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

诗歌的基础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诗歌的基础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诗歌的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着眼点;C++;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61-02

C++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学习又着眼思维训练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基于教学中的不断总结,认为学习者在具有了一定C++入门知识后,可以从以下几个着眼点来学习和巩固C++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牢基础。

一、从内存着眼的观点

迈入程序设计门槛重要的一步是理解冯・诺依曼的“存储程序控制”原理。相当多的基础概念都是围绕内存及对内存的操作展开的。教学中以内存条的实物展示结合内存的物理结构来介绍存储数据的空间,强调它们是一系列连续编号的“房间”。每个房间有门牌号和存储空间(即一个字节)。基于实物的认知,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并掌握对内存访问所涉及的基础概念。诸如,变量(对象)的名、值、地址、别名(引用)及指针;另一方面介绍系统内存是分区存在,以巩固用户区和代码区、静态存储区和动态存储区的概念,可以帮助理解函数原型、函数接口、函数指针等较为抽象的相关概念。

授课时,板书内存并标注在静态存储区和动态存储区后,可以形象地演示在动态存储区内动态申请和撤销对内存的使用情况,便于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习者轻松掌握生存期、作用域、输入输出流等一系列相关概念。由于程序设计语言中大多数概念都是与内存相关的,初学者有了对内存形象全面的认识,对掌握概念和理解原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类型着眼的观点

类型是一个贯穿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将类型作为深入学习的一种视角,有助于学习者在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克服学习中的难点。首先,深入了解万事万物是分型的,类型表明一类变量(对象)的示数能力、运算功能、占用存储空间。除系统支持的基本类型外,另有指针类型、引用类型、函数类型以及关联这些类型指针类型。集中巩固这些类型的定义形式、应用场合,将快速提升阅读程序代码的能力。接着,很自然引入自定义的类型――结构和类类型,指出与基本类型定义变量一样,自定义的类型定义对象也要开辟空间和赋初值(调用构造函数来完成),只不过开辟的空间是本类中数据成员空间的组合。这样从基本类型、变量的概念和应用,引申至类与对象,从而克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概念难点。

三、从语言着眼的观点

C++程序设计首先要介绍的是一门与机器打交道的语言,和外语课程的学习一样,基本概念语法规则等必须记忆、迁移和联想,以达到牢记并熟练应用的目的。

学习语言首先必须从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学习开始,在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规则,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以运算符教学为例,做一叙述。教材中会以表格的形式列出的关于运算符和结合性规则。教师在讲授时,首先强调这一表格是C++程序设计指令系统语法中的基本规则,一些运算符不同场合可以有多种语义功能,除去表上列出的功能外,还可以按照一定规则重新自定义其功能,但其优先级和结合性不变。其次,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前人总结的牢记方法。如,关于优先级、结合性记忆方法如下:①习惯上和数学规则一致;②括号优先级最高,“豆腐条”(即优先级最低的运算符是逗号、赋值、条件运算符)优先级最低;③在一个表达式中,可能包含算术运算、关系运算和逻辑运算,优先级从高到底为:“!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旷;④关于结合性,一般情况是从左到右,但是单目运算符和赋值(含复合赋值)运算符是从右到左。以上从记忆角度对书中表格的解读简洁实用,十分便于记忆。掌握了这四条后,通过较少的实例训练,学生即可将这一基础知识点牢固掌握。

牢固掌握上面的基础知识后,在后续讲解复杂类型时,如,int([3]),就可以利用语言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初学者轻松掌握:可以按照上述知识记忆点分析如下:括号()和后部的括号[]优先级相同,从左到右先看()内的(口。其中与[]比较,[]优先,表明此处声明的是个数组,该数组元素是指针类型。()外部的int[]是指针的关联类型。于是可以明确地知道,该语句声明了包含3个元素的一个指向整型数组(有4个元素)的指针数组。该指针数组中元素有3个,为指针类型,每个指针可以指向一个包含4个元素的整形数组。

通过以上分析,向学生表明,从优先级和结合性的角度来看待复杂类型声明语句,复杂类型就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新瓶装旧酒。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引导学生通过前边已学知识迁移贯通,轻松迈过这一语言知识难点。

持有“我们正在学习的是一门语言”这一观点,可以在C++学习的进程中不断鼓励自己发现和总结记忆规律,为深入进阶学习阶段打下基础。金盾出版社于2010年7月出版的赵卫滨教授《背口诀14天精通C语言》就是理论口诀化方面长期经验总结的结晶。该书中结合各个知识点用归纳总结了一系列口诀,帮助初学者记忆。这些记忆口诀不但能给学习C++带来帮助,还能启发学习者立足自己的情况,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不断总结记忆新知识。

四、从参数化着眼的观点

进入到全局变量、预处理、函数和对象等知识的学习阶段后,学生逐渐体会基础知识中的参数化概念。有如刚小升初后接触代数一样,小学接触的确定的数据到初中开始被抽象描述为变量,此时程序设计逐步运用参数化来实现代码的复用、提高代码的通用性和灵活性。C++中的方法、函数、类库头文件等体现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让程序模块化,把特定的代码逻辑独立封装,只传人参数和返回参数,外部集中调用。

以参数化的观点看,预定义全局变量值的修改可完成后续设计代码中同一量的同步更新;预处理中条件编译可以依据参数不同选择参与编译的代码语句段;函数参数及其相关概念如参数传递机制:值传递、指针传递、引用传递均体现了数据量本身的参数化;函数模板、类模板所代表的泛型编程体现了数据类型的参数化。模板把函数或类要处理的数据类型参数化,用于表达逻辑结构相同但具体数据元素类型不同的数据对象的通用行为。参数化建模编程,为解决通用程序和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

持有参数化的观点学习和巩固C++知识,可以在编程实践中不断体会代码复用优点和好处,还可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结构化编程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提出来的封装、交互、接口、抽象、复用、容器、泛型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术语,对后续学习数据结构及算法分析等相关课程做出充分铺垫。

五、与编译器打交道的观点

C++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很多硬件和软件中都有对应的C++编译工具。编写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首先要考虑能通过编译程序的编译,形成低级语言目标代码供调试和运行;其次要考虑能够移植到方便移植到的当前大部分平台上运行。编译系统软件程序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有着典型性和广泛性,在软件工程、逆向工程、语言转换及其它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谭浩强教授在《C++程序设计题解于上机指导》一书的前言中指出,学习C++不应只局限于使用一种编译环境,希望读者能掌握一种以上的编译和运行C++程序的环境与工具。

第2篇

疾病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思维是深化识别疾病的重要思路。在疾病共性与个性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认识疾病的主要方面在于对疾病个性的了解与掌握。深入与强化疾病个性的了解与掌握,关键在于知识拓宽与更新。

医学飞速发展,对疾病的认识日益加深,新的病种不断出现,新的辅助检查方法层出不穷。这一切都在促使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库,与时俱进,跟上形势的发展。

巨细胞病毒感染

这是1例某县医院的同仁经历的病例。不久前,他们内科消化病组收治了1例以发热、脾大为主诉的年轻患者。

住院后第3天,进行首次主任查房。住院医生简单地介绍病历如下。

患者,男,28岁。入院前1个月开始感冒发热,在家自用一些常用的治疗感冒药物后,病情略有好转,但是,发热始终没有恢复正常,并相继出现咳嗽、咳痰,但痰量不多且非脓性。

病后10天,出现呼吸不畅。因病情加重,不得不到附近医院求治,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仍然不佳,后他们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初步诊断为“肺炎”,用抗生素治疗近2周后,发热始终持续不退,并且在治疗期间又发现有脾肿大,因考虑为消化系统疾病,转到内科消化病组治疗,做B超检查和肝功能检查。除谷丙转氨酶(GPT)略有改变,其他基本正常。经用一般保肝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此时,有人提出可能是血液系统疾病,则正式转来同仁的科室。

体格检查:患者比较消瘦,精神欠佳,少言懒动。T 38.4℃,HR88次/分,R 22次/分,BP 114/78 mmHg。全身皮肤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触诊未见明显肿大,两上肢屈侧有轻度散在小出血点。胸部外形正常,两侧语音震颤基本一致,叩诊清音。除右肺下野听诊呼吸音粗糙之外,其余未见异常。心脏各个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异常杂音。腹部略膨隆,全腹部柔软,无压痛和反跳痛。肝在肋下缘未触及,脾脏轻度肿大,无明显触痛。脊柱、四肢检查无异常所见。外生殖器未查。胸部透视基本正常。血常规检查:RBC 4.0×1012/L,Hb 108g/L,WBC 6.3×109/L,中性粒细胞0.4,淋巴细胞0.5,出现不典型的异常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0.05,单核细胞0.05。血小板80×109/L。

查房会诊结果,建议行骨髓穿刺。

在第2次查房时,公布了骨髓穿刺检查结果,基本正常。大家对该患者的诊断一时处于困境,罗列了很多疾病名称,如以发热和脾肿大为主诉的风疹、恙虫病、鼠咬热、莱姆病、布氏茵病、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但是,上述疾病都不完全符合本患者的病情,那究竟是什么病呢?这时,刚刚从某医科大学进修回来的刘医生说:“主任,现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不断增多,该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又呈现出白细胞减少,分类显示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不典型的异常淋巴细胞,可不可以考虑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一句话,顿开毛塞。调整方向,按照巨细胞病毒感染这条思路考虑,提出要进行血清学诊断方法检查。因为目前医院尚不能进行此项检查,故建议患者转到上级医院确诊治疗。

家属接受建议,到上级医院诊治。

后来随访证实,该患者确实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经过合理治疗。很快痊愈出院。患者家属后来还专门到医院来一次,对及时提出转院治疗表示感谢。

诊治过程提示

开始的诊断思路全被疾病共性所笼罩以发热和脾肿大为共性表现的疾病,如风疹、恙虫病、鼠咬热、莱姆病、布氏菌病、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消化道出血原因 该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呈现出白细胞减少,分类显示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不典型的异常淋巴细胞,如何解释?

