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大数据;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97-0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通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现不同于传统的媒体,不仅丰富了互联网信息内容,也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通过自身独特理念、价值、方式及渠道的构建,移动互联网传播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促进作用。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有6.49亿,2014年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智能手机,使用率为64.1%。其中,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有43.8% 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非常喜欢的占6.7%,比较喜欢的占37.1%。

1.1 终端平台移动化

用户上网从电脑向平板、手机转移,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移动设备的上网速度和观看清晰度明显增强,手机用户的数量处于明显迅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之前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终端移动化,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互联网,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发现的新闻或者关心的话题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或者评论,从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跨越了官方媒体的审查,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传播的跨时空。

移动互联网在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设置环节中以微信、客户端等APP为代表成为新的信源。基于“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互联网成为新的公民表达各自意见的领域,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渠道。

1.2 舆情传播强关系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呈网状,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多是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然而在移动互联网中,网络社交多是基于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传播的强关系,如微信、腾讯QQ好友,一般移动社交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或者亲人,这种基于熟人信息的传播模式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信任成本,使得移动互联网比之前的受众之间有更强的关联程度,传播效果也会相对之前有更强更为迅速的影响力。

以微信为例,微信好友的添加主要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为主,朋友圈中“雷达加好友”“面对面群聊”也是半熟人的关系,基于双方同意的熟人间传播容易形成较高的信任度,转发率、可信度以及到达率都明显

增强。

随着手机制造成本的下降,价格的降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3G和4G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用户的年龄跨度增大,其中低收入低学历的群体也可以使用手机上网来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流变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与传统互联网舆论传播共同构建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对一”“多对多”的精准传播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实现深层次的舆情渗透。

1.3 传播形式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视听化语言更好地增强用户的体验,信息内容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强,出现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短片等形式共存的网络舆论场。人人都是传播者,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由此产生,其重要表现为信息来源多样化、分析视角多角度化、文本信息零散性及信息要素缺失性。

信息传播的碎片同时还带来了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及网络意见的异质与分裂。在移动互联网中,有相同情绪的受众很容易形成聚集,这种情绪互相感染,形成同样的舆论。同时“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推动,某种程度上也会混淆公共舆论和网络舆论的视听。另一角度来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对受众来说,反而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和客观认识。

2 网络舆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环境的特性,网络舆论日益凸显出其“双刃剑”的作用。该现象为舆情工作的引导提出的巨大挑战。

2.1 政府部门组织对网络舆情的控制被减弱

网络舆情的控制是当今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群众行使各项重要权利的阵地与途径,网络为群众的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诉求表达、沟通交流、建言献策的途径与方式。

但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发生变化,人人都是传播者,政府主导舆论的场面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强化这一点。网民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图片、视频信息。政府部门在移动舆论场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个别政府部门缺乏处理经验及相关技巧,从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应对不及时导致失去舆论的引导地位而处于被动

局面。

2.2 线上线下联动增大的发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通信工作使用的便捷,促进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看法受众的聚集,同时也便于同类受众的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表达。

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现实活动的组织能力。通过“查找附近人”可以与一定距离的用户连接沟通。当微信内容真假难辨信息安全性降低的时候,微信舆情就会在民众恐慌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监管部门在微信舆情形成扩散的短时间内认识不足应对迟缓风险评估不够,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微信舆情危机,并进而转化成为现实中的。

2.3 网络舆情内容的碎片化为舆情研判带来难题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上表达诉求,分享观点、意见,由此产生的几百亿甚至几千亿条的超大数据量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这些数据在拓展人们视野、激增信息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令人真假难辨的虚假信息,从而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并导致网络谣言产生。

作为发表意见的渠道,网络舆情常常为负面的,如情绪型言论、诚信危机、语言暴力和媚俗化。自媒体作为“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体现出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它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自行甄别、吸收、评价、传播。同时,个性化的观点更易找到认同的关注者,不断被强化,导致舆论偏激情绪的加剧。

在自媒体社交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都既可以是信息者,又同时接受其他用户的信息。他们的信息相互交错,衍生出新的结论,使得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碎片化的信息在转发的过程中被标题党断章取义,从而影响网络舆情的研判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政府应将移动互联网看作汇聚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资源,正确客观的应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舆论研判能力,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3.1 提升政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舆情分析能力和研判能力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前提。政府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

舆情分析和研判是整个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在继承传统数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碎片化的信息为网络舆情资料的收集带来更多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建立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立体化的舆情监测系统。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数据分析机构为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等信息研究机构。

由于网络舆情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实现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体系,有效应对舆情,首先应该提升政府人员的新媒体素质,将媒介素养尤其是移动媒体素养纳入到人才建设中。最基本的是能够会用、爱用、善用各类新媒体。

3.2 强化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

议程设置是引导舆论的重要环节。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之间存在信息的关联。通过议程设置,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政府和媒体联合引导舆论实现合力效应。

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舆论引导,需要重点打造开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与民众直接沟通,有利于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中活动设置,积极组织群众就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开展讨论、建议等活动,同时通过合理奖惩机制的运用,保持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优化政民关系。

3.3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

危机管理是政府树立良好形象,积极进行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积极稳妥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机制是掌握主动、正向引导舆论的关键。

网络媒体危机事件中,病毒性传播的危机信息特点会导致短期内的强舆论漩涡,并导致不可预知的结果。作为危机处理的主题,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的进行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舆情的前提下预测舆情走势来适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信息预警是通过搜集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检测,使组织能够提前了解警示信号,在危机事件采取预防措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传播速度之快和后果之大不可预测,当网络舆情出现不良或者不可控的情况是,舆情研判及引导部门应该避免与其对抗的行为及措施,而应该在危机中寻求合适的发力点进行形象修复,以缓解舆情危机,避免更大的不良影响。危机处理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舆情研判的结果进行网络舆情的议题设置,通过该项危机信息机制的举措来逐步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与不良信息的病毒式速度传播的特点相同,危机处理机构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信息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也会呈现出非常强的传播速度及效果。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仍然需要注重在构建通常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危机相关机构、媒体及NGO等组织之间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传播 治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伴随着网民人数的持续增长,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代媒体。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给人们带来了无限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有效管理互联网信息传播,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信息传播现状

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改善和变革,体现出以下情况。

1.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进入Web2.0时代后,博客、微博和社交网站的兴起,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网络。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博客用户规模达2.95亿人,年增用户7310万人,微博则在2010年高速增长,用户规模约6311万人。社交网站的成功推广,使更多的人加入了“全民偷菜”的行列。同时,网络视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电影、电视、视频等数字内容的重要媒体,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影响,而且影响了人们的媒体接触方式,互联网的视频时代己经来临。

2.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在原有网络环境下,网民仅能通过BBS、IM等传递信息,信息传递慢、影响范围小。而在当今环境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渠道得到了极大拓展:微博使人们可以更快捷的传递信息、表达自我;以优酷、土豆等为代表的视频网站的兴起则带动了众多播客来共享视频短片;BT的发展让电影、电视和游戏的下载变得更加迅捷,传播更为广泛。

3.传播效果更强,影响更深远。网络视频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效果不断增强,把人们从单纯文字的交流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面对面的交往中。人们的社交网络随着信息的传播不断扩大,想出名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更多的人也在逐渐参与到影视、游戏的制作过程。除此之外,互联网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交易方式,极大降低了交易者的成本。同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也在不断填平“数字鸿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互联网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负面影响逐渐体现。

1.版权问题急需解决。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人们可以方便的从网上下载音乐、电影和游戏。但这种行为改变了传统的作品使用形式,引发了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者的利益冲突,使版权法律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近期有关视频分享网站、数字图书馆和搜索引擎等方面的版权争议纠纷的集中爆发,例如美国电影协会迅雷侵权,贾平凹、韩寒等知名作家状告百度文库盗版等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使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也对我国在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互联网带来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凸显。互联网为信息提供了极为快捷和广阔的传播方式,但是随之而来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也开始显现。以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为代表的网络,以“铜须门”为代表的人肉搜索,以“白领死亡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第一案等一系列事件,开始把人们的隐私不断放大放在公众的面前,使个人隐私受到严重侵害。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如何依法治理网络乱象,如何切实保护好我们的隐私,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普通网民和立法者面前的突出问题。

三、互联网信息传播存在问题的治理措施

1.健全互联网传播法律法规。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以及全球性特征,使病毒肆虐、黑客横行、黄毒污染等网络弊病的治理更加复杂,需要政府不断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社会法律来约束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进一步维护正当的信息传播的合法性。同时,政府也要建立互联网信息传播管理制度,采取登记注册制、实名制、分级制、许可制和内容检查制等一系列制度,使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更加规范、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和谐社会的长久发展。

2.完善互联网传播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是在不断演化和更新的,对于网上出现的新技术、新信息,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网络管理技术,如防火墙过滤技术、分级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等及时发现、跟踪网上有害信息,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3.加强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业自律。除了法律法规的监管,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业的“自律”也显得尤为重要。行业自律是传媒向社会承担责任的具体表现,可以采取制定行业规范、推动行业自我监管、促进业界与政府合作、提供安全浏览服务等措施完善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业的自律机制,对于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社会监督。除了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应的控制技术和建立互联网传播行业自律机制外,社会监督以其成本低廉、无时无处不在等特点,也是治理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社会监督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开办监督网站等形式,引导人们自觉参与互联网管理,并给予资金支持开展多方面普及教育活动,不断加大监管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和网络监督意识。

四、结论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面临机遇的同时,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需要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对其进行管理,消除其负面影响,保障和谐社会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1,(01)

[2] 薛强. Web2.0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自媒体;企业招聘;策略创新

近期有许多社会调查专注于“互联网”这一话题:如果将网络掐断,你的生活和工作会怎么样?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90%以上的受访者断然拒绝了没有网络的世界。猛然间发现,离开互联网你会无所适从,内心会颇有不适和焦虑,电脑和手机成为比家人、朋友更为亲密的“伙伴”,人类已经与互联网设置了“绑定模式”。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现在的世界是“互联网的世界”。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家治理、企业管理与发展、日常生活方式(学习、休闲、餐饮、购物)等等,甚至是就业与创业都在运行着“互联网+”的模式。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既然互联网已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更要顺应潮流,顺势而起,特别是在企业人员招聘工作上。因为人才是21世界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各方面的创新发展都需要人才的支撑,所以在互联网渗透的背景下,我们就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便利实现企业招聘工作的策略创新。

