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分析化学的分析方法范文

分析化学的分析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分析化学的分析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分析化学的分析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课堂气氛;提问;互动;讨论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含量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科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1]。其理论性、实用性很强,理论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相较于其它课程而言,分析化学内容复杂,仪器繁多,抽象难懂,难以熟练掌握,学生学起来相对较吃力[3]。因此,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有相应的更好的教法。

采用灵活的教法,避免教学枯燥乏味,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方法,应做到“因材施教”,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4]。而听课的注意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如果学生在上课时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就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感知、记忆,更谈不上思考了,因此注意力不集中会造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就无从谈起。分析化学这门课程逻辑性较强,上课走神就不能明确课程的思路或主线,课后自学时就会感到课本上的内容如同一盘散沙,无法发现其中的相互关联,因而学习效果就较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5]。因此,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则是提高学生注意力重要手段。

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课堂心理气氛,它是一种社会心理气氛,主要是指“工作集体中的情绪”状态而言,即学生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心理学指出,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课堂气氛就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6]。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的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对于分析化学这门课程而言,如何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达到提高其教学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探讨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一、恰当的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钥匙

教育心理学揭示,疑问是引起学生思维的第一步。通过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更好更有效的理解学习内容。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气氛的具体体现,因此,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问题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以及生活性,最后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恰如其分的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钥匙,是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是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恰当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的心扉。有了疑问,学生即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的情景展开猜想,通过猜想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求知的心理定式[7]。例如,在学习《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及分布分数δ》时,可以将其内容与实际生活中酸碱度的应用结合起来,老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平时喜欢喝饮料吗?你们是如何选择饮料的呢?”有的学生是说是根据营养成分选择,有的学生是根据品牌选择,大部分学生没有跟本节课内容联系得起来,显然这时学生的思维受阻,急需教师予以点拨:“同学们知道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的酸碱度范围,也就是pH是多少吗?”这一提问使得部分学生迅速反应过来,回答道:“6.5―8.5”。教师进一步提出:“那你们应该如何选择饮料呢?”这是同学们猛然醒悟,异口同声道:“选择pH 在6.5―8.5的饮料,”从而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能顺利地按照已有知识来解答问题。如果教师不采用提问的方式,而是由教师 “一语道破天机”,平铺直叙地讲解,则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学习效果就会很差。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让学生把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刺激下,就会产生浓厚的参与意识。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让学生觉得分析化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分析化学是一门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科,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二、教学相长的互动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良方妙药”

互动的理论来源于以美国芝家哥大学为中心的一批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各种观点的总称,包含象征互动论、拟剧论、俗民方法论和角色理论等,其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互动论者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冲突关系,课堂便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要达成的目标或想法,师生各自都力图发展各种策略以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特殊的情境定义。互动论者还认为教师有比学生更多的权利,不过这种权力一直处于威胁之中。因此,“策略”和“磋商”出现了,而课堂秩序则被认为是磋商性的产物。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往往是与这种磋商的结果相对应[8]。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快速拉近二者间的距离,让课堂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健康活泼的气氛之中。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实现的,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互动的充分条件,而教学相长的互动则是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必要条件。想要通过师生互动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必须先创设巧妙的问题情景,比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创设一个真实、特定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从而培养学习者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形式[9]。例如在学习《红外吸收光谱法》前,可以利用案例:“2006年4月下旬,某药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多名患者因肾衰竭而死亡”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请学生分析此案例中死者的死亡原因,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可知:“问题主要出现在厂家误把二甘醇当作丙二醇。丙二醇是一种药用溶剂,而二甘醇则是一种工业用溶剂,具有很强的毒性,可致人死亡。”教师将其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如何区别丙二醇和二甘醇呢?”学生会迅速联系到本节课内容:“利用红外光谱来鉴定丙二醇和二甘醇。”进而提出红外光谱的定义及其产生原理,其在药物鉴定分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完成对本章的预习。这种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通过课前预习,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就会积极主动地回应教师的问题,进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迅速提高教学效果。

三、如火如荼的讨论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必要手段

课堂讨论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当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时,可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使他们从一个教学中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翁,进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多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对于分析化学这么课程来说,由于其应用性较强,一般可以采用任务式讨论,任务式讨论来源于各种与分析化学有关的任务,讨论是为任务的解决“方案”而展开的。其中心思想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看待事先的任务,引导全班学生参与寻找任务的解决“方案”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正确发挥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10]。例如,在学习《高效液相色谱法》时,可以任务:“寻找三聚氰胺奶粉的检测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中,进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恰当的教法是学生学好分析化学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气氛是当堂教学效果的一个信息反馈。通过对这种反馈信息进行具体分析,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以便从教学内容、教法、教态等方面加强,改进或变更原有的课堂教学,以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本文从提问、互动和讨论三个方面,对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作了一点探讨。

参考文献:

[1] 白淑琴.分析化学(上)(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李松栋,周激,吴跃焕,张翠红,张颖.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10: 90-92.

[3] 吴明侠,史会齐.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 172-173.

[4] 江忠远.分析化学的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1,45:171-172.

[5] 郑燕英,罗蓓,葛兴,苑嗣纯,蔡红.浅谈“分析化学”课程学习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22:108-110.

[6] 浦春雄.调节课堂气氛的艺术[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2007.

[7] 王淑亭,杨森平.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7.

[8] 赵仁.“互动论”对营造课堂气氛的指导作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 20(3):16-18.

