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定量分析的方法范文

风险定量分析的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定量分析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风险定量分析的方法

第1篇

Abstra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isks on project objectives,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possibility to achieve the project objectives is important means to make effective risk response planning and control risk effectively.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control, based on comparison of several commonly used methods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 choose the Monte-Carlo method to implement 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 Monte-Carlo method based on repeated sampling test, to obtain sufficiently accurate approximation results for effective prediction the project objectives. This example describes the same method to research the actual 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关键词: 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定量分析;蒙特卡罗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risk management;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Monte-Carlo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074-03

0 引言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或条件,一旦发生,会对至少一个项目目标造成影响,如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1]为了保证项目目标的达成,项目管理团队和组织内全员应致力于在整个项目期间积极、持续地开展风险管理。完善的风险管理需要定义风险管理策略,在事件或问题发生之前就识别出潜在的问题,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析策划风险处理措施,在项目或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一旦需要就启动风险处理措施以缓解对目标实现的不利影响。如果不积极进行风险管理,实际发生的风险就可能给项目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项目失败。

科研项目的成果多为知识产品,较其他生产建造项目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同时科研项目往往有着更严格的经费限制,在项目风险管理和应急储备方面的可支配成本也有限。这使得科研项目必须更加重视项目的风险管理,且需要尽可能精确的分析风险的影响程度,这样才能将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风险清单中优先级最高的风险,进而提高项目管理的有效性。

国内对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起步较晚,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尤其缺少灵活运用定量风险分析方法的能力。本文介绍几种常见的定量风险分析的方法,并以Monte-Carlo方法为例在实际项目中进行风险定量分析。

1 科研项目中的定量风险分析

1.1 科研项目中的风险管理[1] 业界通用的风险管理模型很多,相比较而言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所提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中的风险管理知识领域最为系统和全面。基于该理论的风险管理通常采取以下步骤(图1)。

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中各个活动的主要目的如下:

①规划风险管理:在这个阶段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定义如何实施项目风险管理活动,为各个活动安排充足的资源和时间,为风险管理奠定一个共同认可的基础。②识别风险: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识别潜在风险,分析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以及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并采用统一的格式将这些的特征记录下来。③实施定性风险分析:评估已识别的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④实施定量风险分析:针对定性风险分析中发现的对项目目标存在重大影响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量化的方法评估出每个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⑤规划风险应对:根据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来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并为风险应对措施分配责任人和所需资源。⑥监控风险: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并持续跟踪已经识别的风险以判断监测风险处理措施是否有效,并识别衍生风险和次生风险。

1.2 定量风险分析 通过定性风险分析得到了风险对项目目标影响的级别,但是仍需要定量的分析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这是因为只有量化风险的影响程度才能达到以下目标:[2]

第2篇

沈阳四环快速路新建工程第二合同段桥梁工程主体结构位于于洪区平罗镇上三家村,沈彰高速公路东侧,新蔡线北侧。13m跨径先张预应力空心板梁共计160片,均由项目部预制板梁梁场生产。13m预应力空心板是桥梁工程的主要承力结构,因此保证混凝土的预制质量至关重要,我段施工的13m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施工的相关参数如下:

结构类型:跨径13m预应力混凝土先张空心板梁

混凝土设计强度:40Mpa

钢绞线类型:φ12.7/1860Mp

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砂:碎石:水:外加剂=426:685:1167:162:4.26

水灰比:0.38

砂率:37%

水泥:采用辽阳天瑞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天瑞》

P·O52.5水泥。

碎石:采用辽阳罗大台镇沙浒生产的(5-20)mm碎石(掺和比例:5-10mm 30%;10-20mm 70%)

砂:采用开源清河生产的中砂

水:饮用水

外加剂:北京恒峰永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BHF-9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掺量1.00%

2 裂缝的产生

13米首件预制的个别空心板梁在混凝土浇筑完成拆模后,在顶面沿拉毛纹路及箍筋横向产生长度30~50mm,宽度为0.1~0.3mm的裂缝,顶面纵向也出现30~50mm,宽度为0.1~0.2mm的裂缝。用红色墨水滴灌标注后,将混凝土裂缝凿开,可以发现裂缝深度在1~3mm之间,因此,可以初步判定为温度裂缝或收缩裂缝,这对空心板的受力及使用并不构成影响,但当预应力钢绞线放张后,位于混凝土顶部的抗拉强度会降低、相应的张力会增加,从而会导致裂缝宽度、长度和深度都会有增加的可能,这一情况必须要加以考虑,然后综合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混凝土早期裂缝一旦发生,其渗透性能会发生改变,其暴露于易损伤环境的表面积也随之增大,加速混凝土的老化,会严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裂缝的产生使混凝土渗水、渗液性增大,易造成其内部受力筋的腐蚀,影响到混凝土的耐久性,使其寿命缩短。

3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应及时组织技术人员针对于13米首件板梁裂缝的产生,要对施工中的各个工序、环节进行详细的检查,并认真分析。

3.1 原材料影响因素 水泥采用辽阳天瑞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天瑞》P·O52.5水泥,经检验符合规范要求(检验编号05JH5-3-001),水泥用量:426kg/m3。为普通混凝土的1.5~2倍,由此可见,高强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较大,因此在混凝土固化过程中,出现收缩裂缝的机率也就会大于普通混凝土。同时,在混凝土固化过程中,高标号混凝土构件的水化放热量大,使混凝土的最高温升增加了,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应力加大。在其他因素(养护、外界气温等)的综合作用下,很有可能导致温度收缩裂缝。碎石采用辽阳罗大台镇沙浒生产的(5-20)mm碎石(掺和比例:5-10mm 30%;10-20mm 70%),级配经试验人员抽检符合规范要求,经水洗设备水洗后石料含泥量符合规范要求。砂采用开源清河生产的中砂,含泥量符合规范要求,级配符合规范要求。混凝土生产拌和用水采用机井水,经质检站检验符合规范要求,并达到引用水标准。减水剂为北京恒峰永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BHF-9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掺量1.00%,检验符合规范要求。经分析,混凝土中碎石和砂含泥量没有超标,级配符合要求,但水泥用量较大,达到了规范要求的最高限,这是混凝土表面易产生裂缝的重要因素。

3.2 施工工艺影响因素 混凝土的拌制:拌和设备采用梁场内自备的75型搅拌机,每盘拌和时间为2min左右,时间较短,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取当日混凝土浇筑记录,坍落度经过现场实测,得其值为13mm,据此知水灰比过大,水灰比超过了设计用量,从而引起混凝土干缩量加大,干缩裂缝易产生。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用插入式振捣棒进行振捣,由于振捣过程中存在过振,使混凝土表面粗细集料产生离析,混凝土表面细集料集中现象会发生在接近模板及顶部的位置。混凝土构件的养护。在施工技术交底中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在混凝土表面定浆后立即覆盖土工布并洒水养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及时养生不能到位,水化热、砼体水分蒸发造成表面干化收缩较快,容易造成干缩裂缝,尤其气温高于25℃时更容易产生。现场出现裂纹的构件均是当日气温较高时浇筑生产的。

3.3 内箍筋的影响因素 混凝土和钢筋的膨胀率不同,混凝土的膨胀率小于钢材的,钢筋膨胀所产生的应力大于混凝土表面的拉应力,在混凝土产生大量水化热时,由于钢筋膨胀形变较大,混凝土表面很容易产生裂纹。

3.4 混凝土自身应力形成的裂缝

3.4.1 收缩裂缝。当混凝土固化时,混凝土内部水泥颗粒与水分相结合,使其总体积减少,这一现象称做凝缩;而通过另外一些水分蒸发,引起的体积减小,称之为干缩。凝缩和干缩统称为收缩。在混凝土的内部一般会有一个含水梯度,使其由表面逐步扩展到内部的。当混凝土表面和内部的收缩不均匀时,混凝土内部承受压力,表面承受拉力。如果拉力大于其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收缩裂缝。

3.4.2 温度裂缝。阳光照射、水泥水化放热、夜间降温等外在因素都会使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影响。当达到一定条件时,冷热变化就会在混凝土中出现,产生收缩和膨胀,从而形成温度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小于温度应力时,便会产生水化热过大而引起的裂缝,称之为温度裂缝。在水化热的作用下,使得混凝土内、外表面温差过大,混凝土表面受拉应力,混凝土内部受压应力。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表面拉应力可能先达到并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而产生间距大致相等的直线裂缝(称温差裂缝),本文先张板梁裂纹形态正是如此。

综上所述,板梁顶面产生的裂纹主要是由于早期养护不到位造成的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

4 裂缝的预防措施

4.1 严格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 必须对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检验,并确认合格后才能使用,在高标号混凝土中必须使用高标号的水泥,并保证符合配合比要求的水泥用量,并要求水泥初凝时间不小于45min;使用级配良好的细骨料(含泥量小于2%的中砂);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碎石做为粗骨料加以使用,要求其含泥量不大于1%,小于5%的针片状颗粒含量,拌合前应对粗骨料进行水洗,以保证含泥量及针片状颗粒含量;严格控制水灰比,保证水的用量控制在标准之内。

