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诚信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法学;长江教育研究院长江出版集团大家报刊社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0568
国内刊号:42-1624/G0
邮发代号:38-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97-03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是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实践环节,理论课程的巩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实验与课程设计环节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和网络的发展,传统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模式很容易使这样一个重要环节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验与课程设计的目的。因此如何提高实验与课程设计对学生的锻炼,真正达到实验与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时少任务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深入探讨,而且需要通过实践上机,自己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牢固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个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步骤,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有进一步体会。在时间安排方面,通常采用理论教学在先,课程设计在后的串行方式,这种方式要学生在较短(通常36学时)的时间内完成从系统调研、分析、设计到编程实现的所有工作,同时还要编写出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往往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或下载抄袭,难免降低了课程设计对于理论理解、能力培养的作用。
2.重心偏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个基于应用的信息系统对于刚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仅用30多个学时时间,连具体的业务流程尚不能梳理清楚,课程设计对系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一个模糊的轮廓上。因此,课程设计时间往往多数用于信息系统的细节开发与工具的熟悉,注重“微观”技术细节,而忽略系统“宏观”的构架,造成重心偏离、本末倒置。
3.组织和考核方式的不足。在人员组织方面,一般有一人一题或3~5名学生组成课程设计小组共同完成任务两种形式,一人一题方式存在时间过紧工作量大的问题;多人一题方式教师难以判断设计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并给出一个公正成绩,由此造成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学生缺乏压力和动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实验与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创新首先确定目标,然后从课程选题,任务安排,设计过程监管和成绩评定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1.精心选题。对课程内容和设计题目进行了精心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兴趣爱好,从案例库中选择相应的设计题目,对每一题目做出相应的描述,并按题目类型进行分类,整个教学过程和进度在教师的控制中,并按以往经验估计学生会遇到问题,提前做准备。
2.收集整理成熟案例,建立相应的资源库。从教学过程、实际项目开发和网络资料中不断积累成熟案例的资料,逐步形成案例库。在每届学生进行完课程设计后,都及时进行整理,把合适的案例加入案例库中。
3.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应用于MIS课程设计,改变一人一题的做法,采取“项目小组”的形式,全面实行项目管理负责人制度。改革后以4~5人的规模让学生自由组合,由教师确认。具体明确各组设计题目内容、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扮演主要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权利重新制定小组长,以实现民主化。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导作用完成这个目标,起辅助作用。具体要求如下:①各小组制订计划和进度安排:依据“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甘特图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进度、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②各小组依据项目实施计划(甘特图)进行实施:实验与课程设计主要分为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其中团队内部监督和协调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团体努力的结果,团队中成员的平时成绩实现互评。③设计过程中,各小组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调研,针对调查所了解到的业务流程,提出新的业务过程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否则就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业务流程改造之后,学生考虑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构造新的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适时指导。④系统实现时,采取分功能模块、自由组合,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负责同一模块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设计,各模块设计完毕后,分别进行调试,通过后,全体再进行系统联凋,直至全体通过。在合作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各模块间存在密切联系,因而学生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自己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模块的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小组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分头负责,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实验;如果某个人的任务不完成,不仅其个人成绩受到影响,小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试验情况来看,这种组织形式,比单独一个人完成设计的形式更接近实际环境(团队工作是实际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特点),不仅可以完成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协调能力和竞争精神。实验之所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和有效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通过实验与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也学习了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实际需要。
4.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指导,做到全程、多方位,并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自主和创新空间。设计过程控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指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监督,负责。变依赖教师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实验与课程设计过程中,坚持做到严而不死、放而不散。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之外,还必须加强监控,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设计报告必须严格要求,中期检查也采取答辩汇报形式,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书事先做到具体明确,一方面“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防止过去那种无人管无人问,让学生完全自由设计,到时间随便交个报告就行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还是更多地“放权”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保证学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觉行动中,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5.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考核改革。根据课程设计特点,考核方式宜以过程考核为主,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三部分:设计文档完成情况、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团队评价情况。其中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分为两次,第一次答辩主要是针对小组成员形成共识的系统方案、前期分析、设计和部分公共文档。后一次答辩针对学生个人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所应完成的内容进行答辩,要求进行系统演示。一般采用从小组成员中现场随机抽学生的方式,以检查每位同学对题目总体掌握情况和个人完成任务的程度。团队评价可以体现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主要由小组组长评价和责任教师评价组成。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40%)+报告成绩(30%)+平时成绩(30%)。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作为课程实践性环节之一,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能够运用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进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设计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创新改革后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效果理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学生通过实践对复杂、抽象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理解得更深,结合的更好;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都有一定增强,通过答辩,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应变能力;在个性品质培养方面,学生的独立、务实、敢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勤奋肯干、团结协作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锻炼。该实验与课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研究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纪贤标,邵哲平.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8,9(1):83-86.
