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业发展情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银行P2P平台;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0)-0013-05
我国P2P网络借贷从2006年起步,2013年末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2014年末全国P2P平台数量增长至2358家,其中活跃的P2P平台1680家,全年累计成交额3291.94亿元。随着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迅猛发展,平台借款主体范围不断扩大,P2P衍生出P2B(Person to Business,个人对企业)、P2C(Personal to Company & Platform to Credit Assignment,个人对非金融机构)、P2G(Private to Government,个人对政府项目)等新模式,业务范围也从传统的信用借贷、担保/抵押借贷扩展到供应链金融、理财、资产交易乃至支付、征信等领域。
一、设立P2P平台对商业银行的战略意义
P2P网络借贷直指商业银行的服务盲区,满足了长尾人群的经营消费融资需求,拓展了新的投融资渠道。P2P网络借贷目前仍集中于小额信贷直接融资,业务领域与银行尚无实质上的竞争,但随着P2P产品日渐复杂化、投资服务日趋全面化、风险定价能力日益专业化,P2P平台业务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与银行产生交叉和竞争,长期来看必将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资产负债业务甚至中间业务造成不小的冲击和影响。商业银行试水P2P行业对其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战略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产品创新试验平台,抢占互联网金融高地。商业银行可以在P2P平台试验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通过基于用户导向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抢先拓展和占领市场、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竞争门槛、巩固市场地位。
(二)低成本进入金融服务长尾市场,推动商业银行业务从批发向零售转型。建立P2P平台中介,为有合适基础资产对应的社会化融资需求对接网上海量低成本资金,可以准确高效地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的信贷需求,并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承担,从而有效破解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困局,推动银行业务向零售转型。P2P平台业务可以成为现有银行业务的有益补充。
(三)有效规避银行业监管政策限制,优化资产结构配置。P2P平台可以在不消耗经济资本和占用信贷规模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有效规避贷款额度、存贷比、拨贷比等监管政策限制。通过在P2P平台发售金融资产交易创新产品,实现部分信贷资产出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资产存量和增量业务互补发展,腾挪信贷规模、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四)充分发挥集团化、规模化经营优势,向客户提供多渠道资金融通。商业银行P2P平台可以与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信息咨询、电子商务乃至实业等关联机构之间共享资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突破传统渠道、业务和产品局限,向客户提供一揽子跨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有效提升跨市场多渠道全面服务客户能力,培育和维护优质核心客户。
二、银行系P2P平台发展情况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虽然相关监管政策尚未完全明朗,多家银行(或其母机构)已经开始提前布局,银行系P2P平台进入爆发期。
(一)多数平台为银行自建,部分城商行将P2P平台或项目纳入直销银行。除开鑫贷、陆金所、民生易贷以外,其它上线平台均为银行自建,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恒丰银行将P2P投融资平台或项目纳入直销银行。银行自建P2P平台主要是做业务撮合,解决银行客户的投融资需求,成为银行业务蓄水池;在银行之外注册公司运营的P2P平台,如陆金所、开鑫贷等,业务范围更广,除银行外,也与小贷公司等其它机构进行项目合作。
(二)平台项目投资人多为个人客户,投资门槛明显低于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多数银行系P2P平台项目仅面向个人投资者。只有陆金所、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两家平台项目同时也向机构或企业客户开放。平台项目投资门槛明显低于银行理财产品,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投资门槛最高,为5万元;包商银行小马bank最低,仅100元;陆金所、开鑫贷和青岛银行财富e屋为1万元;其它均为1000元。较低的投资门槛有利于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有效分散了平台的投资端风险。平台项目突破银行传统理财产品的局限,可以满足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客户群体的投资理财需求,开拓了新的广阔投资服务市场空间。
(三)借款人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平台项目来源广泛。平台项目借款人多是急需短期融资的企业和个人,以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为主。平台项目来源广泛,如对公贷款、零售贷款、应收账款融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保单甚至是理财产品等。平台有效拓展了借贷人群的范围,在不占用银行经济资本和信贷规模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规避资本约束等银行业相关政策限制,开拓了信贷资产出表新渠道,提高了资产流动性。
(四)多家银行采用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模式参与平台风险控制,项目投资收益率远低于非银行系平台。除陆金所、民生易贷、开鑫贷由平台公司进行风险控制外,其它平台均由商业银行参与平台风险控制,方式一般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内容主要包括线下尽职调查、风险评估、授信审核等。银行系P2P平台项目均选择事先设定的定价方式,其中,陆金所和开鑫贷的项目投资收益最高,但仍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由于银行系平台信用高、风险控制好,虽然项目投资收益率远于非银行系平台,但是仍然受到热捧。
(五)大多数平台引入了第三方资金托管,不提供资金担保增信成为主流模式。为避免平台擅自挪用资金问题,大多数银行系P2P平台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用户账户资金进行管理,以保证交易资金安全。第三方资金托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选择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进行资金托管,如陆金所、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宁波银行的投融资平台、青岛银行财富e屋等;另一种是选择银行进行资金托管,如开鑫贷等。另外,也有少数银行自建平台由本行自行管理资金,如包商银行小马bank。为保证投资者资金安全和转嫁风险,部分平台还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在借款方未能履行还款责任时,向投资者全部或部分偿还未偿本息,如陆金所、开鑫贷、齐商银行齐乐融融E、江苏银行融e信。多数银行系平台并不提供担保增信。提供担保增信服务仅是过渡做法,长期来看不提供担保才是主流和趋势。
三、银行系P2P平台的主要风险
依托商业银行强大的信息技术实力、丰富的传统信贷经验、成熟的企业管理机制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系P2P平台在推出伊始,就有相对完善的风控考虑。迄今为止,银行系P2P平台尚未曝出不能及时兑付的案例,但这并不代表绝对安全。
(一)政策风险。P2P行业规模日增、风险频发,将加速P2P监管落地。银监会已经提出四条监管红线,即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将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人民银行也明确了三个雷区,即不能做资金池、不能自融和虚构借款人。总体看来,政府对P2P行业持支持态度,中长期政策将保持较宽松的态势,但在更详细的监管政策出台之前,仍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关联风险。关联风险有两个层面,一是不同业务主体之间的关联。二是同一业务主体中不同业务之间的关联。银行系P2P平台关联风险主要存在于涉及第三方服务和保证的业务,包括关联借款企业的项目风险(P2B模式)、合作小贷公司的道德风险(O2O模式)、关联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抵押/担保模式、O2O模式)等。部分寻找关联公司为投资者保证的银行系P2P平台,其业务主体内部仍然存在风险,分担和转化风险的机制尚不健全。随着平台业务规模扩大,关联保证公司可能杠杠率过高,超出自身保证能力。
第三,小额信贷技术风险。小额信贷技术风险是指平台没有能够运用合适的小额信贷技术而带来的客户源头的风险。银行系P2P平台风险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小额信贷技术,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小额信贷技术不够成熟。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挖掘数据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水平,但技术成熟度和制度有效性仍有待于时间和市场的进一步检验。二是线下尽职调查成本高企。受限于国内不健全的信用体系,借款人和评估者双方信息并不对称,为保证信用评级数据的真实可靠完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费用在线下对借款人进行尽职调查,否则将导致客户违约和平台运营风险上升。
(四)类资产证券化风险。通过将应收账款、信贷资产等标的证券化并在P2P平台交易,商业银行可以改善资本充足率、增加流动性、优化资产结构、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分散和转移风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贷款标准恶化。商业银行或P2P平台与投资者在类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存在信息和利益的不对称,可能使银行或平台放松风险控制要求、隐藏负面信息和交易风险、忽视和降低对证券化基础资产的风控和管理。二是基础资产风险。当基础资产受到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质量下降时,风险将沿着交易链条传播给投资者和利益性相关者。三是隔离风险。部分类资产证券化并未使用“破产隔离”技术实现证券化基础资产与发行人破产的风险隔离。部分银行系P2P平台的合作小贷公司本身就是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人,一旦发生破产或者重大损失,小额贷款资产收益权凭证投资者的收益将可能无法保证。四是产品异化风险。为吸引投资者,平台项目产品设计异化,期限较短、收益较高可能导致期限和金额错位配置,流动性压力增大。
(五)中间账户监管风险。中间账户是P2P平台以交易核实和转账结算为目的,在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开设的资金账户。目前,P2P平台的中间资金账户普遍处于监管真空状态。虽然部分银行系P2P平台宣布已采用第三方资金托管,但由于第三方机构一般只允许平台和个人开户,并不承诺承担操作和监管责任,平台实际上可以独立支配中间账户的资金。中间账户并未受到实质性监管,平台(尤其是非银行自建平台)挪用资金的风险始终存在。
(六)信息披露风险。目前P2P行业整体信息透明度不高,银行系P2P平台很少披露平台财务报告和投资者最关心的坏账率等信息。即使偶有披露,由于未经审计缺乏公信力、适用会计准则不明、坏账率等指标计算方法不一等原因,投资者仍难以了解平台投资决策实质和真实运营状况。
四、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建议
P2P网络借贷方兴未艾,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监管政策动向,主动参与行业竞争、抢占市场先机、把握业务机会,结合自身经营管理优势,在加强风险控制前提下审慎拓展业务范围,循序综合统筹战略布局和规划设计。
(一)主动加强与优质P2P平台的合作。一是依托商业银行的品牌美誉和强大科技力量,开发集跨行支付与资金监管功能于一体的P2P托管系统,向合作P2P平台提供资金托管和清结算服务,迅速进入市场分享行业发展红利,获取托管费和沉淀资金带来的收益。二是向合作P2P平台推荐部分优质项目和小微企业借款人,可以在投资咨询、尽职调查、贷后管理、资金结算等业务环节获得中间服务收入并积累P2P行业经验,培养小微信贷业务专业人才。
(二)自建或收购P2P平台。依托商业银行丰富的客户、产品资源和海量数据储备等进行差异化竞争,打造独立自主、特色鲜明的开放式P2P(P2B/P2G)平台品牌。在加强平台业务风险控制、做好平台业务与银行业务风险隔离的前提下,循序渐进,从低风险的票据存款质押产品、行内客户及项目出发,逐步增加创新产品种类、丰富定价方式、扩大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拓展盘活非标资产渠道、创造相关中间费用收入增量,为客户提供多类金融增值服务和创新产品,巩固客户关系、增加客户黏性。自主P2P平台也可以成为第三方交易平台,成为其它金融机构和平台的分销通道,获取收益分成,创造更多中间业务收入。
一是平台定位。将平台定位为银行业务蓄水池和开放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试验平台,依托商业银行细分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树立互联网金融特色品牌形象和行业地位。
二是客户筛选。借款人选择那些难以满足银行信贷条件、要求资金快速到账却受限于银行信贷流程或者有足额担保/抵押的客户,如拥有丰富上下游数据的中小微企业、拥有丰富交易数据的电商平台、合作担保公司担保的优质客户等。投资人则瞄准个人客户、企业类客户和机构类客户。
三是项目来源。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包括票据资产、供应链金融优质中小企业贷款、房地产和城镇化等对公贷款项目、小微企业和个人信用贷款等。同时,平台也提供其它合作机构的产品分销。
四是产品形态。包括低风险的承兑票据、定期存单质押类产品;中等风险的应收账款、其它抵押贷款类产品;高风险的信用类融资、极速简化融资产品;作为资产出口项的存量和增量非标资产证券化产品。
五是产品定价。既有事先设定方式,主要面向中、低风险和非标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有网上竞价方式,主要面向高风险的信用类融资、极速简化融资产品。
六是收费模式。向借款人收费,可对不同融资期限按金额一定比率收取服务费;向投资人收费,可对投资获利收益按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向合作机构提供咨询、托管、分销等服务,可以收取相应的中间服务费用;客户账户管理和资金划转也可酌情收取或免收手续费。
七是运作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主要通过线上方式获取投资人、销售产品、结算资金;通过线下方式获取借款人、审核项目、进行尽职调查以及对公投资者营销。对于合作担保公司推荐项目、第三方平台分销产品以及部分信用类融资、极速简化融资产品,也通过可以线上方式获取借款人和部分项目产品。另外,可以构建平台内部二级市场,投资者可以相互(折价或溢价)交易所持产品。
八是风险控制。有效隔离和限定P2P平台风险,对平台业务和银行业务实施分账管理;加强对关联借款企业和小贷公司、担保机构等合作机构的准入、管理和监督;注重源头风险管理,及时披露基础资产信息;加强平台流动性管理,将自建P2P平台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使用本行资金托管和清结算系统对中间账户进行监管,防范合作平台资金池风险;定期披露平台运营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构建信用评级和风险准备金机制,逐步推行去担保化。
(三)持续改进完善小额信贷技术。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持续改进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不断增强风险定价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水平。运用数学建模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的数据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结合实时、历史和全局的相关业务数据,有效批量识别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创业者,发现和掌握其风险特征,针对不同风险点实施相应控制措施,及时获取挖掘有效的风险预警信息,准确进行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
(四)构建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引入互联网思维改造管理架构、优化业务流程,持续简化用户操作,运用“极简”思维提供优质客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需求和体验出发,运用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金融功能和消费场景,构建细节优美、流程简单、使用便利、灵活开放、个性智能、功能丰富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五)建立行业风险信息联合防控和互联网征信机制。加强与银行同业、P2P平台、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保理公司、电商平台等机构的合作,共享P2P网络借贷行业风险信息和互联网征信信息,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处置效率,推动建立行业风险信息联合防控机制和互联网征信机制。
参考文献
[1]韩斯h,黄旭,贺本岚.国际P2P行业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J].金融论坛,2014,(3):23-27。
[2]零壹财经,零壹数据.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3]王亮亮.互联网金融改变行业格局[J].中国金融,2014,(11):72-74。
[4]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叶湘榕.P2P借贷的模式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3):71-82。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ank-class P2P Network Lending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mmercial Banks
SHEN Zirong XU Shaotong
(Postdoctoral Program of Institute of Finance & Banking, Beijing 100732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ostdoctoral Program of China CITIC Bank Beijing 100027)