疾病个性表现的归类——病毒感染能否是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考虑巨细胞病毒感染。

无法取得确切依据,转院诊治 需进行血清学诊断方法检查。因医院尚不具备进行此项检查条件,建议患者转到上级医院确诊治疗。

知识链接

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在人体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可以发现有巨细胞病毒(CMV),并可以从尿、唾液、血、、乳汁、宫颈分泌物和大便中排泌和分离出来。巨细胞病毒的宿主细胞范围狭窄,仅限于在人胚、肺或成纤维细胞。在人体内巨细胞病毒主要在内皮细胞和纤维细胞中复制,如果宿主的免疫功能正常,巨细胞病毒可以形成静止状态的潜伏感染,也可以在一定诱因激活下,出现感染症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密切接触(性接触),其次是呼吸道传播,还可以通过输血和接受器官移植而受感染。巨细胞病毒侵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和侵犯体内的器官组织,最常见的侵犯部位是腺体和腔道的上皮细胞,其次是脑、肾、肺、肝等重要器官。

正常免疫状态的人体感染巨细胞病毒常表现为一种原发的自限性感染过程,临床显示为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候群。具有发热、脾大、轻度肝功能异常,血常规发现淋巴细胞增多,出现不典型的异常淋巴细胞。可以同时伴有皮疹和咽炎,也有血小板减少表现。

如果免疫功能低下,可以形成弥散性全身感染。临床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肝炎、脑炎、视网膜炎等。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将临床标本直接接种于组织培养基中能分离出CMV,为确诊的重要方法。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迄今尚无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效治疗药物。抗病毒药物、转移因子、抗血清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初步应用,都显示出一定效果,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中,二羟基丙氧甲基鸟嘌呤(更昔洛韦),效果更为突出。

心得与感悟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基础会计》 考试方式改革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我们长期以来采用的考试方式是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而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如何改革现有的考试方式,使考试有助于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院对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建立适应《基础会计》教学目标的考试方式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职业最基本的职业活动、工作过程。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应初步了解会计工作环境和职业道德,认识会计工作的一般流程,理解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主要会计报表,具备会计基本职业技能,具备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由课程的教学目标可见,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而传统的考试方式只适宜于考查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掌握程度,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探索适应高职教学特点的新的考试方式显然是必要的。

二、《基础会计》考试方式改革思路及实践

(一)考试内容要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相适应。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多年来以知识考试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记忆,考试试卷主要采取客观标准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与经济业务处理题组成的标准化试卷。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往往将精力过多地花在死记硬背上,而不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和会计方法应用。考试内容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指挥棒,要真正做到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就要在考试内容上狠下工夫,真正做到考核“应知应会”的知识与能力,考核内容的具体设计要本着体现“职业基本素养”的原则,贴近工作岗位,体现工作过程,符合职业要求;要注重以任务或项目等实际内容为载体的考核方式,将考核的重点向注重实践、注重技能及个人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倾斜。比如会计工作中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典型工作任务都是《基础会计》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一的笔试考试形式难以测试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计算机网上考试等形式考查其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对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各类账簿、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可以为学生设置工作情境,布置工作任务,将基本知识点融入现实的经济业务中,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这种测评方式中,教师可以会同行业专家根据相关法律规范及实际工作要求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逐项测试,使学生既了解操作要求,又对操作过程加深印象。《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对会计的本质、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等职业认知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小论文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考查,比如在学完本课程后,以“我看会计”为题撰写体会或展开讨论。

这些多元化考试方式既能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又能评价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是较理想的评价方式。

(三)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合理安排考试的频率和时间。

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可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兼顾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两个方面,采用多种测评方法和手段进行考核。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已为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奠定了基础,但还应合理安排考试的频率和时间。传统的课程考试时间大多集中在学期末,考试时间相对集中,不利于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易导致考试评价产生片面性。学生在学习中也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他们通常认为:平时去不去听课无所谓,只要考前突击一下,考试能过关就行。可以说这种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考试安排是导致出现此类现象的重要因素。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的安排可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而定,如基本理论的考试可安排在期中、期末进行,填制会计凭证等实际操作考核可在每个操作项目训练结束后进行。此外,考核的内容甚至还可以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平时成绩。这种形成性考试制度,有利于学生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实现课程既定的目标。

三、考试方式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考后的分析反馈工作。

如果考试结束后,学生得到的仅是一个成绩,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仅关注及格率、优秀率,则考试就只是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意识到,考试并不是一门课程学习的终结,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还有哪些技能不够熟练,或者在对知识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哪些误区,这些信息应及时总结、分析并向学生反馈、传递。考试的分析反馈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训练,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关注教师在考试方式改革中的作用。

考试方式改革要通过教师去完成,改革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一方面要从考试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另一方面要客观地、全面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基础会计》课程在考试方式改革中,由于采用多元化的考试形式,教师对学生成绩的主观性评价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实作考试要求教师认真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但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需要具备更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应给教师提供充分的条件到专业院校、现场单位进行学习、调研,从而更新观念、提升技能水平,为更好地开展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总之,在高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适合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逐渐将单一、静态、侧重知识的考试向多元化、动态,侧重素质、能力的方向转变,从而全方位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第4篇

关键词: 感知经验 认知 知觉 整体感知 格式塔

一、格式塔心理学概述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元素主义(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元素的分析并不能使我们了解整体的心理现象,所以它主张以整体的观点来描述意识与行为。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在感知经验方面,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应用,并在范畴化和合格性等级划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验表明,人们对于实物概念的感知往往包含了两个阶段:第一步,将物体作为整体的感知,即整体感知;第二步,对感知到的整体进行某种分解,把它分解成独特的特性或属性。

知觉领域是格式塔学派最重要而又最有贡献的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家对于知觉的认识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传统的心理学过多地强调过去经验的作用,并陷入了原子主义和机械论的误区,重元素分析而忽视整体。他们提出了关于知觉的观点。格式塔学派关于知觉的深入而又卓有成效的研究成为知觉心理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觉理论的建构。

二、格式塔学派对于知觉的认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个体对刺激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是获得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知觉活动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而且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观是十分相近的。在涉及知觉过程的整体,局部加工问题上,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部分的知觉,整体是在部分之前被知觉的。

格式塔知觉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主体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从整体上认识外界事物。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知觉的组织原则,可以概括为8条原则,尽管许多不是格式塔首创,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将这些原则有效地组织起来,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而使其成为了格式塔知觉理论中最有特色的一块。

1.形与背景

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凸显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图形与背景和轮廓在形成心理影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场合中,你所注意的东西就是图形(形象),不注意的就是背景(环境),并且知觉的对象(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变动的。

2.接近性

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如距离较近而毗邻的两线,自然而然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3.完整和闭合倾向

知觉印象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

4.相似性

如果各部分的距离相等,但它的颜色有异,那么颜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组合成为整体。这说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在图形设计中,将相近或相近的元素反复整合构成另一视觉新形象,创造新影的聚集图形用来表达观念。

5.好图形与转换律

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做是一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的,即把不完全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看做是一个有意义的图形。按照同型论,由于格式塔与刺激形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

6.共同方向运动

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动,则这些作共同方向移动的部分容易组成新的整体。

7.简单性

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做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8.连续性

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做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连续性是指一种知觉倾向,尽管线条受其他线条阻断,却仍像未阻断或仍然保持连续一样被人们所体验。

从格式塔知觉的组织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作为一种有机体,对外界信息的捕捉大都是通过视觉进行的,依赖于视觉对于实体(有实体的物体或有机体)的感知和描摹对事物进行相应的认知反馈。

三、感知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过程。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分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及痛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人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感知和解释的过程。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全貌的反映。感知与知觉比较,感知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是单一感官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既由一种感觉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像,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像。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对事物的感觉越全面、丰富、精确,知觉就越全面、正确。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

认知是把通过感觉器官得信息加以整合、解释、赋以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首先是由感觉接受信息变为知觉,将知觉进行整合,感知是认知的基础和前提,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理解、判断、推理等。对少年儿童来说,认知就是适应,包括形状、大小、颜色、空间关系,时间关系、身体概念、感知觉、捏弄物体,使用简单工具,能解决简单问题等对事物的反应。

感知经验与认知的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及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对这一问题,结构和生成语言学派认为,感知与认知相互独立,认知和外化表征形式,即语言形式,相对于事物本身而言具有任意性。感知系统从环境中提取的信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转化过程形成一种全新的表征形式,执行记忆、语言、思维等认知功能,因此,感知结构与认知表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Fodor,1975)。这种认知结构的表征方式有两个基本特征,即非模态性和任意性(Barsalou 1999a;Barsalou,et al.1999)。非模态性是指认知表征的内部结构与生成这些表征的感知信息是不相关的。例如,人们认知系统中对于视觉的表达与人们视觉系统的感官体验没有关系,因此人们对表示视觉的相关词语,例如bright、dim、colorful等的理解程度并不取决于感知经验。任意性是指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归约性的。例如,根据Saussrue的理论,我们所理解的“杯子”的概念与其表征符号CUP之间没有系统性的相似之处,两者之间通常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指代关系。

而认知语言学派则认为,感知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认知结构具有体验性,即概念的形成与组织是以人类自身的感知经验为基础的(Langacker,1987;Lakoff & Johnson,1987、1999;Fauconnier,1977)。Ungerer和Schmid(1996)在论述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时举过一个例子:当被问及“什么是汽车”时,语言使用者不但会提到其外形像个盒子,靠引擎驱动,有车轮、车门、车窗、方向盘、加速器、刹车、座位等,还可能会提到其乘坐舒适、速度快、便捷,是独立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甚至联想到初恋、车祸等。他们认为,人们总是把自己对事物的包括印象和联想在内的主观经验,加入到事物的描述当中,仿佛正在现场观察和经历相关的情景,而并不局限于客观的描写。也就是说,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化会影响语言的表达,认知过程是感知过程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四、格式塔知觉与认知

人们总是按照某种划分标准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类,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建立了暂时神经联系网络,它为我们知觉新事物提供了认识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能感知到什么,取决于背景眼睛的功能。在观察事物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过去的经验运用到眼前事物的观察中,知觉对象被不自觉地归类到原有的分类网络,并服从于已有的结构和秩序。这就是格式塔知觉所阐述的“完型”。

格式塔知觉的信息来源基础同样与体验观密不可分。在基于Labov命名实验的验证人脑范畴化思维过程的实验中,Schmid以房子范畴化作为语境,对范畴化过程如何进行和测试者如何体验范畴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与格式塔感知不谋而合的整体感知先于部分感知的结论,从而将“直觉”这一模糊的思维概念用科学规律的认知原理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被测试者之所以能够凭借“直觉”对特定事物做出概念性判断,是在此之前的经历或体验储存记忆中的信息有选择性反馈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刺激所在的情境对回忆的影响,并首次进行记忆中组织因素的研究,强调组织因素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组织策略。

从感知到认知的转化过程是外界信息经由感官接受、人脑储存并在一定条件触况下将信息选择性释放的过程,而人脑在根据记忆中调取的信息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倾向于避繁从简,首先通过感官临摹事物的整体印象,将这一整体印象与记忆中存储的相关概念信息进行比较,得出初步结论;如有需要再进一步进入基于个别属性和部分特征的辨别过程中。这是由于当视域中出现的并不太完美的图像,即图像不够规则和简明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力求将其组织建构的简洁协调的需要,只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这种知觉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简洁完美的格式塔使人们向外界搜索信息变得更加有效和省力。

感知过程的格式塔现象说明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主观对客观的真实复制,大脑中已有的信息量规定着我们现有感知能力的大小,它决定着我们能看到什么和不能看到什么。在认识论意义上规定了认识的绝对相对性、暂时性。所以说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相互统一的结果。

五、结语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研究心理现象。现代认知心理学受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观的影响,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家系统和有效地整理了知觉的相关组织原则,推动了知觉领域研究的发展,为包括范畴化、合理性等级划分等认知过程提供了合理的科学阐释。

参考文献:

[1]尚国文.语言理解的感知基础.外语学刊,2011,(4).

