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1.经营风险的概念
所谓的企业经营风险,具体就是指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原材料、人工成本、生产成本、市场供求等多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企业利润减少等问题。经营杠杆系数是企业税前利润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一个比值,利用这个比值可以判断企业的利润收益情况。经营风险是贯穿在企业的发展全过程中,是不会彻底消失的,但是,可以进行预先防范。
2.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内外财务管理过程中,因为各种不可预见或无法控制的因素,而产生的企业利润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与企业资金结构、财务管理水平、企业内部制度及收益分配制度等密切相关。
3.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资金支持,往往会采取债务集资等方式,来扩大企业资本积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现金流。但是,债务资本的增加,就会使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一旦资金出现问题,就容易引发经营环节出现重大问题。但是,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之间,也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良好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保企业的经营正常进行,并进一步促进企业财务和效益得到优化。不过,如果企业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则可以根据企业的承受能力,适当地增加财务风险,以此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
1.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因素
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因素。这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管理制度、人员配置与管理情况、产品销售策略等。假如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存在不科学之处,或者存在漏洞,那么,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就会发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人员配置与管理情况,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关键岗位人员或技术人员流失,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影响比较大。如果企业人员配置不合理或者管理部科学,很多人才就会选择离职或跳槽,这将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加入车间工人大量离职,企业将面临生产停滞甚至生产瘫痪的问题,其损失也将是不可估量的;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实现企业的利润,所以,产品销售策略非常关键,好的销售策略将有助于产品在市场上顺畅地销售出去,并在目标消费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印象。如果销售策略不正确,则产品实际销售情况就不可能达到预期,产品积压不仅导致企业遭受极大的经济损失,也会直接影响销售人员的积极性。
2.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方面的因素
在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中,企业财务资金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将会直接决定财务风险的大小,如果财务风险过大,还会进一步引发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分为流动资金管理、回款管理和项目资金管理等。导致财务资金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财会流程、财会人员等。
三、加强对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策略
1.经营风险的管理防控策略
为了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必须要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首先,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机制,比如,构建科学的组织机构、合理设置部门与岗位、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等,同时,还要健全产品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薪酬管理、营销管理等多个管理体系;其次,逐步健全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市场经验证明,很多企业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战略方向管理和监督方面出现失误,因此,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依靠董事会进行民主决策,决策依据必须要精准、真实、有力,另外,还要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为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2.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关键词]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机制
一、两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比较
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其特征如下:
1.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企业设立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扩张。所以,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是企业最高的风险程度,其他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应以符合出资者财务风险限度为前提。
2.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
3.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经营者受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委托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由于所处位置和所具有的权利、义务不同,与出资者财务风险相比,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企业经营者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因而必须从出资者和债权人双方角度综合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经营者管理企业日常经营,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考虑要涉及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外部关系人,又要考虑企业内部各部门,既要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2)动态性。与出资者关注资本的最终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关注现金流转的顺畅及现金性收益的增加。因而经营者财务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转的各个环节。由于风险也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所以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动态性,由此引出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复合性。经营者财务权既包括了企业所有者财务决策的执行权,又包括了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决策权和操作权。因而与所有者财务主要是制度性规定不同,经营者财务是制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体,与此相适应,经营者财务风险包括了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制度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二、两种风险的内容比较
出资者财务是由提供资本者对其出资及其应用状况进行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以保证资本的安全和增值。与之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
2.资本减值风险。当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了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接受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吸收其他资本等,诸如兼并、收购、联合等。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与出资者财务主要关注资本投资、经营与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财务主要关注企业具体的经营,所以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经营者财务风险也主要存在于这三个环节中。
1.筹资活动风险。筹资的具体目标是在不影响现金流出及偿债能力基础上实现权益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筹资的实际结果与其目标之间的偏差的可能性,就是筹资风险,具体包括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收益风险表现为每股收益或每股现金流量降低的可能性,偿债能力风险表现为无力偿债乃至破产的可能性。
2.投资活动风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量风险,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用净现值法来判断,因为只有净现值才能代表股东财富的增加,因而长期投资的目标是实现增量净现金流量,所以长期投资风险是项目净现值小于零的可能性。对于短期投资,强调的是短期资金的流动性,一方面以减少流动资产存量占用为目的,另一方面则以加速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缩短整个营业周期和提高现金流动速度为目的,两者相互作用,以提高企业整体资产创造现金的能力。因而短期投资的预期目标是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与之相适应,其风险就是存量资产流动性降低的可能性,即资产流动性风险。
3.收益分配活动风险。企业的收益形成现金流入,分配形成现金流出,现金流入与流出不相适应时,就产生了收益分配风险。当企业收益形成的现金流入远远大于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时,股东可能会因现金偏好得不到满足而抛售股票引致股价变动而对企业经营及整体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当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时,企业的再投资将发生困难,影响日后生产经营。因此,收益分配活动风险是现金流量的不协调风险。
三、两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比较
针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征,要防范和控制这种风险,必须制定一系列监督、激励措施以约束和激励经营者,使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目标与出资者财务目标趋于一致。
1.建立财务监督机制。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和监督;二是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三是经营者的内部牵制与监督。建立健全这三个层次的财务监督体系具体包括充分行使股东大会的权利,派出独立董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只有做到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才能抑制经营者追求个的欲望,从而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企业只有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制,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3.建立激励机制。在激励经营者尽力实现出资者财务目标方面,年薪制、经营者奖励制度、优秀企业家评选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股票期权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股价表现以及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从而实现了股东的财务目标,因而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针对经营者在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其防范措施如下:
1.筹资风险防范。对于防范收益风险,企业要在筹资数量上注重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对于偿债能力风险,企业要从筹资期限上注重长期和短期相互搭配。但是,预防和控制筹资风险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为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才得以加强,那么无论企业选择何种筹资结构,选择何种筹资期限,都可及时地支付借入资金的本息和投资者的投资报酬。
2.投资风险的防范。长期投资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只有进行组合投资,使各项导致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因素相互抵消,才能降低风险,实现增量现金流量。对于短期投资,可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等来加强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以及加强应收账款向现金的转化,从而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选择适宜的长、短期资产的数量结构也是防范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3.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要从现金流入和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行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股利政策的现金流出。两方面相互结合,达到现金流入与流出相互配合、协调,从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2]周吉关于出资人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1,(2)
[3]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J]会计研究,1999,(5)
[4]王斌现金流转说。财务经理的财务观点[J]会计研究,1997,(5)
[摘要]随着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与之相对应,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通过对两种风险的特点、内容以及防范与控制措施的比较分析,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风险应进行分层管理。
[关键词]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机制
一、两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比较
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其特征如下:
1.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企业设立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扩张。所以,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是企业最高的风险程度,其他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应以符合出资者财务风险限度为前提。
2.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
3.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经营者受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委托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由于所处位置和所具有的权利、义务不同,与出资者财务风险相比,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企业经营者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因而必须从出资者和债权人双方角度综合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经营者管理企业日常经营,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考虑要涉及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外部关系人,又要考虑企业内部各部门,既要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2)动态性。与出资者关注资本的最终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关注现金流转的顺畅及现金性收益的增加。因而经营者财务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转的各个环节。由于风险也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所以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动态性,由此引出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复合性。经营者财务权既包括了企业所有者财务决策的执行权,又包括了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决策权和操作权。因而与所有者财务主要是制度性规定不同,经营者财务是制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体,与此相适应,经营者财务风险包括了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制度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二、两种风险的内容比较
出资者财务是由提供资本者对其出资及其应用状况进行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以保证资本的安全和增值。与之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
2.资本减值风险。当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了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接受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吸收其他资本等,诸如兼并、收购、联合等。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与出资者财务主要关注资本投资、经营与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财务主要关注企业具体的经营,所以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经营者财务风险也主要存在于这三个环节中。
1.筹资活动风险。筹资的具体目标是在不影响现金流出及偿债能力基础上实现权益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筹资的实际结果与其目标之间的偏差的可能性,就是筹资风险,具体包括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收益风险表现为每股收益或每股现金流量降低的可能性,偿债能力风险表现为无力偿债乃至破产的可能性。
2.投资活动风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量风险,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用净现值法来判断,因为只有净现值才能代表股东财富的增加,因而长期投资的目标是实现增量净现金流量,所以长期投资风险是项目净现值小于零的可能性。对于短期投资,强调的是短期资金的流动性,一方面以减少流动资产存量占用为目的,另一方面则以加速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缩短整个营业周期和提高现金流动速度为目的,两者相互作用,以提高企业整体资产创造现金的能力。因而短期投资的预期目标是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与之相适应,其风险就是存量资产流动性降低的可能性,即资产流动性风险。
3.收益分配活动风险。企业的收益形成现金流入,分配形成现金流出,现金流入与流出不相适应时,就产生了收益分配风险。当企业收益形成的现金流入远远大于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时,股东可能会因现金偏好得不到满足而抛售股票引致股价变动而对企业经营及整体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当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时,企业的再投资将发生困难,影响日后生产经营。因此,收益分配活动风险是现金流量的不协调风险。
三、两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比较
针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征,要防范和控制这种风险,必须制定一系列监督、激励措施以约束和激励经营者,使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目标与出资者财务目标趋于一致。