4.2 混凝土拌和 根据工程结构部位、钢筋的配筋量、施工方法及其他要求,确定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确保混凝土拌合物有良好的均质性,不发生离析和泌水,易于浇筑和抹面。混凝土拌和时间控制在2min左右,若是混合料不均匀,搅拌时间过短,材料的结构很可能会被破坏;要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4.3 混凝土的浇筑 选择一天中温度较低的时间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作业;混凝土的振捣应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作业,振捣棒的移动间距应小于1.5倍的振捣棒作用半径,混凝土振捣到不再冒出气泡、停止下沉,并且表面平坦且泛浆时,便可以边振边将振动棒缓慢提起,避免混凝土由于过捣而产生的离析现象。

4.4 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的养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也是尤为关键的,对防止裂缝的产生也是有很大作用的。①在混凝土浇筑并收浆完成后,用土工布及时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并进行洒水养护,严禁在高温下暴晒,应保证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湿润状态,避免干湿循环。②水化过程中水泥会产生很大的水化热,为避免混凝土温度过高,在侧模外喷水对浇注完成后的混凝土进行散热,防止体积膨胀过大冷却后产生裂缝。③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大于7天,拆除气囊后的孔道部位也应灌水养护。

4.5 芯模 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2.5MPa时,芯模出现漏气现象使顶面混凝土开裂,混凝土顶面产生裂缝,因此控制保证内模外形尺寸尤为重要。

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引言

自集团公司实施内控制度以来,河南油田通过不断健全完善内控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强化内控检查与监督考核措施,使各企业、各层面的风险防控意识及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为有效堵塞管理漏洞、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内部控制检查考核定量分析上还有待继续创新,有待适应精细管理、标杆管理要求,向多层级细化,为科学决策提供管理依据。下面简述内部控制定量分析多层级细化依据和方法,供相关工作者研究探讨。

一、内控管理定量分析精细化趋势分析

1.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是现代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理念,形成了企业管理的一种“精细”境界,从而指明了企业管理的方向,是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中石化集团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大环境看,内部控制管理一定要走精细管理路线。作为向内部控制管理提供管理依据的定量分析方法就必须创新,就必须向精、向细、向深发展,并形成一套规范的分析方法。

2.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完善为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的提供了基础资料。今年,中石化集团公司推进了内控管理体系整合,编制了新版实施细则,明确了职责权限分工,细化了内控矩阵中的内容,落实了控制活动的负责部门、岗位。建立了四级风险清单,针对不同风险拟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点和控制目标逐一对应到每个控制点,建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应关系。上述较为完善的体系建设为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的提供了基础数据来源平台,也使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完全可行。

二、内部控制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设计

1.设计思路

坚持立足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树立系统全面、平衡协调、经济高效、持续改进的创新理念,不断改进定量分析方法,促进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2.设计原则

(1)坚持系统全面原则。系统全面原则,也称为整体性原则,它要求把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时,应该将各个小系统的特性放到大系统的整体中去权衡,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小系统的目标。系统管理要求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力争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效果,同时避免造成管理忙区,也尽量避免重复管理。

(2)坚持平衡协调原则。制定内部控制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应从整个企业协调发展和整体利益出发,发挥分析结果导向作用,调整各责任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企业整体目标与部门管理目标的统一。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工作主管部门要与党群工作、安全环保、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专业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内控工作与各项专业管理、达标工作统筹考虑、协同运行,并在总体运行机制上不断推进现代化管理体系的整合。

(3)坚持经济高效原则。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效益,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一定要关注成本和效益。只有经济高效的体系和方法,才能不断得到管理层支持,才能持续发展和发挥作用。内控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涉及处内部全部单位及部门,所以内控风险防范管理应当关注三方面成本,一是内控多层级定量体系运行本身的直接成本,二是由分析方法运行导致各责任部门工作量增加产生的成本,三是各责任部门之间配合的熟练程度产生的时间等隐性成本。同时还要关注两方面效益,一是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紧盯企业效益目标。二是算好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管理效益账。只有算好帐,内控体系才能受到领导重视,才能切实发挥其作用,才能建立起企业发展真正需要的内控体系。

(4)坚持持续改进原则。持续改进,增强内部控制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满足要求的能力,并形成一种可以持续改进的机制。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该过程使用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他方法,其结果通常导致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3.分析方法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对内控管理体系和河南油田管理实际综合考虑后,认为现阶段实现三层级定量分析就可以满足精细管理的要求。按照差异化理论,设定三个层级,提出三种定量分析要求,明确三种定量评价工作任务,简称“三三三”定量分析组合法。

三层级定量分析方法结果应用:第一层分析用于评优评先,第二层分析用于树立标杆,第三层分析用于辅助实践。

(1)第一层分析是考核评价总分数对比分析,是所有受检单位之间的对比分析。按照河南油田内控手册中检查评价与考核办法,将对全油田各单位进行季度测试程序及年度检查评价,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管理单位。并将内控执行情况纳入本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奖惩措施,根据本单位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年度内控检查评价结果拟定考核方案。

(2)第二层分析是考核评价项目得分对比分析,是所有受检单位之间同种业务管理对比分析。按照“河南油田内控矩阵责任体系表”中明确的矩阵,适用河南油田的共有53个业务流程。第二层分析就是分析评价这些流程在各单位的执行中情况,可以把执行情况好的单位树立为标杆,引导其他单位学习,共同提高管理水平。

(3)第三层分析是考核评价条目得分对比分析,是对不同单位差异化管理中内部缺陷查找分析。按照河南油田内控管理思路,将建立四级风险清单,针对不同风险拟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点和控制目标逐一对应到每个控制点,建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应关系。内控检查最核心的就是查找这个层次的不足,把缺陷可以按照体系设置归结到组织架构、权责分配、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各个类别,便于这些缺陷的管理责任部门不断完善补充,最终成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三、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与管理体系对接分析

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与管理体系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对接,数据来源便捷,评价目的明确,有很好的制度保障,所以可以普及和推广。

1.与内控评价总体要求对接。按照内控管理体系管理要求,河南油田将内控执行情况纳入本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奖惩措施,根据单位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年度内控检查评价结果拟定考核方案。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对应的是第一个层次评价结果,内控管理部门就可以应用这个结果,提交考核兑现报告。

2.与内控检查评价打分对接。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第二层次需要的数据来源于内控检查专家分流程打分结果,与内控体系要求的季度测试报告和年度检查评价对接,并服务于检查评价报告。

3.与内控评价报告内容对接。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第三层次需要的数据来源于内控检查专家分流程节点打分结果,主要与内部控制检查评价缺陷认定对接,并服务于检查评价报告。按照这个结果认定河南油田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并总结体系运行的亮点和经验。

内控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管理应用见表1。

四、仿真分析

下面通过仿真的方法,模拟上述多层级定量分析方法,直观显示上述方法的应用。仿真6个单位、8个内控流程数据,仿真数据见表2。

由仿真分析表2看出:单位3总得分768分,可以评为优胜单位,但单个流程得分没有最高分,没有标杆值。其它单位在不同的流程上得分很高,可以作为单个流程标杆值。

由仿真分析表3看出:各单位、各流程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在不同的流程中问题条目集中程度不同,集中程度越大,问题越严重。

第4篇

关键词:地下综合体 火灾风险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102-02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工程技术也越来越复杂。在地下综合体建筑工程中,地下综合体建筑的体量越来越大,埋深也越来越深,为保证工程建设的成功,工程师必须认识和避免工程在其生命周期中潜在可能的失败。风险分析就是研究处理复杂的工程系统,辨识其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分析这些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及其造成损失的大小,提出控制风险的相关措施,以减少事故发生时的损失。

根据工程风险的定义,若存在与预期利益相悖的损失或不利后果(即潜在损失),或由各种不确定性造成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损失,均称为工程风险。一般而言,在地下综合体建筑工程建设、运营过程中,工程风险R可表示为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期间发生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坏或工期延误等潜在不利事件的概率p与可能后果c的集合,表达式为:R=f(p,c)。具体到地下综合体建筑的火灾风险,则风险定义中的不利事件即火灾事故,不利事件的概率即火灾事件的概率,可能的后果,即火灾事件可能造成的生命与财产损失。

1 地下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

地下综合体建筑根据自身工程特性的不同,及所面临风险问题的不同,其风险分析过程与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进行地下综合体火灾风险评估时,需要针对地下综合体建筑的建筑与装修材料、设计方案、使用目的、消防设计方案、人员疏散方案等,确定工程不同防火分区的火灾风险评估对象、目的及方法。另外根据我国基本建设程序,地下综合体建筑工程一般需要经过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设计阶段,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即进入运营阶段。随着工程阶段的发展,火灾风险也在动态变化,相应各项风险的发生概率、损失以及对于整个工程风险的权重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开展地下综合体火灾风险评估工作应与相应的建设阶段紧密结合,分阶段开展风险评估。

因此,地下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为如下。

(1)根据工程性质与特点,确定火灾风险评估的依据,保证评估的合理性。

(2)根据评估阶段的不同,应明确评估对象与目的,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以实现评估的科学性。