关键词:非利息业务 国际比较 非利息收入占比 多元化经营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和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为了应对新的经营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在不断地拓展其业务范围,这使得非利息业务收入在银行的经营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08年末,我国非利息业务收入在营运收入中的比重已达到13%,在1999年,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比不到6%。非利息业务正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而在国际银行业发展史上,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为银行业注入了活力,成为新的竞争核心。通过将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主要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银行这方面的差距,并对国外该类业务的发展方式与路径进行借鉴。
一、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1、非利息业务的定义
非利息收入(Non-interest Income)是西方银行业在实践中所总结出的一个的概念,用来与传统的利息收入做分区。从上世纪80年代起,非利息收入在西方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一概念遂被写入教科书,并得到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通过损益表上收入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而与这两类收入对应的业务即为利息收入业务和非利息收入业务。
在我国,非利息收入业务这一表达方式并不多见,而按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界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其他业务等九大类。
2、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关于非利息业务的文献还较少,主要研究集中在非利息业务发展的问题以及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方面。赫国胜(2003)在总结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产品拓宽,改善收入结构不仅能够增加收入来源,而且能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邹江等(2004)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差异,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非利息业务重视不够,应当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确立其与利息业务相当的战略地位;王勇等(2006)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在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业务品种少且深度不够,二是总量不大利润贡献小,他认为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积极进行非利息业务的创新,在收入结构中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占比。薛鸿健(2006)从发展动因、收入构成、银行类型、综合影响方面分析了过去20年间美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变化, 以期为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提供阶段性目标与路径参考,他认为增加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的占比能够使商业银行稳定收入和增加利润,并降低经营风险。另外,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针对收入结构对我国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从定量角度也进行了分析。迟国泰等(2006)利用随机前沿法和数据包络法,检验了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与收入效率的相关关系,提出提高非利息收入对中国商业银行业总收入综合技术效率存在正向影响的论断。
二、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在收入结构中的地位也有所上升。而且,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构成也愈加丰富,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创造了空间和提供了动力。
1、非利息收入占比情况
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对非利息业务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加强了人力、财力等资源配置,通过扩大收入来源,增加产品创新等方式来发展非利息业务,改善收入结构。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2000―2008年间,非利息收入的规模及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非利息收入总体规模从1999年的不足100亿元,增长至2008年1800亿元,增长了近20倍。而占比水平从不足2%,到目前围绕着15%上下波动。另外,虽然非利息收入的总量提高较快,但是占比在2002年以后并没有太大变化,说明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增长是同步的,只是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张而扩张,其仍处于附属地位,对商业银行收益水平的贡献程度仍十分有限。
2、非利息业务构成分析
在上市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构成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占比最高,基本在50%以上,从2004―2008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投资净收益随年度不断波动,但是没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商业银行在投资管理方面存在水平不足或者重视程度低等现状,原因可能在于商业银行曾经受制于严格的分业经营,投资经验有限,而且在投资对象方面受到的限制虽然逐步减少但是仍然繁多,所以银行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动力不足,该项业务增量较小。同样的,其他业务净收益随着各家银行不同差异较大,但是总体而言,虽然逐年上升,但是上升速度较慢。所以,上市商业银行的各类非利息收入发展极为不均衡,除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外,其他类非利息业务发展有限。
三、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开展情况的比较
1、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比较
这里,主要选用200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原因是2007年到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国外的大型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并不能代表其经营水平的常态,所以选用了相对正常的最近年份2006年。
国外四大银行集团的非利息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超过50% ,而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展种类繁多,如托管类、做市商类、衍生产品交易和投资银行业务等都有涉及且发展相对成熟。而国内的商业银行在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开展上仍然受到政策限制。另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也导致商业银行开展衍生品交易和投行等业务受阻,这也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对于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以及风险控制方面严谨、审慎的态度也是制约国内商业银行收入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非利息收入构成比较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金融集团的形式,经营方式则多数采取混业之中的分业经营,其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保险业务甚至股权投资业务。西方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结算运营类业务;二是交易、投资及保险业务;三是信用卡类业务;四是数据处理服务和ATM等其他业务。大型银行集团的非利息业务收入中,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收入占比70%左右,与传统银行业务相关的账户收费、信用卡以及结算业务等收费业务占比30%左右。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且长期受银行业分业经营限制,除目前实际上已有混业经营迹象的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少数金融集团设有专门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来从事具体的业务外,其他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即使涉足其他金融领域也基本上是采取通过的方式来进行。下面就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作个简要的比较: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也涉及到了各个领域,但是业务范围仍受限制。但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混业经营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逐渐与西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趋同。
四、政策建议
从前两部分的现状描述与比较发现,虽然非利息业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比较单一。而且从业务构成来看,非利息业务主要构成仍为手续费与佣金收入,而投资收益、汇兑收益仍处于边缘位置,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根据本文的比较,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水平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增加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
目前的商业银行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中介机构,更是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超市”,而非利息业务愈加重要,与资产、负债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支柱之一。因此,完善商业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品种,是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流。特别是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我国银行业务的冲击之一就是对中间业务市场的争夺。而且国内外的经验证据和本文的结论也表明:一定程度上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不仅能够扩大收入来源,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提高对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未来利润增长的突破点,积极向国外成熟的银行学习,扩大其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2. 发展非利息业务应当坚持审慎的原则
在发展非利息业务时,应当坚持审慎的原则,不应当盲目的扩大非利息收入,追求比例的提高,这反而会削弱主营业务的竞争能力。欧美的商业银行发展时间较长,相对比较成熟,对非利息业务(如服务类和交易类业务)的掌控能力较好,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配套的机制还不完善,贸然扩大非利息业务会造成净利息业务不能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而面临萎缩的风险;另外,我国实行分业经营,欧美银行的一些非利息业务类型在我国并不可行,所以盲目地以欧美银行营业收入中40%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向欧美成熟的商业银行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商业银行不应当照搬欧美经验,而应当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衡量自身的实力水平,为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制定长期的策略,在保证经营稳健的同时追求多元化收益。
3. 增强对非利息业务的风险控制
银行在开展非利息业务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该类业务风险的控制,使其变化保持在掌控范围之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强化对非利息业务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控制。一方面应积极主动地设计开发各类能够发挥自由资源优势、易被客户接受的创新型新产品、新业务,以应对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维持客户忠诚度;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健全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完善各类业务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参考文献:
[1]迟国泰,孙秀峰,郑杏果. 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收入效率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21;6
[2]薛鸿健. 解析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J] 国际金融研究,2006;8
[3]王勇,张艳,童菲.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困境与对策[J].金融研究,2006;10
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发展情况汇报
x银监分局:
根据你局《关于召开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部门经理联席会议的通知》的要求,现将我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至XX年8月房地产信贷业务发展情况
我行个人住房贷款中大部分是自建房贷款,其次是住房二手楼贷款,住房一手楼贷款很少。自截止XX年8月末我行个人住房贷款(含个人商用房贷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减少x万元。其中住房一手楼贷款(含商用房一手楼贷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减少x万元,占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x;住房二手楼贷款(含商用房二手楼贷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减少x万元,占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x;自建房贷款余额为x万元,比年初减少x万元,占个人住房贷款总额的x。
年初至8月末个人贷款发放收回情况:年初至8月末全行只发放x笔个人住房贷款(住房二手楼贷款)共x万元。今年以来全行个人住房贷款共结清销户x户x万元。其中住房一手楼贷款结清销户x户x万元,住房二手楼贷款结清销户x户x万元,自建房贷款结清销户x户x万元。
二、我行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情况
XX年8月末我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为x万元,不良占比为x,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x万元,不良占比比年初上升x个百分点,其中住房一手楼贷款不良余额为x万元,不良占比为x,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x万元,不良占比比年初上升x个百分点;住房二手楼贷款不良余额为x万元,不良占比为x%,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x万元,不良占比比年初上升x个百分点;自建房贷款不良余额为x万元,不良占比为x%,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x万元,不良占比比年初下降x个百分点。
我行前8月新发生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共有x户x万元,其中住房一手楼贷款x户x万元,住房二手楼贷款x户x万元,自建房贷款x户x万元。
由此可见,我行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一手楼贷款虽然贷款余额占比小,但住房一手楼贷款不良余额较大,不良占比较高,风险较大。相较而言,我行自建房贷款不良占比较小,且比年初有所下降,而住房一手楼贷款和住房二手楼贷款的不良占比均比年初有所上升。
总体而言,我行XX年前8月在个人住房贷款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x万元,个人住房贷款累计收回x万元以及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只有x万元的情况下,不良占比比年初上升x个百分点。从贷款品种来看,全行现有三类个人住房贷款品种的不良占比均在x以上,住房一手楼贷款不良占比甚至高达x,均高于省农行规定的单个贷款品种不良占比不能超过x的比例。
三、我行个人住房贷款的主要风险分析
1、收入证明存在虚假现象,且x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第一还款来源风险明显。为取得住房贷款,借款人千方百计取得所在单位的虚假收入证明,很多单位也应借款人的要求出具不实证明,导致银行无法真正把握借款人的风险状况,第一还款来缺失,形成信贷风险。
2、信用环境、司法环境不尽人意,执行个人住房贷款抵押物往往遇到起诉清收难,抵押物处置损失大,第二还款来源风险现显。对贷款抵押物起诉清收要经过受理、审理、判决、申请执行、执行、拍卖抵押物归还贷款本息等一系列过程,持续时间长,难度大。同时,由于执法环境不佳,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另外,由于部分房产评估中介机构为谋取利益出具不实房产价值评估书,个人住房贷款在发放时抵押物评估价就过高,导致抵押物拍卖价款不足以全额收回不良贷款本息,形成贷款损失。
