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范文

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劳动教育实践的收获

第1篇

作者:余传信

劳动创造美好,劳动改变世界。学校聚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享受劳动成果,为我校劳动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1、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展劳动第一课教育,班主任老师引领示范如何扫地、拖地、并规范班级卫生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

2、班级文化布置有劳动文化,各班张贴劳动宣传标语,让劳动文化真正融入孩子的内心。

3、班会课开展劳动教育榜样、班会讲述名人爱劳动的教育故事、开展劳动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

4、学校每周开展班级劳动卫生文明班级评比,促进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体验劳动创造美和改变世界的美好。

5、班主任组织开展好每次大扫除活动,老师带着着学生一起干,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收获。

二、创新劳育课程设置

根据我学校校情、学情开设符合学校建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劳育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劳动的热情。如不同年级设置不同课程,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次数逐步增多、形式日益多样化。

1“特色课”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心灵手巧”手工课, “烹饪美食制作”,“茶艺”,“组装机器人”等特殊劳动课来激发孩子劳动的热情,以劳促育,培育孩子们动手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特色活动”培育孩子爱劳动爱学习的习惯

(1)我校春季和秋季组织学生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活动、“劳动研学”活动,带孩子走出教室,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美好,感受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成果,既获得了真实的劳动体验,又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加深了爱国爱乡爱家情感。

(2)我校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跟孩子们分享劳动的美,让学生学会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开展“亲子包饺子”活动,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品饺子,通过劳动教育增进亲子关系,并体验到劳动的美和乐趣。

三、搭建劳动创造平台

1、学校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快乐菜园子,每个班一个块土地,孩子们在自己班菜园种上蔬菜。劳动课老师带领孩子到菜园子跟孩子讲解素菜生长的特点,孩子在学校就可以体验自己亲手种的菜。

2、学校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为平台,为学生搭建劳动桥梁。春节开展我们的春节手抄报,春节制作花灯、包饺子、贴对联劳动教育。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比赛。中秋节开展制作月饼。植树节带领孩子们植树,一起为学校增添新绿。在雷锋节和重阳节,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劳动感恩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这些活动丰富、有趣,又契合生活,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3、通过综合实践课、主题班(团队)会、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四、建立良好劳动评价体系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劳动教育 方法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当新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贪图安逸、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占了主流。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9小时,欧盟一些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6小时,我们的临国日本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1小时 ,在我们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仅有12分钟。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现实,笔者认为在高校很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二、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劳动教育的氛围

(一)从国家的层面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把劳动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五育”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劳),现实的提法中,往往只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非常重要的劳动教育边缘化,虽然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中,有劳动教育的内容,但也是重视程度不够,要想真正提高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二)从社会层面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让劳动教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门必修课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学生到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点是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如果学校过多的组织劳动教育就会遭到社会的非议,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三)从学校层面上,要真正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确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施行学分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组织劳动教育,要像重视其它公共课一样重视劳动教育课。

(四)从家庭层面上,要让学生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要像帮孩子检查其它作业一样,督促其完成家庭中的劳动作业,并且也要做好指导和帮助,当好家庭劳动教师,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教师组织劳动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在组织教育过程中要认真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中,要按照思想动员、劳动实践、总结提高的三个阶段来具体组织实施。

(一)在思想动员阶段, 主要给学生们讲清劳动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端正思想态度,让大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同学们明白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劳动史”,无论什么年代,劳动都是光荣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准则;从未来就业的角度出发,讲清现代社会急需那种“热爱劳动、勤于劳动、懂得劳动”的人才,让同学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大众化,毕业大学生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消除那种好高骛远的不良心态,教育同学们在未来创业的过程中,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作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育大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劳动、应对学习、应对未来的人生道路,让同学们明白“心态决定命运”这一人生哲理;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教育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时时处处讲安全,把安全工作贯彻始终;用和谐的理念,教育同学们发扬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以主人翁的姿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二)通过劳动的实践,使同学们深切的感受到劳动的艰辛,让他们明白以前每天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是有多少名辛勤的劳动者在为自己服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也让他们到一些监管岗位上去发现同学们的一些生活陋习,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把那些不好的习惯努力的改正过来。

(三)在总结提高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和班干部的讲评,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意识;让同学们写出心得体会文章,即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更让他们加深了对劳动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强化了劳动的意识;让同学们在一起进行劳动心得的交流,即培养了同学们的在公众场合上台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增强对劳动的认识。

四、组织劳动教育的有关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实施,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一是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勤,保证学生们能够按时上下课;二是详细的评价标准,制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级评价体系;三是以目标任务作牵引,明确具体任务和标准,对每天的劳动任务进行量化;四是情况反馈的实施,及时的将一周来学生们的表现和成绩反馈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所在的系别,让直接管理学生的系和部门了解学生的劳动表现情况。

五、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保定学院在劳动教育中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融洽了同学之间关系。二是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精神,以校为家的意识更强了。三是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维护校园卫生的意识增强了。四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发奋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五是认识到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深了。六是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培养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该课程实施以后,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作为管理创新宣传了该校《积极创新劳动教育课》的作法;河北省高校后勤通讯作为内部交流资料宣传了该校《坚持育人为本,创新育人环境》的作法;2007年该项目以“育花、育草更育人为题”获得保定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三等奖。

第3篇

关键词:曦园 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精神,注重本土性,就地取材,我校结合校情,以打造劳动实践基地――“曦园”为平台,积极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以劳动实践基地为平台,全面实施综合活动新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新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将结合活动开展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和体会,以供商榷。

一、立足校本,创建“曦园”,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舞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2007年秋,学校将校园东部通道外一块闲置的空地占地约10亩开辟成集劳动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取名为“曦园”。

曦园被划分为六十畦,高一各班把它作为社会实践的班级劳动基地,其余由高一、高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之用。两年来,曦园经细致规划,合理布局,整个园地池圃错落,阡陌纵横,园畦规整,果木扶蔬,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2009年初,又开辟了“共青园”,使广大青年教师也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种植的队伍中来,以身示范,在脑力劳动之余从另一个方面起到育人的效果。

曦园的建成不仅使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了校园的整体美观,同时也填补了本校学生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课题研究的无实践基地的空白,较大程度地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二、依托“曦园”,注重过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供熔炉

学校除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之外,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情趣化,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一)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校根据园地的特点与学科的联系,由学校生物教研组为龙头,成立了课题研发小组,编写了劳动教程《曦园飘香》,通过结合遗传、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等知识与环境的关系开展宣传教育。基于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曦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由于课题切合实际,符合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又来自于学生真实生活,起到了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在实践与体验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者由于时间保证,地点固定,活动正常,制度齐全,师生共同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收获。两年来学生课题获省、市县奖的就有8篇,获奖人数达50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按新课程的要求,学生必须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曦园”刚好为学生全员活动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学校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劳动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各小组结合《曦园飘香》中的种植植物材料进行自由选择种植品种,在政教处的统一管理下,通过苍南黄金柑果业有限公司、温州市田头青农业合作社等单位的帮助以及学校生物组老师具体指导,2008年曦园收获西瓜4000多斤、花菜7000多斤,还有许多丝瓜、白菜、豇豆、大豆、茄子、豌豆、冬瓜、南瓜、玉米等。这样,劳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每个学生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他们除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外,还需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同时,这种劳动集体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教育因素,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会更多地想到集体的劳动效果,集体的荣誉,看到集体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又促进了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

在劳动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与欢乐。当前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弱,但他们渴望成功,综合实践活动能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体验成功,收获快乐。

曦园既是学生实践、培训实用技术的基地,更是提高普及科技兴农意识的试验地。它加强了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又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基本的生产劳动技能,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三、审视“曦园”,反思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之旅永无止境

曦园作为劳动实践基地,不仅收获了瓜果蔬菜;更重要的是,还收获了劳动知识、劳动经验以及研究性课题成果。但我们沉浸于丰收的喜悦之中时,更应清楚地看到,在基地建设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改进。

(一)在有效指导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进行协同指导,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和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聘请的农业专家有限,不能全程指导到每个劳动小组,学生只能在自行探索中体验、实践,获得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校内指导师缺乏基本种植实践经验是我们必须改进的问题。

(二)在科教结合“服务三农”方面需要提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将“三农”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其实我们可以利用教师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尝试将劳动实践基地面向农民,把实践基地办成“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农技培训站和推广站,发挥服务“三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使新品种、新技术在劳动生产中各有所传,做到“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在作物栽培方面如何兼顾经济收益问题也需要再探讨

劳动实践基地目前主要停留在学生实践活动与学校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础研究和活动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创新上,没有较好地考虑到经济收益。长期这样会造成资金的投入不足,影响基地建设。以后应该朝双赢的方向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困惑与难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继续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薛进立,陈吉万主编.《曦园飘香》.