一、优势:互联网为企业招聘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一)基于自媒体网络的信息传播

互联网为企业招聘提供了更多的机遇,首要的就是招聘信息的传播。现今的互联网已经不是单一的电脑终端信息传输,早已成为以个体为单位的手机终端、iPad终端、电脑终端一体化的自媒体网络信息传播体系。每个个体都将成为招聘信息的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企业不仅可以利用中华英才网、应届生、赶集网、58同城等网络平台,更可借助微信平台、QQ平台等载体让招聘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从原来的点对点传输改变为以点为中心的立体化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这样立体化的自媒体招聘信息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接收到企业招聘信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能通过互联网技术接收到招聘信息,实现了招聘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的目的,也就实现了让信息传输的效率更高的目的。总之,通过立体化自媒体信息传播,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多的人看到企业的招聘信息,达到用最短时间找到最合适员工的目的。

(二)招聘工作更为简化与灵活

传统招聘工作的工作最为复杂和琐碎,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宣传、招聘信息,筛选招聘简历,前期笔试甄选,后期面试甄选等,往往需要招聘人员全国各地做宣讲、发信息、异地面试,劳心劳力,最终却不一定能找到适合岗位的人才。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信息可以网上操作,如前文所讲速度、范围、效率都是传统招聘所不及;前期简历的筛选不再需要花费大量人员和时间手动选择。笔试和面试的环节也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传统笔试变成了网络笔试,提交后后台即刻检测答案,省时省力;面试也可以根据时间和地点的变动,灵活的采取“网络视频面试”,既给企业节省成本,又可以解决应聘者异地面试带来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浪费。

(三)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成本最小化

企业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降低成本是最基本手段之一。互联网渗透下的企业招聘工作在多个方面全面降低了企业招聘工作所花费的成本和费用。如前面两点所提到的几个方面,不管是细心地与宣传、传播,还是简历的筛选以及笔试、面试工作,都可以最大程度的应用互联网技术,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减少招聘时间,还能招到最适合的人才。

二、挑战:互联网为企业招聘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在企业招聘工作各个环节的渗透为企业的招聘工作带来了便利、效率和低成本。但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隐藏着巨大的挑战与竞争,最主要的两点是:其一,互联网不是一家独有,所有企业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用最快的速度招聘到最合适的人才,求职者在浏览和关注企业招聘信息时会在多样化的选择中搜索到上百个岗位需求,来自各方的企业招聘就会激发更为激烈的人才招聘竞争。

其二,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速度不仅是为企业的招聘信息提供的,当应聘者参与企业的简历筛选、笔试、面试后,就会有企业招聘各方面的资料以及自己应聘的体会,会有偿或无私的形成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中传播。其他求职者就会提前了解企业招聘的各环节工作,然后“精心准备”,这样就使企业招聘测评方法的有效性和区分度就大大降低了,最终将造成企业招聘工作的低效果。

其三,互联网的公开性要求企业的招聘工作各个环节更为准确无误和透明公正。若果企业招聘过程中有不公正的对待或者出现“暗箱操作”等现象,应聘者在面试完后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互联网平台曝光,这样企业形象无形中会遭受打击。

三、启示:互联网渗透下企业招聘策略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多方面渗透为企业招聘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便利,企业就应顺势而为,运用互联网技术在招聘的信息、简历筛选、招聘测评等各个环节实现企业招聘的策略创新。

(一)自媒体应用下的信息传播策略创新

立体化的自媒体招聘信息传播模式,企业要转变紧盯电脑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的单一手段,要将电脑终端、iPad终端、手机终端等打造成一体化的自媒体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电脑终端一是打造企业自身网站招聘信息传播平台,二是利用各大专业网络招聘网站信息,如中华英才网、应届生、前程无忧等。iPad终端、手机终端则主要利用QQ公众号、QQ群和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等自媒体社交平台信息。通过立体化自媒体信息传播,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多的人看到企业的招聘信息,达到用最短时间找到最合适员工的目的。

(二)互联网在线下的简历筛选策略创新

互联网实现了招聘简历多个平台投递,最终汇总到网络后台,企业招聘管理者可以竟可能根据企业自身需求的人才标准,如专业类别、工作经历、学习课程、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或特殊能力等具体标准,制定简历筛选的子标准,这样就能实现互联网在线轻松一键筛选简历,实现简单准确、快捷方便地筛选出目标应聘者。

(三)网络快速更新下的招聘测评策略创新

信息高度透明化、公开化的互联网时代,应聘者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获取企业的招聘测评信息。不仅可以浏览往年招聘资料,还能及时获取“热心群众”的某企业最新招聘资料,有目的、有准备的参与面试。企业需要紧跟网络快速更新的特点,可制定多套企业笔试、面试方案和策略,招聘时随机抽取,提高招聘工作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要随时更新企业的招聘笔试、面试题库,可及时借鉴国际企业或各大高校的新潮题目或案例,及时扩充、拓展招聘题库。

第4篇

“比特(Bit),已经作为信息时代新世界的DNA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

那个时候我们对互联网没有深切感知。今天,当互联网技术已经日益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际,我们或许要重新审视尼葛洛庞蒂16年前这一判断的洞察力。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信息传播向着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扩张渗透;多媒体信息的和谐集成形成强大的传播能量;丰富的信息数据库成为各种信息服务的基础支撑;信息接受者和使用者同时加入了信息的传播与创造;信息产业的生产线正在向着广阔的外部产业延展从而推动着信息生产总体模式的变革;物质世界正在因人类赋予的信息表述能力而参与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换……这些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现象已成趋势,信息生产的总量与日剧增,信息交流的障碍日渐突破,信息使用的效率日益提高。人类个体生命的需求潜能和创造潜能正在被日益深刻地开掘出来。

仅最近十年间,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增长了2385.21%,中国网站数量增长了10123.9%,中国域名数量增长了11139.9%,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增长了80792.79%。

人们在体验着网络信息传播所主导的各种服务、感受着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的工具性功能的同时,能够看到,互联网信息技术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科学发明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时段,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着社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方式。

互联网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共享

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层级、各个类别的专业媒体和组织机构纷纷在互联网上建造了自己的信息传播与信息服务的平台,形成了一个功能丰富、结构多元、布局广泛、规模庞大的信息传播集群。这一信息传播集群正在释放着日益强大的信息传播能量。

在互联网技术创造的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今天中国公众的知情范围不断扩大,公众表达空间不断扩展,公众监督权利不断加强,公众协商机制不断完善,中国公民信息权利的实现和公民社会的建造都赢得了新的空间。尽管这一过程充满了各种障碍与坎坷,但是互联网平台所推进的信息共享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今天,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正在告别互联网早期公共信息传播与私人信息传播的初始形态,完成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初级到高级的历史演进,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如果说几年前新闻传播学界谈到的媒体融合,更多地还是指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和经营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把历史上不同媒体形态的独立演进过程统一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序的过程,那么今天,随着Blog、Tag、SNS、RSS、wiki、twitter、Microblogging等标志着Web 2.0新一代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普及应用,我们则更加深刻地感到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进步与变革。

今天,信息的传播者正在从制作信息到聚合信息,从信息到经营信息,从输出本体信息传播能量到整合网络信息能量。与此同时,信息的接收者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创作信息,从单一获取信息到全面利用信息,从信息索取的孤立个体变为信息交流的聚合群体。这个变化是深刻的,它不仅推进着网络信息总量的急剧扩张,而且推进着网络信息的更大范围的更加便利的共享。

网络已经成为人类共创信息与共享信息的平台,人类在长期历史间创造并承袭着的信息传播模式,正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生本质性改变。互联网正在将信息传播的能量从网络延伸到网络之外的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影响与改变。

互联网推进了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

互联网所推进的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加大了信息提供的总量,深化了信息价值的开掘,提升了信息使用的效率。

互联网不仅是伟大的技术革命者,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十余年来,我们已经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变革期:

Web1.0时代:这一时代其主要的信息提供模式仍然是机构为主体的公共传播。我们感受的是信息总量的急剧增长,信息获取的及时、全面、精准和便利,大型门户网站和网际搜索引擎在满足我们综合性信息需求的同时,帮助我们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实施导航、检索、诠释和分析。每个人与世界范围的信息联系起来,人类极大地扩张了自己的观察视野。

Web2.0时代:这一时代信息的提供模式从形态上看是以视频信息为主的多元媒体形态的融合,从信息传播的渠道上看是以移动网络为主的宽带网络的应用,从信息传播目标上看是以满足人的多元社会需求而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从网络信息的结构的演进功能上看是网络社会结构的形成。Web2.0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时空界限的突破,个人信息传播能量的扩张,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网络建立起各式关联,网络社会的属性清晰显现,网络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能量交互变得更为顺畅,更为直接,更为强大。

Web3.0时代:它将是物体全面互联、客体准确表达、人类精确感知、信息智慧解读的时代。这个时代将生成一个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全方位连接起来的信息交互网络,我们感受的是由此生成的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复杂网络系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聚融的全新的文明景观。在这个或许可以被称之为Web3.0的时代,人类将赋予物质世界自我表述、自我展现的机能,在与客观世界的直接信息交互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级别的与物质世界和谐共生的智慧。

今天的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推进着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的全程信息交互系统的建设。在这个系统中,不仅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新的信息模式和社会结构形式正在形成,而且过去看似完全被动的物质客体也将因人的智慧而得到主动表达的智慧机能,这一技术的应用趋势推进着人与客观世界的全程信息交流,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运行效率的提高,推进着人类社会与大千世界的和谐共生。

互联网让人类拥有了另一种文明形态——数字文明

今天的网络数字技术推进着信息传播的两个发展趋向:

一是个体信息能量的深度开掘。微博(Microblogging)信息传播模式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核裂变时代。一个手机短信的传播载体之上,已经构建起个人的信息集散平台、个人的公共对话平台、个人的社会关系平台。RSS,博客,有文字记录功能和多媒体交互能的即时通讯平台,标示地理定位信息的数码相机,有线与无线的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包括IPAD在内的千姿百态的个人信息终端,所有这些技术都使得个人信息的获取、创造、传播和使用获得了日益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数字技术在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同时,正在深入开掘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信息创造与信息传播的能量。

