情景来理解相关知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达到了利用情景来到如课程的目的,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感受音乐的生活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的广泛性。
(四)视频导入
现代化的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大大地得益于现代化科技的引入,在小学阶段就有了多媒体设备的参与,这也就使教师的课前口头描述环节脱离原始的抽象化和苍白,而刻意具体化到一种直观的效果。学生也可以在这过程中感受知识的直观效果,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课本平面化印象。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播放,从而导入相关课程的内容。如在进行爱国音乐的相关内容讲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的相关片段,让学生们在这种情绪状态的驱使下进入到学习之中,更好地感悟音乐的时代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播放了片段之后让一些同学来谈谈他们的感受,在课前就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保证学生们的状态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导入内容之中,从而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课程内容讲解和音乐片段欣赏。
三、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应当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这过程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应当脱离原始意义上的学科地位,而将自己定位为一种能力培养的起点,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有一个放松自我的窗口。尽管目前仍然存在着主要科目和次要科目之分,但音乐教师本人需要明确音乐学科的地位,它与其他知识性学科一同作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无主次之分,更无高下之分。因此在课堂导入这个环节是需要大下功夫的,相信通过无数音乐教师的研究和分享,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能够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峻.试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J].黄河之声,2014,(15).
[2]徐霎,刁惠军.对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6).
[3]钮苏苏.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0,(12).
[4]郭文丽.激发小学音乐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6,(03).
[5]黄峻.试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J].黄河之声,2014,(15).
[关键词] 兼职教师 学科特点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专职音乐教师队伍的不断强大,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专业化不断完善,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教学正以良好的势头健康发展。但在城乡结合处,在农村,在边远地区,还有一大批的兼职音乐教师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常常被一些问题所困扰,甚至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现象。那么,中小学兼职音乐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呢?
一、清醒认识学科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音乐学科突出的是音乐性,中小学音乐课堂处处以音乐展开教学活动,无论是歌曲演唱、音乐欣赏、韵律活动,还是器乐演奏、音乐剧表演等都是以音乐作为主体。音乐课堂教学体现音乐审美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从音乐体验到音乐实践,最终尝试音乐创造。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强调兴趣、面向全体、注重个性,体现学科文化。多元音乐文化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部分,对音乐欣赏、音乐评价、音乐理解和音乐创造,都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音乐课堂教学必须以音乐为主,让音乐贯穿教学和活动的始终。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点。音乐课堂教学中都关注这么几点:
1.创设情境
情境包含情和境两部分,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显现中小学生音乐学习时的内在感受与外部因素互相作用产生的,具有音乐教学特征的情感境界。一般有语言创设情境、视觉创设情境、美术创设情境、设备创设情境、音源创设情境等。
2.重视体验
音乐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达到以“审美育人”的目的。音乐课堂教学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听、唱、奏、演等形式,让中小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享受,正如捷普洛夫所说:“人从声音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越丰富。”
3.强调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是一个充满新意的课题,极其容易引起中小学生的兴趣。音乐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在遵守一定的原则,采用一种自主的教育方式,让中小学生拥有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并强调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点燃学生喜爱音乐的原始能源,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堂教学充分享受真美、友爱和快乐。
4.关注合作
