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观察法的应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教育观察法
一、教育观察法的特点
教育观察法之所以会受到广泛的使用是因为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目的明确。观察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为解决某个问题而主动进行的。目的在于获得直接的经验事实素材。
(二)真实自然。观察是指观察对象不加干预控制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从而使研究者能够考究被观察者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的、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三)直接翔实。观察者和对象共处一体,研究者能够直接地、准确地了解到正在发生的教育现象及应采取某措施而发生的现象,获得真实、生动而翔实的资料。
二、下面我们就教育观察法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下分析
(一)通过教育观察法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情况,相比较小学生都比较顽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需要在学习中成长,两者是相互呼应交叠的,教师们就可以通过其进一步探寻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规律,进一步深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便能够改进教育工作。
(二)教育观察法不仅是对学生,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我们系统地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情况,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做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最终目的是能够通过教育观察法探讨与教师教学活动有关的规律。
(三)教育观察法是双向的,它的应用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研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了解学生与教师的群体氛围,揭示各项教育因素的作用,使教育过程得到更好的调控,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教师需要通过观察了解其他教育因素对学生影响的作用,我们经常熟知的有内外环境对学生的刺激影响、学校中教师们的教学手段、学校采用的教材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影响程度。
三、在运用教育观察法的时候我们应注意的事项
(一)选择最佳观察位置,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对于观察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选择位置时,要注意两个因素:方位和距离。合适的方位是指观察者要面对被观察者,如果背对或侧对,就难以观察到被观察者的行为和表情。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要适当调节自己的观察位置,保持合适的观察距离。总之,在观察时,观察者一方面要力争处在观察的最佳视野,另一方面要保证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
(二)善于抓住观察对象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应,要全面正确地了解问题,偶然的或特殊的反应不是无足轻重的,它对于研究问题的动向更具启示意义。因此,在观察过程中,对于被观察者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应,观察者不要忽视,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
(三)注意观察与分析相结合,科学的观察不仅仅是被动地搜集事实,更重要的是对事实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各种教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要与分析研究相结合,通俗地说,即要求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在作记录时,研究者可以把自己头脑中闪现的意见、推论等记录下来,但是要用一些特殊符号将它们同严格的观察记录区分开。因为这样的意见对于以后分析资料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有性生活史的已婚和未婚女性,自愿接受妇女子宫颈癌筛查者。
1.2 方法
询问生殖健康史,目前的避孕方式,填写妇科疾病普查表,常规进行妇科检查,观察阴道、穹隆、宫颈部位的病变,宫颈刮片后,行醋酸和卢戈氏碘液宫颈染色并肉眼观察。醋酸染色试验是将一个浸透3%-5%的醋酸溶液的大棉签均匀敷于宫颈表面,等待1min,仔细查看靠近鳞柱交界处的转化区上皮是否变白。醋酸染色后行卢戈氏碘液染色,宫颈表面涂卢戈氏碘液即刻观察,重点是醋酸试验阳性区域。醋白和碘试验阳性者嘱进一步宫颈活检及行HPV检查。
1.3 阳性判断标准 醋白阳性:锐利、清晰边界、致密的(不透明的、灰暗的或牡蛎白)醋白上皮区域-有或没有隆起的边界;病变在转化区内接近鳞柱交界;柱状上皮内或靠近宫颈口的致密醋白上皮;接近鳞柱交界的湿疣或白斑在醋酸作用下变得更白。碘试验阳性:在转化区内可见致密、厚的、发亮的芥末黄或土黄色不吸碘区,接近鳞柱交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进行普查的妇女280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0.2岁。有妊娠史2442例,占87.2%,有阴道分娩史的1765,占63.0%。主诉白带多898,占32.1%。曾有接触性出血者179例,占6.4%。
普查出慢性宫颈炎1526例,占54.5%,其中糜烂1225例,占43.8%;肥大467例,占16.7%;纳囊798例,占28.5%;息肉147例,占5.3%,合并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病理分型的592,占21.1%。宫颈刮片可疑不典型增生111例,占4.0%;醋白试验阳性324例,占11.6%;卢戈氏碘液试验阳性189人,占6.8%。其后经阴道镜下取活检或Leep刀宫颈环切术后标本病检,查出宫颈早期鳞状细胞癌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Ⅱ级49例,Ⅱ~Ⅲ级26例,镜下可见挖空细胞及鳞状细胞样增生27例。
3 讨论 转贴于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有发病年轻化和各阶段发病年龄向前推移趋势。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13.15万,约占全球发病数量的1/3[1]。50年代以来,由于子宫颈细胞学的广泛应用,全球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仍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主要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能够早期发现子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系统或现有的筛查系统起不到应用的作用。近年我国推广宫颈疾病的三阶梯诊断程序和TBS诊断标准,大大提高门诊人群宫颈疾病阳性检出率,但在基层妇科疾病普查时,大批被动员来的妇女,因为没有自觉症状,思想上不够重视,主要也是宫颈疾病检查结果不能立刻得到,使得很多病人没能及时咨询医生,完成下一阶段的检查,随后在忙忙碌碌中丢失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因此在基层,即刻的结果回馈显得很重要。醋白和碘试验肉眼观察法在宫颈疾病筛查中可以立即得到结果,医生经过培训,可以提高宫颈的癌前病变以及外阴、阴道、宫颈的湿疣病变的准确性。
醋白反应是指宫颈上皮在3%-5%的醋酸溶液作用后变白色,这种反应是由于细胞内蛋白凝固后变得不透明造成的。异常的宫颈上皮,尤其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及受人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细胞增生活跃,含有更多的蛋白,应用醋酸后比周围正常组织显得更加不透明。碘试验是利用糖原遇碘变棕褐色的原理,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含有丰富的糖原,涂碘后呈棕褐色,异常区域(CIN或炎症)不含糖原,不会染为棕褐色。此次在2800例的妇科查体中,醋白和碘试验阳性人群几乎涵盖了所有经病检证实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病人,醋白和碘试验结合宫颈刮片使得一些重点人群凸显。有资料显示醋白的敏感性为82.6%,碘试验为87.2%,醋白的特异性为86.5%,碘试验为84.7%,醋白和碘试验的准确性与巴氏涂片可比,在基层医院醋白和碘试验肉眼观察有望成为一种取代巴氏涂片的筛查方法[2]。肉眼观察法优点是可以立即得到结果,在大批量妇科疾病普查时能及时转诊病人,局限性是有一定的假阳性率,这样可能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
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由于制片方法的改进,提高了宫颈癌细胞学筛查质量,但价格贵,妇科疾病普查中广泛推广应用有困难,目前多数情况下,仍然以行宫颈刮片为主,因此宫颈病变的筛查仅靠此确实显得防治力量薄弱,联合应用醋白和碘试验肉眼观察法可以有效提高筛查质量,不失为基层妇科疾病普查中值得推广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有性生活史的已婚和未婚女性,自愿接受妇女子宫颈癌筛查者。
1.2 方法
询问生殖健康史,目前的避孕方式,填写妇科疾病普查表,常规进行妇科检查,观察阴道、穹隆、宫颈部位的病变,宫颈刮片后,行醋酸和卢戈氏碘液宫颈染色并肉眼观察。醋酸染色试验是将一个浸透3%-5%的醋酸溶液的大棉签均匀敷于宫颈表面,等待1min,仔细查看靠近鳞柱交界处的转化区上皮是否变白。醋酸染色后行卢戈氏碘液染色,宫颈表面涂卢戈氏碘液即刻观察,重点是醋酸试验阳性区域。醋白和碘试验阳性者嘱进一步宫颈活检及行hpv检查。
1.3 阳性判断标准 醋白阳性:锐利、清晰边界、致密的(不透明的、灰暗的或牡蛎白)醋白上皮区域-有或没有隆起的边界;病变在转化区内接近鳞柱交界;柱状上皮内或靠近宫颈口的致密醋白上皮;接近鳞柱交界的湿疣或白斑在醋酸作用下变得更白。碘试验阳性:在转化区内可见致密、厚的、发亮的芥末黄或土黄色不吸碘区,接近鳞柱交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进行普查的妇女280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0.2岁。有妊娠史2442例,占87.2%,有阴道分娩史的1765,占63.0%。主诉白带多898,占32.1%。曾有接触性出血者179例,占6.4%。
普查出慢性宫颈炎1526例,占54.5%,其中糜烂1225例,占43.8%;肥大467例,占16.7%;纳囊798例,占28.5%;息肉147例,占5.3%,合并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病理分型的592,占21.1%。宫颈刮片可疑不典型增生111例,占4.0%;醋白试验阳性324例,占11.6%;卢戈氏碘液试验阳性189人,占6.8%。其后经阴道镜下取活检或leep刀宫颈环切术后标本病检,查出宫颈早期鳞状细胞癌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ⅱ级49例,ⅱ~ⅲ级26例,镜下可见挖空细胞及鳞状细胞样增生27例。
3 讨论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有发病年轻化和各阶段发病年龄向前推移趋势。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13.15万,约占全球发病数量的1/3[1]。50年代以来,由于子宫颈细胞学的广泛应用,全球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仍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主要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能够早期发现子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系统或现有的筛查系统起不到应用的作用。近年我国推广宫颈疾病的三阶梯诊断程序和tbs诊断标准,大大提高门诊人群宫颈疾病阳性检出率,但在基层妇科疾病普查时,大批被动员来的妇女,因为没有自觉症状,思想上不够重视,主要也是宫颈疾病检查结果不能立刻得到,使得很多病人没能及时咨询医生,完成下一阶段的检查,随后在忙忙碌碌中丢失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因此在基层,即刻的结果回馈显得很重要。醋白和碘试验肉眼观察法在宫颈疾病筛查中可以立即得到结果,医生经过培训,可以提高宫颈的癌前病变以及外阴、阴道、宫颈的湿疣病变的准确性。
醋白反应是指宫颈上皮在3%-5%的醋酸溶液作用后变白色,这种反应是由于细胞内蛋白凝固后变得不透明造成的。异常的宫颈上皮,尤其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及受人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细胞增生活跃,含有更多的蛋白,应用醋酸后比周围正常组织显得更加不透明。碘试验是利用糖原遇碘变棕褐色的原理,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含有丰富的糖原,涂碘后呈棕褐色,异常区域(cin或炎症)不含糖原,不会染为棕褐色。此次在2800例的妇科查体中,醋白和碘试验阳性人群几乎涵盖了所有经病检证实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病人,醋白和碘试验结合宫颈刮片使得一些重点人群凸显。有资料显示醋白的敏感性为82.6%,碘试验为87.2%,醋白的特异性为86.5%,碘试验为84.7%,醋白和碘试验的准确性与巴氏涂片可比,在基层医院醋白和碘试验肉眼观察有望成为一种取代巴氏涂片的筛查方法[2]。肉眼观察法优点是可以立即得到结果,在大批量妇科疾病普查时能及时转诊病人,局限性是有一定的假阳性率,这样可能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
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由于制片方法的改进,提高了宫颈癌细胞学筛查质量,但价格贵,妇科疾病普查中广泛推广应用有困难,目前多数情况下,仍然以行宫颈刮片为主,因此宫颈病变的筛查仅靠此确实显得防治力量薄弱,联合应用醋白和碘试验肉眼观察法可以有效提高筛查质量,不失为基层妇科疾病普查中值得推广的做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普伐他汀;高脂血症;应用;疗效
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可促使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控制血脂水平,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选择普伐他汀治疗90例高脂血症取得了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住院的90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其中男62例,女28例;年龄58~85岁。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按照1997年中国《血脂防治建议》标准;TC>5.72 mmol/,TG>1.7 mmol/,LDL-C>3.64 mmol/L。其中1项或3项均增高者入选。排除标准:排外家族性高脂血症、内分泌代谢失调及慢性肝、肾疾病,半年内有严重创伤者、授乳及有妊娠可能者,对该药物过敏者,正在或近2周采用其他降脂措施者,酗酒或有药物滥用史、甲状腺机能低下等患者不入选。
