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范文

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

第1篇

而掌握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权力的人就是我们称之为“企业家”的人。无论是大股东或者职业经理人,只要其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决策权限,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企业家。因此,对于现在的中国,企业家可以分为几类:

一是国有企业的经理人,这些经理们掌握着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权;二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职业经理,他们也掌握着企业的实际经营权。三是民营企业(或以个人股份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的老板,这些人将股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四是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这类人比较少,他们接受大股东的授权,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而就是这只对美国企业走向强盛起决定性作用的“看得见的手”,在我国却难以完全发挥其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有著名教授提出这主要是我国缺乏“信托”责任的原因,可为什么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就偏偏缺乏这种信托责任感呢?

1、企业的目标与个人发家致富的区别

除了国有企业外,我国的民营企业都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如果把企业看成仅仅是个人发家致富的手段的话,那么离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相去甚远的。从我国企业在不断的投机中,寻求着没有竞争的所谓“蓝海”领域,可以看出,财富似乎成了企业家或经理人唯一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看到有钱的事就去做的话,说明企业家的真正作用还没发挥出来。如果利润成了企业唯一的目标,那么在一个价值观混处于断层的社会环境中,可以想象会培养出怎么样的企业和企业精神。

2、小农意识下的投资收益观

可口可乐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忍受了长达十几年的亏损,而最终打开中国的市场。这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讲,可以说是忍无可忍。对于现阶段中国的投资者,能在一年以上收回投资的项目,是少有人去做的。这种快速的投资回收观直接影响着中国企业的成长。为种观念,显然是受到了传统的小农经济下形成的投资收益观的影响。

3、竞争意识的匮乏

同样在传统的和合文化下,我们的企业缺乏真正的竞争意识,而这恰恰是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因素。在一个没有公平竞争意识的文化下,要培养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平竞争是不容易的。这种竞争意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

4、投机不是创新

在中国传统的斗争中,不守规则总是能得到好处。在对传统军事、政治思想的研究中,我们区分不出智慧与道德的界限。不守规则的成功往往被视为伟大的智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象韩信这样的“跨下之辱”的精神被视为美谈,难以想象这种精神会得到美国人或日本人的赞扬。正如中国人不能理解美国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为什么会决头而死一样,美国人也许理解不了中国人为什么将这么一个没有骨气的人视为英雄。在企业界,也就很自然的将投机的成功者视为揩模。这种投机本质上与创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企业的创新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投入,而不是在不停的转变中寻觅着轻松的挣钱机会。

第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统文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003-02

一、企业文化及其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重要性已为人所共识。沙因在1984年系统地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即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自此,企业家们开始陆续重视这个虚而又实的软竞争力。1981年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就已经关注企业文化,认为它是影子般的、既虚幻无形,又无法摆脱的企业竞争力因素。其他学者,如帕斯和阿索斯、迪尔和肯尼迪、彼得斯和沃特曼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纷纷发表企业文化方面的论述,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大都有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是受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管理、伦理、价值观等思想,世界各地的华人曾凭儒家商业文化传统、儒家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观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传统文化对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间的关联,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有助于指导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践。

纵览国内企业在企业文化的构建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即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理论和模仿国外的经验,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东西方价值观的很多差异,都是基于不同文化对待外部世界观的基本假设的不同,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精华,先天性的文化差异并不决定竞争的成败,但东施效颦,注定失败。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构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进而形成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诸多思想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给予我们以重要的智慧及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华夏族群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观法”及特殊的信仰与信念,即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内心的隔阂,肯定彼此的对话、包涵、相依、相成、相济。中文化的整体性的学说,充分显示了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它以和谐为最高的价值诉求,强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如儒家强调仁爱、克己让人、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无敌”;儒家主张以和平、公正、文明的手段来解决争端,推崇差异与兼容,协调“相似”与“相近”,以此实现一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富有弹性的人文旨趣,这是真正健康的世界文化。只有解决好共生问题,实现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才可能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这正是我们构建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中性智慧。中性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的资源,也可说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处事态度。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把“中”与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成为“中道”、“中庸”、“中和”。中性智慧的精义在于克服两极对立,达到天与人和谐、人与人感应、人与物协调。中性思维在中华文化精神中的重要表现是对“和”的价值追求,表现如下:一是以“和”的理念去认识自然;二是以“和”大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三是把“和”的理念作为一种辩证法。四是以“和”的标准去处世生活。所谓“和为贵”、“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思想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关系、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倡人与人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

3.中华传统文化在维持人的身心平衡、注重精神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儒家大力提倡求真、行善、崇美,使人类摆脱纯物欲的低级趣味。儒家的“身心和谐”、“义利兼顾”、实现“内在的超越”的思想,在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等方面,或许是一剂良药。技术与精神平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身心平衡问题。从儒家思想可以看出,人的本质是精神的,道德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所谓身心平衡的人生观,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相结合的人生观,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时重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将个人道德修养视为通往身心和谐理想境界的最佳路径选择。儒家主张以修身为本,辅之以道德教化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4.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未来人类生态文明重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是当今和未来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自然)人关系是其核心主题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力求探寻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把天人关系视为同源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包括:一是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二是强调自然界有普遍规律(天道),人也要服从此规律,阴阳相互作用的规律即性命之理,天(自然界)人尊守同一规律;三是强调人性即天道,人伦原则和自然规律的一致性;四是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境界就是天人和谐。对于古代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予以借鉴并充分发扬,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生命、仁民爱物的思想。如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同胞,而且要爱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环境。二是对生物资源顺时取用、化育并进的思想。如庄子提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告诫人们要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一致。《礼记・中庸》主张“参天地之化育”,就是参与自然创造和养育万物的进化过程,而非以戡天役物的态度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三是倡导放眼未来、为后人造福的思想。

三、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企业文化的措施与途径

1.充分发挥领导者的智慧和作用。在企业文化构建中,领导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优秀的企业家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互为因果,并行存在于一个企业。一个品格高尚的企业家,其人格力量就是这个企业的信誉、形象和文化资产;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本身就是这个企业充满活力的源泉。企业家素质代表企业素质,企业文化是优秀企业家品质、才华、慧眼、胆识等综合素质的扩展和放大;优秀的企业文化又以其成功后的自信,激励和鞭策企业家组织和带领全体员工在“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形成一种以人文精神为动力的激励机制,能使这个企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一些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确立企业的共有价值观念体系和企业精神,首先,应当对与本企业有密切联系的客观对象进行价值评价和排序,从中确定最具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同时,博采本行业、本企业、本民族以及国内外其他企业的优秀精神,并根据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要,融会成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一套企业理念。其次,要采用具体生动的表达方式或文字或图标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加以表达,使之简明、易记。再次,对既定的企业宗旨、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经常性地进行灌输、宣传和引导。最后,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发贯彻执行,使企业宗旨、价值观、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化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唯有长期不懈的努力培育,企业才能确定温度成熟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为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企业内形成民主、公平和自由的风气。民主自由之风已成社会主流。在企业内倡导民主,必将大大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必将非常有利于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骤力及战斗力的形成,民主和自由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人的尊严有时比生命更重要。因此,要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有必要高度重视员工的尊严,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满足员工的自尊的需要,而员工的自尊的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那么就极为有利于形成强烈的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进而形成企业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只有公平和公正地对待所有员工,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骤力和战斗力,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有公正、公正的思想和愿望,更要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民主合理的申诉制度作保证。

4.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能否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让管理亲和于人,让管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互相激发灵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必须培养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员工之间沟通气氛,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员工团结向上,使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产生亲合力。还要鼓励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使员工愿意为实现企业目标尽自己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传统文化 仁爱精神 义利观 中和之道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①成功的企业大多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文化缺乏活力,管理水平滞后,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能只照搬西方的理论和西方的经验。我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而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最为契合。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深邃的哲理性和经世致用的实用性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我国企业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吸收传统文化中有助于企业管理的精华思想,去芜存精,灵活运用形成有利于企业成长的优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同一性特质束缚了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沉积下来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往往反映的是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思想,因此,中国的企业文化往往具有同一性的特质。这种同一性的特质有助于企业管理中的层级组织的等级指挥和标准作业,调节制度结构和层级组织无法触及的非正式关系。这种同一性特质的根源在于消费需求的无差异性。中国企业过去长期处于计划体制的管理之下,企业无须考虑消费者需求,而今天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企业文化的同一性特质使得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很难迅速反应和跟进,束缚了企业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企业文化的刚性给经营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企业文化作为过去经验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现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巨大的阻力。因为企业文化所积累的虽然是过去成功的经验,但是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经济环境,由此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是所谓企业文化的刚性。企业文化刚性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文化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保守意识太强,因循守旧,导致企业文化出现钢性。

