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小知识范文

高中化学小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化学小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化学小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04

新课改以后,高中化学科的高考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由以前的四道必答题,变成了现行的三道必做题加一道选修题,其在内容和要求上也随之出现一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 在内容上除了增设的一些新内容外,其他内容不变,只是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发生改变,以前很多在高二、高三才有的内容放到高一年级时要求上,而在高一学过的很多内容到高二时又重新上,但是其要求的难度、深度、广度、容量因其属于必修或选修部分而不一样;2. 考纲的要求悄然发生改变,化学科的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即从过去注重知识的记忆、应用、内容题型的固定模式变成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解、灵活创新和有选择性选考的考查学科素养的能力型模式。在新课改浪潮的巨大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其目的都是最大化地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理解更多的知识,以提高课堂效率。下面,笔者就教师如何才能高效实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一分工作,十分准备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分工作,十分准备的备课是关键,认真研究吃透考纲,全面把握新课改后高考化学的考试范围和内容要求,准确把握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是很有必要的。在进行教案和学案设计时,一定要严格遵照考纲的考试范围和内容要求,对于在必修和选修都出现的内容,应准确把握好该内容作为必修内容时的深度和广度,不能一味地拓展和增加难度。而在选修部分再一次出现的内容则要按照考纲的要求适当地拓展和增加难度。体现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从而做到详略得当、减少重复、重点突出。

二、科学有序地实施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遵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科学有序地实施课堂教学,以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从而保证知识传授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于学生可以通过记忆、自学等自身能力可以掌握的基础性、记忆性知识,可一笔带过,对于传统高考要求且经常考的内容,在新课改中出现但不考的应不考虑,而对于重点内容则要重点讲,而且耐心地力求讲清讲透;对于练习的讲评,要做到详略得当,对于大部分学生都答对的,力争不讲,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完成不太难的题目,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又可以节省时间,而对于大部分学生完成不好或不会做的重点内容才详解。

三、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对点地选择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选择不但应力求与教案高度统一和匹配。还要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匹配。我们许多教师都认为“百度”是最好的教师和助手,经常从网上获取课后练习和测试题,或全盘使用我们所征订的资料。亦或全盘使用同一年级的教师自己出的练习,从未考虑它们知识点、练习的难度系数与自己上课内容的吻合程度,这样不但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内容和练习的脱节。也增加课后讲评的时间和难度,曾有很多教师和笔者抱怨或感慨,以前的学生水平是测试两节课,讲评半节课,最多一节课;现在的学生水平是测验一节课,讲评两节课,甚至三节课,一节课只能讲五六题选择题之类的话。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没有按照我们教案点对点地设计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造成课堂教学内容和练习的脱节。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教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精心设计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或根据自己所用的随堂练习、课后作业或资料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和学案;而不是从他处随便弄来一份试题,不负责任地随意丢给学生,然后过后去抱怨学生这也不会、那又不做。这就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上做好工作,包括教案和学案的精心编写、题目的精选精编、训练作业的定时布置、及时批改与反馈、课堂教学过程的精活和实用。

四、深入}海,丰富解题技巧和经验

教师通过不断的做题,不但可以使自己在讲评练习的时候更加有信心,讲评得更加流畅,还可以丰富自己的解题技巧和经验,甚至可以做到一题多解,不同学生对同一种解题方法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一题多解而使从学生做到东法不会西法会的效果。另外,还有利于对题目进行筛选,达到精选精练精讲,避免学生进入题海中造成疲惫不堪又效率低下。

五、增强自身的课堂掌控能力,科学而有艺术性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课堂突发事件是指课堂中突然发生的教师意料之外的事件。很多教师很容易想到学生打架、突发急性疾病或侮辱谩骂教师等几率很小的事情;其实,笔者这里说的并不是上述发生几率很小的事件,而是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对知识的突然发难,问与学习无关的内容,或是自己随意地、控制不住地带来新的话题、笑话等。这类事件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遇上此类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坚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正面启发,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民主平等。同时,注意讲求时间和效益,既抓紧时间,又不偏离课堂教学目的,中断教学进程,这是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前提和原则。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控制教学中可以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提高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2篇

关键词:电化学教学;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设计;校本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09-02

伴随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渐渐体验到化学课程改革对于化学教学的进步和改变,也真实地感受到课程改革中也出现了某些新情况,它要求学校对于国家课程“因生制宜”的创新性改革与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来完成再实施过程。高中化学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指的是依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校依据自身的性质、特征与情况,把国家层面上建设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改变成符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操作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始的一个方面。本文主要结合化学新课程实行的现实情况,浅谈我们对于电化学知识内容综合教学的操作和反思,探讨“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设计”。

一、模块构成下经常遇见的问题

(一)很难掌握教材的整合

高中阶段关于电化学知识的内容分散到了《化学2(必修)》、《化学反应原理(选修)》、《实验化学(选修)》三个模块中。

《化学2(必修)》使学生在初中科学知识的了解上,借由平常生活与生产中的例子、实践来证明化学能和电能的知识内容。因为这个模块太过于重视基本知识,许多的基本原理与概念都是僵硬提出的,内容之间缺少内在逻辑联系,完全没有联系到探究方式,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基本的知识内容。《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的出发点高,具备一整套的知识系统,而且理论性强。这个模块要求学生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方面,知道化学改变要遵循的基本原理,研究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其使用化学改变要遵循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来满足学生自由发展的要求。

《实验化学(选修)》旨在指引学生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研究关于电化学知识内容的情况,进行实验操作研究。这三个模块之间,知识的重复较多,不利于慢慢地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而且教材为了体现知识上升的效果,三个模块之间的知识目标太分散、没有很好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处理有关问题时难以准确地、灵活地运用相关的电化学知识。

(二)很难提升教学质量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电化学)在三个模块中的教学时间最多是10个课时,可是在许多模块知识方面上,新概念多且理论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跳跃性思维”,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难适应这种思维改变。在教学方面,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不同的课本中重复出现,尽管教学目标不同,可是重复出现的内容肯定会设计某些知识链接,教师讲解链接就相当于复习已学知识。如果复习用的时间较多,大大缩小了有效的学习时间,学生感觉一直在上复习课的,缺少新鲜感;如果复习用的时间较少,教师很难将课本的知识内容讲解清楚,致使学生不能深入了解课本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三)很难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化学教学课堂赐予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权。在教授化学知识时,化学教师让化学课本变成教学的载体,使用课本教授知识,而不是以前的教授课本。但是,在电化学知识内容教学的整理中,较少的化学教师会去建立适合自己现实情况的、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的知识系统与教学设计。一些教师觉得只要教学紧紧伴随课本走就算是实行了新课程教学、改变了教学观念,便盲目地来设计电化学教学。而另一些教师则是靠着自己过去的教学经验,觉得以前的教材知识系统是符合认识规律的,通过老旧的体系来设计电化学教学,违反了新课程的宗旨。显然,这两种教学方式都严重脱离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观念。

二、使用校本化的新方式

要处理课程实施中电化学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就需要我们通过校本化实行化学教学,就是要从教学目的的校本化、教学知识的校本化、教学手段的校本化、教学评价的校本化等角度入手,将断续的知识内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前后的顺序连接,让所有模块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探究方式结合起来,再配合学校的教学现实实施校本化的开发。

