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外合作交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思考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从2000年开始,抓住中国“人世”与民航高速发展,大量需要机务、空乘、空管、安全等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机遇,在广泛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民航高职教育“三高一快”的特征要求和学院的比较优势,利用学院多年开办行业专业积累的人力资源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选择国际化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中外校企、校际合作办学,使学院获得快速发展。2005年初,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同年11月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一、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民航行业院校来说.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更为重要。根据这一认识.该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积极争取民航总局支持,选送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和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比例。近年来,该院先后派遣了9名教师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进行MBA专业学位学习,选送了30多名教师到美国加州SIEERA学院参加FAA执照和FAA签派员执照的培训和考证。二是通过中外合作教育项目,每年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加拿大合作院校免费进行专业课程培训。自2001年开始,该院已分5批选派了33名专业教师出国培训。外派教师专业课程的培训,不仅快速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增强了教师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能力,使该院“双语’’教学课程达40多门,全英文原版教材专业课程高达54门;而且扩大了培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业教师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了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能力。三是积极做好外籍教师的聘请工作。不仅每年保证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英语语言课教师和外籍英语专业课教师来校任教,而且保证外籍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同时呈递增趋势。目前,来该院任教的加拿大、英国外籍教师已递增到19人,占全院专任教师的11%左右。“双师型”教师、外籍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各占一定比例,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内教师骨干层、出入有序的外籍教师流动层、一定比例的企业兼职教师补充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创新中外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历史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中国民航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民航高技能人才、提升毕业生在国际民航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为己任;基于此,该院选择了中外合作办学为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创新多途径、多渠道的中外合作教育模式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发展策略。
1.“中加”联合办学模式。此模式为国内2年、国外1年的“2+1”合作教育模式。2000年,该院与加拿大圣力嘉(Seneca)学院首次合作,开办了“2+1”模式的“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2+1”模式扩充到“电子工程技术”和“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合作院校则由加拿大圣力嘉 (Seneca)学院扩充加拿大卡纳多(Canador)学院。 2004年,“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在2003年试点的基础上,改革为“3年直通车”的“2+1”模式,即将模式中最后1年的国外留学教育改在国内完成,采用原版教材由“加方”教师全英文授课;“电子工程技术”则由一个专业方向扩展到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方向. 2005年扩充到8个专业方向(包含计算机程序和网络技术、通信、控制、电缆等),培养层次由“2+ 1”专科)扩充到“2十1”(专科)和“2十2”(本科)两个:“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则由一个扩充到2005年的四个专业(新增专业为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机电结构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
中加“2+1”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不仅使该院“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出国门.不必花赞巨额学费就能享受国际化教育,获取与出国学习相同的中外两个学院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而且使“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根据自身特长、爱好和相应条件,出国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或选择“2+2”模式就读国外本科:机务工程系的出国学生则可选择参加FAA(美国联邦航空局)执照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飞机维修执照。
目前,该院中加“2+1”模式的合作专业已由 2000年的1个扩大到2005年的6个,年招生人数由151人扩大到1080人,占学院年招生总数 1956人的55.2%;在校生人数由151人扩大到 1694人,占全院在校生总数4199人的40.3%;出国留学人数累计四届106人。涉外专业学生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人数,均呈逐年快速上升的比例趋势发展。中外合作教育模式的创建,不仅使该院合作专业快速形成品牌效应,而且使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2.中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此为该院引进国外(合资)企业设施设备资源,共建校内实训——培训基地,进行职业资格技术技能培训的一种合作模式。鉴于民航业的国际化属性特征,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交流能力,而且必须及时跟进、掌握国际民航业的最新技术、最新标准和最新规则。
基于此,该院一是与亚太教育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的加太语言培训中心合作,双方以资金,品牌、场地、设备、设施、生源及数码语言系统等知识产权作为投入,筹建中加语言学院;针对“中加”合作办学专业部分英语水平短期难以达到小国要求的现状,以通过“托业’’考试为办学日标,确立了股份制的中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二是利用中国大型航空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具备世界航空业的先进技术与设施,在企业员丁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均有一套完整体系的优势,主动与广州飞机维修公司(GAMECO)、珠海摩天宇飞机发动机维修公司(MTU)合作,并以联合培训协议为纽带,根据企业培训需求,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对员工或毕业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截止2005年底,该院已为企业组织了20多期的职工培训.培训人数累计6000多人次。三是联合广州飞机维修公司(GAMECO),与香港中国飞机有限公司,香港职业训练局属下专业教育学院合作,对香港飞机机务人员、民航雷达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执照培训和“雷达工程师”培训。现已组织了三期香港电机机务人员的执照培训、一期“雷达工程师”培训。
3.中外校企合作订单教育模式。此为该院与中外合资企业联手,按照企业人才质量标准与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合作进行量身定制的—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满足首都及国际民航业快速发展对飞机维修人员的需要,2005年,该院和北京飞机维修公司(ARMECO)进行了定向北京招生,“订单”进行“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历合作教育的洽谈。双方约定,从专业定向招生的组织宣传,到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及学生的实训实习,考证与就业,企业全程参与竹理。学生前2年在该院学习专业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第3年在企业进行岗位资格培训和顶岗实习,若考核合格则直接被企业录用。H前,按双方约定招收的2005级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60名北京新生已顺利入学就读。
三、推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打造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是高职教育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属性。我国入世后,在世界经济发展生态圈里,中国经济与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强化,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将成为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总规则;更加频繁的国际交往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也使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同国际接轨成为必然趋势。这些.都要求我国高职教育的“双证书”与国际通用的资格证书接轨。为了顺应这一要求,该院自转制后率先在人才培养中实行了双证书制,即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列入教学计划,将证书培训、考试内容引进相关课程,以保证毕业生在获取相应专业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一个以上国内或国际通用岗位资格证书。
此外,该院还参照民航国际交通管制标准、飞机签派的FAA标准、JAA(欧盟地区/英联邦国家)标准、以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IATA/UF TAA、IATA/FIATA、标准规定,通过与国外同类院校、合资公司的合作,积极争取行业授权在学院建立岗位资格培训、考试中心。
经过努力,该院现已获得了多种行业岗位资格证培训、考试单位的授权,先后成为中国民航总局委任的“中国民航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培训和考试单位、“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客货销售人业务”培训和考试委任单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国际客运(货运)销售人”授权培训和考试单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中国BSP(开帐结算计划)”授权培训和考试单位,同时也是“剑桥商务英语(BEC)”培训单位授权的“托业(TOEIC)考试报名咨询站”,“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点,“思科网络学院”培训考试点,中国商业技师协会授权的“全国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站”。
这些具有国际、国内岗位资格培训机构的授权设立,不仅使该院应届毕业生中持有“双证”比率高达85%,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而且使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境外。
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启示与思考
(一)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启示
总结该院中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可得到如下启示:
1.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实践性环节比重大,教学设施设备投资大,教学资源消耗大;尤其是属于“三高一快”的民航行业高职教育,设施设备资源依赖性更强。因此,走中外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高职教育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广泛积聚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快速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水平的重要举措。
2.是建设师资队伍的一条捷径。要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而通过中外校际、校企交流与合作,可以使教师在出国进修学习的过程中,快速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扩大国际视野,了解专业前沿发展动态;通过中外校际合作办学外派教师的出国课程培训,可以使派出教师既以学生身份直接插入班级听课学习、参加专业实训实习.又以教师身份参加合作院校专业教研组活动,无距离地和国外教师交流教学体会,商谈教材处理和教学的组织安排,熟悉原版专业教材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环节与示范技巧,为回国后使用全英文教材授课,实施双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外籍教师的来校任教,可以便中方教师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国外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感受异域文化精髓,提高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合作能力;通过教师国际岗位资格证书、培训资格证书的获取,可以使中方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国际技术、国际标准、国际惯例与国际规范,提高专业改革、课程创新能力;同时,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建设水平。
3.是打造专业品牌的核心手段。行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决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和前景,而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岗位能力标准是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是否具有国际化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决定行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该院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赢得社会及行业企业的认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依靠行业专业优势,借鉴国外合作院校专业开办经验,得益于及时掌握国际行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和关键岗位能力标准,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从而较快地树立起专业品牌形象。
4.是保证“双证书”教育质量的坚实基础。该院“双证书”制教育的成功.关键是正确定位“依托产业、产学结合、双师双证、国际通用”的办学目标,使毕业生能及时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技能、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针对性地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教育培训的结果。
(二)中外合作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坚持与优良教育资源合作,注重长远成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解决自身办学定位不准,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不足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应对合作方的办学资质、师资力量、专业优势、实践特色、教学方法、管理模式、考试体系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选择有可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秀院校进行合作办学。
2.要坚持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合作方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坚持本国文化和教育方针,不能因为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发达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从而不分良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而应该根据本国、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选择性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方面,尽量做到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适应国际惯例,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师资队伍、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则要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契机,培养锻炼师资.引进国外优质原版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在人才培养上,则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探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切忌放弃本国特色而“东施效颦”。
3.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因我国高职教育历史短无多少成功经验而妄自菲薄,认为国际化就是向发达国家输送留学生,或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学习,或引进国外资源进行合作办学;而要以我们的特色优势、专业品牌,使“请进来”成为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外籍教师来校任教,访问研究;吸引更多国外、境外留学生来校学习;吸引更多高水平学校来校合作办学和吸引更多的外企来校投资;要使“走出去”成为选派更多的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还要使我国优秀的高职院校、品牌专业、优质培训办到国外去,挤入国际高职教育培训市场,使中外交流与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得到国际承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接轨。
4.创新管理制度,做好中外合作的管理工作。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开展,外籍教师来华任教,给合作院校增强了办学活力,但也提出了管理上的新课题。创新中外合作教育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使中外合作教育以高起点迈步、规范化管理、健康化发展,是保证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要选择有双赢效益、有发展潜力、有合作条件的优质项目作为合作载体;二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参照国际惯例,对中外合作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三要坚持外籍教师的聘用质量;要按照一定的招聘条件,通过广泛的国际招聘,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外籍教师来校任教,避免合作学校成为国外观光旅客的周转站,锻炼外籍教师跨国教育的加工厂;四要注意做好外籍教师在华工作期间的协调管理工作。应将外籍教师纳入本校教师的整体管理范围之内,在生活、工作上尽可能地创设优良环境,但在教师岗位职责的规定上应与中国教师同样要求,在教学规范上一视同仁进行管理,使外籍教师逐步适应由优惠待遇向国民待遇的角色转化,以避免媒体所反映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提高‘外方’质量阶段”的现象出现,从而保证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奎,王路炯.中国入世与中外合作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较差。在中外办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薄弱,词汇贫乏,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甚至连一个正确的句子都无法完成。有些学生对物流英语课程不重视,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课下不复习,敷衍了事。