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之一就是合作,没有合作,音乐就不能产生和存在。因此,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尤为重要。当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在共同追求美、创造美、体验美的同时,相互交流,互相沟通;当学生不断在音乐课中“发现”他人,而重新审视自己,学会与同学开展合作,开展音乐交流,参与音乐集体表演中;当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达成资源共享、技能互探、心理互动和教学互援的共识时,也必须加强合作。
5.加强综合
兼职音乐教师充分利用自己原有的专业特长,如语言、美术等,根据音乐教学内容的需要,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融是一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运用,把握机遇,激活课堂。
三、巧妙回避技能不足
学校在选择非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担任兼职音乐教师的时候,一般会考虑到那些会一、两种乐器,或者能歌善舞的老师。他们都是文娱骨干,在歌唱、器乐方面有特长,会很快适应音乐教学,而那些以文化课为主的教师担任音乐兼职教师时,由于所学专业的不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在某一音乐技能方面的缺乏。如歌曲范唱,歌曲伴奏,器乐演奏等。
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这些音乐专业薄弱的项目,需要音乐兼职教师要巧妙回避,或采用其他方法替代之。就拿歌曲伴奏来说,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不一定要弹奏得非常华丽,学生在歌唱时,需要器乐弹奏歌曲的主旋律,以便孩子们不走音,就可以了。教学中,只要你能够用右手较准确地弹奏歌曲的单旋律,适时加入左手的零星的、点缀式的伴奏就可以进行教学了。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运用电子琴伴奏,效果会好一些,右手单旋律加上左手的低音和弦伴奏织体,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歌曲的伴奏。
随着校外音乐培训与家庭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多才多艺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聘用“小老师”、“小明星”来帮助完成教学中出现的技能上的问题,如钢琴伴奏、器乐示范等,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正确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不但可以避免出现尴尬现象,还可以激励参与的学生学习激情,激励其他同学对音乐的兴趣。
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能力已是中小学教师们必备的一门技能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也成为学校标准化创建的必要条件,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运用更是便利而实用。
1.视听设备满足学生视听音乐的需求
音乐是门听觉艺术。视听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视觉享受,现行使用的多媒体设备可以解决视听上的设备问题。
2.多种软件实现学生美化音乐的愿望
软件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软件也越来越多,有音乐制作软件,音乐剪切软件,音乐MIDE制作,多媒体音乐欣赏软件,等等,这些在优化音乐音响效果,提高音乐质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愿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软件自主选择视听音乐的片段,提炼精华部份让学生欣赏。特别是主题音乐欣赏时,可以剪接与主题相关的音乐片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3.网络空间方便学生搜集音乐的资源
网络的发达方便学生文化学习的同时,也方便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和创作。网络空间强大的音乐资源,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随时可以找到,并下载,通过软件与同学合作进行编辑、修改、重组等,便于欣赏的同时,方便进行二度创作。
但要清醒地意识到,教学辅助系统只是辅助教学,不能主导音乐课堂教学过过程,一台电脑、一张光盘来完成音乐课堂教学是很不合适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引导比任何设备要直接、重要。教师要凭借自身对音乐的喜爱,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对音乐的理解的同时,提高技能水平,适应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做一名优秀的、全能型中小学教师,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院校;声乐教学;人本主义理论;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引言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l5一l8岁之间,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也不很强,行为自制力也比较差,缺乏专业学习的思想,这就给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作为中职声乐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地创新,重视基础课程训练和舞台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职声乐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声乐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安排在中职课程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开设声乐课程是中职学校音乐教学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中职声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以下能力的音乐人才:一是能够胜任幼儿和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能力;二是具备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三是具备社会团体演艺人才的专业素质及道德素质等等。其次,开设声乐课程是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以及参加教学工作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声乐知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中职学生可以考虑到课外辅导机构进行声乐教学,这就为中职学生开辟了一条就业的途径。再次,开设声乐课程是进行多元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需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声乐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表现,通过对乐曲的了解,学生可以干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比如,通过对民乐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审美素质等等。