关键词:地理 课堂 管理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堂管理的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课堂管理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科学、民主的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还应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教师除了运用各种教学指导性策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要协调好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者的关系,整合课堂中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可以维持课堂稳定,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教师的焦虑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管理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的重要条件,而且其本身也为学生社会性学习提供了学习内容和真实情境。
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息息相关,要提高课堂管理水平,就要遵循科学理论原则,用心灵构建别样策略,即在忘我的境界中演绎课堂管理者的角色;让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达到水融的境界;用心灵之声演绎课堂艺术,使教学与课堂情景交融,交相辉映。本课题的研究缘于个人工作经历与课堂管理体验和新课程改革与时代的发展背景,在分析了课堂管理行为失控的现状及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管理研究的意义及理论基础,进而对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管理的前提、要求、理论依据、原则、策略及技巧训练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意在促进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课堂管理水平,为新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提供策略援助。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还应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教师除了运用各种教学指导性策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要协调好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者的关系,整合课堂中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可以维持课堂稳定,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教师的焦虑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管理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的重要条件,而且其本身也为学生社会性学习提供了学习内容和真实情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要求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从而真正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
我自1999年7月1日大学毕业从事初中地理教学10个年头了,我对各种课堂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多种尝试。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去吸引学生?并尝试着使自己的课具有一种“魔力”能把学生给吸引住。我的教学经历使我认识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是普通教师成长的重要基础。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较多采用的形式是用“精神管理”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教学中较多地考虑纪律性和有序性。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45-04
1“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现状
该课程目前的开设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老师感到难教,学生普遍只死记若干概念,缺少学习热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了却没有建设实际管理系统的能力;管理类专业学生不具备参与管理信息系统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运营全过程的能力。
目前在社会上,先进的企业与单位已经普遍建设与应用着各种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已超出日常事务管理的范围,逐步转向经营管理的控制和决策过程。即使相对落后的企业与单位也都意识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在不同程度上应用计算机技术于管理工作中。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在快速深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关注的热点已经不是简单的MIS的结构与开发方法,而是原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扩展及如何在原来众多系统之上构建上层新系统、关注管理决策的精细化、人性化与准确化。这些要求我们的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有更清晰地认识与更准确的把握,都要求对目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所变革。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所涉及内容太多,层次相差太大,不同行业的应用与系统彼此存在差异,使得教师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不容易,学生学习自然更加感到困难。
以上问题的产生与实践环节设计有很大关系,人们的认识一般都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由于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尤其是管理的经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普遍感到抽象,难以联系实际主动地学习,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争取让学生身入其景,进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做”实现真正的明白。
2对“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要求
不同学校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情况差异很大。许多条件好的学校有专门的ERP实验室,可以开设关于ERP系统的实验。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对于企业而言是比较高级的MIS应用系统。但是,ERP系统在我国的应用许多都只停留在人力资源、销售管理、物流管理等少数子系统的应用上,全面投入使用的成功经验不多。ERP的全面应用要求实现企业业务重组,在我国实施过程不够理想,另外,目前ERP系统还面临扩展困难的问题,使得ERP的前途更加让人担心。ERP系统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及商业与事业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关联也较少。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关于ERP的教学固然不可少,但是如果只限于ERP的教学显然是不够的。由于ERP系统内容多、子系统间关系紧密,学生无法独立进行完整的ERP系统设计的实验,目前开展的实验多为ERP认识性的实验,有些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一定流程去操作,这对于学习企业管理过程是有意义的;有些实验要求学生在系统中扮演某个角色进行操作,例如扮演销售员、计划员等,也能激发学生某种学习兴趣。但是这些内容是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内容,并不是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再由于学生对于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完全不了解、没有一点感性经验,完成实验的难度很大,对于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而言实验效果并不理想。
有些学校利用网络实验室,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开设关于网页设计的实验。网页设计是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内容,但也不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主体内容。
有些学校采取案例教学法,以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系统设计的实验为全部目标。这种安排过于偏重理工、偏重软件开发,由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不够强,使得在程序设计方面耗费过多精力,忽视了WEB-MIS、ERP、DSS 等新内容,也不能为全面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服务,无法让学生全面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许多学校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中还表现出重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忽视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倾向。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当对“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应当提出如下要求。
1) 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该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例如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与功能、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与一般设计方法、某些典型系统的特点与关键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知识等。
2) 实地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并具体实现是重要的,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仅仅是看看管理信息的模样、使用一下现成的系统是不够的,只有亲手做一个出来,才能真正弄明白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但是,决不能将之变成代码设计课程,不能让学生将精力全部陷进程序设计的泥潭里去。
3)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各种行业,内容多,关系复杂,其课程实验要抓住其核心与公共的部分,要围绕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这一主题展开。
4) 实验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主题鲜明,易于实现,要在有限学时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实验内容。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利用所设计的部件库最小系统、Rose及ERP实验室提出如下实验方案。
3关于“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设计
我们为该课程准备了10组实验,每组实验上机学时数为2学时,要求学生必须预先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可以根据学生先期学习情况与学生基础情况灵活组织。
1) 实验一: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建立的工资管理系统。
实验目的:学习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基于VFP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让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了解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建立项目、建立数据表、设计与建立菜单、连编系统的方法。学习打印格式文件建立与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分析工资管理系统的需求。设计与建立工资系统的数据库与数据表。根据不同需要建立数据维护、查询与打印工资表程序模块。建立打印格式文件并在程序中调用。正确设计菜单,完成系统连编。运行系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一般构成,了解自己所建系统所实现的功能。
