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行业概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规模分析
1.1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品种结构
接着按发行主体和国别的分类来分析各家银行债券投资的品种结构。按发行主体来分类的话,工商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23.5%,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57.6%,在其他债券上的是18.9%;中信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21.7%,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47%,在其他债券上的是31.3%;中国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47.9%,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28.3%,其他债券的是23.8%;兴业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24.6%,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27.2%,在其他债券上的是48.2%。按国别分类的的话,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国内与国外的比例分别是是37:1,3.5:1,28:1.由上述可以看出各家商业银行所投资的债券品种的结构各不相同,其中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投资最多的为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占比分别为57.6%和47%),中国银行投资最多的为政府债券,兴业银行投资最多的为其他债券;而对于国外债券的投资方面,只有中国银行的占比较大,达到了22.2%;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国有银行比较热衷于风险较小的债券,而股份制银行却更多的愿意投资于收益较大的债券。综上所述,各家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品种大体一致,但是在品种结构上却不尽相同,它们会受到银行规模、管理及经营风格的影响。
2.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特点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将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特点总结为:第一,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国有的与股份制的银行之间在投资量上还是存在着差距,说明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债券投资对于其自身的重要性,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地位的优势,在投资中更具活力。第二,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明朗,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占比在近几年内有所下降,说明了商业银行更加注重资产的风险管理,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更多的投向于政府、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债券。
二、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分析
债券作为一种有价证券,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目前商业银行投资的债券主要集中于政府、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发行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信用风险,但是由利率市场化波动所带来的利率风险和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购买力风险还是难以避免的。1.债券投资风险的评估方法。在本文进行利率风险分析时,将采用久期并结合收益率曲线变动的方法来研究。
1.1久期
久期是指债券价格对于利率变动的敏感度,如一只债券的久期是3,那么利率每上升1%,则该债券的价格将下降3%,反之亦然。因此,久期的意义在于当利率发生变动时,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使用其对债券的利率风险进行度量。
1.2收益率曲线变动
收益率曲线是指收益率随着债券期限的不同,其形状将发生变化的曲线。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意味着债券利率整体上升,商业银行在此之前购买的债券就要蒙受价值下跌的损失;而收益率曲线变得更加陡峭,则意味着长期债券价值变化幅度超过短期债券,持有中长期债券为主的商业银行资产市值就将会面临大幅缩水。
2.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利率风险的评估及分析
由于我国市场利率波动较大,且银行的债券资产又是以中期固定利息券为主,因而债券资产价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较高;加之我国金融市场集中度较高,这就更加重了债券投资的风险。在这里将选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及兴业银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它们的市场组合久期分别为3.43,2.48,4.52,4.16,而当市场收益率变化20BP时,它们债券的总价值分别下降0.69%,0.50%,0.90%,0.83%,当市场收益率变化60BP时,总价值分别下降2.06%,1.49%,2.71%,2.50%,当市场收益率变化100BP时,总价值分别下降3.43%,2.48%,4.52%,4.16%,当市场利率变化150BP时,总价值分别下降5.15%,3.72%,6.78%,6.24%。我们还知道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主要集中在风险较小债券上,所以在这里也列出了2012年国债和金融债券收益率的变化情况。3年期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23BP和36BP,5年期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7BP和58BP,9年期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0BP和45BP,15年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5BP和37BP,20年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6BP和39BP,30年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1BP和32BP。可见,债券收益率的变化都在60BP以下,则这四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债券资产潜在暴露的风险损失至少(即当市场收益率变化60BP)应当如下:工商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81976百万,中国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32363百万,中信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9208百万,兴业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6319百万。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债券投资业务时还应当综合考虑该业务的风险性质、大小并结合银行投资业务的战略定位、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工具,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
三、结语
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理论;核心竞争力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1-0104-05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变化与银行再造
银行再造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性和制度性变化。
在新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新问题和新挑战,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论、体制、方法和技术进行历史性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和竞争需要。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新特点,要求商业银行从根本上突出面向客户的市场营销功能,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商业银行经营特点或运行模式的改变,要求组织管理模式也必须相应做出调整或变革。
商业银行在组织管理模式的设计和变革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现代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体系,以充分体现市场导向的原则、扁平化的原则和网络化的原则,就成了当前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银行再造是现代商业银行在信息科技时代寻求银行管理新模式的主要实践探索,其基本的思维要求和目标就是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使人们在观念和价值取向上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带来组织结构、权利分配、员工技能及管理制度的深刻变化,重塑银行文化,将银行经营管理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银行再造正是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这一客观规律发展变化要求的反映。银行再造试图使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发展与组织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何适应银行再造的发展要求,就成了组织管理必须要考虑和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因而对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了当前理论学术界对于实务研究所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演进与组织管理模式变化
钱德勒(1987)探讨了层级结构现代工商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但现代工商企业的组织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组织结构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对处在一个社会整体经济体系中的“专业化的辅企业”(钱德勒语:钱德勒,1987;P38)商业银行来说,随着其金融专业化职能的进一步细化和分工的深化演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不断发生变化,组织形态也不断多样化和发生变动。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变化导致了现代大型联合工商企业的诞生;商业银行新经营趋势也导致了其组织结构形式的变革和组织管理模式的演变。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适应不同的经营模式需要,任何由市场和技术发展决定的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类型,都对应有运行效率最高的组织管理模式。
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差异背后的原因探讨,需要分析商业银行背后的决定和影响商业银行运营模式的组织管理模式。不同商业银行,其经营管理模式通常是不同的,在相同的经营环境和资源影响下,其经营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对不同规模的银行来说,通常银行越大越复杂就越不重视关系贷款,这样大银行和银行购并就会减少了小企业贷款(Berger and Gregory,2002)。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从经营方式上看,主要是不同规模商业银行对关系贷款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的。关系借款与传统借贷的基本差别是交易过程(lend-ing process)的不同,而不是交易技术差异(lendingtechnology)。
关系贷款具有三个关键因素:
(1)银企之间往来的软信息(即信任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可交易的;
(2)信贷官员和企业间的关系密切,经理人员拥有垄断信息;
(3)问题(由于软信息的不可交易、不可观测性)。
而建立在财务报表借款(financial statement lending)、资产抵押贷款(asset-based lending)和信贷评分(credit scoring)基础之上的交易技术,大部分是基于定量分析的,如分别在财务比率、抵押率和信用分级之上进行业务行为;关系借款则允许没有上述良好指标、信息模糊的小企业获得银行支持,这种模糊的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是通过长期接触取得的。
因此,大银行重视硬信息,小银行则对软信息重视。关系贷款造成的内部人问题可通过组织结构解决。大银行对硬信息的重视通常是与大银行组织结构严密、职责明确的组织管理模式相对应的。
(三)问题的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问题是介于管理经济学与金融学之间的边缘性课题,研究对象既不是一般的组织理论的组织定义和组织设计,也不是微观银行学的业务流程再造;而是以组织理论为基础,通过剖析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的演变和主导因素,揭示其理论内涵,探索其内在规律,从而提出基本设计思想,研究其对金融体制安全与效率及商业银行以提高组织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效应。对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西方组织理论作为管理经济学的一部分,经过发展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但组织理论在作为特殊的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应用还处于实践阶段,商业银行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体现在经验主义层面上的一般认识。对商业银行组织管理理论还没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缺乏扎实丰富的理论基础。研究组织理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并系统地论述商业银行组织管理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历经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从全球视角对其演变的诱因及路径,进而对不同类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系统地总结其变化规律,对于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再次,商业银行不论在任何制度环境下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体制的效率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的传
导效应,剖析其组织管理模式对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影响,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最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竞争条件趋同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的效应,提出其目标模式的核心框架,为商业银行发展寻求组织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对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一)不同组织结构类型的比较研究
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首先表现在其组织制度上。现代商业银行最典型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制和股份有限公司制。但也存在大量的非公司制的商业银行或类商业银行机构,这些机构也大量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或无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如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储贷协会(saving & loaning)或私人银行。无论采用哪种组织形式和规模如何,各种类型商业银行机构的组织结构一般都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这些机构问的信息交流渠道和权力分配的差异,就构成了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体系,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结构类型:科层制和部门制。
科层制组织结构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一层管理一层的组织结构形式,对商业银行而言,它实行总行、地区总部、城市分行的组织结构设置体系。这种结构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很好地适应现实客户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资源,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可获得基本的经济效益;能够迅速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取得最好的收益水平,有利于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部门制组织结构体系,就是在一个大的组织机构内部,分列出不同类型的部门,自成独立体系的组织框架结构。对商业银行而言,实行部门制的组织结构,就是按照不同的产品线设立独立的业务部门,如批发性业务部门、零售业务部门、投资银行部门等,并且各部门之间独立存在,自成体系。
朱枫(2003)认为,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有以下方向发展的趋势: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的“无限扁平化”和直接银行服务、矩阵式结构和网络型组织结构。
(二)组织设计原则的探讨
基于国内外银行竞争力差异,许多国内学者从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认真审视和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现状和缺点,并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其中包括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设计原则的探讨(刘奎,2000;王宵勇、翟翼,2001;江进,2002;阙方平,1999;王惊奇,2003;彭纯,2003)。