二是网际信息能量的规模集成。以维基(wiki)为其代表的网络信息工程建造的技术原则与技术模式,正在日益全面地聚集着网际信息的能量,推进着互联网信息的整合与整个网际范围的信息协作。互联网信息的全程连通、全程采集、全程分析、全程使用已经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趋势;基于个体生命信息创造的整个网际的信息协作已经成为今天宏大网络信息工程的主流建造方式。

今天的网络数字技术正在以满足人的信息需求为核心目标,以扩张个人的信息交流能力和强化社会的信息关联能力为主要途径,全面调整着互联网的信息创造机制、信息获取机制、信息整合机制,和信息使用机制。

互联网平台所承载的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导航技术,信息整合技术,信息诠释技术,信息控制技术正在不断突破着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分析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时空限制,正在把信息创造与信息使用的自由越来越多地给予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把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与人类的文明世界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推进整个人类文明能量之间的沟通。

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和信息生产的方式,前所未有地推进着人类的信息知晓、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推进着人类为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而进行的共同创造。

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科学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形式;媒体发展形式;问题研究

一、科学文化普及的意义

科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信息源,不管是信息数量还是信息质量都处于高度发达的传播水平之上。社会科学文化传播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广泛的国内社会社交市场,可以代表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趋势和中国的信息文化发展情况,于此同时,科学文化也是众多社会文化的代表,尤其是社会科学文化的积极性、传播方式、文化传媒等项目处于国内较高发展水平,对于其他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乏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风险,亟待解决。通过对社会科学文化的总结预估可以窥见其发展劣势,为我国的科学文化普及找到一条适合之路。

二、新时期发展中科学信息传播形式的变化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新时期科学信息传播机制可谓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不仅表现在信息传播横向跨度的增强还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将全社会的信息融为一体,满足社会群众信息共享化的需要。虽然新时期的科学信息传播形式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形成高效的传播机制,但是在信息共享的背景下,科学信息的媒体化传播还是缺少必要的信息传输机制,此机制的建立应该与信息传播形式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彼此对媒体信息的实时交互,来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但是在媒体信息的实际传输的过程当中,信息传输机制与其传播形式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一方面是信息传输机制无法与信息传播形式进行有效的配套,另一方面是信息传输机制受到基础设施的限制和技术水平的影响,无法高效率的传播科学信息,不能满足社会信息共享化的需要。

三、新时期中科学知识的知识的自媒体普及趋势

在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之下,众多的媒体形式都进行了信息服务创新,结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和信息传播体系下的自媒体发展趋势来塑造自身发展的内涵。当然在移动互联网影响之下,打造知识移动信息终端还是需要结合不同的数据库资源和信息数字资源进行融合,主要考虑到的是如何能够让人们来安装信息客户端,如何通过信息客户端来塑造自身的知识媒体内容要结合不同的信息发展趋势来预测信息发展的方向,组合不同的信息传播形式来打造信息移动化平台,满足于人们的信息及时化共享。当然,在时代媒体影响之下,信息化新媒体主要得到特点是依托用户的信息移动客户端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知识性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共享频率高,信息更新速度快,空间跨度大,信息的交流共享性强等。同时,知识性媒体的信息近乎零费用,广大用户享受的也是免费的信息服务,不同于传统信息的传播模式,知识性自媒体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信息的来源渠道。集中性的信息,及时的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网上流量的大范围普及和4G时代的到来,移动便捷化的信息共享更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多种需求,实现了资源信息对接。传统的知识媒体以单向化方式传播信息,而新兴电子媒体可以及时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拉近了媒体信息资源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新媒体的自建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发表自己的言论,留下自己的访问足迹,还可以对知识新闻信息进行打赏和投票等,充分发了观众的评判能力,丰富媒体的内容,使其结构更加合理,人们根据信息事件及时报道的新闻内容,在自定义的平台上自己的动态和感想,有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效的提升了现代媒体信息传播的效率。

四、科学文化信息传播中的问题

目前,一些具有潮流化和时尚化,并能及时更新的科学新媒体特色节目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特色化的信息编排模式充分的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提高了媒体的关注度。但是科学性媒体与之相比在不变换自身风格的前提下,导致信息价值链的中断,公众的收视兴趣下降,严重降低了科学媒体的品牌价值。所以作为科学新媒体要想充分的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就要集合社会的热点文化,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从而赢得广大的观众的喜爱。满足于新闻编辑的基础上对于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提高新闻更新的频率,同时要结合于社会的潮流文化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以醒目的标题,特色化的编辑内容,多渠道新闻信息,提高新闻价值的属性,扩展信息传播的范围。总而言之;新媒体作为信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固化的传媒属性很难被社会的青年群体所接受,所以新媒体结合新思想,新潮流,转变媒体编辑的风格是势在必行的,只有结合于正能量的社会文化进行信息报道,才能提高收视率,扩大阅览量。

五、新媒体科学信息传播的价值属性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新媒体的发展是时代趋势之必然,特定的技术手段实现促进了媒体信息质地飞跃,就新媒体的本身行业属性来看,其进入的门槛还是比较低的,无论是个人亦或是小型发展企业,都可以建立自媒体平台,通过微信、QQ、博客等社交媒体工具,打造自身的新闻品牌;以互联网+形式的思维进行构造,从而丰富新媒体的发展渠道。信息渠道的整合平台包括内容、渠道和平台的融合,生产优质的内容是报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传统报纸行业依据互联网信息时刻共享化的特点;以互联网为核心报道平台,根据新闻内容的特点,以最适宜的媒介手段,融合使用多种技术形态的报道形式对及时发生的信息进行报道。传统报纸品牌也应该把用户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资源,把用户的信息作为巨大的财富,传统媒体应向新媒体学习,不断收集包括阅读习惯、生活方式在内的用户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强调用户体验,在了解客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精确推送信息,将最适合的产品迅速传递到用户的手中,共创价值,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打造自身的信息传播的特色。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自主创新性是极高的,基于互联网信息的瞬息万变,新媒体要依据用户的体验进行新闻风格的转变,最大化的满足用户信息交流互动的需要。

六、结语

新时期内科学信息媒体的传播形式发生重大的变化,在满足信息及时化共享的前提下,科技信息传播的效率越来越高,但也造成了信息传播质量的下降,导致社会信息共享环境的质量也是在不断地降低,因此要想提升科学媒体信息传播的质量就要认清媒体信息传播的价值属性,根据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来做出调整,保障科学信息的合理化传播。

参考文献:

[1]梁芷铭.基于新浪微博的网络信息生命周期实证研究[J].新闻界. 2014(03)

第6篇

当年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们或许还会觉得这位美国人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当今天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六亿,中国激活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占全球保有量的四分之一,互联网已经成为支撑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际,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尼葛洛庞蒂20年前的断言所具有的洞察力。

今天,影响信息传播形态与模式改变的三大技术已经显现:

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得人类的信息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以实现。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的规模已达5亿。信息传播的物理通道已经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二是智能便携终端的发展,它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社会渗透率达到55%。在各种智能便携终端上运行的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使人的多元社会需求不断延伸、得以满足。

三是云计算服务的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云计算服务正在推进着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在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着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这三大技术正在改变信息交流的模式与样态,重新塑造着信息的获取方式、使用方式、创造方式和经营方式,进而使得社会生活的运行、社会关系的营造、社会结构的演进都在发生重大改变。

互联网已经把每个人都浸透在信息结成的社会关联之中,整个社会的运行已经被信息传播的强大作用维系,人的多元社会需要正在通过信息传播的全新模式得以实现。

当信息的获取、传播、使用和创造已经成为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必须从事的基础性社会活动之际,信息能力就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基础社会活动能力之一。

20世纪前叶,西方新闻学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是基于传媒业对公众的影响日益加大,面对公众实现信息权利和维护自身权益可能面临的障碍,为提高公众的信息能力而生发的建设性思考。

时至今日,诸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计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和训练环节。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已经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在中国社会特定的演进过程中,媒体信息传播长期以来具有强大的从上到下的单向传播的属性,社会公众在信息传播实践中长时间处于被动位置。在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就很难被视为人的发展所必须拥有的能力,不能作为推进社会文明进程需要进行的规划与设计。

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推动的社会变革和互联网技术的社会普及应用重合在一个历史时空之间,整个社会才有可能获得新的认知转机。

我国新闻传播学者从20世纪后期开始关注媒介素养教育。自那时以来,各界人士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表示了关注。近些年来,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学界同仁对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并以各种方式关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探索其实现的可能性。

北京、广州、浙江等地的青少年工作机构和青少年教育机构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深入探索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南方报业集团等媒体机构也坚持开展着对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探索。北京市和广州市已经把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列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专项课题。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媒介素养》教育读本作为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十二五”课题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已经在2013年下半年面世。

然而遗憾的是,至今为止,中国仍然没有把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列入社会发展的规划设计。在国家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没有安排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程序。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社会运行中还是一个空白。

这样一个重要的国民教育内容的缺失,致使社会在互联网信息传播造成的社会运行环境中获得全新发展动力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困惑。国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空白与现代传播技术支撑的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之间,难免形成种种的错位和冲突,信息传播深刻作用下的社会运行过程也难免呈现出各种问题与缺陷。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信息总量的剧增、全球信息的互联、综合信息的提供。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如何辨识信息,如何选择信息,已经成为人们面对的不同程度的专业困惑。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工具和专业技术应用也被千姿百态地创造出来。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工具,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实现自身的发展追求,已经成为人们面对的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

当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到社会运行的各种领域、各个时段,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进步之时,各种侵害公民权利、损伤公共利益、践踏伦理道德乃至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也在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表现出前所未见的新特点、新形态。如何防范网络侵害、维护自身安全,保护自身权益,优化信息环境,已经成为人们面对的不同级别的专业挑战。

在经典的媒介素养的认知体系中,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面对大众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时需要具有的各项能力,主要包括: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质疑能力、对信息的评估能力、信息的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回应能力。

这些认知至今仍然闪耀着社会责任意识的光辉。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和内涵正在突破原有认知的边界,涵括着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看到信息传播已经呈现出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未曾有过的景观。

