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常规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若要想上好体育课,就要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各种活动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课堂的各项活动。笔者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体育课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首先,我们应将课堂常规梳理清楚,从课堂常规的性质上来看,课堂常规可分为一般性课堂常规和特殊性课堂常规。一般性课堂常规是指,对所有课程均适用的常规要求。例如,课堂纪律的管理,良好的教学环境。特殊性课堂常规是指因不同教材而提出的个别的常规要求。例如,在健美操课上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做好一般性常规,即能够满足课堂所需,而在技巧、篮球、足球等一些危险性较大和难于组织的课堂上,我们还需要提出进一步的特殊性常规要求。
其次从要求提出的时机上来看,我们又可将课堂常规分为课前、课中、课后等三项常规。课前常规,主要指师生在课前的准备,例如着装和鞋子的要求、携带物品和配饰的要求、集合地点与时间的要求等。课中常规,主要是指学生出勤情况的检查、教师对有关于教学内容的安全注意事项的要求、学生按教师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等。课后常规,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归还器材、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总结与分析等。
不管我们是从性质上,还是从时机的角度将课堂常规如何划分,课堂常规的目的是统一的。即是为了保证体育课堂的安全,提高课堂教学的流畅和高效。课堂常规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我们的组织教学,更能增加课堂练习的密度。有的学校由于场地小、器材少,先天性的使得体育课不好上,但由于学校建立了课堂常规,提出了必要的措施和要求,体育课仍然能上得很好。如有的老师采用轮换教学时,在调动队形、变换项目、指导练习等教学环节上做到组织严密、措施合理、行动迅速。节省了教学时间,相对地也就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加大了课的密度,因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建立体育课课堂常规的有效途径
尽管我们有时用尽心思,对教学进行了周详的设计,但是课堂教学中,总会有学生出现不认真上课甚至违规行为的时候,这时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我总结了一下几种方法:
1.运用哨子
哨子是我们体育教师的必备工具之一,有时课堂上的一声哨音胜过我们的千言万语。当课堂上出现大面积的吵闹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一声短暂而响亮的哨音可以迅速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学生回到课堂。在各项练习时,我们可以运用哨音来进行指挥,这样做的好处是声音响亮,信号行强,易于分辨。
2.悄悄暗示
我们经常会碰到在教师进行提问或者讲解时,有学生在队伍里窃窃私语,这时候用哨音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我们可以采用针对小范围的眼神或者手势的提醒。一方面可以小范围的解决掉这些偶尔出现的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又不必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教学。
3.培养骨干
我们在课堂上总是一个人面对这几十个学生,往往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时候如果班级里能有几个小骨干,帮着我们来维持课堂常规,那么课堂会显得安静很多,教学的效率也会提升很多。在每个班级中选出几个自我要求较严格的,并且能带领和适当约束其他同学的骨干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做法对一个班级的常规的形成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抑扬结合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但是在教育中我们常常使用的是批评和惩罚,课堂上常常充斥的是教师的呵斥声和训责声。教师的这种反面教育的方法在当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提醒、震慑作用。然而从长远上来看,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对于教师课堂常规的管理却没有什么大用处。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的教育效果,远远强于让学生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消沉。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是需要鼓励学生“我能行”、“我是好学生”。合适的表扬会让学生更好,而不恰当的抑制只会让学生走上相反的道路。对好学生适可而止的表扬,会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生;而对后进生的表扬,则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心思发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进步,以此来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推动他们的前进。
5.抓住时机
一、防止课堂伤害事故发生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活动展开的,学生在教师给予相应指导的前提下,借助有关体育器材进行身体训练。学生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和思维的相关活动进行有关体育内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完成身体锻炼。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因为理论知识不完备、经验储备不足或是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而造成身体伤害等意外事故,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是造成身体残疾。严格的体育课程课堂常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此类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在课堂常规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硬性规定与安全教育及相关的意外预防措施,使学生牢记并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的课堂常规。严格的体育课课堂常规能够从根本上有效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河北某所初中学校的建校地址与某繁华地段距离较近,该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时,将严禁私出校门列入课堂常规管理条例中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这就有效防止了学生因好奇偷出校门而可能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保证了课程的正常进行,对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积极影响。
二、熟练掌握体育技能与理论
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能,明确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掌握有关体育知识,以提高身体素质。严格实施课堂常规,能够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并且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迅速并且深刻掌握和理解教师课上传授的技能等。若教师没有按照体育课堂常规安排课程,例如在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时,教师没有事先按照课程与课堂常规的要求做好上课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安排,并对课上将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准备,就会导致体育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在课堂讲解时经常出现停顿或是现场处理课堂常规问题,耗费了大量时间,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而课堂常规的设置与实施,对于提高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有重大的影响。
三、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活动能力,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必须有正常并且稳定的课堂教学秩序。尤其是对于体育课这一类较为开放和自由的学科,就更加需要设置合理并且严格的课堂常规保证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课堂常规的认知模块后,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教学过程就得以顺利实施与开展,教学过程将趋向稳固。例如有的体育教师课上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常规,如上课不许窃窃私语,有问题要向老师提问等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在课上根据课堂常规井然有序地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不喧杂、不吵闹,使课堂教学秩序得到维护,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质量随之提高。课堂常规对于维护与维持体育课堂的教学秩序有极大作用,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不可估量且无法替代的积极影响。
四、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关键词:入职初期;体育教师;课堂常规;建设与管理
一、研究目的
入职初期通常指教师受聘后的前3年,这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教师抓好课堂常规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可以有效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建立高效的课堂秩序。同时,课堂常规也是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的基本行为标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查阅大量有关体育课堂常规建设及管理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观察法
笔者通过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观察课堂常规的设置及学生的遵守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反应进行相关分析。
3.专家访谈法
笔者咨询了体育领域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在教学常规工作中采取的手段及策略,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课堂常规的基本内容