企业文化追求短期利益,诚信基础薄弱。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源自无意识层面的财富欲使得很大一部分人群在对财富的追求中只认可自己的权益,而完全不顾他人的权益,甚至不顾他人的生命。这种情况在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利润不择手段,对于利益特别是短期利益过分追求,使得各种职业道德沦丧的事件层出不穷,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事件、毒馒头、毒豆芽、墨汁粉条……当企业文化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时,企业的诚信基础就会变得异常薄弱,如果企业失信于公众,所追求的利润将变成空中楼阁。

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启示

“仁爱精神”中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儒家“仁爱精神”的核心思想就是“爱”,②“仁爱精神”中的五种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是以爱作为基础。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调节各种关系,企业与员工、消费者的关系,企业与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甚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爱”就是调节企业这一系列关系的剂。有了“爱”这个基础,企业就能理顺与员工、消费者、政府职能部门、自然环境的关系。爱的内涵在儒家思想之中也有诸多的阐述,“仁者先难而后或”“己所不欲,勿施与人”。③企业如果在经营管理中将“仁爱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才能实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义利观”与企业利益。在通常的观念中,一般认为儒家的义利观是扬义贬利,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儒家思想推崇的是义利并重,主张“义然后取,人不厌其烦”,而非统治阶级所宣称的“利而巧”、“君子耻言利”。儒家的义利之辨不是对利的否定,有不同维度的涵义,应当“见利思义”,面对道义与利益的冲突时应当考虑利益正当与否的问题。这对企业文化中的道德标准设置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道德与利益并非是对立的。“无奸不商”的企业是很难长期获取利益的。企业文化中蕴含正确的义利观,有助于强化企业的诚信基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真正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中和之道”中蕴涵外圆内方的和谐思想。儒家的“中和”哲学强调和为贵,“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这些都是“中和”思想的哲学内涵,在企业管理中“中和”思想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稳定的管理哲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风险与收益并存,追求最大收益的结果是企业将承受更大的风险。在时机并不成熟的时候一味追求收益,盲目增大风险,企业可能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和”有和谐之意。企业只有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才能保证自身的长远发展。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创造的财富是以牺牲自然环境,透支自然资源为代价。企业作为有史以来最具效率的组织,其本质是一种对投资者负责的社会契约。这种社会契约的履行和运作必须建立在自然契约的基础之上。如果企业的获利行为破坏了自然契约,企业与自然的矛盾超过了合理的生态阖值范围,钱财到头将只是虚幻一场。儒家的中和之道还提倡“忍辱负重”和“载道至远”,这种“吃苦”和“坚韧”的品质也是企业生长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品质。

基于传统文化视角下企业文化的构建

吸取“仁爱精神”的精髓,将情感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以“爱”为纽带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员工。当经营管理者以亲和的态度尊重员工、与员工打成一片,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企业目标。企业以“爱”为基础推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强化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将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思想传达给员工以获取员工的理解和认可,企业员工通过培训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这种以“仁爱”为内容的企业文化。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还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对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要以“爱”为基础尽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供给和消费者的需求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对于消费者的合理需求,企业应该通过提高快速应对的能力,协调组织中间各个部门的职能,以最大限度地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对于消费者不合理的需求,企业应该通过营销策略、广告宣传去引导和影响消费者改变想法。以“爱”为基础对待消费者的需求不是一味地盲目满足,而是“择善从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对消费者的关爱。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然环境,因此企业对社会、自然环境也有回馈、修复的责任。如果企业文化中蕴含“仁爱精神”,企业更容易认识到企业的获利与社会、自然环境有唇齿相依的关系,也就能够主动去关心,爱护社会以及自然环境。

“中和之道”所倡导的外圆内方有助于克服企业文化刚性。“中和之道”讲究避免两极对立,人与外部环境要圆融、协调。所谓外圆内方,“圆”可以减少阻力,代表着事顺人畅;“方”代表原则性的问题。当企业经营到一定时期以后,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组织僵化、行动缓慢、应变性差等企业文化的“刚性”,克服这种企业文化“刚性”需要企业在保持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吸收引进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文化,使本企业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企业文化能够容忍异质价值观,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创新。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帮助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才能保持稳定的业绩。在保持核心价值观念的同时,企业博采本行业、本民族或者其他民族优秀的管理思想、管理哲学,融会贯通形成多元化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就是“中和之道”所倡导的外圆内方。

企业文化中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诚信为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然环境的支持。根据儒家“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当企业通过赢利发展壮大以后,对社会、环境也就相应地拥有一份责任,这种责任并非法律和经济上的义务,而是受道德力量的驱使,主动去关爱社会,回馈社会。当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国家、环境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的利益应该服从后者的利益。这就需要企业文化中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义利统一,诚信为本。企业在各种经济活动中恪守道德原则,信守承诺。从短期来看,也许无法达到投资者期望的利润标准,但是树立了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这种无形资产无法用金钱计量,从长远来看,企业会获得更大的收益。(作者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的阶段成果,编号:09SA096)

注释

①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4页。

第4篇

时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为中国市场的开发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所初步证明;随着全世界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衷以及喜爱,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纪,也必然会随着中国语言文字的传播而勃兴,传统文化将不仅仅作为文化而传播,未来的中国式企业管理将会随之而兴。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把握好继承和发扬的辩证关系,区别精华和糟粕,依靠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结合时代特征,立足现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它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发展产生了持续而强烈的影响。自古以来便有了“仁、义、礼”只说,仁:讲求尊重、敬重,有爱人和安人知道。义:讲求经权变通之道;礼:规矩之学,讲求行为规范之道。

“仁”是以人为本,其核心为“爱人”正所谓“仁者爱人”“爱人能仁”,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之意。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最本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仁学注重人与人际关系,抬高人的地位,强调人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仁学就是人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学说。

作为现代企业,要想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应树立为民、为国,服务社会的企业理想,把仁爱之德施之于人民大众,真诚、友好地对待别的企业或客户,加强双方的沟通、理解和联系。企业在贯彻以人为本的过程中,要突出人的理想信念,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只有关注并指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必将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和认可。因为一滴水在大海中才能永远奔流不息!只有融入“大海”的企业家才能成就百年伟业。

“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义利观”是其思想的精髓,最根本的主张是“先义后利、以义统利”。

凡是功勋卓著、业绩辉煌的企业家,都非常注重“义”在企业行为中的作用和效果,把“义”视为企业精神支柱的主要方面,既谈赚钱又讲友谊,既注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舍小利而求企业大利,以期达到个体与团体的双赢。

现代企业水桶原理。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企业,人人必须团结一致,共同提升企业的短板,而不是只注重自己的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样企业的整体利益将无从保障,个人利益将无所存在,所以只有以义为利,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个人与企业双赢。

现代企业经营者可以把“义以生利”的思想转化成一种经营理念,在管理企业的活动中,就是精神价值创造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制约物质价值的过程。做到行为上的“取之有义”,实际效果中的“先义后利”。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坚持“义”与“利”相统一的原则,以平等、互利、讲信用为基准,就定能实现企业的兴旺发达。众多华商在致力于发展自己的事业时,都注重对待“义”与“利”的关系,力求使之达到圆满的统一。

“礼”通理,不单指礼仪,还指规范规则。

“礼”是外在的伦理行为与社会制度,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安宁的作用,强调的是要制定一套严密的法规制度,更强调的是法制与人本思想的结合。

第5篇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系统理念,其所包含的哲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为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它是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的综合反映和表现。

关键词:

