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生文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 训练语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按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它是一种文字的“整合体”。而这些语言文字必须和作者的旨趣贴合。作为文学欣赏者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旨趣,并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满足和审美的享受,即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文学欣赏教学必须先从语言文字人手,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力――语感。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方法和步骤为:(一)教师布置学生究吩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相关资料,文中注释等)扫除字词障碍;(二)放录音或教师范读;(三)学生反复诵读,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和思想感情,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四)咬文嚼字,仔细推敲,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领会话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五)反复回想揣摩理解这章这节的内容;(六)联想感悟和触发;(七)整体感知艺术形象,欣赏文学作品。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采用了以上方法和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对文中的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爱不离口”,如胡屠户骂他女婿范进的一些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尖嘴猴腮”等。其次,作品中的一些句子的“言外之意”学生也能领会,如:“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民百姓。”“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学生能马上说出:“那时农民的社会地位最低,连杀猪匠也看不起农民。”这时我感到学生的聪明可爱。第三,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范进,这个科举的热衷者,学生能将他中举前后的境况进行对比:中举前穷困潦倒,无人理睬,丈人鄙视、谩骂、社会地位卑微;中举后,门庭若市,有人送鸡、送米、送钱、送酒、送房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学生也能根据此人的言行概括出来:自私、贪婪、庸俗、市侩。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就从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被揭示出来。
2 发挥想象
文学欣赏明显带有读者的艺术再创造性,因而发挥想象也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关键词】 初中生 文学接受心理 阅读教学情感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70-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其认知和道德与审美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读文本。教师是教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文本要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把这些感受、理解和体验根据学生的认知图式、接受心理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应注意在其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给他们一片独立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这就要求教师:
1 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不要过高或过低,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
初中生的阅历经验、知识文化修养、理论水平毕竟有限,而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历经了时间、空间检验的经典佳作,这些文本的“隐含读者”一般是成人。所以,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可能完全理解文中所蕴涵的深意,尤其是其中的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往往以象征、梦幻、隐喻、假定、虚构、变形等方式来描写世间万物万事,暗示生活真理,即使是“隐含读者”也不一定能读懂全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仔细斟酌。学生在阅读中经过文本的刺激能迅速产生正确反应的内容点到为止;学生不能迅速作出反应,但经点拨可以理解的内容应讲透;学生凭现在的认知图式无法作出反应的则应不讲。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诗中每个字的字音、字形、字义是学生自己可以作出正确反应的内容,教师不应多讲。由于初中生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多数学生吟诵这首诗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古人登上高台的画面,并产生朦胧的历史感。因此教师应在“画面”和“历史感”上作文章,激活学生头脑当中的画面,并引导学生去体会历史感背后的沧桑感、孤独感。而这首诗最深层的含义——深邃广袤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哲理性”——是学生所无法接受的,所以教师不必要求学生的理解达到这样的高度。
2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解读意见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们的接受心理不仅与成人有别,就是每一个学生之间也是天差地别的。所以面对同一文本,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都有了显著发展,所以他们往往会对文本产生独特的见解,“横切苹果发现苹果核处的五角星图案”就能说明这个道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解读方法去解读文本,并尊重他们的解读意见,而不应让学生无条件的服从自己或教参的解读结果,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发现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将在无形中不断提高。
3 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阅读的鉴赏就是读者以自己原有的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进行比较、同化或顺化。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看待文学作品。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评价的差异。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决定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级的水平。要提高初中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必须拓宽他们的“期待视野”,也就是使他们产生“视野的变化”。比如,在教鲁迅的文章时不必急于把文章的含义(如其中反语、讽刺蕴涵的深意)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先去读一读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文章,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体会鲁迅文章的丰富内蕴,就省力多了。
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名著,让他们在阅读中深入地积累生活知识、语文知识和审美知识,建立和完善认知、审美等文学接受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提高其鉴赏水平,提高文学接受水平。
4 形成新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63-02
在当今实施新课程背景下,部分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让浓厚的求知兴趣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重要性学生从小就得以灌输,我之所以说“综合性较强”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到语文知识本身以外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这就注定了语文学科兴趣的激发点优于其他学科。例如:通过学习《醉翁亭记》、《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可以带领学生观光游览;通过学习《宇宙里有什么》、《陈涉世家》、《曹刿论战》等,均可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九天揽月,或五洋捉鳖;或鉴赏古籍,或军事纵横……更不用说文学本身就其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性,历来就是多数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而语文教师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可使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这是语文教师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着眼点,也是培养兴趣的起点。因为学生只要喜欢了这门学科,就能够自觉地学习积累与之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因而也就容易钻进去,使学生兴趣扩大范围,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直接感染着学生。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尽可能地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必要地心理沟通,通过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良好的兴趣、爱好、品性等语文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中甜美的声音、美观的板书、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等,都会不自觉地吸引着学生并且影响着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羡慕并进行效仿,从而诱导学生喜欢上语文。可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偶像”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中学生喜欢崇拜明星、能人,并把他们当作“偶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崇拜心里,引导学生以他们为学习的榜