2.师资力量薄弱。既具有物流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英语水平的教师很少。专业的物流教师在专业方面很擅长,但英语基础薄弱。英语专业的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知识,但对于物流行业不太了解,教授学生相当吃力。
3.教学方法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物流英语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讲授单词-学生读课文-教师将课文翻译-学生完成练习。一般来说,专业英语的课文都比较长且专业性较强,专业单词非常多。有些教师将它变成精读课和翻译课,课后单词详细讲解、课文句子逐句翻译。也有些教师将它变成语法课,重点放在分析文章的语法现象和句子结构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注意力下降,学习效率不高,学生也没有进行口语和写作练习的机会。
4.考核办法单一。考核办法延续了传统的笔试的形式,学生只要照着课本进行背诵就能得高分。然而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不适应国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不能提高物流行业人员的英语水平。
二、物流英语教学的改革
物流英语教学的改革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结合物流专业学生的岗位需要,将物流专业学生培养成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根据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如下改革:
1.学时设定与内容设置。我院《物流英语》课程设置在大二第一和第二学期,共64学时。内容涵盖了仓储、采购、供应链等。教材内容老旧无法适应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理论性较强,概念较多,但实用性不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缺少口语、写作等实用性训练。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学时较多,外方的专业课学时也较多,且本课程开设在大二,因此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阶段的物流英语教学可以放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和商务信函的写作能力上。根据每课的内容设置难易适中的物流相关情景对话,这些对话取材于物流行业的真实场景,内容贴近实际。通过真实情景的模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安排了相关的物流商务函电写作,将相关的专业词汇、典型词组和例句教授给学生。安排大量的练习,并要求学生反复的练习和实践。通过写作的专业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今后在岗位上的需求打下了基础。同时结合企业实际,要求学生学会缮制物流企业最新的相关单证,例如:海运提单、航空货运单、保险单、装箱单等等。这种“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是课堂的掌控者。一般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领读单词-教师讲解单词-教师讲解课文-教师翻译课文。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到课堂中,讲解式的教学法使得学生上课容易走神,精神不集中,而且容易遗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Purchasing”这一课为例,本课分3次部分完成,分别是课文、口语和写作。(1)第一次课主要了解课文。首先让学生分组查单词,将专业词汇如“purchasing(采购)”“enterprise
(企业)”、“finance(金融)”、“outsourcing(外包)”等找出来。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让学生思考2个问题① What is purchasing? 什么是采购?② Price is the only variable concerned by purchasing manager, isn’t it? 价格是采购经理考虑的唯一首要的因素吗?对于第一个问题,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采购就是购买商品,显然对采购的内涵还不是太了解。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认为价格不是采购经理要考虑的唯一首要的因素,他还需考虑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等。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学生对采购有了初步了解。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为6组,要求每组学生完成一部分内容,六个内容分别为:1)采购的概念。2)采购的作用。3)采购需求纳入公司总体战略的原因。4)采购决策的制定要考虑的因素。5)集中采购的优点及适用对象。6)分散采购的优点及适用对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讨论,将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这种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中,学生也由原来的不重视、不认真变得积极主动去思考,去解决问题。(2)第二次课是口语课,其口语活动依然围绕“采购”进行。首先让学生两人一组,熟读教材中的对话“What is Purchasing?”,然后给学生一个情景,A是日用品零售商,B是供应商,A打电话向B订购日用品。要求学生编对话,并上台表演。这种以真实的物流情景设计的口语活动强化了语言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运用的转化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自主,更加积极。(3)第三次课是写作课,还是围绕“采购”进行,本次写作课的目标是“Placing an order”下订单,学会写订购信。首先介绍订购信的特点是准确和清楚,然后介绍订购信的内容应包括:货物的详细说明、数量、价格、种类及支付方式等。写作步骤:1)开头段或开头句:感谢卖方的报盘,表明愿意订购某商品。典型例句: ①Thank you for your quotation of May 15. ②We are glad to give an order for 100 microphones. 2)结尾段或结尾句:强调卖方尽快会签、发货等愿望。①We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ship those products as soon as possible. ②All these items are urgently required by our customers. We, therefore, hope you will make delivery at an early date. 给学生布置任务,根据要求完成一封订购信。通过这样一套完整的体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采购的概念、内涵,并且能够在实际物流活动中进行应用。
总之,任务型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了语言能力的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模式,通过设定任务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笔试的考试模式,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为笔试+口试+面试,其中笔试占70%,口试占20%,面试占10%。笔试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内容为所学过的专业词汇,名词解释及写作,这部分考查了学生对物流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口试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情景编对话并进行表演,这部分不仅考查了学生口语水平,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面试部分要求学生能回答老师提出的关于物流行业相关问题。这种考核方式突出了“能力本位”,使得学生从不敢说,不会写,转变为大胆说,写得好。
1、举办了第届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
月日—月日,在县举办“天佑德杯”第届中国·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本届赛事是历届比赛中参赛队、参赛运动员人数最多的一届,共有51支运动队、462名运动员参加,其中8支外国代表队,16名外国选手参加了比赛。本届赛事第一次有外国选手抢渡黄河成功,在六年的赛事中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为了鼓励参与者勇于拼搏精神,本届赛事特设了“抢渡成功奖”,凡参加预赛成功到达终点的运动员每人奖励200元,并颁发《抢渡成功证书》,旨在通过这种特殊奖励手段来吸引更多游泳爱好者加入到极具挑战意义的黄河极限挑战赛中来,最终把这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办成一项深受国内外群众喜爱的游泳竞赛活动的精品赛事。
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赛事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1万人次,同比增长17.44%,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146万元,收入同比增长13.6%。赛事期间,全县13家宾馆,10家招待所和50户撒拉人家2200张床位入住率达100%,其中仅撒拉人家接待游客12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万元,具博艺旅游公司参观人数达到5000人次,销售石画产品3000余件,销售收入达20万元,以上数字说明,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所给举办地带来的无论是对外宣传,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转变政府理念等方面的功效远远超过了体育赛事本身,应该视为成为旅游、文化和公共服务产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助推器,赛事举办六届来创下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要政府投入,完全市场化运作,成功举办的国际赛事纪录。
2、申办了首届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
今年我们申办成功了首届“五彩神箭杯”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比赛在尖扎县举办,共有45支运动队,6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其中有8支外国运动队参加了比赛,其中波兰队还获得了传统弓5人组第二名、韩国队获得传统弓5人组第三名,法国队获得反曲弓5人组第三名。
我们依托赛事,举办了首届“五彩神箭杯”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高峰论坛。本届论坛以“中国射箭民俗和民族文化保护与利用”为主题,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渊源和文化内涵,共同探讨民族射箭传统与民族文化的变迁及保护、利用,极大地提升了民族射箭运动的文化品牌效应。中国民族传统射箭专家、原国家射箭队教练徐开才,中国著名射箭运动员、国家射箭队教练、世界射箭竞标赛冠军孟繁爱等100多名国内外知名的射箭运动专家和记者参加研讨。论坛以扩大民族传统射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目的,旨在通过这个平台,推动不同地域文化的来往与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拉近高原民族与现代世界的距离,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国内外友人了解、了解体育。
3、承担了第届省运会成年组项目的竞赛任务
第届省运会共有全省20个地区、17个行业系统代表团组队参加本次运动会,有4486名运动员参加了24个大项比赛。经过长达四个月的赛程,共有6人次破2项省成年纪录;共产生金牌282枚、银牌229枚、铜牌251枚。
本届省运会严格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各省(市)运动会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的通知》,从宣传学习、健全制度、监督制约入手,促使赛风赛纪有了很大的改善,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和谐的竞赛环境,组委会对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打分项目也派出了有实力的赛事监督,对各项比赛进行重点监督。本届比赛严把运动员资格审查关,严格按照“省第届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中的参加办法运动员资格规定执行。对不符合规定的运动员,立即取消参赛资格,接受所有代表团的公开监督,办理制作运动员参赛证,有效地避免了冒名顶替等问题的发生。省运会体育道德风尚奖的评选工作进展顺利,各赛区赛风赛纪良好,做到遵守赛纪,服从裁判,尊重对手,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29个代表团、55个代表队、32名裁判员、478名运动员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荣誉称号。
本届省运会体现以群众体育为主、竞技体育为辅的办赛原则,突出全民健身,淡化金牌意识,设立了群众喜闻乐见且参与广泛的趣味项目,扩大了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4、参加了第届全国体育大会
我们组队参加了在举行的第届全国体育大会,25名运动健儿参加了中国式摔跤、攀岩、公开水域游泳三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公开水域游泳比赛成人女子2000米团体三等奖的成绩。
本届赛事正值发生强烈地震,全国人民情系灾区,全力抗震救灾的时机举行。我们邀请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参加了开幕式,利用现场直播的时机向全国人民表达了谢意,并展现了600万各族儿女坚强的信念、不屈的精神和自信、自强、自立的新形象。
5、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健身活动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发挥各单项协会骨干作用,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强协会建设,开展30余项(次)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竞赛、展示活动。我们指导钓鱼协会举办了“中国移动杯”全国钓鱼锦标赛(站),共有全国29家俱乐部、26个省市队,共244名运动员参加国内最高水平的垂钓竞技较量;棋类协会组织了西部七省(区)围棋联赛,共有来自内蒙、陕西、甘肃、新疆、宁夏、、等七个省(区)的八支队伍4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健身气功协会组织了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暨省第七届千人健身气功展示活动;门球协会组织了“黄河流域杯”部分省市门球邀请赛;与省总工会联合举办“义海能源杯”全省职工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比赛,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总体来看我省各单项体育协会组织健全、活动经常、作用明显、社会认知度较高。
6、完成了国际间体育交流和合作任务
今年我局系统共有17人(次)因公出国(境),其中厅级4人(次),处级6人,科研人员3人、运动员2人(次)。外事工作严格按照“两办”规定,根据总局任务通知书和国外邀请单位邀请函件,经局党组研究,外事主管部门审批出国执行比赛、培训、考察任务,没有计划外和违规出国的现象。
今年我们还接待了台湾体育总会赴青考察团和澳门体育发展局、体育记者考察团共41人,向台湾和澳门的体育同仁介绍体育发展的情况,加强了体育的交流和合作。
二、存在问题
1、赛事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今年黄河极限挑战赛争取到了互助青稞酒有限公司企业赞助款25万元,解决了部分赛事经费,但企业对该项赛事的宣传要求期望值过高,目前还未寻找到长期合作伙伴。
2、体育协会建设水平较低。各单项体育协会三无问题十分突出(无专职人员、无专项经费、无办公场所),协会数量较少,骨干老龄化现象严重;资金短缺,搞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体育场地与运动设施不足,普及全民健身有较大困难;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落后,个别协会活动不经常、作用不明显;管理人员文化层次不高,办事效率偏低。
三、几点经验
1、要加强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地处边疆,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政府给体育社团的投入极少,我们在加强体育社团建设方面有相当大的压力和困难。今年举行的届省运会,财政拨款严重不足,企业赞助又不能补足经费缺额,为搞好赛事我们积极与体彩中心协调,争取了200万元彩票赞助款,在30余项(次)比赛中均冠名为“中国体育彩票杯”,既合理使用了“体彩”公益金,又树立了体育社团良好的社会形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2、要不断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在全省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今年我们组织了30项(次)群众体育竞赛展示活动,特别是千人以上的大型活动,如体育舞蹈、健身气功、太极拳等展示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今年,我们又成功举办了中国“五彩神箭杯”首届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邀请国内外民间射箭爱者来参加此次盛会,搭建起国际间民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增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体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3、要加强体育社团骨干的培养。每年我们都安排社团骨干参加全国性的骨干培训班和各类展示、竞赛活动,学习外省体育协会建设的先进经验,我们还举办全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并安排师大体育学院的教授进行授课,为基层培养了一批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四、年主要工作
1、承办第届中国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
2、指导第届“五彩神箭杯”国际民族传统邀请赛;
作为展览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每届展中展都吸引了展会主办方,场馆方、搭建商、展览服务机构等相关企业的目光,遵从市场化、专业化的操作模式,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本届展中展力求为企业树立形象、广交朋友搭建沟通、合作的平台,带动东、西部地区展览企业间的交流,促进国内展览行业向规模化、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推动中国展览业的不断进步。
据悉,本届展中展期间将组织召开“展览场馆CEO圆桌论坛”。届时,来自全国各地新、老场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将就场馆经营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总结经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中国展览馆协会组展专业委员会将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西南地区组展市场专题介绍会,并将对云、桂、川、渝等省市的展览市场进行专题调研、考察。
与此同时,“中国展览馆协会2007―2008年度会员年会”也将在同时同地举行,中国展览馆协会将在年会上进行“2007年度场馆最佳营销奖及最佳展台设计奖”评选活动,评奖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打造优秀展览企业的经营品牌,发挥优秀展览企业的引导示范效应,促进展览市场的繁荣。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许多企事业都迫切需要具有更广阔视野的高级技术型人才。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利用国外先进办学模式、教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来培养这类人才己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热点。
我国2003年9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一、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现状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我们目前研究中多为宏观研究,主要讨论研究包含教育主权、政策法规和监督管理三个部分。关于教育主权,我们要明确教育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阳金萍在论述中强调,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要具有正确的教育主权观,对中外合作办学要加强审批监督,利用WTO等国际规则完善合作办学的相关法规,维护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育主权。
谈到政策法规,胡潇闻表明,在合作办学中,要完善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以及资格认证,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最后是监督管理,李文指出,我们在审批、税收、外汇及收费等方面均存在监管问题,缺乏严格的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及相应处罚措施,缺乏针对网络的社会中介评估与监督体系,应完善政府和社会监管体系构建。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包含财务、组织内部管理、决策和办学质量等问题。教学质量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建立教学质量体系,如制订教学质量目标,规定教学质量达标等。邓洪波发现合作办学中的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低下,所以要有以培养学生英语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完善学生英语学习环境,优化学生水平评估和测试。