第4篇

关键词: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思想;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42-02

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是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职业教育理念思想成功地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着这一“教劳结合”的思想理论。他实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措施,在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

一、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的基本思想

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劳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中心,应把生产劳动当作学校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劳动教会人蔑视那些跟事实脱节的语言”帮助人形成精确、诚实等品质,有助于形成儿童跟成人之间和儿童相互之间较为适宜的相处关系,恰当地引导儿童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知识与品德素质。就像他所提倡的将学习和劳作结合,以此锻炼、培养人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实际生产力。他坚信这一观点,认为这才是人们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保证,是人们最广泛的需要。裴斯泰洛齐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书中还指出,在儿童劳动时,教他们读、写、算,使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使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从而使它们合而为一。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裴斯泰洛齐已经认识到当前的教育总是与实际所用相脱节,注重在理论上的倡导,却未能付诸实践。据此,他倡导能够增办针对各行各业用人需求的,培养人职业技能、专长的职业培训机构,帮助最大多数人获得工作技能。在农村,作为谋生手段的劳作在知识的改造下可以获得更高效的产出,帮助人们提高生活水平,也进而改善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他希望把过去只“教人耕作而谋衣食”的旧教育,代以“纺纱时代”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新教育。认识到生产劳动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具有深刻影响,将教育寓于生产劳动之中的想法在特裴斯泰洛齐心中构成,随后他就将之付诸于实践。他开始进行教育和生产劳动同时进行的实验,这从整个教育史上来看确实为一个创举,也是将职业作为教育目的的实践的雏形。裴斯泰洛齐强调说:“我的出发点是把学习和劳动相结合,把教学和工厂相结合,使二者互相融合起来。同时,我认为这种劳动并不是为了收获劳动的一些成果,而是通过体力的练习,学到劳动和收获劳动成果的能力。”

二、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思想的实践

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出发,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和斯坦兹孤儿院先后进行教育实验。在新庄时,他给儿童安排了大量的手工业或农业劳动,让儿童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于此,开始了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1774年,他将新庄变成一所“贫儿之家”,先后收容了6到18岁失去父母的孩子以及流浪儿童五十余人。为了帮助这些孩童能够具备基本的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认识做人的道理,他亲自教导他们进行学习。为了帮助这些孩童获得谋生的能力,裴斯泰洛齐恳请行业师傅指导孩童,让他们或在田地劳动,或在工场纺纱织布。裴氏的这次教育活动也就是教育史上首次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在裴斯泰洛齐极大的心血和汗水的浇灌下,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将原来营养不足、品行不佳、目不识丁的孩童,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锻炼下,在短时间内教化成为强健能干、快乐而热诚的劳动者。后来,由于经费的原因,“贫儿之家”于1780年停办了。失败和挫折并没有使裴斯泰洛齐失去用教育来改变人民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后来,他在斯坦兹孤儿院继续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验。他为孩子们安排了作息时间,每天学习功课六小时,早起两个小时、傍晚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参加适量劳动,实施磨粉和纺织手工业的劳动教育。除了农业劳动外,他还让学生从事工场手工劳动,这可视为校企合作的雏形。裴斯泰洛齐试图使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使它们合而为一。

三、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思想的启示和借鉴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不仅揭示了劳动教育对培养儿童能力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后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他的“贫儿之家“和在斯坦兹所设立的学校,本质上已经具备了职业学校的特性,有人称之为“近代工业学校的萌芽”。这对当时瑞士教育家费林别格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设想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同时,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的这一思想也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形成交叉、渗透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占具着十分大的比重。裴斯泰洛齐的“教劳结合”思想,以及在该思想指导下的各项教学实践都体现着培养人的文化知识和职业能力要紧密结合。他认为在同等条件下要提高产量,唯有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因此提倡“教劳结合”培养人的职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代普通教育体系下,一味地高喊升学口号,忽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锻炼,抹杀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途径,这是不足取的。应该在普通教育过程中,通过加强手工课、劳动课、职业生涯指导课等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就业提供帮助。

(二)职业教育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裴斯泰洛齐在当时就试图将学校与工场、学习与手工劳作相结合。他所推崇的教学内容与劳作内容,也并不是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而现在的职业教育改革,依然存在片面性强调、追求理论基础或实践操作的现象。有人一味推崇理论基础,认为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指导。有人盲目追求实践,忽视理论的总结,使学生所习得的经验零碎而杂乱,无法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职业教育教学应该摒弃的,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作用。为此,学校和企业有必要加强职业教育过程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例如,校企融合,企业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亦或是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为企业创造科研空间,进行项目研发。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指导学生实习,支持教师进行企业实践,帮助其实现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步化。同时,学校应该吸纳更多的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做到理论课程师生比配套,弥补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

(三)发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技能的提升

裴斯泰洛齐倡导能够增办针对各行各业用人需求的,培养人职业技能、专长的职业培训机构,帮助大多数人获得工作技能。这一观点使我们看到在19世纪,职业教育培训已经引起了工业化社会的高度重视。当今社会职业培训最主要的目标是:使培训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解决社会就业问题。面对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生产力转换周期缩短的信息社会,21世纪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职业培训要以就业导向为目标,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其次,要构建开放、灵活、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再次,学校培训和企业培训要加强联系;最后,建立并完善一套连续性和持续性的在职培训制度。

(四)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生产力

裴斯泰洛齐认为,作为谋生手段的劳作在知识的改造下可以获得更高效的产出,帮助人们提高生活水平,也进而改善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裴斯泰洛齐对实施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后来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方向。近年来,我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农村职教发展中,逐步探索了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例如“送教下乡”、“送教下矿”,同时提出了覆盖农村、涉农专业的学生资助体系,此外还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5亿人次。

(五)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职业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增加谋生手段

裴斯泰洛齐在开办“贫儿之家”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际教学得到如下效果:将原本营养不足、品行不佳、目不识丁的儿童,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锻炼,在短时间内教化成为强健能干、快乐而热诚的劳动者。这一实践结果启示我们,职业教育在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谋生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我国“十一五”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初步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城乡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提供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同时,发挥好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勾连作用。

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裴斯泰洛齐“劳教结合”教育思想的进一步研究也必将启迪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下学期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二十一世纪需要培养自立、创新的人才。对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全面素质来说,劳动技能素质是必不可缺少的。然而,家长和老师往往忽视学生劳动教育,不重视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在家里学生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学生超负荷的包揽,在学校里,老师少安排劳动活动,使得学生动手机会减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

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学生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我校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劳动意识、劳力技能的教育。

一、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

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学校教育教学时刻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学活动,开展 小小能人等系列活动。通过家务我来干等角色游戏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如种植树浇水实践性的活动,教师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让每位学生参与活动,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其次,教师利用多种废品旧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制作并把学生制作的小作品陈列在活动室或让学生带回家。这样学生尝到了劳动的喜悦,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通过了解、观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任何事长辈都包揽了,使孩子们缺少了锻炼,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以至于到了学校给老师和自己带来了不便,由此,我校便针对这一具体情况,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入手。通过让学生观察家庭长辈的一天的劳动活动,使学生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同时,我们还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结合季节特点,让学生了解小区公园环境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劳动成果,从而意识到劳动带来的欢乐。

三、通过一日生活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充分利用学生的一日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是十分必要的。学会自我服务劳动是所有劳动中最首要的,如:学会做简单的家务、整理床铺等。我校很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学生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能使学生间养成互相帮助、互相团结等等。因此,早晨来校老师会带领学生一起搞卫生;放学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整理教室,培养学生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四、加强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学生生长在不同的家庭里,所在的家庭环境也不同,有的家长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但有不少家长过分里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致使学生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却比较差。所以,搞好家校配合工作,请家长配合教育学生爱劳动,并主动指导家长让学后在家庭中积极参与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实施劳动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后我校还需进一步把这项内容深化,为培养新时代自理能力很强的接班人付出最大的努力

我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劳动实践场所,加之学校环境幽雅,教学楼巍然耸立,设有微机室、多功能活动室、美术室等,全部达到县级一类标准,学校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名人画像、名言警句,随处可见,激人奋发,催人上进,更为学生创设了理想的学习环境。

下学期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技能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作为新课程的产物,它赋予了更深刻的涵义。它不再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与劳动的习惯,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开发学生潜能,集动手、动脑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门新学科。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技课的实践活动,是我校近年来的比较关注的。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让劳技课成为一门真正的课

以往的劳动课,往往都是老师说说,学生做做,家长老师都不是很重视。很多老师都会用他来订正作业,完成一些练习。现在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重新整合过的学科,因为它所具有的意义,所以我们按照要求,把它列入教学计划,各年级每周安排1节课,安排了一些肯动脑、动手,能力强的老师担任这门学科的老师。保证课时与质量,

二.激发学生兴趣,有动的欲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动力,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要想使这门集知识,实践的学科让学生乐学,学得好,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安排成活动的儿童状态,达到学生要活动的状态,老师就必须多动脑筋。 安排教师时,我们着重把喜欢动手,动脑,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老师安排教劳技课,并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一些新课程的理念,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三.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

充分利用下发的劳动与技术教材。在教学中,根据这几册教材的内容,老师在上课时,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整合,找到他们之间相通的地方,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进行了一些迁移,整合,便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把劳技课内容进行整合。

在三年级下的教材中,有这么一个内容,就是学习礼品包装。这个单元中有两课,首先是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纸盒,并进行一定的装饰。在纸盒造型里,学生学习根据老师的指导,发挥想象,把很多纸盒进行粘贴,排列,创造,做成各种器物。学生兴趣很浓,老师就把四年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把《我用纸做多面体》做纸盒的方法教给了孩子,当然,四年级的教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进行整合的时候,要注意适当,适量,只作为一个提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学习

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整合,促进各门学科的学习。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有让学生认钟表的内容。学钟表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学着制作钟面,通过模仿,制作,学生对于钟面的时针,分针,就会认识得很清楚,除此以外,还会知道钟面有12格等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体验到动手的乐趣。