3.“语言大家”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人名家的经典作品,教师要善于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品析、鉴赏,吸收其精华。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提问要难易适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较难的问题请优秀生回答;较容易的题目,则要请希望生回答。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启发指点,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特定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高高举起你的左手”的策略,即和学生约定:“回答问题时,要是不能回答就举右手,能回答就高高举起你的左手!”这样难易有别、因人而异的提问,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将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形象生动的课外读物,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加以诱导,便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从《藤野先生》,指导学生看《阿Q正传》;从《谁是最可爱的人》指导学生欣赏《高山下的花环》……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特别是在设计古诗文的浏览与背诵教学中,在课堂诵读或比赛中,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形成良好的文风,施展了才华。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快乐,建立了信心,从而激发起更大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一、诵读琅琅上口,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琅琅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种多样,如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体现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
二、疏通文义,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重中之重。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准确地翻译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直译的方法,即要把相对应的实词、虚词译出来,要把省略部分标示出来,要把非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式等一些特殊的文言表达现象,也要掌握清楚。还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文。其次,要按照“留、换、删、调、贯”六字法进行翻译。留,是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是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补,是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删,是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是指把文言句殊的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格的、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只有按照这“六字方针”去做,才能把文言文翻译得又快又准。
三、了解一点文言知识
文言文多是单音词,这一点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不同。了解了文言文语言的这一特点,对读懂内容大意以至熟读课文都是很有用的。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中一些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了解这样的特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也会遇到困难。例如,一些词的意义扩大了,像“江”、“河”,文言文中多指“长江”、“黄河”;还有一些词的意义缩小了,像“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在一般仅指金子。然而,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的还是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弄懂这样词的意思,无疑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尝试断句分段,学习其乐无穷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中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给《桃花源记》标点时,有学生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位学生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重视课内,拓展课外
初中阶段,对于文言文的检测主要是以课内知识为主,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课内知识的积累。比如文言实词,应该侧重掌握它的含义,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现象也要下工夫去识记。通假字也应注意,应当记住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对个别可能导致句子误解、误译的虚词应当有所归纳,对文言文常用句式也应当熟悉。只要对课本的知识点做到了“熟”,就不会害怕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了。当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拓展课外,选用一些课外的东西,用来检查一下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但是,不必找得太多,因为这些知识点应当都在课本中出现过,充其量只是“知识搬家”而已。这就像你对某个人非常熟悉,那么,不论这个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即使他“搬”了家,你还是可以认出他来。如果你对他并不熟悉,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搬”了家之后,你就不大可能认出他了。所以,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用在课外的阅读上。
关键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树立良好的态度
态度决定你的高度,要想有取得好的结果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有些 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苦和勤在学习文言文上尤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诵,密密麻麻的注释要一一背会,频频出现的语法要条条掌握,没有“勤”是断然不行的,学习文言文最大的敌人是懒惰,只有勤背勤记勤写的同学才能学好它。
二、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我们常说要以知人论世春秋笔法的原则来解读文章,对于文言文来说要想学好文言文就必须了解相关的知识。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第二 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三、文言文解题技巧
文字生疏,无停顿断句,缺乏语感,不理解文意,无法掌握文言文规律特点。范读,齐读,默读,吟读,个人读,小组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纠正,边读边体会。a.初读解决生僻字,停顿,节奏,整体感知文章,便于分析内容。b.在理解字词句子基础上再读课文,体会文意和情感。c.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上,熟读课文,培养语感,体会文言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所说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所说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所说的优美的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a、先易后难,先同后异。b、不懂词靠推,不懂句靠回顾。c、先草稿,炼句字,以图信达,求高雅。d、读课文,增语感,融会贯通,巧迁移。文言翻译重直译,联系全文斟词句。名字称谓不必译,单音词语双音替。倒装语句调语序,其他特殊一般译。碰见虚词因句译,能删能替看语气。知识以归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把同类知识联成知识网络和体系。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找出文言词语的语法规律,并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补充,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进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50-01
在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古诗词和文言文无不是古人留与我们后人的无价之宝。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能会读、读懂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很深奥、枯燥难学、没意思,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要不是为了考试,真不想学。看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十分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
用教师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要精心备课,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教学中对一些名人轶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同时体会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降低学习文言文难度。难道过大,学生听而生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就无法提及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了。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了,熟读不求甚解也可以,不要求句句弄懂,字字弄清,越这样他们越害怕,要让学生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中慢慢感受课文内容。对于翻译句子,教师完全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解,要简化其繁琐的直译,抓住重点字词句讲解,然后自然而然地去引导学生理解其意思。哪怕只是理解了其中的一句,亦或是一个字的意思,都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教师适时适度地加以表扬鼓励,让他们初尝学习文言文的甜头,学习热情就更高涨,从而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学生文言文的信心。
二、加强诵读训练,培养文言语感