1.教学目的的校本化。教学目的的校本化是指在制订校本化教学的目的时,要将化学课程标准当作重要的依照,在理解学生、探究学生的个体差别的情况下,通过整理核心知识重新安排教学顺序,制定出系统的、清楚的教学目标。学校可以在不打扰学生的文理选择的情况下,先不用学习高一《化学2》中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的知识,在高二上学期实行电化学内容必修和选修的综合教学。这样,综合课时明显比指导意见节约时间,还可以空出其他的时间实行实验研究和整体联系,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知识的校本化。教学知识的校本化是指在严格依照国家的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于专门的本校学生的学习特征,有针对地对于化学课本知识、课程内容分进行分类和改变以及教学顺序的调换等,建立适合学校的认识水平发展和有中心概念的知识体系,建立“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电化学知识内容的综合教学时,对于不同模块中的知识,针对知识主干部分进行修改与补充,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进行连接,建立起一个具备探究思想的、完整的体系。

3.教学手段的校本化。教学手段的校本化是指在综合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要求和个性特征、教师自己的教学特点与教学知识的性质等来挑选教学手段,进而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高效教学方式。在电化学的教学中,考虑到概念、基本原理的某些内容很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化学基本原理的推演,多关注化学基本原理的使用。

在综合教学中我们指出“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就是依靠具体的知识内容,自主地和同学或者教师合作来研究、提取出基本概念,建立起化学学科的观念系统。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综合设计中,从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着手,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电极反应时可以发生的原因,为了提升电流速度,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了“盐桥”的模型,进而在知道电极反应的条件上建立原电池的模型。

4.教学评价的校本化。教学评价的校本化是指在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行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符合自己的学生成长的化学评价系统,既要综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学生的真实能力,又要综合学校、家长的情况来实施,也就是所说的教学评价的校本化,从评价上实现“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性的评价时,我们所设计的“综合学习单”就是已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别,包括作业完成的水平、团队能力、课堂活动的参与等,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

三、总结

综合教学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行的一种方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行是对于新课程标准所制订的教师课程的权利的一种尊敬,同时也是教师难以逃避的一种主要义务和权利。学校可以使用不同形式的教学和学习实践,改变师生的教学看法与课程看法,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可以使用各种方面的渠道,不断获得外部的有效资源,深入获得内部资源,优化有关的鼓励和惩治体系,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师着手与校本化国家课程的研发和校本化教材资料的编辑,让教师高效地进行和实施“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吕晓燕.高中化学与“e~-”有关的知识整合[J].发展,2010,(04).

[2]袁亚莉.立足新课改要求 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3).

[3]潘小蓉.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1).

[4]王秋生,方绍龙.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教学科学版),2007,(08).

[5]陈永辉.谈高中化学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0,(06).

[6]李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J].中国教学技术装备,2008,(24).

第3篇

一、转变育人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是一群特殊群体,常常受到忽视或漠视.同时,因这些学生经历了不少失败体验,因而存在一定的消极心理.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穿插化学科学家探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利用科学知识来引导学生体会科学价值,以科学眼光观察世界,以科学态度面对问题.如学习原子与分子概念等,可引导学生明白世界是物质的,理解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强化双基教学,构建知识模块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双基教学是其关键所在.教师要通过合理分类基本概念与理论,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运用多变方式,以强化双基教学,让学生把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构建知识模块.

第一,合理分类化学理论与概念.①直观型概念,模式固定,通过感知与记忆即可把握.如化学反应速率、物质化学式、元素符号与名称、单质与化合物.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等.②简单理解型概念,需简单加工概念才可理解与把握.如非电解质与电解质,需由“或”与“化合物”上进行理解与把握等.③抽象型概念与理论,较为复杂而多变,需由本质上进行理解与把握.如化学平衡、原电池原理等.

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①多变的引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故事、图片、游戏等引入法.②注重预习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③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有常规练习题,有比赛方式练习.

三、加大教改力度,开发校本教材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若想提高教学实效性,还需加大教改力度,这是课程改革的推动力,是化学教师得到解放与自由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善于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促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更富有地方特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社会,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融于社会生活之中.

例如,通过专题形式对校本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这不必与书本内容有连贯性,仅需开发有关书本内容的化学教学资源,使之变为具有特色的专题,以补充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情况,并深刻理解与记忆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注重实验实训,突出学以致用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实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学生化学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院校与教师应重视实验实训,以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联系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把握实验操作原理,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学会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创造力.

例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取”时,教师可将其作为实验实训内容.首先,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明确实验目的:理解氢气的实验室制备的原理,把握其制取方式,并能够试着改进实验发生装置;观察各种金属和酸的化学反应,可选择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的药品;联系已学知识,正确选择发生装置与收集方法;可选择氢气的实验室制备的方法.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实验实训,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药品,并填写好实验报告.

五、践行教学互动,促进和谐发展

第4篇

一、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己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对自己最可行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职业奋斗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职业理想的一个过程,在中职学校的思想教学中,职业理想教育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与中职学校的教育思想连通着。职业教育又称道德教育,假如职业理想教育是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与职业方向的具体化进行论证的话,那么实现道德教育就是提出尊敬职业的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让学生建立自己职业的理想,努力地为职业理想的目标而奋斗,对自己本身的职业选择给予坚持到底的信心,传授爱岗敬业的道德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敬业爱岗基本道德与职业道德是教育的根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都在职业道德精神的职能和功能中体现出来。

二、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目前来说,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正处于发展职业理想的重要时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学习,逐渐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学生已经能自行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家长与老师的控制,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及发展方向,体现出自我价值观。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后首先就是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的选择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有时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在生活中,经常发现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喜欢与同学规划相同的职业方向,导致在工作中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长处。所以,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将学生的学科、专业与身心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理想的知识,让学生能充分了解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道路及社会需要的人才,认识自己的价值。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自身的专业知识,重新对自己的职业理想进行科学规划,使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实际与科学,促进中职校学生的健康发展,确定自我奋斗方向。职业理想教学中要使用科学的手段及方法,指导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职业理想、能力以及所学的专业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及优势,认真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职业理想教学的提高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做好了准备。

三、注重正确职业道德培养

不管从事任何职业,职业道德都是要遵守的规范准则,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有着推动职业生涯的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行业都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力,公司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一些知名企业已经将职业道德纳入企业的考核标准。目前,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企业的文化与产品质量的竞争,职业道德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职业规划的实效性。学生学习的环境对提高校园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学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高雅、卫生、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比如:鼓励学生勤工俭学,通过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精神得到有效培养;每隔一段时间对学生的班级、宿舍进行评比,督促学生养成爱卫生、讲文明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团结奋斗的精神。学校在学生活动中心要设立警示牌及与职业道德有关的格言,在学校的网站上建立专门的网页,开设与道德教育有关的专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

四、增强职业理想教育实效性

中职学校的教学优势是学生对自己专业有着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所没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仅仅是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而不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造成了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对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得很透彻,而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却经常出错。职业规划教学是指导学生选择职业的课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清楚认识自我及职业规划,总结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职业理想的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工作时的技巧得到提高,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多争取一些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企业的文化。在平时的上课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知识,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第5篇