江进(2002)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要迎接挑战,摆脱目前的困境,在重新构建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方面,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任务目标原则、市场决定原则、精干高效原则、提高弹性原则、协调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费用原则,以及随机制宜原则等。
刘奎(2001)则认为商业银行在设计组织结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理念:扁平化原则、团队作业原则、客户部门化、基层业务的常规化与复杂业务的集中处理等。
王惊奇(2003)则认为,商业银行组织机构设置应遵循规模经济的原则,坚持价格最大化的原则。
彭纯(2003)则认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目标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是:
以客户为中心,增强营销功能,加大营销;实行专业化和垂直型管理,提升各类机构运行和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理顺前中后台关系,突出业务部门的核心地位;合理确定管理链长度和管理半径,使业务拓展和内部管理顺畅、协作和均衡运作;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切实形成有效的风险控制;真正以效益目标,实现粗放型增长方式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真正企业化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体系;突出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三)有关组织创新的研究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形式、手段、方向等与各方面的因素有关。
郧会梅(2003)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研究了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方向等有关问题。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常见特征。商业银行从事生产信息的活动有助于克服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交易行为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生产性投资,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组织结构对信息在组织系统内部的流通起着决定作用,故而组织创新对于解决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郧会梅(2003)认为,从当今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银行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联系互动的关系;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集中体现在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对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两个方面发生影响:使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由高耸转向扁平;使网络银行和契约型银行(contract banking structure)等新式银行组织结构得以出现。
(四)有关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演化的研究
1、组织结构演化的原因
运营环境的变化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使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运营环境的变化,造成了商业银行可资利用的内、外部增长机会(external and internal growth opportunity)的改变,引起银行设想的战略进而组织结构的改变。
拉佐和道格拉斯(Lazo and Douglas,1998)认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如监管放松、技术创新、因市场结构改变而来的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等),可以引起银行战略的改变,促使银行向集中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的战略转变,这种战略的改变会引起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或组织轮廓(organiza-tional profiles)的变化,从而造成了相同规模银行的不同的成本结构、地理分布、产品宽度和消费群体宽度。
环境变化是否对银行战略、经营、结构变化发生影响,还要依银行的目标客户和银行大小规模有关。杰恩和斯蒂芬(Jeon and Stephen,2001a)研究了美国银行业并购发展变化的历程后认为:监管放松导致并购增多,银行规模增大,银行业集中度(垄断程度)的提高;对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和跨州经营的放松,使得美国银行界并购案大增,但大多发生在本州和本地区内,说明银行合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外来银行收购的危险;1976年-1998年间,随着美国银行业市场进出门槛的降低,全美共有11000家银行以各种形式退出或消亡,同时新设立银行6000余家,所以同时期银行数目净减少5000家。监管放松仅与集中度的增加有关,集中度的上升,引起了人们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担心,大银行与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并不构成直接竞争,社区银行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由于彼此之间并不构成直接竞争,社区
银行等某些金融机构就对环境变化表现得不够敏感。由于得以保留某一类别的市场细分份额,因而环境变化就不对某些特定银行的经营战略、业务规划和组织结构等发生影响。
2、组织结构演化的动力和途径
关于组织结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或应朝哪个方向发展,属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演化的动力和途径问题。该问题同样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和研究。组织结构变化,毫无疑问是为了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与经营效率相关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研究,首先与组织的规模有关。由规模经济的一般原理可知,不同规模的组织对应着不同的效率;不同水平规模的组织,又决定着其内部组织结构的最佳具体形式。
斯旺、乔格和托马斯(Swamy,Georges and Thomas,2003)却认为规模并不是商业银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因而也就自然不会成为引导商业银行组织演变的力量之一。斯旺、乔格和托马斯(Swamy,Georges and Thomas,2003)介绍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基于收益生成能力原则的效率变化测量方法,利用该原则可以解释效率变化和以下变量间的关系:税前利润、利息费用、非利息费用、利润边界、贷款损失比和资产质量。以上联系也用于解释大小商业银行间赢利能力的差异。利用该方法,对新生银行(成立时间不超过3年)和老银行的对比研究表明:
(1)新生银行规模越大,越容易失败,但老银行却不。
(2)新银行收益/费用比率的波动性均比老银行高。
(3)效率的波动性随效率的提高而降低,效率提高银行的效率波动性比效率降低银行的效率波动性要低,效率提高意味着银行有高和稳定的收入,所以收益/费用比率的波动性并不是规模的函数,而是时间和效率变化的函数。
(4)新生银行比老银行失败的可能性更高,老银行更有可能效率下降。
(5)新生银行的利息负担高度波动,因为新生银行不倾向于多元化,所以其利息负担对经济条件的变化高度敏感。
(6)对利息负担比率的波动性而言,效率提高的新生银行和效率降低的老银行,比效率降低的新生银行更少波动性,但比效率提高的老银行高,所以波动性并不是规模的函数。
(7)不同规模新银行的利润边界(profit margin)随效率减少呈现较高的波动性,效率提高的老银行利润边界相对稳定。
总之,规模并不是决定银行利润产生能力的必要因素。
导致商业银行规模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通常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随监管放松而来的金融自由化。杰恩和斯蒂芬(Jeon and Stephen,2002b)认为,监管放松导致了由并购和清算而来的银行合并,导致了银行规模的增大和数目的减少,但新进入减少了银行数目的减少。
也有的研究认为,市场决定了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演化的方向,监管放松仅是反映了这一市场取向。克罗纳和拉何安(Kroszner and Raghuram,1997)研究了美国“G-S”法案前后的美国银行界组织结构,认为:借贷业务和投资银行(证券)业务分离,有利于投资银行证券发行可信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发行价格;监管变化并非是分业经营的原因。混业经营机构的发行价格较低,所以部门结构对发行价格有影响是合理的:内部设置的部门比独立机构间更容易引起潜在冲突,这种担心使得银行发行部门对证券说明可信度的下降,所以与独立机构相比处于劣势。分业的这种变化是商业银行对市场关心内部结构可信度的反应。关于机制的银行对独立机构董事会控制越多,发行折扣越大,这表明管理控制和独立性程度可能是部分解释。只要金融市场是竞争性的和外部性小(如或明或暗的存款保险制度不存在),银行就会朝适宜的方向转化。银行直接拥有证券部并不比银行持股公司形式的证券结构更冒险,并具有融资优势;银行附属机构倾向于更具有效率。
三、研究现状总结和未来研究方向
国内外学者对组织理论的研究较多,也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组织理论体系。其理论发展及集成主要体现在皮尤的《组织理论精粹》,现代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主要是达夫特和罗宾斯,前者以《组织理论与设计》全面系统地对组织进行了宏观考察和理论分析,而后者则以《组织行为学》侧重于对组织中的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微观”层面的研究。应该说,无论是古典的、当代的还是现代的组织理论(OT),都是从管理经济学角度研究适应于所有组织的普遍原则,且大都以一般工商企业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
一、研究背景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中以信用风险为主,有数据显示,约占银行全部风险的60%。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如果银行不能及时识别损失的资产,增加核销呆账的准备金,并在适当条件下停止利息收入的确认,就会面临严重的问题,甚至出现破产。近年来,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快速的发展。在实证的基础上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其结果直观,可比较性强,代表了未来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目前,由于数据、系统和人员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还难以对关键风险因子进行准确计量,不能准确衡量风险的总体水平和风险分布,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贷资产的风险评价基本上是银行自己的主观判断,无法做出令外界认可的客观评价。在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型和方法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模型和方法包括两大类,传统的和现代的。传统的度量方法有信贷决策的“6C”法和信用评分模型等。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加大,以及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使得学者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有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和CreditRisk+模型等。
(一)“ 6C”法。“6C”法是指由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借款人过去的还款记录是银行判断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据)、能力(capacity)(借款者归还贷款的能力,包括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投资项目前景)、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所在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经营环境)、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借款企业持续经营前景)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
(二)信用评分模型。信用评分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是Altman’s Z-得分模型,它以公司的财务指标比率来预测违约率。1968年Edward Altman 采用统计学中的判别分析方法,以企业的以下5个财务比率来评估信用风险:a:流动资产/总资产、b:留存收益/总资产、c:息税前利润/总资产、d:股票市值/负债账面总额、e:销售收入/总资产。
则Z-得分模型为:Z=1.2a+1.4b+3.3c+0.6d+0.999e。如果Z-得分大于3,这家公司违约的可能性不大;当Z-得分介于2.7-3.0时,这家公司的信用处于戒备状态;当Z-得分介于1.8-2.7,这家公司有一定的违约可能;当Z-得分小于1.8时,这家公司违约的可能性很大。
(三)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Metrics最先由J.P.摩根在1997年提出,主要用于贷款和私募基金等非交易资产的风险度量。该模型通过引入信用评级迁移矩阵,获得信用期末的违约概率和其在期末转变到任何一种信用评级的概率,并根据相应的折现率进行折现,获得该信用在当期的价值概率分布,进而计算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CreditMetrics的实施条件是,具备迁移矩阵,能从发达的债券市场获取不同评级的债券收益率曲线。
(四)KMV模型。KMV的理论基础是发展了的期权定价模型,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化来估测违约概率。首先,它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再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实施点(为企业1年以下短期债务的价值加上未清偿长期债务价值的一半),然后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KMV模型的实施条件是,必须具备高度发达的股票市场,股票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公司资产的变化;利率市场化,存在无风险利率。
(五)CreditRisk+模型。CreditRisk+模型是瑞士信孚银行在1997年按照财产保险的设计理念开发的,与住房火灾保险类似。在保险公司,投保的不同房屋之间是否被烧毁被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将这种思路用于贷款也是合理的。假定商业银行有N个不同形式的借款人,每个借款人在时间T违约的概率为P,则所有贷款组合违约数量的期望值为u=NP。因为违约事件之间相互独立,贷款组合中有n个违约的概率服从以下的泊松分布:。这一关系式与单个借款人的违约损失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由借款人违约而产生的损失概率分布。该模型最大的优点是需要较少的数据,特别适合管理不规范的中小企业,但精度不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现阶段,由于我国对历史数据的积累刚刚起步、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优先采用“6C” 法和Altman’s Z-得分模型等传统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提高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切实降低不良贷款率。针对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财务数据滞后且可信度低的状况,必须加强非财务因素对信用风险影响的度量。
运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量化和控制信用风险,是金融全球化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总体趋势。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首先积极建立客户的数据库系统,为采用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等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创立信息平台。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与有关科研机构一起,结合自身特点,对相关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改进,或“量体裁衣”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和控制工作适应金融业日趋竞争激烈的新形势。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应与高等院校携手创办信用管理专业,开设风险管理、资信调查、资信评级等课程,培养信用管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Summary]: Water consumption and sewage of China dyeing and finishing industry is large, large amounts of waste water resulting from the use of dyes, auxiliaries components are complex and variable, high content of organic pollutants, chroma, seriously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and harm to human health, has been difficult to deal with one of the industrial waste water. Cleaner production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rinting and dyeing industry, the article describes several methods for printing and dyeing industry clean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Through case studies, detaile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eaner production in printing and dyeing industry audit. With the promo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our level of cleaner production in printing and dyeing industry will gradually be increased.
