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生辩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思辨能力
一、何为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从字面意思上来讲是思考辨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是指分析、推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事物的类别、情况、产生原因等的分析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特点,才不易被人们掌握和熟练地运用。思辨能力的培养光靠经验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较强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思辨能力在实际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例如:1kg棉花和1kg铁谁重的问题,单就实际生活经验来讲,很多人会不经过思考就快速地回答:“当然是铁重了。”这就是缺乏思辨能力的体现,如果仔细分析可以知道,两者一样重。
从以上问题来看,在对于同一个问题,展开条理有条不紊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层面分析问题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当然,解答一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说理,说理就是对所做出的分析和结论进行解释和论证,只有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才能让你的结论站稳脚跟。因此,思辨能力具有分明的层次,清晰的条理,较强的逻辑性。
二、思辨能力的类型
思辨能力的类型多种多样,在解决不同问题时所涉及到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从思考对象的层面来看可以分为数理思辨能力和人文思辨能力,在此我们着重讨论数理的思辨能力和它具有的特征。
我们还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形式来讨论数学思辨能力的类型,如:我们知道“勾3股4弦5”,这是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为3和4其斜边必为5,不管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去论证都会得出这样的结果。那么我们用乘法分别乘上等量的数值看是否又成立呢?如,勾6股8弦10,结果验证,显然不成立。那么我们又用加法加上等量的数值看是否成立,如,勾5股6弦7,显然也不成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之后,人们发现“勾的平方加上股的平方等于弦的平方”这样的规律。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之后紧接着的就是验证,也就是对这种规律做出严密的逻辑证明,只有经过严密的逻辑证明,才能让人们信服这一规律,让此成为一条无可争议的数学定理。如“哥德巴赫猜想”,现在我们称它为猜想,不称之为定理,就是因为还没有得到严密的逻辑证明。
由此可见,数理的思辨有三个特征:
1.对数理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是一个由已知求未知的过程。2.在思考问题之中,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论证结论的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经过严密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具有无可争议的性质。
三、如何培养和提高数学思辨能力
在明确了什么是思辨能力和数理思辨能力所具有的特征之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数学教学和它的价值?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思维过程)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学价值是教学行为的航标,如果将数学知识技能理解为学生学习基础的话,那么过程与方法则是手段,情感与态度则是催化剂,价值观理应成为核心。只有充分认识数学教学,在教学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才能够正真把握教学的本质。不讲求思路和过程,忽视数学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将结论直接传输给学生,无疑会阻碍学生自身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抑制学生的探索、发现、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因此,只有注重思维过程和解题思想才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其次,在明确了前两点和数学素养的定义之后,思辨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就有了一定的雏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用好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数学起主导作用的在于老师,当然每个老师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应。因此,老师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同时应该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适应性,不要一味地给学生塞公式定理,可以通过问题的切入来发现一个公式和定理,这样对加深学生的记忆极为重要。
2.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对比开拓数学思维能力的土壤。形象思维是指从具体感知的形象目标出发,通过思考去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而抽象思维是从定义概念出发,在思考过程中主要依靠理性推理,尽量舍去形象感性直观的东西,去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因此,将二者对比融入解题思想中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落后生 措施
所谓“落后生”,就是传统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差等生”。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差等生”这样的说法明显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新课改思想普遍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成长的无限可能,而“差等生”这顶大帽子无疑会扼杀学生的探索精神、积极性和进取性,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能力。另外,“差等生”的说法是将学习成绩的多少及班级排名作为依据,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更显得狭隘。因此,与其叫做“差等生”,伤害学生,还不如叫做“落后生”,一词之差,感受天壤之别,前者是对学生的粗暴简单定位和否定,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学生的反感和自暴自弃,而后者则是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适合新课改中的人本主义、生本主义理念的要求。
那么,我们初中数学中的“落后生”是怎么形成的呢?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数学属于“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范畴,而初中数学内容一般都是勾股定理之类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只要学生努力、认真的学习,教师有效的引导、讲解,一般都能考好,但是,为什么初中数学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呢?
一、据笔者观察研究发现,影响初中数学学习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个体因素
如果从发展的视角来看,他们都是有可能和机会从“落后生”转为“后进生”,甚至能成为数学学习中的“佼佼者”。 然而,为什么他们就成为了落后生呢?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来说,最终成为“落后者”是由于以下因素所致。
2.智力因素
一般来说,能顺利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属于智力在正常范围之内的。而个体的智力发展情况又各有不同。在初中数学课堂,我们总会遇到类似这样的学生,他们智力迟钝,跟同年龄段同学相比,智商有些偏低,并有一定的适应行为障碍。除了和家族遗产有关外,还和学生本身的基础有关,尤其是小学时代的数学教育有关,小学基础搭不牢,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之后的成绩。
3.生理因素
进入初中学生一般的年龄都是12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的情况是,女生发育较快,男生发育情况不明显。而生理情况的剧烈或者缓慢变化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时期的大部分女生心理成熟较快,学习自主性较强,而男生则还处于懵懂状态,部分男同学一天到晚还想着怎么样才能玩高兴。因此,初中阶段的“落后生”中主要成员为男生。
4.家庭教育观念所致
这个世界上最冰冷的法则“马太效应”就明确指出了贫富分化的过程,“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笔者认为这个法则也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中。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观察发现,大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的背后都有一群积极向上的家长,这些家长可能自身的文化程度有限,但他们对孩子的鼓励、支持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了兴趣。相反,还有些这样的家长,他们要么根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要么总是对孩子说一些充满了消极情绪的话,如“我对你不报什么希望,你自己看着办”,甚至有这样的家家长,他们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遇上了好时机,现在有些财大气粗,他们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这样说,“学差不多就行了,”“会认钱会算账就好”,这对孩子的成长、数学的学习简直是一种毒害。
5.学习方法不合适
这类学生一般是智力、能力没什么问题,记忆力也比较好,关键是方法错了,因此显得学习效率极为低下,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学习机械,死记硬背,没有知识结构,无法实现知识的适当迁移,概括规范总结能力较差等。这类学生基本上很难通过成绩获得自信,实现自我满足和成长。
二、那么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也找到了适当对应的解决对策,并加以实践论证
1.智力成熟有先后,耐心等待那一天
一般来说,初中的女生要比男生好管理的多,因此,女生的成绩也较好,因为她们能将老师所说、所劝听进去,并加以实践。而男生,就比较贪玩,叛逆,这也会影响他们的成绩。针对这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能完全否定和放弃学生,我们要做的是耐心引导和等待。一直给学生鼓励、支持、信任。这样的话老师就给了学生积极的信号:老师很器重你,相信你一定能学好。尤其不能以完全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因为学生是随时发展变化的个体,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或者惊吓。
2.善用生理因素机遇去引导学生
人一生中生理变化最剧烈的就是中学时代,尤其是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探索外部世界的兴趣最大,充满了能量和斗志。倘若在这个时候,教师和家长联合起来,不断鼓励引导学生,让学生爱上学习,这对于他一生学习信心和兴趣的建立和保持,都是大有裨益的。
3.明确家长的定位
学校每个学期都有1到2次的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明确提醒家长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获得家长的合作。甚至可以直接告诉他这样的现实:”你们2个家长有时候还管不好一个孩子,我们几个老师要管理几十个孩子,没有你们的配合真的不行。“让家长真正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性。
4.教师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由于性别、年龄、成长环境等的差异,学生间的学习方式各有差异。教师要做的就是留心观察学生,一旦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无效,甚至适得其反就赶紧帮助或者指导学生做出改变和调整。而学生自身因为当局者迷,反而发现不了问题。在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之前行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研究学生。
总之,教师非救世主,能拯救所有学生,但是,倘若有机会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将落后生转变为后进生,以上一种幸福和成就。
参考文献:
(编 者)
正方:中国政法大学 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利大于弊
反方:武汉大学 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弊大于利
片段1.正方:请问对方辩友,对待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我们应该持开放的态度呢,还是闭守的态度?
