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教育教学叙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的教育发展,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提出情绪教学模式,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探索一种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完整的、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情绪调节教学模式 有效调节 素质教育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感召下,人们急切呼唤着情知互促的教学格局,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调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过程,也就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有具体情绪的调节,情绪动力特征的调节(如强度、范围和持续性),情绪调节可帮助人们发挥正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一、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
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二、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如果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注意、关怀和喜爱,就会感情愉快、充满信心;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对他的注意和关怀,就会感到自己不受教师重视而产生焦虑不满情绪。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斥责或嫌弃,就会产生自卑或对抗情绪。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完全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三、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
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关键字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有效调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52-01
情绪,虽然不属于人的理性范围,但它对人的行为却起着较大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喜欢课堂教学,喜欢哪一种体育运动,在运动中能否全身心的投入,都学生的情绪有关。可以说,体育教学能否成功进行,学生能否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促进健康的体育教学目标,与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调节策略有很大关系。
1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流程
1.1含义。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的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最佳情绪状态,调动学生积极性。该模式涉及好奇、兴趣、愉快和焦虑四种主要情绪因素,是一种充分人性化,以培养学生乐学好学为目的的情感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和发挥学生正负情绪对教学的积极作用,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活动效能。
1.2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学习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不是一只“较大的白鼠”(行为主义观点),也不是一台“较慢的电子计算机”(认知心理学观点),而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人本主义学习观关注个人情感,信念和意图对学习的作用。Rogers 等强调人类有先天学习的愿望,当学生理解到学习与自身关系时,就会自我启动学习,在无威胁的环境下更好的学习。他还指出,教师如果能够真正体谅学生,信任学生,在师生交流中能够有同情和理解,就能成为学生学习真正的促进者。
1.3情绪心理学。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情绪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起着组织或瓦解的作用。正情绪协调组织认知活动,而负情绪破坏阻断认知活动。Hoffman(1986)也提出了情绪对认知的作用:情绪发动、结束、干扰信息加工;进行选择性加工;组织回忆;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还有研究表明愉快情绪强度同认知水平之间呈倒 U 形相关,即在中等愉快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
1.4教学流程。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
1.4.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
1.4.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
1.4.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
1.4.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2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
2.1好奇策略:好奇是由新异刺激引起的一种生理唤醒水平或认知冲突的探究倾向。一般认为好奇是认知冲类的结果,个体有一种“发现的渴望”(墨非)当人的认知预期与现实相反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引起认知不平衡,导致为恢复认知平衡的探究行为。引起好奇的三种变量是:变化、不一致和不确定性。
如体育教学中的纵马分腿腾越技术。当纵马一摆好,有的学生马上发出惊讶声,产生了好奇。因为他们以往接触的是跳箱和横马练习。长度的突然改变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以往只要跳箱横马一摆好,有的学生就进行尝试练习。现在,没有一个敢于尝试的,向老师发出许多疑问。这时教师如能做两种示范动作,一是短程助跑,轻松飞越;二是全程助跑产生第二次腾空的飞越。马上就使学生的焦虑心态放松下来,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探究行为。
2.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兴趣是当个体的要求、能力、技能与某种活动提供的机遇和要求匹配时产生的。影响个体兴趣的因素有个体归属(文化价值、认同感、社会支持)、情绪经验、胜任力、目标关联和背景知识等。影响情景兴趣的因素有动手、认知失调、新奇性、社会交往作用、榜样、游戏等、如篮球教学中的持球突破技术和掩护战术,若把持球突破和投篮、传球、假动作结合运用,其攻击性和灵活性就更加显著,个体兴趣的增强促使个体力求掌握此项技术。当个人摆脱防守困难时,利用掩护战术就可以轻松摆脱防守,找到进攻机会,况且掩护配合又变化多端,情景兴趣的增强促使对此战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2.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
2.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一讲解一组织”学生“听一看一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运动项目自身魅力所能引发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因此体育课应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多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创造适应学生生理、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情绪环境,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体验。
总的来说,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课堂中短暂的情景性情绪使学生渐渐形成学习的积极情感。
参与文献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务虚务实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26-0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种新的形势对各类人才的外语要求不断提高。这对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无疑是一种挑战和机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取得了飞速发展,成绩斐然。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日益增大,而且在质量、层次和种类上均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如同其他发展中的事物一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明显滞后于这种新形势的要求。在众多问题中,务“虚”不务“实”的现象非常突出。
当前,各高校在大学一年级使用统编或自编教材的教学内容里,很多是与初高中所学知识所重复的,例如语法的重复学习,造成了大量时间的浪费。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累计学习英语的周期已基本长达10~12年之久(有条件的地区从小学三、四年级起已开设英语课,如在一些沿海开放城市有的小学则在一年级便使用引进或自编教材学习英语),很多语法知识已经非常扎实了,然而到了“大一”有些语法知识还要再学一遍,造成时间的无端浪费。此外,有些单词也是同初中和高中学习内容的重复。这样做的结果使不少学生的学习效果低下,费时较多,收效甚微。有些教材片面追求词汇量的扩大和语法学习中的“偏、难、怪”,造成务“虚”较多,务“实”甚少。
一、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现状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要求不相适应之处
1.各高校为片面追求四、六级的通过率,把外语作为应试教育内容之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且落后,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以精读为主,口语、听说为辅,其后果是“哑巴”、“聋子”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见到外国人除了谈论天气、风土人情之外,不知如何开口。这种状况与新世纪对高、精、尖外语人才的需求相距甚远。
2.从衔接这个角度来分析,我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在知识面及“质”和“量”方面脱节现象非常严重,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外语教学质量的一大干扰因素。现行大学各个阶段各类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重复的,且因种种原因各个阶段的教学重心不同,分工又不尽合理,片面追求高、难、深,造成“大一”学“大二”的内容,“大二”内容兼容“大一”内容的怪现象,使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外语教学无法进行合理有序的衔接。
3.对高校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尚欠重视,投入不足,有些教师凭经验教学,相信“跟着感觉走”的旧观念。外语教师的素质和队伍结构都不容乐观,各高校外语教师流动率普遍高于其他专业的教师队伍,有些学校外语教师师资水平也低于其他专业,如在学历上有的学校还普遍存在本科教本科的怪现象,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总体水平的提高。
要解决这种不适应的方法是:调整角度,更新观念,把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视为一个有序整体,从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四个角度进行成绩总结,找出不足,构建成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一条龙”新体系。由于我国高校“大一”和“大二”普遍开设英语课程,有的专业“大二”后继续开设专业英语课,因此高校外语教学“一条龙”新体系主要是指英语教学“一条龙”的新体系。
二、改变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的策略
