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年人的护理诊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 患病特点
1.1病史采集困难且参考价值小 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能力降低,思维迟缓,因而病史采集较困难;老年人对疾病的敏感性降低,不能准确表述疾病的状况,病史的参考价值较小,故应反复确认,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1.2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 因老年人感受性降低,往往疾病已经较为严重,却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无法依据症状判断是何种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有些老年疾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常无疼痛感,仅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以低热、腹泻或者阵发性房颤的症状出现。癌症患者可因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而延误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机会。
1.3多种疾病同时存在 因全身各系统存在不同程度老化,防御功能和代偿功能降低,容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由于多个系统之间互相影响,各钟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使病情错综复杂。
1.4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免疫力低下,抗病与组织修复能力差,导致病程长、恢复慢。由于各器官功能降低,且长期卧床,因而容易出现组织器官骨质疏松、压疮等多种并发症。
1.5病情变化迅速,预后不良 老年病进程缓慢,病程长,疾病反复发作,对身体各器官损害加重、致残率高,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各种诱因激化,病情易恶化。
1.6伴发各种心理反应 老年人患病后,在发病的不同时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发病初期患者往往以焦虑为主要表现,当病情有波动时患者主要 表现为恐惧,如果疾病长期未愈则患者又会表现出抑郁、绝望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对老年人心理、精神问题要给予重视。
1.7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老化使机体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迟缓,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差,故老年人用药常会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对镇静剂、强心剂、利尿药等,一般成人常规剂量可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宜慎重,不宜超量使用药物。
在对老年患者评估时应尽量考虑到上述特点,并注意个体差异,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与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在老年人的治疗方面应尽可能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痛苦,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功能。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行动不便、无人照顾使医嘱的执行能力下降并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减少用药种类和频次,以提高其用药安全性。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
2 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的表现、诊断、治疗、预后方面的独特特点,护理方面也与成人护理有所区别。除了要做好疾病护理外,还要做好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尤其要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2.1病情评估的全面性 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感知功能的缺损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变,接受信息和沟通能力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护士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时,要注意正确应用沟通技巧,通过观察、询问、体格检查、量表筛查、辅助检查等手段,获取全面、客观的资料,准确判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功能状态,为老年人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2.2疾病护理的特殊性
2.2.1要有责任心 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反应不敏感,健康状况容易发生变化,掩盖疾病的症状,病情发展迅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容易延误病情。要求护理人员既要有较高的专科护理技术,具备准确、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 判断能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足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全身心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最佳护理服务,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并发症。
2.2.2注重整体护理 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与其他人群有不同之处,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种疾病共存,疾病之间彼此交错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树立整体护理的理念,研究多种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护理。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全面负责,在护理工作中注重患者身心健康的统一,解决患者的整体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护理业务、护理管理、护理制度、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各个环节的整体配合,共同保证老年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2.2.3增强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 对于老年人的需求,专业老年工作人员常常想到其他社会资源的协助,而很少考虑到老年人本身的资源。老年人在很多时候都以被动的形式生活在依赖、无价值、丧失权利的感受中,自我照顾意识逐渐淡化,久而久之将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要善于利用老年人本身的资源,以健康教育为干预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强化、巩固和维持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避免过分依赖他人,从而增强老年人生活的信心,保持老年人的尊严。
2.3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老年人患病后常伴有各种心理变化,常感到孤独无助、焦虑紧张,康复求生欲强,希望得到及时诊断、良好的治疗和护理。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特点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在护理工作中,要善于通过观察、倾听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需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疼痛和紧张情绪。在生活上给予充分照顾,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保持愉快的心境。
2.4安全护理的普遍性 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警觉性和责任感,做到预见性护理,严密观察,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信息。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平均寿命日趋延长,老年病人也逐渐增多,针对老年病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护士除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重要的还要应用心理护理程序进行心理评估及诊断、实施措施及评价,通过心理对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对疾病的能动作用,为恢复和增进病人健康服务。可见,心理护理对老年病人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可收到实效。本文就老年病人心理护理谈几点体会。
1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1]
1.1孤独老年病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及对医院环境陌生等多种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进而感到烦躁、焦躁。
1.2恐惧与害怕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感。
1.3焦虑与忧虑忧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既往身体好,突然患病,正常生活被打乱,无足够的思想准备,涉及未来不知所措,心理矛盾及产生焦虑心理。患慢性病者需长期治疗,若效果不佳,对自己的康复产生忧虑心理。
1.4绝望的心理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频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2]
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病人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病人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病人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须不断完善。
2.3实施措施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尊重、理解、关心、爱护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病人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干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2.3.3积极维护老年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2.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一般反应在心理情绪变化上。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1孤独老年病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及对医院环境陌生等多种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进而感到烦躁、焦躁。
1.2恐惧与害怕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感。
1.3焦虑与忧虑忧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既往身体好,突然患病,正常生活被打乱,无足够的思想准备,涉及未来不知所措,心理矛盾及产生焦虑心理。患慢性病者需长期治疗,若效果不佳,对自己的康复产生忧虑心理。
1.4绝望的心理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频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2]
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病人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病人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病人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须不断完善。
2.3实施措施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尊重、理解、关心、爱护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病人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干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精神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2.3.3积极维护老年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2.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一般反应在心理情绪变化上。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2-149.