由于离子键无饱和性与方向性,所以离子晶体中无单个分子存在。阴阳离子在晶体中按一定的规则排列,使整个晶体不显电性且能量最低。离子的配位数分析如下。

离子数目的计算:在每一个结构单元(晶胞)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微粒在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也有所不同。一般的规律是:顶点上的微粒属于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为18,棱上的微粒属于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为14,面上的微粒属于该单元中所占的份额为12,中心位置上的微粒才完全属于该单元,即所占的份额为1。

1.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有6个Cl-,每个Cl-周围有6个Na+,与一个Na+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l-围成的空间构型为正八面体。每个Na+周围与其最近且距离相等的Na+有12个。晶胞中平均Cl-个数:8×18+ 6×12 = 4;晶胞中平均Na+个数:1 + 12×14=4。因此,NaCl的一个晶胞中含有4个NaCl(4个Na+和4个Cl-)。

[TPY4-2-17.TIF;%80%80,BP]NaCl晶体

[TPY4-2-18.TIF;%80%80;Z*2,Y]CsCl晶体

2.氯化铯晶体中每个Cs+周围有8个Cl-,每个Cl-周围有8个Cs+,与一个Cs+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s+有6个。晶胞中平均Cs+个数:1;晶胞中平均Cl-个数:8×18=1。因此,CsCl的一个晶胞中含有1个CsCl(1个Cs+和1个Cl-)。

二、金刚石、二氧化硅——原子晶体

[TPY4-2-19.TIF;%80%80;Z*2,Y]金刚石晶体

1.金刚石是一种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每个C原子以共价键与4个C原子紧邻,因而整个晶体中无单个分子存在。由共价键构成的最小环结构中有6个碳原子,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每个C原子被12个六元环共用,每C—C键共6个环。因此,六元环中的平均C原子数为:6×112=12;平均C—C键数为:6×16=1。C原子数∶C—C键键数=1∶2;C原子数∶六元环数=1∶2。

2.二氧化硅晶体结构与金刚石相似,C被Si代替,C与C之间插氧,即为SiO2晶体。则SiO2晶体中最小环为12环(6个Si,6个O),最小环的平均Si原子个数:6×112=12;平均O原子个数:6×16=1。即Si∶O=1∶2,用SiO2表示。

三、干冰——分子晶体

[TPY4-2-20.TIF;%80%80;Z*2,Y]

干冰晶体是一种立方面心结构,立方体的八个顶点及六个面的中心各排布一个CO2分子,晶胞是一个面心立方。一个晶胞实际拥有的CO2分子数为四个(均摊法),每个CO2分子周围距离相等且最近的CO2分子共有12个。分子间由分子间作用力形成晶体。每个CO2分子内存在共价键,因此晶体中既有分子间作用力,又有化学键,但熔、沸点的高低由分子间的作用力决定,重要因素是相对分子质量,因此当晶体熔化时,分子内的化学键不发生变化。每个结构单元中含CO2分子的数目为:8×18+6×12=4。

四、石墨——混合型晶体

[TPY4-2-21.TIF;%80%80;Z*2,Y]石墨的结构

石墨晶体是层状结构,在每一层内有无数个正六边形,同层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晶体中C—C的夹角为120℃,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瓦尔斯力,每个C原子被六个棱柱共用,每六个棱柱实际占有的C原子数为2个。每个正六边形拥有的C原子数为:6×13=2 ;每个C原子平均形成 32个共价键,C原子数与C—C键数之比为2∶3。石墨的独特结构决定了它的独特性质,该晶体介于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之间,因此具有各种晶体的部分性质特点,是一种混合型晶体。

五、固态金属单质——金属晶体

第6篇

一、课前小测,做好有效复习的积累

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准确无误地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并能灵活熟练地进行应用,就需要在每一节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再现和积累。针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每节课前,教师可以先用5分钟有针对性地精编或改编部分题目进行课前小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和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这样以测促练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时间少、没有整块时间进行测验的困难,为学生后面的总复习做好了知识的积累和铺垫。课前小测环节的设置,不仅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能学以致用,而且还能保持适当的紧张感。实验表明,当人的眼、耳、口、手、脑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后,这时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二、调整顺序,实现有效复习的突破

1.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复习顺序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学生对于刚学过的知识留下的记忆是最深刻的,越是前面学习的内容越容易遗忘。为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认知特点,适当调整复习顺序。在初中化学中考复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对《 酸、碱、盐 》这部分知识感觉较难,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我在复习过程中对教学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首先从《 酸、碱、盐 》知识入手,由于学生刚完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所以复习起来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接着再复习《 金属 》的相关知识,由于这部分知识与《 酸、碱、盐 》联系最为密切,学生学起来相对轻松些。然后再复习《 溶液 》《 水 》《 氧气 》《 二氧化碳 》《 化学与生活 》《 燃料 》等。复习好宏观知识后,最后再复习微观的《 分子、原子、离子 》,以及《 质量守恒定律 》《 化学方程式 》等知识。这样调整复习顺序的优点是:①把密切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点之间能相互铺垫,学生理解起来能水到渠成,融会贯通。②把重点、难点知识前置,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训练。

2.做好提高学生复习效果的专题穿插

在复习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复习的效果,教师还要把整合好的复习专题穿插到相应的内容之后,比如把《 常见气体的制取与性质 》专题穿插在复习完《 氧气》《二氧化碳 》后,把《 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运用》专题穿插在复习《 金属 》知识之后。这样既能使基础知识得到拓展和升华,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寻找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整合资料,奠定有效复习的基础

资料的选取和整合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一本好的复习资料,可以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资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如何才能从种类繁多的资料中选取到适合自己使用的复习资料呢?我认为首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各种资料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备课组内教师的集体智慧,变“单兵作战”为“集体作战”,把整个初中化学的内容细分为《 共存问题 》《 物质的鉴别 》《 常见气体的制取与性质 》等若干个小专题,分别由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专题资料的收集和编制。最后进行集中整合,得出完整且实用的复习资料,为有效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因材施教,确保有效复习的关键

我们的先师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在化学中考复习过程中,为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中考复习中去,都能学有所获,因材施教成了确保有效复习的关键。

1.对于学困生,帮助其树立信心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感到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样的学困生,我们只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所教过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名叫小雄(化名)的男孩,几乎跟班上所有科任教师都“唱反调”,在家里的表现也很糟糕。在某次闲聊中,我得知他在电脑方面有特长,于是,在化学课上提问他时,我便称呼他为“电脑专家”,也许是因为受到了尊重的缘故,他开始乐意回答化学问题,喜欢上化学课,化学成绩也有了很大提升,多次化学考试都拿到了95分以上的好成绩。由于他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找回了做人的尊严,其原有的“逆反”“对抗”情绪也得到了有效的疏导,不再是教师和家长眼中的“坏小孩”了。

2.对于中等生,帮助其明确目标

中等生,这一庞大而又有潜质的学生群体,由于他们在学习方法上不够科学,常常导致他们在复习的时候顾此失彼,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尽管他们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目标,但来自学习上的打击又让他们显得犹豫不决。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要教师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学习方法,对他们给予关注,就会激发出他们无限的潜力。在我所教过的众多学生中,有一名叫小浩(化名)的孩子,头脑十分聪明,思维也很好,但由于他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所以学习习惯很糟糕。在学校开展的“党员重点帮扶对象”活动中,我有幸遇到了他。从班主任那里得知他的情况之后,我便主动找他谈心,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还经常关心他的学习情况,让他感觉到教师时刻关注着他。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小浩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被学校评为了“学习标兵”。