[2]潘光花.完形视域和认知范式――重审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学理论,2010,(12).

[3]F.Ungerer,H.J.Schmid.认知语言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第5篇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作者简介:王蕾(1977-),女,河北鹿泉人,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高级工程师;刘启新(1957-),女,江苏镇江人,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引进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1108120002)、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116)、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312)、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G2013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86-02

一、“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特点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是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2]从教学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到电学、磁学、力学等方面的概念和定律,课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其先修课程包括“大学物理”、“电路原理”,后续课程为“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这就使得该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从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来看,无论是金工实习,还是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竞赛,都离不开该课程的知识作为支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内容多,课时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6学时,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给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并能理解、掌握、应用和创新,给“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2.学生畏难情绪大,兴趣少

由于“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与大学物理和电路等知识紧密相关,这些课程内容的缺失会增大“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学习难度;并且电机原理中的复杂物理知识,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更谈不上感兴趣了。

3.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差

由于第二个特点,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针对以上特点,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开展“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二、“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知识分类和学习阶段理论认为,[3,4]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也就是陈述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应用”。

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其达到的目标不同,因此学习活动也会相应不同,对学生需达到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拟采取以知识分类为前提,教学过程为主线,教学活动为载体,师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模式包括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4]知识的选择、知识的整合、知识的组织和知识的精加工等。在每个阶段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4]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等。在每个阶段,教学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创新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步骤。

我国目前普遍的大学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基本达到知识的简单应用,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学得的知识表现为碎片化,即获得的知识单就某一知识学习效果比较好,但不够完整、系统。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针对以上两个挑战,就“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三、“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将“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直流电机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改革措施举例。陈述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磁场、运行原理等。程序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机械特性、起动、制动、调速等。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在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知识的教学之前,首先选择与电机知识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学物理和电路中的有关电磁概念与定律进行复习,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旧知识,包括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强度、磁通势、磁路等物理概念,安培环路定律、磁路的欧姆定律、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电磁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定律。对这些旧知识的复习,能够使学生很快产生熟悉感,消除或减弱畏难情绪,同时温故而知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铺垫。

接着给出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a)是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b)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基于电磁力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在直流发电机中,运动的带电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在直流电动机中,载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这些旧知识用于直流电机,整合得到新知识: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这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个新知识点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和记忆了。

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组织。对于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教学。两者的相同点是主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直流发电机是先有运动后有电,而直流电动机是先有电后有运动。同时引入直流电机的可逆性,也就是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统一性。这样两个知识点可以合并为一个知识点,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最后完成知识的精加工。通过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总结,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词: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电磁生力。学生只要记住这三个词,就能掌握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由此可见,通过知识选择、整合、组织和精加工,很容易就完成了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知识的学习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述直流他励电动机调速课程之前,安排学生做直流他励电动机实验。在该实验中,直流测功机按他励发电机连接,作为直流电动机的负载,用于测量电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功率。通过调节直流电动机励磁回路中的励磁电阻来调节直流电动机的磁场,电枢回路由可调电源供电,电枢回路中串有可调电阻。实验过程中,首先起动电动机,电动机转速平稳后,分别调节励磁电阻、电枢回路电阻及电源电压,观察在不同物理量变化时,电动机转速、感应电动势、电枢电流等的变化情况,由此使学生直观了解电动机调速方法和调速过程中电动机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和特点。接着联系前面学过的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相关知识,在验证了所学知识的正确性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另外,还可以由实验室老师给大家演示了一个他励直流电机失磁出现“飞车”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失磁飞车”的危害,最后提示学生从电磁转矩的产生、转速特性等方面去思考飞车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

在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选择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相关例子,使学生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比如给出某一型号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铭牌数据,让学生根据铭牌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的瞬间转速和电枢电流是多大?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电动机稳定状态的电枢电流和转速是多大?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中,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过程有更为具体的认识。

在学生具备使用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理解。由教师创设比较复杂问题的情境,并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所学知识资源,通过分析和整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应在课前把要问题情境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做好准备。通过课上讨论,既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

问题情境的选择可以从实际生产或生活过程中选择,也可以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选择。各类科技竞赛能引起学生极强的兴趣,无论是国家级诸如“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还是校内的“校董杯”巡线机器人大赛均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小型直流电动机是这些竞赛中广泛应用的动力装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这些竞赛题目为对象,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并提供指导。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或大学生活动入手。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讲授,学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面临就业的考验。所以教师可以从已就业学生的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直流电机的问题选择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的创设须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教学条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统招本科学生和自考本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要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所教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考虑当地教学条件,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并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搞好电机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采用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改革在活跃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迈出了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启新,张丽华,祁增慧,等.电机与拖动基础[M].第三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钟国梁,卢帆兴,李明辉.“电机与拖动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63-64.

第6篇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是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2]从教学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到电学、磁学、力学等方面的概念和定律,课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其先修课程包括“大学物理”、“电路原理”,后续课程为“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这就使得该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从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来看,无论是金工实习,还是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竞赛,都离不开该课程的知识作为支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内容多,课时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6学时,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给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并能理解、掌握、应用和创新,给“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2.学生畏难情绪大,兴趣少

由于“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与大学物理和电路等知识紧密相关,这些课程内容的缺失会增大“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学习难度;并且电机原理中的复杂物理知识,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更谈不上感兴趣了。

3.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差

由于第二个特点,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针对以上特点,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开展“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二、“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知识分类和学习阶段理论认为,[3,4]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也就是陈述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应用”。

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其达到的目标不同,因此学习活动也会相应不同,对学生需达到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拟采取以知识分类为前提,教学过程为主线,教学活动为载体,师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模式包括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4]知识的选择、知识的整合、知识的组织和知识的精加工等。在每个阶段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4]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等。在每个阶段,教学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创新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步骤。

我国目前普遍的大学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基本达到知识的简单应用,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学得的知识表现为碎片化,即获得的知识单就某一知识学习效果比较好,但不够完整、系统。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针对以上两个挑战,就“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三、“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将“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直流电机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改革措施举例。陈述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磁场、运行原理等。程序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机械特性、起动、制动、调速等。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在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知识的教学之前,首先选择与电机知识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学物理和电路中的有关电磁概念与定律进行复习,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旧知识,包括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强度、磁通势、磁路等物理概念,安培环路定律、磁路的欧姆定律、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电磁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定律。对这些旧知识的复习,能够使学生很快产生熟悉感,消除或减弱畏难情绪,同时温故而知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铺垫。

接着给出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a)是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b)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基于电磁力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在直流发电机中,运动的带电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在直流电动机中,载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这些旧知识用于直流电机,整合得到新知识: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这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个新知识点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和记忆了。

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组织。对于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教学。两者的相同点是主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直流发电机是先有运动后有电,而直流电动机是先有电后有运动。同时引入直流电机的可逆性,也就是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统一性。这样两个知识点可以合并为一个知识点,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最后完成知识的精加工。通过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总结,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词: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电磁生力。学生只要记住这三个词,就能掌握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由此可见,通过知识选择、整合、组织和精加工,很容易就完成了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知识的学习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比如,在讲述直流他励电动机调速课程之前,安排学生做直流他励电动机实验。在该实验中,直流测功机按他励发电机连接,作为直流电动机的负载,用于测量电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功率。通过调节直流电动机励磁回路中的励磁电阻来调节直流电动机的磁场,电枢回路由可调电源供电,电枢回路中串有可调电阻。实验过程中,首先起动电动机,电动机转速平稳后,分别调节励磁电阻、电枢回路电阻及电源电压,观察在不同物理量变化时,电动机转速、感应电动势、电枢电流等的变化情况,由此使学生直观了解电动机调速方法和调速过程中电动机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和特点。接着联系前面学过的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相关知识,在验证了所学知识的正确性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另外,还可以由实验室老师给大家演示了一个他励直流电机失磁出现“飞车”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失磁飞车”的危害,最后提示学生从电磁转矩的产生、转速特性等方面去思考飞车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

在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选择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相关例子,使学生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比如给出某一型号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铭牌数据,让学生根据铭牌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的瞬间转速和电枢电流是多大?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电动机稳定状态的电枢电流和转速是多大?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中,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过程有更为具体的认识。

在学生具备使用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理解。由教师创设比较复杂问题的情境,并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所学知识资源,通过分析和整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应在课前把要问题情境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做好准备。通过课上讨论,既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

问题情境的选择可以从实际生产或生活过程中选择,也可以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选择。各类科技竞赛能引起学生极强的兴趣,无论是国家级诸如“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还是校内的“校董杯”巡线机器人大赛均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小型直流电动机是这些竞赛中广泛应用的动力装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这些竞赛题目为对象,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并提供指导。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或大学生活动入手。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讲授,学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面临就业的考验。所以教师可以从已就业学生的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直流电机的问题选择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的创设须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教学条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统招本科学生和自考本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要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所教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考虑当地教学条件,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并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搞好电机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采用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改革在活跃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迈出了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启新,张丽华,祁增慧,等.电机与拖动基础[M].第三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钟国梁,卢帆兴,李明辉.“电机与拖动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63-64.