反方:开放的态度。
正方:对方辩友回答得很好,那么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去接受国外的高等教育,去利用国外的高等教育资源是不是国际化的应有之意呢?(从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应持开放的态度自然过渡到高中生接受国外高等教育的态度。)
反方:我们要兼收并治,要吸收国外的文化,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化本根,要有独立的自我,而高中毕业生缺乏的正是这两点,也许在大学生看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可是在高中毕业生看来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以积极的态度肯定对方观点中的正确部分,同时强调吸收国外文化的前提是要有自己的文化本根,肯定中有否定,客观公允地支持了自己的论点。)
正方:对方辩友何以对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接受能力有那么差的自信心呢?请问对方辩友,高中毕业生接受过多少年的国民教育呢?
反方:12年的国民教育。可是我也知道教育部最近提出,要把我们的高中课程50%都改为文言文,说明什么,说明以前学得不够啊。
正方:对方辩友,现在我们高中毕业生在高考之外有了别的一条出路,以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现在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请问对方辩友何弊之有啊?(避开对方话题,及时转换角度,从利于自己的方面展开论述。)
反方:条条大路通罗马当然是好的,可是要看这条路是不是好走,如果走到半路摔下去了,您说好还是不好呢?
正方:武汉大学的前校长周丰升、范秀花都是十七八岁出国留学,请问他们摔下去没有呢?(举出相反有力的事实论据来反驳对方。)
片段2.反方: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年轻人要到20岁以后才能克服自我成熟的危机,而高中毕业生的年龄一般不超过20岁,请问是或不是?(用科学研究结论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正方:当然是不超过20岁,可是对方辩友无非就是告诉我说,高中毕业生的心理不够成熟,但是不成熟需不需要去成熟一下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才的成长恰恰需要环境的磨炼。
反方:我方的科学依据来自发展心理学权威,对方辩友既然说不一定,请问您的科学依据在哪里?
正方:我方的科学依据来自我国基础心理学研究,它表明十七八岁的人心理已经渐渐成熟,因为他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是成年人,而高中毕业生恰恰就属于这一年龄阶段。
论文关键词:信心激励教学转变三类差生
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他不但要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要学生有科学的思维和实验探究方法,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的不明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尤其在进入力学知识后,不少学生成绩明显下降,几次练习都得不到成功的体验,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甚至丧失信心,一蹶不振,尽管教师一再强调学好物理的重要性,但收效甚微。
为此,笔者把班上的差生按成绩选出,对他们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导致他们沦为差生的原因,发现他们的共性是自尊心极强但求知欲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好物理没有自信心。所以,首要问题是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初中物理论文,于是,笔者把差生分成三类并分别实行信心激励教学从而转变他们,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乐趣,具体方法如下:
一、对智商低、接受能力弱、记忆力差、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首先体谅他们的处境,给他们“教育之爱”,教师的爱心是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让他们乐意老师与他们交往频繁。其次在课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辅导,帮助理解、归纳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对他们的作业进行面批,友善地分析错误的原因,提炼和总结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他们的失败,给予宽容和理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加以鼓励和赞扬,让他们一份耕耘获得一份收获,一份努力获得十分肯定。测验试题评讲后,两三天内,找些与原试题类似的题目,让他们补测,成绩上升作为最终测验成绩并给予激励,让他们的成绩持续上扬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二、对学习方法不当、偏科且不喜爱物理的学生,首先挖掘造成偏科的原因及影响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事件,并以此总结出学习物理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打消他们的为难情绪,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中写道:“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个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其次在课堂上尽量提些稍易问题让他们回答,答对的当场表扬,答错的不简单的给予否定,甚至责怪,应帮助分析出错的原因,让他们彻底的领会、理解题意,当然提出的问题应以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为准,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此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找出他们学习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激励,时时用:“你行”、“学的不错”、“你真棒”“你的方法有新意”等话语暗示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物理是快乐的,从而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扬起学好物理之帆。
三、对于智商高初中物理论文,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首先让他们认识自我,分析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全班中所处的地位,使他们认识学习现状,认识到学习情况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唤醒他们学好物理的内部动力。其次利用他们争强好胜,有较强表现欲的特点,多多的提供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及时捕捉他们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的给予积极评价,使他们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激励他们发挥自生的才能和学习的信心,取得优异的物理成绩。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在学生作业本上简短的激励话语,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赞赏。对学生的信心激励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重拾学好物理的信心,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愉悦的学习之花。
关键词:初中数学;辨析能力;培养
数学学科是以锻炼学生动手探索、思考研析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基础学科。初中生在研析、解答数学知识点内容、数学案例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数学知识内涵及案例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析,同时,还要结合学习探析活动,进行认真的辨析和思考,以期获得优良的学习效果,形成正确的学习技能。辨析素养是学生数学思维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所应具有的数学素养。在素质教育下的课堂实践中,数学辨析能力应纳入能力目标培养的“日程”。
本人现结合新课程教学要义,对初中生数学辨析能力培养活动,从几方面作一简要论述。
一、传授数学知识内容要义,筑牢数学辨析能力根基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学认为,数学辨析能力作为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不仅包含了思考分析、探究研习的活动部分,还包含了判断概括、对比研析的思维内容。众所周知,数学辨析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坚实的解题素养等方面予以足够的支持和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做好数学知识内容要义的传授工作,成为数学辨析能力培养的首要工作和先期工程。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传授,引导初中生同步互动、交流协作,共同探知研析数学知识内容的深刻内涵和内在关联,逐步积淀坚实的数学素养根基。值得注意的是,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集腋成裘”的逐步推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开展数学知识内容的讲解活动。
二、传授数学探析方法策略,提升数学辨析能力素养
初中生在辨析活动中,需要运用行之有效、有的放矢的解析方法和策略进行辨析和评判活动。这就对初中生解析问题的能力素养提出了要求。教育实践学指出,数学辨析过程,就是数学探析方法策略使用的过程。因此,教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切实做好数学知识及案例方法策略的传授讲解工作。在讲解数学知识内容,解析数学案例过程中,结合教与学活动的过程,向学生讲清楚学习探知的方法、探析案例的策略,使初中生能够对方法策略从本质上有深刻的认知和掌握,确保初中生进行辨析活动时能够运用自如。如“四边形”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如图所示,在一个四边形为梯形的ABCD中,已知AD∥BC,AB=CD,并且AC垂直BD,现在已知AD、BC的长分别为3、5,试求出AC的长为多少?”案例讲解中,在初中学生亲自实践探究、思考判断的活动基础上,向学习对象指出,解析该数学案例时运用“划归转化”的策略思想。初中学生产生认知“疑惑”,教者结合上述呈现的问题,指出:“在这一案例的解析活动中,可以看出,该问题是要求边AC的长度,根据题意,应结合对角线互相垂直这一梯形性质,将梯形的一条对角线进行移动,从而转化为关于直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教师趁机向初中生简要讲解“划归转化解题思想”的基本定义、内在特征以及使用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初中生借助于典型案例和亲身应用,对“划归转化解题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掌握和了解。同时,也保证了初中生运用此项解题思想策略的活动效果。
三、巧借评价教学活动载体,锻炼数学辨析能力水平
教育实践学指出,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作为动力支持,更需要良好的实践载体以及平台。笔者以为,部分初中生数学辨析能力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少有效的载体搭建和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为初中生提供辨析思维的实践活动载体。评价教学的活动进程,究其本质而言,可以看作思维探析、综合评判、深度辨析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将教学互动双边活动融入其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借助于评价教学这一载体,组织初中生开展反思自身的学习活动、评判他人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让初中生辨析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在“一次函数的图象”案例课讲解中,教者抓住学生容易出现的忽视取值范围解析的不足,组织他们结合一次函数图象案例进行辨析评判活动,引导初中生认真反思自身解析过程,辨析他人解题方法,在综合辨析的实践互动中,锻炼其辨析能力,提高其学习效能。
美学在中国,曾经是一个显学,从上世纪80年代后就开启风气之先,成为了中国学界之立独行,勇于改革的一门学科。虽然时至今日,美学已经逐渐有淡出学界的视野,但我们从美学的发展的历史之中回顾这一学科,会发现美学所经历的一场场深有影响的对话。而这些美学对话已经不仅仅的限在这一学科的内部,而是一个时代学界理论范式的转换与创新。