二、中职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2.1设立阶段训练目标,分阶段地进行训练
中职声乐教学需要设立阶段性目标,分阶段的展开训练,让全体学生掌握唱歌的基本要素。第一阶段是歌唱的发声训练。最关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喉咙的打开,常用的方法是半打哈欠加上叹气;二是歌唱时吸着唱,吸气时喉头打开状态最好,吸气的位置正好是歌唱的位置,可以边吸边唱;三是换声区要半声唱,先找到喉咙打开和吸着唱的感觉,遇到困难时轻轻让一下,等发声训练练熟练后,横隔膜再用力加气息,声音自然会很响亮。第二阶段是基本音阶训练。语音由元音和辅音构成,元音可以延长人的声音,念好、唱好元音就可以使歌声流畅。第三阶段是说话声与歌声的结合训练。说话声和歌声是有区别的,说话的气息较浅,咬字、吐字也较前、较浅,以口腔共鸣为主;而唱歌的气息则深,咬字、吐字都在靠近咽部的腔体里调整,使用全共鸣。学生在练习时要在正确念字的基础上美化元音,调整好口腔部位及共鸣状态,才能使歌声更加完美。第四阶段是加强学生的音乐片段训练能力。音乐片段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音高、调式、调性、音阶、等节本要素,可以提高学生的读谱能力,发展学生的内在的听觉音乐记忆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宝贵乐汇。
2.2激发学生歌唱欲望,培养声乐学习兴趣
在中职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首先,可以通过示范演唱激发学生歌唱的热情。一方面,教师范唱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反复地推敲研究范唱作品,体验作品当中蕴含的情感,用歌唱技能、技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榜样示范作用来带动学生的积极作用。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多看,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感染力,还可以利用学生周围的好的榜样等等。其次,要营造良好唱歌的氛围。一方面,教师要握教学评价的语言艺术,对学生要多表扬和鼓励,唱得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唱得差也要进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上课时要“解放”学生的身体,要肯定、鼓励、引导学生用身体语言来演唱。再次,声乐作品的难易程度要适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一要选择难度适当的作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自我学习的动力;二要选择学生熟知的、媒体热播的歌曲,学生对这类作品有整体的印象,更加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三要将通俗唱法和流行歌曲引入声乐课堂,这类歌曲音域适中、感情真挚、接近生活、易于模仿,可以从通俗唱法和流行唱法入手,通过对比、比较,讨论使学生认识不同唱法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3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倡导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中职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倡导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首先,可以在课堂中可实行跨界唱法教学,同时演唱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唱法的声乐作品。比如美声唱法要求学生在良好的基础上利用腔体共鸣,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演唱;而民族唱法发声靠前,声音明亮、甜美、清脆,注重外在表现力,学生掌握不同的唱法,可以更加适应基础音乐的教学。其次,可以采用大课、小组课以及个别课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对示范演唱的赏析,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还可以尝试户外教学,加强学生对作品意境的把握。再次,声乐教学中要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唱活动。通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并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提高声乐学习的兴趣。
三、结论
随着中职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中职声乐教学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无论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是为例实现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声乐教学都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广大中职声乐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中职声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飞.对声乐教学反思的探析[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1):16-17.
关键词:巧设氛围 巧用情境 巧激个性 弘扬 闽南音乐
著名音乐学家洛秦先生指出“音乐中体现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乐”,本土音乐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本土音乐引入小学艺术课堂,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需要,更是音乐文化教育的需要。在闽南音乐欣赏课中,将本土的闽南音乐引入小学艺术课堂,有效地把音乐与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接受本土闽南民间音乐的熏陶,这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更是本土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现梳理出在闽南音乐文化进课堂中的几点做法:
一、巧设学习氛围,激发兴趣导入课堂
音乐是充满美的一门艺术学科,旋律、和声、节奏无处不在,只要音乐响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良好的学习氛围应该是既轻松又严谨,既民主又有丰富的内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到最佳的状态。