(1)集合整队与师生问好
集合整队可以体现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主要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后队伍的集合。课前站队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快、静、齐”,教师要培养学生听上课铃声和哨音快速集合的习惯,要求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汇报人数及出勤情况。师生问好是体现师生平等地位、增进师生关系、检验学生课堂状态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课前一句简单的问候,看似无关紧要,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融入课堂,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为上好体育课做好准备。
(2)请假制度及出勤情况
教师制订课堂的请假制度及出勤要求,在第一次上课时告知学生请假怎么请,特殊情况怎么处理。当学生由于特殊原因无法上课时,应该在课前提交规范的请假手续,并向教师说明情况。这样有利于建立规范的请假考勤制度,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其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任务。比如,随堂听课,协助同学练习,布置相关场地等工作。
(3)服装检查与安全教育
上体育课时要统一着装(运动服与运动鞋)。教师要在课前告诉学生运动装备及安全意识在自我保护中的重要性。比如,男生上课不要穿牛仔裤、皮鞋,女生上课不穿裙子、高跟鞋,不携带小刀、钥匙等尖锐物品。教师要做到积极预防,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如发现学生着装不当、存在安全隐患时,应该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体育课堂的常规要求。
(4)课堂纪律与练习要求
体育课堂纪律是保证课堂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就要跟学生约定好相关的纪律要求,让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要求进行练习。比如上课不能随便说话、嬉戏打闹;没有经过教师的允许,不准私自离开练习区域;分组练习时要听小组长的指挥等。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因此,在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练习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进行球类运动时,学生要统一听哨声指挥,不能随意拍球踢球。如有不遵守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
(5)场地器材管理及规范
学校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重要条件。任何体育器材设施在使用前都要经过认真检查,确保安全后方可使用。体育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检查教学场地是否安全,并对相关运动器材提出使用要求。如发现学生不爱惜器材的现象,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引导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设施。
2.体育课堂常规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1)规范教学秩序
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不管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改革,教师都必须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教学环境来确保正常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抓好教学常规,通过规范和约束学生的上课行为,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让学生清楚哪些事情在课堂上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2)明确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弄清体育学科的特点,努力I造良好的课堂常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学生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指引,就会清楚在本堂课中不同的练习阶段该如何去学习,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确保体育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3)厘清教学重难点
教师要认真备课,努力写好教案。备课时,要备好五要素:一是课程目标;二是教材重点、难点;三是教学对象;四是场地器材;五是教学方法。通过正确示范、精讲多练,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技术方法,帮助其更好地领悟动作的重难点,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
(4)塑造行为习惯
体育课堂常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不但可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还是塑造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沿阵地。教师在制订课堂常规时,要注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5)提升教学质量
体育课堂常规的制订和实施,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在体育课堂上,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秩序能够帮助教师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如果学生纪律好、注意力集中,教学程序不被打乱,学生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被挫伤。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练习时间,这对技能的学习十分重要。
3.体育课堂常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1)严格要求,加强常规教育
体育课堂常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确保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抓好课堂常规建设,培养学生的规范思想。比如,集合整队要求、上课服装检查、请假制度、纪律要求、体育骨干职责、场地器材布置与回收等。教师在上课前表述清楚课程要求,学生才能够按照要求去做。因此,课前的常规教育非常重要。
(2)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通常以户外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室外进行,教学环境复杂,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内容、规则及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讲解清晰、示范到位、言行一致、尊重关爱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发挥体育在塑造学生人格上的功效,努力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3)体育教学组织规范有序
体育课堂组织教学要尽量排除各种外因干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各项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体育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组织教学程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规范组织教学,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现象。
(4)加强思想教育,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随时注意课堂的变化。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体育健康知识、技术与技能,强化组织纪律性的主要场所。体育课堂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良好的教学秩序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常规的认识。当教师在组织学生集体学习时,组织纪律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推动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教师要努力抓好体育课堂常规建设与管理工作。根据体育课堂常规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体育课堂基本常规主要包括集合整队与师生问好、请假制度及出勤情况、服装检查与安全教育、课堂纪律与练习要求、场地器材管理及规范五个方面。严抓常规有助于规范教学秩序,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重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培B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预防安全伤害事故。
2.建议
抓好体育常规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严格要求,加强常规教育;第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第三,体育教学组织规范有序;第四,加强思想教育,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严格制订与执行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在学校教学中,新入职的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课堂常规建设,积极思考怎么管理学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体育课堂常规成为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常规[J].中国学校体育,2006(12):30-33.
论文摘要: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严格执行,尤其要抓好课堂常规建设。抓好课中常规,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课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一样要制订课堂教学常规,以此规范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体育课堂教学又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因此为了维护规范体育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教学活动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必须建立一系列的体育教学常规来规范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种行为都必须受到一定行为规范的约束。体育课堂如果完全由教师兴致之所至地随意发挥以及学生自主自觉的任意行为,体育教学不但可能与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背道而驰,也许还会发生很多意料不到的伤害事故。课堂常规就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运用课堂常规教学手段,不但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还能从组织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首先要认真执行教师自己的课堂常规制度,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按规范标准执行课堂常规,以此加强他们组织性、纪律性、规范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从而使体育教学获得应有的预期效益。