为此,不妨把目光转向了范式理论。范式,是托马斯·库恩提出的术语:
指一个特定的时间的特定科学实践者普遍具有的一套假设,它构建一种更大的理论或者观点(比如,牛顿物理学、爱因斯坦物理学)。
在社会科学中,这个词语具有很类似的意义。(比如说,在人类学领域,进化论和功能论都是人类学范式。)[1]
按照库恩所说,范式是在其中包含了许多小理论的大理论。当小理论已经不再具有了世界意义,那么危机就会出现,这样的危机最后会导致某种范式的倾覆,或者作为一个特别的个案,合并到更新更大的范式之中。
我们的话题由此而进入——从“范式”的转变过程来看待“生态美学”的出现。
二、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之论争
中国美学界自从60年代起,就一直是以实践美学为主导。可以说,实践美学是我国2O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两次美学大讨论的重要成果,标志着那时期我国美学的发展水平,而即便在当前仍有其价值。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唯物论和传统认识论的时代局限。
而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学界受西方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影响,产生了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生命美学。生命美学的提出,是“实践美学”理论范式在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成果。生命美学的探索之路开始于对实践美学的质疑和批判。潘知常、封孝伦、范藻等学者在肯定实践美学成就的同时对实践美学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点直指实践美学范式的要害所在,从研究对象,逻辑起点,思维方式三方面揭示出实践美学范式遮蔽的问题:
(1)研究对象。潘知常认为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在美学研究中始终未能解决。美学研究明确确立的研究对象有美、美感或审美关系,但不论是以美为研究对象.以美感为研究对象,还是以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都是以一个外在于人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因而都是以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的遮蔽和消解为代价。这样,也就最终地确定了一种对美学的理解方式和对话方式:以理解物的方式去理解美学.以与物对话的方式去与美学对话。而美是审美活动的产物,美只相对于审美活动而存在,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美是自由的境界”。[2]
(2)逻辑起点。实践美学认为应从实践活动人手研究美、美感或审美关系,提出“美是人质力量的对象化”等命题。生命美学认为应从人的生命活动人手去研究审美活动。封孝伦认为,实践美学忽略了实践的前提:人类的生存。[3]
(3)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潘知常对包括实践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审查,发现美学研究一开始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即固执地从主客二分的角度出发,来提出所有的美学问题。他认为,主客关系并不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部.只是人类以知识论作为阐释框架时所界定的世界,侧重的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外在关系以及对于世界的必然性的领域的把握。在这种主客关系之中根本没有真正的美学问题.真正的美学问题在侧重对于人类与世界的内在关系以及对于世界的超必然性的领域的把握的超主客关系之中。从主客关系出发来研究美学将使人在世界之外思考,忽视了人类自身。这样的美学将是“无根的美学”、“冷冰冰的美学”。[4]
而张弘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造成的传统美学的困境也进行了分析,指出实践美学以这种思维方式审视美学无法摆脱困境,他以人与世界同一的存在一元论拒斥心、物二元对立,以存在论差异原则区分美的事物与美的存在,力主“存在论美学”。
在梳理中我们发现,潘知常从人的生命活动人手侧重于对美学研究中心审美活动的分析,而封孝伦则紧紧抓住生命来建构体系,对生命美学的认识应是把他们作为整体来认识。作为整体,封孝伦对生命哲学作了较完备的阐述,使生命美学有了一个很好的哲学基础。潘知常的分析则切中美学之为美学的根本问题。同时.他们对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如美学的思维方式、自由问题等作了重新阐释。将他们的理论进行整合。生命美学带来了思维与话语的双重变革。毋庸置疑,这是一种美学新的范式的变革,当新的理论范式出现后,它所带来的对中国美学的建设性的意义是重大的。
总结生命美学的出现的历程,从对实践美学的批判、对另谋新路的尝试,带来美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的多元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借鉴更多的西方理论是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更多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哈马贝斯那里吸取理论资源。以主体间性理论、存在美学、此在分析来看待世界;同时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天人合一观、与古典美学对生命的关注对自由的向往相结合来阐释美学。中国生命美学作为多元化美学观念中的一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三、后现代的范式——生态美学
如果说,生命美学的出现,是在中国美学界面对的,更多是建国后留下的传统思维的禁锢,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语境。那么,二十一世纪初,生态美学出现的语境,面对的是消费社会,全球化的语境,面对着的是现代性的困境。在二十一世纪语境中,美学界更多心系于整个人类中越来越窘迫的命运,现实越来越强大的压力。
曾繁仁先生在《走向更加深入和成熟的我国生态美学研究》[5]一文中,指出了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的继承与超越。
生态美学从坚持唯物实践观的多重角度继承了实践美学,但也超越了实践美学。其超越之处是:(1)由美的实体性到关系性的超越。实践美学力主美的客观性,而生态美学却将美看作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生态审美关系,从而将其带入有机整体的新的境界;(2)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超越。实践美学特别张扬人的主体力量,将美看作“人的主体性的最终成果”,而生态美学却将主体性发展到主体问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3)在自然美的理解上由“人化自然”和“自然的祛魅”到人和自然的亲和与自然的部分“复魅”的超越。实践美学完全将自然美归结为社会实践中自然的“人化”和“祛魅”。而生态美学却承认自然美中自然的应有价值,进行部分的“复魅”,主要是恢复自然的神圣性、部分的神秘性和潜在的审美性。[6]
从曾先生的文章,可以很清晰地把握,生态美学这一新的理论范式带来的建设性意义。它对存在论的继承,对实践美学的批判,进一步回应了现实所给出的严峻问题。从现实的环境问题,到人的主体问题,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到人自身生存和存在的问题,生态美学已经脱离旧有的理论范式的限制,走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这个方向是具有很强人文意识,现实的关怀感的。
四、共生——生态美学的理论与价值维度
接上所述,其实生态美学要面对的问题是可以简单地简化为三个关系——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解决。这三大关系是后现代问题的一大核心点,特别是在全球化,消费主义流行的语境里。而生态美学给出的理论维度究竟是如何回答了这些难题呢? 生态美学有一个很高价值尺度——共生。将共生作为一种美学的价值尺度和理论维度,王尔勃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这一观点。[7]“共生”(symbiosis)原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指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它是由德国植物病理学家安东·豆·培里于1879年提出的,培里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把“不同生物一起生活”称之为“共生”。国内外学者都已指出,文化多样性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之上的。“多样共生”既是生物物种之间的一种互利关系,那就也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
在进入后主体性哲学时代,人们并没有否定主体性的意义,而是主张通过“主体间性”完成对主体性的建构和补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哈贝马斯,这种意向越来越清楚。生态哲学作为后主体性时代的哲学,是对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与扬弃,但它决不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背离与倒退。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是要纠正人类的片面性,而不是放弃认识世界、改造并调节世界这一“自然之子”的责任与使命,更不是否认“自然向人生成”的宇宙进程。
从后现代话语的多声部而言,单一的声音是独语,是霸权。这是不和谐的,并不利于发展。在今天,边缘与中心不断在掀起了一场场对话。边缘对中心的解构不是要确立另一个中心,而是要保持对话。正如,身在中国边缘地区——岭南成为关注的重点。这种关注不是中心居高临下的姿态去看待与中心相异的他者所在,而是岭南地区自己发出声音。这个声音是由一大批偏居西南一隅,具有文化自觉的学者所发出的。特别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一大批学者们,他们从关注自身的地域文化,地方传统出发,发扬了岭南文化特有的兼容性,吸纳性,发出另一种声音,使后现代多声部的语义场里真正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达到了互补和谐。黄秉生教授从壮族审美文化研究中总结出了,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依生,竞生,共生。黄教授这三大理论范式,对于生态美学,生态文化的理论视野作出高屋建瓴式的总结[8]。袁鼎生老师溶合了生态学,哲学,美学,明确提出了“生态场”,拓展了生态美学的研究空间,他更是致力于建立一个严谨的,庞大的生态美学的体系,为当今日益为工业文明所困顿所挤压的人类社会探寻人类的出路。[9]张泽忠老师植根于自身侗民族的文化土壤,从侗族的歌舞,侗族的建筑,从哲学,美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中去探究了侗民族文化“元语言”,探究了侗民族自身的文化时空秩序,生存伦理智慧,使一个边缘的民族的文化在当今世界发出了独特的声音,让世界领略了多元文化之中来自边缘,他者的诗意盎然的文化。[10]这正是后现代精神的启示,从多元中求“共生”,讲究华夏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精神向度。
简言之,文化应该通过主体间性、通过交往使得主体性在和谐的状态中得以实现,这正是“共生”向我们启示的根本的价值理想。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它倡议智能是可分布、情境化、可发展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因此,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或者引入一些集形象生动、情绪色彩、主题鲜明于一体的具体教学场景,通过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教学之中。这样既有利于帮助他们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教材主旨,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
1.在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意义
1.1使情境教学方法更加形象
当前,青少年往往在心理及生理上都处在发育及完善的过程中。因此,他们对于一些亲眼看到的或者亲耳听到的,往往会形成比较深刻的记忆。多元智能理论是把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知识转变成更加形象、直观的情境。可以让初中生在身临其境中,对学到的知识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情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它不仅以讲解知识点为主,更多地主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入一些更加形象、直观的元素。这不仅可以指导初中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还可以从多元智能角度,创设活泼、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情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1]。