现代企业;文化;关系

1企业文化的特点

1.1企业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企业文化是种自觉理性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1.能为企业经营活动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决策方向,对企业经营具有指导功能。2.持续推动企业知识更新、技术革新和保持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核心动力,对企业发展具有推动功能。3.深刻影响员工的思想、信念、目标、追求和价值观念,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发挥出巨大的整体优势,对企业员工具有凝聚功能。4.有一整套条文的规章制度,又有约定俗成的厂规、厂纪、厂风、厂貌,运用“刚柔两手”既改善企业管理。

1.2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整体、动态成长性思想,利于形成企业监督、激励、创新的系统成长机制,从而整体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3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提供正确的战略观企业文化战略观强调,企业不仅要竞争当前,更要着眼于竞争未来,要求企业要勇于创新、讲求合作、追求敏捷,提升现有竞争力,培育新的竞争力,不断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现在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立体建设。

2.1正确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具有文化的传承性,它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企业文化如不体现传统的优秀精神,便没有民族的特点,也就没有了根基。现在企业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继承与发展、否定与扬弃的关系,既立足于创新,又不割裂传统,使民族文化不断得到改造、扬弃、发掘和发扬,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2应确立起现代企业的新文化理念

2.2.1从”物本“到”人本”管理转变。物本管理的特点是重物轻人,把人当做物来看待,对人主要实行金钱等物质激励。人本管理的特点是人的地位、作用、价值被肯定,认为人不单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还应是企业的主体、最大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

2.2.2由经验理性想向科学理性转变。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尊重企业经营环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出发点。经验理性主义者往往不以实践为基础,习惯于以主观的意向推断市场的动向。

2.2.3有统一主义向多元主义转变。现代企业需要有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才能使员工为同一目标而奋斗。但是,把统一强调到极端,就变成均质主义,同构主义,就会使员工的思维方式变得单一、呆板、惰性,丧失自主性和独立性。

2.3我国企业文化的系统立体建设企业目标的改造,目的是确定现代企业的社会使命、经济使命和文化使命相结合的目标观。企业目标是企业为何生存的根本问题。企业哲学的改造,目标是培育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哲学,从民族哲学思维的深厚积淀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尊重科学、关爱员工应成为现代企业哲学的根本理念。企业价值观的改造,目标是培育现代企业具有生存、发展、意义价值相结合的价值观系统。企业价值观作为全体员工的一种共同信念,为员工提供了批判是非的标准,是调节人们行为及人际关系的导向体系,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基本途径

[作者简介]韦浩明,贺州学院人文与管理系副教授,广西贺州542800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069―03

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拥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念作铺垫。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贺州市工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实现区域工业化的基本途径。

一、区域传统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于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经济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具有本质差别,传统农业的劳动力,强调的是循规蹈矩,现代工业的劳动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取得发展。历史上,工业从传统农业中逐渐分离,经历了个体、家庭、手工业、机器工业等发展阶段,但是,无论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特别是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工业发展更离不开与农业的协调,离不开来源于农村的劳动力和区域人才的支持。这些来自农业的劳动者参与工业劳动,自然把传统文化的潜意识带到工作中,不管你是否认可,任何一个劳动者,无论工人、管理者、技术人员还是私营企业主、股份制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在工作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被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影响和约束着,会用业已形成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各种事物作出判断,决定取舍。因此,发展现代工业,不仅要考虑资源要素,而且要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成长的传统文化背景及其受影响程度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秉承族群传统文化和地方实际,贺州市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不少农民因此走出农田、乡村,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初步展示出贺州人民与时俱进、不甘落后、开拓进取、求强求富的精神风貌。然而,贺州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型上,加工型的不多;地域上集中于八步附近,其他县、乡的企业数量有限;规模小,整体效益不高。同时,由于资金、技术、人才因素的制约,主要生产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又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有鉴于此,贺州市政府依据“市场导向型、市场开放型、效益优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人民受益型”的新型开发模式,以“富民为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提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基地经济”的方案,逐步实现贺州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的目标。然而,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群众观念的转变与接受程度。因为“任何发展干预都是外在的,对农村社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想实现农村社区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其动力只能是来自社区内部,来自社区的人口――农民。看一看中国现有的农村发展典型,无一不是通过社区人口的内生能动性而实现的内源式发展。农村发展干预期望实现的就是农村社区的变化,一种正的变化,这种变化只能由社区人口来体现与实现”。因此,不仅要明确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而且更要重视区域传统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

二、实现区域工业企业化的基本途径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种地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最好的谋生手段,他们恋乡、恋土,又希望谋取新的职业来发家致富。现在,发展工业的机遇已经到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重组,那里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工资高,已经面临着某种程度的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制约,正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贺州与珠三角不仅有一衣带水的地缘优势,劳动力充足,价格相对便宜,而且还有传统文化相似的优势。从目前贺州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将来要达到的目标考察,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观念,提高劳动者素质

经济发展必然、也必须有文化作为基础和条件,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经济发展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各个族群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工业发展、富裕生活和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转变,实现由传统观念向市场观念、人才观念的转变。因为“价值观念的转变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传统文化循规蹈矩,思考问题和做事情总要看别人怎么做、有无先例,缺乏现代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创造和创新精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敢于突破传统的实用操作型人才的培植。贺州市劳动力资源丰富,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富足,欠缺的是劳动技术、技能。这与我国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农村群众和地方学校教育都以“升学”为重点,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多数情况下忽视学生将来生存技能的培养;学生不重视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养成,不愿意到技校去学习、培训,认为上技校没有出息。为此,转变观念,重视劳动者技术、技能的培养、掌握,是发展贺州工业进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的前提。目前,地方政府已经注意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对劳动者进行培训,但仅限于就业培训,忽视了发展的培训,对将来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缺乏合理的培训、培养计划。所以,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从在校生抓起,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中专院校,不能仅仅偏重于理论的空洞学习,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和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适当进行劳动技能训练,逐步培养他们将来从事工作所需要并符合客观现实的自知、知识、能力、态度和手段,作为初级人才培养的铺垫。二是加强成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技能。贺州的劳动力以农民为主,掌握的主要是农业劳动技能,要使他们从“务农”向“务工”转变,需要相应的观念与技能转轨,实现转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育培训。培训的着眼点首先是符合当地就业需要的短期训练,以增进群众的劳动技能为目的;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技术人员甚至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构建高、中、低档次合理的劳动力素质结构。

通过教育培训手段开发劳动力资源,目的在于破除农民的自然经济、农耕文化、封闭保守、计划经济等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效能感、时间感,增强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造就具有现代意识的群众集体。因为人是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还是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都需要通过人来实现,只有不断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才能促进生产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区域工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重视民营企业家的培植,构筑以民营经

济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传统文化通过影响人的思维观念进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贺州地处多种区域强势文化的交汇地,既有中原文化厚实、中庸的成分,又有岭南文化重利、实惠、商、新、实、活、变等特性,也有山居民族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这种文化整合的中心点在于培植一批民营企业家,通过他们带动群众、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以现有龙头企业、个体生产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者为基础进行培育。这些生产、经营管理者,一般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既能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发展生产,又备受地方领导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影响地方群众观念的潜力。政府在鼓励、扶持的同时,必须注意思想观念转变的引导。因为贺州市的企业家大都以广东的发展模式为样板,注重学习、模仿、转化和某种程度的创新,“上得快,转得快,变得快”。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地方传统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强,一是宗族观念的影响;二是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缺乏考虑企业生存、发展的长远视角;三是迷信落后,缺乏科学精神,唯我独尊。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必然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所以,增强创新意识,明白工业经济是技术大众化、产品单一性、使用长期性的,只要拥有相应的设备和材料,任何地方都可以生产的道理,这是培植贺州民营企业家的基础,也是成为真正企业家的根本要求。