3、信贷人员对业务、操作流程不熟悉,形成操作风险,甚至涉嫌假按揭现象。业务操作风险,直接导致我行住房贷款风险,教训十分深刻。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加强学习和培训,严格执行个人住房贷款规章制度。去年末,省行对所有个贷品种进行整合,编印了《个人信贷产品操作手册》,该手册不仅是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规范性文件,更是个贷从业人员学习信贷规章制度的教科书。我行组织有关业务人员进行认真学习,熟悉个人住房贷款规章制度和房地产业务知识,了解相关行业信息,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
2、强化对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加快不良贷款处置。
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采取在线监测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预警信号,在异常风险发生前后及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并共享本行其他机构和其他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上的失误等信息,将风险控制的关口前移,保证我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同时,还要加强同法院执行部门、拍卖机构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存量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
3、要积极探索住房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方法与措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良性竞争,适度发展我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在二手楼业务方面,我们要切实利用我行实行的抵押物内部评估、取消公证等减轻借款人费用支出的优势,努力拓展优质个人住房贷款客户,重点支持以自用为目的的购房和与自身经济能力相适应的购买行为。在适当时机,选择优质房地产发展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配套发放一手楼按揭贷款,增强我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一、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末,沧州市共有管道装备制造企业2962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8个,从业人员122531人,完成营业收入405.7亿元,实现利税29.2亿元。
(一)产业发展成集群化规模。全市管道装备制造业年设计加工能力2000万吨,2011年实际加工1800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19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6.3%,占全市GDP的9.5%。管道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共258个.2011年实际加工量69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增加值165亿元,利税22.9亿元。该产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在10%以上,成为仅次于化工产业的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盐山和孟村是省级重点管道管件产业聚集区,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盐山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孟村也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弯头管件之都”、“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称号。
(二)管道装备产品种类繁多。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产品主要分管件、钢管和城市市政管网三类,共16大类、370多个品种、3500多种规格。制造工艺主要采用热轧直缝焊、螺旋双面埋弧焊、锻打、锻压、中频推制、冷成型、热挤压等,管道最大加工直径2020毫米。
(三)产品市场占比率高。沧州管道装备业新增内贸订单多为市政工程、西气东送工程等大型工程。据不完全统计,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占全国管业生产的30%左右,中低压管件在国内市场的覆盖率达80%以上,高压管道管件达70%以上。新增出口订单主要是面向南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少量订单面向欧美等国。
二、银行业支持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为解决企业资金需求,沧州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筹措资金改进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取得较好的效果。信贷投放和融资特点如下:
(一)信贷投放以国有商业行和城商行为主
截至2012年末,辖区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余额40.8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14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合计投放20.53亿元,占信贷余额的50%:沧州银行和河北银行沧州分行合计投放14.75亿元,占信贷余额的36%。
(二)规模以上企业贷款余额较大.信贷满足度较高
抵押物不足、信用担保体系滞后一直都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的制约瓶颈。管道装备制造业流动资金需求大,但由于本地多数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相对于金融机构对贷款抵押物严格的要求,企业可供抵押资产很少。银行在追求盈利性的同时,也必须保证其资产的安全性,因此银行对贷款业务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标准及程序,企业融资门槛比较高。截至2012年末,沧州地区中型、小型管道装备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9.39亿元和3.68亿元,分别占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的23%和9%,信贷需求满足率仅为38%和20%。沧州明珠、达力普、中原管道、长丰钢管、鑫源泰等大型管道装备企业由于规模较大,抵质押资产充分,银行贷款多集中投向此类规模以上企业,截至2012年末贷款余额为27.78亿元,占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的68%,贷款需求满足率达65%。
(三)创新信贷融资产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沧州银行以“成长之路”、“速贷通”等产品加大对管道装备制造业中的优质企业的信贷投入。针对经营规模较小,没有自有产权抵押物,无法办理抵押贷款的中小型管道装备制造企业,该行通过应收账款质押为其发放有追索权的国内保理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经营周转需求,大力支持了该类企业的发展。中行沧州分行充分发挥产品优势,加强对现有产品的创新组合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发和拓展多种适应管道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授信品种,累计开办了融易达业务、订单融资业务、融信达业务、通易达业务、福费廷转卖业务、进口汇利达业务等几十种融资产品,部分产品为省内首次叙做,在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也填补了相关业务空白。截至10月末,该行贸易融资累计48笔,共计32398万元。
(四)实行差别信贷政策,开辟绿色服务通道
建行沧州分行采取限时服务等制度,对管道装备制造业项目的信贷审批建立了“绿色通道”,通过优化组合信贷产品,对管道装备制造业项目实行优惠利率,在信贷额度受限的大背景下做到“有保有控”,保证了贷款的优先发放。沧州市农信社落实了管道装备制造业差别化信贷利率政策,对管道装备制造业产业项目,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只上浮20%,以土地与设备作为抵押的,执行50%的抵押率,信誉优良的企业,抵押率还可以扩大到60%。河北银行沧州分行对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在信贷政策上进行倾斜,利率低于银行利率1.5个百分点,在贷款操作方面,简化手续,缩短时间,达到银企双方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仅利率优惠一项,每年就可为贷款企业节省利息1000余万元。
三、管道装备行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的小规模、大群体特征比较明显,在县域内布局分散,马路经济现象严重。单个企业经营规模小,年均产值200~500万,产品主要为来料加工、管件、弯头、法兰等。全市规模以上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个数仅占全部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6.8%,缺乏产业龙头项目的带动。沧州的管道装备制造业依赖少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大型企业大而不强,小型企业小而不专、不精,没有形成配套优势。
(二)产业链短,配套性弱
目前,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限制了产品的配套性。管道装备业的上游企业中,管道施工与设计企业在沧州基本没有,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均是按照客户的要求提品,并没有对特定用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与设计施工的能力。因此,产业链条缺乏,成套能力薄弱是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此外,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产业的经济循环链、能源利用率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整个产业还不具备承接国内外重大成套工程的能力,因而大大降低了产业效益。
(三)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沧州市除几十家骨干龙头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外,多数都规模小而散、产品同质化普遍、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消耗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生产方式落后,无竞争力可言。主要的生产方式为租用农户土地,购置简陋机械进行粗加工。二是销售方式落后,资金的周转能力差。基本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通过销售人员与往来企业提供的供求信息开展生产,生产忙闲不均,靠天吃饭的情况很多。
(四)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还处在吸收、模仿和集成阶段,如油井管、锅炉管等产品的开发主要还是以追随、模仿欧洲和日本的产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平台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整合。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和当地企业还没有实现紧密结合,致使技术、成果、人才、设备等创新因素不能有效地向产业集成,企业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水平低。全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不足5%。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加快管道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管道装备制造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管道装备制造产业的信贷支持:对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在土地使用权、设备、技术、商标等需求上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和各种补贴政策的支持,将政策结合实际、细化到具体项目,使各项政策相互配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创新金融产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业务发展,扩大金融开放,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机制,着力增强市场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管道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支持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增信融资:探索适合管道装备制造项目的贷款模式,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贷款方式多元化,以支持管道装备制造项目或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改进金融服务.满足管道装备制造企业需求
沧州地区管道装备制造业多为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应将管道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予以扶持。可以根据中小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进行业务创新.设立中小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充实信贷服务队伍,主动与有融资需求的中小管道装备制度企业联系,沟通、走访,创新产品服务、优化审批模式,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使其发展壮大。
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与投资组合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向客户提供的综合化、个性化服务产品。理财产品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是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的第一步。麦肯锡公司在对2020年银行业预测时指出,“今后20年最具吸引力的将是理财”。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以理财业务为核心的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一方面在于银行业务转型所带来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财时代,富裕居民以及高端富有人群扩大的同时,理财需求与理念得以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外在推动力。内外双重推力,成就了中国高速增长的银行理财市场。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总体发展特点
据统计,2005年我国人民币产品才121只,外币产品566只;2006年理财产品实现了几345只,外币产品744只;2007年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各大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剧增,可以说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的全面繁荣,充分体现了我国居民经济活动的活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呈现了三个方面的整体特点:第一,人民币产品的投资价值显著高于外币产品;第二,股票、混合类产品的投资价值高于其他类别产品;第三,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股票、混合类产品全面超过了外资银行,但是中资银行以数量取胜,外资银行更注重产品设计和适销对路,中资银行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指标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不足之处
据近期数据显示,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内理财市场面临的难题日益显现: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现象,不仅中资银行暴露出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外资银行的产品也表现出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产品的投资价值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1.银行理财产品多为较为初级的重复性产品,设计缺乏差异化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把握市场脉搏能力相对较弱,尚未成立一支专业化的团队系统深入地研究整个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和客户的产品需求,因此缺乏设计差异化并富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在许多理财产品开发中,银行只是运用网络优势、营销优势和政策优势,与合作方进行对接,是理财产品业务链中下游的关系,只是一个管道和平台,产品附加值极低,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他方,而银行只从中获得极低的费。
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国内银行市场化运作的时间较短,加之市场上金融工具相对缺乏,使得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复杂金融产品的对冲交易能力欠缺。很多银行在发售自己的理财产品时,并没有将产品结构拆开,自己到金融市场中独立操作,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是连同自己的存款以及结构产品打包一起与外资交易对手平盘。结果,不论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何种理财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只相当于外资银行的零售终端而已。由于我们商业银行未能直接参与市场,组合衍生产品的能力与外资银行相比较弱,因此只能被动的接受外资行的报价。
3.理财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对产品风险的提示不够