1.调整和优化外语教师队伍和结构。要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师资是根本。首先,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主要毕业于各类师范院校和各高校的外语系。由于种种原因,师范院校入学分数线要低于外语院校,影响了外语教师总体素质提高,当务之急是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师范院校能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并从整体上提高师范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外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各高校应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如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改变本科教本科的怪现象;将有经验的、教龄较长的本科学历的外语教师分期分批送到国外进修,增加口语和听说能力训练,从“哑巴”、“聋子”英语变成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兼备的优秀外语教师人才。
2.探索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外语教学理论和模式。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本质上和语言教学环境上都有很大区别。虽然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但在我国英语是外语,而且学习环境完全不同于第二语言(因为汉语属于东语系,而英语则属于西语系,相近内容比较少)。因此,要研究如何依据我国国情,有的放矢、合理有序地进行英语教学,并积极创造有利于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是目前当务之急。要鼓励教师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论和第二语言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口语、听说应用能力为主,以精读为辅,在系统、合理地进行语言知识积累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创建具有我国特色高校外语教学“一条龙”新体系的关键。
3.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各教学段之间的衔接。大学各个不同阶段英语教学能否合理分工,衔接有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包括初中与高中同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克服务“虚”现象的一大重要对策。制订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更应重视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既不能提前,又不能滞后,而应衔接有序,分工合理。
4.加紧制订具有前瞻性的新世纪高校外语教学发展规划。根据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按社会需求来预测未来发展,科学、宏观、全面、合理地考虑和制订具有前瞻性的新世纪高校外语教学任务、内容和政策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这也为从宏观上克服务“虚”现象提供了有力保证。
5.把“点”与“面”,“质”与“量”进行有机的结合,培养出深受广大社会欢迎的高质量的外语人才。毋庸置疑,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注意把“点”与“面”,“质”与“量”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社会的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种类的外语人才。高级的多专业复合的高、精、尖外语人才固然受到各用人单位的欢迎,但业务过硬的中级外语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明显,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全国性平衡发展,因此,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应该在“实事求是,承认差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总体原则指导下,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有条不紊地进行。
关键词: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有效调节;素质教育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学模式主要涉及好奇、兴趣,愉快、焦虑这四种情绪要素,主要探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发挥四种情绪要素对认知活动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或克服其消极作用。
综合国内外有关实践及我们的认识,我认为确定该模式应有如下教学程序:(1)师生情绪了解。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三种相关情绪要素状况的了解,主要依据我们编制的兴趣、愉快、焦虑问卷。(2)制定情绪调节计划。依据课的性质与任务,结合师生双方实际,确定课堂四种相关情绪要素有效调节的策略。(3)教与学的实施。师生双方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而体验到成功。(4)评价与反馈。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以掌握性评价为主,充分运用情绪的强化功能塑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使用非控制反馈的艺术使学生努力找到提高和进步点。
为有效实施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四方面活动,注意对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1 优化教学过程的四个方面
(1)优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绪调节的基石。学生喜欢公正、理解自己、热情、平易近人的教师。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实践证明,中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如有的学生正是因为不喜欢某教师而对他所讲授的那门课程失去兴趣,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优化教学情境。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不能健康发展。这使得许多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如学习负担过重,个性与兴趣爱好受到压制等等。这些消极情绪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导致认知加工水平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通过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使美好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大脑皮层上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学生每当受到这一类情境刺激时,就会自动去进行与此相关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乐之者”与“好之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的趣味性,预防或调节其消极情绪。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取舍完全决定于教师,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谈不上学习热情的培养。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良好的情绪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征及课程性质的指导性教学方法。
(4)优化教学考评。在情绪调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正负情绪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必须优化考评。为此,教师可按学生能力的高、中、低分组进行考评,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成功者更加努力,失败者也不灰心。当然,教师还应偶尔为学生安排一些失败或较大的困难,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焦虑与紧张。同时,考评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体育学习方面,也应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考评,可以给不同特长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考评,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及不足,从而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
2 情绪要素的有效调节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诱发主要情绪促进效果整合,可选择如下教学策略:(1)好奇策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角色交换等。(2)兴趣调节策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3)愉快调节策略:教学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使学生体验成功;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4)焦虑调节策略:提高任务的难度,限定完成的时间,提高过低焦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提供成绩信息,而非评价信息;承认错误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允许犯错误,支持改正错误,强调个别谈话减少公开批评;强调自我比较,减少社会比较;强调组间竞争,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强调努力归因,减少能力归因。
继续医学教育是继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不同于正规的医学院校教医学教育,其教育对象完成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或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从事卫生技术工作的人员。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导致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层出不穷,单纯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需要,因此,继续教育必不可少[1]。继续医学教育已成为时代命题[2]。医学继续教育应当适应医疗卫生发展,以学习医学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本专业的和与本专业的相关内容。由于医学技术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从事医疗工作的医疗技术人员也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循环、逐步提升的过程,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学习对象、学习条件、学习内容等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业务考察、自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式组织实施。
为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效率,本文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继续医学教育的概念、目的、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医学继续教育的意义,同时针对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作一探讨。现代教育技术是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资源,为继续医学教育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在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是继续医学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并最终导致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学习的目的。显然,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强调的不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完全改变了传统模式学生的被动地位[4]。