第7篇

[ 关键词 ] 知识经济 会计变革

一、知识经济的涵义与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依托,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新型经济模式。知识经济的提出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1)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强调知识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调“知识密集”有利于技术更新和企业发展;(2)强调知识自身也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产品,符合投入产出规律,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它不仅仅是经济的催化剂,同时还可以导致经济创新。具体而言,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和智力的运用。知识化特征首先反映在构成知识经济支柱的产业是高智力产业,即产业发展的知识技术化。新科学技术的共同特征包括高度的知识性、高度的增值性、高度的渗透扩散性、高度的风险性、极强的时效性。

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本身。所以,知识就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知识经济是变资源依赖型为知识依赖型的技术产业经济。传统工业经济以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提炼、加工、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知识经济则是以高科技为其最重要的资源依托,通过高科技发展和创新来创造财富,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能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

4.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一些走在前列的国家,向世界输出的是知识信息和发明创造。这就使企业投资无形化,要求管理和决策必须知识化,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开放性,也迫切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来为决策活动服务。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会计变革趋势

1.现行的会计基本假设需要重新设计

现行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随着知识经济引领下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企业组织模式和交易模式层出不穷,大量网络公司的出现,对会计假设的内涵提出新的挑战。首先,会计主体应逐渐转变为以信息需要者为目标,而不应局限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假设上,即以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来界定会计计量范围,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的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只有这样的会计主体空间,才能使人力资源会计、增值会计、金融工具会计、商誉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能够脱颖而出,推动会计学的发展和会计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次,持续经营假设是将一系列会计方法、原则、程序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如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等。但网络公司具有即分即合的短期经营性,因此,确立清算会计即建立在企业面临解散的假设基础上,按公允价值和收付实现制解决财产的估价和费用的分配问题可能会更加具有相关性,更有利于风险控制。第三、在当今网球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求在网络上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对前瞻性信息需求迫切,而且网络公司通常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在完成交易后还可能立即解散。因此,对网络公司而言,以其交易期间作为会计分期似乎更加合理,以此为基础编报的会计报表更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最后,由于“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以观念中的货币作为计量基础成为可能,这对货币计量假设无疑是一个创新。另外,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对于具有外币业务的会计主体来说,则加剧了其所面临界的货币风险,如汇率变动风险、记账本位币的可靠性等,所以应施行更有效的风险投资管理。

2.会计计量模式将逐渐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过渡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通货膨胀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即使物价不变,历史成本计量也无法体现居核心地位的知识资源的价值,若再联系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以及衍生资产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较为理想的对各类资产计量基础是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具体代表是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按公允价值能够全面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资源,相对要比按历史成本计量更加可靠。

3.企业核算的重心逐渐向无形资产倾斜

传统的工业经济是有形资产的使用和消耗获取收益。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决定一个公司的生存不再是公司的厂房、设备、而更主要决定于公司无形资产的比重。在一些高新科学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所起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签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求企业核算时应以无形资产核算为重心,详细反映企业无形资产会计,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的要求。传统会计对无形资产的计量以投入价值为基础,资产的投入价值是指为取得资产而支付的价格。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计量应以重成本为基础。重置成本是在现时的技术和条件下,重新购置同样的资产所需的支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投入价值为基础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状况的全貌。如,当某项无形资产被新技术所替代,或普遍推广而失去其垄断地位,该项无形资产价值也趋于零;与此同时,在技术进步的刺激下,为维护专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垄断性,企业又不断加大物质与知识的投入、改进、更新其知识产权、又使得无形资产发生增值,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大量无形资产表现出价值的不确定性,其历史成本难以客观地反映资产特定时点的实际价值,因而应采用重置成本代替投入价值来计量无形资产。

4.利润分配基础需作出相应变革

由于知识资本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未来利润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应承认知识在创造财富中的地位,并赋予以相应的利润分配权。如:员工除得到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以外,还应根据其可持续性贡献、工作能力、职位价值、劳动态度和发展潜力等配股额,给予出资权或认股权;或者,在企业提取了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后,可以先按经过风险调整的资金报酬率向企业金融资金提供者分配利润,余下部分可根据知识资本所有者进行分配。

5.会计报表应有所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应对会计报告适当创新。为适应会计报表的及时性的要求,企业应增加报表披露次数,缩短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日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知识经济的高度增值性,企业要定期编制增值表以反映企业增值的形式及其在企业内外各个贡献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值表将取代损益表成为会计报表体系的中心。

6.会计信息网络的使用不断加强

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目前已有初步成效,会计的通用软件已大量问世。但目前的普及程度还不够,今后更需要向提高方向努力。主要目的是:(1)开发会计软件,由会计核算为主转向以财务分析、预测、决策为主;(2)逐步开展计算机审计;(3)建立网络系统,实现各项管理数据共享、信息通用;(4)电子商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商务模型。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会计要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从理论上和方法上进行变革。

7.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不断优化

知识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面对知识经济的要求,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应增加新的内容。主要包括:(1)加强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知识的教育;(2)在组织和商业知识中,应重视组织行为知识学习;(3)根据知识经济模式更新会计专业知识;(4)加强会计人员应具有创新能力。(5)提升自我学习能力。(6)强化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结束语

经济决定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发展决定着会计未来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的一个子系统,必然面临知识经济的冲击。但是,会计并非完全被动地扮演自己特殊的角色,中外会计历史证明,会计自身的建设、完善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只有主动地不断创新和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应该有全新观念的会计学科为之服务,知识经济呼唤并促使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会计变革的到来和会计知识的诞生。

参考文献:

[1]陈宏: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J].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2期

[2]程瑞川: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面临的挑战[J].财会月刊,2006年第2期

[3]李美琴: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挑战[J].会计之友,2006年第4期

第8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中等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当前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大力推广教学改革。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气压传动四大知识体系,与《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有着密切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根据培养就业能力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该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改和探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效。

一、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为导向,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运用和维护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本课程的四大知识体系虽有独立性,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根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规划,怎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和难点,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打破原有的编排顺序,将常用的机械和常用零件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讲授,加强知识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记忆。加强有关零件的结构设计、维修、安装、调试等内容的讲解,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补充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例如在介绍轴系类零件时增加拆装减速器的实验,这样学生就会对本部分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新出现的国家标准,如V带的型号、滚动轴承代号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介绍液压气压传动的有关内容时,重点介绍液压元件作用、安装和维护及基本回路的作用、检修和故障诊断等内容。

通过对知识内容的重新组合,实行了整体优化,根据岗位对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以应用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体现了实用够用的原则。

二、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兴趣是学好课程的关键。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教具、模型等增加感性认识。

利用现有的教具、模型等实物,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来说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死点位置、极位夹角、急回特性等问题。再如通过演示联轴器和离合器的运动情况很容易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改变曲柄长度或遮板位置让学生观察棘轮运动情况的变化,使学生很容易总结改变棘轮转角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工具演示有关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从电动自行与自行车,电子表与机械表,电动缝纫机与缝纫机的比较引出机器与机构的区别联系;从螺旋千斤顶、千分尺、机床的进给机构引出螺旋传动;从学生熟悉的缝纫机踏板机构、汽车前窗的刮雨器、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单元防盗门的启闭机构等入手,来讲解铰链四杆机构及演化形式的类型、特点及应用;结合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的变速装置,介绍链传动和齿轮传动及轮系的有关内容。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摸得着看得见。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

随着各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利用投影、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手段,使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可以把有关内容做成课件,在计算机上边演示边讲解:有些图表无法在黑板上画,可通过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还可以通过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加深对各种机构运动过程及运动规律的理解。如刨床滑枕的主运动机构(摆动导杆机构)、工作台的进给机构(齿轮传动)、曲柄摇杆机构、棘轮机构和螺旋传动机构,车床的滑移齿轮变速机构及进给机构等。这样一方面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一些自己所学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本专业有一个更广阔的了解,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要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就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中一些相关内容的学习可鼓励学生自学。例如,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和类型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可安排学生自学。老师可以把有关问题制成学案发给学生,规定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找出问题的出处,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看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再如棘轮和槽轮机构的运动规律及特点,可让学生通过自己一边演示,一边观察,自己总结它们的运动规律及运动特点。

3、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教学形式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和教学评价的立体化等。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如利用多媒体呈现新知识或模拟机器或机构的动态过程;利用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呈现图片;利用模型呈现机构的运动过程;利用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如此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充实完善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三、加强实践环节,接轨工作岗位

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而这种环节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所以在技能教学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车间,做好每次实习实训的操作训练。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参观时对其看到的设备的某个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告诉学生这个设备采用了那些机构,某个零件采用了什么结构,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对所学内容就不会觉得抽象,加深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现场教学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改革评价体系,优化考核制度

第9篇

一、中职会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授课体系

传统的授课体系,其授课内容安排基本上采用以下顺序,第一章总论;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复式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第九章会计核算程序;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这种授课体系混乱了会计工作程序和环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流程无法进行衔接,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理解会计基本理论,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不利于学生对会计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学完本课程,还是感觉懵懵懂懂,很难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难以有好的实效。

(二)教学观念陈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我们的一部分老师教学观念陈旧,认为只要照本宣科就好,而会计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学科,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会计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比如2017年11月4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会计法的决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也将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我们的课本常常跟不上这些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专业课老师不断的学习,更新观念和专业知识,紧跟行业变化,教给学生新知识、新技能。我们的一部分老师由于常年陷于理论教学工作,与行业企业接触较少,实践知识、实践经验较为匮乏,对于书本上的东西,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致使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而中职生理论知识薄弱,更谈不上有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学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教学方法落后,形式单一

目前不少学校,不少老师在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很好的转变,有的老师为了追求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过关率或是高职等考试的过关率,依然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多年来,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体现不够明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不断深入。

二、中职会计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改变授课体系,促进教与学良性循环

我们在确定会计基础教学内容时应体现出其特色与自身的系统性,同时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我校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中?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改变传统的授课体系,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引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重新构建了会计基础知识体系。按照认识会计工作掌握借贷记账法处理基本经济业务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与资料管理为顺序编排了五个教学单元,建立了一套结合企业工作实际的授课体系。将会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与会计工作内容紧密结合,每个活动的流程就是会计工作的流程,每个活动的学材都是实际工作的会计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化繁为简,突出会计技能的讲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会计技能,从而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最终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二)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师能力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要为根据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上教师要致力于实现理论够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子》),带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建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我们一线的会计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自身能力构建,通过技能大赛,行业实践等渠道与行业、企业充分联系,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学习会计专业工作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及职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灵活性更强,多样性更高,能从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出发,达到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笔者以“做”为核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应用投影仪、多媒体、沙盘等教学辅助资源,尝试MiniQuest模式,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中职学生爱动手的能动性,在第一个项目单元就引入了单据填写,笔者用实物样本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分角色在真实的单据上填写、复核,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原始凭证的填制规范和获取经济信息的方法。又如在《错账更正方法》一课教学实践中,笔者除了应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外,重点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模式,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情景引入揭示凭证与账簿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探究新知。再下达项目任务,学生在项目中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了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结,增强了学生信息处理、解决问题、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使课堂教学结构在质上得到了改善。在课堂中学生自行负责地、全身心投入地实施“查找错账,更正错账”项目,为了完成项目,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在验证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获取直接经验。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运用多种教学法,留给学生尝试新的行为方式的实践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堂课掌握的程度,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与人交流、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职业核心能力逐步养成。

