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未来教育的思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未来教育的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未来教育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原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2006~2008年间,我分别以主讲教师和主讲教师兼培训点项目执行人的身份参与了我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工作。这三年的培训实践给我的感觉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问题很严重。报到率不足90%;出勤率平均在80%左右(市区学员甚至不足50%);合作学习、过程评价流于形式,作业水平普遍低下;培训后应用项目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学员为零。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从这三年的培训反馈来看,学员普遍认为目前根本不具备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条件——教学秩序(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不允许,信息化设施差得远。

当前的学校教学秩序和信息化设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理念的积极性。但通过对部分学员的访谈后发现,学员对项目理念的理解比较肤浅才是导致学员不积极实践的根本原因。而导致学员对项目理念理解肤浅的原因主要有三:培训时间不足;主讲教师的教学方式滞后;学员的参训动机不对头。

1.培训时间不足。教材设计的教学时间是2610分钟(不含回家作业),合43.5小时,如果按每天8课时每课时45分钟计算,则为7.25天。而且这个设计应该是建立在美国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的,对于中国的教师而言则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然而我们现在的有效教学时间是5天。这就使得主讲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让学员去充分地阅读和思考,更没有时间去开展各种相关活动以充分地探讨一些重要的理念问题。

2.主讲教师的教学方式滞后。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也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在我们的培训课堂上,这一理念的体现却很不够。我们的主讲教师大都还是在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来组织教学。这不仅不能给学员有效的示范,而且也不利于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学员的参训动机不对头。绝大多数学员反映,他们是抱着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来的。这是因为他们在来参加培训之前,该县(市、区)组织学员参训的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一般都会这样回答他们的“这次培训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信息技术”。这种参训动机直接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心理——重技术而轻理念,从而影响了他们对项目理念的深入理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假设

(一)改变参训指标的分配办法,选择一些信息化设施较好、课改力度较大的学校作为项目实验学校,然后集中培训其教师,辅导其应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信息化设施不足而导致的学员的错误认识,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改善学员单打独斗得不到有效支持的局面。此外,这样做或许还能走出一条类似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路子:特区—成果—示范,从而以点带面地、有效地推动项目的发展。

(二)对管理者(参训学员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参训学员所在学校校长)进行培训,改变管理者观念。这样或许就能解决学员参训动机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良好的教学实践氛围的营造。

(三)实践“项目教学法”,给学员作有效示范。也就是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来实施培训的教学,让学员亲身体验一下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式。这样或许能让学员在亲身的体验中有所感悟,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项目理念的理解。

(四)增加培训经费投入以延长培训时间。这样,主讲教师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组织学员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学员对项目理念的理解。

三、对策实施及其成果

2009年3月,市项目执行机构审批通过了我们的《培训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①缩减培训规模——由原来的500人减为100人;②增加培训时间——有效教学时间由原来的40课时增加到84课时;③增加培训经费——由原来的100元/人增加到300元/人;④改变培训指标分配办法——遴选4所市区小学为项目实验学校,并将100个培训指标全部用于4所项目实验学校教师(包括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的培训;⑤改变培训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法”。

2009年7月7日~7月14日,培训顺利实施。这次培训,报到105人(报到率105%);7天(每天9个小时12课时)的培训,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旷课(出勤率100%),学员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地激发了。

好的过程必然会带来好的结果。无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学员的反馈来看,培训成果都是令人欣喜的。

1.数据统计:合格率100%,优秀率19%,良好率81%;培训结束后的半年时间内,应用项目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学员占到了学员培训总数的16%。

2.学员反馈(博文):“此次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培训的形式很特别,没有了主讲老师的夸夸其谈,参训学员完全是在主讲老师精心设计的框架问题引领下,在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工具支持下,或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课堂上参训学员不再是昏昏欲睡,不再是哈欠连天,而是都积极投入到学习、讨论,精心设计自己的单元设计方案;参训学员不再两手空空回到各自的学校,看看我们老师设计的单元设计方案、反思日志,就知道老师们收获了许多!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变化?为什么?我不断地问自己?这完全是因为采取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1]

“如此的学习密度加上炎热的天气,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的学习讨论,还没有任何培训学习如此安排。老人、孩子、家庭的牵挂,是什么支撑着老师们的激情?事业的需求?社会的压力?我看都有,但关键还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独特的学习方式,只要你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内在的驱动力就会显现,这正是我们学生需要的,也是我们老师们追求的教育。”[2]

“自主学习开始了,孩子们的学习井然有序。看着孩子们认真而又投入的样子,我感慨良多。还是这间教室,还是我,还是这群孩子,可又分明不是我,也不是他们。离开了老师的讲授,他们如同鱼儿入海般畅游着。看着他们认真而又投入的样子,我第一次从心底里感觉到学习是他们的事情,而自己则是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的一个支架。这样的学习,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英特尔?未来教育引发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赞叹不已。”[3]

参考文献:

[1]张建辉.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有感[EB/OL].[2012-9-29].

.

[2]王卫肖.渐入佳境[EB/OL].[2009-07-11].

.

[3]郭素英.参加Intel未来教育培训有感[EB/OL].[2009-07-14].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定位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18-01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与现代化建设最直接关联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包括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重点以及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必须随之而加快转变。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重新思考发展思路,摒弃不合时宜的提法和做法。

一、高职院校要成为高技能人才和应用技术的技术源

首先,关于“职业技术教育”这一专有名词内涵的重新思考。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这一专用概念,这是因为黄炎培老先生创建的中华职教社一直沿用这一概念之故。我们有时也简称为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这类教育统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

现在看来,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因为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当今是互相渗透、互不分离的。即使这样,两者之间仍然有差别。其中技术教育重在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技术素养;职业教育则重在岗位、岗位群或职业所必须的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上,旨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中所渗透的技术教育是与岗位和职业紧密相关的,因而是并不完整的;而技术教育虽然也渗透着岗位和职业的要素,但是它重在技术训练和技术活动的完整性,既可表现为教授有形的工具装备、机器设备、实体物质等硬件的技术要素上;也可以表现为教授无形的工艺、方法、规则等软件的技术要素上,还可以表现为教授虽不是实体物质却又有物质载体的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新技术要素上。

需要重新审视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既然同时也是高等技术教育,那么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高等技术教育的要素?

二、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

90年代以来关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存在争议。将这一培养规格表述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则表述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目前这种简单化、雷同化的表述,不仅在理论上是肤浅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不全面的。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从劳动密集型到技能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必须根据这些新变化来重新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重新审视高职院校若干指导理念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为了突出与普通大学在类型上的区别,高职教育从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到专业和课程的改革,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比例问题。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分专业的具体情况,将理论教学课时一减再减,甚至有将实践教学来替论教学的倾向;不分具体的课程性质,一律套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等教学方法,搞得有些课程内容牵强附会,信息量锐减,大大削弱了现代大学集约式输出信息和传授知识的功能。结果造成理论教学缺斤短两,内容空洞化、稀薄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技术基础和后期发展。

二是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问题。由于培养目标的重心下移和片面性,使得实践教学从内容上看比较浅薄,大部分学校停留在对某一实务、流程、软件的熟知和熟练上,缺乏对技术活动全过程的完整训练;从形式上看,集中表现在顶岗实习呈“放羊”状态,质量严重下滑。

三是关于生产性实训问题。为了强调在学校里也能真刀真枪地进行技能训练,便引入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概念。所谓校内生产性实训必须符合生产是真实的,产品是真实的,营销是真实的等诸多条件。而且有一段时间还强调校内生产性实训要占整个实训的80%。这种过头的指导思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既不符合学校实际,在现实中也很难做到。为了迎合这一指导方针,一些学校机械地将企业生产线引入学校。至于利用学校宝贵的稀缺资源,究竟能覆盖多少专业,能为多少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能否可持续发展,效果究竟如何,却很少去客观评估。