1.3 用药方法 患者自愿入选完成全疗程,采用直接观察法,普伐他汀剂量为20 mg每晚服用1次,连用8周。维持平常生活和饮食习惯,维持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继续服用不影响脂质代谢的药物和相关原发病的药物。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患者维持原治疗,继续服用某些不干扰血脂代谢的药物。
1.4 观察项目 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期间第4周、第8周随访2次,测定血清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5 疗效标准 根据卫生部1988年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显效:达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20%或HDL-C上升≥0.26 mmol/L;有效:TC下降≥10%,且0.104 mmol/L。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处理 本组病例采用患者的自身对照血脂水平变化用t检验,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 表示。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对照 见表1。
2.2 疗效结果 本组90例,其中显效7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90例中有4例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未因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病例。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管内皮损伤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因此,降血脂治疗和保护血管内皮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有重要的意义。普伐他汀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竞争性抑制剂,其通过可逆性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使细胞内胆固醇的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导致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的增加,从而加强了由受体介导的LDL-C的分解代谢和血液中LDL-C的清除;还可以通过抑制LDL-C前体极低密度脂蛋白在肝脏中的合成从而抑制LDL-C的生成。普伐他汀的药理研究证明,有明显降低实验动物血清TC、TG水平,并可抑制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脂质在肝脏沉积的作用。在普伐他汀作用下细胞内胆固醇的浓度降低,反馈刺激了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使受体合成增加,加速LDL进入细胞内降解、清除,使循环中的LDL水平降低。普伐他汀为水溶性,在外周组织分布较少,而有选择性的被肝细胞所摄取,因而在肝细胞内发挥最强的抑制HMGCoA还原酶的作用。本组90例治疗后,其中显效7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90例中有4例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未因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病例。总之,普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血脂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69.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8.
[3] 薛铸,郑仕富.调脂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江苏中医,2001,8:43.
关键词 亲子沟通;对话定向;服从定向;沟通能力
分类号 B844
亲子沟通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它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成为一个被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共同关注的主题。早期的亲子沟通研究不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仅作为传播学中一个应用在家庭成员身上的研究主题。因此,早期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专门界定,通常采用行为科学中对人类沟通的一般定义,认为沟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传递感受、态度、实事、信念和想法为特征的社会互动过程。亲子沟通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两种:量表或问卷法、观察法。其中,采用量表或问卷进行的研究通过自陈量表考察被试在某些沟通测量指标上的得分,研究者据此概括出被试家庭中稳定的、抽象的沟通特征和模式。而采用观察法进行的研究则通过对若干亲子沟通过程的观察,归纳出核心的研究变量来描述亲子沟通的一般模式(Dailey,2008)。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在探究亲子沟通的稳定沟通模式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1 亲子沟通研究中测量方法的使用与发展
应用量表和问卷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其研究内容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应理论框架及测量工具的发展。本文就以亲子沟通研究中的主要测量工具及相应理论框架的发展为主线来综述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使用情况。早期亲子沟通研究缺乏独立的概念体系导致这一时期研究工具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而且所谓的理论,大多只是作为测量工具编制基础的简单理论构念而已。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测量内容界定不准确,影响测量效度。例如,1969年由Bienvenu(1969)编制的家庭沟通调查,其项目主要来源于以往亲子关系研究涉及的变量及作者有关家庭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调查大致包括如下五个部分:(1)父母的批评、挖苦和缺乏信任;(2)信息的倾诉与分享;(3)感受的表达、倾听和语调;(4)父母的尊重、表扬和肯定;(5)父母的期望和理解。虽然该量表几乎是最早出现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完整测量工具,但对其项目进行内容分析之后,我们发现问卷的31个有效项目中,近一半实际测量的是教养行为与期望。可见,最初的亲子沟通研究在理论框架建构和测量工具发展两方面都不够完善。
亲子沟通早期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测量工具是由传播学者McLeod和Chaffee(1972)编制的家庭沟通模式量表(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FCP)。虽然这一量表及后来的修订版量表都冠以家庭沟通的名称,但实际上,量表编制者和众多使用者都以家庭中的代际沟通,即亲子沟通为研究对象,因此其家庭沟通概念、相应理论观点的提出及测量工具编制都是围绕亲子沟通展开的。McLeod和Chaffee(1972)认为,亲子沟通模式对儿童信息加工方式有重要影响并决定儿童对传播信息的加工方式。他们提出家庭中稳定的亲子沟通模式可以由概念定向(concept-orientation)和社会定向(socio-orientation)两个维度描述。其中,概念定向指在亲子沟通中沟通者强调对概念和观点的分析,并以此作为判断行为合理性的依据而社会定向指沟通中信息或观点提出者的社会角色及其与儿童的关系在信息加工中起较大作用,可能影响后续的行为。与此观点相对应,其家庭沟通模式量表也以这两个维度描述亲子沟通。概念定向得分较高表明在沟通中儿童更重视对概念和观点的加工;社会定向得分高意味着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对儿童信息加工影响较大。这一工具被广泛应用到传播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如Blandon和Volling(2008)考察了亲子沟通倾向与儿童服从行为的关系。
1990年,Ritchie和Fitzpatrick(1990)提出,由于学科兴趣的限制,McLeod等人的量表不能从整体上描述亲子沟通模式,因此他们对这一工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家庭沟通模式量表(Revis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RFCP)仍由两个维度构成,只不过维度名称稍有改变,分别称为对话定向(conversation orientation)和服从定向(conformity orientation)。其中对话定向的沟通指父母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容忍亲子之间的观点分歧;而服从定向的沟通则强调儿童对父母的服从。可见,Ritchie和Fitzpatrick所做的修订仅仅是针对量表项目表述和维度名称的调整,其修订工作并没有突破原来McLeod和Chaffee所设定的两大维度的理论框架,也没能超越亲子之间服从与被服从关系的基本理论假设。
尽管如此,这一量表仍被国内外致力于亲子沟通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广泛采用。根据对话和服从定向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低还可将家庭沟通划分为4种类型:高对话一低服从型、高对话。高服从型、低对话一高服从型和低对话,低服从型。这种清晰的“两维度四类型”的分析模式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让这一工具广泛传播。而且,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两种定向的沟通模式能有效区分和预测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认知复杂性(Koestcn & Anderson,2004);同时,4种亲子沟通类型的儿童在亲子冲突解决策略(Shearman & Dumlao,2008)和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上(Vashchenko,Lambidoni, & Brody,2007)存在显著差异。
除了以上两个理论观点明确、测量工具结构较清晰的亲子沟通量表之外,还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所需编制了其他一些测量工具。例如。Lucchctti和他的同事(Lucchetti,Powers, & Love,2002)编制了亲子沟通理解量表(Child-Parent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Scale,C-PCA),侧重考察亲子关系在沟通中的表现;McCarty和Doyle(2001)编制了亲子沟通量表(Parent-ChildCommunication Scale)在亲子沟通总体状况之外专门加入测量儿童沟通行为的项目。但是,这些工具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工具的编制和使用大都就事论事,缺乏深刻的理论思考,未能提出专门的理论观点或找到相应的理论基础。例如,McCarty和Doyle(2001)仅提供了量表的测量常
模资料,还未针对量表背后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框架建设进行介绍和说明。这可能导致工具所使用概念(如“交流开放性”“交流技巧”“情感表达”)和测量维度都因缺乏专门界定和说明而被误解、误用,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这些测量工具的传播和推广。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的研究者中,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以家庭功能研究著称的Olson及其同事。Olson以其家庭功能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两个与亲子沟通有关的测量工具(Galvin,Bylund, & Bromine,2004)。虽然Olson的家庭沟通理论明确提出沟通是家庭实现其各种功能的途径,也是提升其家庭功能的核心但是他并未在理论上详细界定亲子沟通的结构和特征。这为其工具编制带来一定困难。果然。Olson所编制的第一个测量工具:父母一青少年沟通量表(th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Scale,PACS)在后来的应用中就出现了测量维度难以区分、测量内容含糊不清的问题。
父母一青少年沟通量表主要关注亲子沟通质量,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开放的父母沟通”,描述了积极的亲子沟通,如“父亲努力理解我的观点”;另一个维度是“有问题的父母沟通”,测量消极和冲突的互动,包括“母亲生气的时候伤害了我”等项目(Hartos & Power,2000)。这一工具在家庭咨询实践和实证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它所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1)量表结构不清晰。量表两维度实际代表的是沟通质量这一量尺的两个极端(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之间必定存在较高负相关,这为两个维度的计分和分数解释带来困难,也导致该工具在后来的应用中普遍存在计分方式不统一的问题。(2)测量内容不明确。虽然,这一量表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被作为衡量“亲子沟通质量”的工具,但对其具体项目的分析表明,该工具实际测量的是父母在与儿童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沟通能力和倾向”。后来,Olson吸取教训,在其第二个家庭沟通量表中明确强调其测量目的为家庭沟通中个体的沟通能力。该量表结构也较简单,主要从倾听技巧、说话技巧、自我表白、说话的清晰性、话题集中程度和对他人的尊重等六个方面测量了家庭成员的沟通能力(GaNm,et al.,2004)。
综上所述,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表现出一些独特优势,如其通常采用的被试自评方式能够帮助研究者迅速把握亲子沟通中抽象的、稳定的特征和模式;再如,各种测量工具从沟通模式、沟通能力等不同角度描述亲子沟通状况,丰富了我们对亲子沟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也表现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专门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缺失,导致测量工具缺乏理论支持;目前研究主要关注沟通中的服从性和开放性,缺乏对其他重要沟通模式的考察:由于缺乏理论背景和相应概念体系,目前测量研究中测量层次(关系模式层面、个体能力层面等)混乱。鉴于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观察法直接收集、分析原始的亲子沟通过程,希望能从中抽取并概括出更丰富的、更有代表性的沟通模式。
