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文化旅游概念范文

茶文化旅游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文化旅游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茶文化旅游概念

第1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产业态势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学术界,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目前,在学术界的研究中,主要偏重于茶文化的产业发展,对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特别是有关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特征的研究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有必要对茶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以期达到丰富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内容的目的。

一、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茶文化旅游的概念,要首先界定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茶文化的概念有其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最早提出文化旅游概念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这是从广义上定义文化旅游的概念。国内学者任冠文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茶文化和文化旅游都属于文化范畴,都具有文化的属性,并且都处于行为文化层面。而茶文化旅游不只是茶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相见,它既是茶文化内涵的延伸,又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二)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不但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且有关茶文化旅游概念的论文也是少之又少。张琳洁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毕剑、尹郑刚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艺术形式为主要吸引物,以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欣赏茶文化为主要目的,融观景、品尝、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主题旅游。以上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作者都是从旅游产业化的角度进行界定,没有考虑到旅游者与茶文化旅游内涵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旅游者的文化动机。笔者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解、鉴赏和体验茶文化内涵,而对茶文化旅游区进行的旅行,从而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二、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一)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特征。文化性不但是当今旅游的整体属性,更是茶文化旅游的根本属性。如果在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没能表现出茶的文化性特征,不但没有吸引力,而且行之不远。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是有关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饮用等方面而产生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在这些表现形式中,都是围绕茶的这个核心来表达,如让旅游者参加茶叶的采摘、炒制过程,使游客体验到茶叶的生产文化;通过茶艺表演,使旅游者体验中国茶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文化;通过旅游者欣赏茶诗、茶画和茶歌等艺术,使游客体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休闲娱乐性。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在内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在内涵上更多地体现出休闲娱乐性特征。旅游的属性不仅包括文化性,还包括休闲娱乐所带来的愉悦性;茶文化在表现形式中也更多的是使受众体验茶所带来的休闲娱乐享受。从以上两点来看,旅游和茶文化的休闲娱乐性特征是相一致的,这也是茶文化能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开发出茶文化旅游的前提。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通过有关茶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突出这一特征,特别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它在表演过程中,所展示出来茶的休闲、养生的文化都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愉悦。除了茶道之外,茶文化旅游的其他形式所追寻的目的也是使旅游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以休闲娱乐。

(三)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茶文化旅游作为当今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它的经济性特征表现的非常明显,这是由于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所决定的。茶文化旅游企业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是首要的目标,也是无可非议的做法。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今世界是市场经济世界,追寻经济性就能用经济手段更好地保护茶文化艺术,丰富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性使有些茶文化旅游企业偏离茶文化的传统形式,甚至把一些糟粕带进茶文化旅游中去。因此,鉴于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特征,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不但要追寻经济利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茶文化旅游的产业态势

(一)国内茶文化旅游发展初露端倪。国内虽然茶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稀少。目前,我国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区主要是较大的产茶区,这些茶叶产区虽然茶产业的规模较大,但是与茶相关旅游产业的规模却相对较小,没有形成专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大型旅游景区和旅游公司,这样就不能适应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速度。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举世闻名,但是与此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知名度却不高,如很多旅游者只知道杭州的西湖龙井很有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与龙井相关的旅游产品。纵观国内的茶文化旅游市场,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十分不足,产品不但稀少而且形式太单一,没有形成一条与茶有关的旅游产业链条。以上几点说明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十分不足,还处于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要想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必须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大力开发适合我国茶文化旅游的产品。

(二)茶文化旅游重“茶”轻“旅”。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象。由于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在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加之以茶为主的旅游收入没有茶产业收入高,导致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旅游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再者,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都是政府导向性,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中,政府在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与茶有关的旅游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之所以发展茶文化旅游无非是为了丰富茶产业的内容,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影响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节会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茶叶产区开展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加。鉴于此,这些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老传统,纷纷在茶文化节时把旅游要素也整合进去,这样达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市把以前的茶文化节名称就改成了“茶文化旅游节”,旅游元素的加入丰富了茶文化节的内涵。但是,这些节会旅游还是以“茶”为主,以“旅”为辅,不能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四、结语

茶文化旅游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行业发展态势上都处于起始阶段。要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就要加大对其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理论高度上指导行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化.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

第2篇

关键词 绍兴茶文化 地方特色 休闲体验 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学术界对茶文化的研究比较多,包括中西方茶文化比较,中国各地茶文化研究等等,但是对绍兴地区的茶文化研究甚少,本文旨在研究绍兴茶文化的基本情况,提出适当的保护性措施,引入休闲体验的概念以开发旅游的方式对绍兴茶文化进行恢复和发扬。

1体验式休闲茶文化茶叶发展优势

1.1绍兴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资源丰富,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优越

茶叶历来是绍兴的名优特产,宋代起,绍兴产日铸茶异军突起,力压群芳,成为文明全国的优质名茶,之后日铸茶演变成了铸茶。明末清初,平水铸茶以贡西茶名出口,出口量占当时一半以上,风靡欧美市场,抬价之高不亚于珠宝,誉为“绿色的珍珠”。现在绍兴的名优茶有:新昌的大佛龙井,诸暨的绿箭茶,嵊州的越乡龙井,绍兴县的会稽龙井,上虞的觉农茶。其中新昌县为中国第一个名茶之乡,嵊州市为中国第一个茶叶之乡,绍兴县为中国珠茶之乡,诸暨市为中国无公害茶叶之乡。据悉,绍兴市现拥有茶园总面积50余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超过22万亩,其中名优茶1.3万吨,产值10亿元,茶叶总产值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产茶区。

1.2有悠远的茶文化积淀

绍兴人爱喝茶。绍兴的茶馆大多开设在一河两街、临水依岸的小桥头,小巧玲珑,犹如一个个凉亭,故又有“茶亭”之美称。旧时绍兴老前辈们经常会说起“到桥头吃(音qie)茶去”之类的话。旧时绍兴城里的茶馆,遍及大街小巷。抗战前的1936年,绍兴城里有大小茶馆206家,几乎半数设在街河岸边,有的干脆设于桥头。鲁迅在小说《药》的文章中,华老栓开设的那种小茶馆,城内随处可见。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大茶馆和大茶楼。小茶馆的顾客多为小市民,大茶馆的顾客则为上层有闲人士。

绍兴的茶馆是民间文化的传播的场所,有说书,绍兴莲花落表演,还时常邀请越剧戏班子来唱传统越剧,旧时的茶馆为吸引茶客,还经常演出一些莺歌班等表演,对绍兴地方戏曲发展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旧时绍兴城乡的茶店,不仅是老百姓吃茶听书的娱乐场所,还是民间议事、调解纠纷的地方。

1.3茶文化休闲旅游符合现代人健康休闲的生活理念,有较强的可行性和经济、文化价值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多酚类物质、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糖类、类脂等有机化合物约有400种以上,还含有钠、钾、铁、铜、磷、氟等28种无机营养素,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组合十分协调,茶被誉为“最理想的饮料”。在绍兴,茶已被公认为最好的的保健饮料。

绍兴市旅游委员会在《 2013年一季度绍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中指出,全市旅游市场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其色旅游受到青睐、乡村旅游受到欢迎。一季度,除传统文化观光类景区接待良好外,登山、赏花、农家乐、单车骑行等休闲旅游活动渐成气候,特别是绍兴市区及各县(市、区)都推出了不同种类的赏花活动,都成为外地游客和我市市民赏花的好去处。相比市区旅行社,绍兴诸暨、上虞、新昌、嵊州等县市旅行社经营呈现勉强持平或略有增长的格局。由此可见,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休闲旅游成为新趋势,农家乐、采摘游、赏花游等成为游客欢迎的休闲项目。休闲旅游收到绍兴市民及游客的喜欢,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进一步挖掘本地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高旅游产品抗风险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要优化扶持“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业态,让更多的游客体验绍兴多元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绍兴精品旅游线路,以线路来整合和推进市县旅游一体化进程,真正做到“全城旅游、全市旅游、全民旅游”。

2体验式休闲茶文化茶叶发展模式初探

2.1恢复老茶馆场景,构建市民游客共同参与的体验场景

通过老照片,老人回忆,文献资料的方式,还原绍兴著名的老茶馆的场景,再现老绍兴的风范。绍兴莲花路,越剧等戏曲方式的加入,再现当时的社会场景。重视绍兴本地市民的参与与游客体验相结合。模式体验场景,用实景形式进行休闲茶文

化体验。

2.2基于体验的休闲茶文化产业园建设

在平水、富盛、新昌、嵊州等茶叶产地创建茶文化茶叶园,发展观光,休闲,度假与于一体的休闲园,发挥这些地区的城市近郊地理优势,吸引城市居民参与休闲活动。开发丰富的休闲体验活动,采茶,制茶,茶艺表演,茶俗展示等活动,让游客了解茶文化,参与体验过程,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2.3复原茶市,建设特色茶叶购物街

恢复旧时茶市,以传统的形式售卖现代茶叶,提高游客的购物体验;设计相关的茶叶系列产品,茶饮,茶点,茶餐,工艺品等,重视包装设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第3篇

关键词:慢游;茶文化;旅游产品;建议

慢游是以低碳交通方式前往有限的旅游目的地,放慢旅行、游览速度,停留更长时间以获得深度体验的新型旅游方式[1]。慢游独有的节奏慢、体验深度化等特性与茶文化旅游特征有着众多的联系。针对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探讨慢游这样一种新思路,将有助于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的旅游体验项目。

1茶文化旅游与慢游理念的联系性

1.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1.1.1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茶树的栽培、管理、茶叶的采摘、制作、营销、品饮全过程。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其核心是品饮有关的茶艺与茶道[2]。

1.1.2茶文化旅游的内涵

茶文化旅游的界定当前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姚国坤认为:“茶文化旅游属于休闲文化,也是一种茶文化活动”[3]。马海云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民俗旅游的一个分支,它将茶文化相关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和深度开发,使旅游者得到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一种文化旅行”[4]。笔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其以茶文化为资源载体,充分利用传统茶文化及其相关资源,借助现代旅游开发的理念,为旅游者提供茶区观光、茶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茶俗观赏、购物等围绕茶文化要素而展开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1.2慢游的内涵

慢游,首先是从国外出现并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一种新兴的旅游体验形式。国内对此种旅游方式主要侧重于现象的描述,比如通过对知网等数据库的搜索发现,有关慢游的文献大部分都停留在“快旅慢游”的口号表述上,对于慢游深层次的研究较为匮乏。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有关慢游的文献,本文认为慢游是指通过低碳交通的方式出行,在游览过程中追求慢节奏体验和观赏方式,通过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以便了解和融入当地社会,从而加深旅游体验,获得更多旅游乐趣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1.3两者之间的联系茶文化与慢游两者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

一是节奏方面的联系性。从茶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体验茶文化的方式较多,但体验茶文化不是一种快餐文化的方式,而是需要心神怡静的体验和感受,无论是生态茶园观光,还是茶艺观赏,亦或是茶道养生等都需要游客节奏舒缓、平心静气,而这些正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的特点之一。这与慢游的慢节奏旅游形式有着明显的契合点。二是参与体验性方面的联系。慢游要求加深旅游体验,注重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这与茶文化旅游活动当前的开展形式也有着一些相同之处。三是生态环保意识方面的联系。慢游的出游方式要求低碳出行,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在旅游目的地地区开展旅游活动也追求环保意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本身对于产茶区的生态环境就有较严格的要求,也就是注重原有茶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因旅游开发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四是对于文化内涵的诉求联系。慢游通过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而茶文化旅游的载体正是基于茶文化内涵,旅游者在茶区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茶文化来展开,其文化诉求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比较符合慢游的特征。由此可见,慢游和茶文化旅游是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慢游的旅游形式将茶文化贯穿其中,进而加深游客对茶文化内涵的体验,提升旅游品牌的口碑。

2开展茶文化慢游的相关要求

在开展茶文化慢游这种活动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2.1旅游产品开发应重视节奏慢的要求

慢游的基本特征在于节奏舒缓的游览方式,可以长时间逗留在旅游目的地地区。茶文化旅游要开展慢游形式,就必须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产品的体验节奏,不能是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游览,而是通过环保的“慢”交通工具、线路节点的精心设计、游览内容的丰富多样等方面来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

2.2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大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而慢游要求旅游者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尤其重视低碳减排。所以,慢游从出行交通工具方面要求采用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或降低旅游碳足迹,在游览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避免或减少对游览区环境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按照慢游理念对交通工具采取低碳化标准,比如:景区观光车以电动车为主,或者开展骑行游览,以及步行游览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以畜力为交通工具的形式,禁止或减少机动车进入景区,从而降低旅游碳排放。除此之外,在旅游过程中也注重对游客环保意识的宣传,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力度。另外,不只是关注生态环境,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为了使游客更真切的体验茶文化,还必须对原有的茶文化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保证文化内涵的原真性。

2.3深度体验性的要求

深度体验是慢游的核心理念。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受心理内驱力的影响,对于旅游产品的消费体验都有追求更高品质的心理期望。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要营造满足消费者心理诉求的条件,让旅游者能够全心感受旅游过程中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多设计参与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比如采茶节、采茶歌舞、茶艺修学、茶道养生等旅游内容,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心理与情感过程,达到与茶文化产生共鸣的效果,这样才能使游客有可能获得深度旅游体验,满足其慢游中了解和融汇地域文化的体验诉求。

2.4多元包容性的要求

慢游是旅游者在追求形式个性化的旅游活动,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而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带来一些观念上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但慢游的精神是追求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所以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要做好多元化的处理,加强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包容性心理建设。

2.5社区参与性的要求

除了文化方面的包容性之外,如何将地域特有的茶文化展示给旅游者,这就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一般旅游资源的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相对于文化旅游而言,本地区的文化很大程度上需要居民的参与,因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民风民俗的展示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及最具有鲜活性的文化载体。此外,社区参与不仅能提升茶文化的体验氛围,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起到茶区旅游扶贫等社会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会更为和谐。

3茶文化旅游开展慢游的几点建议

茶文化旅游开展慢游,除了满足以上几点要求之外,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3.1积极引导慢游意识

当前,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方式还是以观光游为主,而休闲度假游、深度体验游的群体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慢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体验方式,对于国内传统的旅游者而言还缺乏了解,但这里面也存在一些机遇,正是因为不了解才会激发旅游者的求新、求奇的心理。引导茶文化旅游,需要加大对慢游理念的宣传,借助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型媒介诸如互联网、节庆、会展等渠道,主动出击,积极引导旅游者关注和了解茶文化慢游产品。

3.2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

现阶段我国旅游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游客环保意识淡薄这样的顽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对茶园景区的开发要求,同时也是慢游者追求的理想目的地。因此,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大对旅游者的环境保护宣传,避免和减少旅游者的不文明现象;另一方面是加大对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只有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才能真正打造一个理想的景区来迎接四方来客。

3.3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鉴于我国众多茶区多处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条件较差等现实情况,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一些较高开发价值的项目,以便带动当地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增长。

3.4打造适合慢游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方面,要深入挖掘当地茶文化特色,创新旅游项目,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出适合慢游的旅游产品,从而吸引游客,延长其停留时间。

3.5倡导和实现低碳旅行的慢游理念

在交通系统方面,为了营造茶文化慢游的有利条件,需要对旅游线路展开科学设计,开发相应的慢游交通工具,减少因旅游活动带来的碳排放。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开展慢游专线,将慢节奏和沿途风景相结合,提升旅行体验。总之,鉴于茶文化旅游与慢游形式存在较高的关联度,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低碳环保、深度体验的新型旅游产品。在这样的尝试中,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慢游的发展是复杂的,茶文化如何正确地展示给游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君轶,唐佳,张高军.慢游:概念、特征及动因[J].思想战线,2012(06):118.

