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务风险概念范文

财务风险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务风险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务风险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财务管理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医院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已日益成为提高医院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医院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医院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财务风险,导致偿债能力降低。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当前医院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从投资上看,目前不少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和更新时,缺乏投资项目的效益分析评价,可行性分析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导致盲目购置、更新固定资产或投资项目工期长、资金回收慢、投资效果差,造成资金浪费。

从资金的使用上看,目前医院的药品支出在全年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药品管理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虽然目前医院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但是只片面地通过降低药品的进价来降低药品的购置成本,而忽视了药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形成了药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医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

从资金回收上看,一些医院由于投资过多而导致过度负债经营,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持续减弱,财务信誉下降,一些坏帐烂账收不回来,使医院自有资金甚至濒临30%的警戒线。而医疗欠费问题向来是不少医院都头痛的问题,有的病人经济困难导致欠费发生,有的病人则用假名恶意欠费,医疗纠纷本身更是不少欠费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医药费的拖欠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也使医院财务报表与其实际的财务成果相距较大,而蕴涵巨大的财务风险。

资金的收入上来看,也存在着部分医生截留病人医疗费用、巧立名目收受病人的款项,有的不开票据或收费不入账,不仅在资金上对医院造成损失,长期的话也造成了患者对医院的意见增多。从而导致医院门诊量减少,医疗质量降低,收支结余长期出现赤字,资本不能保值增值,造成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形成财务风险。

三、健全财务管理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笔者认为应通过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行预算控制

应当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定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以此保障资金支出有预算可依,避免盲目投资。但也要避免过繁过细。如果医院预算对极琐碎的支出也作细微的规定,就会使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自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医院经营管理的效率。要一方面要使预算更好地体现医院整体目标规划,另一方面应适当掌握预算控制的度,使预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加强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控制支出,节能降耗,降低服务运营成本。成本控制可通过制定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材料消耗,水电消耗,公务费消耗等实要现事前控制,对服务质量,单位成本费用等进行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切实发挥成本核算在奖金分配中的作用,通过建立一套权、责、效、利统一的、真正具有激励机制的奖金分配方案,结合医院的实际和各科室的特点,在统一的成本核算实施办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科室的特殊情况作局部的调整,某些核算因素应做到因科而异。

(三)业务收入管理

根据卫生部《医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医院要在严格界定各项业务收入性质基础上,分别将各项业务收入计入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科目中。医疗服务和药品经销的各项直接费用,要分别列入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医院的管理费用,要按制度的规定合理摊入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要依据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严禁乱摊费用、扩大成本。各临床科室要坚持不多收、不漏收的收费原则,使用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切实加强收费票据的管理,认真执行国家《医疗财务制度》及《医疗会计制度》及医院内部的财经规章制度。各类收费票据要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经各收费处审核款、据相符无误后,将收据存根、收款日报表及缴款单一并上交财务部门进行二次审核进行核销。以此增加收费管理的透明度,杜绝不开票或不入账的做法。(四)医疗欠费管理

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和欠费预警制度。可以在一个地区建立患者失信记录,将患者欠、逃费情况和病情建立档案,在区域内实行信息共享。同时,对多次恶意欠、逃费者将其列入黑名单,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证据。当其在医院就诊时,如非紧急情况,必须交足住院押金。病人医疗费用的担保应坚持担保负责原则。患者应先交钱后人院,预交款不足时应提前及时催交。若因病情危重、急救或无主等特殊情况,也应由医务处主任或分管业务的副院长书面通知收费处,方可限时开通欠费的绿色通道。但财务处应负责催缴因此所形成的欠费。此外,医疗费用也应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做到科学施医、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医疗总费用的增长,以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以此来避免客观医疗欠费。

(五)逐步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监测指标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财务危机由产生到恶化,并非瞬间所致,通常都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因此通过观察这些财务指标变化,便可以对医院的财务危机发挥监测预警作用。目前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七个指标,其中指标1至3属于财产效益状况,而4至7属于资金运营情况。

1、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确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对医院来说,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至少不应低于医疗市场或行业的平均值。若实际资产收益率达不到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将会导致医院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危机的连锁反应,所以一般认为该指标不应高于50%。

2、所有者权益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收益率是从所有者角度考察医院盈利水平高低;而总资产收益率则从所有者和债权人两方来共同考察整个医院的盈利水平。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反映所有者投资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所有者投资收益越高。

3、资产负债率。从财务角度看,举债太多,超出债权人心理承受程度,则医院将很难再借到钱;但举债太少,则表明医院比较保守,也表明经营者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很差。因此在利用资产负债率制定举债决策时,充分估计预期利润以及举债风险以做出最优决策。

4、流动比率。从一般财务观点看,流动资产高于流动负债,表示企业有偿债能力,因此流动比率指标是衡量医院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最通用的财务指标,通常这个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为150%左右。这个比率越高,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负债获得清偿的机会越大,安全性越大。

5、资金安全边际率。资金安全率>0,而安全边际率<0时,医院财务状况尚好,但营运效率欠佳;安全边际率>0,而资金安全率<0时,医院财务状况已有危机,应加大账款回收力度;而若2个比率同时<0,医院财务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6、速动比率。速动资产为变现性较高的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资产减去药品、库存物资、在加工材料加药品进销差价,可以以此评估医院偿还短期负债能力。

7、应收款周转率。应收款周转率反映医院应收医疗款的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应收款周转快,说明医院资产流动性强。

第2篇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念 目前,理论界对财务风险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基于筹资视角的财务风险。该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该观点还认为财务风险大小与企业筹资数额的多少和投资收益率高低有关。二是基于资本结构视角的财务风险。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比例及其比例关系。三是基于不确定性视角的财务风险。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因此,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获得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这些界定都是基于财务本质与风险本质的理解。对于财务本质不管持货币关系论者,还是资金运动论者,或者价值分配论者,财务最根本的问题是资金活动。

(二)金融风险概念 比较流行的金融风险理论有:一是金融不稳定假说。金融风险“周期性”解释派的代表人物海曼・明斯基依据资本主义繁荣与萧条的长波理论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贷款人的内在特性将使得他们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浪潮,金融中介的困境被传递到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宏观经济的动荡和危机。但其理论缺乏稳固的经济学基础。二是货币主义解释。以弗里得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金融动荡的基础在于货币政策,正是货币政策的失误引发了金融风险的产生和积累,即货币主义解释。三是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论。克罗凯特将金融体系的风险定义为“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不正常波动或大量的金融机构背负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地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不少的经济学家认为,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是造成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即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论。四是信息经济学的微观解释。信息经济学认为,不对称信息是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即信息经济学的微观解释。

综上,金融风险在学术文献中主要基于不确定性视角侧重微观与宏观角度进行的界定,如罗凯特(A.Crodkett)将金融风险定义为: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不正常波动或大量的金融机构背负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地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该定义包涵了由于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风险的传导导致了宏观层次上的金融风险,也就是说,金融风险是一种综合风险。再如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活动中,由于各种经济变量,主要是金融变量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相关国家或地区、机构及个人损益的不确定性,自人类经济社会产生金融活动以来,金融风险管理就成为经济和金融体系必然的组成部分。该定义是侧重宏观层次进行的界定。