四.在实践中让学生得到终身发展

1.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是比较弱的。他们渴望成功,但是,由于缺乏动手的机会,所以,成功的机会不是很多。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在帮助孩子体验成功时,要遵循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层次的平台,让他们逐层提高,收获快乐。

2.实践中体现团队精神

第6篇

徽州平民教育实验的关键词,是一个人和两所学校。这个人是陶行知先生的徽州后辈聂圣哲,他服膺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创办了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在21世纪的头十年,聂圣哲在休宁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实验。这两所学校是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在休宁先后创办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和德胜平民学校。《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这两所学校。英国广播公司(BBC)还专程来这两所学校拍摄纪录片《中国学校》,纪录片2008年在BBC向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播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木工活是手艺中的“昆曲”

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创办于2003年,至今已十年光景。在这十年当中,这所学校以全新的育人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普遍赞扬。

休宁乡贤、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先生是著名的农村问题研究专家,他在初次访问休宁木工学校的时候就赞誉其是“陶行知式的学校”。2005年10月,笔者有幸与吴象先生就木工学校的办学模式共同执笔撰文《一石三鸟的伟大创举》:

我们不约而同地联想到徽州先贤、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他先后创办的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及育才学校,认为这所木工学校也是值得重视的伟大创举。可以预见,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学实践的深入,这所学校将蔚为风气,积极影响整个社会,造福子孙后代。所以称其为创举犹嫌不足,简直可以誉为一石三鸟的伟大创举。为什么呢?木工学校在经济、教育、文化三大方面,引起巨大的反响,为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民增收发挥积极的作用,开创了一条从实出发、因地制宜的新路……

简而言之,我们认为木工学校的创造性意义在于:

其一,在经济上,实现了宏观经济层面的县域经济和微观经济层面的劳动者群体之间的“双赢”。

在宏观经济层面,木工学校的创办,有利于休宁这样工业基础薄弱的山区小县发挥林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培育和发展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林产品加工工业,在引入先进科技和管理的条件下,提升县域经济要素禀赋条件,突破以往单一以输出原料为主的低层次的林业经济,擢升经济品位。

在微观经济层面,此举是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人力资本的积极尝试。诚如聂圣哲本人的感慨:“木工是所有工匠中最严谨、最富逻辑、技艺最高超的一群,如果把各类手艺都比作演戏,那木工活就是这些手艺中的‘昆曲’,有了木匠的手艺基础,再学习其他行当可谓轻而易举。”接受过系统训练的木工,具备了较高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大大提升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升,使得他们即使将来不再从事木工职业,也能在其他的行业工种中秉承木工严谨求实、积极创新的工作作风,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其二,在教育上,对改革整个教育体系、改进职业教育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型和榜样,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的教学实践,乃是遵循先哲开出的职业教育的良方,在徽州土地上做出的一次社会实验。木工学校招收休宁农村里能吃苦耐劳的农民子弟,既开设文化知识课程,学习研读《细节决定成败》《致加西亚的信》等励志类书籍,又教授木工专业理论和手艺,更多的时间是实训。学员同时从锯、劈、刨、凿等基本技能学起,学习制作传统家具。39张八仙桌、78张雕花太师椅,是首届“匠士”毕业时献上的“毕业论文”。

进入木工学校的大门,便能醒目地看到学校的校训:“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这一点尤为可贵。木工学校不单单努力教授学员专业技能,努力提高劳动素养,还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向学员传播公民教育的理念,希望每个学员除了要做一个好的劳动者,更要做文明人,做好公民。学校把“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这四项朴实无华的标准作为对每个学员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颇具苦心,立意深远。

其三,在文化上,木工学校的理念和实践,是对徽州文化的一次突破和创新。

以儒家学说为根基的传统徽州文化,从某一方面而言是“官本位”的文化。在当地重道轻艺的文化背景中,古代的匠人是入不得士林的。在徽商衰败之后,徽州文化的这种弊端便愈加显现出来。

休宁木工学校的毕业典礼上隆重颁发了“匠士”学位,这在徽州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大学里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如今木匠也能评学位,真正迈入“士林”了。这项创新很不简单,人人皆可为尧舜,行行都能出状元。从这个意义上看,“匠士”学位的颁发,倒是对“官本位”重道轻艺、士农工商等级井然的传统徽州文化的一次不大不小的超越。

时至今日,重温八年前的旧作,回首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十年来的风雨兼程,我们之前从经济、教育、文化三个层面总结的“一石三鸟的伟大创举”之评价到今天也一点没有过时。别开生面的“匠士”毕业论文——八仙桌、太师椅,庄严肃穆的“匠士”学位授予仪式……这些动人的画面将会永远镌刻在徽州平民教育的史册。

学校的理念:“先育人,再教书”

2005年秋天,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按照平民教育的理念,在休宁郊外的兰渡又创办了一所小学——休宁德胜平民学校。那一年的暑假,木工学校的学生放弃休息,加班加点为平民学校的弟弟妹妹义务打制课桌椅。平民学校甫一诞生,就风华正茂,以其更为鲜明的“陶行知式学校”的特色,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尽管因为一些人为的因素,学校后来的发展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甚至流于停滞,但它短短五年的成长足以在徽州甚至中国的平民教育蓝天上画下一道美丽的彩虹。

聂圣哲先生对平民学校倾注了很多心血,在一开始就为这所学校做了精彩的“顶层设计”:平民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休宁及附近偏僻山区最贫苦的家庭。学校向入学学生免费提供食宿、书本和服装。学校同时向家长提出三个附加条件:接受学校“先育人,再教书”的理念;孩子必须“读平民书,做平民事,过平民的生活”;校方不向家长保证孩子毕业后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读书。

平民学校“六年寄宿读书、一切费用全免”的条件对皖南山区贫困家庭而言,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寻找、确定最值得救助的对象,平民学校校长张晓琳每年都带着一份从多个渠道收集到的需要救助的孩子的名单,到穷乡僻壤的山村逐个家访。家访的内容一是核实受助家庭的贫困程度,二是调查家庭是否勤劳淳朴,三是确认对方对平民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认同,最后需要家长签署一份承诺书。

平民学校与此前的木工学校一样,都是秉承陶夫子平民教育思想创办的学校,都把“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作为学校的校训。但二者仍然有着不同的特色:木工学校是职业高中层面的学校,平民学校则是一所新型的小学;如果说职业高中的木工学校突出的是实用主义教育的色彩,平民学校则更加体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工学团”模式。很多到访过平民学校的人,都对它突出的劳动教育特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平民学校一天当中的劳动教育课是这样安排的:每天清晨6时,平民学校的孩子们起身洗漱,而后便是20分钟的劳动技能训练,有的清洗衣服,有的整理寝室,有的打扫厕所,有的到厨房帮厨……学校对孩子们劳动技能的训练要求严格,哪怕是一项最简单的劳动,在程序上都有细致的规定;每天下午,平民学校还雷打不动地安排了一节劳动课:一二年级的学生打扫卫生、整理校园;三年级的学生种菜、打猪草;四五年级的学生管理菜园、养猪、编竹、补鞋等等。平民学校这般重视劳动教育,乃是希望学生们在实践中培养动手的能力,通过实践去感受知识、学习知识。这种陶行知式的教育成效极其显著。新生入学不久,家长们很受到孩子身上显著的变化:生活规律,早睡早起,整洁卫生,彬彬有礼……

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到2010年,休宁德胜平民学校拥有七亩水田、七分菜园、四亩山场、一个猪圈、一个编竹室、一个缝补室、一个碾米厂、一个木工房、两个洗衣房,学校陆续开设了竹器编织组、养殖组、碾米组、种植组、木工修理组、缝补组等。平民学校师生劳动成果斐然:养了三头猪,其中两头猪重四百多斤;收获油菜籽1400多斤、稻谷7000多斤;编扎扫把200多把;收获的蔬菜丰盛,除了供应本校之外,还专门送到十几里外的木工学校。每年夏秋两季收割油菜和稻子的时节,是孩子们盛大的节日。这些10岁上下的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光荣。而这些人生的体验,是很多同龄人很少或从未涉及的。

我曾在2009年一个冬日的午后,专程驱车到休宁德胜平民学校访问。那些暖意盎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张晓琳校长亲切地帮小学生们晒被子,孩子们带我们去看他们喂养的小猪和培育的菜园。我在教室的课桌前沉坐良久,我为孩子们一张张充满自信、青春绽放的笑脸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所感动。这不正是陶行知先生畅想和实践的乡村工学团的蓝图吗?

1932年,陶行知先生在《乡村工学团试验初步计划说明书》中写道:

乡村工学团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这里面包含着生产的意义,长进的意义,平等互助、自卫卫人的意义。它是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产生了一个改造乡村的富有生活力的新细胞。

这是陶夫子的“中国梦”,它在七十多年后的徽州故土悄然实现了。

晓庄之后有育才

因为一些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原因,2010年年底,休宁地方有关部门决定与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终止合作,对德胜木工学校和德胜平民学校进行改制。相对于木工学校尚能应对危局,平民学校则受到很大的冲击,平民教育体系基本上被。此情此景,对那些造访过平民学校、体验过陶行知先生“中国梦”的人而言,内心深处的酸楚是不言而喻的。

陶行知先生17岁时从万安古城岩下乘船赴杭,他二十多年后写诗回忆当时和父亲在水蓝桥头分别的场景:“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何处能寻得当年的泪珠?”我想,今晨芳草上的露水何尝不是当年的泪珠呢?