[key words] : printing and dyeing industry; Clean production; Technical re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F40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清洁生产作为一种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其核心内容是从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预防,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实施清洁生产是印染行业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印染行业清洁生产审核
作为一个技术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印染企业的规模不一,设备落后,认识不足等给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带来各方面的问题,如何比较高效地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概括如下:
(1)企业领导重视,激励全员参与。要让企业领导明白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给予资金支持。制定激励措施,倡导全员参与提合理化建议。
(2)全面调查分析,明确重点部位。全面收集资料,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污染治理措施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盘查,挖掘清洁生产潜力。
(3)加快方案实施,及时汇总绩效。方案采取边审核边实施原则,及时汇总绩效。
二、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1、技术工艺改造
1.1、前处理工艺改造
(1)目前使用效果较好的低碱冷轧堆前处理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大大降低碱液的用量,一步完成退、煮、漂工序,节约用水。
以某印染企业为例,企业对棉针织物采用冷堆工艺,其与常规工艺对比如表1。
企业实施棉针织物冷堆前处理技术后,每年可节水8760 m³,节电18810kWh,节省蒸汽650 t。
表1 不同工艺的比较
(2)生物酶技术在前处理的运用主要是去除织物上的淀粉浆料、油脂等杂质,精减操作过程,减少废水排放。
某印染企业采用生物酶技术代替染整棉布旧工艺,其优势如表2
表2 新旧工艺比较
方案实施后,企业年节水80000t、节电43700 kWh、节省煤耗157.14 t,折合共节约23.73 万元。
(3)其他还有非水干式的低温等离子体以及超声波前处理技术,均能缩短前处理流程达到节水节能的效果。
1.2、染色工艺改造
采用新型染色方法可提高染料利用率,节约工时,降低成本。目前新型染色工艺有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工艺,超声波染色工艺,卷染工艺,新型涂料工艺,一浴法染色工艺等,表3 为企业应用成功案例。
表3 染色新工艺介绍
1.3、印花工艺及后整理工艺改造
数码印花技术可杜绝了调浆间印花机冲洗而排放的染液,达到印花过程无污染。而采用转移印花工艺及涂料直接印花工艺,无需水洗皂洗,减少废水排放。
在后整理工艺中选用高效无甲醛整理剂,减少其在织物上的残留量;多采用物理机械整理工艺,减少废水排放。
2、设备更新改造
(1)引进气流机替代溢流染色机。某印染企业原采用常温溢流染色机,浴比较大(1∶8~10),后来替代为气流染色机。方案实施后,每年可减少消耗原煤630 t,节约助剂用量47.5 t,减少SO2排放量2.10t,减少烟尘排放量0.60t。项目投资回报期约4 a。
(2)定型机由单轧车改造为双轧车。某印染企业增加一条轧车装置,使定型机从原来的单轧运行变为双轧运行。改装后色布只需做一次定型。项目实施后每加工1 t 布可节省0.5 t 蒸汽,节电91.15kWh,投资回报期为1a。
(3)大功率水泵代替小功率水泵。某印染企业采用4 台大功率单吸双吸离心水泵水泵替代原来的13 台单吸离心水泵,新水泵自带自动水位控制系统。方案的实施能为企业节电24 万度/a,投资回报期为4个月。
(4)使用连续化、自动化设备,如能在加料、升温、控时和在线监测高度自动控制的染整设备,可大幅度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3、节能技术改造
(1)锅炉改造。某印染企业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替代原有的沸腾锅炉,方案实施每年可减少消耗原煤676.03t,SO2 排放量2.25t,烟尘排放量0.65t。项目投资回报期为4a。
(2)染色机、管道及阀门保温。某印染企业对高温高压染色机外部加包保温材料(岩棉+铝板)。染色机的表面温度从原来的110~130℃降低到50℃左右,可节省3%的高温高压染色机蒸汽消耗,减少工时。项目投资回报期约1.2a。
(3)余热利用。某印染企业在定型机的排烟管道安装超导热管余热回收器,导热管将吸收的热量对原来补充烘箱等冷风进行加热。整改后相关参数见表4。
表4 整改后的相关参数
方案回收了定型机高温烟气余热,减少了导热油热能消耗量,投资回报0.6a。
4、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改造
目前,印染行业废水回用率仅为7 %(主要是冷却水等),与《印染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20 %相差甚远。废水回用是节约用水的途径,也是污水资源化的组成部分,更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印染废水回用技术主要注重不同处理方法和工艺的组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将不同的膜分离技术(如微滤、超滤、纳滤等)相结合或是膜分离技术与其它技术(如催化氧化技术、电化学法等)相结合是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一个研究方向。目前正在优化和应用的集成化技术有MF/UF/RO 集成系统、膜生物反应器MBR)+RO、抗污染反渗透复合膜等,另外还有离子交换、紫外线消毒等方法集成需要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某印染企业对达标排放废水进行深度处理,采用MF+UF+RO的集成系统。处理后的水质可以用于染整工艺,部分经过软化处理可以用于锅炉用水。该系统日处理生产废水600 m3,水回用率约60 %。
三、结语
在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是印染企业的重大课题。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能提高原辅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水耗、能耗,改善产品品质,是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书铭.纺织印染行业清洁生产和废水处理[A].中国环保产业,2007:30-33.
[2]章民交.国内外印染前处理技术新进展[A].印染助剂,2007(7):9-10.
结果
餐具检测情况3年共检测餐具样品20694件,合格16797件,平均合格率为81.17%;其中2009年为76.99%,2010年为80.48%,到2011年提高到83.95%,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7,P<0.01)。不同类型餐饮单位餐具检测结果检测结果显示宾馆餐饮部门的合格率最高为87.92%,餐馆的合格率较低为76.93%,4种类型餐饮单位餐具消毒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9,P<0.01)。不同规模餐饮单位餐具检测结果大中型餐饮单位的餐具检测8485件,合格7497件,合格率为88.36%。小型餐饮单位的餐具检测12209件,合格9300件,合格率为76.17%。不同规模餐饮单位餐具消毒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1,P<0.01)。不同季度餐饮业餐具检测结果根据3年餐具检测数据,第一季度检测2332件,合格1894件,合格率81.22%;第二季度检测5193件,合格4178件,合格率80.45%;第三季度检测5337件,合格4101件,合格率76.84%;第四季度检测7832件,合格6624件,合格率84.58%。各季度餐具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P<0.01)。不同消毒方式的餐具检测结果抽取的餐具中,采用含氯消毒液、电子消毒柜、消毒公司提供的餐具、煮沸和蒸汽方法消毒的餐具数量分别为910、6774、2730和10280件,合格数分别是762、4970、2408和8657件,合格率分别为83.74%、73.37%、88.21%和84.21%。4种消毒方法以消毒公司提供的餐具合格率最高,餐具消毒效果最好;其次为煮沸、蒸汽消毒和含氯消毒剂消毒;电子消毒柜消毒合格率最低。4种消毒方法餐具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3,P<0.01)。
讨论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资本风险,即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资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誉好坏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商业银行经济实力的一项主要标志。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表明在今后几年中,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十分缺乏,如果达不到这个国际性的要求,这将必然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必然影响到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
2.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加大成为了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金融风险。资本金的质量与数量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的最有力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质量。使原本就自有资本不足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3.市场风险,即金融机构面临在市场经营中的风险,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机构仍实行分业经营。由于金融混业经营业务日趋综合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通过等方式进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交叉。由于它们既是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又是参与者,国有商业银行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金融市场里存在的风险。缺乏来自外部的监管部门有效监管和规范经营控制风险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另外,投资市场运营不成熟以及相关的立法的滞后造成金融市场秩序混乱。投资市场的参与者主体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体制,从而危机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4.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缺位使得国有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从而加大了银行的内部管理风险。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构的基础。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总分行制的经营管理体制降低了资产质量的责任,给总行的统一管理、调度、核算带来了层层阻隔,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经营风险。尤其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加快产品研发,进行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之一还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受到创新带来的利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不仅可以根据存款的期限不同确定不同的利率,更可以根据存贷款的金额不同把利率分成不同的档次。另外,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交易品种都将会推出。
2.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度改造或完善。通过改善,力求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相互控股的公司治理结构,为银行对风险控制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解决所有权缺位,产权不明,制衡机制失效等问题。同时,按照业务需要调整分支机构的设置,建立经济、高效的分支机构网络,解决内部控制结构重叠,控制效力低下,控制成本高等问题。
3.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为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保障金融安全,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在立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立法质量。银行监管机构应当要求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以及时识别、度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的发生。监管者应对银行与风险相关的战略、政策、程序和做法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价,还要监督检查商业银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否按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披露以及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履行了风险监管职责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价值;改进突变级数法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8-0021-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8.05
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加剧,客户作为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一项有价值的资源,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客户虽是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但并非所有的客户都对银行有价值,有相当一部分客户不但未能为银行创造收益,而且带来的却是净亏损。因此,把银行客户细分为高附加值客户、有价值客户、低价值客户和无价值客户,对于商业银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优质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提高银行的竞争优势,增加自身经济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关于客户价值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Frederick提出的基于客户生命周期的净现值评价体系[1];齐佳音等在完善净现值评价体系基础上提出的充分价值评价体系[2];刘英姿等提出的基于价值链的客户价值分析模型[3];夏维力等人提出的三维客户价值细分模型[4];陈明亮提出的基于全生命周期利润的客户细分方法[5];刘承水等提出的基于价值的客户序位评价方法[6]。上述研究基本上是针对一般企业,而针对商业银行客户价值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张华伦等提出了基于客户当前贡献价值和潜在贡献价值两维度的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首次将模糊综合评判运用于银行客户价值评价实践中[7];肖智等提出的银行企业类贷款客户的价值评价模型,并将软集合方法引入到客户价值评价之中[8];曹国提出的基于K-means和PCA的商业银行客户价值细分模型[9];陆岷峰等提出的基于重构的银行个人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个人客户价值进行综合评价[10]。
