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生文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 训练语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按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它是一种文字的“整合体”。而这些语言文字必须和作者的旨趣贴合。作为文学欣赏者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旨趣,并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满足和审美的享受,即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文学欣赏教学必须先从语言文字人手,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力――语感。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方法和步骤为:(一)教师布置学生究吩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相关资料,文中注释等)扫除字词障碍;(二)放录音或教师范读;(三)学生反复诵读,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和思想感情,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四)咬文嚼字,仔细推敲,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领会话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五)反复回想揣摩理解这章这节的内容;(六)联想感悟和触发;(七)整体感知艺术形象,欣赏文学作品。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采用了以上方法和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对文中的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爱不离口”,如胡屠户骂他女婿范进的一些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尖嘴猴腮”等。其次,作品中的一些句子的“言外之意”学生也能领会,如:“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民百姓。”“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学生能马上说出:“那时农民的社会地位最低,连杀猪匠也看不起农民。”这时我感到学生的聪明可爱。第三,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范进,这个科举的热衷者,学生能将他中举前后的境况进行对比:中举前穷困潦倒,无人理睬,丈人鄙视、谩骂、社会地位卑微;中举后,门庭若市,有人送鸡、送米、送钱、送酒、送房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学生也能根据此人的言行概括出来:自私、贪婪、庸俗、市侩。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就从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被揭示出来。
2 发挥想象
文学欣赏明显带有读者的艺术再创造性,因而发挥想象也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关键词】 初中生 文学接受心理 阅读教学情感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70-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其认知和道德与审美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读文本。教师是教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文本要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把这些感受、理解和体验根据学生的认知图式、接受心理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应注意在其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给他们一片独立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这就要求教师:
1 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不要过高或过低,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
初中生的阅历经验、知识文化修养、理论水平毕竟有限,而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历经了时间、空间检验的经典佳作,这些文本的“隐含读者”一般是成人。所以,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可能完全理解文中所蕴涵的深意,尤其是其中的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往往以象征、梦幻、隐喻、假定、虚构、变形等方式来描写世间万物万事,暗示生活真理,即使是“隐含读者”也不一定能读懂全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仔细斟酌。学生在阅读中经过文本的刺激能迅速产生正确反应的内容点到为止;学生不能迅速作出反应,但经点拨可以理解的内容应讲透;学生凭现在的认知图式无法作出反应的则应不讲。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诗中每个字的字音、字形、字义是学生自己可以作出正确反应的内容,教师不应多讲。由于初中生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多数学生吟诵这首诗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古人登上高台的画面,并产生朦胧的历史感。因此教师应在“画面”和“历史感”上作文章,激活学生头脑当中的画面,并引导学生去体会历史感背后的沧桑感、孤独感。而这首诗最深层的含义——深邃广袤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哲理性”——是学生所无法接受的,所以教师不必要求学生的理解达到这样的高度。
2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解读意见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们的接受心理不仅与成人有别,就是每一个学生之间也是天差地别的。所以面对同一文本,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都有了显著发展,所以他们往往会对文本产生独特的见解,“横切苹果发现苹果核处的五角星图案”就能说明这个道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解读方法去解读文本,并尊重他们的解读意见,而不应让学生无条件的服从自己或教参的解读结果,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发现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将在无形中不断提高。
3 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阅读的鉴赏就是读者以自己原有的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进行比较、同化或顺化。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看待文学作品。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评价的差异。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决定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级的水平。要提高初中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必须拓宽他们的“期待视野”,也就是使他们产生“视野的变化”。比如,在教鲁迅的文章时不必急于把文章的含义(如其中反语、讽刺蕴涵的深意)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先去读一读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文章,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体会鲁迅文章的丰富内蕴,就省力多了。
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名著,让他们在阅读中深入地积累生活知识、语文知识和审美知识,建立和完善认知、审美等文学接受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提高其鉴赏水平,提高文学接受水平。
4 形成新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63-02
在当今实施新课程背景下,部分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让浓厚的求知兴趣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重要性学生从小就得以灌输,我之所以说“综合性较强”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到语文知识本身以外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这就注定了语文学科兴趣的激发点优于其他学科。例如:通过学习《醉翁亭记》、《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可以带领学生观光游览;通过学习《宇宙里有什么》、《陈涉世家》、《曹刿论战》等,均可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九天揽月,或五洋捉鳖;或鉴赏古籍,或军事纵横……更不用说文学本身就其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性,历来就是多数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而语文教师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可使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这是语文教师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着眼点,也是培养兴趣的起点。因为学生只要喜欢了这门学科,就能够自觉地学习积累与之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因而也就容易钻进去,使学生兴趣扩大范围,进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直接感染着学生。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尽可能地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必要地心理沟通,通过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良好的兴趣、爱好、品性等语文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中甜美的声音、美观的板书、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等,都会不自觉地吸引着学生并且影响着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羡慕并进行效仿,从而诱导学生喜欢上语文。可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偶像”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中学生喜欢崇拜明星、能人,并把他们当作“偶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崇拜心里,引导学生以他们为学习的榜
3.“语言大家”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人名家的经典作品,教师要善于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品析、鉴赏,吸收其精华。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提问要难易适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较难的问题请优秀生回答;较容易的题目,则要请希望生回答。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启发指点,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特定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高高举起你的左手”的策略,即和学生约定:“回答问题时,要是不能回答就举右手,能回答就高高举起你的左手!”这样难易有别、因人而异的提问,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将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形象生动的课外读物,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加以诱导,便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从《藤野先生》,指导学生看《阿Q正传》;从《谁是最可爱的人》指导学生欣赏《高山下的花环》……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特别是在设计古诗文的浏览与背诵教学中,在课堂诵读或比赛中,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形成良好的文风,施展了才华。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快乐,建立了信心,从而激发起更大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