1.抓好课堂常规训练与教育的意义
课堂常规规范了学生上下课整队、变换队形、脱换衣服、学生练习、课堂讨论、收拾器材等,克服学生纪律松散、行为散漫等浪费宝贵教学时间的不良习惯。
教师运用课堂常规教学,不但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还能从组织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1.1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的宗旨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能力”。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方法,无论进行怎样的改革,体育教学都必须有一个正常的、稳定的秩序以达到最终目的。而维系这个正常的教学秩序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常规,通常又以课堂常规为主。课前良好的课堂常规,可以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目的、要求及练习的注意点。从而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使学生较好地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体育教师在入学初的教学课上就要向学生宣布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当然,教师在向学生下达课堂常规要求时应该注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接受),并且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严格执行。一旦学生形成自觉行动,师生的教学行为趋于稳定化,教学形式即可以寻求创新,组织形式也可以相应灵活,体育课堂也能在一种稳定的条件下得到新的突破。课堂常规保证了体育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并使体育课上得张弛有度,宽紧适量,轻松活泼达到和谐状态。
1.2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技术、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常规的实施,对师生同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师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处于顺利状态下,能够节省大量时间用于教学,使学生快而准确地学会并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处理这样那样不合体育课堂要求的问题,比如说教师课前没有布置场地、器材,到学生练习时才去准备;学生在集中讲解时吵闹、互相推操、随意插嘴等,课堂教学就不得不中断。这样不仅耗费大量宝贵时间_,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积极性也将受到严重挫伤,教学目标也就很难实现。所以,只有严格的一丝不苟地执行课堂常规才能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3严格的课堂常规是防止发生伤害事故的重要前提。体育课堂主要特点是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重点在运动场上借助于一定的器材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不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区别对待原则,也或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又如果学生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在非投掷区练习投掷或任意穿越投掷区,组织纪律性差等等,都可能造成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常与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堂常规认识不足有关,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伤害事故不断发生。
为了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上应向学生经常灌输安全教育,把体育课堂常规教育深深植入学生脑海中,并严格要求学生遵照执行。 1.4严格的课堂常规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等优良品质。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的一个主要场所。良好的教学秩序有赖于学生对课堂常规的认识。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征,决定了对学生在组织纪律方面应提出更高的要求:集体活动时能统一调度,行动一致:分散练习时做到“活而不乱”。学生思想觉悟高,组织纪律观念强,课堂常规能遵守,自然能够推动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修养人格情操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2,体育教学课堂常规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复杂过程.具体包括:
2.1集合整队要求。在上课铃正式打响前,体育委员应在指定地点集合好队伍,检查人数,报告出勤。集合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能做到快、静,队伍要齐。如有学生迟到,先要报告,经允许后站到排尾而不能插到队伍中间。教师集中讲解时,学生不能插嘴打闹,有不同意见要等教师暂停讲解时举手提问。这样做能尽量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2服装穿戴要求。这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一样,必须穿适于运动的服装上课,冬夭不准穿大衣、戴帽子、围围巾,夏夭女生不准穿裙子。禁止穿凉鞋、拖鞋、皮鞋,不得携带徽章、小刀等尖硬锐利物品上课,做到服装整洁,仪表端正大方。
2.3每次课目的任务要明确,教学重点突出,讲解时要贯彻‘精讲多缭,原则,给学生做出比较正确的示范动作。要根据不同项目提出不同的安全要求及保护措施。
2.4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原则,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尽量避免单一,防止因局部负担量过大引起损伤,应加强全面训练。学生练习也应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在一节体育课中要把较难的费力大的动作练习放在基本部分的前面或中间。练习的强度,重复练习的次数等,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2.5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运动要求。剧烈运动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量可根据学生特点、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情况而定。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以身体感到微微出汗为宜。
运动练习结束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做一些较轻松的身体练习,使身体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做整理运动时量不应大,尽量缓和、放松。
关键词 率先垂范 关注细节 强化聆听 多方配合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魅力、实施高效美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操、培养他们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改革纲要再次将小学音乐教育定位于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将音乐学习的常规纳入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小学阶段正是给学生以基础性的习惯率先在学生的生命质态中树立音乐学习的意识。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强抓常规意识,为保证音乐课堂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利用无限大的空间来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
一、率先垂范,常规在言行中呈现
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学生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自身的习惯、常规意识已经逐步淡化,包括在校的表达有转向家庭的趋势。而且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其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双方的关系,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
很多时候,学生并非不愿意向善,而是无法向善,他们没有学习的榜样,没有赶超的目标。学生常常误认为自身的实践行为就是标准化的。此时,教师需要运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在音乐展示中为学生树立标尺。笔者在课堂中经常鼓励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克服害羞、胆小的心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不仅要做到,而且还要做得出色。用歌声与学生交流,就是我做出的表率之一。教师的率先垂范,不仅是给学生水平的展示,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水到渠成的音乐熏陶,更是用自身的言行力量激发学生运用音乐表达自我的一种示范。
二、关注细节,常规在细微处闪亮
音乐课堂的养成教育以及常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种历经常态的恒久性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在细节中帮助学生建立常规习惯,在细节中磨合常规执行,在细节中强化常规意识。只有在积少成多的细节中点滴渗透,才能聚沙成塔,逐步养成常规意识。
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学生学唱歌曲时开始并没有随手打节拍的习惯,在教师三令五申下,学生的这项常规意识也并没有能够养成,这给学生准备掌握歌曲节奏、提升节奏感带来很大的弊端。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抓住细节不断提出要求,并自身作示范,给予学生友情提醒。经过一个多月的细节训练,学生的这项常规已经逐步养成,节奏感也随之提升。
三、强化聆听,常规在互动中凸显