其次,招商引资办企业,借用外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现劳动力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贺州市在招商引资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贺州传统文化的兼容杂合性,既有吸纳中原资金、技术的基础,又有承接“东厂西移”的岭南文化土壤,而且客家文化的海外联谊,有利于拓展招商引资的空间和范围。无论南下、西移,还是海外华侨、港、澳、台投资,都有相应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这里的大理石、锡、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林业资源得天独厚,都是招商引资的潜在资源。并且,通过外来企业落户,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贺州,有利于摆脱传统小生产者的心态,促进当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实现堆积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人数向发展中的乡村工业转移,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再次,从资源和技术角度出发,把生产种植大户逐步引导并最终向企业家过渡。以农业为主的贺州,工业化道路的演进,离不开农民这一重要群体的带头人――农民企业家的培育。贺州工业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冲击,而且要确保发展后劲,必须有内部力量的整合、发展、壮大,即内生型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造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从生成于民间、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不断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的生产经营者中选取、培植一批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来自基层,从事生产和创新的源动力来自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力量,必须依靠他们发展民间乡村工业和相关产业,通过他们诱导广大农民逐步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这种诱导,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其实质在于通过点、线、面结合,实现由农业向工业的逐步过渡。因为工业化的发芽、生根,离不开当地的人民群众,离不开当地的传统文化。因此,培植源于传统文化中具有创新精神的农民企业家,可以有效地把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经营模式同地方群众结合起来,间接推进贺州工业化的进程。

(三)利用血缘、地缘关系,培植乡村民营工业企业

乡村民营企业由群众自主经营,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种类型,可以是集体的、个体的,也可以是联户组合股份制的,甚至是合资、合作的。这种企业的兴办,往往以地方优势资源为基础,经营管理者善于利用血缘、地缘的优势把企业做强作大。生产资料来自地方,劳动力来自宗亲、血亲或者近邻,间接地把农业生产者纳人企业的生产服务中,促使乡村经济结构发生变革。“乡镇企业在运作中移植亲缘关系和家庭伦理规则作为自己的组织规范,毋须使刚刚进厂成为工人的农民经历适应现代科层制度的过程,并因此能大大降低在企业管理方面付出的代价。”“企业内部和村级经济的运作也(常常)遵循了亲缘关系规则,这具体表现为内外有别的佣工制度、劳动分工的差序格局和企业管理中的亲信原则与家长权威。”这种方式对于当前贺州乡村企业的发展相当适合。当然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肯定其遵纪守法、有难相助、睦邻友好的积极一面,又要防止其危害社会因素的产生。

第7篇

【摘要】在我国饭店企业文化建设中,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求适用于我国饭店业发展的思想内容与思维方式,把民族文化融入到我国现代饭店企业文化建设,有效促进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饭店;企业精神;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苏奕姣,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饭店文化、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饭店的舒适、豪华程度,而是转向能更好地满足其精神生活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追求以及体现在饭店经营中的企业文化底蕴。近年来,在我国饭店数量和规模以及档次的不断扩张和提高中,越来越多的饭店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但基本沿袭的是西方企业文化理论。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源于美国,它根植于企业经营管理特色时空内的民族文化之中,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求适用于我国饭店业发展的思想内容与思维方式,把民族文化融入到我国现代饭店企业文化建设,有效促进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天人合一”与饭店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饭店文化中最直观显现的部分,由饭店的环境、设施、用品及其产品等构成,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文化。一般来讲,它包括饭店环境文化、产品文化、设施与用品文化、标识文化。消费者对饭店的关注已经更多地由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以满足其轻松休闲、新奇有趣的精神享受,因此“豪华气派”也不再是评定饭店物质条件的惟一标准,而具有鲜明物质文化特质的酒店反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鲜明物质文化特质的营造离不开饭店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底蕴,也只有把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资源作为基础,饭店才能充分展示其独特的物质文化魅力,无形中就要求饭店外部建筑、内部装修、设施设备用品等能与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相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和烘托其主题氛围,从中国传统思维角度来讲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庄子追求精神自由,向往回归自然,认为人与天地自然的合一就是最高的生存理想和生存境界。庄子曾引用过孔子的话:“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木》)。而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根本宗旨是为入住者提供舒适和优质的服务,而人类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息息相通,唇齿相依,饭店的环境、设施用品等也要与自然相融合,才能吸引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也就是近年来所谓的“主题饭店”在国内外颇为流行的原因。例如,位于杭州西湖西侧山谷之间的法云安缦酒店就建立在原本一个叫“法云村”的古村落上,酒店把整个村子改为一间间酒店客房,酒店外部建筑、内部装修、设施设备用品都与原本的古村落融为一体,原来的茶场也被完好地保留下来,酒店俨然一个中国古代村落,虽然住宿价格令人咋舌,仍然吸引着国内外不少旅游者慕名而来,并使人流连忘返。

“ 天人合一” 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庄子·齐物论》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要做到“天人合一”,除了饭店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外,更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守自然法则。饭店作为服务型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一样在经营过程中占用、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由于近年来国内外游客数量激增,饭店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其规划、经营、管理等暴露出缺陷与不足,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和浪费问题频繁发生,饭店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环境保护对于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也相应地突出了对绿色环保的要求。因此,饭店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投入资金建设环保设施,减少能源消耗,合理布局设施设备,开发新型低碳环保产品,稳定平衡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互惠共生和经济高效健康发展。

二、“克己复礼”与饭店制度文化

饭店制度是饭店在组织、运营、管理等过程中一系列的规范和准则,是饭店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饭店制度文化是饭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饭店制度背后实质上是不同的饭店文化。不少饭店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饭店制度的建设,使得员工利益难以保障,饭店管理秩序无法维持。

“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命题。《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子曰:“仁者,莫大于爱民”。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爱人即是仁的本质属性, 做到“ 仁者爱人”,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饭店作为服务行业,服务是饭店向客人提供的主要产品,而服务作为产品是无形的,很难用具体的标准来衡量,服务质量的优劣主要来自客人的主观感受和个体体验。饭店只有时刻把顾客放在第一位,从顾客的喜好和习惯出发提供服务,真心诚意为顾客着想,才能真正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的“仁”,对客人怀有“仁爱之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地向客人提供服务。如何达到“仁”的境界,儒家给出的答案是“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其真正意蕴是克制自己或约束自己,通过践履礼仪规范而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和敬、诚、忠、信、义等周礼的精神。“克己复礼”对于饭店员工而言就是要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使之符合饭店制度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从饭店管理角度来讲,要想做到“克己复礼”,对外则要加强饭店制度建设,向内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的饭店缺乏对制度建设的重视,很多的投诉都是由于缺少必要的饭店制度或者制度过时或形同虚设引起的,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之一也是薪酬、福利、晋升、奖励等制度的缺失,导致饭店留不住员工,留不住人才。饭店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管理和日常监督,在为员工提供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同时,严明奖惩制度,设置福利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饭店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服务对象复杂多变。而且服务业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也不好,饭店员工的职业倦怠和体力疲劳极其容易产生,甚至会偏离道德的准绳,给饭店经营和管理带来隐患。因此,除了从制度上规范和约束员工外,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提高饭店员工的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为宾客服务的道德价值的认识,使员工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省,提高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和而不同”与饭店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的群体精神风貌,通过企业全体成员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饭店的企业精神是整个饭店企业文化系统的核心,是饭店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主导和制约饭店企业文化的基础。纵观世界知名的饭店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例如,威斯汀酒店集团(Wes?tin Hotel) 的企业精神是“为每一类宾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四季集团(Four Seasons) 的企业精神是“一切为了顾客”;上海和平饭店的企业精神是“优秀企业造就优秀员工,优秀员工造就优秀企业”,等等。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少饭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企业精神缺乏重视,认为企业精神仅仅是一句口号或者空话。企业精神属于人的观念或精神性范畴,不仅仅是一句话,需要饭店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炼,需要不断吸收先进饭店管理文化和先进思想,才能使企业精神成为饭店企业文化的灵魂,成为饭店团结力、凝聚力的精神源泉。《论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外在表现未必一致,但内在是和谐统一的,小人则相反,虽然外表看起来一致,但各争私利,必然导致矛盾冲突。中国传统儒家学派提倡“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和”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如今,饭店员工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把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背景的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产生持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成一支和谐的团队,这就是企业精神的力量。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而不同”的“和”是指包含多样性的统一或尊重差异性的和谐,而“ 同” 则是指排除多样性与差异性的抽象的同一。“和而不同”可以理解为在包含多样性的统一或尊重差异性的和谐中,也允许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企业精神为饭店提供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但也要允许饭店员工个性的存在。现在的饭店员工大多不愿意机械地接受被动式管理,在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允许员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饭店各种活动和事务中来,饭店也要为员工发挥个性和特长提供空间和机会,才能使饭店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3]谭卫平.饭店文化与饭店竞争力关系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6,(1).