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继续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较好的解决了医学继续教育内容广泛、专业对象多、教育层次多等矛盾,为医学继续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和技术保证。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对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5]。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医学继续教育的一种工具,它不仅可以形象生动的再现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记录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正确示范各种医疗操作,还能同时通过网络,能够积极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急救、远程影像医学及远程病例讨论等活动。现代教育兼顾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而且互联网本身就是巨大的教学资源库。PubMed、WebSit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都是医疗技术人员常常运用的医学资源,可以通过它们,随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的重要医疗信息[6]。医学教育技术中的远程医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使教学信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远距离传播,供大面积使用,大大缩短了医疗技术推广的时间,加速了医疗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为个人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使以前只有在动物和患者身上实现的医学技术操作演示和体会练习,在计算机虚拟手术台上完成,较好的解决了手术教学演练这一难题。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现代教学,直观生动、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综合能力强、教学内容规范、节约资源是它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法。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扬长避短,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相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远程医学等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是医学继续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范围的共享,才能医学继续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
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目前继续医学教育较前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如:集中培训项目内容层次偏低,跟不上医学发展的步伐,有些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反映科学新进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在教学目标上,对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能力和素质重视不够,有的科室领导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认识不足,不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有的直接不安排本科室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学术学习班,以致科室技术停滞不前;部分卫生技术人员根本没有继续医学教育意识,更不清楚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只是为了片面追求学分,这些想法或做法违背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初衷和目的,更阻碍了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有的培训由于费时费力,培训时间与科室工作相冲突,有些占据了医学人员的休息时间,导致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目前培训方式大多采用订阅固定期刊或集中培训,内容大多比较滞后,知识量少,影响了卫生技术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而现代医学教育技术通过因特网、数据库、图书馆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方式进行实时交互的远程教育,不受人数、时间限制的优点,卫生技术人员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自由选择符合工作需要的学习内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主地学习,不仅解决了医院自身师资力量外出学习导致的科室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相当多的在职在岗人员如护理专业、青年医师等人员因种种原因无法离职离岗学习的难题。因此,今后的继续医学教育重点应重视向计算机网络教育方面发展,通过网络视频点播、光盘自学等教育方式,解决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繁忙、工作时间不固定的矛盾。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不断提高医学继续教育质量提供更好、更高的平台,扎实做好医学继续教育工作,落实医学继续教育目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综合实力,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志,徐酉华,陈琼.迎接挑战加速发展继续医学教育[J].重庆医学,2004,33(1):118-120
2 陈九龙.高技术条件下医学科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医学与哲学,2000,21(7):60-61.
3 方华,宋咏堂.从医学目的转变看医学继续教育的现代要求[J].中国现代医学杂,2009,19(20):3192-3193.
4 孙宏文.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194-195.
【关键词】心理障碍;师生关系;学习兴趣;课外活动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由此可见,英语对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具体到中职英语的学科教学中,以往的教法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的语言输入,不注重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些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和谐的状况,从事英语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首先彻底清除“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的思想。根据社会对学生的就业要求,从重视知识转向重视技能、树立“以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育”的思想指导我们的教学。教学重点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放弃自我陶醉式的灌输,重视和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认为要想提高中职英语教学实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努力: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也有了显著增加。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下滑,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或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才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也相对地越来越差,特别是英语学科,学生的英语水平远低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英语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最后对英语产生厌学、反感情绪,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只能理解和掌握一部分,很多学生既听不懂又讲不出,对老师的提问没有勇气回答,甚至连学过的课文也没有几个同学能准确流利地读下来,课堂气氛很不活跃。词汇量严重不足,能积极使用的词汇则更少,语音、语法知识相当薄弱,学过的句型不太会运用,听说能力极差,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讲的都是“哑巴”英语。统计数字显示,41%的中职学生认为英语听说最困难,认为词汇困难的学生占39%,与最困难的项目只相差2%,远远超过语法结构,而对于写作,学生的弱点更是一目了然,清晰可见。针对这种状况,要想提高教学实效,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从知识和技能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而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障碍,结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对他们的心理障碍进行耐心地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逐步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师生关系僵化,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对抗情绪,从而“恨屋及乌”,开始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相反,如果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融洽,学生就会从内心里面喜欢这位教师、尊敬这位教师,从而“爱屋及乌”,开始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教学质量一定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不少。现代教育学提出了“教学共同体”的概念,这就说明了“教”与“学”是平等的两个方面。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认为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权威,就必须高高在上。而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还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争取成为他们的朋友,从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了,他们就一定会慢慢喜欢上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只要教师适时地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教学效率就一定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学习积极性内在动力的有效手段。英语教师应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优化训练形式上狠下功夫,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服务。一是要有效利用有声系统,定时播放英语听力材料,创设感受空间,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和听说交流氛围;二是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声、像教学设施,做到直观、趣味,使学生易于接受,不仅做到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更有趣味的理性讲解,从而改变固有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枯燥无味的英语听说环境,要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交际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巩固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大力开展课外活动
一、“固步自封”的知识局限,会影响教学的之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人类的文明,人类的发展无一不与传授知识密切相关的?