1.建立财务监督机制。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和监督;二是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三是经营者的内部牵制与监督。建立健全这三个层次的财务监督体系具体包括充分行使股东大会的权利,派出独立董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只有做到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才能抑制经营者追求个的欲望,从而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企业只有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制,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3.建立激励机制。在激励经营者尽力实现出资者财务目标方面,年薪制、经营者奖励制度、优秀企业家评选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股票期权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股价表现以及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从而实现了股东的财务目标,因而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针对经营者在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其防范措施如下:
1.筹资风险防范。对于防范收益风险,企业要在筹资数量上注重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对于偿债能力风险,企业要从筹资期限上注重长期和短期相互搭配。但是,预防和控制筹资风险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为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才得以加强,那么无论企业选择何种筹资结构,选择何种筹资期限,都可及时地支付借入资金的本息和投资者的投资报酬。
2.投资风险的防范。长期投资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只有进行组合投资,使各项导致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因素相互抵消,才能降低风险,实现增量现金流量。对于短期投资,可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等来加强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以及加强应收账款向现金的转化,从而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选择适宜的长、短期资产的数量结构也是防范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3.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要从现金流入和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行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股利政策的现金流出。两方面相互结合,达到现金流入与流出相互配合、协调,从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2]周吉关于出资人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1,(2)
关键词:系统风险 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
一、市场风险与会计风险
市场风险与会计风险都具有风险的相应特性,就此,本文首先对风险的种类进行阐述分析,风险主要被分为三大类。
首先,系统风险。所谓系统风险,其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被称为市场风险。贝塔系数是系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贝塔系数主要存在于市场交易和金融活动中。其具体含义为:该系统是对股票收益情况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段、某一交易活动中,某一股票会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即为某股票的收益损失变化,资本市场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股票的收益,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股票损失。造成股票损失的情况分为很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即为股票所处的经济环境情况,在此基础上还有同类股票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两者是造成股票收益受损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学者对于系统风险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分析:在资本经济市场当中,单个股票会发生一定的变动情况,除此之外,股票市场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动情况,并且这两种变动是同向的,变动程度具有一致性。贝塔系数可以对这两者的变动情况进行阐述表明,以此准确的分析单个股票与股票市场两者的变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系统风险其实是一种参数的表现形式,其主要是由股票收益变量参数,在此基础上还有市场收益变量参数两者组成,Beaver表明,贝塔系数用于表达系统风险,其在经济领域的科学研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更可以被称之为兴趣变量,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除了上述两种理论,现在还存在一种 CAPM 理论,其对于系统风险的概述界定主要为,当市场经济处于稳步发展的情况下,投资者对于投资风险能够得到相应的系统风险溢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投资者的投资利益。由于投资风险能够对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所以,系统风险溢价的问题格外受到投资者的关注。组成系统风险溢价的主要有系统风险的贝塔估计以及系统风险的贝塔决定因子,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股票的内在价格在进行界定与划分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系统风险中的贝塔系数决定的。贝塔系数通过对股票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就此进行核算,从而评估股票的内在价格。
其次,经营风险。所谓经营风险,换一种说法也可以将其称为企业的商业风险,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化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策略目标制定缺乏相应的实际性与合理性,最终导致企业的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加必定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亏算,这种亏损主要是由企业的效益核算情况所表现出来。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企业销售业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还可能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等等各方面原因都有可能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以及销售产品的价格变化,就此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最后,财务风险是上市公司中经常出现的一项内容,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结构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如果风险非常严重,将会对上市公司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这种财务风险通常的衡量标准是财务杠杆,在杠杆原理下,能够使人们更加直观的理解财务风险。比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财务风险使资金偿还或者是周转出现了不可逆转的问题,但当前,财务风险研究的领域已经非常广泛,并且不仅体现在企业经营风险与传统的财务风险范围内,已经涉及到了会计信息风险领域。基于Abdelghany可以将财务风险的会计测度风险出现的原因进行描述:因为财务杠杆作用、企业资产规模、资产流动状态、资产结构等出现突然性的变动产生的风险;商业活动中产生的风险;收益、分红以及股票变动等造成的风险;系统出现漏洞造成的风险。 Eldomiaty系统对企业流动性强的资金、获利情况、负债比等一些特定的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二、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和市场风险关联模型
在财务杠杆以及经营杠杆与市场风险三者之间的关联中,最为值得一提就是Mandelker 模型。Mandelker 模型能够明确杠杆与风险的关系,对其相应关系能够进行充分的阐述分析。该模型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1978年,贝塔系数理论被认定,认为贝塔系数是不断变化运动的,其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随着贝塔系数的不断变化,最终造成企业的系统风险不断变化。
二是一般上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其发展目标的合理制定以及资源科学优化配置等工作的完成都需要企业相应的经营杠杆以及企业的财务杠杆相互配合,就此能够合理优化资源,控制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时变的发展眼光来运用企业的财务杠杆和企业的经营杠杆,而不能够将两者看作是没有变化的财务管理中的常数。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进行财务杠杆的调整和经营杠杆的调整工作时,都需要对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考察,以及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要依据企业未来经营效益为参考指标,就此进行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杠杆的调整工作。
三、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和系统风险关联的计量设计
(一)时变贝塔的估计
在进行时变贝塔估计工作的过程中,其采取的方法使多方面的。比较重要的即为以下几种方法,GARCH 驱动的贝塔,同时还具有Seguin建议的时变贝塔市场模型,在此基础上还有应用比较广泛的FLS( flexible leastsquares) 方法。时变贝塔的估计工作当中运用的方法除了上述的几种方法,还有递推估计( recursive estimation) ,除此之外被普遍认可的评估方法还有滚动窗回归( rollingregression) 等等。
(二)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系数的估计
对于财务杠杆系数和经营杠杆系数的估计工作中,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主要是由企业的财务人员通过企业过去的会计信息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主要是运用企业的净利润进行核算考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息税前利润的核算考察。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能够直接计算得出。然而,企业的经营杠杆却与财务杠杆存在一定的不同,经营杠杆不能够直接进行企业会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其只有在企业销售价格平稳的情况下,根据邻近两期的销售业绩收入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企业的主营业收入,这一数据可以作为企业进行经营杠杆系数估计的有效数据。
四、结束语
企业在经营运行的过程中必定会涉及到相应的市场风险,只有制定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才能够防御市场风险,就此,本文主要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以及系统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分析,以此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方案的有效制定,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武清,陈暮紫,黄德龙等.系统风险的会计决定:企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系统风险的时变关联[N].管理科学学报,2012,15(4):71-80
[2]韩F灿.管理会计在旅游业的应用――季节差异下旅游景区财务资金风险探析[J].会计之友,2014(35):49-52
[3]薛武昭,罗a天.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3,32(3):158-160
[4]杨波,魏虹,王素莲等.国有企业基于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2(3):70-73
[5]张永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问题研究――以H公司为例[D].河南大学,2014
关键词:保险企业 经营风险 财务防范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保险业作为入世后开放最早的行业之一,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独资保险公司或合资保险公司的越来越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保险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而保险公司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关键取决于保险公司对经营风险的防范。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如风险选择、费率选定、通货膨胀、市场竞争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导致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效果偏离预期目标,使保险公司遭受财物损失风险。
一、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防范的重要性
(一)规范保险公司业务工作,促进公司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保险企业的生存发展愈来愈艰难,财务会计工作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二十多年历程来看,保险业务越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就越重要,财务管理工作除了要对保险公司日常的财务工作进行核算,又要对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评价和预测,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经营风险对保险公司的日常运作来说有很大影响,如果公司财务管理不当,造成财务管理漏洞,就可能加大公司经营风险,影响公司运行,降低公司利益收入。
我国一些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手段都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保险主体比较密集的地区,保险公司存在着一些财务管理漏洞:重规模、轻管理,财务监管不力,管理权责不明,为追求短期规模采取无原则的压低费率,降低保额或提高手续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等,这些漏洞的存在都给保险公司经营自身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制约着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保险公司通过提高公司经营风险的财务防范力度,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操作,引导企业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提高保险公司应对金融风险能力,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保险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是由公司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是无法避免和不可忽视的。各个保险公司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和占领市场,有时会采取不适当的方式降低保险费率,影响了保险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一些基层保险公司为了完成业务指标,甚至采用虚假承保的办法增加保费收入和完成业务量指标,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保险公司为事故发生后的企业补办保险。这些违规做法严重影响了市场公平,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无形之中加大了保险公司潜在的经营风险,增加了公司财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加强保险公司管理工作,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强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提高公司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充分保护保险当事人的利益,增加保险公司利润
虽然我国保险业的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保险作为人们防范未知风险的有效手段,是保险双方当事人基于合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关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投保率在40%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在加快普通民众保险意识宣传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自身也要增强公司实力,保险业是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行业,保险企业在经营保险业务时,必须引进专业知识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人才,这些人才对保险业务中使用的保险知识非常熟悉和了解,在进行保险工作时具有绝对优势。保险公司本着对客户负责,为客户服务的原则,保险公司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经营风险,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更要防止客户为了骗取保费而蓄意制作事故的问题的发生,通过提高自身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将潜在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增加企业经营利润。
(四)规范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利用率
由于经营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尤其是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保险公司业务具有特殊性,关系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从一定意义上说,保险公司承担着社会保障责任,为国家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监管,实现公司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公司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降低资金不良使用率,增加公司的经营利润。
相比于一般企业来说,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完善。许多企业因为财务管理不到位、管理存在漏洞,最后导致公司爆发财务风险,引起公司的倒闭、破产。一些小企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不当、管理者对经营风险认识欠缺等问题,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企业在面临经营风险时不能有效和及时应对,导致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冲击过大,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走向破产的道路。保险企业因其业务的特殊性,公司财务管理水平较高,财务防范机制到位,管理者认识到了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资本结构相对合理,流动负债水平较低,提高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使保险企业在应对经营风险时能采取有效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完善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防范机制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行为
保险企业首先要树立依法经营的信念,自觉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保险企业要遵纪守法,促进规范而有序的保险市场的完善。制度建设不仅对保险企业而言,对其他行业的任何公司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前提和保证。保险企业要加强分支机构的管理,就必须加快公司内部财务规章制度的建设,健全现有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依照制度进行,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在加快财务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员工对企业财务制度的学习,使员工在工作中自觉的按照制度办事,防范公司财务管理漏洞。企业要强化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优化企业经济资源配置,同时通过内部监督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二)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引进高素质和高学历人才
人才是企业持续生存的无尽动力,也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保障。保险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和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保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保险会计知识,熟练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熟悉保险公司财务工作流程。企业合理的分配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险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业务激励,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员工通过培训增加专业能力,提高工作业务量,增加收入。保险企业还要注意引进高素质人才,与国际保险业发展接轨,通过引进人才,改善企业人才结构,增加员工工作活力,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效益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链断裂是许多企业巨人轰然倒地的直接原因。做好资金管理,不仅可以防范风险,还可以在无形之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收益,保险业做为金融企业,对资金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保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要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科学管理资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资金沉淀率。当前一些保险公司存在资金管理不善,结构不恰当的问题,增加了公司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保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解决好资金运用与业务增加的统一,节省资源与增加利润的统一。使资金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益。