如在《妙趣丑角竞风流――高甲戏》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巧妙地运用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信息,让学生欣赏我国京剧、川剧、黄梅戏、越剧、豫剧、高甲戏等优秀剧种的精彩表演;在观看中让学生边看边说出“你看到的是什么剧种”,并适时模仿剧中的精彩表演;极富视听效果的《戏剧荟萃》让学生很快地融入到本课的闽南音乐学习氛围中,观看完,教师马上提问学生:“这么多剧种,你们知道 ‘无丑不成戏’,说的是哪个剧种吗”,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轻松地揭示了本课的课题。
二、巧用情境纽带,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音乐是情感艺术,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借助这种情感艺术教育得以伸展。在音乐课堂上巧妙地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并极具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氛围中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获得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想象的情感艺术,学生和教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
如在《传统古韵活化石――南音》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聆听“上四管”(南琶、洞箫、三弦、 二弦)、“下四管”(双铃、响盏、四宝、小叫)及嗳仔(小唢呐)、拍板的声音,从中感受并能辨别各乐器的音色、音量及发音特点;随后通过视频让学生仔细地聆听南音的传统曲目《直入花园》音乐,视频中的小女孩把南音“曲缓、腔多”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此情境中反复聆听乐曲,体会南音的韵味;最后让学生边打击“下四管“边模仿演唱音乐片段。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对南音有了较深的印象,他们能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文化的美,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感受情境,欣赏美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音乐情感的表达是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创造,再现音乐、内化音乐的过程。
音乐教育是诱发性的,而非强制性的。 如在《五月端阳》――走进安海“唆罗连”一课教学中,教师虽然自身对“唆罗连”具有整体和深刻的理解,但在让学生对“唆罗连”产生一定程度的理解时显然做得不到位。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循循诱导,及时对“唆罗连”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诠释,学生还没充分感受到端午节“旗手举着缚挂‘榕枝艾草’的采莲旗,喝酒的铺兵一路轻舞、一路和唱‘唆罗连’,花婆沿街沿巷、入室入户为人们祝福”的情境,就匆匆让学生盲目跟随表演,学生在表演中无法进一步进行再创造,对音乐进行内化,最终导致了学生对“唆罗连”的欣赏水平受到限制,而学生的表演也只能做到形似而神不似。
(三)拓展情境,创造美
在教学中拓宽视野,选用乡土音乐教材,能使师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现成教科书上的带有共性的内容形成互补。合理地开发利用好乡土音乐教材,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意,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参与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在《笼吹》教学中欣赏笼吹主要乐器的演奏片段中,教师从闽南音乐资源中精选出既能够体现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又易于用作拓展学习的曲目《将军令》、《过仙草》进行比较听赏;并让学生说说主要乐器演奏时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从中感受、体验乐器演奏时的音乐情绪;最后让学生边聆听比较熟悉的《正月点灯红》片段,随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模仿表演演奏,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笼吹音乐的的感受力,增强学生对乡土音乐的认识与理解。在特色比较中认识闽南音乐,在本土学习中体会“特色”。这样,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得到了升华,而且学生又能对闽南音乐进行再创造。
三、巧激个性生长,适时诠释音乐形象
在音乐教学的音乐形象再创造中,因个人认识、感受不同产生不同的情感,这是艺术欣赏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基于此,我们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学习中个性独特的感受,巧妙地激发学生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反思能力,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力争创造与众不同的音乐形象。
如在《渔歌唱起古遗风――深沪褒歌》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了解了褒歌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唱褒歌片段,通过男女对唱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褒歌曲目的印象,并让学生穿上渔民的服饰动起来,自己想象渔民的生活,激励学生敢于当众大胆表现自我、挑战自我、锻炼自我,以此来诠释音乐所表现的男女对褒时不同的音乐形象。