目前商业银行客户价值评价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研究的深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考虑到授信类客户在银行客户中代表性较强的实际,本文在现有银行客户价值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银行内部评级法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数据挖掘技术,基于客户关系价值和客户生命周期理论,设计了一套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授信类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改进突变级数法应用于客户价值评价,为银行客观科学地评价客户价值,合理细分客户提供理论或方法的支撑。
二、突变级数法及其改进评价步聚
突变级数评价法通过对评价目标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突变模糊隶属函数,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运算,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从而对评价目标进行排序分析[11-14]。突变级数评价法计算得到的总突变级数值一般都较高,不具有人们习惯认知意义上的“优”、“劣”含义。因此,须对其改进,从而使突变级数法更加完善。
(一)构建突变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目的和突变级数法中系统内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内在作用机理,对指标进行多层次、有先后主次排序的矛盾分解或分组,从评价的上层指标到下层指标,再到下一层子指标,通过这样的指标上下层分解,可最终排列成倒树状层次结构。在构建突变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根据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应该把重要性相对高的指标放在前面,而把相对次要的指标放在后面;二是由于突变系统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因此各层指标分解的子指标通常也不能超过4个。如果分解的子指标超过4个时,可根据评价经验剔除掉一些不重要的指标,或者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必要化简与浓缩。
(二)确定各层指标的突变系统类型
托姆已经证明,突变系统的某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不超过4个时,势函数最多只有7种初等突变形式,其中常见的有4个,分别为折叠突变系统、尖点突变系统、燕尾突变系统和蝴蝶突变系统(见表1)。其中,x为突变系统的一个状态变量,f(x)为势函数,a、b、c、d为状态变量 的控制变量。系统所处的任一状态既是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统一,又是各个控制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导出突变系统归一公式
归一公式是突变理论应用于综合分析评价的基本运算公式。根据突变理论,对势函数f(x)求一阶导数,并令f '(x)=0,就可以得到其临界点集,所有临界点集合成一个平衡曲面;对f(x)求二阶导数,并令f''(x)=0,可得到它的奇点集。对势函数f(x)依次求导后,联立所有方程,就可以得到分歧点集,它表示当控制变量满足分歧点集方程时,系统的状态会发生非连续性突变。但是,由于状态变量与控制变量取值范围和度量单位不统一,故不能直接利用分歧点集方程进行评价。为了将系统内各控制变量不同的质态转化成状态变量表示的同一质态,必须对原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分歧集进行变换、推导,得到各突变系统的归一公式(见表1),这样就能使各突变模型中状态变量、控制变量的取值范围限制在0~1之间。
(四)计算总突变隶属函数值
利用归一公式计算出同一状态变量的各个控制变量的相应突变级数值后,再根据各控制变量之间存在的内在“互补”或“非互补”性计算状态变量的突变级数值。这样从下一级子指标到上级指标逐层计算突变级数值,直到求得总目标的总突变隶属函数值,最后按总突变隶属函数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和综合评价。
“互补”是指同一状态变量的各控制变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联作用,“互补”型下的状态变量的突变级数值取诸控制变量相应突变级数值的平均值。“非互补”是指同一状态变量的各控制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联作用,"非互补"型下的状态变量的突变级数值取各控制变量相应的突变级数值中的最小值。
(五)利用转换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为解决突变级数法的评价结果不符合人们认知习惯的固有缺陷,采用以下突变级数值转换方法[15]。在评价指标体系给定的前提下,设当底层指标对应的隶属度值均取ri(i=1,2,…n)时,由突变评估法进行计算,得到其综合评价值xi(i=1,2,…n)。当n足够多时,即可建立起 xi与ri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由xi与ri之间的对应关系表,采用式(1),可将x值转换为对应的r值。由于各底层指标的隶属度取值具有人们认识习惯意义上的“优”、“劣”概念,因此转换后的评估值r也同样具有习惯认知意义上的“优”、“劣”概念,从而使改进后的突变级数法更具实用性。
r'=■×(rs+1-rs)+rs x′∈[xs,xs+1](1)
三、构建银行客户价值突变级数评价指标体系
在对客户价值进行评价之前,必须准确定义银行客户价值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仅要考虑指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而且还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下面以授信类企业为例,在现有银行客户价值评价值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将银行在价值管理、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中的新成果运用于客户价值评价之中,重新构造了银行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一)客户当前价值
客户当前价值是指与客户建立关系到现在的这段时期内客户为银行创造的价值。这里的价值是个广义的概念,由盈利价值、交易价值和客户忠诚价值3个二级指标及其10个三级指标所组成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其中,(1)期均EVA增长率(P11)=ΣEVA增长率/期数;(2)本期止EVA总和(P12)=Σ各期客户为银行带来的EVA;(3)期均RAROC(P13)=Σ各期客户为银行带来的RAROC/期数,客户为银行带来的RAROC=(客户为银行创造的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100%;(4)期均存贷款余额(P21)=Σ各期客户存贷款余额/期数;(5)存贷款波动率(P22)=存贷款标准差/存贷款均值×100%;(6)中间业务交易总金额(P23)=Σ各期中间业务交易金额;(7)已消费的银行产品种类数(P24)是指客户在各期中已购买和消费的银行产品种类数;(8)开户年限(P31)是指客户与银行已建立信贷关系并开立账户的年份数;(9)开立账户种类(P32)是指客户在银行开立的账户类别,即是基本存款账户,还是一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款或者是专用账户;(10)销售结算归行率(P33)=销售收入转入本行金额/企业销售收入×100%。
(二)客户潜在价值
客户潜在价值是指客户在未来生命周期内,预期能通过增加与银行的业务往来和推荐新客户等方式为银行创造的增量价值。潜在价值通过由增量消费、交叉消费、口碑效应和客户生命周期所处阶段4个二级指标及其6个三级指标所组成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在客户潜在价值评价子体系中,(1)所处阶段F1是指对客户潜在生命周期所处具体阶段的划分。客户关系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考察期、形成期、稳定期、退化期4个阶段,它反映了客户关系从孕育、快速发展、达到最高水平和逆转结束的完整周期。(2)增量消费F2是客户增加购买已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而引起的与银行交易的增加。实现增量消费关键取决于企业发展前景、以及银行信贷政策和信用风险容忍度,而客户销售增长率、客户信用等级和客户尚未使用的授信额三个子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增量消费这个二级指标,并且取数比较容易,一般可直接获得。(3)交叉消费F3是指客户购买以前尚未消费使用过的产品或服务而引起的与银行交易的增加。由于客户只会购买对它来说是有用的产品或服务,因此这一指标可具体用需要且尚未消费银行产品数来衡量。(4)口碑效应F4是指客户将自己在消费银行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荣誉感不断对外传播,从而影响到当前客户后续交易模式或激发潜在客户消费欲望的口头宣传效应。这个指标可以用向银行推荐成功的客户数量来衡量,推荐成功的数量越大,口碑效应就越强。
四、应用实例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用的10家样本从浙江某银行的830家公司类授信客户中随机抽取,各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该行的业务核心系统、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系统。
(二)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本文采用式(2)-(4)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转换成0~1之间的数。在客户价值突变评价体系中,由于存贷款波动率P22是适度指标,可以先计算平均值,然后再采用式(4)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开立账户种类 P32为定性指标,基本存款账户取值为1,一般存款账户取值为0.5,其他各类账户取值为0;所处潜在生命周期阶段F11为定性指标,考察期、形成期、稳定期和退化期取值分别为0.25、0.5、1和0;客户信用等级F22设定为6个等级(AAA、AA、A、BBB、BB、B),分别取值为1、0.8、0.6、0.4、0.2、0。除上述指标以外,其他指标为正向指标,可以采用公式(1)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10家样本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见表2。
正向指标归一化公式:y■=■ (2)
逆向指标归一化公式:y■=1-■(3)
适度指标归一化公式: y■=■(4)
(三)突变级数综合评价
根据表3数据,利用归一公式由最底层指标开始向上沿着倒树状形结构逐步演算综合,直到得出最高层指标的突变级数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同一状态变量下的各个控制变量之间存在的内在“互补”或“非互补”性原则,经过分析,盈利价值P1与3个底层指标(P11、P12和P13)构成互补型燕尾突变系统;交易价值 P2与4个底层指标(P21、P22、P23和P24)构成非互补型蝴蝶突变系统;忠诚价值P3与3个底层指标(P31、P32和P33)构成非互补型燕尾突变系统;所处阶段 F1与底层指标F11构成折叠突变系统;增量消费 F2与3个底层指标(F21、F22和F23)构成非互补型燕尾突变系统;交叉消费 F3与底层指标F31构成折叠突变系统;口碑效应 F4与底层指标F41构成折叠突变系统。下面以A企业盈利价值P1这一中间指标为例,将最底层指标突变级数值和各中间层指标变量值计算过程列示如下。
若3个底层指标(P11、P12和P13)的突变级数用xp11、 和xp13表示,由归一公式可得其突变级数值为xp11=■=■=0.967,xp12=■=■=0.877,xp13=■=■=1。由于其底层指标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属于“互补”型,则应取各突变级数的平均值作为盈利价值的变量值,即P1=(xp11+xp12+xp13)/3=0.948。
同理,利用突变理论中的归一公式及评价准则,可得到包括交易价值、忠诚价值、所处阶段、增量消费、交叉消费和口碑效应;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等其他中间各层指标的突变级数值。
在计算出中间各层指标的突变级数值后,就可以接着计算最高目标层指标的总突变隶属函数值。由于客户价值总目标与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2个中间指标(控制变量)构成尖点突变系统,按尖点突变模型的归一公式计算,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的突变级数值分别为xp=■=0.9868,xF=■=0.9865。又由于其属于“非互补”型尖点突变系统,应按“大中取小”原则从其对应的x值中取值,即A企业的总突变隶属函数值为xA=mim(xP,xF)=0.9865。
在计算A企业的总突变隶属函数值后,采用前面所述的突变评价值转换方法,建立起x和r间的对应关系(见表4)。通过表4可将A企业总突变隶属函数值0.9865变换为0.86,对照表5可知其属于“高”等级。同理,也可计算得到其他企业的客户价值评价等级及排序(见表6)。
五、结束语
在现有银行客户价值评价研究基础上,通过汲收银行内部评级法的先进成果,提出了一套理论性和实用性兼顾的授信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为准确评价客户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又将突变理论(下转第41页)
(上接第24页)应用于客户价值评价,提出了基于客户价值的银行客户分类改进突变级数法,进一步丰富了银行客户价值评价的方法与思路。突变级数评价法相对于传统的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来说,只需考虑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而不需要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从而减少了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性。因此,改进突变级数评价法在客户价值评价和客户群细分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Frederick F. Reichheld. The Loyalty Effect: The
Hidden Force Behind Growth , Profits , and Lasting Value[M]. Boston , Massachusetts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
[2]齐佳音,韩新民,李怀祖. 一种新的客户-企业价值评价体系的设计[J].管理工程学报, 2002,16(4):4-8.
[3]刘英姿,姚兰,严赤卫.基于价值链的客户价值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 2004,18(4):99-101.
[4]夏维力,王青松.基于客户价值的客户细分及保持策略研究[J].管理科学, 2006, 19(4):35-38.
[5]陈明亮.基于全生命周期利润的客户细分方法[J].经济管理, 2002(20):42-46.
[6]刘承水,乞建勋.基于价值的客户序位评价应用研究[J].管理科学, 2005, 18(6):37-42.
[7]张华伦,王磊,高涛.商业银行客户价值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估[J].统计与决策, 2006(12):57-59.
[8]肖智,胡蓓.软集合在商业银行客户价值评价中的应用[J].金融论坛, 2010(10):36-42.
[9]曹国.基于K-means和PCA的商业银行客户价值细分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 2010(9):27-29.
[10]陆岷峰,邹文燕.商业银行实现个人客户价值最大化的路径研究[J].海南金融, 2009(11):15-21.
[11],张勇.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5):108-111.
[12]周秀兰,李志远.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综合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 25(11):23-27.