(四)加强财务核算管理,提高财务数据使用价值
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才能体现出财务数据的价值。及时、准确、真实的记录各项收入与支出。将各类数据细化到各经营主体、各产品、各销售渠道,定期从经营主体、产品、销售渠道等不同角度对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比较,给企业经营决策者可靠的财务数据支持,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销售模式。提高公司抵抗风险能力,体现财务数据的使用价值。
(五)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保险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保险企业应该成立独立的财务监督小组,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监督,提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能力。企业还可以量化财务管理,建立各种指标,异常问题及时预警,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性和严密性,避免出现财务管理漏洞,杜绝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隐患,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只有采取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敏.浅析保险企业会计风险防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4
关键词:资本结构;财务困境;财务困境成本;权衡理论;二叉树模型;经营风险
abstract
it is always controversial what the best capital structure is. however, each industry has its unique debt ratio, which proves capital structure is divided by industr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direct cost of financial distress, which is brought by the possibility of default caused by probable operating failure. this article deduces corporation value expressions based on both the trade-off theory between tax shields and financial distress costs and the binary tree model, and separates financial distress cost expression. from this, we can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istress cost and the debt, the liquidation value,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and the operating risk. furthermore, we can discuss what kind of capital structure a certain industry should choose.
keywords: capital structure, financial distress, financial distress cost, trade-off theory, binary tree model, operating risk
目录
一、引言 1
(一)财务困境的界定 1
(二)财务困境成本的定义 2
(三)财务困境成本的构成 3
(四)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4
二、文献综述 5
(一)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 5
(二)二叉树模型 7
三、公式推导 9
(一)从权衡理论出发 9
(二)从二叉树模型出发 10
(三)求解财务困境成本表达式 11
四、分析 12
(一)负债b 13
(二)公司的清算价值c 13
(三)公司的平均增长率k 13
(四)实际增长率u和d 14
五、结论及局限性 15
(一)结论 15
(二)局限性 16
参考文献
一、引言
(一)财务困境的界定
财务困境又称财务危机或财务问题,严重的财务困境是财务失败或破产。关于财务困境的定义,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gordon认为当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到某一水平,使企业无法支付利息和本金(即违约)的可能性并非微不足道时,企业即处于财务困境。
brealey和myers将财务困境定义为:当企业对债权人的承诺无法实现或难以遵守时,就意味着财务困境的发生,有时候财务困境会导致破产,有时候则只是有惊无险。这个定义明确了财务困境和破产的区别,换句话说,即使没有违约,但违约的概率很高的话,也同样应视为财务困境 。
carmichael则认为财务困境就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有如下四种表现形式:(1)流动性不足: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履行短期义务时遭遇困难;(2)权益不足: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不足,由于留存收益呈现赤字,或者,总负债大于总资产(即负权益);(3)债务拖欠:公司不能偿付应付负债,或者违背了贷款协议条款;(4)资金不足:公司受限于或者无能获得各种额外资金。
而 ross 等人则认为“财务困境是指一个企业处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例如商业信用或利息)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境况”,他们认为一旦企业发生如下的一些事情时,可以表明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股利的减少、工厂的关闭、亏损、解雇员工、高级主管的辞职以及股票价格的暴跌等。
beaver认为当企业出现破产、无力偿还债务和支付优先股股利、银行存款透支等情况就属于发生财务危机。beaver为此提出了一个关于“现金流”或“流动资产”模型的理论框架,即企业犹如一个由现金流组成的水库,由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组成,一个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可被定义为水库的水被抽干,即企业不能按期偿还债务。
doumpos和 zopounidis根据以往关于财务危机的研究结果,给出了关于财务危机的定义:从财务角度看,财务危机包括资产净值为负、无力偿还债权人债务、银行存款透支、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延期支付货款、延期支付到期利息和本金等情况。
altman认为财务危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时的多种情况,主要为:破产、失败、无力偿还债务和违约等。同时,altman对上述存在细微差别的概念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描述:破产主要是财务危机在法律上的定义;失败是考虑风险条件下,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低于行业同样投入资本的平均回报率。其实这一定义很具有经济学的色彩,并未说明企业无持续经营的能力。无力偿还债务可从破产角度可认为资产净值为负。违约则企业违背了与债权人签定的和约并可能导致法律诉讼。
总结前述可以看出,财务困境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或丧失,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可持续经营”可能难以持续,导致企业发生“违约”的可能性显著升高的状况。
(二)财务困境成本的定义
无论采取何种模式来处理财务困境,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对财务困境成本的估计是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财务学界许多研究努力实际上都消耗在解决负债成本到底是什么方面了, 并且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财务困境成本是破产成本、清偿成本等概念的延伸,从破产到财务困境、从破产成本到财务困境成本,反映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对财务困境成本的定义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按事后成本来定义,例如“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成本即为财务困境成本” ;一是按事前成本来定义,kose认为:财务困境成本是“使资产流动化的成本,包括营业收入和永续经营价值的减少,以及其他非直接成本如研发费用等” 。
实际上,这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根据warner等人的观点,财务困境的影响大部分都在违约之前发生。 因此,由于财务困境的发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影响或制约了企业的日常经营、投资和融资等活动,从而产生了成本;但这种成本只有在真正进入财务困境以后,企业为了解决财务困境采取重组或清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财务困境成本与破产成本联系紧密,传统定义的破产成本是财务困境成本的一部分,因为如果财务困境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话,企业将不得不进入破产清算,并表现为破产成本。所以,ross根据破产成本的划分方法,将财务困境成本分为直接财务困境成本和间接财务困境成本,前者包括与清偿或重组相关的法律、会计和管理费用,间接成本则指财务困境对企业经营能力的伤害,包括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减少,债权人介入导致的管理决策权部分丧失,管理层为解决财务困境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
综合warner、ross等人的观点,我认为:首先,当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发生时,企业会支出相应的成本;其次,将时间向回看,在没有发生财务困境时,这个成本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以一定概率的方式存在。作为资本结构管理的需要,在企业健康运营的时候这个成本也应当恰当的估计,即以实际支出和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相乘的结果作为估计量,从而帮助决策人进行融资决策。我将这个估计量定义为财务困境成本。这类似于会计核算中的“或有负债”,将一个具有现实义务而在未来发生的负债的恰当估计量作为或有负债列入会计报表,从而帮助投资人对企业的分析。
(三)财务困境成本的构成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承担的成本体现为企业股权价值的损失,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大的方面:
1、直接成本
(1)清算或重组的法律成本
企业在陷入财务困境后,无论是进行资产重组、破产清算或债务重组时,都需要从外面聘用大量的专家,例如律师、会计师、投资银行家、评估师等等,对企业来说,雇佣这些专家的高昂费用就是直接成本。
最早进行这方面定量研究的是warner,他以1933~1955年间破产清算的11家铁路企业为例,计算出直接成本约为破产前的债务账面价值和股权市场价值之和的1% ;altman对11家零售企业和7家工业企业的估计结果是4.3%(1984) ;weiss对1979~1986年间的37家申请破产的在美国和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数据,估计结果是3.1% 。
如果进行债务重组的话,直接成本相对要小一些。betker在1997年对75家正式重组和48家预包装重组企业的直接成本估算结果为,正式重组3.93%,预包装2.85%,加权结果为3.51% 。tashjian在2000的研究成果分别为1.659%和2.31% ,并认为“通过预包装解决财务困境的平均直接成本要比正式重组小”。
综合以上结论,与正式重组相比,私下重组成本较低(包括直接法律成本、税赋、信息披露成本等),尤其是对无形资产较多和债权人较少的企业更为有利 。根据处理模式的不同,企业解决财务困境所付出的直接成本在1.65%~3.93%之间。
(2)公司管理成本
为了保证重组的进行,公司相关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财务等职能部门的配合,这是一种额外的管理成本。这些工作包括为专家整理提供资料和信息、相应的法律事务、对资产的评估、对商业活动的调整等等。这些工作是公司重组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公司的一切经营或商业活动都处于破产的威胁之中,这可能对所有员工的心态和工作效率有不小的消极影响。
但这方面成本的估计很困难,相关的案例有:1991年,new england corporation银行进行破产清算所支付的专家总费用为1770万美元,而内部管理费用为300万美元,是前者的17%;1990~1991年;the first repubilic银行申请破产保护在法院主持下进行重组,到全部分公司被变卖结束时,支付的内部管理费用为350万美元,是专家费用的35% 。因此,与破产清算相比,企业在重组时的法律费用会低一些,但内部管理成本则要高很多。
2、间接成本
(1)经营受影响
企业更大的损失可能还是来自于财务困境对公司价值的侵蚀,包括股价下降、投资机会丧失、市场竞争力降低、人才流失、廉价处理资产等。
whitaker发现公司在进入财务困境的第一年,公司价值平均下降了20.29%。不同的重组方式会向市场传递不同的信息,并引起不同的反应,宣布正式重组即破产保护的企业,在宣布后股价明显下降,平均下降12.19%;而其他重组方式股价变化幅度较小,预包装破产为-2.05%,秘密的私下重组为-2.76%,公开的私下重组为-1.83%,债券价值亦有类似趋势的变化,这说明市场认可私下重组企业潜力优于正式重组的企业。
gordon认为 ,如果破产可能性的增加会削弱公司价值的话,当企业处于财务困境时,部分负担将转嫁到债权人身上;在债务再融资时,新债不可能以优于旧债的方式发行,从而提高了公司的融资成本。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财务困境企业的信用等级必然下降,债权人面临更大的风险。
(2)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失
债权人在接管企业或参与企业的决策后,往往倾向于资产出售、裁员特别是大量管理人员的调整,所以对于困境公司部分员工来说,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往往意味着随之而来的失业。另一方面,现有的雇员特别是高级经理人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和工会组织对重组计划施加压力,以尽可能保住自己的工作。但不管博弈的结果如何,正常情况下总会有部分员工被解雇,对他们来说,这是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也是一种成本。
对于商业债权人和商业客户(业务合作伙伴、供货商、经销商等等)来说,相对于使自己与困境公司之间的商业利益得到保护(如应收账款的回收)的短期利益,可能更倾向于继续拥有一个良好客户的长期利益。因为根据市场营销理论,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客户的四倍,所以,即使商业债权人的利益能得以完全收回,为了开发替代的客户,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原来给予困境公司的商业信用被迫延长,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对商业债权人或供货商来说,这也是一种成本额外的成本。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的定量研究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债权人以外的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当事人也可能被迫承担部分成本,包括商业债权人、政府税务部门、退休人员、雇员等等。
(四)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着眼于财务困境成本中的间接成本中由于经营风险引起的部分,即由于未来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债券违约的可能,从而带来的财务困境成本。
本文从两个方向出发,通过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以及二叉树模型分别推导公司价值的表达式,再从中解出财务困境成本。从财务困境成本的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与负债、公司的清算价值、平均增长率、经营风险的关系。进而,我们可以通过它解释哪些类型的行业具有较低的财务困境成本,因而适合采用高负债率。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本文两个理论基石——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和二叉树模型;第三章进行公式推演;第四章对影响财务困境成本的负债、公司清算价值、平均增长率、经营风险逐个分析;最后在第五章给出结论。
二、文献综述
本章介绍本文的两个理论基石——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和二叉树模型。
(一)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
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以下简称权衡理论)由mm理论发展而来,实际上是修正的mm理论。这里依次阐述mm理论和权衡理论。
mm理论有五个假设条件:(1)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可以衡量的,有相同的经营风险的企业处于同类风险级;(2)现在和将来的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ebit估计完全相同,即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收益和这些收益风险的预期是相同的;(3)股票和债券在完善市场上进行交易,没有交易成本,投资者可同企业一样以同等利率借款;(4)不论举债多少,企业和个人的负债均无风险;(5)所有现金流量都是年金,即企业的增长率为零,预期ebit固定不变。
最初的mm理论讨论的是无公司税的情况:
命题一:企业价值模型。其公式为:vl=vu=ebit*k=ebit*ku。
vl为有负债企业的价值,vu为无负债企业的价值。k=ku为适合于该企业风险等级的资本化比率,即贴现率。根据无税的mm理论,企业的价值独立于其负债比率,即不论企业是否有负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不变的。
命题二:企业的股本成本模型。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即自有资金成本)等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某一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加上根据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和负债成本之差以及负债比率确定的风险报酬。其公式为:ks=ku+rp=ku+(ku-kb)(b/s)。
ks为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kb为负债企业的债务成本,ku为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rp为风险报酬。从命题二可以看出,随着企业负债的增加,其股本成本也增加。低成本的举债利益正好会被股本成本的上升所抵消,所以,更多的负债将不增加企业的价值。因而,在无税的情况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资金成本。
接着,mm理论发展了有公司税的情况:
命题一:企业价值模型。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某一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赋税节余的价值。其公式为:vl=vu+tb。
从这里看出,当引入公司所得税后,负债企业的价值会超过无负债企业的价值,负债越多,差异越大,所以当负债最后达100%时企业价值最大。
命题二:企业股本成本模型。在考虑所得税情况下,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等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加上根据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和负债成本之差以及公司税率所决定的风险报酬。其公式为:ks=ku+(ku-kb)*(1-t)*(b/s)。
所以,企业的股本成本会随财务杠杆扩大而增加。这是因为股东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但由于(1-t)总是小于1,税赋使股本成本上升的幅度低于无税时上升的幅度所以负债的增加提高了企业价值。
mm理论中,税盾被看作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研究者也只看到负债带来的税盾利益,忽视了其相应的风险和成本。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权衡理论指出,负债的增加给公司带来的财务困境成本和财务风险是制约公司无限提高负债比例的关键因素。
随着债务增加,公司面临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大,财务困境成本上升。财务困境成本包括公司因财务困境导致破产产生的破产成本和债权成本。债权成本是指负债上升计划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矛盾而导致的公司价值的损失。在破产可能性增大的压力下,代表股东利益的公司经理人员会选择次优决策,扩大股东利益,牺牲债权人利益;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债权人将会再贷款契约中增加监督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债权成本上升,公司价值下降。权衡理论认为,债权成本比破产成本能够更加有力的抑制公司无限制的提高负债率。税盾价值和财务困境成本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将存在一个最佳的负债率使综合资本成本最低。
vu——无负债时的企业价值
vl’——同时存在负债税盾、财务困境成本的企业价值
tb——负债的税盾价值
fa——财务困境成本
d1——财务困境成本变得重要时的负债水平
d2——最佳资本结构
图3中,当负债未超过d1点时,财务困境成本不明显;当负债达到d1点时,财务困境成本开始变得重要,税盾价值开始被财务困境成本所抵消;当负债达到d2点时,边际税盾价值恰好与边际财务困境成本相等,企业价值最大,达到最佳资本结构;负债比率超过d2点后,财务困境成本大于税盾价值,导致企业价值下降。
(二)二叉树模型
提到二叉树,我们首先说树这种结构。
树形结构是一类重要的非线性结构。树形结构是结点之间有分支,并具有层次关系的结构。它非常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树。树形结构在客观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家谱、行政组织机构都可用树形象地表示。以下是一个家族树的例子:
张源有三个孩子张明、张亮和张丽;
张明有两个孩子张林和张维;
张亮有三个孩子张平、张华和张群;