2霍杰,计慧民.当代中国护理荟萃.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42-149.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有效沟通
1 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问题
1.1失落与孤独 失落感基于老年人的较强的自尊心理。老年人在位与退休后的角色反差,难免会产生失落感。表现为性格暴躁、孤僻易怒、固执、自以为是、挑剔责备他人、顺从性差,喜欢周围的人尊重并恭顺他。住院后也要求护理人员能像对待长辈、领导一样尊敬、顺从他。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或事不如意时,就会感到失落,进而产生孤独、寂寞。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活动范围的缩小、家人的陪伴、照顾不周,与家人和外界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缺乏,容易产生被抛弃感,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比如,老年患者稍有不如意就会发脾气,有时甚至会像小孩一样幼稚,为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为一些细微的照顾不周而生气。
1.2恐惧和焦虑 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易产生各种老年病症状,加上原有的慢性疾病长期不愈的困扰,或某些急性病给患者造成的面对死亡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在精神上产生恐惧和焦虑。表现为烦躁不安、痛苦、睡眠不佳、不思饮食,只关心治愈时间和预后,重者可产生妄想和幻觉。
1.3敏感和猜疑 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家人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的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等等。
1.4沮丧和悲观消极 这些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病,由于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佳,而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重者可发展为抑郁症,出现绝望厌事的心理。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抑郁、束手无策,常暗自流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产生抗药心理,消极等待"最后的归宿"。甚至出现痴呆状态,有自杀企图及行为,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1.5返童和怀旧心理 有些老年人童心复盟,表现天真。喜欢怀缅往事,而且喜欢反复向他人讲述年轻时值得自豪与的事,常在他人面前炫耀,生病后表现更为突出。
2 社区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患者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最重要的要做到有效沟通。沟通是心理护理最基本的方法。有效沟通是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后,从内心上接受、行为性格上有所改变,能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2.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①通过直接和患者交谈,②通过和患者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心理诊断分析患者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需要不断完善。
2.3实施措施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尊重、理解、关爱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2鼓励和赞扬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2.3.3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在生活起居上多给予协助。多与他们交谈,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鼓励家人、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交友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永保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
2.3.4增加信任度,改善医护患关系对于好猜疑的老年患者,我们必须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有关知识的需要,一味的隐瞒,只能事与愿违,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和误会。在交谈中,要讲究方式、程度、对疾病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递的技巧。遇问三思、仔细斟酌,该解释的一定解释清楚,需要保密的既不能直言相告,又要给予其一个可以接受的答复。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3.5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①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②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③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④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⑤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田福.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0.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化明显增多,给老龄人的健康问题带来严重影响,而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改善,给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研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老年护理的首要任务。
1 我国老年护理现状
1.1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简称人口老化,它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一定年龄(6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即老年人口系数)较高的一种发展趋势[1]。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已近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09%,据预测,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4.00%,2050年将达到25.50%,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多、老年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目前已接近70岁,其中男性为67岁,女性为71岁,女性老年人增长速度较快。
1.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老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2]。如:社会负担加重,据联合国统计预测到2030年2个劳动人口就要供养1个老年人。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跟不上老年人的需要,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将更多的依赖于社会等。
1.3 老龄化社会对护理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随着老年人年纪的增大身体机能将逐渐下降,患病几率将逐渐上涨。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70%以上的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而且因慢性疾病而影响活动能力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根据我国城市老年人医疗服务调查,老年人2周就诊率为23.75%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为7.62%,比其他年龄组4.36%高得多。再加之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增多,理解能力的下降将大大增加我国医疗和护理的需求量。
1.4 老年护理医疗保障制度不全、保健体系不明确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针对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建立了相关的保障体系,而我国由于经济不发达,针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全、体系不够完善,远远满足不了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老年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老年人基本上不能享受退休金和公费医疗,其供养和医疗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
2 我国老年护理展望
2.1 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老有所医 早在1965年美国在社会保障法中就建立了老年人医疗保障计划:建立老年人医疗保险,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服务机构,如:护理之家、日间护理院、家庭保健、老人养老护院等[3]。日本在1975年就开始着手老年保健的立法,一系列老年保健措施,如老年人健康检查制度,卧床老年人的功能康复,家庭护理和访问知道基本形成一个体系,并于1982年建立老年保障法,1983年完善了老年保健对策的综合体系[4]。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社会、社区和家庭等整个体系共同参与老年人的护理,建立老年人福利制度和老年医疗保障法,大力发展老年医疗保险事业,确保老有所医。同时还要在社区建设上增加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加大政府的专项资助和扶持,老年人家庭养老护理不再难,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便有了保证。
2.2 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培养专业老年护理人才老年护理学是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存在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反映的学科。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人健康问题也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我国医学院校、中职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有条件的院校应开办老年护理专业,让学习护理的人员学会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巧,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维持老年人的最佳功能装套,提高其生活质量。已从事老年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护士,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进修,补上老年护理的专业知识,实现向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转型[5]。
2.3 加大医疗投入,提高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医疗保健系统立马当先迎接了严峻的挑战,为更好的服务老年人,医疗机构应引进先进的医疗护理器材和设施,如各种助行器、可推、坐、洗澡、排便的多功能轮椅等,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确保老年人安全。
2.4 维护和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护理是人对人的帮助,所以要用心去体会,注意互相间的心理活动及沟通。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变化与发展的特点,应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应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要充分考虑老年病人的特点与习惯,尊重、关心老年人。同时还应改善和加强社会的老年心理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做到既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又尽量让其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
2.5 通过社区宣教,帮助老年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古人云“饮食有节、起居有节、不妄作劳”是很有道理的。为维护老年人自尊需要应进行适当的修饰,改善外貌形象;老年人退休后面临一“空巢”期,应适当扩大社会交往,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的良辰美景,或欣赏有没的音乐艺术,获得爱与归属感;搞好起居卫生,养成良好的休息、睡眠习惯,做到学习与运动相结合,这对发挥老年人的智力、增强老年人的体力、提高老年人的青春活力是很有效的。
总之,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是老年护理的最终目标。我国应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保健福利体系,如;老年人护理院、老年人疗养院、日间老人护理站、敬(养)老院、老年公寓等,运用老年学知识,开展老年病防治工作;知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健身锻炼,延长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44-645.
[2] 张多来.人口老龄化及老年护理伦理思考.衡阳医学院报,2000,4(1):47.
[3] KeisterK.J,BlixenC.E.Quality of life and aging.Journal ofGeron to logical Nursing,1998,24(5):23.