(3)对评估对象要有全面认识,同时对重点风险源应有针对性重点评估,确保评估的针对性。

2 地下综合体火灾风险评估与控制基本流程

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火灾安全风险评估与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相结合,本工程目前正处于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初步设计阶段的特点、任务和目的,开展风险评估与控制工作。

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包括火灾风险的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是对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中存在的各种火灾风险及其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排序的过程。而风险辨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筛选。风险识别是指调查和了解潜在的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风险筛选是对评估对象已识别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二次分析,并根据其发生概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对不构成系统安全风险影响的因素予以剔除。

火灾风险辨识过程可分为6个步骤:火灾风险定义、确定参与者、收集相关资料、风险识别、风险筛选、做出火灾风险识别报告。

在工程风险识别过程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风险讨论会等。对一般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工程的火灾风险宜采用检查表法,对建筑面积特别庞大的或有其它特殊情况的的宜采用专家调查法。

3 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分析方法

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分析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半定性半定量分析。

定性的风险分析是借助于对火灾事件的经验、知识和观察,以及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了解,科学地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类方法,运用这类方法,可以找出工程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的因素,进一步根据这些因素,从技术、管理、教育上提出对策措施,加以控制,达到安全的目的。定性的风险分析不对风险进行量化的处理,只用于对事故的可能性等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等级进行相对的比较。定性分析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容易掌握,缺点是分析结果难以量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人员的经验,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往往需要凭借直觉,或者业界的标准和惯例,为风险管理诸要素(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现有应对策略的效力等)的大小或者高低程度定性分级,例如“高”“中”“低”三级。主要回答“有没有”“是不是”方面的问题,具体采取的方法有小组讨论、检查列表、问卷法、人员访谈法、专家调查法等,该方法实际操作相对容易,但也可能因为操作者的经验和直觉的偏差而使分析结果失准。

定量分析方法的思想是对构成火灾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予数值或货币金额,当度量风险的所有要素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就都可以被量化了。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蒙特卡罗法(Monte-Carlo)、聚类分析法(Clustering method)和等风险图法。

定量分析方法有两个指标最为关键,一个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个是威胁事件可能引起的损失。理论上讲,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对安全风险进行准确分级,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可供参考的数据指标是准确的,可事实上,在工程实际中,定量分析所依据的数据的可靠性是很难保证的,再加上数据统计缺乏长期性,计算过程又极易出错,这就给分析的细化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目前工程实际应用中风险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或者纯定量分析的方法还是有较大的难度,通常采用一些半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

半定量的分析方法通常包括事故树法,事件树法和风险评价矩阵法。事故树法(Fault Tree Analysis,FTA)能对导致灾害事故的各种因素及逻辑关系能做出全面、简洁和形象的描述,便于查明系统内固有的或潜在的各种危险因素,为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还便于进行逻辑运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事件树法(Event Tree Analysis,ETA)是一种图解形式,层次清楚、阶段明显,可进行多阶段、多因素复杂事件动态发展过程的分析,预测事故发展趋势。事件树分析法可以定性、定量的辨识初始事件发展为事故的各种过程及后果,并分析其严重程度。根据事件树图可在各发展阶段采取有效措施,使之向成功方向发展。

根据以上对风险评估方法种类的分析,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工程火灾风险的分析过程与工程建设的阶段有关,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可用的数据有限,通常可采用采用专家调查法(Delphi法)和检查表法,结合历史数据和专家评判,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事件进行识别、排序、量化、分析和评估。

4 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工程火灾风险评估步骤

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工程火灾风险评估可以采取如下技术路线。

(1)充分了解所需要研究的工程情况,收集资料,包括项目背景、设计资料、气象资料、地质资料、工程已有的研究报告等。

(2)研究资料,查看现场,并分别评价层次单元和研究专题。

(3)各评价单元的可能发生的火灾风险事故进行分类识别。

(4)对各火灾风险事故的原因、发生工况、损失后果进行分析。

(5)用定性与部分定量的评价方法对火灾风险事故进行评价。

(6)各火灾风险事件的风险水平进行评价。

(7)汇总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工程的总体火灾风险评价。

(8)结论和建议。

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工程火灾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案研究的基本流程见图1。

5 灰色聚类法在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探讨

火灾风险的评估过程需要用到大量具体的信息和数据,如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的面积,出入口的设置,正常通风及火灾条件下排烟方案的设计,喷淋设施方案设计、建筑与装修材料的使用、地下综合体建筑的使用类型,人流量大小、中控系统的可靠性等。可采用灰色聚类评价法对地下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概率和火灾风险损失水平进行评估。由于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一般都分成若干个防火分区,对其中的每个分区,以该分区发生火灾的几个主要风险因素为聚类指标。

根据对城市地下综合体建筑火灾风险事件特征的分析,可确定火灾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下综合体建筑的使用功能、人流量大小、建筑与装修材料、火灾人员疏散方案、火灾条件下通风方案等主要因素有关。

根据各地下综合体建筑火灾防控设计方案实际情况,对其各项风险指标进行量化并无量纲化,并根据各指标不同灰类的白化权函数值,计算出各加权聚类系数,即得不同隶属关系的聚类行向量,按照最大隶属关系可确定特定城市地下综合体火灾的分区的火灾风险概率等级。

地下综合体火灾风险损失等级亦可通过聚类分析法得到,也可通过专家决策法(Delphi法)确定其火灾损失等级,据此查取风险矩阵表,即可确定某特定分区的火灾风险等级。

参考文献

[1] 谢华.地下商业街火灾风险评价[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2] 李鑫.地下式水电站火灾风险分析与评价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 黄敏.地下商场火灾风险评价及安全疏散性能化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第5篇

【关键词】:海洋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现状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国家海洋事业,越来越多的海洋项目与工程被立项并实施。其中,风险因素成为海洋项目成败与得失越来越突出的重要因素之一。海洋工程是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朝阳工程,所以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以实现将风险有效地控制在决策者预定的范围之内。

一、风险评估的概念

风险评估也称危险度评价或安全评价,它以实际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和工程技术方法,对系统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掌握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从而制定出防灾措施和管理决策的一项工程。

二、海洋风险评估方法

1、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就是对风险的程度用直观的数据表示出来。其主要思路是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以及潜在损失的程度赋予货币金额或数值,度量风险的所有要素(脆弱性级别、资产价值、弱点级别等)都被赋值,计算资产控制成本、暴露程度以及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确定的其它值时,尽量具有相同的客观性,因此风险分析的整个过程及分析结果都能被量化了。

在理论上,通过定量分析能对安全风险进行准确的分级和定义,但这种方法有一些明显的难以克服的缺点:通过定量分析得到的各种数据的缺乏准确性,没有严格且正式的方法来有效的计算控制措施和资产的价值,许多数据的带有个人主观性较强;实施复杂,且工期很长。

其次,用定量分析方法要求同单位的相关人员交流来熟悉和掌握其业务的流程,但这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和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来完成其全部周期,这过程中时常出现员工对怎样计算具体数值发生争执的情况,从而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

2、定性分析方法

风险的定性分析方法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其与定量分析法的区别是不需要对资产和各有关要素赋予确定的数值,而是分配一个相对值。一般通过研讨会、问卷及面谈的形式进行风险分析和数据收集,对相关业务部门的人员,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通常需要借助专业咨询人员的直觉和经验,或者业界的惯例和标准,对风险各相关要素(脆弱性,资产价值,威胁等)的高低或大小程度进行定性分级,例如“低”、“中”、“高”三级等。用这样的方法,对风险的各要素分析赋值后,就可以对这些风险的严重等级进行定性的区分了,既避免了赋值过程的复杂性,且又简单易于操作。相对于定量分析而言,定性分析的准确性要好但其精确度不够;定性分析消除了繁杂而且容易起争议的赋值,使得实施流程和工期大大的降低,但它对相关咨询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量分析基于客观,定性分析过程相对为较直观;另外,定量分析的结果相对直观,且易于理解,但定性分析出来的结果就很难有统一的解释。

目前运用最多的分析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的混合方法,对一些能够明确赋数值的要素直接赋数值,对难以对其赋值的要素运用定性分析方法,这种措施不仅更为清晰的分析单位资产的风险,而且简化了分析的繁杂过程,同时也加快了分析进度。

选择风险分析的判断标准和方法,应考虑行业自身特点,对它们各自的关注点加以区别,灵活制定风险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例如:对金融业来说,丢失数据风险带来的损失远比因短时间业务停顿的风险带来的损失更大;对通讯业来讲,业务停顿风险的损失要比少量数据丢失的风险的损失更大。

三、海洋工程的质量风险的分析与控制

在当前的海洋工程的建造中,对建造中的每道工序都要求必须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否则将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过程以及整体的各项技术的性能。对此,通过公司质量管理部有经验的工作者进行全面的质量风险分析,在质量管理中用动态的、系统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来减少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不合格品。提高各层次的质量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让管理者重视风险问题,且防范于未然,而且在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使得前后管理过程能连贯起来,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质量风险贯穿于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对此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机制与风险分析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质量风险管理作为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风险管理岗位与职责和制定风险管理规则,这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与此同时,要不断更新风险识别检查列表,不断丰富质量风险数据库。