2 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使用与发展
在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领域中。两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关心亲子沟通过程,并能从丰富的沟通行为和复杂的沟通现象中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沟通模式。但是两者在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析维度,同时,两者对观察中所设定的沟通任务的看法也有一定差异。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观察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2.1 观察资料的分析维度
虽然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者都观察并记录了亲子沟通过程,但在分析这些过程时他们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和关注点分别抽取不同的分析维度,因此也发现了不同的沟通规律和模式。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关心某些心理病理学问题(如焦虑、抑郁、攻击行为等)在某些家庭内的代际传递现象,于是深入到亲子沟通的实际情境中探究特殊被试的家庭沟通模式是否有别于正常被试(DiBanolo & HeR,2007)。多数研究者对亲子沟通过程的分析沿用鲍姆林德在教养行为研究中提出的“温情”和“控制”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分别从情感和行为两方面考察了亲子沟通特征,也符合多数家庭功能研究、家庭咨询和治疗实践者的分析思路。因此,“温情”和“控制”成为亲子沟通模式的观察研究中最常见的分析结构。例如,Barrett,Fox和Farrell(2005)对有能力的、攻击倾向和焦虑的三类幼儿与父亲在认知任务中沟通行为的研究就是从控制行为和积极情感这两个维度的比较中发现三类被试的亲子沟通模式差异的。虽然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的分析维度会冠以不同的说法。甚至还有研究者增加了其他,如身体控制、打扰性卷入(Hudson & Rapee,2001)、积极情感(Rubin,Cheah, & Fox,2001)等指标,但当研究结果需要解决理论或假说层面的争论时,这些指标又会被归为“温情”和“控制”两大类。
教育心理学家们将亲子沟通看作一个“教学”过程,希望通过观察亲子沟通中双方的具体行为来研究父母提供的“脚手架”质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通常不会使用教养方式研究中惯用的“温情”和“控制”维度,而是根据父母沟通行为所充当的“脚手架”或“认知支架”的水平或类型来命名沟通行为,如“开放式提问”、“提出建议”等,通过分析沟通行为所引发的儿童认知活动的类型来判断亲子沟通的优劣(van derVeer & van Ijzendoom,2000)。例如,Portes,Zady和Dunham (1998)对母亲和儿童在科学任务解决中的沟通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了由“父母问开放式问题”、“儿童启动任务操作”、“儿童打断父母”等沟通行为组成的“合作性问题解决行为模式”,这种沟通模式能够预测儿童在科学任务上的表现及学业成绩。再如,Tenenbaum和同事们(Tenenbaum & Callanan,2008;Tenebaum & Leaer,2003)的研究以“使用科学术语”、“做概念性解释”、“运用因果推理”作为衡量亲子沟通质量的指标,发现父母高质量的沟通与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突出的能力表现有关。
2.2 观察研究中沟通任务的设置与作用
采用观察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时,研究者通常设置一些任务情境以展示亲子沟通过程。研究者们常用的实验任务有三类:认知任务、社会性任务和自由活动。其中,采用认知任务作为沟通背景的研究通常选择对儿童被试而言较为复杂的任务,或者是在规定时间内儿童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如复杂的折纸任务(Barrett et al.,2005)、迷宫找捷径任务(Dumas & LaFreniere,
1993)、复杂的七巧板拼图任务和拼词任务(Hudson & Rapee,2001)、科学实验等(Portes et al.,1998;Tenenbaum & Leaper,2003)。这些对儿童认知能力构成较大挑战的任务能够充分激发亲子互动,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亲子沟通过程。这个过程在临床心理学家眼中是一个生动的教养实践过程:父母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做出各种适宜的和不适宜的行为。而它展现给教育心理学家的则是一个“教学过程”:父母作为有能力的成人、“教师”和知识权威与认知水平上处于弱势的儿童之间展开的知识传授和沟通过程。
认知任务背景中的亲子沟通过程呈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各取所需。临床心理学家关注特殊儿童(如具有焦虑、抑郁、退缩等问题的儿童)的父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是否出现特殊的行为或情感反应。因此,他们的分析重点是父母的行为模式,而不关心任务的完成情况(如Barrett et al.,2005;Greco & Morris,2002;Hudson & Rapee,2001等研究)。与此不同,教育心理学家更关心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行为对儿童任务完成的影响,因此,其分析更加侧重沟通行为与任务完成之间的关系。例如,Portes等人(1998)详细观察并记录了母亲与儿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行为序列,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儿童在任务中的表现评价各种沟通行为的有效性,最终挑选其中最利于任务完成的沟通行为组合。可见,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认知任务本身就是分析对象,研究者对沟通行为的分析不会脱离沟通任务。
亲子沟通研究中常用的社会任务包括制定度假计划、社会冲突情景讨论、模糊情节故事讲述与讨论、亲子冲突事件讨论等(Root & Jenkins,2005)。这类任务通过压力事件引发亲子之间观点的充分交流,而且对这类问题的讨论会增加沟通双方的焦虑水平,使他们表现出未经思考、已经自动化了的沟通模式,以模拟家庭背景中自然的消极沟通过程。这种任务常被临床心理学家用来研究具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被试所表现出的消极亲子沟通模式(Root & Jenkins,2005)。
家庭中的自由活动被认为最真实,因此也被用来作为亲子沟通的分析背景,如考察母亲与害羞程度不同的幼儿之间的自由沟通(van Ingen,Moore, & Fuemmeler,2008)。但是,自由沟通由于无法控制亲子沟通内容和难度,可能给沟通行为评价和比较带来困难。此外,自由沟通普遍缺少压力刺激,不能体现亲子沟通的深层模式和动力特征(Granic & Lamey,2002),而这些特征可能正是我们所关心的、导致儿童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自由活动任务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较少使用。
3 测量与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与发展状况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建设和观察资料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测量研究普遍缺乏理论依据
在亲子沟通的测量研究中,虽然有些研究工具被广泛应用,但是当我们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时却发现这些工具背后的理论建构工作极为薄弱,有些甚至缺乏相应理论基础。例如,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亲子沟通工具(Ritchie & Fitzpatrick,1990)虽然对维度名称等进行了修改,但其理论框架却仍然沿用传播学的沟通理论,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和理论目的相脱离,阻碍研究者深入、有效挖掘研究结果的意义。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者大都放弃对沟通过程本身的深入研究,而采用被普遍接受的工具研究不同群体的沟通特征(colaner,2009;Zhang,2008),或者研究亲子沟通的各种影响因素(Keaten & Kelly,2008;Koesten,Schrodt, & Ford,2009),这可能与该领域缺乏坚实的理论依据或有效的理论模型有关。
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现有的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主要是对测量工具的说明)、所使用概念体系不尽相同。这导致相应测量工具中出现使用不同概念称谓同一特征,或者使用同一概念测量不同内容的情况。例如,上文中McCarty和Doyle(2001)的“亲子沟通”既指父母沟通开放性这类沟通模式特征,也包括父母或儿童的沟通行为特征。这些表现在测量工具中的问题很多都与理论建构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影响亲子沟通领域研究继续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
3.2 测量工具存在的问题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主流测量工具及其相应的理论说明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抽象沟通模式的有效手段和合理的解释框架,但这些工具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量表维度界定都不尽相同,但在实证研究中却经常被相提并论,进行直接比较。从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的亲子沟通测量工具基本可以分为三类:(1)对个体沟通能力的测量(如Olson的家庭成员沟通能力量表);(2)对沟通模式或关系的测量(如McLeod和Chaffee编制的沟通工具,以及Ritchie和Fitzpatrick的修订工具);(3)两者同时测量(如McCarty和Doyle的家庭沟通测量工具)。显然,有些工具测量的是沟通的不同方面,但在实证研究中却会出现将不同类型工具得到的结果互相比较,或者将测量不同方面的项目合成一个总分作为亲子沟通模式测量指标的现象(Lucehetti et al.,2002;McCarty & Doyle,2001)。
此外,这些工具大多存在明显的方法论缺陷:缺乏对沟通目标和具体行为特征的区分。通常,沟通是有目的的,或者旨在解决某个问题(如父母和孩子讨论如何改进学习),或者通过沟通增进双方的关系或确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特定地位(如父母显示自己对孩子拥有权威)。而沟通行为特征则是亲子之间典型的沟通行为特点,它可以是习惯化而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为达成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做法。现有的量表要么是将沟通目标与具体行为(达成目的的手段)特征混为一谈,要么只是测定某个方面,缺乏方法论层面的思考。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已严重阻碍了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有效应用。
3.3 观察资料分析维度界定不清晰
采用观察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温情”和“控制”维度是应用最广泛的沟通行为分析维度(DiBartolo & Helt,2007)。虽然这两个维度在理论界定上较为成熟、统一,但是在实证研究层面却出现操作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同一概念在不同研究中含义不同,这为研究结果的比较和整合带来困难。
在观察研究中,研究者用来测量“控制”的指
标包括敌意策略、打断、过度保护、关系退缩、命令、语言或行为垄断、过分溺爱以及在认知任务中接触儿童的游戏材料或给予太多提示(Rubin et al.,2001)。显然,其中的许多行为是不同性质的,应该划归不同类型,但在观察研究中却被视为对同一变量的测量。同样的问题在“温情”概念上也存在。许多不同质的行为被作为温情的操作定义,如低温情指退缩行为、不关心、拒绝,同时也指批评和消极行为。这就导致同样是温情得分低的父母可能是对孩子漠不关心的,也可能是对孩子有敌意的,但这两种类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却根本不同。除此之外,温情和控制两个概念在实证研究中还存在很大交叠。例如,Rubin等人(2001)用“过分热切关注”作为控制的形式,而其中却包含了明显的温情成分:Greco和Morris(2002)在其研究中将明显的“退缩”归为低温情,而这可能被其他研究者评为低控制。
3.4 观察资料分析中的还原论倾向
还原论思想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个是将连贯的亲子沟通过程肢解为单个的行为元素;另一方面指对亲子沟通行为进行“去背景”的分析,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发生的具体任务背景剥离开来。下面将分别论述这两种情况。
第一个方面,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通常按照某个编码系统或分析维度对连续的沟通过程进行拆解,挑选编码系统中的行为或维度(如控制、温情等)进行分析(Barrett et al.,2005;Dumas & LaFreniere,1993;Hudson & Rapee,2001;Kubin etal.,2001)。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肢解完整沟通过程的还原论思想,可能导致许多有价值信息的流失。整体的行为序列和过程对研究结果的巨大影响在Capaldi对攻击性儿童的亲子沟通研究中可见一斑。Capaldi和同事的研究(capaldi & Stoolmiller,1999)采用观察法比较了纯攻击和混合攻击两类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行为,未发现显著差异。后来,有研究者(Granic & Lamey,2002)抛弃了Capaldi等人研究中所采用的测量指标(沟通行为各维度分数之和),转而通过分析沟通行为变化的即时模式,发现了两类儿童亲子沟通存在的结构性差异。
第二个方面,在肢解沟通过程时,研究者无意中剔除了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也消解了观察法相对于测量法而言较强的即时性和生态化优势。而且,行为对背景有天然的依赖性,那种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赖以发生的具体背景剥离开来的分析方法可能带来对沟通行为界定和解释的偏差。例如,Rubin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父母在亲子自由活动和认知任务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表现出的沟通行为不同;Tenebaum和Callanan(2008)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在博物馆和在家庭两种环境中与儿童进行科学问题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沟通深度也不同。这表明,只有结合亲子沟通发生的背景才能准确判断父母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5 对儿童沟通行为的普遍忽略