3.对于优秀生,帮助其搭建平台

优秀生,是深受教师喜爱的学生群体,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在课堂上常感觉“吃不饱”。对于这群学生,我们要不断地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他们不断学习的欲望。我在复习过程中是这样做的:针对每个优秀生的不同特点,课堂上,我请他们担任“化学专家”,让他们给全班同学讲解压轴题、把关题和易错题。由于同龄人的思维方式相近,所以他们的讲解比教师的讲解更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于讲解者本身,为了把相关的问题讲明白,他们常常会在课前主动找到老师,把要讲解的问题先讲一遍给老师听,确保做到有条不紊,胸有成竹。让优秀生担任“化学专家”讲题,不仅能帮助优秀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其他层次的学生提高成绩。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教育 环保意识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化学会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绿色化学”口号。“绿色化学”是指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使绿色化学的观点与新课标的教学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一、 联系地方环境状况,树立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利用化学学科优势,教师可以密切联系当地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方工业和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城市污水、工业“三废”的无节制排放,不仅阻碍了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给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危害,严重危及人体的健康。我们应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对空气和附近工厂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指导学生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实施绿色化学的重要性;明确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提倡绿色化学,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树立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

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内容

现行的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一定的绿色化学知识,教师要时刻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例如:实验室制氯气的实验中,多余的氯气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防止尾气对环境造成污染,教师可同时讲解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等;在谈到“硫和氮的氧化物”的问题时,教师可讲解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大气的污染与防治;在谈到“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时,教师可介绍硝酸型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危害,以及汽车尾气的处理;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出化学电源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倡导回收旧电池,减少污染;在讲“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时说说能量的开发与利用、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应合理应用化学,用绿色化学观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并为人类在绿色的地球上生存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教材中实验所占的比重很大,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的产生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危害。 在化学实验中实施绿色化学,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药品的利用率,减少原料的消耗,降低实验成本,减少学校的开支,同时可减少污染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师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开展微型化学实验

用绿色化学的新理念对化学实验进行微型化,发展微型化学实验,利用微型仪器、尽可能少的试剂进行实验,能减少中间生成物的转移过程和试剂在器皿中的附着量,从而减少实验中的“三废”。它具有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约实验材料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便携等优点,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2. 改进化学实验,减少环境污染

化学实验总伴随着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会造成环境污染。做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考虑这些实验有没有污染环境,是否可循环利用、可回收再用、可再生利用,如何防止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与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程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试剂和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3. 实验操作规范化,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化学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和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难得的机会。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言行一致,做到实验操作正确规范,尤其是涉及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比如在药品的取用和称量、液体的量取和转移、过滤等基本操作过程中,准确熟练的动作可避免药品洒落、挥发而造成污染。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一定要按指定程序倾倒或回收,这样才会牢固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创意利用废物

第8篇

关键词 高分子化学 无机化学 高职院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44

“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之后新开设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及其化学反应,该课程的学习为学好后继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然而,“高分子化学”由于内容抽象、概念多、公式复杂等特点,使得很多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信心不足。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该课程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该课程学习的质量,很多一线教师开始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其中,陈静、王小龙、何冰晶等①②③④认为,教学中不能孤立的去讲授该课程,应注重加强高分子化学知识和有机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无机化学知识在高分子化学学习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Y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心得,分析了无机化学知识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1 自由基聚合

自由基聚合反应是连锁聚合反应中最重要、最典型的一种聚合反应,生活中约60%高分子材料,都是按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的,如:PE、PP、PVC、PMMA、ABS、SBS、SBR、丁氰胶、丁苯胶等。自由基聚合反应是单体借助于光、热、辐射、引发剂等的作用,使单体分子活化为活性自由基,再与单体分子连锁聚合形成高聚物的化学反应,聚合过程见图1,也就是说,要想使单体小分子转变成高聚物,活性自由基是贯穿着整个自由基聚合反应的主线,然而,什么是自由基?自由基是怎么产生的?自由基的活性以及自由基的化学反应等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自由基方面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学习接下来自由基聚合机理的问题。因此,教师上课时必须首先讲自由基知识。

自由基,化学上也称为“游离基”,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光、热等外界条件下,共价键发生断裂而形成的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授课时,应结合无机化学知识系统的复习共价键的相关知识。共价键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化学家路易斯提出的,通常是指两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而这两种原子的电负性一般相差不大。共价键可以是单键,也可以是双键和三键,根据共价键的极性情况,又可以把共价键分成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通常是由不同原子组成的,非极性共价键通常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当学生充分了解了共价键的相关知识后,再进一步讲清楚共价键是如何断裂形成自由基的。共价键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发生断裂的方式不同,如图2。通常共价键在光、热等的条件下易发生均裂,形成的两个原子各带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叫做自由基;在极性溶剂或者催化剂作用下易发生异裂,产生了带有不同种电荷的离子。至此,学生便了解了自由基是什么,自由基是如何产生的问题。

然而,对于一个小分子来说,共价键通常有很多个,在形成自由基的时候究竟是哪一条键发生断裂呢?即影响共价键断裂的因素是什么?此时,教师又可以展开讲授共价键断裂的因素有哪些。如此讲解,帮助学生揭开了自由基神秘的面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疑虑,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有信心。

在讲授自由基聚合反应时,必须要讲到它的引发体系,其中引发剂是最常用的引发方式,要重点讲解。常用的引发剂主要有偶氮双腈类、有机过氧类、无机过氧类和氧化―还原类引发剂。对于前三种引发剂,其共价键的断裂通常发生在C-N、O-O键之间,因为相对于C-C、C-H键的键能,C-N、O-O键的键能要低很多,也就是说共价键的键能越小越易断裂,越易形成自由基。然而,含有弱键的引发剂通常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分解成自由基,若是聚合反应要求的温度较低该怎么办呢?此时可以在过氧化物类引发剂里加入还原剂,便成了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这里面除了有共价键方面的知识外,还涉及到无机化学里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如过氧化氢和亚铁离子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的方式见图3,过氧化氢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亚铁离子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两者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亚铁离子把自己的一个电子给了过氧化氢,形成了氢氧根离子,本身化合价升高变成了正三价铁离子。然而,在讲授过硫酸盐和亚铁离子引发体系的时候,如图4,该引发体系产生了一个带负电荷的硫酸根自由基,这和大多数学生一贯认为自由基应该是电中性的认识是不吻合的,因此这里要结合以上自由基的知识进行拓展。自由基可以是电中性的,也可以是带电的离子,判断某种物质是不是自由基,关键是看是否存在不成对的电子。

2 离子聚合

离子聚合是另一种重要的连锁聚合方式。由于反应活性种所带电荷的不同,离子聚合可以分为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和配位离子聚合。⑤和自由基聚合反应不同,离子聚合对体系中的水、空气及杂质等非常敏感,且通常在低温下进行,给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增加了难度。然而,离子聚合反应在高分子合成的理论研究上和工业生产上同样具有着重要的地位,有些重要的聚合物只能使用离子聚合的方式进行合成,如热塑性弹性体SBS、聚甲醛、丁基橡胶等。因此,离子聚合也要详细讲解。