作为教师,自身感到时代赋予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无论从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没有就此而停止过。这就让我们作为教师的进行深思,靠原有的知识能满足今天的学生需求吗?对学生来说,就好比茁壮成长的一棵棵小苗,更须充足的阳光雨露及各种“养料”。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正是他(她)们需要的“养料”吗?为了使这些小苗长势茂盛,教师更应该设法给小苗施加利于他(她)们成长的“养料”。他(她)们有了这些“养料”会对自己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脑会变得聪明发达;手脚会变得灵活敏捷;做人会变得得体圆满;学习会变得日益提高。
就目前的一些状况,教学中免不了有一部分年龄大的教师,从知识的结构看,与年轻的教师稍有差距。虽然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是只要扎实工作与学习,有一颗上进的心,那么也会使自己积极起来,拼搏起来,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需要。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足以说明人的努力与拼搏精神。今天的教学发展,就需要有拼搏型的教育者。而固步自封的思想,不但适应不了今天的教学发展,还会影响教学的发展。
二、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需要有创新精神
为了使新型的教学方法得以体现,作为教师,应抱远大的理想,去追求实现人生的最高目标。
在教学中已不是老式的“满堂灌教学”而是凸显启发探究精讲多练;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教之前,学生自主学习(或进行预习),将课中的知识难点,先进行尝试性学习,初步解决疑难。无论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是否解决。教师都放手让他们去做。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围绕教师要进行教学的课文进行探索。并留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的给予鼓励,错的当场改正。多以表扬鼓励为主,不予批评。批评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语气要温和得体,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平等的,正像时间老人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一样。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有适应时代所需的教学方法。
所谓“时代所需”,就是要在教学中,能适应今天的教学,而适应今天的教学就得努力拼搏,探究教学方法。只有在探究中吸取经验,加大力度,才是真正的努力创新。做到了这些,教学效果就会明显,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
三、 提高与为教学质量要与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教学条件具备的学校,能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及成绩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当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只能靠教师多动脑筋,设想一些既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又易接受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种新教学法的产生,都是以传统的方法为基础并改革创新,最后得出适应于教学的新方法。在学习中,凡是学校不具备一些电化教学,不必强求。只要教师心中已经有这种认识,有这种紧迫感就可以了。搞好教学工作,是全社会教师的共同责任。因此,每一位教师,要认清形势,开拓进取,才不损教师的光辉形象。
四、 提高与为教学质量是形势所需
当前,学生的识字能力,用词造句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讲还是不能达到要求的。
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实际作业中答卷中,口语交际中,作文的篇章情况等。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语文知识不雄厚一些基本的知识,学生模糊弄不清,导致语文知识的连贯性差,用词造句的能力差,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差等。据此,作为语文教师,把上述问题作为具体突破,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会更好些。
只要相关的语文知识弄懂了,对于上述知识难点,学生就会迎刃而解。这对提高语文质量大于好处。提高语文质量,这是人人值得关心的问题。因为语文是各科的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对于学习各科都有好处,是形势所需。
综上所述,文中所述四方面的问题,是提高语文质量的重要问题。作为语文教师的你们是否有同感呢?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中,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着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好坏。按照“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与实践技术能力紧密结合,使得教师在教学上必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衔接。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力度。首先,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根据其特长,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选择发展的方向,同时加强岗前培训;其次,对在职的专业教师,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加大投入,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第三,加大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为其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组织教师到企业见习、邀请企业人员为教师培训等形式,拓宽教师了解职业岗位的渠道,增加教师职业岗位的工作经历。拓宽其专业面,提高其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尽快形成合理的学科带头人梯队;第四,立足岗位培训,把培训与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
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活动
在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上,应当根据专业学习进度、认知规律,逐步有序展开各类实践教学活动。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并对理论进行实验验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作。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条件设立相应的课程实验。
学生的第一任职需要离不开专业设备的操作技能,在校期间由于时间短、教学装备、场地等条件受限,在其技能培养目标上,应当立足掌握基本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有基础的有必要参加岗位职业技能鉴定。
综合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必须充分利用,对综合实习的内容、程序、组织必须认真设计,让学生通过综合实习能够学会所学专业的设备的综合运用,增强综合素质,更加体验贴近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培养。
三、区分专业分别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手段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手段选择上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对于案例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训练、仿真训练、实装操作等实践教学手段合理取舍,既做到实践教学有的放矢,也可以缓解实践教学时间不足的矛盾。
在综合实习实践教学中应当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平台,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平台建设目标应该当在数量上基本满足在校学生实习及实训的需要,质量上要保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习质量的稳步提高。
另外要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协调,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平台。
五、形成落实保障制度
(一)过程监控制度
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应当体现“以学为主,变教为导,学在导前,学导结合”的思想,实践教学活动要做到“事先准备充分、事后总结充分”。实践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要准备充分,确实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利用率,避免实践教学活动中的随意性。
由于实践教学活动运用设备频繁、教学场地多,有时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开展,因此为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效果,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加强对于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监督。
实践教学活动,原则上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每一项实践教学活动应当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
(二)奖惩激励制度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高等职业教育;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简称为VR,它可以让用户创建虚拟仿真世界,也可以让用户亲身体验虚拟仿真世界,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集合了仿真技术、人机对接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动画、动作捕捉技术、视频音频编辑技术、技术广角立体显示技术、网络技术等,是一门集合了多种技术的强大的综合技术。模拟真实环境是由计算机来完成场景的制作并生成具有实时动态的逼真的三维动画;运用人机接口技术和传感设备实现感知性;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对用户的肢体动作进行跟踪,优化触觉反馈,实现人机交互的自然技能;运用音频编辑技术实现自然环境的立体声输入输出等。虚拟现实具有多感知性、虚拟现实沉浸感、虚拟现实交互性和虚拟现实自主性4个特征。多感知性是指除了普通计算机所具备的对图像的感知外,我们的仿真系统还具备对声音、触摸、运动甚至味道的感知等,最佳的仿真系统应该具备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感知功能。虚拟现实沉浸感是指用户作为体验者存在于仿真环境中所感受到的真实程度,最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体验者身临其境难辨真假。虚拟现实交互性是指用户和仿真环境之间的自然和谐程度,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模拟环境亦能做出准确的反馈。虚拟现实自主性是指仿真环境中的物体能够依据真实客观世界物理运动定律运动。