第7篇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时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因此,从幼儿阶段开始实践养成教育对幼儿的终生发展有益。

一、家、园、社会三合力的养成教育

在养成教育过程中,保持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观念一致,保持家长和班级教师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以及孩子家庭内部要求的一致性,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探索实践过程中在三位一体的家园共育方面的做法如下。

知——通过外请专家讲座、园本家长学校培训、养成教育观念学习,让家长认识到养成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明确幼儿时期养成教育的细则内容。

参——请家长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养成教育和协助幼儿园的养成教育活动,例如问养成教育卷调查、“大手牵小手”亲子活动、劳动教育、礼仪宝宝评比等。

推——通过养成专题宣传栏、养成课题阶段性回馈会、清洁社区、“我爱幼儿园”“养成行为宣读”等活动,将养成教育推向社区和社会,不断传播推广。

二、重视养成教育环境对幼儿的熏陶

携手家庭和幼儿园从以下三个方面注重环境熏陶。

(一)人文德育环境

要求家长、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身言行去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内实行5S管理法,培养家长和教师从他律走向自律,成为孩子行为模仿的典范。

(二)生活礼仪环境

家长和教师要求幼儿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说话有礼貌、做事讲文明、有秩序,做到心中有事、眼中有人,那么平时家长和教师自己就应该随时随地做到,言行一致,身先垂范;再如,家长和教师自己脱下的外套,不随意放在椅子上、桌子上,而且放在隐蔽的固定地点,折叠整齐。那么在要求孩子随时把脱下的外套挂好、物品放置好,幼儿就容易做到。家长和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只有家长和教师从自身做起,注重言传身教,才能率先垂范,给幼儿树立良好的示范。

(三)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的创造中从以下三方面营造和实施:(1)和谐家庭、和谐幼儿园团队的打造(2)家园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3)多以正面引导和鼓励性的教育,让孩子大胆实践养成行为。引导家长和教师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多用赏识教育。对于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家长、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当幼儿的某种行为每次出现都不能获得成人的肯定时,幼儿就会有所反思:“为什么老师没有表扬我,是不是我这样做不对?”为了获得成人的肯定,幼儿会尝试自己纠正。

三、积极开展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积极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探索中,课题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并深入:1.养成教育的生活化2.养成教育的游戏化3.养成教育的全程化。如何理解呢?教育中一日活动皆课程。家长和教师要坚持在每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每个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养成教育的生活化——行为习惯培养的生活化,坚持养成教育的每日培养。

养成教育的游戏化——在亲子互动、体育、音乐、语言等各领域中渗透。

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的全程化,注重在园、在家、在社会的实践。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家园共育注重挖掘孩子内部的原动力,坚持正面鼓励教育,内心引导幼儿。幼儿具有持久性差,易于转移和喜欢听夸赞的特点。因此,养成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并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加强反复训练,耐心引导,达到长期培养的目的。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

1.幼儿的成长

学会了关爱和互助;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自理能力等各方面习惯的养成行为得到长足进步。

2.教师的成长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家园共育开展养成教育过程当中,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教师团队也在成长。实践证明,教师们的礼仪形象越来越好了,专业技能也提升了,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钻研,越来越有活力、正向着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迈进。

3.家长的成长

在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互动中,家长看到孩子们的可喜变化;在家长学校中,家长们也在成长,越来越喜欢上家长学校,越来越理解幼儿园和老师们的工作和要求。

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养成教育抓得好不好,影响幼儿的一生。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受益终生。家园共育开展养成教育实践工作使家长的教师都深刻体会到,落实《指南》的过程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是提高管理水平、保教质量的过程。

第8篇

一、游戏中掌握技能———懂得感恩

游戏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使孩子们通过模拟活动,发展想象能力,认识周围世界。动用游戏的技能训练设计方法,就是在强制与基本强制性的训练中,引入儿童在游戏时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轻松活泼、自由选择的情感,实现在训练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全面合作。我们可将劳动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

我先用漂亮的花布缝制了一个沙包,在体育活动时和孩子们一起玩丢沙包的游戏。很多孩子对沙包很感兴趣,拿在手里左看右看,有的还仔细地琢磨怎么缝的。顺其自然地便开始教孩子们如何使用针线,同时还教了一些基本的针法。要求有创意地设计自己的沙包。孩子们乐在其中,沙包形态各异:有娃娃脸,并缝上了漂亮的扣子做装饰,有糖果形……玩耍着自己亲手缝制的沙包,内心的喜悦不可言喻。很多孩子还利用课余时间,缝制了很多有趣的小玩意儿作为礼物送给辛苦工作的父母,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我想爸爸、妈妈收到孩子用心制作的礼物,心里一定比吃了蜜还甜!

二、比赛中巩固技能———回报感恩

儿童好胜心、进取心特别强烈。组织合理的小型比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如低年级安排刷牙、穿衣、洗手、洗手帕等比赛,高年级可进行钉钮扣、做垫子、做蝇拍等比赛。比赛时学生十分投入,收效甚好。

前不久班上开展了“水果拼盘显身手”的活动,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回报父母。活动提前安排孩子们收集资料、准备材料,并特别邀请了家长来当嘉宾评委。孩子们很是认真,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分工:削皮、切形、摆盘、收拾垃圾……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小组代表详细介绍了自己作品的含义,经评委商定后评选出:最佳造型金奖、银奖、铜奖,以及最佳创意奖、最佳协作奖和最佳纪律奖。在一片欢呼声中,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分享着劳动的快乐,品尝着劳动的甜蜜,交流着成功的喜悦!后来,在与家长交流时,家长都在感叹孩子真的长大了,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

我想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们还会收获更多!

三、表演中展示技能———交流感恩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国茨基曾讲到表演教学的好处:一是由孩子自己进行,有直接生活感受;二是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

一次家长会后,小佳的妈妈告诉我,小佳在家从来不收拾自己的书桌,什么东西用了就乱扔,用时找不到。在班上针对这样的情况做了调查,有1/3 的孩子有这样的习惯。于是,我设计了“我是整理小能手”的表演活动。事先挑选几个比较会整理内务的孩子,先让他们把教室里电视柜里的东西整理一下,并教给他们一些技巧、方法。训练比较娴熟之后,让他们分工整理卫生角、图书角、电视柜、书桌……在小能手一边整理一边介绍的过程中,其他孩子也受益匪浅。整洁干净的卫生角、整齐有序的图书角、分类明晰的电视柜一一展现在眼前时,孩子们意识到学会整理、收拾自己的东西,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

四、实践中发展技能———享受感恩

第9篇

关键词:劳技;实践;劳动热情;劳动经验;劳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9;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04-01

实践性与创造性是劳技的显著特征,劳技教学始终要基于实践追求创新,让学生主动实践,在亲身实践中体验、领悟和建构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创新精神,积淀劳动素养。本文作者在多年的劳技教学中构建出了一套基于实践与创新的劳技教学三步曲,现以“翻盖垃圾桶”教学为例探讨这套简单实用的教学操作策略。

一、 巧设情境,催生劳动热情

学生劳动情绪的高低影响着劳技教学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动手劳动的热情,教师在劳技教学中巧设情境,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激活劳动细胞,催生劳动欲望。例如,在教学“翻盖垃圾桶”一课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某市小学劳技创新大赛的现场视频,视频中参赛现场可谓热火朝天,选手们的劳动热情高涨,一个个挥动着小手忙个不停,用巧手制作出了一件件新颖精致的作品。接着,教师把画面锁定在翻盖垃圾桶的比赛现场,引领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翻盖垃圾桶,观看选手演示讲解翻盖垃圾桶的使用原理和特色价值,学生不禁为这么神奇的垃圾桶而惊叹。看到学生对这些有趣的翻盖垃圾桶产生了兴趣,教师就说:“这些款式新颖、功能多样的垃圾桶如果能够摆放在我们的教室或者家中的房间内,一定非常不错。”教师的话进一步挑起了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的欲望,那些原先怕动手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于是,教师趁机说:“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动手做一个翻盖垃圾桶,相信同学们亲手劳动的成果一定会更有价值。”就这样,学生们的劳动热情被点燃了。劳动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轻松有趣的劳动意境,让他们觉得劳动既好玩又有价值,催生了他们亲手劳动的热情。

二、倾心实践,积累劳动经验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引导学生倾心实践是劳技教学的第二步,也是劳技教学的核心环节。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劳技知识、劳技能力的获得与劳动经验的培养需要在动手实践中历练与提升。劳技教学离不开实践,脱离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劳技教学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塞西尔认为:“一克的经验抵得上一吨的理论。”劳动经验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宝贵财富,是走向成功之路的捷径。一些学生害怕劳动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缺乏劳动经验,感到劳动烦琐、无趣,从而滋长了厌倦劳动的情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投入与产出往往成正比,劳动经验来自真实而深刻的实践活动,学生倾心投入劳动实践,才会获得有效的劳动经验。为了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与倾心度。在教学“翻盖垃圾桶”一课中,教师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开展合作实践,各学习小组通过观察讨论,模仿视频中选手的作品,探讨出翻盖垃圾桶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接着,教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倾心实践,教师鼓励小组之间开展竞争:“同学们,让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心灵手巧,看一看哪一小组的作品最成功!”教师的话激励着学生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增强了他们参与劳动的意识。在活动中,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人人动手操作,在精诚合作中完成了制作任务,获得了宝贵的劳动实践经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劳技教学要基于实践,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知行结合,锻炼和提高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他们才会乐学笃行。