目前。有关亲子沟通的大部分测量工具都将关注点集中在父母行为上,较少关心儿童作为一个独立而具有主动性的个体在沟通中的表现。在此仅以亲子沟通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工具――修订后的家庭沟通模式量表为例说明这种研究设计中的偏差。该量表共有26个描述亲子沟通的项目,而其中只有4个项目是描述儿童沟通行为的(Ritehie & Fitzpatrick,1990),即使在这个工具的儿童版中描述成人与儿童沟通行为的项目数量亦是如此。
这种对亲子沟通双方关注程度严重不对称的现象也体现在观察法的应用中(Barrett et al.,2005)。多数研究在编码和分析亲子沟通行为时根本不对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进行处理。有些研究即使对儿童行为进行了编码,也不会将其作为正式结果呈现。而确实有证据表明沟通中儿童行为特征对父母行为具有一定影响。例如,Dumas和LaFreniere(1993)的研究发现焦虑儿童的父母在同一任务中与自己孩子和不熟悉儿童的沟通行为不同。这说明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怎样的行为可能部分取决于儿童的沟通行为。
其实,亲子沟通模式本来就是在父母和儿童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应反映“亲”和“子”双方面的行为。Portes等人(1998)对亲子沟通行为序列的研究就发现,良好的沟通模式既包括父母的提问、指导,也包括儿童对父母提问的反应、建议和主动发问等。同样,Granic和Lamey(2002)的研究也指出,稳定的亲子沟通模式源自父母和儿童之间上百次的行为尝试和互动,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稳定结构,即沟通模式。所以,研究者们不应忽视沟通的双向性,在未来的实证研究中应同时关注沟通中每个成员的行为,这样才可能看到真实的沟通行为序列,发现亲子沟通的真正规律。
4 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测量和观察两种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的状况及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的建构、测量工具建设、观察资料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上文中谈到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源于这一领域缺乏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例如,观察资料分析中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和操作定义混淆的问题意味着那些在理论上被确立的维度可能缺乏生态效度,不能有效地描述真实的亲子沟通,所以我们在指出具体研究的不足时也应当反思一下亲子沟通理论建设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同样,测量工具存在的测量内容和方法论等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概念体系明晰、观点明确的理论模型提供依据。而且,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能够为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两类研究结果的交流提供平台,有利于亲子沟通这一研究领域的整体推进。最近,国外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着手就亲子沟通研究内容、相应理论框架等问题进行研究(Edwards & Graham,2009;Vries,Bakker-Pieper,Siberg, & Vlug,2009)。例如,Edwards和Graham(2009)试图突破以往服从定向、对话定向的二维沟通模式,发现其他有意义的沟通模式,于是提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内隐的亲子沟通理论,这个沟通理论会影响个体在亲子沟通中对交流信息的编码和解读;Vries等人(2009)则通过多项词汇研究,归纳出清晰性、反应性、支持性等七个衡量亲子沟通能力的维度,并用实验证明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沟通能力的评价维度不同。这些结果都为今后的亲子沟通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观察记录法的含义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的观察记录不仅能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发展水平,而且能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观察记录法的含义
本文中的观察记录法主要是指运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幼儿在自然情境中所产生的行为发生过程并加以解读的一种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尊重幼儿间的差异,与特定情境相结合,能捕捉行为细节提供完整的记录,这与加德纳提出的在活动中评价幼儿的观点相近,但这种方法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多,需要教师掌握观察的技能技巧才能提高观察的时效性。
(二)观察记录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对幼儿进行多元智能的测评中,由于教师对观察记录法的认识偏差和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观察记录法运用的实效性不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观察缺乏计划性
在了解幼儿智能的过程发展中,每个教师都有固定的观察对象,可以进行个别观察,也可以进行集体观察;可以观察一次活动中的某一项智能表现,也可以观察一次活动中多项智能的交叉表现。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教师的观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观察对象和观察形式随机性较强,观察的指向性不明确。
2.观察记录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
目前,教师采用的观察记录写作方式主要以“三段式”为主,即原始记录 — 分析 — 措施。从原始记录来看,存在记录不准确和不具体的问题,如记流水账,不能把幼儿活动中有价值的事件或重要细节记录下来。例如,某位幼儿教师所做的一份观察记录:子宣在阅读区翻了大约10分钟的图画书,又去建构区看了看其他小朋友玩乐高,最后去了自然角看小兔子睡觉。
3.观察记录分析不深入
分析是在对原始事件准确记录的基础上,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和反思的过程。教师对观察记录的分析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贴标签式的分析,有的教师经常会仅凭一次或几次观察就对幼儿下智能诊断结论。如“从中可以看出某某不善交际”“某某语言智能发展落后于同龄孩子”等。二是分析与观察实录脱节,教师常把自己原有和固有的认识凌驾于幼儿的真实表现上,不少教师期望通过几次观察就能全面了解幼儿某方面智能的水平,往往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
4.观察记录与教学脱节
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的目的就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和智能发展倾向,以便正确地评价幼儿,而评价幼儿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幼儿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应该考虑怎么做,采取有针对性的高效的措施。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对观察记录的作用认识不清,仅仅限于看到什么记什么,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作出正确判断,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二、观察记录法的应用
(一)观察目的要明确
为了解幼儿各智能发展水平,无论是参与观察还是非参与观察,教师的每一次观察都应有明确的指向性,在真实、自然的情景中观察幼儿的言语、动作、表情等行为表现。首先,需要了解被观察对象所处年龄阶段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学习特征;其次,结合具体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确定观察目的;再次,需要结合幼儿智能分布与次级智能及其表现确定观察目的。如语言——言语智能的次级智能主要包括听、说、读等方面,了解大班幼儿阅读的发展水平,可以在阅读区投放适合的阅读材料,以了解幼儿阅读积极性、阅读方式和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为观察目的。
(二)观察角度要适中
在观察目的明确的基础上,观察者应找准观察角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观察谁,二是观察什么。观察谁是解决观察对象的问题,教师需要了解幼儿智能发展状况与学习水平,常采用个别观察或定人观察。因此,教师需要对单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做基本记录,通过循环观察对幼儿智能的发展水平做全面了解,当观察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后再转向其他的幼儿。另外,由于涉及的智能领域多样,而且每种智能又有诸多次级智能,延伸到外在行为上更具有多样性,同时幼儿园活动多样,因此需要教师有明确的观察意识,从大量复杂的行为中寻找典型、有价值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而不是面面俱到。如在语言为主的活动中,重点观察幼儿在故事创编环节中的表现,了解其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要灵活运用观察记录方法
观察记录方法多样,不同的观察记录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本文所论述的主要以叙述性观察法为主,主要包括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和轶事记录法。其中日记描述法的使用由于要与观察对象长期共同相处,对大多数教师不适用。因此,在多元智能评价中,教师需要灵活选用各种观察方法,以达到最优的观察效果。
1.将轶事记录与实况详录相结合
轶事记录法操作简单,教师在观察目的明确的前提下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幼儿典型的、异常的个事件记录下来即可,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个性特征、各项智能发展水平,探讨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等。实况详录法的操作相对复杂,记录较难,教师需要在特定情景下详细记录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行为线索以及智能倾向。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目的和观察场景等选择观察方法。
2.现场记录和事后补记有效结合
叙述性观察法记录的特性需要用文字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等,尤其是幼儿的语言、行为甚至非言语动作等。现场记录和事后补记可以相互弥补,为了减少记录的偏差,一是教师需要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素,包括幼儿姓名、年龄、地点、观察情景、观察目的、观察实录、观察分析、教育措施等;二是需要把握观察记录的注意事项,尤其是观察实录中需要把事件发生的主要细节表述清楚,记录语言流畅准确、具体朴实。事后补记要及时有效,为配合记录的完整性,必要时可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等记录方法。
3.记录幼儿的作品
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蕴含的信息丰富,反映幼儿对某方面活动的倾向性和水平,教师需要用文字把所观察幼儿的各类作品的内容记录下来,如绘画作品、口述语言作品、手工制品等。记录方式不限定,教师可直接在作品旁做文字记录,对于幼儿泥塑、建构等作品,教师也可拍成照片并记录孩子的有关口述。
(四)观察记录分析客观、措施要得当
观察记录分析是对幼儿特定情景下产生的行为进行解释,对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阐述的思维活动。好的观察分析是教师理性自觉的表现,往往在分析中同时伴随着对幼儿智能发展的评价。因此,观察记录分析必须紧密联系幼儿行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能带着固有认识评价幼儿;二是不能凭借几次观察对幼儿作绝对性的评价;三是从多个角度剖析幼儿行为的成因。
(五)观察记录要与幼儿成长档案袋结合
多元智能评价非常注重为每个儿童建立光盘档案,即有意识地收集儿童在各领域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资料,其中包括观察表、家长访谈记录、学生作品及照片、录像或光盘等。这不仅能反映每个儿童的一般发展状况,还能体现儿童的优势智能领域。幼儿园中的幼儿成长档案袋是对幼儿成长的追踪过程,是幼儿、教师、家长共建的产物,教师把观察记录法的应用和幼儿成长档案袋有机结合,可以提高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和针对性,能从智能诸方面进行深入总结,并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优势智能的迁移。
多元智能的测评与培养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幼儿多元智能测评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鉴于幼儿独特的年龄特征,观察记录法是幼儿多元智能测评的基本方法,教师应该重视这种方法的应用,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观察探究,观察,小组合作学习
观察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图片、实物、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观察探究学习。
1、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观察探究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在进行观察探究学习前,教师要帮助学生组建人数合理( 5-6人)、优化组合(组内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工明确(组内有不同角色)的合作学习小组。
2、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都有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探究活动时,充分利用这些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参与学习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创设情景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图片、新闻、事例、影象、实验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选择。例如在学习《节肢动物 ----昆虫类》一节时,教师播放一段《昆虫世界》的影片剪辑,展示形形的昆虫,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昆虫世界,激发他们想进一步了解昆虫的学习探究欲望。
