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课堂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所以,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化学实验自身具有的变幻性、神奇性等特点是充分激发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水的净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课堂展示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导入:河水、井水、雨水、自来水、纯净水、蒸馏水。教师需要询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河水较浑浊,而其他水较澄清。”自来水与纯净水比较,纯净水更澄清,自然水怎样才能变成比较澄清的自来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水的净化。教师需要将一杯泥水静置一段时间,实验现象:水中杂质沉到水杯底部,上层水较澄清。此时,教师需要提问:“经静置后,水中的杂质能全部沉到水杯底部而水特别澄清吗?”不一定,这与时间长短有关,与杂质种类有关,随后,教师在泥水中加入明矾,搅拌后静置。静置的时间越短,上层水却越澄清,这也就说明了明矾有吸附作用,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通过对教学实验的操作,学生经过观察得出科学合理的化学结论。教师这一做法不仅强调了实验在化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
二、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初中教育阶段中的化学学科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十分深奥,但是比较实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生活四周比较熟悉的事物与教学内容融合,以此作为化学实验教学行为的亮点。例如,在教学“粗盐提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最为熟悉的粗盐作为实验用品,用量筒量取约10mL水倒入烧杯中,用托盘天平称取约4g粗盐,将称取的粗盐逐渐加入烧杯里的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量剩余的粗盐,用滤纸和漏斗制作一个过滤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等待蒸发皿中的固体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所得固体重量。经过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细致观察,对与粗盐提纯这一教学内容也有了比较具体形象的理解。通过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一边实验一边讲解,学生可以感觉到自身的学习行为不会再受限于课本教材中。初中化学学科中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会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化学实验探究精神。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开展化学实验导学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火星四溅,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碘遇淀粉会变蓝,等等.这些现象无不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实验导学,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奇妙、体验快乐.
2.记忆基础知识.
传统记忆显得枯燥,学生也容易忘记.在实验导学中,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的过程能给大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思维加工能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牢记知识.
3.理解化学原理.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而灌输式教学中,以知识的单向传输为主,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单一,因而效果较差.教师要通过实验导学,让学生从感性到理解,由现象到本质,然后借助于思维加工上升至理性认识.
4.培养多种能力.
实验导学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中能借助于现象把握本质,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中的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5.增强应用意识.
化学无处不在,早上洗脸水温度的选择、化妆品的应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无不与化学知识有关.以实验导学,可以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运用化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有效策略
1.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实验.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堂实验等内容,教师应根据操作的难易、安全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将一些简单、易于操作的实验由学生动手完成,而操作复杂、条件苛刻、细节多的实验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还有一些实验适合学生合作来完成.例如,在讲“氧气”时,教师展示一瓶无色气体,让学生来验证它是不是氧气.学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口,发现木条燃烧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表达、分析中获得知识,尝试探究带来的乐趣.
2.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触类旁通.
初中化学实验主要包括制取实验、性质实验、生活实验、概念定律阐明实验、定量计算实验,教师要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以达到做一个实验会多个实验的目的.
3.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向一个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明矾,并和另一个烧杯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和同伴交流加明矾的作用.教师让小组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完成过滤操作,分析实验中滤液出现浑浊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对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思考
1.更新传统观念.
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化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勤于钻研的好老师.
2.合理设计内容.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基础水平、生活阅历,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内容,精心准备化学实验,预设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寻求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强化教学反思.
一、开展化学实验导学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火星四溅,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碘遇淀粉会变蓝,等等.这些现象无不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实验导学,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奇妙、体验快乐.
2.记忆基础知识.传统记忆显得枯燥,学生也容易忘记.在实验导学中,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的过程能给大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思维加工能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牢记知识.
3.理解化学原理.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而灌输式教学中,以知识的单向传输为主,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单一,因而效果较差.教师要通过实验导学,让学生从感性到理解,由现象到本质,然后借助于思维加工上升至理性认识.
4.培养多种能力.实验导学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中能借助于现象把握本质,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中的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5.增强应用意识.化学无处不在,早上洗脸水温度的选择、化妆品的应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无不与化学知识有关.以实验导学,可以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运用化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有效策略
1.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实验.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堂实验等内容,教师应根据操作的难易、安全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将一些简单、易于操作的实验由学生动手完成,而操作复杂、条件苛刻、细节多的实验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还有一些实验适合学生合作来完成.
例如,在讲“氧气”时,教师展示一瓶无色气体,让学生来验证它是不是氧气.学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口,发现木条燃烧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表达、分析中获得知识,尝试探究带来的乐趣.
2.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触类旁通.初中化学实验主要包括制取实验、性质实验、生活实验、概念定律阐明实验、定量计算实验,教师要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以达到做一个实验会多个实验的目的.
3.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向一个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明矾,并和另一个烧杯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和同伴交流加明矾的作用.教师让小组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完成过滤操作,分析实验中滤液出现浑浊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对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思考
1.更新传统观念.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化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勤于钻研的好老师.
