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

传统文化的兴起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文化的兴起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统文化的兴起

第1篇

【关键词】传统色彩文化;企业形象设计;企业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色彩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象征意义具有重要地位。传统色彩文化在当代平面设计中保持着较强的活力,被广泛应用到平面设计中。企业形象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种,其通过图像、文字和色彩的组合,达到展示企业文化、宣传企业理念的目的。笔者以企业形象设计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色彩文化对企业形象设计的启示和应用,以揭示传统色彩文化对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传统色彩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色彩体系,主要观点有五色观、正色与间色、无彩色观等。中国传统色彩由五种主要色彩组成,分别是红、黄、青、白、黑,对应着五行的火、土、木、金、水,其中五色又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称为间色。五色与世界万物和文化相联系,并不断延伸,形成了中国人民特有的色彩观,并且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出现了无色体系。传统色彩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先人很早就开始了对色彩的运用,不仅为了美化生活,更是为了从事宗教活动。原始人以狩猎为生,动物的鲜血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刺激,引起了他们对红色最原始的崇拜。到了西周时期,由于礼制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正色和间色的概念,形成了红、黄、青、白、黑五种正色观。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文化派别形成了不同的色彩文化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色彩文化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国,裹挟着浓郁的异域风格形成了佛教色彩观。同时,儒家思想注重伦理,将色彩与人伦、礼制、仪式相结合,赋予色彩伦理、宗教、等级等丰富的内涵。道家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善用黑色和白色,以体现自然之美。佛教融合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色彩文化,并且对我国服饰设计、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企业形象设计是表现企业理念、企业行为的视觉体系,是企业文化和思想理念的最直观表现手法,是企业形象传播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企业形象设计作为企业宣传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重要性逐渐提高。色彩是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载体,整合色彩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色彩文化内涵赋予到企业形象设计中很有必要。

(一)红色系的应用

红色在传统色彩文化中象征生命、活力与热情,寓意吉祥、欢乐与祥和,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红色是传统色彩的代表,广泛用于各种喜事中,现代社会人们仍在嫁娶、节庆、生日中大量使用红色,可见对其的喜爱程度。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红色也被广泛地应用。以中国银行的标志为例,它以红色的古代钱币造型,表明企业业务与钱币有关。标志造型的外部是古代钱币的样式,内部是汉字“中”,红色象征中华民族,与国家概念对应,古代钱币的造型则非常鲜明地表现出银行的业务内容,传统色彩和传统图案的搭配,使得中国银行的企业标志极具更明确的指向意义,寓意深刻。中国银行标志将传统色彩融入企业形象设计中,自然地展示了企业的形象。

(二)五色观的应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便提出了自己的五色理论,五色观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五色又被称为正色,饱和度较高、色彩鲜明。因此,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对五色的应用实例非常多。相近颜色或互补颜色形成色彩、面积和位置的对比,能够塑造出鲜明的色彩感染力。五色观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多有体现,几种原色较常被使用。如我国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两只金黄色的凤凰呈现出展翅高飞、鸾凤和鸣喜相逢的形象,表明香港凤凰卫视意图打造成媒体王者的形象,与黄色象征的尊贵、华贵相呼应。凤凰代表着中华民族,寓意吉祥圆满,黄色代表华贵,两者的组合表现出凤凰卫视希望自己有更广阔的发展这一企业愿景。

(三)无彩色系的应用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善用黑色和白色,以无彩色系诠释世界的色彩缤纷。无彩色系的色彩文化也可以运用到企业形象设计中。当今社会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眼花缭乱的色彩会令人审美疲劳,将无彩色系运用到企业形象设计中,可以避免形象同质化,给人以形象鲜明的感觉。无彩色系的色彩理念运用到企业形象设计中,摆脱了原有色彩的属性束缚,表现出更为自然、淡雅的美感。在企业形象设计中运用无彩色系,可以利用面积小、纯度较高的色彩,突出无彩色与彩色的对比,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华夏银行的标志(黑色版),是由黑色的龙形和中间的古代钱币的方孔组成的图案,中间的空白则是“China”的首字母C,龙形与华夏民族相呼应,黑色的龙形和字母C共同寓意了银行名称。这种黑白色的无彩色系表现手法巧妙地表明了企业的形象,加深了用户的印象。

(四)色彩心理的应用

传统儒家思想较为重视色彩的象征作用,有不少利用色彩的视觉效应助推其思想传播的事例。同样,色彩的心理效应也可以应用到企业形象设计中。儒家思想认为五色观中的正色象征高贵,间色则代表卑微。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色彩学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效应也多有体现。企业形象设计重视正色的使用,同样也会使用间色。如天福茗茶以绿色为底衬托白色的文字,绿色与茶叶的颜色遥相呼应,代表着生机与希望,与茶叶的清香气息非常相符,清新的颜色配合醒目的文字,让人对企业的茶文化内涵一目了然,具有明显的心理感染效应。