虽然产品说明书中均对可能面临的风险作了比较详细的揭示,然而银行许多营业网点没有在明显的位置张贴风险提示公告,而且少部分营销人员只强调收益不强调风险的行为更会导致客户的不满,引发许多纠纷,对银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许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依旧不到位,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无法定期给客户发送理财产品对账单和公布理财产品净值,缺乏相应专业人士对产品进行分析,因此,当理财产品收益低于储蓄存款税后收益时,投资者存在普遍的不满情绪,投诉等情况经常出现。所以在鼓励银行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投资者应当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理性选择相应产品。
三、进一步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发展过程实质应该是从过去的依靠物理网点资源转变为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动态协调和优化平衡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创新思维构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营销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体制的变革,传统的金融结构在不断改变,金融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已发生质的变化。过去那种银行与客户之间单纯的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已不适应新的金融形势。为此,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观念,努力开拓理财服务业务。
(二)科学设计理财产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理财业务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投资的信托产品的资金运用风险。对银行来说,产品出现任何问题,商业信誉都将受到严重的损害。无论是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还是产品存续期间的托管阶段,都应加强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这就要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投资盈利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风险管理能力。
(三)理财业务应该向集成化、专业化发展
集成化是指一个理财产品通过对多种金融工具和技术的组合,构造复杂的结构性产品。专业化是指理财产品的开发基于专业的人才和技术平台,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从寻求政策保护过渡到建立核心的市场竞争能力,从中间商转变为生产商。
(四)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避免重复性产品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政策的前提下创新业务。这方面银行应是有潜力可挖的一是加强理财产品和服务的整合。近几年中资银行在零售产品的整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重点仍是把信用卡构建成银行零售业务各子系统融会贯通,集存贷汇、消费、缴费、理财于一身的理财产品。二是加快理财新产品的创新。重点是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条件具备时创新更多的投资型理财品种。三是拓展“网络理财”。
(五)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
分层次服务是指针对不同顾客的金融需求,结合他们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为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有区别的服务,它有利于个人金融业务的开拓和银行收益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的优质客户层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现在已经涌现出很大的一批人,他们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有较先进的理财理念,对资产安全的保值、增值有着尤为迫切的需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客户评价标准,采取分级别服务的形式,不同等级的客户由相应级别的理财机构和理财师提供服务,由他们根据不同客户的偏好和需要,进行最有成效的营销。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即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它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因为不涉及自身资产和负债的运用,不会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上,因此又称为表外业务。其主要业务品种包括汇兑、结算、、信托、租赁、银行卡以及咨询业务等。其分类标准有三种,即按收入来源,功能性质和风险三种,按收入来源是国际上最常用的标准,而我国在《关于落实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中,将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按性质功能分为九类,即支付结算,银行卡,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资金托管,咨询顾问和其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具有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收取手续费是银行做中间业务的重要行为特征。
1建设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银行业相比,中间业务占比较小。首先,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使得与外资银行相比中间业务占比较少的建行处于竞争劣势。2006年我国进入WTO后,市场逐渐开放,各个方面需与世界接轨,银行需要走出国门与外资银行竞争,同时,外资银行大批进驻中国,两者竞争加剧,而争夺中间业务市场也成为两者竞争的重中之重。缺少中间业务市场不单单是利润的损失,也是稳定,优质客户群体的丧失。
其次,中间业务收入,即非利息收入占比较少,意味着利息收入占比较高,也就是说,银行依靠存贷利差取得的收入占比较高,而这种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利差取得营业收入的模式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基于经济运行机制的日趋市场化和经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对利率管制负效应的认识,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降低贷款利率已成为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手段,而同时,越来越多的优质客户与银行在存款利率的讨价能力不断提高,存贷利差在逐步缩小,这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收入和利润水平,使得利息收入占较高的银行面临的竞争和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而中间业务因其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特点将成为银行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将减小银行经营的风险。
除此之外,从了解到的信息看,建设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汇兑结算、委托和担保业务。而一些技术含量较高,与现代金融发展关系密切的业务,例如远期利率协议、货币利率互换等则少之又少。与之相比,欧洲商业银行的非利差业务产品种类繁多,除了结算、、基金托管、信用卡、咨询、外汇交易等品种外,还提供基金管理、代客资产管理、证券经纪等投资银行业务,可见产品范围和收入结构都有巨大差别。以巴克莱银行的全球投资部门为例,目前受托管理着36个国家1800多个机构客户4350多亿英镑的各类资产,堪称全球最大的机构资产委托管理行。而我国目前投资收益所占比仅为1.36%。
2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问题分析
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与所在社会的经济发达程度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中间业务提供的是高品质、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同样需要客户具有相应较为旺盛的业务需求。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经济水平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客户对中间业务的认知进维持在结算、和银行卡等简单、传统的中间业务,对交易更为复杂,专业化程度更强的电子银行和担保等业务的需求并不旺盛。制度方面,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制度,以及分业经营的机制,使得中间业务占比少,品种单一,缺乏创新能力。
从建行所处的大环境来说,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尚未实现 “完全” 互通和相关资源的 “充分” 共享,国内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完善。从建行自身来说,中间业务电子处理平台仍不先进,比方说信息处理滞后,各项收费依旧要靠前台柜员手工录入操作,收费的自动化、电子化的程度不高,降低了办事效率,还易导致差错的发生;产品电子化支持不足,产品创新中,科技支持落后,目前建行对技术水平较高的咨询、担保、评估等业务电子操作系统化程度不高,难以在业务办理过程中进行监控和指导。这些因素对建行中间业务的科技化进程,显然都构成了障碍。
同时,硬件方面,硬件设施跟不上市场的需求,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造成服务质量低下,同时大部分的网点存在门面小,柜台办理业务人员少,排队等候时间长等问题,银行的硬件设施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时,会使客户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造成客户群流失。
3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建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推出适合市场需求,受客户欢迎,技术含量高、风险较小且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品种。实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继续发挥建行手续费及佣金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金融资产服务和间接融资服务。通过发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银行可以连同股票、基金、债券、票据、保险等多类投资市场,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推动自身经营转型,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改善营业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吸纳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间业务人才,建立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人才队伍,才能提高中间业务发展软实力,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建民.对赤峰市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0:58-59
【关键词】 银行业发展 经济增长 地区差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迫切需要银行在资本调节和配置环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地方性商业银行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在改革开放的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均有差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基于不同要素察赋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从而形成了今天各个地区银行业不同的竞争格局。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匹配深刻影响了银行功能正常发挥,进而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与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其发展的原因需要进行探究,发展经验与模式对其他省份有借鉴作用。本文将基于我国改革开放31年来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面板数据,对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得出可靠的结论。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本文综合了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的研究,选取了货币深度、金融相关率的对数作为衡量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指标,采用林毅夫和肖烨(2006)的计量模型,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特点,基本计量方程设定如下:
lnpergdpit=?琢+lnKit+lnLit+FIRit+Deepit+?姿i+?滋t+?着it (1)
其中,下标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姿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目的在于控制省份的固定效应,?滋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是一个不随省份的不同而变化的变量,它解释了所有没有被包括在回归模型中和时间有关的效应。?着it为随机挠动项,它服从独立同分布。具体而言,计量方程中的各变量分别的含义如下:lnpergdpit是i省t年的真实人均gdp的对数值;lnKit是i省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对数;lnLit是i省t年的就业人数的对数;FIRit是i省t年的金融相关率;Deepit是i省t年的货币深度值;
本文选取了清华大学中宏数据库1978—2008年中国各省的相关数据,运用stata11软件求出了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值。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因果关系及其在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差异,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同时为了更加明显地看出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本文也收集了全国各省的数据,并作出了处理,由于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8年,所以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计算。
二、计量检验与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数据的非平稳性会导致伪回归现象的产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为了使结果更为可信,本文选用了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和ADF-Fisher检验四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lnpergdp、FIR、Deep、lnK以及lnL基本都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有变量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更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为了研究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需要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主要的协整检验方法有基于Johansen协整检验的Fisher协整检验法和EG两步法。而EG两步法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则包括Kao(1999)为代表的同质面板的协整检验法和Pedroni(1999)提出的异质面板的协整检验法。本文选取EG两步法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下:两个面板的检验结果均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根据Pedroni的结论,当检验结果出现差异时,优先采用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的结果,而两个面板这两个结果都在5%显著水平下都拒绝了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Kao检验在2%置信水平下也拒绝了原假设。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lnpergdp、FIR、Deep、lnK以及lnL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回归时不会出现伪回归现象。
3、模型回归
为了实证研究银行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依照公式(1)进行回归。对回归结果进行Hausman检验,两个面板检验结果均拒绝了原假设,故应使用固定效用模型。回归显示,R2分别为0.97以上,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说明自变量从总体上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考虑两个银行业发展水平指标的影响,两地区的货币深度和金融相关度都显著的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这说明两个地区的银行业发展水平高,银行在筹集资金,配置资金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所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两个地区的相关方式却是有所区别的。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金融相关程度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环渤海地区有我国几家重要的国有垄断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并且很多企业为重工业企业,故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量大,周转时间长,特别需要银行对其从资金上予以大力的支持。所以,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讲,金融相关率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这一地区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要远远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同时,各类金融衍生工具也都基本最早出现在这一地区,并且市场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二级市场交易量大,货币周转速度也快。银行业改革早,产权合理明晰,管理科学高效。同时应注意到的一点,该地区的民间集资活动广泛,已经构成了市场中不可忽视主要力量,所以货币深度水平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4、因果关系分析