张平有两个孩子张晶和张磊。
以上表示很像一棵倒画的树。其中“树根”是张源,树的“分支点”是张明、张亮和张平,该家族的其余成员均是“树叶”,而树枝(即图中的线段)则描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显然,以张源为根的树是一个大家庭。它可以分成张明、张亮和张丽为根的三个小家庭;每个小家庭又都是一个树形结构。
二叉树是树形结构中的一种,它在每个分支点都只有两个分支,从而大大减少了树形结构的多样性,规范了每个分支点的后续结构,使它的计算特别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运算非常简便。
许多实际问题抽象出来往往是二叉树的形式,即使是一般的树也能简单地转换为二叉树,而且二叉树的理解计算较为简单。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虽然简便,但是晦涩难懂。它的一种近似即是通过二叉树模型进行演算。如果二叉树的层次不断增加,“数学上可以证明其结果将和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一样” 。
由于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分析超出了本人的数学能力,为简化数学分析上的复杂度,本文采用只有一个分支点的二叉树模型进行分析。
运用二叉树模型分析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我们假设其两条分支存在不同的经营结果,赋予不同的概率,则利用二叉树模型进行计算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公司在考虑经营风险下的价值。联合由权衡理论推演而来的包含财务困境成本的公司价值表达式,即可解出财务困境成本的表达式。
三、公式推导
本章详细介绍我们用以分析财务困境成本的公式从何而来。
(一)从权衡理论出发
(一)财务困境的界定
财务困境又称财务危机或财务问题,严重的财务困境是财务失败或破产。关于财务困境的定义,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Gordon认为当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到某一水平,使企业无法支付利息和本金(即违约)的可能性并非微不足道时,企业即处于财务困境。
Brealey和Myers将财务困境定义为:当企业对债权人的承诺无法实现或难以遵守时,就意味着财务困境的发生,有时候财务困境会导致破产,有时候则只是有惊无险。这个定义明确了财务困境和破产的区别,换句话说,即使没有违约,但违约的概率很高的话,也同样应视为财务困境。
Carmichael则认为财务困境就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有如下四种表现形式:(1)流动性不足: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履行短期义务时遭遇困难;(2)权益不足: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不足,由于留存收益呈现赤字,或者,总负债大于总资产(即负权益);(3)债务拖欠:公司不能偿付应付负债,或者违背了贷款协议条款;(4)资金不足:公司受限于或者无能获得各种额外资金。
而Ross等人则认为“财务困境是指一个企业处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例如商业信用或利息)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境况”,他们认为一旦企业发生如下的一些事情时,可以表明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股利的减少、工厂的关闭、亏损、解雇员工、高级主管的辞职以及股票价格的暴跌等。
Beaver认为当企业出现破产、无力偿还债务和支付优先股股利、银行存款透支等情况就属于发生财务危机。Beaver为此提出了一个关于“现金流”或“流动资产”模型的理论框架,即企业犹如一个由现金流组成的水库,由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组成,一个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可被定义为水库的水被抽干,即企业不能按期偿还债务。
Doumpos和Zopounidis根据以往关于财务危机的研究结果,给出了关于财务危机的定义:从财务角度看,财务危机包括资产净值为负、无力偿还债权人债务、银行存款透支、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延期支付货款、延期支付到期利息和本金等情况。
Altman认为财务危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时的多种情况,主要为:破产、失败、无力偿还债务和违约等。同时,Altman对上述存在细微差别的概念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描述:破产主要是财务危机在法律上的定义;失败是考虑风险条件下,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低于行业同样投入资本的平均回报率。其实这一定义很具有经济学的色彩,并未说明企业无持续经营的能力。无力偿还债务可从破产角度可认为资产净值为负。违约则企业违背了与债权人签定的和约并可能导致法律诉讼。
总结前述可以看出,财务困境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或丧失,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可持续经营”可能难以持续,导致企业发生“违约”的可能性显著升高的状况。
(二)财务困境成本的定义
无论采取何种模式来处理财务困境,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对财务困境成本的估计是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财务学界许多研究努力实际上都消耗在解决负债成本到底是什么方面了,并且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财务困境成本是破产成本、清偿成本等概念的延伸,从破产到财务困境、从破产成本到财务困境成本,反映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对财务困境成本的定义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按事后成本来定义,例如“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成本即为财务困境成本”;一是按事前成本来定义,Kose认为:财务困境成本是“使资产流动化的成本,包括营业收入和永续经营价值的减少,以及其他非直接成本如研发费用等”。
实际上,这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根据Warner等人的观点,财务困境的影响大部分都在违约之前发生。因此,由于财务困境的发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影响或制约了企业的日常经营、投资和融资等活动,从而产生了成本;但这种成本只有在真正进入财务困境以后,企业为了解决财务困境采取重组或清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财务困境成本与破产成本联系紧密,传统定义的破产成本是财务困境成本的一部分,因为如果财务困境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话,企业将不得不进入破产清算,并表现为破产成本。所以,Ross根据破产成本的划分方法,将财务困境成本分为直接财务困境成本和间接财务困境成本,前者包括与清偿或重组相关的法律、会计和管理费用,间接成本则指财务困境对企业经营能力的伤害,包括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减少,债权人介入导致的管理决策权部分丧失,管理层为解决财务困境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
综合Warner、Ross等人的观点,我认为:首先,当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发生时,企业会支出相应的成本;其次,将时间向回看,在没有发生财务困境时,这个成本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以一定概率的方式存在。作为资本结构管理的需要,在企业健康运营的时候这个成本也应当恰当的估计,即以实际支出和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相乘的结果作为估计量,从而帮助决策人进行融资决策。我将这个估计量定义为财务困境成本。这类似于会计核算中的“或有负债”,将一个具有现实义务而在未来发生的负债的恰当估计量作为或有负债列入会计报表,从而帮助投资人对企业的分析。
(三)财务困境成本的构成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承担的成本体现为企业股权价值的损失,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大的方面:
1、直接成本
(1)清算或重组的法律成本
企业在陷入财务困境后,无论是进行资产重组、破产清算或债务重组时,都需要从外面聘用大量的专家,例如律师、会计师、投资银行家、评估师等等,对企业来说,雇佣这些专家的高昂费用就是直接成本。
最早进行这方面定量研究的是Warner,他以1933~1955年间破产清算的11家铁路企业为例,计算出直接成本约为破产前的债务账面价值和股权市场价值之和的1%;Altman对11家零售企业和7家工业企业的估计结果是4.3%(1984);Weiss对1979~1986年间的37家申请破产的在美国和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数据,估计结果是3.1%。
如果进行债务重组的话,直接成本相对要小一些。Betker在1997年对75家正式重组和48家预包装重组企业的直接成本估算结果为,正式重组3.93%,预包装2.85%,加权结果为3.51%。Tashjian在2000的研究成果分别为1.659%和2.31%,并认为“通过预包装解决财务困境的平均直接成本要比正式重组小”。
综合以上结论,与正式重组相比,私下重组成本较低(包括直接法律成本、税赋、信息披露成本等),尤其是对无形资产较多和债权人较少的企业更为有利。根据处理模式的不同,企业解决财务困境所付出的直接成本在1.65%~3.93%之间。
(2)公司管理成本
为了保证重组的进行,公司相关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财务等职能部门的配合,这是一种额外的管理成本。这些工作包括为专家整理提供资料和信息、相应的法律事务、对资产的评估、对商业活动的调整等等。这些工作是公司重组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公司的一切经营或商业活动都处于破产的威胁之中,这可能对所有员工的心态和工作效率有不小的消极影响。
但这方面成本的估计很困难,相关的案例有:1991年,NewEnglandCorporation银行进行破产清算所支付的专家总费用为1770万美元,而内部管理费用为300万美元,是前者的17%;1990~1991年;TheFirstRepubilic银行申请破产保护在法院主持下进行重组,到全部分公司被变卖结束时,支付的内部管理费用为350万美元,是专家费用的35%。因此,与破产清算相比,企业在重组时的法律费用会低一些,但内部管理成本则要高很多。
2、间接成本
(1)经营受影响
企业更大的损失可能还是来自于财务困境对公司价值的侵蚀,包括股价下降、投资机会丧失、市场竞争力降低、人才流失、廉价处理资产等。
Whitaker发现公司在进入财务困境的第一年,公司价值平均下降了20.29%。不同的重组方式会向市场传递不同的信息,并引起不同的反应,宣布正式重组即破产保护的企业,在宣布后股价明显下降,平均下降12.19%;而其他重组方式股价变化幅度较小,预包装破产为-2.05%,秘密的私下重组为-2.76%,公开的私下重组为-1.83%,债券价值亦有类似趋势的变化,这说明市场认可私下重组企业潜力优于正式重组的企业。
Gordon认为,如果破产可能性的增加会削弱公司价值的话,当企业处于财务困境时,部分负担将转嫁到债权人身上;在债务再融资时,新债不可能以优于旧债的方式发行,从而提高了公司的融资成本。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财务困境企业的信用等级必然下降,债权人面临更大的风险。
(2)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失
债权人在接管企业或参与企业的决策后,往往倾向于资产出售、裁员特别是大量管理人员的调整,所以对于困境公司部分员工来说,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往往意味着随之而来的失业。另一方面,现有的雇员特别是高级经理人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和工会组织对重组计划施加压力,以尽可能保住自己的工作。但不管博弈的结果如何,正常情况下总会有部分员工被解雇,对他们来说,这是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也是一种成本。
对于商业债权人和商业客户(业务合作伙伴、供货商、经销商等等)来说,相对于使自己与困境公司之间的商业利益得到保护(如应收账款的回收)的短期利益,可能更倾向于继续拥有一个良好客户的长期利益。
因为根据市场营销理论,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客户的四倍,所以,即使商业债权人的利益能得以完全收回,为了开发替代的客户,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原来给予困境公司的商业信用被迫延长,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对商业债权人或供货商来说,这也是一种成本额外的成本。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的定量研究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债权人以外的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当事人也可能被迫承担部分成本,包括商业债权人、政府税务部门、退休人员、雇员等等。
(四)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着眼于财务困境成本中的间接成本中由于经营风险引起的部分,即由于未来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债券违约的可能,从而带来的财务困境成本。
本文从两个方向出发,通过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以及二叉树模型分别推导公司价值的表达式,再从中解出财务困境成本。从财务困境成本的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与负债、公司的清算价值、平均增长率、经营风险的关系。进而,我们可以通过它解释哪些类型的行业具有较低的财务困境成本,因而适合采用高负债率。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本文两个理论基石——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和二叉树模型;第三章进行公式推演;第四章对影响财务困境成本的负债、公司清算价值、平均增长率、经营风险逐个分析;最后在第五章给出结论。
二、文献综述
本章介绍本文的两个理论基石——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和二叉树模型。
(一)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
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以下简称权衡理论)由MM理论发展而来,实际上是修正的MM理论。这里依次阐述MM理论和权衡理论。
MM理论有五个假设条件:(1)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可以衡量的,有相同的经营风险的企业处于同类风险级;(2)现在和将来的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EBIT估计完全相同,即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收益和这些收益风险的预期是相同的;(3)股票和债券在完善市场上进行交易,没有交易成本,投资者可同企业一样以同等利率借款;(4)不论举债多少,企业和个人的负债均无风险;(5)所有现金流量都是年金,即企业的增长率为零,预期EBIT固定不变。
最初的MM理论讨论的是无公司税的情况:
命题一:企业价值模型。其公式为:VL=VU=EBIT*K=EBIT*KU。
VL为有负债企业的价值,VU为无负债企业的价值。K=KU为适合于该企业风险等级的资本化比率,即贴现率。根据无税的MM理论,企业的价值独立于其负债比率,即不论企业是否有负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不变的。
命题二:企业的股本成本模型。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即自有资金成本)等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某一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加上根据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和负债成本之差以及负债比率确定的风险报酬。其公式为:KS=KU+RP=KU+(KU-KB)(B/S)。
KS为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KB为负债企业的债务成本,KU为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RP为风险报酬。从命题二可以看出,随着企业负债的增加,其股本成本也增加。低成本的举债利益正好会被股本成本的上升所抵消,所以,更多的负债将不增加企业的价值。因而,在无税的情况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资金成本。
接着,MM理论发展了有公司税的情况:
命题一:企业价值模型。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某一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赋税节余的价值。其公式为:VL=VU+TB。
从这里看出,当引入公司所得税后,负债企业的价值会超过无负债企业的价值,负债越多,差异越大,所以当负债最后达100%时企业价值最大。
命题二:企业股本成本模型。在考虑所得税情况下,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等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加上根据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和负债成本之差以及公司税率所决定的风险报酬。其公式为:KS=KU+(KU-KB)*(1-T)*(B/S)。
所以,企业的股本成本会随财务杠杆扩大而增加。这是因为股东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但由于(1-T)总是小于1,税赋使股本成本上升的幅度低于无税时上升的幅度所以负债的增加提高了企业价值。
MM理论中,税盾被看作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研究者也只看到负债带来的税盾利益,忽视了其相应的风险和成本。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权衡理论指出,负债的增加给公司带来的财务困境成本和财务风险是制约公司无限提高负债比例的关键因素。
随着债务增加,公司面临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大,财务困境成本上升。财务困境成本包括公司因财务困境导致破产产生的破产成本和债权成本。债权成本是指负债上升计划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矛盾而导致的公司价值的损失。在破产可能性增大的压力下,代表股东利益的公司经理人员会选择次优决策,扩大股东利益,牺牲债权人利益;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债权人将会再贷款契约中增加监督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债权成本上升,公司价值下降。权衡理论认为,债权成本比破产成本能够更加有力的抑制公司无限制的提高负债率。税盾价值和财务困境成本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将存在一个最佳的负债率使综合资本成本最低。
VU——无负债时的企业价值
VL’——同时存在负债税盾、财务困境成本的企业价值
TB——负债的税盾价值
FA——财务困境成本
D1——财务困境成本变得重要时的负债水平
D2——最佳资本结构
图3中,当负债未超过D1点时,财务困境成本不明显;当负债达到D1点时,财务困境成本开始变得重要,税盾价值开始被财务困境成本所抵消;当负债达到D2点时,边际税盾价值恰好与边际财务困境成本相等,企业价值最大,达到最佳资本结构;负债比率超过D2点后,财务困境成本大于税盾价值,导致企业价值下降。
(二)二叉树模型
提到二叉树,我们首先说树这种结构。
树形结构是一类重要的非线性结构。树形结构是结点之间有分支,并具有层次关系的结构。它非常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树。
树形结构在客观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家谱、行政组织机构都可用树形象地表示。以下是一个家族树的例子:
张源有三个孩子张明、张亮和张丽;
张明有两个孩子张林和张维;
张亮有三个孩子张平、张华和张群;
张平有两个孩子张晶和张磊。
以上表示很像一棵倒画的树。其中“树根”是张源,树的“分支点”是张明、张亮和张平,该家族的其余成员均是“树叶”,而树枝(即图中的线段)则描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显然,以张源为根的树是一个大家庭。它可以分成张明、张亮和张丽为根的三个小家庭;每个小家庭又都是一个树形结构。
二叉树是树形结构中的一种,它在每个分支点都只有两个分支,从而大大减少了树形结构的多样性,规范了每个分支点的后续结构,使它的计算特别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运算非常简便。
许多实际问题抽象出来往往是二叉树的形式,即使是一般的树也能简单地转换为二叉树,而且二叉树的理解计算较为简单。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虽然简便,但是晦涩难懂。它的一种近似即是通过二叉树模型进行演算。如果二叉树的层次不断增加,“数学上可以证明其结果将和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一样”。
由于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分析超出了本人的数学能力,为简化数学分析上的复杂度,本文采用只有一个分支点的二叉树模型进行分析。
运用二叉树模型分析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我们假设其两条分支存在不同的经营结果,赋予不同的概率,则利用二叉树模型进行计算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公司在考虑经营风险下的价值。联合由权衡理论推演而来的包含财务困境成本的公司价值表达式,即可解出财务困境成本的表达式。
三、公式推导
本章详细介绍我们用以分析财务困境成本的公式从何而来。
(一)从权衡理论出发
关键词:多元化 财务风险 雅戈尔 杉杉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多元化经营已然成为企业集团最重要的经营方式之一。纺织服装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中也有相当比例的上市公司走上了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以上交所上市的纺织服装业33家企业为例,其中有5家企业选择相关多元化的经营方针,如福建南纺、浪莎股份,其经营领域包含了纺织原料制造、加工,到服装、产业用品的生产、销售,几乎贯穿了整条产业链;此外,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比例高达70%,在产业选择、投资比例等方面,上市公司也各不相同。基于房地产业、酒店业、电力行业较高的利润率,不少纺织服装业上公司都将其作为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方向。尽管各个上市公司都有不同的产业选择,但是纺织服装作为主营业务其收入所占比例仍然较高,仅有小部分公司跨界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所占的比例超过纺织服装业。
一、雅戈尔与杉杉多元化竞争力分析
(一)雅戈尔多元化探索之路
1.服装业。主业核心竞争力偏弱。雅戈尔自2000年超越杉杉之后一直保持了市场占有率第一,然而这是建立在服装行业整体缺乏品牌效应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随着九牧王、七匹狼等品牌的崛起,雅戈尔如何避免品牌老化,保持持久竞争力成为其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
2.房地产业。定位模糊,融资能力欠缺。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依托强劲的融资能力。而纺织服装业恰恰是低利润率行业,并不能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支持。雅戈尔在进军房地产业后选择的是不断投入资金囤地,并没有摆脱传统模式。初期取得的成功是借助于行业高增长的东风,在国家严厉的调控政策下雅戈尔显得力不从心。