1.2优化情境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初中生的后期发展。在初中语文中进行情境教学,是从多个不同智能角度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初中生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还可以适应初中生对不同智能层次的发展需求,对其各种智能都产生相应的刺激,促进其智能全方位、多元化地发展。所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理念,不仅使其目的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显著,还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成果更加丰硕。
2.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进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方法
实际上,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契合点,可以优化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理念,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贯穿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愿,开发潜能。
2.1设计具有多元智能性的课堂问题
想要开发初中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多做文章,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学习内容,由探究性问题引导初中生一步步地走进语文的美妙空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的奥秘。
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帮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解决途径及结论成果进行交流沟通。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多元智能性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全文朗读,再引导他们提出诸如:“作者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表达了其当时怎样的心情?有何作用?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背景是什么?”等此类的问题。紧接着,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渐渐引出这篇文章的主旨:“生死是生命的象征,组成了人类的血缘之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随着这些具有多元智能性的课堂问题被不断地解答,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大意,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了综合能力,培养了优良品质。
2.2创设多元智能化的活动情境
由于初中阶段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发育是不尽相同的,并且类型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进行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的优势智能,开发潜能。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情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特征,创设多元智能化的活动情境[2]。
在教学《走上辩论台》活动课内容时,任课教师可以率先确定一个主题比较鲜明、内容比较容易激发初中生兴趣的辩题,如“我看追星现象”等,在课堂上举办一次辩论赛,让课堂变成辩论台,实地进行辩论赛。在辩论赛中,任课教师可以将同学们进行分组,依据其智能特点,将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面对传统教育理念,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不仅可以让任课教师拥有更宽广的视野,使他们注意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还使其教学理论更加科学、系统,更有利于初中生全面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实践表明,心理状态对口语表达形成直接的影响。从生理年龄分析,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人生的转折时期。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情绪波动极大,呈起伏式发展。另外,学生在行为习惯上没有最终定型,还属于养成阶段,在心理上和学习上仍然离不开老师方法技巧的指导。
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训练;没有以学生的心理分析为依托,口语训练缺乏针对性的个体指导,影响训练效果。过于重视理论,实践性活动安排不足,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评价不科学,口语表达或不计成绩,或在语文总成绩中所占份额太少,训练效果好差无关紧要。
在广泛调研、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初中生心理特点对口语表达的影响设计了调查问卷——《初中生口语训练自我概念问卷》,在本校展开了调查,抽样调查的学生遍及全校三个年级十个班级,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份,取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口语训练的影响
绝大部分初中生对口语训练的重要性持肯定观点,比较认同口语训练的必要性。大多数学生对口语表达的期望值较高,希望自己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生口语表达时的表现:初中生在口语表达时比较紧张,常常会因为紧张而影响口语表达。初中生在口语训练时缺乏主动性,不积极参加口语训练的相关活动,在平常的口语训练中被动、退缩,尽量回避在公共场合发言。学生在当众讲话时不够自信,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患得患失心理。如担心口语表达时忘词、出错、冷场等。
初中生比较缺乏口语表达技巧,在口语训练时需要进行口语表达技巧的指导。初中生在口语表达时容易受到曾经的经历和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消极,认为自己天生胆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认为自己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这种自我认识也会影响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初中生对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话题能够侃侃而谈、津津乐道;反之,则感到无话可说。大部分学生当众讲话前,会去精心准备、演练,从而让自己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水平,但少数学生缺乏准备意识,不会对口语表达活动做相应的准备。
二、培养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
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教师一方面要创设轻松愉悦的口语交际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另一方面要设计口语训练活动,指导方法技巧,加强实践,循序渐进,使学生做到敢说、会说、善说。
都说“欲练嘴皮,先练脸皮”。口语训练首先必须进行心理素质训练,要训练学生在公众场合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这项训练贵在平时持之以恒的锻炼,利用语文课前安排“三分钟说话训练”,对说话内容不作具体限制,要求学生讲述身边最近发生的事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感悟。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克服学生因紧张恐惧心理而导致的怯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敢说”的目标。
学生自信心不足,存在患得患失心理,主要是因为缺失口语表达的方法与技巧,围绕话题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所以课堂训练要进行方法技巧的传授。要求学生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文明得体地交流。讲述见闻,要求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借助口语表达技巧达到“会说”的目标。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是对口语表达能力最好的检测手段。培养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借助实践活动这一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反复磨砺、不断提高。课堂实践活动安排诸如自我介绍、朗诵、采访、主持、导游解说、热点评说、即兴演讲、情景交谈等专题,巩固训练技巧。本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参加校园口语实践活动,如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提升自信指数。口语表达时要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情境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临场应对能力,增强口语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善说”的目标。
三、培养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练听力。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首先要学会倾听,把握对方的说话思路、内容,然后思考说什么,怎么说,最后由倾听者变为善说者,用语言表达思维。倾听,要求目视谈话对象,态度诚恳,理解谈话内容并有所反映。
如通过讲述一则励志故事、描述一处家乡风景名胜、解说一场校内运动会比赛、推荐一本课外书籍、评述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请学生概括所讲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说话者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讨论问题,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二)练朗读。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多“读”,才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选取教材中“诵读欣赏”部分的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现代散文作品,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注意重读、语调、语速、语气、投入感情,将文中语言化为自己的心声。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朗读时朗读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以情传情。激情洋溢、声情并茂地朗读既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又可以学会用声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练思维。口语训练的同时也需要对思维进行训练。结合教材中专题部分的材料展开讨论,如环境保护、气候、低碳生活、保护野生动物等专题,在讨论的基础上梳理出几类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撰写辩论稿,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准确流畅,条理分明。安排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进行辩论,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四)练态势。口语表达不是单纯的有声语言传播,它常伴有态势语言传播。态势语言是一种依靠面部表情、手势、体姿动作、服饰等来辅助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语言。结合口语表达的内容配合适当的表情、手势来增强表达效果,口语表达内容流淌出的感情决定着表情的喜怒哀惧,手势要求手随意行,话到手到。通过训练,要求学生态势自然得体,心态平和从容;姿态,自然大方,稳重规矩;神态,端庄大方,目视前方。
四、初中生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