对两个面板进行回归分析后,可以看出对于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来说,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对于二者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数据进行因果检验。从基于环渤海地区数据的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货币深度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金融相关率提高的Granger原因。而滞后两期的情况下,货币深度和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均互为因果。这表明,短期内,经济发展需要银行充分发挥融资功能,并以此带动银行业的发展。但同时,该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并不自由,银行的贷款方向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更偏好国有大型企业,一些情况下,容易导致资本的非优化配置,所以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带动性不强。而长期情况下,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能够对资本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所以银行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也不断带动银行业的发展。从基于长三角地区数据的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滞后一期情况下,经济发展与银行业发展没有因果关系,而滞后二期的情况下,银行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由于长三角地区银行业高度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为经济发展筹措了大量资本,并且银行的行为是由市场主导的,所以能够使资金运用到最有效率的行业,从而拉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本文运用固定效用模型以及格兰杰检验的实证方法分析了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银行业对经济的影响方式在区域间存在差异
由于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银行业发展的程度与侧重点不同,所以,两个地区银行业对于经济的影响方式是有差异的。对于环渤海地区,主要是依靠传统银行业的功能,为重要企业解决资金的困难,金融相关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而长三角地区,金融深化程度高,金融工具种类多,特别是近些年来民间资本流动广泛,市场活跃,货币流通速度快,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其金融深化水平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2、经济增长与银行业发展的因果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
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由于其在我国经济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其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政府导向性。短期内经济增长是银行业发展的原因,这是由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迅速,对资金的需求量大,需求带动了银行业的发展。但同时,政府对于银行的干涉也较多,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只能受到了干预,所以资本无法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部门,故银行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是长期情况下,银行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周转,同时资本也可以在各行业间进行流转,所以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而长三角地区的银行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市场导向型特点,市场化水平高,市场引导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部门。各种符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不断产生发展。银行业的管理方法先进,产权合理,资产组织结构合理,所以在资本的配置效率上高,所以银行业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显著的。
(注:本文属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105010208)。)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1).
【关键词】 银行业;经济增长;协整;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
一、问题提出
经济和金融,一直是广大学者们高度关注的课题,两者之前的相互关系更是被学者们运用各种方法来证明。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如何调整经济使得金融体系更好更快的发展,如何发展金融以更好地为经济服务,对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任务至关重要。作为经济发展的西部重镇,银行业发展对陕西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协调经济增长和银行业发展就非常重要尤。当前已有部分文献对银行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季仙华等采用多元VAR 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与银行效率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银行效率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并且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1]。姜瑞等运用VECM模型对中国12家上市银行及同时期美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银行利润增长显著促进了经济发展。相比之下,中国银行利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并不显著[2]。阳小晓等证实了银行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实际部门对银行部门的外部效应大于银行部门对实际部门的外部效应[3]。但关于地方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尚很少涉及,尤其是对陕西省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因此,本文拟对陕西省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地方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实证数据的选择和方法介绍
本文拟借助计量经济学的有关方法,分别以陕西省经济总产值和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来作为陕西省经济增长(GDP)和银行业发展(BI)的衡量指标,并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研究时间段为1995-2012年,所有数据均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为了得到稳健可靠的研究结论,本文采用了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及因果检验等方法来考察陕西省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协整理论
由于多数变量的时间序列本身是非平稳的,往往都是一个I(1)的过程,但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因此可对协整关系做如下定义:如果存在某个线性组合是I(0)且具有零均值,而Xt,Yt皆为I(1)。可以认为Xt,Yt是协整的,(a,b)称为协整向量。协整的经济意义在于:虽然两个经济变量各自具有长期波动规律,但是如果它们存在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就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著名计量经济学家Granger在1969年提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4]。它是基于系统的向量自回归(VAR)来定义的,该方法需要估计以下两个回归模型:
(1)
(2)
如果接受:,就说明不是的Granger因,反之则称是的Granger因;如果接受:,这说明Yt不是Xt的Granger因,反之则称
是的Granger因。
(3)
上式中,RSSUR和RSSR分别表示在H1或H0下的无约束回归残差平方和及受约束回归残差平方和,表示无约束回归中的回归因子个数,表示线性约束个数,表示样本个数。若计算出来值小于给定临界值,就接受原假设,说明因果关系不存在,反之则拒绝原假设,说明因果关系存在。
三、实证数据的选择和方法介绍
为了客观反映陕西省经济增长和银行业发展的关系,本文考虑将二者作为一个研究系统进行检验,相关事实表明:1995-2012年陕西省经济增长和银行业发展都表现出了一种强劲的增长趋势(见图1),为了判断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由于趋势的出现而产生的谬误回归还是真实的,就需要如何克服变量的非平稳性问题。本文在对变量进行回归的基础上,利用以均衡分析为背景的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对非平稳变量进行研究。
图1 1995-2012年陕西省银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变化趋势
1、单位根检验和模拟
在对银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检验前,首先证明这些变量的平稳性,采用ADF和PP检验法(Dikey & Fuller, 1981[5]; Phillips & Perron , 1988[6])对二者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期减小犯取伪错误的可能性。表1是经济增长和银行业发展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由表1可知,PP和ADF检验的结论一致,说明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和银行业发展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就可以对二者进行OLS估计。
表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变量 ADF检验值 P值 PP检验值 P值 结论
LNGDP 0.230 0.891 0.234 0.889 非平稳
DLNGDP 4.872* 0.087 4.872* 0.087 平稳
LNBI 1.175 0.556 1.175 0.556 非平稳
DLNBI 7.876** 0.019 21.558*** 0.000 平稳
注: ***、**、*分别表示在1%、5%和10%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
以陕西省历年GDP增长作为因变量,将银行业发展作为自变量,其回归结果如下:
LNGDP=0.026+1.021LNEI (4)
t: (0.118) (36.836)
p: (0.906) (0.000)
R2=0.988 R2=0.987 DW=0.455 F=1356.942
上述回归结果表明, LNBI的t检验显著通过,F检验显著通过,R2=0.988表明模型拟合较较好,但DW=0.455值较小,表明模型可能存在序列自相关。本文进一步经偏相关系数检验发现,上式存在一阶自相关现象。因此,为了得出更为可靠的研究结论,必须对模型进行重新修正以消除序列自相关问题,这里引入了引入变量AR(1)和AR(2),模型修正结果如下:
(5)
t: (-0.767) (18.013) (2.893) (-0.876)
p: (0.457) (0.000) (0.013) (0.398)
R2=0.995 R2=0.994 DW=1.784 F=974.492
上式中,R2=0.995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具体拟合情况见图2,可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解释力度较强。LNBI系数也显著通过t检验,相比模型(4),F检验更为显著,且DW=1.784表明模型已不存在自相关现象。
图2 模型拟合情况图
模型(5)表示的经济意义在于:当陕西省银行业发展水平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时,经济增长将会上升1.6个百分点,由此可知,陕西省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率。从上述回归结果不难得出,陕西省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2、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更深入研究陕西省银行业发展与GDP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关系,本文将进一步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理论来做更为深入的研究。这里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7]来检验二者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是否存在。对1995-2012年陕西省LNGDP和LNBI关系进行协整检验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特征值 似然比 5%的临界值 原假设 备择假设
0.599254 14.63083 11.22480 R=0 R=1
0.176523 3.107517 4.129906 R=2
表中R表示协整向量的个数,似然比检验表明,似然比 14.63083>11.22480,3.107517
LNGDP=1.112071LNBI (6)
根据模型(6)可知,陕西省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变量LNBI的系数为正,表明陕西省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的效应,在这种均衡关系中,陕西省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可以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该模型可以充分揭示陕西省银行业发展变化的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状况,模型可表示如下:
(7)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
(1)在1995-2012年间,陕西省银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2)在短期内,GDP的变动受到自身和银行业发展的变动因素的影响。其中,滞后1年的经济增长变量和的银行业发展对GDP的变动影响显著;其他滞后期的银行业发展和GDP对当期GDP的变动作用较小。
(3)EC是误差修正项,该项系数反映了误差修正模型自身修正偏离均衡误差的作用机制。当修正系数为1时,经济增长和陕西省银行业的当年均衡误差在下一年就可调整到均衡状态。此模型中的系数仅为-0.4597,说明GDP的增长变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和银行业发展之间的均衡关系对当期非均衡误差调整的自身修正能力不是很强。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采用Granger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我们对陕西省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具体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在滞后期内,陕西省银行业发展与GDP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即说明银行业发展是GDP变化的原因;而在滞后期内GDP增长与银行业发展因果关系并不明显。
表3 Granger因果性检验
滞后长度m=n Granger因果性 F值 P值 结论
1 LNBILNGDP 1.16282 0.2991 接受
LNGDPLNBI 2.67504 0.1242 接受
2 LNBILNGDP 3.75437 0.0572 拒绝
LNGDPLNBI 0.30637 0.7422 接受
3 LNBILNGDP 7.94872 0.0088 拒绝
LNGDPLNBI 0.02855 0.9930 接受
4 LNBILNGDP 7.76112 0.0226 拒绝
LNGDPLNBI 0.07644 0.9863 接受
四、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全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陕西省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在1995-2012年期间,陕西省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其对陕西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尽管银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各自的增长并不稳定,但陕西省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银行业发展时陕西省经济增长之的Granger原因,二者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并未显现。因此,政府应继续大力推进银行业发展,提升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进一步促进陕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仙华,齐兰.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2)31-34.