二、相关研究总结与评析

(一)基于金融与财务辨析的财务风险与金融风险定位观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的。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有关的内容加入到金融的微观分析中,货币金融理论研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成本与效益、资金流量、信息及其影响等问题,并逐步形成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即以金融市场为基础,注重财务分析、定量分析的新型金融学。

由此可见,金融与财务是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首先,从其内涵上来看,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财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财务的概念简言之是根据当期报表,分析当期,预测未来企业经营状况,现金流量,属于企业管理方面。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融资和分配的决策体系。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更多地是金融微观内容,可称之为公司金融,而且与会计联系也比较大,有些金融问题是财务管理所无法解决的,而财务管理的一些内容则是管理学的内容。与此相联系,财务风险侧重微观主体,金融风险是微观主体与宏观主体兼而有之,但财务风险与金融风险不是简单的包涵关系,因为不同的风险主体有不同的风险链条。

(二)金融风险普遍性与财务风险特殊性 从层次论来分析,金融风险可分为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并非金融业特有风险,只要企业从事金融活动就会存在金融风险。也就是将金融风险的主体限定在一般企业,可以将企业金融风险界定为:企业在从事金融活动时,由于汇率、利率和证券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在一定时间内发生非预期的变化,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从风险的构成要素来看,企业金融风险的风险因素是企业从事金融活动,风险事件是汇率、利率和证券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发生非预期的变化,风险结果是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即实际收益少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超过预期成本的可能性。

财务风险是由企业筹资决策决定的,企业的筹资结构决定了它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大小,具有特殊性。当企业利用债务、优先股等固定财务成本的资金后,就出现了财务杠杆。在息税前收益变动幅度即经营风险既定的条件下,财务杠杆水平越高,股东收益变动及破产的风险就越大。

可以认为,财务风险是发生于个别企业的特有事件所形成的个体风险,因而具有特殊性;金融风险也有个体风险的自然介入和相互作用,但更多的则是影响所有企业的因素所引起的市场风险等,因而具有普遍性。

(三)时空观下的金融风险与财务风险定位观 毋庸置疑,在金融开放的新形势下,金融风险与日俱增,这就在客观上对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境内设立的银行、信用社、担保公司等金融企业实行了新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规则》以“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维护金融企业相关各方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为立法目的,并单设了“财务风险”一章。这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其基本缘由是金融企业比非金融企业多了“财务风险――金融风险――财政风险――金融危机”这一风险链。

对于非金融企业从事以金融资产买卖的形式进行的金融活动首先面对的是金融风险。因为企业在从事金融活动时,由于汇率、利率和证券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在一定时间内发生非预期的变化,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从风险的构成要素来看,企业金融风险的风险因素是企业从事金融活动,风险事件是汇率、利率和证券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发牛非预期的变化,风险结果是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即实际收益少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超过预期成本的可能性。

非金融企业从事以金融资产买卖的形式进行的金融活动,如果对金融风险控制不当,对资产质量、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加剧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恶化,使财务风险飙升,甚至引发财务危机。所以,我们认为非金融企业的风险链条是“金融风险――财务风险――财务危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一是财务风险具有特殊性,金融风险具有普遍性。二是金融企业风险链条是“财务风险――金融风险――财政风险――金融危机”。非金融企业的风险链条是“金融风险――财务风险――财务危机”。“Financial Risk”应译为“金融风险”还是“财务风险”,要视文章研究的具体内容而定。三是不能将金融简单地看作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将财务简单的视为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业务的概括,因为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有不同的风险链条。

第3篇

1.1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汇率风险。

1.2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1.1.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筹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因素来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1.1.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由于受到某种难以预计或控制的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致使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

1.1.3现金流量风险

现金流量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当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收益下降,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信用危机,使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遭受严重损失,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1.1.4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调节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杠杆。

2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企业常见财务风险的规避方法不外乎三种: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嫁。

2.1筹资风险防范对策

2.1.1筹资风险的风险回避方法

筹资风险的回避方法主要是指在各种可供选择筹资方案中进行风险分析,选择风险小的筹资方案,设法回避一些风险较大而且很难把握的筹资活动。

2.1.2筹资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

筹资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就企业筹资来看,要合理进行筹资风险的控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负债比率与结构,实现风险分散化,降低整体筹资方案的风险程度。这是控制筹资风险的关键。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债务资金越多,企业筹资风险也越大,但那种为避免筹资风险的而拒绝举债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

2.1.3筹资风险的风险转嫁方法

风险转嫁的目的是将可能由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转由其他人来承担。在企业筹资活动中主要通过保险、寻找借款担保人等方法将部分财务风险转嫁给他人。也可考虑在企业因负债经营失败而陷入财务困境时,通过实施债务重组,将部分债权转换为股权,或通过其他企业优质资产的注入,挽救企业经营不力的局面,从而避免因资不抵债而导致的破产风险。2.2企业的投资风险

2.2.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风险控制最彻底的方式,采取有效的风险回避措施能够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来避免损失,而其他风险控制手段仅能通过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来减轻风险发生的潜在影响。

2.2.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在风险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损失控制是一种积极的风险控制手段,它可以克服风险回避的种种局限性。根据损失控制的目的区分,损失控制可以区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减轻两种。损失预防是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在事先采取措施,阻止风险的发生,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决策阶段加强决策的科学性,采取多元化投资策略,来减轻或消除风险发生的机会。而损失减轻则是指在损失发生时或损失发生后,为减轻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2.2.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以及超过自身承担能力的风险损失,通过若干技术和经济手段转嫁给他人承担的一种措施。这类风险转移方法与风险回避、损失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非放弃或中止风险机会,也不是对风险所致的损失采取措施加以改善,而是将损失的责任转移给他人,从而间接降低自身的损失。风险转移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保险转移是指投资者向保险公司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条件,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指不向保险公司投保,而是用其他途径将风险转移给别人。

2.3企业的现金流量风险防范

.现金使用中风险的防范。企业在流动资金运作中往往会出现现金流量缺口。为了防范现金流量缺口的出现给企业带来的临时财务风险,企业应做出现金流量预测,企业的现金预算是财务预算的核心。通过现金预算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

2.4企业的利率风险规避方法

利率风险的回避主要是要选择对企业自身有利的利率: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例如企业如果根据现行经济形势判断未来市场利率将上涨,则应该选择固定利率的方法来筹集资金以便锁定成本,在投资活动中在应选择浮动利率债券以便分享未来利率上涨所带来投资收益的增加。反之,如果预期市场利率下跌,则在企业投资活动中应选择浮动利率的债务筹资方式,在投资活动中则应选择固定利率债券,来保证投资收益不受损失。

2.4.1利率风险的损失控制方法

企业在投融资活动中要采用损失控制方法来规避利率,主要就是在企业投融资活动中,尽量实现多元化的投融资组合策略。如为避免因企业预期利率失误而造成的利率风险,安排一部分资金通过固定利率方法筹集,另一部分资金浮动利率通过筹集。同样地,在企业投资活动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固定利率债券投资,一部分资金用于浮动利率债券投资。这样,无论是市场利率上涨还是下跌,总有一部分增加的投资收益可以弥补投资损失。