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有效聆听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尤其在音乐课堂,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聆听的艺术,只有静心聆听才能真正从心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冲击力,才能在音乐的艺术感染中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精妙,从而提升音乐的综合素养。可以说,有效聆听是音乐课堂的生命。
为了提升充分展现音乐本身的精彩,教师常常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原创音乐的魅力,利用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现名家名作。其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将直接注入学生的心灵,自我倾听的形成将学生聆听常规落到实处;课堂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之间练唱,聆听他人也是课堂聆听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聆听他人过程中进行比较,增添艺术敏感度,于微妙中习得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聆听,在聆听自我的声音中,反思得失,从而提升自我,实现与音乐作品的有机融合。
四、多方配合,常规在立体中彰显
音乐常规不仅是音乐课堂的孤立存在,还牵扯到学生生命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强常规引导之外,还应该在与学生经历的各个方面取得有效联系,运用合力,帮助学生共同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常规。
首先,求得班主任的协助。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学生可靠的贴心人。利用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势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去音乐专用教室时,很多学生不能排好队。这个看似是与音乐本身无关的细节,但却反映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浮躁,更是对音乐缺少价值意义敬佩的一种反应。
关键词 率先垂范 关注细节 强化聆听 多方配合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魅力、实施高效美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操、培养他们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改革纲要再次将小学音乐教育定位于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将音乐学习的常规纳入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小学阶段正是给学生以基础性的习惯率先在学生的生命质态中树立音乐学习的意识。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强抓常规意识,为保证音乐课堂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利用无限大的空间来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
一、率先垂范,常规在言行中呈现
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学生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自身的习惯、常规意识已经逐步淡化,包括在校的表达有转向家庭的趋势。而且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其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双方的关系,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
很多时候,学生并非不愿意向善,而是无法向善,他们没有学习的榜样,没有赶超的目标。学生常常误认为自身的实践行为就是标准化的。此时,教师需要运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在音乐展示中为学生树立标尺。笔者在课堂中经常鼓励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克服害羞、胆小的心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不仅要做到,而且还要做得出色。用歌声与学生交流,就是我做出的表率之一。教师的率先垂范,不仅是给学生水平的展示,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水到渠成的音乐熏陶,更是用自身的言行力量激发学生运用音乐表达自我的一种示范。
二、关注细节,常规在细微处闪亮
音乐课堂的养成教育以及常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种历经常态的恒久性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在细节中帮助学生建立常规习惯,在细节中磨合常规执行,在细节中强化常规意识。只有在积少成多的细节中点滴渗透,才能聚沙成塔,逐步养成常规意识。
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学生学唱歌曲时开始并没有随手打节拍的习惯,在教师三令五申下,学生的这项常规意识也并没有能够养成,这给学生准备掌握歌曲节奏、提升节奏感带来很大的弊端。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抓住细节不断提出要求,并自身作示范,给予学生友情提醒。经过一个多月的细节训练,学生的这项常规已经逐步养成,节奏感也随之提升。
三、强化聆听,常规在互动中凸显
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有效聆听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尤其在音乐课堂,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聆听的艺术,只有静心聆听才能真正从心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冲击力,才能在音乐的艺术感染中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精妙,从而提升音乐的综合素养。可以说,有效聆听是音乐课堂的生命。
为了提升充分展现音乐本身的精彩,教师常常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原创音乐的魅力,利用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现名家名作。其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将直接注入学生的心灵,自我倾听的形成将学生聆听常规落到实处;课堂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之间练唱,聆听他人也是课堂聆听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聆听他人过程中进行比较,增添艺术敏感度,于微妙中习得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聆听,在聆听自我的声音中,反思得失,从而提升自我,实现与音乐作品的有机融合。
四、多方配合,常规在立体中彰显
音乐常规不仅是音乐课堂的孤立存在,还牵扯到学生生命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强常规引导之外,还应该在与学生经历的各个方面取得有效联系,运用合力,帮助学生共同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常规。
首先,求得班主任的协助。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学生可靠的贴心人。利用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势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去音乐专用教室时,很多学生不能排好队。这个看似是与音乐本身无关的细节,但却反映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浮躁,更是对音乐缺少价值意义敬佩的一种反应。
经常听说:这个或那个班的纪律真差,进去上课真头疼。语数老师上课学生纪律挺好,为什么我们(指除语数以外的老师)进去就不行呢?大多数老师是这样认为的,我们是副科老师,每星期进去上课的时间少,接触少。学生都不重视副科,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就可以了,再说家长们也不重视,只看重语文数学成绩。其他学科,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了!但作为体育老师的我不能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不管困难再大,在开学伊始依然开始建立课堂常规,期间也换来老师和同学的抱怨,但我想也许时间会证明一切。不管前方如何,相信只要有勇气和信念并加上灵巧的方法,目标总会达到。
课堂常规建设容易,坚持下来往往很难。经过一个月的实践发现,一旦建立了常规,学生也会很自觉地去做。偶尔出现一些小问题也在所难免。这样要求我们老师应该加大常规实施的力度,特别在开始一个阶段我们老师要做到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强化凸显常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常规保持下去,才能实现课堂常规为课堂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学生课堂常规
对于学生的课堂常规要求我整理如下:
1.对老师有礼貌。上课铃响,体委整队,静候上课。要求:快、静、齐。因故迟到要喊报告。下课时按老师要求整队,听老师下达口令后才下课。
2.不迟到,不早退。如有特殊情况要有班主任或医生证明。提前向教师请假并按老师的要求参加适当的活动、见习或全休。
3.上体育课要穿轻便的服装和鞋子,尽量穿运动服、运动鞋。严禁携带小刀、钥匙、胸针、钩针等硬物。补充重点:对运动服、运动鞋的要求必须要做到。
4.注意安全。严格按老师教授的方法练习,未经允许不随意动器材,不做与课堂无关的动作,同学间要互相鼓励,做好保护、帮助,听从体育委员和组长的指挥。重点强调对安全的注意,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5.爱护公共财物。课前体育委员和小组长按老师要求布置好场地器材,练习时要爱护使用器材。
6.课后体育委员和小组长要认真清点归还器材。
7.全体学生做好老师布置的回家练习。
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也要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也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二、教师课堂常规(体育教师学科建议)
根据现已提出的体育学科教学建议,共有30条,分为四个部分:(1)教学准备1-6条款;(2)教学实施7-19条款;(3)学习评价20-24条款;(4)课外活动25-30条款。与学生课堂常规密切配合的是第二部分教学实施第7-19条款中的部分条款,现对照整理如下:
第7条 上课铃响之前在集队地点迎候学生。检查和整理好自己的服装仪表,穿好运动服和运动鞋,仪表端庄、精神饱满。(对应学生课堂常规第1、3两条)
第8条 根据课时计划、课前完成器材和场地的准备、布置,保证场地和器材的充分利用,防止相互干扰。建立学生搬运器材、布置场地的轮流值日制度,做好安全卫生检查工作。
第9条 上课铃响后,体育委员按制订的地点整队集合,检查人数,报告老师;教师跑步进入讲解位置,师生问好,教师做好出勤记录,宣布课的任务和要求;迟到的学生,应向教师报告,说明原因,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入列,排在最后一排的排尾。整队要求快、静、齐,并且精神饱满。
第10条 处理好见习生(学生因病、伤、女生例假不能正常上课),由教师安排适当活动,未经教师准许,不得擅自离开。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安排适当的体育运动和助理工作或见习。(对应学生课堂常规第2条)