首先,公民个体信息的公共传播平台开始普及,公民媒体的时代到来了。今天,任何手持一部连接互联网手机的网民,都拥有了进行公共信息传播的全程技术平台。公共信息的传播已经不是职业媒体的专业活动,而正在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社会公众正在日益演进成为全方位信息提供的主体力量。

其次,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信息传播影响力的立体效应呈现。网络技术正在把每个人进行公共传播的能量开掘出来,这种个体信息单元的传播能量经由互联网连接形成的超越时空局限的网络结构急剧放大,形成裂变式效应。今天在公民个人的微传播平台之上,已经完成着个人的信息集散、个人的公共对话、个人的社会关系经营。互联网已经提供了把个体信息单元的传播能量无限扩散的立体通道。

第三,整个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推进着新的社会关联结构的形成。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时段。人们开始在互联网上超越时空位置和文化背景进行着新的社会关系的编织,利用网络技术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网络空间正在与现实空间日益融合,社会的发展进程在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与作用之下正在呈现出全新的运行特点与演进规律。

第四,超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开启了人类的全新创造模式。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不仅为基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信息创造架设了传输平台,更重要是提供了强大的信息集成结构。基于个体生命的创造而形成的网际协作蕴藏着无限潜能。当无限的个体生命的创造元素聚集到具有社会共识价值的公共创造过程之中的时候,这个创造过程就赢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一趋势将使社会更大程度上获得来自每个社会成员的智慧推动,整个社会的智慧创造领域正在极大拓展,智慧创造总量正在极大增加,智慧创造过程正在极大提速。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环境中,人的社会生活在不断突破着传统的形式与边界,每个人不仅通过多元渠道获取信息,满足自身的多元需求,而且通过各种技术平台进行着各式的信息创造,直接参与社会信息系统的建构;每个人不仅从事着内容丰富的信息交互活动,而且营造着信息传播所支撑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中,信息能力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的需求的满足、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价值的实现。

互联网时代的公民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利用网络数字技术,获取信息、辨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它应该包括:了解信息传播的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工具,拥有促进自身发展和贡献社会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辨识能力、信息生产能力、信息传播能力。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环境中,媒介素养应该成为今天社会成员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体系和基础社会活动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设计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环节,人们只是依靠自身的感知与体验进行信息活动,这种信息活动就难免呈现出盲目和无序,以至使公民个人和整个社会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不仅个人可能在信息活动中支付各种各样的代价,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信息应用场域也难免出现与理性目标相背离的综合症状。

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今中国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国家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青少年是中国网民的主流群体。30岁以下的互联网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54%。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中大多数人置于人生的学习时期,置于人生成长的时期,置于为未来构建知识基础和工作能力的人生的重要阶段。

一个国家的青少年是否拥有信息认知能力、使用能力、创造能力,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命运。

今天,国家需要在理性主导之下进行国民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划设计。

首先,需要在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知晓媒介知识,信息知识、传播知识,帮助他们拥有获取信息、辨识信息、使用信息的基础能力。从中国网民的学历结构上看,高中中专技校文化水平以下的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79.8%,其中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47.5%。这个庞大的群体今天几乎被涵盖在国家基础教育的范围内。

此外,需要在国家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各个级次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环节。今天接受高等教育和各种专业教育的群体是构成未来社会中坚生产力的预备群体。这个群体不仅需要知晓信息传播的一般性知识,也需要知道信息传播在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中的作用与方法,不仅需要知晓信息传播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应用技术与途径,也需要知晓公共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伦理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约束。

从更广大的社会需求范围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覆盖全民,根据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群体获取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诠释信息、使用信息、交流信息和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需求,提供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资源,设置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程序,提升整个民族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赢得来自全体人民的信息能量。

链接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当前“媒介素养”在我国还处于“陌生概念”的状况下,如何逐步推广是重要的课题。

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是基于世界传媒与教育界广为认同的理念:

1、媒介信息是对现实的再架构;

2、媒介能够决定人们对现实的认识;

3、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纳是有条件的;

4、媒介信息拥有商业内涵;

5、媒介信息包含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6、媒介信息拥有社会和政治意义;

第7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特点;现状

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成为多数人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上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从而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

一、网络传播的概念

一般认为,网络传播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包括新闻、广告、资讯、知识等各种内容,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光电介质上,再通过光纤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借助于计算机设备进行阅读和使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交流、利用与文化传播的目的。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对信息的传播逐渐减少着人们对传统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的依赖程度,并且日益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网络传播将电子计算机和数字通讯设备作为自身的硬件平台,使得其在信息储存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由于网络几乎没有信息容量的限制,所以大量不同的信息总能够在网络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处”。网络也正在以其信息资源的极度丰富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的关注,他们徜徉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着自己想要了解或者急需掌握的信息。

2.平等互动性。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传播模式,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给予了传播者以及受传者平等的地位。在网络的世界里,无论你是职业传播者还是普通用户,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术,你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里自己所掌握的最新信息,并与你所的信息的接收者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你也可以就某一观点或者某种社会现象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网络通信工具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网络传播的平等互动性使得受众不再总是处于信息的被动接受端,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爱好,主动的去了解信息、评论信息并且信息。

3.信息传播的强时效性。相对与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显示出了极强的时效性,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信息的“秒速”传播。不仅如此,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即时的了解到世界不同领域里所发生的新鲜事,从而掌握第一手资讯。

4.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彩性。从本质上讲互联网是一种多媒体的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它能够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于一体,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让受众在接受信息时获得不同感官的体验与享受。

5.信息检索的便捷性。与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需要花费长时间进行信息资料查询相比,网络在信息检索方面十分便捷。用户只需要在浏览器的信息搜索方框里输入自己想要查询的信息的关键词即可迅速得到自己所要查找的相关内容。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一便捷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它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网络传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完善,网络传播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网络传播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

1.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的新态势:

(1)网络传播发展迅速,总体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网络传播发展较为迅速。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12年低提升3.7个百分点。改革的加深,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网络自身丰富的信息含量,提供休闲娱乐,缓解精神压力等优势,使得更多的人开始被互联网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我国网络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手机网民规模持上升态势,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3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作为终端的智能手机的大规模生产以及其携带的便利性,都使得手机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主要介质。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2.我国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较为落后。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信息落差是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决定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网络宽带狭窄,接入速度较慢,网络运行质量较差,网络基础建设的资本投入低,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我国互联网发展存在地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在不同地域以及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表明,2013年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相对较高,超过65%;而在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普及率均不到33%。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达62%,而乡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因此,为使我国各地区人民以及城乡人民能够更好的体会到网络信息传播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我国仍需要在缩小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互联网的普及率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

(3)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信息传播的安全性保障较低。“黄毒”污染、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网络欺诈以及暴力游戏等的存在,对我国建设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产生较大威胁。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并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努力克服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信息的传播营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6页

第8篇

1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设计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互联网的发明就是明证,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毫不过分。互联网太强大了,它决不仅仅是PC的继承或者仅仅将PC的地位取而代之。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

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一般平面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标志设计等等。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可以结合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围绕信息的传播而展开的努力与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为自己能够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信息时代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发展环境。计算机的发明为设计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利器,切实地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表现手法;而由无数台计算机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络则更具威力,它即将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最主要的活动领域。

2“第四大众传媒”与视觉传达设计

2.1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2.2“第四大众传媒”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2.3媒体与设计的互动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传统的传媒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等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和互联网络相比较,它们具有比较单一的感官传达功能,因此,它们的先天缺憾愈加明显,同时,比较单一的传达功能也使设计师受到限制。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完善的了解其他事物。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而今互联网络正是新生的、综合感官的、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为设计师创造了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信息传达手段和途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完善的媒体。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关注。尽管现在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

3互联网的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虽然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还象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实仔细一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的力量已经毕现无遗。

3.1无限制的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3.2信息极大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另外,网上信息量可扩充,几乎不受限制。

3.3传达形态多样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3.4时效性强

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网络的传输速度太慢,但相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在信息传输的迅速及时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效性强是其一大优势,当报纸、杂志还在制版印刷,当广播、电视还在后期制作时,退过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传到受众的身边。互联网的迅速快捷为视觉传达提供丁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捷径。

3.5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3.6自由性

媒介、印刷、出版社、发行等环节不再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以文字、声音、图象、影视等任何形式发表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全球亿万人人机交互,共同欣赏和相互切磋。在网络时代,优秀的设计者不必再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担忧,而且,者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修改,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已经印刷的内容房要临时调整,那批印刷品只好报废,而网上信息的修改则是轻而易举。

3.7传达效果可测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都有各自对传播覆盖面及传播影响和效果的统计方式,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客流量等,而网络媒介则由于其独特性,网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统计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和细致。精确的统计,有助于广告客户和设计师了解广告设计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对进一步改进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4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设计一样,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羁绊设计,有其局限性。

4.1被动点选

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网站本身的内容以外,视觉传达设计起着挽留受众的决定性作用。

4.2版面局限

网页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具体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一页,由于受计算机显示器的局限,设计的版面过小,创意受制于小空间。在这一点上,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比采用海报或是户外广告作为媒体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它的设计倒是与书籍设计相仿,虽然平面空间受局限,但它更注重的是立体的整体纵深性结构。

4.3技术局限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各个设计领域内都广泛地存在,例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在传统的基于平面载体的视觉传达领域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当然存在,不过在崭新的基于网络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性需要我们了解。文字、图形、影像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元素在网络上的体现,比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信息传输量受硬件的限制,所以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应尽量做到“小而精”。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因已有很多文章专门讲解,在此不再多谈。

第9篇

今天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移动互联网占据我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我们随时可以在工作场所、公关场合、路途中看到很多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如果你谈论一个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它在微信或者微博的新闻中出现过,多半你周围的人都知道这个事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审视传统营销方法的有效性,更需要发掘一些在新时代下如何更加有效进行营销的视角。

视角一:营销者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媒介资源分配计划,因为那些让你付出巨大经费的媒体可能在你的品牌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正在缩小,而你所忽视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媒体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新媒体的投资回报率对比传统媒体可能比你所想象的还要更高。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在2013年8月对全国3219名15岁以上消费者的调研结果显示,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为2.4小时, 而上一个季度的调研结果为2.03小时,说明人们的注意力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趋势正在进行当中。我们从这个调研数据中还可以看到,消费者在传统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较少,这样营销者必须审慎地分析和比较各类媒体的投资回报率,在有限资源的限制下,让自己的媒体投放更加有效率。我们在为相关企业研究各类媒体投放的回报率时,企业的媒体负责人常常惊叹于自己在网络或者移动互联网媒体上投资的回报率远高于传统媒体。