2.合理设计内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基础水平、生活阅历,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内容,精心准备化学实验,预设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寻求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
摘 要: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巨大动力。如果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化学教学工作将会由难转向易,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知识。主要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激发;化学;兴趣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初中化学虽然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但是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以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我的教学经验来说,个人认为,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一、通过讲故事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把化学故事运用于教学中和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就是一种方法。例如,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引用农村的废秸秆长期堆放在室外,就会变得很细,种庄稼时就可以用来做肥料;家里使用的铁制品会生锈;“鬼火的故事”;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等故事,把课程所要把握的“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燃”等主要概念都融入故事和现实生活中进行传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学会
知识。
二、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f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门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长时间地、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每节课能否吸引学生,我认为课前导入很重要,方法以故事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温故法、实验导入为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碱的化学性质》时,我这样设疑导入,课前用一张白纸,在上面用酚酞试液写字并晾干,上课时提问:“这张白纸上有什么?”学生回答:“什么也没有。”然后往上喷氢氧化钠溶液,从而出现红色的字,思考: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设疑恰当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想象的。通过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每节课中,如果能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把学生要学的知识给学生展现出来,那么本节课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化学课上要合理、适时地用好实验。例如:在教学《溶液》时,有学生就成功制取了较大颗的明矾晶体,在学习《酸和碱》时,有学生制取了叶脉书签,等等,他们把实验成果拿到班里展示,营造了学习化学的氛围,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几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讲氢氧化钠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容易掌握。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如在讲授《原子》这节课时,由于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极其微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我们先播放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动画过程,然后播放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两个更小的粒子。这时提出问题:分裂成的微粒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就自然而然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再如:化工生产过程和回避不做的有毒的、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均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给学生,以弥补其缺乏的感性认识,不仅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我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每个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学与初中化学 物质用途 生活常见事故
我校开展医学进校园活动一年了,为了提高学生热爱生命,增强安全意识,学习一些医学简单知识,各门学科都与医学相结合,我们化学也积极进行了探索。化学是医学的基础,医学的发展也促进化学的发展,二者关系密切。A.kornberg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把生命理解成化学”。精辟论述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耙桓龆际俏奘个生化反应的体现。通过教学活动的贯穿,我认识到:
一、学生学好化学基础知识,提高热爱生命、促进健康意识太重要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谁都希望健康,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人离不开物质,物质的用途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与医学有关。在第一单元教学时,我不仅讲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结合医学家葛洪、孙思邈等炼丹术士研究药物,治病救人。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要与初中化学实验相结合,望即学会观察,闻即掌握操作要领,问即解开不明之处,切即培养动手能力。部分学生的理想是当医生,更应该学好化学,打下基础。人离不开氧气和水,为什么呢?他们有什么性质呢?如何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缺铁会得贫血,缺钙骨质疏松或得佝偻病,缺碘会得甲状腺肿大,缺硒易患癌症,氟元素过多易患氟斑牙氟骨病,铝元素进入人体过多易患老年痴呆症。了解营养素的重要作用,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缺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缺维生素C患败血症等等。
二、化学教学中结合物质的医疗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讲到胆矾时,补充它可以与石灰配制波尔多液农药,也可以用在游泳池消毒。活性炭不仅有强烈的吸附性,而且可以解毒,常加在洗胃液中。中和胃酸过多,可以用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也可以用小苏打,但是胃将穿孔的不能用,因为小苏打与胃酸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是钙片的主要成分,如果同学们晚上睡觉中抽筋,很可能就是成长过程中缺钙,可以吃几片,一天一片,吃一周就行了,钙片不能吃的太多,过多有危害,可能会使软骨硬化。氧化钙常作干燥剂,但是食品干燥剂最好不用它,因为它有强烈的腐蚀性,小孩易发生事故。医疗常用75%酒精乙醇消毒,还有“灰锰氧”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碘酒等。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的硫酸钡可作钡餐,帮助治疗胃肠病,不能用碳酸钡,因为碳酸钡与胃酸即盐酸反应生成有毒的钡离子。输液常用5%的葡萄糖溶液和0.09%的氯化钠溶液及生理盐水等等。
三、利用化学知识正确处理生活常见事故,意义重大
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气中毒,轻者放于通风处,重者输氧治疗。喝酒太多,酒精中毒可以喝葡萄糖溶液,吃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促进乙醇氧化为乙酸。亚硝酸中毒用亚甲蓝解毒,催眠药、中毒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误喝强酸等腐蚀性强的毒物立即用牛奶、蛋清来中和,有机磷杀虫药、苯、汞中毒可用2%的小苏打溶液。中暑可喝葡萄糖食盐水。石灰进眼中,大量水洗。狗咬伤用肥皂水洗。蜜蜂、黑蜘蛛、蝎子、蜈蚣等刺后可用肥皂水或5%小苏打溶液或3%氨水洗。黄蜂则要用醋酸洗。疥疮皮肤病用硫磺软膏,效果非常好。吸烟有害健康,缩短寿命,易得肺癌,建议同W们今后尽量不吸烟。家庭炒菜时一定记住最后放盐,每个人一天吃食盐不要超过6克。排骨汤放点醋,可使骨头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溶解出来;清洗猪内脏可用醋、明矾、食盐、纯碱等;醋泡花生吃,对高血压有利;醋蛋液对软化血管,避免脑溢血等有利;预防龋齿可用茶水、盐水漱口;咽喉肿痛可用食醋漱口,炒盐治疗;淡盐水洗眼可治沙眼;流鼻血时可用药棉蘸醋塞入鼻孔,即可止血等等。
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学们一定要学习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多读书,多上网,查阅有关物质用途与疾病预防等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才能真正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身体健康、提升生命质量。
【关键词】 生活化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建构 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58-01
研究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建构,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知识意识到化学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关键性作用,并了解化学是关系着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还能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初步联系生活,接触化学现象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化学息息相关。而第一堂化学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又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对于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及其学习兴趣。因而,在开展化学第一课教学前,教师最好能在课前做精心准备,搜集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由生活日常化学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初步涉入化学的“殿堂”。比如用明矾净化水、香醋去厕所异味、牙膏涂抹伤口、茶叶与糖果一起存放易受潮等等。不胜枚举的各种生活现象,都能让学生惊讶地认识到其中隐约隐藏的化学原理,从而提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寓教于乐。
2 巧妙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更应当适度挖掘教材以外的课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自身的课外生活知识,以便在每节课堂教学开始前巧妙创设生活情境,从而持续性保持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讲初中化学课本第一章氧气的性质一节中“白磷的自燃”时,教师就可以用神秘而又极具吸引性的“鬼火”故事引入课堂教学,给枯燥的理科性课堂赋予其文学性色彩。又比如,在讲碳酸钙的性质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从“询问学生家里如何给壶底去垢”这种类似的生活化问题导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引出该次课堂教学的“主角”——碳酸钙。
3 学习理论知识,破解生活奥秘
仅仅从表面现象去认识化学是远非不够的。化学应该是科学的而非现象的,是理性的而非感官的,我们应该要透过其显在的表面现象去发现潜在的本质与客观理论。在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客观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
3.1 设计生活化的化学实验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观察探究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基本素质要素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功效。
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存在着其无可避免的一些弊端,且受时空和地域限制较大,不能使学生随时随地动手进行实验。为了积极响应和推动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堂面向生活化”的需求,教师应当将视线转向更为宽泛的大空间——即“生活实验课堂”,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实验环境,从生活中提取所需的化学实验药品。
比如说,上文中提到的壶底去垢,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个瓶底有垢的水壶,壶底的垢就有我们的实验所需物质CaCO3(碳酸钙),然后再去找一瓶食用醋,里面有另一实验物质CH3COOH(醋酸)。将一小杯食醋倒入瓶底,轻轻摇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大量气泡(即CO2)产生,透明液体也随之变得浑浊(浑浊物即醋酸钙)。碳酸钙和醋酸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了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与之相应的化学反应式为:CaCO3+2CH3COOH=Ca(CH3COO)2+H2O+CO2。
这样将科学实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将抽象化的理论变得更为直观、平面化,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模式、以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为教学内容进行化学教学。这种僵化的范本教学模式大大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想生活,进行“生活化”教学,让化学课堂教学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到生活中去。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炼铁厂或观看关于工业炼铁的影像、让学生实地调查本地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厂净化处理水的方法步骤。
4 理论迁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将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迁移应用到新的学习中去或生活和工作中去,并将理论转化成为能力。毕竟终身从事化学研究的工作者少之又少,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化学问题又很多,因此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所学的东西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践行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
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作用,理论迁移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得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化学性质可自己动手制作家庭冰箱的除臭剂和卫生间的除臭盒。指导学生利用pH试纸来测量自己家附近雨水的PH值,看看是否达到正常标准值(标准值约为5.6,因为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CO2),调查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酸雨的形成并集体讨论酸雨的危害。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准确引导学生将学习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层面,用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恰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参考文献
[1] 格绒珠扎.新课程背景下要将化学教学融入生活中[C].读与写杂志,2009-11(11).