加强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诵读法是中国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要求。初学文言文,学生经常读错字,断错句,结结巴巴,断断续续,毫无节奏、韵律之美。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掌握疑难字词的读音。接着,划出停顿,读出节奏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朗读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范读、带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表演读。学生通过反复练读,既培养了文言语感,又初步了解了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字读成“yuè ”,学生既了解了通假字的知识,又觉得很有意思,文言文竟然有许多字可以互通。“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中的“雨”念成“yù”,学生在朗读中掌握了词类活用现象。“余闻之也久。”这句停顿处在“也”的后面,学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文言文虚词的魅力。学生由错读到会读再到读得好直至背诵,自信心也随之而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三、巧设情境,活跃气氛
教师可通过辩论、仿写、创意表演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曾采用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来教学《孙权劝学》一文。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提高阅读兴趣。表演课本剧前,学生先编剧本,而要编好剧本就得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用心体会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文中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品的情感和主题,并插上自己想象的翅膀,丰富人物形象,扩展知识内容。这一过程已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最后通过表演学习成果,感受阅读内容带来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成功而产生心理的一种满足感,从而渴望阅读更多优秀的文言作品。课本剧表演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的水平,为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注重学以致用
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对学生而言,学好文言文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文言文行文简洁、遣词造句考究、意境优美等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影响深远。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中对学生写作方面有价值的东西。《口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陋室铭》《爱莲说》托物言志、《岳阳楼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等,都是学生写作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也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尝试文言文的写作,或是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引用文言经典名言警句。也可提供文言文中涉及的话题锻炼学生运用素材的意识和能力,或者指定文中的素材让学生寻找合适的作文话题。通过这样较为持续而有意的训练,相信学生从课本中取材的意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使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越来越浓。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 文学艺术 熏陶
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量引用了文学知识,不但勾勒出生物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使广大师生更加热爱生物科学,并对五彩缤纷的生物界充满兴趣与激情。
1.成语的妙用。在七年级上册中,引用较多成语:如果你生长在乡村,催你晨起的是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却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最熟悉的图画。“春风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常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其华丽的语言使你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那种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一个“亭亭玉立”使你联想到试管婴儿的诞生。一句“寒暑往来,春华秋实”,勾勒出生物圈季节更迭,周而复始,生物在争渡自由自在生活的场面。成语的妙用对一个刚步入初中的孩子来说对生物学充满了憧憬。
2.古诗词运用恰到好处。教材中大量引用古诗词,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便于记忆,也为学生笔下的作文功夫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关系”时,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使学生豁然开朗。“西湖春色归,春风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勾勒出了春天万物复苏,气温身高,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从而使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等孢子植物展开了幻想,再加上教师形象的讲解,又可以把学生带入美丽如画的春天,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认识这些植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恰到好处的使学生联系到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即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形成云和雨,雨再流到大地,最后汇入大海,周而复始,奔流不息。从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联想到叶片的结构,为讲叶片的结构奠定了基础和设立了悬念。“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说的是秋高气爽,天气渐冷快要到冬天了,迁徙的鸟类开始由北到南越冬,从这句优美的诗句中学生到好奇心增强了:“我要是能飞该多好啊!”从而激起学生疑问:鸟类为什么会飞?这就为探究鸟适行的生理结构和特点埋下了伏笔,也从侧面使学生体会到有关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人笔下啾啾的鸟鸣,给学生描绘出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这一观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家蚕描绘人生执著的追求,给学生以真谛,以鼓舞,但从另一方面也描绘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激起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在文学艺术上加深了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总之大量诗词的运用,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把文学与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的情感,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进而为探究生物的奥秘设置了悬念。
3 .寄与植物有关诗句抒怀。花开花落,似水流年。自然界的植物五彩缤纷,人们的情感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自然界的景致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人们又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花草树木,谱写出许多动人诗句。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将早春的暖意和生机描绘得细致入微;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将夕照之下浓郁的秋色尽收笔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爱感念至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描写了国家战乱之苦,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现代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矛盾的《白杨礼赞》、的《松树的风格》都借植物抒发高洁的情怀。因此观察生物,学习生物对学生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帮助。
4.借与动物有关诗句抒写壮志。当你在自然界畅游时,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飞禽走兽也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与遐想。古今往来,中外作家和诗人借动物以言志,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如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刻画了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无畏的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云雀歌》,以高飞入云的云雀,来抒发高远的志向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同志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及隐喻着人民革命的风起云涌,又洋溢着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仅此动物不仅在科学技术上给你以启迪,同时也是人类文学创作的源泉。认真观察动物,仔细领会其奥妙,同样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5. 历史典故运用自如。把历史典故运用在教材中,能加深学生对某一生物现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科相互渗透从而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献细味不烦!如在讲动物的社会行为时有这么一个历史典故:传说公元前202年,项羽逃到乌江边,看到张良用蚂蚁排成的“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气得拔剑自刎。你知道张良用什么方法让蚂蚁排成字呢?学生立即意识到蚂蚁喜食糖,张良肯定用糖在地上写字才招来许多蚂蚁排成字的。这样一来学生对动物的社会行为就理解得更加透彻。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学习兴趣,初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怎样激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呢?