1、海洋工程建造前的预防预报

目前在海洋工程建造过程中,要不断地收集分析各种动态和信息,捕捉风险的前奏信号,以便更好地准备和采取有效的对策,预防和避免可能发生的质量风险。预防措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质量风险发生的机率和风险损失的大小。预防方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当有基设图纸时,对现有的大的节点做好风险辨识,以使整体在可控范围之内;当质量工程师在看到详设技术规格书时就要对要求尖、难、精的控制点做好详细的风险辨识,并做好预测跟踪记录;当拿到加工设计图纸时,对每个报检点及NDT控制点做出详细的风险辨识;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环境(包括大风、温度、季节、湿度等)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要做出风险辨识,保证随时跟踪。

2、海洋工程建造中的防范控制

无论预防措施做得有多么到位,在钢结构项目的建造过程中总存在着质量风险。在风险发生时必须及时进行有效控制,减小风险损失范围和降低程度进一步的扩大。加强工程材料与施工设备的质量管理,保证项目建造质量的物质基础。在质量风险状态下,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产品的质量,避免风险的再次发生。

3、海洋工程建造后的风险补救

在风险发生后,要及时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风险的影响,应尽量降低质量风险造成的风险损失,及时弥补风险损失,以及及时跟踪风险的关闭情况。

四、海洋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在国内研究现状

天津大学的余建星,黄海燕,胡云昌,在海洋平台的安全风险评估中引入概率影响图方法,将风险分析中的FMEA方法和概率影响图的目标定向相结合,构造出了系统分析模型。并通过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关系矩阵的建立,完成了对模型结构的动态描述,并通过程序算法,完成了分析推理的全过程。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欧进萍等人,阐述了海洋平台结构实时计算模型的建立和修正方法,确定了在海洋环境监测的基础上海洋平台结构实时环境荷载,提出了海洋平台结构实时安全评估的方法,并采用Delphi开发工具,开发出了“海洋平台结构实时安全监测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圣坤和秦炳军,对海洋工程安全风险评估理论进行了探讨,涉及了人因可靠性分析技术和动态系统风险评估,并给出了TLP风险评估的实例,对其进一步发的展提出了方向。

结束语

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在IT、建筑等领域中发展的相对成熟,相关技术和方法值得海洋工程风险管理借鉴与参考。尽管海洋工程领域的风险管理研究相对较晚,但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很快得到了广泛认可,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其安全风险监控与管理面临困难和挑战,如何处理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及研究数据的缺乏是始终面临的两个难题。但是,尽管如此,国内外海洋工程项目领域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正蓬勃开展,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正逐步发展并得到应用,海洋工程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李玉刚.海洋平台安全评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国海洋平台.2003

第6篇

关键词 风险评估;故障树;最小割集算法;风险缓解

中图分类号 TB4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128-03

上海区管自动化系统是支持空中交通管制的专用电子系统。通过该系统,空中交通管制员能够对华东高空空域内的航空器进行有序的航行活动管理。随着航班量和系统运行年限的增长,自动化系统的故障率不断上升,如果不及时处理,将直接危险飞行安全。针对该问题,设备维护人员定期对自动化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识别风险源,并确定应对策略。

许多风险评估方法采用专家分析法的方式,该类方法是基于经验的,缺乏可靠的依据。而本文采用的故障树分析法可以对系统故障进行建模,然后通过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计算风险发生概率,并找出系统的故障模式,这样得出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运行情况。

1 故障树分析法简述

1.1 概述

故障树分析法(FauIt Tree Analysis,FTA)是一种演绎分析法,该方法采用树状结构,以系统不希望发生的顶事件作为目标,从顶事件逐级向下分析,直至所要求的分析深度,最深层原因事件被称为底事件。该方法主要可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1.2 定性分析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是通过求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得到顶事件的全部故障模式,以发现目标系统的最薄弱环节或关键部位,集中力量对最小割集所发现的关键部位进行强化,找出控制事故的可行方案。在故障树分析法中,割集是指故障树中一些底事件的集合,而最小割集是指在某个割集中任意去掉一个底事件,余下的底事件集合无法构成割集,那么这类割集被称为最小割集。常用的方法是Fussel-Vesely算法(下行法)。

1.3 定量分析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就是在给定各底事件发生概率的基础上,计算顶事件和中间事件的发生概率、底事件重要度等参数。在具体计算时时,可分析的变量有很多,这里,我们只给出本文应用的内容,即如何通过最小割集算法,计算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基本步骤如下:

2 上海区管自动化系统简介

上海区域管制中心的自动化系统为双冗余结构,系统具备多雷达处理、飞行计划处理、告警处理、旁路雷达处理、记录、回放等功能,目前已为上海区管/终端扇区、虹桥/浦东塔台以及合肥地区的业务运行提供保障。

3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上海区管自动化系统风险评估应用

整个评估流程的详细步骤如下:1)故障树建模:绘制故障树,并在故障树中确定底事件概率;2)定性分析:通过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得到顶事件的全部故障模式,并定性分析底事件;3)定量分析:先确定底事件发生概率,通过最小割集算法推导最小割集发生概率,最后计算顶事件发生概率;4)风险评价和缓解:确定风险等级,制定风险减缓措施。

3.1 故障树建模

上海区管自动化系统故障种类有很多,本文选取最典型故障作为顶事件构建故障树(图1),所有“底事件”(表1),以此为顶事件展开后的节点能够覆盖常用设备(元件)故障类型。

进一步,为了计算,需要确定故障率数据。从理论上讲,故障发生概率应为任一瞬间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无量纲值。但从工程实践出发,我们采用计算频率的办法来代替概率的计算,即计算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的倒数。

由于历史数据统计的是总故障次数,因此计算的底事件概率是对样本数求均值后的结果。另外对于x5事件,由于无法计算数据,因此我们给定一个经验值为0.05。

3.2 定性分析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就是要研究系统故障模式(最小割集)。通过首先Fussel-Vesely算法我们可以求得故障树的全部最小割集:{x1,x5},{x1,x6},{x1,x7},{x1,x8},{x1,x9},{x2,x5},{x2,x6},{x2,x7},{x2,x8},{x2,x9},{x3,x5},{x3,x6},{x3,x7},{x3,x8},{x3,x9},{x4,x5},{x4,x6},{x4,x7},{x4,x8},{x4,x9},{x10},{x11}。这22个最小割集代表了22种故障模式。其中,“x10”和“x11”是一阶最小割集事件,属于结构重要性最高的。该类事件一旦产生,将直接引起顶事件的发生,而其他底事件都处于二阶最小割集中。

3.3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是根据最小割集算法计算顶事件(包括中间事件)的发生概率。3.2节已经求出了全部最小割集,接下来由公式(1)就可求得每个最小割集的概率P(yi),其中,yi={x1,x2,…,xm}为第i个最小割集yi,Pi为底事件xi的发生概率,计算出最小割集概率值:y1~y22。

另一个影响单席位正常使用的重要故障是显示设备无法提供使用。包括BARCO,EIZO显示器,故障率仅次于单席位主系统软/硬件故障。

3.4 风险评价和缓解

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不是根据故障树分析法确定风险故障概率值的大小,而是通过计算概率值确定风险等级。本文根据计算的整体概率范围制定了一个风险等级划分表,如表4。

从表4可知,该风险处于第4等级,属于风险程度比较高的,因此必须对其采取风险缓解措施,根据前面故障树分析法的分析,可从底事件着手,采取相对的缓解措施:如对于DS-10硬件故障除了及时维修外,也可以先期更换电源和风扇来预防故障发生,对软件故障可采用安装补丁等方法来降低故障率。

4 结束语

本文以上海区管自动化系统最常见的单席位故障为案例,构建相应的故障树,通过对实际的统计数据的整理,对故障树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最后量化地计算出相应的风险值,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

今后,对该评估法的进一步研究可以考虑这样几个方面:1)扩大树的广度和深度,将其应用于更多的故障类型;2)可与过去使用的专家分析评估法及其他的主流评估方法进行对比,评价方法的性能。

参考文献

[1]陈文峰等.欧洲猫-X系统管制操作手册[Z].上海:民航华东空管局,2004.

第7篇

关键词:红黏土;风险分析;系统分析; 新九燕山隧道

Abstract: the risk management is the management of tunne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Many factors influence the risk of tunnel, for different tunnel, the type of risk and risk of size also differ in thousands ways. The red clay is one kind has the dilatability clay.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new nine red clay period of yanshan tunnel, the system analysis method, the construction risk factors identification, and the red clay tunnel risk factors for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risk control for tunnel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 basis.