关键词:化学课堂;水的人工净化;化学味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4C0049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一节山东省初中化学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展评课,课题是“天然水的人工净化”,该内容是鲁教版八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1节第2课时,内容包括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天然水的人工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三部分。听后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都悄然发生了很大改变,课堂教学关注探究、联系生活、注重生成,学生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知识学习水到渠成,给人以春风扑面之感,处处充满了浓浓的化学味。
1 “化学味”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授课教师关注实验探究、重视知识建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过程性体验:一是改变实验形式,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变学生“观看实验视频”为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学习过滤操作时,教师往往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只能观察实验,受实验仪器、药品用量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往往观察不到或观察不清教师的操作及实验现象,授课教师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大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改进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对于实验效果不佳的实验,教师通过改变实验装置、优化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如除去滤液中的颜色和异味,教材上的做法是向盛有滤液的小烧杯中放入一个活性炭包,充分搅拌静置,但实验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授课教师没有按照教材中的方法进行实验,而是将活性炭放入一支大的针筒中,将针筒(装有活性炭)内的活塞轻轻拔出,倒入滤液,慢慢推动活塞,将液体推入试管中,改进后的实验效果明显、效果增强。三是增补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建构知识。除去天然水中中的悬浮颗粒,需要加入明矾,但加入明矾后,效果缓慢,现象十分不明显,为帮助学生了解明矾的作用及净水效果,教师将课前做好的实验录制成视频,课上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教材没有给出实验,教师增补了分组实验,让学生取相同体积且少量的蒸馏水和过滤后的天然水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同种肥皂水,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实验对比,根据实验现象很容易判断,产生泡沫较多、浮渣较少的是蒸馏水,泡沫较少、浮渣较多的是硬水,借助实验轻松完成了对硬水和软水的鉴别。
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堂处处焕发出浓浓的探究味。
2 “化学味”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味”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化学视角寻找切入点,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增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2]。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授课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载体,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入手,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课前教师播放视频,通过观看“比尔・盖茨体验粪便中提取饮用水的视频”把学生引入水的世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水的净化方法的思考,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过滤知识时,展示了生活中的各种滤网:豆浆滤网、茶滤网、漏勺、带孔水果盘等,让学生回顾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归纳这些不同生活用品具有的相同用途――能够对物质进行分离,初步形成对过滤的认识,教师趁机植入“过滤”概念;学习过滤的概念、体验过滤操作之后,教师又展示了防尘口罩、淡化海水的离子膜等物品,引发学生思考它们的“工作”原理;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矿泉水瓶、小石子、砂子、棉花、木炭制作简易净水装置,既拓展应用知识、提高对生活用品物品再利用,又体现学以致用原则;学习吸附知识时,教师展示冰箱去味除湿专用活性炭、除醛卫士――汽车专用活性竹炭、活性炭鞋垫、家用净水器活性炭滤芯等用品,体现活性炭的用途,展示活性炭的结构,思考活性炭的作用;鉴别软水和硬水时,取用蒸馏水、井水、矿泉水进行实验;介绍硬水的危害时,展示布满厚厚水垢的烧水壶、输送自来水的铁质管道;讲解物质的分类时,联系书店的书、医院的药物、超市的物品等分类摆放,让学生感知生活物品的分类摆放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便利,初步建构分类的思想。
生活物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化学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化学学习理念,化学课堂时时焕发出浓浓的生活味。
3 “化学味”是融入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味”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反思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28-02
又投入了新一轮高中化学的教学,也正赶上新课改第一轮。新课改需要我们用新理念认真地去学习、理解、接受并实施。高一化学是初高中衔接的关键时期,本文从新旧课程的不同点、对新课改的困惑、反思、新课改的实施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交流。
一、新旧课程的不同点
高中化学新教材在编排上作了大幅度地调整,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在内容上也作了不少增减,很多一章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变成一节的内容。如,高一化学,将所有初中化学实验与有关高中化学实验的提升放在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节来完成,将原来物质的量一章的内容放在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来完成。选三内容增加了能层、能级、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等;另外,教材的形式变了,新教材是图文并茂,如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溶解”、“过滤”、“分液”、“萃取”等基本操作都有装置图;再就是学生活动多了,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等。
二、对新课改的困惑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自己面前时,我感到惘然、困惑,不知如何面对、如何实施。而开始时我所担任的班级一个实验班两个平行班,平行班相当部分及实验班一部分学生化学基础及抽象思维能力不好。第一章的教学后,感到新教材看似简单,实则知识容量超大,需要补充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查阅很多参考资料,上课时要充实一些很必要的知识,总觉得时间不够,进度跟不上,只是不系统,学习也是走马观花不扎实,而且检测效果不理想,学生该掌握的内容还有很多欠缺,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仪器的使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还没有过关。这就要求我们上课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由慢向快节过渡,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的量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掌握应用的水平。还有,一节课若设计成探究讨论交流的形式总感觉时间不够等。
三、对新课改的反思
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改育理念,我认识到:(1)教学必须理解新课改,多研究新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2)正确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即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检查者,是导演者。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不要对学生不放心,只要我们引导的好,只要我们课设计的好,学生就不会使我们失望。比如:我曾在钠的化合物的教学设计时,尝试了事先通知学生很好预习,并由学生自愿来承担设计并组织本节课的实施,我只是参与设计和辅助课堂管理等,这节课效果很好,参与率100%,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四、新课改的实施――上好绪言课
不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上好绪言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最重要的一课。我是这样做的,把趣味实验的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如:魔棒点灯、吹起生火等;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如:糖尿病的检测、碘盐的真伪辨别等。之后,我发了对化学学习的有关调查问卷(发183分,收回183分),180人都对化学有很浓很浓的兴趣。只有3人说“基础不好,尽力学好吧”,也认为化学有用。
五、创新新课改的教学方法
要充分应用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可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象,也可以用化学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化学不再是偶尔能与生活联系,而是常常出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化学知识也不再是化学课上的、化学课本里的、化学试卷上的,而是学以致用的――解释生活现象,指导工业生产,进行化学研究。例如,在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中,学习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时,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早晨树林里的丁达尔效应,并由此得出空气中含有气溶胶的结论。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所处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很快就可以回答出:光照下无丁达尔效应,空间将变得一团漆黑,人类难以生存。再通过土壤的保肥作用、血清透析、食品工业中制豆浆、工业废水的净化、明矾的净水、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处沙洲三角洲的形成、有色玻璃的制备等,使学生认识到人们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与胶体有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题分析: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从我们喝的水引入,继而把学生置于自来水厂的真实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探究水的净化方法的欲望,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由水壶中水垢的现象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由水壶盖上凝聚的水引出了蒸馏水的制备方法,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装置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多做社会调查,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⑵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
,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⑵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水,并解决净水过程中有关的简单化学问题。
2.实验探究:用过滤法净化水的过程。
四、教学工具
烧杯、滤纸、漏斗、铁架台、自来水、污水等。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哪些是天然水?天然水是怎样摇身一变,成为你随时可以饮用的纯净水的呢?