一、建立“同学型”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语文这门学科带有丰富的情感,初中生是情感比较丰富、活跃的群体,学生对教师教学印象及个人印象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既在学生学习中起到指导作用,又和学生成为益友,和学生打成一片,像同学一样谈心、相处。这样可以让教学环境更和谐,师生关系更融洽。我们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早上到校的一声问候;晚上放学的一句叮咛;作业本上一行真挚的祝福;成功失败时的一场谈心,等等,都能激起学生感情的道道涟漪。心近了,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利用语文课本和学生交流情感、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不仅将语文知识传递给每位学生,而且在课上和学生保持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大雁归来》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提问:“你们都见过大雁吗?”有的学生说只是见过大雁从天空飞过,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为了增进师生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很多幅大雁静态的、动态的图片。甚至我还在市场上专门买了一只人工养殖的大雁让学生课前观察……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之后我给学生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让学生对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揣摩。最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中心,先表明看法,之后让学生谈,通过在课上和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学生学习兴趣很快提高,而且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比如,有的学生已意识到要热爱大自然,要热爱动物。课后我问学生还想知道大雁什么方面的问题,竭尽所能帮助学生知道想要知道的。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教”学、表演课本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使语文教学更加富有活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教”学使教的同学有感悟,学的同学有热情。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过一回演员瘾,寓教于乐。
例如,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这篇文章作者的图片、个人简介和电影《》。通过看电影片段,学生了解了不仅是的策划者和直接引导者,而且为同志英勇就义精神而感动。当学生观看完电影之后,我让学生回归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并感悟同志爱国之情。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唐雎不辱使命》这类短小的文言文,我让学生扮演角色同时表演,学生更有效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如,在学习作者朱自清的《背影》这一文时,课上我发现多少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思想感情。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一位本班同学父亲送孩子上火车,当火车启动之后,孩子望见父亲远去的背影而流下泪水的画面。看完这个短片,我发现男同学眼睛红了,女同学不停地擦眼泪。之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你们观察过自己父亲的背影吗?”此时学生陷入安静状态,之后有学生说我爸爸送我上学的时候,等我上车了他才转身离开,那一刻我看见了爸爸的背影,现在想想有种想哭的感觉;有的学生说我的爸爸去别的城市打工去了,我现在还能想起他当时离开家的背影。之后学生你一句,他一句开始讨论,结合亲身感受,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寄予的真挚感情。
可见,“花样”教学,让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让我的教学事半功倍。
四、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兴趣
1.诗歌朗诵、记歌词、谜语竞猜、成语接龙比赛,练口才。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次我在课上开展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当时我选取的诗歌是课本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活动,我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而且无形之中语文朗读水平得到了提升。
2.书法比赛、作文竞赛、为诗配画,写诗写歌练笔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平时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感觉课堂枯燥乏味,我组织学生参加书法比赛,比赛设置一、二、三等奖,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我发现通过开展书法比赛,学生能够非常认真地书写,而且能磨炼学生的耐性,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
3.看电影、出游、采访身边“名人”,增加阅历。初中生性格活泼好动,他们不喜欢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我经常给学生播放一些电影。比如,有一次给学生播放了电影《阿甘正传》,这个电影让学生感悟很深,也被影片人物人生经历及乐观精神打动。之后我让学生写观电影读后感,采访身边的好人好事,并做记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经历、性格特点,寻找学生能够接受、并且感兴趣的“花样”、多样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有了兴趣这一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自然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左涛.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J].祖国:建设版,2014(04).
【关键词】贵州省 农村初中生 古文学习 调查及研究
为全面了解贵州省农村初中生古文学习的情况,以便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并从根本上纠正农村初中生在古文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笔者以贵阳市和遵义市的农村初中生为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做个别学生访谈的形式,分别对七、八、九年级的初中生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调查展开的同时,我们也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古文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一、调查的相关情况
1. 关于古文学习的动机及古文学习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有5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以便了解古代,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有33%的学生认为是可以古为今用,有益现代文的学习;12%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考试要考,所以不得不学。
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有9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3%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3%的同学不能确定有无必要。学生中有71%的人想学好文言文并为此努力,有18%的人想学好,但因为学习太苦而不得不放弃,有11%的学生不想学。
2. 关于古文学习环境及学习方法
在农村初中生中有95%的学生是从小学之后才开始接触古文的,仅有5%的学生在小学之前接触过古文。而在课堂之外通过课外阅读、电视节目、网络来学习古文的学生比例分别占到84%、45%和38%;仅有10%的同学通过家长的途径了解过古文(本题设为多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86%的学生没有机会使用古文的相关知识,有14%的学生使用过古文的相关知识。关于古文的背诵,有34%的学生能背诵5―10篇古文,有23%的学生能背诵11―20篇古文,有25%的同学能背诵20篇以上的古文,有18%的学生只能背诵5篇以下的古文。
另外在平常的古文学习中,有74%的同学有和老师或同学交流过学习古文的感受,有11%的同学经常和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有15%的同学从未进行过交流。对于古文学习中遇到障碍,有74%的同学愿意求助于老师或同学,有16%的同学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有10%的同学选择不管。
而对于目前农村初中古文的课堂教学,有42%的学生喜欢逐字逐句的分析,有33%的学生喜欢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作品的人文内涵及文化的解读,有25%的学生喜欢在学习过程中以诵读为主。
3. 关于目前农村初中古文教学的现状
在关于农村初中古文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对目前初中课本中的古文篇目,有64%的同学认为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有5%的学生感到非常困难,有31%的学生认为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平时考试中遇到的古文试题,农村初中生的感受是:有63%认为难度适中,5%认为很简单,17%认为很难,另有15%完全看不懂。
关于古文的授课方式,47%的学生反映由老师直接讲解,24%反映由学生事先预习然后老师答疑,29%是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这种课堂教学,有65%的学生比较满意,有6%的学生感到不满意,有31%的学生对此没有什么特殊感受。
二、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
1. 学生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尚不够明确
农村中已经有大部分学生开始认识到学习古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这其中也不乏有些人是出于自己的对古文的感性认识而进行学习的,甚至有的学生是单凭对作家、作品的偏好或对讲课老师的偏好而进行学习的;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迫于考试的压力。这些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给农村初中生的古文的学习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把古文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的反复练习。能够真正认识到古文会给自己的情感和能力带来影响的学生很少,也因此能够真正投入古文学习并乐在其中的学生寥寥无几。
