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理论和实践辩论范文

理论和实践辩论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理论和实践辩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理论和实践辩论

第1篇

关键词:软件编程;接口技术;实现;修正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190-02

在计算机网络项目研究进程中,网络系统工程只有建构完整的软件编程参数和运行环境,才能完成基本的网络任务,而其整体性能取决于软件结构的基本参数和版本。软件编程项目的基本架构是网络服务需求,而接口技术能在此基础上保证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在接口建立相应的数据处理模型,确保相关数据运行维度的升级,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数据管理的稳定性。

1软件编程和接口技术的相关内容

对于软件编程工程师来说,软件编程项目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并且,研发人员要对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预期,对其研制后的应用领域、服务属性以及服务内容等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并且对软件应用后的功能模块也要进行集中的处理和设计,确保相应的体系结构符合标准化计算机应用要求后,才能开始进行编程。在技术实践中,技术人员要结合不同条件,对软件客户的需求进行集中处理,从而更好的设计实现产品功能与服务,借助不同的运维体系和技术研究机制,对软件功能和整体产品的综合服务进行深度分析和处理,以保证相关内容贴合实际需求。同时,也会建构系统化的定义模式,从而更好地区分不同软件的功能和权限属性,而在软件功能接口层级的设计上运行有效的调整模式。

例如,在软件编程项目中,软件不同模块要进行分级和分属性,确保不同模块能独立读取相关信息和要素,需要甄别不同的数据传输结构和数据监督机制,保证相应数据处理维度能符合实际要求,只有提高相关模块的应用价值,才能更好地完成数据运输和传送要求。另外,在件编程中,不同模块的功能和层级属性需要结合软件控制阶段,进行系统化升级。在对设计流程、设计基础架构、设计接口数据结构等问题进行深度处理后,才能更好地发挥软件编程的实际价值。

2软件编程和接口技术的实现路径

在对软件编程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对网络环境和软件之间的关系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软件运行维度和实际应用要求之间的贴合度,也要保证软件实际应用结构符合标准。也就是说,在软件进行编程操作的过程中,要对软件的网络运行环境以及目标等参数进行集中判定,确保相关设计和参数模拟结构符合标准。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网络运行环境会导致软件原有功能属性的改变,且实际技术指标和要求也会出现相应的转移和改变,这就需要相关项目的维护人员结合软件编程的具体需求,建构不同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设计内容,确保软件中不同单元控制不同信息,规避由于一个模块出现问题导致整体软件编程结构瘫痪的问题出现。例如,针对软件编程中出现的问题,该软件模块单元就会被检测到异常,在发出故障信号后,能及时提醒用户进行故障维修,且软件结构中的编程指标也会接受重新设定和处理。

正是基于此,尽管设计过程会添加很多冗余的参数,使得软件编程以及设计效率出现降低的情况,但是,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整个系统的控制效果,确保可靠性和科学性,在软件编程项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接口技术成为了整体软件编程安全性升级的重要技术要求,故障信号正是依托接口技术的处理和编辑进行警报提醒,且冗余的软件结构以及参数单元都能借助接口技术进行屏蔽和管理,接口技术会智能化的进行软件参数筛选,确保保护系统和软件本身的隐蔽信息都能得到有效处理和分布。在软件编程以及接口技术应用过程中,指标设计是最基本的参数,也是整体技术操作模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3软件编程和接口技术的功能修正

在实际软件编程结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能针对相应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功能修正,确保相关运行维度和处理结构之间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

在软件编程和接口技术模块安装完毕后,技术人员要进行统一的产品运行测试,从而保证软件应用过程符合相应标准。在具体的测试中,主要是对软件功能、软件内系统模块以及不同隐患问题进行集中处理,从而建构有效的使用管理模型,针对软件的漏洞和不足及时制定相应的软件补丁。另外,软件也要经过产品升级、产品革新等步骤,毕竟互联网运行结构和运行环境在时时变化,软件编程和接口技术也要实现有效的升级和优化,针对临时性和动态化的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维护基础切实有效。而针对软件编程以及接口技术的性能更正问题,相关技术人员也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切实维护软件各项服务以及功能的运维体系,利用统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综合分析软件的操作性能以及价值空间,确保软件结构能更好的发挥其实际功效。