四是关于产学合作还是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高职院校只能提产学合作,而不能提产学研合作。理由是认为研发不是职业院校的任务,而是本科院校的任务。其实这样的指导方针是相当幼稚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新加坡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实践已经出色地回答了职业院校在技术应用和研发方面同样能大有作为的问题。今天,我国的高职院校能否将企业的研发中心或者企业的真实的研发项目搬到学校里来,与企业共同开发,这关系到高职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也关系到这类教育是否能真正站住脚。

五是关于千校一面和以特立校问题。4年来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包括第二期的骨干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高职院校的第一方阵。其示范带动效应也是明显的。反之,以特立校不足,特色专业匮乏,品牌教师稀少,倒是成了常态。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反映了我们在示范校建设的指导理念上还存有缺憾。

六是关于让学校跟着企业走,还是鼓励学校领着企业跑的问题。目前,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一般专业多,前沿专业少;长线专业多,紧缺专业少;紧跟现在需求的专业多,指导未来需求专业少。至于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化新趋势,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外包服务,以及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社会服务等出现的新业种,支农、惠农、强农的新技术等等,不仅高职院校普遍反应不灵敏,而且国家的专业目录指南也反应得相当迟钝。

现在很多学校更为强调的是如何适应企业的需求,很少考虑如何引导企业需求和制造需求。我国的高职教育今后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让更多的院校,尤其是让更多的示范校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参考文献:

[1]陈锁庆.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J].教育探索, 2010, (1).

[2]朱家建. 创新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建设[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 (3).

[3]陈炜. 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 (11).

第3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人才培养 扩招

1前言

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制造业作为核心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数量巨大,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普及了基本教育,从而可以提供大量合格的工业劳动力。在制造业所需的员工中,绝大多数只需要具有中职教育水平即可满足企业要求。因此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职教育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推广和国家经济的转型,中职教育面临着生源萎缩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两大难题,本文就我国中职教育在未来的自身定位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2高等教育扩招对中职教育的影响

1999年,为了提高我国人均教育水平,以便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劳动力,同时也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短短十余年,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由1998年的34%提高到2012年的75%。高等教育的扩招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就中职教育而言,高等教育的扩招对其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源萎缩和毕业生就业困难两方面。

在生源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只要家庭条件允许,一般家长都会让子女接受尽可能高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经济体系的复杂性,各岗位所需人员的知识水平差别显著,并由此造成不同的薪酬收入,一般而言,受教育水平较高者,其初始薪酬收入要高于受教育水平较低人员,这也是符合价值规律的。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适龄青少年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从而使中职教育的潜在生源大量流失。另外生源萎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计划生育,由于我国自八十年代以来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使得青少年人数也开始出现下降,自2009年开始,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出现了连续四年的下降,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趋势不会停止。青少年人数的减少,将直接对中职教育的招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加剧了生源的萎缩。

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冲击,二是国家经济转型。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其对初始薪酬的心理预期也有所下降,这促使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同等条件下,更愿意录取具有较高学历的人员,而部分对知识水平要求并不高的岗位,也要求具有高职以上学历,从而加剧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也由低端制造业开始向高端制造业和信息行业等高精尖行业进行升级转型,而在以上行业中,对人才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中职教育由于学生基础低、学习时间少等原因,其毕业生很难满足这些行业的要求,也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3中职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及定位

尽管中职教育面临着以上严峻的问题,但是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还是可以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发挥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其作用更为突出。在我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除大力发展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精尖行业外,还十分注重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这些行业对员工的知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而且也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因此十分适合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在立足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培养的基础上,为了应对生源萎缩和就业困难两大问题,本文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改进招生宣传,加强在职教育。由于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中职教育,因此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时的经济支出大大减少,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进行,其教育成本和就业困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中职招生的宣传中要注重突出自身经济代价小、对学生基础要求低、就业灵活的优势。另外,中职教育机构还需要加强在职教育部分,一方面扩大了生源,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高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员水平。

2.灵活设置专业。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与以往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行业的兴起只在数年之间,而高等教育部门受限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难及时对行业的发展做出响应,中职教育由于学生受教育时间短,更容易根据社会各行业的变化改变自身的专业设置,从而为新兴行业培养合格的就业人员。

3.突出实践教学。由于高等教育扩招速度过快,教学设施和人员投入不足,很多毕业生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实际动手能力严重不足,令企业非常不满,另外在很多制造业企业中,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很大,而人员招聘却很困难。根据以上情况,中职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或者在校内开办实习工厂的办法,突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以改善毕业生的就业。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更多的还是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员工,中职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必将在未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第4篇

英语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满足我们日常交流、生活需要的英语,大体上可以理解为通用英语;其二是专门用途英语,即ESP,它包括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

事实表明,中学英语教学水平和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基本功已大幅度提高。步入大学后,学生已没有必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学习通用英语。并且,不少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和学分为此正在压缩。那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应该教什么内容,怎样教学生?

2.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思考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对英语人才有大量需求是不容置疑的;但随着国际分工在各个领域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客观上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性要求。从学生角度来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进步,高中毕业生的语言基本功与过去相比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很可能会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变,而CBI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一客观的要求。

内容教学法主张用英语教授学科知识,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习得语言,使语言与专业有机融合是CBI理念的核心内容(陈冬纯,2014)。它从侧重语言技能到语言技能与知识内容并重再到侧重知识内容逐步过渡,这一教学理念正好为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转向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路径(孙有中,李莉文,2011)。

2.1从学生角度思考

中国的大学整体上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而每个学校又有不同的专业,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艺术类学生。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学生本身水平存在较大的参差不齐性,因此,大学教师要充分考虑自己所带的学生是哪一类的学生,是哪一英语水平的学生,采取更适合该类学生的教学方法,而不能盲目的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CBI等一些这一当下盛行的教学方法。

语言的教学流派一书中,作者回顾了从500年前教拉丁语的语法教学法,到根据时展要求提出的听说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学习法,暗示法等,到当今流行的交际教学法,内容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历史上基本所有的教学主流方法。每种方法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适用到具体不同的学生主体,针对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例如,语言交际法能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覃成强,2006);任务教学法描述而不是规定做事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在完成一系列任务时运用自己的交际能力(蔡兰珍,2001)。这些方法可以用到不同水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身上,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对各种教学法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才能做到教学上游刃有余。

2.2从教师角度思考

长期以来,公共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训练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便能够通过国家的四、六级等考试(张杰,2005)。而现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摆在高校英语教师面前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并运用与其专业相适应的高校英语 (王利红, 王玉芝,2012)。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专业英语教学侧重文学文化角度,它更侧重于实用性。可以为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讲授商贸英语,科技英语,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文科专业的学生讲授文秘英语,旅游英语等英语知识;为艺术体育类学生讲授日常交流的通用英语。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要紧跟世界学术潮流,了解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便汲取新的知识理念;同时要关注国家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在不同时期出台的教育文献,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做到有机结合。才能使自己课堂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潮流,满足社会工作需求,为学生未来就业成功奠定扎实的英语基础。

在职教师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未来有意向当教师的人,在进入高校之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相关行业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只有深入实践才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回到学校再多读书,使“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最终讲课达到栩栩如生,科研工作达到新角度,深层次,最终教学实践两不误。

第5篇

基于此,我将从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分角度阐述我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市语文教学的多层面理解,考虑到时间问题,只能算是一个框架性的东西吧。