3、呈现对象,明确探究问题
科学家波普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所以可以说,探究始于问题,并以进一步的问题为转折。问题为探究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为摆脱问题困扰的心理愿望,才使探究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呈现观察对象,明确要探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图片、实物(标本)、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例如在学习《节肢动物 ----昆虫类》一节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组昆虫标本:天牛、蝴蝶、螳螂、蝗虫、蝇、蚂蚁等,同时提出了要观察探究的内容(如表)及思考的问题: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表中的项目清晰的表明了学生要观察探究的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项目
昆虫
触角(对)
复眼(对)
翅(对)
足(对)
个体
有(无)
数量
有(无)
数量
有(无)
数量
有(无)
数量
大小
身体
分部
天牛
蝴蝶
螳螂
蝗虫
蝇
蚂蚁
4、指导观察,引导协作探究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只有正确的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出较强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观察探究分两步:①学生动手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观察的一般方法、步骤、工具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但具体的技能则必须在实践中掌握。例如上面提到的观察昆虫,由于昆虫标本有的是浸制的(如蝗虫)、有的不卫生(如蝇),因此要提醒学生观察时要用工具(镊子)、不要直接用手拿昆虫、观察完成后应洗手等常识。②学生动手观察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和纠正观察探究中的差错,使学生在观察中有重点、有比较、有分析、有推理,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促进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辅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观察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观察探究提倡的是合作学习,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各探究小组的成员相互协作:观察、讨论、记录等,共同完成探究问题。
5、组织交流,激励学生质疑
交流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观察探究效果的重要手段。经过学生的认真观察、积极探究,学生获得观察探究结果后,他们会有一种成功感和成就感,会有一种表现和展示的欲望。在交流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发现各组之间的差异和存在的不足;同时在讨论交流中会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课题。例如《节肢动物 ----昆虫类》一节中,通过观察探究,学生发现这些昆虫在触角、复眼、足的数量和身体的分部上是相同的。而身体大小各不一样;同时学生还发现蝇的翅只有一对,蚂蚁没有翅,而其他昆虫都有两对。这样学生在探究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课题。通过进一步观察探究讨论和老师的解释,学生终于明白了蝇一对翅、蚂蚁没翅的原因。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就能比较准确的归纳出昆虫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6、合理评价,激励探究学习
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一种肯定和赞赏,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对学生观察探究学习的评价可以是学生评价,也可以是教师评价。但我认为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在学生心里,他们在乎同学的认同,更在乎教师的认可,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因此当学生通过努力得到结果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辛勤劳动给予一定的评价。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每一位或每一组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给一个参考性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从而激励他们再次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探究性学习》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陆璟《惟存教育》2002-05-21
【关键词】插值法;无形资产管理;高校
在财务管理研究过程中,在时间价值及内部报酬率计算时常用到插值法,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推导出插值法计算用公式,并将其归纳为两类:加法公式和减法公式,简单易懂、理解准确、便于记忆、推导快捷。时间价值原理正确地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是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为此,要加强高校无形资产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其使用价值,进而全面提升高校办学效率,了解时间价值的插值法原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资金时间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的插值法最直观的判断是:系数与期数成正向关系。而4.000更接近于3.791。那么最后的期数n应该更接近于5,而不是6。正确结果是:n=6-0.6=5.4。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用公式法来进行插值法演算,其原理是这样的。
已知系数F和计息期n。求利息率i。这里的系数F不外乎是现值系数(如:复利现值系数PVIF年金现值系数PVIFA)和终值系数(如:复利终值系数FVIF、年金终值系数FVIFA)。
已知的是现值系数,那么系数与利息率(也即贴现率)之间是反向关系:贴现率越大系数反而越小。已知的是终值系数,那么系数与利息率之间是正向关系:利息率越大系数也越大。
已知系数F和利息率i。求计息期n。已知的是终值系数和年金现值系数,那么系数与计息期间是正向关系:计息期越大系数也越大。F表示根据题意计算出来的终值系数或年金现值系数,F为在相应系数表中查到的略小于F的那个系数。F对应的计息期即为n,查表所得的另一个比F略大的系数即记作F。其对应的计息期为n。
内部报酬率IRR的计算。内部报酬率(或叫内部收益率)IRR是投资决策常用指标之一,也采用插值法来
计算,其原理等同于时间价值中利息率的计算,只是因变量由终值、现值系数转变为净现值NPV。其计算原理可在图5中得到反映。这里,i1
高校无形资产经过核算与评估后所折合成价值占高校总资产约比重较大。高校无形资产的合理、充分、综合、及时利用,可以充分提升期时间价值,使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与知识产权的关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
高校无形资产具有无实体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等特征这些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占相当比重。高校无形资产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可以分为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商誉等;按其来源途径,可以分为外来无形资产和自创无形资产;按是否具备确定的经济寿命期限,可以分为期限确定的无形资产和期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高校无形资产家底不清
由于对无形资产时间价值认识的缺失,高校在资产负债表中,很少或根本没有反映无形资产价值,普遍造成了高校资产不实,家底不清的状况。同时,许多高校对教学科研活动中无形资产的界定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在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经营时,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将其现值充分体现在高校的整体实力中。
2.高校无形资产监管体系缺失
在院校内部的管理架构中,大都没有明确专门对高校无形资产进行统一监督管理的机构,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归口专门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有些高校科研成果由科研处或研究生院管理,有些高校由产业处(办)负责管理,有些高校由财务处负责管理,对诸如学校信誉、知名度、域名、网站等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空白,无法保证无形资产日常管理,更没有对其时间价值利用的监管。
3.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中,大都没有对无形资产管理制定细则,对无形资产研发、开发利用、租用、保密等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造成无形资产在研发、形成、使用各阶段没有相关制度制约,大部份无形资产因没有管理制度的约束,长期闲置而潜失其时间价值,也有被长期无偿使用或盗用失去效益也无人追究,制度上的空白使然。
4.高校无形资产时间价值运用理念缺乏
高校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各种科研成果,如软件著作权、地图、示意图、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影视、美术、摄影、音乐、戏曲、舞蹈、文字、各种专利权、新品种权、信誉、知名度、域名等,它们是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与成果,具有不可估量的时间价值。由于高校缺乏无形资产时间价值理念,被闲置、无偿占用、出卖、泄密、流失等现象十分普遍,本应适时提供社会服务并取得使用价值的高校无形资产渐渐失去其光彩。
三、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是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一环。高校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应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整合管理架构,规范科研项目经费资本化管理,维护国家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主要对策有:
1.转变管理理念,挖掘高校无形资产时间价值
所有管理,人是第一要素。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高校无形资产从传统模式逐步扩展,高校信誉、
知名度、域名、版权和版权邻接权,科学发现权等也归到了无形资产行列,高校管理者应提升对无形资产时间价值的认识,主动介入,提升管理水平。高校无形资产无论是单位自有经费研发还是与外单位共同研发,均应在成果形成后及时申报专利,以保证其价值与资产安全,应用财务管理插值法原理,相应增加高校的国有资产总值,实现账实相符和利益最大化。
2.优化机构职责,完善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架构
高校推行统一领导、分类归口、分级管理的无形资产监管模式。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代表学校行使无形资产管理的职责和权力,具体可以实施以下五级管理。第一层次是高校校长责任制;第二层次是资产设备处等资产管理部门;第三层次是科研处、产业处、财务处、内审监察处各司其职;第四层次是无形资产开发和使用单位;第五层次是无形资产开发和使用责任人。各层次各部门各司其职加强管理,从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阶段,还有专利权使用中的权利归属、利益分配、责任分担到现值的认定等,根据其职责特性规范细化管理。
3.健全管理细则,提升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水平
高校应该制定无形资产研发制度与细则,明确本单位经费支持研发、与外单位共同研发、上级经费研发、自主筹集经费研发各种无形资产的认定与确认细则;制定高校无形资产登记制度,对无形资产产权申请、专利申请进行规范;制定无形资产评估细则,保证高校资产价值的真实性以及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定无形资产转让、使用、租用审批与管理制度,加强申报、审批与监督,避免出现被侵权不究,维权缺乏的现象提高无形资产使用效率;建立健全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报告制度,建立无形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从项目计划申报项目批准项目实施项目完成等过程;从专利申请专利审批专利登记专利入账等过程,实现高校无形资产的动态信息化跟踪反映,保证其时间价值的充分体现。
4.健全日常核算,深化高校无形资产财务监控
2012年新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特别提到了高校无形资产核算。为了反映高校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高校应对根据无形资产的具体项目进行整理、分类,并登记无形资产台账。高校应在考虑资金货币时间价值和资金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对无形资产的计价、摊销、投资和转让等业务进行准确核算,全面记录反映无形资产形成、取得过程中人、财、物的消耗,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无形资产是高校总资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品种日新月异,价值在高校资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将日益增长,无形资产和资金一样具有特殊的时间价值,对高校国有无形资产的监管工作不容忽视。引入财务管理资金时间价值插值法原理,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可以规范科研项目研发、评估、使用、投资行为,促进高校社会服务水平,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使高校无形资产成为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又一决胜法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2006,5.