第11条 宣布内容简明扼要,内容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教材,包括教材的重点,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学练时注意的方面,并强调安全要求。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在活动、练习的组织和保护帮助过程中。(对应学生课堂常规第4条)
我们经常说: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先做到。的确,特别是体育学科,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上课在室外,教学的场所空间较大,教师的音量也要比在室内上课的老师开得大,冬天有西北风,夏天有太阳的炙烤。在操场上管理的是一批活动的学生。每天都像在上公开课,其他教师在休息之余随时可以看到室外上课的体育教学情况。所以,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建立好学生常规,让学生在室外上课有规矩可循,建立有效的常规制度是十分有效的,结合上述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和教师时时要注意:
1.落实上课点名制度,查清缺席学生的原因,并登记在册。
2.落实安全保护措施,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在活动、练习的组织和保护帮助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课堂常规;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83-2
一、研究的背景
课堂常规作为课堂中的一项管理制度,规范着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课堂教学秩序,培育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01年我国掀起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后,“以生为本”的理念对教学新秩序的“召唤”己经构成了对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独白式演讲”和学生们的端坐静听现状的有力冲击。做为培养的起点,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常规培养在当下是怎样的一个现状?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这种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受众多一线教师的关注,而国内在此专题并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的甚少,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见是重要的。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一年级课堂常规价值的认识
由访谈及调查可见:大部分的教师都认可了一年级进行课堂常规培养的重要性并尽早为学生制定一套指导他们课堂行为的规则,高年级教师是为实现其到了高年级能“轻负高质”的目标而强调了一年级常规培养具有基础性;一年级任课教师认为有必要更多是从能否轻松完成当下的教学任务去考虑;班主任认为有必要还牵涉到学校与其它老师对自己班的评价问题。可见大部分老师对一年级课堂常规价值的认识都停留在其课堂管理作用及其效应的层面上,即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些规则的建立,就容易造成课堂管理效率低下、时间的无益消耗和问题行为的产生,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班级形象与荣誉;而关于课堂常规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一线老师们却谈得很少,表现出对课堂常规价值理解的普遍不够。
(二)教师对一年级课堂常规内容的认识
对于初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一般都会用内容丰富的课堂规则,使他们知道作为课堂成员应该明了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且从一开始就规范课堂成员的行为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及时纠正问题行为。那么,教师会在一年级的课堂常规里制定的常规内容有以下特点:
1.在内容上具体要求大同小异
①姿态类。
此类常规是一年级教师对学生在坐、站、行等方面的课堂常规要求,上课仪中起立敬礼时,老师会说:“我来看班上有几个小警察”,或夸赞某个孩子最象小松树,以此来激励孩子“站如松”。这样的体态训练其实古已有之,在家庭教育中也有历史传统,即家长们常说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良好的体姿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当然是积极意义的,与课堂教学到底有多大的内在联系?在访谈中我发现老师们更多地是从“精神面貌”角度来考虑的,认为姿态不规范,上课质量会受影响。确实,在公开课观摩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精神抖擞、整齐划一的起立等动作可以给观摩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上课的老师也是一种鼓励,反之,松松垮垮、东倒西歪的体姿则很容易让人觉得师生的教学状态不佳。
②听课、发言类。
一般语数外主课老师会非常重视这一类课堂常规要求,具体说是:专心倾听、积极发言,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个规定,老师还会对举手、发言等相关行为做出详细的规范。如统一举哪只手,举四根指头还是五根指头都依教师的习惯而定;再如发言时有没有开场白,结束时说什么样的结束语都有讲究,我考察中有四个班的五位教师要求在别人评价自己的发言之后,被评价人须用“谢谢你的评价”来作为结束语。
③用品管理类。
课堂上孩子可能同时使用到多种学习用品,如铅笔盒、学具袋、水彩笔等,能否养成有条不紊、轻拿轻放的习惯,对课堂的顺利进行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特别是一年级。课堂上的一些“违规”行为,其中不少与学具管理不到位有关(如铅笔盒噪音),有的还有“做小动作”之嫌。教师们都说,现在的孩子管理自己学具的能力实在太差,每节课都要因这些小细节而影响课堂节奏。更不必说各种花哨的玩具化的文具对儿童的影响了,自控能力差的孩子有时整节课都在玩弄自己的小玩意。
2.表述方式生硬呆板,不贴近儿童
在收集到的32份教师问卷中,接近七成的教师都将常规内容表达为“不……”、“必须……”“如果……就……”其中心词多数是“禁止”,缺少儿童化的表述,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好好学习”、“认真听讲”等规范制度带有成人化的口吻,疏离于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生活化语言,从而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抽象与模糊,使他们在遵守与违反中漂移,无法找到一个正确的平衡点,我只在一个班级里发现教室门口就贴着这样一句话:“仔细听你就会明白,认真看你就会了解,大胆讲你就会交朋友,你将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些规则和要求都非常具体,操作性强,可惜在调查的班级中所占比例却非常小。
(三)教师对一年级课堂堂规制定方式的认识
从调查可知,在常规的制定方式上,接近八成的教师认为这是教师的事,只有两成教师愿意与新生们共商,多数教师认为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一些,但不强,而学生对“自己管自己的能力”的评价明显高于教师评价。由此可见,多数教师对一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缺乏信任,导致了在制定方式上教师绝对的权威。虽然有研究证明,在新课改的培训中,教师的观念有了可喜的变化,已经开始把对学生的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管理转变。但是在一年级的课堂常规制定上,教师的角色转变仍然非常缓慢,甚至举步不前。整个一年级期间,课堂常规大多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师生共商达成的规范不仅比例小,而且程度低,新生主要处于被要求、被塑造、被控制状态。有老师认为,这是整个一年级阶段的共同特点,一般要到三年级,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和老师共商、合作的水平。
(四)教师对一年级课堂常规培养方式的认识
1.常规培养策略调查
由以上两份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教师们在一年级课堂常规培养上使用的策略丰富多样,且教师们使用正强化的策略的比例较高。对学生违规处理方式上以耐心劝导为主,但是对具体的违规的行为处理方式又各有侧重。
三、讨论
1.制定常规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吗?
课堂规则制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可是,如今的课堂规则却并非如此。在许多小学,教师喜欢要求学生上课发言必须先举手,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发言。这看来无可厚非,学生都抢着说话,教室里岂不乱成一团,谁也听不清谁说的话了。可是,每次看到自己要说的话都给其他人说了,孩子是什么心情?尤其是有的孩子举了半天手,教师因为时间因素而未能请他发言,他的心情又会怎样?几次这样,孩子课堂上还有积极性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再如,不少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抱臂坐正,腰挺直。我们知道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他们怎么能够一节课始终保持这个姿势呢?而且,很多时候,连我们都会“得意忘形”,何况一年级这些好奇、好强的孩子呢?如果此时老师用目光提醒他改过来,是不是又在分散他的注意力呢?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教师们普遍利用规则来维持课堂的纪律,却很少去研究这些规则是否是真的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2.常规的制定权仅仅在于教师吗?
在我调查的10个班中,只有三个班级课堂规则的制定有班长和学习委员参与(实际上也就是老师在宣布之前和他们先说了一下而已)。规则的制定者,只是教师。教师只是以“告诉”的方式宣布了规则,学生只需照着做就行。应该说这种做法在中小学课堂尤其是小学课堂上再普遍不过了。或许是慑于教师的权威,或许是年龄较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可以设想在一年级这个培养的起点,学生就已经没有了参与常规制定的权利,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将更加习惯于被动。
学生为什么没有权利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很多人也许会说学生还小,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言人,应该为他们制定规则,训练他们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可是,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人,教师不听从他们的意见,不了解他们的感受,又怎么可能制定出让他们满意的规则?如果孩子们并不真心接受这些规则,岂不会产生更多的课堂反抗?仅仅让教师来制定课堂规则,教师如同班级的主宰者,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常常使得规则制定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有时自相矛盾。再说,作为课堂活动的成员之一,教师也应该有些规则来约束自己,最好能向学生承诺遵守哪些规则,这样可以为学生作个好的榜样。可是,规则只由教师一人制定,他又怎么想到为自己加一把锁?