本节我们一起学习了水的净化方法,它给我们的生活实际带来许多好处,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没有经过净化是不能饮用的。同时,生活中我们也应避免盲目去追求所谓的纯净水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更加科学地、卫生地去饮用水。
二、进入新知
1、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阅读书上图,了解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
活动与探究
2、观察现象,比较二杯水的清澈程度
现
象
结
论
自
然
水
加明矾静置的水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到底部。
[结论]:明矾具有凝聚作用,加入水中能产生沉淀物Al(OH)3,AI(OH)3是一种胶状物,能够吸附杂质。
净水方法:
1.
沉淀
2.过滤
老师示范:过滤操作,
过滤操作要规范,操作过程必须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折叠的角度与漏斗内壁紧贴,用水润湿不能留有气泡,避免滤液沿缝隙渗入,使过滤不完全。
二低:一是滤纸的边缘必须低于漏斗的边缘,避免滤液滥出;
二是倾倒液体时,要注意液面必须低于滤纸的边缘?避免滤液高出滤纸边缘,使过滤不完全;
三靠:一、是漏斗下端紧碰承接的烧杯内壁,避免液体飞溅;
二、是玻璃棒紧碰滤纸(三层)一边,避免玻璃棒的压力擢破滤纸;
三、是过滤液倾倒时烧杯口紧挨玻棒,液体沿玻棒流下,防止液体飞溅。
视频展示:过滤实验
3、组织讨论:
(1)、过滤之后滤液仍然浑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你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用海绵,纱布等……
(3)、同学们的探究实验中,经过了吸附、沉淀、过滤后,浑浊的水变清澈了,但是这澄清的水是纯净水吗?
不是。水中可能溶有一些可溶性杂质。
5、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让学生了解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检验。
硬水: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区别硬水与软水的常用方法:加入肥皂水,起浮渣的为硬水;易起泡沫的为软水。
介绍硬水的使用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便与麻烦。
硬水软化的办法:1.生活用:
煮沸
2.实验室:
蒸馏
6、[实验3-4]。
重点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引出简易装置。
[讨论]
为什么在圆底烧瓶中要加碎瓷片?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净水法是过滤。过滤,不但在水的净化中起重要作用,它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也经常用到,比如我们需要把可溶性物质与不溶性物质分开等等。
三、课后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方法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净水的方法一般有吸附、沉淀、过滤及蒸馏等方法。
3.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易生浮渣;硬水通过煮沸、蒸馏等物理化学变化转化为软水。
4.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但得到的水不是纯水。但可以达到生活用水标准。
四、评估习题
1.下列水的净化方法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沉淀法
B.吸附法
C.过滤法
D.蒸馏法
2.在你们“探究活动实验”中,过滤操作时,为什么倾倒液体时,要时时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五、板书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
1.一般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
2.探究活动:重点介绍过滤操作过程。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强调在化学学科的教育中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怎样恰当地在化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实现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是目前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探索实践的课题。化学教学活动中蕴涵着无穷的教育时机,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熟练驾驭教材内容,寓人文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一、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化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是许多杰出的化学家从事科学活动,探索科学真理,努力创造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给人类留下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进行化学史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心。中学化学教材史实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展示了化学知识在人类历史进化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了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科学的思想和思路,高尚的人格和品格。例如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造纸、火药到“候氏制碱法”的研究成功以及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他们对科学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高尚情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崇高理想。这些都会深深地打动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产生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与毅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而这更是学生终生受用的宝贵品质。
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化学中的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插上了诗意和灵性的翅膀。化学中处处存在美,只要我们潜心去挖掘,就会发现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学资源。像海水一样湛蓝的明矾,像雪一样雪白的食盐,红色的铜,紫色的碘是化学中的色彩之美;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的耀眼的白光,铁丝在纯氧中燃烧时放出的火的景象令人惊叹,“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生火”,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等神奇的现象令人瞠目;溶洞中千奇百怪的钟乳石,节日夜空五彩斑斓的焰火,人们身上漂亮的服饰等都是化学美的创造。在化学教育教材中结合学科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关于化学美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人文内涵,而且可以使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起来。通过教师解释和挖掘化学潜在的审美功效并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化学之美,体验化学之美,创造化学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每一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化学正在以其惊人的速度发展、创造着新的世界并继续在未来发挥其中心学科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黑臭的污水、讨厌的烟尘、难以处置的废物和各种各样的毒物,这些情况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增值,提倡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有关的知识,例如空气污染,保护水资源,防止温室效应等,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之中是中学化学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远期的世界公害事件到最近的淮河流域的严重污染,从挪威的海洋油轮污染事件到中国的“非典疫情”;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南联盟战争的近百万枚贫铀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威胁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环境事件,同时,结合教学进展,贯彻绿色化学的思想,开展绿色化学、新能源开发等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和科普活动,使学生带着化学知识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关注生存环境,倡导人文关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以人文精神驾驭化学知识,为创造山川秀美、富有诗意的家园而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并非是对以往化学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时期形势下化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完善。它应该着眼于化学教学观念的更新,着眼于将化学作为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一种工具,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育,着眼于化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化学教育本体功能的育人过程着眼于用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感情,砺炼高尚、纯洁的人格。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建 生活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3-01
化学是一门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选择身边的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地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简单的身边问题,让化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现行初中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中[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卡片]、[课外实验]、[调查与研究]等许多栏目,都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并学会促进个性发展。现就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建生活化课堂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情境,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
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食醋中含有醋酸,山楂、柠檬、苹果、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等物质让学生体会酸,从肥皂和洗衣粉的使用中让学生体会碱,从而引起学生学习识别它们的欲望。在学习金属材料时,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如锅、壶、刀、锄、水龙头等,它们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各种化学问题的意识。