第8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构建;价值观

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它的产生必定会有源头,如果源头枯竭,自然这条文化之河也会就此消失。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其根植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文化必定会对企业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当中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够被企业借鉴,从而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构建

(一)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来说非常的重要,其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通过实践活动长期的累积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或者是行为准则,使员工的素质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具体而言,首先企业文化必定是产生于一个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当中,企业文化的产生也是为企业经营运作服务的。其次,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内部所共同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价值观,是存在于精神文明范畴的。但是其又不等同于精神文明,确切来讲是精神文明的升华,它需要全体员工的遵守与服从。企业文化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群体的重视,不仅仅在于可以提升企业的对外形象,更重要的是其能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对企业的高效管理,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价值观的构建

1、“仁”的精神与人本管理中的价值观

在儒家文化当中,“仁”、“义”都是非常核心的内容,它们极为的强调重义轻利的思想,这对优秀员工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仁”对于人本管理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能够将人本主义的内涵展现的更为透彻;其二,能够增强企业员工之间的内部凝聚力;其三,能够提升员工的自觉性。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坚持人的伦理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的顺应了人性的管理,这同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相互契合。现代企业活动除了要实现经济目的,还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内部管理除了要让员工真正的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的社会人,还要让员工产生情感,给予员工自尊心,逐渐的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的控制与指导。

2、“公”“私”观念与企业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儒家的文化一直便强调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在出现利益纠纷需要权衡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大的利益。另外其还强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消除别人对自己所产生的怨恨,尽可能的帮助到别人。当自己的利益同别人的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即便是牺牲掉自己的,也要保障整体的利益。儒家对于“公”、“私”之间的关系处理的认识非常的全面,如果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管理层面则主要表现为,员工为了保障企业的整体利益而尽忠尽责,同时为了能够获取民心,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多为员工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得人心者得天下”,要使得企业在当前严峻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实现发展,就要获得员工的“人心”。

二、以辩证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有利于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积极因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存在很多内容都能够被用于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古人非常的重视气节与情操,他们追求的是刚正不阿,浩然正气的理想人格。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讲,尤其是在创业阶段,显得尤为的重要。“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等信念都会不断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其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人文色彩,这同现代管理当中的“以人为中心”相互的呼应。所以企业不仅要对其进行继承,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企业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重视人的能动性,激励人的创造热情。另外,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以及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用智尚谋的谋略思想都可以被用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当中。

(二)不利于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消极因素

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的丰富,具有内涵。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存在优点和缺点的,不能够全部的肯定,也不能够一味的否定。上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接下来将会辩证的分析其消极的影响。首先“义”、“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企业既需要追求社会效益,也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两种效益相互比较,对于企业来说后者更为重要。所有企业生存的基础条件便是获得利益,其后才能够谈论社会利益的促进问题。其次,过于追求群体意识,忽视对于个人的培养。并且非常的崇尚中庸之道,平均主义将会不断地压抑人们的进取之心。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策略

(一)走出误区,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现代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当中经常出现误区,例如企业文化建设照搬照抄,“崇洋”现象非常的严重。过于追求“浪漫”,务虚不务实,利用文化来演绎企业的文化。企业领导素质低下,缺乏正确认识,文化建设过于“庸俗”等等,这些误区都需要被正确的对待。具体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走出误区,首先整合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现代的企业价值观;其次,树立起牢固的制度规范,切忌将制度作为形式摆设来对待,要具有权威性,能够灵活的运用于企业管理当中;最后,重视“修己安人”的重要性,所有的管理者要身体力行。

(二)精心提炼,严肃确立

企业的成长发展是非常持久的,它会经历不同的时期,受不同管理者的管理。因此,其价值取向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为了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就要充分的听取员工的意见,集思广益。从而不断的整合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最具有价值的精神。

(三)大力宣传,深入人心

当确立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精神之后,就需要员工予以接受。此时企业便需要透过各种宣传的工具、途径、方式来达到目的。要真正的将企业文化所提倡的观念和意识灌输到员工的头脑中去,深入人心,常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标语式、活动式以及广告式。

(四)身体力行,发扬光大

企业精神不仅仅是在口头上强调的,要发挥其价值就需要企业上上下下,从管理层到普通的员工都要遵照执行。尤其是管理者们需要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带头起到榜样的作用。只有自己首先做到,才能够要求员工按照要求做到。

(五)建立激励机制,巩固企业价值观

企业的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其是一个心理的累积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内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强化。当人们的合理行为被不断的激励与强化之后才能够在其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观念,并且会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再现该正确的行为。

结束语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对于现代企业文化制度的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重视文化的建设,重视同传统文化的结合。(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管理;理念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在我国老百姓的观念里,已经世世代代形成了中国式的五伦“孝道”,这就是常说的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除了五伦外还有五德,即:仁、义、礼、智、信。个人行动也多以这些道德规范为依据,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定位的角色履行自己的义务,确保“名实一致”,这样每个人就处于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中。因此,在我国民族中小型企业中,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传统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形成中国中小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在我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家邦”关系中诞生的企业“老板”是与员工有一种父子似的共融性关系,由此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产生了一种信赖、亲情,管理中也就形成了宽容、仁爱、平均为准则的伦理型管理模式。这样的传统文化对企业行政管理的产生较大影响:1、重形式轻效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迟缓。2、重人治轻法治。传统文化中重人轻法,人情风盛行。3、重权威而轻民主。传统社会的“家邦”关系使得企业行政民主难以实现。4、缺乏创新和活力。5、注重大一统集权缺乏必要的分权意识。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假如企业在管理上完全用中国传统式家庭管理方式进行,可能在创业时期有积极的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它肯定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如果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会因国人心理抵触,其效果将大打折扣。若企业在行政思想、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观念和意识、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当中不革除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不对家族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不尽快跳出“家族主义”的框架,将肯定阻碍企事业的发展。聪明的企业家应该保留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在行政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廉洁、高效、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跟上历史的滚滚车轮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在我国做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讲的就是要把人的活动与环境条件协调起来。同样道理,企业的管理理念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走向以知识为本。所以企业生存、发展与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每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各自的发展目标,建立自己的完善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长期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又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对传统企业培训的不良结果入手,从企业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传统企业培训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提出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内容与形式的方法与途径,提出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思路,并在作者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也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企业,不论其规模行业,遵循什么管理理论、战略与方法,最终都需要员工来完成,所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工作态度,成为众多企业改变企业管理现状的首选目标,对员工的培训也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企业管理变革趋势也正由制度控制型管理向学习激励型管理转变,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培训还处在初级阶段,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有些是针对考证而设的,有些是针对企业的高层(比如领导力、执行力等)或者某种团队(比如销售团队等)而开发的等,其内容和形式不一而足,而传统的企业培训常常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它的内容仅仅用于岗位技能培训这一层面,从调查结果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传统企业培训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一、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企业工作十几年,从事企业管理与企业培训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对企业培训曾做过大量的调查,从调查中得知,现在大部分企业很重视企业培训,但对培训的结果表现明显的不满,甚至出现了培训还不如不训的想法,其原因一是很多企业的培训部门,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培训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既没有达到企业的满意也没有达到员工的满意;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后,特别是一些培训后的技术骨干员工流失倾向愈发严重;最终导致了企业花费大量的培训成本得到的收益却微乎其微。于是从被调查企业的培训内容与方式的现状人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进行的培训是沿袭企业一直以来进行的单纯的岗位技能提高的培训。

(二)传统企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双赢投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培训应该是老板和员工都想得到的结果。但是现实与这种培训的目标愿望出现了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计划经济留给人们的是分配制的传统思想。所以传统的培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与企业的培训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没有建立在培训需求基础之上。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观念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被忽略。