[2]王联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海峡科学,2013(12):74.

[3]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6.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茶文化旅游,是我国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拉动国内旅游内需所提出的新型旅游模式,茶文化旅游的特点是人文性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形式新颖丰富,旅游层次多元化,旅游周边产品繁多等,不仅能够满足当下人们游历美景的旅游需求,而且能够释放人的压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在当代节奏紧张的生活环境下,茶文化旅游十分受青睐。而基于低糖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在旅游内容、形式、内涵上更具生态性,更加环保、绿色,更加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未来茶文化旅游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1低碳旅游的发展概述

1.1低碳旅游成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所谓低碳旅游不是表面上的减少碳排放的简单含义,它更包含着深层次的将资源的有限性创造无限性价值的含义,旅游本身就是为了达到精神和身体的满足,旅游更是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当地的GDP的增长,大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旅游行业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关于碳排放不合格的问题,对于旅游业在节能减。最近几年,我国的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很好,但是实际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的,许多城市旅游业的开发不惜以环境为代价,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和污染,这种以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国家针对旅游业的开展和实施也没有明确的条例规定,一切都是由当地政府做主,由于国家对这方面没有一个总体的把控,就会导致很多不是太乎规矩的事情发生。旅游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标杆,从低碳旅游、文化开发、环境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等几个方面入手,强化低碳旅游的力度,提升低碳旅游的影响力。

1.2低碳旅游的发展与变迁

1.2.1旅游观念的改变

虽然我国目前的旅游业逐渐展现出上升发展的迹象,但在旅游业的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像景区的工作人员对游客的服务态度以及一些景点的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业形成了制约。又因为旅游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条方便之路,所以,对于现在的旅游业中的问题应该加以解决,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将生态环保的概念加入到景区的建设中,一方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对游客产生了影响;第二,在旅游业发达的城市,设立专门的旅游条线车,方便游客的乘坐,同时也鼓励游客乘坐公共交通,低碳出行,提高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1.2.2消费观念的改变

通过政府与公益组织的努力,让很多人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使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得以转变;首先,在住宿上,不再选择星级宾馆等一些设施全面的地方住宿,多数会选择一些环境整洁的旅馆居住;其次,在出行方面,更多的人选择骑自行车或者徒步旅游,减少了碳排放;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于低碳旅游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1.2.3旅游政策的变革

低碳旅游并不是社会中的哪一方单方面提出来的,他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协调完成的,需要国家制定出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和一些旅游企业对政策的支持和实际应用,还有游客对一些旅游法规的遵守。

2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分析

2.1良好的旅游业发展背景

2.1.1旅游需求不断提升

低碳旅游的提出,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还使人们对于旅游行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旅游需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助力,其中茶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助推者。旅游业是隶属于服务业中的一种,茶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将二者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一定会达到意外的效果。首先,茶文化是极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并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定会获得消费者的好评;其次,茶叶集天地之灵气,生长于大自然之中,因此具有明显的原生态性,加之中国4700多年茶文化历史,更显其文化底蕴。如果在当地的茶文化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在加上后天的旅游业的开展,不仅使茶文化走出去,还会使贸易走进来。当茶文化与旅游相撞,一定会撞出一条新形式的旅游之路。

2.1.2低碳旅游理念得以践行

当开发绿色低碳旅游的意识已经被接受之后,接下来培养人们的低碳消费的理念就成为了首要目标,因为光有意识是不够的,只有意识不行动还是看不见效果,所以要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只有这种理念的形成才能够促使着人们去行动。从目前我国绿色环保旅游的发展情况来看,取得的成绩是不能否定的,比如上海世博园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些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环保景区。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低碳一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可以建立在低碳基础上的。这两处地方充分证明了低碳旅游理念是值得被践行的。

2.1.3特色旅游日渐兴起

近些年我国为了拉动旅游内需,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旅游事业建设上,开始倡导物质与文化的相结合,单一的旅游方式逐渐为多元化的特色旅游所取代。相关部门开始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茶文化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因为茶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茶还具有凝神静气的功能,茶可以驱走心烦气躁,茶中富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可以结合一些地区所产的特色茶,开展新的旅游模式,新的旅游模式中不仅包含之前的对景色的浏览还包括对茶的了解,一举两得。

2.2茶文化旅游的初步发展

建设茶文化旅游的项目,不仅是对茶文化的传播,也是对当地的自然景观的利用,在结合自然资源和茶资源的同时开展旅游业,开设多种体验活动项目,让游客实际动手采摘茶叶,为茶喷水等活动,来吸引广大消费者,还可以根据茶的源来开展一些艺术表演,加深游客对茶文化的记忆,同时,对茶的采摘,加工等形成一个具有专业技术的产业链,树立一个自己的品牌,看到这种茶就会想到当地的茶文化《印象大红袍》演出,演出极具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包括民间斗茶、茶文化节等内容,能够将游客拉入到茶文化情境之中,使人们深深体悟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茶叶本身具有药用功效,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茶叶也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茶树生长在大自然中,集天地之精华。采茶的工艺也十分精湛,茶歌、茶舞也极具艺术价值。这些都是属于茶文化的范畴,丰富多样的茶文化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茶文化体验和审美享受。然而随着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越来越好,其中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像对一些资源的利用不到位,导致资源的浪费,所以,在大力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同时,还要时刻记忆茶文化旅游还是低碳环保的旅游,不能忘记根本。如何让茶文化旅游与低碳、资源优化相辅相成,是政府和企业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低碳的茶文化旅游才能够实现。

3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

3.1做好科学规划

开展低碳茶文化旅游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旅游业的发展,但在实际建设茶文化旅游基地过程中,一定要将低碳进行到底,不能因为建设茶文化旅游基地而将原来的茶文化破坏,在这里要在开始建设前找准当地以及国家的规定,按照法律法规来建设茶文化基地,与此同时也要对茶文化进行保护,不要对茶文化造成一种不可恢复的局面,运用先进的技术,保护好茶区不受破坏。

3.2发挥示范推广作用

低碳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起点,不仅需要旅游行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广大人们群众的配合。对于低碳旅游中的新型茶文化旅游,就更需要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协作,各自发挥自身的潜在优势以及自身的能力,为茶文化旅游的建设起一个良好的作用。这种茶文化旅游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茶文化进行不同的规划,针对不同的茶其身上带有的不同的特点,来设计茶文化旅游方式。例如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这里以古朴的民居和茶乡风情吸引养来自四而八方的游客,成为全国示范性的茶文化旅游区。这种示范推广很有作用,会引导一些具有独特茶文化的地区进行茶文化旅游的开展。

3.3完善运营方式

茶文化的旅游基地的建成之后,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运营方式,不能再沿用之前的粗放式的旅游方式,应该针对其所在地区的茶的特点来设计运营方式,改变之前的粗放型运营方式,建设集约型的运营模式,通过对茶区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茶所具有的文化来设计旅游方式。例如浙江湖州的顾诸茶文化乡村旅游区。

3.4提高环保意识

当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又回到了提高人们的意识上,因为意识这一东西是会随着时间,所处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因素而改变的,所以,提高环保意识这个事是需要长久保持的,当新的茶文化旅游景区建好之后,会有一些人慕名而去,但见到如此“简陋”的景区可能心中的兴奋被浇掉大半,这样就会影响景区的收入,所以环保的意识很重要,它是引导社会大众衣食住行的消费观念的起源。

第5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茶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并进一步解析了茶业经济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关系,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开发茶文化旅游,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茶业经济

1茶文化旅游概念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叶的生态环境、生产情况、自然环境、茶文化等资源与旅游活动进行有机整合的一种旅游方式。茶叶生产区景色大多秀美幽静,茶区的多样性景观为茶文化旅游提供了特定的背景,以茶为主要载体,宣传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展示民俗特色,对茶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涵盖体验、娱乐、购物、度假以及观光等多种旅游功能,是时下较为流行的旅游产品。茶文化和旅游活动之间存在许多链接关系,这也是茶文化实现旅游效应的重要原因。茶叶作为种植物,它有着强大的自然性,它的生长环境可以整合成风景秀美的景区。在我国,茶叶的分布大多在南方的丘陵上,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气候湿润、植被富饶、环境清新的特点,不仅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也具有修身养性的能效。我国的茶树品种多种多样,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茶花颜色有的白如皓月,有的粉如桃色,为茶园的园林建设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基础,许多著名茶叶的产茶地区都被开发为景区,供人们参观,例如杭州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产区等。这些景区不仅风景秀美,同时也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具有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为什么它们渐渐成为旅游者的青睐之地的原因。在我国,茶叶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茶叶相辅相成的文化也是层出不穷,例如关于采茶的歌舞以及饮茶的习俗等等,茶礼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获得的精神财富。从旅游者的心理角度来说,来到别人居住的地方旅行,通常都希望获得精神枷锁的冲破,赢得心灵之外的超越。茶文化旅游旨在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通过让游客感受茶文化的内涵来获得一种崭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特性,让旅行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在旅游中穿插茶文化体验可以有效地让旅客获得精神满足。在我国,各地均有多彩的茶文化,造型各异的茶具、脍炙人口的茶诗以及精美绝伦的茶文化壁画都有着强烈的审美特性,茶这种普通的植物被后世的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品格和意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追求宁静、和谐的性格。从某种角度上说,历史遗迹反应的也是古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性情,游人去体会这种文化同样也可以获得精神的陶冶。因此,茶文化可以和旅游活动有效地融合,这也为实现茶文化旅游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茶业经济与茶文化旅游的关系研究

2.1茶文化旅游提升茶业经济的附加值

茶文化旅游是依托于茶叶生产活动而进行的旅游项目,主要以茶业经济的资源为依托,对茶叶的产品、田园风光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在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基础之上,建立起茶叶文化的旅游,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与互动。茶文化旅游在满足游客一般旅游需求的同时,还让旅游者有机会亲自去参与茶叶的采摘和加工,获得参与和互动的乐趣,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茶文化旅游将茶叶的生产加工经营、购物、餐饮、娱乐都有机串联起来,带动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消费,为茶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附加值,这个附加值就是在茶生产销售以外,额外获得的利润。例如桂林茶园在1999年被开发之后,成为桂林的特色旅游产品,截止2014年,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桂林茶园的附加值增长。又如信阳,先后研制培育了信阳红与信阳观音,并举办了信阳茶文化节,极大提升了信阳茶文化游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客源结构不断扩大到周边城市。目前信阳市日益显著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对省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已越来越强,信阳也成为北方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城市,是全国唯一连续七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

2.2茶文化旅游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到了茶的生产、制作等过程,同时还进一步了解了茶的历史与价值。游客亲自参与到茶叶的摘采过程,亲手去制作和品尝一杯属于自己的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茶叶的魅力,在观赏和制作茶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形成对茶的喜爱心理。不仅如此,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想所需,来购买自己钟爱的产品,作为礼品馈赠给亲友。客观上茶园的文化特色也促进了游客对茶的消费,茶的生产方也可以根据游客的需要来调整产品结构,更加适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茶业经济的发展。

2.3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品质量的提升

茶文化旅游日益繁荣的今天,茶叶也逐渐成为人们旅游时购买的产品,购买者不仅希望茶产品包装上档次,更希望买到的是质量优良的产品。因此,对茶产品的包装档次和内在质量提升,都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在茶文化旅游中展现出来的茶产品,也只有通过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质量,在生产中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满足游客的需求中不断进步,促进茶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升茶叶经济效益与价值。据了解,桂林茶园中所种植的茶树品种质量较高,每年培育的茶苗达6000万株,促进了整个广西茶叶种植业的发展。再如普洱茶中的王者老班章,其产地老班章村是深山中一个贫穷的哈尼族寨子,当时村民甚至要到别的村庄讨饭,2000年以后,老班章茶独特品质渐为人们喜爱,价值渐显,现如今,该村127户茶农户均年收入已过百万,成为中国最富裕的村庄之一。除此之外,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天福茶博物院等,多年来海内外参观人数已超过百万,成为中国茶文化基地。

2.4推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为人们充分地展示什么叫中国的茶文化,向人们普及了中国的茶文化知识,提倡饮茶,提倡养生,这也是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国人一直提倡的生活必需品,文人所推崇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都包含了茶,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文明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友谊的纽带。茶园开放之后,人们可以通过了解茶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在国内,甚至也能促进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从而带动科技、经济、文化的共同进步。

3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界与旅游界人士共同努力,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茶文化旅游目前在我国的发展还属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旅游形象不鲜明、宣传力度薄弱等缺点。同时,在茶文化旅游的项目开发上,也存在着形式单一、方式重复、参与度较少等问题。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何能利用茶文化旅游进一步带动茶业经济?在这里笔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3.1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科研部门的支持茶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中华文化,它的弘扬不能单单地靠一个人、一个企业来完成,需要更多专业人士、权威机构的支持,才能获取更广阔的发扬空间。茶文化与茶科技、茶经济的发展有协同作用,所以在这方面,笔者希望与茶叶经济相关的政府机构能够给予大力地支持,出台系列政策来辅助茶文化的弘扬。与此同时,相关的科学研究部门,也应对此充分重视,进一步挖掘现有资源和成果,加大科研创新力度,促进茶文化与茶经济的协同发展。

3.2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

茶文化旅游是建立在茶文化的特点和旅游行业的相关规律之上的,需要对茶产业进行有机的结合。要思考如何能发挥茶文化的特点,同时又能够满足旅游行业的相关要求,对此进行形式上的丰富,不断拓展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多样性。茶园管理者要充分地考虑对茶园观光的需求,例如游客对茶文化与制茶活动的体验,茶文化和制茶体验也需要有专门的场地来作为载体,通过修缮保护茶叶作坊、建设茶文化展示区等等,确保游人享有完整的茶园体验。

3.3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实行文化旅游和科教相结合的战略,为青少年建立中国茶文化教育基地,进一步向中、小学进行宣传,在台湾销量第一的儿童科普读物《小牛顿》中专门有讲解“茶的一生”,图文并茂,生动的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加工制作流程及饮茶的益处让这些祖国的花朵能够进一步去了解茶业的发展过程,加深国人对茶文化的领悟,进一步培养出国人懂茶、爱茶和喝茶的良好习惯。

3.4加强对茶园的观光设计

一个观光旅游的项目,它最本质、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茶园的观光设计,要体现出服务特色,让游客在园区中能够充分地体验到观光茶园的特点和风貌,这也是茶园观光设计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茶园具有多种功能,不仅有着生产功能、观光功能,同时也具备科研示范功能、科普功能,其风景建筑形态的设计与游人的活动息息相关。要体现出茶园的观光作用,首先要保证园区各个基础设施的安排与人的需要相契合,只有拥有完整的基础设施,才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游客的餐饮、接待、咨询、住宿、休闲娱乐和医疗保健服务需要得到妥善的安排。因此,它要包含游客接待、具有服务性质的建筑、停车场、卫生间等等。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园区游人的容量、基础设施设置的空间、设施使用的频率以及与茶园相关景点位置的安排,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服务,这都需要茶园管理者统一规划。在茶园的观光设计中,除了要有能够满足休闲观光等基本需求的基础设施外,还要能满足游人的个性体验需求,建立属于茶园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更有助于游客对茶园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4结语

茶文化旅游涵盖了茶叶栽培技术、茶叶制作技术、茶园建设等诸多内容。茶文化旅游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是无以计数的茶业同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同时也为茶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巨大的附加值。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协同作用,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作者:薛奕妹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研究[J].价值工程,2015,28:179-180.