1.政治部第四干休所门诊部,北京 100041;2.河北省军区唐山干休所卫生所,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 老年人由于年龄增大,身体情况大不如前,细胞活力明显下降,胃粘膜功能退化,更容易患上消化道溃疡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本文通过对112例患有消化道溃疡疾病的老年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老年人患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症状不明显,并发症多,愈合康复难度大等。并介绍消化道溃疡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养成良好作息,及时治疗基础性疾病等措施降低消化道溃疡出现的概率,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
关键词 ] 老年人;消化道溃疡;临床表现;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144-02
[作者简介] 刘健(1969-),女,河北唐山人,本科,政治部第四干休所门诊部,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老年疾病及保健医学。
消化道溃疡是一种常见病,人群中老人的发病率特别高,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也加剧了这一疾病的发病概率。一般来说,6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消化道溃疡疾病十分普遍,具体来说,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项功能开始下降,胃肠道功能下降的尤其明显,胃肠道黏膜逐渐衰退,直接导致胃粘膜区域的供血量减少。由于胃粘膜长期接触各种细菌,供血量的减少造成了胃粘膜容易受到病菌感染,进而引发消化道溃疡。除此之外,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不佳,长期服用各种药物也容易导致消化道溃疡。为了加深对此种疾病的研究和认识,针对从2009年4月—2013年6月该院治疗的112例老年人消化道溃疡患者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信息
112例胃溃疡患者中,男患者有84例,女患者有28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67岁。在112例患者之中,有94例患者出现腹部不适症状,腹部胀痛有52例,节奏性的腹痛患者23例,还有一些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患有消化道溃疡的老人中,胃溃疡患者有68例,占总人数的61%;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32例,占总人数的28%;复合性溃疡患者有12例,占总人数的11%;高胃溃疡患者11例,占总人数的9%;幽门螺杆菌患者有52例,占总人数的46%。
2 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特点
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衰退,种种原因导致消化道溃疡,经过长期的调查分析,老年人消化道溃疡有以下几方面的临床特点。
①临床症状不明显。这也是导致老年人消化道溃疡致死的原因之一,由于此种疾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引起误诊,耽误了治疗的最好时间。国内报道的该病致死率大概在10%~29%之间,国外报道的该病致死率为25%~38%[6]。患有消化道溃疡的老年人超过一半缺乏此种疾病最典型的上腹部疼痛症状,甚至有一部分完全没有疼痛,资料中显示,发病老年人中具有典型症状的只有23例,这种结果与目前的研究分析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身体各项功能退化,神经感觉相对更加迟钝,在痛感上感受不深,而且由于老年人其他疾病症状的掩盖,上腹部疼痛的症状显得更加轻微,有时甚至可能会误诊成心肺问题。老年人患有此病常常由于药物服用过多导致,老年人胃粘膜功能衰退,药物的使用不慎很容易引起消化道溃疡疾病。
②老年人消化道溃疡疾病的并发症多。消化道溃疡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是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幽门不全梗阻,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其中的消化道穿孔是十分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患者缺乏溃疡病常见的症状,急腹症表现得也不够明显,很容易造成误诊,耽误治疗时机,进而引起更多的疾病。老年人身体各个器官的机能都在逐渐退化,身体适应能力更是急剧下降,消化道溃疡常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脑等重要器官并发症,而且容易出现贫血等症状,种种并发症的存在也加剧了疾病的诊断难度。统计资料显示,患有消化道溃疡的老年人中超过60%心电图诊断异常,2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等疾病。
③老年人消化道溃疡中胃溃疡出现的概率最大,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大。患有消化道溃疡的老年人中,巨大溃疡经常出现,超过2 cm的溃疡十分常见。其原因主要在于,老年人胃动脉逐渐硬化,供血量减少,胃粘膜容易萎缩缺血,抵抗溃疡的能力降低。而且老年人的胃部功能下降,胃肠的蠕动力降低,长期的食物淤积无法笑话,也刺激了胃激素的增加,提高了胃溃疡的概率。同时老年人还经常患有不同程度的肺部疾病,肺部功能衰退,缺氧时胃壁的血管收缩明显,胃黏膜抵抗能力不足,呼吸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促进胃酸的分泌,也加剧了胃溃疡的形成。还有一些老年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炎药物,这些药物不同程度上对胃粘膜造成了损伤,也增大了胃溃疡的可能性。老年人由于胃粘膜萎缩,对外界适应能力不强,在进行胃镜诊断时也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动作轻柔,避免由于未经诊断造成病情恶化。
④老年人消化道溃疡愈合难度大。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消化道溃疡治疗时,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老年人的治愈率明显比年轻人的低。这主要由于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胃粘膜功能不足,抵抗力和自身的适应力都明显比年轻人差,胃粘膜的供血量减少,细胞活力下降,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身体各项组织功能恢复功能也下降,再加上种种并发症和其他疾病的影响,老年人的消化道溃疡愈合较为困难。
3 消化道溃疡的影响因素
①年龄:随年龄增长,老年消化性溃疡发病率越发普遍和严重, 持续退化的消化道生理及功能:胃动脉硬化,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重碳酸盐分泌减少,胃黏膜上皮更新率降低,血流减少;食物由于胃蠕动功能减退而易于淤积致相对亢进的胃肠激素分泌。
②烟酒嗜好:吸烟能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引起胆汁反流,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盐,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机会增加,还能使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并对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造成一定影响;胃黏膜可由酒精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造成损伤,多方面,多阶段的使胃黏膜的保护机制降低。
③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的首要原因为Hp感染,甚至有人提出无Hp无溃疡的观点。资料显示随年龄增长,Hp感染率会随之增高,十二指肠溃90%以上存在幽门螺杆菌,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使胃癌的风险增加。
④广泛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ASIDS):由于老年人合并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经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此类药物多系弱酸脂溶性药物,对胃黏膜屏障能直接穿过,导致H+逆向扩散,造成黏膜损伤;另一方面该类药物使环氧化酶活性得到抑制,从而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得到抑制,使黏膜的保护机制削弱。
⑤病症多发:各种慢性病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或加重,且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伴随着慢性病治疗的多种药物如抗凝药,双磷酸盐类 选择性 羟色氨摄取抑制剂(SS—RIs)等药物进一步促进消化道机能的减退,同时增加了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风险。
⑥身心因素:溃疡的发生与恐惧程度及慢性生活应激事件明显相关,影响溃疡的复发和愈合。老年人群特有的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植物神经功能由于长期的持续心理压力易造成紊乱,导致胃肠平滑肌和血管痉挛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使胃肠黏膜抵抗力下降,是形成溃疡病的基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还可引起胃肠道分泌亢进,长期作用于保护机制下降的胃十二指肠黏膜而形成溃疡。
4 老年人消化道溃疡的预防措施
①改变生活习惯,养成健康作息。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逐渐下降,身体各项功能也趋于退化。针对这种情况,患有消化道的概率明显增加,应该对老年人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加强老年人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一些生活没有规律的老年人应该及时劝阻,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形成健康的作息规律。同时也应该进行定期的科普讲座,帮助老年人了解消化道溃疡的基本特点和疾病形成原因,引起老年人对这一疾病的重视,再出现相应的状况和病理特征时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②建立老年人社区,组织身体锻炼。社区中应该针对老年人建立特定的管理组织,定期组织老年人进行身体锻炼。良好的身体情况不仅仅能够减少消化道溃疡出现的概率,也有助于避免其他疾病的出现,同时通过参加老年社区活动,老年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能起到舒畅身心的作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了解老年人的心里所想,定期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交流,避免老年人由于心理问题引发身体疾病。
③及时治疗基础疾病。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普遍不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十分普遍,这些疾病容易引起并发症,导致消化道溃疡的出现。因此应该对老年人的基础疾病进行及时的治疗,防止疾病恶化,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服用一些刺激性药物,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更要避免,一旦出现消化道疾病,应该及时诊断治疗,防止疾病复发。
5 思考与体会
①重视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临床表现上,老年患有消化性溃疡常常不会表现出典型的腹痛症状,因此在进行诊断时,治疗医师应该对老年人多加注意,有些此病患者可出现胸闷、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在遇到老年人出现类似症状时要及时让其进行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检查,以明确病情。及时的诊断能够确保老年人得到最为准确的治疗,减少误诊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②合理用药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故应合理选用药物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主张使用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使用此疗法时要嘱咐患者坚持按疗程用药。由于老年人的消化性溃疡常常引起其他疾病,而且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好,很多老年人都有长期服用药物的经历,在进行消化道溃疡的治疗时,应该注意其他药物的服用,对于一些刺激胃粘膜的药物,服用时要更加慎重,避免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给老年人身体带来更多的危害。
③重视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护理工作。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如年轻人,基本上每个老年人的都会患有多种疾病,在进行消化性溃疡治疗的同时,也要服用其他药物或者接受其他的治疗,长期的疾病缠身会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对老年人进行定期的沟通和护理,开导老年人,帮助养成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工作,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
6 结语
老年人身体情况逐渐退化,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消化道溃疡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经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对老年人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了解消化道疾病的基本临床特点,能够帮助治疗医师在诊断时留意老年人是否患有此种疾病,并及时提出合适的诊断方法。消化道溃疡的常常会伴随许多并发症,因此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加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服用刺激胃粘膜的药物,定期的锻炼身体,能够降低消化道溃疡出现的概率,减少疾病的折磨。
[
参考文献]
[1]江太发.老年人消化道溃疡可引发贫血[J].山西老年,2013(12):61.
[2]杨丰木.社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特点与预防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8):68.
[3]费宏艳.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27):469-470.
[4]郑敏.幽门螺杆菌所致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消化道溃疡相关性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3(9):135-136.