3.证券投资。风险管控能力缺乏。证券投资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风险管控能力。雅戈尔的证券投资策略过于单一,一旦投资失败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风险。2008年开始的股市持续低迷,使得雅戈尔很难再现投资辉煌,其股票缩水可能还将继续。
(二)杉杉多元化转型之路
1.服装业。服装业务主打品牌营销。杉杉西服90年代红极一时,然而随着服装业暴利时代的结束,杉杉毅然选择了特许经营的形式,开始专注于品牌经营。如今,杉杉已经拥有21个品牌,但是杉杉品牌经营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根据2012年年报显示,杉杉服装业务的净利润仅为850万元,同比下降85.60 %,远低于同行业其他企业。
2.高科技。高科技领域稳步前进。杉杉股份从1997年开始涉足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是我国唯一具备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供应商,并且正极、负极与电解液的市场占有率与销量都位列国内前三。杉杉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功正是源于其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关键电池材料生产技术、完整的产业链条、稳定的客户团队。
3.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收益颇丰。杉杉股份以1.79亿元投资宁波银行捞得第一桶金后,更多地选择投资金融机构包括徽商银行、浦发银行和一些基金公司。2012年半年报显示,杉杉股份投资收益为10 31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3 603万元。杉杉股份深谙“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是最强大的”的道理。但是,如何将二者完美结合,还是个有待探索的命题。
二、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
作为纺织服装业佼佼者的“雅戈尔”和“杉杉”在多元化的道路上选择了不同的方向。雅戈尔选择了以纵向一体化与横向多元化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服装纺织、房地产、证券投资共同驱动企业发展;而杉杉选择了横向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即采取服装、高科技、资本运作等三个板块独立经营的模式。
根据图1,2008年至2010年作为主业的服装在雅戈尔的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房地产旅游业给公司带来的收入却逐年上升,而2011年房地产旅游业的收入明显下降,雅戈尔重新回归主业后,服装业收入在2012年呈现新低。2008年至2012年杉杉股份服装产业与新能源材料平分秋色,虽有小幅波动但收入总体呈现上涨趋势,2012年新能源材料收入占比接近50%。多元化产业布局一方面多角度保障了收入的稳定性,使企业能够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另一方面投资新的领域,由于所从事的业务与主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性,因此,可能加大财务风险。
(一)偿债能力角度分析多元化对财务风险影响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测试短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一般来说,流动比率维持在2左右,速动比率维持在1左右是较好的财务表现。从图表中可以看到,雅戈尔与杉杉的流动比率都只有1左右,短期偿债能力明显偏弱。而雅戈尔在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下库存大量增加,导致速动比率长期低于0.4,且逐年呈现降低趋势,增大了财务风险。近年来,雅戈尔的现金比率只维持在10左右,流动资产中存在大量的存货及应收账款使得即时付现能力较差;而杉杉现金比率保持在30以上,流动资产未能充分利用,现金类资产获利能力不高。在长期偿债能力方面,雅戈尔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0%左右,呈房地产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化,这与其将房地产作为其主营业务相关。杉杉股份的资产负债率能够维持在40%至60%的传统安全区间,但在2011年后达到了50%以上,仍应警惕负债率的攀升。
(二)现金流量角度分析多元化对财务风险影响
如果企业不能通过多元化来获取更多的现金净流量,则多元化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使现金流枯竭导致失败。根据表3,2008 年开始,雅戈尔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问题凸显,2011年更是出现了负值。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使雅戈尔曾一度因支付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工程款而陷入现金流量困境。从近年来雅戈尔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状况和几次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情况来看其财务风险可见一斑。而杉杉股份的经营现金净流量虽没有出现负值但是呈逐年下降趋势,现金流问题正在逐步显现。
(三)存货角度分析多元化对财务风险影响
下页图表4数据显示雅戈尔存货数量居高不下,存货周转天数逐年增加,2012年更是达到了1 546天,而行业平均值仅是382天。由于近两年房产调控政策持续紧绷,房地产销售受到重重阻力,雅戈尔不得不为前几年激进的扩张策略买单。2010 年、2011 年、2012年,雅戈尔的库存总量分别为 187.27 亿元、233.07 亿元以及234.73亿元。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由房地产业业务带来的。相对而言,杉杉股份的库存积压状况并不明显,但锂电池材料库存量较上年底大幅上涨了46.5%。
(四)Z计分模型分析多元化对财务风险影响
Z计分模型被视为财务风险预警的重要工具,它通过利用财务指标建立多元函数模型计算获取Z分值,并将其与临界值相比较,从而判断企业财务风险大小。Z=1.2×Xl+1.4×X2+3.3×X3+0.6×X4+1.0×X5,其中,X1=营运资产/总资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税前利润+财务费用)/总资产;X4=资本市值/总负债=[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数(或有限售条件的股票股数)+ 每股市价×流通股数]/ 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
根据Z计分模型要求,对雅戈尔、杉杉2008-2012年财务报表数据整理计算后得出各参数值如表5、表6(数据主要取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的公司定期报告,每股市价取自于公司各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格,以财务费用替代利息费用)。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雅戈尔自2008年以来Z值长期低于1.81,2012年更是小于1,存在潜在的破产风险,财务状况堪忧。而杉杉2008年至2011年Z值保持在1.81至2.675区间,财务状况并不稳定,而在2012年下降至1.5,财务状况较上年明显恶化。然而,Z计分模型经验证在短期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准确度很高,但模型建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能力,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反思与启示
就市场发展而言,上市公司多元化已是必行之事,关键在于如何走好多元化之路。通用电气作为多元化战略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立足于主业经营的同时对拓展的每一个领域都能有效控制。雅戈尔的多元化发展虽然在短期内成效显著,但它在不断追求做大做强的同时并没有做精。杉杉不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营业收入都与雅戈尔相差甚远,所涉及的高科技领域更是回报周期长、风险大。但是应该看到杉杉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同时拥有成熟完整的产品体系,正在逐步践行“投资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的发展理念。而其在主业服装业务上的滑坡,也是其多元化道路上不可回避的硬伤。
雅戈尔与杉杉的案例也折射出国内一些上市公司多元化的现状,为了提高企业在多元化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慎重选择新的业务,切忌跟风。关注企业是否具备进入该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第二,无论是核心产业多元化还是非核心产业多元化都需要对各业务进行整合,以实现财务协同效应。第三,现金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源泉。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现金流的动态化管理。第四,追求新业务同时不能丧失主业优势。一个发展成熟的主业是对新业务良好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林波.纺织企业财务风险探析――基于雅戈尔集团案例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2:(1).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经营风险 管理观念
企业财务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核算企业业务、反映企业经营成果、预测业务进展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好坏,不仅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本身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存活安全和进展。因此,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一、企业财务管理有着的不足
企业财务管理管理方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一方面,企业相当一部分属于私营、个人合伙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典型的管理方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一部分企业主是读书不成出来进展的老板、被企业淘汰下岗自己创业做老板、城市化过程中获得拆迁补偿拿去投资成为老板,这些老板素质有限,对于财务管理的论述策略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探讨,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理由,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甚者将家庭财务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混为一谈,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管理缺乏制度规范。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未建立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有的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乏力,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糊涂账"、"流水账"等较多;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成本、费用混用;原始凭证不规范,签字手续不齐全,自批、自买、自报等现象较普遍;报表不规范,多报、少报现象较多;会计档案不规范,有些凭证、账簿和报表没按规定要求装订成册和及时分类归档保存。
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监督不力。一方面由于受个人私利的影响,对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信任,由业主管账、夫人管钱的现象较多,缺乏民主理财和监督意识。另一方面一部分财务人员和部分中介会计机构也是多处兼职,对单个企业也只是承担账房先生的角色,没有对单个企业做到一对一的实质性和个性化服务,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
资产管理薄弱,财务制约失灵。一方面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理由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再者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税收法制意识淡薄,税务管理不规范。由于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税收法制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单凭发票进行管理,以发票金额代替会计核算金额,无发票不纳税、无发票不做账,实施发票会计、发票申报的财务管理。往往因为无知而多次违反税收法规政策被查处,偷逃税时常触及刑律,对企业和经营业主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加强财务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对策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存活的根本。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资金运动的体现。资金运行顺畅,则生产经营展现生机,资金运行受阻,则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为此:一要强化资金的调度,集中调控资金流向。要使资金合理运行,必须统筹全局,集中调度。如果企业的财权过于分散,则大量的资金形成不了合力,虽然会出现一些局部的繁荣或生机,但整个企业必将陷入僵局。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坚持预测、计划、制约、考核、评价,要量力而行,坚持量入而出的原则;合理安排投资方向,投资顺序和投资强度。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联系,着重是处理好固定资产投资和营运资金的结构联系。在安排资金计划时,必须首先打足生产经营资金,避免出现生产经营资金缺口,防止挤占营运资金或举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尤其是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购建更应慎重决策。切不可因盲目支付而造成近期资金紧张,远期包袱沉重的投资等决策失误;二要狠抓资金的回笼,疏通资金活动的主渠道。企业资金充裕活化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销售货款的回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行适时的安排,适时的制约,减少和杜绝因财务管理和制约不严带来的经营困扰。三要加强资金管理,必须限储压库,盘活沉淀积压资金。沉淀积压的资金不仅自身有着着损失和贬值的风险,而且会使全局资金僵固。为保证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存储一定的材料、配件是必要的。但是超出限量,高额存储,不仅在观念上离时代和形势要求差距太大,而且还承担着毁损、贬值等风险。尤其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既要承担资金成本这个包袱,同时又导致全局资金周转受阻,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决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强化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成本的高低不仅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而且决定着企业竞争的强弱。因此,成本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的永恒主题,而且是全员参加的一项经常性管理活动。它体现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否扎实、过硬。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这项管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细致的组织工作。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不松手,重点抓好人工费、材料费这两个成本项目,把降低成本的指标层层分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形成企业上下人人关心成本,人人关心效益的新机制。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工人只管干,干部只管算,干算脱节的局面,把工人的责权利统一起来。成本管理实际就是通过成本来计划制约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自负盈亏,经营好坏与企业和职工的利益紧密相关,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存活进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要素。成本如同一面镜子,是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企业各方面管理的成果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成本中,因此成本管理的范围不能限于生产活动,还应扩大到生产组织、计划,材料的采购、供应,劳动力的调配等生产经营各个领域,形成成本的全过程管理和全员管理。成本制约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不断检查标准的执行情况,以成本发生的根源上揭示和浅析差别,发现不足解决不足。
改善和完善财务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领导应倍加重视。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工作“大出纳”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把此项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好,抓出效果。大力支持并协助财务人员履行职责,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秩序,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关心他们的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胆提拔和使用懂业务、会理财的人员,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之道,并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倡议,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进一步转变财务制度管理职能,财务人员要用好新制度赋予的理财自。在做好记账、算账、报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制定出有作用的内控管理制度和办法。以而更好的发挥财务工作的职能作用。财务人员自身要提高对本职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要坚持原则、敬业爱岗、钻研技术、务实奉献、献技献策、依靠群众、创造成效,树立雄心、振奋精神,千方百计做好本职工作。
强化管理,转变职能。市场经济机制运行,迫切需要企业强化财务管理,转变职能,运用“两则”“两制”等新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重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机制。由传统的管财、守财型的管理方式,向聚财生财型管理方式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仅仅满足于守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审时度势地成为企业聚财有方,生财有道的“活财神”。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地存活,并不断地进展自己,除努力增加自己的经济实力。管好用好企业的资本外,必须学会聚财有方,生财有道,必须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和财政金融管理的要求,善于聚财和充分利用社会闲散的资金,广开筹资渠道,“借船下海,借鸡下蛋”,以小钱换大钱,钱中生钱。由被动执行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搞好经营管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企业财务人员,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虚心倾听各方面的有益意见,把振兴企业与财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讨,主动扶持企业的经济建设和进展。与此同时,积极参加市场调查,参与投资论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执行型习惯,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由单纯保障,算账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保障资金供应,搞好记账、算账是财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能。然而“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会穷”。算计是指我们办每件事之前要有可靠的信息和科学的预测,事中要有严密的制约手段,事后要有检查、考核、评价资金结果。总之财务工作要由静态工作向动态工作转变,由“账房先生”向经营管理型人员转变。
强化财务管理,严肃财经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强化财务管理,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的以属地位,使用权财务管理在观念上统帅,在制度上制约,在利益上奖惩各专业管理,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围绕经济效益这个根本宗旨而开展。一是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要学法、懂法、守法、护法,进一步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有关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系,做到处处依法办事,依法经营。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内制约度的管理和执行,把财务日常监督工作纳入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进展机制,切实做到令行禁止,违纪必究,赏罚分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周丽君.浅谈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J].财经论述与实践,2001,(07).
[2]霍卫红.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J].财务会计,2001,(05).
[3]会计监督系统[J].财务会计,2001,(03).
[4]张同信.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防范风险的一些思索[J].财务探讨,2006,(07).