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解,搞了一段时间语文教学以后一定都有自己的体会、理解和感悟,也一定会有自己认为最关键的东西,很难在诸多方面都形成共识的。对于这样一个话题,我的理解用一句简单的话来陈述就是――力求让学生在科学、高效、宽松、自主的阅读环境中学会阅读并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不断提升阅读素养。 具体从下述几方面阐述:

1.制定并坚持科学的阅读教学原则

①坚持以学生阅读、揣摩、感悟为主,教师分析、讲解为辅的原则。

核心阐释――强调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成为阅读实践过程中的主体,老师的课内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怎样让学生活起来,坚决反对老师唱主角,更不用说独角戏。

②坚持以学生、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为主,教师提问为辅的原则。

核心阐释――强调开展多种形式的平等、有效、充分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应坚决摒弃师生问答充斥课堂的教学行为。

③取消简单、低效、繁复的训练,主张练习注重联系与层次的原则。

核心阐释――应坚决贯彻学生能做的事就一定要督促学生自己去做的指导思想,老师的办法要一套一套的,说老师教学水平高体现在什么地方,就体现在办法多上。

④反对随意标签式、空洞或繁琐的目标,主张教学目标体现前瞻性的原则。

核心阐释――对于教学目标而言,一是要有,二是要科学,三要有前瞻性。

⑤摒弃只注重单个教学内容本身,忽视相互间联系的观念的原则。

核心阐释――强化课内学习知识的联系,凸显老师的有效作用。

⑥主张既注重课本教学,更重视课外阅读对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作用的原则。

核心阐释――让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新局面。

⑦注重科学选点、力求典型,反对过分追求系统、全面的原则。

核心阐释――教学内容选择始终应该围绕教学总目标,力求典型、科学,万不可追求面面俱到。

⑧注重体会揣摩、交流研讨、总结提高的阅读实践过程的原则。

核心阐释――阅读实践过程应科学、渐进、完整。

⑨保证学生阅读时间与空间,特别是给学生留足揣摩、交流时空的原则。

核心阐释――强调学生阅读、思考、交流等方面的能动性的发挥,主张科学有效的激活。

⑩保证学生自主性、多角度、个性化阅读努力得到充分尊重的原则。

第6篇

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长们广泛的关注,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十分的不成熟,主要的问题如下: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被看作是一门学科课程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单独的学科来对待,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而不是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从理论到理论,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更严重的是,还要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这将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变相地加大了其学习负担,增加其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明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一味地追求学科化,只能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从医学的角度,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学紧密的联系了起来,过分的夸大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指导和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导致学生和老师常常远离心理咨询室和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中小学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多的依赖心理测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化的现象。有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依赖测验所得到的分数,以此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健康,这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的学生参加心理测验后由于分数较低,不仅受到同学的嘲笑,在自己内心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把自己归为“异类”,结果导致心理真的出现了问题,从而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教育者趋向于选择中学生,忽视了其他大部分群体,因而出现了教育对象上的片面化。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老师,但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进行心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纯粹的思想政治课。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另一种形式化倾向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有区别的。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前提,只有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学校的德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教师自身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这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思考

1、普及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部分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讲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只是片面的追求学校的升学率,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一些中小学,更加缺乏对心理学知识的认识,常常会误解心理学工作的性质以及对心理学工作人员的藐视。所以教育部门一定要加大力度落实这方面的工作,使我们的每个学校都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之中,从而促进学校全面健康的发展。

2、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践层面来看,其专业地位和权利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体现。主要表现为:①专业人员兼职较多。②专业人员比例不高。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从教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此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胜任。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应当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一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3、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和困惑,所谓中学生心理困惑是指学生个体由于内在的动机、欲望、渴求、目标等不相协调而感到疑惑、苦恼的心理情绪。中学生心理困惑既是其心理走向成熟的内在动力,也有可能是导致其心理、行为不健康甚至心理障碍的因素。因此,了解中学生心理困惑的原因,正确地引导他们消除困惑,养成积极向上、健康愉悦的心理风貌,不但有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成熟,而且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效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于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障碍的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

第7篇

一、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实践证明,英语语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语法的学习,而语法掌握得好有利于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每一阶段所学的语法知识点学生在归纳总结语法知识点的过程中,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在逐步提升。《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要求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句型和会话外,还渗透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将来时、过去时四种基本时态及其他一些语法。小学英语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语法知识,能在真实的语境中灵活、准确无误地运用。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将语法知识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并内化,才能是真正地提升他们的综合语用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英语语法教学理念

传统的语法学习通常采用对语法结构和规则进行讲解和机械训练的方式,忽略语法在语境中的用法和其特有的表意功能。在《标准2011》中,语法标准特别强调:(1)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2)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法的形式和基本意义,还特别要关注如何创设有意义的语境,让学生通过语境理解语法项目,再通过观察和教师的引导,关注其用法,逐步学会该语法项目并在使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该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完成交际任务。在新课改的大氛围中,教师不再是直接向学生教授语法知识,而是把语法知识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让让学生去领悟,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用语法知识。

三、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

1.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语法

我国小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大量创设情境,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同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语法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在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中进行语法教学,而是结合较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交际运用中感悟和体会语言法规律。教师还可结合电教媒体、实物、模型、白板和图片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供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真实语言环境,使英语学习更好地体系真实性和交际性,帮助学生把抽象的语法知识具体化。

2.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学习语法

如在学习There is…There are…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东西来让学生区分并运用。教师指着课桌上的书说:“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There is a pen in your pencil-box.”教师指着教室里各种能用到的单数物品,只要是学生学过的单词就多说几个句子,再让学生模仿“There is a…”句型就变得很简单了。

教学There are…时,可以先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的男女同学,然后教师说:“There are 25 boys in our classroom.There are 23 girls in our classroom.”教师可以指着教室里的各种复数物品用“There are…in our classroom”来表达,学生就知道某处存有某物要用There be,单数用There is…,复数用There are…。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练习就很容易了。

3.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语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采取一些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一般过去时时,我把主语、动词和时间写在纸条上,如SuHai,pick oranges,last week把这张纸给一个学生,让这个学生到讲台上问全班学生:“What did SuHai do?Guess!”其他学生积极举手说:“Did she watch TV / read English…?”如果学生答错了,说:“No, she didn’t.”猜对了说:“Yes,she did.”然后教师给猜对的学生另一张纸条继续做游戏。如果学生实在猜不出时,可向台上的学生求助:“What did he / she do?”学生回答:“He / She …”教师也可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图片,将图片里的动作遮挡一部分来做这个游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兴趣和动力获得成功,学生很好地操练了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教师在教授其他时态也可采用这种方法。

4.让学生在对比和归纳中理解语法

学生学习了一些语法规则后,在一段时间内就会产生“越学越糊涂”的困惑。针对此类现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所学的某些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通过举例说明来帮助学生发现其差异点。如:该是做某事的时候了,句型表达为:“It’s time to do sth.”和“It’s time for sth. ”教师通过列举大量的句子让学生知道这两种表达意思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It’s time后面跟的是动词还是名词,如跟的是动词,前面要有介词to,如跟的是名词,前面介词是for。

第8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第9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第10篇

钟道然语录:

“我没了想法”――这便是中国大多数学生的真实写照。这就是中国大多数学生十几年呕心沥血“被教育”的结果。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标准答案”,然后在“姓名”栏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的想法”,然后屁颠儿屁颠儿地交卷子等着发回好成绩。

上课就是老师在做一个“大脑置换术”,把自己的大脑嫁接到各位同学的头盖骨里。

要说为啥中国学生如此痴迷考试,原因很简单,“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从小到大,就卷子上那分数成了所有人活着的意义。

对话钟道然:

我需要对自己进行点素质教育

赢未来 当出版社为了图书的销量进行各种宣传,当媒体纷纷邀请你进行各种访谈时,你愿意这样被“炒作”吗?