2) 实验二:具有多表操作及使用代码、数据完整性、安全性等特性的系统的设计。
实验目的:掌握利用部件库最小系统建立具有多表操作、能够使用代码、具有数据完整性控制与安全性控制等特性的系统设计的方法。深入理解进行数据参照完整性与域完整性控制、在管理中使用代码、向用户提供具有安全性保护、控制文本、图形等特殊字段的显示界面、计算派生数据的值并自动录入等的意义,认识这些内容是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所要求的基本性能。了解关于上述问题的简单易操作的实现方法。
实验内容:在不同调用中使用代码表,建立至少1个代码表并在程序中应用、保证录入数据只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存入、根据登录人的权限提供视图与功能、自动计算并录入派生数据的值、在使用部件时控制备注字段与图形字段显示空间。观察部件库中各个部件的界面与功能和性能特点,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常见界面的设计需求及对性能的一般要求。
如果在数据库课程中已经进行了以上实验,可以不再开设上述两个实验。
3) 实验三:Rose使用入门。
实验目的:学习UML模型的内容、意义,学习利用Rose绘制UML模型图的方法,重点掌握用例图、类图、时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组件图、部署图的画法及其意义。
实验内容:结合党务管理系统实例绘制用例图、类图、时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活动图、组件图、部署图。弄清每种图的意义。了解每种图的设计界面、具有的图形元素及其意义。
4) 实验四:利用Rose完成一个实际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实验目的:深入掌握利用UML模型对实际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实验内容:通过对一个具有自适应性工资管理系统设计的分析,了解其结构与模块构成,包括所涉及的数据的结构;了解有关模块的功能,分析设计各模块的原因与需求;利用Rose绘制用例图、类图,根据对各部门工资员操作要求绘制时序图,绘制工资计算过程的活动图。提倡对原设计进行修改与完善。通过分析与绘图,深入需求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传统结构化设计方法,弄清需求分析一般步骤及面向结构与面向对象的两种分析方法。
5) 实验五:代码表的设计与具有数据转换功能的应用系统的设计。
实验目的:深入了解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使用代码的意义与代码表设计方法,了解进行数据转换的意义,学习导入、导出(包括以HTML或XML格式导出)的实现方法。
实验内容:在实验二的操作基础上改变数据表的结构,讨论如学生表中的学号、社会人员身份证号、多种商品表的商品代码等编制方法与意义,建立简单的三种以上代码表,利用部件进行数据输入、输出、查询、统计等操作,了解代码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意义与常见设计需求。利用部件设计字典表,建立具有中英变换及其他逻辑异构结构系统数据变换功能的应用系统,实现不同文件结构与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6) 实验六:建立具有自适应性工资管理系统。
实验目的:根据需求分析的内容并利用部件库建立一个具有自适应性工资管理系统。
实验内容:根据需求分析中有关类图,在VFP环境下建立工资表、退休职工工资表、工资历史库、有关代码表、有关政策数据计算表(基本工资、职务工资、退休工资、劳保、福利、计税、公积金等计算表),利用部件搭建全系统。要求能对不同人员控制操作权限、能按各政策表计算或核对工资数据、能审核实发工资,能完成当前转历史操作,能对历史库进行查询,并按简单线性模型绘制工资构成曲线并进行预测分析。
7) 实验七:具有业务工作流系统的实现。
实验目的:了解工作流的意义,学习工作流系统设计方法
实验内容:利用部件设计一个简单的办公收发文系统,通过设计与实现了解目录树控件部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如何实现记录级与字段级的权限控制,了解什么是工作流及具有工作流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要求首先建立收发文数据库与工作流表,利用部件建立收文、发文、阅文、撰稿、审核、签发、归档、转办、回复等模块及工作流任务安排程序,设计根据工作流安排定义目录树并控制工作过程的系统。
8) 实验八:ERP模拟系统演练。
实验目的:了解ERP系统构成及其基本原理与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实验内容:利用ERP模拟系统了解系统初始化、进销存、应收应付账款、总账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的构成与基本操作。通过实验了解一般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详细了解进销存系统的初始化、进销存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进销存系统的期末业务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初始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业务处理等内容。
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使用部件实际搭建单机版的ERP系统原型,更深入地了解ERP系统的构成及其原理。
9) 实验九:管理信息系统测试与维护。
实验目的:学习管理信息系统测试方法。
实验内容:教师提供不完全的仓库管理、商店管理、学生科管理、酒店管理等系统,学生通过对系统的简单介绍,并实际运行系统,分析系统结构,首先利用黑盒法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测试并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对某些问题教师提供具体程序,要求学生绘制判定树与判定表,或采用白盒法找出需要修改的内容,加以更正处理。
10) 实验十:电子商务系统模拟。
实验目的:利用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
实验目的:分析、理解电子商务系统的一般体系、结构、流程。
实验内容:了解B2C(企业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系统)、B2B(企业与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C2C(消费者与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系统)基本构成。对一个开展B2C电子零售的网络商店的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系统分析,模拟B2B电子交易、B2C电子交易、C2C网上交易等交易操作过程,深入了解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数据流程和相关处理过程。
4结束语
我们按照以上设计组织了二届教学,涉及普招正规本科与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均取得满意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对该课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掌握加深。本设计任务量较重,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做好实验准备;课后认真总结,如果未能在课上完成全部任务,应当继续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实验任务。
参考文献
[1] 程学先等.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朝乐门等. 浅谈高校ERP实验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3).
[3] 程学先等. 认识部件的第一次实验:利用部件库建立一个基于单机的管理系统[EB].科学网程学先博客. /blog/user_content.aspx?id=4273.2007.7
[4] 程学先等. 认识部件实验二:数据完整性控制及其他特性的实现[EB]. 科学网程学先博客. /blog/user_content.aspx?id=4295.2007.7
作者简介
程学先,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
1 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新课程改革要求实验教师不仅是一个生物实验的准备员、管理员,而且是一个实验的研究员和新实验的开发者;要求实验教师要熟悉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掌握新教材的内容,要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能运用计算机及其他的新设备开展创新性的实验研究。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实验管理水平,在工作之余不仅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还要积极参加学科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虚心向专家学习,努力探索实验室管理规律,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实验教学服务。
2 科学管理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
2.1 强化实验室日常工作
2.1.1制定实验教学计划
每学期期初,根据各年段的实验进度表制订好本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分组实验,防止分组实验相互碰撞,而打乱任课老师的教学计划。按照计划准备好实验材料,确保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1.2做好准备实验工作
根据实验通知单准备好实验器材,配置好实验药品。着手培养实验材料或采集、购买实验材料。准备好的每一个实验,我都会事先试做实验,有什么问题及时改正,有什么技巧在上课之前及时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供给任课教师参考。若有些实验可以改进或有不同实验方法,我也尽可能备足实验所需的材料、仪器和药品,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条件。
2.1.3协助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在分组实验时进入课堂协助任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例如学生初学显微镜的使用时操作难度大,我就进入课堂和任课教师一道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帮助学生掌握显微镜操作要领。这样就解决了任课教师在分组实验中忙不过来,指导不全面的问题。
2.1.4实验后做好善后工作
每次分组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打扫卫生,做到地面、桌面、水池内整洁,无杂物,桌凳排放整齐,使实验室保持整洁。对使用过的仪器进行检查和保养后入橱,放置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器材,在实验中易使镜头沾污,实验后用擦镜纸擦拭显微镜镜头,用纱布擦试镜座、载物台等,对镜筒下滑或卡死的及时进行维修。
2.2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生物网络实验室
我们在传统生物实验室管理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校园网络将生物实验室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处理后建立生物网络实验室。生物网络实验室是集网上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教务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资料管理为一体的实验管理系统。生物网络实验室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使繁琐的实验室管理变得简单有序、系统化、规范化,提高了实验室工作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二是生物网络实验室上有生物实验课件和课件库,安装模拟实验软件,与现代远程生物实验网站、生物教学网链接;使实验教学内容得到扩充。三是在生物网络实验室上实验指导材料,如实验录像、挂图、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对实验设备和内容有深刻的了解,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空间。同时也为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方便。
3 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
3.1 尝试“双微整合”教学模式
“双微整合”教学模式是微机辅助教学(CAI)和微型化学实验(M,L)这两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共同使用,相互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有机整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型化学实验具有药品用量少、实验反应速度快、实验现象明显、环境污染低等特点。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或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微机辅助教学实现,帮助解决问题。这两种方法有机整合用于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如“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教学通过“双微整合”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微型实验从实验教学方面充实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动手的“面”;而微机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双微整合从根本上充实了现有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了学生多元智能。