第9篇

【关键词】学案 高效 高中化学

为了顺应课改潮流,我校借鉴新绛中学、番禺象贤中学等学校的教改经验,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始实施“五环”学案的教改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分离的问题。既可以在完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打破学习时空的局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五环”是指这种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教师制定学案、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课后总结反思,概括起来即是“学案、自主、合作、展示、反思”五环节。在这五个环节中,学案是主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明灯,学案的优劣决定了高效课堂能否实现。下面本人根据这两年来的教改实施经验,谈谈如何编好学案,实现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1理论探究

学案,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将教师的“三维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的“三维学习目标”。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充分综合了集体的智慧编写而成的。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是学习教材的点睛之笔,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在自主课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学生在学案引领下高效学习。因此,学案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

2编好学案,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

编写“导学案”可遵照一定的模式,一课时出一个学案,由情景导入、学习目标、知识回顾、课堂导学、课堂练习(又分为A类题、B类题、C类题)、总结反思六部分组成。设计学案时需要把握好一些基本的原则:学案编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学习目标问题化,学生行为具体化,学案要求层次化,力求简洁,为学生惜时增效。

2.1热点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关心天下事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科书的编制需要一定的周期,其中的社会时事不免有些过时。例如,在《硫和氮的氧化物》中,教材是用2004年1月12日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来导入的,而我们在编排这一学案时,是这样的:“你知道北京的雾霾是什么吗?是怎么造成的呢?人们为什么要戴上口罩?以后该怎么办?”一个当下新闻联播中的热点话题能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无穷探究。用最新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环境问题去代替更新较慢的教材导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激发学生产生更强的学好化学为社会多作贡献的愿望。

2.2学习目标具体化,当堂可检测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中,教材内容较为抽象难懂,那么如何在一个课时内让学生学习“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分子结构的鉴定”呢?我们是这样编排这一课时的学习目标的:

(1)通过典型实例学习,学会分析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由此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重点)

(2)能记住李比希法分析碳氢元素的原理及装置。

(3)能从质谱图、红外光谱图、核磁共振氢谱图中读取有用的信息。(难点)

具体化的目标,让学生有据可依,绕开了一些应该用来指导教师“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2.3温故而知新,知识链接

一个学案引领学生学习一个独立的新知识,那么学习本课内容相关联的知识及背景,或本课学习需要哪些其他知识,或以往已学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用“课前小练”或“课前小回忆”来扫清学生学习知识的障碍,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2.4课堂导学,整合归类,“导读、导听、导思、导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材中的知识只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如果就知识论知识的学习,永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优质学案,旨在指导学生开展有效自学,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的方法。由于化学学科中各模块的知识形式不同,在编写学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教材内容来制定不同形式的学案。

2.4.1巧用对比,强化记忆

化学物质的性质有其相似性,又有不同点,由于刚刚接触新知识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快分辨并记住,而设置表格比较两者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新的知识要点。这就是“对比型表格”学案。如苯酚的学案。

2.4.2问题层次化,导思、导学,增效提兴趣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教师在制作学案时,用设问把知识点串起来,层层设问,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由浅入深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式学案特别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例如:对于选修4第二章第二节《速率的影响因素》中,“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可设置如下探究式方案。

认真阅读课本P20至P21,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如何用实验来研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完成课本“实验2-2”。

(2)试用图象来表述课本“实验2-2”的实验结果。

(3)如何用有效碰撞理论来解释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反应体系中的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有没有改变?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百分数呢?

(4)小结: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此学案先用第一个问题来导思,让学生去复述教材出现的实验内容,并提供实验器材让展示的学生做演示实验;第(2)项培养学生将知识充分内化为能力;第三个问题采用层次化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应用比较抽象难懂的碰撞理论来解释宏观现象;第(4)项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4.3 以练促学,巩固过关

“化学计算”这一模块,学生通常是死记公式,机械地套用公式,对于稍有变通的题目就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在设计这一类型的学案时,应先创设环境,让学生灵活应用公式。在学习pH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学案。

【例题】(1)计算0.1 mol/L的盐酸的pH?

②pH=12的NaOH溶液中E(H+)、c(OH-)分别为多少?

③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a. 100℃时纯水的pH值为6,小于7,因而此时纯水呈酸性;

b. 10℃时纯水的pH值比60 ℃时纯水的pH值大;

c. 25℃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和盐酸的pH值之和为14;

d. 25℃ pH=3的醋酸溶液中的C(H+)与pH=11的氨水中C(OH-)相等。

此类化学计算的教学,以练促学,然后列出易错点加以巩固。

2.5当堂检测,梯次渐进

学与练相结合,学案中的“当堂检测”划分为A、B、C等级。一个班的学生是有差异的,练习题划分等级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设计学案上的题目时,老师要把握好学生该用多长时间去完成,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划分等级。A类题能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B类题体现对本节课内容的应用;C类题是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C类题是对学有余力学生的要求的,这样能让优生更优,有待激发的学生也积极向上。

2.6总结反思,查漏补缺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 课堂教学 实效

随着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课程标准,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中掀起了一股“学习新课标,创设新课堂”的教改热潮。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新一代综合性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需要,成了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由于职校学生就业率不高,社会的认可度不高,学生容易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消极思想。同时,没有形成良好的校风与学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2.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对英语学科不感兴趣,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更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放弃了英语。

3.英语课程与时代脱节。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职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多数中职英语教材内容陈旧、单一,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创新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现阶段中职英语教学状况,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进行改革,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建立正确的、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建立开放的、民主的、活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消除学习的焦虑感和紧张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1.改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在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思想是搞好新教材教法的前提,新观念是用好新教材的保证。在现阶段,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从事教学已不再受学生的欢迎了。因此,教师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场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一节好的英语课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创造和谐的教学活动氛围,令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到如此,教师自己首先应对英语教学感兴趣,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根据英语学科的特色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激发其潜能,增强学习效果。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兴趣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能力的契机,教师应在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己如何吃透教材,深刻理解英语课的性质和特点,想法设法创造乐于学习的语言环境上做“文章”。

(1)用直观教学法。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要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状态中开启“自主学习”的心扉。

(2)采用情景教学。日常教学中,我注意使用情景教学法,以听说训练为主导,以课文教学为依托,使教学活动尽可能置于语言情景中进行。

(3)多给学生一点激励和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高一点,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其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作为英语教师要时刻将“我希望你能学好英语,并且也相信你能学好英语”的期待意识流露给学生,让其产生努力学习的冲动。