在对软件进行对比和评估操作的过程中,也要利用相应价值和运行维度对软件的功能属性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相应的功能分区能发挥其实际作用。其中,利用接口技术对硬件和软件进行有效分析,也要对失效区域进行系统化划分,保证相应问题模块能得到有效处理。也就是说,接口技术能有效的对逻辑褥洞以及实践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管控,从而为软件编程项目提供最好的维护。接口技术也能按照不同的问题以及相应运行维度,对软件的问题区域进行处理,并且建立有效的拟定方式和管控策略。

在计算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软件编程以及接口技术将实现更丰富更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在技术研究和科学重点分析上,也要对功能单元进行集中处理。比如,在接口处有效的设置芯片,或者是连接相应的智能设备,确保接口技术能有效对微机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维护,也能对干扰信号进行有效屏蔽,保证干预能力能发挥最大功效。

第2篇

【关键词】变电站;施工;监理

1 变电站施工的基本特点

作为整个宫殿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在设计及建设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首先,变电站的建设在地质与地形方面有着较大的条件限制。新建变电站通常要依照供电系统的整体需要,再选择供电网络中的某区域进行布点、建设,因此会遇到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继而使得变电站的工程施工难度加大;其次,与普通工程施工相比,变电站工程施工的精密程度以及所运用的设备和综合自动化程度要更高,许多项目均有着更为专业的施工标准和要求;再者,变电站工程质量要由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以及施工设计等多个阶段的工作而决定,因此必须要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做到各环节的有机统一,才能保证顺利完工;第四,监理方的主要任务是对变电站的整体施工进行现场的协调与监督,而目前变电站工地现状是一个监理人员,被施工人员通称“某工”,这些监理人员几乎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现场管理经验,不懂工程监理程序,对于监理规范更是一窍不通,他们在现场的监理工作,认为是监督管理别人的,而并非是提供服务的监理工作者,更没有工程师职称,也未通过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这就造成了监理队伍门槛低,素质差。

2 遵守法律法规,严把质量关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本着创优质工程的宗旨,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公司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中的有关程序和国家规程规定的有关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施工,施工工艺和质量满足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要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对关键项目、薄弱环节、新的施工技术和安装工艺组织技术攻关、质量攻关和工艺改进活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必要的管理措施,实行预控,达到逐步提高工程质量;落实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开展各项质量竞赛活动,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使职工具备“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工作态度,把工程隐患和不满足运行要求的缺陷消灭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和运行之前,为项目法人提供满意工程;坚持技术交底制度,即施工前由公司对项目经理部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工作,贯彻项目法人的要求、设计意图,对施工技术要求、质量标准、施工方案等进行详细说明,使施工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坚持质量三级检查制度,建立质量跟踪卡,做到上道工序没检查不得进行下道工序;定期向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通报质量情况,提供质量检查结果和有关记录;积极配合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组织的各项检查和验收工作,同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检测手段;施工检查及评级记录必须有项目法人代表签字;隐蔽工程、关键工序邀请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到场,接受他们的监督和检查;前后衔接的分项工程,在前项工程结束后,经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入下一分项工程的施工,并提交有关的资料和施工记录;施工中与项目法人、设计代表、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互相协作,沟通思想,共同协商,解决实际疑难问题,共同把好质量关,争创优质工程。监理单位针对进度情况,适时组织召开进度专题协调会,研究对策。抓进度时,要注意方法态度,要站在施工单位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施工单位想办法、出主意,想方设法具体地落实增加机械和人员,保证材料供应,保证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从而保证了进度计划的实施。

3 严格控制安全措施

变电站工程项目的主要特点是综合风险指数超高,危险源点比较多。一个小小的隐患或者失误,都有可能引发电源点到电网或用户的系列重大事故。电力行业的安全文明施工要求最严,施工现场布置整齐有条理,材料分区堆放,各种安全标识齐全美观;在现场,从项目经理到施工管理人员、作业工人,着装统一,按规定佩带不同颜色的安全帽,便于管理;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教育课,每天坚持班前安全会;经常组织施工工人的安全学习考试,有时还采取奖励措施,对通过考试的人员进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安全工作做得生动活泼。对于新上岗的工人,必须通过安全教育和考试合格才允许上岗;严格执行安全作业票制度,只有开具了安全作业票,才允许进入现场施工,并且要求班组长随身带好作业票,便于随时检查。在监理工作中,监理人员要经常督促检查这些安全文明工作的落实情况。在每日的安全巡视中,要注意吊机、钻孔桩机的钢丝绳、基坑边坡、配电箱、脚手架等危险源的安全情况。监理过程中除了采用W(见证)、H(停工侍检)、S(旁站)等监理手段外,建立起一套针对项目特点的教育、责任分解、安全交底、考核、通报等安全监督工作流程。