第10篇

关键词:科学;体系;开端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20-01

对体系的重视是德国观念论传统的一大特点:无论对于康德、费希特、谢林,或者对于黑格尔来说,体系概念都是他们理论关注的重点。在他们看来,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成为科学,而科学则要求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系。一般来说,西方近代哲学对体系的寻求始于笛卡尔,他把科学理解为一种几何数学式的体系,而这种体系的关键在于对第一原理的寻求。只要找到这样一种作为知识基础的第一原理,那么只需经过必要的演绎推理,便可以建立人类的知识体系。

一、黑格尔所面临的问题

像历史上那些重要的哲学家一样,当黑格尔需要引进一种新的哲学理念时,他的第一步的工作是清除人们习以为常的流行偏见。当黑格尔在构思他的《精神现象学》一书时,在德国盛行一时的是浪漫主义思潮,特别是以谢林的直观哲学为代表的浪漫派哲学。后者主张,对绝对的把握不是通过概念的艰苦求索,而是仅凭对绝对的本质直观,仅凭一种狂热的情绪,就能够把握住真理。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虽然为知识找到了根据,并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中心地位,但是他所证明的这种知识毕竟是限制在经验科学领域之内,而且更为致命的是这种理论须以二元论为前提――即事物被划分为“现象”与“物自体”两方面。事物的二分直接导致了极为棘手的麻烦:首先,主体与客体也被划分为二,尽管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试图统一两者,但是他的这种统一毕竟不是在认识论上的统一,这也是后康德时代的哲学家们所力图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其次,由于坚持“物自体”的不可感知性,康德哲学终究无法摆脱怀疑论的幽灵。

尽管康德本人十分重视对体系的建构,但是由于他的理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二元论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理论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未完成的。因此,自康德以后,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对主体与客体的二分的解决,并在此基础上为哲学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此,我们可以把黑格尔的问题表述为:如何避免康德和费希特的先验怀疑论?或者表述为:如何理解这样一个哲学体系,它没有基础,然而却可以避免怀疑主义的追问,带来真正的知识?

二、黑格尔的知识体系

在黑格尔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笛卡尔的观点:当且仅当一个哲学体系拥有一个无庸置疑的基础时,整个体系才能够获得知识的合法性。然而,就在这一关键点上,黑格尔提出了不同于前人们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没有基础的体系也可以为知识的合法性做出辩护。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以下两个主题:首先,关于如何确立哲学体系的“开端”问题;其次,我们如何进行概念的认识呢?从黑格尔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黑格尔说,哲学如何开端或在何时开端是由真理的本性来决定的,它取决于真理本身的涌现。它的开端是由事情自身内在地开启的,而作为哲学家,他只能根据内容的指示来进行陈述它的开端。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对真理进行简单的“判断”,也不是对它进行“理解”,勿宁说是结合两者,然后做出对它的“陈述”。一般来说,这种“陈述”就是对概念自身现实化的把握,反映对象的内在必然性。对黑格尔而言,这样一种“陈述”属于思辨逻辑的工作。

通过对“数学的认识”和“康德图表式的知性认识”这两种非哲学认识的批判,黑格尔提出一种新的概念认识方法,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哲学认识方法。由于实体就是主体,所以“认识不是把内容当作一种外来物对待的活动,不是从内容那里走出来而返回于自身的反思。”这种认识方法,不但要求深入到内容本身,而且一方面是方法与内容不分的,另一方面是由它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的。这样一种对概念认识的工作只有在思辨哲学里才获得它真正的表述,而精神现象学的工作,在存在被绝对中介成为概念之后,就结束了。

三、结语

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图景:黑格尔在摒弃掉笛卡尔式的基础体系,通过概念的自身现实化,从而建立起了一种新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并不基于对一个已证明为真的基础,对黑格尔来说这样的基础根本就不存在。真理也不是康德式僵死的知性,它也不是谢林所说的对绝对直接的直观,毋宁说它存活于过程中。

由此,黑格尔打破了自笛卡尔以来由二元论主导哲学的局面,通过提出起一种新的知识体系来重建批判哲学,并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使哲学成为科学的夙愿。

第11篇

关键词:知识分类;学习过程;地理教学

一、安德森知识分类及学习模型

当代认知心理学安德森知识分类理论强调以“命题”和“产生式”表征知识。“命题”是知识及其属性、知识种属关系等形成的关系结构,主要指陈述性知识;“产生式”强调知识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与行为过程等,即程序性知识。知识特点差异必然产生不同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一般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与知识的应用三个阶段[1]。本文采用了我国学者邵瑞珍、皮连生等根据加涅、安德森等人的学习理论提出的广义知识学习过程模型(如图1)[2]。

二、不同类型知识教学策略

1.地理陈述性知识教学策略

地理陈述性知识具有静态性特点,一般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等方法使学生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以广义知识学习过程模型为依据,将地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概括为图2[2]。

根据地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尝试提出地理陈述性知识教学策略。

(1) 促进注意与预期的策略。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可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类。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注意品质发展的策略有如下方面:一是熏陶地理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通过新闻事件、教学视频等网络信息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意义的认知,培养地理学习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对地理学习有意注意品质的发展。二是创设情境,加强知识复习。复习与巩固知识是增强知识记忆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携带的知识量巨大,短时间内可呈现诸多所需知识,知识复习效率高,在增强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回忆再现知识,降低知识遗忘的概率。三是培养地理学习积极性。学生开始学习地理具有自觉目的性,信息技术带来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的内容呈现方式、各式新鲜事物等将静态、单调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灵动事物,增强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学生在兴趣驱使或熟练操作的支持下,不需要意志努力便能轻松学习地理,促进学生有意后注意品质发展的同时也增进其它两种注意品质的优化。

(2)促进原有知识激活的策略。原有知识的激活需要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或相关元素,经常采用的是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多媒体信息技术一般可以通过微视频、动画、呈现引导性资料与案例等方法激活W生原有知识,与语言呈现先行组织者的不同在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知识活化,增强知识的生动性,便于将学生迅速带入学习准备状态。

(3)促进选择性知觉的策略。选择性知觉指的是当面对众多客体时,能够把知觉对象从各种情境中优先区分出来,进而促进知觉对象进入长时记忆。一般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的知识都包含在教学重点、难点内容以及知识框架中,促进学生选择性知觉也就是如何使重难点知识、知识框架等突出显现在学生感知情境中,便于学生提取。

可以通过多媒体直接呈现教学重难点;将重难点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出显示;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知识复述效率,扩大学生工作记忆的容量。

(4)促进新信息进入原命题网络的策略。新旧知识间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是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核心,这种联系的建立有利于新命题网络的形成。可以依靠信息技术中微视频、动画、投影引导性资料与案例等多媒体手段,对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激活,促进其与新知识的联结;也可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比与同化等。

(5)促进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的策略。随着新知识渗入原命题网络,学生认知结构会融合新知识进行重建或改造,这是促进知识融合、联系,形成长时记忆,加强记忆的长久性与牢固性的过程。可利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加强知识复习与认知网络构建。信息技术促进各种软件的创建,思维导图在复习时可以促进学生回忆知识,促进其发散性思维;概念图与思维导图都可以将知识构建成网络体系,知识网络的呈现便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与改组。

(6)根据线索提取知识的培养策略。对知识产生需要时,会将知识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为避免知识提取失败,需要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可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完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与概念图;运用信息技术将重难点知识整合成表格、图形等,如用具体形象的地理图表反映地理数据等,有助于表象编码,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提取。

2.地理程序性知识教学策略

地理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知识,根据广义知识学习过程模型可将地理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概括为图3[2]。

按照安德森的学习理论,程序性知识指的是“产生式”,产生式是一组条件(原因)产生行为结构的程序步骤,本质上是知识与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结关系形成的关系结构[3]。程序性知识是在陈述性知识命题表征的基础上转化而成的,因此,知识学习的前四个步骤基本相同,对应了相同的教学策略。在此,尝试提出地理程序性知识后两个学习环节的教学策略。

(1)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化的策略。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实际上即为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培养策略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依靠信息技术支持地理实践、实验教学。二是依靠信息技术完善过程性知识教学。三是经常总结、及时反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概念图,借助思维导图明晰知识结构,运用教育“云平台”进行答疑、测评、交流[4],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2)促进技能在新情境中应用的策略。通过变式练习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练习可以渗透于教学整个过程,如学习气候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将气候名称与气候特点、分布地区等进行匹配,学生与教师共同检测结果,及时反馈信息;网络学习平台为变式练习提供了诸多的举一反三试题,如“考A啦”软件,提供教学重难点的微视频和变式练习、高考题等,并且具有较好的解析指导,学生可随时利用网络跟进学习进度,加强练习与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不同条件进行训练,练习的熟练程度易于学生形成自动化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程序性知识。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地理教学内容、方法与策略等不断革新,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势辅助地理教学成为提升教育教学效果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知识分类理论促使教师深入认识地理知识,理解不同知识的特点;分析学习过程模型利于从细节处着手对学生信息加工程序进行理解,从而寻求方法促进学生各学习环节的推进。同时,需要强调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地位,而不能替代教师语言、教材、实物媒体等成为教学主导教具。将信息技术优势与知识分类理论、学习过程模型理论进行有机整合,以知识分类理论与学习过程模型理论为基础,构建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的策略,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洪芬芬.陈述性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选择与教学策略[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2:24-27.

[2]窦洪庚.知识分类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0):5-8.