Keywords: red clay; Risk analysis; System analysis; New nine yanshan tunnel

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风险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及地下工程是一个投资大、工期长、专业多、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在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会存在许多不确定和不可预见因素,使得隧道工程在安全性方面面临着风险。对于这些项目进行完善和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可以预见可能出现的危险和灾害,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现行的风险评估理论和风险评估技术主要集中在基于不确定性理论、概率及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决策理论等多种理论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例如:定性分析,有HAZOP(Hazard and Operability) 分析、FMEA(Failure Mode & Effect Analysis) 等方法;定量分析,有故障树/ 事件树分析、层次分析法(AHP) 、概率风险评估(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2PRA) 等方法;介于两者之间的方法,如FRR(Facility Risk View) ;另外,风险评估的理论和评估技术正在将模糊控制、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技术和系统工程中的智能化技术引入风险评估,以使风险评估向智能化的动态系统评估的方向发展。但这些方法在分析的深度,广度上都是不一样的,提供的信息量也都不一样,因此,选用合理的方法十分重要。

目前,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风险评估工作还停留在简单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水平上。在国内、外还没有具体针对地铁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模型和体系,绝大部分问题(如工程项目的决策风险、投资风险、设计风险、施工风险及运营风险的评估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的研究,还几乎没有展开或尚处于认识和初步研究阶段。对地铁工程的风险评估,还仅限于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定性分析和少量的定量分析,还不能对地铁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定量分析,还没有合理的和完整的评估体系、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

本文针对新九燕山隧道红黏土段,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红黏土隧道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施工中风险因子的控制方法,为隧道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2 工程概况

新九燕山隧道是包西铁路二线(包头~西安)控制性工程,全长9353米,隧道起讫里程DK514+049~DK523+402。位于延安市南川河与劳川河上游分水岭处的劳山川右岸黄土梁峁区,隧道于三十里铺一沟左侧进洞,下穿即有线西延铁路洪市沟二号隧道,再穿过九燕山分水岭从前黄土沟出洞,地面高程一般为1158~1335m。隧道进口基岩,山坡表层冲沟发育,地表植被较发育。隧道最大埋深210m,一般埋深34~80m。DK521+177~DK523+397段洞身位于上第三系红黏土地层,红色黏土岩为中等红黏土。含较多疆石结核层富水,受地下水浸泡,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大,工程性质较差。

隧道经过区出露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砂质黄土、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中更新统风积黏质黄土,上第三系红黏土,及侏罗系页岩夹砂岩。其中红黏土分布于隧道洞顶及隧道洞身中,土层厚度约10~50m,棕红色,土质较均一,以黏粒为主,夹较多姜石及黑色斑质物,黏性较好。Ⅲ级硬土。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潜水又分两种:一种分布于小沟及河流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潜水又分两种:一种分布于小沟及河流的各级阶地上,以砂类土及碎石类土透镜体层为含水层,接受河流和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丰富,埋深较浅;另一种赋存于黄土孔隙和裂隙中的地下水,经黄土孔隙下渗至相对隔水的老黄土、红黏土或基岩面上,以下降泉和面状渗滴排泄,水量较小,埋藏随黄土层厚度而变化,大气降水是其补给源。该地下水是造成黄土山坡变形的重要条件之一。

主要的工程措施为,拱墙、仰拱:C30钢筋混凝土;喷混凝土:C25喷射混凝土;钢筋网:HPB235钢筋,直径16;锚杆: 拱墙采用22砂浆锚杆。施工方法采用上下断面法施工。

3 红黏土隧道风险因素识别

3.1 地质风险

红黏土特殊地质

红黏土特性是红黏土隧道施工特殊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影响红黏土膨胀率和强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红黏土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百分比;红黏土的结构特征;红黏土的含水量等。同时膨胀圈的厚度也会影响红黏土隧道风险的大小。

不良地质

隧道经过断裂带、破碎带,隧道地表,特别在浅埋段如出现地裂、地沟等地质现象。这些不良地质会降低围岩的等级,也会为雨水下渗提供条件。

地下水

水对于红黏土性能的影响特别大,是重要的风险因子。地下水和下渗的雨水都会给红黏土隧道带来巨大的危害。

3.2 设计风险

隧道的长度和埋深

隧道的长度和埋深对红黏土隧道特殊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

支护参数

红黏土隧道的变形会比普通隧道大,如何保证隧道施工安全、隧道结构的稳定是支护参数确定的关键因素。

第8篇

1.风险评估技术分析。

1.1根据均值—方差进行评估。在风险评估技术中,利用均值—方差进行的金融风险评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评估方法利用均值、方差对金融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和理论性风险进行验证。在金融投资中,投资风险的大小和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是没办法被准确估算的,但是根据损失相关风险系数,并利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对其估算出一个大概数值。而在风险估算时,可以利用变异风险系数和均值—方差方法等有效评估方法对金融投资风险进行估算。在风险评估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某项金融投资的实际效益对变量随机达成的期望值进行估算,即这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是指评估平均值离散范围与大小后产生的数值,即方差的平方根。当标准差数值比较大时,各组数据间就会呈离散状态,在这种状态表明投资损失有了较为明显的波动,也代表投资造成损失的几率和金额会非常大。而当平均值相同时,在对可能造成风险的多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标准差对部分数据进行直接操作,但是在两组数据的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则需要分析其离散程度,同时利用变异风险系数对其进行对比操作。正常情况下,变异风险系数与偏差之间是呈正比例,在变异风险系数变小的时候,偏差一般不会很明显,也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金融投资风险;而在变异风险系数变大的时候,偏差也会随之变大,这代表金融投资出现较大风险的几率也变大。

1.2根据β系数进行评估。β系数作为评估系统性风险经常使用的指标之一,其指的是资产收益率和市场组合间的关系。对其进行利用的目的是为了依据市场组合来反映出资产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数值。其计算方法。Rm是指市场平均收益率。为了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可以利用在β系数计算方法中加入调整后的收益率,即收益率=(股票买卖价差+股利收入)/股票买价=[±(最高价-最低价)]/[(最高价+最低价)/2]+1/市盈率。

1.3根据风险价值度进行评估。为资产组合提供的独立风险度量就是风险价值度,其作用是为了显示出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其计算公式是:Prob=(P﹥VaR)=1-α,其中,Prob是指资产损失比损失上限大的几率,P是指资产在持有期i内的损失金额,α是指确定的置信水平,VaR是指α水平下可能出现的损失上限。在利用风险价值度进行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时候,可以进行以下讲解:在i时间段内,损失金额不超过VaR的几率有α%。在这里,VaR指的是i时间段和置信区间α%的函数。另外,如今VaR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种较为常用的管理度量。

2.风险评估技术较常出现的问题分析。投资前无法对投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利用均值—方差与β系数对未来的投资进行风险评估一般都是使用一定的历史数据,这就代表评估出来的结果只是体现出了资产在历史某个阶段所出现的损失状况,无法对未来进行准确评估,因为未来和历史是承接关系,有历史才有未来,但是未来也不仅仅是历史的重复,其是历史存在因素和新兴因素的综合体。这就显示出这两种评估技术都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准确评估未来的风险。利用风险价值度进行风险评估也是使用历史数据,因此其也存在滞后现象。

二、风险评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优点进行评估。定量分析的优点是逻辑性比较强,且对数量的分析也比较严密,而且在评估过程中还会利用相应的模型对不同发展趋势进行体现。但是,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缺点。例如由于部分影响因素不能量化,在应用定量分析的时候就不得不将这些因素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评估结果。定性分析的优点能够很好的弥补定量分析的这一缺点,因此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优点进行结合,以便确保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数值的准确性。另外,风险图评估法也是国际金融投资行业较常使用的风险评估技术。

2.利用压力测试方法对VaR计算模型进行检测。利用压力测试方法对VaR计算模型进行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极端情况下金融产品组合的定价。这种压力测试一般包含两个步骤,一是使极端市场产生一定的变化;二是根据极端市场的不同变化情景为金融产品组合定价。根据研究显示,假如VaR计算模型能够和压力测试结合,压力测试方法的使用则会被更加重视。此外,压力测试作为金融投资风险管理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其能够督促金融机构对定量分析方法忽略的因素造成的极端现象进行充分考虑,并促使其研究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极端现象的方法,从而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利用这些测试结果对金融投资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结语

第9篇

中图分类号:TB3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压力管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化工、石油,冶金,医药等各工业生产领域和在输送危险液体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压力管道如果出现泄漏或者断裂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失,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种种原因,例如管理不力,法规不完善,尤其是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我国压力管道普遍缺陷重重,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以最少的成本降低压力管道缺陷带来的风险,一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压力管道缺陷检验的几种主要方法和敏感区域的确定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并对压力管道的风险评估进行初步的探讨。

1 缺陷检验

压力管道的安全关键在于敏感区域的确定,而压力管道的各种技术文件,存储或流通流体的性质与危害性,历史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是我们确定敏感区域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对敏感区域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压力管道的缺陷检验做到有的放矢。

1.1 宏观缺陷检查

在线检验一般从发生事故可能性比较大的位置,或造成后果比较严重的部位进行检验,在管道在运行传送流体的情况下,观察管道是否有泄漏的情况;绝热层是否有磨损或者掉落的情况;检查管道防腐层是否有破损的现象;是我们进行宏观缺陷检查的重点。

在实际检验工作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管道有没有弯曲变形,阀门、法兰,支吊架等基础设施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对腐蚀、泄漏的部位进行标注,并将结果记录在单线图上,以方便后续检验工作的开展和检验审核。