二、课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但单单的传授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往往会令学生感到乏味,把化学故事、生活化学带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自己的亲密关系,体会到化学有用性,让学生从心理想学化学,进一步了解并尝试解释身边化学的动机,能促使他积极的、有目的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在不断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油条面团中常常加入纯碱、明矾,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原理。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能中和胃酸过多,保护胃粘膜,患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铝元素摄入过多对人体健康也有害。
这样,教师模拟了一个真真切切的生活画面,并设计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识,巧妙地将学生融入到这生活化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补调动起来,议论纷纷,积极计论,课堂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毫无疑问,生活中的学以致用,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功能。
三、课堂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课堂上,适时、适量选择必要的训练题供学生做是必要的。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会到化学的真实。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是人口、能源、环境,其中环境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我们要重点突破,可以就生活中的环保问题的某些内容设计案例,重点探究展开分析。
在学习钢铁锈蚀及其防护时,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钢铁锈蚀的事实,并根据自已的经验猜想钢铁锈蚀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想,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更全面的了解钢铁锈蚀的原因,并从中认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钢铁生锈。通过这样的设计,较好地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达到理解和建构新知识的目的。
这样以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倍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课堂延伸生活化,提升创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作为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实践证明,一旦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学生求知的欲望会更大,这对于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水的净化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参观本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对水的污染及净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学习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后,组织学生开展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并测定雨水PH的家庭小实验,开展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和危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调查;学习了常见的盐后,提出:请你通过尽可能多的方法区分厨房中用的食盐和碳酸钠;学习了化学肥料后,让学生回家了解为什么碳铵等化肥要在早晚施用?铵盐为什么不能与草木灰、熟石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后,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天的营养食谱等。这样,从实际生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课外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随着科学的进步,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大大改善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卫生健康等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当今社会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巨增,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必须依靠化学知识来解决。试想,如果我们化学知识普及宣传到位,国民素质不就大大提高?脱离生活的化学是空洞的,化学教学一定要竭力提高公民素养,回归现实生活。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消除传统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弊端,它可以激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树雄.让化学教学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
[2]张爱玲.化学与生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
【关键词】启发―探究式 初中 化学 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以传授学生化学知识为核心,只要学生记下了教学教授的化学知识,化学教师即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然学生吸收了大量的化学理论知识,其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均不足。化学教师应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突破传统化学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启发学生观察化学现象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化学公式、化学习题,他们不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如果学生不关注化学现象,便不能从身边的化学现象中找到知识。应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第一个教学环节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
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净化水资源一课为例,虽然学生曾经从新闻报导中听说过我国水资源恶化的现状,但是学生通常很少去关注水资源是否受到化学污染的问题,更不曾从观察的角度去发现化学现象。现在化学教师应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就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比如有一名教师引导学生们取两杯水,一杯是学生从公园中取来的自然水,一杯为自来水厂处理过的自来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水的区别。学生刚开始不了解“观察”的意义,学生只能说出,一杯水很脏,一般水很干净。这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干净的概念是什么?脏的概念是什么?通否用一种指标来说明这两个概念?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理解了“观察”的概念。经过观察,学生认为由于自来水从外观看起来澄清透明、水里没有杂质、水的味道为无味,因此它是一杯干净的水;反之,由于自然水从外观看起来非常混浊、水中有大量的县浮物与微生物、水散发着一股刺鼻的异味,因此自然水很脏。
化学教师如果要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看”与“观察”的区别,学生只有学会应用某种统一的指标去对比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才能从中发现化学知识。
二、鼓励学生勤于化学实验
当学生理解了“看”与“观”察的区别,能够主动的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化学现象,尝试应用化学实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依然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净化水资源一课为例,当学生发现了自然水与自来水的区别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化学问题?学生接受了教师的引导尝试结合学过的化学知识清洁自然水。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然水的污染分为三类:物理污染、通过过滤可去除自然水中的物理杂质;化学污染,水中的重金属、油污均为化学污染;生物污染,自然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该类微生物不能用化学的方法处理。通过思考,学生认为可应用物理过滤和化学处理的方法初步完成水的净化,让自然水的洁净程度变为可喂鱼、可循环利用的程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实现以上的推测。
学生结合身边现有的器材设计了化学实验。首先学生找到一个塑料可乐瓶子,将瓶子剪成两半。学生用纱布包住瓶口,将瓶口朝下倒放。然后学生在瓶中放置放清洁的砂子,然后在砂子上铺一层滤纱。学生的实验思路为应用滤纸过滤粗的杂质、应用砂子去除细的杂质及肉眼可见的微生物,从砂布中滤出的水已完成物理净化的过程。在完成物理净化过程的水中放明矾,改变自然水的化学性质,待水变澄清后,便完成自然水的净化。
为了让学生能结合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实验的意识,观察到化学现象后,就自主的应用身边的器材做化学实验。
三、引导学生总结化学原理
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学生匆匆做完化学实验,可能会忽略这些问题,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化学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做实验记录的习惯,让学生能结合条理分明的化学笔记进一步探索化学知识。
依然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净化水资源一课为例,以教师引导学生写实验操作要点报告为例,一名学生的分析内容如下。一贴:注意事项――滤纸必须紧贴可乐瓶子内避,原因分析――加快过滤的速度;二低:注意事项――滤纸边缘必须低于可乐瓶子边缘,液面必须低于滤纸的边缘。原因分析――防止液体渗出,防止液体从滤纸与可乐瓶子的缝隙中渗出,部分液体没有有效的过滤。三靠:注意事项――倾倒液体时,杯子要靠过搅拌的筷子,筷子下端要紧靠着过滤纸,可乐瓶子的下端要紧贴着盛放的杯子,原因分析――防止液体溅出可乐瓶子、防止筷子戳破滤纸、防止过滤的液体从盛放的杯子中浅出。当学生再次审视这张实验记录,应用横向与纵向的方法分析记录的操作要点时,能发现过滤实验法是一种能够把不融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出来的方法,在该种实验方法中,筷子起到引流的作用,它是完成整个化学实验的重要道具之一。
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记录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并尝试在知识记录中探索出新的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罗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08.