(4)课堂中,结合教学进行信心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可作出及时的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别忘了用“Very good!”(很好!)“Excellent!”(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well-done”(不错)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加以斥责或冷嘲热讽,可以用“Makeit easy”(别紧张)“ndoesn’tmatter,just have a try”(没关系,来试一下)“Try it again”(再试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从而消除惧怕和紧张情绪,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开发学生潜能。现阶段,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及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我们“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激发学生潜在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能够在英语学习中独立自主地学习,就会不断地思考问题,就能吸收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搞好音标、字母、拼写和单词记忆的教学。英语有自己突出的拼写规则,教会学生拼写规则,让其根据规则去记忆,学生就会倍感轻松。其次要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对语言的运用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讲解语言知识固然重要,却不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的好方法。学生在对话练习时,最重要的是要鼓励他们多开口,不能只当听众,不怕说错,只怕不说,让他们明白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用于交流。再次是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和复习。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在预习时应该要求学生将一个单元的内容全部了解一遍,重点理解对话、句型和课文,发现不理解的词、句或短语,先将其记下来,在课堂上加以解决;在听课的过程中,如何听好课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把握重点、难点,教学生学会做笔记,记的同时分清主次;在复习巩固时,首先要让寻找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及时把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反复记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有侧重地复习。

三、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学习效率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英语课的前提。卢梭说得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老师。”教育首先是温暖的,有人性的。爱心、热心是责任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应当利用爱的教育力量,激发师生情感共鸣,学生在爱的力量感化之下,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教师还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适当场合给予表扬。

教师要认识到,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他们喜爱上英语,必须对学生倾注“爱”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学生的过错能够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帮助,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上的问题,从内心深处与学生相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此,学生在亲其师的基础上,才可能信其道;教师在授课时保持最佳心态,以自己的情去育学生的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消除紧张感,学生才可能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团体学习,才可能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点燃学习的热情。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灵活处理和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第11篇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知识内化中谈些体会。

一、丰富课堂“简笔画”

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与其认知结构密切相关,是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例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是我们学习必修一的基础,因为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就在细胞内。课程标准关于这一节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我在讲授这一节时,就让学生跟我一起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不同的结构用不同的颜色。一边画结构一边讲解其名称及功能,一边引导他们跟随动口说,由局部到整体,逐层展开,使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先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分类归纳,最后反馈检查。学生眼、口、手、脑并用,在教师简洁的课堂线条勾画下效果显著,如此处理后,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几乎没有叫不出名称的。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些内容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通过“简笔画”加以讲解,能使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高中生物理论性强,不可能要求学生每时每刻都能聚精会神,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的兴奋点。简笔画因简而易记忆,因色彩而丰富,因多感官参与而效率高。

二、咬文嚼字析概念

为了让学生对一个概念有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可用咬文嚼字助内化。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关键性的字、词入手,自己分析概念。

例如,“内环境”。“内”是相对人体而言,而“环境”是相对细胞而言,所以内环境就是指人体内细胞外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呢?这个环境是液体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这个概念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在这样的咬文嚼字后,学生不但自己可以建立清晰的概念,而且当他们再遇到一个新的概念时也会试着这样去学习。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适时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然,这种“咬文嚼字析概念”不等同于概念教学,真正的概念教学要对其外延和内涵进行适当的补充教学,但它比抽象的概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的欲望。

三、构建知识小网络

知识的系统性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我在长期的教学体验中发现;如果让学生去构建超过7个以上概念的网络比较困难,而构建7个以下概念的网络则较容易,所以我总结出了构建知识小网络,再由3~5个小网络构建成大网络的教学模式。

构建网络图不是任由学生自己归纳,毕竟学生有个体差异,掌握的知识也参差不齐。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先自己归纳,将好的样图贴在墙上加以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网络图整理出一个较好的例图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贴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知识内化。

四、自我纠错出成绩

学生能否将知识真正内化,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纠错则至关重要。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找出问题:一节新课,课标要求的内容你还有哪儿不懂?一套试卷讲评下来,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这道题为什么会错?你哪个题目还不会?你哪个知识点还有问题?等等。然后指导学生思考并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一般要求学生先自行解决,适当作笔记;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小范围的小组讨论;再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解决。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有针对性,既体现个体的差异,又能满足共性的需求,提高学习效率。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把克服不足变为内在需求,积极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这点讲,这种反思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 高素质专业化 ;中小学教师;专业适应性 ;专业胜任度

几年来,我校密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入中小学一线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不断调整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注重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为师范生提升专业素质、实践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教师教育主动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法及培养途径诸多方面做出积极的回应;另一方面也把教师教育的理论、教改成果应用到基础教育实践中,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我们参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1] 9课题组对北京、河南、宁夏三个地区以及山东师范大学学者对江苏省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现状的调查为主要依据,结合我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培养本科层次中小学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辽宁省八个城市和农村,29所学校106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追踪分析,针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适应性和专业胜任程度几个纬度进行了分析,总体归纳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现有状况及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中,有72%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教育观。98.7%的教师表示认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沈阳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中86.8%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是能够实现的,较多数的学生对此较乐意接受。64.4%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对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 146可见,大多数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有赞同和支持的态度。但对新课改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仍需要有一段过程。

(二)教师专业知识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调查组对北京、河南和宁夏三个地区的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关于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调查中最想学习的课程按选择排序如下:“与教学方法、技能有关的知识”达56.1%,居于首位,“与教学设备有关的知识”为45.1%,“与学生身心发展和评价有关的知识”为29.41%,“教育理论相关知识”为21.05%,“与教育科研相关的知识”为16.41%。被调查的教师90%以上毕业于师范院校。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教师必备的教育专业理论与方法以及教学技能相关的知识,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教师专业性在职后也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师范生在从教之后,对教育专业知识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

(三)教师专业适应性状况

对北京、河南、宁夏等地区教师的调查显示:15.4%的教师不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实践能力;31.3%的教师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定势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难以更新;25%的教师要经过学习和不断适应才能投入到课程之中;39.1%的教师在备课中从不利用新资源等教育技术;55.4%的教师认为采用新的教法后,短时期没有见成效;40.3%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推进的速度太快,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1] 243 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适应能力还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四)教师专业胜任程度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或活动课程的胜任情况的调查发现:北京、河南、宁夏三个地区的教师中有56.59%的教师认为能够胜任,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需要接受培训后才能胜任;还有40.7%的教师认为需要经过学习和适应后才能胜任。[1] 226

(五)教师专业发展中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北京、河南、宁夏、辽宁等地区教师的调查表明:约50%的教师感觉新课程改革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压力较大,主要表现为教学工作压力、学校制度环境压力、课程改革压力和自我发展压力等。教师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将教改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调查中发现59.5%的教师能够做到课堂里充满师生愉悦的微笑;39.5%的教师勉强做到,18.2%的教师勉强能做到给每位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面对教师的难以进入课程改革的角色及教学中的压力,开展良好的专业培训十分重要。在调查中发现,23.3%的教师缺少集中研修的机会,57.1%的教师认为缺乏行家指导,21.9%的教师缺乏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料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46.6%的教师因教学工作繁重难以挤出时间参与学习和科研活动。[1] 227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具有较好的认同、理解和积极的支持态度。这是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但仍然存在着传统的教学体系的束缚、教育行为转变滞后、课程内容陈旧、学科本位、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实践反思与体验匮乏,教师在变革中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机制不健全,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不衔接,师范教育培养的师资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等问题,因而导致了教师专业适应能力下降、教学改革潜能不足、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思路