二、中外合作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探讨
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一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和研究都比较有限,中外合作办学下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存在较多问题。中外合作办学是目前高校院校办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课程设置为中方教师所开设课程和外方教师开设课程共同组成。开设课程中的外方课程基本为英语为母语的外方教师所进行的全英语授课。但是,在对中外合作班学生的走访中,笔者发现,合作班学生在实际的外方教师所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语言困难。
1.学生学习理念陈旧,对教师依赖性较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中外合作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停留在高中的学习习惯中,只愿意完成老师所布置的而且是必须上交的课外作业,而不会主动花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6],所以高校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在学习外方开设的课程,尤其是在网络课程时碰到不少困难。通过跟班听课及与学生交流,笔者发现,在中外合作班的外方所开的专业课程中,因为学生的语言水平能力非常有限,同时学生缺少自主预习的习惯和能力,不少外教在教授专业课时,发现学生根本听不懂,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降低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要求,把专业课程开设为语言学习课。
2.中外合作班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心理压力大。笔者通过跟中外合作班的学生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业上存在比较强的焦虑情绪。因为他们是在中外合作班,所以在课程完成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因为在具体的招生过程中,高职院校并没有对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进行特别的要求,所以导致这些学生在英语水平上并没有比其他的学生要有优势,他们在大学生的英语考级中也不具有明显的优势,跟课程对他们的英语水平要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发现自己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原有的水平无法适应外方的课程要求,因此,学生在完成英语课程和外方课程的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和学习焦虑比非中外合作班学生要大,甚至有些学生会因为学习焦虑需要通过休学进行心理方面的治疗调整。
3.中外合作班的学生与外方交流能力受限。中外合作班学生要完成一定量的外方课程,需要跟外方的教师进行较多的课程上的交流,但是,他们的交流技巧,语言水平和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不适应等也导致了学生在跟外方教师的交流中产生不少困难。
因为长期在大班中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而且学生惰性较强,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学生对外方课程的预习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没有预习,所以大多数中外合作班学生在外方教师课程的课堂上仍然处于被动听的状态中,大多数学生不敢或者不愿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与外方教师的讨论中,课堂气氛仍然不够活跃,有时候会比较沉闷。另外,因为学生和教师对中外文化的差异的了解和解决途径缺乏充分研究,也会导致中外合作班学生和外方教师之间小心谨慎,影响了外方课程中中方学生与外方教师之间的交流。
三、对中外合作班学生的学习困难的解决途径
中外合作班在外方开设的课程中所存在的学习困难,如果不得到解决,学生在完成外方课程作业时候的学习效果就会不够理想,影响了高校的对中外合作班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需要完成外方课程要求,他们的解决途径是在外方的课程作业需要交的紧迫感下,要么通过和同学之间互相抄袭的方法,要么把外方作业的英语题目通过“百度翻译”等电脑软件翻译成中文去完成作业。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帮助学生。
1.设立专门中外合作班教师培训平台。重视中外合作班中外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加中外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网络平台,加强教师培训,通过中外专业教师,中方外语指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能更加了解学生面对外方网络课程在外语水平及心理方面的挑战,从而能更有效备课,以便在课内课外更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外语学习的自我效能。
2.关注学生外语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通过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英语水平,而且需要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理念进行创新,改变学生的原有低效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希望中外合作班学生的绝对自主学习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要加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一方面使学生了解高中学习和大学学习的不同,因此学生的自主学生非常重要;同时,在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网络等等多方面的辅助创设课堂外语学习积极氛围,提高中外合作班学习对外语学习的源动力,唤醒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内在学习热爱,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和学好外语的信心;而且,教师要通过培训和学习以及实际的调查,不断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对外语学习策略的认识,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内外外语学习策略,提高中外合作班学生的外语学习效率。
3.增设中外合作班学生的中外跨文化学习课程。通过该课程,教师让学生知道跨文化沟通管理的基本理论,介绍全球化趋势下的跨文化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阐释处理跨文化沟通管理的策略与方法。通过中外跨文化课程学习,能够增加中外合作班学生对中外跨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了解理解中外教育等文化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能更好适应中外合作班所开设的外方课程。
4.增设对中外合作班学生学习困难的专门心理指导课程。通过平时的教学以及跟中外合作班的交流,发现中外合作班的学生所感到的学习压力较大。中外合作班学生需要比较高的外语水平去完成外方的学习任务,但是因为很多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都需要提高,所以较同等专业的普通班的学生,中外合作班学生的已有外语水平与面临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需要学生通过付出更大的努力。部分学生因此而感到压力,但有束手无策,所以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需要有一定的心理课程,甚至开设专门的中外合作班学生心理课程,帮助学生积极面对所面临的学习困难,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对未来高职中外合作班学生语言学习困难的研究的展望
高校学生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今年来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对高校中外合作班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探讨和研究,必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受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的对中外合作班的学习困难探讨尚需要在未来在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数据调查的前提下,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32-01
随着全球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机遇,更是挑战,民办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非常必要的。近几年来,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逐步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我国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发展较慢。目前,民办高校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48项,分别占全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量的0.046%;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民办高等院校有31所,涉及到的境外教育机构来自俄罗斯、美国、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加拿大等8个国家及台湾地区的38所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专业达37个,覆盖文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6大学科门类;形成了 3+1、2+2、2+1.5 等多种办学形式。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模式
尽管我国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多种多样,很难对其进行简单归类,但依据中外双方合作的办学内容和合作方式,可以总结出几种主要模式:
1.国内培养,获国外大学文凭
这是由国外院校提供教材、师资、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学生在国内院校进行培养,由国外的大学授予学历文凭或学位。如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重庆巴渝职业技术学院等即属此类模式。
2.可在国内也可在国外接受教育
这种模式为国内学历教育与国际正规高等教育相结合,学生学完规定课程后,经考试合格,在国内获得学历文凭、学位,或是出国完成学业,获得国外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和学位。如北京民办高校英迪经贸学院的学生在完成大学经贸基础课程后,可以选择进入本院的国际经贸学士学位课程,也可以直接前往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马来西亚的合作大学完成全部专业课程获取学士学位。
3.共同培训实用技术人才
这种模式认证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合作开办一些国际国内专业资格认证培训项目与专业,学习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如北京美国英语语言学院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新西兰、荷兰等11个国际名牌大学合作,共同开发、设置了14个国际合作专业,跟国际市场需求接轨,定位于将学生培养成国际复合型实用人才。
4.合办二级学院
依托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成立中外合作的民办二级学院。如河南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是西亚斯国际学院与郑州大学合作,与美国堪萨斯州州立大学协办,属于郑州大学的二级学院,是河南省首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实施境外学士学位教育合作项目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能很好地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是“不出国门的出国留学”
举办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借助国外的力量培养国内急需的人才、紧缺的人才。民办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必须要积极慎重地对外国合作者进行认真的选择和了解,对其办学的真正意图及其在本国及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教师和教学水平、社会背景、资信情况等通过多种途径加以核查。但许多民办院校就背离了这个原则,存在“有市场就上”,“有对象就合作”的状况。
2.没能完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与克服经济利益的诱惑
我国的《教育法》和《暂行规定》都明确规定,举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一些国家的合作者和国内办学者过于看重经济利益,以此为办学的出发点。如某一个国家的一所二流大学竟然同时与中国5 所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开设专业多达十几个。我们的一些办学单位只是简单地聘请1-2 名外籍教师,就打出中外合作办学的牌子,“名正言顺”地收取高额学费而不着力于办学的实际效益。这显然偏离了正确的办学方向。
3.没能完全依法办学,严格审批,规范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是改革开放后产生的新事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涉外工作。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办学单位管理松懈,没有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周密的论证;没有重视对合作办学的规范化管理,这使得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难以得到有力保障。
4.加强政策指导和配套不到位
中外合作办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因此应有完善的、相应的配套政策。教育、税务、人事、物价、银行、专家外教的聘请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是个重要的问题。如:引进外籍教师,涉及审批聘请手续的主管部门和多次往返签证问题较多;引进国外的教学器材、设备、软件等又需报批海关和税务部门,等等。
5.师资、经费不足制约发展规模
高校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师资不足是较大问题。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授课教师不但要承担本学科课程的教学计划,还要求用全英文教授本课程,这对绝大多数民办院校的教师来说难度较大。费用问题是当前民办高校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优质的教育要付出优越的成本,先进的课程、师资、理念的引入,都需要坚实的投入。这对自给自足的民办院校也是一大挑战。
6.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尽管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努力寻求与国外名校合作办学的机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合作办学的层次还是不高,办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外方合作办学者的课程质量、教学管理经验以及学术声誉都很难判断与保证;甚至还有些外方学校本身并不具备合作办学资格,也被国内的学校引进,损害了学校和学生的利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未来十年,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我国民办高校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民办高校领导在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基础上,充分认识全球化、市场化、知识化的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建立多种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性,从而把国际资源的引进、利用、转化纳入学校的战略规划之中,把国际化发展确立为学院发展的战略之一,把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促进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2.因地制宜,提炼特色
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在有市场需求、有发展动力、有一定基础的方面,有选择地进行交流合作,并且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不断挖掘项目的内涵,拓展项目的外延,跟进项目的效果,尽可能保证做一个项目,成功一个项目,产生一定积极影响,并以此为突破口争取配套政策的落实、相应机制的形成。
3.加强建设,提升能力
民办高校在主动应对国际化趋势、积极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的同时,应该重视自身内涵建设,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保障,不断提升对外合作能力。许多民办高校内部目标不明、机制不顺、职责不清、协调不够、政令不畅、效率不高,这些都是民办高校管理中的“硬伤”,它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民办高校要主动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管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为抓手,大胆突破一些运行机制中的障碍,提高管理能效,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4.引进人才,培养师资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必须打造一支高水平双语、“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学校要分层次制订好师资引进和培养的详细计划,对学科、专业、人才需求有重点地进行规划。同时,要注重培养本土的双语教师,内化为学校自身的竞争力。学校可以选送优秀教师攻读海外学位或在跨国企业挂职锻炼;大力支持教师考取高水平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等。
5.改革课程,构建体系
从长远来看,课程的国际化既能给那些没有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也能提高课程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是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提升的最好体现。民办高校要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院校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课程内容看,除一些反映本民族或本地文化、知识、技能等特色的课程和涉及意识形态的课程内容外,其余课程均应与国际接轨,逐步实现国际化,达到国际化标准;尤其是应用技术领域、高新技术领域更要推进课程国际化的进程。
6.多元途径,促进交流
民办高校要积极寻求学生国际交流的多种渠道,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开辟国内外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不出国门就具有国际体验。学生国际交流的途径有海外升学、海外实习、合作院校短期交换生、姐妹校互访、国际大赛、文化交流活动等。
7.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民办高校要努力把单纯向跨国企业输送人才转变为“校企合作”,利用跨国公司的行业前沿技术标准改造民办高校的专业标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平台锻炼师资。跨国公司期望获得的是具有国际化理念、能在国际流动、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技能人才,因此,民办高校要把跨国界的、跨文化的全球性观念和技能融合到教学中去。
8.创造条件,大胆输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因此,当前民办高校可以充分评估自身实力,结合本校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吸引海外学生; 也可以招收外国学生就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利用合作办学的国际资源共享的平台,帮助学校积累经验,实现中外合作办学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还可以针对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发优势专业的国际化课程资源包,招收海外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淑荣.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分析与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0):106-108.