[2]罗焕平.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8,3.
[3]樊建强.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策略探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8,6.
关键词:自报;举报“三违”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研究背景
1.研究目的
奔着人人都是安检员、人人都是监督者也是被监督者的管理思路,充分发挥施工区队管理人员接近职工深入现场的管理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施工单位举报、自报“三违”的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达到杜绝“三违”、减少事故的发生,最终实现区队自治的管理目的。
2.可行性
目前,煤矿企业的职工素质明显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逐步提升,特别是对生命更加敬畏和重视,安全第一的安全管理理念已深入每一位煤矿职工的内心,珍惜生命远离伤害已成为每位煤矿职工的共同心声。近年来,一场场由于违章酿成的伤亡事故让每位职工深深地理解“制止一起‘三违’就是避免一场事故,增加一次教训就是挽救一条生命”的深刻道理,“三违”行为已成为每位煤矿职工的众矢之的,人人恨之唾之。
从“三违”导致事故的因果联系来分析:“三违”人员的“三违”行为不但是对自己生命健康的不负责任,而且对工友的人身安全也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发动广大职工举报“三违”行为不但是为“三违”人员的及时制止与打击,更是对工友自身安全利益的维护。对违章人员来说, 对其“三违”行为的及时制止是对其不轨行为的及时纠正,应该喜而受之,不该怒而拒之。
3.必要性
由于矿井对违章人员及违章人员所在单位都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因此,违章人员对安检人员也是处处防备,为了逃避考核,区队管理人员往往也是包庇“三违”人员,煤矿“三违”现象多发生在施工现场,而矿井安检人员的数量有限、在施工现场停留的时间有限,这就增加了“三违”现象的隐蔽性,成为阻碍矿井安检部门抓“三违”的一道屏障,造成很多“三违”现象不能在第一时间被制止,因此单靠矿井安检人员抓“三违”有很大的局限性,使得“三违”现象成为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的隐形杀手。
4.自报、举报“三违”管理法的总体思路
全矿所有人员均具有举报“三违”,制止“三违”的权利与义务,全矿所有人员既是监督者也是被监督者。对查出“三违”的个人给予奖励,对查出“三违”的人员所在的单位在月度综合考核中给予加分。
二、具体实施细则
1.区队考核方式
1.1各区队每月要按每百人至少自查“三违”2人次报到安检科,自查“三违”在月度“综合考核”中加分奖励;当月没有自报“三违”的,对区队“综合考核”进行扣分。
1.2区队管理人员自查的“三违”直接报安检科,经安检科登记确认后方可有效。
1.3区队班组长及一般员工自查及举报的“三违”要及时报至其队部,并经区队主要负责人落实确认后报到安检科,由安检科对“三违”行为进行核实判定。
1.4区队管理人员自查、区队班组长及一般员工自查或举报的“三违”由区队根据队内有关制度进行内部考核,矿不再对违章者及违章人员所在单位进行考核。
2.科室人员自报、举报“三违”考核方式:
2.1举报“三违”人员要及时上报安检科,并经安检科登记确认后方可有效。
2.2对所查违章的人员所在科室按照“综合考核”有关规定给予加分奖励。
2.3.对违章者及其所在单位按照矿规定由安检科按照规定进行考核。
3.其它要求
3.1管理人员自查“三违”必须在当班或不超过4个小时之内将违章人员的信息(队别、姓名、违章地点及违章情况说明)报安检科。
3.2区队班组长及一般员工所查及举报的“三违”必须在24个小时之内将违章的相关信息报安检科。
3.3对不及时上报或上报后(需要落实的)而不愿给予提供证据的,视为无效举报。
三、考核与奖惩
1.所有区队每月自查或举报的“三违”均由安检科建立《区队自查及举报“三违”台账》,并监督检查其单位内部考核情况。
2.凡发现区队组织假报、虚报而骗取“综合考核”加分和奖励的,给予责任单位按照加分标准的3倍进行减分处理,并给予自查或举报者按奖励额的3倍进行罚款,并在全矿通报批评。
3.凡发现区队对“三违”人员不按区队制度相关规定进行考核的,或考核中存在应付或搪塞的,按照加分标准的2倍进行减分处理,给予自查及举报者按奖励额的2倍进行罚款,并在全矿进行通报批评。
4.对组织假报、虚报“三违”的,或对“三违”人员考核不力的,由安检科直接开据罚款通知单。
四、应用效果分析
自从自查及举报“三违”管理机制运行以来,矿安检部门查出的“三违”个数明显减少,且自查“三违”个数与矿查“三违”个数成反相关关系,区队内部自查的“三违”行为多,矿安检部门查出的“三违”行为就少。这说明区队职工的大部分“三违”行为被区队内部管理人员及时查出并制止,充分发挥了区队管理人员接近现场了解职工行为的优势,这样就缩短了“三违”行为的存在时间,及时切断了“三违”向事故的演化过程,有效提高了制止“三违”行为的时效性。
五、结语
一、从式子进行观察
【例1】 解方程:xx11=11.
解:显然x>0.方程两端各11次乘方,得(x11)x11=1111.
可见x11=11,即x=1111为原方程的解.
反之,若x>1111,则由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可知
x11>(1111)11=11,xx11>x11>=11;
若1
x11
若00,必有xx11≤1.
综上所述,只要x≠1111,就有xx11≠11.故原方程之根为x=1111.
【例2】 证明恒等式(x-b)(x-c)/(a-b)(a-c)
+(x-c)(x-a)/(b-c)(b-a)
+(x-a)(x-b)/(c-a)(c-b)=1.
证:将等式看作x的二次方程,显然,x=a、x=b、x=c为该方程之根,又原式有意义时,a、b、c互不相等,则关于x的二次方程有三个相异根,矛盾,故原等式必为恒等式.
二、借助于图形观察
【例3】 求使方程组
x2-y2=a2,
x2+y2-2x=0
恰有三组解的a之值.
解:若a≠0,则双曲线x2-y2=a2与圆x2+y2-2x=0,即(x-1)2+y2=1最多只有两个公共点,方程组不能有三组解.当a=0时,方程组恰有三组解.
x1=0,y1=0;
x2=1,y2=1;
x3=1,y3=-1.
故当且仅当a=0时,方程组恰有三组解.
三、取特殊值观察
【例4】 设θ∈[0,π2],解方程sinθ(sinθ-1)=cosθ.
解:注意到θ∈(0,π2)时方程左边为正,右边为负,
方程在θ∈(0,π2)上无解.
故原方程在θ∈[0,π2]上只有解θ=π2.
利用观察法,常可使一些问题的求解方法化难为易,求解过程去繁从简.如上例4,若用公式sinθ=2t/(1+t2),cosθ=(1-t2)/(1+t2),
则原方程化为2t1+t2·(2t1+t2-1)=1-t21+t2.
其中t=tan12θ.化简得t4-2t3+4t2-2t-1=0
.(*)
用综合法知方程(*)有解t=1,即tan12θ=1.又12θ∈[0,12π],12θ=π4,可知θ=π2为原方程之解.再令f(t)=t3-t2+3t+1,
则f′(x)=3t2-2t+3.
Δ=(-2)2-4×3×30,f(t)为增函数.
又θ∈[0,12π],
则t∈[0,1],故f(t)≥f(0)=1>0.
f(t)=0无实数解,因此原方程除θ=12π外别无他解.
显然,这种解法较之前面的解法麻烦得多.由此可见,观察法是一种可靠的科学方法.但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对观察法重视不够,致使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观察法的要领,学生常常叙述得不够完整而使解题过程显得不合逻辑.还是上面所举的例子,学生往往将原方程化为(*)以后,观察出方程有根t=1而求得θ=π2,没有证明f(t)=f3-t2+3t+1在[0,π2
]无实根,便说原方程的解是1=π2,这就缺乏说服力了.但这不是观察法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没有掌握观察法的要领而出现的问题.
一、读读
读一读是茶馆式教学法的第一步,也是阅读的第一步。但是,读并不是简单地对文本进行“念”,而是要明确读的目的,思考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是寄予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样的“读”才有效果,才能促使学生在自主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大幅度提高语文阅读质量。而且,在茶馆式教学法中“读”也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也是高效阅读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
例如:在阅读《再塑生命》时,我选择了茶馆式阅读方式,首先,让学生围坐在一起,引导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进行自主阅读活动,即文本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阅读,并自己总结文本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读一读的质量,确保茶馆式教学法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而且为阅读质量的提高及文本价值的体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议议
议一议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加强生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方面。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议议的平台,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互相讨论中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议一议的环境中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实际的议议环节,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语文阅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还以教学《再塑生命》为例,在读一读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在阅读时的感想以及产生的疑问,比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沙利文老师能够开启海伦的心智?
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是“再塑生命”?是指沙利文老师给了海伦第二次生命吗?
更有学生提出:生命是什么?什么样的生命具有存在的意义?