2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应具备培养大规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举,形成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对于技能的培养,学生主动地去交互和被动的灌输,教学效果也天差地别,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高等职业学校无疑更加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塑造与培养。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富有趣味的仿真学习环境,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和感受比教师空洞抽象的解说更加直观易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身与仿真环境的交互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面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1建立虚拟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完成实践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职业能力的必要所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后期设备维护和更新也需要不断地追加资金投入,显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虚拟实训基地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效地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在虚拟实训基地,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仿真世界,所需要的设备和部件也是计算机生成虚拟设备,后期维护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轻松完成虚拟设备更新和添加。当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技能型课程内容更新也较快,在虚拟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的更新更加容易,能够使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充分保证技能教学的先进性。在虚拟实训基地,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和交互性能真正地开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虚拟的仿真环境中扮演角色,身临其境。人机交互更有利于学生夯实技能操作的基本功。以笔者学校为例,像动物外科手术技能、汽车维修技能、农机具修理技能、模具制作技能、果蔬苗木栽培技能、计算机维修技能、组网技能等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可以直接依托于虚拟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反复加以练习,直到完全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对于设计类课程而言虚拟实训基地更是学生最好的实训场所,如园林规划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等,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将自己的作品实景呈现,制作漫游动画,徜徉其中。除此之外,虚拟实训基地还具备一个优点,那就是在实训时几乎没有安全隐患。例如汽车驾驶技术学习、危险的化学实验就可以在仿真环境中完成,从而成功地规避风险。
2.2开发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课件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往的偏向理论教学以及过分依赖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逐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经大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虽然传统的课件具备了图、文和声音并茂的功能,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在一些教学难点或者技能操作课程上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表现一些技能型知识点如机械运动规律、机械维修、零件组装、计算机拆装等方面,传统课件制作难度高,展示效果不理想,而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课件开发实现了逼真的三维的展现形式,实现了人机交互,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验所学知识和技能,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容易。
2.3开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也是当前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它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极大地方便了网络教学。传统的网络教学有的是录屏讲解,有的是教师课堂实录,学生接触不到教师以及相关操作的所需的教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尤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学科影响更大,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学生光靠看老师的视频讲解,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不如现场操作一次效果来得好。正因为如此,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环境,建立虚拟实验室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教学让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自己动手拆装,更直观地学习并加以练习和体验,教学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3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前沿高新技术,将其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是一种创新型教育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提供了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得传统信息化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立体、生动和富有成效,尤其让技能教学更直观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职业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改善实验实习场所并节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朱玉凤 朱殷勤 单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黄金栋,吴学会,李小红,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3):174-175.
《算法与程序设计》作为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长期以来一直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程序设计与数学学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不单是有数学知识就能掌握的,如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是程序设计教学的首要问题。
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内容多,时间紧,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中基本上涵盖了程序设计中用到的所有知识,有大量的数据、语句以及其它的过程和函数,这些理论知识学生都必须掌握并能在VB中熟练应用,这就需要老师详细地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做大量的练习。书本上还包括几种典型的算法、程序设计思想和项目实践,虽然这部分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但是教师要一步一步讲透彻,否则学生难以理解。一个完整的算法讲解、编写最少需一两节课的时间,而要让多数学生真正能自主编写,甚至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但是一般信息技术课程最多每周两节课,再除掉其他假期,真正可以上课的时间不多,要学生全面理解算法并会编程真是很难。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方式与学生基础密切相关。由于各学校的经济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高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太高,教学就只能为少数优秀学生服务,这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差生越来越差,降低整体教学质量。长期以来,教师在布置上机实验时总是全班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统一的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及实验难度不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实验内容,势必会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这样的“统一”,遏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3、学生对传统的课堂讲练教学有厌倦感。高中信息技术课基本上都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所以学生潜意识中就认为信息技术课上课方式应该与其他科目不同。但事实上程序设计这门课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后演示、学生先听后编程的方式,学生在听或者看的过程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到实践编程时又无从下手。而由于高考的压力,在课外基本上是不看课本的,再加之学校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课时不足的问题,等到下节课再来上课的时候学生更是忘得一塌糊涂,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抵触心理。
二、教学方法实践探索
1、合理安排课程,寻找学科间整合。
算法初步是高中新课程数学科目中的一项新增内容,在高一第二学期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算法初步部分内容相衔接,因此将选修模块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以后开设。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同学们在数学课上已经熟悉的知识点入手,进行算法的讲解,让同学们对已有知识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可以和数学教师沟通,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做好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采用分层策略设计教学任务。分层教学承认学生的差异,符合教学中的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分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使学生乐于编程并学有所得,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应改变以往硬性规定、呆板单一的做法,可将任务分为必做任务和自主任务两个层次。必做任务一般为基础问题,主要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每个同学都基本能够完成,所以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自主任务则是课堂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或创新,每个同学可视自己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自主选择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
3、打破课本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材的安排基本是按照“先理论后实践,先语句再程序”的顺序,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在上课时先讲基础理论部分,像算法的概念、流程图的画法,再讲具体的算法程序。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没有接触算法,使得他们学习很茫然,不知道学这些理论有什么用,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改变这种体系,从程序设计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功能简单、结构清晰的程序,以建立对程序和语句的整体概念,体会各种语句的格式功能,了解语言的有关规定,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4、增强课堂教学艺术,提升学生兴趣,以竞赛、活动带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算法教学最好通过实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逻辑结构,并且尽可能地上机尝试。选取教学案例时要尽可能做到:①贴近生活,或者数学课本上的一些典型例题;②要有趣味性,如一个故事、一段相声、一则奇闻等等;③问题本身要简单,但要包含要学习的算法思想。
关键词:新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模式
算法与程序设计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课,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算法思想,并了解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作用和地位。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问题出发,从而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
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模块中涵盖了程序设计的较多问题,有大量的教学数据、语法以及函数,所有的课程知识都需要学生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地讲解,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该知识。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材中,包含着典型的计算机算法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算法,因此,教师要分步骤地进行教学,否则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点。所以,教师至少应该用两节课来讲解一个基本算法,从而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消化。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时间较少,而教学任务却是十分繁重的,因此,学生不能全面地掌握算法与编程,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