钟道然 我迟早要出名的,没有美名也有恶名在外。这是王尔德的一句话,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好像也只是个大学生。

赢未来 你曾说“这本书就是写给那些能看得懂的人的,那些看不懂这本书的人其实根本不配看它。”这是不是很多高人用过的诅咒式营销概念?别人为什么一定要看懂你?

钟道然 我只是想引起大家的思考,看不懂也好,因为王尔德说“当你理解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它对你而言也就死了”。所以,看不懂的人越多,此书越有生命力。

我相信这本书呈现出了我大脑中关于教育的一切,它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创作出来的。所以它就是有价值的。

赢未来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你为什么觉得小学、中学、大学拿走了不同东西,这是普遍现象吗?

钟道然 引用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英国喜剧里的台词:我需要对自己进行点儿素质教育,来弥补我所受的“素质教育”对我的伤害。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我在写书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这样。而且书出版后,也有很多人说我写出了学生们的真实生活,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赢未来 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深受应试教育伤害?

钟道然 我不觉得中国教育和智慧有联系,事实上,这两个东西正好相反。如果是中国教育成就了今天的我,那么中国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写出这样一本书。但事实上不是。

我的独立价值观、自主思考和理想是在中国教育的洗礼中挣扎存活下来的。我尽量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去做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另一半去追求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不是后一半,现在我早就没有什么独立价值观了。我希望,若当下的这种教育制度不改革,学生至少也可以把自己分成两半。

赢未来 你在书中提及,理想中的教育“是能让人触电的那个东西”,你所说的触电的感觉具体是怎样的?

钟道然 通过讨论和独立思考,激发出自己脑中独特的想法,并有能将其表达出来的空间。

赢未来 你有想过,这个年龄出一本批判现实的书,是否为时过早?或许再过几年你会发现自己的有些看法是错的,是会误导人的?

钟道然 谁的观点是对的?真理不过是存活下来的观点(王尔德)。我说的话不可能全部正确,但我只是想启发大家开始关于教育的探讨和思考。此书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这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写的关于中国教育的书。社会中有很多学者写的批评教育的文字,但之前从没有学生完整地写过。对我自己来说,当我有写作的想法和冲动时,就把它付诸实践了。我写它就是因为我想写,不早也不晚。

赢未来 因为这本批判大学教育的书,你为大家所知;在此之前,苏紫紫曾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展现她对大学教育的看法。你觉得你跟她的出名有区别吗?

钟道然 没有看过她的作品,难以想象她是如何展示的。但我想,这种“出名”挺有意思的,也是一种独特的经历。现在太多年轻人走“红”,很多“红”一下就销声匿迹。就像有很多摇滚乐队只出了一张特别闪耀的专辑,然后就没影了。那些专辑也会被人们记住,但真正能让人尊敬的还是那些一直创作,从未停息的乐队。我觉得,那些人能有持续的灵感吧。不管是不是创作,就算“红”,也要有“红”的灵感。如果能持续做有意义的事,就不会是流星。

第11篇

〔关键词〕 中学生;未来取向,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0-0004-05

一、青少年未来取向调查的意义

青少年时期的未来取向发展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中学时期是学生思考未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一个建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确立价值观的时期,也就是说青少年时期是人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中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论中的“青春期”,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为了体验这种整体性的同一性,青少年需要在童年时期角色和未来角色间,他所认为的自己与他人所期待的自己间,感受到个体生命连贯性发展。所以,未来取向就成为他们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所在。青少年时期也就成为未来取向快速发展、分化和拓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对自己未来的设想与规划,对他们平时的学习行为具有动力性的引导作用。通过对自我的了解,思考自己的理想和发展愿望是什么,处理实现自己的发展愿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将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为自己的发展承担必要的责任。未来取向的发展,可以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应对发展问题并根据未来的预期和评价指导自己的行为。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指向未来的决定会影响到他们成年期以后的生活。所以,对青少年未来取向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青少年对未来的自我认知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和情感体验等,也有利于我们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青少年未来规划指导。社会、学校、家长都应该关注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党和国家层面近年提出“中国梦”的治国指导方针,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对我国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相关研究同样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教育体制及教育现状、就业和失业状况以及当前婚姻和家庭生活状况构成了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一个时代背景,青少年对这些现状和背景的认识和理解会影响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上海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突破百万,毛入学率接近70%,意味着由于高考扩招,身处上海等因素,上海高中阶段的相当数量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学生考虑更多的则是名牌院校、自身兴趣等因素。由于城市发展的领先水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上海就业和生活,仅2013年,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0.0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受文化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在婚姻和家庭方面的探索大多会受到老师、家长的反对,但随着家长群体理念的开放,也开始有不少的家长在面对该问题的时候变得更为开放与宽容,而青少年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与需求,也确实存在该方面的探索与投入。另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离婚率激增,据统计,上海2013年的离婚率较2012年上升37.4%。社会发展的这些特点对青少年未来取向存在怎样的影响,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高中生未来取向发展有哪些特点,如何促进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是值得深入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教育部所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也明确指出,高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上述分析讨论,针对当前青少年未来取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与个体的发展需求等,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以发达城市的高一年级学生为被试,初步了解高中生未来取向的特点,为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培养提供相应的实证研究的支持与参考。

二、有关“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简介

本研究采用由张玲玲、张文新、纪林芹等[1]修订的Nurmi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该问卷英文版在西方青少年未来取向研究中应用广泛,是目前该领域研究中比较权威的测查工具。问卷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放性问题,是让被试写出自己的目标和担忧,同时写出目标实现的年龄和担忧成为现实的年龄,这一部分考察未来取向的动机过程;第二部分是结构性项目,用于考察青少年对未来发展主要领域――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规划和评价过程。规划通过探索和投入考察,评价通过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的归因和相应情感体验的评定进行考察。本研究统计分析了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这三个领域的规划和评价情况。规划过程包含探索和投入两个维度,探索和投入的项目均采用“1”至“5”5 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探索和投入水平越高。对于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领域的目标实现的内外归因均采用“1”至“5”五 点计分。对于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每一领域目标实现有关的感受均用7点量表对情感词进行测查,如“在思考未来的工作和职业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要求被试在“恐惧 1 2 3 4 5 6 7 期盼”量尺上做出反应,分数越高代表越期望实现未来的目标,对未来的态度越积极。

既往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各领域探索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α 系数分别为 0.54(教育)、0.67(职业)、0.77(婚姻/家庭),投入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α系数 分别为 0.61(教育)、0.53(职业)、0.64(婚姻/家庭);内归因维度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α系数 分别为 0.47(教育)、0.58(职业),0.64(婚姻/家庭)。外归因维度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α系数分别为 0.62(教育)、0.65(职业)、0.68(婚姻/家庭)。情感体验维度项目间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α 系数分别为 0.84(教育)、0.86(职业)、0.90(婚姻/家庭)。

三、高中生“未来取向”发展的现状

(一)对未来所提及的目标和担忧

问卷的第一部分是让被试写下自己关于未来的目标、愿望和担忧的事情以及认为目标实现的年龄和担忧的事情成为现实的年龄。根据被试所提及的目标,以及文献关于目标和担忧的分类将内容分为12类,具体如下。

1.教育:如升学,自己对将来学业、受教育的规划,毕业等;