3.2 重视模拟实验教学
模拟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然后通过实验和研究,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的结果类推到原型上去,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种实验方法称模拟实验。生物学中的模拟实验大致分为:计算机模拟实验;模型模拟实验。
3.2.1计算机模拟实验
计算机模拟实验是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整合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生物实验进行的模拟。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种计算机模拟生物实验的软件不断涌现,这些模拟软件大多制作精美、情况逼真、富有直观感觉、交互性强。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软件教学。,学生可在“实验室”中自由地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可变性大,可控性强,学生操作时,一旦发生错误计算机将给出警告,学生既可以改正错误也可以在继续错误地操作下去,然后对正确操作的结果和不正确操作引起的后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步骤等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2模型模拟实验
模型模拟实验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原理替代的思想或通过小品的形式,借助某种模型实体来模拟一些生物学中的复杂现象。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等的模拟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观点,如制作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理论做出科学的解释,如“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的模拟演示实验。模拟实验活动是帮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开放实验室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满意;专业信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90-02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而设立的。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持续同步,国内工程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受到高度重视。于是,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除工程管理专业外,一直作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一个方向的工程造价近年已被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增设,从而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主导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的边缘学科。
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系的两个专业,很多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辅相成,但在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和手段、就业方向引导侧重上又略有不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规模逐年扩大,专业前景良好,成为社会认可的热门专业。当前,两个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与专业信心是否存在差异?工程造价专业热门的原因?怎样增强工程管理学生的专业信心?这些问题急待解决。
2.专业信心度概念综述。本文所研究的专业满意度是学生满意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学生对其专业学习环境的感知或态度。对于学生满意度的研究,最早始于1966年的美国,结合我国对“专业满意度”的定义和研究,专业满意度可以认为是在意识和行为上表现为对本专业学习和发展的支持,对专业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自豪感。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方式。以某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与工程管理两个专业的大一至大四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网上问卷调查,目标回收问卷1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93%。其中男生占比为47.31%,女生52.69%;工程造价学生占比52.69%,工程管理学生占比47.31%;大一学生占比25.81%,大二学生占比40.86%,大三学生占比24.73%,大四学生占比8.6%。本研究所设计的自变量为所研究学生的专业类型,即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两个专业组别,两个样本相互独立;因变量为两个专业学生的专业信心度。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两个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满意度及信心度等方面。调查所得数据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性质、研究问题的特点和变量数据分布的特征,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频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专业认知度调查结果及分析。专业认知度是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了解、认同程度的一个表现,它对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此次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所学专业报考前的了解程度、选择此专业的理由、是报考志愿的第几志愿、是否考虑过转专业、自身对专业兴趣的变化来反映专业认知度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报考前了解程度两个专业比较接近,主要集中在了解和基本了解两个选项,占总体的60-70%,很了解的只占10%左右。对于所学专业是报考志愿的第几志愿,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工程造价与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差别不大。第一志愿选择工程管理为70.5%,工程造价为65.3%。近年来,造价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于是,新生入校后,从工程管理调剂到工程造价的学生比例较高。调查统计显示,调剂专业比例中工程管理为9.1%,工程造价为2%。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很多学科尚未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做出应有的调整,导致学生不知道进行专业学习的发展方向和现实意义,因而引起一些在校生对所学专业的怀疑;同时,一些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铺垫较早,社会需求明显,加之学长、家长建议等,部分有条件转专业的学生便选择了自己有所了解的专业。是否考虑转专业的调查统计显示,工程管理有31.8%的同学考虑过转专业,工程造价比例是12.2%;转入比例中工程管理为2.3%,工程造价为8.2%。在学习兴趣调查中,大部分同学随着年级增长而逐渐增加专业学习兴趣,占总人数的47.3%,而逐步减弱的为9.6%,其中工程管理专业选择逐步减弱的学生比例大于工程造价专业。
2.专业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分析。专业满意度从教师满意度、课程设置满意度和教学设施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调查采用五级量表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两个专业学生对于这三个方面要素评价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个问题为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问题。首先两个总体是独立的,而且理论上讲,一项服务的满意度应服从正态分布。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的零假设H0为两个总体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由平均值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态度处于很满意和满意之间,而剩余的其他方面评价则在满意和一般之间。软件应用一直是造价专业的一项优势,比如广联达软件及神机妙算软件的应用教学,而工程管理专业在此方面则略有欠缺,因此工程造价专业的评价也高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价。
3.专业信心度调查结果及分析。研究专业信心度主要通过:毕业是否从事本专业、是否有信心向别人推荐本专业、周围人对本专业的评价几个方面表现。其中,对于是否从事本专业有关学习和工作来看,工程管理专业40.9%的同学选择肯定会从事相关学习和工作,工程造价为46.9%,其余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没有同学选择基本不会从事本专业相关学习和工作。工程管理有4.5%的同学会向周围人强烈推荐本专业,工程造价为18.4%;工程管理有15.9%的人不会向周围人推荐本专业,工程造价为6.1%。周围人对工程管理专业评价从很好至很差五个等级依次占15.9%、40.9%、34.1%、6.8%和2.3%,而对工程造价专业评价很好占57.1%,好占32.7%,一般占10.2%,无负面评价。由此可见,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评价好于工程管理专业。以专业了解度、班级学习风气、专业发展信心和社会评价四个方面设置分数选项,数值1-5分别代表由高到低,分数与专业信心度呈反比,对2个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两个专业的93名学生的信心平均分数分别为10.66和8.78,标准差分别为2.382和1.974。F的相伴概率为0.02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方差相等假设,可以认为两个专业学生信心分数存在显著差异;看方差不等时T检验的结果: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而且置信区间不包括0,存在显著差异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即两个专业的93个学生专业信心度存在显著差异。
四、归纳和建议
通过调查统计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报考专业方面,工程管理专业同学更看重兴趣和爱好,工程造价专业同学更多看重就业和父母意见。在专业兴趣方面,工程管理专业同学的专业兴趣随年级增加逐步减弱的学生比例大于工程造价专业,考虑转专业的比例也高于工程造价专业。在调查结果方面,无论是教师满意度、课程设置满意度还是教学设施满意度,工程造价学生的评价均高于工程管理学生。在专业信心度方面,工程造价学生专业信心度显著高于工程管理学生。根据以上调查分析的结论,针对工程管理学生专业信心低于工程造价学生的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对策。第一,结合专业设立于建筑工程学院的平台优势,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既要比土木专业学生多学管理、经济、市场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又要比经管专业学生多学施工、构造及结构方面知识,突出专业特点。第二,调整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利用请进来、走出去、案例教学、项目管理模拟运作等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加大各环节的实践,提高学生认识专业、认识就业行业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缩短与市场社会需求的差距。第四,多开展学科前沿讲座,开阔学生知识应用视野,增强学生对专业前景的信心。第五,增加社会宣传,提升专业社会影响力,改善就业形势和专业口碑。
参考文献:
[1]Harvey,L.Student Feedback:a Report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Centre for Research into Quality[R].Birmingham:University of Central England in Birmingham,2001.
[2]朱至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77-179.
[3]王媛媛.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专业信心度的调查报告[J].科教文汇,2008,(29).