2. 学生学习古文没有较好的习惯和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初中生接触和学习古文大都是依靠老师进行的,从家长和其他途径增加文言文知识的学生数额很小。也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初中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没有讲过的古文学生一概不知,老师没有教过的古文知识学生一概不会的局面。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古文学习中缺乏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更谈不上古文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与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平常的学习中很少有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农村初中老师的古文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大多数农村初中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古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但由于考试方式及相关评价机制的约束,很多老师只能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另外有些农村教师由于自身文学素养的局限,对教材的把握尚不够深入,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串讲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对于文章意蕴的把握,作者内心情感的解读及古文相关的文化常识的延展很少涉及,这样的教法使学生的古文知识得不到迁移,古文阅读能力也很难提高。同时这种“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也使初中生的古文学习成了单纯的古汉语知识学习的过程,缺乏对古文应有的整体感知。
三、调查反思及相关的教育对策
要改变目前农村初中生古文学习的不良习惯,需要努力的并不只是相关的学生和老师,这其中初中教材的编选者和目前初中古文考试的评价体系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1. 关于初中教材中古文的编选问题
作为目前初中教材的编选者,在全面理解新课标并顾及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标准基础上,应适当考虑初中教材中古文的实用性与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性问题。这是由于古文大多距离现代时间较长,且与白话文的词义与用法又相去甚远,初中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和没有兴趣的缘故。因此在初中教材的古文篇目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能古为今用,且这些篇目应是切实地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作品。同时,这些篇目的篇幅不宜太长,篇幅太长的容易给学生学习造成负担和令其产生乏味感。另外,在篇目的编排上,应适当考虑按照难度由浅入深、由有故事性的篇目逐渐过渡到以哲理性为主的篇目之上。
2. 关于初中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机制问题
目前由于中学古文教学的评价机制还是以考试为主导,用分数进行评价,使得很多学生养成了“考什么就学什么”的习惯,不少初中教师也受此影响而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古文应试的对策,从而忽视了古文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功能。同时又因为语文学科关于古文部分的考试中缺乏综合、灵活的考察方式的缘故,因此大多数考试只注重古文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到词语记忆和反复练习上。有的学生甚至把古文学习变成了名句背诵,使得初中课本中的古文变成了死记硬背的篇目而已。因此目前的初中考试评价体系尚存在一定的改良空间,缺乏能切实考查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环节。另一方面,作为中考古文部分试题的命题者,也应积极思考将古文部分考察中知识点与能力相结合的新的考察的方式,以改变目前教学跟着考试走的弊端。
3. 关于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问题
关于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需要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过去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老师通常都把它当成是掌握古代汉语的字、词、句用法,理解全文大意和记忆经典名句的过程,按照这一思路教学,很多老师经常在古文教学中投入大量的课时,以讲解字词,疏通文意为主,再于课后留给学生大量的作业、并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老师要求学生购买古文辅导资料辅助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法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古文学习效率并不是很高,反而是过度的古文练习使不少学生厌倦了古文。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文时,应适当调整过去的教学思路,要正确认识初中古文教学的价值,明确古文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的古文教学应该是以字、词为基础,让学生具有读懂部分浅显的古代文献资料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由此,我们就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上,而非过去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古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兴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满堂讲,满堂问,一切服务于考试的做法往往在教学效果上适得其反。因此从教学方法上,农村初中教师在总结过去有益的古文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探索一些让学生乐于学习古文和切实能提高他们古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古文教学其实可以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引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做到多样化呢?也许以下几点建议可以给农村教师做个参考。
其一,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及广阔的知识面。现实的古文教学中往往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史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有很好的古代文学修养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但目前,农村初中老师中能真正达到这一要求的人并不多。因此农村教师应从各种途径寻找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古文教学的水平。有了很强的基本功,就能从多角度入手解读作品,既能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底蕴,更可以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二,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古文教学中,农村教师若能注意自己教学的艺术性,以科学的古文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能使大多数学生主动投入古文学习中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入声像资料和情境教学法。古文学习中,学生往往很难把握作家的心态和作品的内涵,而依托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名家诵读的古文资料,诵读是让学生感受作品语言艺术的最好方式,同时诵读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让学生自己对作品进行感知。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作家的生平、相关事迹,辅以讲解来强化学生对作家个人的理解。在具体的古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和作品内容相似的情境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这既能使作品和现实联系起来,又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家和作品,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其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培养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在古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例如课前教师可以就课文给学生提出思考题,让他们学会独立预习、思考,并同时让学生自己解决生字、词的疑难;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预习阶段的准备成果,这样既可以弥补农村学生学习资源不够丰富的缺陷,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省力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共同完成课堂上的古文学习的任务。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古文学习的经验等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
事实上,要彻底改变农村初中生在古文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要做的努力远不止于此。而在长期的初中古文教学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也会很多。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发现相关问题,并努力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在古文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 现状 调控措施
一、现状
1.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二、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这以后,有一些学生还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初中学生更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主动性;师生关系;课堂导入;竞争机制