2.学习与学习生活:其中一类为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业情绪等,另一类为学习阶段的社会性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入党、竞选班干部等;

3.工作/职业:将来想从事的工作,以及为工作所做的准备;

4.婚姻/子女:自己将来的家庭状况、子女的发展等;

5.休闲/娱乐:如旅游、课余兴趣、爱好等;

6.人际关系:有与长辈、朋友、同事等的普通交往,有与异性的交往,有师生关系,有亲子关系等;

7.自我:身体健康和安全、身体自我、心理健康状况;

8.家庭安康:如家庭和睦、亲人安康等;

9.财富:个人今后的收入及资金的收入支出;

10.一般性问题:比较概括、笼统的描述;

11.社会与政治问题:世界或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等问题;

12.其他。

分析:经过对相对频数的统计发现,总体而言,青少年最经常提及的目标和愿望是未来要接受的教育(23.64%),其次为未来的职业或工作(21.89%),然后依次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16.11%),休闲娱乐(11.21%),当前的学习生活(7.18%),个人的财富(6.83%),自我(4.90%),一般性问题(4.73%),人际关系(1.75%),家庭安康(1.22%)等。关于未来教育的目标和愿望大部分学生的描述相对比较笼统,比如好大学、重点大学、自己喜欢的专业等;也有些学生提及的非常具体,如某所大学院校的某专业;还有不少的学生提及留学等方面。关于未来职业的目标和愿望大部分学生的描述也相对比较笼统,比如好工作,自己喜欢的工作,轻松的工作,待遇好的工作;也有一些学生的目标很具体,比如成为翻译家、建筑设计师、法医等。关于未来的婚姻和家庭的描述大部分都是描述状态,比如找个女朋友、结婚、生子等;也有很多学生提及的是质量方面的期待,比如美满的婚姻、和爱的人结婚等。关于休闲娱乐方面可以关注到的是不少学生都拥有一技之长,提到的娱乐方式除了是旅行以外,还包括技能方面,如弹琴、组建乐队、外语等方面。

经过对相对频数的统计发现,总体而言,青少年最经常提及的担忧的事情为未来的受教育情况(23.91%),其次为未来工作职业(22.90%),然后依次为自我(11.11%),婚姻家庭(9.43%),目前的学习和生活(9.09%),财富(6.40%),人际关系(4.71%),家庭安康(4.38%),一般性问题(4.04%)等。对未来的受教育情况的担忧绝大部分表现为对高考、大学的担忧,也有些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出国留学情况有担忧;对未来的工作职业的担忧,很多学生的表述比较笼统,如没有好工作,找不到工作等,也有些学生担心工作压力大、待遇不好等相对具体的问题;对自我的担忧主要有身体健康方面、心理状态方面,如失去目标、心态不够积极、成长的烦恼等。其中比较特别的现象为不少人所提及的对家庭安康的担忧不仅仅是对父母身体状况的担心,还包括对父母婚姻关系的担心,以及对祖辈的身体健康的担忧。

已有研究一致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均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有关的目标和担忧关注较多。一般来说,青少年的目标有一个“文化原型”,最先准备完成教育目标,之后是职业和婚姻/家庭目标。对教育目标的重视主要是由高中生的发展任务和身份角色所决定。受我国“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试教育依然存在的背景之下,青少年的教育方面自然是最受他们自身、父母、老师和社会所关注的。

(二)学生未来取向发展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某区实验性示范高中高一年级学生共123人,其中女生68人,男生55人为调查对象。

表1可见,高中生的未来取向发展水平整体较高,绝大部分方面均高于理论中数的数值,教育领域的探索与思考的均值为3.09,教育领域的投入的均值为3.81,教育领域的个人价值的均值为3.94,教育领域的积极预期的均值为3.62,教育领域的内部原因的均值为4.09,教育领域的感受的均值为5.04。职业领域的探索或思考的均值为3.05、职业领域的投入的均值为3.36,职业领域的个人价值的均值为3.92,职业领域的积极预期的均值为3.48,职业领域的内部原因的均值为4.41,职业领域的感受的均值为5.32。家庭领域的探索或思考的均值为2.36,家庭领域的投入的均值为2.92,家庭领域的个人价值的均值为3.48,家庭领域的积极预期的均值为3.43,家庭领域的内部原因的均值为3.83,家庭领域的感受的均值为4.90。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得分大多高于中数,说明他们对未来有较好的规划和设想,这种规划包括受教育领域、职业领域和婚姻家庭领域,在规划设想过程中,他们注重个人价值,尝试内部归因,且保有比较积极的感受。

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高一学生的未来取向在许多维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仅在“职业领域的思考与探索”“职业领域的感受”“家庭领域的投入”几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职业领域的思考与探索方面”,女生(M=3.20,SD=0.69)的水平极其显著高于男生(M=2.86,SD=0.71),t=2.64,p

性别差异是发展心理学研究者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未来发展作为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过程中受到社会期望或性别角色模式的影响,有关未来取向各维度的个体发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既往的相关研究结论并不具有一致性。Nurmi等人研究发现,有的文化中女青少年在未来受教育和职业领域的探索和投入高于男青少年,但有的文化中男女差异并不显著。近年来,由于性别平等问题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极大重视,女性参与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迅速增长,还因为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不少家庭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怎么刻意区别对待。这些就导致青少年对未来教育、职业的探索和投入表现出较少的性别差异。张玲玲[2]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在未来受教育和职业领域的探索和投入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本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未来取向许多维度的发展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尤其是样本取自上海市中心城区某学校,该区域的学生受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更认可“男女平等”的思想,甚至在某些情境之下,相比男性,女性的主见与能力更易被认可。

虽然高一年级学生作为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作为未来取向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一定需要着重关注的需求,但其他年龄阶段的未来取向的发展情况同样需要关注。今后的研究可以在上海更多高中进行取样开展调查,描绘整个上海地区高中生未来取向的发展状况。基于对高中生未来取向发展现状的深入细致的了解,结合高考改革的背景,如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涯辅导也就成为政策制定、教育实践、社会需求几方亟待重视与探索的“坚冰之地”。

参考文献

第12篇

科技和发明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源动力。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4G时代的开启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为移动互联网注入了巨大的能量。手机和平板电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终端设备。由于其移动性、易携带、方便等有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随身物品。同时,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学习交流的主要工具。那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能适应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吗?未来型的学校、未来型的学生、未来型的教师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应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革新目前的教育?

二、对“未来型学校、未来型教师、未来型学生”的思考

(一)从“慕课”思考未来型学校

慕课MOOC,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MOOC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很多MOOC的课程还是免费的。其主要特点是人们上课地点不受限制,无论你身处何处,都可以花少量的钱获得一流的课程。目前国外有很多MOOC平台,如Coursera, edX, Udacity。而中国也有很多平台,如MOOC学院,慕课网等。

那么,像“慕课”这样的概念已经存在并迅猛地发展,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将来的某一天“实体的学校”还会存在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是不知道的。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学校绝对是多样化的存在。杜占元副部长《面向2030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关于未来教育的畅想是:开放的教育、适合的教育、人本的教育、平等的教育、可持续的教育。概括起来,未来型的学校有如下特点。1.开放性。未来的学校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因为互联网已经使全球大多数人实现了互联互通。2. 多样性。未来的学校是多样的。上课形式多样、毕业多样、教学方式多样、学习方式多样。3. 公平性。未来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了,只要你愿意学习,哈佛大学、MIT、剑桥牛津的课程随便学。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都可以通用。