[2] 申玉玲. 探究式和讲授式教学在化学课中有效整合的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一、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为了保证实验工作正常运转,使实验室能够更好的进行实验教学,我们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三里屯一中化学实验室使用规则》《三里屯一中化学教师使用化学实验室的规定》《三里屯一中学生实验规则》《三里屯一中实验室安全守则》《三里屯一中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职责》等。做到在使用中逐步完善;在完善中自觉执行,一切按制度办事、运行,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矩可守。这些制度使得工作更有计划性、条理性,严格管理,杜绝了仪器流失,避免了仪器的损坏、防止事故的发生。
二、化学仪器和药品的科学管理
仪器、药品的摆放要本着科学、美观、取用方便的原则,根据各种仪器、药品不同性质、性能和要求分类存放、定位入橱。做到存放整齐,取用方便,用后复原;同时要做好防尘、防潮、防压、防磁、防腐、避光等工作。
1.化学仪器的存放、管理和洗涤
(1)仪器的存放和管理
化学实验中所需要的仪器数量较大,规格也较多,存放时要从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安全和取用方便为原则。可以根据规格、类别分开存放,备用仪器和常用仪器分开存放。
首先应对橱进行编号,以便取用和清点。然后将部分仪器与药品分室存放。如天平、铁架台、铁夹、三脚架、坩埚钳、螺旋夹等金属仪器。很容易生锈,在酸、碱、盐的玻境中,更容易被腐蚀、损坏、缩短它们的使用寿命。所以要让这些金属仪器与药品分室贮存,并且要擦干净,放在通风处。而其它的玻璃仪器,数量较大,规格也较多,同类仪器根据容积和大小,分格存放。不同类的应分橱存放。玻璃仪器存放时应注意要清洗干净后存放,并且滴定管、分液漏斗上使用的磨砂玻塞不能任意组合,存放时应该在塞上瓶口时垫上纸片,用橡皮将其和仪器绑在一起。瓷制仪器可按加热和不加热分类存放。对于配套的演示实验仪器,可以存放在演示仪器橱内,每个演示实验的玻璃仪器和小配件放在一个水槽内,以便实验时使用,省时、方便。另外如铁架台、酒精灯、试管架、废物桶等常用实验用品可以固定摆放在实验台。这样做我们实验员准备实验既省时又省事。
(2)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化学实验经常使用各种玻璃仪器,而这些仪器是否干净,常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仪器的洗涤是实验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洗涤玻璃仪器应根据实验的要求、污物的性质和沾污的程度来选用不同方法和试剂。
玻璃仪器一般自然晾干就可以了,对于急用的仪器可以采用烤干法和有机溶剂干燥法。但要注意的是带有刻度的计量仪器不能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干燥,因为它会影响仪器的精密度。
2.化学药品的存放和管理
药品的存放和保管,以科学、安全,不变质和取用方便为原则。初中化学实验室的药品可将一般药品、易变质药品和危险药品根据各自的性质妥善储存。因此,需要管理员熟悉药品的性质,按一定规律存放保管,并贴上标签。为查找和取用提供方便。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所需的药品大多是无机物,有机物很少。一般化学药品可按物质的分类规律,将有机物、无机物和危险品分橱存放。
(1)一般试剂的存放和管理
无机物首先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单质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其中钠、钾、镁粉、红(白)磷、硫粉属于危险药品,应单独存放。盐的种类很多,有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等,其中硝酸盐属于氧化剂应单独存放。还有像石蕊、酚酞等指示剂和品红等检测剂也应单独一类存放。初中阶段有机物使用较少,可适当分类集中存放。
(2)易变质试剂的存放
为防止化学药品在储存过程因保管不当而变质,必须依据药品的性质不同,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妥善保存。挥发性物质(如硝酸、盐酸),易升华的碘晶体,必须严密紧盖塞子,且不要和氨水放在一起。易吸湿药品(氢氧化钠、无水醋酸钠、无水氯化钙、无水酒精、浓硫酸、氧化钙)、易风化药品(明矾、绿矾、碳酸钠晶体)、易氧化药品(硫酸亚铁)和易碳酸化药品(氢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钙)也都要密封紧盖。白磷在空气中能自燃,且有毒,应保存在盛水的塑料瓶中。对于这些须密封保存的药品要根据性质不同采用不同方法(如蜡封、油封、水封等)认真密封。光照和受热易变质的药品,如浓硝酸硝酸银、氯化汞、双氧水、氯仿和甲醛等,都要用棕色瓶盛装,并存放在阴凉处。
(3)危险药品的储存
易爆、易燃、强氧化剂和,必须存放在存放危险药品的专用安全橱。初中可能用到的危险品有遇水或空气自燃的金属钠和白磷;易燃液体有酒精、汽油;易燃固体有红磷、硫黄、镁带;强氧化剂有氯酸钾、硝酸钾、高锰酸钾;有汞盐和钡盐等重金属盐类和白磷。危险品储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应与氧化剂、酸类、易爆炸试剂隔开存放;②强氧化剂应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酸类隔开存放。③安全橱应备锁,管理员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取用和使用。
3.常用试剂的配制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虽然所需试剂种类多,需要量大,需随时配制及时补充,并且浓度要适合实验需要。但这些溶液配制起来也相对简单,只要浓度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即可并不需要太高的精确度。如:酸的浓度: 硫酸、盐酸、硝酸1:4;碱的浓度氢氧化钠溶液需稀溶液;石灰水制成澄清饱和液等。须注意的是指示剂的配法:一般来讲配制石蕊试液:取10克石蕊,溶于500毫升水中,静置2小时后过滤。在滤液中加300毫升95%的乙醇,再加水稀释至1000毫升。配好溶液后应验证一下石蕊遇碱的显色,浓度不合适会造成蓝色不明显,若浓度不合适可加酒精或石蕊进行调整。配制酚酞试液:取1克酚酞,溶于1升90%的乙醇中即可。经常使用的量大的液体试剂,如稀硫酸、稀盐酸和用量大的盐溶液,可以多配些存放在2500毫升(或3000毫升)的大细口瓶(或下口瓶)中,以便随时补充分组实验消耗的试剂。
三、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措施
在化学实验室中,经常要接触到容易燃烧的物质、强氧化剂和有毒物质,管理不善或操作失误,容易引起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要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加强预防,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守则》保证化学实验室安全无事故。做到以下几条:
1.每一学年的学生第一次进化学实验室时,请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实验室安全及管理方面的常识,以便于以后的实验室上课管理。
2.实验室备有《学生座位表及实验须知》,请教师组织学生在第一次进化学实验室时学习,并实施。
3.化学实验室里上课时,要特别注意师生的安全,由任课教师强调这一点。有些实验需要用到有毒性的试剂,要特别注意;有些实验会有燃烧或爆炸的可能性的,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实验步骤,操作要规范,仪器的连接和安装要稳固,取用药品要适量,接通电源,点火加热,接触药品时要注意安全。实验时如发现异常现象或仪器损坏等情况后,立即停止实验并及时向教师报告,不得擅自处理。
5.用电结束和加热完毕时要及时切断电源,熄掉酒精灯和其它火源,实验结束时要清洗容器,清理实验用品并摆放整齐、遇有损坏、丢失仪器时应及时报告,听候处理。废液一定要倒入废液缸,严禁将废液倒入水槽中。经教师验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6.强化以下常见常发生的注意事项:
(1)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许直接接火,以免酒精溢出引燃。
(2)酒精灯用完后,用灯帽盖上,切忌用口吹灭。
(3)使用易燃品和易爆品时,应远离火源以免发生事故。
(4)用试管加热药品时,管品不准朝向任何人,以免药品喷出伤人。
(5)任何药品不能触及皮肤,不准用手抓取,不能直接闻味,不得入品尝试。
(6)未经允许,各类药品不得随意掺和或研磨,以免产生有害气体或发生爆炸。
(7)稀释浓硫酸时,切忌将水倾入浓硫酸中,以免喷出伤人。
(8)实验进如有毒气或特殊气味气体发生,应将实验装置置于通风橱内或移至窗外,演示实验在通风橱内作,以免危害身体。
(9)实验室内严禁饮食,吸烟,实验完毕,必须将手洗净。
(10)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以免破损造成伤害。
化学实验室中易发生火灾、割伤、烫伤等,除做好预防之外,还应做好相应应急预案,常备应急处理所需物品和药品。做到尽可能无安全事故,一旦有事故能够在第一时间从容处理,将危害降到最低。
四、实验教学的管理
实验室的建设,仪器的配备和管理都是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在管理好物品的同时,还应该努力为一线教师服务,实验教学的管理是落脚点、是重头戏,必须深入细致的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1.实验准备
为了能够快速准确的准备好实验,实验员应充分学习熟悉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学进度,提前就准备好教学可能所需的仪器和药品。任课教师在实验前两天,填写实验报告单(见表1)送到实验员,实验员接到任课教师的实验报告单,再具体的按照需要准备仪器和药品,并进行预演,出现问题及时找原因,调换试剂或仪器,效果不理想时改用别的办法再实验,直到成功。实验改进后及时记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办法,并将改进及时告诉任课教师。
2.实验管理
(1)演示实验的管理
为了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地准备演示实验,我们设计了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员会根据进度和教学要求在教师填写报告单前就准备后续实验所需仪器和药品。教师都会提前三天填写此报告单。实验员在根据此报告单中所需仪器和药品来调整、配备实验用品。这样一来大大的提高了实验准备的速度和准确性。
另外对于一些成套的演示实验装置,例如气体的制备、电解水等,这些实验室每年都会做,而且仪器都需组装,那就将组装好的仪器成套分类放置。随用随取,不需再良性准备,大大方便了教师使用和准备。其次,所需药品要及时配制补充。将药品和仪器交给任课教师前一定要预做实验,留心演示实验准备和预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总结经验和教训。若出现问题及时找出原因并改进,并不断钻研如何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效果,如利用实物投影和自制教具等。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自制教具,增加可见度,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组实验的管理
分组实验室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实演探究思想等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然而分组实验的实验前准备和实验后整理工作量都很大。且学生要亲手进行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实验员一定要在准备分组实验所有物品的同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想并制订相应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进行分组实验准备前,任课教师会提前一周填写分组实验报告单,见表2。
这样可以给实验员留出充足时间准备和调整所有物品,有力的保障了实验教学。