第4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相关概念以及成因;其次探讨了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如何加强财务风险防控管理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风险防控;财务风险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充分表明,在新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将会减少对企业发展的干预,将经济职能更多转向为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尊重市场自身发展规律,让企业公平、公正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面临更多的风险,这就使得企业必将对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一、企业财务风险造成的后果

1.导致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财务风险的集中表现,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2.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较差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内部财务关系不顺

企业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相关概念及成因

1.财务风险的概念

(1)财务风险和风险防控的概念及内涵。广义的财务风险通常是指包括公司财务管理活动本身各方面所具有的风险。将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分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对财务风险的定义限定为由于使用负债筹资而带来的风险,而对于经营风险,则定义为由于使用经营杠杆而导致的公司息税前收益的变动而产生的风险。结合以上理论,将本文中谈及的财务风险定义为由于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公司在融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发生背离,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财务风险实际上应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和其他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具有客观存在性与不确定性。

(2)财务风险防控的概念及内涵。财务风险防控管理过程应包括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以及对财务风险的评估。从防控管理内容上讲,则应包括单位预算风险防控管理、财务收支风险防控管理、资产运营风险防控管理、采购风险防控管理、发展风险防控管理和操作风险防控管理这六大类别的风险防控管理。只有对这些环节的风险从严强化管理,坚持制度创新,才能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力争为建设世界一流财务工作新局面做出贡献。

2.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财务预算风险。一是预算编制不科学带来的风险。通常体现对单位相关部门上报的项目预算经费没有进行深入审核,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密。二是对预算资金管理不规范引发的风险。预算资金管理不规范,则主要是指在预算资金的分配与管理上,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标准,造成预算资金分配不均衡、被挪作它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在预算资金支出环节,因财务人员对具体项目的不了解,信息交流的不畅,容易造成资金拨付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的顺利进展。

(2)财务收支风险点。一是收入不按照合同约定,不入账、少入账。如没有定期核对往来账目,欠款长期不能回收,也不做帐务处理;又如当期的生产成本、费用跨期入账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在收入确认原则方面,有的单位财务甚至通过变更销售收入确认方式,来改变企业财务报表上营业收入的数据。此外,有些企业还存在虚构收入的现象,如通过对开发票,确认收入等。这些做法非常容易导致债权债务统计不实,而财务统计的不真实又为企业在运营中作出的决策埋下了风险隐患。

(3)财务管理制度的不严格,企业管理不善,账实不符。如有的单位不顾生产实际用量而大批采购、重复采购的现象依旧存在,物资过分积压浪费,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且对企业的资金成本,也是一种没有必要的占用。此外,对材料出入库管理不够严格,材料入库、出库手续不全,材料管理部门长期不与财务部门对账的现象也颇为多见。

(4)成本费用管理不严,对成本乱挤乱摊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是资本性支出挤占收益性支出。如将应列入资本性支出的固定资产列入当期生产成本等;二是收益性支出挤占资本性支出。如将机器维修等费用列入资本性支出。这种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乱摊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主体财务状况以及财务成果的真实、可靠。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的对策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制度创新

首先应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探索企业制度创新,以法律法规、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为准绳,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往来账项管理、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如在预算管理方面,企业可以从完善预算组织程序着手,建立预算评审项目库,坚持按程序办事。此外,企业亦应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决算制度,使之能够为预算的执行提供真实、可靠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建立集预算、核算、决策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减低企业财务预算方面的风险。

2.落实管理责任,强化财务核算监督

落实管理责任,就是要责任到人,以资金管理业务为例,其存在着资金控制人员违反规定支付资金的风险,那么资金控制人员就是这个风险点的第一责任人。此外,在强化财务核算监督方面,对所有的会计事项都要实行由经办、审核、部门负责人、稽核四人负责的业务流转程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对财务流程的重重把控,才能做好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工作。

3.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财务风险指数的高低,因此,有必要对财务人员进行素质教育和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树立财务人员的责任感、忠诚度,使财务人员清楚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工作的每个环节当中,财务工作无小事,任何麻痹大意的行为都可能给单位带来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制度建设,落实管理责任,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及风险防范意识,对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唯如此,才可将企业的运营风险减到最低,为财务工作理顺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胜,傅太平.论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4(06):86.

第6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财务预警机制

1 风险概念的阶段性发展

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1895年,Haynes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世界上第一个对风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学者威雷特,1901年他在其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

研究风险的国内外学者站在不同的学术视角,给出了风险的内涵。由于概念具有本质性的特点,清晰阐释概念是对风险的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指导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可以将风险理论特征归纳为五点: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客观性;风险的复杂性;风险的动态性;风险的可度量性。

2 财务风险的内涵及分类

2.1财务风险的内涵

学术理论界对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两种认识:一是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结果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二是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本文将前一种观点称为广义财务风险,将后一种观点称为狭义财务风险。

广义的财务风险从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角度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认为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财务活动成果与预期收益的偏离,这种偏离一般是指财务活动成果的减少,带来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降低。

狭义的财务风险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负债经营引起的,风险的中心在于货币资金的运动,这种运动以货币资金为起点,也以货币资金为终点。

2.2财务风险的分类

依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可对财务风险进行不同分类。按照财务风险的可控程度,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按照能否通过多角化的方式分散,分为不可分散风险和可分散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状态,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按照风险设计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但通常上人们按其成因及性质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及汇率风险五类。根据上述分类标准,本人更认同将财务风险按成因及性质进行划分。

3 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3.1财务风险识别

叶冬梅(2006)提出财务风险预测的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贺妍(2008)认为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根据风险大小和事件的重要性设定优先次序,以合理安排资源配置。

3.2财务风险的控制

3.2.1确定风险反映态度。确定风险反应态度的出发点是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木,提高风险管理效益。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风险的控制力度也就不同。

3.2.2风险预防方法选择。回避风险法:综合评价各种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选择风险最低的方案;降低风险法:努力通过措施使其降低;分散风险法:通过联营,多种经营及多元化投资等方式来分散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转嫁风险法:通过某种手段,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承担。

3.2.3风险处理措施选择。风险成本摊入:企业可将一部分风险损失事先以成本加价的形式摊入成本,将风险自行消化;建立风险基金: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很大而损失有限的风险,有计划地提取一定数量且独立于企业运营资金之外的货币资金,防止风险发生对企业正常运营资金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3.2.4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初始财务指标的确定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通常使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它相关明细表和在此基础得出的各类财务比率来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大类(如图1所示):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按照普遍性、相关性、可比性、动态敏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同时借鉴前人的经验,选取了四大类中的20个指标作为初始财务指标。

图1 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初始指标4 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4.1研究不足

财务风险理论研究已取得较大成果,但也缺乏对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研究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1)鉴于研究财务风险的学者有着不同的专业学术背景,研究视角各异,使得该理论内涵的界定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2)研究的内容大多以浅层次的描述和分析为主,缺乏更深入的对财务风险内部综合性的定性和定量研究;(3)缺乏对多层次财务风险的特殊性进行深度探讨,致使财务风险差异性很难得到准确划分。

4.2未来展望

纵览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现状,笔者认为未来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对财务风险开展研究:(1)风险管理的思想和视角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可以从现代企业价值链管理与金融管理的新视角来做新的理论发展研究;(2)从主要以规范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向实证研究方法转变;(3)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衡量和指标的确定应采用动态和系统方法相结合,运用动态的视角观察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环境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何茜.外资企业WCDP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