乡土音乐是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巧设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保护、传承闽南音乐,以此达到振兴闽南音乐教育、弘扬闽南音乐文化的目的。这不仅是根植乡土、着眼当前的事情,更是面向未来、功在千秋的大计。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音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123-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教媒体进入了音乐课堂,如录音、录象、投影、计算机等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灵活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它们的介入使音乐教育朝现代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也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手段,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如果注意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育结构,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一、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教学中,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理。多媒体可以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如教唱歌曲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跟琴识谱或老师一句一句地教,这种枯燥而乏味的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积极想办法,寻找更多的音像资料来充实课堂。声像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调动表演欲望极有好处,也对音乐课堂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学习湘版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的《青春舞曲》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聆听,接着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欣赏郭富城演唱的《青春舞曲》,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审美表现做良好的铺垫。
二、内容的拓展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像等不同渠道、不同介质的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并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笔者在进行《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欣赏》的教学中,就涉及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代表独奏乐器、不同时期对声音的审美习惯等知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这也符合初中音乐教学弘扬祖国音乐文化、拓展学生视野、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的总的教学要求。
为了使学生清楚各种乐器与其音色的演奏特点,笔者选用了十多种乐器的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欣赏,加深对各种独奏乐器音色的记忆。同时,相关音乐片段也选用了一些名曲。如介绍笛子选用了《鹧鸪飞》、《京调》,介绍琵琶选用了《夕阳萧鼓》、《十面埋伏》、《阳春白雪》,介绍二胡选用了《二泉映月》、《赛马》,还有弹拨乐合奏《三六》、打击乐合奏《渔舟凯歌》等。这些乐曲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民族乐曲当中的精品,学生通过欣赏不但了解了各种乐器,同时又浏览了许多中国名曲,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视野,同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理解的强化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以其特有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文化修养、不同民族特色等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单纯的音乐欣赏对于他们来说较为抽象,如果利用多媒体,则可以全方位地再现音乐形象,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如在欣赏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七彩的管乐》中格罗菲的《日出》时,可先配与音乐一致的画面或实景画面让学生欣赏,在学生有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后,再配以文字描绘,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四、音乐的表现
柳斌在《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认为:“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音乐不但有它特有的表达方式,而且还是有表情的。以前的教学方式,学生模仿多,发自内心的演唱少,唱任何歌曲都是一种表情,这都是学生情感未被激发的结果。因为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性,他们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营造的氛围中更容易被激感。各类乐曲题材广泛,体裁不一,而且蕴含不同的激情,多媒体能充分体现各类音乐的原汁原味,带给学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唱出心中的歌》自选歌曲表演《雪绒花》时,教师首先可将《音乐之声》影片中几处出现《雪绒花》这首歌的地方节选下来,让学生欣赏;然后再请学生欣赏最后上校逃离前用哽咽声音演唱的《雪绒花》,学生通过交流,理解了在不同的环境中相同的歌曲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觉;最后再次让学生演唱这首歌时,他们对歌曲的表现更具有感染力,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五、想象的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十分可贵。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需要欣赏音乐的人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有些音乐又具有特定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表现,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通过情景再现,激发学生情绪,丰富他们的情感和想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六、效率的提高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几乎是一台录音机、几盒磁带、几张挂图。往往教师讲得十分激动,学生听得十分乏味,教学目的很难完成。有时为了营造音乐欣赏的气氛,教师准备了许多挂图、幻灯或录像、VCD,一会儿放录音,一会儿放录像,一会儿放VCD,一星期一节音乐课就在这忙碌中度过,而学生所接触的内容很少,注意力也较容易分散。