[2]冷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6:56-57.

第6篇

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1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分析

摘要: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低碳经济成为引领当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也在逐渐实现转型,而这种转型对环境安全而言也是一个好消息。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到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中来。旅游业作为嗅觉最灵敏的行业领导者之一,自然也率先引入了低碳概念。随着人们出行观念的改变,低碳旅游已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首选。在茶文化旅游中,低碳经济的引入也更加契合茶文化发展的模式。本文首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体的概述,接着对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茶文化旅游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改变当下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不良现象。

关键词:低碳经济;茶文化;旅游

当下,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之一。每逢节假日,与家人朋友外出游玩也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我国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而与之前的传统旅游方式相比,现在的人们却愿意选择更节能环保的方式。作为节能减排的代言人,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引领了一股新的旅游风潮,在低碳经济理念下,旅游业变得越来越绿色环保。而低碳旅游的发展对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大有裨益。茶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生态化的旅游乐国,它不仅能够让人们看到恬静的茶园景色,也能够加深人们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因而,在此背景下,分析低碳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将会为经济旅游模式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1低碳经济与旅游的关系

1.1低碳经济概述

20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与之前只顾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相比,低碳经济将环境保护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低碳经济的主旨是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土壤。在全民上下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也由思想意识高度上升到国家的政治高度。低碳经济模式的实施也展示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态度,表明了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决心。可见,低碳经济不仅是某个人的事情,或者某个组织的事情,它更应该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所达成的共识。在全球化经济融为一体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改变某些国家对这方面认识的不足,提高他们对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

1.2低碳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旅游业也迅速的改变了之前的发展模式,朝着更加绿色、更加生态的发展模式前进。在有限的全球资源下,如何制造可再生的能源,实现经济的可循环利用也成为时代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也更注重提高自己精神上的幸福指数。因此,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理念也为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产业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做出了不少贡献。而将低碳经济引入到旅游业中,也必将为旅游业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2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在当地茶叶资源以及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整合当地的特色产业,为人们打造的一个更为贴心和环保的茶旅游方式。相比于其他行业,茶文化旅游本身就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能够给人们带来更为自然的生态环境,而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茶文化旅游也开始着手筹建新的发展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中国,饮茶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活动,更是促进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无论是在重要的商业密会还是在老百姓的家中,都有以茶会友的习惯。可见,茶文化早已经深入到我国人民的心中,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以茶叶为主线,结合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不仅能够大大的增加当地的经济,更能促进当地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茶文化的弘扬。而茶叶生长的环境大都温度适宜,环境优美,这些先天性的条件也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可行性基础。同时,茶文化的内涵也为当地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都为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文化条件。

2.1合理配置:科学设计茶文化旅游的路线

对于旅游业而言,旅游路线的规划往往直接决定着旅行的舒适度。因而,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路线的规划,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为了制定合理的路线,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每个城市茶文化的特点,才能够利用这些优势打造专属的特色。中国地大物博,与茶有关的城市也有不少。而由于地理环境以及土壤环境的不同,茶叶的味道也各有千秋。为了凸显当地茶城的特色,我们一定要对当地的茶文化旅游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的配置。在设计茶文化旅游路线之前,我们要对茶城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调查,包括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风土人情。其次,我们要将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搭配,并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和删减,当然,这其中涵盖着可能对茶文化旅游造成污染的项目,也包括了可能破坏当地茶文化特色的因素。剔除了这些不符合低碳要求的项目之后,我们才能打造一条低碳环保的茶文化旅游路线。而适度的开发机制也是维持茶文化旅游城市长久发展的前提。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茶文化旅游区的开放程度进行慎重的考量,并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测试,才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路线的优化升级。

2.2主打特色:开发低碳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旅游中,旅游产品的开发至关重要。茶叶作为茶文化旅游的标配,成为了带动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必需品。与茶叶有关的药品和保健品业已经成为旅游业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当然,在研发与茶叶相关的新产品中,我们一定要将绿色安全、低碳环保放在首位。因此,在产品的生产环节,我们也要对产业链进行严格的把关。同时,在包装销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资源的浪费问题,特别是包装纸的运用。践行低碳节能的发展理念,使用循环可再生的材料作为茶叶包装,突显旅游产品的茶文化特色。当然,同花哨却毫不实用的包装纸相比,人们更愿意购买环保实用的材料。所以,绿色节能的茶叶包装更能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茶文化低碳旅游模式下,有的城市还开发了茶文化生态游、茶文化健身游的项目,这些项目符合了低碳茶文化旅游的主题,能够吸引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游客前来游玩。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下,有的茶城还将当地的茶叶制成低碳茶饼,不仅方便收藏,更能够吸引游客的兴趣。可见,开发低碳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能够增加当地的专属茶文化特色,更能为游客量身定制专属的旅游路线,为他们留下愉悦环保的旅游体验。

2.3保护底蕴:深入挖掘茶城的文化内涵

旅游中真正打动人内心的绝不仅仅是美食的诱惑以及别外洞天的美景,在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后,茶城如果想要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历史所赐予的文化优势。例如: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之中,与色彩绚丽的服饰相比,更让人心之所向的是一段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可见,文化内涵能够为这个城市建造坚不可摧的城墙。这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而这些不仅能够牵动人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更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以及心灵上的鼓舞。民族文化特色是强烈的印记,而少数民族自然的生活状态也能够增加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让茶文化旅游低碳的主题表现得更为明显。深入挖掘茶文化也能够让本地悠久的茶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让这些尘封起来的传统文化重新被人们熟知,这对于文化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侨香风情,文化圣海,人们在获得了低碳生活的感受之后,更获得了心灵上的低碳享受。

2.4贴心服务:营造轻松自由的旅游体验

传统旅游之所以被人所诟病正是因为大量的被迫消费。强制性的消费行为不仅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不适,也使得旅游的质量大大的下降。因而,基于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一定要改变传统高消费给人带来的感受。在低碳经济的引导下,茶文化旅游应该是轻松自由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美好的低碳体验外,其他任何不好的印象都不能留下。而贴心的服务不仅能够给人们留下美好的旅游体验,让游客沉浸在自然的茶园美景之中,更让人们不受强制消费的迫害,有了欣赏美景的心情。

2.5立足创新:打造茶城文明的茶文化品牌

旅游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平台之一,在当前的社会媒体中,仅靠电视以及网络等新媒体往往不能够让人们全面的了解当地的茶文化,只有亲身进入到当地,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才能够在不经意之间发现茶文化的韵味。在茶文化旅游中,茶城应该注重打造自身的专属茶文化品牌。例如:加强对茶叶质量的监测,打造家喻户晓的茶叶品牌;注重茶叶食品的开发,为人们献上风味独特的茶餐饮。这些不可替代的茶文化特色都能够为茶城不断积累名气,也为茶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通过一个品牌了解一座城市,这才是茶文化旅游对于这座城市最慷慨的回礼。而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低碳经济模式的基础之上,才能让人们得到最舒服、最自在的体验,才能够让每个人成为城市的发言人。这种力量要比广告强得多,通过亲身经历建立的信赖提升城市形象,从而让茶乡的知名度愈来愈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的引领之下,茶文化旅游如果想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就应该深入的挖掘当地茶文化的内涵,构建合理的旅游路线,搭配自由轻松的旅游体验,并在其中建立具有形象力的茶文化品牌,才能够使茶城的形象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吴雅玲.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产品开发[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0-12.

[2]李琴.低碳经济背景下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6(7):126-127.

[3]郑晓曦,吴肇庆.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基本策略[J].福建茶叶,2016(7):137-138.

[4]张耀武,龚永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J].旅游研究,2011(2):39-42.

[5]杨正怀.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4):19-20.

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2

茶叶节发展中茶文化旅游开发思考

摘要:茶叶节是茶产业的经贸交流活动,也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对茶叶节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茶文化旅游领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茶叶节;茶文化旅游;经贸展会;茶乡经济

文化旅游业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茶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旅游业的一种,对于茶乡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讲,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体,是一种新型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借助茶文化提升了旅游业的品质,同时也借助旅游业的形式给当地的茶文化交流创造了许多机会。由于茶叶节主要是针对茶叶经济贸易展开的,所以茶叶节中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所忽视。为了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组织者应该更加注重提升茶叶节的文化意蕴,将茶叶节的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

1茶叶节概述

茶叶节事实上是茶文化和茶业发展的产物,是茶叶行业的大型经贸活动,是茶企茶商贸易交流的平台。茶叶节的开展不仅针对茶商和茶企,其还为喜爱品茗的茶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机会。茶叶节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和特色茶乡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茶乡及该地茶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对茶产业快速的发展,茶乡经济的兴起有着较大的帮助。我国有着许多茶区,这些地区有着举办茶叶节的经验。比如说,凤庆县就曾经举办过21届的茶叶节。由于凤庆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因此该地区举办的茶叶节也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参展商的前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凤庆县茶叶的知名度,同时还使茶叶贸易变得更加频繁。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重要展会,比如溧阳茶叶节等。国内茶叶节的活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且极具文化意蕴。此类大型茶叶节的举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2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茶文化旅游属于文化主题旅游,旅游者在茶区可以欣赏茶园风景,体会茶区文化百态。当然,旅游者参加茶文化旅游主要是为了欣赏茶文化的魅力。茶叶节是茶文化与现代经贸相互融合的产物,茶叶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对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帮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开展茶叶节时茶文化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要是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就会使茶文化旅游开发受到阻碍,这对于茶区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1茶叶节中的茶文化内容不突出

国内一些产茶区开展了茶叶节,当然目的主要是通过茶文化交流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有利于深化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虽然茶叶节对于茶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区在举办茶叶节时忽略了茶文化内容的导入,这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年来,一些茶区举办的茶叶节主要只注重展会活动的形式,而不太注重推广和宣传茶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茶文化旅游要素的茶叶节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减少会给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文化因素是茶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最本质的文化意蕴,就极有可能给茶文化旅游造成重创。

2.2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取向不明显

茶叶节不仅仅是茶业产区的重大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价值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理念下,人们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文化兴旅”等。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出发,经济效益应该与文化效益齐头并进。就国内茶叶节相关资料记载分析,很多地区的茶叶节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文化价值,事实上这种形式的茶叶节并不能对当地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展起到任何帮助。事实证明,茶叶节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导入,就会使当地茶品牌的美誉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会使游客的数量减少。

2.3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

就有些地区的茶叶节情况来看,前来茶叶节参与文化经贸交流的茶叶展商主要为该地区的茶企。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茶叶并没有登上其他地区茶叶节的舞台。这些因素都是对当前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的有力证明。那么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前茶叶节的宣传力度缺乏?”茶叶节的宣传力度低,主要可以归为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茶叶节组织单位的投入资金较少,使得茶叶节的规模较小,而投入和收效是成正比的,小规模自然也较难换来宣传度的大幅提升。其二,茶叶节中茶叶市场管理存在许多漏洞,这给茶叶节的举办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茶叶节的推广效果。第三,茶叶节通常作为展销活动开展,这就是茶叶节的参展对象,主要集中在茶叶参展商领域。很显然,参展商的人数较少,所起到的宣传作用也是有限的。

3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

3.1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

茶叶节是茶叶展商之间的经贸交流活动,很显然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发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很多行业是同等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业就属于这类行业。对茶叶节文化价值的不重视会使茶文化旅游的质量大大降低。该地应该在确保茶叶节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茶叶节的文化价值,确保茶叶节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当然,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茶区经济的兴起,同时还能够提升茶区知名度。

3.2注重茶区特色品牌开发

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品牌优势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企业直接将品牌开发作为公司头等大事,因此品牌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区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就是该地的茶叶,要是茶叶的质量都不过关,或者茶叶毫无口碑,那么该地的茶文化旅游也是很难开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茶叶是茶文化旅游开展的基础所在。茶区应该重视特色茶叶品牌的开发与打造,并学会利用品牌优势提升茶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优势与产业链的形成是相关联的,茶区管理人员应该借此积极打造特色茶叶品牌,通过推广和宣传有效提升茶叶品牌的口碑。

3.3多层次开发茶区茶文化

事实上,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中层次茶文化资源和低层次茶文化资源。其中,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茶艺表演,比如采茶戏。中层次的茶文化资源主要包含茶文化习俗和茶道等。相比之下,低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物质范畴,比如茶具和茶园等。传统的茶文化开发模式主要集中于中低层次的茶文化资源开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业产业链的发展。开发者应该注重茶文化的多层次开发,在开发中低层次茶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兼顾高层次茶文化资源,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4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

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将茶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茶文化相结合,塑造出适应茶人与游客所推崇的茶文化旅游环境。当然,开发者在营造茶文化氛围时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还应该在环境中导入文化因素。第二,注重茶文化旅游空间休闲功能的开发,使游客更好的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茶文化要素,确保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天人合一”的乐趣。

3.5有效结合其他旅游形式

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就茶文化旅游领域而言,茶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属于与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茶乡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不应该限制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应该有效结合茶文化旅游形式与其他旅游形式。比如说,要是该茶区有着夏日清幽的特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该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增加避暑旅游。要是茶乡地区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特产,比如我国景德镇地区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那么开发者就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旅游形式的结合对于茶文化旅游是十分有利的。

3.6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

茶叶节存在宣传力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区经济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针对该问题,开发者有必要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首先,茶叶节组织者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延长茶叶节的举办时间,不断丰富茶叶节的内涵。其次,还应该注重解决茶叶市场管理漏洞,给茶叶节的开展扫除障碍。再次,还应该将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档次,并通过游客推广和宣来提升传该地的茶文化和茶叶品牌。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许多问题,茶区管理者应该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和茶区特色品牌开发,同时也应该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这有利于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照华.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和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00(2):39-40.

[2]陈铭华.茶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J].农业考古,2002(4):53-55.

[3]余青,吴必虎,殷平等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J].地理研究,2004(6)845-855.

[4]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5(2X):63-64.

[5]张宏丽.信阳茶叶节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8):67-68.