(二)从“翻转课堂”思考未来型教师

前面提到“未来型学校”,那“未来型的教师”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将来某一天,大家都去慕课平台选“名校教师”、“名师课程”那是不是意味着大多数教师都可能会“失业”呢?毫无疑问,当代教师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我们只有未雨绸缪,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术积累、师德师风,才能做到不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翻转课堂?碜狱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21.html" title="英语论文" target="_blank">英语中的?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简单说来,翻转课堂就是指在网络条件下,教师在课前提供以诸如“微课”等形式的视频供学生观看,学生在课前完成视频教学内容的学习,完成第一次的知识内化;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建立探究式的学习环境,跟学生一起协作答疑、讨论互动,学生完成第二次的知识内化。传统课堂中,老师上课讲授知识,学生课后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知识;而翻转课堂上,学生在课前就完成了教学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教师答疑,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从“翻转课堂”这一当下热门的课堂模式下,我们不难想象,未来型教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分享精神。在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大形势下,教师需要把自己的教学视频、教学设计等资料放在互联网上,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分享精神。当然,随着“共享经济”的日趋成熟,相信相关的鼓励政策也会更加完善。2.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前教学活动的策划师,设计师;课中学生讨论时的聆听者,主持人;课后学生巩固知识时的客服人员。总之,未来型教师绝对不是一份轻松的职业。3.熟练掌握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如微课制作软件,视频格式转换软件,总之与数字化相关的各种最新最前沿的科技。

(三)“未来型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1.自主选择的能力。未来的学生虽然有了更便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同时也面临着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海量知识库里筛选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利的知识将是他们需要学会的。2.自我控制的能力。大量的在线学习和课后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合理分配自己课外的学习时间。3.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学习,而不是依赖教师手把手的教授,这也是未来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

三、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远程网络互动教室、手机互动教室的建立

传统的教室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了。在未来的远程互动教室里,校区、校际、国际间的远程音视频实时授课可以很好的帮助实现资源共享。手机、Pad等移动设备将成为师生教学互动的重要工具。

(二)利用移动设备设计课堂

前面也提到,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附属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发现,要想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上集中到教师身上实在是很困难。现在比较流行的“phone stack(叠手机)”规定虽能控制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习惯,但他们仍有可能分心。那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摒弃“上课就不应该玩手机”的观点,让手机为我们的课堂服务呢?例如:现在有一些APP可以做到智能识别语音并判分。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手机给学生一个即时的英语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着手机进行练习或人机对话,最后APP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判分。教师可以给出即时地反馈。

(三)线上线下进行课程设计

随着大规模的在线学习课程和翻转课堂的发展,线下学习也不是一句空话。教师在进行整体课程设计时就需要将线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考查方式、监督政策等考虑进去,以期正真地达到“翻转”的效果。而学生课前已经有了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精讲的是什么?应该略去的是什么?课后应该巩固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也都需要我们进一步仔细的思考。

(四)收集反馈信息,和学生共建良好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直观感受是什么?有多少学生能做到自主学习?学生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能做好自己的选择吗?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需要跟学生进行反复的沟通。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数据分析软件等收集和分析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我们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共建良好的教学模式。

第13篇

【关键词】家长;教师;儿童幸福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12-0046-04

儿童幸福观是指人们对什么是儿童幸福的看法。有研究表明,儿童虽然有获得幸福生活的权利,但其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有限。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与教师的儿童幸福观是否科学。家长与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儿童,为其提供精神成长所需的教育支持,才能促使其幸福成长。

目前,国外有关儿童幸福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研究的内容也较丰富。多数研究将幸福感受与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考虑。例如,有研究将儿童的家庭结构、个性、气质等与儿童的幸福感受联系起来思考。Pauline Davey Zeece的研究显示,成人的帮助有助于为儿童奠定幸福的基础。而国内关于儿童幸福的研究尚不多见。涂艳国根据幸福汉堡理论提出,若要通过教育促进儿童幸福,一方面要让儿童感受到现在的快乐,另一方面要让儿童享有美好的未来,因此必须处理好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这对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儿童幸福观有一定启示意义。

教育是帮助个体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教育可提高个体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虽然研究者一直倡导要还儿童以幸福的童年,但对广大家长及幼儿园教师该如何看待儿童幸福的研究不多。为此,本研究从家长与教师的视角出发,对儿童幸福观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家长与教师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幸福认知、幸福预期、幸福评价和获取幸福的方式四个维度分别设计了家长和教师问卷,选取浙江杭州市4所甲级幼儿园的55名教师和65名家长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回收率为82.5%。其中教师有效问卷47份,家长有效问卷52份。回收的问卷通过SPSS11.0作统计处理。

研究者同时运用访谈法,对10名家长、5名教师和30名幼儿进行了相关访谈,还以参与式观察者的身份进入幼儿园,现场观察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家长接送幼儿时的各种情况,旨在进一步了解家长与教师在实际生活中对待幼儿的态度,探索幼儿幸福程度与家长、教师所持有的儿童幸福观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家长与教师对儿童幸福相关问题的思考

有没有儿童幸福观,有怎样的儿童幸福观,先要看家长与教师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思考的程度如何。

卡方检验显示,家长与教师对儿童幸福问题的思考程度没有显著差异。不过,从表1的调查结果看,家长对儿童幸福的思考程度总体上优于教师。系统或粗略思考过这一问题的家长占调查样本的61.5%,明显高于教师的48.9%;很少思考这一问题的家长仅占11.5%,明显低于教师的21.3%。这一差异值得教师反思。

2 家长与教师对儿童当下幸福的认知

卡方检验显示,家长与教师对儿童幸福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除了16.3%的家长和12.8%的教师认同传统的幸福观,即“多多学习,将来获得成功是幸福”外,其他家长与教师既看重儿童当下的快乐,也希望儿童拥有幸福的未来。然而,研究者在访谈与参与式观察中发现,很多家长和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有快乐的现在,又有美好的未来是幸福”的真正内涵,家长更期盼儿童未来幸福,教师则将儿童当下是否幸福简单等同于儿童当下是否开心快乐。

总体来说,儿童的生活由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两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在大部分家长与教师眼中,儿童当下的生活是幸福的,只有5.9%的家长与教师认为儿童当下的幸福程度一般。值得一提的是,有46.2%的家长认为幼儿的家庭生活非常幸福,可是在回答“你觉得在幼儿园里更幸福,还是在家里更幸福”的问题时,有53.3%的幼儿认为在幼儿园里更幸福,因为在幼儿园里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有许多好玩的玩具,可以跟着老师学本领,等等。

如表3所示,家长与教师对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幸福的事的看法比较一致。不过,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家长与教师在填写问卷时美化了自己的儿童幸福观,或者说家长与教师虽然自认拥有比较科学的儿童幸福观,但在践行时却存在种种问题。例如,许多家长虽然认为最幸福的事是“开心快乐地度过每一天”,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会选择牺牲儿童现在的自由快乐,送儿童上种种兴趣班,希望儿童“通过教育,获得稳定或成功的生活”。所访谈的10名家长均将自己的孩子送进至少1个兴趣班,5名教师均在幼儿园或者园外兼职担任兴趣班教师。

3 家长与教师对儿童未来幸福的预期

家长与教师对儿童未来幸福的预期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儿童当下生活的安排。卡方检验显示,家长与教师对儿童未来幸福的主观期望有显著差异。如图2所示,和教师相比,家长对儿童未来生活的幸福程度更乐观。有59.7%的家长认为儿童未来一定会幸福,而只有36.2%的教师认为儿童未来一定会幸福。有23.4%的教师对儿童未来幸福的可能性持中立或者否定态度。许多教师接受访谈时谈到,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因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常没有考试的压力。儿童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就不太可能像在幼儿园中那样无忧无虑,开心快乐了。