1.2 厚度缺陷检验

厚度缺陷检验是通过对壁厚的测试,发现可能存在缺陷的部位,确定敏感区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对于易受冲刷的部位、有明显腐蚀老化的部位、可能积液的部位、管径明显发生变化的部位等,以抽查的方式进行定点壁厚测试,如果发现异常点,应在异常点附近进行检验,确定异常部位的大小;特别要注意的是,测定的点数要满足检验判断准则的需要,

1.3 表面缺陷监测

表面缺陷监测一般是采用磁粉检测或渗透检测方法,对敏感区域的表面和近表面进行检验。通常情况下,应对以下敏感区域进行表面缺陷监测:宏观检查中发现裂纹的部位、焊缝咬边部位、焊缝修磨部位、绝热层破损的部位、应力集中的部位、腐蚀环境中的管道等。

1.4 内部缺陷监测

内部缺陷检测主要是采用超声波或射线的方法对敏感区域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内部是否存在危险性缺陷。检测的敏感区域主要是焊接接头和使用中发生泄漏的部位,支吊架损坏的部位等。

总之,在缺陷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按上述原则确定检验的敏感区域,采用合适的检验检测方法,确定管道的安全状况,以便以后的检验维护。

2风险评估

根据多年来的事故原因统计表明,大部分的经济损失只有少部分是因为使用高风险设备引起的,因此对所有的设备都进行一般性检验,检验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但如果对在用的压力管道不进行一般的常规检验,而是对管道进行风险评估,综合考虑管道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发生事故后造成的损失程度,将压力管道的的风险划分等级,合理的安排高风险管道和低风险管道的检验和维修投入,在确保管道的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以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成果。

RBI分析方法就是我们想要使用的方法,因为采用RBI方法能使检验管道的费用合理分配,直接降低检验管道的费用,能对管道的风险进行排序,使我们对高风险管道进行重点检验,从而大大降低压力管道的风险,给人们的生命财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保障,所以下面对RBI方法在管道风险评估方面做简单的探讨。

RBI分析方法有三种: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在管道风险分析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现介绍如下:

2.1 定性分析

定性的方法虽然简单,便于应用,用来对压力管道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和造成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评定并用风险矩阵表示风险,但它所产生的结论是比较保守的理论。定性分析可以在压力管道风险显示方面比在风险评估方面发挥更大的,所以我们一般将其用作风险显示的手段。它能够迅速的将压力管道的风险等级进行排队,为我们进一步做风险分析提供方便。

2.2 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RBI评估较定性分析考虑的因素多一些,但需要的压力管道的相关数据也不多,其压力管道的数据采集和风险后果计算是对管道分类进行简化计算,而不是对管道的流量进行详细计算,评价的成本较低。半定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得到压力管道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例如,问答、选择、估算。半定量分析方法同样也可以采用风险矩阵的方式表示压力管道可能出现的风险,对于风险评估的精度要求能满足,所以半定量方法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并欲与发展。

2.3 定量分析

对压力管道定量RBI评估方法考虑的因素最多,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也最多,如压力管道的工艺流程数据,历年维修检修记录,设计资料等,从而获得最准确的评估结果。定量方法可以根据压力管道的类型从通用事故频率数据库中得出所预计的破坏规模的通用事故频率;可以根据管道的实际情况,确定管道的各种因子,然后根据公式求出压力管道实际事故的频率、事故的后果、压力管道风险。定量RBI评估在这三种风险评估分析技术里是最科学合理的,也是未来压力管道风险评估的技术发展趋势,但因为其繁杂的先期准备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由上可以看出RBI的压力管道检验技术是风险评估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经过风险评估后,我们可以把检验重点放在高风险的压力管道上,也可以适当的对低风险管道进行检验,从而在保证管道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成本。RBI技术对压力管道评价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潜在的失效风险作了全面的考虑,它首先对压力管道的风险进行有效排序,然后在风险可接受准则可接受的范围内确定高风险压力管道,并且利用风险驱动因素得出具有针对性的检验策略。RBI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检验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提高压力管道的安全、可靠、有效性,减少成本,缩短检修时间,延长检修周期。

3结语

我国在管道缺陷检验和风险评估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原有成绩上继续努力,学习先进的检验手段和风险评估方法,争取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压力管道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刘展,王智平.俞树荣,等.RBI在压力管道风险管理中的应用[C].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院,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2005中国第二届城市与工业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81-285.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定量分析;管理会计;运用定量

1 定量分析法的定义及重要性

定量分析法亦称“数量分析法”。是运用运筹学、概率论和微积分等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计算工具对与预测目标有关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并建立预测分析的数学模型,揭示影响预测目标各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根据求解数学模型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分析考虑相关的非定量因素并作出预测结论的专门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预测具备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管理,更注重用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方法来“武装”自己,朝着定量化的方向发展。用其精确性、科学性来决策消除某些直觉性和随意性。

2 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特点 1 定量分析法具有科学性和精确性

管理会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尤其是依赖于现代数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区别于传统财务会计方法的定量分析工具,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门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的学科,它的主要职能作用是筹划未来,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料,定量分析法偏重于数量方面的分析,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正确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它的科学性及精确性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赞赏。 2 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具有局限性

(1)客观的经济情况千变万化,影响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虽然管理会计逐渐发展完善了一些定量分析工具,它们把所涉及的变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将数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然后按照预测的前提条件,计算出结果。但对客观经济变化缺乏应变能力,如果其主要问题把握不好,会严重影响预测、决策的结果。

(2)为保证定量分析法质量,需花费大量成本。

定量分析法耗时费力,也更为严格,有时需要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只有保证数据和假设的质量,才能保证定量分析法的质量。这就要求企业为了保证定量分析法的运用,收集大量符合质量标准的数据。但现实中存在着企业现有信息搜集措施不能满足这些工具的需要的情况,企业需花费高额成本来进行信息搜集。当信息搜集成本太高时企业就会拒绝采用,从而导致了这些工具的应用成了纸上谈兵。

3 运用定量分析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因定量分析法在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性,也就对我们在运用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方法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运用定量分析法,我们就需要对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网络时代定量分析法的发展方向加以研究,从而提高运用定量分析法的能力。

(1)重视模型运用的前提。

通常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与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误入照搬照套的歧途。比之于结果计算,取数过程和明确模型前提条件更为重要,更能指导实务。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因为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前提条件,条件符合对模型是正确的,若条件不符合,模型可能不正确,或者误差太大,没有应用价值。所以,会计人员在应用模型时一定搞清楚模型的前提条件。

(2)应注重取数过程。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如果取得的数据不正确,即使应用非常完善的模型进行计算,结果也是不正确的;所以在定量分析时应注意:①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②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③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④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4 网络时代定量分析法的发展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定量分析;管理会计;运用定量 

    1 定量分析法的定义及重要性 

    定量分析法亦称“数量分析法”。是运用运筹学、概率论和微积分等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计算工具对与预测目标有关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并建立预测分析的数学模型,揭示影响预测目标各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根据求解数学模型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分析考虑相关的非定量因素并作出预测结论的专门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预测具备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管理,更注重用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方法来“武装”自己,朝着定量化的方向发展。用其精确性、科学性来决策消除某些直觉性和随意性。 

    2 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特点  1 定量分析法具有科学性和精确性 

    管理会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尤其是依赖于现代数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区别于传统财务会计方法的定量分析工具,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门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的学科,它的主要职能作用是筹划未来,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料,定量分析法偏重于数量方面的分析,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正确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它的科学性及精确性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赞赏。  2 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具有局限性 

    (1)客观的经济情况千变万化,影响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虽然管理会计逐渐发展完善了一些定量分析工具,它们把所涉及的变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将数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然后按照预测的前提条件,计算出结果。但对客观经济变化缺乏应变能力,如果其主要问题把握不好,会严重影响预测、决策的结果。 

    (2)为保证定量分析法质量,需花费大量成本。 

    定量分析法耗时费力,也更为严格,有时需要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只有保证数据和假设的质量,才能保证定量分析法的质量。这就要求企业为了保证定量分析法的运用,收集大量符合质量标准的数据。但现实中存在着企业现有信息搜集措施不能满足这些工具的需要的情况,企业需花费高额成本来进行信息搜集。当信息搜集成本太高时企业就会拒绝采用,从而导致了这些工具的应用成了纸上谈兵。 

    3 运用定量分析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因定量分析法在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性,也就对我们在运用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方法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运用定量分析法,我们就需要对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网络时代定量分析法的发展方向加以研究,从而提高运用定量分析法的能力。 

    (1)重视模型运用的前提。 

    通常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与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误入照搬照套的歧途。比之于结果计算,取数过程和明确模型前提条件更为重要,更能指导实务。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因为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前提条件,条件符合对模型是正确的,若条件不符合,模型可能不正确,或者误差太大,没有应用价值。所以,会计人员在应用模型时一定搞清楚模型的前提条件。 

    (2)应注重取数过程。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如果取得的数据不正确,即使应用非常完善的模型进行计算,结果也是不正确的;所以在定量分析时应注意:①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②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③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④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4 网络时代定量分析法的发展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定量分析;管理会计;运用定量 

 