 

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相关文章:

1.茶文化与商业旅游研究毕业论文

2.中国茶文化旅游的论文​

3.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研究毕业论文

第7篇

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旅游新风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管控好这些影响因素,才能让广大游客真正体会到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进而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本文尝试研究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提出一套改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体验;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迄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经过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茶叶已经突破物质形态,在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有所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并于近些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体现出两种发展形式:一是专项类,以茶馆、茶社、博物馆为主要形式,比如北京老舍茶馆、苏州春来茶社、中华武夷茶博园等远近闻名、蜚声国际;二是综合类,即把茶叶观光、采摘、茶艺表演、休闲活动等融为一体,成立一个综合性的旅游景区,比如广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杭州梅家坞茶文化乡村旅游区等,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普遍认可与青睐。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了一种旅游新风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管控好这些影响因素,才能让广大游客真正体会到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进而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本文尝试研究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提出一套改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1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到体验经济模式中,目前,我国已经积极参与到世界性体验经济发展潮流中,旅游企业也与时俱进,强调体验式旅游的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促使游客越来越强调良好体验要求的产生。从宏观角度而言,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人口统计学因素

游客由于受到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情况、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参与旅游项目的类型、喜好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也会体现在他们参与茶文化旅游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1.2旅游期望

游客了解茶文化知识的程度将对其选择旅游产品产生直接影响。毫无疑问,游客对茶文化知识了解越多,就越看重某个区域的茶文化特色,对茶文化旅游的品质要求就越高。游客的旅游经历也会影响他们对茶文化旅游地的选择,游客的旅游经历越丰富,对茶文化旅游的品质要求就会相应提高。另外,游客对茶文化旅游地的了解程度也对游客的旅游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越多,目标越明确,会直接影响其旅游体验。另外,旅游花费也会对游客的旅游体验形成一定的影响。当游客觉得茶文化旅游物有所值时,就会产生较高的满意度。

1.3茶文化旅游区的市场营销

如今,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已经被业内人士所普遍认可,优秀的市场营销策略犹如一个好的锦囊妙计,可以帮助企业出奇制胜。茶文化旅游的市场营销是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主要方式,也是游客了解景区的重要路径,可以使游客对景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茶文化旅游景区的营销策略比较滞后,可能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1.4茶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

茶文化旅游资源是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元素,也是影响游客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关键条件。另外,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否具备多元性和参与性,也会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1.5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

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等诸多要素,它们与游客的旅游体验息息相关。餐饮、住宿、娱乐是否具备特色性,工作人员的服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满意度。

2茶文化旅游现状

根据上文分析,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旅游企业进行综合考虑,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对相关体验因素考虑甚少,所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茶类产品比较单一

如今,我国茶文化虽然已经与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结合,然而茶文化的深度与特色还不够鲜明,再加上受到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各地的茶文化旅游存在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比如普洱茶文化出现文化深度不够等问题;安徽茶文化存在依附性强、狭隘性大等问题。而且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也不是特别强烈,茶文化只是作为旅游业的一个点缀品,尚未真正做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2.2游客参与性不强

目前,很多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购买茶叶,旅游景区尚未充分重视游客与茶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比如以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为例,游客一般只能参观到大红袍茶叶的生产基地和采摘过程,对于品茶、讲茶,了解与大红袍有关的历史文化,景区并未有太多涉及,这就导致游客无法真正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体验中,对茶文化的认可度持保留意见。

2.3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如今,很多景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没有创新性。比如以茶叶博物馆为例,它是茶文化的精华聚集地,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应有功能,仅仅局限在展示产品方面,游客的参与度不够,尚未能真正了解茶文化。再比如,茶叶产品的包装方面也未能真正体现当地的茶文化特色,茶馆只是考虑到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对茶文化包装装饰重视不足,导致茶文化的含量少之又少。

2.4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级别较低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日渐风靡,我国相继涌现出大批茶文化旅游景区,然而,这些景区的级别都比较低,级别较高的景区也就局限于广东雁南飞茶叶度假村和漳州天福茶博物馆两家,其他旅游景区的级别都不尽如人意。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茶文化旅游还存在相当大的改进空间,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提高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对策

3.1结合游客需求准确定位市场

如今,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要想使这股潮流永盛不衰,关键要持续创新。旅游业应该围绕市场需求与游客喜好,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精准定位,找准目标市场,并综合考虑其他体验因素,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茶文化旅游产品。站在游客的角度而言,它能否成为某个产品、某个品牌的消费者,并对这个产品、品牌产生忠诚感,直接受到其年龄、性别、经济收入、生活习惯、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生活地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茶文化旅游业要全面考虑游客的实际情况,着重提升景区现有的旅游产品,并研发新的产品,实现推陈出新。另外,要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不仅要完善茶文化旅游的日程安排,还要优化茶文化旅游的价格,对景区内的茶馆、茶社、茶坊等进行改革,分别设置高档型与大众型,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茶馆也要努力改变以往单一化的经营模式,面向游客开放新的经营项目。

3.2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要加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闪烁着璀璨的人文光辉,这些文化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巨大启示作用,比如茶文化中隐含的“宁静致远”、“含蓄深沉”等哲学精神,可以给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现代人注入一股清流,使现代人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境界。旅游业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注重应用这些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元素,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格调。景区也要注意提升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采摘、制茶、品茶等环节,使他们感同身受,感受到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比如以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为例,旅游区可以将武夷山的茶叶资源与避暑养生、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有机融合,为广大游客提供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凸显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新颖性与独特性。

3.3提升游客与茶文化的结合度

要想提升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的体验度,必须加强他们与茶文化的结合度,如果游客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茶文化旅游,如何产生融入感?有鉴于此,茶文化旅游景区要竭力提高游客与茶文化的结合度。首先,景区可以为游客提供科普教育产品和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促使游客加强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武夷山大红袍旅游区就为游客提供了这两类产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游客展示生态茶园的建设,使他们了解茶叶品种与功能。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推广。其次,旅游景区要不断优化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可以考虑在景区内使用环保车运载游客,这样还能落实低碳经济的基本精神;再次,旅游景区还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聘请富有经验的人员为游客讲解茶文化,提升游客对茶文化的强烈兴趣。

4结束语

旅游业被称之为“永不坠落的朝阳产业”,它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风靡和流行。由于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我们相信,经过多方努力,茶文化旅游将会越来越壮大,旅游景区要结合游客需求准确定位市场、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提升游客与茶文化的结合度,这样一来,茶文化旅游将会释放出其强大的市场潜力,带动我国旅游经济的持续进步!

作者:李红岩 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榕.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31-33

[2]殷西亮.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综述[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3]伍佳斌.试论杭州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5)

[4]王联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海峡科学.2013(12):74-76

[5]朱生东,赵蕾,董慧君.黄山市茶文化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0-24

第8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已逐渐向新媒体转变。作为一种新的营销宣传手段,新媒体不仅有效加大了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而且也有效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兴旅游模式,营销仍相对滞后,在如此境况下,若茶文化旅游经营商能积极适应时展,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将能更好地发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促进茶文化旅游快速发展。茶文化旅游指茶叶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以茶文化以及衍生艺术形式来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将了解、欣赏茶文化与观光旅游相结合,让旅游者在获得不同精神文化体验的同时,通过消费带动茶文化旅游区经济增长。这种旅游不仅能使人们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同时也能使人们增加内涵。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以及两者融合所形成的移动互联网和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新媒体能够用丰富的传播形式,最快地将信息传播出去,满足受众群体对信息多样化的需求。其次,信息容量更大、传播方式更加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增加迅速,尤其是手机网络用户不断增长,使新媒体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此外,新媒体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较,可以通过微电影、游戏广告植入等方式宣传旅游目的地产品,新媒体营销无论是在呈现方式上,还是在宣传内容上都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不仅使营销方式显得更为柔软与委婉,而且增加了游客对宣传信息的好感;同时,这种相对隐蔽及多样化的方式,往往也具有更强的渗透能力。最后,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实现了信息广泛传播与互动,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彼此间的相互交流之中,这时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二、新媒体营销优势

(一)营销效果更加显著

首先,与传统营销相比较,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可以互动,旅游经营商可以随时接受游客的反馈意见,并从意见中分析游客的喜恶,及时进行更改,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使旅游宣传更贴近游客口味,做到个性宣传,精准营销,提高了营销的效果。其次,新媒体营销不再像传统媒体营销那样只是直白的文字宣传广告,而是将视频、图片等植入这些宣传广告中,使宣传广告更生动,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减少了传统媒体宣传的单调性和乏味性,增加了消费者的浏览热情和参与感,提高了宣传效果。最后,旅游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而传统的旅游营销通常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这种宣传具有时间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很大地降低了营销效果。而新媒体传播具有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特性,游客可以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了营销效果。

(二)营销范围更加广泛

2016年6月1日,MaryMeeker了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从2008年的不到15亿发展到2015年的32亿,其中,智能手机用户就有25亿。随着手机用户增加,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不再像传统的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那样有时间和地域限制,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快速向外推送营销信息。与此同时,游客可以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使营销方式由过去的旅游企业主动投放变成了现在的游客主动查询,从而打破了市场壁垒,开阔了市场的广度。

(三)营销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沟通

新媒体营销是借助网络和计算机平台,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的营销活动。因此,新媒体营销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的营销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互动性,可以使信息者与信息接收者进行双向互动,并通过建立微信、微博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双向沟通,通过这种形式的双向沟通可以获得更多游客的反馈,抓住更多的潜在游客,并将其发展为目标客户。

(四)营销成本较低

传统营销在营销过程中的每个节点都要求旅游企业和消费者密切结合,旅游企业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营销团队,进行营销策划和广告策划等。这样一来,团队中营销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营销效果,无形中就会增加营销费用,也就直接造成营销成本增加。而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费用近乎等于零,企业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免费平台等新方式进行营销,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

三、我国茶文化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茶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支持

目前,一方面,我国茶文化旅游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开发层次较浅,茶文化旅游缺乏文化内涵,形式只局限于品茶、观看茶艺表演、购买茶产品等,导致游客不能深入地体会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无法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使茶文化旅游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茶文化旅游经营商眼光短浅,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中长期的营销规划,使目前我国还未形成极具影响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再加之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基本借助于传统媒介进行品牌推广,品牌推广方式落后,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二)茶文化旅游经营商营销理念落后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目前尽管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已经意识到新媒体营销的优势,也渐渐开始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营销,但对新媒体营销的主动性不够重视,导致营销方式落后。茶文化旅游营销的内容也只是停留在观看茶艺表演、品茶、购买茶产品等,没有体现茶文化特色,难以吸引游客,且大多数营销内容更新滞后,给游客造成困扰,导致营销效果不佳。

四、新媒体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营销对策

(一)针对旅游者需求实时更新茶文化旅游产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也逐渐向个性化、自主化转变,此时单一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加上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逐渐增多,旅游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茶文化旅游经营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实时分析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积极更新茶文化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提升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形象,获得好的口碑。

(二)注重新媒体平台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前都会在网络上搜集相关旅游信息。他们通过对知名网络社区中的旅游板块进行归纳分析,参考他人对该旅游产品的评价来制订自己的旅游计划。因此,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特别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网站,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实现茶文化旅游的推广和营销,让人们更加了解茶文化旅游,并吸引其观光游览,增加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随着智能手机的大众化,微信用户大幅度增长。微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手机应用软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人们迅速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建立个人社区来实现文字、图片传播,并用其来分享自己的旅游心得,这样潜在的茶文化旅游者可以通过微信获得更多的茶文化旅游相关信息。与此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可以有效传播茶文化。由此可见,运用微信平台不仅能实现茶文化旅游品牌推广和营销,而且能有效提升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网络视频营销就是在网络视频中巧妙地植入广告,或者在视频网站通过创意广告征集的方式进行品牌宣传与推广。在传播方面有着信息广、及时性,参与互动性强等优势。运用茶文化网络视频可以将游客在茶文化旅游中的活动情况录制下来,经过编辑和制作上传到知名视频网站,让潜在的游客看到以往游客的真实旅游情况,从而吸引潜在游客。

(三)注重茶文化旅游新媒体平台人员的技术培养

目前,许多APP和公众号初期的运营管理都由专业的技术公司完成,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对茶文化旅游产品和相关业务并不熟悉,造成平台投入使用后茶文化旅游产品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对于茶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技术公司来完成,而且茶文化旅游经营者也应该积极参与新媒体营销平台的运行管理之中,同时,茶文化旅游经营行业也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四)加强茶文化旅游新媒体营销的服务建设

与传统营销相比较,新媒体营销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茶文化经营者在运用新媒体进行营销的同时,不仅要发挥这些媒体的平台作用,也要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互动功能。茶文化经营者一定要改变过去传统媒体时代营销的思维和习惯定势,把与潜在旅游者的互动纳入新媒体营销中,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潜在旅游者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了解潜在旅游者的要求,为消费者提供更适合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茶文化旅游应围绕平台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五)新媒体营销效果评测及优化管理

为保证茶文化旅游在各种媒体上的良好形象,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应及时调查并跟踪游客在网络上对茶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评论、反馈,及时采纳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服务质量及产品等方面的各种建议,不断对管理进行优化,使茶文化旅游服务更贴心,项目更加丰富,产品更适合游客,尽力做到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提高游客满意度。

五、结语

第9篇

关键词: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茶文化旅游概述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而展开的系列旅游活动。它是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等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二、杭州龙井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西湖秀丽的山水孕育了龙井茶,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更是吸引了有识之士为杭州谱写茶文化的诗话篇章。

千百年来,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千百年来,人们除了品茶,还追求“廉、美、和、敬”的茶德,如琴棋书画诗酒茶。正是这些平凡与高尚造就了茶文化的秀丽篇章。西湖风景区内韬光烹茗井。是因为白居易与韬光禅师汲泉煮茗,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而据史料记载,唐宋两代嗜茶并留下诗文的就有好多。如白居易、范仲淹、苏轼、陆游等,他们为杭州茶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5年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旅游报》等10家权威机构联合授予了杭州市“中国茶都”的称号。作为茶都,茶文化旅游也因此显示了无限的生机。杭州茶文化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旅游项目,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西湖龙井开茶节、西湖茶文化博览会、茶文化嘉年华等地方节庆为平台。吸引大量中外游客,虽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仍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不善

茶文化旅游的绝好平台――西湖龙井开茶节、中国茶博览会、国际名茶之乡博览会等很多很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市场管理不善,行政体制混乱,对西湖龙井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其次,杭州本身所具有的旅游资源也没有很好地利用。例如:中国茶叶博物馆却是冷冷清清,来参观的人很少,只在节日期间热闹一阵,接着形成巨大反差。而且,很多商家为了谋取更多利润,吃、住、行、娱、游、购六大元素,往往只体现在“购”上,更有甚者,将茶叶以次充好,不择手段,不断提高产品价格,却弃产品质量于不顾,往往适得其反。人们到处见到冒牌的西湖龙井茶,使得游客的戒备心理越来越重,失真的茶文化旅游商品更使得游客不敢在旅游区购物,从而影响到整个旅游业发展,产生恶性循环。

(二)独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路线不足,产品结构单一

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作为茶文化旅游的专项路线却少之又少,是我国旅游事业的一大遗憾。而且旅游产品结构很单一,在单一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中,游客的活动形式仅限于游园采茶、购物、茶艺,而不是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所以并没有得到很强的感官体验,效果不好也可想而知。虽然茶文化旅游资源很多,但是却缺乏精品路线,只有之江段的梅家坞、龙井村等一小块地方有较稳定的客源,其他很多地方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旅游价值。旅游项目缺乏内涵和其应该有的旅游体验项目,从而得不到旅游者的重视。