[13]孟浩,王艳慧.基于突变评价法的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综合评价[J].运筹与管理, 2008, 17(3):80-87.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防控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重要性不断的凸显出来,信息的重要意义逐渐被实践所发现,对于信息的收集和收集信息的处理工作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这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逐渐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去,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对于客户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是进行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是成为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要工作。
一、信息收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
(一)信息收集的依据和指导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对于信息的收集和信息的处理是关键,通过信息的收集可以为系统性的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更好的进行风险控制。这是商业银行得以正常有效经营的基础工作,但是这种信息的收集工作会涉及到各方面的主体,可能会对部分主体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收集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等相关文件。对于这些文件的遵守是实现信息有效收集的重要保证。
(二)信息收集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信息的类型非常多,究竟哪种信息才能对风险控制起到关键作用,需要进行有效的甄别。商业银行在进行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信息”,这些信息是具有明显的直接关系的信息,可以直接的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有关系的明显的信息。这类“硬信息”主要包括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数据,资产负责表等各类报表,以及工商机关税务机关保存的各种企业相关资料;对于个人而言包括个人的收入状况,信用状况等。二是“软信息”,所谓软信息就是指那些可能间接的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产生影响的信息。这种“软信息”的种类很多,且不同的收集信息者会有不同的重点和不同的判断,一般包括了企业经营相关的辅助部分,例如供应商,与供应商的结算情况,企业负责人自身的素质和信誉等内容,这类信息的种类非常的多,但是在大数据的计算下,有些信息就会表现出种种联系。
二、信息处理不到位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从过去商业银行对于企业或者个人信息的分析来看,一般都是比较单一的或者简单的直观判断,比如公司的资金是否充足,查阅相关的账目即可;企业是否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查阅先关的税务状况即可。但是从实际状况来分析,这种单一的“硬信息”的分析是存在问题的,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做假账等方式使得财务数据合理,通过其他手段偷逃税款。而单纯的“软信息”的分析又会出现过于主观的偏差,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会直接影响数据的意义。
信息的收集不足和信息的使用不够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是多样的。首先在信贷的准入角度,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对于敏感性行业的判断不准、客户评级虚高甚至造假、客户评级的使用不严格、对于银行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了解、对于客户的融资需求和资金现状不了解、对于有信用记录问题或者过度担保等角度。这些信贷准入的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对于前期信息的收集不到位,因此导致信贷的准入被放开,失去了准入的限制作用。其次是在授信管理方面,在授信方面主要的问题表现为授信的测算不准确,偏离实际、在授信的额度方面控制不严过度授信等问题,过度的授信使得客户的授信额度被人为地提升。再次在信贷的调查方面,存在信贷调查不充分,调查方式单一、客户信息掌握不详实、客户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掌握不到位等问题。最后在担保和贷后管理方面,也存在着抵押物价值人为估值过高、担保保障过低、贷后资金的监管不到位、客户的还款不能有效控制等问题。从商业银行的整个贷款过程来看,由于对信息的收集不到位和使用的不完全,使得风险在商业银行的贷款过程中无处不在,因此必须借助有效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商业银行已有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三、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行改善
风险的控制要在对相关信息严格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进行,银行的内部各部门之间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合作,形成整体防控的格局。
(一)充分利用大数据
为了更好的实现银行风险的防控,实现对于数据的整合,很多国家在利用大数据方面走的非常前端,有美国的银行为了保证个人信用的优劣,选择在客户允许的状态下,将其银行信用申请上传到Facebook上,银行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个人的偏好和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互联网社交媒体朋友圈之间的评价,来综合队个人信用进行评价。这种利用社交媒体的方式是大数据分析的一种方式,其背后的核心概念是利用个人行为的轨迹进行分析,进而对个人的行为进行预判。
(二)强化风险数据信息系统
所有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目的都是对风险进行防控,从而防止银行资金面临各种风险,保障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在商业银行的具体操作中,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需要充分进行数据收集,在风险发生前借助银行风险防控体系进行风险的预测,并对风险可能影响的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从而降低风险到最低的程度。其次如果风险已经发生了,那么商业银行能够做的就是用各种方式尽可能的挽回银行的损失。二者相比,如果能够通过数据的分析,对风险进行提前的预判,则能够更明显的减少损失。
(三)切实从合作机制上实现风险管控
要正视的进行风险的控制,首先就需要从源头进行防控,而这个防控的过程离不开风险经理的参与,在风险经理参与的情况下,风险的识别就可以真实的成为风险防控中的一个环节。风险经理可以通过对企业的财务信息的观察,了解企业的真实的风险状况,还原企业的财务状况。要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强化客户评级和风险分类动态管理,及时按客户评级和风险分类相关要求调整客户评级和贷款形态,防止客户直接违约,严控评级偏离度。对符合总行强制调整贷款形态的情形,必须及时进行形态调整,严控分类。
参考文献:
[1]韩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2(04)
[2]黄益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风险;VaR
1.引言
市场风险是因股市价格、利率变动、汇率变动等引起的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权益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商品风险。目前,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主要采取两种方法算风险,即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标准法将市场风险分类,首先分别确定利率、权益资产、外汇和商品的资本要求,然后对各类风险进行加权汇总,得出银行总的市场风险。
内部模型法即指VaR模型。VaR(ValueatRisk)指“风险资产的价值”,在合理的市场外部环境、给定的固定是时间段内和置信水平下金融产品或者是组合在今后面临波动情况下的最大损失。巴塞尔委员会运用了三个量化指标来对VaR模型进行设置:十天内的潜在损失、99%的置信区间和一年以上的数据观测结果。
2.VaR度量原理和方法
2.1VaR的计算原理
VaR模型有零值VaR和均值VaR两种不同的类型。零值VaR模型测度的是银行资产价值可能遭受的绝对损失,以初始价值作为风险测度的基准。而均值VaR是表现的是资产价值偏离均值的相对损失,以均值作为风险测度的基准。
我们假定W为资产组合的期末价值,R为计算期投资回报率,为初始投资额。假设R服从均值为u,方差为的正态分布,为资产组合在置信水平C下的价值下限,对应的投资回报率为R*。则:为得到资产组合价值的概率分布情况,可假设w服从标准正态分布f(w),则可得置信水平C,和其概率分布f(w)存在如下关系:dw。将f(w)标准化,以得到标准正态变量,并由此得到均值VaR和零值VaR的表达式:VA=其中t为时间间隔。
2.2 VaR的度量方法
VaR的度量方法,包括全值估值法和局部估值法两种大的类型,全值估值法包括历史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法和压力测试法等;局部估值法包括一个典型的代表德尔塔正态法。
不管是采用何种办法,不管在何种假设下来具体计算Var值时,都存在着两个基本的假设:(1)过去的变化对将来变化会产生影响;(2)投资组合在持有期内也是保持不变的
2.2.1历史模拟法
历史模拟法包括两个假设,一是投资组合在持有期内并未发生变化,同时认为过去的数据对将来的变化会产生影响,如果过去的历史数据变化直接对未来变化构成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简单的利用历史数据直接计算VaR。
历史模拟法可以用于任何非正态分布。但是历史模拟法的假设,通过过去可以精确地预测将来,这与显示的情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离,另外,全部的历史数据都具有相同的权重,与现实经济存在较大出入。
2.2.2蒙特卡罗模拟法
蒙特卡罗模拟(MonteCarlo)运用一个模拟的回报分布来测算风险值。这种方法的基础就是假设处理的过程全部都是随机的过程,即是说是市场变量的动态模型,特定的价格的动态模型,并非市场或者是价格变量变化的所有历史数据。运用模拟,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定时点上市场变量的估计值是多少。同时反反复复的进行这个过程,于是就可以得到一连串的估计值。一旦重复的次数足够大,得到的值足够多,那么,模拟出的估计值最终会回归于风险值。这样进行下去,以上面的模拟为基础,就可以估计出组合的真实风险值。
运用这种方法和历史模拟法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模特卡罗法更加的精确也更加可靠,它是一种分值估计的方法。它能够处理肥尾、大幅波动和非线性等等现象。同时,能够模拟回报之间的不同分别以及不同的行为,例如双线性与自回归等。不同缝补的样本数据也能够进行处理。但是存在的缺点显而易见:随机的数中存在群聚效应,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观测值,是模拟的效率得到了降低;其次产生的数据序列可能并非真实数据,因此导致错误结果的可能性极大;同时,计算的工作量要求比较大,也比历史模拟法更加的复杂,同时模型风险也是另一个方面。
2.2.3压力测试法
在实际的的情况下,包括汇率、利率以及股票指数这些影响金融市场环境因素都是没有办法准确的测量的。突发事件带来的最坏结果就是直接让商业银行破产。而压力测试就是测量上述风险的一种方法,就是最坏的情况下的风险损失。
压力测试有着自己的优点,能够预测突发事件的风险。可是也有缺点:压力测试的假设条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很有可能会低估或者是高低某一类风险;另外,有些情况却不能用单纯的最坏情况来进行假设,比如有些不可测量但可以量化的因素,它们是需要进行判断性假设的。
2.2.4德尔塔(Delta)正态法
Delta正态法假设市场因素的变动服从多元正态分布、投资组合中所有证券的投资回报率都服从正态分布。在这些条件下,我们进一步假定资产组合P中包含N中证券,为t时刻第i种证券的投资回报率,为其在组合中的权重。则组合的投资回报率为:;组合的期望收益值为:;组合的收益方差为:。其中。
Delta正态法原理简单,适合用于证券数目较少时计算,一般应用于度量线性风险,不能充分度量非线性风险。但无法预测突发性事件。
3.VaR度量方法的不足
通过上面的简要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出VaR用于计算市场风险存在一定的缺陷。Var的计算包含额很多因素,损失或者收益波动率、损失分布和容忍度等等。那么Var的计算精度就很大程度上面依靠着这些假设的准确性。但是实际上的情况是分布假设又与现实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尖峰厚尾”现象会导致VaR值被低估,模型的风险也可能与现实经济有较大出入,从而影响了VaR的准确性。
可见,利用VaR模型计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价值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实际上,有学者实证研究指出商业银行或银监局在管理模型风险时,常用的回顾测试方法带有一定的误导性。因此,VaR方法并不能全面地度量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与其他方法相互补充,如敏感度分析、CVaR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因此,教师应通过考试的诊断评价分析,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最终实现有效教学之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评价 诊断 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52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基于此,教师应把考试评价作为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途径,充分利用考试评价诊断学生的错因,改进自己的教学。下面,笔者以近期毕业班阶段性考试的部分错题为例,谈谈如何利用错例诊断,实现有效教学。
一、重视基础知识,感悟概念本质
例1.(判断)一件衣服打五折销售正好可以保本,那么不打折销售就可以获得50%的利润。( )
例2.平行四边形相邻两条边分别是6厘米、4厘米,量得一条边上的高是5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错例诊断:对于例1,很多学生认为是正确的,通过访谈知道,学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打五折销售”就是以一半的价钱销售,另外一半就是利润,也就是50%;第二,学生举例,如原价200元,打五折销售是100元,利润是(200-100)÷200=50%。显然,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学生没有弄清楚百分数应用的基本概念。
对于例2,有部分学生只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至于是哪条底边所对应的高就不甚了解了。显然,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属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类型。
改进建议:以上两个例子,考查的是对基本概念的应用。对于例1中百分数的应用,关键是找单位“1”的量,这里没有明显的标志,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解决问题。找单位“1”的量要认准谁和谁比,被比的那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所以平时学生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大量练习。
在例2的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画图的意识。有少部分学生在图画好后,立即就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了,而剩下的学生对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这一概念不理解。教师教学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感悟,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重视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
例3.东东记得李叔叔的电话号码是806415,同时还记得最大数字是8,各个数字又不重复,东东要拨通李叔叔的电话,最多要打( )次。
例4.如右图,阴影部分的两个小正方形周长和为4.8分米,那么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分米。