关 键 词: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2-0051-02
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本文所研究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现代管理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一、应以CBE理论为指导,进行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即具备某个职业所必须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把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乃至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CBE强调以培养职业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来设计课程及相关的教学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强调教学的灵活多样性和管理的严格科学性,真正体现出对能力培养的重视。
1.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力结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包括知识要求、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等。可以用人才能力结构图来表示,见图1。
2.信息管理专业针对学生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教育所设置的课程。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即指课程开发,其实质是把人才市场需求和教学实施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学体系。它是实施CBE 体系的关键。信息管理专业针对学生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教育所设置的课程,见表1。
二、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路描述
根据本专业的五大核心能力,分别构建每一项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学习链路,在这个链路课程体系中,反映掌握专
门技术的从易到难的训练过程,也是理论知识学习的从易到难的过程。在课程开发中我们把每个链路看成一个整体工作任务,一般可从问题中心课程开始,任务中心课程结束,使学生体验实际完成任务的过程。横向几个链路之间课程形成相关性,一般低年级侧重于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中年级要集中掌握关键性技术技能及其相关理论知识,毕业前进行综合性能力培训或技术认证,形成横向能力递进的层次关系。本专业的主要课程链路描述,见表2。
三、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的特点
1.省略编程基础》、《C#.net高级编程》、《Oracle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局域网管理与信息安全》和《数据库技术开发实务》等作为专业课,使教学内容跟得上技术的发展。
2.建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是实现能力结构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建立以强化专业实训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开放性设计实验及实习与实训四个层次,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设置实践环节,各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相辅相成,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系列课程链路,在修业年限期间,从入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职业能力随着学习时间逐渐递增,到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彻底打破三段式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一、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
化学实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促使实验过程中现象或结果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在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时,教师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喷泉形成的原因与物理上的什么有关?学生思考后回答:与压强有关。然后演示氨气的喷泉实验,学生观察完美丽的喷泉实验后,非常活跃,这时教师进一步启发:氨气为什么可以形成喷泉?这体现氨气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只要有较大的压强差就可以形成喷泉。教师又设置了几个问题:①氯化氢气体与水能否形成喷泉?② Cl2、CO2 能溶于水,能否用水做喷泉?学生讨论得出理由: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且与氨气形成喷泉原理相同。Cl2、CO2 在水中溶解性不大,很难产生负压,不能形成喷泉。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形成喷泉必须是一种气体易被另一种溶液吸收形成负压,这时启发学生:要使Cl2 、CO2 形成喷泉应将水换成什么?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将水换成强碱液即可。这时教师立即让学生制取CO2,用水和NaOH溶液分别做喷泉实验看结果与推理是否一致。通过边实验,边启发,边分析,边推理,再实验就使学生透彻理解形成喷泉的原理和条件。
二、在教学中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设置疑惑,制造悬念,营造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对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在探索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可以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点滴成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要首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进行探索,进而取得成功。
例如,教材上制取Cl2 的装置仅有制气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却没有洗气净化装置、干燥装置,设置问题:①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Cl2 会引入哪些杂质?②用什么试剂除去这些杂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Cl2 中的杂质为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除氯化氢气体用水,除水蒸气用浓硫酸,请两位学生上讲台组装仪器。在组装仪器过程中发现:浓硫酸洗气瓶在前,饱和食盐水洗气瓶在后,饱和食盐水洗气瓶中的进气管短,出气管长。这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哪个洗气瓶在前,哪个洗气瓶在后,洗气瓶中的进气管短,出气管长会引起什么现象。
三、运用实验引导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不注重反应物的用量,反应条件等不同会导致产物截然相反的情况。专门设计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这一现象,从而突破难点。
例如,①向AlCl3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振荡,先产生白色沉淀,随着加入量的增多,白色沉淀逐渐消失。②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AlCl3溶液,振荡,先无明显现象,随着加入量的增多,出现白色沉淀并增多。
此时引导学生就此两组不同现象展开讨论,通过类比、分析、推理,学生明白了反应物量的多少对反应方向的影响,领略了量变到质变的原理,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思维,激发了联想。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新建本科 教学质量 管理流程
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大众化”的背景下诞生,追求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及全面性改革已经成为此类学校生存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顾客(生源)(Student)、变革(Change)和竞争(Competition)等三种因素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先进教学和管理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所表现出的活力已使高校必须放弃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模式,通过进行组织结构的再设计,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通过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落实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再造流程,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以业务流程再造思想为指南,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为核心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新体系,是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流程设计的影响
管理学中的“业务流程再造(BPR)”理论的提出(Michael Hammer,1990;Jame Champy,1993)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许多学者指出上述理论也可应用于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之中(Penrod, 1992; Dougherty,1994; Casey,1995, Susan,1998),更有学者明确指出了各项会使学校启动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Caldwen,2005)。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已经通过BPR理论结合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完成了最成功的案例。
二、教学质量管理流程的概念
本文所指“教学质量”是新建本科高校办学与教学管理的结果。从管理的视角看,教学质量是对教学进程进行有效管理和把控的结果。这样的“管理”包含:办学因素本身依照规律实行科学合理的运转;管理机构对教学各个因素实行整体协调的管理与规划。有学者把教学质量管理中的“教学质量”界定为:教学进程及其结果所拥有的,可以用以甄别其是否达到规定要求的一切特点与标准的总和。这样的“达到规定要求”或“达到规定”是定义教学质量的重要词汇。所以,科学的教学质量概念,不仅仅要突出教学进程及其效果的内部特征及外在特性,特别要突出社会与师生对高校教学的需求。本文所指教学质量管理,以新建本科院校承继并正在改革的一级教学管理模式为背景,以高等学校内部教学的计划管理、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为范围,着重研究以教学管理中的质量管理为核心的制度、评价、监控、提升等流程中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所指的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是指教学质量管理中环环相扣的步骤和进程,包括但不限于制度及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执行落实、监督检查及控制模式与方式、信息反馈及提升改进渠道等。本文研究将以流程理念取代职能理念,探讨教学质量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流程的设计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及其组织中职能和分工的界限,寻找出在有效性、高效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有所突破的新因素,设计出科学的管理流程,并以本单位的教学质量管理改革为实践目标,再造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和组织,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全面保障内部教学质量。具体流程设计如图一所示:
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的筹划与再造
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综合理念营造改革环境并确立改革目标,再通过具体流程环节和保障机制设计,才能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具体方法是依托BPR理论再造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和组织,改革原有的职能型组织机构,再造流程型组织结构,推选学校教学骨干组建相关委员会与教学管理机构一起全面改革条块分割和集权的原有教学质量管理机构,设计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具体内容如图二所示:
依托再造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综合理念并加以推广宣传,确立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再造的改革环境和前进目标,如此才能为全面建立创新型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提供基本思路。具体内容如图三所示:按照上述思路打破传统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及其组织中职能和分工的界限,才能寻找出在有效性、高效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有所突破的新因素,设计出科学的管理流程,并以本单位的教学质量管理改革为实践目标,再造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和组织,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全面保障内部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108-02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基于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各个学生的价值。因此,在全新的背景下,应当重视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障教育的质量。
一、小学教育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过于单一的管理模式
以往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主要负责开展各项教学活动,重视面向学生讲授知识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教学的目标。此外,学生需要严格地按照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与生活活动,受到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与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管理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分数开展,无法全面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基于上述状况,加快对于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 僵硬呆板的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学生的成绩高低论英雄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中,分数的高低成为衡量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学习习惯与态度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学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阻碍管理模式的创新
近些年,学校不断地扩招,学生数量与规模扩大。然而,现有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不利于保障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将精力集中于评职称中,忽视对教学的研究,课堂教学中一直沿用落后的教学方式,既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至课堂教学中。相反,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感觉身心疲惫,传统管理的管理模式,严重着教育管理者,导致教学课堂沉闷无趣,挫伤教师的教学热情,压制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教育管理模式一直得不到创新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4. 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教育事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教育者以及管理者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大部分小学教育者的学历层次较低,高素质的人才严重缺乏,加上学校培养培养管理队伍的投入,缺乏完善的队伍建设机制,无法体会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面临着岗位与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尤其是部分不发达的西部地区,经常性地将行政管理与教育管理工作相互混合,无法发挥出管理层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教育管理
1. 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学校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进一步地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人精神层面的社会价值以及个体价值引起广泛的关注。因此,管理者应当重视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起民主化与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当不断地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阶段,学校主要通过分数、进度以及效率等可量化的指标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然而该考核方式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教学的质量,仅仅是反映出教学的数量,无法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甚至部分的教师盲目追求教学的进度,不断地加快教学速度,忽视对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考虑。虽然短时间内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地通过考核,但是无法保障教学的质量。然而,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管理者应当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与沟通,转变教师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为学生营造出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
3.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在认知发展特点等方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与促M者,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传授丰富的知识内容的同时,更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突破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束缚,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为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4. 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
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一直沿用以往落后的教育评价体系,阻碍着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往的评价模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查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不重视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学习态度。因此,全新的教育评价体系下,重视考核教育工作者的引导能力,促使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管理的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的职业能力与教学效果。
5. 完善竞争与奖励机制
随着新课程改革内深入推进,应当采取合同制取代以往的终身制,增强教师的危机意识,促使教育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应当采取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的要求,以择优聘任以及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拨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不仅如此,学校应当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将员工的工作业绩与薪酬待遇相挂钩,体现出工资待遇的差别性,既可以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又可以创新教学管理的模式。
6. 转变落后的观念
随着新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重视改善与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应当转变落后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积极融入新课改内容,在教育管理领域逐步地渗透自由民主化的理念,推动新改革的顺利进行;其次,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行责任负责制,明确各自的职责;最后,应当加强对教育管理者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管理者队伍,推动管理品牌效应的提升,充分地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引起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与方式,顺应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为小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使得小学教育管理得到全新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丛日红.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67.