[5]宋良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6]柏富亨主编,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编.财务公司的国际案例[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7]赵志宏主编.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8]朱荣恩,应唯,袁敏编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9]孙静芹著.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0]殷孟波.货币金融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1]王洪波,宋国良著.风险预警机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2]林后春等编著.金融风险及其防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关键词:连锁经营;财务;控制
连锁经营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并通过实施集中化、统一管理形成集团优势,实现“优化物流、降低成本、扩大规模”,从而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连锁经营在我国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日益显示出其经营优势,已成为我国零售业、服务业普遍应用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并加快向汽车、医药、家居建材、加油站等多业种渗透。
一、商业连锁经营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由于商业连锁经营在我国形成时间短,产权结构、经营和运营机制尚需进一步明晰和完善,随着连锁企业不断发展,一些财务风险问题也正逐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连锁企业的经营,甚至产生严重经营风险。
(一)资源配置风险
1、资金严重短缺。商业已进入微利时代,想盈利必须有规模,要规模,必然走连锁之路。大部分连锁企业以连锁店数量比质量更重要的扩张思路来迅速发展,扩张期间现金流量都是净流出,所需资金很多依赖于银行借款,但由于连锁企业信用等级不高、抵押物少,可贷款资金少;另外,大规模并没有带来大盈利,一边开店一边沦陷的现象层出不穷,造成了偿还贷款和支付货款困难。资金链之痛是连锁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块心病,导致连锁企业长期运行在高危状态。
2、人力资源短缺。连锁企业迅速扩张,使得人才需求急剧增长,导致不能获得充足而高质量的人才,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流动性过强,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得连锁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下降,弱化了制度执行和监督力,形成严重的管理漏洞。
3、资本结构不合理。连锁企业的运转都存在着一定冒险主义因素,盲目追求数量的急剧扩张,很少会从维持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资源有效性方面考虑。由于连锁企业的自有资本都不是很高,扩张所需大量资金缺口往往靠外部借贷解决,使得资产负债率很高,财务杠杆系数大,资本结构不能保持合理水平。
(二)经营管理风险
1、统一管理未能得到高度重视。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于统一管理,共同进货、分散销售,共享规模效益。实际中有些连锁经营企业未能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有些允许连锁门店自主进行部分采购并直接付款,使得分散在各门店沉淀资金增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各门店库存缺乏统一调度,库存量加大;各连锁门店之间销售价格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销售竞争,降低经营效益和影响了企业形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际经营过程中的小问题,很可能形成经营管理中的巨大风险。
2、投资内控流程不完善。一些连锁企业股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使得第一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几乎完全支配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进而完全掌握了公司的财务决策执行及监督的权力,项目决策立项缺乏系统科学论证,甚至为迎合领导意志或个人意志进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加上有些投资测算人员水平不高,投资测算现代化手段利用少,投资评估流程不规范,造成可行性研究不充分,仓促上马,导致投资失败。
二、应对商业连锁经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连锁发展事业
1、发展速度规划。连锁企业发展的速度要有科学的控制,环境好的时候,要快一点;环境差的时候,要慢一点。作为连锁企业的负责人,要明白自己资金、负债能力、人才状况等,只是想不断地加快发展的速度,就很可能会“撞车”。连锁企业的问题,往往不是发展太慢而是发展太快所造成的。一定要考虑规模和效益的统一,发展和规范的统一,成熟一家,发展一家,以确保公司健康发展。
2、扩大融资途径。连锁企业要做强、做大,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者银行借贷,往往速度慢,而且容易丧失市场机会。借助资本的力量,以速度领先,同时也解决了资产负债率高等资本结构不合理问题,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目前,风险投资公司(VC)和私募股权公司(PE)对拥有销售渠道和网络的企业比较青睐,连锁经营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有利时机,让企业资本化,引进风险投资,快速、大量融入资金,通过膨胀式扩张,企业就可以快速完成从初创到壮大的过程。“如家快捷酒店”、“真功夫”等连锁经营企业就是通过引入战略资本、加快资本化的脚步迅速壮大的。
3、人才常备化。连锁企业扩张店的数目也好,引进资本也好,最终的竞争,还是在于人才的竞争。积极落实以岗位技能、财务会计、电脑操作、职业道德等知识为主的全员岗位培训和业务练兵制度,并加强绩效管理,从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流程标准化上提高全体员工素质;对于重要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员工,实行适当的股权激励政策,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基础,增强了内部控制的功能。“小肥羊”连锁企业第一大股东将自己近一半股份分配给了公司骨干,为该企业在全国扩张奠定了人才基础。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如果是并购方式取得的新店,更应当特别注重文化整合。要以统一的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和企业标识规范公司文化,保持公司内部文化的统一性,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建立健全适合连锁企业发展的财务控制机制
连锁企业各门店业态相同,操作流程统一,管理要求一致,这就便于企业标准化管理。实行标准化管理,要建立和健全企业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明确审批权限,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保证经济业务正常安全运行。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要发展,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实现预定的目标,就必须重视财务预算工作。它既是决策的具体化,又是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财务预算控制主要体现在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各连锁门店的成本费用开支、资金的流入流出以及筹措,以便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以保证资金按照计划进行收支,避免出现大量短缺或盈余情况,同时也使得成本费用支持得到实时控制,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2、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决策体系来应付对外投资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瞬息万变的投资机会中,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对外投资项目进行决策控制时,一要控制企业决策层人员的组成。投资项目决策的前提是可行性分析,应由来自企业相互牵制的不同部门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投资专家组成,可以使投资方案更趋完善。二要控制决策结果。决策结果不是企业负责人个人投资偏好,而是要广泛听取意见或建议,注重对外投资决策的几个关键指标,如现金流量、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风险等,并权衡各方面利弊的基础上,选择最优投资方案。三要控制记录。对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应当以书面文件的形式予以记录,包括投资决策层人员背景材料、投资项目预计风险、收益的计算过程等,并对这些书面文件进行编号控制,以备日后查考。
3、统一资金管理。连锁企业往往门店分散,如果各门店营业款不能及时划拨到总公司账上,将大大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充分运用资金管理“蓄水池”原理,总部资金管理中心承担资金筹措、使用、调度和管理的职能,门店实施收支两条线,专款专户,专款专用。保证各门店资金收入资金存款能够适时归集到总部账上,各分公司只有查询功能,不能划款和取现,开支所需款项由总部划入。从而杜绝了分公司挪用货款的可能性,保证了货款安全,同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筹资行为必须由总部统一筹划安排,通过建立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控制、规范独立法人门店擅自融资行为,防止出现资金财务黑洞。
4、加强存货控制。连锁经营企业存货是企业资产总额中比重最大的资产,流动性强、周转快,涉及到企业的多个部门、多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存货管理包括采购、验收、存储、发货及发运等环节,为了保护存货的安全、完整,降低存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必须以职责分工、交易授权为基础设计对存货管理进行制约和协调的内部管理制度,并完善存货价值流转记录程序控制,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另外,一定要对存货统一采购,连锁经营与其他经营方式相对比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通过门店增多销量提高,进行规模化、科学化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和费用,也避免了由于监管不到位而给企业造成的风险或损失。
5、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商业连锁企业的地域分布广,门店数量多,信息量大,传统的人工处理信息方式已难以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连锁企业为适应外部市场变化,应建立POS、ERP等高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实现企业的整体管理,消除物理距离和时差概念,高效快速地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同时能够实现业务协同、动态管理、及时控制、科学预测,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使企业充分利用信息,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投资回报率,以科学手段为连锁经营企业在有序的智能化状态下高速发展。
(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为保证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持股比例应保持合理性,或者实施类别股东大会制度,保证各类别股东、中小股东能有充分发言权。首先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其核心作用。其次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再次是明确董事会内部分工,设立专门委员会,如风险管理委员会等。通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可以从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为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运行基础提供保证,减少财务决策和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四)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连锁经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确保制度设计、实施的有效性;对企业各部门、人员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执行有效性。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发展才是硬道理。连锁经营企业应学会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加强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企业的发展重在规模,也重在管理、重在监督、重在制度、重在规划,这一切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切实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真正做到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就可以起到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连锁经营企业方才能够迅速、健康壮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连锁经营有关财务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Z].1997.
2、苏同华.连锁店经营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一)企业筹资环节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
筹资风险是狭义的财务风险,大多数企业的经营都离不开筹资,例如银行借款、民间借贷、股权资本投入等。一般而言,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包括了期限、成本、数量、偿付等问题。期限主要是指企业在筹资的时候是否能够获得符合其对时间要求的资金,如是否可以获得长期资金以支持其长期的投资、是否获得短期资金以支持季节性的资金需求等;成本则是指企业获得的资金是否超过其收益,一旦无法获取低成本的资金,企业可能面临亏损的情形;数量简单而言就是企业所获得的资金量是否足够,是否能够补充其对资金的要求,这是筹资的最基本要求;偿付问题则是涉及到企业是否能够到期足额按期偿付筹资的利息和本金。由于很多的企业难以谋求上市,多数只能通过债务性融资进行发展,而银行借贷、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对企业的信誉要求较高,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否则难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融资。如果企业选择民间借贷则风险更高,其成本较高且一般而言期限都很短,容易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巨大的压力,一旦企业没有做好相应的资金配对,到期没有足额的资金偿还,流动性风险就将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目前,很多企业的融资都选择短期、小额、高频的短期贷款,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二)企业投资环节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
投资意味着投入,一旦无法获得足额的预期效益或者无法保证投资的安全,企业就面临着投资环节中的财务风险。由于投资至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有较长的时间,期间可能有多种无法预估的事件发生,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无法获取预期的经济效益,部分项目无法回收本金,甚至因亏损扩大导致投资增大。目前,中国很多企业的投资效率不高,因融资呈现出短期化的特点,企业难以真正进行长期投资,战略性投资较少,容易导致企业的投资无法全盘考虑,难以获得真正的效益。另外,很多的企业一言堂现象明显,在决策的前期没有足够的尽职调查和市场预判,由于人才的缺失,精细化投资预算没有完成,容易导致企业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环节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环节的财务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环节主要是存货管理、现金管理及资金回收环节等,主要是针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货币现金和应收账款,这些是企业的重要内容。企业需要保持一定的存货量,足够的存货将保证企业的生产正常运转,供货及时,但是如果超额的存货又将占用资金,形成一定的浪费且需要增加相应的仓储管理费用;现金管理则是企业中资金安全和收益性管理的平衡,企业需要保证一定的流动现金,但是过量的流动现金将不利于收益的提升,因为现金本身可以作为货币基金类的投资等,因此企业需要做好现金的管理;资金的回收主要是指企业是否能够及时、足额的收回销售产品形成的应收账款等,一旦无法及时足额收回这些资金,企业将面临利润无法真正实现的问题,影响企业的运营。很多企业在资金使用上没有预算,缺乏计划,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较多,日常流动资产的管理,如存货、货币现金等闲置现象明显且周转率不高,生产中物料、人力、产能等不匹配,管理较为低下,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另外,很多的企业并不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没有成立专门的人员追讨应收账款,部分企业的市场地位不高,难以和客户进行议价,很多的企业真正主动追讨应收账款,对营运资金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一)筹资环节主要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逐步积累信誉,随着信誉的提升,企业融资的可选择范围和金额也更多,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企业在经营中要尽量规范,同时保持良好的市场形象。在具体的操作中,企业需要做好匹配度的管理。在期限上,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资金用途、企业未来的资金回收等进行测算,避免以短期资金进行长期投资的现象,不要出现偿付时间到而内部资金不足的现象,借款期限可以相对长一些或者选择比较有弹性一点的期限设计。企业在融资的时候要先进行内部的测试,对借款的时机、金额、方式等都要有一定的判断,避免盲目借贷。同时,企业借贷尽量使用稳定性强的贷款方式,通过长期的合作降低融资的成本。目前,由于较多的企业面临融资困局,相互之间拆借、担保现象明显,很多企业陷入了三角债的问题中,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难免需要互相担保,但是仍然需要做好相关的调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减少企业的负担。另外,企业要积极扩展可能的融资方式,尽量采用规范性的融资方式。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初始股东的投资和借款,这样容易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限,企业可以积极探讨在可能的优惠政策下选择与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合作,探讨融资租赁、企业债、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进行融资。同时,企业要做好内部的规范运作,在未来市场空间较大的业务品种上做大做强,寻求相应的上市辅助,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二)投资环节主要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企业的投资项目主要有固定资产投资、证券品种投资、无形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债券投资等。企业投资的目的在于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取预期收益,因此企业投资环节中的财务风险控制目的在于保证投资项目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企业要保证投资环节中的投资资金没有浪费或者被挪用侵吞等。企业在投资中需要注意风险控制和决策的科学性。企业要在投资前做好相关的决策分析,很多的小企业就是因为一项投资导致自身破产。企业在决策的时候要能够有专门的队伍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认真分析学习中央和各个地方的政策,避免与政策相违背从而变成落后产能,最终被淘汰,对各个地方的政策学习也要结合可能的案例,分析地方政府的信用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完备性,避免投资成为负担。企业要合理预期项目的未来收益,并分析其可行性,做好事前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测试,避免企业在不熟悉的领域中进行投资,在投资后也需要有懂业务、懂运作的人才进行把关,避免投资后没有相应管理的现象。另外,企业要关注投资可能的风险,在投资中要始终贯彻风险控制的思想,充分考虑投资项目之间的关联性,避免企业陷入系统性风险中,对投资项目的收益评估不宜过分乐观,要保证资金与投资项目的匹配,减少可能的投融资风险。
(三)营运资金管理环节主要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营业资金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如果没有做好营业资金的管理,流动性和效益都会下降,企业无法真正提升其盈利能力,最终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言,营运资金管理至关重要。企业要做好内部控制,利用现代结算工具和手段,尽量减少现金交易,对现金的管理要做到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保障现金的安全,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水平,做好内部费用的控制,加强票据的管理,做好现金管理。要做好营运资金的管理,企业一定要提升其管理的水平,目前很多的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低下,流程控制和管理没有到位,很多的资产浪费都无法控制,这样自然无法做好营运资金的管理。企业要建立起规范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对相关的资产进行入账编码,对存货进行跟踪管理,做好存货与运输、采购、供货环节的匹配,减少资产的浪费,设计好最优存货管理模型并进行实务调试,减少存货对营运资金的占用。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要树立只有真正获得现金的利润才是货真价实的利润这一理念,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在回收中,企业也要根据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些长期合作客户且回款较稳定的客户主要是跟踪管理,避免客户出现财务问题而影响应收账款回收;对于长期欠款无法回收的客户,企业应当中断与其的合作,以法律手段的方式申请财产保全以回收应收账款;对于其他一般的客户,企业应当将回款率也作为销售人员的一个考核方式或者建立专门的人员队伍进行回收应收账款。同时,对于新增的信用客户,企业要谨慎判断对方的信用等级,避免坏账过多的风险,企业内部也需要建立专门的台账,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