学习本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恨不得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完全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可取,效率不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为学生做了一切,学生体会不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学习上自然就缺乏主动性,所获取的知识就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变革。为了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课改之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其中,“在课堂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做好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工作。只有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时,才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呢?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进行语文探究
传统师道尊严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了敬畏的心理,在教师面前有些学生就会感到害怕,在教师教学时又怎能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呢?新课改中指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一定要从师生关系的改善入手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只有教师放下身段,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敞开心扉,拿到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基于“爱屋及乌”的效应,学生们自然对教师所教的学科充满了兴趣,对自己所喜爱教师的课程充满了期待,在课堂上也会更加积极表现,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做好课堂导入设计,让学生产生语文探究的动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开好头,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能够成功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一定能够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使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使用和课文有关的诗句导入新课,也可以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以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学习为例,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行引入:“一个儿童跟着同伴,爬到了山崖的中间,这时他感到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急得快要哭了。最后他又是如何走下山崖,走出险境的呢?”同学们都议论了起来。在学生们兴致高涨地讨论之后,教师接着引入:“好。下面让咱们一起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通过学家会找到答案。让我们看一看文中的答案和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否一致呢?”通过问题导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被激发了出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都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活跃的气氛中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生的好胜心很强,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教师可以采用竞争机制开展教学工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时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作为一名教师,要负责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即使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但是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好。
为了让课堂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就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针对初中生的好胜心理,在学生之间开展竞赛教学。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各小组之间进行竞赛学习。在分组时教师要注意,一定要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实力均衡。每个小组成员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小组取得一个好的名次,都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真思考和探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提高了,不仅在愉快、轻松的情况之下掌握了语文知识,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一、培养学生读好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
书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书的帮助,学生可以从书中汲取知识营养,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学习的方法等等。在当前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各种浅层的快餐文化流行,学生浅尝辄止、囫囵吞枣,很少有青少年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看一本书,进入到书的忘我世界之中。针对这样的状况,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选择书籍,开卷未必都能有益,特别是一些思想不够健康、内容不够积极的书籍,应当排除在青少年阅读视野之外。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诸多的优秀书目,从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缓慢》,到考林・麦卡洛的《荆棘鸟》、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本・赫克特的短篇小说《X俱乐部的奇迹》英国长篇小说《为了荣誉》等国外名著,还向学生推荐了国内许多知名作家的著作,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蚀》、巴金的《爱情三部曲》等等,以及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刊物。在推荐好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既要在质量上取胜,同时也要有数量的保障,长此以往帮助学生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
二、培养学生勤动笔、多摘记的良好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一句朴实的话语揭示了动笔的作用。在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要养成勤动笔的良好习惯,平时无论是课堂上做学习笔记,还是课后学习记录,都要坚持多动笔。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动笔将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防止自己前学后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动笔记录进行巩固深化,自己动笔记录下来的内容能够加深记忆,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多摘记,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有助于作文写作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阅读活动中遇到的好词汇、好语段摘记下来,平时准备一本专门的摘记本,分门别类摘记各种语句语段,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学生可以专门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作文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学习中遇到难点的写作方法进行摘记,每一种类型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摘记,都会积累和聚集相当多的容量,学生反复阅读揣摩和思考研究,对提高写作技巧方法等方面会形成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培养学生早预习、多回顾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既包含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囊括课外学习相关方面的技巧习惯。在课前环节,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养成坚持预习的良好习惯,因为预习活动不仅是学生打基础的学习环节,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只要抓牢预习环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够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和教材进行深度对话,并且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内容已经在课前得到了解决,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用于难点突破,教学效率会得到显著提升。在课后环节,教师要培养学生及时回顾巩固的良好习惯。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如果不加以及时巩固,就会遗忘殆尽,学习成效大为降低。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记忆特点,对课后巩固复习进行明确要求,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复习巩固,并且作为学习的一项制度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学生养成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抓住了课前课后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会更加自主,更加高效,对打造素质化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支撑作用。
四、培养学生深思考、多交流的良好习惯