计算机多媒体系统使组合式的人工分别控制转变为计算机集中控制,即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将有关课件制作好之后,通过设置好的程序,由计算机键盘或鼠标控制,按次序将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甚至可以不止一次地出现相关的音乐片段和谱例。如在欣赏交响曲时,对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可以多次播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马上熟悉,这对欣赏整个交响曲会很有帮助,避免了教师为寻找这一主题反复地倒磁带。这样既大大降低了控制的难度,又减少了时间的浪费,使各种信息类型的转换和过渡变得自然、平稳、迅速,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多媒体教学课件编制能够按照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来精心设计和综合编排。
七、德育的渗透
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多媒体更直接展示观看所获得的效果好。如学唱《长城谣》这首歌时,除为学生展示课件外,同时再让学生学唱《走进新时代》,让学生对过去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等形成对比,感受到中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不同境况,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八、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它将抽象的音乐与画面经过一系列处理而变得通俗易懂,使音乐更加形象化。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手段,而音乐欣赏主要是以听觉为主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一、速度、力度———聆听、模仿及奥尔夫教学法的律动教学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乐曲)教学目标:“运用图谱律动,细听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中主题A、变奏A1、A2及A4四个乐段,初步建立交响音乐思维。”[1]游老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表现要素的要求:能够在感知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2]。这是将音乐表现要素放在首位思考,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得以体现,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环节的“灯塔”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教学过程片段:分析第一乐段时,教师提出“重复演奏时音响力度的变化是怎样的[2]”问题。随即播放音乐,学生默唱“bang”加手势律动感受体验。引导学生感受b段音乐力度和音色重复变化为旋律增加的色彩与活力。安静聆听b段旋律,若学生没听清再放一次音乐,引导学生聆听,感受除了力度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新的变化。音乐是一种聆听尤为重要的艺术,游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妙。而声势律动伴随要素的变化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表现要素微小的变化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法、比较法。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速度和力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速度影响着音乐作品性格以及音乐表现形象。快的速度往往表现欢快、热闹、高兴、紧张、恐惧等情绪;慢的速度常常表现雄伟的形象以及优美、流畅、舒适、悲伤等情绪。强的力度会将作品的情绪感觉正向扩大一倍,比如一首欢快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增大热闹的感觉;悲伤的乐曲,力度强就会将悲伤的情绪予以加强,反之效果减弱。采用对比手段进行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速度、力度对音乐表现力带来的影响,效果明显。2.奥尔夫教学法———律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是吸收了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发展而来的。指一种伴有音乐伴奏的身体运动的教学法,有音乐伴奏、受音乐启发。”[3]音乐和动作相互配合,使身体富有乐感,能更有效地结合听觉感受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带动学生边律动边听音乐,感受速度与力度,逐渐让身体自然、直接地对音乐做出反应,增强对音乐美的体验。
二、节奏、节拍———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及指挥图示法
“节奏特指音的长短关系,节拍特指音的强弱关系,它们是音乐中密不可分的两个表现要素。”[4]
(一)案例分析
案例:《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5]教学目标:初步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典型的节奏和节拍特点,能够感受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变化(通过欣赏、聆听的方式)。这段表述指向节奏、节拍,音乐表现要素表述比较具体,音乐欣赏中聆听最主要,每个教学环节从音乐的聆听开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了解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难点】感受和体验塔吉克民族音乐特殊的节拍和典型的节奏。教学过程:复听音乐片段后,描述其中典型的节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聆听发展学生的听觉,加入教师的设问引导,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通过音乐表现要素的引导,逐步完成感受塔吉克民族音乐风格的教学目标。左右手配合声势动作的方法,给出数字、数节拍(7/8拍)。通过1、2、3、1、2、1、2数字的不同组合形式引出塔吉克民族音乐中的经典节奏型,根据数字的变化读出节奏,随音乐手拍感受节奏。观察乐谱,聆听音乐,感受7/8拍的强弱规律(仔细聆听感受强弱规律)。通过视觉感受引导学生说出7/8拍的特殊节拍,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就违背了音乐的听觉基础,没有让学生感受到7/8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缺乏音乐兴,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美。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感受节拍,符合音乐学科的审美规律。听完之后拍一拍,感受和体验共同进行,增强了对音乐的感知力。聆听舞蹈段落两段主题音乐时感受节拍和演奏音区的变化。