……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此外,还能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练练
练练环节是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理解练习,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还以阅读《再塑生命》为例,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对下面几个练习题进行了思考,即:
(1)沙利文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2)试着对“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这一句话进行解读,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组织学生在读、议结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本中心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对学生综合应用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讲讲
讲讲活动是茶馆式教学法的最后一步,是“点睛”的一部分,也是确保语文文本价值最大化实现的重要部分。所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对文本的中心思想、人物的情感态度等进行点拨,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
[关键词] 华法林;房颤;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41.7+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c)-059-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Warfarin applied to atrial fibrillation
XIE Yang
(The First Outpatient Clinic of Directly Subordinate Organ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45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of Warfari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184 cas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from January 2006 to June 200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92 cases of Warfarin group, 92 cases of aspirin group, the blood clot and embolism even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thrombosis and thromboembolic events of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dverse reaction rates of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Warfarin has obvious effect on anticoagul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reventing thrombosis and embolism events,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and prevent blood clots and thrombosis occurs, can avoid adverse reaction of serious bleeding by the strict test, atrial fibrillation is preferred drugs for antithrombotic therapies.
[Key words] Warfarin; Atrial fibrillation; Clinical observation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疾病,房颤时不规则的心房颤动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容易引发血栓、栓塞。房颤临床转复非常困难,治疗过程中良好控制心室率和防止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很重要[1]。房颤患者非抗凝状态下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5.3%,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发生率明显升高,60~70岁和70~80岁患者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5.3%~6.7%。房颤持续时间超过48 h 均应给予抗凝治疗已达成共识并列入房颤治疗指南。为了能够减少房颤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笔者采用华法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6年1月~2008年6月治疗的房颤患者184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80例;年龄45~78岁,平均68.4岁。原发疾病:冠心病50例,高血压42例,心肌炎8例,扩张性心肌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3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0例,病窦综合征9例,其他疾病10例。
1.2 入选标准
所有病例年龄<80岁;持续性房颤>3 个月或阵发性房颤需复律者;心功能Ⅰ~Ⅲ级;无脏器的活动性出血;血压控制在<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慢性肝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其他脏器严重疾病。
1.3 排除标准
一年内患有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史;近期3个月有外伤或手术病史及心肺复苏、穿刺史;出血性脑卒中史或半年内有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有出血性疾病或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1.3 方法
1.3.1 分组
对184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92例,阿司匹林组9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原发疾病上无显著性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3.2 治疗方法
1.3.2.1 华法林组: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加用华法林。采用华法林维持量给药方法,华法林初起药物剂量为1 mg/d连续用药3 d后,需要每天进行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法比率(INR);连续检测5 d,依据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法比率(INR)进行变化华法林药物用量, 使国际标准法比率(INR)达到2.0~3.0为华法林长期进行维持的药物剂量,同时第1个月每周监测1次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法比率(INR),以后每月进行检测1次;连续应用1年。
1.3.2.2 阿司匹林组: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加用阿司匹林每日75 mg/顿服,连续应用1年。
1.3.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病例在连续治疗1年中发生的血栓、栓塞事件并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
两组病例经规范用药连续观察1年,对治疗过程中出现血栓、栓塞事件进行统计并比较,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 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在治疗期间,华法林组出现牙龈出血6例,鼻出血4例,皮肤瘀斑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0%。阿司匹林组出现皮肤瘀斑7例,痔疮出血4例,牙龈出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13%。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和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种疾病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房颤患者人群脑卒中的年平均发生率为4.5%。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房颤发病率明显升高,80岁以上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高达8%。由于房颤可以导致附壁血栓形成,栓子脱离导致的脑卒中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房颤已成为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2]。目前房颤治疗目标为控制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外,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达到理想目标是既要有效降低栓塞危险又要避免严重出血并发症,不提倡使用出血风险较高的华法林冲击疗法开始抗凝治疗,常规应用小剂量的华法林维持给药法,进行抗凝治疗[3]。
华法林为双香豆素类抗凝剂[4],其作用机制为竞争性对抗维生素K作用,通过抑制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Ⅷ、Ⅸ和X的合成,阻碍了这些凝血因子1羧化过程,使这些凝血因子的前体物质不能活化,并降低心房颤动患者血循环中D-二聚体的水平;同时还具有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而具有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功能[5];因凝血酶和凝血因子X在体内半衰期分别长达60~72 h和40 h,故华法林要在口服3~4 d后才能充分发挥抗凝效应[6]。华法林半衰期为37 h,起效36~48 h达高峰,维持3~6 d。
通过本组病例进行观察,针对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华法林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4.34%,阿司匹林组发生率为16.30%;华法林抗凝治疗防止血栓、栓塞事件效果明显,可以显著降低和防止血栓、栓塞发生,经严格的检测可以避免严重出血的不良反应发生,是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首选药品。
[参考文献]
[1]胡大一,李奎宝.口服华发林抗凝治疗中出血并发症危险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04,6(7):41-42.
[2]马晓文,粱雁丽,王献.华法林预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67-68.
[3]吴庆延,程晓曙,吴清华,等.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血栓栓塞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3,19(9):553-554.
[4]杨藻宸.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83.
[5]贺建华.126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1,23(5):274-275.
关键词:煤矿安全 “3+1”线路 全覆盖 无盲点
1.“3+1”线路的目的意义
为提高矿井跟(带、值)班的安全责任落实,加强跟(带、值)班人员的安全职责履职效果,按照“走岗式、全覆盖、无盲点”的检查要求对跟(带)班人员制定井下3条检查行走路线,对地面值班人员制定1条巡检路线。通过井下3条路线和地面1条路线的安全检查,锁定全矿全区域安全隐患及安全管理,及时对井下和地面的安全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为矿井安全生产及矿井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2.“3+1”检查线路制定和执行办法
2.1依据每月调度室安排的矿领导及科室带(值、跟)班表,安监科将井下所有应检查区域划分为三条行走检查路线:A线、B线、C线,对地面值班检查拟定一条地面巡检路线,即D线。实行“3+1”四条线覆盖全矿井检查。四条线路确定随矿井现场生产实际情况每月进行修定后随调度室带(值、跟)班表一并下发。
2.2检查线路确定
2.2.1井下3条线的确定
A线:检点为安全隐患和安全行为。具体行走路线:回风暗斜井21203回风顺槽21203运输顺槽21203运输顺槽-81车场21112联巷21112运输顺槽21112回风巷-150联络巷猴车巷井底车场副斜井地面。
B线:检点为文明施工和质量标准化。具体行走路线:猴车道21104皮带巷上仓皮带头-140回风石门-150联络巷猴车巷21112联巷21112底抽巷猴车巷二号车场猴车巷井底车场副斜井地面。
C线:检点为两个规范(指职工操作规范和干部管理规范)。具体行走路线:二级绞车房-150车场-150泵房变电所猴车巷+13行人绕巷21110回风顺槽21110综采工作面21110运输顺槽-23泵房变电所-23永久避难硐室-23石门139平台四西大巷960上山井底车场副斜井地面。
2.2.2地面1条巡检线路的确定
D线:锅炉房地面绞车房地面变电所南风井等
2.3井下3条线检查的具体分工和实施办法
在矿领导和科室管理人员带(跟)班时,依据事先制定的带(跟)班路线分配表,每一个单班由矿领导、科室副科级人员及科员分别负责一条线路进行检查并汇总信息。三条线路实行三班(24小时值班制)轮换,对接循环,即每一天的安全检查,矿级领导对全矿井检查一遍,科室管理人员对全矿井检查两遍。
2.4地面1条线的巡检办法
由当天平地值班矿领导按照D线布置的地点不定时进行查岗,并在查岗记录上签字,对查到的问题和指导性建议进行现场整改,由调度室每月对矿领导查岗记录进行落实总结。
3.其它相关要求
3.1各路线人员在进入回风暗斜井及辅助回风暗斜井前后与通风调度联系,征得同意后方可进入。
3.2对于井下三条路线中需要从主、副暗斜井通过的,要利用主、副暗斜井交接班停运时间通过,行走前分别和主暗斜皮带司机及副暗斜井平台把钩人员联系,行走期间,严禁皮带运行或轨道运输。检查人员安全通过后必须再次与主暗斜皮带司机及副暗斜井平台把钩人员联系,确认已通过后方可正常运行或运输。
医院职能内容除了相关主治医师的工作内容外,护理人员工作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质量和医院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管理工作直接对护理工作质量产生影响[1]。在医院护理工作管理方法中有很多管理方法,其中护理层级管理是近些年来较为受到瞩目的管理方法。在护理层级管理过程中,主要将患者的护理分级为四个界别,比如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而护理人员的分级则为高级护理人员、中级护理人员、低年资护理人员以及实习护理人员等[2]。在临床中与护理层级管理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作者在2011年6月到2014年6月中在本院选取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和评估,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作者自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选取研究内容中的120例护理人员,计利用算机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护理人员,并将这两组护理人员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观察组共60例护理人员,其中包含女性护理人员28例,男性护理人员32例,年龄在21.23~42.23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计算为(30.11±5.42)岁,护理人员平均体质量为(56.82±9.56)kg,平均身高为(164.45±8.15)cm。其中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为20例,大专学历的护理人员为30例,中专学历的护理人员为10例;对照组共60例护理人员,其中包含女性护理人员30例,男性护理人员30例,年龄在22.25~40.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经计算为(31.77±6.77)岁,护理人员平均体质量为(58.22±7.57)kg,平均身高为(163.77±4.77)cm。其中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为15例,大专学历的护理人员为35例,中专学历的护理人员为10例。在本研究项目开始之前,以上所有参与本次实验的相关护理人员对本实验项目有足够的了解,参与此实验项目均属于自愿行为,同时签署实验相关自愿协议作为证据。为贯彻伦理学原则,在整个实验进行过程中,所有护理人员均可以随时退出。以上所有护理人员在一般资料方面,如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以及病程等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5),因此以上病例在实验过程中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照组中60例护理人员的管理方法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的60例护理人员则给予层级管理法进行管理。