错例诊断:这两类题目在教学中都练习过不少,但是学生在复习阶段进行的阶段性测试中仍然出错。有的教师认为是训练还不够多,需要进一步强化练习。教师在评析例3前,可让学生先思考这样一道题:“用1、2、3三个数字写出不同的两位数,一共可以写出几个?请你罗列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正确答案,可为什么例3这题还有学生不会呢?在例4中,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阴影部分的两个小正方形与大正方形周长之间的关系,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用4.8÷12=0.4(分米)求出一个最小正方形的边长,然后列式计算大正方形的边长为0.4×3=1.2(分米)。可是,当右图出现时,该怎么办呢?相当部分学生没有办法解答。笔者分析学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发现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缺乏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反复机械训练的过程中很难形成基本技能和掌握基本方法。
改进建议:例3这类题看似比较简单,但教师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如先确定方框中可以填哪些数字,然后进行分类,最后按照一定的次序一一列举,从而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例4这道题,关键是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策略,体会大正方形周长与两个小正方形周长和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体会转化的策略,学会转化的操作技能和方法,切身感受到原来大正方形的周长与两个小正方形周长和是相等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充分展示交流,学会数学思考
例5.一张长方形纸长12分米,宽7.5分米。最多可以剪成( )个直角边分别为4分米和3分米的直角三角形。
A.15 B.14 C.12
错例诊断:学生在解答例5时存在很多的错误,全班28名学生,有4名学生选择B,让其分析时都说是随便选的,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可能有教师认为学生平时的训练太少,导致能力得不到提升。然而,笔者认为学生做错的关键原因是教师只针对题目教给学生方法,没有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会思考,习得方法。
改进建议:对于例5,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即使是错误的思考也应该展示。对于这道题,学生有三种不同的解答方法:第一种方法,先算出长方形的面积,12×7.5=90(平方分米),再算出三角形的面积为4×3÷2=6(平方分米),最后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得出三角形的个数,即90÷6=15(个)。第二种方法,先用长方形的长除以三角形一条直角边长度,得出可以放几个三角形,即12÷4=3(个);同理,宽可以放两个,即7.5÷3≈2(个),最后用3×2×2=12(个)求出三角形的个数。第三种方法,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通过画图(学生展示两种不同的画法,图1是以上第二种解法,而图2才是适合本题的剪法),学生容易知道最多可以剪成14个这样的三角形。
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只是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学会思考。可见,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那么,如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呢?其实,《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给了提示,即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发表个人的看法;最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阐述自己的思考,在不断的交流中,促使不同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
四、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例6.一只装有红漆的圆柱形漆缸,高是20厘米,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漆深8厘米。现将一个高是20厘米的长方体铁棒(底面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竖直插到漆缸底部,然后抽出。铁棒被染红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错例诊断:此题是本次考试中失分最多的一道题,这样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复习的过程中讲练也不少,可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同年级的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学生缺乏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改进建议:此类问题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致液体升高;另一种情况,就是像本题一样非浸没状态致液体升高。第一种情况,学生有大量的生活经验,课堂上也做过相关的实验,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认识到液体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这样的经验后能很容易解决问题,那学生为什么对这道题不“情有独钟”呢?到底是哪道坎未能迈过呢?原来是学生不仅缺乏生活经验,更缺乏活动经验的积累。如果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启发学生思考,积累活动经验,学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可让学生进行以下实验:第一,在装有半杯水的圆柱形玻璃杯中垂直插入一根长方体玻璃棒;第二,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水面升高了,水的体积没有变”;第三,思考交流“为什么水面升高了,体积没有变呢”。在教师的智慧点拨之下,学生渐渐明白原来水的底面积变小了。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的方法,自然就积累了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解决本题就不难了。
【摘要】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结合中药清开灵(QKL)对急性脑出血(ICH)模型大鼠脑组织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脑内注入自体血凝块复制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观察头穴透刺结合QKL注射液对模型大鼠第1天,3天及第7天 时脑组织中内皮素(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结果模型大鼠脑组织ET-1含量第1天升高,第3天尤著(P
【关键词】 头穴透刺; 清开灵注射液; 脑出血; 大鼠; 内皮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scalp-acupunctrure conbimed with Qimgkailing injection o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ats.MethodsWe dupliacated th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odel of rat by injecting autoblood colt into brain, and brain tissue endothelin and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on the 1st,3rd,7th days after making the model.ResultsThe content of brain tissue endothelin was increased on the 1st day,and obviously on the 3rd day (P
Key words:Scalp-acupuncture; Qingkailing injectio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ET; CGRP
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研究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探讨其作用机理,对本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ET-1和CGRP为近年来发现的内皮源性收缩和舒张因子,它们共同形成一平衡系统,参与脑血管张力调节,在中风病发病中的作用已引起重视。头穴透刺能够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使ET-CGRP趋于一种动态平衡,有助于缓解缺血区域的血管痉挛,改善缺血区的供血供氧[1]。QKL注射液是在“七五”“八五”研究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中药制剂,经实验观察,具有改善脑水肿、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2]。为进一步探讨其对脑血管床功能状态的调节作用,本实验研究清开灵注射液结合头穴透刺方法对ET-1和CGRP变化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Wistar纯系大鼠,雄性,体重250~300 g之间,一般状态佳,对齿镊夹尾有逃避及嘶叫反应,购自同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 药物及试剂中药针剂清开灵10 ml/支,北京中医药大学生产,每支含黄芩苷50 mg,总氮25 mg。ET-1和CGRP试剂盒,由中国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免疫所提供。
1.3 动物模型的制作采用脑内注入自体血凝块复制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3]。
1.4 动物分组及治疗随机分为5组:①假手术组(n=30):只给予动脉采血,钻颅打孔。②模型对照组(n=30):给予动脉采血后,在Pellegrino图谱B坐标系定位,在立体定向仪下定左侧尾状核区部位,以15 μl/min给予40 μl的动脉血,注血时间约3 min。③头穴针刺组(n=30):按华兴邦等[4]制定的《动物针灸穴位图谱》取穴,取病灶侧百会透悬厘穴,留针30 min,1次/d。④清开灵组(n=30):QKL腹腔注射1 ml,1次/d。⑤头穴针刺加清开灵组(简称混合组)(n=30):头穴针刺合QKL腹腔注射,治疗方法同头穴针刺组与清开灵组。
1.5 标本的收集各组动物分别于第1天,3天及第7天3个时相点处死后,迅速取出脑组织,吸去血迹,放入CO2干冰中冷冻后,置于-40℃冰箱保存,用时从脑正中线切开,取部分脑组织称重后尽快放入0.1 mol/L HAc略做研磨,然后在100℃水浴中煮沸10 min,再次研磨制成匀浆,4℃ 3 000 r/min离心15min,取上清备用。
1.6 检测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脑组织ET-1和CGRP浓度。待测脑组织匀浆液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别取上清100 μl和ET-1和CGRP标准品各100 μl,分别加入抗ET-1和CGRP血清和125Ⅰ标记的ET-1和CGRP混匀,4℃冰箱24 h,加分离剂(PEG)500 μl,3 500 r/min离心15 min。弃上清液,于γ放射免疫计数器上计数,测定沉淀放射性强度。标准管(样品)沉淀计数率减去仪器本底计数率得B,零标准管沉淀计数率减去仪器本底计数率得B0,以B/B0为纵坐标,以ET-1和CGRP标准浓度为横坐标,根据样品管的B/B0,从标准曲线上求得样品ET-1和CGRP的浓度值,再换算成每毫克湿重脑组织ET-1和CGRP的含量。
1.7 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s标准差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
转贴于 2 结果
模型组脑组织ET-1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第1天增高(P
表1 各组大鼠脑组织ET-1含量(略)
与假手术组比较,P
表2 各组大鼠脑组织CGRP含量(略)
与假手术组比较,P
3 讨论
出血性中风病位在脑,脑为络脉丰富之处,血阻络,络之不通,出入失常,则生内毒,蒙蔽清窍。因此,对出血性中风的救治,改善血管床功能状态是一个重要环节。ET和CGRP是最近几年才发现的器官局部血流调节因子。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释放ET收缩血管和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同时释放CGRP松弛血管平滑肌和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正常情况下,ET和CGRP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脑血管的舒缩功能。两种血管作用物质平衡破坏时导致血管收缩,引起脑细胞损伤。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这种作用的破坏有关[5]。因此,ET和CGRP代谢研究的同时,进一步观察针刺与中药制剂对中风病ET和CGRP释放的影响以及对脑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就更有其重要性。
ET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血管收缩肽,其缩血管作用持久,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的一些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内,在脑内主要集中于丘脑、纹状体、大脑皮层及侧脑室中[6]。CGRP对ET的生物效应能产生拮抗作用,能抑制病理条件下ET的大量释放。脑出血时CGRP水平增高是一种代偿机制。CGRP可扩张血管,显著提高脑血流量,减轻缺血、缺氧,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开放,减轻脑组织损伤。因此,对CGRP活性的测定是深入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模型组脑组织ET含量升高,以第3天为著,第7天下降,而CGRP活性各天均显著降低,亦以第3天明显。说明了出血性中风时脑组织ET含量的升高及CGRP的活性变化与脑损伤程度相一致,表明ET和CGRP的活性作用也参与了出血性中风的病理生理过程。出血性中风时ET升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脑出血时红细胞破坏释放氧合血红蛋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ET;②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灌注压降低,缺血缺氧使ET释放合成增多;③全身应激反应;④局部因素如肾上腺素、凝血素增多等加速ET合成。有报道神经系统损害越严重,血浆ET含量越高,血浆ET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5]。本文CGRP活性降低,可能对血管收缩作用亦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调整ET和CGRP的水平,改善脑血管床功能状态,是研究中风病治疗机理的重要途径之一。QKL注射液具有化淤解毒、清心开窍之功效。本实验发现QKL注射液能降低ET水平,提高CGRP活性,表明QKL注射液通过调节ET和CGRP平衡,改善血管床功能状态,减轻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从而达到其治疗作用。同时,QKL较其他通络药物作用显著而持久,推测QKL除通过活血化淤作用外,更能清热解毒、化痰开窍协同治疗,表明解毒开窍等方药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亦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头穴透刺加清开灵观测ET,CGRP的变化与有关文献报道基本相同[7],且比单用头穴透刺在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中更有优越性。同时针刺治疗改善了ET与CGRP的动态平衡,发挥了针药结合的治疗优势。混合组与模型组脑组织ET,CGRP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混合组较之头穴针刺与QKL对血浆ET、CGRP的调节作用更显著。表明头穴透刺结合QKL能够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使ET-CGRP趋于一种动态的平衡。其作用机制可能头穴透刺的刺激加中药清开灵的醒脑开窍作用,调节血浆活性肽一内皮素和降钙素的水平,改善脑血流,减轻脑水肿,增加供血供氧,从而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改善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 鲍春龄,东红升,东贵荣,等.头穴透刺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ET、CGRP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10):717.