(三)缺乏具有专业修养与知识的茶文化旅游人才

茶文化旅游除了重视物质享受以外,还很重视精神体会,而这种精神体会只单纯依靠旅游者自己是不够的,往往需要有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进行讲解和引导,作为一个“形象大使”,达到茶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衔接。这就对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杭州旅行社的从业人员来说,还存在着素质不均、没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等问题。

(四)不够重视茶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保护

“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这些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是,“茶文化生态旅游”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概念。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意义就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虽然近年来杭州的茶文化旅游发展很快,有“西湖龙井开茶节”等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杭州龙井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顺利发展,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一)不断开发市场,加大宣传与管理力度

从整体上来说,杭州的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强。对于杭州市民和外地旅游者来说,西湖龙井开茶节等活动可以使其对于茶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除了有盛大的祭茶仪式外,一些以茶文化为主体的歌舞、民俗表演等会激起游客的兴趣,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方式,有利于提高杭州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但是,在宣传中,必须有侧重点,要注意挖掘和介绍茶文化内涵与特色。对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来说,应该将重点放在杭州的主要客源国,如韩国、日本、印度等,这些国家本身有饮茶的传统,所以是稳定的客源国。同时应加强市场管理,切忌唯利是图,努力营造茶文化氛围和特色旅游环境,完善旅游管理法的法规与制度。

(二)适当增加茶文化旅游专线,丰富产品结构与内涵

茶文化旅游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体会,所以经营者不只要重视物质内涵,还有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与旅游部门加强合作,努力推出旅游精品专题线路必不可少,当然,还要综合考虑收费标准、季节、时间等因素。比如说:青少年求知欲强,追求刺激,可以安排夏令营等活动,请茶学专家讲授茶文化知识,并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采茶、制茶、品茶的活动中去,体验茶文化氛围;对于中老年游客来说,他们更注重保健与养生,所以在旅游过程中,更注重意境,让身心彻底放松。体会茶的保健功效。在茶文化的展示上应加强层次感,在形式上加强多样性,丰富产品结构及内涵,树立好茶都形象。使“中国茶都”成为杭州继西湖之后的又一旅游名片。

(三)全面培养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除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可定期举办茶文化知识讲座、茶艺表演等。在注重知识更新的同时,还要对茶文化的历史,茶的采制、品饮、轶闻及等级区分等方面有所了解。而单有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还不够,还得有战略性的旅游经营策划方面的人才,在茶文化旅游路线设计、营销上下功夫,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应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合理利用茶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以原生态开发为主,商业开发为辅,从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来加大开发力度。比如要搜集、整理、恢复、保护传统茶文化表演,如斗茶、祭茶、茶宴、茶戏、茶歌舞等,促进茶文化保护,同时硬件设施要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让游客充分体会当地茶文化的魅力。

四、总结

杭州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生动、鲜活、立体的博物馆。随着杭州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茶文化旅游必将成为高品位的旅游项目,也必将提升杭州这个旅游城市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商品价值、服务价值和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琳洁,论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茶叶,2007,33(3).

[2]宋丁,茶休闲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特区经济,2009(2).

第10篇

Key words: Pu'er tea culture;tourism;produc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054-02

1 普洱茶文化旅游概念

茶业、茶文化、旅游业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前者的振兴会丰富后者的内容,后者的兴盛会带动前者的发展,两者具有本质的联系[1]。茶文化旅游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等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2]。普洱茶名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源自明朝。但云南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民间有“武侯遗种”的说法,证明云南的濮人种茶有悠久的历史[3]。现有的普洱茶从外型上可分为饼茶、沱茶、砖茶、金瓜贡茶、千两茶和散茶等。

2 普洱市普洱茶文化旅游现状

云南省普洱市作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围绕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以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加工、品牌营销和培育为核心,促进茶产业链条延伸,推广集茶叶种植、加工、旅游等为一体的茶庄园经济发展模式,力将普洱市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普洱茶研发中心、生产加工基地、集散中心和茶文化旅游中心。

普洱现有营盘山万亩茶园,困鹿山万亩古茶园,江城牛洛河生态茶园,镇沅千家寨、邦崴千年古茶树、佛殿山野生古茶树群落、澜沧景迈山万亩茶园等,特别是位于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的千年万亩古茶园,连片采摘面积达16000余亩,是云南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令人惊叹。

3 普洱市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普洱市的普洱茶文化旅游存在着中心地形象不清晰,缺乏宣传,缺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参与性不强,在市场运行机制、统一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缺陷等问题。在普洱茶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注重茶工艺创新的同时,在普洱茶旅游和营销方面有所作为,联合相关旅游、酒店企业,共同开发打造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

4 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手段

4.1 紧跟绿色经济发展的浪潮,发展茶庄园经济 绿色经济是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后,绿色经济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任何国家、地区都必须走到这条路上来。在2015年4月28日至6月1日在普洱学院举行的首届普洱绿色经济发展论坛中,诸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都充分表达了对绿色经济的认识和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普洱市作为首个国家级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绿色生态是普洱最大的优势与特色,普洱森林覆盖率达68.7%,是名副其实的“绿海明珠”。在此次论坛中普洱学院院长成文章发表了题为《“一路一带”战略格局下普洱绿色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思考》的报告,成文章认为,普洱绿色产业未来发展的模式,是进一步加强绿色生态保护,打造绿色生态旅游的典范,成为全国绿色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的集散区。

普洱茶作为普洱市绿色农业的代表,普洱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必须紧跟着绿色经济发展的潮流,开发现代茶园、有机茶园。比如普洱就以生态茶园、贡茶园、高山茶园、古茶园等为基础,重点打造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遗址公园、宁洱困鹿山皇家古茶园、镇沅千家寨旅游区等茶文化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集茶生产、旅游、文化、体验、养生、餐饮于一体的茶庄园,把普洱打造称中国茶文化观光旅游胜地。

4.2 特色普洱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除传统的普洱茶商品外,还应努力探索普洱茶旅游商品开发新思路,不断推出制作精美、价格适宜的普洱茶文化旅游商品。

4.2.1 石斛普洱茶的开发 普洱除了普洱茶比较有特色之外,还有另一特产石斛。普洱市地处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最适合石斛生长的地方,市内共有野生石斛80多种。2013年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双龙古茶园茶厂厂长杨加龙自主研发的“石斛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级发明专利。石斛普洱茶的特殊功效表现在不仅具有排毒养颜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止血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和抗疲劳、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同时,对冠心病、心绞痛、头痛、眩晕、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心律不齐、高血脂症、胃溃疡等有治疗作用。石斛普洱茶的研发,解决了现有普洱生茶缺乏排毒养颜功效的问题,成为非常受旅游者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4.2.2 普洱茶饮食产品的宣传 普洱的饮食产品具有品种丰富、种类繁多等特点,很多植物、昆虫都可成为普洱人餐桌上的美食,但是没有形成派系,甚至没有形成统一规整的菜单,显得杂乱而没有体系。普洱茶菜有普洱茶茶汁类、普洱茶茶汤类、普洱茶香薰类、普洱茶卤类、普洱茶酒类、普洱茶鲜类、普洱茶点类和普洱茶面类等。而普洱茶宴席既有传统的具有历史传承的云南土司茶宴、南诏宫廷茶素宴、大马帮茶宴,又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彝家茶汁羊八碗,既有高规格的国宾普洱茶宴又有针对普通民众的家庭普洱茶宴和茶汤乡土碗等,可谓是极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宣传和营销,在与传统意义上认为的普洱特色美食山茅野菜和佤族、拉祜族等民族饮食相比,普洱茶菜和普洱茶宴很明显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一方面应继续加大普洱茶菜和普洱茶宴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工作,另一方面还需加大对普洱茶饮食产品的宣传和观念的引导。

4.3 普洱茶商品的创新 从旅游市场高度流动性的特点出发,一方面可开发盒装普洱茶醋、普洱茶饮料、茶点心、茶面包、茶饼干等新产品,另一方面可制作反映民间饮茶生活的木雕、按比例缩小的茶具、茶桌椅、茶建筑等。比如2014年5月,普洱某公司将普洱茶制成香烟,号称可以直接燃吸、或直接冲泡、或者经过燃吸后再冲泡。此“烟”一经推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支持,认为此举富有创意,是对普洱茶饮用方式的“革命性”颠覆,不过更多的人持否定态度,有网友直称这是把“香叶”变成“毒草”的做法。我们姑且不论此“烟”本身的好与坏,但是就该公司对普洱茶旅游商品开发的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5 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

5.1 历届普洱茶叶节的开展 旅游节庆是提高举办地的旅游竞争能力,全方位展示举办地旅游资源特色的一种重要形式。普洱茶文化旅游也可以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来扩大宣传,增强其影响力。

1993年4月9日至11日,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在云南思茅市(2007年更名为普洱市)举行,普洱县(2007年更名为宁洱县)设分会场,以“团结、奋进、振兴”为主题。首届普洱茶叶节便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贸宾客、专家学者和国内10多个省市的党政领导、企业家贸易伙伴等共3000多人参加,进行经贸交流和业务洽谈,达成商品成交额6.235亿元,与国外客商签订协作项目99个,总金额达2.3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自此,掀开了中国普洱茶叶节的序幕,每一届普洱茶叶节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活动形式,至今已举办了14届,在刚刚过去的“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第二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普洱茶节期间,以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祭茶祖仪式、普洱特色产品展销会、探访那柯里茶马驿站、斗茶大赛等形式全面深入的展示了普洱茶的文化内涵,在此期间还开展了普洱茶产品交易博览会,吸引了众多茶人、茶商和游客参加。此次茶叶节的举办,对于传承和弘扬普洱茶文化,加快普洱市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推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把普洱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驿站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且配合此次茶叶节的宣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5月18日至5月21日晚上黄金时间,连续四晚播放了《天赐普洱》的纪录片,分别从茶路、大河、茶源、绿洲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普洱茶在普洱、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极大的提高了普洱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2 打造普洱茶文化旅游信息网络营销服务平台 在互联网上进行旅游营销,具有宣传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易于修改和补充,制作费用较普通大众媒体低等优点,并且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传送和即时的互动。因此,利用互联网营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将普洱茶特色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到世界各地。比如可建立旅游信息库,将普洱市域内的各个旅游景点、旅游活动内容、接待设施和服务、道路交通、气候、参考价格等信息输入到资料信息库中,制作旅游主页,并将此主页链接于知名网站下,便于旅游者查询。还可借助百度、谷歌等知名搜索引擎将普洱茶特色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公众,增强公众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社区,开展口碑营销;强调用户体验,开展互动营销;借助网络团购,营销特色产品等。第十四届普洱茶叶节的一个重头戏就是中国优质农产品信任系统在云南普洱市的正式上线。该系统主要涵盖全程追溯、品质管控、企业宣传、危机处理、农业百科、智慧电商等6大服务模块,是拓展农产品市场,实现优质、优价的重要窗口。普洱市政府与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签订了《普洱市品牌农业实施协议》,双方共同推广普洱高原特色农产品。而这也是普洱茶旅游产品扩大线上宣传、交易的一个重要契机。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中国茶旅游;文化产业;经营策略

随着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现代化思维方式逐渐融入到不同行业中,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科技发展、企业运行都带来了全新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促进行业产业化发展是当前企业经营的重要课题。我国旅游市场不断细化,单一的旅游形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人们开始关注旅行中的文化内涵,旅游业和文化业联系紧密,融合茶文化的旅游开始受到游客广泛青睐,有效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全面升级。传统茶文化源于劳动人民智慧,拥有悠久的历史且表现形式丰富,与旅游业一样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本文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研究中国茶文化旅游的产业化经营策略,对稳定区域经济发展,调节第三产业与农业发展关系有着积极作用。

1中国茶旅游行业文化产业

1.1现代茶文化旅游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外出游览、观光的习俗,南朝时期诗作《悲哉行》中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说法,围绕大众化旅游场所逐渐出现茶水间、旅店等相关产业。鉴于我国不同茶叶产地的地理条件、人文风情差异,不同地区茶文化旅游风格迥异,在地方旅游管理机构及茶叶协会共同规划下逐渐步入正轨,适合青少年游客了解特色民族文化以及茶叶产品的购买。现代茶文化旅游中对多种文化元素整合,打造多元化观光过程,实现休闲、娱乐、购物、人文学习为一体的旅游品牌,加大我国传统文化宣传力度,提升茶叶产业发展的社会认知水平。这种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融合,茶叶种植过程中清秀的茶园风光和相关文化展示,带给游客需要的视觉冲击,实现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依托著名茶叶品牌,不断深化旅游活动深度,使我国茶文化旅游品味日益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开始成为现代人休闲度假的主要选择。

1.2中国茶旅游产业化发展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不断普及,以“中国茶”为主体的旅游产品逐渐受到海外游客关注,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海外推广起到积极作用。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茶叶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茶农联合和中小型家族企业经营,没有统一的生产种植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计划,茶叶企业的分散经营造成茶叶旅游没有代表性品牌。茶叶旅游消费人群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游客大多是在传统旅游行程中加入茶文化旅游,专门针对茶文化的旅游活动较少,对当地旅游产业及茶产品销售的拉动有限。不同地区间文化差异造成茶叶旅游的“地方保护”严重,不同地区间存在不良价格竞争,导致旅游活动质量参差不齐,限制产业化经营发展,从整体旅游市场来看所占风格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传统茶文化在导游培训中所占比重轻,导游自身对茶文化了解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景点解说,让游客象征性地了解茶文化理论知识后就开始对茶产品的过分推销,游客无法从特色旅游中获得需要的人文元素,行程的商业化、世俗化消磨了消费者对“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兴趣。

2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茶旅游行业

2.1互联网思维对中国茶旅游行业影响

互联网思维的出现对我国各个行业发展都有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开放式信息平台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帮助用户获得个性化体验满足需求,提高传统行业的信息传递效率,节约管理成本。“中国茶”文化旅游依托先进互联网思维可以快速总结游客需求,整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信息调整自身旅游产品,有的放矢地采用营销策略打动游客,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高质量活动。利用智能管理云技术科学规划旅游行程、路线及时间并输入系统,方便导游及时掌握旅游活动实时动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游客与导游的无障碍交流,帮助公司监管导游行为。紧跟时展节奏,形成系统化行业产业化发展雏形,协调旅游业商业性与传统茶文化人文性关系,避免茶文化旅游过于功利性,营造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注重总结传统旅游业发展规律,参照第三产业发展的灵活性逐步进行改进,确保经营者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全局观,促进茶叶企业及相关旅游产业从自由式小型企业转变为集约式产业发展。在互联网思维融合过程中,提高对传统茶文化的认识水平,将茶文化中包含的思想道德观念、风俗礼仪及审美标准通过固定载体进行展示,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发自内心对茶文化及相关商品产生兴趣。

2.2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茶旅游行业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发展和传统商品产业发展的思维不太一样,传统商品大部分是可以带走的,就如同跨境电商可以将中国的商品卖到世界的任何国家,但是跨境电商很难对服务型产品进行在线销售。所以,在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茶旅游行业发展需要抓住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本质上,互联网带给茶旅游行业最重要的作用来自于营销,茶旅游行业需要借助互联网来扩大其影响力,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茶旅游产品。因此,“中国茶”文化旅游发展规模的扩大,需要从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加强对特色文化旅游活动营销力度、提高从业者专业能力三大方面入手,而互联网思维的信息整合能力、跨时空性及互动性可以有效拓展特色文化旅游可为空间。在“中国茶”文化旅游行业文化产业经营策略上,遵循传统行业经营方式与互联网思维相协调原则,充分认识到传统行业经营方式的优点以及与互联网思维关系,避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功效,结合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逐步进行创新,例如:在加强对特色文化旅游活动营销力度方面,对互联网应用频率较高群体(青少年、白领等)采取线上营销,通过旅游网站优惠策略、微博信息转发关注优惠等形式可以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信息技术使用不足群体(中老年人)则更加容易接受传统的电视广告、宣传单页形式。根据我国不同茶叶产地的区域特色进行特色线路规划,在行业内进行定期交流合理分工,避免茶文化旅游同质化带来的恶性价格竞争。利用信息录入技术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茶叶产地进行归类,协调多个茶叶企业共同打造具有代表性的茶叶文化旅游品牌,扩大茶文化旅游群体,开通旅游线路的线上交流功能,了解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感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度自由对行业口碑有着巨大影响,网民对个别事件的扭曲放大很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发展,因此行业发展中企业需要时刻关注舆论走向,对突发事件积极应对,避免不必要的揣测和恶意信息传播,通过高品质茶文化旅游提升我国旅游行业文化内涵。

3结束语

当今互联网思维背景下,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一方面,实现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文化市场的充分结合;另一方面,优美的茶园环境和茶叶生产工艺表演,为我国茶叶产品的推广营销起到了促进作用。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茶”文化旅游行业文化产业经济策略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需要地方政府、茶叶企业与旅游公司的充分合作,从优惠政策指导、企业统筹发展、特色旅游路线开发等多个方面,发挥不同部门功能及优势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到当前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互联网思维与对应技术间存在的技术不足,考虑到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游客水平不断调整活动,实现我国茶叶旅游经济创新发展,为其他特色文化旅游的产业化经济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曲景慧.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变动分析[J].生态经济,2016(9):129-134.