[2] 潘光跃.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路初探[J].小作家选刊,2015(21):212-212.
[3] 吕春琴,谢根甲.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教育管理[J].科技视界,2015(10):200.
[4] 安香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3).
[5] 刘晓苏.浅谈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小学教育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2.
【关键词】高校 管理 创新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111-01
目前,高校课堂学生到课率和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很多高校甚至出现了“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情况,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上课的到课率更是令人担忧。因此,如何创新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这是当前管理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态度:上好第一堂课
管理类课程第一次课的讲授,一定要讲好,把该门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作用都要介绍清楚。只有“全书在胸”,才能使今后每一堂课讲到位,也才能做到这一门课程教学的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既有对本课程后面教学内容的铺垫,又有关于对后继课程影响的必要提示。此外,还要结合管理类课程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出贯穿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大学与该课程相关的任务,最主要的是提出作为本专业的学生,要想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就必须在课下认真积累、关注一些问题。
二、方法:创新式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1870年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迅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案例教学的效果经常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角色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积极的参与者。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置身于具体管理环境,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进行决策。学生要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结合具体环境、相关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意见、观点,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不断创新、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学生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结论的案例分析报告。这一过程,是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但选择什么案例、怎么选却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讲授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独立思考空间。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进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笔者曾选择中央电视二台的创业节目“青年创业中国强――我是城市榜样”视频为模板,把视频中的模式借鉴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自己选择创业项目,并要求做成PPT后在课堂中陈述。这样有准备的互动――体验式教学,通过演示、互动、点评和总结,学生不但对学习感到亲切,而且感到实用,有成就感。
2.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地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将案例选好,并提出一系列与案例相关,甚至拓展的引导议题,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从中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教师应注意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最后,进行评价和总结。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讨论中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评“对”与“错”。
3.行业――企业的跟踪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与其杂乱无章的去选择零散的案例,还不如深入研究某一个企业或者就某一个特定的行业来选择企业作为分析讨论的对象。例如,在讲授《国际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时,笔者选择了日用消费品生产领域的跨国公司进行案例讨论,因为学生对该行业都较为熟悉,对该领域的跨国巨鳄如:宝洁、联合利华、汉高等并不陌生,讨论起来有话可说,并且通过行业的贯穿也使学生对该行业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如讲授《战略管理》这门课程时,第一节课就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企业作为今后分析讨论的对象。讲到战略环境的分析时,就让学生给自己选择的企业进行环境分析;讲到战略的制定时,就对自己选择的企业进行战略制定,这样教授下来,学生对自己选定的企业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都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艺术:使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吸引学生,然后才有可能教育学生,杨振宁教授曾说:“上课其实就是一种表演,成不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教师是否能使学生对你教的学科发生兴趣。”因此,要提高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享受和愉悦。然而,当前大学课堂气氛普遍沉闷令人忧郁。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加入一两个笑话或幽默故事,可以很好的活跃气氛。此外,要想使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多媒体的灵活运用也很重要。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显著优点在于充分利用其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可控性等特点,将音乐、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优化整合描述或模拟一定事件的形象,创设与营造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和思维,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最后,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饱含情感,充满激情。教师要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本身就必须饱含崇高健康的情感。正如罗曼•罗兰所言: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是实施情感教学的源泉,爱心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方法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参考文献
1 曾宪达.管理类课程的举例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2)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改革
课 题:本文系教育部信息中心课题《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职业素养提升研究》(课题编号CVCC14A01,课题负责人朱淑静)的研究成果之一。
课程改革关系到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进而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中国优质制造的实力,只有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水平。积极推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有利于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教师走持续发展的专业化道路。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的界定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职业特性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它能激发和坚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有助于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从现代信息控制论的角度来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由学习(包括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输入到展示(教育教学成果)输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并使教师专业素质持续上升,力求避免停滞、低落的科学系统。它贯穿在教育生涯中,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从新手到能手,再到专家的专业成长过程。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观念意识、职业素养、专业素质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职业教育发展为取向,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提升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涵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它们受教育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影响,受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支配。上述因素互为作用,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动能
瑞士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有关教育和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是和师资培养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必定在实践中失败。”诚然,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但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部分中老年教师正处于职业倦怠期,对课程改革给自己带来的挑战感到紧张与惊慌,并出现潜意识的抗拒心理。因此,教育理念的更新将成为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这种状态下的教学,课堂缺乏互动,学生缺乏参与,学生养成了知识等老师教,案例听老师讲,总结由老师做的不良习惯,并逐步形成了依赖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意识,失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决定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系统归纳、分享成果、及时总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提升作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宗旨,需要教师通过环境的营造、指导学生“自主、互动、全面”地学习,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和教、学、做三合一的新型教育理念。同时,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制定层次性、激励性、科学性的培养计划,加强课改的引领和指导,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创新培训形式和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业务素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可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以构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技校学生职业素养为改革的核心,整合课程内容,倡导教学方法的转变,倡导评价方法的转变。不断拓展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课堂教学组织和发展创新潜力等各方面能力获得提高,从而促进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独具特色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三、职业核心能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技工院校的内涵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进一步健全有效的驱动机制,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唤醒教师的职业教育使命感、责任感,引领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改,使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知识结构,才能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与成功。