三、 展示碰撞,擦出创新火苗

提高劳动价值的根本在于提高劳动效率,而提高劳动效率的出路在于技术创新。因此,教师要创新劳动技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水平。劳技教学要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宗旨,促使学生不断创新劳动技术,创造劳动成果。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创新,教师给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舞台,让他们在互动中碰撞,从而摩擦出创新的火苗。例如,在教学“翻盖垃圾桶”一课中,教师着重组织第三个环节的教学――展示碰撞。在学生制作完毕之后,教师在全班开展作品展评活动,让各小组依次展示作品,介绍垃圾桶的特色,交流制作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其他小组学生则在观摩和聆听过程中对作品进行点评(评价垃圾桶的优点与缺点),并且提出改M建议。展示平台给学生碰撞思维与交换思想提供机会,有的学生对垃圾桶的造型提出了新的想法,有的学生对垃圾桶的功能进行了完善,有的学生还建议制作成大型的翻盖垃圾桶用于校园垃圾的收纳,以改善校园的环境。在学生充分碰撞之后,教师还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二次制作,以制作出更多先进的翻盖垃圾桶。

四、结束语

实践与创新是劳技教学的灵魂,劳技教学贵在实践中创新。因此,教师在劳技教学中要基于劳动实践,催生学生的劳动热情,点燃学生的创新火种,使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10篇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严格管理,严谨教学;我们学习理念,快乐实践;我们默默耕耘,但求收获。在王校长、苏校长、殷校长的领导下,我校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发展,再创辉煌,建设一只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下面就本学期我校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引领,促进理念提升。

1.行政领导率先垂范,扎根一线。

每位管理干部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负责部门管理工作的同时,多数担任主要学科教学工作。王校长百忙之中,接任六年级毕业班,并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让毕业班成绩稳步提升。德育处周主任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同时,又跨学科兼任一个班语文教学工作。教务处陈主任担任一个班班主任及数学教学工作之外,还兼任一个一年级教学工作。学校的领导这样勇挑重担,给老师们做了很好的表率,为学校师德师风融入一股强大的活力。管理干部们除出色完成自身教学工作外,她们能站在课程改革最前沿,引领全校教师投入教育教学。她们主动听课,指导、参加教研活动、深入教师课堂听课,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反馈,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有划伤提出整改意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尽自己一份力。

2.加强校本培训,提升观念。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感受到一种压力和挑战,为此我们在更新教师观念,适应新的课程标准上下大功夫,通过开学初的教师培训及每月全体教师工作会议,组织老师们对教育法规、师德师风、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学习,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每月评选优秀教师,营造氛围。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制定了优秀教师评选方案。每个月评选教育能手和教学新秀,带动教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工作做风,从而涌现了一大批关心学校、关心学生、潜心研究的优秀教师。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

二、依托教研活动,优化教师素质。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我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

我们的教研活动有以公开课为契机,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在评课环节中,大家推心置腹,毫无保留,畅所欲言,既增进了教师间的团结,又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教研活动有以提升教师基本功为主要目的的读书交流活动和教师朗诵比赛。比赛由教研组长主持,各学科比赛精彩纷呈,气氛轻松活跃,并及时制作宣传视屏。基本功大赛,不仅展示教师风采,更促使老师们夯实专业基本功,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的步伐。

我们的教研活动还有通过集体备课磨课展示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讨活动。通过备课组的打磨,逐渐改变灌输的思想,以新课程的改革为基础,转向以学生为主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的教师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但以小组合作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已经基本成型。

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本学期,我们参加了四月份总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也参加了五月份茅箭区教育局组织的小学“金烛杯”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学竞赛活动。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英语组还参加了湖北好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虽然是个别老师参加,但背后是整个教研团队共同努力的过程,大家共同策划、设计,解决打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所有这些活动的而开展,不但提高了这些参赛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带动了全校教师积极参加,提高专业知识。

第11篇

【关键词】鸡尾酒创作;项目教学; 高效性

职业教育中,创造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鸡尾酒创作是调酒师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调酒中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普遍缺乏创新实践经历,因此,构建以创新实践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创新实践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并从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项目教学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项目教学法进行鸡尾酒创作教学,学生能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创新实践完成项目任务。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得到最大优化。其教学的高效性主要表现在:

1 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获取更多知识与技能的机会

鸡尾酒创作项目教学一般需要6―8个课时完成,教学需要有实验室、调酒用具、实验酒水等。鸡尾酒创作的步骤是:立意、选料、制定配方,调制、装饰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每个步骤设计成一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和每个实验步骤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地寻求学习帮助,并通过用多种途径去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来完成任务。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需要经历学习模仿发现创新创造等过程。鸡尾酒项目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都有收获。例如:在“立意”的环节里,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选料、制定配方”的环节里,学生会更加熟悉基酒与辅料的搭配和比例关系,能够根据酒的密度的不同来设计鸡尾酒的形态;在“调制、装饰”的环节里,学生会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调和几种香气和口味近似的酒;应用色彩原理进行配色、调色;会根据酒杯的特点、容量、形状来设计鸡尾酒的造型;会制作形状各异的杯饰来点缀鸡尾酒……。这样的教学,在时间、实验、资源等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能够获取更多知识与技能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收获、成长。这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具有美学活动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鸡尾酒是集色、香、味、形、意为一体的艺术饮品,学生对鸡尾酒这种感性而具体的审美对象能够产生自主欣赏,自主创造的欲望。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鸡尾酒的色、香、味、形、意,让学生从视觉,味觉,嗅觉和心理上去感受鸡尾酒特有的诗情画意,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学生在经历了对美的发现、欣赏、体验和创造之后,其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美的熏陶下进行创作,学生能够把多种美的元素融入自己的鸡尾酒作品中,使之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鸡尾酒创作可以说是学生自我设计、自我超越、自我欣赏的美学活动,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美好事物通过创造变成抽象的、可以品尝的艺术,能够让学生通过设计、欣赏、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美学原理分析,鸡尾酒创作实践活动具有美学活动的超功利性、主体性和感性的特征。这种具有美学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具有突出的成效。

3教学突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创新实践过程和创新实践活动体现出来。人的创造范围是由人对自己的想象和认识所决定,想象力是人们思维是否具有创造力的标志。鸡尾酒创作中,立意(创意)是鸡尾酒的灵魂,好的立意能够让人进入美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会营造一种自由的想象空间来启发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浓缩成一个好词、一个佳句,再用酒的色彩、口味、质感、状态等来表现一个画面,一种景象,一种思念,一个故事,一个愿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命题的情况,设计一些话题和学生讨论来帮助学生确立创意。例如:1.《那片海》: 清晨我漫步海边,看到……,听到……;2.《守望爱情》:盛放薰衣草田野,紫色是……;3.《新感觉》:雨后的林中,清新的味道来自……;4.《灯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5.《高原明珠》:绿色象征……;6.《花季》甜味是一种……的感觉;7.《初恋》:酸味代表……等等。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确立创作主题,通过情景描述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语言撰写特色酒事,使学生学会用美的语言,美的方式表达自己创意。从而避免学生出现立意不高、主题雷同,缺乏个性,酒语枯燥等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鸡尾酒创新层出不穷,成为人们喜爱的时尚饮品。这种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的饮品,在体现地方特色和现代生活方式上具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各地风俗习惯、餐饮文化、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对学生进行创作启发和指导,会使学生的创作更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使师生的智慧变成一种有价值的成果,这会使教学效益超越了课堂的范畴。

4教学促进了师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项目教学的组织主要是以小组学习为单位,学生需要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才能完成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分析项目任务制定操作计划进行操作实践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形成自创作品评价项目成果。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掌握鸡尾酒创作的原理、方法和程序,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构思主题,如何制定和修改鸡尾酒配方,如何撰写特色酒事,如何推广鸡尾酒等。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如何应用知识与技能进行创新和创造。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指导和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也会有创新的灵感,创新的思考,会在学生的创新中得到教学启发,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去创新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过程。

项目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相长,鸡尾酒项目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需要有完善的教学实验设施,需要教师有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实践经验,才能把握好教与学关系,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培养的目标。希望这种教学方式能为同行提供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提升

自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在2005年、2012年相继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基于使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长效性以及健康有序地发展,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和湖南铁道技术学院两所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深化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5年、2012年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分别相继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内以吴满意、张兵亭、冯素玲、徐梅、王辉和王小云等学者将共青团组织联合其它部门开展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按其内容可基本分为六大类型:专业实践模式、社会调查模式、公益劳动模式、志愿服务模式、技能竞赛模式和勤工助学模式。各高校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实践+课题调研”模式、湖南科技大学的“334模式”、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社团知行统一”模式等。在国外,马奇柯等国外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研究,将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分为见习实习模式、社会服务模式、“双元式”社会实践模式、劳动教育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等。在各高校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有美国布朗大学的“必修学分”模式、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真实教育”模式等。