第12篇

高职教育基础医学实验课应针对存在的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教学理念陈旧、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各基础医学课程间缺乏联系等进行深入的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基础医学 实验教学 教学理念

为了构建新的医学实验教学体系,顺应医药科学的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很多国家的医学教育一直将医学实验教学纳入整个教学过程,并随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改革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新型医学基础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建设滞后

实验室建设滞后,已经严重影响高职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是:

(1)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剧增,对实验设备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2)实验设备的更新速度加快;

(3)专业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实验室基础设施条件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基础医学知识水平[1]。

2.实验教学理念陈旧

传统医学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际上是理论课程的延续,实验过程仅仅是对学科的理论验证和重复演示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和实验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偏低,不能使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学生忽视实验课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得不到强化。

3.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实验教学一直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实验教学的考试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只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实验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忽视学生要掌握实验操作技术要领,要注重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2]。

4.各基础医学课程间缺乏联系

尽管基础医学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主要“从属学科、以科设室、封闭管理”,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内容陈旧、单一、重复和对基础医学理论的简单验证的实验多,知识交叉渗透少,并与临床医学实践严重脱节,整个基础医学实验的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学生得不到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简单地重复和模仿禁锢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改进方法

1.加强实验室建设

针对近年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增加各基础医学实验室的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实验仪器,使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及时淘汰陈旧破损的仪器,更新先进仪器。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促进虚拟、仿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

2.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课不是理论课课程的延续,更不是理论知识的复习课。为了提高师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切实把实验教学放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心将实验教学从基础医学学科原有的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然后,以实验技术归类为依据,打破学科界限和现行课程框架,对分属不同学科但内容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基础实验课程进行整合。我们将基础医学类实验课程按模块设置,构建解剖学实验模块(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显微形态学实验模块(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生物、医学遗传学)、机能学实验模块(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现代医学与生命科学技术模块(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同时开设选修课程模块(医学机能学实验技术、显微形态学实验技术、临床解剖学实验、超声成像与诊断等)。通过实验课程整合,改变传统教学中实验课程对理论课程的依附,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现机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生理与病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等多种综合,使医学生在短时期内接触到各层面的医学内容,系统和直观地掌握医学知识,为以后进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验教学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软件,如人体解剖学智能在线学习考试系统、数字显微镜图像处理系统软件、VBL-10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形态学数字切片库等,以及图像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并进行完善的计算机局域网设置。通过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PBL教学方法及“拼图式”教学方法,我们在显微形态学科采用教师示教与网络互动相结合;在机能学科采用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结合;在大体形态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相结合,积极应用课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更形象化、规范化。

4.改革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实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课成绩,让学生通过改革后的考试方法既能获取实验知识,又能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由平时成绩、操作技能考试、探索实验设计和理论考试四部分组成,其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态度认真、动手积极、操作规范、讨论积极,实验报告是否书写认真、格式规范,实验结果及分析是否正确等;操作技能考试考核学生对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索实验设计考查和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可在考核体系中增加探索实验设计的比重,降低理论课考试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收集资料、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3]。

参考文献:

[1]曹景华.高职教育中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中国民族民间医药,1007-8517(2011)07-0061-01.

[2]涂开峰.高职教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新西部,2014(02).

第13篇

关键词 预防青少年犯罪 结合 案例教学 实用性教学 重点教学 心理辅导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世界各国均形成了犯罪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犯罪成为席卷全球、具有共同性的问题,据《不列颠百科全书》披露,在逮捕的人犯中,11~17岁的未成年人占1/2,在美国,据联邦调查局统计,从1989~1993年,14~17岁的男性所犯杀人罪增加165%。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据统计,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1999~2003年间,青少年罪犯人数增长了4.7%,刑事案件作案率增幅1.4倍。同时,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上升势头明显(数据来源《嘹望周刊》)。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的缺失、未成年人自身辩知能力差,心理不成熟、不稳定等原因外,学校也应当责无旁贷的承担起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重大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5条明确规定:“专门学校应对在校就读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57条规定中明确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预防责任的有24条之多,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我校的《法律基础知识》课采用四个结合,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取到良好效果。

一、结合案例,生动教学

实施案例教学,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并担当相应的社会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播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流,使静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动态的、主动的共同探讨过程,锻炼和提升学生思考角度和深度,强化教学行为的目的性,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针对性。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教学。进入中职学校,基本上专业选择已经确定,他们所选择的专业基本上决定了今后的工作方向。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尽管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课的教材是一样的,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需求却不一样。上课时案例选择尽量适合学生专业需求,让教学更生动,学生更易接受,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服务。如财会专业的学生侧重挑选《公司法》、《流转税法》、《所得税法》等相关案例;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选择旅游法规的案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要挑选知识产权方面的、网络安全方面的案例。

(二)目的性。每一次的案例教学过程都必须明确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了解的知识点,即案例教学的目的性要明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案例,特别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不必给学生过多的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适时、适当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使每次课都有所收获。

(三)多样性。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案例教学。

1、专题讨论的案例教学。针对典型案件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使学生知道如何用法律解决现实问题,也使法律基础课真正进入学生头脑。

2、模拟法庭的案例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法律课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的当事人,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由于学生亲自扮演某一角色,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中,为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应注意尽量“仿真”,取得司法部门的支持,场景按照国家有关法庭设置的要求进行,统一着装,体现正式、庄重的氛围;其次要注意事先做好案例的选择、角色的分配,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搜集证据材料、分析案情、制作法律文书、熟悉诉讼程序等;第三,模拟法庭审判结束后,老师要注意及时讲评——运用法律是否正确、诉讼程序是否合法等。

3、观摩审判的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全面的、实地了解诉讼的庭审程序,另一方面对学生敲响警钟,起震撼作用。

此外,老师在每次的案例教学结束后,要进行点评、系统总结、消化提升。精彩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是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充分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有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其次总结案例的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再次,要求写出心得,以此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二、结合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实用性教学

结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法规进行教学。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合同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诉讼途径等。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会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如购买到伪劣产品,这时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一共有四种渠道:①找商家协商解决;②找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调解;③找工商管理部门反映;④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亲身感受到学法的直接好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合学生比较关注的,影响比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问题开展讨论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北京某重点大学的一学生用浓硫酸泼动物园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事件;再如,山西“黑砖窑”非法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案件,严重地侵犯了公民的生命、健康、自由等人身权利,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影响等。

三、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需要,进行重点教学

教学内容要敢于取舍,善于取舍。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本书共有六章,每章都有所取舍。如《宪法》部分突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法》部分突出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经济法》围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展开,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法律储备;《刑法》以预防犯罪为重点;诉讼法则重点让学生了解诉讼的程序等。有的方矢的重点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四、结合心理辅导,从源头上抑制违法犯罪苗头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青少年犯罪的动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扭曲因素,心理的不健康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按心理学划分的年龄阶段,青少年时期是指年龄处在十一二岁至二十五岁阶段。这一时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极其重要又极其特殊的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大变动时期,尤其在心理上,表现为敏感、好奇、容易冲动,同时自控能力弱,缺乏足够的支配力,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但认识水平不到位,性道德意识不强。可以说,这个阶段,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处在一个极其危险的时期,如果不好好引导,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作为法律课任课老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克服成长中的诸多障碍。及时遏制一些不良行为,有效的把违法行为抑制在萌芽状态。

总之,教无定法,法律课教学要结合时代特点,要体现人本主义思想,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当成学校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教育体制;基础义务教育;教育券

一、基础义务教育的目标及涉及的决策主体和供求关系

(一)基础义务教育的目标:培育基础性通用人力资本

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基础义务教育改革。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术语,基础义务教育主要是培育基础性通用人力资本(基础义务教育性质)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部分初等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中等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则培育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的专用性人力资本。

首先需要对今天学校教育所培育的人力资本作最广义的解释,从个人和家庭角度来讲,它包括使受教育者日后能够在社会上谋生的一切能力,包括有效从事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可简称技能性人力资本,还包括使受教育者日后能够不断张扬个性、实现个人自由的各种能力;从政府角度来讲,还要包括政府所主张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包括一切有利于实现政府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政权稳固等)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广义人力资本的内部是存在矛盾的。张扬个性和实现个人自由的各种能力在一定体制下可能不利于实现政府的某些目标,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难以深入展开的根本原因。

(二)学校教育所涉及的决策主体和供求关系

培育人力资本涉及三类决策主体和三对供求关系:(1)企事业部门(不包括教育部门,下同)、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人力资本存量的需方。(2)家庭部门:人力资本存量的供方、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方。(3)教育部门:满足家庭部门人力资本投资需求的供方。三者关系可用图1表示:

虚线表示货币流向,家庭部门向教育部门支付货币(虚线1)购买其教育服务,以满足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需求;教育部门向家庭部门提供教育服务(实线5)。企事业、政府、教育部门向家庭部门支付货币(虚线2、3)购买其人力资本存量;家庭部门向它们出售人力资本存量(实线6、7)。企事业、政府部门向教育部门支付货币(虚线4)以资助生产人力资本。

在这三对供求关系中,企事业部门、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对人力资本存量的需求是最终需求,家庭部门对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必须适应这个最终需求,因此,教育部门对家庭部门的教育服务必须适应这个最终需求。

计划经济时代,企事业部门、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对家庭部门人力资本存量的需求由计划确定,所以教育部门对家庭部门的教育服务也就由计划确定,费用也往往由计划确定,由政府和家庭分别负担。市场经济时代,企事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人力资本存量的需求基本上通过人才市场满足,但这种需求的最终性质依然不变,教育部门提供的教育服务依然必须适应这种最终需求,因此,教育部门的绩效只能根据它在长期中满足这一最终需求的程度来测定。

二、基础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与实现路径

中小学基础义务教育主要培育基础性通用人力资本。基础性通用人力资本不仅使拥有者个人获利,同时也增加他人收益,因此,培育基础性通用人力资本是一件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这种正外部性决定了其费用应当由政府支出。这在世界范围内已成共识,在中国也正开始成为事实。所以,拒绝接受这种教育的行为具有负外部性,由政府强制实行普遍义务教育非常合理。

然而,基础义务教育的年限应当是九年还是十二年?范围应当只是普通教育还是应当进一步包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费用应当由哪级政府支出?如何支出?这些问题远未达成共识。

(一)基础义务教育的年限和范围

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只包括小学和初中,只能使学生掌握最基础性的通用人力资本,还很难使学生掌握直接从事生产性活动的人力资本,也不能使学生掌握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如果不把义务教育延长到十二年,就会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具有进入大学深造的潜力,但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进入高中而无法进入大学。

如果学生不能充分掌握对己对人对社会有益的人力资本,那就很可能掌握破坏性人力资本,成为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人甚至罪犯。政府今天在教育方面吝啬的每一元钱,在将来有可能会成倍地用于警察和监狱。显然,教育学生总比惩治罪犯更合算。

当前我国一些财政收入比较丰裕的地方已经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但还有许多地方无力实行,只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这表明义务教育的经费由哪级政府支出,是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把义务教育普遍由当前的九年向后延长到十二年,或者进一步向前延伸到幼儿教育,后面的三年就应当同时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如果不包括后者,就会出现学生过度涌向普通高中、涌向高考的局面,造成整个社会人力资本的层次结构失衡。