积极探索初中生口语训练的评价标准。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口语训练的教学评价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性动态评价;立足三维目标,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
口语交际的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初一年级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初二年级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三年级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对本校三个年级的150名学生作过一次口语调查(其中男生82人,女生68人),采用答问和对话方式,调查结果是:平时能主动用普通话交谈的只有12人(男4人,女8人);在课堂上能主动站起来答问的只有46人(男22人,女24人);口齿清楚、用词较准确、语调语速适中的只有28人(男12人,女16人);不愿回答或不知道怎样回答问题的达41人(男28人,女13人)。
另外,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言的习惯,虽然他们知道答案,但是他们更愿意等待老师说出答案;大多数同学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包括教室)发言,即使被点名发言的,也往往是语无伦次,中心不明;原本私底下背得很流畅的课文,一旦当着老师或同学的面背,就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根本背不出来;有些同学一对人说话就脸红……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村初中生口语交际“失语症”的现状令人担忧。
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只注重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初中生“失语症”的原因
1.传统思想的制约。虽然新课标把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到与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受到同等待遇。不少老师只是把口语附属于阅读教学或写作教学之中,没有开设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更没有对口语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2.教师素质的制约。
3.教学目的的制约。很多学校、老师迫于考试的压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
4.口语氛围的制约。有些学校虽也举办过朗诵、演讲等比赛,但一学年只有一两次,很难形成口语交际的良好氛围。
5.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害羞、怕说,也阻碍了他们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凡此种种,造成了当前农村初中生口语训练的欠缺,造成了其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局面。
三、农村初中生“失语症”的矫治
笔者认为,外在的客观社会环境影响了初中生内在心理发展的特征和方向,初中生内在的心理特点导致“失语症”的发生。对症下药,关键在于观念转变,价值澄清,潜质挖掘,过程调控。
学校方面:
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重视口语交际课。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明白口语交际在现在及将来对学生的重要性,明白口才对于很多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否。要从学生的长远利益来考虑,抱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重视口语交际课。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口语交际课,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力争创设口语训练的良好氛围;当然,只有学校、教师的重视还不够,要从根本上扭转口语交际课被忽视的现象,还得从考试内容、考查方式的改革上下功夫。
教师方面:
1.加强对学生思维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帮助学生能说。
思维训练是口语训练的重要一步。口语的思维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脱稿讲话训练,学生虽有准备,但不准念稿子,利用记忆把稿子上的内容说出来;二是进行即兴讲话,老师现场出一个题目或话题,让学生现场即兴回答,要求思路清晰,语言组织有条理。通过这两种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
心理素质训练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环节。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之所以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说话,不是他们没有说的内容,而是因为心里紧张、害怕而说不好或说不出来。对此,我们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应该帮他们建立起自信心,要让他们明白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其次,要训练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学生越是怕说,就越要给他们当众说话的机会。通过不断地训练来克服他们紧张害怕的心理,让他们从“不敢讲”到“不怕讲”到“乐意讲”。
2.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交际氛围,鼓励学生敢说。
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当众讲话,总怕讲不好丢面子,因而不敢讲。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友,给予其热情引导,为其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与和谐的讲话气氛,激发学生讲话的积极性,使学生心态开放,大胆自信,无拘无束地开口讲话。只有敢说,才能锻炼说的能力。有这样一句格言:你之所以感到别人伟大,只因为自己跪着,如果我站起来,决不比别人矮半截。笔者常把这句话说给学生听,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站起来讲话。有时学生想讲但又不敢讲的时候,可适当运用“精神胜利法”、“我比你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并非一无是处,只要扬长避短,我也会超过他”。
作为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失误或讲说遇到障碍时,你可以指导他们自己纠正,帮助他们把话说全、说好,而不能对学生进行责备,更不能讥讽挖苦。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要怕说错,即使说错了要允许他们重新说。
当一个语文教师从知识的权威人物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交流的伙伴,建立起师生间的人格平等、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的时候,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就不会出现躲躲闪闪、漠视自我、惯于依赖、消极观望、急于求成的尴尬现象了。
3.充分调动口语交际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想说。
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自我表现的欲望,并给予个性张扬的充分自由,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活跃起来,使其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体味参与口语交际的乐趣,使其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
初中生争强好胜,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贯穿竞争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话语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这样的形式很能吸引学生,对此他们总是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用这样的话激发他们:看谁猜测得最快,猜的结论最正确。平时教师也可说:看谁最聪明,能第一个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那些大胆聪明的学生,有时可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给他们以热烈的掌声。
4.提供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会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时,可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来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达到消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1)看图解说。解说,是说明事物、解释事理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练习解说,有助于积累知识、获取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细致的观察能力、及时敏捷的反应能力、准确科学的表达能力。在教《斑羚飞渡》时,可让学生在理解斑羚飞渡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斑羚飞渡的示意图,然后看图解说斑羚们是如何渡过难关的。
(2)课前练讲。每天由两位学生课前准备好演讲内容,内容不限,可以是小说、电影、电视中令人很有感触的某一情节、某一场面或某一人物的性格,叙述完后再用二至三句话略作点评;也可讲自己的理想;也可谈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看法……当两位学生讲完后,再请几位同学根据口语表达的需要加以评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3)复述内容。复述训练,是指训练学生运用口头叙述的方式将读过或听过的内容表达出来。在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所提供的语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将其扩展成一则故事复述出来。学习《桃花源记》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倒叙方式复述这篇课文。在复述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同时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开设说话课,专门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每一节说话课,都设置一两个话题,可以是提前准备的,也可以是临时准备的;可以是老师出题,也可以是学生出题。话题的范围不限,社会热点、学习问题、家庭关系、情感问题等都可以纳入课堂。在说话课上,大家机会均等,说好说坏都得说。到了学期末,则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优秀演说家”和“课堂口头表达积极分子”,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由于是面对全班同学,再加上激励机制,在演讲或说话中,讲话者的注意力都会高度集中,尽力展示出自己的水平;听的人则聚精会神,希望能从讲话者的讲话中取长补短,让自己下一次有更好的发挥。这些做法为口语训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在这种场景下,所有同学都会尽全力去做,再加上互相借鉴,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加强辩论的训练。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些辩题或切合学生实际的一些题材,在班上组织一些辩论会,辩论的题目如《家长该不该看子女的日记和信件》、《开卷是否有益》、《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是提倡消费还是提倡节俭》、《初中生要不要配备手机》等,老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确定一到两名主辩和若干名助辩,其他同学则组成资料查寻队和啦啦队,为己方提供材料支持和加油助威。不同的辩论会辩手和拉拉队员进行轮换,以达到锻炼所有同学的目的。辩论是口语训练的高级形式,它是参与者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辩论风度。可以说,辩论最能体现参与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
(6)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实于生活细节中。