2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意义

深化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不只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育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高素质和培养全方位创新人才的必然需要。如何使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如何建立和维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如何保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如何实现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长远目标,只有解决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四个问题”,增强“四性”,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提升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长效机制。笔者个人认为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存在“四个问题”,增强“四性”:一是解决管理混乱、职责推诿、队伍不健全问题,保证工作长效性;二是解决主题凌乱无序、缺乏规范问题,实现工作目标性;三是解决活动流于形式、效能不高、缺乏考核评价问题,增强工作实效性;四是解决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确保工作的可持续性。进而直接推动高职学院团员青年人才培养素质的提升。本课题的研究,必能为高职学院大学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一次有益的探索,同时,必将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工作体系和高校育人体系,丰富和发展高职德育理论。

3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

为了解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活动普及现状,以一斑窥全豹,获取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会谈以及走访等多种形式,并综合假设法、内容分析法等论证方法,于2015年4月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和湖南铁道技术学院主干道、教学楼、公寓楼、田径场附近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即时收回。调查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学校、就读年级等;第二部分是为了解被调查者对共青团社会实践普及情况而设计的题目,涵盖了对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的动机、以何种形式参加、相关兴趣、遇到的困难、提升的能力和活动后的收获等方面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以及对实践的态度以及收获等题目的设计采用封闭式方法,对每一道题都给出几种答案,被调查者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第三部分是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开放性题目,旨在探索和提升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的理念。调查问卷随机抽查。在二所高校各个教学楼、田径场、绿荫道、宿舍楼附近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并即时收回。整个调查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共收回928份,回收率为92.8%。

4调查结果分析

(1)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与目的不同。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不同的目的与动机,从调查中了解到其动机大致可为以下几项,分别是提升技能、为就业积累经验和服务社会等,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动机以及目的的选项区分度差距不大,有31.5%的学生是为了提升技能素质,有24.2%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有20.7%的学生是为就业做准备使就业更具竞争力,有15.6%学生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其余的0.8%是抱有其他目的。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自己而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这是他们参与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与目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有很多学生觉得,无论初衷是出于服务社会或是提升自己的动机,在参与到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这两个目的会相互融合和联系,换句话来说,不同的两个动机会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达成一致。(2)学生参与面不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学生中只有78.2%的学生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其中,4.6%的学生参加过思想类社会实践活动,18.3%的学生参加过文明类社会实践活动,7.2%的学生参加过心理类社会实践活动,35.5%的学生参加过文化类社会实践活动,53.6%的学生参加过职业类社会实践活动,可见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某些类型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够,积极性也不高。(3)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方式有待提升。一是吸引力不够,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创新,不能吸引多数学生参与进来。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如局限于QQ、海报、通知等。三是模式单一,如拘泥于“三下乡”和物质扶贫等传统活动等。四是专业指导不够。如社会实践活动中缺少专业指导老师辅导。(4)活动经费投入不足。在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哪些问题中,61.3%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年下拨的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较少,其中包括企业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进社区、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项目多,开支经费多,资金投入不足是主要问题。(5)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68.6%的大学生认为,在开展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帮助联系实践单位,并提供相关专业指导。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除了班主任和大学生辅导员进行活动管理和指导外,很少有任课老师和专业老师参与进来,并开展前期辅导和相关专业指导,这就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5调研思考和建议

5.1优化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宣传方式

一是要在高职院校活动中建立多样式和有效的宣传方式,学院团委应在活动开展前、活动开展中,充分利用学院广播站、团委网站、团委微信公众平台、团委微博、团干QQ群等多种新媒体,并定期进行学生座谈会,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实践活动心得分享会、典型表彰会等会议,对在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集体进行新闻报道,同时将活动中优秀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经验收获进行宣传,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共青团活动的关注率,同时扩大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并将实践活动中的正能量进行传播。二是完善更多层次的动员方案,团委应对学生参加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多层次动员。通过发挥好学生党校、社团联合会、系部团总支、学生支部的作用及影响,各方面都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并以学生干部为模范带头的作用,将学生与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的亲身经验分享,培育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学生与学生的分享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5.2打造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特色化、品牌化、多元化机制

一是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项目,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仅限于常规志愿服务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传统类型活动,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情况,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品牌活动项目。比如,华南理工大院团委与招生办共同举办“宣传华工,感恩母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其优秀毕业生返回所毕业的高中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办学所获成果等宣传资料,召开感恩座谈会、并发放宣传资料、使用PPT现场展示等方式宣传华南理工大的优势,展示硕果,扩大学校的招生影响力与知晓率。又例如该校的团委与校友办共同举办“感悟梦想,访谈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采访不同专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年龄的杰出校友,展现他们努力拼搏、成长成才的艰苦奋斗历程与对感恩母校的深厚感情,从而来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努力拼搏、奋发图强,积极投身于学院建设与自身的发展。根据案例,让我们了解到,在高职院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再是以往一成不变的活动模式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推进了我们在与活动中的开发,创新的模式,也只有根据当代社会的情况而进行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好地打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的专职品牌项目,同时在对于学校活动开发的模式中,只有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创新与开发同时进行,才能更为有特色、有质量、有品牌地开展活动,也能更好地将共青团实践活动开展得更为充分。二是将学院的专业特色与社会实践模式相结合,目前学院开展活动多是以社会实践模式以不变的主体,但是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忽视了大学生具有专业特色的特点,而在社会实践中融入专业特色的知识,便能让更多对专业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到活动中来,从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更好地将专业与活动相结合,让活动的模式不在单一,更加具有多元化,并且让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例如,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科专业较多,共青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地设计实践内容与形式。像这种带有专业特色机制的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三是将“学分制”融入活动。在建立了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同时,学校应该将考核制度融入其中,实行“学分制”考核制度,是更好地将学生与活动挂钩,可以通过选修课、奖励措施、素质拓展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活动中应该完成的任务,同时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中,完成课堂上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以个人、团队的形式进行拓展,让“学分制”与学生日常的学习挂钩,并有辅导员进行考核,从而将对于共青团的育人机制进行有制度地开展,并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与“学生制”相结合。学院团委每学期向系部开展一次登记,让学生参与的活动有登记,有证实,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融入进学生的大学生档案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具有确定性的依据。

5.3在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活动中建立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共青团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因此在活动中应该建立有效的长期保障机制,比如活动的经费、活动地点的安全性等因素,学院团委应该制定一套体系的保障措施,对于经费的问题除了向学院进行申请之外还可以进行向外来的商家寻求赞助,但是一定要确保赞助的高质量。同时学院团委应该密切地与各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共同寻找每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集中的讨论,研讨,建立一套有系统化、制度化、多元化的保障机制,确保活动的各种问题可以及时地解决,同时关于涉及经费的问题要拓展活动的方式,将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补助向结合。利用周边的各种资源为活动进行“换血”。

参考文献

[1]罗敏.对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环节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2]梁康建.高校共青团“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思考[J].高校管理,2013(7).

第13篇

摘 要:在生态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变革随之加剧,这对我国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时展,创造一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生态教育应运而生。生态教育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了使生态教育这一理念在教育体系中得到更好地贯彻实施,笔者主张从生态校园、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实践四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

关键词:生态教育 生态校园 生态德育 生态课堂 生态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前进,社会变革也随之加剧。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教育体系也不断地进行改革,试图寻求一种适应时展,同时也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新型教育环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生态教育应运而生,它不再仅仅停留在坏境教育这一层面上,而是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理念――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在目前生本教育的大环境下,生态教育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生态教育这一理念在教育体系中得到更好地贯彻实施,笔者主张从生态校园、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实践四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教育体系。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1、生态教育的内涵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这里所说的生态教育不仅仅包含环境教育这一内涵,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按生态学的教育观点,克服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的不足所产生的新型教育理念。生态教育的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教育和受教育的人,尊重他们的内心发展要求。其目标是为了营造和谐的、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氛围。

2、生态教育的特征

生态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自然性。“生态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对生命过程的一种体验。对教育者来说,“生态教育”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无污染的精神状态;对学生来说,生态教育是一种动力之源,是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历程。[2]其次是人文性。生态教育的人文性,即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具有现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意识。所以教师应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化学生,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和人性教育的融合,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再次是和谐性。生态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师生之间民主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心灵的沟通与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继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生态教育从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理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一种自然、和谐、人性的成长环境。

二、开展生态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以客观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强调教为中心。当然,教学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良好的“教”对于良好的“学”的重要作用,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却以偏概全,忽略了学习者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略了学校学习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联系,由此导致了学习环境的生态失衡。学校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学习的主导形式是个体型的,是个体的认知活动;而与之相反,绝大多数的校外活动,无论是专业工作,还是休闲娱乐都是发生在社会系统中的,强调合作,是社会性的,共享的的认知活动。[3]

2、学校内的学习是纯粹的心智工作,而在学校之外,人们所从事的大多数心智活动都需要工具的支持,注重利用工具解决日常场景中的问题。

3、学校环境下的学习主要是以符号为基础的,概括化的,脱离具体情境的,强调抽象推理,而校外学习则往往总是发生在一定的背景情境中,强调情境化的推理。

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生态教育发展。这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是一种符合新生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一种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着眼于孩子心灵与人格健全的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来说是一剂清醒剂。我们呼唤“生态教育”,作为教育者更应致力于推动教育“生态”地发展。[4]