4 家长与教师对儿童获取幸福方式的认知

人人都想幸福,但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幸福的。能否得到幸福,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卡方检验显示,家长与教师对儿童获取幸福方式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家长更重视培养儿童合理的幸福观念,而教师更强调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幸福。对于学校教育能否带给儿童幸福,家长与教师的看法不一。许多家长表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考上一流大学是孩子未来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之一。教师则认为如果儿童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并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发展,那儿童将是幸福的,幸福与否和是否考上一流大学无关。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家长与教师的儿童幸福观均是从成人角度出发得出的。家长与教师在对儿童幸福的认知和对儿童当下幸福的评价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对儿童未来幸福的预期和儿童获取幸福方式的看法上有显著差异。虽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与教师均持有较科学的儿童幸福观,但研究者在访谈与参与式观察中发现,家长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均存在种种问题。家长与教师有必要在科学儿童幸福观的指导下,真正践行让儿童更幸福的教育。

1 树立科学的儿童幸福观

调查结果显示,成人尤其是教师对儿童幸福的理解大多是从成人角度出发的,几乎不考虑儿童的感受。例如,在访谈中我们发现,80%的幼儿认为自己最开心的事是能够自由自在地玩耍,并且有小朋友或者父母的陪伴。然而,只有5.8%的家长与2.1%教师认为“每天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儿童最幸福的事。家长与教师应该从功利主义与未来主义的教育怪圈中走出来,从儿童的角度看待儿童的幸福,真正从儿童本身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出发,让儿童感受到幸福。所谓幸福教育,就是将幸福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的价值追求的教育。对于儿童来说,不受任何限制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去,才是最大的幸福。幸福教育可以为儿童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可以让儿童在教育中感受到幸福,在幸福中获得教育。

2 践行科学的儿童幸福观

家长与教师要注意在实践中践行科学的儿童幸福观,实施幸福教育,做到知行合一。例如,我们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看待儿童的幸福,会发现体育活动可以让儿童获得感性的幸福体验,即让儿童体验到生理上的,德育可以帮助儿童奠定获得幸福生活的人格基础,和谐的人际关系则是儿童收获幸福的主要途径。

儿童天生崇尚自由,乐意亲近自然,最不愿意被束缚。然而,现在许多儿童被成人整天关在房间里“学习”,自然渐渐离他们远去,感性的幸福体验也离他们越来越远。洛克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家长与教师应考虑多组织儿童开展体育活动,以帮助儿童积累感性的幸福体验。参加体育活动,不但可以让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奠定人生幸福的基础,而且可以让儿童在运动中不断体验到身体解放带来的感性幸福。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金生铉认为,“幸福生活是道德高尚的生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丁斯也认为,“美德的魅力、人格品性能够增进人的幸福感”。洛克明确指出,“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因此“要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学前教育当然不只是追求让儿童获得愉快的生理体验,而是更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儿童品德高尚,为儿童奠定获得幸福的人格基础。品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把抽象的道德理念用具体、生动、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儿童,以促使儿童的人格品质健康发展。

第14篇

关键词:校长;专业精神;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2-0021-04

校长,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除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有着自身鲜明的专业个性和办学主张。或者说,办学校就是办一种个性鲜明的文化,文化需要扎根,扎根的文化需要长期的培育,扎根的学校文化呼唤校长的专业精神。这种精神,是引领也是一种能量,有了这种精神,学校就有了发展的后劲和动力,也有了不断走向卓越的希望和可能。

从某种程度上讲,校长的专业精神可以理解为“三个力”,即职业理解力、职业专注力和职业创新力,可以说,这三种力是构成当代校长专业精神的基本素养,也是校长的职业追求和生命价值所在。

一、职业理解力——校长专业精神的基本素质

校长的专业精神首先表现为对职业的理解力,这种理解需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校长不能像一般教师那样理解教育,除了实践层面上的认识和研究,更需要在思想和观念上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思想和决断,直接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和走向。从这一层面上讲,校长的思想认识和理念信仰,是其理解职业的关键和核心。

校长需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校长的职业要求。一个教师,接下了一个班级,一个校长,接下了一个学校,这是社会的重托,更承载着数千个家庭的希望。这足见校长身肩的使命有多艰巨。如若不辱使命,校长定当忠于自己的职业,并以强烈的职业感和使命感,誓与职业共命运,誓以毕生心血投身于教育事业。

校长要有大气度和怀。教育情系社会,自然也就多为社会诟病,教育上、学校里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引发社会的热议和质疑,校长承受的压力和指责是可以想见的。作为校长,要充分认识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一种大气度,一种怀,积极平和地应对各种非议。因为热爱教育,所以受得了被“教育”,因为选择了教育,所以不怕被“教育”,因为投身教育,所以不会理会自己所受的误解和非议。这是校长专业精神所必需的一种素养,也是专业精神的一种境界。

理解教育需要尊重教育,坚守教育规则,永不失教育人的本色和追求。理解教育不等于知道教育,或者说知道的教育并不一定是真正理解的。当前,很多校长对素质教育理念了如指掌,谈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面对学校自身发展,依然还是过去那一套传统僵化的应试体系,这是一种对教育极不负责的态度和行为。对于教育理论,一些校长虽知道,并熟记成诵,但却没有理解和内化,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和追求。究其原因,主要受制于当下一考定终身的功利化教育模式。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一些校长总觉得还是自己原来的那一套管用,如若考出高分,还是题海战术奏效。所以,从根本上讲,这些校长还是打心里抵制和排斥素质教育的。当然,也有很多校长对教育应该怎样做是有深刻理解的,也愿意遵循教育规律,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但在当下全社会都在要“质量”的情况下,他们是不敢冒这个险的。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办学是一个慢的工程,短暂的素质教育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甚至会出现暂时的“滑坡”和“倒退”。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遭受社会批评和指责,背负成千上万家庭的控诉和骂名。这样的罪责学校和校长承担不起。于是,很多校长便在现代和传统,素质和应试的中间地带艰难穿行。其实,做教育,办学校,本身就要经受起社会和舆论的监督,甚至质疑和非议。校长的专业精神,需要以民族的使命感去创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并促成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也需要宽广的胸襟和智慧去面对社会的干预,化解各种教育问题和矛盾,让教育永葆自己的本色。唯有如此,校长才不辱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教育是什么?关于教育的命题和诠释有很多很多,但无论作何界定和理解,其中“人”一定是教育的核心,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一切都是促成“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唯一价值和目标诉求。校长的职业理解力,需要把所有的关注点投放到学生身上,施行的一切理念和对策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将学校办成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作为校长,要能立足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未来去定位学校发展。学校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关键,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学校不可能在学生有限的学习生涯中教给他们所有的知识,更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生活能力。学校教育是给孩子搭建一个阶梯,一个可以通往人生未来之路的阶梯。未来,学生还是要靠自己去学习去奋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学校教育能够给学生的,而且必须给学生的是他们能够带得走的能力,包括认知世界的方法,求实的科学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顽强的奋斗意志,坚定的生活信念……学校教育不是包办学生的发展,而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不是简单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唤起学生自学自育的意识,并形成自我成长、自觉成长的习惯。