2.单纯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忽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单纯的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是根据岗位技能的不同要求,划分不同的岗位群,对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其内容也是在平时工作中,主要是接受一些“点”的技术类专业培训,很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训;要么是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一起对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加强学习;对管理人员培训常常限于国家新出台的文件、政策与法令的学习,知识与技能。企业培训的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培训的方法与手段等都是围绕岗位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员工的价值观教育,再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都要通过员工实现,重视培养员工正确的工作观和工作态度,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双赢的思想,从而形成只有技能方面的教而缺乏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育。没有形成:培(养)中有训(练),训(练)中有培(养)的有机结合。

3.脱离岗位的岗位技能培训方式。由于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认为培训就是学校教育,方式大多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的讲授法,单纯的理论灌输方法,所以常常是为了培训,安排专门的教室或者是每次培训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布置场地,集中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却没有岗位实践的锻炼,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式最终脱离开岗位进行单纯理论教授。再加上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导,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技能培训脱离了实际,只能听一些空洞的理论,没有真正的岗位感知与技能提高,所以,培训成了员工非主动性并且有些强制性的公共活动。对于新员工培训常常经过“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单独操作,以后的培训基本就是基本技能的集体灌输。

4.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员工个人发展脱节。从培训的内容看,一是内容不是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而只是对技术人员一种通用的技术的学习,为企业培养不但岗位技术过硬,而且忠诚、有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团结协作精神等与企业共同发展意识的观念和态度;二是没有与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有机地结合,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使员工无法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无法真正达成培训的目的—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三是没有顾及通过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由于此,有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于是在掌握了一定技能后跳槽走人。

二、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决目前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训内容上是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即培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重视观念培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培训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上根据内容不同采取相应的形式。

(一)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

1.观念培训的内涵。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支配着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结果,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培训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观念,使之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所谓观念培训是指把工作中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等转化为工作中的具体行为,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告诉员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工作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正确的工作态度。如在价值观方面,培养员工什么是最可贵的、比较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应该抛弃的,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等认识与评价的尺度,把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价值观,渗透在一个人的个性中间,使其对员工的情感、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等起支配作用。在道德观方面,以正确与错误、真诚与虚伪、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工作中的“应该”和“不应该”等内容,引导员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社会影响逐渐使员工形成一定信念和习惯。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信念和职业态度,是个人的职业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倾向。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为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既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综合各种观念在工作中对企业与个人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思想,就是企业培训中观念培训的核心内容,它表现在:爱岗敬业、忠诚与诚信、责任、创新、团队协作、公正、宽容与感恩、自信、乐观与进取、服从等。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但在此前提下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明确的内容,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内容。松下公司强调:真正的培训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培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真正的教育应该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为重点,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之类,可以说是附属的教育。而这里的人格就是指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心态和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美德与其透射出来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观念培训的重要内容。强调能力开始于态度,注重人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注重人的工作意愿和工作动力的激发,正是观念培训的精髓所在。

2.岗位技能培训的层次划分与内容设置。在岗位技能培训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与层次设置不同的内容。

(1)管理人员的培训。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与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是企业决策层的培训,企业的发展能力更多地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如果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并学会用什么方法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缔造设计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中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联系上下,团结左右。所以,中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及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执行力的培训;通过培训还要学会如何让员工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团结协作。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分为高层专业人员培训和基层操作员工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掌握企业的专业技术命脉。其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一是了解企业相关产品和新产品技术方面的知识;二是培养其专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促使其学习尖端技术。对于基层操作员工,培训重点主要在其岗位上的技能培训。使其精通自己的岗位专业技能,在自己岗位技术上学习与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骨干人员。基层员工在接受良好的培训后真正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3)新员工人职培训。新员工人职培训也称职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员工的集中培训,使其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公司制度、员工守则等。目的是使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养成,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地按企业文化行为方式办事,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与岗位职责,主要受周围工作环境方面的影响。

3.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一体化的作用与意义。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称为职业化综合素质培训,它所触及的学习层面,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个人行为方式—自我意识、思维方式、视觉与动机、深层价值观念,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员工更深层次地改变自己。通过观念培训,促使员工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启发思想,打造员工的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享受工作与尊重带来的和谐氛围,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真正实现自我管理的企业管理境界,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这是观念培训在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把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丰富了企业培训的内容,弥补了传统企业培训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其主要意义表现为:第一,在把企业培训过程中引人价值观教育,弥补了我们传统企业培训甚至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企业培训对员工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创新性突破。第二,企业培训的目标是使员工不仅掌握技能和技术,还具备正确、深厚的人类价值态度。包括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而且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与企业共同面对困难和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员工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员工由强制培训到自觉自愿学习的转换,有利于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第三,员工的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已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适合这种标准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第四,观念指导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根本要素,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观念。作为各种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尤其重要,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所以观念培训对个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一体化培训的方式

培训方式是根据培训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岗位技能培训离不开岗位实践与锻炼,其方式是干中学,干中训,在岗位学习中锻炼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岗位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把观念培训的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渗透进去,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活动,使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体验渗透式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使员工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强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创新与开拓的思维模式,诚实可信的工作形象,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体验渗透式培训是在工作岗位实践过程中提升,在模拟J隋景中感悟,在感悟中认识与升华,体现了干中培,干中训,把培养与训练结合起来的培训方式。主要方式有在岗培训与岗位轮换、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工作模拟培训、拓展培训、游戏培训、模拟情景培训等,这些培训方式依据培训内容而定,使培训更加生动,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与喜欢。

四、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建设 相关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凝聚能力和外部开拓能力的结合,一个企业文化繁荣发展的企业无论是在内部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还是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竞争时的生存能力都是乐观的。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只有企业文化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有所提高。想要提高企业文化竞争力,就必须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误区加以纠正。

一、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个良好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是,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据笔者的分析,主要有以下论述的几个问题出现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1.注重形式忽略内涵

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依托于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活动,不过并不代表着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形式上的发展过程。很多企业主和员工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不懂得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作表面功夫的加强,而忽略了企业的精神内涵,虽然采取了很多方式的措施和手段,但是并没有真正起到促进企业文化发展的作用。这样就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脱节

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展示给大众的企业形象上。只有内部文化建设和外部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才有利于加强文化竞争力。不少企业注重于企业内部对于员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相联系,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在外部形象方面的建设出现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总体来说也不利于企业综合文化的建设。

3.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直接等同

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述,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有助于提高人们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的部分可以采用到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落后消极的传统文化就要被我们摒弃。可是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主并不是能够清晰判断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直接等同,将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因素也带入了企业,削弱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相关问题解决方案分析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那么就亟待我们相关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研究以解决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问题加以解决:

1.加强研究,发展文化内涵

面对企业文化内涵发展不到位的情况,企业的管理层人员要加强研究和思考,要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中需要怎样的企业文化作为动力,然后依据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着重加强有关方面的文化建设。要在精神层面增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力度和深度,只有企业文化的内涵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才可以说企业在文化建设的工作开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联系

企业文化不单纯是精神层面的强化,还要与企业的管理相联系,将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上,一方面这样能够更新管理手段和方式,使得企业的管理能够更加符合企业前景要求和市场拓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结合能够促进企业的形象建设,使企业以一个更加有优势的面貌面对社会大众和经济竞争,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发展创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加强这种理念建设,坚持以员工为本,以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受众人群为本。采取多种多样的文化建设手段,从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吸取精华,还要借鉴成功企业的文化发展经验,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手段和方法。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进行创新是方法和意识两方面的,一方面,创新方法,通过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文化建设形式来促进自己企业的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创新意识,要紧跟时展的大走向,时刻根据市场的发展和需要创新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够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团结能力和广大受众人群对于企业的认可程度。

三、结束语

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同步发展,创新管理形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这样才能有效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雪松.浅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95—97.