在认真做好分组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实验后的检查工作。并填写好实验室使用记录,见表3,做到责任到人。这样为以后的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们在准备时在实验台上将仪器和药品按类排列顺序摆放,并教学生简单的分类摆放知识,让学生观察实验前仪器药品的摆放位置,实验后依据所学知识和实验前位置将其复位。实验结束要求学生收拾整理实验台,再由小组长进行检查。这样,第二个班级的学生实验环境良好,缩短了整理的时间,提高了实验的质量,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分组实验前实验员也要进行预做实验,寻找实验中的问题,及时改进实验,提高实验成功率。
五、正确处理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必须予以重视。实验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实验教学服务的,讲得具体一点,是为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服务的,凡是任课教师教学需要的实验设备,都应该认真、及时、仔细的作好充分准备。当然,为使实验教学顺利开展而制定的有关制度还是要任课教师积极配合,务必落实。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太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部分化学教师甚至认为课本中记载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而且书本中记载的知识更详细、更系统。这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化学知识与课本中化学知识的区别。以《爱护水资源》这一节课为例,很多教师会告诉学生:虽然地球上水的覆盖率为70%,但是只有不到1%的水资源可被人们利用,中国是严重的缺水国家之一,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仅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这些教师并未思考过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不能让学生产生太大的触动。如果教师能够应用开展化学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关注水资源,学生的感受就会不同。比如有一名化学教师就曾给学生布置调查身边水资源污染的情况,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才发现,他们周围的水资源不多,并且70%的水资源已被污染,国家目前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净化水资源。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的全身感官被调动,他们能亲身体验化学情境,感受化学现象,化学活动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力。从此,学生愿意以优化生活为目的学好化学知识。如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学习化学知识,就要应用各类化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科学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索课本中的化学知识
当学生愿意从化学科学的角度学习化学知识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基础,让学生了解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例如,当教师以《爱护水资源》为主题,引导学生调查水资源,让学生对周围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有所了解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净化水资源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净化水资源的基础。在开展化学实验以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被污染过后的水资源与澄静的水资源之间区别,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被污染过后的水资源颜色混浊,含有各类杂质,闻之有异味;澄清的水资源则是颜色澄澈,没有肉眼可见的杂质,没有异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已受污染的水资源和未受污染的水资源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开展化学实验的目的。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净化水资源的关键问题就是去除水中的杂质。为了去除污水中的杂质,学生自制了污水过滤包,这个过滤包中有细砂、活性炭等。当污水通过过滤包,物理杂质就能被过滤掉。为了去除水中的化学杂质,学生在物理过滤后的水中投入明矾,然后再次过滤污水,这时被化学处理后的污水从肉眼看上去已经变得澄清了。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即让学生学会有目的地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了解化学问题,让学生学会比较、提炼、总结化学问题。教师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让学生能够以科学思维的工具理解化学课本中的问题,彻底理解化学课本中记载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中的化学应用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12-003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使化学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应该不断反思和探索的问题。
1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新的课程目标,从以往的过分侧重知识与技能,改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显然,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观与传统的观念是不同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讲效益,靠耗时间、耗精力和增加学生负担来出成绩的做法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样的教学行为,虽然在局部上也可能提高学习成绩,但在总体上,却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首先,既然现代教育观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性,则简单地说;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其评判的核心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得到进步和发展。当然,这里的进步和发展有别于以往的只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是包含三维目标的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是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状态,能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得再辛苦,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提不起精神,就谈不上进行有效学习;相反,如果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积极性得以调动。身心状态良好,则教师可以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有效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言的。现实情况中,还是有不少教师偏爱那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把主要精力花在他们身上,而对学困生缺乏足够的关注。这样一来,势必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只有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
其三,有效教学的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潜在多元智能的发挥,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四,有效的教学还应该力求能够让师生以较少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实现较高的学习目标。那种一味靠加班加点,见缝插针补课训练的疲劳战术其实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随着课改的深入,“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探索总结出不少策略,可谓见仁见智。对此,笔者谨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2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是贯穿化学教学始终的主线。新课程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样的意图,如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各种实验共计73个,比以往教材增加了不少。这样的编排,凸显了实验教学的地位,旨在以此作为突破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实践证明: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2.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它可以激发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热情。新课程倡导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教学情景的创设固然有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但对化学教学来讲,创设实验情景无疑是最具神奇功能的法宝。千姿百态的化学物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对学生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他们会被实验现象所吸引,会产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会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事实上,几乎所有学生对实验现象都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能强烈刺激感官的实验,更是兴趣倍增,如:“镁带的燃烧”、“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氢氧爆鸣”、“空瓶生烟”等试验,都是让学生经久难忘的。
