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中的方程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学中的方程式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讨论完成:

S+O2点燃SO2

323264

每32份硫与32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64克

1.6克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克,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_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练习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2.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Δ2KCl+3O2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24596

11.6克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245/11.6克=96/x

x=96×11.6克/245=4.6克

(5)答:可以得到4.6克氧气.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教学;运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直通车”。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只有真正认识到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方程式产生兴趣。那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化学方程式怎样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呢?

一、遵循原则书写化学方程式

对化学方程式达到灵活运用的前提是要熟练准确书写,首先,要了解化学方程式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不能随意书写和编造。其次,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书写时,每个化学式的计量数不得随意拼凑,必须准确反映物质化学反应的前后关系。

一些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教师要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按照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对错误要及时纠正。书写完毕后要引导学生认真检查是否有少写、漏写、多写的可能。如,生成物和难溶物质的符号不能丢三落四,要规范书写。

总之,书写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写错化学式,不要丢掉应有的符号,注意配平等。只有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抓住关键和重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配平。配平有许多方法,一般情况下可采取最小公倍数法。例如,书写碳在高温时跟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要根据客观事实,物质反应后会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气体,第一步就是:

C+Fe2O3──Fe+CO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化学方程式,然后将短线段改为等号,配平时一定要注意化学式还是原来的化学式,只能根据合适的系数来进行配平,这样得到的就是:

3C+2Fe2O3=4Fe+3CO2

物质的化学反应条件如果需要注明,就应在等号上注明。而生成物或者沉淀物的状态也要有“”号或者“”号表示。

3C+2Fe2O3=4Fe+3CO2

在练习配平时,要逐步从简单到复杂,运用各种配平的方法逐级训练。

三、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化学方程式是反映物质与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直接体现,简单的一个方程式,却包含了物质反映的所有关系和条件。为了更好地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学生更多地要通过实验亲自了解。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从演示到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自己体会物质化学反应的事实,然后,再联系对应的化学方程式,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只有熟练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才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严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才能树立正确的解题思路,通过准确审题、分析、解决问题、验证答案的一系列过程准确答题。学生在日常学习之中,还要正确阅读化学方程式,了解每个符号的意义和配平的重要性。

在化学学习中,从认识事实到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离不开化学方程式。因此,要开展以化学方程式贯穿主线,牢固掌握每一个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教师要经常进行强化训练,督促学生熟练记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做到稳扎稳打,灵活运用。

四、总结规律

为了达到灵活运用化学方程式的目的,可以联系实际,总结规律。举例如下:

SO2+2NaOH=Na2SO3+H2O这个方程式就可以充分联系如今的环保政策和知识进行理解。酸雨的形成是因为SO2,而上述方程式的原理就是减少和吸收SO2,以达到环保的目的。在理解这一过程后,学生对SO2+2NaOH=Na2SO3+H2O这个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掌握其中规律,熟练运用。

其实,一些化学方程式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验到生活点滴,注重联系,总结规律。不仅对学好化学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很大的益处。

总体来讲,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结规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从而达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晓前.浅议“趣味教学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考试周刊,2011(01).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方程思想;化学方程式;配平;待定系数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79-02

在高中化学中关于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带技巧性的问题,特别是在配平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配平问题成为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难点问题。因此,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将这一问题的教学采取分阶段推进的层次教学,在高一年级只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判断、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不涉及配平问题;让学生具备丰富的感性知识后,在高二年级化学中讲配平问题,以便分散教学难点。

前人总结了许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优越的方法,如观察法、奇数偶配法、氧化数升降法等。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局限性,那就是只对特定类型的化学反应方程有效,对某些反应方程的配平显得无能为力。于是就有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对所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都能适用的配平技巧?本文就是从配平化学反应方程的本质出发,运用数学方程思想寻求一种具有普适性的配平技巧——待定系法。

一、化学反应中涉及数学方程思想的原理分析

所谓数学方程思想是涉及等量关系的思想。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不变,表现为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化学反应中存在等量关系,这就为数学方程思想在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数学方程思想在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应用常常表现为: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或三元一次方的问题解决。

首先,将反应物(或生成物)系数用特定的字母表示出来,再以此推导定出生成物(或反应物)的系数;其次,根据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不变建立相关的数学方程或数学方程组;最后根据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特定字母系数,从而达到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应用案例枚举

1、涉及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配平类型

⑴配平KClO KCl + O

第一步:设反应物KClO的系数为x,并以此确定KCl和O的系数:MO

即: KO K+

第二步:为使取最小正整数,只需x=2

即: 2KClO 2KCl+3O

小结:在分解反应中,往往只涉及到一个未知数,所以确定系数后只需满足系数取最小正整数确定未知数的取值。

2、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配平类型

⑵配平Cu+HNO(稀)——Cu(NO)+HO+NO

第一步:设反应物Cu和HNO前的系数分别为x和y,并以此确定生成物的系数:

+(稀)——Cu()++

第二步: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数目相等立出方程:

3y﹦6x++(y-2x)

解得: 3y﹦8x 根据最小公倍数法:x﹦3;y﹦8

即:3Cu+8HNO(稀)﹦3Cu(NO) +2NO+ 4HO

⑶ 配平 KMnO+HCl——KCl+MnCl+HO +Cl

第一步:设反应物KMnO和HCl前的系数分别为x和y,并以此确定生成物的系数:+—— +++

第二步: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数目相等立出方程:

4x﹦

解得: y﹦8x 根据最小公倍数法:x﹦1;y﹦8,又因需满足(y-3x)/2为整数,故需x﹦2;y﹦16

即:2KMnO+16HCl﹦2KCl+2MnCl+8HO+5Cl

3、涉及三元一次方程的配平类型:

⑷配平S+NaOH —— NaS+NaSO+ HO

第一步:设生成物NaS、NaSO和HO前的系数分别为x、y和z,并以此确定反应物的系数:

+ —— ++

第二步:分别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和钠原子数目相等立出方程组:

① O : 2z﹦3y+z z﹦3y

② Na: 2z﹦2x+2y z=x+y

联立①式②式可解出:x﹦2;y﹦1;z﹦3

即:3S + 6NaOH﹦2NaS+NaSO+ 3HO

⑸ 配平CrI+Cl+KOH—— KCrO+KIO+KCl+HO

第一步:设反应物CrI、Cl和KOH前的系数分别为x、y和z,并以此确定生成物的系数:

++—— +++

第二步:分别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和钾原子数目相等立出方程组:

① O : Z﹦4x+12x+ z﹦32

② K : Z﹦2x+3x+2y 27z﹦2y

联立①式②式可解出:x﹦2;y﹦27;z﹦64

即: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