[2]许焕升.风险管理的方法工具[J].管理视角,2008,(4):48-49

第7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企业失败财务失败财务困境

一、财务危机概念的发展过程

(一)国外财务危机概念发展过程国外财务危机概念发展经历了以下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财务危机即为企业破产。其涵义相对单一,表述也不是很具体。1966年Beaver在对79家财务危机公司包括59家破产公司、16家拖欠优先股股利公司和3家拖欠债务的公司的研究中认为,当企业宣告破产、无力支付到期债券、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银行存款透支等情况发生就属于财务危机。1968年,Altman在其研究中将财务危机表述为:企业失败包括在法律上的破产、被接管和重整(Altman.E.L.FinancialRatios.DiscriminantAnalysisandPre--dictionofCorporateBankruptcy.Journal.ofFinance,1968),实际上是也是把财务危机基本等同于破产企业,进入企业法定破产程序。Deakin在1972年的研究中指出: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包括已经破产、由于无力偿还债务或支付债权人利益而已经进行清算的公司。将财务危机基本等同于破产的研究众多,如Casey与Bartcrzark在1984年的研究中、Gentry在1985年的研究中、Aziz在1988年的研究中、Gilbert在1990年的研究中都将财务危机定义为宣告破产的企业。第二阶段:扩展阶段。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对于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的涵义也随之需要扩展。由此,Carmichael在研究中则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履行债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及资金不足四种形式。Michael和Zopounidis(1987)根据以往关于财务危机的研究结果,给出了关于财务危机的定义:从财务角度看,财务危机包括资产净值为负、无力偿还债权人债务、银行存款透支、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延期支付货款、延期支付到期利息和本金等情况。第三阶段:继续完善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逐步发展,企业则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研究者对财务危机概念做了更为细致和完善性的研究,以使得财务危机理论能更深入的随时代的发展而延伸。1994年Altman在企业面临财务困难的多样性基础上,提出了财务危机的其他一些更加广泛的概念,包括:破产(Bankruptcy),主要是财务危机在法律上的界定;失败(Failure):考虑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条件下,投资报酬率低于行业平均回报率;无力偿还债务(Insolvency):从破产角度可认为企业的净资产为负;违约(Default):企业违背了与债权人签订的合约并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本质上讲,违约也属于无力偿还债务。此时,研究者对财务危机的涵义有了较为完整的表述。直到2000年,Ross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对财务危机的概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表述:其一技术失败,即企业无法按合约付息还本,履行债务;其二会计失败,即企业的账面净资产出现负数,资不抵债;其三企业失败,即企业清算破产后仍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最后是法定破产,即企业或债权人由于债务人无法到期履行债务合约,并呈持续状态时向法院申请破产。迄今为止,众多学者对“财务危机”概念的探讨与研究几乎趋于完善,笔者认为,以Altman和Ross对财务危机的定义是最为清晰和完整的。

(二)国内财务危机概念发展过程在我国学术界对于“财务危机”概念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余绪缨教授在1996年将财务危机按危机程度的不同分为技术性失败和破产两种。指出技术性失败即为企业无偿付能力,是指企业的总资产虽然超过总负债,但由于资产配置的流动资产严重缺乏,没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而破产是财务危机的极端形式,是指公司的全部债务超过其全部资产的公平估价,公司的净资产出现负值。谷祺、刘淑莲、赵爱玲等学者在延承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对财务危机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由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而引发的支付能力不足,通常是暂时的困难,随后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补救,如通过协商,求得债权人让步,延长偿债期限,或通过资产抵押等借新债还旧债。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破产,但企业将会为此付出极高的代价。如增加资本成本或提高财务风险。破产是财务危机的一种极端形式,将直接导致企业终止营业转入清算,当企业资金匮乏和信用崩溃同时出现时,企业破产便无可挽回。陈文浩与郭丽红(2001)年对财务危机的概念做了重新定义:财务危机通常是指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困难和危机,其极端形式是企业破产。研究者认为,当企业同时面临资金匮乏和信用崩溃的时候,企业所面临的破产便无回天之力了。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多元化经营导致的证券投资组合的不合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经营杠杆的负效应和财务杠杆的负效应等。

二、财务危机涵义的界定

(一)财务危机的理论界定财务危机通常是指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具有客观积累性、多样性、突发性、灾难性等基本特征。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后,其各项财务指标会发生异动,如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现金流量入不敷出、存货大量积压、主营业务收入严重萎缩、关联方交易及外来补贴增加等。财务危机的发生通常会经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资金不足、债务延期支付到其后周转不灵、债务违约,再到负债总额超过资产总额、企业丧失清偿能力最终走向清算破产。

(二)财务危机的实证界定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定义财务危机,目前国外学术届主要有两种做法:其一是将财务危机企业定义为破产企业;其二在破产企业样本的基础上,扩大了财务危机企业的样本选择范围,除“破产”外,财务危机的表象还包括:“银行透支”、“末支付优先股股利”、“债券违约”等。从国内实证研究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借鉴了国外研究的第一种做法,选择上市公司被ST作为财务危机的标志。这样定义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一思路实质上简化了危机的内涵,赋予样本企业以明显的标识;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情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由于破产程序滞后,企业出现严重危机到破产还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目前通过标准途径破产的上市公司寥寥无几,将财务危机企业定义为破产企业不适应研究的需要。因此,研究人员选择ST标志除了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也考虑到我国ST制度的相关规定决定了ST标志,适合代替破产标志参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经审计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或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时该公司的股票被特别处理,成为ST股。笔者认为,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下,把公司被特别处理(ST)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标志是可行的。

三、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财务失败、企业失败等概念的辨析

第8篇

(一)风险财务的定义和特征。很多研究结果提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但是在现代企业中,通过比较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使用风险财务的概念更为合适,不仅突出了财务具有风险性的特征,而且能够与传统的财务风险概念有所区别。本文论述的风险财务主要是指企业在运营或者管理中,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的财务都会呈现出一定的风险性,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较大的偏差。风险财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综合性的特征,企业的风险财务不仅仅包括资金筹措和资金结算的风险,而且还包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企业的资金风险,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第二,不确定性的特征,造成企业风险财务的原因是比较模糊的,而且这些原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后使得企业的财政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些因素难以被完全认识和把握,因此造成了企业财政管理工作的困难;第三,严重的损失,当企业的财务结果与财务目标出现较大差异时,如果这些差异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那么企业可能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风险财务管理的概念及特点。风险财务对于企业发展和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不正确地面对,很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的稳健发展。这其实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相比,风险财务管理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对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人员来讲,与企业的财务息息相关,因此风险财务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第二,与普通的财务管理相比,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注重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够更加理智科学地应对企业财政上的风险;第三,管理的手段更加先进,风险财务管理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找出影响企业资金风险的因素,因此需要科学的管理手法,所以必须要采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才能使得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有效率。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基本方法

(一)风险财务预测方法。风险财务预测方法主要是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家预测法,主要是利用专家在企业风险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然后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现状,进而能够识别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第二,幕景分析法,在风险财务预测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判断它们对企业财政的不同影响;第三,资金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资金的分布和运动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资金在运转或者使用方面的风险,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风险财务预测方法。