[2]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06(5):34-39.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策略
中外合作院校是由中外的政府、企业、高校或社会力量在院校和学科上开展共同的投资和作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的监督和各级高校的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随着办学项目规模的扩大,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教育矛盾,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中外文化的融合,做好跨文化教育的相关工作。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由中外的双方教师共同来实施的教育活动,而教育的对象是中国的公民,这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中西文化差异。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观的差异
在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是将教师尊崇为较高的位置。传道授业解惑也规定了教师的智者,并奠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在新时期下,这种师生观任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体系。而在西方的教育中,教师只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西方的教育传统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在现代西方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挑战教师权威。
(二)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教育价值观是指对教育的根本观点和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教育观点。在现代我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中国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仍然具有差异,在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的人性观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解释。
(三)知识观的差异
中外的教育界对于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中国教育观念看来,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西方的传统观念上,知识是动态、可以改变的。书本中的知识指是总结和积累了前人的经验,是可以批判和的。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最早的中外办学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开始举办中美经济学培训班,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
三、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识别文化差异,建立相同价值观
为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必须实现文化的融合,而首先需要了解中外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处。合作的双方应加强交流、加强沟通,了解双方文化教育中的优点,互相吸收对方的先进思想,研究出对双方都有利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其次双方需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统一的价值观可以有效的减少内部管理矛盾,统一管理理念,发挥文化优势,从而形成双方优势的共同体。
(二)设置跨文化课程,提高跨文化能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跨文化教育的设置,特别是中方院校应该把跨文化的课程列入合作办学的教育体系当中,鼓励教师开发相关的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合适的教师来教授跨文化知识。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设置跨文化教育课程上给予指导。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外方的课程教育,也就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质量。而目前一些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都比较欠缺,学校可以通过开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或出国短期访学活动,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通过实践来得到提高。
(三)构建跨文化环境,加强教育管理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包括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文化,重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在构建文化环境中应以我国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这种一体多元的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发挥我国文化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髓部分,打造出中外文化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的跨文化教育应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从教育管理上加强跨文化教育,将跨文化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加强跨文化交流的知识。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协调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中由于双方管理人员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会带来跨文化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也造成中外文化难以融合,难以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实现一个民主高效的共同管理层,有效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的发展,随着中外高校间不断的扩大合作办学规模,由于双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教育也应受到更多的重视。而中外文化中既有冲突矛盾的一面,也有融汇合作的一面,在合作办学中应注重跨文化教育,解决办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各项措施来消除文化矛盾,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寻求双方共同的管理模式,实现跨文化教育的融合。
作者:符巧静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继桥.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4,27.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教师发展中心 基础 作用
【中图分类号】G5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4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30多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一直是我国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展开,在构建我国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以及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发挥了它独特、积极的作用。教育在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上有着重要作用,优秀的师资则是教育竞争的核心。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成效。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下设置教师发展中心,其对教师发展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 各美其美:中外合作办学教师队伍的主要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了西方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师资队伍方面,很大程度上更新了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变革了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1.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更新,各种知识爆炸式增长,各国之间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很多学科专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都发源于西方国家。国内的相关研究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集中体现在师资方面。高水平的外籍教师一般都掌握着前沿的知识和先进的研究方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这些外籍教师到国内任教,拓宽了国内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使国内师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相关的研究主题。掌握了最新的信息资源,也就占据了市场的主动权,有利于提高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以及缩短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差距。
2.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外籍教师经常将一些先进的教学原则引入课堂,强调课堂教学的自由活跃、师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外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使用课堂讲授法,他们主张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我国引进高质量外籍教师的同时,也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若我们可以将它们吸收和消化,再随时更新旧的教学模式和理念,针对学校自身情况建设和调整课程,从而实现自身的蜕变。外籍教师通过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民主的教学过程和体现人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他们在教学时采用更加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让学生真切领悟到教育的本质。
3.共同实现课程的开发
中外合作办学通常倾向于开设社会上比较受欢迎、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国外的教学方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因此,较之国内的课程,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类型大多具有社会中心课程的类型或者是学生中心课程的类型,它们大多通过与外方学校合作,或者是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课程来实现。也就是说,在引进国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中外方教师共同对课程内容和教材进行分析和调整。上海纽约大学在设置专业和课程时,强调既要引进国外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也要紧密联系社会需要,吸收外方的资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和专业。
二 美中不足: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了一个示范性发展的阶段,但是许多问题仍然需要不断探索。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方面除了拥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之外,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外籍教师教学沟通较少,合作教学难度大
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中,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多了一个群体――外籍教师。一方面,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不同,外籍教师更注重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中外籍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中外籍教师对于合作教学的较低认可度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外籍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尤其是在教学方面的沟通和探讨。中外籍教师之间不通过集体培训交流,这一方面表现为文化的差异和知识的封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这一初衷。同时,这也不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因为这种孤立式的教学很容易造成教育方式的冲突,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矛盾。中外籍教师之间缺乏教学沟通,很难实现取长补短,不利于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2.中方教师教育观念较为传统
每位教师实际上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都对教学有着独特的认识,正是这种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学改革不断推进,选择、判断、转变教学观念是每位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受其教育观念的支配和影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外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与国外的高等教育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教学观念方面相对较为传统。长期以来,我国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国大学教师在观念上还是以教案和讲授为重,仍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中国多数大学教师虽然很关心学生的反馈、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但不太注重提问在构建知识模式方面的作用,这也就使得大学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
3.外籍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的师资队伍有很大的游离性和随意性,与普通学校相比,稳定性欠佳。首先,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社会认可度较低,所以通过从社会上聘请退休的老教师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有的教师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作为跳板,进而寻求其他称心职业。其次,一些外方院校与多个学校合作办学,外籍教师往往来回奔波于多个机构和项目之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定的教师流动性可以为整个教师队伍带来不同思想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碰撞,激活整个教师团队,但不利于学生、教师以及整个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仅仅通过课堂的45分钟,外籍教师很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外籍教师也无法提供给学生较好的课外辅导,教学效果也就无法得到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的长期发展。
三 美美与共:中外合作办学设置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
教师发展中心可以起到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各种培训、搭建促进教师交流的平台、提供教学促进的咨询服务等作用。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下设置教师发展中心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的沟通和交流
互惠互利是中外教师共享教育资源的原则。设置教师发展中心这样一个“桥梁”式机构,它可以为外籍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特长。优秀的外籍教师不仅能够在课堂内外给学生传道、解惑,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技知识,还有助于青年教师掌握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发展中心可以在教学中给外籍教师配备能够协助其开展教学工作的合作教师,这有利于外籍教师了解中国和当地的教育情况、学校概况和教材情况等。中心通过举行教务会、外教专题学术讲座、教学研讨会等与外教讨论教学方法以及交流教学经验,这不仅保障了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中方教师在教学方面与外籍教师开展交流。教师发展中心可以做好分模块教学方面的工作,为教师教学做好服务性工作。在一些特定的课程教授机制方面,可以尝试实现中外籍教师共同教学的模式,各有侧重,采用分模块教学的方式,在一些国外比较先进的领域,教师发展中心可以安排中方教师与外方教师沟通和交流,组织他们集体备课,统一授课,针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发挥中外籍教师各自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
2.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在中外合作办学这种特殊的形式下设置教师发展中心,对于中方教师而言,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认知领域的改变。教师发展中心可以汇集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信息资源等,也就是说,教师发展中心为中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能够使教师接触到最新的信息资源。通过这种不断与新资源、新思想接触和碰撞的形式,了解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教育状况,从而达到教学理念的转变;此外,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置对教师的培训和再学习也有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专题式的学习,也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或者教学方面的优秀者对教师进行多次的主题式培训。教育活动面向人的精神世界,以精神境界的提升为目的,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是人文性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物质操作活动。要影响学生的心灵和精神,就需要教师拥有境界高尚、内涵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教育理念。迅速变化的世界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当前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更为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使全体学生有效学习,而且要摆脱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
3.有利于实现外籍教师的稳定成长
中外合作办学要想达到引进高质量的外籍教师前来任教的目的,就必须要有能够吸引他们的优势。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籍教师流动性较大这一问题,设置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外籍教师保障体系。外籍教师就比较容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便于形成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外籍教师聘任与管理上,教师发展中心主要是通过“制度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实现外籍教师的稳定性发展。因为“外教管理是一种面对‘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外国人的跨文化管理行为,这意味着必须以跨文化的思维和技巧去应付它”。中心的设置能够为外籍教师长期在中国工作提供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是外籍教师适应在中国生活与工作的前提。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地理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定期组织外教参观旅游或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外籍教师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置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较好的制度保障,可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给中外籍教师提供较好的支持和帮助。教师的稳定有利于保障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提升。
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得以持续发展的源泉和持久动力,这种资源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则要依靠教师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有自身的优势,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置对教师的发展、师资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解决措施;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16-02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国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实践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共同推动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壮大,对我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国际合作交流已成为高等学校提升办学实力以及加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在项目操作阶段由于教育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中外教育理念的相互撞击,在项目管理、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对策和解决方案,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导。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
中外合作办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以来在我国已有20年的历史,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和兴起。1995年至2003年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发展阶段,在此时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基本找到了合作办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使合作办学能在中国发展起来。2003年至今是中外办学健康发展的阶段,随着200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找到了法律依据。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条例》,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细化了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条例》和《办法》的相继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对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促进合作办学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合作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层次逐年提高,合作形式趋于多样化,并逐步走向规范。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优质的外国教育资源,加强我国教育同国际的交流与接轨的探索与实践,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教育改革,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二、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欠缺、现有师资质量不高
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必须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可能培养一流的人才。但从实际过程来看,师资队伍建设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师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水平,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符合中外合作办学双方的需求,但目前有些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水平仍达不到此项要求,缺乏国际化教育理念和专门知识,不能适应双语授课的要求,不能完全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相关部门在聘任外籍教师的过程中,只注重数量,不讲求质量,外籍教师水平和资质良莠不齐,且不能保证一个聘任周期,更换频率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引进教材方面,教材和课程具有不固定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
(二)资质评估和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
尽管目前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条例》和《办法》,但这两个法规仅仅在原则上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规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我国各省市地区长期以来教育发展不平衡,再加上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监管的主管部门众多,使高校面临众多管理部门管理的局面,致使管理混乱;在对外方合作机构的资质认证和质量管理上也未能形成一套体系完整、行之有效的资格认证和质量监管体系标准,而造成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缺乏常规性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外方教师与中方教师、外方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缺乏沟通,外方教师授课效果缺乏监督。应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机制,这是鉴定中外合作教育机构和中外合作项目真伪优劣的基本保证。
(三)重合作项目审批,轻项目实施管理
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上,较为注重开发合作项目,在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项目开拓,但在该项目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后却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另外,我们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时往往只重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管理,忽视教学理念、管理模式等资源的管理。如果按照此管理方法进行,会造成中外合作冲突性,对长期开展合作项目不利。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加强合作双方的合作交流,夯实合作内容,进行系统全面化的管理。特别是由于有时双方都有资金投入,都参与办学的全程管理,双方的利益和责任没有完全明确规定出来,因而更注重项目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时矛盾更容易凸显,影响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外合作办学双方不但是沟通传播各国教育理念的桥梁,是加强教育全面合作的纽带,更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如果在合作办学方面管理得当,一定会使教育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增加一个新的渠道。
三、中外合作办学问题解决措施和对策
(一)树立正确办学理念、科学制定总体规划
真正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这对指导合作办学是至关重要的。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办学思路,确定合作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教学内容。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应该在认识原有做法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观念对待这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开拓创新,加强合作双方的沟通交流。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认识到高等学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是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和形式学历教育的需要,也是高校扩大办学渠道,提升办学实力的必须选择。因此必须根据高校自身条件,围绕管理体制、办学规模、合作模式、教学方法、合作对象等方面,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质量优先、规范管理、有序引导的原则,制定近期和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
(二)完善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管理是否有成效,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监控,严格组织实施教学,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严格按照双方确定的专业计划和课程安排,努力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程度,结合我国的实际,采取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要注意借鉴和学习外国教学机构的办学特色和成功管理经验,通过消化吸收,真正将引进的外国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自身的资源,使我国教育事业真正实现优先、优质的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不仅要对教师进行评估,在教学管理中引进激励、竞争机制,把教学质量引入到教师聘任、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等方面,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也要对学生进行评估,检查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只有强化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规格的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积极引进国外智力、提升办学质量
按照国际化的思路,实施国际化合作办学,所有的事情都应规范化、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承担着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引进国外智力对于提升国际化办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短期外国专家的聘用过程中,我们应衡量该专家的专长是否与本校的教学科研和新学科建设的方向相吻合,是否具有解决本校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他们的到来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助于促进高校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弥补和充实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二级学院(系、部)是做好专家工作的第一线,其工作要做到制度化,明确引智工作的重心,为专家配备工作助手或科研团队,以使其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应注意把专家的专长用在培养我方的人才上,让专家与我方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开拓共同研究的领域和机会,使我方教师受益。
四、结语
随着国际教育的不断深化,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要求和合作层次逐年提高。而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师资队伍欠缺、现有师资质量不高;资质评估和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重合作项目审批,轻项目实施管理等。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依法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和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机制,通过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树立品牌,加速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及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包含多种多样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高等学校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才能促进自身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的策略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2]魏敏,蒋光祥.中外高校合作办学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思考[J].管理观察,2008,(23).