1.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驱动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教师专业化是动态的、个体与群体互动的过程,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处在一种不断成长的状态之中。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讲,健全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驱动机制是当务之急。笔者学校探讨由就业创业处牵头,以职业指导教研室为主体,学生处管理干部协同支持,形成职能明晰的职业指导管理机构。先后出台《关于构建职业指导科学体系的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案》《关于应届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大赛的方案》等,以制度规范职业指导的工作流程,实现职业指导网络化,进产业系、进班级,进课堂,并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跟服务。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学校环境的支持,只有通过强师工程,构建全程指导、定向培养、竞赛锻炼、有效评价、绩效激励的驱动机制,建立教师人才梯队,才能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2.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鉴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涵盖了多学科的知识,无论具有怎样教学经历的教师,都要面对自己不太熟悉的新课程,去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新课堂;都要调整专业发展的步伐,修正自己的专业成长途径与策略。目前,技工学校职业指导课程大都由德育教师担任,部分教师是在师范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缺乏职业背景知识,很少深入人才市场和用工单位,对企业入职考核、岗位职责、技能要求、操作规范等要求不甚了解,创业经验仅限于理论知识,因此,对技校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素质养成、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学生的指导效果欠佳。可见,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兼职担任指导的稳定队伍。为职业指导教师提供针对性强、科学精准的分层次、分类别和多功能的培训,定期选派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及行业的用人需求、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3.职业指导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管理体系
职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倒逼职业指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掌握自我管理、职业沟通、团队合作、信息技术、社交礼仪等学习模块,也要拓展多学科、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知识。另一方面必须重建新的能力结构,即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基于上述认知,职业指导教师逐步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即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从而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诚然,职业指导教师还要从自主研习、教学反思、教研教改等方面,挖掘潜能,提升自我,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能力,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
4.以自主研习为方略实现进步
课程改革促使职业指导教师努力适应知识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以学习作为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成就自身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自主研习要求教师以崇高的职业使命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激发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潜能,认真开展自我认识与评估,把握发展目标,确定行动策略。职业指导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并有计划地考取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等专业资格证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力争成为通识型、技能型、专家型的职业指导教师。
5.以教学反思为方略实现自省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要成为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应当具备虚心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全心全意的投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职业指导大纲为依据,以教案为蓝本,因材施教,且教且反思。一方面,教师可采用回顾分析、批判自省、修正完善等方法,从课堂教学、专业水平、学习发展、教育现象等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积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思、所感及所悟。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以专家团队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研讨与交流,形成建设性的质疑、批评和反思,从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智慧的火花”,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厘清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办法与策略。
6.以教研教改为方略实现提升
教研教改是教驾驭教育教学的专业本领。通过参加各类教科研活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职业指导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实现了“习得”,专业教学环境与教育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得到了提升,有力促进和带动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如通过开展一课三研活动,即备课研修、观课研修和议课研修,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采用“翻转课堂” “互动课堂” “微课慕课”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营造以生为本的和谐课堂。
7.以参加企业大学培训为方略实现突破
企业大学是站在实现组织目的的战略高度来预测并制定员工发展需要的学习计划和教育培训内容的战略机构。如华为大学、海尔大学等,它们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通过参加企业大学的培训,通过案例研讨、互动教学、实战模拟等实效性教育手段,掌握职业选择的理论,职业角色的适应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充分理解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
8.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方略实现腾飞
职业指导课程的改革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把做好扶持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和带动就业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教师以专业发展为己任,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五位一体“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培育、创业实践、平台孵化”的新模式,开辟“绿色通道”服务,支持学生创业,营造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从转变观念、加强教育、营造氛围和强化实践入手,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双创精神品质,通过建立优质的孵化器,为有志创业的学生提供法律政策、团队合作、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提升创业团队成员的创业技能。
综上所述,职业指导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成功。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时展的需要,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研教改的需要。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工院校顶层设计的创新发展,驱动机制、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知识面,提高专业能力,才能持续发展。可见,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载体,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杜一凡,张晓军,张桂荣.试论建构模式下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J].职业教育研究, 2017.
[3] 魏建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4]方贤忠.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项基本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一、分层施教中几个不同层面的界定
层次:指同一事物因大小、高低等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层次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不同的情感、认知阶段等方面。
隐性分层:学生本身不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个层次,教师明确所执教班级的分层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因材施教。
异质分组:将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组成教育、教学小组,使每一个学生在组内都是作为富有个性的存在而与其它同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兼顾学生的个别发展和共同发展。
班内隐性异质分组的分层教学:这种分层方式在班级内部,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在教学内容、作业、评价等方面进行区分,相对于分班分层来讲比较隐性,从表面看,学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这种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学习,形成学习小组,有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好生帮助差生,实现差异资源互补。
二、分层施教实施策略探讨
1 教学目标分层。
(1)阶梯式设计:即指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差异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发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上不封顶,要鼓励学生冒尖,加深和拓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基本层面的学生,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参照教学要求按时完成普及任务。在此基础上允许在可接受性原则下提高要求,适当拓宽、加深部分教学内容。对于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下要保底,要求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争取使学生全部合格。(2)多重选择。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目标要具备多重选择性。由于差异的存在,单一的学习目标无法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打破单一通道,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是差异教学目标设计中最为基本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注意利用教学的互动性与自主性,为学生提出多样化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偏好进行选择。
2 布置作业分层。
(1)固定性作业:即有明确的题目分层、数量分层、要求分层,固定性作业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2)互作业:这部分作业为互学小组研讨性作业,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同学相互研讨的氛围,对于缺乏挑战性的同学,在同学的帮助下逐步变被动为主动。(3)自主性作业:由学生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给自己布置作业,可以老师定内容学生找题做;可以老师定数量,学生选题目;也可以是老师定数量,学生选内容。这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特征而定,并通过定期检查、小组互查、老师抽查等方式,达到有效监控。
3 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应把握以下原则:(1)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分层评价时,重在强化评价的激发和鼓励的功能,增加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使学生纷纷进入到争取完成学习目标的状态。(2)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从不同角度分类,可定为预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比较重要。过程性评价就是要扣住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得的时机,及时进行诊断和帮助。对做得好的,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充分肯定;对做得不够的,包括优等生,立即指导。(3)确定“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以往的评价往往限定一个标准,这样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所以各个层次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标准。把目标定在优、中、差学生各自适合自己能力的界限附近,使学生不会感到高不可攀。通过“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分层评价应注意以下策略:
(1)评价主体的扩展。教师可尝试将评价主体扩展到学生,让学生也参与决定自己的层次,客观地评价自己。学生既是被鉴定者,又是鉴定者。(2)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内容应包括认知、情感态度、操作等,力求全面、科学地评估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克服评价过程中的“唯分数”倾向,用全面的眼光评价学生。(3)将评价分层与目标分层相结合。分层评价与分目标相对应,能较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例如:基础较差的学生一旦达到分目标的要求,教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会成为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责任使我成长真诚服务客户》。
在“责任烟草,你我毕节”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与落实中,我们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涓涓细流汇成沙,千条江水聚成海,我作为烟草公司的一名客户经理,尤如大海里的一滴水,也肩负着一定的责任,客户买不到是我们的责任;客户卖不出去是我们的责任;客户不赚钱是我们的责任;客户不满意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客户经理每天都在与客户打交道,精心的为客户服务,发挥着连接公司与卷烟零售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是客户服务的执行者,是落实公司对社会的责任的前沿阵地。我知道我们扮演的角色虽小,但责任却大。是责任使我成长;是责任让我懂得了如何服务好客户,满足广大的消费者,实行客我双赢;是责任激励我在客户服务的工作中不断地追求,是责任让我用真诚去服务我的客户。
真诚是什么?假如生活是船,那么真诚就算船上的帆;假如生活是无垠的天空,那么真诚就是雨后的彩虹;假如生活是一台机器,那么真诚就算机器上的发动机;真诚就算为客户奉献爱心,用关爱之心拉近我与客户的距离。
还记得我辖区新办证姓陈的客户打电话给我,说她从未经营过卷烟销售,销量总是上不去,缺乏销售经验和技巧,眼看附近销售点的生意很好,而自己的却不行,想找我帮忙看看有什么办法。于是我实地考察了几次,对她经营场所周围的商业情况、经济情况和消费者习惯作了详细的调研,然后针对她卷烟品牌出样零乱、购进卷烟品牌不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等情况给他制定了具体的销售方法,同时给她介绍了一些卷烟销售的小技巧。之后的一个月老陈的卷烟销量明显的比上月提高了30%,第二个月又提高了10%。她激动得又打我电话说:“葛经理,你真行阿,真是帮人帮到底,扶上马再送一程。”
[关键词]运输管理;信息化教学;应用
在运输管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一些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运输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对运输管理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1信息化教学在运输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1提高了教学的先进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加强了生产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而将信息化教育应用到运输管理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多种信息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也为教学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更为积极的因素。
1.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是对相关的理论概念进行传输,甚至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述,这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也很难提高学习质量。如果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对相关的软件进行适当应用,就会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1.3强化了教学效果
运输管理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传统的理论教学在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显示出较强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效掌握和后期应用。而将信息化教学应用到运输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丰富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思路,延伸教学深度,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响应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运输管理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2.1MicrosoftExcel在运输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际的运输管理教学过程中,线路优化问题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讲解表上作业法来讲述线路优化问题,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枯燥的感觉,从而无法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且传统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计算,忽略了运输管理问题本身,无形之中降低了教学质量,且这种方法也不适合学生在后期工作中进行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将来工作中肯定会有很多由计算机进行辅助的工作。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Excel软件辅助教学的拓展性比较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模型的构造,能够实现对相关报告结果的有效优化。MicrosoftExcel软件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性,几乎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电脑以及学校的机房电脑都安装有此软件,因此,在使用它时,省去了专门购买和专门安装的环节,而且学生在使用此软件时,也不需要学习专门的编程语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运输路线优化问题为例:某个公司有三个仓库,每一个仓库存储的产品规格不同,分别为8吨、5吨和13吨。与此同时,还有四个客户需要该公司的产品,每个客户企业的需求量,分别为4吨、7吨、6吨和10吨,问如何设计最优的设计方案,从而实现最低的运输成本?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应用MicrosoftExcel软件进行教学,教学过程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但这个问题较为简单,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题型比较有创新性,采用传统的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授课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从而借助相关的软件模型,取得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对不同线路的费用进行设定,并对每一个路线设置限重障碍,这样就会使整个问题的复杂度加大。这个时候,传统的表上作业法已经很难有效的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采用Excel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构建合理的软件数据模型。在Excel表格上设置专门的仓库和客户之间的运价表,设定变量假定和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然后利用Excel工具中的“规划求解”,找到问题的端口。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此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形成报告,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得出正确结果。
2.2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运输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表面空气中的有关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和运算。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在运输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用于掌握车辆的运行状态,从而保证能够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发挥定位跟踪和信息查询功能。2.2.1操作系统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主要分为操作子系统和考核子系统两部分。操作子系统主要包括世界港口、物流地理以及物流运筹优化等各个过程动画的模拟。世界港口在海陆运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运输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加入软件实训教学,利用物流地理信息系统对子系统进行操作,可构成世界港口模块,这个模块能够展示各个港口的相关信息,对周围的气候、设施、交通状况以及规划给予更为详细的展示。例如,学生在学习陆桥运输方面的知识时,教材中可能经常会出现港口,但很多学生都对港口不熟悉,通过对该模块的利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的港口信息,从而加深对港口的了解。在实际的物流运输过程中,运输的成本占有较大的比例,相关人员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对相关的运输路线进行有效规划,从而实现对运输成本的有效控制。在进行运输管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能够教会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相关的线路算法,更要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经济贸易的发展是保证运输货源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其对运输货源的规模、结构以及分布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学习运输管理课程时,还要了解世界经济贸易的状况。在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有世界经济贸易图形的展示模块,这种模块主要以相关的经济贸易数据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配合相关的图标和表现手法,可进一步挖掘相关的有效信息。通过对此模块的有效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数据,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需要生成不同的图标和表格,便于比较和理解。2.2.2考核系统纵观目前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都比较弱,需要很多操作环节的训练和培养。而应用考核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考核,也为学生的日常训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运输管理课程教学中融合物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功能,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对相关软件进行有效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还能进一步提高其考核学生的功能。考核系统可以生成自动的试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考核和检测,且软件中设置了大量的题库,教师能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相关题库进行合理的修改和调整,分析教学与考试的合理性,同时也能防止学生发生舞弊行为,使考核更加公平。考核子系统中的题型很多,既有理论性知识,也有操作性的实践题,例如,搜索重要的港口信息、查询一些国家的贸易数据,以及对软件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等。且鉴于考核系统的题型全面,题量大,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运输管理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教师应该加强信息技术与运输管理教学的有效结合,并对信息化运用过程中的各个应用环节进行有效优化。在运输管理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运输管理教学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彭惠林.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手段应用研究[J].旅游纵览,2017(2).
[2]王慧.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物业管理实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7).
[3]张继荣.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及应用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7(1).
[4]隆平.云平台应用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三转变”——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3).
[5]张妮丽.浅谈信息化教学在我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