二、职业专注力——校长专业精神的核心品质

专注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和力量。一个人,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一定的专注力,专注力是走向深入的保证,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一个校长,若要办好学校,必须要有很强的职业专注力。有了专注力,就有了学校办学思想的持续深入和有力推进,学校也就很容易取得进步和发展,并走向应有的成功。相反,校长一旦缺乏专注力,纵然智慧超群,能力卓著,也很难有大的作为和建树。龟兔赛跑,输赢泾渭分明,显然不在能力上,而在于龟的坚持和专注,纵然兔子有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散漫与懈怠永远与成功无缘。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专注成就未来。办学校,做教育,专注力是校长专业精神的核心,也是校长的最可贵品质。校长有了职业专注力,学校就一定会有希望。

校长的职业专注力,表现在立足于学校发展,心系学校发展。校长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围着学校转,都围着学生的发展转。校长是属于学校的,校长的全部身心都要放在学校上,急教师所急,想学生所想,做好师生服务,并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师生的发展。当然,学校教育应当是开放的,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职业专注力并不是要求校长每天都把自己圈在学校里,相反,校长要主动走出校园,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要能够以开放的胸襟,听取社会的声音,盘活社会的资源,并善于从社会中汲取各种养分来更好地促成学校的发展,这也是一种专业精神的体现。

职业专注力也是一种学习力。办好一所学校,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下,在社会普遍关注教育,并对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对校长的很大考验和挑战。这就需要校长有很高的眼界和专业素养,这种眼界和素养从哪里来,首先在于学习。校长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和研修,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当然,与其他学习者一样,校长的学习有着特别的要求,校长是实践者,不是理论家,校长的学习既要关注方向性的教育理论,也要注重选择切合本校实际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主张。校长的理论和观点不是简单的背诵和识记,而是自身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提升。这种在不断学习中,在自我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和观点才是有力量有价值的,也才能站得住、行得通。当前教育界,不乏校长理论家,但凡谈及教育,无不口若悬河、意气风发,但学校教育却是另一番景象,无论管理还是教学与一般学校并无两样。原因在于,学习上只注重各种理论的皮毛和条条框框,即便领会一些理论的精髓,也很少关注学校、立足学校去消化和应用这些理论。还有一些校长学也学过了,做也做过了,但就是没有长期坚持下去,缺少持续专注和投入的毅力,最终也是真经难求,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比如,多年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已蔚然成风,但能够取得成效的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在于,这些学校只是打着学陶研陶的旗号,装点一下自身素质教育的门面而已,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上,却根本不见陶研的影子。也有的学校确实用心学习和实践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但依然收效甚微,归结起来还是学习得不够坚持不够投入不够专注。南通二窎中学、河北邢台实验学校这两所学校创办之初,就以学陶研陶为学校的教育文化和办学追求,矢志不渝地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不到十年,这两所学校便从全市(县)倒数一二名的薄弱学校,一跃跻身为位居全市(县)一二名的一流名校(各项数据),这不能不说是坚守的力量,是专注的力量。

职业专注力,从社会学上讲,也是一种抗干扰能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姿态万千、纷繁多样,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功利习气挑战着人们的意志和信念,身处其中的校长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干扰甚至诱惑,没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和专注力,是很容易为社会左右的。作为校长,作为一个有专业精神的校长,应该有防腐拒变的能力,能够自觉抵制社会各种不良影响,竭力保持教育的纯洁性,办纯粹的教育,办纯粹的学校。

三、职业创新力——校长专业精神的独特气质

人才的创新呼唤教育的创新,创新的教育是当代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从这一层面讲,校长的专业精神必须关注职业创新力。

一个人的创新力包括两个方面,即职业思考力和实践探索力。创新源于实践,实践得益于思考。思考是一切行动的起点,校长的职业创新力必须首先以思考力为基础,通过思考力获取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无论是校长,还是一般老师,思考力永远是个人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品质,思考意味着一种积极主动,思考也创造了将问题深入的可能,思考是一种问题的决断,思考更是打开另一种视角的钥匙。可以说,有了思考力,校长的职业就有了不断丰富不断提升的空间,学校也就在不断的开辟中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校长的思考力,是一种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其他职业一样,学校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对于学校,从思想到实践,从管理到教育,既有其存在的优势和价值,也存在发展上的弊端和欠缺,尤其是当学校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后,亟需在办学理念和行为上作出新的调整,以进一步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校长的思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发现和应对学校上升阶段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这是很见校长功底的。

校长的思考力,考验校长的甄别和辨析能力。在当下教育学术极其自由的环境下,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纷至沓来,可谓是风起云涌、漫天飞舞,各种观点纷繁多样、莫衷一是,是非良莠杂融其间,让人眼花缭乱,很难区分真伪好坏。作为校长,必须要有清晰的教育思维,并能够作出正确的辨析和甄别,从中选取科学的思想和理念进行学习、改进和完善,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建设学校,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校长要善于思考和设计多种实施方案,需要在纵向的历史比较和当代的横向比较中,确定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一个民族有了思考力和反思精神,就会少走弯路,同样,一个校长有了思考力和反思精神,学校就一定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校长的思考力就是学校自求解放、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学校创新思路突破瓶颈,实现学校新的生长和超越。

校长的思考是有高度的,也是有深度的,校长要着眼于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来进行筹划和思考,这种思考不仅关注学校的当下,更关注学校的未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绿色质量。他需要从生命的高度去思考教育问题,谋划学校的发展,设计学校的办学思路。校长满心想的是学生,努力创造的是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这种思考是极具力量的,也是极具考验和难度的。

办好学校,办好一所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学校,需要校长有较强的实践探索力,要能够在别人没有涉入的领域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要完成这样的历史剧变确非易事,需要校长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因为尝试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果敢和勇气。对于校长来说,尝试和探索一种新的办学路径不仅要付出很多心血和智慧,更会有失败的风险,实验一旦失败就会直接影响校长的声望和地位,保守者一般都不会触及学校原有的传统和模式,只求明哲保身让学校在来时的路上原地踏步走。只有胸怀教育抱负的校长,才会“舍生取义”,坚定地奉行自己的专业精神,投身于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这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教育改革和实践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几乎超过其他所有职业。对于一所学校,改革从哪里开始?怎样改?改革的命脉在哪里?怎样改可以带动整个学校教育的跟进和突破?这些都是校长要考虑的,也是校长必须吃得准拿得稳的问题。为此,校长对教育改革一定要谨慎,在做出任何一项改革前,需要好好做一番调查和研究,需要同专家和自己的团队作深入的探讨,唯有如此,校长的教育实践和探索才可能是切实的、有效的,校长的创新实践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专业精神是当代校长的立校之本,也是引领师生不断走向高位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了校长的专业精神,学校就有了思想,有了灵魂,也有了自己的文化根脉,学校就能够办出纯粹的、适切的教育,办出孩子们喜欢的教育。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Headmaster’s Pursuit

WANG Ji-min

(Huashi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Jiangyin 214421, China)

第15篇

1.从教学模式上看,“Intel未来教育”培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2.从教学方法上看,“Intel未来教育”培训采用范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它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即让学生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典型范例中,主动获得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借助于一般原理和方法进行独立的学习。而问题教学法是贯穿在整个“Intel未来教育”培训的全过程中的,培训教师的所有创作都是围绕着单元计划中的单元主题和问题来进行的。同时在培训中我们反复地强调受训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以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也就是问题应当比知识更多,而不是相反。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的最有价值的成果恰恰不是用现成的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和深刻的新问题。”

3.从教学原则上看,“Intel未来教育”培训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每个学生都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而教师仅仅充当的是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这真正实现了:多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点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点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多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多给学生一点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4.从教学环境构建上看,“Intel未来教育”培训通过教法研讨、头脑风暴等环节建立了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一个人都不会害怕发现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火花而无需压抑,从而提高师生对那些用不同于传统方式来观察和思考的学生的容忍度,建立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