关键词: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财务风险
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一大批有实力的集团企业开始出现。很多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外,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对于海外投资的规模和数量一直在不断攀升。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1年,中国在全球直接投资排名第五,累计海外总投资达到210亿美元,可见,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主要方式之一。石油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数量日益增长,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超过2.5亿吨,石油企业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上以多种形式的参与石油经营,才能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战略需要。当前,中国石油三大巨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已经全面展开了跨国业务,尤其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狂飙突进式的海外并购热潮至今依然波涛汹涌,涉及到非洲、中东、南美、中亚等各个多个国家和地区。具体来看,中石油跨国经营主要侧重于亚非洲、南北美洲等地区,分别形成以伊拉克、伊朗、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为中心的经营区域;而中石化跨国经营主要侧重在中东地区,包括伊朗、刚果、俄罗斯、利比亚等地区;中海油主要侧重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尼地区。尽管经营区域所有不同,但三大石油巨头都实现了集团化、整体化的跨国经营链条,从勘探、并购、管道铺设、炼制石油、石油销售等环节都参与运作。2011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大幅降温,交易金额同比降低了30%以上,但中国海外油气并购逆势而上,交易金额高达近200亿美元,为历年来的次高水平。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三桶油”的并购金额悉数进入全球石油公司前七名行列,其中中石化以365亿美元的并购金额排名第二,仅次于埃克森石油公司(并购金额441亿美元),中海油以108亿美元排名第六位,中石油以106亿美元排名第七位。2011年,中国企业总计11宗海外油气并购案中,中石化自己占了5宗,其中收购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巴西深水资产的交易额高达51亿美元,为去年中国企业最大一起海外油气并购案。然而,对国内的石油公司来说,走出去仅仅是开始, 随着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经营业务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挑战是跨国经营带来的资源整合和风险防范。
二、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财务风险探析
由于石油企业集团经营的是特殊的产品—石油,为此,其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其经营活动受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影响较大,其财务活动更加复杂,面临风险也较大,主要由以下几点:
1.石油价格风险
油价是影响中国石油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外石油投资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国际石油价格的跌宕起伏,。例如国际原油期货价格2008年7月一度飙涨至147.27美元的天价,随着危机爆发油价迅速回落, 2009年2月12日跌至33. 55美元的低谷,短短7个多月跌幅就达77%。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在2011年第四季度实际上萎缩了30万桶/日,为2009年危机以来的首次下降。自2011年10月初以来,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上涨了大约27%,4月纽约原油期货合约的涨幅超过了33%。当前,西方国家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已经开始影响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出口每天将减少30万桶,减幅达到14%,由于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其出口减少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石油供应,抬高油价,加之中东地区叙利亚、也门等国局势动荡,地缘政治因素持续为油价提供上涨动力。受伊朗石油出口锐减的消息影响,国际油价更是大幅反弹,纽约油价上涨近3美元,伦敦油价上涨近4美元。一年前的利比亚战乱时期,原油价格因为利比亚产量缺口而上升20美元/桶。伊朗出口规模大约为利比亚的两倍,假若伊朗石油生产因为地缘政治因素中断,预计油价会大涨40美元/桶。石油价格的剧烈变化对石油企业而言,可能会造成巨额的石油投资无法收回,造成巨大损失。
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汇风险,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外汇结算等活动造成的外汇损失。外汇风险是普遍存在的,石油企业投资巨大,而且很多都为海外上市公司,更是面临严峻的汇率风险。石油上市公司在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会因汇率变动而导致账面的损失。近期,受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逐步加大,早在2008年,中石油半年报中就披露出,其外汇损失在6个月内达到10.28亿元。而且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大多投资在经济政治格局不甚稳定地区,如委内瑞拉、尼日利亚、苏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等,这些国家政治格局不太稳定,政策变动性比较大,一般出现汇率大幅度调整将会给我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活动带来巨大损失,另外,这些国家又大多属于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企业难以将利润与闲置资金及时汇回国内。
3.石油合同产生的财务风险
目前基本石油合同模式主要有:租让合同、联合经营合同、产品分成合同、服务合同。不同的合同模式决定了股东与股东、股东与政府之间的出资模式、成本回收和利润分配,直接影响了股东现金回收。另外,资源国政局动荡所引起的合同变更、终止、作废,直接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4.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风险
石油企业投资巨大,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 中风险性最大的还是勘探和开采环节。,石油勘探往往在地质情况及其复杂的地区,有时要向地下延伸几千米,要应对各种地质条件和环境。勘探用的设备和技术往往是进口而来,花费不菲。这些必要支出都加大了勘探的成本。从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勘探活动看,大多集中在一些储量少的地区,或者一些地形复杂、回报率低或者开采风险大的地区,这就对石油企业投资活动带来更加严峻的风险。根据以往的资料,我国石油工业总投资中,有32%的投资因在勘探中没有发现油气而被核销,在勘探总费用中,有80%因没有油气而被核销。即便勘探成功,石油从几千米的地下取出来,还需要钻凿油(气)井,安装采油设备,敷设油气集输管线,建设泵站等环节,有的油气管线长达几千公里,花费上百亿元的巨额资金。
5.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经验不足的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时间不长,对国外不熟悉,缺乏海外运作的经验,尤其是财务人员很多都是大学刚刚毕业,没有经过严格的石油专业培训,难以胜任复杂的国际环境。另外包括语言障碍以及对当地生活习性、工作习惯不了解导致的沟通问题也一直存在。这些因素都对石油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我国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面对着诸多财务风险,必须防患于未然,提早采取应对措施和手段。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旨在针对企业运营中的财务活动认真分析,研究财务现象,从而对其中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得出关于财务风险产生与运动的规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有效运作可以有利于石油企业对企业财务风险隐患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监测,从而使其能敏锐、及时、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防止和消除企业财务风险隐患,保证企业的财务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其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三个指标分别是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特别是针对中石油、中石化等海外上市企业集团,在所有的反应上市企业财务指标中,上述三个指标最能反应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也最能准确地从不同侧面反映石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对这几个指标的准确定量,能使石油企业及时财务危机进行较为准确的预警、预测。
2.外汇风险的防范
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主要与企业结算业务有关,与企业交易中币种的选择密切联系。作为石油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的各种政策信息,也包括国内外很多媒体关于汇率问题的报道,并据此准确预测外汇变动的趋势,做出应对之策。例如在进出口贸易中优先使用本国货币计价,将汇率风险转嫁给对方。但是由于目前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这种方法有很多局限性,因为很多国家或地区并不一定接受这种结算方式。再就是有的国家允许我国石油企业自行选择结算货币,这时我们要尽量选用较为稳定的硬通货进行报价和结算,避免选择对当地货币波动较大的币种,从而带来以规避风险。有的合同中允许采取两种以上的货币种类,例如美元和当代当地货币,这时石油企业就要根据准确的预估和预测,对美元的变化趋势有详细了解,适当调整美元的比例。另外,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多端,石油企业往往业务频繁、涉及款项巨大,有时相差几天,就会造成巨大的外汇损失,为此石油企业在收付款的时候要灵活掌握时间,将汇率损失降到最少。例如当合同中规定的计价货币汇率上升时,这时就要尽量在合同的最后时间收款,可以尽量推迟合同履约时间,或向外方提供信用,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同样,如果计价货币汇率下降时,要想方设法提前收款,督促对方提前履约,或者收取一定数量的预付款,从而降低汇率风险。
3.实行资金集中核算
石油企业集体跨国经营关联众多,单个分公司或者分支机构独立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往往会出现资金投入、使用不当带来的风险发生。而从国际上趋势来看,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将资金管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剥离出来,实行更加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将公司的财务集中化,使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有了质的飞跃和变化,这对于提高集团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和财务费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倡导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石油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目的就是降低资金无序使用带来的风险。首先就是制度保证。石油企业集团要建立完备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流程,将风险防范与控制渗入到每一个细节和环节。资金拨付之前就慎重分析和预测,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与效果认真研究。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的监督和控制,加强审计,督促基层单位加强资金使用效率。事后要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合理评价,为今后的资金拨付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健全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资金使用制度,层层落实,加强监督和责任认定,使财务会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加强计算机在资金集中管理中的使用,减少人为的操作带来的风险发生。
4.加强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最终还要依靠人来完成, 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 关键是要有这方面的人才。据了解,国外大型石油企业都有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很欠缺。为此,石油企业集团要加强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海外工作的财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在会计核算、风险预警、内部控制、资金管理方面都具备一定水准后再派往国外。除了财会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石油知识、金融知识、外汇管理、税务筹划、金融产品相关知识等。另外,还要安排专职人员从事财务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工作,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让财务人员了解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个人涉外业务处理水平增强职业谨慎和识别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少慧,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思考[N],《天然气经济》2006.5.
[2]王 菲 邵康英:海外资金管理模式探讨[N],《交通财会》2009.6.
[3]肖 游:试论财务风险的控制[J].《商业研究》,2006(13).13.
[4]许开录:基于价值最大化目标下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财会研究》,2006(l).1.
摘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负债经营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如何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也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负债经营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正确的进行偿债能力分析与决策,科学地选择最佳筹资方案,努力降低和避免财务风险,从而为企业以最小的成本争取到最大的利润。
关键词 :负债经营;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筹集资金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经济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困难。企业的资金就像企业的“血液”,血液处于正常循环状态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由于企业自有资金有限,从外部借入资金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更长足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2011-2012年我国一些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情况对比如下表,也体现了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
但是企业负债经营可能带来效益的同时,风险也就像连锁反应一样随之出现。曾经的巨人集团、后来的“五谷道场”,都是由于负债资金比重过大,企业极速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维持企业正常的运营,被迫破产或是破产重组。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特点1.可以减少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WACC)
企业债务筹资的成本要小于股权筹资的成本,而且债务筹资所支付的利息费用可作为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这样企业负债经营可以起到减少企业综合资金成本的作用,降低了成本就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2.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企业负债时所支付的利息费用是固定的,它与企业是否盈利或亏损无关。当利润增加时,每个单位利润所承担的利息就会降低,企业的收益就会以更大地幅度提升,产生财务杠杆效应。企业通过负债经营节约的那部分资金,可以用于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
3.具有降低企业税负的作用
负债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会记入财务费用,税前从企业的收入中扣除,这个时候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加,利润降低,所缴纳的税费也降低了,减轻了企业的纳税负担。
4.可以保证企业股东的控制权
如果采用发行股票的方式筹资,就会使股东增多,股权分散,就一定会影响现有股东的控制权。但是如果采用负债经营就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控制权,现有股东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三、企业负债经营引发的财务风险
1.会降低权益资金利润率
财务杠杆效应能够很好地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但由于风险的存在,杠杆效应也会导致权益资本收益的大幅下降。当企经营困难时,由于固定利息费用的存在,在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权益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地速度下降,这就是财务杠杆效应的负作用。
2.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
债务筹资虽然能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迅速获得资金,但同时企业也肩负着到期归还本金的法律责任。如果企业的实际收益未能达到企业的预期收益或是由于经营不善而导致企业的收益率下降,从而导致企业无力偿还债务,不仅影响企业的名誉,甚至可能使企业面临绝境。
3.负债经营无形中加大了再筹资的风险
企业债务到期如不能及时归还,就必须延期或举借更多的资金来归还欠款,债务就像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多。债权人因为担心借款得不到按期归还,可能不再愿意为企业提供资金,所以负债经营无形之中就加大了企业再筹资的难度。
4.属于流动性风险的现金流量风险
由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需求,需要支付一定量的资金,而当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存款或足够的现金流入时,就必须举借新的外债或是将拥有的资产变现,这些都会导致利润减少和筹资效率的下降,以及筹资成本的增加,甚者更加严重的情况是企业直接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四、企业负债经营中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1.选择合理的举债渠道
企业举债渠道多种多样:比如,内部筹集资金,筹资难度小,风险小;外部发行股票,发行成本较高;银行借款,需定期支付利息,偿债压力较大。面对各种筹资渠道,选择合适的举债渠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应在考虑了资金成本、信息传递、财务风险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之上,选择合理的举债渠道。
2.合理安排企业的资本结构
企业负债经营应时刻遵守适度负债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和资金的周转来确定企业的负债规模。企业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财务困境成本和成本,同时也会起到减税的作用,所以负债的企业价值就应该是VA=VB+T-C。(VA 指负债企业的价值,VB 指无负债企业的价值,T 指的是取得的减税收益,C指的是财务困境预期成本现值和成本预期现值)。这就表明,负债可以降低税负,使企业价值增大,但随着税负降低相应的财务困境成本和成本也会增加。所以企业确定最佳的负债规模,必须权衡税负的降低额度和财务困境成本及成本之间的关系。
3.加强企业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一旦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资金链断裂,财务风险就会产生,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破产。所以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加强企业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制定切合实际的负债财务计划
企业制定切合实际的负债财务计划,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反应,有计划就可以发现计划与实际的差别,实时监控,及时控制和修复,财务风险就得到了有效的规避和抑制。
5.提高企业自身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自身信誉和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在无形当中会给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企业拥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企业筹集资金都有较好的影响。所以,提高企业自身信誉和企业形象能更好地建立机制,控制并抵御风险。
参考文献:
[1]梁杰,张悦.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及控制.经营与管理,2010,10:77-79.
[2]张利培.论企业负债经营.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1:44-45.