a.要求学生注意倾听身边各种人物的语言,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话记录下来,拿到班上交流。
b.收集各种书报、杂志,供学生借阅、摘录。
c.定期给学生播放一些小品、相声类的碟片,要求他们观看后模仿其中的人物对话。
d.开展故事会、猜谜比赛、小型辩论会等活动。
5.积极培养口语交际技能,让学生说得更好。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村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缺失源自口语交际技能的缺失,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吸收当代语言运用的研究成果,遵循学生言语思维和言语习得的科学规律,尝试构建起与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相适应的言语知识和言语技能训练体系,致力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举办讲座,讲授口语交际的有关理论技巧,提供必要的借鉴范例和精彩片断,给学生一根口语交际的拐杖,指导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提高的过程积累,并通过演讲、朗诵、辩论等活动来巩固成果,拓展视野,提升技能。
当然,强化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社会认知也显得特别重要。语文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鉴别事物的能力,指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丰富和完善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将整个教学过程看作学生口语交际过程,要抛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投机心理,准备一场踏踏实实的持久战,把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提高。
一、结合多媒体技术渗透生命教育
为了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声画结合的技术来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
【案例】执教《珍爱生命》一课,在上课之初,笔者思量了很久,最终决定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加强对生命的重视。教学方式确定下来之后,笔者到互联网上搜集了近年来关于初中生自杀事件的相关报道,并把这些报道进行剪辑整理,最终形成了一个长达五分钟的视频。当笔者把这个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对视频中的主人公表示惋惜。看到学生的反应,笔者适时地说:“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不能因为一时想不开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做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父母都是不负责任的。”听到笔者这样说,很多学生都默默地点头表示赞同。受到刚才多媒体视频的感染,接下来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很多学生在上完课之后都表示自己对生命又有了全新的理解,一定要珍爱生命。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更加深刻,心灵受到更加强烈的震撼。这样的生命教育方式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二、结合调查访谈渗透生命教育
除了结合多媒体技术渗透生命教育之外,笔者还结合调查访谈渗透生命教育。这样的生命教育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调查访谈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科研方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运用得当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在进行《珍爱生命》第一课时的教学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去编写一个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我校初中生对生命的看法进行调查访谈。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到互联网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对此进行归纳和整理,编制了全新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做完这一切之后,他们又对我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访谈和调查。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学生对生命这一话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看到此种情况,笔者还把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小组。正方认为,要珍爱生命;反方认为,不需要珍爱生命。经过正反两方的激烈辩论,最终正方获胜。通过这次调查访谈,学生对珍爱生命进一步加深了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比笔者苦口婆心地讲授效果要好很多。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探究所得,事实胜于言表。
三、结合社会活动渗透生命教育
我国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很晚,因此在教育方法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查阅国外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国外很多国家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往往喜欢采用社会活动的方式,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亦采用了这种方法,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案例】还是以《珍爱生命》一课为例,为了加深初中生对生命的理解,笔者联系了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请他提供方便,让学生近距离与一些临终病人进行接触,给予他们关爱。这位朋友收到我的请求之后,与院方进行了协调,最终我们的社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在医院里,当学生看到这些临终病人时,都表现得很有爱心,给予了他们最大限度的关爱。有的学生陪病人谈心,有的学生给病人表演节目,有的学生给病人献上了花篮……看到这些临终病人,学生似乎才感觉到生命是短暂的,应该珍惜生命。看到学生的表现如此之好,医院院长还破例让他们参观了太平间,给他们讲述了很多有关死亡的知识。这一次的社会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笔者让学生回去写一写参加这次活动的感想,他们在感想中无不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结语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有一些少不更事的初中生,他们可能会因为某些事情而放弃生命。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生命教育中体味生命的珍贵,让他们更加珍爱生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开放式教学 课堂效果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作用调控下,给予学生最充分的民主,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课堂教学,全面发展自我素质的教学方式。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标的需要,是初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开放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则是课堂的“被导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基本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很难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性和引领性。在开放式的历史课堂教学下,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互动、师生互导、师生互学”的多维立体式互动模式,即历史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初中生深入地探究问题,如何在探究辩论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使初中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初中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因此,历史教师在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勇于突破教材限制,大胆更新和拓宽课堂教学内容,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初中生历史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以培养和提高的学生实践能力,适时适度地引进课外的一些新观点、新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逐步丰富和充实起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
1.课内外有机结合。即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局域网向学生公布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做好课前预习,并将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自己的想法用书面形式告诉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校局域网所传递的信息整合课堂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课后,教师要针对所学的知识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从而让学生更好、更全地掌握知识,体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价值。
2.初中各学科间联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初中历史学科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非常密切。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能会涉及语文、物理、生物等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关系。没有和谐、愉悦、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谈不上开放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要尊重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思维、行为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时,要改变“唯我独尊”的教学观念,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思考、探究、学习、总结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另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思考、探究、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要适时适度地加以表扬、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愉悦,进而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开放
开放式历史课堂教学打破了以往以布置“疑问”为起点,以“解决”为终点的封闭式教学,形成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身心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行之有效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历史情景模拟法。即引导初中生时光穿越到某个历史时期,模拟当时的历史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例如历史事件“百家争鸣”,可请几位同学来扮演战国时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并让他们研究同一个辩论课题,并且针对辩论课题进行激烈的辩论。