创设化学实验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初中化学的第一课――开启化学之门。初中化学课程体现其启蒙性,如果在开启化学大门之始,就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化学殿堂,那就为学生产生学好化学的愿望打下基础。上第一节课前,我通常会把一张事先用无色酚酞写好字并晾干的白纸贴到墙上,这一来,一下子就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盯着墙上的白纸想瞧出个究竟。我的开场白是:同学们觉得很奇怪是吧,大家知道,升入初三又增加一门新学科,这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就象这张白纸一样。是空白的。曾说过,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学好这门新的学科。接着我用稀碳酸钠溶液向纸上一喷,“学好化学”四个红色大字出现了。哇!随着一片惊叹声,学生也激发出对化学的兴趣;接下来在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中,我又不失时机地增加了一个“魔棒点灯”的趣味实验,这一下,学生的情绪更是空前高涨;随后,燃烧含硫火柴使高锰酸钾褪色,“加热火柴头”等几个饶有趣味的小实验,更是使学生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欲罢不能,从而为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期待奠定了积极的“首因效应”。
2.2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感知和理解事实材料,积极思考,培养观察、操作、推理、分析的能力。很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单纯讲授时,末必所有学生都能认真专注地听讲,而当听到去实验室上课时,学生无不雀跃欢呼,热情参与。另外,我们也发现,在学生的随堂实验中,不少中等生或学困生反而比尖子生更乐意动手参与,而且表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维的,是由多种独立的智力构成的,每个人潜在的智力都有相对的强项和弱项,当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智力特点的学习方法后就容易得到发展。如果教师能注意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善于激发不同学生潜在的智力元,那么,不同水平的学生就都能得到发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化学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尽量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笔者则认为应反其道而行之,尽可能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看为做,从积极的情绪体验中,感悟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利于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2.3实施科学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提高学习兴趣,增强直观效果,练习实验技能的浅层次上,那对课程目标的实现仍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和培养目标。所以,实验教学应该成为实施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不能论于形式,为探究而探究,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只要善于发掘,都可以以探究的形式来呈现。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水的净化”这一内容,有两个活动可以探究,按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分别蒸干蒸馏水和食盐水,再向浑浊的水加明矾。然后静置、过滤。这样一来,实验就成了验证实验。但如果把前后顺序换一下,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探究内容:先出示一杯浑浊的水,问:水为什么浑浊?(生答)可以用怎样的方法使其变清?(联系生活中经验启思)加明矾过滤后,问:得到的水是纯水吗?为什么?(生答)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流程为:蒸干滤液得出结论延伸溶有较多钙、镁物质的水是硬水。
教材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问题是我们不能把科学探究形式化,简化成一种刻板模式而机械套用。只有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把探究性学习作为_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3 关于加强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是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落实到行动上却不尽如人意。就现状来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还比较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值得深思和长期探索的。
3.1对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
要使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首先必须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实验教学,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困扰之下,那种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单一授课方式尚未被彻底摒弃。有些老师总觉得实验教学费时费事,课堂不好掌握,而喜欢纸上谈兵,用讲实验、背实验、做书面实验题代替实验,认为这样更能取得实效,殊不知这样一来就使本来应该最容易引人入胜的学科变得烦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当然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在开始实施新课程的时候也愿意做一些实验,但由于对实验的准备认识不足,照方抓药,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前都不曾到实验室把实验先做一遍,只是简单地把实验员准备好的仪器、药品直接拿到课堂使用,导致实验屡屡失败或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便产生了对实验教学的畏难情绪。应该说,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以前教材中没有的实验内容,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指导用书在这方面的指导却偏少,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课前精心备好实验内容,演示实验一定要事先做一遍。否则,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实验,也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如“鸡蛋游泳”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另外,还常听到有些教师把实验教学薄弱归因于实验条件差。事实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级政府部门都加大了对教学的投入,实验条件普遍都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反过来看,倒是有不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药品等长期闲置在那里,并没有让它真正发挥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
3.2加强实验教学的探索
加强实验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课堂上做一些实验,也不等于实验做得越多,就越能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3.2.1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实验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自己就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要备好课。“实验前做好周密的准备”。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例如,中和反应,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是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然后,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在蒸发皿中蒸干观察析出的氯化钠。这样的实验在大多数教师的眼里,都会认为大可不必自己先做一遍。如果你认真地按规范要求(逐滴滴加)做一遍,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蒸发溶液的过程中,原来呈无色的溶液又会变成红色。大家知道,酚酞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为pH=8.0~10.00之间,所以,当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时,一般pH并不刚好等于7,而是略大于7,这样一来,蒸发过程中随着水的蒸发pH会逐渐增大,溶液就会又变成红色。试想如果教师自己都心中无数,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又怎么谈得上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探究呢?由此可见,周密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才能使实验教学收到实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实验教学当然也不例外。针对实验教学是当前比较薄弱的环节,更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不仅要备好每一个实验,还要依据课标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实验构思和安排。应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和教材的不同内容综合考虑,合理安排,使实验教学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分析、推理、表达、创新等能力逐步提高,同时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3.2.2乐于实践探索,不断改进创新
加强实验教学并不意味着只能全部照搬教材中的实验安排,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当的补充、改进和加以创新。比如,学氧化碳的性质时,课前先在空的矿泉水瓶中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先让学生观察颜色状态,然后加入半瓶水旋紧瓶盖,倒过来振荡一下,在一阵噼哩啪啦的响声中,矿泉水瓶明显的瘪下去。补充一个简单的实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就能牢固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在燃烧与灭火的学习中增加一个小实验: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盖上烧杯之前,先让学生猜想那一支蜡烛先熄灭。由于有了前面倾倒二氧化碳使低处蜡烛先熄灭的思维定势,很多学生认为低处的蜡烛会先熄灭,结果实验事实刚好相反,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想弄清为什么。增加这样的一个小实验,学生对火场逃生必须伏下身体的道理便不言自喻;随后再增加一个氢氧爆鸣实验,引入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概念,这样一来,就使学生对防火防爆的常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些无疑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