移动互联网是可以触达各级城市广泛人群的媒体。智能手机在各级城市的消费者的拥有率都较高, 数字100在市场调研中发现,三四级城市的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时间并不比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少,所以说,移动互联网广告相对于地铁广告、特定场合的户外广告更能广泛地触达各个角落的受众。(见图1)

视角二: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投放对象更加具有精准性,广告对销售的刺激作用更加直接。

由于消费者一般通过相对固定使用的智能手机接受移动互联网广告,而消费者的一些行为信息可以较为方便地被反馈、收集和分析,从而精准广告投放成为可能。比如说,餐饮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的订购记录有针对性发放促销信息或者新品信息。(见图2)

另外,较之品牌形象传播,移动互联网广告在促销信息传播、直接促进购买等方面的作用比其他形式的广告更胜一筹。消费者本质是追求经济上的实际利益,他们对各类和自己关联程度大的促销优惠信息会更加敏感,更加愿意回应。而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精准性让受众回应广告的可能性更大。

视角三: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还体现在位置关联和互动性。

移动互联网具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可以定位使用者的位置,那么和位置关联密切的服务或者产品更加能够利用移动互联网吸引顾客,我们在零售、餐饮、娱乐、汽车服务、旅游等行业的服务体验研究,产品创新研究都越来越多使用移动APP进行消费者及时反馈。

另外,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传统广告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和强制性,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索取信息。如果消费者对某个服务或者产品感兴趣,他可以当时就查询更多关于它的信息,可以有选择性地深入查看自己想看到的信息,并且,消费者通过手机接收信息具有适时性,消费者通常只在自己需要消费的时机才愿意花时间看广告或者其他相关信息。同样,消费者利用手机还可以实现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例如实时在线咨询。这种良好的互动性让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更好的实际效果。(见图3)

视角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购渠道的发展,从而网购渠道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企业需要重视手机网购渠道的建设。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会促进网购渠道的发展?首先是因为消费者对手机支付的态度正变得更加开放。虽然多数消费者对手机支付的安全性有一定担忧,但是这种担忧正在减少,而手机支付带来的便利性让消费者无法抗拒。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调研结果还显示,消费者利用手机支付的金额正在快速扩大。而手机支付的一个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网络购物。(见图4、图5)

所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更加重视手机网购渠道的建设,特别是重视优化消费者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网购的体验。

1. 增强操作便利性,手机网购平台设计需要契合手机操作的特点。

2. 重视正品保障。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时候不能看到实物,从而正品保障显得尤为重要,知名品牌的网购平台在正品保障方面具有取得消费者信任的优势。

3. 价格。很多消费者会从不同的网购平台进行比价,并选择更优惠的供应商。

第10篇

关键词:;中国化;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它的到来使中国化的广泛传播不再那么困难、那么单一、那么枯燥。它开创了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有它自身特有的优点和不容忽视缺点。下面就互联网对中国化广泛传播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互联网对中国化广泛传播的两个积极影响

第一、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实效性大大的提升了。

众所周知的是,传播各种信息是互联网最主要的功能,而且传播信息的速度和效率非常的高。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才能有效且及时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成果经由互联网渠道广泛的传播出去。方便了每个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能即时获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任何最新信息。互联网经过最近几年日异月更的发展已经逐渐地植根于几乎每家每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智能手机极其功能日新月异的发展莫属,更甚于连六七旬的老人和刚懂人事的孩童也都加入了学习和使用网络的队伍,大大提升了互联网对于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实效性。

第二、互联网强大的发展速度极大增强了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互动性。

由于互联网人机交互能力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释能力、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传统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都有单一性的特点,互动能力又弱,使得人们对中国化的某些相关知识和理论缺乏充分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结果人民群众必然不能很好的践行中国化的相关精神和理论。同时,传统的传播方式由于解释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理论与现实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些情况在互联网进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后就不再成为问题了。互联网为中国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仅仅通过自身携带的手机便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信息。而且,人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互助平台对理论知识掌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时随地的进行提问得到最为准确的答案。另外,网站管理人员会对网站进行管理和提供相应服务。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化的理解和掌握。

二、互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除了上述我们提到的两点积极影响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点,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下面就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一、互联网的多元性严重削减了主流价值观对于民众的影响能力。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全球媒体网络方面都稍逊于西方那些发达国家,互联网的多元性致使人民的价值观念亦多元化发展。各种形形内容都充斥在网络上,不免掺杂有一些腐坏消极的观点,它们会误导人民对政府部门传播的主流价值观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另外,互联网的开放性也为那些不同的文化提供了在网络上传播的机会,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决,使得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对民众的影响能力进一步削弱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目标的实现。

第二、互联网传播渠道加大了我国对网络信息的掌握难度。

一位美国学者曾说信息流动的数量和流动的方向是可以被媒体加以控制的,

而且媒体也一定程度的影响着信息的理解,媒体还有权利对哪样信息是否可通过,以怎样的形式和渠道通过进行把关。媒体的这种筛选作用在信息传播的全程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那些信息可以进行报道,报道又该取向哪里。但是,媒体所具有的这种信息把控能力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已经日渐衰微每况愈下了。现在,各种社交app和社交网站如雨后春笋似的竞相冒出头来,想在网络时代占有一方之地,这些都更方便了人民随时随地收发各种信息。这样滥竽充数的消极腐坏的信息自然也有不错的用武之地,所以说互联网传播渠道加大了我国对网络信息的掌握难度,使我国对理论所有的正面宣传工作难度加大了不少。

三、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的应对措施

应对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的消极影响,首先,国家需要建立健全网络使用各方面的法规,优化网络生态。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各大主流网站的各项基本功能,同时加强对主流网站的管理能力,积极推动中国化的广泛传播。再次,丰富互联网的宣传方式,还可以通过在媒体平台上定期举行演讲、辩论讨论、答疑等等方式方法来促进中国化的广泛传播。

四、结语

总之,互联网对中国化的广泛传播优点和缺点相依而生、相伴而行,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法规,最终使广大普通民众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祥兴.从历史视域看大众化若干基本问题[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5(3).

第11篇

关键词:下一代互联网;信息传播;非传统国家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陈净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與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柴巧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與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

2012年6月8日是全球IPv6日,当天国内外的ICP巨头们,如谷歌、Facebook、Youtube、Yahoo、百度等纷纷公开测试运行IPv6协议,来自中国的腾讯公司还推出了支持IPv6协议的SNS网站“朋友网”,并公布了向IPv6进军的计划。IPv6相关研究不仅吸引了无数IT企业的目光,而且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务院近期部署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时间表显示,将于2014年到2015年间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IPv6部署和商用,届时下一代互联网将成为“现在时”。目前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已经在教育网中取得了成功,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国内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全面支持IPv6,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时代序幕正在开启。

一、危机與转型:下一代互联网的诞生

“下一代互联网”的英文对译词为“The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简称“NGI”),这一概念最初是在1996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公布的一份名为“NGI Concept Paper”的报告中提出的。该报告认为2l世纪的互联网将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来为商业、教育、文化、娱乐提供诸种的服务,它将是融合视听功能、甚至是触屏功能的新型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上一代互联网技术而言的,实际上未来的互联网都可以称之为下一代互联网,而上述报告中所指的“下一代互联网”也基本实现了。

(一)下一代互联网的界定

当前所指的“下一代互联网”实际上是指基于IPv6协议的互联网技术,而IPv6则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它是由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来替代现行IPv4协议的一种新的IP协议。对于什么是下一代互联网,当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大多数学者和技术人员均认为,相对于第二代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地址更加丰富、业务更加多元、传播更加便捷、信息更加安全。如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的工程师史凡等人认为,下一代互联网是指以IPv6为基础和核心,通过对现有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以及网络体系架构的改进,更好地支持未来丰富的融合业务以及信息应用发展的互联网络。延安大学的张根耀教授等人也认为,下一代互联网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网络,能够容纳各种形式的信息,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下,实现音频、视频、数据信号的传输和管理,提供各种宽带应用和传统电信业务,是一个真正实现宽带窄带一体化、有线无线一体化、有源无源一体化、传输接入一体化的综合业务网络。

(二)IPv4的危机與下一代互联网的诞生

下一代互联网的诞生是时代的要求。当前,以IPv4为基础的第二代互联网已经暴露出了许多危机,其中IP地址即将耗尽(尤其是B类地址),以及路由表的快速膨胀是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我们使用的第二代互联网IPv4技术,核心技术属于美国,已经使用了30多年。由于IPv4大约只支持40亿个网络地址,而新兴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如3G、WiFi、WLAN等,使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具有了接入互联网的可能性,这对于IP地址有了更大的需求量,加上路由表的快速膨胀,网络地址分配也越来越紧张。2011年2月3日,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公布,最后所剩的5组IP地址(基于IPv4)已经被分配给全球5大区域的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IP地址正式分配完毕。然而,有限的IP地址的分配也是不公平的,数据显示,北美约有30亿个IP地址,而拥有全球1/4互联网用户的中国,仅拥有9.85%的IPv4地址。近年来我国IPv4地址的年使用数量平均增速为43.7%,远高于19%的全球平均增速。而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的《2012-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预测》,截至到2012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5亿,而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500个亿。IP地址资源不足将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瓶颈。在这样的形势下,IPv6应运而生。从理论上讲,IPv6所拥有的地址容量是2的128次方个,这不但解决了IP地址资源数量紧缺的问题,同时也为多元化移动终端的接人扫清了数量限制的障碍。

网络层安全性较低、易用性较差、服务质量(Qos)较低等也是以IPv4为基础的第二代互联网的局限之处。IPv6主要在IP层引入重要的加密机制IPSee,通过对数据进行编码来保证数据在传输层和应用层都得到保护,这就可以有效防止信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他人截获或者修改,从而确保下一代互联网的使用更加安全。IPSec机制还为用户身份认证提供了方便,这种认证机制不仅可以确保IP通信的数据信宿方能够确认数据信源方的真实身份,而且还可以帮助用户确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遭到篡改,这就使得互联网的使用行为更加可控。此外,下一代互联网还可以针对用户的喜好和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用户的参與程度更高。在IPv6支持下,互联网将真正成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真正的宽带网。