[2] 姜瑞,刘雪娇.银行利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美两国数据的对比[J].国际贸易问题,2012(5)43-52.
[3] 阳小晓,包群,赖明勇.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动态两部门模型研究[J].财经研究,2004(11)42-51.
[4] Granger,C.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ic Models and Cross Spectral Method.. Econometrica ,1969,37.424438.
[5] Dichey.D.A,Fuller.W.A.Likehood:ratio statistics for autoregressive time series with a unit root[J]. Econometrica.1981.49 :10571072.
[6] Philips.P.C,Perron P.Testing a unit root in time series regression[J ].Biometrika.1988,75:335346.
[7] Johansen,S.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ointegration vector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88,12.231.254.
纵观国内外关于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大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较少有单独对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二是以往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金融业或银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很少有对经济增长如何作用于银行业的发展上进行研究的,然而金融与社会经济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因此研究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影响仍然有其重要意义。第三,在对经济增长与银行业发展进行研究时,很少考虑到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省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仅从时间维度出发而忽略了空间上的关联性,存在理论上的严重不足且更与社会发展现实不符; 而将地理空间因素考虑到传统的时间序列中, 综合使用时空数据所蕴涵的空间地理位置和时间相关信息, 进而解释地区银行业增长在时空演变中的规律和机制是一种更先进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本文在综合考虑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利用空间相关性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和二元空间相关性检验,其次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交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2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2003-2012年,地区区间为31个省市。实证研究中数据变量主要有:金融发展指标,以历年各地区存贷款余额除以人口数表示,间记FIR;经济增长指标包括如下三个,消费指标,以最终消费支出表示,简记CON;投资指标,以资本形成总额表示,简记INV;进出口发展指标,以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表示,简记EXP。另外为使数据反映真实的财富变动关系,对数据进行了价格指数调整。在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在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方面,为了体现各省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保证海南省存在相邻单位,空间权重矩阵以各省之间中心距离为基准进行构建。
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1空间相关性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整体空间相关状况进行分析,利用GeoDa软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指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计算出2003至2012年银行业发展状况的Moran’I指数,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省域银行发展状况指数均为正,这表明我国银行的发展并不完全呈随机状态,而是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现象,展现出强烈的空间集聚性。从Moran’I指数的变动趋势上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性在整体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存在轻微的趋势变动,从2003年到2009年银行业空间集聚性略微增强,2009年之后略微减小,此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我国银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并且银行业较发达的地区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大,对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微弱的阻碍作用,进而导致我国银行业空间发展趋势存在轻微变动。
2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二元空间相关性研究。选定银行业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出二元Moran’I指数,结果见表1。由表中看出,近十年来我国银行业与经济发展的二元空间相关指数均为正,结果显示出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正相关的趋势,银行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二元空间集聚性,即银行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其邻近的省市经济通常比较发达,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对本地区的银行业有促进作用。
4经济增长对银行业的影响
前文阐述了我国银行业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关系,结论证实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与经济增长具有二元空间相关关系,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未能考虑空间交互效应,从而导致模型的设定与估计存在误差,因此从理论上讲可以考虑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来反映经济增长结构对银行业影响进行研究。
根据Elhorst的空间计量经济理论框架,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和检验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应包含哪种固定效应及选择怎样的空间面板结构。为选择最适合的模型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四重检验,根据检验结论,最终选择时间和空间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并且具有随机效应,模型形式如下,
模型是基于Elhorst在2010编写Matlab程序(可参考其网站)进行估计的,估计结果见表2。从表中看出银行业发展的空间滞后项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2830,且在1%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银行业的发展不仅受到本地区经济的影响,还受到邻近地区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这三个变量系数检验概率水平上看出,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业的发展的引致效应非常显著。消费对本地区银行业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而相邻省域单元消费的增长对本地银行业的发展具有负的溢出影响;投资对本地区银行业发展具有负向影响,相邻省域单元投资的增长对本地银行业的发展的溢出影响为正。这表明我国各省之间银行业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竞争性仍然较强,存在某种程度的此消彼长关系,另外从消费对银行业促进作用上看,我国的消费需求未达到现今经济发展水平的饱和点,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净出口对本地区经济具有正向影响,但相邻地区进出口的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溢出影响并不显著。
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分解能够得到各影响变量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通过对其分析能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空间影响及其贡献度,见表3。从表中看出,消费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为负但要小于直接效应,也就是说我国消费的增长对银行业的正向促进作用要强于通过空间交互作用带来的阻碍影响,其结果是消费对银行业发展总影响效应显著为正。投资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直接效应为负,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两者相抵后使总影响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投资并未对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发展带来影响。进出口水平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直接效应为正,空间溢出效应也为正却不显著,其对银行业发展的总影响效应显著为正。从总效应的大小上看,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大,进出口水平影响次之,投资的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
对比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系数与直接效应可看出,两者系数估计值方向及显著性水平均相似,但两者之间仍存在不同,其原因是存在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某一解释变量通过影响邻近区域的解释变量再反过来影响本地区的解释变量形成的,是空间滞后变量和空间被解释变量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综合效应。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效应是指本地的经济增长对邻近地区的银行发展影响后,邻近地区银行业又反过来对本地的银行法发展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比表6和表7,消费的直接效应0.9125比空间杜宾模型中的消费的系数0.9560估计小0.0435,具体而言就是,本地区消费的增长作用于邻近地区的银行业后,邻近地区银行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对本地区的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为-0.0435,为负反馈效应,其占直接效应的比例为-4.77%。另外可得出,投资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效应为0.0095,占其对银行业发展的直接效应的比例为-4.15%,进出口水平对银行业发展的反馈效应为0.0105,占直接效应的4.37%。可以看出这些反馈效应都很小,这与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传导影响效应逐渐衰减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模型构建的正确性。
结语
关键词:银行业务 银行收益 银行风险 银行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一、西方银行业发展的概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银行是将黄金和白银转化为纸币,并且将这些纸币运用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共同驱动促使发达国家的银行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银行体系根本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银行业务方面,传统银行业务和非传统业务比重发生显著变化。在传统银行业务(例如存贷款)保持活跃且比重有所下降的同时,非传统银行业务的比例逐年上升。其次,发达国家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不仅体现在银行传统存贷业务,而且表现在非传统银行业务市场份额的争夺;同时,竞争的加剧降低了金融市场准入门槛,中小型银行和外资银行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再次,系统性风险已成为金融体系和银行体系最严重的风险。第四,银行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更为严格审慎的监管与之相匹配。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介绍银行业基本情况、银行业务和银行风险,其中银行业务包括传统业务和非传统业务,以及银行风险。
(一)银行机构的基本情况
本文首先简述发达国家从1980―2009年之间银行资产、银行收入等变化情况。图1为各国银行资产数量。美国、德国、法国和瑞士为银行资产数量前四位,这与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息息相关。另外,我们发现,从2007年开始,所有样本国家的金融资产开始缩水,这与全球性金融危机时间区间基本吻合。根据税前收入的数据表明:1990年之后,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银行收入大幅上升,直到2006年达到高峰。其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所有样本国家在2007年时,银行收入大幅下跌,2009年后才有所回升。
(二)银行机构的业务情况
除了银行的基本情况以外,我们更关心西方银行业务结构,特别是近30年银行业务的
发展趋势及其对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图2描述了银行贷款数量。与上节数据信息基本一致,美国的贷款数量仍然居于首位,特别是2000年(大量美国银行进行合并和重组)以后,呈现显著性增长,德国与法国银行的贷款数量分别居于第二、三位,其他国家银行贷款年度总量均低于一万亿欧元以下。这可能是由于发达国家融资渠道广泛,并不仅仅局限于银行层面,其他金融公司等非银行机构往往是提供资金的主要来源。图3表明银行存款数量与贷款数量吻合,美国居于首位,德国和法国银行分别居于二、三位。值得注意的是,与贷款数量不同,从2007年后,样本国家银行存款有所上升。这可能是由于金融危机爆发促使投资者将资金从证券等投资领域转移到传统的银行业务当中,从而保证其资金的安全可靠。图4 汇报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体收入比例。我们发现,从90年代后,各个样本国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随后由于金融危机爆发,非利息收入比例明显下降,到2009年有所回升。
(三)银行风险
银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需要面对风险的挑战。根据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例数据,我们发现样本国家银行不良贷款率波动并不明显,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2007年,由于金融危机爆发,部分国家,例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有所上升。根据银行流动性储备占银行资产比例的数据。我们发现部分国家银行流动性储备波动较大,例如丹麦,但是多数样本国家银行流动性储备呈现降低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后,例如加拿大,投资者更愿意投资资本市场以及非储蓄银行业务。然而从2007年开始,部分国家银行流动性储备有所增加。在美国市场上,流动性出现激增,这是由于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为维护市场稳定向各大金融机构注资的结果。
二、发达国家银行监管实践
西方各国银行业及其银行监管发生了巨大变化,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虽然银行非利息收入有所增长,但是除美国银行外,其他各银行总体收入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增长。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非利息收入以及总体收入明显下降,然而多数国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我们认为非传统银行业务可以增加银行费用收益,但是如果无法控制风险,其带来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在危机期间,非传统业务不仅不能获取高额服务费,反而会对银行总体收益造成严重影响。
第二,解除监管(deregulation)和金融深化改革能够加强金融市场竞争,促使中小型银行和非金融机构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如此之境况迫使现有市场竞争者必须要增加竞争力来保有原先市场份额。他们通常的做法包括扩大银行业务,从事更多非传统银行业务来增加收益,以及降低利率来吸引更多客户。然而,这可能造成由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银行管理者只追求和注重银行利益最大化,而忽略银行风险管理。
第三,加强银行监管力度。考虑到中央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央行既需要及时救助可能出现问题的银行,以维护整体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又需要考虑道德风险等问题,避免银行过度追求业务扩张,还需要防范已经获得保护的银行从事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从1988年开始,《巴塞尔协定》严格控制银行风险,《巴塞尔协定Ⅱ》要求银行资本金至少达到8%。尽管如此,由于银行大量发展表外业务等复杂的非传统银行产品,并不需要计提相应资本金,一旦发生危机,银行业往往面临挤兑问题。
三、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与西方百年发达的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银行业务多样性和复杂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风险管理以及银行监管仍处于较低水平,银行从业人员和监管者实践水平和理论素养相对不足,对金融危机的经验相对缺乏。因而,研究近30多年的西方银行业发展历程和银行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银行业务多样性、产品复杂性、收入多元化是金融市场竞争和监管的结果,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银行业在注重银行风险管理同时,应该顺应业务多样性、产品复杂性和收入多元化趋势。我国银行业应参考欧美金融监管模式,采取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防范金融传染风险,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第二,改进金融风险度量模型,提高风险监控能力和水平。我国银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避免的要发展多种业务。我国在考虑按照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巴塞尔协定Ⅲ》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我国银行的特点。例如,一般而言,我国银行不存在流动性风险,然而面对巨量银行储蓄又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另外,加强从事信托等表外业务的影子银行风险控制也是目前风险监管的重点。诸如信托投资基金等影子银行的业务涉及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的房地产业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因而,影子银行风险管理亦应纳入监管当局的视野。
第三,必须加强银行业竞争性,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利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虽然从欧美部分银行实践来看,金融市场的竞争度与稳定性存在负相关性,但是从长远角度出发,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对银行业整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果提前能够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加强相关银行监管,则可以避免由于竞争而引起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而提高金融市场稳定性。
第四,重视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及其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经济负担。各国央行往往对于货币中心银行给予更多的保护,以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而这一政策倾向经常会伴随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增加社会成本和经济负担。在大型银行出现危机时,央行往往陷于对其施以援手和任其破产两难之中。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欧洲和美国都出现了银行国有化和银行破产,表明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监管机构必须考虑救助这些大型银行的成本(too-big-to-save)。我国银行业也存在同样问题。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资产占到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70%~80%,因而,监管当局应该对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社会成本和经济负担给予足够的重视,审慎权衡救助和任其破产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孔爱国,卢嘉园.市场约束、商业银行治理与风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6),102- 115.