一、关于课堂常规的争议
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认知,目前业内存有多种论调。
1.一线呼声
甲老师: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课堂常规训练肯定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但是,是否每一节课都需要进行强调、都需要进行练习,这是值得商榷的。
乙老师:教师在45分钟之内面对着四五十个学生,说实话要想进行“因材施教”,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教师只能通过课堂常规将学生最大限度地整合在一起,以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能够面向大多数。
丙老师:传统体育课堂常规的军事化风格明显,有着较为明显的专制性,这种利用学校和教师权威来进行的压迫式教育,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直接造成了师生关系冷漠的不良局面。
2.专家意见
学者顾渊彦说:“用统一的要求来指导不同的学生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且不分对象与特征提出统一性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伪科学。”毛振明等人认为:“有关课堂常规教学方面的内容,如队列队形练习训练将会朝身体姿态培养以及集体行动能力和意识的培养等方向转化。”
3.笔者观点
笔者有着十几年的体育教学工作经验,也历经课程改革的前后,对于传统的一板一眼的课堂常规以及目前的略显松散的课堂常规都有着自己的切身体验。对于课堂常规,笔者更加倾向于甲老师以及毛振明教授等人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与不仅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相一致,同时也没有过分激进,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即既注重实效又着眼于长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二、如何优化课堂常规
1.利用熟悉期,提高常规养成的协同性
当体育教师第一次担任某班体育课,与该班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由于彼此双方的不熟悉,因此不论是教师表现得亲切还是表现得威严,师生双方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戒备感。
整体上来讲,戒备感存在的表现就是双方的言行比正常状态下显得更加谨慎和内敛,一方面是内部进行的观察与评价,另一方面是外部显现的静默与服从,随着接触时间次数的累积,双方将会彼此进行重新的评估,并根据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和言行再进行或大或小的调整,以此来建立一个对双方的较为完整和准确的印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段时间,将相关的课堂常规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力争在熟悉期结束之前使学生基本明白课堂常规的意义所在,并且基本掌握课堂常规的各项内容要求。
2.勿漏间隔期,提高常规养成的稳定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养成期大约需要21天的时间。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这21天的时间必须是连续的21天的时间,中间最好是不能有间断。基于这样的认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相关的体育课堂常规的意识和技能的时候,更应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之中持续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意识和技能的灌输与培养。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的协同连续的努力,学生对于课堂常规的掌握与遵守才能尽快、尽可能地成为普通的习惯。
3.把握特殊期,提高常规养成的全面性
如果说抓好以上的两个“期”的主要效果是使课堂常规训练既得到实效又能够保持长效的话,那么在特殊期内的对于课堂常规意识和方法技能的灌输与训练,则给予了学生一定的个性发挥的空间,偏向于学生课堂常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
特殊期主要指学生身体不舒服、感冒、伤病、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在这些时间段内,学生们大多会向教师请假,教师一般不会做什么深入的检查或是验证,在简单询问之后大多会同意学生见习,一般就是要求学生看一看。但由此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后续影响,见习有时会诱发部分学生的惰性,以致其在面临一些强度、难度教学内容练习的时候请“假”假。
一、结合实际,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常规是教学大纲精神和教育科学理论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基本规范和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确保完成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因此,每学年的开学伊始,笔者都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讨论教学常规,尤其是对新教师更要求他们注重学习,让他们知晓教学常规内容,各学科的教与学必须遵守的规章与要求。在组织大家学习教学常规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还制定了《小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针对教师教学实际拟订了《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印装成本,人手一册;发动学生制定包括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五方面的《学生学习常规》,使每个师生能经常学习对照教学常规和要求来检查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因此,在教的方面教师能做到课前有准备、有计划,每节课的教案有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程序、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在学的方面学生也能自觉预习课文,用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二、检查督促,执行教学常规细则
师生是贯彻学校教学常规的主体。只有他们自觉地执行教学常规的细则,且养成良好的教与学的习惯,才能真正全面贯彻执行。怎样才能贯彻落实好呢?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经常深入了解师生执行教学常规的情况。笔者所在学校采取领导定期与不定期地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下班辅导的情况,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教研活动。此外,还发动教师进行自查与互相检查,鼓励、督促教师自觉遵守教学常规细则并持之以恒。
教风建设主要是督促教师落实教学常规要求,教学常规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决定了教师教学质量优劣、教学效率的高低。学校始终狠抓教风建设,严把教学常规管理关,全力抓好教师常规教学工作。教案坚持“每一月一大查,每周一小查”,及时通报检查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加强课堂管理,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严抓课堂教学的考勤,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督察力度,杜绝教师缺课、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现象。学校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每周至少随堂听一节课,通过随堂听课、评课,对课堂教学暴露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对教师进行交流指导,倡导有效教学。专人负责检查教师坐班,保证教师将主要时间与精力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要求教师上课、自习课严禁接打手机,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学风建设狠抓学生早读、晚自习的自律性,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早读做到书声琅琅,晚自习则鸦雀无声,鼓励学生养成读书、自习的好习惯,积极营造勤学、好学、乐学的学习氛围。
三、考核评估,落实教学常规要求
学校目标管理的主要环节是教学管理,而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评估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一环。为此,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方案,确定评估细则,使教学常规的执行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能及时发现情况,使教学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1.纪律性常规。纪律性常规指的是学生在所有课堂上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纪律性常规侧重于对学生言行举止的规范,是《中小学行为规范》、校规、班规中涉及课堂学习的相关部分。制定纪律性常规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相关部门(如,德育处、学生处等)、班主任,任课教师对于纪律性常规可以提建议,但任课教师更需要做的是监督学生对纪律性常规的执行。纪律性常规约束学生的言行,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良好的纪律又是正常学习的保障,所以纪律性常规是教师授课时必须首先保证的。纪律性常规常伴有相应的处罚机制,学生违反了某种纪律性常规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2.学习性常规。学习性常规是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在该学科课堂上的行为、思维的规范。不同学科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大部分学科都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教材、笔记本等学习用具,这是各学科学习性常规的共性。在英语学科中,学生听听力时不能发出任何声响,理科学科涉及运算时不能使用计算器等,这是各学科学习性常规的个性。
学习性常规还突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规范,学生在课堂中倾听、阅读、思考、运算等活动无疑都受大脑的思维控制。而这些活动是纪律性常规鞭长莫及的,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仔细阅读、深入思考、缜密运算等,其实是学习性常规。学习性常规是纪律性常规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根本保证。学习性常规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力武器。
3.文化性常规。学校有学校文化,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也应该有课堂文化。把课堂文化的准则叫做文化性常规。纪律性常规可以是书面的,学习性常规多为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文化性常规既不能是书面的,也不能是口头的,而是师生在长期磨合中达成的一种默契。文化性常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增强意志力,培养良好习惯,并能帮助教师构建和谐课堂.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阴阳怪调,纪律性常规和学生性常规都没有明确规定。教师如果批评学生,回答问题的腔调不好,学生如果顶撞说,他一直就是这样的声音,就会让教师很被动,而且很多别的学生也会同情那个学生。如果班里形成了文化性常规,只要出现了有学生以不好的态度回答问题,别的学生都会自觉地抵制,根本不用教师去纠正。