(二)风险财务决策方法。在进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与财务工作有关的决策,正确的决策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错误的决策可能会为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风险财务决策也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它主要是在风险财务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然后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挑选出一个较好的方案。风险财务决策方法是否有效与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量、财务决策者自身的素质以及他们应对风险财务的态度密切相关。

(三)风险财务控制方法。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定的风险后,应该及时控制财务风险的消极影响。因此,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回避风险,当企业面临财务风险时,可以采取有效的回避措施,能够避免财务风险或者是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全部损失,能够确保企业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正常运营;第二,自担风险,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些问题时,企业可以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预算企业的开支,从而能够承担企业的财政风险。

(四)风险财务处理方法。当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并且选择承担财务风险时,必须要正确处理财务风险问题。例如: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地结算,能够正确了解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包括企业遭受财政风险后的损失、企业的剩余资金量等等,能够对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有着正确的认识。同时,当企业的财政资金出现不足时,需要想办法尽快进行资金的筹措,从而能够转变企业目前的财政危机,确保企业能够顺利渡过难关,降低企业的资金损失。

三、企业风险财务分类

管理由于企业的风险财务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可以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一)自然风险财务管理。自然风险财务管理大多数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依靠人力几乎无法改变,只能减少或者尽量避免自然风险。自然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保险的方法进行: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在企业财产遭受损失时,保险公司能够给予一定的赔偿,从而尽量降低企业的损失。虽然保险的方法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损失,但是可以将企业蒙受的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因此对自然风险财务进行投保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财务管理方法。

(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企业难免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因素是其财政风险的构成因素之一。尤其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企业在面临国内市场风险的过程中,还需要面临国外市场的风险。幕景分析法在企业的市场风险财务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市场中影响企业财政的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影响企业财政的轨迹。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能够使得幕景分析法更加有效和直观,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

(三)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由于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企业进行自主经营,所以需要企业自己承担经营的风险。企业在进行经营风险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筹资和投资的方式,这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内容。企业通过分析多种筹资或投资方式,进而选择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投资或筹资,能够更好地降低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四、小结

第9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评价指标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无法按期支付负债融资所应负的利息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企业如何认识财务风险,如何减少财务风险是提高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1.企业财务风险概念

传统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企业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西方国家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职能。虽然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但是国外风险管理理念主要针对于如何摆脱财务风险,而非分析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同时也没有关于财务风险如何进行预防的研究。与其面对风险、摆脱风险,不如分析风险、预防风险。因而,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是今后风险管理发展的方向。

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来自于筹资、融资活动。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进行筹资所形成的负债,不仅要偿还本金,还需要支付相应利息。如果企业不举借任何债务,将不会存在任何风险。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可能存在资金流转问题,如果不举借负债,势必会出现经营困难。而且这种观点没有考虑财务杠杆作用,可见这种观点不具有科学性。

另一种观点是广义的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在企业的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财务结构不完善、企业所在环境的改变等一些内外部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较大的偏差,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或者部门,甚至一笔订单,都可能引起企业财务风险,如果财务风险控制不好,就可能导致企业产生损失,甚至导致破产。这种观点是从企业整体出发,结合整体环境进行的分析,也是我国财务风险理论中主要的观点。

2.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财务风险具备了风险的两个基本特征:客观性和不确定性。

首先,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市场经济运行下企业资金运动的必然产物。财务风险受到国民经济、市场环境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次,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虽然企业要面对各种财务风险,但是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什么事件发生、以何种形式发生,甚至是否发生,都不是能够准确计量的。

二、目前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对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来看,现有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着与企业经营环境不适应、指标无法真实反映企业情况、缺少行业针对性的问题,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应用在实践中,在对风险的有效评价和控制上还有一定的欠缺。

1.与企业经营环境不适应

由于我国的风险理论起步较晚,与国外的风险管理比起来,理论基础上,又加上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较晚,体系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在企业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财务比率的综合分析常用的是单量判定模型法,基于这种模型法的体系反映出来的信息量有限,企业由于使用了较多的抽象概念和函数,不利于推广,无法适应企业随着经营规模扩大而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

2.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出企业情况

评价指标对企业真实情况分析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不足、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不足,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不足三个方面。

在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时,企业资产的流动比率和速度比率的指标是从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得出的,它是从静态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而如果企业是实际资产流动的质量差,就会高估企业的流动资产,且这些从财务报表中出的数据不能将一些影响企业变现能力和短期债务负担的因素反映出来,使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产生偏离。

与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一样,评价方法中资产的负债率和负债经营指标不能准确地估量出企业的实际资产,另外,在企业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利润进行调节时,利息赚取率的指标不能对企业虚增的利润进行辨别,无法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体系中包括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净利润率等一些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在对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分析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3.缺少行业针对性

在我国,由于对财务风险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对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多,企业在对自身进行财务风险评价时,常常是使用通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而不是根据自身行业和自身企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评价体系,这就使得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原有的作用。

三、重建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如何重建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是多数学者正在研究讨论的问题。笔者从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结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为增强企业财政实力以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而可以保障企业正常运行,促进企业良好健康发展提出改革方向。

1.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谨慎选择财务指标。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重重,财务指标的选取能够体现出企业财务风险大小,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可是目前财务指标很多,如果每个指标都进行计算,虽然可以从多方面反应企业财务风险大小,但是同时会增加财务人员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谨慎选择和企业相关的财务指标,尤其重要。例如,生产制造型企业可以对营运能力方面的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进行相应分析,分析存货周转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而进行改进。

2.多角度选择指标

企业经营不是单方面的,着想系统、科学地了解企业承受的财务风险,必须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要求财务人员从数学建模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财务指标,可能不太现实,也不易操作。因而,笔者提出,在进行财务风险指标选取时,应当针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以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作出合理描述为基础-按照企业财务危机相关理论,合理选择财务指标,使选择的财务指标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相一致。

3.重点关注企业经常使用的指标

对于制造业而言,存货周转速度快慢、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是企业经营中非常关键的信息,“存货周转率”这样的指标就应当重点关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都有各自的计算指标,只有将这样的指标持续关注,才能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当然,重点关注的指标也是在全面选择指标的基础之上择优选择出来的,其选择的标准也是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

4.保持财务指标的动态性

在财务指标选取的时候,应当考虑时效性。如果财务指标已经不能发映出企业财务风险情况,或者已经被淘汰,就应当用其他合适的指标进行替换。这需要企业全体部门共同关注,而不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市场变化了,原指标的计算意义不复存在,就应当进行替换。

5.根据需要自行设计财务指标

目前在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理论中,主要涉及了负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类财务指标。企业在进行指标选取过程中,如果发现这几类指标无法反应企业自身财务风险,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设计。当然,设计的财务指标主要是针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进行分析,并非对外进行公布。