现场监理人员应坚持严格的请示报告制度,发现安全隐患,立即要求相关责任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责令立即停工。在监理意见得不到落实时,监理人员应该及时按相关规定向业主及当地安全监管机构报告,并保留相关书面资料。

4 勇于摒弃传统监理思想,树立服务观念

监理单位必须要敢于摈弃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地转变思路,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第一,要主动和承包方深入探讨承包合同,尽最大努力协助承包方有效地规避风险,减少在整体施工中与业主方面的矛盾与冲突;第二,要主动向施工监理的两端延伸监理工作,因为运行变电站改扩建项目在整体设计的过程中有可能会由于设计部门对变电站现场施工条件和设备运行的基本状况了解不够,而导致工程在开工之后产生设计上的变更,监理必须要提前主动参与,向上延伸监理服务,在项目初设审查阶段就发挥自身的积极能动性,提出相应的建议。

综上所述,变电站的施工监理工作对于我国社会的整体稳定以及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变电站施工监理的有效性,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使监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将质量问题的发现与控制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继而保证变电站的工程能够达到安全、优质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幸福.浅析电站厂房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措施[J].建筑施工,2008

[2]柯东敏.变电站地网的运行、维护及改造的探讨[J].引进与咨询,2008

第3篇

关键词: 城市设计;郑州;发展演变;“V”字型;有机多组团模式中图分类:F29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郑州为河南省会、五朝古都、中国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及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是拥有3600多年建都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近年来,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给郑州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郑州市城市空间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02年开始实施建设的郑东新区,奏响了郑州城市框架大发展的序幕,郑州城市空间格局发生了百年来的大突变。

二、近现代郑州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1.解放前的郑州(1909-1949)

1910年,京汉铁路与洛汴铁路(陇海铁路前身)在郑州城区外西南角交叉,并设立火车站。从此,郑州铁路交通枢纽地位确立。随后,小小的郑州依靠商业渐趋繁荣,1927年郑州设市, 1928年,郑州城区规划面积已达到10个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5万,远远超出历史上的古城(0.65平方公里)的大小,郑州也成为河南仅有的两个省辖市之一(另一个为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从1930年代到40年代末,实际上整个郑州的建设多处于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段。此阶段铁路建设对于郑州城市空间产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双“V”字型结构,东北、西南区域地势开阔,西北、东南区域面积狭长。古城区位于车站东侧,在铁路建成旧城区长期发展缓慢,城区较小,铁路建成后古城区与铁路间的用地开始迅速发展,此后城市建成区主要集中沿铁路方向的东侧延伸发展,形成了铁路与古城区之间的现今老城区地域。

2.解放后的郑州(1949-1978)

1949,郑州人对于郑州的建设,投入了更多的热情, 1953年郑州被确定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郑州开始快速发展。1954年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后,郑州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郑州形成了“一心两片、铁路分割”的城市空间格局,即以火车站及二七广场为中心,铁路东为行政片区,铁路西为国棉轻纺工业生产区的格局。

在1955年10月,在哈雄文和慕欣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苏联专家巴拉金以及其他规划专家的进一步修改、完善,郑州规划上报国家建设委员会和城市建设总局。这是郑州市第一个上报国家并得到批准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按照1954年编制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工业项目主要沿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一侧布置,职工居住用地与工厂带状平行布局,构成了郑州市工业区沿铁路线一侧带状布置的基本格局。同时,基于交通枢纽地位的重要性,国家在郑州设立郑州铁路局和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数万铁路职工进驻郑州,其生活区主要集中于京广铁路西侧、陇海铁路两侧,郑州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总体来看,由于这一时期郑州城市功能与性质的定位,城市空间主要以京广铁路为界,陇海铁路为轴,东西双向扩展。西区为工业区及仓储区,成片状沿陇海铁路布置,东区为行政文化区,由省委、省政府所属机关及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构成。