二、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健全
1.学习性常规建立和健全。教师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的第一节课就应该着手建立学习性常规,让学生明确本学科的学习特点和在学习中的具体要求。学习性常规有很多内容,建立学习性常规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时的活动来建立。学生学习中活动主要有倾听、思考、讨论、练习、记忆、阅读、朗读、书写等。教师要根据脑科学的理论,对这些学习活动制定本学科的学习性常规。如,在听讲中遇到听不懂的问题,是继续听教师讲下一个问题,还是继续思考这个问题等。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年龄的增长,学习性常规要不断变化,学习性常规的变化要体现优化和提高。学习性常规的变化要做到水到渠成,不留痕迹,不能因为变化使学生不适应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2.文化性常规建立和健全。文化性常规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也不能由班干部或者课代表间接地告诉学生,是由教师个人的人品、好恶、习惯、气度等因素在长期的与学生交往中与学生共同形成的行为准则。教师的公正、公平、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就有助于学生形成好的文化性常规。
【关键词】科学课 理性 教学组织 课堂常规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18-02
科学课改进行已经十年,已初步完成了由“自然”到“科学”的转变,然而我们却发现,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常课,但凡做起实验,学生就很难安静下来,这种现象初看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一种存在,然而仔细考量,这种表面上的热闹终究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良性发展,怎样使科学课堂由“喧嚣”回归“理性”?除了教学设计的细化要符合科学的探究规律外,课堂的常规教学组织策略也是重要的保障,下面就科学课堂的组织策略展开论述。
首先,科学课堂的教学组织是一项系统工作。
要想真正使孩子们能静下心来进行研究,有效的课堂组织是必要的保证。这种有效课堂组织仅靠几句“坐好了”、“表扬表现好的小组”是无法完成的,科学课堂需要系统的教学组织结构。
1.开课之初制定好常规要求并强化训练。
在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科学课时,老师要做的除了让孩子们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即是明确科学课堂的常规,并和学生讨论它们的重要性,然后和他们一起练习如何遵守这些常规。
常规的内容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包括规范学生课堂表现的常规,例如“老师示意实验可以开始、暂停、停止的信号”、“实验前没有老师允许不可以自行使用教学学具”、“实验后学具如何整理”、“当有问题时如何提问”、“听老师讲课与同学们发言时的坐姿是什么样的”、“小组实验时小声进行交流”,还包括训练严谨科学思维的常规,例如“当实验后发现实验数据严重偏离预测的时候怎么处理、”“当别人的意见与我不一致时我要怎么说”、“实验前老师的实验注意事项必须认真学习”等等。常规的制定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在进入科学课堂后将这些常规变成习惯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强化,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反复练习直至每个学生熟记于心。
2.简单易行的量化评价方式来保证课堂常规的顺利执行。
孩子必竟是孩子,如果在常规执行过程中得不到老师及时的评价,则可能会造成对常规坚持执行的懈怠,或因为没有得到对常规执行的正确指导而出现有偏差的理解,因此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对于常规执行较好的学生给予准确的及时的量化评价,来体现科学课的严谨与理性。
3.最好由一个科学教师由始至终带同一个班级,直至学生们毕业。
当学生们已经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如果中途换了其它科学老师,课堂的常规要求不一样,就有可能导致原有的常规很快被丢弃,新的课堂习惯没有来得及形成,从而使课堂变得混乱,新的老师再培养新的常规习惯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因此学校应尽量由一个老师始终带同一班级,让学生们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保持下去,不但确保了科学课堂的高效学习,同时也是对学生科学性思想的训练,这本身也是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要巧用适用于科学课堂组织的小技巧。良好的课堂组织技巧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为高效探究“保驾护航”。
1.科学老师的声音不是越大越好。
现象一:实验时间已经到了,学生们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老师便大声制止学生停止实验。
现象二:为了讲清实验的要求,老师用能发出的最大声音进行讲解,期望学生们都能听清楚,但下面仍有学生窃窃私语。
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当我们越是大声的说话,学生反而越没有聆听的渴望,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大声说话与大脑对于听的渴望是相抵触的。而且,科学课探讨的内容是客观世界的真理,那么科学老师们要在课堂上制造的情境也应是探讨真理的情境,如果老师的声音太大,那么在课堂上传达的可能是一种激进的情绪。科学老师的声音应该是平和、轻柔、充满诚意的,这样的声音通常传达的是严谨、理性和关注。那么如果科学老师这样做了,收到的回应也大多是理性的,充满诚意的。
有时候,为了取得良好的倾听效果,科学老师的声音还可以带上一点点神秘的口气,配合具有层次感的问题吸引学生对即将要探究的内容,产生足够的关注度,当他们急于想要知道下面要做的事时,自然会把注意力投入到课堂研究中来。
2.通过“小纸条”, 取得家长的支持。
科学课一周只有2节,而科学老师大多带得班较多,无法像班主任那样做到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导致家长对孩子在科学课上的表现不了解,也不关心。家长最开心的莫过于听到别人夸赞自己的孩子,同时,大多数的孩子也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因为他们而深感自豪。那么,在科学课上我们完全可以发出一张“快乐小纸条”给家长,内容包括:
亲爱的XXX家长,因为XXXXXX事情,我为您的孩子感到非常骄傲,希望您看到这张小纸条,也能为他的行为感到骄傲。
这个方法非常适合在科学课上执行,既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又可促进孩子们改进自己的行为,简单、有效、便利。
3.利用时间效应让科学探究充满“紧迫感”。
学生的科学探究实验不能高效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时间不能进行有效管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的时候充满“紧迫感”,比如在初始训练时可以这样做:在实验之前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完成实验所需的时间,并要求学生在商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探究任务,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不是限制学生实验的时间,而是培养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高效地投入学习,在良好的习惯形成后,就不再需要规定时间进行了。
也可以这样开始一节课:“我想马上让你们在接下来的40分钟内完成我为你们精心准备的课堂活动。”当老师成功制造了课堂的紧迫感后,就可以促使学生自加压力为接下来的活动分配合适的时间,而必免将时间浪费在那些不必要的活动上,当学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探究的效率,不断品尝到一种通过努力得到成功的快乐,就会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有更为良好的表现。
最后,科学老师要注意在科学课上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生。
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不一定是在正式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是通过教师日常教学中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达到潜移默化的培养。科学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注意避免使用不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如不要集体处罚学生,不要在科学实验中用这样的句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实验做得又快又好。”科学教学中不应鼓励竞争,不应将竞争意识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在我们呼吁科学课从“喧嚣”回归“理性”的今天,科学老师们除了可以把关注点放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也可以从课堂教学组织策略上多想想办法,制定一套适合于科学课适合于自己的科学的管理办法,为学生高效的科学探究“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重要性;存在问题;完善建设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设立和开展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这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和学校在呼吁重视学校的小学体育教学,由此可见,小学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很多学校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则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本文将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设立和开展的重要性进行入手分析,针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设立和开展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增强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都是广大的小学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增强都可以依靠教学常规的科学实践来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在符合学校相关的教学规定基础上,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趣味性的认识,充分地调动起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好的小学体育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开展方式,从而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讲求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才能符合新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体育教学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学习观念根深蒂固