[5]孟燕.护理干预在消化道溃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4(2):172.
关键词 老年人 糖尿病 低血糖症 护理体会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中老年糖尿病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占90%~95%。与非老年糖尿病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并发症多,在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易造成医生误诊,护士观察病情的误判,持续严重的低血糖不能及时纠正,将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2009年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反应者18例,年龄56~91岁,平均73岁;全部为2型糖尿病,病程7天~28年;其中男12例,女6例,胰岛素治疗者3例,其余为控制饮食及加服降糖药治疗。
讨 论
维持一个相对高的血糖有利于对胰岛细胞的刺激:老年人发生感染或心脑血管意外时,血糖反应增高多为一次性的,一般<8mmol/L的老年人1~2次空腹血糖增高,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若给予积极的药物治疗易导致低血糖反应发生,因老年人随年龄增高处理糖的能力逐渐下降,维持一个相对高的血糖水平有利于对日渐衰退的胰岛素细胞给予兴奋性刺激。如1例男性患者,64岁,入院前门诊体检,空腹血糖7.8mmol/L,给服“优降糖”2.5mg,日服3次,服药7次后突然晕倒,急查血糖2.6mmol/L,给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40ml后即刻苏醒,此病例说明临床医生诊断标准过宽,未进一步明确诊断,滥用降糖药,作为第一线护士应作好把关工作,注意提醒医生,对老年人诊断糖尿病不能随意放宽标准,其空腹血糖<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mmol/L,一般不宜用降糖药治疗,建议通过饮食和锻炼改善血糖浓度。
脑部病变易致中枢神经对糖的调定点发生改变:老年人因不同程度脑细胞萎缩及脑动脉硬化,易导致中枢神经对糖调定点发生改变,因此老年人慢性高血糖是存在的,其机体处理糖的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血糖浓度虽在正常范围,但因无能力转化,细胞仍处于饥饿状态,而表现低血糖症状。护士在工作中应提醒医生,在判断老年人的血糖指标时应结合临床,老年人由于各功能衰减的因素不能以一般原则思考。
多系统疾病并存易漏诊低血糖反应: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低血糖时,可有血压增高,心脏供血不足及神经精神症状,易误诊为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心绞痛而延误治疗,本组即有4例患者如此,说明老年人因多系统疾病并存,在发生低血糖时因顾及既往史,临床可能已以“脑血管意外”诊断,但护士在全面询问病史和查体后需提醒医生,注意鉴别,对老年人昏迷患者一般应常规送检血糖。
药物治疗中易发生低血糖:老年人肝肾功能衰退,降糖药在肝内代谢及肾脏排泄减少致血中浓度增高,故常规剂量用药也会发生低血糖反应,本组统计有2例患者,此外老年人胃纳不佳,也易发生重症低血糖。特别应注意注射胰岛素要准时、准量。注射后30分钟必须进餐,护士还应该了解降糖药的种类、剂量及药理学知识,以便在用药过程中根基药物的特点作好用药观察,还应特别注意药物在个体效应中的特异性。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致低血糖症状缺如或轻微: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作为低血糖信号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以缺如或轻微,而突出表现为脑细胞糖供应不足所致皮层下功能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本组共11例),其原因可能为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功能生理性减退。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多有糖尿病神经性病变,从而失去对低血糖反应分泌肾上腺素的功能,表现出低血糖特有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所致的症状。老年人血糖低至25mmol/L时无症状,当血糖降至2.0mmol/L而突然表现出脑部症状,提示在老年糖尿患者治疗期护士应随时观测血糖,了解血糖指标。
糖尿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其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或迟或早地会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而威胁患者生命。而低血糖反应对患者的危害更大。因此,护士在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工作中应熟练掌握血糖指标,总结本文中引起低血糖反应的各种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认识,使老年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延长其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一清.糖尿患者健康教育护理体会[J].河北医药,2005,11(9):859.
2 刘志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J].老年实用医学,2003,17(2):104.
近年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到2045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1.33亿,老年急腹症发病率也随之逐渐升高。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现今人们对医疗有更多要求,老年人及家属都希望能及时地解决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只有掌握老年急腹症的特点,采取正确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才能减少漏诊、误诊,提高老年急腹症的救治成功率。
一、何谓老年人
大多数国家将65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世卫组织(WHO)将大于60岁的人定义为老年人。
二、何谓急腹症
急腹症是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腹部疾病.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常需及时作出诊断与处理。但急腹症病因复杂,病情多变,往往诊断困难。
1.内科急腹症 常有如下特点:①原有与腹痛有关的内科疾病存在,原有疾病控制后,腹痛随之缓解;②经全面检查及动态观察并无外科急腹症的证据;③腹痛可轻可重,腹部体征不明显,腹部压痛点不固定无腹膜刺激征或仅有轻微反跳痛与肌紧张,短时间内病情不会变化;④白细胞正常或稍升高。
2.外科急腹症 常有如下特点: (1)一般腹痛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持续几个小时以上,尤其是超过6h的局限性压痛;②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③进行性脉搏加速、白细胞总数升高;④腹痛为首发和主要症状,伴有消化道反应和明显腹部体征者;⑤先腹痛后发热;⑥腹痛部位和压痛部位多固定不变。(2)剧烈腹痛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突发腹痛持续>6h,各种治疗不能缓解;②一般情况渐趋恶化,出现毒血症或休克;③伴有触痛明显或固定性腹部包块;④腹部可见肠型、蠕动波、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或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⑤明显放射痛;⑥腹部拒按或有腹膜刺激症状;⑦胆汁性呕吐、粪性呕吐或血性呕吐;⑧伴有排便排气停止;⑨腹部异常浊音区域或腹内移动性浊音的出现。 (3)腹膜刺激征很明显并有扩大蔓延者。(4)进行性贫血、进行性血压下降、伴有梗阻症状或腹部肿块等。 (5)诊断性腹穿或腹腔灌洗引流检查有阳性发现者。(6)X线检查有下列急腹症情况之一者:①膈下游离气体;②大肠或小肠积气积液;③胆、胰或输尿管区域有结石阴影;④肝或脾阴影扩大,膈肌升高或运动受限;⑤胸腔有腹内脏器如胃肠等征象等;⑥腹膜外脂肪层消失;⑦腹腔内异。
三、老年急腹症的特点
老年人有其生理、心理特殊性,因此在诊治老年急腹症时与其他年龄人群有不同之处。第一,症状与青年病人表现不同。老年人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感觉功能减退,致使老年病人对腹痛敏感性差,在伴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感觉功能减退更为明显。另外,基础病多也是干扰病情判断的重要因素。例如,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也可以表现为急性腹痛。第二,病情变化快。由于老年患者体质虚弱,脏器的退行性病变,各种屏障功能明显减弱,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抗病能力和抗感染能力下降,所以在老年急腹症患者,病情变化快,且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重,病情凶险,病程进展快。第三,并发症多。老年急腹症患者常同时伴有多种疾病,造成症状重叠,掩盖急腹症的体征,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老年人患急腹症时也常会使旧病复发、加重。由于老年急腹症常加重伴发病的病情,即使手术顺利,在术后也往往死于伴发病。第四,老年人往往伴有心理和精神异常,严重感染时更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诊治的难度。第五,老年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营养不良的发生几率也高。
四、诊治对策
有了以上老年人患急腹症与青年人的不同,就要求医务人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精心救治与护理:
1.诊断过程与青年人一致,但要考虑老年人的特点,不应过度依赖辅助检查;
2.重视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3.重视外科治疗;
4.重视围手术期处理;
【关键词】 老年肺炎 临床特征 护理体会
老年人容易患肺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延误诊断,延长治疗。为了进一步认识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治疗和护理水平,我们对近3年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通过对老年肺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由于老年人适应能力低,所以临床症状常不典型,老年患者中85%出现咳嗽,72.5%出现咯痰,60.2%出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50.7%出现发热,10.6%出现胸痛,但除发热、胸痛发病率较低外,其他症状较明显。