三、构建生态教育的策略

1、生态校园,让校园处处洋溢生命的气息

生态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发展到现在,人们对生态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于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而是已经从自然科学发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校教育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要使其文化传播得以延续和稳定的发展,同样也要考虑到生态的问题。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子生态系统,而校园作为教育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其生态主要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物理生态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建筑、学校布局、绿地、景观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决定师生的活动和行为。例如:在科研教学区,绿化改造的目的是为广大师生创造安静、幽雅、舒适、美观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因此绿化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增加植物种类而丰富该区植物多样性景观,同时通过增加具有文化内涵的雕塑和建筑小品而提高该区的文化品味。而体育活动区周边的绿化则应以创造荫凉的环境为目的,树种以常绿树为主,适当配置速生落叶树木,如马褂木、水杉、椿树等。[5]

二是广义的文化生态:教育传统、教育特色、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的学术活动等。例如:可以建设与学校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事件和人物的纪念性小区,采用文化长廊或浮雕文化墙的形式,使之成为校园内的一个重要且具有文化内涵的风景点。此外,学校应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可邀请校外名人学者来校交流讲学,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等,开阔视野,创新思维。

2、生态德育,让良好品行浸润孩子心田

生态德育,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道德教育。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尊重学生生命主体、创设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开发个体的生命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合理高效地利用每一寸空间,例如:在主干道旁设置文化长廊、文化橱窗,在楼梯口、建筑物的墙壁上布置警示语,此外还可以在校园里适当放置名人雕塑等。学校可以结合社会与教育的需求,安排文化月,并及时更换主题,丰富文化宣传内容。这样把绿色教育、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均融入课堂教学中去,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其自觉地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和谐。

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学校注重将健康向上的理念渗透到德育活动中。首先,学校应创建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开设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次,学校秉承“每月一主题,周周有安排”的理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课余活动。每年一度的运动会、文艺会演、大合唱等,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科技文化艺术节,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组织广播台、志愿服务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新时期师生关系大讨论、生生关系大讨论,融洽了师生关系;传统活动、师生节日活动(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中,师生互动,在娱乐中形成了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还组织篮球队、乒乓球队、电脑网页制作、英语口语等兴趣活动小组。

3、生态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去参与。

生态课堂追求的是让学习成为常态,成为生命生存的需要,成为提升生命质量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减轻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学校生态课堂积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宽容的师生关系,而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从教师的传授转变为学生的体验。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思想碰撞而充实,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目的。课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权力控制的讲堂,也不是教师施展教学表演才能的“独角戏”,而是一席心灵间的对话,一段通往创造的旅程,一束智慧燃放的火花,一片来自心底的呵护。

学校的生态课堂突出三个特点。一是本真和谐。“本”是指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是指课堂教学的真实及师生的真诚;“和谐”是指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的、自然的、生活的、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被吸引、被感动、被激励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引领学生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本真生命的超越。[6]二是深入体验。生态的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反复的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进行内省体擦,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三是生命灵动。课堂教学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且还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得到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所以生态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师生灵感相互交织、思维彼此碰撞的课堂。

4、生态实践,让学生的智慧从实践中进发

学生在校园中收获的丰厚的知识、健康的心理、探索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他们获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带着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获得更加完整幸福的人生。因此,学校不应只是书斋和学府,更应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学校应注重加强“生态教育”实践,不断丰富“生态教育”的内涵。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学生一些时间的劳动技能,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生活常识教育,使学校教育与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重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劳动中受到多方面良好品德的熏陶,达到增智、益美、长技、精心的教育效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研究生指导教师:耿红卫

[基金项目] 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网络社交与青少年人格发展研究”(批准号:2012-JZ-002

参考文献

[1] 乐波.思想政治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教育[J].孝感学院学报,2012,(1):88.

[2] 陈水平.对幼儿园实施生态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10):23.

[3] 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0.

[4] 黄静敏.我们需要生态教育[J].教研论坛,2005,(1):76.

第1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05-03

素质教育是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和社会长远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尊重个性人格、开发智慧潜能、促进主动发展、培养态度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学校、社会与家庭的配合推进。构建“小学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模式是探索学校、社会与家庭合作育人机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于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小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价值追求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在启蒙教育的小学阶段,破除应试教育的束缚,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是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初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饱受诟病,“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根本所在。应试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脱离社会生产实际需求的教育倾向,既违背了学生自然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也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为此,政府着急,学校纠结,教师困惑,家长焦虑,学生郁闷,社会迷茫。

实践育真知,实践强素质,实践出人才。自古至今,实践促成才的例子举不胜举。古有李时珍,学医写典周游各地,他历尽千辛万苦先后走访现今的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安徽、江苏、河南、河北等地,亲自采药,亲口尝药,亲笔记药,最终完成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成为造福千万患者的一代名医。今有莫言,因受“”影响小学五年级辍学,放过牛,讨过饭,做过临时工,后参加,做过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也在部队喂过猪、种过菜。他感悟生活,笔耕不辍,先后写出《红高粱》《蛙》等多部(篇)文学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人民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急需实践平台支持,构建小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重要价值为之凸显。首先,社会实践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搭建锻炼平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家长和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在学校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不再满足于仅仅接受书本教育。学生对社会生活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兴趣特长,需要接受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高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通过亲自组织、策划、参与各种活动,兴趣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真正实现全方面发展。其次,社会实践促进校内外共同育人格局形成。坚持长期的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能逐步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其品牌能在社会中赢得美誉,能与家长建立信任,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大的吸引力。社会实践教育和校内教育教学紧密相联,社会实践效应是激发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外部动力,起到提高校内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作用。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联合育人,形成合作育人的格局。第三,社会实践契合了小学教育新课程综合改革的要求。学校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和优化富有自主性、活动性、社会性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正好能发挥社会教育的优势,使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内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还能把学到的知识带到社会中实践体验、充分吸收。

二、“小学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模式建构例析

正是基于上述的价值追求,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步构建了富有特色的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

模式的名称为“小学生・大课堂”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以下简称“小学生・大课堂”模式)。“小学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小学就读的孩子们;二是指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面前,每个人都是微小的,都需要在社会中虚心学习、实践成长。“大课堂”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素质教育的课堂不仅包括教室、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社会,教与学都不能脱离社会,课程教学必须是校内外课程的统一;二是指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环境,学生要在这个大环境中实践锻炼,经受社会考验,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小学生・大课堂”模式的主要做法如下:(一)活动时间安排。每周有半天或两周有1天教师带领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星期五下午或星期五一整天,既不影响校内教学也不占用师生双休日。(二)主题内容设计。学校以学年为周期,每个学年设计一项主题内容,一年级为走向自然,二年级为走向文化,三年级为走向科技……这些活动内容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强调有效开发和利用本地社会教育资源,注重提升学生的素质。例如,一年级的主题是走向自然,学校从南宁市园林局了解到,我市现有14座街心公园,各有不同的景观,教师就在一学年时间里组织一年级的小学生逐一游览14座街心公园,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绿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激发他们树立好好学习、建设美丽南宁的理想。(三)活动组织管理。第一,宣传动员。学校首先在全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中开展广泛细致的宣传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让他们了解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分管这一方面的副校长还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进行说明,消除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误会,疏通部分家长以为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影响学生考试分数的心理障碍。教师、家长和学生思想上达成共识是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第二,组织和管理。“小学生・大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以校长、书记为总指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指挥长,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作为主要成员,其他任课教师和行政员工为辅助力量。全体教职员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第三,组织协调。我们统筹安排、全面协调。对内我们紧凑、科学地安排各科目课程,教师致力于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对外我们处理好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实践单位、社区、家长等各方关系,构筑和谐的互动空间,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第四,安全和经费保障。每个班每次外出实践,学校都派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至少两人全程组织跟班,同时还招募5位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7位成年人全程负责,学生的安全得到较好的保障。活动所用的交通工具,先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和交通警察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后才向公交公司租用,司乘人员的证件也先由交通警察部门查验核准,确保交通运输合法安全。活动经费由家长缴纳班会费为主、学校适当支持为辅、社会赞助为补充,所有活动开支均由各班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志愿者统收统支,学校不直接介入。第五,活动资料整理。每一次实践活动和每一个学期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都分类收集整理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有关资料。学生方面的资料包括学生制订的计划、采访记录、交流材料、照片、总结心得等;教师方面的资料包括教师计划总结、对学生材料的阅读札记、批阅记载、指导建议等;家长方面的资料包括参加活动心得、活动建议、实施过程的监督意见等;社会方面的资料包括实践单位介绍、接受采访谈话记录、实践单位的评价、活动建议等。

“小学生・大课堂”模式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小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锻炼了意志,强化了学习动机,增加了审美体验,培养了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能力;家长们更加了解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理解了学校突破常规设置“大课堂”的用心,增强了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共识,感受到参与活动合作教育孩子的愉悦,从而更加信任学校和教师;教师们活化了专业科目的知识,提高教书育人技能,密切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也得到愉快的合作体验;学校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大课堂”育人思路,整合了学校与社会的综合资源,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得到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和社会的理解与好评;社会也通过这个模式平系了学校,参与了教育,与学校合作共赢。南宁市民主路小学的“小学生・大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成效显著,几年来多次向教育局、教科所等上级领导汇报,与区内外的教育同行交流,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好评。大家认为,此举在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义务教育改革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生・大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实践思考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小学生・大课堂”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引发了笔者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些思考。