[2] 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9),31- 45.
[3] 宋清华,曲良波,陈雄兵.中国商业银行规模、治理与风险承担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1,(11),57- 70.
[4] Allen, F. Gale, D. Financial Contag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1):1- 33.
关键词:农村银行;农村经济;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26-02
一、文献回顾
关 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Goldsmith(1969)[1]对35个国家和地区长达百余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金融体系规模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金融也以高水平发展的结论。King和Levine(1993)[2]从功能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为金融中介的规模和功能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中的资本形成。Bernanke和Blinder(1992)[3]认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具有特殊地位,银行信贷的变动能调节需求和支出水平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谈儒勇(1999)[4]使用1993―1998年有关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季度数据,证明我国金融中介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程华(2004)[5]运用1993―2001年微观金融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推动了整体经济增长。林毅夫、姜烨(2006)[6]认为,只有相匹配的金融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本文采用县域数据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相关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可信的证据。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农村经济增长(Y),参照有关文献的研究方法,用县(市)人均GDP代表农村经济增长。
2.解释变量。本文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IR)和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从业率(FEM)衡量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状况。其中,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IR)用县(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量与该县GDP的比值来表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从业率(FEM)用县(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与总人口之比来表示。
3.控制变量。本文控制变量的选取参考了以往文献中关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城镇化水平(UR)。本文使用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来表示,高数值对应高城镇化水平。(2)政府财政支出(GEB)。(3)产业结构(IS)。用县(市)第二、三产业总值占GDP总值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4)教育发展水平(EDU)。本文用中学生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教育发展水平。(5)乡村人员从业率(EMP)。由于乡村人员占县(市)人口比重较大,本文预计乡村人员从业情况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6)投资水平(INV)。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
(二)模型设定
河北省地处我国中部,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均发展良好,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和数据在我国各省中具有代表性。参考林毅夫和孙希芳(2008)的回归模型,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设立如下回归模型:
Yit=α1FIRit+α2FEMit+βXit+λit+νit
其中,Yit表示i县(市)在t年的经济增长,我们用人均GDP来衡量;FIRit表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EMit表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从业率;Xit表示可能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水平(UR)、政府财政支出(GEB)、产业结构(IS),教育发展水平(EDU)、乡村人员从业率(EMP)、固定资产投资水平(INV)等;λit表示随机效应,εit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STATA12.0软件,以农村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逐步带入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如表3所示的模型(1)到模型(7)。根据表3中各控制变量的系数和统计显著性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IR)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正效应,但并不显著,说明银行业金融规模的扩大并未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这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着功能失衡、效率低下的现象有关。
【关键词】金融 银行 经济 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银行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12.72万亿元,负债总额196.40万亿元。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36.6%、18.8%、13.5%和11.9%。其中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2016年各月总资产以及总负债增速与上年同期增速率均在16%。然而近年来,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在新常态的背景环境下,我国银行业整体规模稳中有升,但规模增速也有所放缓。
(一)利差空间逐步压缩,积极转变盈利模式
从银行收入结构而言,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2015年我国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占整体收入的57.7%。其中企业贷款一直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占据着主要部分。然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在流动性改善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被逐步压缩,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平均水平持续下降。面对经济新常态,存贷利差收窄的趋势,我国银行业积极进行调整,积极转变盈利模式,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变化,如依托电子科技技术,由传统物理网点向智能化、轻型化网点方向转型。2015年,银行业离柜交易达1085.74亿笔,离柜交易额1762.02万亿元,同比增长31.52%,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了122.75%、171.64%、195.67%、28.18%。
另一方面,在传统贷款业务方面,公司贷款持续增长,贷款投向不断优化,“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小微企业新增贷款2.11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新增贷款的38.1%;同时,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也随之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为104,357亿元,2014年为189,520亿元,2012-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01%,增长显著。此外,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2015年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461亿元,同比增长15%,新型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显著上升。
(二)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从各类银行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小银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同比分别提高0.35、0.9和1.68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比下降2.9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进程加快,进一步实现了业务结构综合化、客户结构均衡化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发展。另外,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末,总计22家中资银行开设了1298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
从银行资产情况来看,收到近年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普遍出现“双升”的情况。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经济尚未脱离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从国内经济状况来看,经济总体仍将处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从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向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势也日趋复杂,一方面是供给侧改革将促进部分行业、企业产能出清、提质增效,但也会对银行资产端产生一定冲击,银行业需要不断提升防风险能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银行业高利润增长的时期接近尾声,在改革、创新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银行业自身发展转型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调整收入结构,探索新盈利模式
在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普遍乏力,净利润的稳定主要依赖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业将呈现净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各银行通过业务联动、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协同发展等途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向轻资本模式的转型及不断深化集团内协同效应,以、私人银行及资产托管为代表的及管理类业务将呈现较为突出的发展势头。
(二)结合信息技术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效率
信息科技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为传统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体验、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视客户全方位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并据此分析和挖掘客户习惯,预测客户行为,有效进行客户细分,提高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增强用户黏性。客户需求已部仅限于快捷的贷款,更包括结算、理财、咨询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未来银行业应满足这些金融需求,同时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的一体化。
(三)继续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小微和“三农”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大型机构的体系比较完备,但在服务小微和“三农”领域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农村金融政策频出的支持下,银行在“三农”领域的布局也正加速推进。预计未来银行业将跟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发展趋势,以规模种养农户、农机大户及国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积极增加信贷投入,提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投资理财、外汇结算、农户便捷交易等综合服务,以此为新增长点。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阶段的同时,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已不可持续,银行业也被推到了转型的风口浪尖上。在政策的推动下,不少银行在积极挖掘已有市场与客户的同时,也在开拓新的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信息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极大的解放传统银行服务过程中的低价值、重复性操作工作,各种散落的数据也将重新被识别、收集、整合和挖掘分析,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4(10):10-14.
[2]张晨武.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之思考[J].品牌,2015(1):84-84.
[3]巴曙松.客观看待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J].中国银行业,2016(4).