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环节与学生的学习基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然而,各个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经济条件不同,因此,高中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环节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高,则会大大降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较低,则会使基础好的学生受到影响,感觉学不到东西。因此,如果学生的基础不同,而我们不能恰当地设计教学起点,则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3.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厌倦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来进行具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模式,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实际练习时不会编程。在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很少单独去看书,从而使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不足,在教师讲解下节课的内容时,会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恶性循环。
二、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策略
1.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
在讲解“穷举法”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穷举法的概念以及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并且要求可以根据具体问题来运用穷举法进行解决。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学生以及熟知的知识入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该算法的基本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和数学教学沟通,从而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做到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
2.采用分层教学方法
由于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分层教学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特点,从而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编程的兴趣,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单一的教学方法逐渐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移,可以将教学任务分为两个部分――必做任务和自主任务,在实施必做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讲解基础的算法知识,即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完成,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而自主任务是相关教学知识的创新与扩展,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来选择。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先理论后实践,先语句后程序”的教学顺序,这很容易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从而使这些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没有任何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应先讲解学生容易接触的简单知识,并清楚地描绘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使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概念,让学生大体掌握语句的结构特点。
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环节复杂多变,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在改变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全体学生对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有独特的兴趣,使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具有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一、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回顾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只是象征性地增加了实践环节,却没有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实际上参与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实习和就业中无法灵活地运用英语语言知识,无法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对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予以改革,将从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在具体进行高职英语实践教学规划的过程中将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英语知识水平等,进而明确学生的需求,并从此角度出发,合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英语实践活动,那么在具体开展英语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并运用英语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如此可以锻炼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可以灵活的、准确的运用英语这门语言,那么无论是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还是未来工作,对自身都是非常有利的。所以,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无论是出于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考虑,还是强化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考虑,进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改革都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对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予以改革呢?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建议:
(一)良好开展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听说实践教学
但就对大学生英语司机考试予以分析,确定英语听力的分值比重已达到35%。这也侧面说明了我国教育部侧重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之中能够运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基于此,在改革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之际,应当重视英语听说实践教学的开展。也就是详细了解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而明确学生英语听力学习方面的需求,合理规划学生感兴趣的高职英语听说实践教学活动,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经典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景演绎,最终评判那个小组表演最佳,如此可以锻炼学生所英语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给出一段英语听力,让学生共同讨论听力内容,反复听力、反复讨论后必然能够增强学生听力能力。
(二)良好开展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读写译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除了要注重英语听说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之外,还要良好地开展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高职英语读写译实践教学活动,以便将阅读、写作、翻译巧妙结合,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在规划设计英语读写译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英语水平,教师提出英语主题及相关问题,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出几篇难度适宜的英语文章,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文章阅读、翻译,写作,如此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12-37-03
1 PBL教学法应用研究
1.1 概念、发展与应用现状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1966年,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制定了一个新的教学计划一“三年规划”。该“三年规划”标志着PBL的诞生。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在实施过程中所包含的基本环节有: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的问题、后续行动、活动汇报、问题后的反思等。问题、问题表征、问题解决,这些都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问题的学习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
PBL诞生后,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此外,PBL也从当初的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从培养研究生的领域走向中小学及大学教育领域。
目前,一份调查表明,北美130所医学院校(全美125所大学中的118所、加拿大16所大学中的12所)引入了或准备引入PBL教学法的占所调查院校的86.2%,占北美所有院校的79.4%,PBL教学法在北美开展已经很普遍。
港台地区和大陆内地的PBL教学法开展还不普遍。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医学院是在大学三年级进入临床阶段开始应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台湾辅仁大学医学系采用在大学三年级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PBL教学法。他们所开展的PBL教学,原则上都是在临床阶段进行。大陆内地很多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PBL教学法的探索和研究。四军大、南京医大、浙江大学医学院等是在七年制或研究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开展的;北大医学院和白求恩医大是在基础阶段的部分过渡课程进行的;西安交大医学院是在联合办学大专班的学生中实验探索的;湖南医科大学是在护理教学中应用;暨南大学是在口腔内科实验教学中实施。
1.2 PBL教学法特点
PBL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同时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
(2)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具有真实性的任务和问题,PBL中的问题隋景必须是结构不优的、能够自由探索的,且是在现实世界中有一定价值的;
(3)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以及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相比,PBL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认为学习应该是广泛学科或主题的整合,强调社会流合作的作用,强调支持与引导等。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PBL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
(2)PBL是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
(3)PBL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
2 案例式教学法应用研究