6.单位部门独立计算

第10篇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源于古典经济学,主要是用于论证企业收益与隐藏的或有代价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财务风险是把风险概念具体到财务领域。因此,了解财务风险概念,首先需要清晰财务的主要内容:财务是指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含筹资阶段、资金投入阶段、资金转化阶段和资金回收及分配阶段。因此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资金运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目前学术界对财务风险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经营活动中,由于面对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导致公司在财务经营状况上存在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讲主要指在公司筹融资、资金投放运用、资金回收及分配上存在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稳定性风险及持续现金回收风险等。此处所指的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偿还债务能力上的不确定性,主要指企业是否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企业能否按时偿还到期债务需要衡量其资产结构的优化程度,观测其与债务结构的匹配性如何。企业偿债能力目前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相关财务指标予以监控。本文讨论的财务风险是指广义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日渐健全,资本市场愈渐开放,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现状的了解程度也日渐提高,如何提前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及时防范财务危机成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共同重视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兰艳泽(2001)从集团公司的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主要在于不断地规模扩张导致企业资源不能及时最优化整合,管理层级结构不断深化造成企业信息沟通不畅,致使集团公司管理能力下降,出现“臃肿综合并发症”,从而提高了企业筹、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唐晓云(2007)年在“略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一文中,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定义,认为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受各种不确定因素(或难以控制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确定,从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国内学者也对风险评估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多种变量的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公司财务结构,了解其真实财务状况,构建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油晓峰(2005)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一书中,总结了现有国内文献对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回归模型的方法。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外成因

(一)外部成因分析

企业存活于市场中,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人体的细胞,那么市场环境就好比于人体的细胞液,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如何需要受市场宏观环境的外部影响。总体而言,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成因包括经济环境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

1.经济环境风险

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受外界影响的宏观环境,其风险在于外部宏观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致使公司财务不确定性增加,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加强。概括而言,经济环境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受外部税收政策、经济宏观政策、国家货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相关整体层面的变化。对于单个公司而言,经济环境风险很难避免,不可改变,只能提前做好规避风险措施,但难以将风险降至为零。

2.市场环境风险

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依赖于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环境风险。具体而已,如果一个行业,其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变,那么企业如未能及时改变产品针对的市场人群,并及时做出调整,则企业就要面临被消费变动所导致的产品滞销风险,最终导致企业销售收入下降,资产负债配比结构不合理等一连串反应。

(二)内部成因分析

外部成因只是导致财务危机的一部分,根据研究对象不同,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需“因人而异”。本文,笔者将内部成因概括为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筹资结构不合理、现金流预算不合理三方面。

1.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一家内部控制机制健全的企业,能及时监控各项经营指标,对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然而,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并没有单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更没有设置内部控制部门负责日常经营行为的合规及风险规避工作,以至于在操作执行部门为个人利益不顾公司风险继续发出有关指令时,公司管理层难以得到监控,最后导致风险被放大。

2.筹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筹资行为是企业保证正常经营所需资源的重要经营行为之一,筹资结构包括债务结构、债务成本结构以及与之对应的企业资产结构和公司产品利润回报结构。如何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科学筹资,在保证满足公司正常经营所需资源的前提下,最低成本低筹资,并合理配置筹资结构,避免在短期间内大额支付负债是合理筹资的重要要求。

3.现金流预算不合理

前文已述,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指企业难以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因此提前对现金流做出合理、科学预算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大多企业都在上期期末和本期期初制定资金预算,并编制报表,但是能否按照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完整是衡量该预算编制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标准。

三、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步骤

对财务风险评价并非是一个单一步骤,而是一集业务程序梳理、风险识别、风险指标选择、风险权重确立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一)确定财务风险的界定及识别

对财务风险的界定及识别是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财务风险的识别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如德尔菲法、表格分析法、压力测试法等)并用,梳理企业业务流程,分析风险来源,测试风险条件发生时对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前文已述,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外部成因和内部成因。因此,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主要分为对系统风险的识别和非系统风险的识别。系统风险主要是对宏观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识别,如政策风险、税收风险、法律风险、市场环境变化风险、经济形势风险等;对非系统风险主要是针对企业自身经营环境、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识别。

(二)初步确定财务风险指标,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排除剔除共线性指标、确定各指标权重

通过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依然清晰主要的风险大类,其次需要着手对风险指标的筛选。首先,需要初步确定风险大类及风险大类指标。风险大类主要有系统风险定性类、短期偿债能力类、长期偿债能力类、盈利能力类、发展能力类、现金流稳定类,而各项大类具体指标又可以细分为众多财务指标,可依据企业自身情况斟酌。其次,需要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通过正态分布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剔除存在共线性的变量,从而避免各变量之间因共线性而对最后评估体系的影响。最后,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各子风险指标予以降维处理,得到各风险指标的得分矩阵,从而确定各财务风险指标的权重。至此,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初步建立。

(三)运用历史数据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予以修正

任何一个评估体系的建立都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不断地扩建数据库,并通过运用历史数据对该评估体系予以及时修正。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修正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在企业数据库不完善或者不足以修正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时,可以运用同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予以修正;第二,在企业自身历史数据库较为完善时,可以直接运用自身数据库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予以检测并及时分析差异、修正该评估体系。因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成因并不一致,因此本文提倡在修正阶段,以自身历史数据库为好。

四、结语

第11篇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由于不同因素对事件的影响不同,所以导致事件的不确定结果,这就导致了风险的产生。不同人对于财务风险的认知层面不同,说法也不同,一般有两个层面:一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个人主观的差异,进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收益的不确定,引发的微观经济风险。二是它也称为筹资风险,是指到期偿还不了债务的可能性,换言之,它是由于借债引发的,若无借债就不存在财务风险。我在此文中研究的是企业难以预测的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完善、企业经营的不确定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给企业最终带来可能的财务损失。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态度,控制得当的话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使企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若控制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何控制好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财务风险控制,就是在利用相关的信息和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施加作用和影响,使企业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

环境的多变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伴随着风险隐患,企业管理重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中财务风险占很大一部分。财务风险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对企业的稳定、资金的安全性及获利有很大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由企业所有人执行的一系列过程。内部控制能适时反映企业的风险并相应地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可以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企业的风险类型很多,财务风险是其中的一种,内部控制最终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内部控制薄弱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财务风险控制实质上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财务风险控制不好,意味着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薄弱性。全面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能顺利进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好企业,预防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规划企业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的评价是以财务风险控制的好坏为依据,同时内部控制是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重点。

三、企业财务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如今的经济环境是多变的,包括产品更新的速度、市场的变化、国家政策、利率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资金的运转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如今很多财务人员还是沿用传统模式来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对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知,只关心资金的投放与收回,对企业风险缺少实质认知和管理,忽略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薄弱的风险意识难以适应因素变化对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控制财务风险不是当它出现再采取措施,而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或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很薄弱,每年虽然有几十万的会计人员,但是大多数专业素养都不高,企业管理者对这方面又不了解,财务风险是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但是可以预测,它本身就是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往往到来时就是致命一击。所以大多数企业开始都运营很大,突如其来的一场财务危机就导致破产。