[2]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1):178-185.

[3]刘敏.社会学视角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文化价值———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9(12):70-77.

[4]龚绍方.制约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及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67-69.

[5]谢菲,韦世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过程教育研究——基于旅游生产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4(4):43-47.

[6]杨荣海,李亚波.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3(7):86-91.

[7]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16-21.

[8]王凯,易静.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1个省区的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3(3):465-474.

[9]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69-172.

第12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农业经济;全域旅游;关系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自然禀赋优势,并在产业化发展模式下建构起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这样就与传统的工业反哺农业不同了。另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形态,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这样就使得在充分调动区域各项要素的情形下,有效地提升当地农户的经济福祉,进而也就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纲,也使得具有生态旅游属性的茶文化旅游应得到业界的足够重视。

1农业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就本文的主题而言,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

1.1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这样几个要点:第一,农业经济在发展中不应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在对资源的利用上应追求可持续、可再生。第二,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考虑到代际之间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应节约使用各类资源。第三,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时,应关注该产业的区域植根性问题。可见,目前诸多农村地区所发展的采矿业、水泥业从经营形态上来看,其就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1.2强调产业的关联性

与“行业”这一概念不同,“产业”是指相互关联行业所形成的集合。因此,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产业的关联性,它应在纵向和横向能覆盖更多的行业。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所覆盖的行业较多,所以主导产业在发展中所惠及的企业、人群也就越多。不难理解,发展农业经济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也在于破解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因此,强调产业的关联性便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

1.3发挥自然禀赋优势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需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禀赋优势。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在于:第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乏资金资源,且在资本的逐利性驱使下,向金融机构融资也将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第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所拥有生态资源,正是与城市环境相区别的自然优势,这也就在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产生了商机。事实表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则导向。从而,部分农村地区将茶文化导入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1.4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前面已经指出,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应惠及周边农户,使得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和家庭经济能纳入到整个农业经济系统之中。那么这时就需要注意,应考虑行业的进入门槛。这里的进入门槛包括:资金的进入门槛、人力资本的进入门槛。不难理解,这两样对于农户而言都是稀缺和不足的。

2二者的关系分析

结合以上的论述中,茶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

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模仿城市经济形态的现象,即在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大力推进“农户+企业”模式,这种模式在逻辑上似乎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则经常出现企业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以及农户被企业所“绑架”而无法直面市场需求。茶文化旅游导入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中,就能使周边农户直接与旅游市场对接,并将家庭旅游服务业与茶文化旅游项目进行融合,从而就改变了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市场弱势地位。

2.2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它的产业关联度,以及可持续程度。茶文化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类文化系统。其中,显性文化系统又包含: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茶叶消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茶道、功夫茶、盖碗茶等元素。隐性文化则较为晦涩,其主要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元素。但无论是怎样的文化系统,它都使得茶文化旅游能覆盖大量的行业,并使各个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就满足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核心要求。在全域旅游项目开发下,茶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

2.3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

无论是显性文化还是隐性文化,茶文化都具有可再生、绿色、共生等可持续特征,所以茶文化旅游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建立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当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必然选择。茶文化旅游通过全产业链的全域开发,便能较好的实现以上三大效益目标。特别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以及传统乡镇企业在发展面临资金和技术瓶颈时,茶文化旅游的优势就更为明显了。

2.4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若要提升农户的经济福祉,则需要为农户创建出可持续的增收途径,而不仅是通过雇佣农民来使他们获得工资收入。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与全域旅游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就能将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旅游经济系统之中,最终为农户提供“当家作主”的增收模式。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动下,当地农户开办农家乐项目全面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若是做工是难以达到这一收入水平的。

2.5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

茶文化旅游项目并不是在任何农村地区都能设立和开展的,它一定需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共生。这就意味着,茶文化旅游项目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而这符合旅游项目开发的要求。

3茶文化旅游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导入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构建:

3.1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

各地根据自然禀赋优势确定导入茶文化旅游,那么这就需要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即,是作为主导产业来给予培育,还是作为一个子项目来给予开发。对此,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从茶叶生长的自然属性来看,其一般存在于高寒和高山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区域条件的限制,以及资金瓶颈的限制。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培育,进而打造出专业化的全域旅游特色。

3.2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

茶文化旅游项目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偏好,根据调研可知,域外游客前来旅游的目的在于休闲、拓展视野、放松身心。那么在项目内容设计上,则可以在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来实施。如,将茶叶种植纳入到生态观赏茶园的项目打造之中。再如,将茶叶生产纳入到游客个人体验之中。沿着产业链条向下仍可以打造出诸多旅游项目。在项目的打造中需要关注的便是,应重视将周边的民俗、民风融入到旅游项目中来展示给游客。

3.3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

茶文化旅游主要以显性成分展示给游客,所以这里需要规划和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而规划的重点便是生态观赏茶园项目。由于,在未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时,茶园尽管在布局上形成连片发展的格局,但从产权的角度都归属于不同的农户所有。因此,为了使得生态茶园的规模符合观赏的要求,当地村社应在市场经济原则下将这些自然资源整合起来,作为整体来向游人开放。再者,对于山地景区也需要纳入到规划范畴之内。

3.4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

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纳入到茶文化旅游之中,成为了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特色。但作为一个规范的旅游项目,在全域范围内也需要遵循相应的旅游服务标准。因此,这里需要统筹安排周边农户进行旅游培训。培训的内容需要根据农户家庭经济的类型来确定,如针对农家乐类型的农户则需要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培训;针对开办茶社的农户,则需要向他们进行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可见,这是将家庭经济纳入其中的重要环节。

3.5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本文在全域旅游范畴来看待茶文化旅游的导入问题,那么就需要当地政府建立高效的旅游市场监管机制。监管的重点在于:(1)旅游服务价格;(2)旅游食品安全;(3)旅游服务欺诈;(4)接受游客的投诉。总之,这将保障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禀赋条件,并结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来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产业,这样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4小结

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这里将茶文化旅游导入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将茶文化导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之中,有助于将周边农户的家庭经济也纳入到区域旅游经济范畴。本文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茶文化旅游构成农业经济新常态、茶文化旅游可作为主导产业类型、茶文化旅游促使经济发展可持续、茶文化旅游带动农户的家庭经济、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具体的实施措施为:明确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科学规划当地自然资源投入、统筹安排周边农户旅游培训、建立高效旅游市场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杨红.巴蜀茶文化的民俗价值与旅游经济结合的探讨[J].消费导刊,2015(7):225-226.

[2]张晓峰.新媒体背景下的茶旅游经济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5(5):42-44.

[3]乔秋敏.体验经济时代下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66-5467.

[4]鲍宁.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产业旅游———以北京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J].中国市场,2013(4):40-45.

第13篇

关键词:准文化产业;核心文化产业;产业集聚;茶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3?0012?05

“文化产业”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除以内容生产、版权贸易为特征的公认产业形态外,在具体的市场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边缘性和部分版权属性的文化产业类型。公认的文化产业可以纳入国家产业政策体系,进行监测、调控,如国家统计局《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中所涉80种文化产业。而边缘性的带有文化特征的产业,如茶文化产业、艺术陶瓷产业、古典家具产业等在很大程度上也遵循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市场运作模式,虽未列入国家产业统计的政策体系,但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它具有相应的社会凝聚力和吸引力,应该纳入“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宏观范畴加以考量。

作为一种话语策略,有的学者在讨论时把带有文化性质或与文化产业相融合之后的其他产业形态径直称为“文化产业”,以应对保守者将其斥于“文化产业研究”范畴之外的做法。本文以为,不妨将目前国家管理部门统计范畴内的文化产业称为“核心文化产业”(Core-culture Industry),而将带有文化性质的产业类型称为“准文化产业”(Quasi-culture Industry),在承认其非“核心文化产业”本质的前提下,重视其所具有的文化产业属性,以文化产业经济原理对其进行学术分析和产业指导。笔者曾讨论过“茶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如何实现产业价值[1];本文仍尝试以“茶文化产业”为例,分析“准文化产业”如何在集群效应上实现新型文化业态。

一、何谓“准文化产业”

“准文化产业”是一个暂拟的概念,表示在现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之外存在的具有可供消费的文化特质的产品和服务。它包括茶、酒、中医、瓷器、丝绸、宣纸等在历史上被“文化化”的产业;也包括时装、酒吧、餐饮、建筑等带有创意属性的产业。界定“准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尺是产品或服务具有的文化特质能够且确实被购买者消费。与不同国家政府认定的文化产业范围差异极大一样,“准文化产业”也常带有强烈地方性特色,例如本文拟讨论的“茶文化产业”,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性往往只有中国人才能领会并为之买单;而带有庄园文化气息的葡萄酒,其文化价值多是明了个中缘由的法国人愿意为它付钱。因此,“准文化产业”不包括以下两种产品或服务:① 不具有可供消费的文化属性,如“立顿茶”“三得利茶”等只能是“茶产业”,而非“茶文化产业”;② 其所具有

的文化属性难以被市场所消费,如街头文化(地书、原始涂鸦、街头演讲等)由于符号价值不强、转瞬即逝等特征而使消费者对其“文化属性”无从下手。

需做说明的是,可供消费的文化属性,不仅是“准文化产业”的特征,也是“核心文化产业”的本质表现。二者区别在于核心文化产业可供消费的文化属性多是内容创意的表现,即所谓“版权”(Copyright)或“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与核心文化产业类似,准文化产业可供消费的文化属性除创意加工之外,也可由历史累积而形成。以创意为特色的“准文化产业”多不具有地域性特征,可以被普遍性消费,如美国“服装、纺织品和鞋类、珠宝和钱币、家具、家用物品、瓷器和玻璃、墙纸和地毯、玩具和游戏、建筑、室内设计”等都是作为“部分版权产业”而纳入文化产业,以计算其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的[2];而在中国这样拥有漫长文化史的国家,由历史积累而产生的“准文化产业”也极为常见,如商务部已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了上千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其中不少企业的独特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广义上的生活文化。

“准文化产业”包括产业化(可供消费)的“文化”和作为“文化”载体的产业(多为制造业)两个维度,是文化产业和特定产业的复合产业形态。前者决定了它符合文化产业的某些特殊规律,后者又使其具有普通产业经济学特征;特定制造业是准文化产业的原点(源),准文化产业是依附其而产生的产业延伸(流)。没有特定的制造业作为起点,准文化产业将无从存在。因此,对“准文化产业”的考察,必须着眼于两种产业形态。以集聚理论为例,自亚当·斯密市场分工论作为滥觞始,到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说,经典产业集聚理论均是以工业(制造业)为核心的普通产业经济分析。但就中国而言,“我国的集群大多从仿制、仿冒起家”,“专业化分工不彻底”造成了“产业集群集聚度偏低”[3]。这与一般认为,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趋集中性,甚至对人才、文化资源等具路径依赖等观点是相左的。那么,兼具普通制造业与文化产业双重属性的“准文化产业”,其产业集聚的效应究竟如何?这就需要结合产业的发展形态加以分析。

二、茶文化产业的形态与集聚效应

准文化产业多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制造业。这在学理上的逻辑是“文化”一词本身即有“生活”的人类学意义[4]。除部分产地依赖型产业外(如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壶等地理标志产业),准文化产业布局往往依市而立,分散在各地,靠近消费市场以降低物流成本——上世纪末中国几乎每个县城都有小型酒厂、家具厂、服装厂、建筑公司与设计院等,更遑论遍及大街小巷的茶庄、饰品店、时装店。而随着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纵深发展,运输成本降低、分工协作加强,准文化产业出现了集聚化的转型——杭州女装、绍兴纺织、白沟箱包等均由是而产生。

以茶产业为例。传统茶产业的经营格局中,“(农户+)基地+公司(+经销商)+市场”最为常见,它直接把产品送至社区,是典型的生产?销售贸易;所谓“集聚”也不过茶叶生产商在产茶区的自然空间中无规划的“扎堆”。这种经营模式的产业链过短,产销之间缺乏文化因素的融合,更无增值衍生品。而在“文化”附加值注入之后,从茶叶种植、加工到销售与茶馆服务,茶文化产业涵盖了三次产业的全部形态:第一产业的茶园种植与茶文化生态旅游(采摘、科普、休闲),第二产业的茶叶、茶具生产与工业旅游、包装设计,第三产业的茶道(艺)演艺、茶行业会展以及其他茶文化衍生产品等。茶文化产业延伸了茶产业的产业价值链,实现了产品利润的多次增殖,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5]。

近年来,茶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从茶文化旅游看,相对固定的发展模式业已形成:十年前,福建省就推出了7条茶文化旅游专线,江西景德镇茶文化节、四川乐山采茶文化游等都成为经典品牌。从茶会展看,不但茶叶产区的产品会展在直接推动茶叶贸易,大量茶文化博览会、交流会、茶王赛也纷纷登台,如福建宁德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将旅游、民俗与商贸、展览结合起来;四川青城山三月三采茶节将道教、茶马古道旅游与茶叶联系在一起。从茶文化产业的衍生品看,安溪拍电视片《凤山茶歌》、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海峡茶艺小姐电视公开赛等更是以“茶”为内容的核心文化产业。但其不足也很明显,如茶文化旅游差异化不强,多是采摘、品茶和茶艺表演;对茶文化产业衍生品重视不够,2009年浙江吉安“白茶娶妃”的创意就因缺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衍生而成为过眼云烟[6]。茶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其产业集聚不足、类型单一有密切关系。