第12篇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过剩的今天,企业的员工、消费者、客户的需求、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文化,正成为企业提升自身软实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顺应时代的需求变迁、价值伦理要求,成为众多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商业工具。而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正是这些商业工具中的典型代表。然而,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差异。首先,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主体性存在差异。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品牌文化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识、情感归属,前者的主体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后者的主体是市场的消费者。由于主体的差异,前者可以定位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范畴,后者则可以定位于营销范畴。其次,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内涵不同。企业文化针对企业员工和内部管理,侧重点在于企业员工的思想和思想所产生的行为。简单地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生产经营、行为的纲领,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动态地形成和完善。品牌文化针对于企业及其产品提供给客户过程中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的内涵,侧重点在于加大产品的销售和客户的忠诚度。

商业无公理,因为商业是一门艺术而非简单的科学,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也是如此。但是二者联为一体的模式才是能够真正连接市场和员工的有效手段,当前的企业经营,大多数都处于“红海”的竞争,市场导向是很多企业不得不选择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找到这种文化演进和形成的模式,也许,真的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

文化,品牌打造的新动力

“商业的成功并不都是创造出最好的产品或者发明出最好的技术,而更多的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品牌,作为一种复合的概念,根据菲利普・科特勒博士的定义,品牌最核心的功能是区隔。就是说,一个品牌的最大的作用是区别竞争对手。那么,一个品牌究竟如何去区隔对手?企业或产品的标志、产品的外形、包装等等,都可以去区隔对手;而文化,则可以作为区隔竞争对手的最好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在追求品位、彰显个性的现代品牌经济时代,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获取市场的重要手段,品牌文化则是品牌战略的灵魂。文化,正成为品牌打造的新动力。

让品牌具有文化内涵正成为很多企业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品牌去传达一种生活情调、生活方式、个性修养正成为很多行业内顶尖品牌的重要工作。通过这样的努力和工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功能属性,还具有了情感属性和观念属性,让消费者获得了更多的附加价值,也成为消费者选择乃至忠诚的原因。

当今的市场,对于品牌文化的塑造,基本上还处于两个层次:一是文化营销层次,其次才是品牌文化层次。在文化营销层次,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一切可以带来价值的工具都会被重复利用,文化营销,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营销手段。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不断利用文化的力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和宣传。譬如中国近几年的旅游业,总是打文化营销牌,挖掘历史文化、编写故事传奇,文化营销非常普遍。这里,文化是作为营销的一种手段,而非塑造自身的品牌文化。

在品牌文化层次,企业的核心重点在于给予市场或消费者一个文化内涵,并持续不断地实现这种文化内涵。如果简单地做个比较,文化营销只是一种手段或策划层次,而品牌文化则涉及到品牌定位和品牌战略层次。

当然,文化作为品牌打造的新动力,必须要充分尊重企业所在行业的属性。品牌文化也会随着产业性质的不同,其品牌文化的选择方式、形成过程乃至基本内涵趋向会有极大的差异。比如在快速消费品行业,物美价廉是消费者的基本要求,方便、快捷、效果好可能是众多快速消费品的基本要求,这样品牌在其文化内涵上采用的方式可能更侧重于对消费者的情感呵护、自我体验等方面。而在奢侈品、高档用品上,品牌的文化内涵则尤为重要。从目前的竞争形态来看,一个没有品牌文化、品牌内涵的企业很难获得长久的成长,难以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而通过企业由内而外地体现出一种文化、一种内涵、一种品位、一种格调、一种生活方式,则会成为服饰企业长期竞争和生存的根本。唯有赋予品牌文化内涵,品牌成为一种梦想、一种成就的顾客追求才能实现。

成就品牌的文化攻略

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民族文化历程数千年的发展,源远流长,是共同升华。在我国的烟草市场,其成功品牌都不约而同地将品牌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的烟草新格局下,通过文化提升品牌、打造品牌成为行业内的必然选择。如白沙品牌的“和”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自身的文化紧密结合,娇子品牌的“以‘世界珍宝、熊猫娇子’为代表的‘熊猫文化’作为‘娇子’品牌文化的主线”,等等,都以民族文化彰显自身的品牌文化。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行为习惯,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行为也成为文化演进的重要力量,优秀的品牌文化还可以使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消费成为一种文化的自觉,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创立于1923年的迪斯尼公司,正是创造体验经济的代表,其品牌文化的核心就是为大众提供健康的“快乐”。在创业初期,迪斯尼兄弟就坚持拍摄老少咸宜的影片。作为以电影起家的一家公司,迪斯尼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一项新的大胆的尝试――建造迪斯尼乐园。在建造迪斯尼乐园的过程中,迪斯尼本人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并始终以让游客参观、体验快乐作为标准。乐园内不设办公楼,让员工不断走在游客中间,去思考让游客玩得更为开心的办法和主意。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迪斯尼创造出了一种快乐的氛围,让游客去感受和体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如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授予公司创始人迪斯尼国家自由勋章时说:作为一位艺术家,沃尔特・迪斯尼在旅游娱乐业领域已经创造出一个美国大众文化的奇迹。

第13篇

关键词:电信业;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一、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与企业家精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二是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注重的是人的因素,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协调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了员工互信,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四是约束作用。企业文化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五是塑造形象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

2.企业文化与产品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尤其是像电信企业这样有广泛消费者的大型企业,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

3.企业文化建设是靠人实现的,其中企业家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企业的发展是其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这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在正确看待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个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环境下的作用。列宁曾经指出,在路线确定后,干部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企业的成败与发展,与企业家的作用既企业家精神的实现密切关联的。而企业文化以及体现在企业产品中的文化,往往表现出企业家对其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的一种理念。企业家及其个人的文化价值标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资源配置决策和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作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个人价值标准在企业中的体现与实现。

二、电信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企业文化建设顺应时展的要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的时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1.企业文化要适应互利共赢的新战略发展的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间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互利共赢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2.企业建立一种学习型组织。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

3.企业更注重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

4.企业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

5.企业文化更重视人本建设。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

三、对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创新途径的思考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电信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建设面向市场的电信企业文化是一项意义深远、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是企业的短期营销战略,或者肤浅地理解为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电信行业改革发展需要的经营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系。要在打破自然垄断、面向市场与竞争加剧的这个大背景下,按照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原则扎扎实实地策划和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战略。

2.电信企业文化要融入社会文化的洪流之中。企业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发展与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和利益主体,有自己的正当权益和利益追求。但是,企业离不开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一个公正的、法制的和稳定的社会,企业又必须生产满足人类生活不断提高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建设面向市场的企业文化,与社会大环境紧密结合、共同发展,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既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又善于借鉴中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真正创造出具有电信特色和优势的企业文化。

3.电信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观念和制度创新,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新的企业文化与观念转变,表现在要构建全新的企业文化构架。首先必须突破一些传统的观念,主要表现为:强调协作与团队精神;强调人们因能力的不同,在企业中的不同分工;正确对待在企业中的收益方式的不同,资本的收益、企业家才能的收益与劳动的收益,客观上存在巨大的差距;正确看待公平与效率问题;不能将企业的功能与社会的功能混为一谈。

4.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确定要理性慎重。企业文化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站在"三个有利于"的高度,站在世界文化整合的高度,来重新整理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标准。只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现代化的因素,或只对世界先进企业文化不加区别地吸收引进,这两种文化倾向都是错误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侧重于引进和"拿来",但在吸收和消化过程中要注意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5.注重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的有机结合。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共性,即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给企业提供实现其目标的土壤,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侧重在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同时,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中,企业文化的特征又不相同。

企业文化是具体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企业精神、企业风格、企业价值标准。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参考文献:

[1]胡宝伟: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方法分析[J]. 通信世界. 2007(27).

[2]王 毅 王良元:服务创新:电信企业转型的选择[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对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外企业文化.2009(03).