如何建立一个既能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和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又能为自身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发挥教师教育的先导性、示范性和保障性作用,是我校教师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课题。我们在广泛调研、实地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提出了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构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定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型中小学教师。这种新型人才的培养规格是:厚基础——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宽口径——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教学方法及技术,有较强的专业适应性及自我发展的潜能;高素质——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人格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不断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重实践——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力,动手实践、勇于创新能力;显个性——具有多种教师专业特长和多样化的职业兴趣及良好的教学技能,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转贴于

几年来,我校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不断探索与创新,构建了“教学与教学统整,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研训融通”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培养体系一体化,使教学研究和职后研训提前介入职前培养阶段,加强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实际的了解,缩短了预备教师、准教师入职阶段的适应期,加速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不断探索开放的、多元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

目前我校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3+1”培养模式,即改革混合培养,采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分段实施、分流培养的模式。前3年进行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课程逐渐进入,后1年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进行教师专业培训和实践。这种专业化合格师资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师范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养成和训练,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从师任教的技能。

“2+2”培养模式,即前2年按一级学科为主体大类培养,2年后进行学科专业的教师专业分流培养,在第四年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集中进行教师专业课程学习,教学研究与教学实习实践指导。这种择优定向、分流培养的模式,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有助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全程化、专业化和优质化。

“3+1+1”“2+2+2”培养模式,即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精英人才”的“本硕一贯制”模式。经过前3年本科专业教育和后1年教师专业培养,以及经过前2年大类学科基础和通识教育,后2年分流进行学科教育、教师专业培养,在第4年对学习成绩优异并有志在教师教育中深造者,经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导师推荐和专业考核,选择优秀学生进入为期2年的硕士层次的学科与课程论方向的学习,获得硕士学位。这种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专家型以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骨干教师。

第1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习化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82-01

化学课程是农业类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农艺、园林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开设化学课程使学生掌握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药理、生物化学、微生物等后续课程奠定一定的化学基础。学习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认识与化学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生产、生活中所需的与化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中职学校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普遍比较薄弱,有很多同学甚至没有学过化学这门课程;有些同学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对专业基础课学习兴趣不大;还有部分同学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但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科学探究、归纳问题的能力。为此,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化学课时需要结合教材,创新学习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

一、合理处理教材

中职教育与普通应试教育不同,主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专业人才,更注重实践能力。[1]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紧紧围绕专业的实际需求,删减整合一些相对抽象和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化学课程的重点内容是与专业和实践联系比较广泛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使其在短时间内掌握专业所需的化学知识。本课程的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比较抽象的纯理论内容,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引导学生回顾新知,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体会活学活用的乐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结合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等,让学生真正体验动手、动脑的乐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具体的教学条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2]教学中要深入浅出,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专业方面的化学知识,使九年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前后衔接得当。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感兴趣,喜欢展示自我并愿意参与各种活动以及热衷于对问题的争吵,又不能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或实验数据等特点。授课时将多采用实验探究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要利用各种分子模型、图表以及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化学知识。重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其发现、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授课中将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将不同基础的学生平均分组,由学生独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究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同组内、各组间交流、探讨,激发探究热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即使是纯理论课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改变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授、学生硬记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其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特点。

四、激发学习兴趣

要采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尽量多安排学生动手做化学实验,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多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生通过探讨实例中蓄含的一些化学原理,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求知欲。若条件允许,应组织学生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去,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使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增强内容的直观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已知向新知转化,感性向理性转化,经验向认知转化,学会向会学转化,教学向学习转化。在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置身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主动去观察、发现、理解、掌握,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验证的实验方式。让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就。

【参考文献】

第14篇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信息技术进入校园,助力教育教学工作更加高效地开展。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三水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为学校)学校投资2亿多元,按超省一级学校的标准建造,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设施。学校建有教学楼、实验楼、信息艺术楼、行政办公楼、文化长廊、图书馆、音乐厅、报告厅、学生宿舍楼、师生餐厅以及体育馆、游泳池等运动场地,学习、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学校现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10个,所有实验仪器按两人一组需量配备。学校还配建了“探究性研究实验室”,采用一套eLab数字化科学实验系统,依托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平台,集实验数据采集、显示、分析、处理于一体。

学校建有现代化千兆的校园网(它由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网络、音响系统网络组成)。网络外接互联网,内部信息点直达所有教学场室,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学校现有高配置的DELL电脑450台:4个学生电脑室配有电脑240台;1个电子阅览室配有电脑80台;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与教室平台终端接口相接。2009年3月,学校被确认为广东省“第四批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信息化建设经验谈

学校自2011年9月1日起推行学校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以来,节约了资源和人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公效率,尤其为日益提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三水实验学校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基于windows平台和MSSQL数据库,以ASP和VB为开发语言,自主开发出集B/S和C/S一体化的运行模式,适用于学校各个部门复杂的办公需求,模块有学生管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协同办公模块、应用与服务模块。 学生管理系统里面有招生管理、缴费情况管理、自动排班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考勤管理、成绩管理、评价管理等子模块,严格遵循“招生-入学-在校-毕业或转校”的学生管理情况。 教师管理系统里面有教师应聘管理、职工信息管理、职位变动管理、班主任岗位管理、工资奖金管理、教师绩效考核管理,严格遵循“招聘管理-在职管理-离职”管理,便于数据统计和分析。 协同办公系统分公告通知、部门工作、公文签发、邮件系统、通讯录、页面即时通讯模块。便于文件之间的传递、分享、协作、计划周程、进度监督、结果公布,进而形成部门和学校的工作参例,任何一个职位人员的变动都不会影响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

一两年后,学校的管理信息,有案例可查,有经验可以借鉴,不足之处可预先预防。 应用与服务系统有电教报修、总务水电报修、用车管理、外出门岗登记、功能室申请、内部学校照片、软件、视频共享、图书系统、物品申用系统、网络硬盘和FTP、工资、保险、住房公积金、文印管理的查询,方便了老师的日常应用,对资源做到了最优化分配。 该系统的成功推行,有以下经验值得z总结和借鉴。

第一,领导重视。学校管理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是信息化成功运用的首要因素。学校招聘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把本为信息技术学科一个科组升格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从学校网站着手,外树形象,展现丰富多采的学校生活和水平不断提升的教学课改繁荣景象,让三水、佛山人民了解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让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走出佛山、走出广东、走出中国和走向世界。内部逐步推行协同办公系统,从制度、资金、技术上大力支持,在短短两个月内,做到了不发一张纸质的学校周程表,做到了学校电教功能室(音乐厅、报告厅、体育馆)的统一调度管理,实现了部门应用不冲突,教学管理计划平稳有序进行。

第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高。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的教师素质高也是该系统大力推行的重要原因。每位教师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可以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自主制作课件质量高,中高级教师10多位,中学一级教师30多位。大多数到校工作的教师都有着多年的民办学校工作经验,有着很高的信息技术素养,经过一两次的信息化培训,基本上都能做到及时登录查看信息、在线提交电教维修申请以及总务维修申请等操作。

第三,硬件网络设施先进。我们都知道软件系统推行离不开相应的硬件网络设备支持。学校建校起,就耗费巨资,以省一级学校为标准构建电教网络服务环境。目前学校硬件有可以做到全校现场直播的演播厅,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引进最先进的电子交互白板、800多个网络接点、学生宿舍无线网络覆盖、千兆校园网络设计、IBM和DELL高档服务器8台。