【关键词】 电力; 风险; 管理
经济全球化、产业技术革新和信息化广泛应用等迅猛发展意味着经济市场的壁垒已被打破,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等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要转变和对全球经济参与度不断深入,我国企业毫不例外地面临着国内和国外市场的严峻挑战。只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构建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才能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不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全面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极为重要的方面,是保障企业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必修之课。
一、及时识别电网经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巨额电网建设投资将带来筹融资业务风险
多年以来,电网企业的盈利能力弱、资产回报水平低,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回报远远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造成电网建设和企业发展资金十分匮乏。以2007年为例,2007年国家实施信贷紧缩政策,不到一年半时间内连续5次提高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调整为7.83%,同期国网系统主业净资产收益率仅为4.32%,低于五年期贷款利率达到3.51个百分点,更远低于中央企业平均水平7.58个百分点。如此微薄的盈利,企业留存收益对巨大的电网建设投资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筹集巨额建设资金给电网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电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依靠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量举债、给电网投资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筹资压力和经营风险。国家对建设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规定,电网建设项目的资本金投入比例为不低于20%。由于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速度,许多网省公司负债额大幅度攀升、财务费用负担沉重,且呈持续刚性增长之势,有的网省公司负债率水平已经达到了80%以上。仅靠自身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等强化经营管理措施消化经营、资金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难度极大,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好发展和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保持稳定良好财务状况这一矛盾是当前电网经营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严峻挑战。
(二)输配电价机制形成阶段的价格政策风险
由于电力价格涉及所有的工、农、商各行业、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居民生活,价格调节的导向作用非常敏感和强劲,同时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等经济调控的手段之一,因而受到国家价权部门的严格监管。国家对电价调整本来十分慎重,涉及到国家行业经济导向、各行各业的承受力和方方面面的利益,电价调整难度极大,须由国务院直接决策批准后执行,加之种种原因,输配电价机制迟迟落实不到位。在操作层面上,由于多方认识不一,输配环节电价涉及的有效资产、折旧水平、权益资金成本、债务资金成本、社会平均运维费成本、资产报酬率等核价参数仍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完善输配电价机制下,形成科学、合理的输配电价水平将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支撑电网经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还需做艰苦不懈的探索。
虽然,容量电价、峰谷分时等销售电价政策已经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我国的电价政策还不够完善、不够科学,分类销售电价改革、科学的分电压等级电价等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电网企业经济利益的政策冲击经常发生,背负着额外沉重的社会成本。再者,随电费征收的政府基金、附加也挤占了合理的电价空间,输配电环节的电价需求得不到及时疏导、合理购销价差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着电网经营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盈利水平。
(三)输配电资产在客观上仍存在安全风险
近年来,由于环境、气候等变化,我国部分地区频频遭受洪水、冰雪、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由于设防标准低,电网输变电资产毁损严重、损失重大。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许多电网输变电设备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电网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对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的客观要求。要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必须淘汰落后技术和推广产业升级,在高度重视主网架结构安全、坚强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配电网、农村电网的投资建设,根本解决设备长期满载超负荷、“带病”运行的问题,强化运行维护管理,不断提高资产安全、可靠性。
(四)电费资金回收的风险依然很大
电费收入是电网经营企业的最主要经营收入来源,且数额巨大。除必须满足定期向发电企业支付购电费用外,还要支付输变配电环节的日常运行、维修、维护费用、员工工资、管理费用以及向金融机构等债权人支付借款利息、向股东缴付一定额度的投资收益等等。2007年国网公司系统售电收入为8 900亿元,年末的应收电费余额为42.5亿元,由于电费收入涉及面广、部分用户流动性强、情况复杂,往往存在用户缴费不及时,甚至恶意欠费、偷逃电费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电网企业营运资金十分紧张,进而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影响。
(五)财税政策和利润分配方式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由于我国电力产业历史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政策支持阶段,向增容用户收取贴费、全国范围征收电力建设基金等,都随着清理、规范政府性收费基金政策而陆续取消,电网建设发展资金来源受到较大影响。2007年财政部、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有企业必须上缴一定比例的税后利润,给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电网经营企业带来了发展资金更趋紧张等影响。多年来,从农村到工矿企业等各类电力用户投资兴建了相当规模的输变配电资产,由于电力资产用途具有唯一性,按照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无偿接受资产视为企业所得,要依法缴纳所得税,这对电网企业有着巨大的压力,也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科学应对、有效防范电网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切实有效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
电网经营企业首先要从保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坚持严格管理企业、依法经营企业和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和资金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落实考核。在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首先根据电网企业的市场风险和特有风险确定投资规模,积极采取全方位、多样化风险管理控制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筹资时机,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确定合理的筹资结构,制定合理的筹资策略,长短期债务资本的布局要合理,避免债务资本的还本付息期过于集中。要拓宽和分散筹资渠道,可采取发行企业债券、从银行或非金融机构借款,科学、统筹安排资金流量、最大限度利用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及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手段。加强对外融资和担保业务管理,强化投资、筹资环节风险控制,降低企业经营和财务运行风险。
(二)建立健全财务预警分析机制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应以财务为核心,形成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统筹协调的经营链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及时反映到财务上来,发挥财务的风险预警作用。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对发现并及时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动态调控,应付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包括三方面的功能:第一,基本监测系统,主要对宏观经济情况、企业适用税收政策的预测分析、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测分析、行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目标变化分析等。掌握这些,可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务政策,宏观环境不利时,采取与之协同、配套的政策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第二,适时监测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主要包括:现金流量监测、获利能力监测、应收账款监测、资产运营能力监测、存货监测、负债能力监测、成本费用监测和销售收入监测。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预警警报,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可能引起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长期财务决策进行监控。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一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些财务决策可能一时没有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却是公司以后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第四,反馈控制系统,根据跟踪检测到的各类风险信息,认真研究对策、制订管理预案、落实管理责任,把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可以说,财务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必须建立一套风险预警、管控机制,形成一个科学、协调的闭环管理系统方可应对。
(三)建立反映企业现值的财务评价指标
这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反映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及趋势;二是可以反映企业繁荣后存在的缺点和潜在的风险。企业的管理者、债权人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要牢记避免错误决策,引导全体员工关注反映企业资本价值的财务指标,强化资金回收风险控制。财务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应收账款加速了现金流出,它虽然使企业产生利润,但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
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一是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建立销售与回款业务的流程化信用管理系统和客户信用分析系统,按期对销售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二是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正确、准确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三是建立销售责任制,层层落实电费资金回收责任,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并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监督,控制电费回收风险,做到对坏账损失能够未雨绸缪;四是谋划好备品备件、废旧设备物资等存货适时销售变现,可通过安全储备、合理订销、监控结构和及时进出优化管理,从而降低电网企业销售等经营环节的风险。
(四)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其次,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再次要及时更新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建立与风险管理文化相匹配的企业文化体系,加强风险教育,使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财务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
各级领导要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各级财务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具有及时捕捉风险、衡量防范风险的能力。在处理每项具体业务时,积极防范,妥善应对,及时化解财务风险。
(五)时时关注外部市场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很重要,其影响企业投资方向和所有面临的风险。所以不可忽视外部环境的作用,应时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经营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负债经营的企业一方面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变化对企业在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因市场格局、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等变化,使企业运营成本和市场投入增大,而引起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增加,使财务成本上升而出现经营亏损。
此外,在电网基建投资技改方面,必须以科学的投资效益观念作为出发点,把收益性、风险性、可持续性有机统一起来。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较高盈利能力的企业往往享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也使得企业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相应使企业有较强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密切关注、深入分析、积极应对因银行紧缩银根、财税政策给电网企业带来的财务和经营风险,企业经营者应当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从而有效避免企业步入财务危机,保证企业财务规划预期财务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重要环节的财务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2008年2月在中央企业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 谭忠富,等.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国电力出版社.
【关键词】医院 负债经营 财务风险 控制
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医院已从以前单纯依靠财政拨款转向要在市场中生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了负债经营这种方式来加速医院发展。所谓负债经营,就是指企业通过从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企业股票或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经营方式。据有关数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医院建设发展中的长期负债增长率达到年均24.5%左右,平均资产负债率则超过了36%。客观地看,负债经营可以给医院带来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短时间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为医院发展赢得时间。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负债经营对外来资金的依赖以及还贷的巨大压力,可能会使医院不得不在还贷的压力下牺牲公共利益,甚至是因为资金链出问题而危及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一 医院负债经营的作用分析
1.负债经营可以改善医院经营条件
通过负债经营,医院可以适度的筹集资金,用来改善经营条件。一方面,通过负债经营获得的资金,医院可以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不断增加专业科室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医院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拥有了更强大的财力,可以加速专业设备的更新,不断提高医院对患者的服务水平。现代医院对大型专业设备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而一些大型医疗专业设备大多价格昂贵,仅仅靠医院的资金积累很难在短时期内采购,使医院错过发展时机。通过负债经营,获得采购大型医疗专业设备的资金,可以迅速解决问题。
2.负债经营可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负债经营使医院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升级换代,不断强化医院传统强项,弥补弱项,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一方面,通过负债经营,医院在获得资金后,可以在能够提高医院竞争力的方面,引进相应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每一个医院都会有本医院最强的专业科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也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通过负债经营获得强化这些科室的资金,有利于强化强项,提高医院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负债经营,医院可以迅速通过人才引进、设备采购等开设新科室,从而弥补医院固有弱项的不足。
3.负债经营可以提高医院经济核算工作
负债经营模式下,医院在面临外部竞争压力的同时,更要时时应对负债所带来的还贷压力,这使得医院不考核加强经济核算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一直以来,医院在财政拨款模式下,缺少经济理念,成本压力非常小,这直接导致医院不重视经济核算工作。而通过负债经营,不做好经济核算工作,不进行更为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而降低医院经营管理成本,医院很有可能难以应对负债带来的还贷压力。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核算工作水平。
二 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风险分析
医院负债经营,是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产物,随着财政拨款的减少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医院发展所需资金不再仅仅依靠财政拨款,从市场中找钱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我们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主要是在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以及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而且财政资金也较少,为了解决医院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医院以负债经营的方式从市场中寻找资金支持也就再所难免,这对于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同样也会给医院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院盈利能力与债务资金成本的不确定性。医院的盈利水平主要依赖于医院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医疗服务水平,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如果负债过多,负债成本过高,很可能因为还款本息超过医院盈利水平而使医院出现资金链断裂。二是负债资金不合理。这主要是指在负债时,合同规定的还款期限等内容对医院不利而引起的医院对债务的疲于应付,财务风险也就再所难免。三是负债经营与现行政策还是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在竞争推动下,医院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国家不允许医院有过高的收支节余,对药价、医疗服务价格等都进行着严格的控制,正所谓收入是计划的,成本是市场的,这也决定了医院的收入与利润十分有限。一旦医院的负债规模过大,这种政策冲突性将给医院发展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 医院负债经营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医院负债经营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庞大资金的注入而使医院获得快速发展,也可能因为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使医院的发展陷入困境,甚至危及医院的生存。医院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既要利用好负债经营的益处,也要控制好财务风险。
1.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
负责经营不是坏事,前提就是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一方面,风险意识是一种习惯,是有利于强化医院管理人员与全体员工主人翁意识的习惯。要加强医院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通过风险意识的教育,提高医院的成本控制水平。另一方面,要坚持负债经营的适度性。医院的发展,特别是医院的口碑,并不是单纯依靠医院的规模与技术设备来决定的,医疗服务水平等软件也是重要因素。同样的,负债经营要坚持适度原则,过度负债会背上沉重的利息,影响医院生存。坚持科学决策与适度原则,可以有效地避免医院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2.坚持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
在医院负债经营的实践中,不乏医院盲目上项目和引进设备,最终拖垮医院的教训。运用好负债经营,有效避免财务风险,要将负债经营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负债经营的初衷是给医院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负债获得引进医疗服务技术设备和扩大规模,提高医院的盈利水平。要真正做好医院负债经营的科学决策,在建立院长负责的科学决策机制的同时,坚持将有助于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角度,科学分析所要投资的项目可能带来的盈利水平,以及医院是否会因此而冲击正常运转,从而决定是否引进负债。不仅是盈利水平,而且要根据投资水平,对投资回报率进行科学的测算。同时,结合整体大环境的分析,判断所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的可持续性,从而确保医院发展的可持续性。
3.选择正确的负债内容
从当前情况来看,医院的负债方式主要有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两种,他们的负债成本是不一样的。对负债成本的考量,是进行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从医院当前的盈利水平来看,要避免财务风险,应该首选负债成本相对较低的商业信用。相对于银行贷款,这种方式还具有先天的优势,即医院经营特殊性所决定的商业信用融资方式的便捷。同时,要注意负债还款期限、还款条件等内容,要给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留出余地,减少财务风险。
4.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为医院发展筹集资金的负债经营作用十分突出,但借款总归是要还的,在开源的同时,节流一样的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使财务风险控制具有坚实的基础。要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必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成本控制,从制度入手,严格财务资金的使用,严格控制医疗器材、药品领用,严格固定资产使用制度,努力降低医院经营成本;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资金,考虑负债到期日与利息支付日,根据医院用款的周期,避免资金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谢明均、谢钢.雷鸣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控制[J].现代医院,2010(11)
1.保证企业经营的资金来源
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以及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证正常的业务经营运转。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比较小,资金积累的速度比较慢,随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产品的推广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中小企业仅仅依靠自由资金以及自身的内部积累,是很难筹资足够的资金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外部融资才能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负债是企业进行外部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其获得资金的速度比较快,获取资金的手续以及程序比较简单,资金成本相对于股权融资来说比较低,限制性条款比较下,因此成为中小企业的一种重要资金来源方式。
2.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防止控制权丧失
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是现代企业筹集资金从而用来生产经营管理的两种重要筹资模式。与其他筹集资金的形式相比,负债经营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资金成本,并防止企业控制权的丧失。首先,负债作为企业资金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成本仅仅高于企业的内部留存资金,比其他的筹资成本都要低,因此,通过负债经营,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负债是债权人与企业签订的一种收取固定利息的契约,其只要求从企业获得事先规定的固定成本,并不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净利率都会高于企业的债务成本,企业在支付完债权人的负债利息之后,还有一定的结余用于分红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通过负债经营,企业可以很好的得到企业权益人之外的资金支持,与股权融资相比,负债经营可以很好的防止企业的控制权的转移,保证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的控制。
3.负债经营可以帮助企业节约所得税
负债经营可以帮助企业节约所得税,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根据我国的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的债务利息的支出可以作为企业经营成本的一部分,从而在税前予以扣除。在同样的经营利润的前提下,企业负债的程度越高,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就会越少,相应的应缴纳所得税就越少,因此,企业通过负债经营,可以帮助企业节约所得税。企业在资本结构中增加负债比例,提高财务杠杆比率,能够帮助企业享受负债经营带来的所得税扣除收益,从而帮助企业降低了税负,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的所得税税率越高,负债经营带来的所得税扣除额也就越大,企业的负债经营的好处也就越大。
4.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已经很难完全通过自有资金和留存收益来完成企业的经营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作为支持,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采用负债经营的模式。通过负债经营,中小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从而迅速的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外,一定程度的负债经营,可以通过债权人的监督来倒逼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从而使得企业能够维持较高的信用等级,从而更加容易的从债务市场上进行融资,并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
二、中小企业负债经营中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中小企业要合理的确定负债规模和结构
中小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时,一定要对于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其他财务经营指标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确定企业的投资和筹集决策,制定合理的负债规模和结构。在确定负债规模和结构中,中小企业应该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进行严格的控制,另外,企业还要重视负债结构的优化,对于长短期债务进行合理的匹配,从而发挥负债经营的最大经济效益,规避债务违约的风险。在负债经营中,中小企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企业要根据销售状况及时的调整负债经营决策。如果企业的销售收入能够呈现稳定的增长,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企业可以适度的提高短期债务的比重;如果企业面临销售状况不景气,企业的现金流呈现不稳定的状态,企业一定要规避短期债务风险,尽量的提高长期债务的比重。其次,中小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资产结构来制定相应的负债经营策略。对于长期资产占比比较大的企业,应该尽量减少短期债务的比重,适当的增加长期负债比重或者进行股票筹资;对于流动资产占比比较大的企业,应该尽量的利用流动负债来进行筹资。另外,企业在确定负债规模和结构的时候,还要对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利率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考量。例如,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可以尽量的利用长期负债,经营规模比较小的企业要多利用短期资金,从而降低资金的成本;企业还要对于长期负债的利率和短期负债的利率进行对比,在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要尽量的多利用短期负债,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2.加强企业负债资金的经营管理
中小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之后,要对于企业的负债资金进行严格的经营管理,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将资金投入收益最大的项目中去,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企业要对于负债资金的规模和还款期限进行科学的安排,尤其要避免将企业的负债资金过于集中在一定的时期内,从而降低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另外,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偿债基金,一旦在债务到期的时候企业没有充足的现金进行债务的偿还,可以利用偿债基金来偿还债务,从而避免企业发生债务违约的行为,防范了财务风险的进一步发生。例如,四川某民营企业就建立了企业的偿债基金,每年从企业的留存收益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来补充基金。2012年,由于企业的产品销路出现问题,企业的销售收入不足以偿还当年企业的到期债务,企业及时的从偿债基金里抽取资金用以偿还债务,使得企业避免了债务违约风险。
3.树立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