学习既要接受知识的传授,更要开动脑筋思考研究,自己去分析为什么,相互讨论发掘思路等等。初中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语文基础知识等,完全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良好条件。为了提高教学的深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深入思考以及相互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以及在听课的时候,不要什么时候都等着教师出示答案,等着现成的学习成果,要坚持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只有培养这样的学习习惯,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更加活跃。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自己又无法解决的,一定要结合大家的力量去突破,集思广益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教师可以设置学习小组这样的载体,明确牵头的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探究,并组织全班性的讨论活动,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智慧和活力迸发。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学生对第二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先自己预习,是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学生预习时利用工具书和现有的知识储备,去提前感悟、理解新的知识,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新课的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下面几个良好的习惯。
1.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注解与工具书,力求从字形、字音、字义去理解与识记。
2.结合文中的注脚,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以及课文大意。
3.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尝试归纳各个段落的大概意思,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4.在初读新课时,要注意学会用一些符号,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优美的句段、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勾画,也可以在文中写下自己感悟的文字,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5.在初读课文后,对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先尝试作答,这样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多读几遍。
当然,对于一些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文章,教师要抓关键,进行适当的引导,列出一定的自学提纲。比如鲁迅的《社戏》这篇文章较长,主要写看戏的前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了解文章都写了哪些人、哪些景物,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最终目
的在于学生的“学”。初中生喜欢以成人自居,要求对各种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去动手实践。但是初中生仍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教师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加以引导,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锻炼提高自己。
1.注重对关键词的揣摩,使用比较法深刻体会词语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对《范进中举》一文中“攥”的理解,为了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胡屠户贪婪市侩的嘴脸,可以让他们模拟拿钱的动作。文章开头写胡屠户“腆”着肚子,范进中举后跟在他后面低着头“扯”衣,可让学生模仿“腆”和“扯”这两个动作,能很好地体会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丑态。
2.阅读时要注意拣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文章的脉络结构和主题思想。比如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说明文中的全文中心句和各个段落的中心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句子等。
3.教师多用“我认为……这句话好,好在……”这样的句式来提问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关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会团结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文章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4.对于文章中的关键句段,要进行咬文嚼字般的细细品味,力争能正确理解字义句意,悟出语言运用的奥妙所在。
5.指导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勤做笔记,记录教师所讲的重点内容、难点和自己的疑点,以便在复习的时候慢慢消化。
三、培养课后练习的好习惯
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实践――认知――再实践”中的“再实践”。做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做练习这一环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1.重新复习课文和课堂笔记,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反思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该如何去弥补。
2.对教师布置的练习要独立完成,不能不加以思考就去抄答案,杜绝一边抄题一边翻查答案的陋习,同学之间可以探讨完成。
3.除了教师布置的作业外,学生应该有课外资料,每天都按时按量完成一定的练习题,这样对已学过的知识起巩固与深化的作用。
四、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要想把语文学好,仅仅靠一本语文课本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只有不断扩大阅读面,学生才能获取更多有益的东西,才能扩展知识视野。
1.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报纸杂志,如《青年文摘》《读者》《少年文艺》《少年科学》等优秀的报刊文摘,鼓励学生在空余时间就多读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开阔知识视野,丰富写作素材。
2.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为主题阅读大课堂,让学生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谈谈个人对读书的看法,相互间推荐一些认为有益的书刊。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习惯;独立思考;课外阅读
语文是一种工具,学好语文学科又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关键。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繁重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有利于语文素质自身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该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因此,可以说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升华,是靠大量的阅读来积淀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有必要培养学中“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注重学生阅读的兴趣,真正使得读书成为人生一大幸事、乐事。一旦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学生才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
教师要确立以教材为本,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多读书。阅读材料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还包括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就文学作品而言,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应进入阅读的视野,体裁风格也应是多样的,既有童话、寓言、故事,也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阅读材料尽量要求学生把精彩片段背下来,同时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摘要、读后感,让学生利用晨读时间,背诵名言警句、片段诗歌,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习惯
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较多的初中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那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勤翻工具书的习惯
字词(音、形、义)对于初一阶段,基础字词的学习是重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势在必行。我规定每个学生应配备“三大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准确性,还使学生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词典,还要把其整理到“笔记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后来结合查字典大赛和对我国字典的介绍,学生逐渐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往对字典枯燥乏味的旧印象基本被扭转过来,特别是学习成果的逐渐显现,使他们真正从心理上开始接受,并尊敬起这位“无言的先生”来。在后来写的命题作文《我的老师》中,它竟也榜上有名。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诵习惯
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自然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共识。语文课前十分钟,首先,要安排语文科代表组织带领同学大声朗读须识记的内容,这应事先作好交代,避免做无用功,也就是说课前朗读要有针对性。由于课前朗读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教材的所有课文都等量齐观,必须有所侧重。经典古诗文和名词丽句,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教材设置须重点诵读的内容。其次,要明确课前朗读的要求,即声音务必响亮,节奏务必整齐,态度务必认真。简言之,课前朗读必须响亮、整齐和认真。三缄其口,马虎应付,抑或信口开河,都是不可取的,也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更无法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再次,课前朗读后必须要安排学生进行默写,因为没有目的和任务的朗读,就算你之前的政治说教是多么美丽动听,也无法使全部学生都能心领神会,而读后的默写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
五、结束语
总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一蹴而就绝不可能。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能为语文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书林,王榆兴.初中语文“六步教学法”初探[J],河南教育.1994,(2).