2.1 概念、发展与应用现状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而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是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20世纪初,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与企业管理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完善与丰富,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社会发展加速,市场竞争激烈,知识、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现,特别是对人才所掌握的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务实的且有明确目的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案例式教学在我国推广较晚,当前在国内案例式教学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学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并且一些相关的案例教材也开始出现并在实际教学中使用。
2.2 案例式教学法特点
案例式教学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启发式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它试图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通过教师适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实现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2)情景化
案例式教学法倡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者接近真实的学习情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参与性
在案例式教学中,学生有许多参与课堂的机会。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甚至辩论,他们不但可以愉快地理解案例本身反映出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案例式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案例式教学法的魅力所在。
3 案例式教学法与PBL结合应用研究
3.1 结合应用理论研究
当前高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医学高校VFP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较差的情况,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抽象,难以接受和消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非常迫切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医学教育,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经验,因此用于医学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PBL也从当初的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从培养研究生的领域走向中小学及大学教育领域,在医学高校的教学中完全可以采用。PBL在实施过程中所包含的基本环节有: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的问题、后续行动、活动汇报、问题后的反思等。
案例教学方式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形成和运用,最早出现在1910年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中,也与医学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方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
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被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
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种教学方法的成功在于其各自的优点,PBL教学法注重从具体问题细节着手,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案例式教学法则从整体综合应用出发,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够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应用到“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对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必定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3.2 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可分为基础知识、数据库管理及数据表操作、SQL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视图与查询、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应用程序开发等章节。项目组成员在课程整体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采用学案例系统,在具体章节授课的环节结合采用PBL教学法。
教学用案例系统统一采用“学生教务管理系统”。该案例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1)学生基本信息管理
(2)课程基本信息管理
(3)成绩基本信息管理
(4)教师基本信息管理
(5)教研室基本信息管理
基本信息管理包括数据输入、修改、删除、查询统计、报表打印等功能。
在课堂的组织中,每讲解一个新的章节,首先演示教学案例中该章节知识点的实现部分,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先建立“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用处”的感陛认识,之后再引入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并逐步演示案例相关部分的制作过程。如此以来,学生不仅可以牢牢地掌握知识点的特点与用途,还可以灵活运用该知识点完成软件系统的开发。
以视图和查询章节为例,首先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1)如何处理值是动态的字段(如年龄)?
(2)如何方便地设置数据操作权限,从而提高数据维护的安全性?
(3)如何方便地建立SQL查询语句并能够重复使用?
(4)如何灵活控制查询结果的输出目标?
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使用视图和查询来实现,由此引出本章节要讲的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逐一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能够很好地实现跟教师的互动配合,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3.3 实验教学应用研究
作为计算机语言课教学,其实践实验环节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实验环节,学生才能将在课堂中吸收到的知识转换为应用技能。因此,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来组织引导好案例式实验教学,对课堂教学将是有力的补充。在设计实验案例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原则,突出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一个完善的“学生教务管理系统”包括很多功能模块,在有限的课堂学时内不可能逐一将制作方法演示给学生。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课堂中,只将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绩管理模块作为课堂精细讲解的案例,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将成绩管理模块作为验证性实验完成。而其他的功能模块,则按照班级的不同分配不同的功能模块,作为设计性实验来完成。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课堂案例作为模板,在验证其制作过程的同时积累程序开发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设计性实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总之,以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任务相互融合的实验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外延和拓展。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传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4 结束语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对策分析
S85-4
经笔者分析,目前我国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了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笔者将分别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促进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效对策,两个部分来阐述。
一、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养殖人才的需求量大,使得社会出现技工荒。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无法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使得学生的就业成为问题。因此在校的畜牧兽医专业老师需要加强本身的教学质量,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中职学校需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强化本校的教育特色,将专业技能和职业需求相结合,不断的强化竞争力[1]。
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严重脱离实践。在学校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学生却处于被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融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仅有课本,使得学生的学习层面变得狭窄,无法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加上很多的学校在进行考核时,多是考核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部分。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更加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专业实践课程,学生对于专业实践理解不多。
有些学校即使是开展了实践课程,但是实践内容十分简单,多数是以教科书作为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学生专业技能差,出现难以就业的情况。二是,专业教学内容十分单一。在很多的中职学校教学中,并未根据学生水平、学校特色进行施教,使得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掌握的技能相一致,学生并未掌握一技之长,毕业之后失去市场竞争。加上,很多的中职学校教学设备落后,专业技术发展慢,新技术无法及时应用,出现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有偏差,学生的专业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三是,教学脱离现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类型则取决于社会的需求。但是在中职学校之中,畜牧兽医专业盲目跟随专业教材,并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很多的中职学校教师具备有很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十分缺乏社会实践,并不了解社会需求,造成教学与社会脱离的现象。
二、促进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效对策
综上,笔者对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均影响到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改善不良教学现状,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笔者将从:以行为导向专业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联系实际,实施职业教育实训,这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以行为导向专业教学