在中央政府还没有为义务教育全面埋单的过渡时期,财政收入不够宽余的地方可以模仿大学贷款助学制度,建立适应当地情况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贷款助学制度。

(二)全民基础义务教育的费用承担: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

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个人会跨区流动。在发达富裕区域,接受当地基础义务教育的学生愿意留在当地工作,外地学生也愿意流入该地工作;在落后贫困区域,接受当地基础义务教育的学生往往不愿意留在当地工作。因此,可以区分基础义务教育毕业生净流出地和净流入地。净流出地的政府对义务教育支付费用是一件正外部性惠及全国的行为。因此,它往往缺乏动力对义务教育充分拨款。同时,这些地方通常也比较贫困,即便政府愿意支付义务教育经费,也往往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净流入地的政府又可能存在一种搭车倾向,指望其他地方为它培育学生,也不愿意充分支付义务教育经费。毕竟教育投入产生的政绩不像投资产业那么明显和迅速,只要中央政府没有强硬考核指标,能拖则拖。这是多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基础教育经费拨付不足的基本原因。

因此,全民基础义务教育经费可用两种方法解决:一是所有地方都由中央财政全额支付;二是在区分净流出地和净流入地的基础上,前者费用由中央财政全额支付,后者费用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

由中央财政全额支付,只要受教育者不出国或者出国之后能够报效母国,义务教育的支出对中央政府就不存在正外部性。且中央政府统一支付还将有助于缓解因各地财政收入差异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其不利之处是中央政府经费负担加重,且准确确定各地支付额的工作量也较大。由中央政府全额支付全民基础义务教育费用对某一届中央政府也具有代际之间的正外部性,因为由此带来的收益往往归以后几届中央政府。而如果这笔开支用于其他地方,可能很快就表现为本届政府的政绩。但由中央政府全额支付全民基础义务教育费用,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讲,既不存在区域之间的正外部性,也不存在代际之间的正外部性。所以每一届中央政府都应当高瞻远瞩,支持全民基础义务教育。

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担支付,可减轻中央政府负担。但区分毕业生净流出地和净流入地的工作量比较大,一定会有许多地方希望划为净流出地以减轻当地负担。同时,确定分担比例将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艰苦的讨价还价过程。如果能够找到既科学又简单的依据来区分净流出地和净流入地并确定分担比例,这种做法是可以选择的。但若无法找到这样的依据,则由中央政府全额支付全民基础义务教育费用更可取。

义务教育经费基本由地方政府支付转变为全额或基本由中央政府支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中央政府如何能够随时了解全国学龄儿童的总量、年龄结构、地区分布等信息?第二,中央政府增加的财政负担如何处理?信息问题可依托全国人口统计并利用互联网来解决。中央政府增加的经费负担首先是尽可能把各地原来用于义务教育的费用收归中央政府,但不能因此而增加地方政府的负担,否则将会因地方政府的不配合而难以实施,由此可能产生的不足部分需中央政府用每年新增收入中较大比重来弥补。具体实施可按照渐进原则,首先选择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省区和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区同时进行试点。中央政府可以抽肥补瘦,不至于一时负担过重。按照欠发达省区少缴多返、发达省区缴返基本平衡、中央政府补足缺口的原则,通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全国。

(三)全民基础义务教育费用的支付方式:付予学校还是家庭?

由政府全额支付全民基础义务教育费用,可以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政府直接向学校拨款;二是政府以教育券的形式首先支付给有学龄儿童的家庭,由家庭支付给学校,学校再凭收到的教育券到政府有关部门换取办学经费。

第一种是目前的通用方式,其操作因多年实践已经成熟。这种方式其实是建立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中常见的信息不对称,为了克服方学校的道德风险,委托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不建立考核激励制度,以确保学校实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所设定的目标。委托方对方的考核指标必须是简单明确、刚性约束、可以横向比较的硬指标。于是,升学率就自然成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而素质教育则由于找不到相应考核指标而屡屡成为空谈。激励方式无非是物质和声誉激励,于是重点学校的确立也就在所难免,否则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如何激励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呢?结果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成为重点学校;中考和高考就成为中小学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竞争稀缺资金的主战场。

没有竞争就没有提高质量的动力。不能说学校之间没有竞争,但这种竞争是面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争宠于朝,而非面向市场的争利于市。只有当上级部门的目标与市场需求方的目标一致时,两者才能达到相同效率,否则争宠于朝的效率往往低于争利于市。因为争宠于朝一定会导致大量低效的设租寻租行为,滋生无数跑部钱进的腐败现象。如果争宠于朝一定优于争利于市,那么计划体制是不需要转为市场体制的,只要不断完善计划部门对企业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就可以了。

由此可知,当前深受诟病的升学率、重点学校实在是现有教育经费支付体制的逻辑产物。如果既要保持这种支付体制,又要废除升学率考核指标和重点学校制度,除非能够找到比升学率更好的考核指标和比重点学校更好的激励制度,否则就意味着剥夺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迫使中小学提高教育质量的控制手段,学校将不再争宠于朝,同时又不争利于市。而一旦没有任何竞争,如何保持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当前,在充分看到升学率考核指标和重点学校制度弊端的同时,也必须冷静地思考,在现有教育经费支付体制不变的前提下,替代的举措是否会带来其他方面的更大问题?如何保持中小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现有教育经费支付体制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当前人口大流动时期,阻碍了人口的合理流动,妨碍了许多流动人口的家庭幸福,剥夺了许多流动人口家庭儿童应当享有的家庭教育。因为按照这种支付方式,学龄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除非受到非所在地政府的恩惠,而这种恩惠只有在少数财政收入比较丰裕的地方才可能实现。

因此,教育经费的支付方式需要进行重大改革。这恰恰是最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缺陷之一。一个规划如果只有良好的意愿目标,而没有实现目标的有效措施,最终的结果将只是画饼。

教育经费支付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既要坚持中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公费性)以保证基本平等,同时又要通过市场竞争激励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保证效率。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提出的由政府向相关家庭分配教育券,就是有助于实现这一基本原则的制度。中央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向每个有适龄儿童的家庭按照一人一年一券的原则拨付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教育券。每个学龄儿童既可以在户籍所在地自由择校,也可以跟随父母赴异地择校。学校凭收到的教育券向当地政府换取办学费用,地方政府凭收到的教育券抵消本应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税收。

如此,基础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就不必回避市场化趋向。市场并非一定是需求方自费购买商品和劳务,市场的核心是给予需求方在竞争的供给方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所以基础义务教育的市场化改革不能是放开学费管制,让家庭自付基本学费,而应当是给予家庭用政府公平分配的教育券选择学校的自由,让学校为得到更多教育券而展开面向家庭的市场竞争,通过竞争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健全的基础义务教育市场应当决定的是哪个中小学有资格为孩子们提供教育服务。

因此,基础义务教育体制的目标模式应当是建立以教育券为基础的竞争性市场。这个市场需要中央政府根据若干准则确定教育券的发行总量和币值。初步考虑,这些准则起码应当有如下三条:第一,发行总量应当与每年需接受基础义务教育的人数一致。这可以根据人口统计比较方便地实现。第二,教育券的币值应当与物价指数正相关。这可以根据物价指数来确定。第三,教育券的币值应当使全国各地城乡中小学教师及必要的教辅人员的平均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以激励年轻人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第三条准则的实施细节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进一步推敲:

首先,要确定按学校全体员工计算的学生员工标准比,以保证达到标准的学校教工平均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超过标准则高于公务员平均水平,低于标准则低于公务员平均水平。之所以要按照全体员工而非纯粹的教师计算,是为了激励学校尽可能减少非教学性质的冗员。

其次,考虑到不同区域生活费用的差异,教育券的币值要有地区差异。

再次,基础义务教育只有在人口密集、生源充分的地方(往往是城市)才可能建立竞争性市场,

那些人口稀少、生源不足的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不可能建立两所以上的学校来引进竞争,那会由于规模不经济而导致低效率。因此,这些地方的学校收到的教育券可能低于标准比,为了保证这些地方教师的收入水平,当地教育券的币值需要有一定的升水。

最后,由于教育券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币值,需建立防止学校把收到的教育券异地转移套利的制度。

在以教育券为基础的竞争性基础义务教育市场,学校的成败取决于它能否吸引到教育券。但这个市场是供求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是一个信任品市场,作为需求方的家庭在短期中既不能通过搜寻,也不能通过体验来充分了解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样的市场容易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信息更完全的供给方学校会利用需求方家庭的信息弱势通过不正当方法来谋取更多教育券,结果真正高质量的学校反而遭受失败。因此,如何改善这个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况,帮助家庭作出正确选择,就需要政府进行正确干预。

家庭最关心学校教育质量,但教育质量很难通过单一指标充分反映,这就需要选择能够反映教育质量的一个指标向量。教育质量一部分可以通过教育的结果显示,如升学率、毕业生的职业成功率等;一部分可以通过教育的过程反映,如教学方式等;还有一部分可以通过教育的投入反映,如师资状况、教学基础设施等。政府管理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尽可能全面搜集学校各方面的真实信息,公布于众;同时要严厉打击学校掩盖不利于自己的真实信息和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虚假信息的行为。为了避免政府管理部门有可能出现的偏袒行为和护短行为,需要媒体发挥监督作用,还可以考虑建立和完善搜集与学校教学质量信息的市场机制。能否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克服学校和家庭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是以教育券为基础的竞争性基础义务教育市场能否成功的关键。

除了信息不对称,另一个问题是竞争性市场不可能覆盖整个义务教育领域。一些人口稀少、生源短缺的地方,如边远山区,往往是私人不愿意投资办学的地方,只能建立公立学校,同时也无法建立竞争机制。因此,这些地方的公立学校仍需要自上而下的考核和激励制度。但由于这类制度的低效,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压缩其采用范围。当前尤其要切实加强和完善农村十二年义务教育,几亿农民子女得不到正常的基础义务教育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

建立和完善竞争性的基础义务教育市场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操作层面上讲,当前首先应当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义务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中等教育。民营学校可以是非赢利组织,也可以是赢利性企业。追求利润并不可耻,只有用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追求利润才应当谴责乃至惩罚。追求利润也未必一定导致高价格,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高价长期来看一定是垄断和缺乏竞争的结果,只要竞争充分,价格就一定会趋向正常。为了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民营学校在税收、政府补贴、生源去向、信息公布等方面应当享有与公立学校平等的待遇。同时,也应当在一定的规则(如不允许在课堂上进行种族主义宣传等)下允许在基础义务教育中引进外资和境外教育合作伙伴。通过民营学校和外资学校激发的竞争,促使公立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事制度等方面不断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四)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潜质的平等机会