3.改革开放后至二十世纪末的郑州(1978-1999)

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商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郑州形成以二七广场为中心的商业聚集区。整个市区道路以此为中心,向四面延伸,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先导,居住用地成为城市扩张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并沿城市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蔓延,但由于铁路北编组站及两大铁路线的阻隔而形成的双“V”字型城市结构的形成与加剧,西北与东南方向内区域发展滞后于其他地区,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真空地带”。

1980年以后城市化地域外向扩展显著。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生产、生活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沿原工业区扩展。城市用地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服务功能在城市各项功能中的地位上升,居住用地和科研用地向城市东、东北和西南方向均有较大规模的扩张,城市用地沿原建成区边缘向外扩展,尤以生活居住用地向东北、西南方向的扩展最为显著。城市形态近似团块状,向外扩展势头迅猛,城乡之间用地矛盾激化。这期间的特点:第一,交通线路的延伸成为城市化地域扩张的先导。第二,居住用地向城市东北和西南方向蔓延,城市发展轴间用地被填满并凸出。

1990年以后,学术、科研机构用地最先向外扩展。大量学术、科研机构在距离建成区较远的郊区建成,这些机构占地面积较大,主要沿交通线分布,充当了城市化地域扩展进程的先锋。对于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演化,也促进了城市化地域的扩张。在市场机制调控下,城市地域结构日趋合理,各种功能用地按其付租能力高低重新分布,以二七塔为核心形成了中心商业区,原来位于市区中心的工厂、企业出现外迁倾向,纷纷从建成区内部向郊区迁移。

可以说,从1954年规划确定了整个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格局之后,城市空间的发展一直在此格局之上向外扩张,出现“摊大饼”蔓延式发展态势,而整体的空间形式并无大的转变。也就是说,郑州城市空间在近百年的城市发展历史时期内在空间结构还属于单中心结构。

4.二十一世纪的郑州

2000年之后的郑州,经历了城市发展史有史以来的最大的扩展与更新。

2001年8月,郑州面向海内外对郑东新区规划进行国际征集。经过国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的反复评审,日本黑川纪章方案脱颖而出。黑川方案拓展了郑州“V”字型产业带的东向延伸,把机场的这一块设计了一个环形的路网,叫环形城市,采取了一个周边谁都不连的一种姿态,这种姿态有一直最大的好处,就是要克服地块的边缘性。经过多次调整之后的郑东新区规划,范围西起原107国道,东至京珠高速公路,北起连霍高速公路,南至机场快速路,总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比当时郑州市已建成市区的规模(建成区面积132平方公里)还要大。2002年12月,在世界建筑师联盟年会上,郑东新区概念规划荣获中国首个“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全力打造大郑州都市区将是整个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郑州未来也将会与东南西北四个紧邻的都市外边缘区域共同构筑出一个大郑州。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草案)提出大郑州未来的总体布局设想:“两核六城十组团”(见图2)

两核: 郑州新区与中心城区

六城:

航空城――亚洲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67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左右。

新郑新城――寻根问祖的文化名城,到2020年,新郑新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万人。

中牟新城――中部一流现代服务业新城,到2020年,中牟新城建成区面积达到6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万人。

巩义新城――都市区宜居工业城,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8万人。

新密(曲梁)新城――曲梁要建宜居服装城,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5万人。

登封新城――禅武之城、影视之城,到2020年,登封新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万人。

十组团

宜居教育城、宜居健康城、宜居职教城、新商城、中原宜居商贸城、金水科教新城、惠济高端服务业新城、二七生态文化新城、先进制造业新城、高新城。

到2020年,郑州建成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主城区建成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化率达到80%。

由此,通过郑州中心城区两核六城十组团的强化,并通过与功能区的确立,未来大郑州都市区的有机多组团模式将会基本形成。

三、结语

随着郑州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并且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变化。同时,随着城市化逐步走向高级阶段,代表城市化方向和趋势的都市化也从世界走向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也由单个城市之间的独立发展走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组团共同构成的有机多组团模式都市区的发展轨迹,有机多组团模式都市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即将登上了时代的舞台,这种城市设计更加强调以大城市为单位、大尺度的核心聚集,形成多核心、多组团的聚集体系,整个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和高级化方向演变(见图3)。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