为了应对IPv4危机,早在2000年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启动了“中国高速互联研究实验网络(NSFCNET)”项目,并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地区性的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络。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多部委联合提出的“关于推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有关工作的请示意见”,并正式启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示范工程。2008年底开始,国家组织实施CNcI试商用项目。2011年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会议确定了我国IPv6发展路线时间表,即到2012年年底前,开展IPv6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2014年至2015年,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实现IPv4與IPv6主流业务互通。下一代互联网的实现将不再是愿景。

二、多元與参與: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

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具有足够丰富的网络地址资源,能够支持泛媒体融合时代多元化终端的接入,这就使得下一代互联网对媒体的支持更加多样化。而较之于前一代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架构更加先进,网络更加可管、可控,这使得下一代互联网具有参與性更强的特点。因此,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将更加便携、更加多元、更注重服务、且更加人性化。

(一)传播终端接入的多元化與多样化

由于IPv6支持多种扩展的报头形式,这就使报头变得更加灵活,具有良好的路由扩展性,能够很好地支持各类新应用,而海量的地址分配,也为终端接入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在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允许接入的传播终端形式更加多元,除了现有的终端形式,如台式计算机、手提电脑、平板电脑、iPad、手机、PSP等之外,还允许Web3.0时代所开发的日常生活中的器物类终端形式的接入,如汽车、眼镜、镜子、厨具等,这将使得传播终端突破传统媒介产品载体的形态,真正贴近人们的生活。随着传播终端的多元化和日常生活化,媒体将不再是稀缺资源,任何联网的家用电器或设备就是一个媒体形态。而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也将更加迅速便捷,人们只要使用联网的家用电器或设备,就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真正实现信息传播的全覆盖。多样化的传播终端也必然会影响信息传播的内容,新闻资讯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进一步被打破,服务类信息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信息形态。

(二)传播安全性提升

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也将更加安全。随着新的密码技术、隐藏技术和数据过滤机制的确立,以及新的安全访问控制协议的制定,下一代互联网中的网络安全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能够对网络传播中常见的蠕虫病毒、木马攻击、僵尸程序控制、地址和端口欺骗等威胁,作出较迅速和有效的防范。而IPsec等信息加密技术的采纳,可以有效地对信息传播的整个流程提供必要的监控,从而保证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保真性和安全性。加上新引人的身份认证机制,能通过控制用户对网络的访问权限,进一步提升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三)传播参與度提高

除了支持多样化的终端设备外,下一代互联网还加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因素,传播参與度大大提高。从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来看,互动性的增强是必然趋势,从支持阅读到支持分享再到支持联合,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参與度逐步提高,人们可以更多地参與到互联网的内容创造中。而在下一代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支持下,用户的参與程度还将得到进一步开发。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下一代互联网具有地址空间大、参與性更强等特点,这里面的空间应该比第一代互联网的空间更大,更有利于我们参與。在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用户将不再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用户的上网行为将直接生成意义,而在相关数据管理平台的运作下,用户可以获取适合自己习惯的信息。此外,下一代互联网还支持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且用户还可以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种网络信息进行整合和利用。因此,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实现了用户的深度参與。

(四)传播服务性增强

服务性信息的增多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是下一代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典型特征。从提供阅读服务到提供共享服务再到提供生活化的服务,服务一直是互联网的重要业务内容,然而服务质量不佳也一直是困扰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大难题。下一代互联网及相关技术为这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

在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由于网络更加可控、可管,用户的网络使用和浏览行为也能生成意义,在偏好信息处理、个性化引擎等技术的运用之下,互联网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和服务,从而避免海量信息的搜索疲劳。此外,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将更加兼容化、更加专业化和更加细分化,这也将催生专业化的内容管理供应商,届时智能化的数据将以媒介的形式出现,而互联网也将进一步日常生活化,用户将能享用到各种完善的信息服务。

三、挑战與应对: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非传统国家安全一

所谓的非传统文化安全是相对于传统文化安全而言的。胡惠林教授认为,传统文化安全主要是指冷战时期以意识形态为战略工具,以直接或间接地颠覆或改变国家政权为目的的文化安全问题;而非传统国家文化安全则是由于国家内部的文化危机,而形成的直接和间接威胁国家安全的文化安全形态,如网络文化安全、文化生态安全、国家文物安全和著作权安全等。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危机是非传统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形态,它主要是指由网络内容所构成的文化安全形态。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危机是传统文化安全在网络空间的一种延伸,但它比传统文化安全的内容更加广泛,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网络舆情危机将对社会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和影响,其危害性十分显著,必须予以重视。

当前,网络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2011年春夏之季的“”就是运用网络手段影响国家安全的典型案例。因此,网络空间越来越成为各国必争的战略空间。近年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都业已制定了网络空间相关战略,而联合国有关机构也呼吁,各国应加强在网络反恐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新的安全挑战。2012年初,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信息空间活动概观》指出,各种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媒体的高速发展,在千年之交催生了全球信息空间,它成为继海、陆、空、天之后第五大被发达国家用来完成军事任务的空间,鉴于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具有跨国破坏性的网络武器被迅速开发和扩散,这使得网络战的重要性急剧提高。俄罗斯的网络战略新规划也提醒我们,必须重视网络空间里的非传统文化安全问题。当前,我国网络的普及率和覆盖率已经有了大幅提高,网络已经深入日常生活。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站数量达到268万,中国大陆IPv4地址约为3.31亿个。因此,制定和落实网络战略规划也应该成为我国互联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信息传播将会更加安全、更加方便、更加自由,然而这也会给某些危害我国文化安全的信息提供可乘之机。在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条件下,信息安全将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国家的文化安全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实际上它还将涉及一个国家的文明传承、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由于在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将大大减弱,而信息传播将会根据受众的需求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在缺少监控和引导的情况下,这也许会增加某些用户的偏执,从而对国家文化安全产生不良影响。而要限制和减少这些危害,必须从下一代互联网的安全体系设计开始着手。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传播;移动互联网

1信息传播模式及其时代新特点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进展如火如荼,新型的信息共享和传播平台不断涌现,媒介生态系统正在经历颠覆式重构,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不断变革。在传统的代表性的传播模式中,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即传播活动分为五个环节,即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说(to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是传播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向特定的传播对象传播特定的内容并产生相应传播效果的过程。香农-韦弗模式,香农和韦弗则创造性地提出传播过程中“噪音”的存在,信息从信息源发出随后通过一定渠道到达目的地,而噪音多处存在,从而使得传播过程复杂化。以上两种传播模式强调信息传播的单向性,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单向传播模式无法完全解释现实中的传播现象,有关传播的双向过程理论应运而生。施拉姆模式认为传播者和受众可同时为编码者、解释者和译码者,信息和信息反馈也同时存在于传播过程当中。德弗勒模式则提出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噪音存在于大众传播的各个环节。在当今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信息流往往是一种关系化的信息流。网络信息传播产生了新的信息传导机制,由以信息为核心向以用户为核心转变,受众不再只是受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每个用户都成为信息的传播源,通过朋友圈等关系网将信息传播开去。所谓以用户为核心,即基于用户的个性化偏好,推送定制化信息,过滤大量无用冗杂信息,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聚合某一群偏好相似的群体继而形成虚拟网络社群,优化了信息过滤和推荐机制,从而大大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淡化权威意识,去中心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益发明显,赋予用户平等的信息获取和权利。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用户可以在微博等平台信息,分享并传递信息,产生海量碎片化数据。信息得以在裂变中级联增值传播,高价值信息经后在不同用户和用户群体之间以几何级数传播,形成新的信息流动秩序,信息价值在用户交互与传播中不断提升[1]。

2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传播现状

信息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战略性资源,信息竞争优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现代物流行业的变革离不开信息技术。然而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偏低,效率低下,缺乏系统管理,拥有复杂物流运作能力的大型物流企业数量较少,以中小物流企业居多,企业规模小、效率低,经营与管理经验不足,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客户需求,资源浪费严重,且缺乏高端人才,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弱。钟波兰(2011)认为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系统对于整个物流活动来说,其作用表现在仓储、运输、财务、订单管理等多个环节,但是中小物流企业系统互联互通性不强,部分企业甚至并未采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另外企业忽略了信息网络的建设,网络在线业务应用较少[2]。平海(2011)在探讨中小物流企业发展路径时指出,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收集、传播和处理市场信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公共信息平台,扩大传播效应,促进信息共享,建立与客户沟通接触的良好渠道[3]。尹小勇(2012)研究了基于互联网建立协同物流系统的可行性,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物流企业的资源未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通过信息平台的搭建,中小物流企业可以共享资源,同时促进物流供需双方的互动交流以及对物流服务产品的监控等[4]。具体来说,首先在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需要准确掌握顾客需求信息,以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物流服务,但对于中小物流企业来说,地域局限性强,规模较小,服务水平偏低,因而供需双方的信息流往往容易出现偏差,最初的供给信息远离最终的需求信息;其次,在物流企业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中小物流企业往往单次批量小,功能单一,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资金支持较差。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整合,信息流断裂,各企业之间资源分散,各自为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物流时间长、物流成本高、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交易风险大。因而,非常有必要建立信息平台,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确保信息流的及时性和流畅性。

3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小物流企业信息传播策略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传统物流信息传播模式的革新提供重大契机。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和新媒体的结合可极大地推动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减小物流供应链上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实现物流信息的有效传播。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鉴于各种噪音存在于信息传播过程中,在传统渠道之外,物流企业需要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宣传自身产品和服务,通过网站、APP、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直接接触顾客,挖掘顾客需求;进行企业信息平台的目标规划,基于用户的个性化偏好,针对客户需求信息构建内外部信息资源网络,建立客户信息管理平台,并推出信息需求识别、供给、聚合、存储、匹配、更新、吸收和反馈等环节,提供价格信息、行业资讯、政策法规等相关物流信息;针对电商平台的客户需求,这些需求往往具有随意性、单次性、动态实时等特点,开展在线物流服务,提供客户在线订单、支付、物流跟踪、评价等信息。此外,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甚至多向过程,来自顾客的信息反馈至关重要,而顾客会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及其社会网络关系和社会化行为传播有关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信息,“口碑”传播则是典型的正面例子。物流企业通过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体验,推动客户与企业之间、客户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互动,从而不断改善物流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客户满意度提高,则吸引更多用户聚集,用户增多则需求日益丰富;客户越多,企业获得的客户数据越多,可以基于有用数据创造增值服务,如可以进一步提供成本计算、交易、即时通讯、信息获取等功能,丰富物流服务多样性。物流企业与其他竞争对手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可以建立信息平台来共享一定的信息资源,如拥有的物流资源、水平、能力等相关信息,共同参与市场需求预测,优化配置物流资源,促进企业之间更好的协作,当然,信息的共享以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前提。信息平台的构建,聚集相关物流信息,使得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组织、储存、和共享一体化,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物流运作效率和质量以及顾客满意度。公开透明数据信息,特别是信息平台的数据更新使得供应链上信息传递时间大大缩短,避免信息失真,实现最初供给信息与最终需求信息无缝化、一体化并行,缩短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时间,消除传递的“牛鞭效应”。也有助于从整体上规划物流任务,聚集有限的资源、统一管理与运作、实现整体链条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吉明.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机制[J].情报科学,2015,33(1):15-18.