[3]周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2,(5).
[4]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5]赵丽萍.中外合作办学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J].中国校外教育,2008,(12).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合作模式;现状与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暂行条例》颁布之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已经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与美、日、德、法、英、加拿大等国和香港地区的教育机构及个人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举办了中美经济学、法学、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班,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合作创办了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等。
第二阶段:2003年9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之前。
至2003年9月底,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12家,比1995年增加了10倍还多,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外方合作者则主要以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为主。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大专教育为主,也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设专业首先以工商管理类为多,其次是外语、信息、经济和教育等。合作类型主要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以非学历教育为辅。
第三阶段:2003年9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以后。
中外合作办学按新条例的要求和规范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合作办学的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合作办学的规模相应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逐步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向西部边远地区发展。
合作办学的优势
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国际化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高职院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专业课程设置、更新专业、加强师资培训,同时可以填补一些学科空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国际化内容。国际化的课程可以体现国际化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给那些无法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另外,国际化的课程也能够提高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往往以外语见长,外语在教学中真正成为一种工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许多专业、课程大多使用原版教材,不仅可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知识,也可使学生接触到教材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化。学生能看懂外文资料,用外语听专业课并与教师交流。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凡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就会有外方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这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可以为无法出国深造的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向外方专业教师学习的良好机会。
有利于增加高职院校的教学多样性由于受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限制,许多高中毕业生无法跨入大学校门,只能望而兴叹,中外合作办学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可以带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国内与国际上的竞争力。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拥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人才。因此,自199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一对一结合的方式、一对多嫁接的方式、灵活多样的方式和公司与学院相结合的方式。合作院校主要涉及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机构。
一对一结合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中,中外双方根据实际资源特点制定出最佳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同时,引进外方院校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及相关的教学评估方法,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课或聘任有留学背景的中国教师进行双语授课,从而将中外合作双方的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及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模式的合作办学,能确保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在保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该模式培养学生的特点是“专业+英语”,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流利的英语交流技能。该模式的英语教学通常以基础阶段的英语强化、从专业课初步阶段的双语教学逐渐过渡到专业课后期的纯英语教学为特色。基础阶段的英语强化为中外合作班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国内和国外的双文凭(如西安思源学院“中加班”的学生既可取得国内大专文凭,也可取得加拿大莫哈克大学的大专文凭)。另外,有些学生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申请前往国外的大学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因此,一对一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接受国外教育的需求,减轻他们去国外学习的经济压力。由于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学生可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适应国外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获得国外合作院校承认的学分。同时,也可以满足国内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对多嫁接的方式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是保留合作办学方各自课程的特点,几所学校之间的资源通过合作达到共享,相互承认学历和学分,从而把各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因此,一对多嫁接的方式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合作模式。
灵活多样的方式该模式是指选送中国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同时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学,从而实现与国际教育的接轨。该合作办学模式形式多样、灵活,对于合作的双方没有较严格的时间和课程限制。该模式的具体形式包括派遣教师代表团、师生互访、交换留学生和教师培训等。这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以更多地吸取国外办学的经验,强化国际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开发我国的职教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而言,该合作模式既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公司与学院相结合的方式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允许企业介入。校企合作模式的好处是有企业直接的资金注入,这也是校校合作模式所欠缺的,而且企业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这样,既能减轻合作方启动资金方面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办学的硬件水平,也容易与国外的教学条件接轨。但是,由于企业行为是需要回报的,这类合作办学机构在经营中比较注重追求利润,其唯一的资金来源是学生的学费,扩大招生量和获取一定水准的学费,就成了这种机构最大的外在追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经营中会做一切有利于吸引学生、扩大生源的事情,其中包括降低录取分数、放宽教学要求等。其结果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不能完成预定的学业,影响了学校的信誉。这是所有注重盈利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通病。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处于多种类型并存的状态,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引进合作与非引进合作、单文凭与双文凭、计划内招生与计划外招生等。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政策法规不配套,市场不确定,目标和观念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存在如下问题。
课程设置差异较大由于我国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学制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要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还有待于解决学历、学位的国际互认问题。
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不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参差不齐,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公办与民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办学目的、发展水平、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差别也很大。例如,有的学校与外方合作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科建设,有的学校则着眼于经济创收;有的学校采取单校园合作模式,有的学校则实施联合培养模式等。因此,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质量认证,更好地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是当务之急。
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一些学校对国外院校的识别能力、对课程的筛选能力相对较低,根据本校特点设立的特色专业少,盲目引进热门专业,教材、教法、教学模式难以突破,教学计划不能很好地衔接。
师资队伍不稳定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从众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师资队伍组成来看,外籍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流动性较大。中方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学历层次及知识结构失衡的现象。中方任课教师缺乏国际化理念和专业知识,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
优质生源不足从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来看,学生可分为五种类型:高考落榜型、出国留学型、就业需求型、岗位提高型、文凭需求型。传统优质生源的不足,与相当比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条件较差、社会影响和信誉度及学历认可度不高有关,更与高额学费有着直接关系。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与建议
国家层面要积极开展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在寻求体现外交对等的学分互认的同时,积极与国外监督大学课程质量的协会和部门加强沟通,通过他们明确外方合作者的资质和水平,了解合作方的背景、课程资质和师资力量。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详细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取得学历教育资格的标准、税收标准、外籍教师的待遇、发放币种、聘请方式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收费标准等等。
政府层面主管部门要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纳入地区整体规划中,建立专家评议委员会,对申报的专业学科进行评议,调控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和层次,有选择地进行专业设置,避免无序和重复建设,使中外合作办学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同时,应重视对合作办学的规范化管理,在加强年检的同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评估方法、制约措施等以保证质量,如可设立专门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管理评估机构发挥专业性评估职能,定期在主要媒体公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质量评价结果等。另外,应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标准。
学校层面高职院校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资源。要以课程为中心,优化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训实践使学生具备跨岗、跨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另外,鉴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种种优势,应加强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就具体的合作模式、英语教学及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合作探讨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利弊,建立最有效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分享国际教育资源,争取在合作办学中少走弯路。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还有利于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强项,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国外的学生。
教师层面中外合作办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格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合格的中外合作项目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水平、师资水平评估体系,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成为确保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另外,有了合格的师资,也有助于减少外教课程,降低合作办学的成本,减少学生的入学费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
总之,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对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外合作办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教学质量始终应是开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EB/OL].(2003-03-01).[2007-02-25].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923.htm.
[2]王培根,胡水华,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略[J].机械高教工业研究,1996,(1).
[3]黄建如.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OL].(2005-08-05).bjesr.cn/esrnet/site/004ff001615c5ce8.ahtml.
[4]杨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OL].(2005-05-18).ep-china.net/article/strategic/2005/05/20050518094229.htm.
[5]黄道平,方国爱,徐芳.浙江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及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项目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6-0048-03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无论是办学思路还是具体操作层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虽然一些学校都把“国际化”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中,但是在具体的合作办学活动中却缺乏战略眼光,办学定位于其他办学活动的延展和补充,甚至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委托给“继续教育学院”或“成人教育学院”负责。由于缺乏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不少学校成为促销国外低质、劣质教育资源的平台,一些学校放宽了入学资格要求,很多学校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当成创收的手段,收取高额学费,造成“只要有钱就能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不良影响。由于办学理念存在问题,办学定位不准,导致“将近一半的中外合作项目缺乏实质性的内容”[1]。
虽然国家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积极倡导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于2003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从教育战略的角度把中外合作办学纳入国家教育事业的范畴,但要让高职院校的全体工作人员把条例当作一种自觉认识和行为,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认识,并坚持不懈地努力。“中外合作办学要有更大的发展,就要敢于解放思想,通过教育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加大中外合作办学的改革力度。”[2]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目标是结合市场定位,培养能够讲外语、适应国际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但是很多高职学生入学起点低,学习能力弱,综合素质差,导致这一办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改革和创新十分必要。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不够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盲目追求合作办学数量,而忽视质量,大量重复引进一些浅层次的外方项目,导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越来越多,项目质量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3]。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外教、外方课程等要素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并没有严格执行。与国外合作交流的大学层次偏低,且专业分布不均匀,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在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之类的商科,农工产业的专业较少。这就造成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整体层次不高,很多学校的特色专业无法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相结合。
(二)合作办学项目招生困难,办学经费不足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费均高于普通专业,是普通专业学费的2~3倍,导致报考学生少。同时,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不仅学习能力低,而且也很难管理。这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以致招生日益困难。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与国际接轨并融入到全球教育资源体系的新时期。然而,政府资金投入有限,造成一些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无法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无法进行中外教师的互相交流与互换,办学经费短缺成为抑制高职院校教育规模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自身的问题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质量造成严重的损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很难把先进的技术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比较落后,造成学生在高职院校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却由于实践技能差,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声誉。
学生素质问题。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很多学生外语学习很吃力,语言不过关,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最后因外语不合格,无法去国外学习或不能适应国外的语言教学。综合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整体素质低,学习能力弱,学习态度不端,毕业生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及课程设置问题。虽然全国高职院校都在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办学特色的问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复、资源不能共享,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背离的情况比较多。在课程设置方面,尚未建全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还需进一步调整。依然存在直接采用国外教材,没有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吸收,中外双方课程设置不能相融的情况。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改革的对策
(一)规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秩序,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办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生存和发展、实现办学目的的关键[5]。应把教育教学质量当作生命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清理整顿不规范办学行为,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护广大学生利益。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严格审批程序,慎重选择国外合作院校,从国外教育机构的资质、学科专业的社会适用性、教育资源的优质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批。从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资质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几个方面对国外的教育机构进行核查,选择那些质量可靠、信誉良好且有诚意的国外教育机构作为合作办学对象。
要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基本原则,排除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中的消极因素,从而确保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纠正和抵制单纯从经济利益出发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错误做法。严格按照国家和政府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任何学校不得设立名目多收费、乱收费。成立监管部门,对中外合作办学全程进行监督。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完善办学质量评估机制。
(二)大胆尝试教育输出,多渠道筹集资金
招收留学生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很多留学生均认为中国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让中国高职教育赢得了声誉,尤其在东南亚、非洲、拉美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更是拥有颇高的认同度。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凭借自身实力,打造中国特有的优势学科专业,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加强对外宣传,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我国交流与就读,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
我国高职院校要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注意积累和学习国外教育机构的经验及策略,制定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开拓海外教育市场的计划。改变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充当跟随者和消费者角色的局面,争取在国际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专业、课程等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整体教学质量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对双方学校的师资配备有严格的要求,高水平的师资是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当培养一支具有良好英语水平、广博专业知识以及国外工作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同时,也应当加强中外双方合作学校之间的合作,让真正一线的中方教师能够有机会到外方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和培训。
促进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发展。中方应加强与外方合作,努力学习外方的先进经验,结合中方课程设置的特点,实现中方课程与外方课程的有效接轨,按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设置课程,引进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开展新兴专业、急需专业的合作项目。课程的国际化既能给那些没有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也能提高课程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这也是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提升的最好体现。
对于合作项目,高职院校应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建立学校―家庭―学生会的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通过海外学习、海外实习、校际交流、互访、举办国际文化大赛等途径,积极促进各种形式的学生国际交流。同时也要积极开辟国内资源,充分利用外籍教师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在国内就能接触并利用国外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3]李剑平.高职合作办学别有名无实[N].中国青年报,2003-08-06.