一项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首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那些传统的方式和观念,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可以更好地加强教育方式的改革,但是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依然存在着。甚至一些学校至今没有重视起小学体育教学,更谈不上建设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2.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于随意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或者是直接聘请一些兼职代课老师。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由于一些专业素养的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一部分的小学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过于随意,课堂教学不规范等现实存在的问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没有依据课堂教学常规来进行,这些都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课堂纪律不严明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学生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甚至相互殴打,这样不文明的行为不仅在学生中引发恶劣的影响,而且需要体育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此类事件,耽误了教学时间,同时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如何更好地完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建设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要进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完善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原有的落后的教学观念。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运用,不仅可以全面推进学校的整体素质教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来规范课堂秩序,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和水平,才能发挥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效果,从根本上改善教学效果。应当对小学体育教师的招聘进行严格的把关,并组织培训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进行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的建立,严明课堂秩序
(1)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磕碰的问题,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应当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注意安全,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2)注重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常规
在体育课前,要换上适宜运动的服装,不要带尖锐的东西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教师以及班级干部要进行课前的检查。在体育课的进行过程中,要清点人数,告诉小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来进行体育活动。在体育课结束后,组织学生积极归还体育器材、做放松运动,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体育教师也要进行总结,总结下堂课的注意事项。
(3)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体育教师可以把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以供体育教师进行参考。
(4)在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体育课的委员,并实行轮岗制
在帮助体育教师处理一部分琐碎事项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以及积极性。
总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设立和开展,需要尽快得到完善,虽然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建设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传统学习观念根深蒂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于随意,课堂纪律不严明等,但是为了完善建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的建立,严明课堂秩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雄华.运用课堂教学常规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J].中国林业教育,2008(2):39-41.
[2].吴沛林,张超.加快发展我国课堂教学常规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0(7):83-85.
[3].张玉红.课堂教学常规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0(2):42-43.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56-01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方法多样了,师生互动丰富了,音乐教研活动的公开课真实地反映了这些变化。老师们对公开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课件设计富有动感,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教学形式有唱、有听、有欣赏、有表演等等丰富多彩,教学效果相当不错,真正起到带头作用。但走进平时的初中的音乐课堂有是另一种现象:一是教师上课随意性强;二是学生对上音乐课更是随意。针对这两种不良现象,为了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效,应建立落实音乐课堂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才能创设出高效的、鲜活的、课堂教学。
一、 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常规
良好的教学常规是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没有规矩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进行有效学习。中国有句古训:“没有规矩不方圆”。这里所说的纪律、规矩,体现在我们课堂的教学就是必要的教学常规。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的存在首先需要的是没有其他杂音的安静环境。如果没有这样作为的前提,最优美的音乐那也是杂音。因此,音乐课堂教学特别需要有个控放自如、能给音乐展现所有美妙的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形成,就需要建立音乐课必要的教学常规。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堂务必建立以下几个教学常规,并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
(一)学生进教室的常规。学生带齐音乐课本或上课用的笔和其他指定的东西,要求学生做到不大声喧哗、不追跑,轻声做到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有音乐在播放,让学生养成聆听着音乐或歌曲自然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安静等待上课。
(二)聆听音乐的常规。欣赏乐曲、聆听歌曲时要求学生做到安静,不讲话,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可以用想象、自我陶醉、以及用身体来表示,如闭着眼睛想象音乐、也可以摇晃身体有节奏地做动作或手舞足蹈,但一定要培养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三)歌唱的常规。我们音乐教师都明确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教学生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更好地唱出歌曲的情感与美感。演唱时要求学生声音做到统一和谐,根据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唱出歌曲的感情。歌唱时思想集中、声音饱满、富有表情。
(四)表演的常规。音乐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我们音乐老师要抓住这样的时机对学生提出表演时的具体要求,明确表演的目的。要求学生表演时要有合作的精神,并紧紧抓住音乐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
(五)乐器练习的常规。为了提高学生的音准、音乐兴趣,乐器进课堂是非常要的。但许多同学在上课时就会随意拿出乐器来吹,影响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环境要求学生上课时乐器一律放在某个地方,练习时才能拿出来,练习时要注意观察,结束时要整理好乐器。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强调不断地纠正,也需要教师的毅力和耐心。要从细节入手点滴参透并且做到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我相信,建立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变得更加民主、开放、和谐。
二、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导演”
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导演”,首先要做到深刻理解“剧本”。而教师面对的“剧本”主要是课标和教材,教师必须深刻领会课标、教材以及编导的意图。要将“剧本”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作品”,必要时还可以对其进行增删、重组,为学生提供尽可能鲜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的探索与交流中得到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并选择最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达标。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人物”。教师必须主动去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自主的发展。第三,一个好的“导演”,在备课时就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的学习兴趣,设计紧凑、生动的教学环境使他们一上课就能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景中来。
三、积极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正确认识;课堂气氛;目标方法;有序安排。
活跃的课题气氛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虽然常规训练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训练方法。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
4、尊重学生。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