第四,专业的技术团队。学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力求实现国家级一流的现代化教育示范学校的目标、在满足本校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同时立足本学科、以服务好学生学习、服务好教师教学、服务好学校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开发具有突破性的信息化教育科研项目。正是有着这样的一个技术团队的逐步形成,才为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推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有待提高之处

当然系统在推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的标题和版式不规范。一些公告通知和部门工作没有按照应用文的要求、客观准确的表达。版面的排版不统一,格式不是非常的到位。建议每个信息化的参与者,回忆一下应用文的5W和1H,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情、为什么做、和怎么做。以及做课件考虑到的美感,考虑到阅览者的心理感受,如果能够坚持这样的标准去做,我想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第二,部分信息在传输中丢失。因为在推行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担心教师不熟悉,所以先推行了RTX,很多老师习惯于依赖RTX,却忽略了信息管理系统,而RTX的系统没有QQ系统那样完善,有时候信息一闪而过。所以为了保证资料的及时收发、每个信息化参与者都能准确无误收到信息,建议大家利用学校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和用内部邮件传递文件,因为有发件箱和收件箱,如果出现遗漏信息,技术人员可以有效查询到故障原因。而RTX属于外部公司开发产品,不公开代码,即使出现问题,也要等外部公司最新版本出来才能改进问题。所以在这里,建议大家多使用内部学校信息管理系统,而RTX只做为辅助,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临时替代一下,备用。且RTX的不嗉词钡出信息,影响正常办公,而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当你登录进入的时候才有提示。

第三,对传统工作模式的干扰。信息化的推行,仍然有一部分参与者不能自己独立发文件或者去主动学习如何发文件和收文件,需要别人一次次的支持。

第15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化学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 校企合作

世界化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化学教育必须为社会、生活服务,联系社会和生活。科学系统的化学知识是培养和造就现代科学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对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学更是一门基础课。目前化学教材的种类比较多,理论部分篇幅较大,有一定的深度,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少,有些内容陈旧过时。课堂上讲授大量以实验为基础的“描述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这样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很多学者都对化学教材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改革。当然,化学教学不仅仅要从教学内容上改革,而且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配套改革,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合格人才。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

一、适当拓宽知识面,做到内容充实先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的教学内容应紧跟现代化步伐,重视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上课时应多介绍一些当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环境、能源、材料、食品等等,使化学更贴近生产实际,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 讲解化学能源部分时,可以介绍一些未来新能源的研究。如海水中有用之不尽的氘和氚,是最诱人的新能源。如何实现其受控热核反应,是当今各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的重大课题。氘和氚核聚变、太阳能对环境不产生污染,而被人们誉为未来理想的能源。

2. 讲解元素及化合物部分时,可以介绍一些质轻、强度高、耐热、耐磨、抗氧化、耐腐蚀等优良无机材料。长久以来金属一直是材料中的霸主,现在已渐渐被高新技术品种陶瓷取代,如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陶瓷等。

3. 环境是当今世界的另一重大问题。在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我国国情适量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如我国是产煤、燃煤的大国。煤燃烧时产生破坏生态环境的气体,煤粉尘加大了空气悬浮颗粒物,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汽车排放的废气,经阳光中紫外线作用,形成光化学烟雾,人接触了这种烟雾,会中毒,时间长了会导致动脉硬化、生理机能衰退等。这种烟雾对农业也产生危害,可造成植物枯死,产量减少,质量下降。催化转化器可以降低汽车排放气污染,但成本较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使用清洁的能源。此外,农药、化肥、有机溶剂渗入土壤、流入河水,呈积累性污染,还会不断被生物汲取和浓缩,通过食物链被人体吸收。干洗用的四氯化碳进入肌体后穿过细胞膜,分布于所有器官,可见毒害之深度广度。

二、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这两种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不过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式的学习,使学生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提出了“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观点,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1.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学生自学体系,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性,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被控制在预设的程序中,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具有不可低估的创造性,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这种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而不是去操纵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好奇心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力,鼓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体验成功的经验,激发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活了以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处于高峰状态,继续提出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例如,我在《醛》的学习中,安排了学生自学。首先,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

1. 醛基与羟基的不同点;

2. 醛基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 醛基的检验方法;

4. 乙醛的性质,制法,用途;

5. 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 醛类结构特征及分类;

7. 通过实验证明醛基的特征;

8. 醛类的通性、命名;

9. 小结或网络图。

然后,学生们根据自学作业再自己亲手做探索性实验(我已事先精心布置好的探索性实验内容),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准确的结论,然后选择三组学生,分别写出本节的笔记,用投影片打出实验报告、本节的小结及注意事项、网络图及规律。再上让学生上讲台,对其结果进行讲解。

这样自学后,对本节进行反馈测验,经统计学生的成绩都在80分以上,学生们自己也感到自学的乐趣,好像长了本事,不用教师讲课,自己也能学到、学懂新的知识,表现出喜悦。有些学生学习完本节知识后说:有些章节教给我们的方法和自学提纲让我们自己学后,教师再给我们总结归纳一下,收获很大。

又如:学生在“水的净化”学习时,通过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学习了一般的净化水的方法。然后参观自来水厂,结合湘江污染的情况,尝试设计净化方案,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又能够使学生通过实践对学到的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2.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异的全新模式,多媒体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多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而且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的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了一种理想的网络教学环境。在实践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它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化学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做出单元计划,设计好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再做出“介绍我的单元”的演示文稿,向学生进行演示。演示文稿包括:1. 给学生的任务: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2. 提出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小组,对所提出的框架问题进行研究;3. 对学生研究提供一些网站、书籍等资料;4. 要求学生创建演示文稿(先给学生提供演示文稿的范例);5. 要求学生创建学生网站(先让学生观看网站范例);6. 给出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的评价量规(比如给出学生范例评价自查表)。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与同学合作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再展示自己的单元作品集。展示作品时教师可以用下面一些方法:1. 分小组: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至5个人,给每个学生20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展示他们的作品,然后再给他们每个人5分钟,以便小组中的其他成员给予文字反馈。2. 轮流观看:一半学生坐在自己的计算机旁不动,另一半学生则在教室里走动观看其他同学(坐着的同学)的作品并给出反馈。然后两组学生调换,再来一次。每组用时可在1小时左右,最后再留下1个小时,进行全班范围讨论。3. 全班共享:每个学生都利用投影仪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再在全班进行讨论。4. 结对共享:利用结对卡片,进行结对共享。每30分钟一轮,大概可进行4次(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与其他的4名同学共享作品),然后利用剩下的时间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

学生作品展示完成后,教师再给每个学生反馈表。对技术整合、学习内容的研究、学生评估和评价中的亮点进行评价,并对其作品提出建议。

这样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以学生学为中心。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进行学习,学习化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在自己的设计成果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肯定和赞许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加强了,为今后主动学习化学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好几个学生在课后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样的化学学习是我读书以来最兴奋的一种方式,我可以把自认为最有创意的想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看。”可见学生在完成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后,他们的心情是多么愉快和激动,这正是新的教学理念所提出的:“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工学结合奠定基础,创新运行模式,推动校企合作

为更好地满足化学教学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要求,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实训和工学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提升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动手能力创造的有力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