[2]钟波兰.促进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良性运作的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2(9):29-33.

[3]平海.基于长尾理论的中小物流企业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1(1):68-71.

第13篇

关键词 微信时代;信息传播变革;科技媒体;挑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03-02

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创新与改革的进程,在现阶段人们逐渐进入到微信时代,在时代的发展中信息传播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可以说,微信就是基于互联网移动化发展、社会网络化以及传播多样化的发展平台中产生的一种模式。其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呈现着社会化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趋势,微信平台不仅仅是通信方式的变革,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1 微信时代信息传播规律特征表现

1.1 信息传播与人际关系的波动

在互联网服务发展过程中,产品的创新更换,推动了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在前期的时展中,基于广播方式的新闻咨询提供的各种互联网服务模式对于信息的单项传播较为重视,如新浪、搜狐等相关网站,在服务形式逐渐增多发展之后,传统的单项信息传播模式逐渐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关系与模式,这也就使得信息服务具有一定的社会化关系特征,同时随着天涯社区以及博客等信息教学形式的出现,将传播形式呈现着一对多的信息服务模式,同时各种社会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网络人际关系。在社会化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微博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微信的出现推动了基于人际关系为主要核心的通讯以及信息分享,这也就促进了互联网络在信息传播以及人际关系的整体波动中不断发展与融合。

1.2 话语权表达的碎片化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中,信息的制造、信息的存储、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简单,也就是说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基于技术层面上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把握话语权、争取多元思想交流的实验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实现话语权的民间回归,形成社会多元价值共存的和谐发展状态,使得基于互联网世界中的话语权在社会结构顶层逐渐呈现底层的下放以及扩散的发展趋势。这也就使得网络相关信息的传递以及表达呈现着简单化以及碎片化的发展趋势。

1.3 相关传播方式的演化与发展

在微信时代信息的传播与发展逐渐基于简单的点对点传播模式发展为点对多的传播模式;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又逐渐呈现着网络化传播模式,充分融合了点对点、点对多传播特征,其整体呈现着复杂性的传播趋势。

2 微信及信息传播模式

2.1 微信概述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专门针对智能终端提供的一种即时通讯服务免费的应用程序。自微信推出以来因为其特色功能以及便捷性广泛受到人们的接受与认可,在2015年底,微信覆盖我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

微信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代表性应用,在信息传播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代表性应用,微信的多种实用功能使得微信变成了一个商业交流的平台。更多公司、知名人士都会通过公共账号进行公共关系进行维护,成功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微信朋友圈相对于QQ、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来说,有着强大的私密性;微信的及时性表现也较为突出,在微信朋友圈中拍照选项作为状态发表的第一选项,可以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2.2 微信信息传播模式

第一,微信信息传播模式符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实际需求;微信信息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发表,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的娱乐休闲呈现时间碎片化的模式,而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手段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与需求。

第二,微信信息传播模式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递、娱乐以及表达的实际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诉求被无线放大,而对于微信来说可以自身的需求以及实际进行各种信息的生产以及传播。

3 微信时代科学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3.1 面临的各种挑战

微信自身的发展不仅仅是通信模式的发展,其对于传统的媒体来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实践中其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整体的传播模式与手段,可以说微信时代是一个信息生产以及传播的低成本时代,因为各种科学媒体信息的产生者、传播者以及受众都会与新兴技术以及互联网络有着一定的面感性,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同时因为在微信时代,在各种具有移动化以及社会化的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其降低了媒体的整体成本,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的重构以及信息的整合。也就是说,在微信时代,科学媒体在发展中要尽可能地适应这些低成本的自媒体以及新媒体,要突破其成本优势,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权威性以及严谨性,凸显自身的管理优势,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微信时代信息传播与发展中始终屹立不倒。

3.2 对策略

在微博以及微信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要凸显自身的优势,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要在根本上转变其重视生产、轻视传播、重视,忽略互动的弊端,只有转变观念才可以在根本上推动其整体发展,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第一,积极引进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全面应用微信互动模式。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官网微信账号以及相关平台的设置,提升其与相关受众的互动性,不断拓展其服务内容与形式,对此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微信的方式为受众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例如,中央电视台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通过微信公众账号为人们提供各种新闻咨询。可以说央视微信公众账号的开启在延续品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式。

第二,加强对新闻营销以及社会化网传播的研究,提升其整体的信息传播职能。首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拓展自身的订阅传播模式,进而有效地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同时也要基于微信模式提升传统媒体自身的权威性以及公信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权威性。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移动App的开发与推广,对现有的用户以及潜在用户进行整合,进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化网络发展,不断地拓展其用户的整体范围。

第三,优化改造现有媒体,融合技术手段,加强媒体创新。在实践中要基于现阶段的媒体定义广义化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技术的融合以及创新,通过各种用户创作内容以及自媒体的整合,提升科技媒体的整体话语权优势,再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与手段不断降低其整体的信息生产以及传播的成本,进而凸显其内在的价值与优势,为其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4 结论

微信是基于手机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集发送文字信息、语音、图片以及小视频等内容为一体的移动通讯工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信息传播模式促进引发了信息传播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给科技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淑梅,黄儒敏,李淑云.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的微信传播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162-164.

[2]范红霞.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与社交模式变革――以微信传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6(8):9-12.

第14篇

关键词:互联网 移动 方式 需求 特征 应用

1 移动互联网技术概述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移动互联网这样一个新奇事物不了解,人们自然用过去的经验去看,就将其定位为互联网的延伸和补充,是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互联网。这样一个思路之下,移动互联网的形态、模式、商业模式都自然想从互联网中搬过来,这件事情,从2001年10月第一个3G网络商用,这种思维举不胜举,渗透到移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新媒体领域。今天中国,乃至全世界没有一个商业上非常成功的新媒体,大部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都不算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2 移动互联网技术特点

2.1 相对封闭的网络体系。移动互联网的网络不是自由开放的平台,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体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从第一天就是有管控能力,用户也知道它是有管控能力,用户使用的态度非常不同。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互联网上,用户收到垃圾邮件,用户也不满意,但是用户知道互联网是自由开放的,没有管控,所以用户除了删除,只能隐忍。移动互联网上,用户收到垃圾短信,用户是需要运营商进行管理。

2.2 庞大的自下而上的用户群。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群是从上而下,最早的用户群是有知识的人,有钱人,年龄也相对较大。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群是一个很不同的用户群,最早使用移动互联网,有非常高传染性和粘着度的是三低人群,低学历、低年龄、低收入。这个人群正是因为手机学习门槛较低,价格也较低,也有通信工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手机有非常大的依赖感。对于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需要交流、沟通、帮助,把他们和世界联系起来的唯一工具就是手机。因此,他们是最有粘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

2.3 广域的泛在网。在社会生活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双向交流的网络存在,广域的泛在网就让随时随地、如影随形成为可能。这也让大量需要即时的业务和通讯成为可能。今天几乎每一个新闻事件都可能被马上发到微博上,每一个事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这就是广域泛在网的作用。

2.4 强制性。我们被强制携带了手机,我们被强制接收信息。今天手机远不是一个通信工具,它已经从通信工具,转变为我们社会关系的全部。智能手机的时代,我们被强制携带了手机,只要铃声一响,我们必须要看手机,提醒度很高,强制力也很强。

2.5 永远在线。智能手机已经做到了可以24小时在线。以前的服务,除了电话和短信可以做到永远在线,没有一个互联网的服务可以做到永远在线,永远不关电脑,这件事不可能做到。永远不关手机,这已经成为一种可能。通信的即时,互联网再好的即时工具不能做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永远在线正在悄悄改变这一格局,QQ再强,它不能让用户关了电脑还能接收到信息。微信却是收到就可以提醒。

2.6 病毒性信息传播。曾经信息的传播是一点到多点,二次传播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所以很容易进行舆论控制。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经是病毒性的传播,即从一点传播,很快进行多点发散。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是被强制携带,信息是被强制提醒,网络是泛在的网络,手机是永远在线的。信息更容易象病毒一样高速度、广泛的、大范围的传播。

2.7 安全性更加复杂。在互联网时代,电脑还是一个科研和办公的工具,它和个人生活紧密相联的程度远没有智能手机高。智能手机已经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它又是随时随地被携带着,是永远在线的,更容易暴露人们的隐私,也更容易成为一个安全的隐患。智能手机可以轻易地泄露用户的电话号码和朋友电话号码,可以方便地泄露短信信息,可以泄露存在手机中图片和视频。这些很容易构成安全的威胁。更为复杂的是,智能手机的GPS形成的定位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对用户进行实时跟踪,这其中的信息全面而复杂。而智能手机中正在形成的电子支付能力,远程支付的密码泄露,近场支付安全隐患,使智能手机不但是一个方便的工具,它也正在成为手雷,给社会生活的安全带来巨大的问题。

2.8 占用用户时间碎片。传统的信息传播是一点对多点的传播。电视时代,使用的时间非常集中,黄金时间、普通时间、垃圾时间,用户时间成为电视争夺的最核心的资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随时随地携带着智能手机,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差不多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看到用户在使用,把用户的闲暇时间都占满了。