第一,更新理念,实践活动课程化。不少学校都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但大多是临时组织的,不够系统化、主题化和科学性。教育者必须要在观念上认识到,社会实践不是为了强化应试教育提高应考分数,而是为了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小学生・大课堂”模式就是以“激趣、启智、悟理、导行”为基本理念,遵循整体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从师资投入到系统协调,从主题内容到开展形式,从时间保证到经费保障,全方位、全过程、全配套使之课程化。

第二,准确定位,循序渐进长期化。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其实践活动不可能像大学生那样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要求。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只要能逐步在感性认识上多一点了解社会,在知识学习上多一点结合社会,在情感上多一点喜欢社会,在行动上多一点亲近社会,就是有所收获,就是成功。教育者必须坚持循序渐进长期化实践活动,促使实践活动从量变到质变,慢慢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

第15篇

Wang Zengqiang;Chen Kaijun; Yang Weijun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咸阳 712000)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本文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生产实习为案例,剖析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案。

Abstract: Taking production internship of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analyzed problems in production internship and then put forward measures and case.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机械制造 生产实习 职业素养 共盈机制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machinery; production internship; professionalism; total surplus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35-02

0引言

生产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在生产现场以工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工科的多数专业在教学计划中,都要安排一次或几次生产现场实习。因此,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的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解决生产实习中的问题,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值得教育、教学管理者和诸多一线实训教师研究、探索。本文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称陕西工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生产实习”为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1实践教学的两个平台

陕西工院作为最早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经过60年的发展,学院定位准确,紧扣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中心的教育特色;明确定位为“教学培训型高校”,逐步形成了“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在实践性教学中,形成了以“精练实用的教学与快捷有效的培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有两个支撑平台,一个是工业技术中心,另一个是校办实习工厂,工业技术中心以培养基本技能、中级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主要工作目标,校办工厂以系列万能工具磨床的生产、学生的生产实习为主要工作目标。

2专业生产实习中的主要问题

陕西工院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按照实践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进行6周轮换工种(车、铣、钳、磨)技能实训教学,第二学期进行固定工种实训教学,经过固定工种专业实训后,再安排学生下厂进行专业岗位生产实习,也称顶岗实习前的三部曲:轮换工种实训固定工种实训生产实习。轮换工种实训、固定工种实训由工业技术中心组织和安排实施,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生产的基本技能;专业岗位生产实习由学院校办工厂机加工车间实施完成,目的是为顶岗实习夯实基础,在进行顶岗实习时能尽快进入角色。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生产实习效果较好,基本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即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只需进行短期适应培训或不进行培训就能单独进行顶岗生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探索和实践。

2.1 学生对生产车间的性质认识不足车间是生产一线,工人师傅是以完成工时定额为第一要务,工时定额完不成,个人当月的经济收入将受到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生产计划的配套。所以,部分学生感觉到,在生产实习中工人师傅对其态度比较冷淡,不如在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每天不厌其烦地给其讲解各类知识和手把手地教各种基本技能。由于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解决角色和位置的变化,对生产实习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缺少思想准备,就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生产实习时有少部分同学在生产实习的前几天,几乎只站在机床旁边看,或者看一些无关的书籍,整天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帮助师傅作哪些工作,也不知道如何与工人师傅进行技术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

2.2 学生期望值过高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一般都经过5~6周的工种轮换实训和3~4周的固定工种实训,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操作技能比较熟练了,生产实习不在话下,希望在生产实习期间大显身手,多干一些较复杂的工件;而工人师傅根据实际生产过程的特点,刚下厂的几天内,为学生安排一些辅助工作或加工一些简单零件。但学生就觉得师傅小瞧自己、大材小用。表现为:干活吊儿郎当,出工不出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由于思想上重视不够,加工出的零件就有废品或代用品,或者出现刀具损坏现象。这样,工人师傅对学生的操作技能产生怀疑,认为这么简单的零件都作不好,就减少让其上岗操作的机会。

例如:我院的数控系0708班同学在生产实习中,在圆柱形零件的一个端面上铣十字直槽,由于分度不准,制作了三件就报废了两件,并损坏铣刀一把,直接经济损失上百元。零件报废后,指导师傅对其操作技能的认可度下降。

2.3 学生专业技能不够扎实,缺乏职业素养根据陕西工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计划,在第一学期安排基本技能实训150~180学时,第二学期安排专项技能实训90~120学时,生产实习60~120学时。由于基本技能实训的课时总体偏少,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还不具备加工中等难度以上零件的操作技能。遇到稍有难度的零件就不会干,对加工工艺似懂非懂(机械加工工艺课程还未开设),又缺乏向工人师傅请教和交流的技巧,下厂生产实习的几个周,指导师傅基本不让其上机床操作,甚至出现拒绝上机床操作的个别现象。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也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由于现在招收的高职学生都是“80后”,其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的劳动教育和劳动锻炼较少,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刚到机加车间,看到地面油污,机器上有油、零件上有油,就会产生怕脏怕累情绪,知难而退,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由于本身的基本操作技能不扎实, 又缺乏职业素养,就间接地加大了学生与工人师傅间的距离,影响生产实习的效果。

2.4 生产实习单位的困难与工业技术中心对口接纳学生生产实习单位是学院校办工厂的机加车间。该车间是一个经济独立核算单位,每人每月的工时定额是260-280小时。因此,在接纳学生生产实习时有“三怕”。一怕出现安全事故,生产实习都是真正的生产过程,由于学生初次参加生产实习发生事故的频率较高,一旦发生事故,车间很难担负起责任;二怕影响生产。因为,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带班的师傅必然要抽出部分精力,一对一的给予指导,车间就担心搞生产实习影响生产,月底完不成生产任务,直接影响工人的经济收入;三怕出废品或损坏刀具。车间给一线工人都有废品率考核指标,如车工、磨工为0.2%,铣工为0.8%,废品率超过部分,要按本工序之前发生的加工工时费用和材料费用总和的40%进行处罚,且在年度考核和年终奖的发放中还有连带处罚。这样就影响了工人师傅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积极性。

3改进措施及建议

3.1 加强教育和管理为了使学生在有限学时的生产实习中,最大限度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应制定严格的管理、教育制度。在下厂生产实习期间,首先由工业技术中心主管领导负责对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安全、目的、要求、重要性的教育。从思想上让学生对下厂进行生产实习有明确的认识和的目标,做好遇到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知道遇到矛盾如何处理或求助的方法。由车间派一名专职实习教师负责考勤、岗位协调、师生关系协调,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由于学生在生产实习时,还比较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工业技术中心专门委派一名懂理论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负责工艺、刀具、机床、夹具等专业理论知识辅导,解决学生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为学生在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2 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

3.2.1 增加基本技能实训教学课时实践性教学是高职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程素质、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生产实习与其他实践环节相链接,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计划。以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为例,见表1所示。

3.2.2 增加实训教学经费投入目前,高职院校都存在实训教学经费不足现象,主要是日常开支投入不足,因为各类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原本紧张的实训教学经费更显得捉襟见肘。例如:因为铁矿石价格连年大幅上涨,钢材的价格也连年大幅上涨,其它辅助材料也有不小的涨价幅度,势必直接影响到学生练习基本技能的成本,学院应实时增加实训教学经费的投入幅度,增加生产实习费用,目前学院给每名学生制定的生产实习费用5元/天,显然过低。由于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工人师傅发生废品的几率势必加大。另一方面,学生由消耗性实训转变为生产性实习,不用再消耗实习材料给学院节省了材料费。所以,对于高职院,尤其是机械制造类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更应审时度势,加大实训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落在实处。

3.2.3 提高基本操作技能经过两轮机加工实训,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到生产车间后上手快,能够较快地和师傅融洽结对,从生产实习中获得收获较多。主要原因就是能较好地协助师傅完成生产任务,并且,出现的废品较少,损坏的刀辅具也少。所以,这类学生是生产车间欢迎的,且能最大限度地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因此,要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关键因素还是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就好像基本功扎实的运动员,就必然会受教练的重点培养,容易成才。

3.3 建立建全校企合作的共盈机制“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是陕西工院长期积淀形成的鲜明办学特色。在学校创建之初,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定要求,建成了校办实习工厂――咸阳机床厂。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品技术含量由低到高,产品结构由简单、单一到系列化,主要功能由单纯承担教学实习任务到既承担教学实习又从事产品生产的发展过程。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校办实习工厂与学院形成教学共同体、利益统一体,校厂同生共长、相辅相成。特别是1999年学院升格以来,学院又进一步明确了校办工厂“既出产品、又育人才”和“以产养教、以教促产”的功能定位,使其成为人才培养和生产经营的“两地、两场”,即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高科技产品生产场所和学生职业素质训导场所,构筑“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营造“产教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实行“双向互动”的运行管理方式,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为进一步大力推进和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证和软硬件基础。

但是,在实践教学的实施中,存在血脉不畅的现象。建议设立“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协调、指导、制定实训教学、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方面的政策、管理制度、监督机制等。使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明确,只有双方都找到利益的切入点和平衡点,才能有效地调动院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从而真正保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长期、有效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登洁等.高等职业院校数控生产实习方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0,(8).

[2]宋秀兰等.对提高职校《钳工生产实习》课教学质量的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3]刘文等.高校机制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甘肃科技,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