第2篇

关键词: 分析化学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分析化学是化学研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领域之一。分析化学教程在本科教学内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相关专业(材料、医学、环境、生物等)的必修基础课。分析化学的内容多、范围广,同时教学内容中又有许多的数学推导过程,因此许多学生对这门课望而生畏。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让学生系统、而又牢固地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本文就自身对分析化学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做探讨,希望对分析化学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首先,在讲授各章节时,简要介绍与分析化学相关的重大事件或重大发现,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分析化学是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一门学科,因此给教学增添了很多素材,在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可穿插介绍分析化学的应用实例,采用案例引发式教学[2],拓宽学生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要与以往的知识点相联系,使学生相对较快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点。从一种学习中学得的学习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有效的学习迁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整合。

二、启发式教学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内容,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针对某一知识点巧妙地创设设问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达到教与学的目的[3]。如在讲授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时,在高锰酸钾法中,往往归结于“三度一点”,其中“一度”是指酸度,那么应该选什么酸呢?盐酸、硫酸还是硝酸?让学生自己分析每种酸的优缺点,盐酸容易挥发,硝酸是强氧化剂,容易对反应产生干扰,因此一般采用硫酸提供酸性条件。接着在讲解重铬酸钾法测定全铁含量,提问为什么要加入硫酸―磷酸混酸,是不是提供酸性条件,通过对比,知道加入混酸的目的在于消除Fe3+黄色的影响和降低Fe3+/Fe2+电对的电极电位。这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寻答案,这样学生印象才会深刻,知识才能掌握牢靠。

三、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一些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正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动画、图片和文字取代潜心学习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发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所长之处,才能够强化教学效果。

分析化学的公式、计算比较繁多,很多学生在初学分析化学时都会产生畏难情绪而影响对课程的学习,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既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逻辑能力,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把板书无法实现的内容用多媒体体现出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动态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吸收。

四、重视习题讨论与内容总结

在学完每一章后,要重视对内容总结,采用“明确问题―解决方法―应用讨论”方式及时、系统地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明确这一章的主要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方法、依据的原理、公式的使用条件、得出的结论、有何用处等。首先抓住每章的骨架和轮廓,然后复习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公式的推导,主次明确,条理清楚。这种总结方式使得学习内容变得简便和清晰,避免“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注重教师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

上课前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成功上完一节课的关键点在于如何组织好课堂,如何创造出良好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分析化学理论教学中概念、公式推导、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和理论计算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的知识背景,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能清楚地讲解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每一步反应,但整体内容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富有逻辑性、系统性、艺术性,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一种平等、相互交流,相互激活的方式生动有趣的组织教学,对一些有价值的知识点展开讨论,激励学生思考、会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5]。

总之,我们在进行分析化学教学时,着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效果,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丹.分析化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太原大学教学学报,2012,30(2):92-94.

[2]孙旭镯,李波,陈静.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2,2(39):204-205.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分析方法和手段;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目前,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当今,化学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

二十世纪的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并广泛地应用了当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化学在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合成和测试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分支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化学分支学科。分析方法和手段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其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这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也经常会遇到。例如碳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由于氧气的量不同,导致了产物的不同;再如催化剂的量的不同,导致了反应速度的不同;反应温度的不同,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度;溶液浓度的不同,也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度。

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周期表,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利用周期表,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镓、钪、锗)。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射线,发现原子序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排列,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这就为化学中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问题奠定了基础。

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定性分析是一种最根本、最重要的分析研究过程。量变引起质变,量变质变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化学变化是千变万化的,而影响化学变化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同样会遇到量变和质变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何定性和定量的问题。

化学变化从本质上讲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产生新物质,即不一样的物质,这可以从新物质的颜色状态等角度来分析,属于定性分析问题。例如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热量,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其中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就是生成白色固体,产生了新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总和。其微观解释是: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变。这一些又属于定量分析的问题。例如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蓝色)里,当反应结束(会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后,剩余物质的质量将严格地等于铁钉的质量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之和。实验证明,物体的质量具有不变性。不论如何分割或溶解,质量始终不变。在任何化学反应中质量也保持不变。燃烧前碳的质量与燃烧时空气中消耗的氧的质量之和准确地等于燃烧后所生成物质的质量。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有区别的。首先是手段不同,定性分析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定量分析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例如在研究溶液的酸碱性时,采用了酸碱指示剂,300多年前,英国年轻的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化学实验中偶然捕捉到一种奇特的实验现象,为洗掉花上的酸沫,他把花用水冲了一下,一会儿发现紫罗兰颜色变红了,他推断,不仅盐酸,而且其他各种酸都能使紫罗兰变为红色。为了获得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还采集了药草、牵牛花,苔藓、月季花、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种颜色的不同浸液,有些浸液遇酸变色,有些浸液遇碱变色,不过有趣的是,他从石蕊苔藓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酸能使它变红色,碱能使它变蓝色,这就是最早的,波义耳把它称作指示剂。其次是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例如用酸碱度来表示溶液的酸性或碱性的强弱程度。溶液的pH值与酸碱性关系是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相关的考题有:我省苏北有些滩涂地区的土壤被称为“盐碱地”,当地农民常用引进内河淡水浸泡再排水的方法改良土壤。若以土壤pH为纵坐标,浸泡水次数(m)为横坐标,下列能正确表示土壤pH变化的图像的是:

虽然两种分析方法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有高有低,但并不能就此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截然划分开来。现代定性分析方法同样要采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而定量分析则必须建立在定性预测基础上,二者相辅相成,定性是定量的依据,定量是定性的具体化,二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