教育券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基础义务教育,但教育券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质量相等的教育。教育平等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受到基础义务教育,而高层次的平等是每个学生都受到同样的优质教育。虽然教育券体制下学生的择校自由(尽管这种自由由于种种原因总是被局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会迫使每个学校和老师尽可能提高教学质量,但这种竞争并不会拉平每个学校和老师在教学质量上的差异。优秀教师和学校永远是稀缺的,这是一个永远无法改变的基本事实,因此,义务教育高层次平等的要求与优质教学资源的稀缺性之间永远存在无法消除且只能缓解的矛盾。

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减少教学质量差异的机会,对内容基本稳定的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通过互联网把一流教师的讲课内容传遍每一所中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以缓解教学质量的不平等。当然,这种做法需要尊重教师的知识产权,由政府有关部门向有关教师支付费用。这也是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激励,这种激励制度又需要配套以优秀教师的公平甄别制度。但互联网并不能完全消除教学质量的差异,亲临现场和观看录像的效果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而且也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宜统一内容。

优质教学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学生家长持续升温的择校热。为使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声望好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家长们经常是不惜一切代价:高额赞助费、把孩子户口转入好学校所在地,甚至不惜支付高额房价举家搬迁到好学校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为了缓解择校热,一再宣布禁止择校赞助费,实行就近入学制度,禁止对中小学划分重点非重点。但它无法禁止优质学校周边房地产的价格上涨,因此,就近入学制度的长期后果依然是富人的孩子能够优先获得优质教育。除非政府能够命令学校周期性地按随机选定的地点搬迁。同时,即便政府有关部门不对中小学划分重点非重点,家庭也会主动付出更高的信息费用了解哪个学校教学质量更高。当然,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进一步实行优秀教师的轮校制度,但这种制度只是加大了一个孩子受到优质教育的随机性,缓解择校热并不能保证所有孩子都受到同样的优质教育。而且这种制度不能完全排除有权决定优秀教师流向的政府官员以权谋私,还可能使具有优秀潜质的孩子不能受到优质教育。

上述这对矛盾无法也不应该通过单纯的价格机制(不论是直接的高学费赞助费,还是间接的高房价)来解决,因为优秀学校若通过提高学费或者收取赞助费来压制需求,实现供求平衡,这种平衡将既牺牲平等又牺牲效率。只有富家子弟才能进入好学校,而穷人的孩子无论多么优秀也无缘优质教育,这就妨碍了潜在优质人力资本的合理培育。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基础义务教育的平等只能是低层次的,不可能实现所有人都受到同等优质教育。只能退而求其次:让具有潜在优秀资质的学生受到优质教育以保证效率,同时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潜在资质的平等机会。这样才既实现公平,又保证效率。从这一目标出发,基础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建立一套能够充分展示学生潜在资质的制度。

从这一角度来看,以往体制中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若干次择校考试进行筛选是有道理的。之所以不能一次定终生,是为了给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在一次择校考试中展示潜能的孩子提供更多机会。那些主张废除或减少基础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考试的主张,实在是既不能实现公平,也无助于提高效率。那些主张让优秀教师定期更换学校的主张,其最理想的效果也只能是缓解择校热,同样无助于实现让所有孩子受到同等优质教育的高层次平等目标。

当前体制中择校考试的主要问题在于甄别标准单一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在比较优势,即便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只要这种不如的程度有差异,就可以培育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因此,择校考试的甄别标准应当多元化,允许学校有较大自主权决定考试内容和方式及选择学生。这种自主权在各个学校争宠于朝的体制下必须受到严格限制,否则就可能出现学校领导利用自主权以权谋私的现象。但在各个学校争利于市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学校领导将不得不珍惜这种自主权,不会为了私利滥用这种权力而败坏学校的市场声誉。标准多元的择校考试制度需在改革实践中摸索前行。

第15篇

【关键词】制革废水;处理工艺;发展状况;发展趋势

截止到2011年,制革行业在1~6月总产值就达3255亿元,居轻工行业出口创汇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皮革生产大国。国家环保局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皮革工业年排放废水超过了1亿吨。虽然目前我国80%以上的制革企业已经建有污水处理设施,但制革废水处理的达标率很低。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的一些制革密集地,地下水已遭受污染,对生态环境、当地居民健康等构成了威胁。

因此,如何治理制革废水,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皮革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皮革行业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筛选出适合我国制革行业污水的处理工艺,为制革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制革废水分析

1.1 废水来源

众所周知,制革生产一般包括预处理、鞣制和整饰三个过程。两道是湿法工序,最后一道是干加工工序,制革工业的废水是从湿法工序中产生。而制革废水主要来自于生皮预处理和鞣制工段,分别占制革废水总量的48%和28%,包含了废水总污染物中的80%的COD、75%的BOD、70%的SS、93%的硫化物、50%的氯化钠、95%的铬化合物。

1.2 性质及危害

制革废水的性质及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色度大,直接排放的话会影响水质及水中生物的生长;碱性较高,会造成土壤的碱化和影响农作物生长;容易产生H2S气体,它对空气环境及人体的危害性极大;铬离子含量高,它在环境中动植物体内产生食物链效应,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直接排入水体后要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而当水中溶解氧低于4 mg/L时,鱼类等水生生物会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2.制革废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2.1 成分复杂

由于制革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的过程,因此也使用了大量的化工材料(如盐、硫化钠、表面活性剂、铬鞣剂、加脂剂等),除一部分被吸收外其余的进入废水中,因此造成了污染。据估计,1吨皮耗水量分别为:猪皮60t,牛皮100t,羊皮150t,原料皮只有30%-45% 转化为成品革,其余则以皮渣、革屑、油脂、毛发等形式进入生产废水中。因此制革废水成分十分复杂,属于污染严重且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

2.2 技术难度

目前针对皮革废水特点,国内大多都是采用生化法二级处理技术,它是制革废水处理的关键技术。由于制革废水的特殊性质,选用的系统必须能经受冲击负荷、停电等意外,且操作管理必须简单,污泥量少。

除此之外,含铬污泥必须作为危险固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由专门的公司回收处理。而有机污泥,国内大多数企业都采用脱水后卫生填埋进行处置,由于污泥量大,长远考虑必须寻找资源化途径,如制砖或堆肥。

2.3 环保意识不足

目前,大型和国有制革企业还配备有环保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型制革企业缺乏环保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的企业甚至根本没有配备专业技术人才。众多环保治理公司对制革废水的复杂程度了解不深,致使有的制革厂投资很大,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制革企业为了盈利难以投入较大的资金对污染进行彻底治理。有的制革企业虽然购了污染治理设施,但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因为有的治理仪器运行费用较高,有的企业只要检查过了就不再使用设备处理废水。

3.制革废水处理工艺

3.1 全物化处理

高级氧化法具有高效、迅速的特点,但高级氧化法成本较高,技术不够成熟。膜分离技术材料价格偏高以及使用寿命相对较短等问题。混凝沉淀法难以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彻底去除,且处理成本较高。全物化技术普遍存在着运行费用高、处理不完全、污泥产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随着制革行业的逐步规范化和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前景不被看好。

3.2 生化处理

3.2.1 氧化沟工艺

由于氧化沟处理出水水质较好,同时对水温、水质和水量的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其污泥产率低,同时它还具有脱氮的功能,适合大型制革厂。实践证明氧化沟法去除BOD5达95%以上,CODCr去除率约95%,硫化物去除率达99%,去除悬浮物约75%,石油类99%以上。

3.2.2 SBR工艺

SBR工艺由初期吸附去除、微生物利用有机物的代谢去除、形成絮凝体和絮凝沉淀几个阶段组成。当废水与活性污泥在有氧存在时微生物以废水中有机物为原料进行自身新陈代谢,来降解有机物的过程。SBR工艺比较灵活,适合中小型企业的废水处理。

3.2.3 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依靠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分解有机物,从而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用于制革废水处理的生物膜法多是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并多与其他工艺如气浮、化学絮凝沉淀、SBR工艺等联合使用。但是,生物膜法投资成本比较高,管理运行费用高,导致中小型制革企业难以承担。

3.3 其他

芦苇床是人工湿地的一种,具有投资费用低、性能可靠以及维护简单等特点。处理系统是将污水有控制地加到生长有芦苇的湿地上,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经过芦苇和基质的作用得到净化。

4.制革废水处理发展趋势

4.1 工艺的研究

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排放标准将更加严格,如氨氮指标已列为制革废水排放标准。应该加紧对制革废水处理工艺处理方面的应用及研究,寻找适合的工艺及其各种组合工艺处理制革废水的最佳条件,将是制革废水处理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4.2 加强管理

只要加强管理,引进清洁生产工艺,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制革废水中的污染物物质和废水排放量都能较好地控制。企业也要配合好环保部门的验收,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同时环保部门应该加强监督,让没有治污能力或治污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就不能进行生产。

4.3 提高环保意识

由于人们环保意识不够,以前制革厂的废水大多处理都不达标。有的制革厂废水未经处理或只经过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河流或湖泊,有的甚至渗坑排放。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的逐渐完善,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要不断加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该鼓励企业搞清洁生产,并且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搞清洁生产不是为了走形式、提口号,而是让他们认识到实施清洁生产既可以给企业减少了生产成本,又给环境减小了压力,所以搞清洁生产是利民利己的千秋大事。

4.4 废水实行集中处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一定区域内的制革废水集中到一起进行处理,或者由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后排放至城市污水收集管道,和城市污水一起处理,这样可以减少治污的成本,提高治污的效果。

5.结语

近年来,随着环保治理力度的增加,氧化沟工艺和SBR工艺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重视,在处理制革废水逐渐被应用和推广。氧化沟法和SBR法在去除效率、运行稳定性和工程投资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是适合我国制革废水的处理工艺。因为每个处理方法都存在着优缺点,所以在选取皮革废水处理工艺时,要综合分析各种工艺的优缺点,以提高处理率及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龚文莉. 浅析制革工业废水处理的技术现状[J]. 广东化工,2012,39(2).

[2]王泽锋,等. 制革废水治理工艺的研究进展[J]. 辽宁化工,2011,40(4).

[3]陈南南,等. 制革废水处理工艺的特点及其研究发展方向[J]. 污染防治技术,20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