123例老年肺炎患者均为我科2001年3月―2004年5月收治的住院病人,均符合肺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08例,女15例,年龄65-81岁,除2例死于呼吸衰竭外,其余均好转出院。
老年患者中117例(95%)伴有基础疾病,以冠心病最多(47例),其次为高血压病(4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8例),陈旧性或急性血管疾病(17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哮喘(7例),糖尿病(7例),恶性肿瘤(3例)。
2 临床护理
2.1 热情接待病人,为病人创造一个整齐、干净、肃静的病室,病室湿度为60%-70%,温度为20-24℃为宜。
2.2 吸氧 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基础肺功能差,多数对缺氧不敏感,慢性缺氧易造成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紫绀,曾患有肺心病病人吸氧,一般主张氧流量为2L/min,氧浓度为29%持续吸入,等症状改善后改为每日吸氧6―8h。
2.3 促进有效排痰 因老年人体弱多病,营养不良,呼吸肌疲劳,使有效排痰能力降低,由于胃肠功能减弱进食进水量少,呼吸频速导致失水增多,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因此指导患者正确排痰方法尤为重要,促进有效排痰,鼓励病人多饮水(少量多次,每次约60ml,30min饮水1次),并给予静脉补液,同时配合超声雾化吸入化痰消炎药物等。要让患者经常变换、拍背,通过叩击震动病人背部,间接地使附着在肺泡周围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但切忌用力过猛,否则会造成肋骨骨折,肺泡破裂等意外发生。
2.4 心理护理 经过看望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鼓励和安慰病人,让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切忌紧张、焦虑和悲伤。因为一切过激的心理反应,均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升高,使自身血管收缩,大量血液转移到肺循环内,肺血容量急剧增加,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困难加重,痰液不易排出,使肺炎加重。要求护士在护理操作时要做好到稳、准、冷、轻,增加患者对我们的信赖感,以消除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
2.5 健康指导 预防老年性肺炎很关键,北方的冬季是老年肺炎发病率最高的季节,所以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受凉感冒,如患者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时彻底地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防发展成肺炎,患慢性病尤其是是合并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治疗,还可以定期注射肺炎疫苗,另外老年人应适量合理地锻炼身体,使机体逐渐适应天气冷热变化,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日多吃一些营养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利痰液稀释排出,不吸烟、不酗酒,尽量少去人声嘈杂、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
3 总结
肺炎系肺实质性急性炎症,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由于老年人全身反应能力差,肺炎常无典型症状,发病比较隐蔽,一般没有发热、咳嗽、胸痛、畏寒等肺炎的主要症状,因而使诊断困难,因此,老年性肺炎的发现和诊断非常重要,这需要病人,特别是病人家属多了解老年性肺炎的常识。另一方面,医生的明确诊断要以X线胸片为主要依据,在护理上只要我们护理人员参与家属配合,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给予不同的护理,使老年肺炎早期康复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和肺炎旁胸腔积液特点[J].中年老年医学杂志,2003,2(2):22.
目的:调查宜宾农村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为加强农村老年人防跌倒护理管理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宜宾地区农村老年人302人,进行跌倒发生情况、跌倒风险评估等问卷调查,分析跌倒发生率和跌倒风险,探讨农村老年人防跌倒的社区管理措施。结果:宜宾地区农村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约14.6%,男女无差异,随着年龄增加跌倒发生率和跌倒风险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宜宾农村老年人跌倒发生率较高,存在较高的跌倒风险,应加强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防跌倒社区护理和管理,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
【关键词】
跌倒;老年人;护理管理;农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跌倒也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原因,可致伤残、失能,甚至直接致死[1]。有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约18%[2]。农村空巢老人比例大,一个或一对老人带小孩在农村居住较为常见,加之农村特定的出入环境,导致农村老年人发生跌倒概率更高,后果更严重。针对农村老年群体的各种特殊性,积极开展跌倒的社区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宜宾农村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农村老年人跌倒提供指导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随机选取宜宾地区5个乡镇,共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309人,资料完整回收302人,回收率97.7%。其中男138人,女164人;年龄60~88岁,平均(68.3±4.4)岁,在农村连续居住时间超过2年以上。
1.2问卷调查
采用相关问卷进行调查,包含4部分内容: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文化、健康状况、居住情况、心理情况等。②跌倒发生的回顾性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过去1年内跌倒的发生情况、次数、原因、时间、地点、后果、是否接受过防跌倒健康教育等。③Morse跌倒量表[3](MFS)。预测跌倒发生可能性的量表,内容包括有6个条目:跌倒史、其他疾病诊断、使用行走辅助用具、静脉输液或使用肝素钠、步态、认知状态。每个条目评分为0~25分,总分为125分,评分越高表示跌倒风险越大,跌倒发生风险的建议诊断界值为45分。④修订后的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4](MFROP-Com)。MFROP-Com是针对我国国情修订后的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量表包括13个项目共19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nkert-4级评分(0~3分),得分越高跌倒的危险性越高。调查采取入户调查,调查前以村为单位开展宣传,征得老年人及家人的同意,调查前调查员需接受专业培训,现场填写调查问卷。
1.3统计学处理
将问卷内容录入SPSS17.0,对分类资料直接录入,并以频数、率或比进行描述,对MFS和MFROP-Com问卷进行评分,分数以数值资料进行录入,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其中空巢老年人占59.6%,身体有疾病者占63.9%。
2.2不同年龄、性别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
调查对象过去1年内共有44人发生过跌倒,跌倒发生率为14.6%,跌倒发生率无性别差异(χ2=0.48,P=0.30)。按年龄进行分组,跌倒发生率有年龄差异(χ2=9.74,P=0.01)。
2.3不同年龄、性别老年人发生跌倒风险评估情况
所有调查对象MFS和MFROP-Com评分分别为(31.9±8.1)分和(18.4±5.6)分,MFS评分有性别差异(t=3.17,P=0.00),MFROP-Com评分无性别差异(t=1.11,P=0.27)。若按MFS≥45分定义为高跌倒风险,其中26人属于高跌倒风险,占8.6%。
2.4老年人跌倒发生地点、原因及受伤情况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跌倒地点中,室内跌倒比例占所有跌倒的构成比为54.5%;跌倒原因中,滑倒和绊倒占58.2%;受伤情况中,软组织挫伤和骨折占82.1%。
3讨论
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伤害事件之一,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自理的威胁极大[5]。WHO报道:2002年全球有近40万人死于跌倒,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50%以上,70岁及以上者占40%[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跌倒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有报道社区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为13%~49%,我国关于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报道也不完全一致,发生率在15.6%~23.5%不等[7]。本调查结果显示:宜宾农村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14.6%,其中男性跌倒发生率为13.0%,女性15.9%,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在跌倒风险评估中,MFS和MFROP-Com平均评分分别为(31.9±8.1)分和(18.4±5.6)分。室内是跌倒的主要地点,滑倒仍是主要原因,应在高危风险的老年人群中改善室内环境,减少跌倒的环境因素。
总之,老年人跌倒是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积极有效的开展跌倒预防已变得刻不容缓,有效预防跌倒,关键是要寻找可逆的跌倒风险因素并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干预。农村老年人存在明显“空巢”现象,应关注空巢老人,加强对空巢老人的管理和关心,积极预防农村空巢老人跌到问题。跌倒的危险因素有老年人自身生理方面的,也有环境方面的,老年人要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合适选择运动或锻炼增加肌肉力量或平衡能力,增强跌倒的防范意识,家庭、社会要有足够的重视,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熊静 单位: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护理教研室
参考文献
[2]夏庆华,唐传喜,钮春瑾,等.社区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3):207-209.