1 定量分析法的定义及重要性 

定量分析法亦称“数量分析法”。是运用运筹学、概率论和微积分等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计算工具对与预测目标有关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并建立预测分析的数学模型,揭示影响预测目标各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根据求解数学模型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分析考虑相关的非定量因素并作出预测结论的专门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预测具备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管理会计为适应企业管理,更注重用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方法来“武装”自己,朝着定量化的方向发展。用其精确性、科学性来决策消除某些直觉性和随意性。 

2 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特点 

2.1 定量分析法具有科学性和精确性 

管理会计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尤其是依赖于现代数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区别于传统财务会计方法的定量分析工具,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门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的学科,它的主要职能作用是筹划未来,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料,定量分析法偏重于数量方面的分析,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正确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它的科学性及精确性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赞赏。 

2.2 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具有局限性 

(1)客观的经济情况千变万化,影响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虽然管理会计逐渐发展完善了一些定量分析工具,它们把所涉及的变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将数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然后按照预测的前提条件,计算出结果。但对客观经济变化缺乏应变能力,如果其主要问题把握不好,会严重影响预测、决策的结果。 

(2)为保证定量分析法质量,需花费大量成本。 

定量分析法耗时费力,也更为严格,有时需要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只有保证数据和假设的质量,才能保证定量分析法的质量。这就要求企业为了保证定量分析法的运用,收集大量符合质量标准的数据。但现实中存在着企业现有信息搜集措施不能满足这些工具的需要的情况,企业需花费高额成本来进行信息搜集。当信息搜集成本太高时企业就会拒绝采用,从而导致了这些工具的应用成了纸上谈兵。 

3 运用定量分析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因定量分析法在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性,也就对我们在运用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方法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运用定量分析法,我们就需要对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网络时代定量分析法的发展方向加以研究,从而提高运用定量分析法的能力。 

(1)重视模型运用的前提。 

通常管理会计中定量分析法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与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误入照搬照套的歧途。比之于结果计算,取数过程和明确模型前提条件更为重要,更能指导实务。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因为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前提条件,条件符合对模型是正确的,若条件不符合,模型可能不正确,或者误差太大,没有应用价值。所以,会计人员在应用模型时一定搞清楚模型的前提条件。 

(2)应注重取数过程。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如果取得的数据不正确,即使应用非常完善的模型进行计算,结果也是不正确的;所以在定量分析时应注意:①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②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③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④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4 网络时代定量分析法的发展 

第1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控制 定量方法改进 可行措施

前言

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风险控制在银行业务发展中的重要性。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颁布和中国人民银行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如何在银行信贷客户结构及信贷投向调整情况下寻求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1.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1.1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种类

所谓风险就是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而造成损失或者收益波动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着多类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指债务人无法对未来的借贷按期限归还本金利息的可能性,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典型是由于信用危险造成。市场风险是指因为市场价格的波动导致的损失,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及股价风险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因法律事务的处理不当或者是违规等原因造成的法律风险也属于操作风险,从业务线看一般操作风险会发生在零售银行业务和销售商业银行业务。流动性风险是指当银行一旦管理不善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流动性风险,银行投资的失利也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

特别的,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相同的市场,争夺相同的客户群体,并且都采用类似机制的营运模式,产品的种类也不够全面,导致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极不稳定,我国经济发展放缓,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这一切又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寻求出更好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策略。

1.2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即利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通过发放贷款和投资获取收益,其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远远低于其他行业。这一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企业。因此,银行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超过一般企业的风险损失,它具有涉及金额大、涉及面广等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既是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制约力量之一。一方面,银行风险客观存在于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推动银行通过有效风险控制,规避风险负面效应,获取较好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风险推动银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银行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具有警戒作用,能够对银行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成为银行业务过度扩张的有效制约力量。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股份制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风险仍然以信用风险为主,已经初步实现信用风险的计量,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比较薄弱,需要继续强化。具体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2.1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在对待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上,存在两种错误思想认识。一种是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地认识风险,认为风险管理会阻碍银行业务发展,其实不然,只有更好地控制了风险才能使得银行开展的业务更加的深入和安全。另一种是通过减少创新业务或者减少业务范围,通过否定业务效益来控制风险和逃避风险,这样去发展业务就像走进了死胡同,会降低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对于其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以上情况的发生是由于管理理念不够明确,对银行业务研究不够透彻,对知识学习不够明白,不清晰掌握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导致的。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2.2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风险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信息技术运用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传统风险模式的特征:即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常常运用经验分析方法。如在信用风险控制中重视贷款投向合规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分析,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

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严重滞后,不仅使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不能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当中。同时,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2.3风险管理体系薄弱

一是完善的、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还没有形成横到边、竖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三是反应式、应付式活动多,主动性、预见性活动较少,内部控制和管理效率未能和谐统一,无法建立持续监控和改进的内控机制。四是从岗位职责角度看,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五是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特别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专业人才。

体系的健全和独立并且逐步地完善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际银行看,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例如在德国的银行系统,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对风险的分析和业务的判断会更全面、更准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3.1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简述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评估已识别风险的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对风险和条件进行定性分析,并按影响大小排列它们对项目目标的影响顺序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预测分析的办法中比较基础的一种,定性风险分析的目的是利用已识别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发生对项目目标的相应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对已识别风险的优先级别进行评价。但定性风险很依赖风险管理人员的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基础,存在较大主观性,在评估对象情况模糊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历史数据不是很完善或者是没有相关数据的事项。

定量风险分析是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定性分析法排出了先后顺序之后再把风险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定量风险分析一般应当在确定风险应对计划时再次进行,以确定项目总风险是否已经减少到满意程度。重复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反映出来的趋势可以指出需要增加还是减少风险管理措施,它是主动应对风险计划的一项依据,并作为风险监测和控制的组成部分。定量风险分析提供了相当直接的数字,能容易地应用各种逼近模型。定量分析后的许多具体调查工作可以用最小优先经验执行。

定量分析法也包括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一般会有模拟法,概率树分析法,概率分布法以及外推法等等。所谓的模拟法,是利用系统的模型对于系统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将一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因素进行具体的量化。对于一些工程项目一般都会用网络图作为项目的模型。概率树分析法就是按照逻辑学的分析原则,将不同可能的风险原因勾勒成树状,进行多种原因的分析和可能性的推导,其一般是通过结果向着可能产生原因的逻辑分析的过程。概率分布法是把整个事件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然后根据专家的评定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等等来分析不同的可能所占这整个事件一份之中的概率,由于这些事件的互相排斥性,所以这些概率的和为一。外推法都是风险分析中比较好的办法,外推法还根据不同的情况分为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时间序列法,它是根据之前的数据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作为推断事件或者规避风险的总要依据,来推断出来以后的事项之中各项数值以及情况发生的概率以及不同的后果等等。

3.2形成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风险管理方法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方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方面己经达到了很发达的程度。西方银行已建立了庞大而健全的数据库,拥有先进的技术方法,大量使用风险计量模型、数理模型等先进工具对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特别是新巴塞尔协议公布以后,协议中推荐使用的方法,大都在西方银行中有了实际的运用:比如内部评级方法(IRB),风险价值法(VAR)以及操作风险的高级测量法等。除了这些方法外,一些大银行还建立了自己的风险评价模型,比如信贷矩阵模型,对风险的衡量基本上都采用定量的方法。西方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决策中也非常重视定量模型计算出的结果,建立了风险预警模型和机制,对风险及时做出识别和反映,这些都值得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借鉴

我国商业银行应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契机,建设内部评级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风险计量水平,逐渐提高组合风险管理水平,逐渐由定性较多转变为定量较多的方式。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特别是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信息逐步透明,信息渠道的拓宽,为银行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掌握企业信息提供良好了基础,同时也为银行对企业进行风险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银行可通过收集风险产生的因素,建立相关标准化公式或模型,根据公式或模型推导结果对风险进行评级,进而研究风险控制方法,采取有效规避风险措施。同时,信息系统和先进IT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数据收集、处理以及风险量化模型的使用提供了硬件及软件支持,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风险量化更准确、更科学、更具可操作。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将更加强调定量分析,通过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数理化、定量化的特征,逐步由简单的技术管理过渡到复杂的统计分析管理,并最终走向定量分析。但在短期内,风险管理技术还是以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做好定性分析就是要在信息尚不完备的条件下,通过对市场、行业变化趋势的分析,凭借与客户的接触对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甄别。我国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所以,目前主要精力要花费在数据的积累,数据清洗和数据整合上,必须加快数据清洗和补录工作,建立并实行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数据得到了规范,并且在不同的时点都有较高的精确度,定量分析才会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和效果。

4.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管理策略创新

4.1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

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日益强化的监管环境,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隐蔽,更加多元化,更具杀伤力。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种类和范围在明显增多,不仅包括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等带来的信用风险,也包括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环境下,少数基层机构的员工内外勾结、欺诈作案可能导致的操作风险。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汇率走势的扑朔迷离使之还面临着日益凸显的市场风险。在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下,声誉风险也正在成为威胁银行安全的炸弹。如果银行不顾风险导致巨额损失,按照监管要求,就必然相应地进行拨备,侵蚀或消耗资本,或冲减利润,这反过来必然会降低银行的市值。因此,在新的经营环境下,股份制银行要进一步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观念,应把风险管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风险管理内容上,要由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向国家、信用、市场、操作多种类型风险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审批授信等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结合运用模型进行风险的定量分析等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要由事后被动督导型管理为主向源头控制型管理与末端治理型管理相结合转变。在风险管理机制上,要由惩罚功能向惩罚功能与激励功能并重转变;在风险管理对象上,要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范围上,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在风险管理重点上,由强调审贷分离向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在风险管理技术上,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