[2]顾美玲.关于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9-64.
[4]冯发明.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6):33-34.
[5]陈晓芬,周燕.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刍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0-81.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简介:金吉华(1971-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长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韩林耕(1979- ),女,吉林四平人,长
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改革研究》(编号:ZC13028),
主持人:金吉华。
Reform and Practice on Projects of Chinese 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IN Ji-hua, HAN Lin-gen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1, China)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发展。以2003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标志,中外合作办学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有力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中外合作办学产生之初至今的20多年时间中,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发展,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亦日益深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纵观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办学理念、运行模式、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主权问题、经济驱动以及与WTO的关系等宏观机制层面,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中相对微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育理论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
笔者认为,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主客体的多元化、教育环境的多元化、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多元化,其人才培养的过程必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由此,研究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跨文化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从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其对跨文化教育的影响人手,依托跨文化教育理论,对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跨文化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产物。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国际教育援助”,努力扩大其政治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和跨境教育时代逐渐来临。在WTO乌拉圭谈判缔结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将教育界定为12个服务贸易领域的第5个领域,同时又将教育领域划分为5个分领域,对全球教育服务的基本模式进行了规划。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从此,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逐渐走向开放。1986年9月,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京大学一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了崭新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形式主要有4个方面:互换留学生、专家学者互访、教育和学术交流、教育项目合作。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总体特征呈现规模逐步扩大、地域分步宽广等特点。
实施中外合作办学20多年来,对于引入国外先进高等教育思想,不断提升和优化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引进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构筑培养国际化人才平台,提高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拓展和丰富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和资源,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的能力以及积极的文化输出,不断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进而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合作与交流的空间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模式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形成了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学者张星渝认为中国中外合作办学逐渐形成了3种主要模式,即融合型模式、嫁接型模式、松散型模式。融合型模式包括4个主要环节:首先,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其次,聘请对方教师讲课,派遣我方教师去对方进修;第三,引进对方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环节、案例教学;其四,以双语授课。嫁接型模式又可分为2-2模式、1-2模式、3-1模式,即在国内国外分学期学习,互开课程,互认学分,互发文凭和学位。松散型模式就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我方讲学,我方教师去国外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和国际接轨。
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和资源共享的角度,学者周文婕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分为开放与远程教育;引进国外院校项目并设立分校区;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合作办学等3种模式。
从合作办学机制体制的角度,学者杨辉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以分为合作模式和办学模式两大类。合作模式可以分为:一对一合作和一对多合作;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独立机构与非独立机构;单方投资与双方投资;局部合作和整体合作;外方教师为主和中方教师为主等5种类型。办学模式又可以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单校园与双校园;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引进合作与非引进合作;单文凭与双文凭;计划内招生与计划外招生等6种模式。
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差异
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接受同一文化背景的教育,或者同一文化背景的个体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不管是施教者与施教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还是施教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差异。从教育学的观点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差异
所谓教育价值取向,是主体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育价值进行选择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意向或倾向。从近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成果分析,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和科技价值取向。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之中,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呈现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具体来讲,即教育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科技价值在受教育者的教育价值取向中有着不同的权重,以至于受教育者在选择、接受和评价所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不同的意向。一方面,受教育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于教育实施的全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施教者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对受教育者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和教育实施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差异
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思维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异。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环式的。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形成西方人“直来直去”和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行为习惯。当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这两个极端中的程度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的障碍。也正是这种障碍的存在,使得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施过程复杂而困难。由此,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培养施教者和受教育者的“跨文化素质”,尽可能克服思维方式的差异,将沟通的障碍最小化,以使中外教育合作与交流能健康有序开展。
(三)环境影响差异
广义的教育环境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狭义的教育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教学环境、教育管理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这些环境因素无论对于施教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会带来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在跨文化的条件下,几乎所有的教育环境影响因素全部发生变化,无论从物质意义上的由好变差还是由差变好,都必然会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带来巨大陌生感、距离感。在强调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正确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受教育者对不同环境的适应。也成为中外合作办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语言交流差异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语言交流差异问题。语言教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语言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施教者往往仅仅简单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来加以审视,强调受教育者语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而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可以看作是文化内涵的影射,是文化内涵的载体。通过语言教育,能够引起受教育者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注意,逐步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实现跨文化教育功能的目的。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办学基本模式以及其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其具有显著的跨文化教育特征。笔者认为,从教育学研究的观点看,随着中外合作办学交流跨度和频度的不断提高,跨文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首先应当解决好跨文化教育的问题。
五、跨文化教育理论综述
跨文化教育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虽然在发展的背景、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总体来看,跨文化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其共通的规律。
(一)文化变迁论
文化变迁论主要包括文化人类学派的观点和心理人类学派的观点。前者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一个具有“自律性的体系”,因而文化变迁是“通过两个以上的自律性的文化体系的结合”而产生的变迁。此外,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当来自另外文化基团的排斥威胁过大时,会产生与同化恰恰相反的“撤退”,从而对自身文化基团的诸多文化形态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并予以强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向适应”。后者对文化变迁的研究更加侧重于不同文化接触过程中的个人认知、适应途径、行为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范畴的定量分析,并且采用心理测定法对文化变迁的程度进行测定。同时提出,变迁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程度上的差异性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行为进行类型的划分。
(二)文化同化论
其核心理论是以帕克和巴杰斯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的“民族同化周期说”,也称为“接触理论”。该理论认为,民族同化的周期一般包括接触、竞争、冲突、调整、同化等几个阶段,最终被支配集团的文化所同化。
(三)文化融合论
“融合”与“同化”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核心思想是主张不完全排除各少数民族固有的宗教及文化背景,提出在相互吸收其他民族,包括非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部分地放弃或修正本民族的文化,将各民族文化相融合,从而共同创造一种综合的、创新的第三文化。
(四)跨文化适应论
该理论主要从个体的角度,研究在对待异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反应和变化过程。其中包括个人的文化态度、思维方式、信念、动机、民族归属感意识、文化摩擦、人际关系、文化调整、文化交际能力等诸多因素。心理学家博瑞根据该理论,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将人群划分为4种类型,即文化迁移型、拒绝型、平衡型和放弃型等等。
(五)跨文化交流论
文化与交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看,文化即交流,交流即文化。以此为基础,研究者提出跨文化交流是在某种文化的信息输出者和不同文化的信息接受者之间进行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当中通过信息传达所进行的一种文化交流过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分为3种类型:一是不发达民族向发达民族之间的交流,有“文明开化”的特征;二是发达民族向不发达民族的文化输出,有“文化侵略”的特征;三是平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即所谓“文化相对主义”。第三种类型的文化交流是目前世界所倡导的文化交流形式。
(六)跨文化理解教育
此观点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对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而是作为一种完整和可操作的教育过程,包括知、情、意等各个方面。首先,必须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来增加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即所谓文化的认知过程;其次,是情感的转变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逐步学会心胸宽广和平等对待不同文化;最后,将这些知识和情感在跨文化交流中付诸实践。
(七)多元文化论与多元文化教育
两种观点均属于“文化的多元主义”范畴,伴随着反对文化同化和文化融合的运动逐渐发展。两种理论的核心是重新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尊重各民族的独自特征和民族感情,实现社会的多样一体,逐渐成为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后者,在强调文化的多元性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在多民族国家中,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和移民子女的平等教育,以及如何在平等教育中保持多种多样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六、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
分析上述跨文化教育理论,跨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从关注外化行为到注重内部心理,从部分理解到整体把握,从结果取向到过程取向,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充分反映了跨文化教育理论不断走向成熟、日趋完善的过程。但是这些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有着本身深刻的社会变革背景,这些社会变革背景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并不完全符合目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需求。因而,深刻反思和全面总结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于正确解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跨文化教育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基本原则
人类的跨文化实践告诉我们,各种积极的文化心态观念,有利于跨文化交往。因此,跨文化教育必须坚持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等基本原则,消解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歧视、偏见、狭隘等消极的跨文化态度。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开放的原则
开放即敞开,是双向的敞开,既是主动地走出去的敞开,也是欢迎走进来的敞开。开放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形态和人的本质特性,同时,也是人的生存需要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外合作办学是世界不同文化广泛接触的过程,对异文化的开放就是对世界的开放。同时,对世界的开放也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2.平等的原则
尽管人类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形态与特征,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成就,但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某一群体的生存方式。人类不同群体在人本本质上的平等诉求,决定了人类不同文化在本质上的平等诉求。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平等是走向人道交往的伦理前提。缺乏平等就会滋生各种形态的文化沙文主义,必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形成文化冲突。
3.尊重的原则
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倡导的跨文化态度,因为这是和谐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础。对文化的尊重,首先是对呈现这一文化的人的尊重,包括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价值取向的尊重等。文化尊重的表现形式是对民族文化的充分关注,特别是与本民族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的异文化的尊重。进一步讲,真正的尊重还包括对与本民族文化相对立、甚至试图消灭本民族文化的异文化的尊重。当然,尊重不是放弃与妥协,而是强调多样性的存在。
4.宽容的原则
宽容是基本的文化态度,是跨文化尊重的必然结果,宽容的本质是对于不同于本民族文化以及所认同的异文化的公正的容许,特别是对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异文化形态的公正的许可,以及对这种对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其基本要求是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逻辑前提下,克服文化偏见、消解任何形态的文化冲突。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要通过行之有效的跨文化教育,将宽容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思维和行为,同时,要提倡双向、多向以及互动的宽容,宽大为怀、、共同发展。
5.客观的原则
客观对于实现跨文化教育中准确的认知和理性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客观就是在跨文化教育中能够摒弃自身的主观观点,而从异文化的观点,或者是从第三者的视角、全人类的视角,分析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总结跨文化教育的经验教训,把握跨文化教育的方向。客观的原则要求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歧视、不偏见,不只是从自己的本位立场出发认知、反思和处理与异文化的差异。简而言之,客观要求跨文化教育的主客体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克服本位主义的思维。
6.谨慎的原则
文化是极其纷繁复杂的系统,因而,在跨文化教育中必须非常认真、细致、周全而不是简单、贸然地处理各种问题。对异文化的认识必然存在不准确的现象,想当然的态度往往会造成对异文化的不尊重。谨慎是以充分认知、深入思考为基础的。谨慎不是封闭,而是对跨文化教育过程的警示。
(二)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并使其能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以此为依据,从跨文化教育的观点,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具有以下4个特征。
1.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能力,主动参与全球竞争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封闭的本土型人才培养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全球人才竞争的格局。而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外合作办学,为人的成长提供了国际化培养的平台。国际化的培养平台必须要有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与之相适应,同时,也只有清晰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2.人性化的培养理念
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要求施教者必须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实际需要。中外合作办学的受教育者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下,呈现出文化、思维、语言、环境的多元化特征。在此情况之下,要求施教者遵循人性化的培养理念,必须把受教育者作为整个教育实施过程的核心,围绕受教育者的需求展开教育过程。
3.科学化的培养方法
各国、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性是勿庸置疑的。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即是在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培养方法的科学性,努力将世界范围内所认可的现代教育手段实施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比如,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深入开展心理认知学领域的研究、拓宽信息技术的运用领域等等。
4.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人的个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其接受教育的认知过程中,受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约束,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亦千差万别。施教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设计和实施更加符合个体实际的培养方案,甚至采取订单式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潜能,为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
(三)实践路径
遵循以上的基本原则和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跨文化教育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实践路径。
1.专业教育传授跨文化知识
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是跨文化教育的基础。然而,当前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不管是从量的储备,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深刻性等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不系统、不广泛、不深刻的跨文化知识储备,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准确、敏锐地把握文化交流中的内因、外因以及决定因素。因此。必须在专业教育的传授过程中提升受教育者跨文化知识的储备,并进一步增强其知识储备的系统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比如,可以通过加强针对跨文化理论的研究,建立有效的指导纲要,逐步形成自觉的教育实践规范;可以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跨文化建设,把跨文化教育贯穿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语言甚至是工程类学科的教学之中,扩大跨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可以通过进一步提升教育者自身的跨文化素质,把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将跨文化素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本质特征。
2.德育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