第14篇

企业文化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十个特征:和谐,包容,真诚,仁爱,循礼,守信,合作,平等,创新,共赢。现代企业文化是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现代企业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不同,更加强调前瞻性,进取性,开放性,外向性,功能性,实用性。现代企业文化直接面向企业经营实际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现代企业文化总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企业的生机活力。现代企业文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着重自身综合素质和内心真诚觉悟。现代企业文化是民主的文化,人的自觉主动主导一切。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多样性的文化,从内涵到外延都十分丰富多彩。现代企业文化也是一种崇尚简洁高效的文化,任何形式主义的虚华文章都将被抛弃,而是直接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和流程当中。现代企业文化不仅仅追求业绩等硬性指标,更以内心感受和精神价值为最高评价标准。总而言之,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划时代的崭新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将对企业发展战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现代企业文化的引领,企业将失去目标和方向,将永远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永远无法创造新的市场格局。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条件下,企业必须主动引领和主导市场发展方向,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和屈从。要开创这种崭新局面,企业必须要从企业哲学、思想理念、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多方面,彻底改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必须走在战略前面,为企业发展指明目标和方向。传统企业那种通过积累和沉淀,逐渐缓慢形成自己的文化,或者借助外脑提炼和总结,把企业文化当作财宝炫耀,这类做法已经越来越过时了。任何企业都必须改变企业发展在前,企业文化在后的思路,特别是高新科技型的中小企业。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企业自己掌握“渔”的本领,而不是满足于一两条死“鱼”。也就是企业自己要善于创造和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不是依赖所谓的咨询公司专家大师。因为他们的企业文化理论模式和操作套路,已经随着时代变化而早就过时了。传统企业文化建设是向后看,是对企业历史的回味和总结。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是向前看,是对企业未来的前瞻和引领。现代企业必须在创立之前,就应该明白自己的文化是什么,而不是等到企业发展有一定年头和规模,再来考虑企业文化问题。因为在当今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初生企业没有明确的文化引领,不仅根本无法生存下来,甚至连胚胎都无法形成,更别谈什么发展壮大了。

中国企业已经走过依赖机遇和成本发展的时代,正面临发展模式转型的课题。企业战略转型要求企业文化必须变革。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文化也面临新的使命和任务。首先企业文化必须让自己现代化,也就是理论体系和运作模式要创新,要主动适应形势改变自己。其次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让企业自己掌握“渔”的本领。没有自己掌握这项本领的企业,将无法在未来市场生存、发展和壮大。这是中国企业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

第15篇

国内很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培训工作,但往往不得要领,主要表现在:一、很多企业在进行文化培训时,往往是想起来才做,或者是有了问题才做,也就是“救火式”的培训,没有系统规划;二是没有针对不同层级和职能的人员,“大锅烩”式的企业文化培训;三是培训形式过于单一,没有采取案例学习、研讨、活动都培训方式的综合运用,忽略了企业管理者的学习特性,“学习式”的企业文化培训。

根据笔者对企业进行培训和咨询的经验,建议企业可从内容、形式和组织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企业文化培训体系的规划。

一、内容要求层次性。

很多企业在进行文化培训时,恨不得所有的人都来听,有时一个教室有一两百人,企业各个层级和部门的人都有,讲师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对象,跟谁都是一个内容,这样往往没有好的效果,在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初期,需要对企业文化理论有基本了解的时候,可采用这样的培训方法,但如果进行深入的文化建设,显然这种方法是不够科学的。笔者认为,在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时,需要针对不同层级和职能的人,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比如著名的HP公司,他们的培训非常的优秀,从员工进行公司开始,就要接受各种不同内容的培训,基本的思路是根据员工的工作内容和成熟度,培训过程是由“硬”到软“的,课程从技术业务知识到沟通技巧再到文化、思维,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企业的层级别来看,高层需要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与战略、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如何实施文化变革等内容;中层的侧重点在于如何在领导下属、实施考核、团队建设中体现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与管理技能的结合,没有优秀的领导技能就无法传扬公司的文化;而基层人员则更需要理解本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以及如何把在工作中体现出企业文化;新进人员需要认识公司的历史和文化、先进人物事迹、行为规范等。由此可见,如果没有针对性,实行“大锅烩”式的企业文化培训,往往没有效果。

从企业职能别来看,不同部门对企业文化的需求也不一样,营销部门需要了解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促销推广、广告公关等内容;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了解企业文化与招聘、培训、考核、薪酬、激励、奖惩、任免等工作的有机结合;生产部门需要了解企业文化如何体现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流程改造、操作规范等环节;财务部门则需要了解企业文化在投融资、预决算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其他部门的文化培训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总的来说,如果从层级别和职能别两个维度来看企业文化培训的内容,可参考下表:

二、形式要求生动性。

企业里的培训与我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有显著不同,一方面在于作为成年人,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兴趣度很低,吸收困难,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培训讲求投资回报率,即必须能够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对企业业绩有贡献。企业文化培训也不例外,传统的讲授式的培训方式效果很不理想,没有针对成年人学习的特点,也没有针对企业的具体管理问题和经营特色,因此,往往让人觉得企业文化培训不能立竿见影。

诚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比较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以凝聚人心、提升管理水平为目的,他的重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由于企业文化缺乏统一的操作办法,所以往往让大家觉得很“虚”。实际上,企业文化的好坏并不是学来的,而是“悟”来的,需要高层管理者具备优秀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以身作则,大力推行;中层管理者能够理解并贯彻实施;基层人员则能够把企业文化的各种理念体现在自己的工作中。由此看来,采取什么样的培训形式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分层级和部门进行,否则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采用各种硬性的规章制度可以让企业管理严谨,但只能达到“不落后”,要成为“卓越”的企业,就必须靠文化来进行管理,要让员工自觉自愿地遵从和维护企业的制度和文化,这就需要员工的感悟。感悟是一种境界,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培训方法,包括讲授式、案例学习式、研讨会、活动、游戏、拓展训练、团队训练等,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要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来选择,比如讲授式一般适合针对高层的比较理论的课程,而活动、游戏式的培训方式则适合需要感悟和体验的课程,研讨式更适合需要员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形成共识的课程。比如笔者有一次为一家公司做企业文化培训,该公司存在严重的部门本位主义,缺乏团队精神,为了让大家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我带领全体中高层管理者一起做了一个名为“抬单杠”的游戏,游戏结束后,大家感悟颇深,反响很大。

从层级别和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培训形式可参见下表:

三、组织要求完整性。

企业老总往往比较重视企业文化培训,一般把企业文化的培训工作放到人力资源部或者党委办公室这样的部门,但老总往往对培训的组织工作很不满意,缺席率高,员工兴趣不大,花了钱却看不到效果。

企业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但需要企业上下对文化的内涵达成共识,还需要调用一定的人员和资源进行企业文化培训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很多优秀的企业都构建了完整的企业文化培训体系,比如GE公司的前总裁杰克.韦尔奇不但自己定期亲自在GE培训学院对各级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而且要求中高层管理者都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设计专门的培训课程,其中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摩托罗拉公司的培训体系也很健全,员工从进入公司的一天起,就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且能够自觉自愿的遵从和维护公司的文化。

系统完善的培训组织工作是培训效果的有力保证,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5W2H来规划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组织工作,这主要包括:

·What:

培训的内容:从层级和职能两个角度进行培训规划;

课程内容的选择:内容是否实用,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Who:

培训的对象:针对高层、中层、基层、员工、新进人员,组织方式也不一样,比如针对高层的培训,因为高层事务烦杂,所以最好采用相对封闭的培训方式,如封闭的度假区;

培训的人数:企业文化培训一般需要大家研讨,所以人员不宜过多,20人左右是比较理想的;

讲师的选择:讲师的选择有2个途径,一个是企业内部的讲师,可以是专业培训师,讲授一些专门的企业文化技能型和操作型的课程,如新进员工培训,也可以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根据自己的工作所设计的企业文化培训课程,如质量部经理可以设计一门“质量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的培训课程;另外一个途径是根据企业的需要从外部选择专业讲师和顾问,但需要根据企业实际,不一定是名气越大越好,要综合考察讲师的风格、品德、口碑以及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比如针对中层人员的领导风格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就要选择具备高超讲课技巧的讲师,不一定要请专家;

·When:

培训的时间、长短: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培训最好分阶段进行、时间跨度大一些,因为这样学院可以有个消化过程,拿到工作中进行应用,下一次可就其中出现的问题跟讲师进行沟通,这样就可以有效化解培训风险;

·Where:

培训场地的选择:就企业文化培训来说,一般分组讨论效果比较好,所以场地的布置要考虑到这一点,太多人在一起培训,缺乏学员之间、学员与讲师的互动;

·Which:

针对性:不同层级和不同职能的人员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时,应采取相应的培训方法和内容,要有针对性;

·How:

培训的形式与方法:针对不同的人员和内容应采取相应的培训方式,如研讨、活动、游戏、拓展训练、团队训练等;

·How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