常规管理方法:院方护士长统一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日常进行分配。
层级管理法:根据观察组内部护理人员的职称和学历以及工作经验等情况,将护理人员分为护士长和护理组长以及责任护理人员,另外还有助理护理人员,总共为四个级别。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每一层级别的护理人员都有自身明确的责任。
护士长职责。根据护理部门要求,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与本科室情况相符的工作计划,并落实执行计划,定时检查和总结相关科室的护理工作情况;了解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实行人性化排班;对整个科室的护理工作情况及时了解;培训相关护理人员;开展新护理业务;查房;掌握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和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以及患者护理方面的需求;定期开会,总结工作经验,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护理组长职责。对风险较高和护理技术要求高的患者进行护理;发现科室中的高危因素;做好预防工作;处理医患矛盾;突况安排相关人员抢救危重患者;护理工作检查;对二级和三级病房进行查房;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吸收意见或者建议;协调其他科室工作人员。
责任护理人员工作内容:按照护理组长所分配的内容进行工作;告知患者医嘱;观察患者病情;记录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全程护理;综合护理。
助理护理人员工作内容:助理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人员所指导的工作;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
将观察组护理人员和对照组护理人员管理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并同时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得分和操作技术得分以及患者满意程度,并对其进行分及讨论。
1.3.观察指标
显效: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术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高。
有效: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术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患者较为满意。
无效: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术水平无变化甚至倒退,患者对护理有不满意情绪。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在实验结束后,将本研究项目所有实验过程中的研究结果数据准确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可信区间以95%作为标准。当数据比较结果为p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在经过不同管理方法后,其中观察组的理论知识得分和操作技术得分以及患者满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人员总有效率经过χ?检验,检验结果为p
3讨论
河南省商水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商水 466100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选择不同深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接诊的需要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均分为X、Y、Z三组,各组40例,其中X组患者采用股静脉置管、Y组患者采用颈静脉置管、Z组患者采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置管时间上,Z组明显长于A组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置管方式皆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三组患者在动脉损伤、导管脱落、局部渗血、导管破裂、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感染等方面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组患者在静脉炎发生率上则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股静脉置管、颈静脉置管及PICC置管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需化疗)而言,建议采用深静脉置管,不仅能降低患者痛苦,同时可预防化疗药物局部渗漏,加强积极的临床护理,可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
关键词 ] 深静脉置管;股静脉;颈静脉;中心静脉;应用效果;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44-03
深静脉置管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指的是一种以特制的穿刺管经皮肤穿刺而留置在深静脉,从而实现快速补液的效果,其中输入的溶液包括高渗性溶液与高营养液,并且能对中心静脉压进行测量[1],在临床肿瘤患者及急诊抢救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从近几年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对于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或者反复化疗的肿瘤患者,采取深静脉置管十分必要[2],应加强高度重视。但是,临床可采取的深静脉置管方式与途径很多,临床则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或者要求,选择最为合适的置管位置与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置管效果,并降低置管并发症。为了进一步观察分析深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及其并发症,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3年11月接诊的需要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根据各组患者自愿原则均分为X、Y、Z三组,各组40例。其中X组:男患26例、女患14例;年龄44~80岁,均值(62.3±5.5)岁;轻度15例、中度13例、重度12例。Y组:男患27例、女患13例;年龄45~83岁,均值(62.5±5.6)岁;轻度16例、中度14例、重度120例。Z组:男患24例、女患16例;年龄42~82岁,均值(62.4±5.7)岁;轻度15例、中度14例、重度11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X组患者采用股静脉置管、Y组患者采用颈静脉置管、Z组患者采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选用的材料其中股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为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PICC置管则选用的是Groshong PICC导管(美国巴德公司),输液接头皆选用的是CLC2000型可来福接头(美国ICU医疗公司),敷料则为3M透明敷料(美国)。三种置管方式皆根据相关的操作执行:①X组:股静脉置管方法为按照常规方法经股静脉穿刺置管,在穿刺点周围10~15 cm皮肤均匀撒上无痛保护膜,待干后在距穿刺点1 cm处用透明敷贴固定导管,据穿刺点5 cm处再用脱敏胶布进行固定。置管完成后,在第一个24 h应进行透明敷料更换,之后每隔2 d更换一次。②Y组:颈静脉置管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在其肩下垫上一个小枕,保障头后仰同时偏向左侧,从而充分将胸锁乳突肌线路出来,进行无菌消毒与铺无菌巾后,利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处理,将穿刺点选在胸锁乳突肌下端(锁骨头与胸骨头形成三角区的顶端),穿刺的时候保障穿刺针和皮肤之间呈30~40°,在颈动脉外侧进行穿刺,针尖则指向同侧的,刺入颈静脉后见到回血,同时确认其为静脉血,之后将皮肤与导管缝合固定,同时采用肝素进行封管处理。置管完成后,同样在第一个24 h应进行透明敷料更换,之后每隔2 d更换一次。③Z组: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为操作人员把穿刺针在紧邻定位的起点下方探头处刺入皮肤,角度为30~45°,穿刺速度要控制恰当,根据经验及超声指导(屏幕显示情况)寻找并刺入静脉,出现明显落空感后,抽取回血,见血后则放低穿刺针5~10°,并且将探头的方向改为纵向,根据超声屏幕显示穿刺针可以适当推进0.5~1 cm。回血抽取后推送鞘管,将套管芯拔出后以均匀的速度将PICC导管缓慢送入,并松开止血带,最后根据前述置管方法进行缝合即可。在置管后第1、2 d分别进行透明敷料更换,之后每周更换两次,输液结束完毕则采用20 mL的0.9%生理盐水进行封管,1次/d。
1.3 观察指标
接头则需要每隔7~10 d进行一次更换,置管之后要将相应的穿刺日期、时间、部位及留置导管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同时对三组患者的置管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其中并发症类型包括动脉损伤、导管脱落、局部渗血、导管破裂、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感染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以P<0.05差异为统计学有意义标准。
2 结果
2.1 置管时间
三组患者置管时间上,Z组明显长于X组与Y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
三种置管方式皆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三组患者在动脉损伤、导管脱落、局部渗血、导管破裂、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感染等方面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组患者在静脉炎发生率上则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深静脉置管在危重症患者中比较常用,主要是为了及时给患者补液、输血及术中与术后监测等,同时还能提供胃肠外营养及输液各类抢救药物,在临床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但随着置管术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已有多种途径与方式置管,比如股静脉置管、颈静脉置管、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等。从近几年临床研究来看,深静脉置管除了能降低患者的痛苦,同时还能减少化疗药物局部渗漏,尤其在需要化疗的肿瘤患者中,采取深静脉置管效果良好,但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才能尽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三组患者采取不同的置管途径与方式,其中X组患者采用股静脉置管、Y组患者采用颈静脉置管、Z组患者采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置管时间上,Z组明显长于A组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置管方式皆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三组患者在动脉损伤、导管脱落、局部渗血、导管破裂、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感染等方面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组患者在静脉炎发生率上则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次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相似,如伍江华、易立勋、范丽萍等学者[3]将急诊科室接诊的行深静脉置管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采取三种置管方式处理,其中18例型颈内静脉置管、14例型股静脉置管、53例型锁骨下静脉置管,结果显示三种置管方式下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对比差异并无显著(P>0.05),但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其余两种置管方式(P<0.05)。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深静脉置管方式应用在各个科室中都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安全可靠,同时并发症较少,但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应灵活选择合理的置管方式处理,才能更好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总的来说,笔者针对深静脉置管并发症有如下一些体会:①动脉损伤属于深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主要在于颈内静脉与股静脉位置较深,而周围的解剖结构十分复杂,加之体表定位相对困难,故而穿刺不易固定,从而容易对动脉产生损伤。PICC置管则因为穿刺点在外周表浅静脉而易于发现,若穿刺时对动脉产生误伤,则要及时将穿刺针拔出,并对穿刺点按压5 min以上,股动脉的按压时间则要更长。②部分患者由于全身的状况较差,故而血管与皮肤弹性不佳,无法将导管锁住,从而极易引发液体外渗。在本次研究中发生局部渗血后,及时采用弹力绑带进行止血,效果良好。为此,置管前应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考虑,同时PICC置管则要对穿刺侧肢体进行活动限制24 h,并且叮嘱患者在三点内要避免肢体用力活动。③静脉炎在PICC置管中比较常见,而在其余两种深静脉置管中并未发生(在以往学者研究中有发现),分析原因在于PICC置管需要较长的血管内走行,故而对血管壁刺激较大,极易引发静脉炎,早期属于机械性静脉炎,多发生在置管后5 d内。通常情况下,发生静脉炎后采取积极的治疗后一周左右就能痊愈,并且不会对置管产生影响。④深静脉置管中若固定不当、活动过度或意外情况等就会引发导管脱落。这就要求股静脉置管时要采取缝合固定处理,而一旦脱出,该部分则不能插入,同时要根据脱出的情况采取重新消毒与固定处理。⑤本次研究中出现导管堵塞现象,分析原因主要包括血栓性与非血栓性两种,前者主要是因为血液返流,在管腔中形成血凝块或者血栓,而后者则主要是因为导管扭曲、药物结晶沉积及打折等所致[4-5]。此外,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极易发生继发性高凝状态,而这也是造成导管堵塞的主要原因。⑥在Z组患者采用PICC置管中才出现导管破裂,并且在体外导管,及时更换备用的连接器后对导管使用效果无影响。但是,在具体的使用中,要禁止推注造影剂,并且应禁止在导管上贴胶布,尽量采用10 mL及以上的注射器封管处理,避免对导管强度与完整性产生影响[6]。⑦导管相关感染主要包括局部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及隧道感染,为此对于局部感染患者应加强换药处理,待感染症状有所缓解后再继续采取置管。
总的来说,深静脉置管的目的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无痛性治疗途径,为此应加强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股静脉置管、颈静脉置管及PICC置管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需化疗)而言,建议采用深静脉置管,不仅能降低患者痛苦,同时可预防化疗药物局部渗漏,加强积极的临床护理,可降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
参考文献]
[1] 洪昌兰,李英珍,范忠惠,等.观察表在预防深静脉置管远期并发症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3,37(11):1113-1114.
[2] 纪伟.血滤深静脉置管管路并发症护理分析[J].中国医刊,2013,48(12):102-103.
[3] 伍江华,易立勋,范丽萍,等.不同深静脉置管途径在急诊科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63-2464.
[4] 黄俊,温静,罗立诗,等.深静脉置管在AI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处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161-162,164.
[5] 田敏.ICU患者深静脉置管应用效果及并发症护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0):48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