[2] 严 华,杨洪军.清开灵治疗脑血管疾病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4):89.
[3] 邹 伟,王茉蕾,于学平,等.针刺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血浆ET和CGRP调整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50.
[4] 华兴邦,李辞蓉,周浩良,等.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J].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1991,1:1.
[5] 王中卿,郭晓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与发病关系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17(6):189.
一、浦发银行概述
(一)公司概述
该行是经中国人民银行银复(1992)350号文批准,1992年10月由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上海久事公司、申能股份有限公司、宝山钢铁总厂、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上菱冰箱总厂、上海航空公司、中纺机股份有限公司、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锦江(集团)联营公司、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上海申实公司、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铁路局等18家单位作为发起人,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二)股本结构(见表1)
二、 银行行业分析
(一)银行行业行情动态
银行股,相对于大盘整体估值价值低估!相对于未来的成长性,价值低估!银行业只要不破产清算,只要总资产继续增长,就算是碰上一时的困难,其未来的业绩还是会回到行业的平均利润,即随着总资产的增长而增长。随着公募基金的发展壮大,在未来的三年,银行股市场估值达到30倍市盈率是大概率事件。
由于银行股盘子流通市值大,目前市场资金还没能力促使银行股快速价值回归。
(二)市场表现(见表2)
从上图可以看出浦发银行的涨跌幅度介于上证指数和银行行业指数之间,最近三个月有涨有跌,总体下跌,这与上证指数最近大幅下跌有关系,整个银行业还是处于涨幅阶段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三)行业规模排名
在公司规模方面,浦发银行在四大国有银行之后,处于第八位,规模比较大,竞争能力比较强,可以经受住一定的市场冲击和经济危机的压力(见表3)。
(四)估值水平(市盈率倍)
在市盈率方面,浦发银行处于第七位,说明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属于长线投资的绩优股(见表4)。
浦发银行(600000)预测2010年的每股收益为1.028元,2011年的每股收益为1.459元,当前的目标股价为11.29元,投资评级为持有。浦发银行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及上海国资委的股东背景,继续发挥其对公业务优势;长三角地区布局完善,长期为公司提供良好质量保证的贷款及稳定的存款资源。公司将完善网点布局、拓展客户资源并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从而保证资产负债业务的较快增张。预计到2011-2013年浦发的总资产复合增长率为18%,存贷款增速维持上市公司高位达17%。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现象及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脱媒”效应概述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FinancialDisintermediation)。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2005)认为金融脱媒,就是指资金的供给绕开了商业银行这个媒介,直接输送给需求方,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下,减少银行存款和银行贷款,把资金从银行压出去其实就是造成了脱媒。国外对金融脱媒的定义与国内基本相同,即脱媒就是贷款者和借款者的直接联系(就像大多数在资本市场上做的那样)。Mandan Sabena(2003)曾指出脱媒是受欢迎的,因为在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没有经纪人,贷款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收入,借款者也可以通过较低的利率来降低成本。可以看出,国内外对金融脱媒的解释大都是指资金的筹集与运用脱离了银行而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投资融资。本文所讨论的是资金融通脱离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
二、我国“金融脱媒”影响
(一)减少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从微观角度看,商业银行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相同,都需要有充足的客户基础以获得利润,但金融脱媒的出现减少了银行的原有客户,降低了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首先是金融市场吸收了银行部分贷款业务。其次是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对银行存款的分流。
(二)降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是以利息收入为主,但是随着金融脱媒的出现,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以外循环,银行的优质客户流失,信贷投放能力降低,利息收入虽然随着经济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此外,脱媒带来银行运营资金的减少,不仅会进一步影响存贷款业务,还会使银行在其他创新业务上的投入相应减少,从而进一步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影响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
(三)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一方面,金融脱媒改变了企业资产负债比率过高的局面,减少了对银行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脱媒过程中,会大大增加表外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拓展,如担保、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衍生产品;还会改变银行的资产结构,一边压缩信贷资产占比,一边提高证券资产占比;以及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此外,产生脱媒的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后,会加速流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这些资金的流入会加大利率波动的幅度与不确定性,因而影响银行资产价值的稳定性,这又从另一方面增加了银行资产的风险管理难度。
三、“金融脱媒”效应下商业银行的应对对策
(一)转变思想:更新经营理念。脱媒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分流了银行存款,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但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商业银行完全可借助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把重心从单纯注重信贷市场转移到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并重中去。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市场为导向。2,以效益为目标。3.有效防范经营风险。4,积极加快服务创新。
(二)优化自身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1,在负债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变被动性负债管理为主动性负债管理,要积极推进存款证券化,存款证券化是将银行负债凭证变成能够在金融市场上随时出售的有价证券,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商品。2,在资产业务方面,银行要继续积极拓展优质大型企业客户,除了传统的信贷业务以外,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融资及相关服务。
(三)创新经营体制,向全能型综合经营模式发展。大力实施接轨直接融资发展的管理制度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金融机构提供便捷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面对这种分散性、交叉性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应该提供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经营体制,逐步实现由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型。在条件成熟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由商业银行控般或成立集团公司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集团内部各业务的良性互动,实现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型。
(四)把握并购时机,拓展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通过并购不断扩大资本和资产规模是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并购时代即将到来。随着《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加紧拟定,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法律环境在日益成熟。同时,在四大银行垄断市场和城市商业银行资本薄弱、经营效益参差不齐的背景下,金融监管层推进银行并购的决心更大。这为有条件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利用并购拓展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增强实力的时机。
(五)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建立国际化经营的布局。由于金融脱媒会使银行行使传统中介的功能下降,因此向海外发展是个好的选择。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潮流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金融脱媒发展背景下,银行全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条件的国内银行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主要应从积极建立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国际化经营机构布局;重点拓展亚洲、欧洲和美国三大金融战略区域;有选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对国外银行机构的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
四、结论
综合所述,金融脱媒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个机遇,从自身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探索可持续发展策略,积极主动的应对金融脱媒。面对直接融赞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金融脱媒”不断深化这一大趋势,我们相信,中国的商业银行将制定有利对策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金融电子化应用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十分重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支付清算理论方法进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研究与建设,并将其作为行使央行金融服务、监管职能,提高支付系统清算效率,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之一,美国、欧洲主要国家、日本等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现代化支付系统。
作为中国支付体系的组织者、支付服务的管理者和社会资金的最终清算者,人民银行为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人民银行自主设计、自主开发了以卫星通讯技术为主要传输手段的电子联行系统,实现了支付结算由手工和邮路传递向电子化传输的质的变化,为加速社会资金周转,解决银行间的跨行通汇及资金清算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联行系统已难以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着手设计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体系结构,2000年10月,人民银行党委决定调整定位、借鉴吸收、完善需求、以我为主,加快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逐步取代电子联行系统,人民银行果断决定,采取“借鉴吸收,自主开发,先大后小,边建边用”的方针,加快了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
我国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前瞻性的支付结算法规体系;形成以人民银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支付清算组织等为补充的支付服务组织体系;完善以支票、汇票、本票和银行卡为主体,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支付工具体系;建立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各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卡基支付系统等并存的支付清算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支付工具创新和支付风险防范的支付结算管理体制。
二、现代化支付系统概述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在物理上分为三层架构:国家处理中心(简称NPC)、城市处理中心(简称CCPC)和商业银行前置系统(简称MBFE)。NPC作为支付系统的最上层节点,负责接收、转发各城市处理中心的支付指令,并对集中开设的清算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和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NPC设在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北京主站,分别与各CCPC相连。CCPC作为支付系统的中间节点,分布在各省省会(首府)人民银行,向上连接NPC,向下挂接MBFE、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以下简称ABS)、国库业务系统(以下简称TBS)和其它外系统,主要负责支付指令的转发和接收。MBFE分布在各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和综合业务系统连接,和其它外系统作为支付系统参与者发起或接收支付指令。NPC和CCPC提供了标准的接口规范和接口软件,支持相关业务系统的接入。CCPC提供MBFE与商业银行相关系统实现连接处理支付业务。目前已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的相关系统有: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交易系统、中央银行债券发行系统、中央债券簿记系统、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中央银行国库业务处理系统、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和综合业务系统、农村信用联社系统和上海CCPC特有的银行间外汇交易系统、银行间同业拆借系统、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等。
现代化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小额批量支付系统(HEPS)、清算账户管理系统(SAPS)和支付管理信息系统(PMIS)组成,是为商业银行之间和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的支付业务提供最终资金清算的系统,是各商业银行电子汇兑系统资金清算的枢纽系统,也是金融市场的核心支持系统。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总体结构图
大额支付系统处理同城和异地跨行之间和行内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上的大额贷记及紧急小额贷记支付业务,人民银行系统的贷记支付业务以及即时转账业务等。支付指令实时处理,全额清算资金。建设大额支付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各银行和广大企业单位以及金融市场提供快速、高效、安全、可靠的支付清算服务,防范支付风险。同时,该系统对中央银行更加灵活、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大额支付系统的业务种类主要包括:
异地、同城跨行每笔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上的大额贷记、紧急的小额贷记业务,包括:汇兑、托收承付(划回)、委托收款(划回)等业务。
需要通过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处理的商业银行行内贷记支付业务。
国库资金的上解与下拨。
由公开市场操作室、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等特许参与者发起的即时转账和资金清算业务。
城市商业银行签发银行汇票的资金移存,兑付银行汇票的资金汇划业务。
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处理同城和异地纸凭证截留的商业银行跨行之间的定期借记支付业务,人民银行会计和国库部门办理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每笔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批量发送支付指令,轧差净额清算资金。建设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低成本、大业务量的支付清算服务,支撑各种支付业务的使用,满足社会各种经济活动的需要。
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的业务种类主要包括:
包括汇兑、委托收款划回、托收承付划回等贷记支付业务和定期贷记支付业务。
包括银行汇票(包括人民银行兑付的银行汇票)、旅行支票、国库借记业务及按照规定可凭发起人提交的支付信息直接贷记发起人账户的借记业务。
根据发起人与接收人的协议授权,在约定的时间贷记发起人账户的借记业务
清算账户管理系统是支付系统的辅助支持系统,集中存储清算账户,处理支付业务的资金清算,并对清算账户进行管理。
支付管理信息系统是支付系统的辅助支持系统,集中管理支付系统的基础数据,负责行名行号、应用软件的下载,提供支付业务的查询查复和计费,以及统计监测等服务。