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养成跨文化意识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养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的跨文化心态和跨文化观念。笔者认为,尽管所有学科都必须承担跨文化素质培养的责任,但无疑德育教育是完成此项任务的最主要渠道。从跨文化的视角看,当前中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针对国外的泛民族主义情绪,这与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跨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一是要把握自己的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伦理文化;二是对异域、异质、异民族伦理道德的认知,应着眼于吸收可以同构的部分;三是对于与主导价值完全对立的伦理道德,应采取抵制的态度;四是对于不适应中国国情、具有特殊性质的异文化,则应当采取理解与宽容的态度。
3.综合实践提高跨文化能力
卓越的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教育的重点。跨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会与外来文化的交往,并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跨文化能力包括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选择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要实现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是立足课堂实践,充分挖掘跨文化教育资源。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中,跨文化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同时,语言教学的实践性特征也为跨文化能力提高提供了实践平台。二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积极有益的跨文化体验活动。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来增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自主体验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能力。三是运用网络教育技术,拓展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领域。网络文化具有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特征,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网络文化克服主客观的分离,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相兼容,在实现文化信息全球一体化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持各种文化的个性特征,使文化个性更加鲜明。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交流是全球性的,实现了传统意义上跨文化交流的时空跨越。因此,通过网络途径,受教育者能够直面多元伦理文化,为跨文化能力的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七、结语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教育资源 质量保障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至今,经历了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此,笔者回顾总结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继续发展的历程。
(一)合作外方总体水平稳步上升。
从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来看,主要是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影响合作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合作外方教育资源水平。世界上许多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是以合作外方教育机构的资质来衡量合作外方的教育资源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刚兴起的时候,那些进入国内市场,被批准合作办学的国外教育机构办学资质参差不齐。通过调查发现,来华进行合作办学的国外二、三流大学很多,一流大学相当少。
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999年以来连续扩招,国内高等教育供给扩大了,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及教育发展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仍然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中外合作办学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国内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但当时国内大学对外学术交流比较少,造成国内大学对国外大学的办学情况不甚了解,容易引进一些办学资质不高的国外大学;同样,国外大学对国内大学的办学情况也比较陌生,国外一流的大学不敢贸然来华合作办学。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入发展,中外大学之间学术交流日渐频繁,政府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准入门槛,国内合作方加强了对国外教育机构的鉴别。因此,国外合作方的总体办学水平稳步上升。虽然不排除有些国外院校来华合作办学是为了扩大生源和影响力,从而获得经济上的高额回报,但从整体来看,大多数国外院校来华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增进学术交流、加强双方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的合作。为了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促进其更好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抓好准入关,做好对国外院校的资质审查;国内院校也应选择那些在专业上能优势互补、或强强联手的国外院校进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的合作项目做大、做强。
(二)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早期,规模较小,有些项目甚至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办学硬件方面,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硬件设施缺乏,如缺乏独立的实验室等。办学软件方面,突出体现在课程、师资队伍等方面。有两种课程引进的倾向:首先是教材全盘引进,没有经过本土化过程,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不适合以我国高等教育消费者为主体的中外合作办学;其次是引进缺乏实质性,也就是说引进的东西只不过是改造国内同类同层次院校的培养计划,与合作办学的初衷不一致。更为突出的是师资队伍问题,专职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而且外籍教师比例较低。
究其原因主要是,外方对合作办学的投入不足。虽然本期双方合作很好,外方担心在下一期的合作中得不到中方的支持及通不过中方政府部门的审批,所以外方不愿在前期投入太多。现在,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合作外方对长期合作办学充满信心,各项与教学有关的软硬件都配备到位。最能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特征的是教材和师资,教材的引进已形成完备的体系,学生使用的教材基本符合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标准;专职教师队伍趋于稳定,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在逐步增加,外籍教师的比例得到显著提高,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已初步建立起体现合作办学特征的教学管理体系。为了使中外合作办学更好地发展,中外合作双方应共同努力,积极为合作办学创造更好的条件,彼此都应尽最大可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把合作办学建设好,努力创建优质中外合作办学品牌。
(三)专业设置趋向合理,科技含量得到重视。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发展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对于引进国内急需、国外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予以鼓励。教育部也多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但从学科整体布局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开设了较多投资成本较低的专业,如外语、经济、工商管理、外贸等,我们急需合作的农业、医学、工程、生命科学等领域,则专业设置不多。上海市2004年数据显示,“合作项目高科技和尖端学科领域的合作不多,约80%左右的专业集中在文科领域”。[1]根据近年来上海的人才需求来看,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重点发展新材料、能源环保和生物医药等行业,因此要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以前较少设置这方面专业的原因在于:第一,中外合作办学太过“功利”,设置的专业都是一些投资成本小,回报率高的专业。第二,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优秀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缺失,导致无法开设那些国内急需的课程。第三,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比较薄弱,缺乏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现在,为了减少专业设置的盲目性,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适应当地未来发展需求的专业,努力做到毕业生适销对路。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也加强了对新开设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训,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备,完善了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另外,国家在政策上也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引导,做好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这两部法规文件政策导向的核心是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之后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再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能力建设的政策导向”,进一步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策基础。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要重点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和优质教育管理资源。
对于一国的教育而言,其优秀的文化通过课程予以传递,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会在课程中得到反映与体现。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引进教育资源的关键在于课程。优质课程资源与优秀教师、优质教育品牌等其他要素是紧密相连的。真正优秀的教师应体现为开设或开发优质课程的教师,真正优质的教育品牌应表现为优质的课程品牌,教学设施等硬件要素的引进也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另外,课程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学习与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有益成果与成功经验对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大有裨益。因此,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引进。
优质教育管理资源的引进是非常重要的。优质教育管理资源包括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与教育管理制度。我国同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教育管理的差距。就我国的教育改革而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此,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对优质教育管理资源的引进。
三、综述
总体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对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国内大学参与跨国高等教育交流机会的增加,国内大学迫切希望与高水平的国外大学进行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优化国内教育资源,带动本校相关专业的发展。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国内院校在考察国外院校的同时,国外高水平的院校也在考察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慎重找寻合作办学的伙伴。刚建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规模普遍偏小,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任何事物都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只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办学生命”的理念,就一定能够创立优质的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并发展壮大。至于专业的新科技含量较低,这一问题已经有所扭转。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也要逐步调整并丰富起来,不少合作办学机构已经意识到合作办学要与时俱进,他们不再满足于现状,合作双方正在逐步提高合作程度、档次和水平。另外,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支持,所以合作办学首先要立足当地,开设当地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大批急需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优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不仅能促进国内合作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而且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国际化战略视野的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经过市场的检验,优胜劣汰,对于那些优质的中外合作办学品牌,要靠中外双方共同维护,促进其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今后可在政府的牵头下,引进一些在各层次和领域比较有名的国外院校,如在学术研究领域,可引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国外名校与国内名校合作办学,共同在双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并加强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在技术应用领域,可引入国外相应的专业院校,双方加强在技术应用领域的合作,共同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这也是目前我国急需的人才。
只要政府、社会、中外合作双方共同重视合作办学,合作双方牢固树立“质量是办学生命”的理念,中外合作办学就一定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兴德.关于加快发展上海教育服务业的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2]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2006[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西方文化渗透;特点形式;湖南省;防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所谓文化渗透,其目的性大多是不单纯的,以西方文化的渗透为例,其中就大肆的宣扬西方的政治观念、鼓吹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等,以此毒害国人。如“情感教育”,一方面,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自由”的言论,影响了不少人的爱情观、价值观。一方面,在其国内宣扬的却是责任、忠诚等思想,以维护个体家庭的稳定和团结,以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对于西方文化的渗透一定要理智而客观,要用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模、数量、结构、层次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它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培养国际型人才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中外合作办学中更加直接的中外文化交流,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以此推销西方的社会政治理念、民主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即以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腐朽文化,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变成了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场所。
1.西方文化渗透的特点
西方文化的渗透曾被我们称之为“糖衣炮弹”,足可见其隐蔽性,这是西方文化渗透的最可怕特点,让我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沦陷”,特别是学生人群,“沦陷”的速度和数量都非常惊人。例如,西方文化渗透的形式,或以非政府组织成立的基金、交流协会等为载体,或以合作办学为载体,很少有人能看清其目的性,更多的人会认为人家是在“帮”咱们,因而“沦陷”其中。其次,西方文化的渗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西方国家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抨击,利用“小事件扩大化”、利用两国的文化差异,大肆鼓吹自己国家的“民主、文明”等,让人对其羡慕,从而对自己的国家政权产生不满,其目的性就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让更多的国家成为其附属国,好为自己的国家谋求更大的国际利益。如,一些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的幌子招摇过市,却不断的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在一些区域“兴风作浪”,带有一定强迫性的与某些国家结为同盟,意图分裂和瓦解一些国家的政权、遏制其经济发展,以确保自己在国际上的“至高”地位。再次,西方文化的渗透涉及的范围极广,大到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等,小到生活琐事、情感问题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向其他各国人民传播着希望他们接受的文化内容,以达到他们某一些利益目的。
2.西方文化渗透的形式
西方文化间接渗透的形式非常多,这里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的文化渗透形式,第一,网络渗透方式,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通过网络浏览文章、观看视频节目、游戏等,西方文化的渗透往往隐含在人们的这些活动之中,如不能客观、理性的认知文化的内涵,就会深受其害。第二,影视、报刊、杂志等形式的文化渗透,当学生贪婪的观看、阅读一些作品的时候,其不知一些腐朽的、糟粕的思想就暗藏其中,若不加以分辨就会深受其害。第三,教师宣扬,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崇尚西方文化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在教学中就会有意无意的宣扬西方政治思想、价值观等,会对学生造成较大影响。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渗透的现状思考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实施的西方文化间接渗透,与通过其它以“直接灌输式”为主体的文化渗透途径相比,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更为明显的渗透效果,已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应予高度警惕。
1.湖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是伴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入而兴起的。湖南省中外合作办学始于1998 年湖南大学美雅国际教育学院的成立。之后的十几年里,湖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相继与国外院校合作,开办合作项目。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中外合作势头迅猛发展,国际化脚步更加迅速,合作办学的项目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省内已有十几所高校开设合作办学项目,招生规模达上千人,合作的国家也已达30余个。目前湖南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主要集中在教育发达的长沙、湘潭等城市,合作的对象也主要是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
2.西方文化渗透对湖南中外合作办学师生的影响
湖南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将国外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学理念带入湖南高校建设当中,为促进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西方思想对我国文化的冲击不可小视,特别是大学阶段,学生的思想、人格还不定性,部分学生还处于迷茫之中,这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会给其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带来极大的矛盾与冲击,很有可能使学生形成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的思想。
西方文化间接渗透对大学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西方文化渗透会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使其忘记中华忠义、孝廉等优秀文化传承,变得急功近利、自私狭隘,这种价值观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秩序更加混乱。第二,西方文化的渗透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倾销占据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有利资源,使部分人形成不科学、不健康的文化发展理念,影响了我国对优秀文化的传播。第三,西方文化的渗透破坏了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及人才培养方向,降低了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不利于我国高校对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高端人才的输送。此外,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产生了一定的愤世、消沉的思想,甚至对我国的基本方针和发展路线产生强烈的质疑和不满,这种盲目的思想理念使其不顾国情、崇洋,以不恰当的方式将西方文化全盘移植到自己的交际圈、社会圈,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渗透的防范机制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不良影响,我们应建立积极的防范机制,第一,应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一条更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和防范西方文化渗透的办学之路,同时加强高校管理,使西方“糖衣炮弹”的计划落空。第二,适度控制中外合作办学学校规模的发展,对其文化活动等进行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导,使学生在校园内更多的接触到中、西方的优秀文化,将文化分为优质文化和糟粕文化,打破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局面,使师生能够理性的、客观的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并科学的分析文化的内涵,从而理智的选择文化的接受和传播,使整个校园文化环境更加健康。第三,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质量,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进修档次,使在校学习人员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等有很高的基础,自身能够对不良文化加以正确的辨别和抵制。第四,引导学生认清西方文化渗透的特点和目的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宣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观,他们对于“糟粕”的文化就不会好奇和接受。另一方面,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向学生宣传世界人民的爱国、爱和平情感,让其早日认清一些国家的不良企图,使其能够客观的、理智的看待西方文化,学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五,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各个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使更多的学生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树立爱国、爱民的高尚思想,那么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文化就难以侵入,西方文化的渗透就能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抵制。在湖南地区,西方文化的渗透对高校建设的影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例如湖南工业大学等学校积极的开展爱国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社会认识观。又如湖南农业大学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觉和发扬,以此防范西方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及处事理念等。由此可见湖南地区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的渗透是比较关注的,其防范工作开展的也小有成效,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依旧不能放松警惕,放松对“糖衣炮弹”的辨别、防范和抵制。
四、结语
不论是西方文化还是我国传统的文化,都有其精华、有其糟粕,我们必须坚持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不能全盘接受、亦不能全盘否定。对于西方文化的渗透我们也应坚持这种防范心态,加强中、西文化交流的科学性,建立共赢的文化交流模式,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保持中、西方的良好交往局面,以国外的优质资源促进我国高校建设发展,同样以西方的优秀文化资源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展,使国与国之间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模式。
参考文献:
[1]董瑞红.西方文化渗透下国际合作学院学生意识文化培养[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86-88.