[3]唐玮,甘秀妮,刘章会,等.汉化Morse跌倒评估量表在中国临床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39(11):943-946.
[4]王利维,周立.修订版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在我国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护理学报,2011,18(17):12-15.
【关键词】老年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活动护理;生活护理
一、我国老年护理问题的发展概况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在日趋延长,因此便导致了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面对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的严峻局面和随之出现的诸多健康问题,研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供良好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促进老年人健康,已成为临床护理的额重大课题。老年护理学即以老年人和老年社会为研究对象,认识老年人生理、病理、心理变化规律及社会与老人的关系,从而进行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学科。老年护理除了对老人进行疾病的护理,还包括饮食、活动、心理、生活方面的护理。
二、我国老年护理的具体内容
(一)饮食方面
老年人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水和矿物质。因为老年人对蛋白质分解代谢的能力增强、对蛋白质的利用能力降低,容易出现负氮现象,所以蛋白质的摄入需要适当增加。对于老年人而言,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因此要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食牛奶、虾、海带等含钙较丰富的食物。老年人常常有维生素缺乏的现象。尤其应注意对VitA、VitB、VitC、VitE的摄取,这些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蔬菜中。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补充了四点:(1) 食物要粗细搭配、松软、易于消化吸收;(2) 合理安排饮食,提高生活;(3) 重视预防营养不良与贫血;(4) 多做户外活动、维持健康体重。常常导致老年人营养不良原因有:消化功能的衰退、活动能力的下降、疾病因素、药物因素、饮食方法不当。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老年人的饮食护理:平衡膳食、饮食易于消化吸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活动方面
适合老年人的活动项目有:步行、慢跑、跳舞、太极拳等,老年人进行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城代谢、保持充沛精力、增强自身免疫力。老年人在活动时要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和自我监护,以防发生意外。运动中若出现胸闷、气短、头晕、心悸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运行并及时就医。对于患病老人的活动指导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状态。除了要关注活动外,还要注意老年人的休息,做到劳逸结合。老年人有特殊的睡眠习惯:睡眠时间短、早睡早醒、夜间睡眠浅而警醒,因此及易发生睡眠障碍。导致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机体老化、疾病的影响、环境改变、心理因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护理措施:(1) 创建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2) 帮助老人养成良好的睡眠环境;(3) 诱导睡眠,进行背部按摩,促进肌肉的放松;(4) 进行心理护理,五要根据医嘱选用药物治疗。
(三)心理方面
老年人经常出现的消极情绪包括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衰老感、死亡感。这些不良情绪初期表现为生理上的变化,出现失眠、不安,持续时间较长后,会造成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有生理功能的减退、社会地位的变化、婚姻及家庭关系的处理、疾病因素等。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维护,要求做到:(1) 加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教育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树立老有所用的新观念、善于自我排解;(2) 关心老人、尊敬老人,多与老人沟通,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3) 注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坚持适当运动。
(四)日常生活
老年人的居室内要注意温度、湿度、采光、通风等问题,室温一般维持在20℃~24℃为宜,湿度在55%左右,保证室内光线明亮、阳光充足,每天通风至少一小时以上,照明灯应注意使用安全。居室的布置要简洁得体,移去可能影响老年人活动的障碍物,若有步态不稳的老年人,应准备一根长度适宜、坚韧牢固的手杖。厕所和浴室要做好地面的防滑措施,必要时在墙上安装扶手。多数老年人会存在皮肤衰老的现象,出现皮肤松弛、变薄、干燥,皮肤抵抗力降低。因此要注意老年人皮肤的清洁,每天用温水洗脸、定期淋浴,衣着要宽松、舒适,不妨碍活动。对于需要长期卧床的老年人,要做到定时翻身,保持衣被的清洁,防止压疮的发生。最后要加强药物的健康指导,做好老年人用药的解释工作,鼓励老年人首选非药物性措施,加强家属的安全用药知识教育。
三、结语
我国的老年人口在日趋增加,老龄化问题愈来愈严重,但我国的老年护理起步较晚,因此老年护理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还有诸多的不足。未来在老年护理的不断探索中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所有护理人员努力的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护理发展现状及趋势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5C25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薛蕾(1996.2-),女,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护理系,主要研究方向: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燕坤.饮食与老年痴呆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 2012(05).