2.表演历史剧。即我们老师编写相关的历史剧和学生参加表演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就使较为枯燥乏味的历史内容具有了趣味性,让“死”的历史知识变成了“活”的表演活动,从而更好地加深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兴趣大讨论教学法。即我们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和观点,让学生开展自由大讨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当然,我们在学生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讨论得出的新观点、新见解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强制学生完全认同自由讨论的思维结果。
4.小组教研竞争法。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其以小组的方式对课堂历史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探寻历史知识,积极有效地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五、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开放
1.教学观念陈旧。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初中政治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手拿教科书,照本宣科,初中政治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至于学生是否对政治课感兴趣,对教学内容是否能够理解,一些政治教师往往漠不关心。尤其是初中生的思想反应与情感,与老师之间没有产生丝毫的交汇,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2.教学手段极端。一方面,年长的初中政治教师比较保守,他们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条式的政治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很难提升。另一方面,在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一些年轻政治教师能够轻松接触和学习到新式的教学方式和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年轻教师的一种优势,但是部分年轻政治教师却一味地更换新式的教学方式,却忽视了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分析,显得比较盲目,教学效果反而不明显。
3.教学中没有体现初中生的特性。我国初中生大部分处于13~l6岁这个年龄段,这个时期正是他们的个性与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好奇心与探究欲上都表现得非常强烈。不管是人间百态还是科学知识的学习,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然而,我国当前的很多初中政治教师对初中生的这一特点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没有以此来发掘学生在学习上的探究欲,这与我国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4.教材资源利用不合理。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初中政治教材不但脱离了缺乏感性认识、深奥难懂、学生很难掌握的怪圈,而且以初中生的实际承受能力为出发点,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增添了很多社会新闻、故事、图片以及名人名言等,可以说是达到了科学性、思想性以及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然而,因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和思维习惯的限制,当前很多初中政治教师并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思想政治新教材,发挥出新教材新思想的优势。
5.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目前我国初中政治教学中,政治老师往往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注重教学结论,忽视教学过程。教育的目的永远是学以致用,所以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初中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社会对人才发展的一项要求。初中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加鲜活;只有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知识才可能变得更加深刻、丰满。
二、当前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我国当前初中政治教材的内容上来看,很多内容都拥有比较强的模拟再现功能。所以,进行情景再现等主题拓展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吸收知识要点,对政治教材中的情感和观点进行深入理解,进而用这些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政治教师可针对教材上的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两组同学各自设立自己的论点,相互辩论,真理在争论的过程中自然浮出水面,透过辩论的过程,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之运用于实践中。另外,教师在讲解了一种社会现状之后,还可以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去参观,多了解社会,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2.实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所谓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设定学习内容,让学生实行分组讨论学习,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们透过这种主动性比较强的学习方式,在政治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在初中政治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政治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分组讨论情况进行适时地点评和指导,对于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要进行共同讨论。最后,政治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讨论情况作出评述。
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营造适合初中生心理需要的学习氛围,使小组合作形式丰富多样,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促进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政治教师应动员所有学生参加学习讨论,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只有进行认真的思考,熟练掌握材料,才能够开展有效的讨论。而政治教师是这个学习过程的辅助者,应该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3.提高政治教学的科技含量。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课堂普及。在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政治教师靠着一支粉笔、一张嘴来上课。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政治教学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信息量也大幅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拥有图、文、声、色并茂的优势,能够比较直观地将信息传送给学生,为初中生营造了一种比较生动的语言环境,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透过多媒体所特有的形象及其逼真的动感画面,以及感情丰富的声音效果,加之政治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不断求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增强了学生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空间。
所以,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其思考能力的提高。针对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政治教师应该合理引导,使学生主动地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政治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阅读、思考、提问以及回答,逐步进行知识点研究。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论其是否合理,政治教师都应该进行积极处理,以培养学生提问和学习的自信心。
1.教学观念过于落后
由于当前的政治教学观念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的政治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政治教师仍是对教科书照本宣科,整个的政治教学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舞。在教师一人的主导的政治教学下,对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均没有进行了解。同时,大部分的初中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很难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同教师交汇,这样的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政治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老一辈的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传统与古板,他们还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政治教学,这样很难提升政治教学效率。同时受网络熏陶的新一辈的教师虽然比较容易接触与借鉴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经验,但却有许多新一辈教师知识不断地更换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却不足,这样的教学很难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相适应,同样难以强化政治教学效果。
3.教学中对于初中生的特点没有体现
我国初中生大部分是处于13~16岁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是学生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均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就当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大部分的政治教师均没有将初中生的这种特点加以利用,在平常的政治教学中并没有挖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这也是与当前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二、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策略
1.创新教师教学理念
传统的政治教育是为应试教育为基础的,在政治教学中只是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为评判标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政治教学气氛十分的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很难进行有效的政治学习。故而,要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教学,教师应创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此,笔者认为初中政治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基础。当然,教师还需要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主动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得以主动地进行政治学习。