(按照指挥图示挥拍、聆听)有针对性的聆听、加入指挥图示挥拍感受变化了的2/2节拍,通过简单的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到体验音乐要素中来。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柯达伊节奏唱名法节奏唱名法,是给音符重新命名,用tatiri等简单的唱名来表示音的长短关系。避免传统教学中da的通用名读节奏,不易区分音的长短。将四分音符读为“ta”,八分音符读为“ti”,四个十六分音符读为“tir-itiri”等。这样多次练习后,面对丰富的节奏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快速认识节奏。2.指挥图示法指挥图示感受节拍、节奏,是用音乐的专属语言辅助体验音乐。节拍有其内在的基本规律,在随音乐挥指挥图示的过程中,有节拍的基本韵律在;同时加上聆听,可以把复杂的音乐理出头绪,让节奏和节拍共同出现在学生的音乐思维中,建立二元旋律概念。3.奥尔夫教学法———声势活动“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最独特的学习方式之一,用拍手、捻指、拍腿、跺脚等方式让身体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将身体变为一种乐器。”[6]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节奏,掌握基本节拍,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教师可以在音乐拓展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品,编创适合的声势动作进行展示。由于声势活动简单易操作,只要学生的活动符合节奏、节拍的特点,我们都应鼓励。
三、旋律、和声———聆听及分析综合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1]教学过程:连续提问:“①大家有没发现音乐中是否有重复演奏的乐段?②怎样重复的?③这两个乐段在重复时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④什么原因使你感觉出不一样?”(采用律动方式:对照图形谱,用手随着音乐按照图形比画)教师用逐层推进的设问引导学生从音乐表现要素的角度向音乐的深层次挖掘,让学生自己感受音色发生的变化。先从感性的角度谈感受,再从理性的角度找到原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音色这种表现要素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在欣赏变奏A1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跟随音乐画图形谱外,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聆听另一旋律,并提问:如果让你为这条旋律画一组线条在原有的图形谱中,你选择画在它的上面还是它的下面?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可以建立学生多声部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方法归纳提升
1.聆听、模唱法。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聆听法是欣赏音乐最主要的感受手段,不可替代。在聆听音乐前,老师创设一定的音乐氛围,抛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表现要素,感受、体验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聆听、模唱多次出现的主题旋律等。2.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顾名思义有分析、有综合,但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是“综合—分析—再综合”的过程。学生在初次聆听音乐后,都会对音乐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那是一个整体的笼统的概念。通过教师的提问、追问、引导,加上细细的聆听、思考、讨论以及分解研究,最终再次综合而获得音乐感受。此方法在运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通过引导、追问让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分析、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不可由教师替代。
四、调式———比较及色彩联想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妙的变奏交响》教学过程:钢琴演奏主题和变奏A2的对比聆听(降E音);加入低音旋律演奏。对比聆听有无降E音的感受,对比聆听加入低音旋律和声的音乐整体情绪效果。只改变音乐中的一个音,作品的情绪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会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认识调式调性这一音乐表现要素;仅仅改变一个音并加入低音旋律伴奏,就让音乐的整体情绪完全逆转,让学生觉得特别神奇!
(二)方法归纳提升
1.比较法。“比较法是老师为学生提供具有类比性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同点及不同点,进而认识音乐事物,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7]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中国民族音乐都是具有标志性的音而构成其音乐风格的,比如苗族降三音、塔吉克族升五音,我们将变化音还原演示,再变化演示,让学生通过听觉对比感受哪一种是更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让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2.色彩联想法。调式大概分为大调式、小调式、各种中世纪调式及各种民族调式等。不同的调式音阶组成的音乐会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聆听音乐时,在大屏幕中出示两幅不同颜色的图片,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出与音乐感觉相符的色彩画面。根据学生多年来的音乐感觉,他们是可以判断出哪种颜色比较合适的。此时,教师再追问为什么这样选择,引导学生找到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