2.9 身份识别系统。和电脑相比,手机更有私密性,也和个人的身份息息相关。智能手机中电话号码就是一种身份识别,若广泛采用实名制,它也可能成为一个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在很多银行和支付系统中,手机的识别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识别标志。这意味了智能手机时代的信息传播可以更精准,更有指向性。同时也具有更高的骚扰,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反感。

2.10 定位系统。随时移动的智能手机,GPS/北斗等的卫星定位,以及通过基站进行定位,第一次让手机具有了随时随地的定位功用,这些功能使信息可以携带位置信息。

2.11 业务管理与计费平台。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一直是一个云管端整合的平台,它具有业务的管理与计费能力,这些能力的整合,可以让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从传播更多走向服务,成为一个服务体系。移动互联网因为实现了身份识别,可以永远在线,同时无论是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的技术已经成熟。业务管理和计费已经不再是大问题。

2.12 智能感应的平台。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终端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不仅具有计算、存储、通信能力,同时智能手机具有越来越强大的智能感应能力,这些智能感应让移动互联网不仅联网,而且可以感知世界,形成新的业务。

因此,移动互联网绝不是网络速度,它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终端不同,终端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正在改变我们对于互联网的理解,也在超越互联网的体验。

3 结束语

人们为移动应用领域开发各种工具和功能,使其能够迅速打造新功能,服务于目标用户,“通过培育健康、庞大、迅速增长的移动社区,帮助更多内容、信息、数据、服务出现在移动互联网上,人们将更加依赖于移动互联网。

参考文献:

[1]谢显忠等.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第15篇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企业品牌传播;创新

传统的品牌传播被少数大型企业所把持,并且费用昂贵,同传播对象的互动十分有限,可以说其传播方向是单方面的。数字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品牌传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1数字新媒体时代下品牌传播的特点

受每一个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各个时代企业品牌的传播特点是大不相同的,尤其是数字新媒体的诞生使得新时代下的品牌传播更具特色。

1.1品牌传播复杂化

数字新媒体一出现就凭借着它便捷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迅速占领了品牌传播的市场,对传统品牌传播带来巨大的压力。此外,数字新媒体还具有有别于传统媒体的高度互动性和公众参与性。在数字新媒体出现之前,品牌传播一直是传统媒体的天下,当时的传统媒体拥有数目巨大的受众,并且传统媒体比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当中占据着信息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一时间没有别的传播方式能够与之相匹敌。但是现在看来,传统的品牌传播方式比较单一,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传统媒体所要传播的信息。而数字新媒体则恰恰弥补了传统媒体缺少同公众交流的情况,使得公众能够对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进行选择,从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另外,数字新媒体同传统品牌传播不同的特点还体现在数字新媒体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一家独大,垄断品牌传播话语权的一面。借助于互联网的便捷性,数字新媒体为使用企业产品的对象提供了一个信息的平台,也就是信息传播源。借助于数字新媒体的这个信息平台,消费者能够形成一种不同于企业品牌传播的声音,信息者信息的多元化使得人们能够在互联网上对这个企业品牌了解的更加全面。这样一来,企业依靠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牢牢把握话语权,统一口径的向大众灌输企业品牌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新媒体在为公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平台上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就有可能通过雇佣网络水军集中在网上针对这个企业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这就对品牌所有者带来维护品牌在大众中声誉的挑战。

1.2传播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品牌传播由于受到传播媒介的限制所以只能依靠声音、文字、电视视频等手段。而数字新媒体则是将这几种传播方式加以糅合,制作出精美的小视频,放在网上供有需要的消费者去点击观看。这种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往公众被动的接受信息的状态,给公众以更大的选择自由,让公众在信息化社会多一些主动权。并且由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比传统的广播电视更具有开放性,所以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再者,利用广场大屏幕播放广告,使用手机平台推送广告等手段将大众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也是信息传播不断发展的表现。这些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丰富了当前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满足了企业品牌传播推广和大众获取信息双方面的需求。

1.3用户制造品牌内容

在以往,公众受困于传统的品牌传播途径,不得不被动的接受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只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进行机械的传播,公众所获得的品牌信息仅仅是来自于企业的官方渠道,不能听到消费者的现身说法。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体验让公众在享受现代社会信息便利传播的同时也可以方便的对自己想接受的信息类型加以选择。公众可以在互联网提供的平台上自己对某一个企业品牌的看法以及使用过后的心得体会,这些信息将会被互联网上其它人所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将会产生一股信息流,使得公众对某个企业品牌的评价更加的客观和真实。一般来说,如果企业品牌真的很好,那么互联网上公众的使用体验等信息对企业品牌影响来说将是正面的,用户反馈的正面信息将会被其它用户所接受。相反,如果企业品牌并不是像它的官方渠道宣传的那样好,互联网上的用户将会毫不留情的加以批驳,从而带动互联网上其它人对这个品牌加以抵制。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为每一个消费者都提供了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消费者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对这个企业所提品的最真实的想法和体验。消费者借助于互联网成为一个个小小的自媒体向外界信息。这种信息对企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代表着用户对自己产品的反馈,为企业产品的改进指明了方向。

2数字新媒体对品牌传播的影响

2.1对品牌传播者的影响

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品牌传播者来说既有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有随之而来的各种挑战。由于互联网这种信息传播媒介的限制使得品牌传播者对目标消费者的锁定更加的困难,并且同过去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来讲,数字新媒体的覆盖面不足。这是因为当前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分散了目标客户的关注度。特别是当前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可以让公众很轻松的屏蔽自己不希望看到的信息使得现代品牌传播很难通过单一的渠道扩大自己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另外,互联网所提供的公众信息平台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给一些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他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雇佣一些人对某个同自己竞争的品牌进行攻击,通过误导消费者实现客户的引流。谣言和攻击将会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数字新媒体的多元化传播渠道又使得官方的辟谣手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2对品牌传播渠道的影响

数字新媒体的发展为企业的品牌传播提供了线上线下两种传播方式,这两种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以往,企业可以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在电视和报纸上进行广告轰炸等方式达到宣传自己品牌的目的,但是当前这种传播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现代决定一个企业品牌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渗透式传播,企业不得不想方设法对消费者进行不动声色的渗透式信息传播,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粗暴的将信息强加于公众。品牌推广者开始寻求多种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让大众接受自己的品牌。许多人喜欢一边看电视一边玩手机,品牌推广者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在电视和手机上同步推广,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推广效果。就线下来说,企业品牌推广者可以让公司赞助一些活动,或者将自己企业的信息印在太阳伞、水杯、日历等赠送品上面,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扩大了企业品牌的知名度。

2.3对品牌接受者的影响

数字新媒体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网络开放平台,各种网络社区的出现使得目前的品牌接受者更加的群体化和细分化。品牌接受者也一改传统信息被动接受者的形象彻底的转变为信息的主动接受者。品牌接受者日益要求品牌信息传播者尊重自己的选择和需求,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对话。网络社区的细分将对某一产品或者活动感兴趣的消费者聚集到一起,他们可以借助这种社区进行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而形成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群体关系,通过交流和沟通,网络社区往往能够聚集一些具有相同价值观和消费观的人。数字新媒体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购物习惯。

3数字媒体在企业品牌传播中的创新

3.1整合媒体资源库

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将自己所能用到的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和归纳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在决定品牌推广决策之前,企业必须建立起来自己的媒体资源库并使得这个资源库得以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整合媒体资源库的方法主要有两条,其一:对传统媒体资源的整合,虽然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信息传播工具已经风光不再,但是这些传播渠道依然保有一定数量的观众,他们还没有被数字新媒体所完全取代。所以,企业应当放宽自己的眼光将同传统媒体的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处理好企业和媒体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为企业在进行危机公关时打下的坚实基础。因为媒体是信息传播的渠道,一个企业只有保持其喉舌的畅通才能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及时的向公众传达正确的企业信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设立自己的自媒体,由企业的官方自媒体不断的向公众推送关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在网络信息非常发达的现代,许多消费者往往从互联网上企业网页建设的好坏来判定企业的发展程度。重视企业自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将会无形中为企业增添许多潜在的客户。

3.2整合消费者品牌接触点

新媒体时代使得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的多样化,公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或多或少的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一些痕迹。企业可以借助于第三方的数据库以及各种媒体渠道获取一切可以同公众相接触的机会。以往,企业想要获得公众对某些产品的偏好以及看法等信息只能雇佣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市场调研,而调查方式则以问卷调查居多。新媒体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更高效的调研方式,并且这些调研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得到很大提升。大数据这种分析技术的出现为企业花费较少代价获取同目标消费者相关的信息提供了相当便捷的途径。

3.3构建品牌信息场

企业应当在充分了解目标消费者群体的总体喜好的基础上,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企业进行品牌推广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对目标消费者进行广而告之,而是让消费者在接触这个企业品牌的时候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另外,企业的产品质量必须经得起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这样品牌就会在公众中慢慢建立起来自己的品牌信息场,进而为更大范围的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注意高新信息技术的引进,实现对自己品牌传播效果的实时而准确的检测。

3.4通过多维互通增加分享

当前正处于新旧两种类型信息传播方式的交汇期,这个时期机遇同挑战共存。企业中负责品牌推广的人员应当时刻注意外界信息传播途径的变化。在借助社会热点对企业品牌进行炒作的时候,企业一定不能忽视同公众进行互动的环节,只有让公众深刻体验到企业产品的良好效果才能让公众变成企业品牌的免费推广者,同时这种公众自发的口口相传式的推广比电视或者互联网推广效果更好。

4总结

总之,在数字新媒体的大背景下,企业应当在进行传播媒介策划的时候仅仅把握住媒介环境的变化以及同消费者的互动。时刻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企业品牌推广同消费者的喜好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为公众提供表达他们意愿的网络平台,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品牌推广更加的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鲍立泉.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D].华中科技大学,2010.

[2]张波.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舒咏平.“信息邂逅”与“搜索满足”——广告传播模式的嬗变与实践自觉[J].新闻大学,2011,(02):80.

[4]李蓉.品牌传播的媒介整合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

[5]张金海,段淳林.整合品牌传播的理论和实务解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05):102.

[6]周建波,邢哲,曹艳爱.基于过度信息市场环境的品牌传播战略[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10,(06):96—97.

[7]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J].国际新闻界,2012,(0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