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学生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欠缺。因此,中职学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为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的职业培训教学,更加注重能够于学生全面发展。行为导向教学与项目教学、案例分析以及任务驱动教学相关联,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在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的过程之中,活动是教学导向,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学生参与教学之中,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获取学习技能、思想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的意义,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深入,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和学习效率。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我们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果一定要关注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没有办法进入高中学习而进入这类院校的,这就意味着他们中的很多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较弱。还有一些学生是在家长的要求下选择这类学校和专业,这就意味着学生自身的很多问题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据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的特点,适当地降低学科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到听得懂,也学得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的进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习,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从而真正的提高自身畜牧兽医专业能力。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抓好专业教师的传、帮、带活动,以老带新,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学校教师管理机制,每年组织本专业课教师参加一次技能考核,考核小组由本专业的专家组成,考核结果作为学校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这样,真正能使双证型教师成为双能型教师,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每年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使教师能与时俱进,掌握畜牧兽医新技术,积累实践生产科研经验,以解决教师实践生产经验缺乏的问题[3]。
(四)联系实际,实施职业教育实训
校企合作为中职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深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到养殖企业的现场运行,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并作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锻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到应用所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深化,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方向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但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中学校的发展。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创新专业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的知识情况,在教学过程之中做到因材施教,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利于学生毕业之后就业。除此以外,还需要组建师资队伍,选择时更加注重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构建一个实践平台,落实专业技能,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叙事研究;心理学;应用分析
18世纪中后期,美国一位心理学上的研究学者首次提出了经验与叙事结构上的相关研究观点,主要的内容包括叙事是怎样对人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的,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叙事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科学意义上的探讨与实践,得出的结论受到人们的追捧与欢迎。在我国当前教学的实际研究过程中,主要的应用的方式包括三个,一个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或是辅导过程中的理论应用,其次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叙事方法使用,最后是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的叙事理论解释与知识传授。
1 叙事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的运用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通常是指咨询者通过对于适当方法的选择,进而针对具体的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进而对于当事人内在内力的唤起过程。
叙事资料对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数据资源是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其也是对于具体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的重要依据。同时,叙事往往与反思密切相关。当我们对于自己生活故事进行叙说时,其实即是对于自己的审视。其次叙事疗法把人与事分开,以人性的眼光看人,而不以道德教育人。从叙事疗法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来看,叙事疗法能够让当事人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专家,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息,进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在整个过程之中咨询师扮演着陪伴的角色。
叙事疗法对多数适合心理咨询的人都有较好的作用,是当今重要的心理咨询方法之一。叙事心理治疗即是让当事人自己讲出个人境遇、个人经历等等生命故事,指导者在倾听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理论方法与语言进行技巧指导,在积极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之中使当事人能够在其故事之中找到遗漏片段以及认知误区,进而将整个故事纠错、补充或重写,进而积极促进当事者加强其生命动机,增加内在力量,进而促成其形成积极认知和重建良好行为方式。
2 高职心理学新型叙事教学方法上的实践
高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让现代教学上的要求得到满足,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因为与时代的发展脱节从而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叙事心理教学方法的出现使得教学的模式得到很大的改变,不仅让课程的内容变得简单易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心理教学上的任务压力。
2.1 叙事教学法内涵
叙事教学上的使用方法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叙事作为开展课堂内容的主要模式,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生活的语境在叙事化的模式下得到升华,这样的处理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在课程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不仅仅利于教师开展课程上的主要内容,也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知识得到很好的消化,叙事上的心理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方面的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利于高职学生在这方面身心上的发展,让学生在艺术理解上的认知活动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培养学生在生活过程中的艺术气质,可以说叙事心理教学上的方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2.2 叙事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叙事教学上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教学上的使用手段,也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得到应用的思路与方法,叙事教学的方法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教学上的方法使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
2.2.1 故事法
故事法直接从字面上就可以得到其基本的含义,就是在基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故事的叙述来营造出教学上的环境,此时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创造出的人物角色与故事情节对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学生不仅仅可以以主体的位置与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在集体的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让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2.2.2 个人经历叙事法
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知识点的难以理解使得学生丧失跟随教师的思路对问题进行解决,主要的原因是高职心理学知识一般具有较高的层次性,并且许多的知识点较为抽象化,所以一堂课下来许多的学生在课程的中部的位置就已经放弃后面的学习内容了。此时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是一些趣事或是一些伤心的往事,但是无论试什么性质的经历,都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将大家的注意力进行吸引,致使很多人的经历可以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这样的结果不仅利于课堂知识的开展也可以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进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来。
3 叙事研究在校本培训层面的运用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校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相较于其他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能有效地弥合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疏离,更切合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现实需要和实际条件,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手段。
教育叙事拥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例如在教育科研领域之中的运用过程之中,显现科学性的缺失。“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还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在教育叙事从国外被引进及其本土化的过程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却没有形成一套有价值的操作方法,一些人张冠李戴,机械地套用教育研究者进行叙事研究的具体过程与技术,将其视为教师叙事的方法。所以说教育叙事究竟应该如何开展还需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普适性的缺失也是一N局限,教育叙事从教师叙述的特定故事情境中发现教育的意义,这就使得所得出的解释性结论也是情境性的,这种情境是不可重复的,无法回答普遍性问题,也就无法据此建立起普遍一般的理论。
结束语
心理学上的叙事教学方法研究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具有很重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上的考验也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高职院校应积极的利用各种方式对教师在心理学叙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技能培养,尽量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叙事的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立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