(三)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企业采取的一种手段,为了能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可以根据考察内部控制机制来评价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对企业人员”权责利”的分配管理。它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对控制风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内部机制的不足让人笼统的把企业的规定规章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人员的“权责利”分配不清,缺乏合适、完整、统一的体系,内部人员不恪守自己的职责,缩小了控制的范围,使效果大打折扣,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企业能够更好的控制财务风险。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企业是经济环境中的主体,是我们可以看见和感知的,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正确认知是财务风险控制成功的先决条件。财务风险随时存在,企业必须有一定的风险意识,缺乏风险意识会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机制出现漏洞,使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企业应该培养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定期让企业人员参加风险探讨会,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用实际案例来分析财务风险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培养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对风险的适应和处理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事前对财务风险的预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信息网和资源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它意味着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成功一半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即在事前监控,使企业遭受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 平衡计分卡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笔者认为,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从财务风险的角度描述并规划公司战略,通过对公司发展各个维度的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有效地进行管理并达成公司战略目标。

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由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戴维・诺顿(David Norton)提出“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的概念之后,基于简单的理念――所谓“员工将对被检查的内容而不是期望的内容作出反应”,最初平衡计分卡很快作为一种标准管理实践被纷纷引入公司管理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远不止业绩计量方面,通过其简明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罗列出公司发展各个维度的现状及未来目标,于是将其作为一种持续管理工具在战略管理等领域加以广泛运用。

针对所在公司的实践,笔者就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平衡计分卡”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分析、总结和探讨。笔者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利用“平衡计分卡”,从公司战略到运营、从财务指标到非财务指标、从点到面、从表象到实质,全面地建立财务预警及监控指标体系,从而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风险定义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依此,我们可以将财务风险定义为一个事项将会给企业财务目标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按照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对风险管理的目标的划分,财务风险管理也包括以下4个层次的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经营的高层次目标,应与组织使命方向一致,并支持使命;

运营目标:有效且高效地使用资源;

报告目标:报告的可靠性;

合规目标: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

二、财务风险管理中嵌入“平衡计分卡”理论的意义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是以“公司愿景与战略”为核心,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的绩效表现来分析和衡量战略,组织将在业绩的先导指标与后滞指标间、财务与非财务风险因素间达到平衡。这种多维度的组合,有助于组织内部成员对组织战略目标及战略执行步骤有更全面的理解。平衡计分卡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战略目标、业绩计量、执行目标和战略行动。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是“公司的愿景与战略”,即公司组织内部追求的长期目标。从财务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看,利用平衡计分卡,可以清晰地对其进行定义、分类,使执行公司战略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从财务风险管理的运营目标看,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衡量公司在财务、顾客、业务流程以及创新责任等公司发展各个维度的绩效表现;通过衡量在各个维度公司运营目标,可以更好地均衡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期望。

从财务风险管理的报告目标看,平衡计分卡中对非财务指标的量化与定性描述,有助于跳离财务指标的窠臼,透过表象看到实质,更好地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从财务风险管理的合规目标看,利用平衡计分卡,可以采用定性表述或非财务指标来描述难以用财务指标来量化的合规目标,让财务风险管理“有章可循”。

三、平衡计分卡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一)运用平衡计分卡描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在此以本公司为例,运用“平衡计分卡”描述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以简表形式列示如表1:

从表1可看出,指标包括一些具体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但其在各个维度的表现,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财务指标比如利润率等又会影响企业研发投入、进而影响非财务指标如产品上市数量与速度等。

(二)运用平衡计分卡识别相关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同时可以利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建立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比如,对产品(存货)管理,可以建立以下指标体系来识别相关的财务风险,见表2:

在建立预警指标之后,对风险事项严格进行监控,并及时跟踪反馈,选择适当的防范、回避或转嫁财务风险的措施,将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可容忍范围之内。在信息汇总、整理、分析、运用的环节,可以财务量化指标为核心,建立严密的数据分析体系,及时提供对组织决策有用的信息。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财务结果发生偏离,会产生财务风险,但可能其是顺势而变,比如研发投入过多,企业可能不堪重负,但新产品上市获得销售额的增长将增加企业效益,因此,单纯的财务指标不足以概括财务风险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引入“平衡计分卡”后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是更全面更综合地考量与管理财务风险。

(三)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应强调事项

财务风险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财务风险指标较其他风险指标而言,量化指标比较多,毕竟财务更多的是以数据说话,因此,在引入并运用“平衡计分卡”概念的实务过程中,还是应当注重定量指标的选择与设定。

另外,引入并运用“平衡计分卡”理论,是期望财务风险管理并不仅是纯粹的数据分析,而是利用其他管理工具,使我们能站在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高度,更好地实现财务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第13篇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所带来的管理难度也变的越来越大,尤其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也越发复杂,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务风险的控制制度不完善。本文正是以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财务风险控制为出入口,首先对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探究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位置以及财务内部控制问题,最后深入地提出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难度;财务风险

一、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中,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位置

有效的内部控制在应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是高职院校财务高校管理的重要保证,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防范和有效控制财务的风险,遏制住财务风险的发生,使风险的概率降到最低,最终提高高职院校的经营效益。而高职院校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让会计的账上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让资金的流动更趋合理,保证资金的安全流通等。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风险不会发生的基础,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很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控的概念就是在面对各项财务的过程中,也可以说成资金的活动中,由于事先难以预料,导致在资金上出现事与愿违,资金的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存在着巨大的偏差,最终会导致利益的受损甚至出现危机的可能。目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控制现状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是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财政拔款严重不足,经费被用来满足日常运转的需求,占用了其他教学资源的经费,经费的开支非常的紧缺,这主要归因于长期存在着重视核算轻管理,从高职院校分管财务的领导到管理财务的普通基层,在经费的筹措过程中缺乏严重的理财意识,其理财的积极性严重的不足,专门管理资金的财务部门对于科学理财就等于是空白,在没有深入地高职院校的财务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时,对财务管控缺乏科学时段,而盲目对财务进行运作,这都是管理理念方面的主要的问题。第二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不严格、预算的考核和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不合理,最终导致预算运行效果成为盲点,监督不利。第三绩效评价方面,高职院校财务风险控制普遍存在着缺乏绩效观念及轻视成本核算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内部财务绩效管理不能加强落实。

三、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普遍的财务内部控制问题

凡是都有双面性,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优异的国家政策带动下,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财务的运作越来越复杂,也带来了普遍的财务内务控制问题。财务内部的控制是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财务的控制依然没有足够的认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必须提高人们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识。目前财务内部控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没有针对性且不合理。

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必须具有针对性,必须保证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同时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应该有会计监督制度、内部的互相牵制制度及内部稽查制度,这几项内容是保证财务风险概率减小的必然手段,也是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不合理性已经成为有效管理财务的主要整治方向。

2.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

相对于预算外资金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高职院校更加注重财政资金拨款的内部控制,同时高职院校还存在着极大的内部控制局限性,包括将二级单位的财务及院校的内部结算摒除在内部控制之外。

3.财务经费在运作中不透明,内部控制的执行也不够严谨。

高职院校的财务经费存在着明显的不透明,主要归其原因于内部控制的不严格,这也是导致领导决策的随意化的主要原因,尽管每年院校都编制财务预算支出计划,但是计划执行得不够严格,因此必须加大财务经费在运作中的透明性及严格性。

四、健全高职院校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积极营造财务风险的内部环境。

没有良好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环境,就无从谈起对财务的有效控制。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必须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宣传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在认识上提高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理解程度。一个好的内部环境是财务内部合理控制的基础,只有积极地进行营造,才能让风险远离财务。