[2]张伟.影响与规避:西方文化渗透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02):17-21.
[3]陈璐,路阳.中西方节日文化冲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类群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5(05):155-156.
[4]赵红玲,杜根远.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党建工作“4+4”模式探讨――以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14(01):151-153.
[5]赵允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分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07-111.
作者简介:简 丽(1971-),女,湖南张家界人,工作单位: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河北高校;中外合作办学;SWOT分析;4P营销理论
中图分类号:G5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2-0103-04
一、引言
根据2003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列》的定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已有近20年的历史,河北省在这20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尤其在近几年加快了发展步伐,目前,河北省有14所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活动,1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涉及本科、专科和高中层次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人数达7 000人。在河北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之际,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促进其健康发展、如何将营销理论运用于合作项目中,制定有利于发展的营销策略,将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二、对河北省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方法简介
SWOT分析由美国教授安德鲁斯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一一罗列出来,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得到适合研究对象发展的战略、计划和措施。SWOT分析可以很好的分析研究对象的外部和内部因素,为高层的决策者提供科学、清晰的分析思路,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运用SWOT分析法,对河北省高校在开展合作办学项目过程中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做全面分析。
(二)机遇: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动给组织生存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
1. 河北省地处位置优越,开放程度逐年扩大,为合作办学奠定良好基础。众所周知,早期的合作办学均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一个开放程度高的地区,才能为其所在的高校创造更多地对外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河北位于华北地区的腹心地带,北京、天津两市的,自古即是京畿要地。因河北省交通、信息便利,目前已经与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与教育合作关系,与河北省高校合作办学的合作者大都是经济发达、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
2. 改革开放的发展、国际化人才的大量需求,促进省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入世以来,我国已经站立在国际舞台,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开放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需要加大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力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化平台上培养人才。河北省已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电气、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优势产业。多数企业已经和国外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河北经济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河北人才储备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国际交往活动能力并熟悉合作国家经济、文化的人才,对河北省更好地抓住国际合作机遇,提高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三)威胁:外部环境变动给组织带来的不利影响
1. 合作伙伴良莠不齐。在一些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悠久、私立高校众多的国家,高等教育在本国已经出现过剩,他们为追求经济利益积极开拓国外教育市场,面临众多有合作意愿、水平参差不齐的国外高校,再由于一些客观或者人为因素,国外把一些劣质大学移进国内。在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存在一些所谓的“野鸡大学”,他们的师资力量薄弱,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以国内师资、国内教育体系为主,并没有学生所期待的国际化教学,甚至有些大学资质存在问题,学生拿到的毕业证,得不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学历、学位认证,使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失去信心。由此可见,如果引进国外合作院校的质量不高,最终只能砸了合作办学的牌子,并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河北省的高校中,211、985的高校较少,缺乏名牌效应,很难吸引国外名牌大学作为合作伙伴。因此河北高校在寻找合作院校时需要仔细甄别,避免合作伙伴选择不慎给中外合作办学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2. 竞争激烈。全国各大高校都开设合作办学项目,而能承担高额学费的人数有限,因此合作办学生源方面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河北离北京、天津距离很近,很多学生选择北京、天津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班。北京、天津一些重点高校的外国合作院校水平确实高于河北,这是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最大的难题。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不会更好地进行下去。
(四)优势:组织自身具备超过竞争对手的因素
1. 政策支持。近年来,河北省大力支持各个高校选择好的项目和优秀的合作院校进行合作办学。河北省的合作办学一直基于“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快速发展”的方针,结合河北省教育现状,制定优惠措施,扩大对外开放的门路,积极推动合作办学的步伐。针对国外名牌大学给予优惠政策,进行经济支持,增强河北省的吸引力。河北省教育厅每年组织各个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研讨会,并赴省外模范高校参观考察。领导的重视、政策的支持给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带来无穷的动力。
2. 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积极性比较高。现在高校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河北省高校在这方面更为强烈。因为河北省内高校与全国一流大学存在差距,在当今高校的激烈竞争中,河北高校具有很强的危机感,他们都希望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使自己的学校国际化,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交流,还包括与合作院校教师的交流,管理人员的交流,以便使河北高校学习国外大学成功经验,办出特色。此外,中外合作办学扩大了学校知名度,为学校争取更多生源。
(五)劣势:与竞争对手相比,组织本身存在着对生存和发展不利的因素
1. 外方合作者水平和资质较低。从河北省现有的1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看,缺乏国外名牌大学合作与参与。虽然这些学校大都来自发达国家,但有些学校师资存在问题,办学水平也不高。在实施中外合作主要的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自身办学水平较低的学校无法满足我们教育机构的需求。
2. 合作办学项目中专业设置和合作国别过于集中,缺乏高层次学历办学。如今河北各高校在签署合作协议时,涉及的专业过于集中。各高校集中开设的专业分布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类(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电气信息类(如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类(如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财政学、金融学)。没有我国急缺的医药类、农林类以及其他尖端领域专业。各高校在选择合作对象的时候大都选择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几名的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英国、韩国等。再针对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中学历进行分析,大都为专科与本科的合作,硕士研究生的一个,博士为零。在今后的国际化发展中,缺乏竞争优势。
3. 中外合作办学收费较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费大都高于普通高校的学费。目前,河北省开设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国内阶段的学费在13 000元~18 000元不等,有的项目国内收费较低,但是在国内学习是由中方教师授课,只是进行语言和个别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并没有感受到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河北省的中外合作办学相对来说,发展不完善,高学费会使学生及家长心存疑虑,影响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基于以上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可以培养国际化人才,创建有特色的品牌专业。(见图1)
三、用4P营销理论分析河北省中外办学的策略
“营销意识”不仅仅适用于一个企业,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要具备一些“营销意识”才能实现我们前面分析的发展战略。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提出了4P营销组合理论,指市场营销人员综合运用并优化组合多种可控因素,以实现其营销目标。这些可控因素归为四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以及它们的组合。
(一)产品(Product)
中外办学的合作项目就如同一件产品,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确保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选择合适的合作院校,优秀的师资、良好的教学条件、合理的教学计划、有前途的就业方向。而针对合作办学,特色是必不可少的。河北省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分为两点,一是专业,二是学校。选择专业:我们应走出热门专业的圈子,针对河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递增,专门设置符合河北省发展的专业,比如区域经济规划、钢铁、纺织、国际财会、国际商法、医药学、农林等。选择学校:我们总是把目光定向为一些发达国家,却出现了,在发达国家选择了资质不好院校,河北省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时候,不妨换一种思路,选择优秀的学校,而先不考虑国家。比如蒙古国立大学、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尽管不是发达国家,但是两所院校都是全球前一百名高校,这种举措不仅可以确保教学质量,也能降低相关费用。
(二)价格(Price)
在产品的质量和特色相近的情况下,顾客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就会侧重价格的比较。对于当今消费者来说,价格是个敏感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时候,应适当降低价格,扩大市场份额。河北省可以向与其有密切合作关系的韩国又松大学的经营模式学习。在中外合作办学开始阶段,应配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生源,学生通过学习和就业对这个项目认可后,自然会有良好的口碑。在学费上,中外合作院校应共同努力,在项目开始阶段,双方都做出一些让利,中外双方都要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制度,以便有更多更好的生源。
(三)渠道(Place)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渠道可以引申为地点和模式。河北省现有的合作模式大都为:(1)“2+2”、“3+1”学生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在国内学习两年或者三年后,赴国外学习,毕业后可取得双方的毕业证书,参加此项目的学生均为计划内招生。(2)在国内学习2年或者3年,赴国外学习,国外认可中方学分,毕业后只取得外方院校毕业证。(3)在国内毕业后,赴国外进一步学习更高学历和学位。这样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劣势,有些学生无法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学科,以至于无法学分互认,拖延在国内或者国外的毕业时间。我们中外办学的模式可以灵活化,利用暑假或者寒假赴国外授课,既可以减少费用,也不用耽误国内的课程。合作办学不管采取哪种模式关键是顺应消费者不同的需求,设计合理的办学地点和在国内外学习的时间。
(四)促销(Promotion)
所谓促销就是寻找产品好的“卖点”和通过各种媒介使产品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最好的“卖点”莫过于好的就业前景。很多学生选择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在选择国际和设置专业的时候,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背景,选择现在稀缺专业,或者小语种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吸引生源的有效促销手段。在所有事情准备就绪后,宣传是必不可少的。网络时代,学生会经常登陆学校网站查看相关信息,所以我们应该在学校的网站上清晰的办学优势、课程设计等信息,让学生可以对中外合作项目充分了解,这是一项成本低廉而有效的推介手段。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网站信息,比如可以和电视台合作报道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相关事宜,报道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的情况,对学校交流成果进行展览,请优秀的毕业生以自己的实例来说明中外合作办学对其人生的影响。这些宣传模式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校和项目的知名度,并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加入WTO使中国面临教育市场的国际化和人才市场的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在增强国际性和进一步开放的同时,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从实践上也证明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河北省在中外合作办学上确实于发达省市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利用了市场营销学中的两大理论,分析了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劣势,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营销策略。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营销实践的不断丰富,营销理论还会进一步发展完善,营销理论体系也将会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美】J.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导论[M].俞利军,译.北
京:华夏出版社,2001.
[2]贾波,陈晶璞.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燕山大学学报,2005,(5).
[3]王乃静,王剑波.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6).
[4]邵学民.论做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