五、音色———聆听及创造性活动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美洲乐声———化装舞会》[8]教学目标:能听辨出《化装舞会》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特点。能用体态动作感受与表现主题二,初步了解手风琴音色与探戈风格相吻合,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乐器。教学目标明确到具体的音乐表现要素上,目标的导向性及操作性就更强,它指导着课堂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主题根据不同音乐表现要素来进行课堂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让课堂的教学行为更有效。教学过程:初听音乐,通过音色变化判断作品结构。教师在聆听前,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通过音乐表现要素———音色作为依据来判断《化装舞会》的结构。两次聆听第二主题B,体验旋律特点,分析节奏和音色的特点。教师用手风琴演奏第二乐段,让学生感受手风琴的音色特点,体会音色和情绪表达的关系。聆听是欣赏音乐的基础。通过主题B的两次聆听对比主题A的音乐,从旋律、节奏、音色三方面音乐表现要素进行分析,挖掘音乐表现要素与音乐情感表现的内在联系,感受音乐艺术美的魅力。教学过程片段:聆听、感受第一部分主题二速度、力度及情绪特点;感受、体验大管、双簧管音色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声势动作为主。声势动作是奥尔夫体系独特的活动之一,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来讲非常适用,拍击不同的部位可以表示不同的音高,拍手、跺脚、拍拳等动作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便于学生感受乐器音色、速度、力度、节拍等音乐表现要素。声势又被称为演奏身体乐器的活动,非常易于被学生掌握并进行创编、设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方法归纳拓展
1.创造性活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探索音响的课程。比如寻找生活中的音乐,根据音乐片段自制乐器等。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或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非音乐性的声音。例如,敲击锅碗瓢盆的声音、狂风暴雨的声音、闹市车流的声音等。2.聆听法。用于常规性的歌曲及器乐曲中,主要在于聆听主唱的音色、聆听主奏乐器是什么,或者根据乐器的音色来判断音乐的结构。在对各种乐器、人声建立音乐概念后,提高音乐表现、创造能力。本文分析涉及的五个案例来源于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五堂初中音乐欣赏课。对于课堂中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方法,我们一定要对应着音乐作品反复聆听,基于对作品非常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找出这一作品标志性的表现要素来进行活动设计,如果泛泛体验,学生也不能真正体验到它的表现作用。任一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在分析《瑶族舞曲》作品结构时,就是以主奏乐器的音色为划分依据,曲式和音色不可分割。运用哪种方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需要老师开拓思维,不断探索。本文中多次强调聆听的重要性,所有的活动都基于聆听的基础,教师恰当的语言引导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做到,还需要老师在备课阶段多下功夫、研究作品。教学方法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责任重大,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了解音乐、爱音乐也爱音乐课,需要在课堂内外不断摸索、与时俱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游海涛.美妙的交响伴奏[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3]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
[4]雍敦全.音乐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4.
[5]刘向真.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M].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案例集(中学)2014:117.
[6]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4.
1.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比较单调枯燥,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充满美感的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上音乐童话《龟兔赛跑》这节欣赏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快地了解代表乌龟和兔子的两种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我通过电脑分别插播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音乐片段,再展示两种乐器的图片给学生看,使其对乐器的形状、音色等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直观、自然地感受它们所表现的动物的性格特征。继而,我用Flas讲述出与音乐相符合的情境片段:兔子打水、摔跤、挑衅乌龟、拼命狂跑、树下睡觉、失败认错、乌龟坚持不懈赢得胜利、大家欢呼起舞等故事情节。学生们集中注意力欣赏着,并表演了起来,享受着音乐的乐趣。
2.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的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
《春天来了》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引导学生从音乐节奏等方面去感受春天的喜悦心情,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和歌词。在上这堂课时,我将春天的视频录像设置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开课伊始就被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自然春景所吸引,进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桃花、燕子、蜜蜂”等在高兴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乐舒畅的动作来。
3.运用多媒体引导艺术创新,激发学生创造美
新课程改革呼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音乐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听音乐,还要通过联想、视觉、触觉,去感受、体验、创造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的情境能启发、引导学生去自由自主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粉刷匠》一课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这首欢快活泼的歌曲,还要能自编简单的动作和歌词。我轻点鼠标,播放了几个代表其他职业动画人物工作的画面,让学生自己想象,入情入境地去体会。根据动画所表现的内容,学生们扩散思维,创编出了许多精彩的歌词。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