关键词:初中学生 文言文学习 问卷调查 心理特征
一、研究背景: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因此,文言文教学是实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对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除了在传承语言文字方面的重大意义外,对提高青少年的传统民族文化素养也意义深远;对于社会而言,文言文教育能产生一种民族凝聚力,将古今的社会精英与广大的民众联系起来。因此,了解当前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以西安市第三十一中学初2012级学生为对象,对学习中的动机、兴趣、及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进行一些调查和探讨,共发放问卷266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无效问卷85份(包括写姓名及答题不全两种情况)。现将调查内容及结果总结如表1: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以上问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理状况、特征及学习现状。
(一)学习动机和目的分析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学习和动机的关系极为密切,当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无明显差异时,学习动机的有无和强度对学习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动机的指向与水平会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
1、文言文学习动机较为功利
在问卷统计中,回答文言文学习目的“学习文言文是因为”老师影响有24%,为考试需要的有50%,回答自己喜欢的学生有26%。
按照心理学家的认识:学习动机共有四种类型:“外部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内部动机”。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应试,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就不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而是因为受到外部情景支配而不得不学。这种动机在心理学上应该称为外部动机,而非内部动机,是短暂、具体的动机。可见,学生对于教师、家长和社会不断强调和灌输文言文如何重要的话,并没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2、实现目标愿望较强烈
心理学家认为:“价值和期望是相乘的关系:任何一项为零,动机为零。如果学生认为学习没有价值,或自己学不好知识,那么就很难具备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回答“你想学好文言文吗”时回答“想学好并愿为此努力”有60%,回答“不想学”的有4%,回答“想学好但不想太累”的有36%。
有60%的学生愿意学好文言文,可见学生对学好文言文有期望。而另有4%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想学好文言文,显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抵触情绪或失望情绪存在。但36%的学生希望学好文言文又不愿太累,这就显示了多数学生在没有强烈自主学习动机的前提下,为此付出的努力也不多,这一点是与动机倾向成正比例的。或许他们只是将文言文当作一考试项目去对待,是为了考上高中或得到家长、教师的赞扬而去学习,内心并不愉悦,因此没有多大激情去钻研学习。
3、愿在文言文学习中付出努力,但努力的程度不高
调查中显示学生中有36%希望学好文言文又不愿太累,这就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态度不是很积极。如果学习者学习语言是因为外来压力,那么内在的动机就会最小,而且学习态度就会消极,自然也就没有强烈的实现目标愿望。所有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在没有强烈的动机前提下,努力实现目标的愿望也就不会那么强烈。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大多数中学生具有不太强烈的文言文学习动机和目的,也没有表现出对文言文的热爱和激情,当然也不愿付出相应的努力。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并不是认知能力不足,而是在现阶段初中学生对文言文没有特别的需要(文言文在学生现实生活中几乎就不用学了,或者认为只是进高中的一块敲门砖),但就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认知能力,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形,身心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这又注定其学习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虽然大多数人并没有强烈的动机,但也有26%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这就说明,学生动机倾向的多样化。因此,怎样增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和怎样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文言文变成广大中学生们的需要,是广大语文教师今后应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学习兴趣分析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这是一种个体认知倾向,这种认知倾向使人对有兴趣的事物积极地探究,并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心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已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众所周知,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学习与兴趣的关系密不可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没有强烈的需要自然就不会有浓厚的兴趣。”【叶奕乾《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调查显示:认为文言文学习“有必要”的学生有82%,认为“没有必要”和“不能确定”的学生有18%,结合学习动机调查结果来看,可见大部分学生承认有文言文学习的需要,但也有较大部分学生的需要是迫于外在升学压力,所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大打折扣。
关于文言文文本,正如调查显示:初中学生中认为“文言文文章”有趣的有50%,认为没趣的有8%,多达42%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与否。可见文言文选文(教材)本身对学生学习心理有较大影响,文言文中的一些优秀经典能打动初中学生的心,也有一些文言文选文不合学生的胃口。
另一方面,对文言文课堂学习感觉“不满意”的中学生有6%,“感觉较好”的有67%,而“没什么特殊感觉”的多达27%。以上数据可见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当前的课堂文言文学习满意度不高。因此,教师应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乐于文言文的学习。
(三)意志品质分析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支配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叶奕乾《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意志是人的心理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意志行动有许多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是互相联系的。
在调查中,当回答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选择马上寻求帮助的学生有59%,暂时不管困难的学生有27%,有14%的学生为困难烦恼。由此可见,文言文学习使初中学生有压力,导致情绪不稳定。面对各种困难,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意志行动,这一点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意志品质不错,有一定的坚韧性和自制性。他们在初中学习阶段,面对中考及各学科的压力,肯定遇到了许多令他们这个年龄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但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想方设法去克服。
总之,有超过半数以上初中学生具有相当的意志力,他们能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战胜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是万万不能少的。没有了这一点,学习任务完成不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要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使其始终坚持目的,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四)学习习惯及方法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
1、文言文学习中师生、生生互动性差
根据调查问答“你会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如何学习文言文吗?”有27%的学生回答“很少”,有32%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学生中,常常与教师、同学进行文言文交流的有41%。
2、文言文学习面临“学而不用”的尴尬境地
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学习使用文言文的情况反映在调查回答上为:使用文言文较多的学生有12%,有使用经历但很少使用文言文的学生有70%,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完全没有主动使用过文言文的学生达18%。
由此可见,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大胆进行交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一定范围内的问卷调查,试着从学生的角度来了解目前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理特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总的说来,据调查结果分析所得,目前初中学生没有较强烈的文言文学习需要,学习兴趣一般,意志品质较好,但学习习惯有待改变,学习方法有待教师进一步指导,以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此,希望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激发初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动机和兴趣,勉励引导他们学好文言文,吸收民族文化精髓,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