文化产业确实具有集聚的天然优势。随着文化产业属性的逐渐增强,茶产业过渡到了茶文化产业而成为“准文化产业”,其作为第二产业而呈现集聚效应,也开始升级为“准文化产业集聚”;就集聚的物理空间看,茶产业集聚与茶文化产业集聚基本是同构 的——茶文化产业集群往往是茶叶销售的集散中心。就传统茶产业来看,中国虽是茶叶大国,但在出口项目中,名优特新产品少,综合开发利用少,自有出口品牌少;而在茶文化产业的新兴形态下,集聚效应使得市场出现了几番高涨,文化附加值一跃而起,实现了较高的产业价值。近年来,从普洱茶创造营销传奇到红茶金骏眉、白茶走俏市场,茶(文化)产业在“扎堆”中赢得市场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显示了缺乏规划的“准文化产业”集聚会带来怎样的品牌透支、恶意炒作和市场信誉度下降。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重叠的场域中,准文化产业一旦失去“文化”作为集聚的根本因素,便有可能陷入市场衰退之中。

三、茶文化产业的集聚类型分析

准文化产业集聚需要政府规划和学界指导,“按计划、分步骤”有利于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但我国准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并未得到充分重视,集聚类型贫乏。以茶文化产业为例,从形成原因作为标准来看,它的集聚不是政策主导型,而是区域诱导型产业集群;从集群内企业关联方式划分,茶文化产业集聚不是垂直关联型,而是水平关联型[7]。但这两种分类方式与当前我国核心文化产业集聚由政府主导,以构建垂直产业链为目标的整体模式是很不一样的;它更倾向于普通制造业的集聚规律,而相对忽视了“文化”(服务业)的产业属性与产业价值。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出发,将茶文化产业集群对其所在地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作为标准,茶文化产业集聚类型可以产地和市场的特定地理区位划分为两类:茶文化产地集群、茶文化市场集群。与一般集聚理论认为,现代工业以来“产地”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不同,茶文化产业的“产地”因素正在上升;这同样迥异于以数字传播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对“产地”的漠视。这是因为,名优茶叶的原产地往往风景秀美,与之相关的旅游、民俗和历史积淀等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较丰厚。茶文化一方面可通过茶产品及其文化衍生品向外传播,另一方面也可吸引受众“到达式体验消费”,因此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产业集聚。与此同时,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茶文化市场集聚也正在形成。各大城市的茶城、茶叶一条街中,集合茶叶销售、茶艺表演、茶道培训等形式的产业集群大有泛滥趋势。前者可以福建武夷山茶文化产业集聚为代表,这个人口仅22万的县域城市中聚集着大大小小1 200多家茶叶生产企业,近年更有如武夷山夷源天成茶文化体验山庄等商务休闲会所经济业态蓬勃发展;后者如“云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昆明雄达茶城,就曾投资上千万元开展文化活动: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茶慈善拍卖、茶文化旅游夜市等,从而获得了“中国茶文化城第一品牌”的称号。

茶文化产地集群和市场集群分别主要借重原生性文化资源(自然山水、民俗旅游等)和创生性文化资源(多种茶事文化活动);前者可供消费的文化属性主要来源于自然禀赋或历史积累,而后者的文化属性还来源于“创意”或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移用与创新。而后者由于切近终端市场而更引人注目。如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有1 200多家茶叶店,广州大笨象国际茶城有近6 000家茶叶商户,这些茶叶市场占据了全国茶市的大半壁江山。2008年《中国青年报》市场调查显示,北京茶叶市场30亿元总额,其中马连道营业额就达25亿元。尽管茶文化市场集群有助于知识溢出,不但可以为企业间相互学习、促进创新提供机会,也有利于人才流动,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但这一产业集聚往往容易过分倚重或满足于物质产品(茶叶)的销售,而忽视了对其“文化”产业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在产地、市场两种茶文化产业集聚类型之间,还存在着一种位于茶叶原产地而以茶叶销售为主、以茶文化消费(如民俗旅游等体验经济和文化产品开发)为辅的产业集群形态,如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武当道茶文化产业园区”、福建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松阳浙南茶叶市场等。但这并不影响上述分析,茶叶产地的销售集群可以其借重的文化资源作为类型划分依据,如武当道茶文化产业园区、福建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应属产地集群,而浙南茶市则属于市场集群。此外,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晚近以来出现的以“创意”为核心的茶文化产业集群类型,以杭州“中国茶谣·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典型,它以高校(浙江农林大学)的科研为依托,为产、学、研的贯通提供平台,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茶文化产业集聚的困境与出路

无论产地集聚还是市场集聚,准文化产业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其范围经济却未得到较好发挥。以规模取胜的茶文化产业市场集群在全国遍地开花,各大城市均有大型茶叶市场,如郑州有南茶城、北茶城、中原茶城、万客来茶叶市场等7家;南京有正大茶叶城、下关茶叶批发市场、秦淮茶都等6家;二线城市青岛也有李村、沧口和南山3家茶市。这些茶文化产业集群大多结构、功能单一,缺乏有效管理和长远规划,产业的文化属性也始终围绕茶叶“营销”打转,不仅自身创造的经济价值有限,也未能为茶产品增加充分的附加值。概而言之,准文化产业的市场集聚往往存在进入壁垒低,“搭便车”现象严重等问题;从市场结构看,更倾向于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度极低。而在产地集聚中,茶文化产业往往囹圄在依托资源禀赋的低端“茶事旅游”上,片面强调产业公共品牌,而对创意、科技、传媒和体验经济等现代文化产业要素的借力不足。茶文化产业集聚的低位徘徊,造成了茶叶销售始终占据产业主导。畸重的产业形态使“茶文化发展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如何卖掉更多的茶叶,这是评价茶文化有效、有用的标准”成为了某些茶企业和专家的共识[8]。

以茶文化产业为代表的准文化产业集聚,必须在以上困境的突破中找寻途径,才能真正发挥其部分文化产业的行业属性,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换言之,茶“文化”的产业价值应真正成为茶产业的内生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独立的产业集聚优势,而非仅为促进茶叶销售服务。因此,文化产业集群的特殊性就成为“准文化产业”集聚优势发挥的重要依据。

(1) 在文化资源的挖掘上,茶文化产业集聚,尤其产地集聚十分依赖区域和特色茶品种。在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带中,选取具有文化特色的产茶区,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创新,进行茶文化产业集聚尝试,乃是可行之道。如福建“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的建设规划”就试图在旅游文化产业中注入“茶”元素,使“茶文化”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而借助国家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利用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产权条款,围绕特色茶品种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公共品牌,也是茶文化产业集聚优势之一。“地理标志”增强了茶产品的文化感和知名度,能 够有效促进茶产业的集聚。2009年“武夷山大红袍”种植面积从注册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之前的4万亩增至12万亩,产值从注册前9 600万元猛增至12.4亿元;“松溪绿茶”产值也从注册前1.1亿元提高到1.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准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意“文化”与“实用”之间的平衡,在坚守“文化”立场的同时,必须以市场为根本导向。例如江西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集聚就因为没有处理好“艺术陶瓷”与“日用陶瓷”产品的关系,错失了发展日用陶瓷的时机,造成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弱化[9]。

(2) 从产业集群管理看,茶文化产业集聚多半未实现园区化建设,而基本处于自发阶段,因此产业政策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在业已形成的茶文化产业集群中推行园区化管理,特别是借助已有规模效益的现代茶叶产业园区,不但可以使茶文化产业链得到整合和延伸,还可以产生集群孵化器平台、创新方法效应、社会资本粘滞等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起茶叶生产企业与茶文化产业的双向投资意向,从而将生产制造与文化服务联系起来,实现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所指出的“以资本为纽带”的“跨行业”经营。单就产业链而言,产业园区可以集中茶道具(如紫砂、陶瓷等茶具和竹木、根雕等茶席用具)、茶产品包装设计与品牌策划、茶文化旅游观光、茶道演艺、茶行业会展、电子商务、媒体运营与宣传、茶品与茶诗画收藏和拍卖、茶会所、茶餐茶点,以及其他茶文化衍生产品的生产商;还可以整合周围高校的科研优势作为产业创新源头,为茶文化创意人才提供集体学习以抵制“柠檬市场”效应。这些茶文化产业的园区化集聚在信息、技术、物流、融资、人力与行业规范等方面是能够提供极大的便利的。鼓励“准文化产业”实现园区化管理的题中之意还包括鼓励行业中介机构与自律组织的发展,通过产业发展的民间部门实现路径替代。以广东中山大涌镇红木家具产业集聚为例,在当地政府主导下建立的商会和创新研究中心在梳理集体品牌、实现技术创新以及缓解物流与资金等企业难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0]。

(3) 从对文化和创意作为产业核心的开发、利用形式上看,我国茶文化产业集群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福建安溪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发展茶文化产业集群,通过“茶叶庄园”展开体验营销,不但按照GAP(良好农业规范)要求管理茶叶庄园,对入市交易的茶农进行实名登记、刷卡交易;还发展观光农业,深入挖掘“庄园特色”,通过独立的茶文化产业来促进品牌成熟,实现茶文化产业和茶叶产品销售的共赢;台湾大学设在南投的凤凰茶园将万亩茶园、制茶厂与茶花园区、蕨类标本园区、茶花展览、茶花产销培训等体验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也创造了产、学、研结合的茶文化产业集聚典范。另外,独立于茶产业的茶文化产业,如包装设计、媒体运营、衍生品开发等,也有待产业集群的吸纳与重视,这些相关产业的聚集可以实现空间上的收益递增,产业信息和公共物品的共享,以及相关产品的整体性规划都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这正是波特著名的“产业簇群”及其竞争理论所给予文化产业或准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启发[11]。

以茶文化产业为代表的“准文化产业”,是特定制造业(如茶、酒、时装等)向第三产业过渡的业态表征;其核心在于“文化创意”,它相关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天然黏合剂、催化剂。只有依托富有衍生力的文化创意,特定制造业集群中产品同质化、低壁垒、低集中度等劣势才有可能被打破,“准文化产业集群”才可能实现集聚优势。“准文化产业”可以通过园区集群化的公共平台加以整合,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改善其发展环境,优化其发展途径。我国茶文化产业一向粗放经营,对茶文化的认知和开发过浅,诸如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茶王”评选泛滥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批评和业界的重视。而只有真正实现集群化、园区化,借助集群优势,才能保证茶文化产业向深加工、精细化方向发展,引导其文化属性在食品、医疗、保健、化工等行业找到理想的切入点,保持特定制造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动关联并趋于双赢,使产业文化特质的市场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茶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所有“准文化产业”均可以此为鉴。

参考文献:

林玮. “茶文化”产业价值实现形式的演进[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1): 66?69.

2005—2006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M]. 上海: 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367.

张明龙.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132?133.

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赵一凡, 等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24.

王帅. 我国林产工业的区位分布及产业集聚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4): 75?79.

谢付亮, 朱亮. 茶翅高飞: 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1: 171?180, 244?251.

蒋三庚.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67?70.

杨江帆, 李闽榕. 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R].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42.

徐康宁. 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306?308.

第14篇

1.1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以无形的文化观念为基础,通过凝聚在有形产品中的文化信念、情感诉求、顾客体验来达到营销目的。与传统产品营销相比,文化营销向消费者销售的不仅是单一的物质产品,还有包含在产品内部的文化意蕴,它能全面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给消费者以文化上的享受,满足他们高品位的消费需求。王方华教授等人提出:“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1]。例如,麦当劳卖的仅是面包加火腿的快餐食品吗?答案是否定的,它的卖点还有便捷、时尚、个性化的饮食文化。

1.2茶文化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而产生的一种物质、精神、心理、风俗和休闲现象,内容丰富。茶文化是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饮茶过程中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和中国的文化内涵及礼仪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1.3茶叶文化营销

以茶解渴,以茶提神去疲,以茶去病,以茶待客等,在寻常百姓家中已十分常见。茶叶以其特有的产品属性与良好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消费者在细细品茶时,或多或少都能联想到其背后历史悠久、富有魅力的茶文化。茶叶与茶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开展茶叶文化营销提供了可能。探寻茶叶产品与茶文化的契合点,是所有茶叶文化营销活动的工作重点,即在拓宽茶叶产品功能的同时,增强茶叶的文化功能和精神内涵,以满足人们对茶叶不断增长的品鉴和体验需求。茶叶文化营销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全过程。简单地说,茶叶文化营销表面上要推销的是易耗产品———茶叶,实际上真正要推销的是能持久扎根在消费者内心的茶文化。所以,茶叶文化营销要将茶叶定位为一种文化产品或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2茶叶文化营销的意义

2.1符合茶叶消费的新趋势

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追求的不仅是某种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寄托,消费需求正从物质型消费转向文化型消费[2]。追求体验化、休闲化、大众化、艺术化、高雅化的茶叶文化营销突破了早期狭隘的营销视野,对原本单一的茶叶产品赋予了全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享受,适应人们新的需求特点,符合当前消费趋势。

2.2增加茶叶产品的附加值

首先,在茶叶文化营销活动中,人们不仅能从品饮茶韵里尽情回味茶叶的醇香与甘甜,还能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积淀,既放松了身心,又陶冶了情操。从这一角度上理解,茶叶文化营销也是一种体验营销,从情感、精神、体验上提升了茶叶产品的附加值[3]。其次,富有成效的茶叶文化营销活动离不开背后默默支持的强大茶叶品牌,而茶叶品牌具备了标签效应,是消费者身份、地位、品位、爱好和个性的象征。消费者一旦接受了标签概念,也就接受了与此概念相吻合的茶叶产品、文化和品牌,自然乐于为这个认同而付出较高的代价。

2.3扩大茶叶品牌的知名度

茶叶文化营销的传播过程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潜移默化、长久地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而影响其购买决策行为。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溪铁观音借助“茶王赛”这一文化营销活动,本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先后在泉州、厦门、上海、广州、北京、香港、澳门等地举办“铁观音”茶王赛暨产品展销会、名茶品尝会和茶歌、茶舞、茶艺表演等各类茶事宣传活动,既弘扬了安溪铁观音的茶文化,又扩大了安溪铁观音的品牌知名度,拓宽了安溪铁观音的销路[4]。

2.4提升茶叶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英国联合利华的“立顿”茶,被称为世界茶叶第一品牌,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就超过中国茶叶的出口总值;日本的“三得利”在茶叶界的品牌价值也远胜中国。相比之下,有着悠久历史、名茶如云的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兰卡低6成多。中国的很多名茶虽名传千里,却“有名无姓、有品无牌”,严重影响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5]。因此,中国茶叶品牌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必要走差异化营销道路,借助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利用茶叶的文化营销带动茶叶的产品营销,最终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5茶企实施蓝海战略的有效手段