一、碳金融的内涵
碳金融概念的产生与碳交易、碳排放权息息相关,普遍认为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国际公约的产物。所谓碳金融,就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作为非附件I国家,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中国可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为CDM项目的投融资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京都议定书》中并没有硬性规定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量,但是作为煤炭消费大国及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球第二的国家,中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十分巨大。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过度到低碳”的背景下,积极发展我国碳金融市场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三家碳交易市场,为研究碳交易制度、制定减排规则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我国银行业也逐步开展相关的碳金融业务,推出了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业务,如,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开展项目融资业务,截至2009年3月,该行共支持了91个节能减排项目,共发放节能减排业务贷款35.34亿元(吴世亮,2010)。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先后推出了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三、开展碳金融业务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方兴未艾,发达国家通过CDM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需求每年2―4亿吨,每吨价格在15―20欧元,最高时甚至达到25欧元(沈琳,2010)。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是世界最大的CDM项目供应方,每年可提供1.5―2.25亿吨二氧化碳核定减排额度(陈游,2009)。丰厚的碳减排交易额预示着我国碳金融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我国银行业经营转型带来了新的切入点。
(一)促进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在我国银行业的业务收入结构中,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业务收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相对较小,而在中间业务中又存在着经营业务相同的问题,例如,很多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都以银行卡、票据结算、基金保险托管、收入等业务为主,这些业务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但又造成了银行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这显然不能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的要求。在低碳经济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顺应发展趋势,利用广阔的国内外碳金融市场,开展相应业务,一方面可以帮助我国银行业成功地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既保证了传统业务,又合理地调整了业务结构;另一方面,利用广阔的国内外碳金融市场,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开展中间业务,实现银行业新盈利增长点
由于碳金融市场在我国起步较晚,作为碳排放权的出售方,国内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业主缺乏与国际碳排放权购买方交易的经验,再加之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信息,很可能使一方在交易的过程中蒙受经济损失,进而阻碍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服务于CDM项目的中介服务,实现银行业新盈利的增长点。
(三)树立银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碳排放权交易对于温室气体随意排放所产生的负外部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促使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能源消耗、气体排放所带来的成本问题,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碳金融业务是直接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一项金融制度,在我国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既可以为改善气候环境做出贡献,同时,也树立了银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四、限制我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因素
碳金融业务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开展碳金融业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深入该项业务的银行数量较少、业务形式单一等,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内外两方面原因,即银行业内部动力不足,银行业外部激励不够。
(一)银行业内部动力不足,开展碳金融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
1、银行内部缺乏胜任碳金融业务的综合人才
碳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经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规则制定、产品推广等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人力支持。综合起来,碳金融业务需要的是具备金融、化工、法律、管理、外语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对人才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银行业综合性人才储备和积累尚不充分,限制了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2、银行业对碳金融的认识不充分
碳金融是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我国银行业对碳金融业务的“游戏规则”尚不完全了解,对碳金融业务蕴含的价值、操作方法、风险处理等也不是很熟悉。这导致除了少数几家银行介入碳金融领域外,其他多数银行持“观望”态度。
3、银行业自身金融服务体系不能满足碳金融业务的需要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盈利点还大多放在利差和投资理财产品上,缺乏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从意识到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二)银行业外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开展碳金融业务动力不足
1、碳金融业务具有较大的风险
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要面临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以下方面:市场风险,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波动、金融衍生品价格变动等都会给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带来一定风险;政策风险,《京都议定书》上只是规定了2012年前我国不用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是2012年之后政策会怎样变动还是一个未知数;CDM项目自身的风险:该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需要经历复杂的审批手续,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
2、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由于碳金融业务自身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加之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虽然有少数银行参与其中,但大多处于摸索阶段,收效并不十分明显。这要求国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来协助该项业务的开展。但迄今为止,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尚未到位,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激励不足。
3、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评估机构
碳金融业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银行业对其的认识并不充分,尤其是对产品的研发、风险的评估、项目投入产出等还没有系统的规定,这些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咨询评估机构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帮助银行业分析、评估、规避风险。但这类专业机构在我国尚处空白。
五、推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途径
碳金融业务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应该积极参与进来,采用“人才先行,制度保障,业务创新”的发展路径推进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提高对碳金融业务的重视,培养碳金融业务人才
碳金融业务是金融业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金融创新。我国银行业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碳金融业务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模式,培养专业的业务人员。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即将银行内部现有的业务骨干送到碳金融业务发展成熟的国家进修;同时,通过竞聘制度吸引优秀的综合性人才,整合人力资源,培养碳金融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二)健全碳金融业务发展激励约束机制
碳金融风险较大,除了完善银行业自身条件外,还需要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的扶持。因此,政府也应该积极投入到碳金融业务发展中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银行、企业进行碳交易。同时,完善碳金融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制度确保碳金融业务健康发展。
(三)构建碳金融业务创新体系
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在碳金融领域发展的先进经验,构建碳金融业务创新体系,推进碳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首先从中介服务开始,为碳交易提供中介服务;然后通过产品创新推出企业排放管理与咨询服务,直接介入减排项目;最后商业模式创新,推出风险对冲工具,抵消传统投资的风险,获得“碳资产”收益。
入世以来中国银行业发展成就显著
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促进下,中国银行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1.资产负债规模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近五年来,中国银行业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总资产从2005年的37.5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6月末的105.7万亿元,增长了1.82倍,年均增速20.74%。其中,贷款余额从20.7万亿元增长到54.7万亿元,增长了1.64倍,年均增速19.32%;存款余额从30.0万亿元增长到80.3万亿元,增长了1.67倍,年均增速19.59%。
在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银行业还不断推进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包括资产配置和负债来源的多元化以及总体风险权重的不断降低等。例如,近年来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由2005年的55.2%下降到2011年6月末的51.7%,平均每年下降0.6个百分点;客户存款在总负债中的占比由2005年的83.8%下降到2011年6月末的80.9%,平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
2.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收益结构日益完善
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也迅速提高。2010年,中国银行业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资本利润率为17.5%,资产利润率1.03%,达到了国际较高水平。
伴随着利润的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收益结构不断改善。信贷利差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断降低,投资收入和手续费佣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降至66%,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提高至12%,投资收益提高至21%。
3.资产质量不断提高,资本充足水平良好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科学化解历史风险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控制新增风险,实现了从高风险到风险可控的转变。截至201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2.4%。资产减值损失准备金余额达到1.3万亿元,基本能够覆盖潜在风险损失。
在不良贷款率不断降低的同时,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2.98%,到2004年转为正值,2005年为4.91%,2010年底提升为12.1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信贷投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仍保持了12%以上的较高水平。
4.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主要银行成为公众持股公司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纷纷开展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并先后公开发行上市,中国香港和上海是银行上市的首选地。截至目前,中国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已全部上市,这五家银行资产之和约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50%。此外,中国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也基本完成了公开发行上市,它们的市场份额约为15%。可以说占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银行主体已成为公众持股公司,按照国际资本市场的要求实施运营管理、接收公众监督和为股东创造价值。
除了发行上市以外,中国银行业还吸收巴塞尔协议指引意见,大力推进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改革,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已经严格按照审慎要求编制会计财务报表并经外部审计,不仅上市商业银行全部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及时对外披露有关经营信息,自觉接受市场监督,非上市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也实行了信息披露制度,接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监督。
5.从本土银行走向国际银行
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中国银行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综合考虑自身发展战略、优势、并表管理能力等因素,通过设立机构、兼并收购等方式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截至2010年底,中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设有89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或)参股10家境外机构,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5家分行、5家代表处,2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2家代表处。中国银行业正不断实现从本土银行向国际银行的转变。
6.在世界银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随着规模、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的迅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在世界银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1年最新公布的按一级资本排序的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显示,中国有三家银行跻身全球十大银行之列,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从去年的第7位升至第6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按盈利情况看,目前中国银行业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工商银行也连续数年蝉联“最盈利银行”。再从上市银行总市值来看,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稳居全球前两名,在全球前十名银行中,中国银行业占据了四席。
中国银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中国银行业发展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资本补充问题。在中国全社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仍然占据了50%以上的比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银行业贷款增速也持续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信贷资产是高资本消耗型的,从而导致整个银行业所需的资本金投入也越来越大。为维持现有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中国银行业在扣除留存收益后每年需要补充的资本金都在数千亿元人民币。这种高资本消耗的增长模式已经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中国银行业迫切需要转变增长方式和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
2.高度依赖传统银行业务的盈利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中国银行业在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上,对存贷款业务及其收益普遍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近年来,通过转型发展,大量新业务和新的收益增长点得到拓展。但总体上,高度依赖传统银行业务的盈利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们的交易收入、佣金收入占比都还比较低。
3.对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集中度依然较高,顺周期性较强
银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尤为如此。在中国经济增长构成中,投资过高和消费过低的不平衡性近年来日益突出,表现在银行业的资产结构中,就是对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集中度居高不下,这种资产结构更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而持续30多年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这将对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展望
1.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银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中国有13亿多人口,人均GDP仅4000多美元,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中国人民的心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发展空间广阔,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继续维持良好增长的势头。
2.在增长中实现转型,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和收益增长点,夯实发展的基础
在传统银行业务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中国银行业多元化经营不断推进,业务边界已经涵盖了理财、基金、信托、保险等金融领域。全能型银行的打造,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增长潜力不断发掘。
3.伴随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和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银行业不断走向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在继续引进外资的同时,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为49.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业;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商业模式,弥补了传统银行业务中的缺陷,同时也给传统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协调二者共同发展,实现金融体系的巨大进步是当前也是今后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1.较低的交易成本冲击着银行业务的开展以及收入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靠互联网技术手段,交易双方通过网络交易平成金融交易。传统银行需要选择良好的地理位置,投入资本建设或租赁房屋,以便吸引客户资源,而互联网金融则减少了传统银行物理网点所花费的费用,随着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互联网终端的价格是逐渐下降的,成本的消耗也是少于银行的。除此之外,在银行办理业务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往往需要花上大量的时间排队等待,相反,互联网交易更加快速便捷,许多业务在家就可以进行操作,减少了客户来往银行以及等待排队所消耗的成本,长此以往,银行的原有客户及新客户容易逐渐减少,银行收入来源的范围也在渐渐缩小,经营利益受到影响,对银行今后的持续发展也十分不利。
2.削弱了银行的中介功能
以前,资金的需求双方需要通过银行这个中介进行资金的交易,然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资金需求双方不需要利用银行这个中间媒介进行交易,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搜索,快速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而且资金的交易过程也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操作的,银行的中介功能被弱化,互联网的第三方平台也是可以越过银行,通过自身的支付手段完成交易。与传统银行相比,通过网络平台交易双方的沟通更加及时、便捷,交易更加透明公开,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与影响是巨大的。
二、传统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采取的应对措施
1.以客户为中心建立新型银行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银行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想实现传统银行业的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银行。客户是银行收入以及各项业务开展的重要来源和动力,因此了解客户需求,完善业务流程,减少客户的排队等候时间是十分必要的。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减少业务办理的时间,简化办理流程,避免客户长时间焦急等待,银行排大队现象的出现。此外,及时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客户提供和设计合理的金融产品,让客户满意。提高银行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态度也是建立新型银行所要求的。
2.构建一站式服务的金融平台
当今社会,服务质量的高低在各行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构建一站式的服务平台,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吸引客户是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的。银行可以利用自己巨大的客户资源,建立完善的金融交易以及问题解决平台整合整个业务链条的资源优势,构建一站式的服务平台,从而使得客户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办理多项业务,不仅使办事效率得到提高,而且也减少了时间的浪费。构建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为推进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银行的良好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3.提高银行的网络化水平,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
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制约与冲击,提高银行的网络技术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银行应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升级,打造电子交易平台,发挥网上银行的优势,不断扩大业务服务范围,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从而达到留住客户,吸引客户的目的。此外,还要加强与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合作,扩大银行网上结算的覆盖范围,在网络购物消费日益增多的今天,从中赚取部分交易费用,以便缓解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学习和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结合银行自身风险分析与投资上的优势,弥补银行业发展的不足,共同制定和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策划,实现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
4.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金钩根据判断自身资金状况以及市场的动向来调节利率水平。随着互联网金融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使用,客户理财观念的逐渐转变,银行所要面对的挑战更加巨大,因此银行应保证利率水平逐步市场化,更合理地实现资源配置,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但是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一些银行为了抢夺市场逐步提高利率水平,导致银行的经营风险更加巨大,给银行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三、结束语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与挑战,传统银行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理念,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系统的决策规划,逐步提高银行的网络化和技术化水平,利用电子交易平台快捷、高效的优势,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业务办理能力,构建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最终实现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卓群,费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9(5):89~90.
[2]何超.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3,2(2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