[2]付艳涛.老年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J].当代医学,2010(09).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a)-130-01
老年性焦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人到老年,生理和心理状况发生变化,性格逐渐向以自我为中心、顽固、狭隘、多愁以及孤独等方向发展,稍有情绪刺激,就易发生心理失衡而出现焦虑等情绪,还会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人体免疫力下降,疾病也就随之而至。老年性焦虑往往与躯体疾病并存,而且焦虑情绪可加重原有的躯体疾病,甚至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越来越重。因此,加强老年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生活质量,在护理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将老年性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1老年期主要的心理社会问题
1.1健康状况
老年因机体老化,各种疾病明显增多,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70%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而且因患慢性疾病而影响活动能力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多。许多老年人有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抑郁、消极情绪等。躯体健康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状态。
1.2退休后的生活方式
职业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人际交往中受尊重的程度密切相关。老年人退休后脱离了工作岗位,他们喜欢回首往事,留恋失去的事业,慨叹交往中受的冷落,痛惜亲友的离别,开始会感到寂寞,无所事事,整天忧心忡忡,出现“退休综合征”。如果老年丧偶,子女又不孝顺,加上疾病缠身,就更容易滋生悲观情绪,须经过一段时间,多数老年人才会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
1.3家庭问题
退休后家庭成为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是否受到尊重,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中,几代人同住的家庭较普遍,大多数老人能得到尊重,并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满意,在组合家庭中,老年人与配偶、子女之间的相互适应及心理协调,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及身心健康。“丧偶、丧子、空巢”等生活事件,也会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带来严重影响。
1.4经济问题
据调查资料表明:经济问题是影响老年人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老年人大部分有独立经济收入:男性95%以上有退休金,女性老人也有40%有退休金,农村老年人多无固定收入,生活水平较低。由经济问题所带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是影响老年人精神状态的重要因素。
2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2.1孤独心理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生活变得单调,无所事事,加之患病、住院后环境生疏,人际交往缺乏,家人不能时时陪伴,常会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
2.2焦虑心理
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大多病程长,易反复,他们对治疗和身体康复产生种种疑虑,表现为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焦虑,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反复询问病情和治疗方案,担心医护人员对他们隐瞒病情。
2.3恐惧心理
老年患者,尤其对自己的病情一知半解者,往往自我关注心态严重,在检查和治疗中不合作,担心医生的诊断结果、给予的护理是否合理等。
3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3.1提高心理素质
重视心理护理是预防身心疾病的首要措施。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素质,切实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通过健康教育使老年人了解有关防病及保健知识,同时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待人谦和热情、处事心平气和、不易动怒的人,不致产生心理压力。
3.2培养业余爱好
使不良情绪得以尽快好转,当进入角色时,先前的不愉快和烦忧便烟消云散,心理很快恢复到平衡状态。
3.3改善人际关系
保持心情愉快,防止情绪激动引起心理失衡。保持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互助互帮、克服嫉妒心理。
3.4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合理膳食,不吸烟、不酗酒,劳逸结合,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在心理护理中,要注重情志护理和语言护理。因为情志的变化不仅可直接影响心理改变,而且可损伤脏腑。及时调整病人情志,有利于身心疾病痊愈。无论进行躯体护理或心理护理都离不开语言这一表达工具,在心理护理中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但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清晰性和规范性,同时要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幽默性,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总之,心理护理适用于任何疾病,贯穿疾病全过程,因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是身心相互作用的整体,易受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科学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生理状况下接受治疗,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郭慧婷,武伟琦.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调查与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68-69.
[2]戴淑惠.心身疾病与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3,9(8):53.
[3]周玉琴.心身疾病与全人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3):132.
【关键词】 精神疾病;跌倒;因素;对策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增多,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亦随之增加。人到老年,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老化衰退,五官、四肢的功能出现障碍,这直接影响老年患者的安全,其中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是临床护理人员探索的课题之一[1]。因此,探讨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对避免纠纷,提高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上海市青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且发生跌倒行为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32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在我院住院且发生跌倒行为的32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因神智改变所致的跌倒)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药物的使用情况、跌倒史及跌倒的时间、方式、所导致的后果等进行收集,然后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1~90岁,平均(77.03±6.59)岁;疾病诊断:均为脑梗死及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躯体疾病;56.3%的跌倒患者曾有跌倒史。
2.2 发生跌倒的时间、地点 见表1,2。
2.3 跌倒与服用镇静药物的关系 32例患者中有18例服用镇静类药物,占56.3%。跌倒与年龄的关系,见表3。
2.4 跌倒后所致的后果 见表4。表1 跌倒的时间表3 跌倒与年龄的关系表4 跌倒后所致的后果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1)从一般资料可见,老年人均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其中以高血压、脑梗后遗症为多,同时合并2种或2种以上躯体疾病,影响老年人的稳定能力,引起平衡失调。研究证明,老年人患慢性病越多,跌倒的危险性越大[2]。(2)资料显示:56.2%的跌倒患者发生于夜间,这可能与夜间工作人员少,患者自行上厕所、活动所致;同时46.9%患者由于起床或坐起而跌倒,这可能是因改变,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头晕站立不稳而跌倒。(3)从资料可以看出,56.3%的跌倒患者服用镇静类药物,镇静药物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Galesb等[3]研究表明,服用此类药物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4)年龄是跌倒危险的主要因素,资料显示,跌倒概率随年龄递增,80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占43.7%,与陈月娟等[4]报道的50%相似。(5)大部分老年人跌倒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后果,轻者,软组织损伤、出现开放性伤口,重者,导致骨折。这可能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体力衰竭,感觉反应能力下降有关。
3.2 护理对策
3.2.1 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 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服用镇静类药物、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者,久病下床及随时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跌倒高危评估表来确立高危人群,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3.2.2 加强巡视,了解患者的需求 Conley[5]研究发现,有7.9%的跌倒与身体活动有关,白天的活动(如用餐、洗澡、行走、上厕所),晚上起床大小便均可引起跌倒。因此,护士应主动给予帮助,认真做好生活护理,对患者采取适当的个体预防,关注个人需求,使护理策略更加灵活[6]。
3.2.3 协助患者进行活动 对于老年人应督促或协助其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做操等,并对他们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久病卧床及服用镇静类药物患者上下床、久坐站立时速度宜缓慢,动作幅度要小,以减少性低血压的发生。指导患者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肌力训练、关节灵活性训练,并注意补钙、多晒太阳,防止肌肉萎缩无力和骨质疏松。
3.2.4 加强意外事件多发时段的护理力量 夜间护理力量相对不足,故应合理调配夜间护理人力,并配备必要的护工。
4 小结
预防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需要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对每位住院老年患者,仔细评价发生跌倒可能的危险因素,拟定相应的预防对策,以减少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跌倒行为的发生,提高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苏娜.香港医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59-360.
2 张健,伍爱婵.广州3个城区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1,9(5):257.
3 Galesb J,Menards M.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of selected medications and falls in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1995,29:354-358.
4 陈月娟,王荣,余小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进展.上海护理,2005,5(5):56-57.
【摘要】目的 结合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在临床整体护理中运用护理美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来提高护理水平。
方法 在实施护理工作中根据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应用技术美、语言美、敏锐美、仪表美及行为美等,为老年病人创造良好的医疗护理环境,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结论 护理美学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护理的有机结合可最大程度的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理美学 ; 老年病人;心理生理特点;
1.1 护士对病人的语言应具备以下几点艺术水准 护理语言的特征应科学性、道德性、礼貌性、保护性、解释性、安慰性等方面与一体。护理语言的科学性,这是有其专业训练所铸成的。道德性即语言的表达要符合论理学的道德规范。在护理过程中,礼貌性语言是必备的语言沟通的起码要求。当患者一踏进病房,负责病人的专业护士热情的迎上前去,搀扶病人或接过病人手里的物品,细致周到的介绍病室及其病房周围的环境、设施及其使用,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及要求。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让病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有利于消除心理上的陌生感和拘束感,使其感到踏实。在安慰病人时,语言诚恳。以得到患者的理解配合。当为老年患者进行其护理操作时,切勿因其反应迟钝,动作缓慢而厌烦。专业护士要体谅爱护尊重老年患者,让他们感到护士的善良与体贴。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应围绕医疗护理方面与病情治疗和康复相关的话题,不应谈论其无关的话题,特别是隐私问题。
1..2 尽量使用保护性语言 能使患者避免不良刺激的语言为保护性语言,它是实行保护性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护理工作的基本职责所规定的,如对患者的隐私或绝症要保密等。对患者、家属提出有关诊断、治疗当中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的语言。讲话要谨慎、适当、适度.