2.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我国初中政治目前教材内容来看,大部分的政治内容均具有较强的模拟再现功能。故而,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等主题拓展活动进行教学,促使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与掌握政治知识点。同时用这些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为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养成做指导。比如,在政治教材上教师可以找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可分为两组,一组持反对意见,一组为正方,让学生运用政治理念对该问题进行辩论。当然,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政治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并且教师还可以将社会时事适当地融入教学中,以此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3.推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业设计 成语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22
作业设计永远没有固定模式,只要设计的作业形式学生感兴趣,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样的作业设计是成功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一直努力于研究如何有效设计初中语文作业,所设计的作业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下面,我就将自己的作业设计心得介绍给大家,仅供参阅。
一、实验型作业的设计
何谓实验型作业呢?所谓的实验型作业是指要求学生通过相关的实验操作方能完成的作业形式。这样的作业完成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且具有一定的新意,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的作业完成兴趣。
例如,执教《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余寻找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分别搭一座拱桥和一座梁桥。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完成桥梁的搭建之后,我还要求他们进行实验看看到底是梁桥更加坚固还是拱桥更加坚固。通过相关的实验验证,最终学生们一致认为:拱桥比梁桥更加坚固。通过完成这样的实验型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起到的效果可见一斑。
实验型作业的设计更适用于说明文的教学,因此,在进行初中说明文教学的时候,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实验型作业让学生来完成,从而不断激发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谜语型作业的设计
谜语型作业是指教师设计一个谜题,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应的词语。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对于初中生的词语掌握是非常有用的。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谜语型作业让他们当堂完成,学生们对于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非常感兴趣。
例如,执教《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谜语型作业:请在课文当中找到相应意思的词语:(1)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干某件事情或处理一些事(因地制宜);(2)形容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重峦叠嶂);(3)形容非常的华贵(珠光宝气)。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迅速阅读课文,并很快找到了谜题的答案。而通过这个作业的完成,学生们也深刻地掌握了相关词语的意思。
谜语型作业的设计适合于任何课文的教学,因此,我们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谜语型作业让学生来完成,让他们在作业完成的过程当中掌握更多的词语含义。
三、绘画型作业的设计
除了上述两种作业的设计形式之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初中生的作业完成兴趣,丰富作业设计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绘画型作业让学生们来完成。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执教《苏州园林》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们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片段画出自己的所想。这样的作业形式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新颖的,下课之后他们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然后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苏州园林景象进行绘画。第二天,学生们交出了自己的绘画作业。我要求他们对自己所画的画进行介绍,并说明自己的画是根据课文中的哪段文字描写所画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对自己所作的画进行介绍,这样的方式不仅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绘画型作业的设计看似与我们的语文学习毫不相关,但是却可以在无形中激发同学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适当地设计一些绘画型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辩论型作业的设计
所谓的辩论型作业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文选择一个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为了更好地进行辩论,学生们必须要对课文进行反复研读,这对于学生们加深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执教《孔乙己》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型作业: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到底是当时的科举制度还是他自身的性格呢?辩论题目出示之后,我给学生们几分钟思考的时间,随后大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有学生认为,孔乙己是被当时的科举制度给害了,才造成他最终的悲惨结局。有学生认为,孔乙己之所以会那样主要是自己性格使然,为什么别人都能活得好好的,而他却不能呢?辩论双方僵持不下,促使课堂氛围达到。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活动;小组合作;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42-01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并且极度自我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引导他们养成合作精神并且提高英语课的合作教学效率,初中英语教师应当针对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的教学过程感受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趣味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教学效率。
一、对话表演,运用语言
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去说。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话表演,对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英语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组织对话表演能够引导学生合理分配角色,同时强化他们之间的配合,提高合作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织对话,从而感受语言,运用语言。
采用小组对话表演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对话情景中,增强学生间的合作。学生在对话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体会语言中的感彩,更深刻地理解对话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程度。
二、个性制作,主题练习
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创作兴趣,基于他们的这一特点,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如制作具有自己个性的作品等。促使学生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从而更深刻地学习英语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比如,我在教学Colours这一单元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colours和moods的联系,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课文内容后,对自己房间的布置进行分析,并Y合学习内容,设计自己满意的房间模板,与伙伴交流设计理念,在组内选出最好的一组作品为全班展示。理解了要求以后,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始了自己的设计。随后学生将自己的制作展示给全班同学,如“I have a white bedroom.I like the bed because it is pink.I design as this because pink and white make me relax. And my desk is blue,because blue can make my ear more clear.”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我发现他们对本单元的内容掌握得很到位。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制作,不仅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同时还使得他们在共同合作和制作的过程中深化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掌握,强化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组织辩论,发展思维
辩论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各司其职,并能够围绕主题,发散思维,组织语言,使自己组内的论点有理有据。因此辩论赛对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团队合作力有很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同时还能够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合作,并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比如,我在教学Teenager problem这一单元时,为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正确对待常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提高合作精神,我为学生组织了一场“初中生是否应该佩戴手机”的英文辩论赛,正方观点是“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take a mobile phone”,反方观点是“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t take a mo?鄄bile phone”。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动组成小组,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去收集论证自己观点的材料,随后展开了辩论。辩论赛最终以正方辩手的结论结束:On the one hand,we can use it to study knowledge.On the other hand,we also can use it to play some games and listen music to make us relaxing.最终学生得出结论:运用得当的情况下,初中生可以带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