2.建立安全高效的财务会计系统。

财务的流程要清晰、科学、具体,因此要从会计业务流程做起,着力构建科学的规范程序,最终实现财务风险控制。建立安全高效的财务会计系统,还要保证财务操作规程的合理性,严格财务审批制度。

3.加强预算控制、审计力度。

没有良好的预算控制,就会让资金处于无规则运行状态,同时审计力度不强,就造成工作人员的不认真,最终导致财务风险控制的疏漏。内部审计制度是执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选取内部人员成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审计力度,使内部制度在审计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审计中主要从三个方向入手,首先应该是预算执行审计;其次是决算的审计;再次是资产审计;然后是资金执行中的债务审计,最后是净资产审计。

作者:朱淑华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现金流量;财务管理;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什么是财务危机,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遭受了严重破坏,企业面临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危险和紧急的状态,使企业靠近了破产的边缘。财务危机最初的表现形式只是多个分散在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的财务风险,当这些财务风险慢慢积累和膨胀达到企业难以控制的水平,并最终突破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就形成了财务危机。财务危机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及早防范,从而达到控制财务危机的目的。

由此可见有效的避免财务危机的关键是控制好财务风险。现今很多大型企业开始致力研究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希望能够通过此预警模型来提前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将财务风险提前消灭在萌芽状态中,进而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危害,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

1.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为某段时间以来盈利能力持续变差,销售的下跌在所控制的范围之外,财务状况开始变得越来越恶化。

2.发生财务风险的因素“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种,大致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宏观政策、行业特点、竞争对手等等,但这些不是企业能控制得了的因素。而内部因素则是企业自身的因素,如: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内部权利失衡。治理结构不完善可能导致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或者是不健全。如果公司失去了内控这个制度的制约,就有可能在经营管理上出现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

(2)投资决策错误。由于重复建设,大规模扩张,不顾风险的发生肆意扩大规模,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升高,造成收益下降,最后出现亏损。

(3)过度负债经营。在企业极度扩张的过程中,当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时,企业就会利用外源融资来弥补内源融资的局限,一方面会,给企业带来杠杆收益,但另一方面也会由于举债过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还本付息的负担,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最后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3.现金流量控制财务风险的作用

3.1现金流量的概念:现金流量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在特定的会计期间内根据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而产生的现金流量入与流出。

3.2现金流量指标的作用:在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现金流量指标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也最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本质。

(1)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能更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的收益能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众所周知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用此方法编制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很容易被管理者所利用,而现金流量指标恰恰弥补了这些缺陷,因为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很难被人粉饰,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学者更重视现金流量指标分析的原因。只有利用现金流量指标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从而对外部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2)现金流量指标能较好的反映企业偿付债务的能力。发生在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破坏作用,同时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负债率过高,偿债能力差从而造成银行过多的不良资产,最后引起资金链断裂,导致全世界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因此,为了从源头上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愈来愈多的人开始重视和研究起现金流量这个指标,让其在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经营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3)现金流量指标更能反映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为了有效控制财务风险,许多公司开始尝试编制现金流量表,利用现金流量这个指标来真实反映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以及获取现金的具体情况,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能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很容易被企业高管人员出于各种目的人为进行操纵,这样就会使利润表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发生错误。而现金流量指标是客观的,它无法人为进行粉饰,这样能够帮助债权人和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4)现金流量指标可提高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横向对比性。利润指标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受到会计估计方法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会有所差异,因此各个企业的利润指标会因计算口径的不一致而无可比性,相比之下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指标就有效的回避了这个缺陷,从而使各个企业对外报送的经营业绩具有更可靠的可比性。

第15篇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所带来的管理难度也变的越来越大,尤其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也越发复杂,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务风险的控制制度不完善。本文正是以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财务风险控制为出入口,首先对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探究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位置以及财务内部控制问题,最后深入地提出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难度;财务风险

一、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中,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位置

有效的内部控制在应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是高职院校财务高校管理的重要保证,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防范和有效控制财务的风险,遏制住财务风险的发生,使风险的概率降到最低,最终提高高职院校的经营效益。而高职院校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让会计的账上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让资金的流动更趋合理,保证资金的安全流通等。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风险不会发生的基础,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很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控的概念就是在面对各项财务的过程中,也可以说成资金的活动中,由于事先难以预料,导致在资金上出现事与愿违,资金的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存在着巨大的偏差,最终会导致利益的受损甚至出现危机的可能。目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控制现状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是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财政拔款严重不足,经费被用来满足日常运转的需求,占用了其他教学资源的经费,经费的开支非常的紧缺,这主要归因于长期存在着重视核算轻管理,从高职院校分管财务的领导到管理财务的普通基层,在经费的筹措过程中缺乏严重的理财意识,其理财的积极性严重的不足,专门管理资金的财务部门对于科学理财就等于是空白,在没有深入地高职院校的财务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时,对财务管控缺乏科学时段,而盲目对财务进行运作,这都是管理理念方面的主要的问题。第二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不严格、预算的考核和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不合理,最终导致预算运行效果成为盲点,监督不利。第三绩效评价方面,高职院校财务风险控制普遍存在着缺乏绩效观念及轻视成本核算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内部财务绩效管理不能加强落实。

三、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普遍的财务内部控制问题

凡是都有双面性,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优异的国家政策带动下,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财务的运作越来越复杂,也带来了普遍的财务内务控制问题。财务内部的控制是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财务的控制依然没有足够的认识,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必须提高人们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识。目前财务内部控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没有针对性且不合理。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必须具有针对性,必须保证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同时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应该有会计监督制度、内部的互相牵制制度及内部稽查制度,这几项内容是保证财务风险概率减小的必然手段,也是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不合理性已经成为有效管理财务的主要整治方向。

2.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相对于预算外资金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高职院校更加注重财政资金拨款的内部控制,同时高职院校还存在着极大的内部控制局限性,包括将二级单位的财务及院校的内部结算摒除在内部控制之外。

3.财务经费在运作中不透明,内部控制的执行也不够严谨。高职院校的财务经费存在着明显的不透明,主要归其原因于内部控制的不严格,这也是导致领导决策的随意化的主要原因,尽管每年院校都编制财务预算支出计划,但是计划执行得不够严格,因此必须加大财务经费在运作中的透明性及严格性。

四、健全高职院校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积极营造财务风险的内部环境。没有良好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环境,就无从谈起对财务的有效控制。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必须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宣传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在认识上提高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理解程度。一个好的内部环境是财务内部合理控制的基础,只有积极地进行营造,才能让风险远离财务。

2.建立安全高效的财务会计系统。财务的流程要清晰、科学、具体,因此要从会计业务流程做起,着力构建科学的规范程序,最终实现财务风险控制。建立安全高效的财务会计系统,还要保证财务操作规程的合理性,严格财务审批制度。

3.加强预算控制、审计力度。没有良好的预算控制,就会让资金处于无规则运行状态,同时审计力度不强,就造成工作人员的不认真,最终导致财务风险控制的疏漏。内部审计制度是执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选取内部人员成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审计力度,使内部制度在审计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审计中主要从三个方向入手,首先应该是预算执行审计;其次是决算的审计;再次是资产审计;然后是资金执行中的债务审计,最后是净资产审计。

【参考文献】

[1]张锋.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和危害分析[J],中国市场,2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