1..3 尽可能多的使用安慰性语言 安慰性语言是能使不安或消极情绪稳定下来、好转起来的语言。如针对恐惧心理、疑虑心理、悲观心理、急躁心理、思亲心理等,这是护理语言在心里护理中独特作用的显现。
2 护士的仪表举止美 神圣的护士职业要求护士穿着洁白、干净、合体的工作服并保持衣着整齐,面部略施淡妆,仪表文雅端庄,给老年病人留下文静可信赖的第一印象。护士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始一天的工作,并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要面带微笑。护士为病人服务的内在思想感情,许多时候都是通过行为来表达。护士行为美还体现在站、坐、走及各种操作上。娴熟规范的操作技术,给人以美感,庄重大方,自然平静,良好的仪态行为,有利于消除病人的恐惧,使病人在愉悦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3 护理技术的精湛美 护理技术是护理人员的生命,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与护理艺术性统一于护理实践中,对老年人的护理更能满足老年人的要求。精湛的护理技术美给老年病人以安全感。护理技术的精湛美表现在轻柔。、熟练、细致、严格.
3.1 轻柔 老年人各种器官功能减退,机体适应能力低下,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降低, 无论是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还是平素的不起眼的操作,如关门、推治疗车等等,都应轻柔。护士的操作要轻快、温柔,切忌粗糙,最大程度的减轻缓解病人的痛苦和不适。避免对老年病人造成新的损伤。
3.2 熟练 老年人情感变得幼稚,不稳定,有时对护理工作中的正常程序不能理解,因此护理人员要刻苦钻研技术,熟练掌握基本功,才能做到熟中生巧,巧中有美。抢救重危病人紧张有序,操作迅速、准确、熟练等。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护理知识,还应具备过硬的专科护理技能,凡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对待。
3.3 细致 老年人因其自身的生理原因,常出现多种疾病常同时并存,同时具有起病隐袭,症状表现不典型的特点,这就要求护士仔细处置每一件事,做到精细、美观。饮食要观察病人食欲,采集标本要留心异常细微变化,危重病人护理要加强巡视及时与医生联系,做到精中有,中有精,充分体现出护理艺术之美。
3.4 严格 因为老年人的心理具有多疑、急噪等特点,护理人员结合其特点,在临床工作中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在执行每一个微小操作,不凭经验,不凭印象,认真仔细查对,三查七对缺一不可。同时与老年人多沟通,取得他们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5 病情观察中的敏锐美 老年人对于疾病的感受相对迟钝,往,病人却没有明显不适与主诉,有时仅表现为生活规律的变化。所以在病情观察中,护理人员需要做到谨慎敏锐,心细如发。 护士在病情观察中真正起到侦察兵的作用,关键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产生美感,美感寓于敏锐之中。护士要敏锐的观察病人每一点细微变化,尤其对诊断不清的病症,对分泌物、排泄物都要仔细过目,对病人面色、表情等都要十分留心。及时发现任何地蛛丝马迹,立即报告医生,使病情得到及时治疗;细心观察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护理环境和气氛,有利于病人康复。可见,敏锐的观察力是扎实的医学基础,严谨的工作作风精湛的护理技术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疾病的预防、护理、治疗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药物无法比拟的。
6 护理老年病人的细致美 身心整体护理对老年人非常重要。护理中不但要关注病人患何病,更要关注老人患病后的心理状态。老年病人常面临着许多不幸,如丧偶、空巢、孤独、疾病、难以自理、经济困难等,这些会使老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烦躁、易怒甚至轻生等精神障碍。护理人员要注意引导老年病人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努力学习,不断加强自我修养,顺应社会变化。特别对离退休人员,要指导他们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培养广泛兴趣,科学安排生活。争取为他们营造一个舒适、安详、愉快的生活环境,使老人身心健康,安度晚年。
7 康复训练的科学美 老年人在护理人员的指引下进行合理体育锻炼,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预防大脑衰老,消除疲劳和精神紧张,改善睡眠推迟全身的衰退,防止老年性疾病。总之,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只要运动处方是有效的,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其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减缓随年龄增长机能减退的速度,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45-01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全身疲乏、失眠、盗汗、午后潮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肺结核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病人除了躯体发生病理变化外,心理上也随之有一系列变化。在肺结核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发现患者心理压力大是影响身体健康好转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来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从而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是很有必要的。目前,肺结核仍是我国一个常见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肺结核亦有增加趋势,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更为突出,且临床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治疗效果不佳。
1 概况
老年人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衰退性改变,包括:呼吸运动效率的减退、部分小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及引流不畅、肺组织顺应性下降、肺泡表面积减少。由于老年人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及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老年肺炎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青年。随着人中向老年化发展,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显示,发病率及患病率高峰向老年人推移,并和许多老年疾病一样,老年人肺结核病人同样具有症状、体征不明、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并发症多及多脏器受损等特点,其胸部X线表现也可不典型,因此老年肺结核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常较高。这些问题不仅造成治疗不及时,影响疗效及预后,而且被误、漏诊的病人还可能是家庭、老年公寓和敬老院等集居老年人群的结核病传染源。
2 临床表现
老年肺结核病人的常见症状与其他年龄组病人一样,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与肺部病变轻重,起病缓急,有无基础疾病等有关,但部分老年病人可有以下不典型表现:
多数老年病人起病隐匿,无明确发病史,近三分之一的老年肺结核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
肺结核病人常见的发热、盗汗、咯血等症状,在老年病人中的出现频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病人。而常出现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消瘦等症状,而易被误认为老年性自然改变。
老年病人常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当肺结核病活动进展时,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加重,易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急性发作或继发感染等。
老年人罹患结核性胸膜炎时,该病常见症状如高热、起病较急、因咳嗽、深呼吸而加剧的锐性胸痛及呼吸困难等常不突出,易被误认为“冠心病”。
少数老年病人可罹患急性血型散播性结核病,常有高热、无力、衰弱、食欲不振等症状,而呼吸系统症状不明显被误诊为急性感染性疾病。
老年肺结核病人常伴有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及贫血等,易被误诊为慢性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
3 诊断要点
老年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改变、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及其它辅助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
3.1 老年人,尤其是并发糖尿病、矽肺、恶性肿瘤及营养不良等疾病者,易发生结核病。
3.2 老年肺结核病人起病可隐匿,结核中毒症状可不明显,而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又易与原有慢性心肺病混淆。需提高注意,对咳嗽、咳痰持续2~3周不见缓解者宜进一步检查。
3.3 部分老年肺结核病人可能无继发性肺结核的典型胸部X线改变。对出现下叶肺野病变或空洞者,尤其抗感染治疗不见好转时,应考虑到老年肺结核病的可能性。
痰结构分枝杆菌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应多次连续检查(包括涂片、培养),并注意痰标本的质量。
3.4 老年病人PPD皮肤试验可阴性或可能阳性,但不能据此而否定结核病的诊断。PPD试验强阳性者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可有明显的提示作用。
3.5 当老年病人胸部X线表现为肺部圆形阴影或肺门团块阴影或双肺多发小结节影或胸腔渗液时,需注意与恶性肿瘤及其它疾病鉴别。
4 治疗原则
老年肺结核病人的抗结核治疗也应坚持早期、联合、规律、全程、适量五大原则。
5 护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