所谓的红海表示已知的市场空间,竞争极端激烈,市场较成熟完善,如传统的茶叶产品市场,包括茶叶批发市场、茶叶零售市场等;蓝海表示未知的市场空间,竞争较不激烈,市场较不成熟,存在巨大商机,它是一个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得到的崭新市场领域,如茶文化产品市场。我国的茶叶种类繁多,对应的各地茶文化也千差万别,这为茶文化的差异化营销创造了条件。从战略层面上看,茶叶文化营销中是一种超越传统产品竞争、激活潜在消费需求的企业竞争战略,具有良好的商业发展前景,能帮助茶企迅速抢占与开发新的市场领域。

3茶叶文化营销的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与传统茶叶营销不同,茶叶文化营销策略的制定主体不仅包括利润导向的广大茶企,还包括旨在促进当地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茶产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为方便表述,如无具体说明,以下把这三类主体(茶产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茶企)统称为茶叶利益相关主体。

3.1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

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形式有:茶文化旅游、茶馆、茶文化创作活动(包括茶艺、茶歌、茶舞、茶诗等)、茶叶展销会、茶叶博览会、茶文化博物馆、茶王赛、茶王拍卖会、茶庄园、品茗会及其它茶事宣传活动等,茶叶文化营销的内容涵盖了茶叶的品鉴、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体验过程的美好意境。在实施文化营销策略时,要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文化,包括目标消费群体的风俗习惯、宗教禁忌、文化环境、人口特征、个人偏好、消费方式等,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产品文化内涵与目标市场消费文化的共鸣点,从而确定茶叶文化营销的文化定位[6]。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包括产品定位、产品开发、产品组合、产品创新等。首先,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定位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通过差异化定位方法,关注、聚焦某个有限的目标市场群体,推出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茶文化产品,赋予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独特的形象,以适应特定群体的偏好和吸引消费者眼球。其次,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开发指依托当地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茶文化底蕴,开发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产品,以吸引消费者前来体验、旅游、休闲、观光、购物等。第三,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组合指通过多种茶文化产品的合理搭配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既要有宽度,有深度,还要有关联性,为获得良好的知名度。现在很多茶产地都在积极开辟茶文化旅游路线,融入了诸如“农家乐”、茶艺表演、茶叶茶食品展销、实地采摘制作茶叶等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第四,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创新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不断推陈出新,避免消费者的审美疲劳,从而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具体措施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原有茶文化产品的属性、特征、种类、规模等;二是淘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开发出全新的茶文化产品;三是地方政府部门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和沟通渠道,为创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环境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3.2茶叶文化营销的品牌策略

一般所提到的茶叶品牌分为两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茶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有“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云南普洱茶”等;茶企品牌指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经营规模的连锁茶企品牌。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不仅要重视培育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扩大茶产地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带动地方茶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全面发展,更不应忽视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保护,加大对假冒仿制原产地茶叶等不法侵害行为的打击力度。具体可通过推行茶叶质量追溯制度、确立茶叶原产地名称的排他性产权、建立打假的长效机制、发挥茶叶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推广茶叶质量的电子监管等治理措施来防范和惩罚侵权行为[8]。茶企品牌的策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四个方面。首先,茶企要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品牌定位,从自身实力、市场规模等各种主客观条件出发,进行市场细分,根据目标市场设计与塑造出独特的产品、品牌及企业形象,以获得目标市场认可。其次,品牌个性又称品牌人格,它包括品牌命名、包装设计、品牌概念、品牌代言人、形象风格、品牌适用对象等内容。由于品牌个性具有象征性意义及自我表达的功能,所以茶企塑造自身特有的品牌个性有助于拉近与消费者的情感距离,并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第三,品牌传播是茶企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公关、宣传、人际沟通等手段,并利用电视、广播、印刷品、计算机网络等传播媒介,将茶企特有的品牌形象推广出去,以提升品牌知名度,促进茶叶产品的销售。第四,茶企在建立深受市场青睐的品牌形象之后,还需要投入成本,开展一系列关于“提升、控制、评估和反馈”的品牌管理过程。例如,加强品牌危机管理,以维护原有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保障茶企品牌的长期健康发展。

3.3茶叶文化营销的价格策略

根据文化营销理论,消费者购买的是整体消费利益,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不仅取决于有形的金钱成本,产品的无形文化价值也不容忽视。因此,茶叶文化营销的价格制定策略与一般产品营销的价格制定策略是不同的,前者比后者增加了文化价值部分,即在相同金钱成本的条件下,前者的最终价格要高于后者。茶叶文化价值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感知和心理体验,茶叶文化营销产品的价格确定应以茶叶产品的物质价值与消费者实际感受到的文化价值之和为准。例如,当消费者在茶馆中品鉴茶叶时,既享用到了醇香甘甜、令人回味无穷的茶汤,也切身感受了茶馆独特的茶文化氛围与优雅的品茗环境,消费者的身心得到极大愉悦,心情也变得更为舒畅放松。因而,茶叶文化营销中的产品价值是茶叶产品的显性价值与消费者感知的隐性价值的总和。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应采用竞争导向定价法和顾客导向定价法的价格策略。竞争导向定价法要以行业内主要竞争者(与本企业提供相似产品和服务,并且目标顾客群体也相似)的价格为比照标准,跟随竞争者的价格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以维持原有市场份额。在制定价格时,可以在提供更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茶文化产品基础上,制定略高或略低于竞争者的价格。顾客导向定价法是一种不考虑企业生产成本、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定价方式。茶叶文化营销的顾客导向定价法主要以顾客对茶文化产品的实际感受价值为依据,而衡量顾客对特定茶文化产品的实际感受价值较为困难,需要通过潜在顾客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确定价格策略。

3.4茶叶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

茶叶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利用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人员推销等促销手段,向目标消费者传播具有说服力的茶文化信息,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与兴趣,说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茶叶文化营销的广告策略是指茶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渠道,有目的、有计划、连续、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茶叶产品信息的宣传手段。随着茶企广告促销理念的觉醒,人们越来越经常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户外街头(车体、路牌、交通广告等)、包装、网络等媒介上接触到有关茶叶营销的广告。例如立顿茶利用广告宣传,使得其“国际、时尚、健康、都市化”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擅于利用各种宣传机会,在电影和电视剧、各种时尚杂志的文章、网络小说中出现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立顿品牌形象深埋在消费者心中。茶叶文化营销的公共关系策略是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为改善、维护与社会公众的稳固关系,增进公众对茶叶产品、文化和品牌的认知、理解及支持,达到塑造良好品牌形象、促进产品销售目的的一系列促销活动。2010年由安溪县政府有关部门、茶叶龙头企业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通过拜会交流、商务洽谈等多种途径,广泛接触法国、意大利各界友好人士,与法国巴黎大区发展局签订了联合开拓安溪铁观音欧洲市场的合作框架协议[9]。茶叶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技巧策划与战术性营销工具,既扩大了茶叶品牌与产品的知名度,还能有效诱导、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茶叶产品,从而扩大茶叶的销售量。促销策略具有市场反响强烈、见效快、造势效果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等优点。

第1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园林景观;茶庄园;规划设计;安溪冠和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01503

1 生态旅游茶庄园的概述

1.1 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依托于多功能农业的生态体验旅游可实现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及体验旅游的整合,是乡村综合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2]。

1.2 茶庄园的定义

茶庄园一般指参考国外葡萄酒庄园的经营模式发展起来的茶庄园。茶庄园概念区别于经常听说的茶庄和茶园,茶庄又称茶店,一般指茶的销售场所;茶园则是茶的生产场所[3]。

1.3 安溪冠和茶庄园的开发建设

在文化方面,安溪冠和茶庄园具备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与个性品牌特征;在茶叶生产加工方面,茶庄园应严把质量关,始终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在旅游观光方面,茶庄园应主打绿色生态茶文化旅游,使游客既可以领略景色优美的茶山风光,又可以参观并亲身体验茶叶的采摘、加工过程,还可以到茶庄园中修建的茶博物馆、茶史馆等地更进一步地了解传统茶文化[4]。安溪冠和茶庄园致力于打造成为环境优良、文化优雅、景观优美、服务优质,集体验生态休闲、乡土文化休闲、安养休闲、茶园养生、生产观光、加工销售、品茗商贸等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生态旅游茶庄园。

2 安溪冠和茶庄园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2.1 项目背景概括

项目位于安溪县,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晋江源头,森林覆盖率近70%。安溪名人辈出,其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经济发展较快,是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

2.2 案例分析

2.2.1 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

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有限公司于2007年成立,首次提出了打造“世界第一个普洱茶庄园”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思路。茶庄园处于景迈山,景迈山位于澜沧江柳玉普洱茶的核心产区。

2.2.2 天福茶文化开发

天福观光茶园地处漳浦旧镇的漳诏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是台湾茶商李瑞河在大陆投资的项目,分为服务区、石雕园、观光茶园三大部分。对于茶文化、精神层面的挖掘令人印象深刻。

2.3 设计说明

2.3.1 设计主题

其设计主题为茶韵-以茶会友,打造纯生态茶叶基地景观,展现安溪茶都风采。

2.3.2 功能定位

茶文化观赏体验的生态旅游庄园、安溪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安溪人文景观的新旅游点、满足茶叶基地生产功能。

2.4 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

规划结合基地的地势特点,从“茶阵”过渡到“茶丘”,再上升到“茶田”,最后发展到“茶峰”,层层递进,就像我们的茶业不断“和谐”进步向上的精神,最后达到“冠军”茶业的愿景(图1)。

庄园根据项目的资源类型、空间组合分布,结合区域交通、地质地貌、未来发展趋势,打造 “五区”(图2)的旅游空间格局,文化区、爬山区、旅游区、生产(营销、科研)区、种植区。

规划分布的“茶文化广场”、“临水品茶广场”、“铁观音广场”仿佛“皇冠的顶球”,在规划区这个“皇冠”上“和谐”安放着,呈现冠和茶业茶庄园有区域分布。预示着从冠和“铁观音”的品质开始,企业发展将朝着“顶级茶业”出发。

2.4.1 茶文化广场

茶文化广场(图3)位于庄园的主入口处,是集展示、信息、集散、交通、购物、休憩、泊车于一体的展示茶庄园的窗口。本区设计以体现生态为核心,在满足集散、交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景观细节来展现自然生态的园区氛围。通过茶壶雕塑、文化墙观赏茶阵、LOGO景石与大面积木平台、花树池的周围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让游人在进入庄园的同时,仿佛融入到茶文化的大自然之中。

2.4.2 临水品茶广场

庄园内部临水品茶广场,主要规划设计有木栈道、木平台、景观亭、茶丘、茶业广场、木屋等,在水畔边品茗休闲,感受闲情逸致、闲云野鹤般的恬淡。临水品茗平台利用了临水的优势,人的本性是具有亲水性的,在水畔边享受片刻宁静、在丛林中享受“氧吧”围绕、在木屋内品茗观景、在平台上释然游憩享受特色的茶文化、茶意境、茶景观。

2.4.3 铁观音文化广场

该广场位于庄园的北部,在设计上深入的融合铁观音文化,是集休闲、游乐、科普、观光等于一体的娱乐区域。该区域内具有较大特色的茶田木坐凳镶嵌于茶田中,是很好的休息和观景的地方;同时还设计了树阵、地雕、广场、水景、景墙等景观小品,使得该区域内的景观更加具有趣味性、可观赏性、游览性、丰富性、新颖性。

2.4.4 冠和企业广场

冠和企业广场(图4)位于庄园的中心处,是集综合接待、慢养休闲、餐饮娱乐、特色住宿等于一体的中和接待中心。区域内原有建筑有科研楼、文化会所、加工厂、品茗楼等。在原有现状的提前下,在设计上进行景观的改造和提升、在功能上进行强化丰富,将茶文化深入到区域内的角落。作为一个综合接待以及娱乐休闲的地方,在景观的设计和营造上更应该凸显主题,使得设计主题和理念更加融合于其中。

2.5 交通组织设计

庄园内交通组织有序,使得车和行人都能到达庄园内的各个部分。规划以车行道与外界相连,实现可通达性;以游步道(包括登山步道和次干道)连接各景区和主要景点,增加游览者的观赏乐趣和体验的愉悦感,使之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出入口附近设置相应的集散广场、停车场,并与外界道路合理衔接。交通组织设计结合景观设计,尽量做到步移景异,丰富游人的视觉景观,增加游览的乐趣。

2.6 生态设计与环境保护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的方法包含有清洁能源的利用与节能、有效的资源利用、结合地方主义的设计、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环境,这四大类设计方法中又包含有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和详细设计手法[5]。

在规划设计上秉承低碳生活理念,从多方面体现环保理念。在设计上运用“二线七点[6]”式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所谓“二线”是指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景观格局设计和以植物生态学为基础的植物造景设计两条线索,而“七点”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结合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物候学、气候学、地学、园林学等七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最终将“二线―七点”融合而构成。)尽量不破坏原有的山体等自然环境,对于资源高度利用、对于污染做到分类化、无害化、资源化。

2.6.1 水体环境

水质应该执行GB3838-2002I类标准,景区内各溪流和水池等应予以严格保护和治理,以保护水质,任何生产、生活污水应严格按排水规划统一组织处理排放,不得对景区河道及其他水体造成污染。

2.6.2 垃圾、废弃物管理

各景点内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分类放在指定地点,再运送到地方垃圾压缩中转站进行处理,严格执行捡垃圾日、清运日,并协调各旅游责任单位进行环境卫生治理。

3 结语

近年来,生态旅游大发展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和产品其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体验也越来越丰富。安溪冠和茶庄园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抓住了当今旅游发展的潮流和机遇,在满足生产销售、旅游观光、游憩体验等的基础上,遵循了生态、低碳、以人为本、经济、环保的原则,打造成为品茗、观光、体验、商贸等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生态旅游茶庄园。

生态旅游庄园规划设计因其理念的特殊性,在设计中不同于普通的庄园景观设计,其规划理念和方法等都必须紧扣生态性这个中心。因此在设计中应该考虑整体性,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协调各方面的敏感矛盾,同时注重当地人文历史民俗等的融入。在这些基础上也应注重庄园设计自身的个性设计,增加吸引力。在考虑效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它的生态效应,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到真正的生态旅游庄园。

参考文献:

[1]韩学伟.生态旅游庄园开发与策划探析[J].景观・农村旅游,2011(33).

[2]郑辽吉.园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以丹东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樊 凡.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保护中政府支持的研究――以普洱市景迈村、临沧市冰岛村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科学,2015(6).

[4]刘圆圆.茶庄园旅游正在悄然成风[N].人民政协报,2014-04-11.

[5]李娟娟.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4).

[6]尹 航.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途径探讨[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7.

[7]郑 琦.福建省茶庄园规划设计探讨与实证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8]韩学伟.生态旅游庄园开发与策划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3):20614~20616.

[9]邓招余.浅谈生态旅游庄园规划设计――以安溪冠和茶庄园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为例[J].低碳世界,2016(23):246~247.

[10]宋 妮.长江三角洲地区休闲农庄的发展和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1]马 彪.基于芳香产业特色下的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12]梁 轶.承德西山百果庄园规划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