三、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技术构架
(一)CNAPS应用系统组成。大额实时支付系统HVPS、清算账户管理系统SAPS、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
(二)CNAPS结构:国家处理中心NPC和城市处理中心CCPC两级节点。
支付系统建设现状图
(三)分布式应用架构的设计
考虑央行会计核算系统ABS的建设现状,全国大部分地方ABS系统还是部署在县级人民银行,随着支付系统的建设,才开始集中到地市级。根据支付系统的业务需求,商业银行在ABS开设的存款账户需要集中到支付系统国家处理中心的SAPS子系统,由SAPS进行集中清算。
由于ABS与支付系统的联系十分紧密,在设计支付系统的应用体系架构时,选择了国家处理中心NPC/城市处理中心CCPC两级节点的分布式模式。
CCPC节点应用系统负责连接当地的ABS以及在当地ABS开户的商业银行,对业务进行合法性检查和受理确认,同步提供业务受理确认,并将待清算业务发给给NPC进行清算和转发。
NPC节点的应用负责对CCPC提交的清算报文进行清算,如清算成功,则转发给接收方CCPC,如头寸不足,则排队等待解救。
(四)技术实现
1.指导原则:
采用主流开放平台,开放网络协议
三层客户/服务器结构,
成熟技术,同时符合发展趋势。
2.NPC技术方案
兼顾现有设备利用和考虑技术发展趋势,选择了IBM主机平台和开放平台相结合的混合结构。
主机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存放清算账户的关键数据,并放置部分核心应用。开放平台作为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与CCPC连接并实现逻辑处理,同时考虑支付系统未来的扩展能力和平台移植能力,开放平台也配备数据库服务器,存放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开放平台和主机平台间采用SNA协议通信,支持APPC(高级应用程序间通信)和DRDA(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结构)两种应用模式。
采用混合结构的优点:充分利用了开放系统的设计灵活性,又很好地采用了主机系统的可靠性,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设备;具备较好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3.CCPC技术方案
采用主流开放系统实现,分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互为备份,技术可行,结构合理。CCPC采用典型的三层客户/服务器结构,使用中间件管理系统的有关资源。CCPC和NPC之间采用通信中间件实现业务报文的可靠传输。
(五)系统安全性
传输加密
各级节点之间的传输数据采用密文传输。
完整性控制
各级节点之间传输的支付信息加编密押。
身份识别
进入系统必须经过口令检查,口令将有严格的组成规则和期限,还可视情况采用其他身份鉴别技术。
权限控制
用户只能进行已授权的操作;下级节点必须向上级节点注册成功后,方可进入系统进行相应的处理。
审计追踪
对终端用户的每一个操作均有日志记录;对每笔业务指令的整个处理过程均有记录交易日志。
数据存储安全性数据不论是以数据库还是文件方式存放,都要防止非法用户绕过应用系统,通过其它途径获取和篡改数据。
网络安全性
为保证支付信息的安全传输,各连接系统与支付系统之间的网络连接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不得与其他非支付信息传输(如办公自动化、互联网等)共用一个网络。
为防范可能来自于商业银行的安全威胁(如信息盗窃、非法访问、恶意破坏等),在城市处理中心与各商业银行互联的路由器上可以进行防火墙设置,限制或拒绝非法商业银行用户访问城市处理中心资源。
防病毒检查
为防止系统感染病毒,各级节点都要安装防病毒软件。若各级节点收到磁介质业务数据,将其读入计算机前,必须先进行病毒检查。通过病毒检查的再进行文件核押,确认无误后予以受理,否则作退回处理。
四、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社会影响
2007年度,现代化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2.4亿笔,金额604万亿元,处理业务的总金额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倍。其中,大额支付系统处理业务1.7亿笔,金额530万亿元;小额支付系统处理业务0.7亿笔,金额74万亿元;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处理业务180.83万笔,金额764.6亿元。
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完成使中央银行履行了支付清算的职责,客观上为各家银行提供了优质的支付清算服务,加速了资金的周转,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改进了金融服务,为城乡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初步完成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加灵活、快捷的资金汇划和清算服务,从而促进了金融市场更好的发展。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引入,将对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初步完成,可以满足中小金融机构通汇,更好地支持金融市场的资金清算,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断的多样化以及社会对资金的日益需求,中国的影子银行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引发各方关注。通过简要介绍商业银行体系中所存在的影子银行业务,并从影子银行业务的构成、特点等几方面简要地概述了影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影子银行;商业银行;机遇与风险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31-02
1 引言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兴衰。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出现了许多不占用银行资本金、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影子银行业务。这些影子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以外的创新能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绕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的约束,去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但规避信贷监管机构的管制,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给金融系统带来风险。
2 影子银行的概念
2.1 影子银行的定义
2002年由剑桥大学的Geoffrey Ingham在《货币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这一术语,它是从事地下外汇交易的机构的统称,与现在的影子银行体系相比范围小了很多。影子银行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Paul McCulley将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以及受中央银行监管的传统银行体系相对应的金融机构概括为“影子银行体系”。2008年,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盖特纳将这些“非银行”运营的金融机构与融资安排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意指与商业银行体系相对平行的银行体系。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首次使用“准银行”一词,报告指出,近些年“准银行”体系获得了长足发展,其融资规模已经超过了传统银行体系。“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10年对影子银行进得出的定义。实际上,影子银行体系和平行银行体系、准银行体系指的都是同一概念。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子银行体系”这个概念开始广泛受到人们关注。
2.2 我国影子银行构成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还没有给出一个官方的定义,界内学者对此概念的分歧较大。关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范围界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0)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影子银行系统主要包括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公司实体等,而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有私募股权基金、银信理财合作及其投资公司、私募投资基金、民间借贷等。文维虎和陈荣(2010)认为,担保公司、民间信用借贷、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地下钱庄等都属于典型的影子银行系统。袭明华等(2011)通过对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的对比,指出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银行表外业务、场外衍生金融产品、私募基金、民间借贷等。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5月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中认为在中国开展融资活动的非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的某些业务会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采用混合资金池运作实现资金期限转换;一类是包括信托公司、MMFs和私募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实体,以及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和市场;一类是开展融资活动的非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私募股权基金、农村(民)资金互助组织以及各种民间借贷组织等。
3 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构成
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以银行业内不易受到监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为主,其中还包括银信合作委托贷款模式、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种类主要有下面几种:(1)银行理财业务。银行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自行设计并发行理财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固定收益类投资或委托给信托公司运作或直接向客户融资来获取收益。(2)银行同业代付业务。银行同业代付是指商业银行(委托方)通过其客户的申请,以委托行的名义委托境内的同业机构或委托行境外分支机构(代付方)向目标客户提供融资,代付方根据委托方的指示在约定的对外付款日先行将款项划转至委托行账户上,委托方会在约定还款日向他行偿还代付款项的本息。(3)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池的资产证券化。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指将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缺乏流动性的但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形成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池,并将该资产池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4)银行委托贷款业务,受托人(商业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并协助收回的贷款。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企业间不能相互进行借贷,但以商业银行作为中间通道来实现企业间相互借贷的委托贷款并未禁止,由此商业银行为了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甚至从单纯的被委托方变为主动参与委托贷款供求双方的中介机构,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实现资金供求的匹配,所以这些业务往往就得不到有效的监管。(5)与准金融机构相关联的融资类业务。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相关融资类业务。即商业银行为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授信,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其授信额度内向其选择的借款人发放小额贷款或者向商业银行发放的授信提供担保。
4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促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由于受到严格的资本监管,信贷规模增长速度受到了限制,商业银行为了扩张信用的能力,于是只能从外部连续的补充资本或者将部分的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以减小资本占用,从而创造了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需求。因此,从根本上讲商业银行内的影子银行业务,是因商业银行在传统贷款业务受到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的严格约束、信贷规模受限时主动进行的一种业务创新,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创新最典型的代表,商业银行能够利用影子银行业务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积极拓展客户,支撑自身业务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来讲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从本质上说促进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一些在同业中领先的商业银行通过设立和参股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积极向保险、证券、信托公司、基金等混合经营领域渗透,研究创新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并利用自身庞大客户群体的优势加大对客户的交叉营销,同时,商业银行凭借强大的渠道能力代销部分影子银行体系的产品,从而获取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
(2)对传统业务的影响。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及盈利方式产生冲击。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直接融资渠道拓宽及规模的增长,一方面使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被不断的替代掉,另一方面也使商业银行增量贷款的议价空间不断被挤压,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商业银行存款分流现象也越来越明显,资金来源中理财产品的份额占比迅速上升,改变了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缓解了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存款压力,但是这种利润的增加并不是建立在收益结构优化和经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被绕道使用到了信贷业务上,归根结底,这种理财产品是一种变相的高息揽储,会导致经营成本增加,影响到传统业务空间和重要经营基础。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体现了利率市场化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必将对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形成较大的冲击。
(3)潜在风险。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所能使用的外部资金十分有限,无论是委托贷款、理财产品、还是信托计划等,银行提供了能使其快速扩张的大部分资金。所以说影子银行业务在一定范围内套用了商业银行的存量资金,但是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信息披露程度较低,运作过程中却隐蔽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其次,由于长期游离于政府的监管体系之外信息披露不足,导致影子银行业务快速扩张,不断盲目地进行信贷活动,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商业银行不断积聚了大量的不确定性风险。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业务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可能会放大商业银行自有的风险同时催生新的风险。此时,如果银行无法或者不努力去了解和监控影子银行业务资金的实际流向,就不能正确地评估贷款企业是合规的使用信贷资金,也就无法预测信贷资金回流的时间和金额,客观上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收回。
5 建议
影子银行业务能起到活跃金融市场和提高融资效率等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值得肯定。随着影子银行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弥补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覆盖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商业银行内的影子银行业务,不宜使用过严的监管政策。所以,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必须汲取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在鼓励、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要银行内部对影子银行业务做好相应的引导和监管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覆盖影子银行的法律法规,引导其健康稳定发展,让其在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总之,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商业银行,当下的重点是如何将风险转化为机遇,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从全局出发,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应对资本市场的各种挑战,如加强自身金融创新能力、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完善贷款定价机制、增加非利息收入等,以突出信贷结构优化,有效应对市场变化,有效传导利率政策,进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
[2]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