4.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优化信贷结构

从很多银行的业务报告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一致展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能力。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往往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但中小企业的业务规模、业务种类、经营状况等千差万别,靠经验不足以对企业风险进行科学判别,在此情况下,银行既要保持稳定的收益,又要有效控制信贷风险,这需要借助有效的工具,收集大量的信息,找到与风险相关的各种因素,通过建立公式或者模型,推导出风险严重程度并进行评级,进而考虑如何把握信贷投向,达到最大程度控制风险的目的。同时,在信贷管理方面,可以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离出来专管专放,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做到方便快捷、合规管理。只有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才能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开拓空间,才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4.3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注重技术创新

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方法,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应作为基础环节予以加强。加强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确定是否存在风险,存在哪些风险,存在风险的大小程度,才能为风险管理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风险识别准确性和全面性将直接影响到风险估计、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质量,甚至影响到整个组织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加强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应从技术支持,评级方法和评级应用这个方面着手,完善数据选取,参数估算,映射和参数应用等阶段的风险量化过程。同时,以内部评级系统为核心,开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从全面、系统的角度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要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建立操作风险计量、预报和信息制度,学习和借鉴科学的操作风险计量技术,建立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计量模型,定期对风险进行度量和预测。通过对业务及管理流程风险的系统排查,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并建立“风险库”,确定控制措施和要求。

5.结语

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具有制约性、关键性的综合型工程,在整个商业银行运营系统中起着连接性、协调性的重要作用。应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开始,构建风险管理基础平台。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内控体系评价标准,依托内控体系标准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连续监控,并通过审核、评价和改进,不断主动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安全管理体系的良性改造以及整个商业银行运营系统的长久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的执行力度,深入开展新型定量方法的推广培训工作,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基本指导方针,从而实现定性主导向定量主导的适时全面转变,继而提升整个风险控制运营系统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商业银行产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杨晓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R].CFEF研究报告,2009,(9).

[2]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意识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14篇

关键词:中小银行 数据定量分析 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81-02

一、精细化管理在银行管理中的运用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明确化,目标的细分化和定量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银行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延伸和发展,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细分目标,落实责任,充分运用数据定量分析技术进行精准业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成本核算及风险控制,实现银行效益最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银行精细化管理有三类:第一类是定量管理。主要是利用数据挖掘及数据定量分析技术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客户需求特点,制定并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运作。第二类是半定量管理。主要是运用数据定量分析技术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实施银行管理。第三类为定性精细化管理。主要是运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凭借以往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从定性的角度对目标细分管理及考核。

二、中小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美国及西方的银行业先进经验证明,将金融管理理论和实践、统计分析、数据管理、信息技术等结合起来的数据定量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支持管理决策,实现定量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是未来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今各金融机构围绕金融创新,正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市场竞争,金融市场竞争已达到白热化。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本、客户资源以及网络渠道都处在劣势,中小银行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紧跟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发展趋势,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

2.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升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精细化管理理念源自于提高效率、节约资源、避免浪费,要求对目标进行合理细分、对过程进行科学控制、对成本进行精准算,实现既定投入下的产出最大化目标。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最终的经营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益与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成本与风险控制息息相关,如何把业务经营控制与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是银行能否获得最大效益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小银行逐渐突破了区域经营范围,实施跨区域经营。在中小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张的大背景下,以往的粗放式小银行管理模式的弊端不断凸显,如决策经验性、管理主观性及业务拓展无针对性,已不能适应中小银行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精细化管理成为中小银行弥补粗放式管理缺陷,增强管理科学性,提升经营效益的管理新模式。

3.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银行业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实现银行稳健经营的保障,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集中在风险管理能力上,风险管理能力将构成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元素。目前由于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增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拓展,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尤其对于中小银行,受经营规模、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抗风险能力低,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风险管理更是不容轻视。从细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贷后管理、分析风险数据等方面对风险进行识别、预警和防范,是中小银行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银行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内外部风险,对以上三类风险的定量化管理是对银行监管基本要求。

三、中小银行精细化管理流程

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自上而下的决策机构、职能部室和执行机构,主要包涵银行决策层、管理层及业务层三个层面操作的精细化。

1.决策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决策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包括战略目标制定精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职能部室与执行机构完成战略目标情况进行考核的精细化。

战略目标制定的精细化要求决策机构结合国际国内银行业发展趋势及最新经济金融形势,立足本行实际,充分利用职能部室所提供的数据,对本行内部管理、业务发展及风险管理三方面目标进行正确规划,并制定完整的战略目标体系,为本行各项工作的开展树立明确的目标。目标考核精细化是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激励机制,是对前一阶段精细化战略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也是为制定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参考。实现目标考核的精细化要求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岗位与部门职责体系及考核办法体系,将考核指标落实到个人和部门,实现对战略目标体系考核的公平、公正和全面。

2.职能部室的精细化管理。职能部室管理精细化包括对决策机构战略目标细分的精细化,根据细分目标进行资源配置的精细化,以及对实现细分目标的过程控制精细化。

第15篇

风险意味着损失或者机遇,具有不确定性。项目建设风险一旦发生,会对时间、费用、范围或质量目标,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1)风险管理计划编制。

风险管理计划编制过程描述如何为项目处理和执行风险管理活动。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目标是识别和确定项目风险、风险的基本特性以及对项目的影响。

(3)风险定性分析。

风险定性分析包括对已识别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4)风险定量分析。

定量地分析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对不确定因素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以帮助做出恰当的决策。

(5)风险应对计划编制。

针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对于未知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制定措施,提高项目成功的机会。

(6)风险监控。

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保证风险计划的执行,并评价这些计划对减轻风险的有效性。

2建湖县基本情况及项目概况

建湖县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北部地区,境内地势低洼,沟河纵横,有大小沟河3000条左右,水系网络密布;地面高程在0.8~3.0m之间,全县平均高程为1.6m,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三大洼地之一。2011年,建湖县投入约250万元建设了重点河道视频监控系统以及防汛防旱移动指挥系统。系统建成后,在室内可以用电脑终端,室外可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访问县防汛防旱指挥系统,获取实时水位、雨量及重点河道的视频信息。2011年,建湖县梅雨期降雨量与2006年大汛之年相仿,由于新建防汛防旱指挥系统与近几年兴建的工程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未发生明显的洪涝灾害。

3风险识别及处理

在项目建设前期注重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在项目正式开工前,召开专门会议,制定项目的风险管理计划,确立处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论,对团队成员的风险职责进行分配。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召开风险识别会议,水利局所有科室负责人、所有参加过类似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以及系统的使用方参与会议。利用头脑风暴法、风险检查表法,对项目建设不同时期的风险进行识别、分类和排序,形成项目的风险登记单,初步确定项目建设不同时期的各种潜在风险。召开专题座谈,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风险进行等级评定,更新项目登记单上的风险排序;采用决策树技术进行定量分析,量化不同的风险对项目建设的影响程度,按照定量计算出来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形成风险登记单,分析风险发展的趋势;在项目实施阶段,对风险紧密监控,及时调整应对措施。由此,本项目的主要风险及采取的措施如下所述。

(1)设计风险。

建湖县防汛防旱指挥决策系统工程项目2011年初立项,整体设计仅用了1个月时间就仓促公开招标。由于设计用时太短,招标文件对具体测站和监控点的位置仅精确到镇(区)。测站和监控点位置不能确定,影响了设备接电难度以及光纤架设的路线。为解决此风险,及时召集水利局、站点所在乡(镇)水利站、施工单位、供电部门、光纤提供商等召开沟通会,共同讨论并确定测站和监控点的具体点位,并由建设处、施工单位、供电部门、光纤提供商签字确认,作为合同的附件。测站和监控点具体点位的确定,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有序进行,没有造成返工,按照预先进度完成了合同。

(2)施工管理风险。

由于水利局工作的特殊性,汛期各类防汛防旱应急事件较多、人力资源紧张,针对这种情况,提前测算项目实施所需的人力资源,制订人力资源计划,由分管局长专门负责。有了人力资源保证,即使在项目后期,上级领导要求加快进度来确保2011年汛期项目能完全发挥效益,也能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得到了局领导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3)分包风险。

项目涉及1400多根线杆架设,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及资金去协调地方矛盾,经过对自制和外购的方案对比分析后,决定将光纤架设外包给当地移动公司。由于施工队伍是省内统一调配,其人员和进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当地移动公司的控制,对项目的进度有极大风险。经过对该风险进行较为完善的定性、定量分析,在和移动公司签订外包协议之后,同当地移动公司、设计部门、线路施工单位共同制定光纤架设工程的进度安排,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确保了光纤架设按照既定计划如期完工。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