(五)色彩情感的应用

色彩的情感表达是指其与图形相互配合,共同表现情感的方式。儒家思想重视色彩的情感表达,赋予色彩独特的意味。企业形象设计中,色彩常参与图形搭配,以充分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在重视色彩的情感表达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材质与色彩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情感,更具时尚气息。中国联通以古代盘长纹饰为原型,以红色的线条构成的盘长表达企业形象,盘长寓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表现出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通信网络。企业标志中用盘长构成了两个上下相连的红心,用红心表达企业的真诚服务、与顾客心连心的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同时宣传了联通的品牌和形象。这种将传统色彩和传统图案赋予时代意义的设计方式,有利于传统色彩文化更加顺畅地进行情感表达。

三、传统色彩文化对企业形象设计的意义

传统色彩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企业形象设计对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而言非常重要,色彩作为视觉表达工具之一,合理运用对企业形象设计而言意义深远。

(一)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人们被海量信息和高科技产品包围,可能会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失语的尴尬。当代人有必要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企业形象设计中融入传统色彩文化,不仅有利于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有利于丰富企业形象设计的表现风格和手法,特别是在设计中对传统色彩观念进行加工、改造和再创作,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观念。这样能够赋予传统色彩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深化企业文化内涵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生活品质也逐渐提升。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习惯商品经济下的商业宣传,以商业的角度看待商品。企业形象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文化和态度,是企业宣传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够在企业形象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加深企业的文化内涵,弱化商业形象,更易被人接受,达到宣传的目的。设计师设计企业形象时,更需要挖掘企业的内涵,寻求传统文化与商业内涵的平衡点,以合适的表现手法和风格,达到体现企业文化内涵的目的。

(三)创新企业形象设计

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企业若想从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企业形象设计,增强企业文化的表现力,突出新意。因此,仅将传统色彩文化融入企业形象设计中是不够的,需要对传统色彩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其符合现代文化内涵和审美标准。设计师应在了解企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色彩文化,通过加工、改造与创作,找到传统色彩文化与企业形象设计的契合点,将两者融合,达到统一。传统色彩文化为企业形象设计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观念、表现手法和技艺,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于企业形象设计中,并经过一定的再创作,达到展示与宣传企业文化内涵的目的。

结语

传统色彩文化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形象作为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在设计时将传统色彩文化纳入其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是对企业形象设计的促进和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设计师更应该将传统色彩文化创造性地运用于企业形象设计中,以增加企业形象的文化内涵与理念深度,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燕.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对企业形象设计的启示[J].新闻界,2009(3).

[2]于丽峰.色彩心理效应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建筑,2012(3).

[3]赵美川.浅析图形与色彩在传统商业招幌设计中的作用及其现代运用[J].大家,2012(12).

[4]吴桢.传统色彩文化对企业形象设计的启示与合理借鉴[J].大观,2016(7).

[5]张赛娟.现代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的民族化及其应用研究——以国银品牌形象设计为例[J].美与时代,2010(11).

第2篇

金融固然归根结柢是一种信用关系,但是“金融”这种信用关系所要求於一个 社会的道德基础的条件却比一般信用关系强得多。托宾(James Tobin,诺贝尔经济 学奖获得者)在为《新珀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撰写的“金融”词条里说∶一张 借据,仅当它进入流通领域时,即被债权人拿来当做“信用”转让给第三方时,才 具有“金融”的意义。在韦伯( Max Weber )的论述传统中,金融,尤其是现代信 息技术基础上的股票カ场这样的金融活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大众参与”的过程。 在这里,我把“大众”定义为超越了“私人联系”所能维系的竤体的规模。与托宾 的定义一致,当我们考察一张借据能够成为一项“金融工具”的前提时,马上会注 意到金融与“信用一般”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传统社会里相当常见的借据,只要求 借贷方对出据方的信任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而且经常仅仅依癠於私人联系(血缘、 地缘、业缘);在大众参与的金融过程中,出具这张借据的个人的信誉,对多次转 让以后的债权人而言几乎没有甚么意义。没有谁会因为不认识一家企业的老板而拒 绝购买普遍被看好的该企业的股票(尽管许多人会因为认识那家企业的老板而购买 该企业的股票)。金融过程所依赖的,不再是几乎每一个能够生存下来的社会的道 德传统中都具备的人与人之间的“私人信任关系”(即建立在上述私人联系基础上 的信任关系),而是必须依赖於“非个人”( super-inpidual ) 的、“超越私人联系” 的,被哈耶克 (F. A. Hayek) 称作“抽象规则”(abstract rules) 的那种制度。 这种制度 在韦伯那里被称作资本主义的“支撑体系”(suppportive system),包括独立的审计和 会计系统、独立的司法与法庭抗辩系统, 以及使“自由契约制度”(free contracting)

得以有效的其他种种制度。事实上,当我们(跟著韦伯)如此重视资本主义制度的 “可计算性”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支撑体系”的超越私人 联系的性质,如果不是因为这种“非人性”的制度里的“铁面官僚”的冷淡,无情 地排除或极大地减弱了那些时刻包围著我们的、无孔不入的“私人联系”的影响, 那么资本主义的“可计算性”就难以存在。

让我从股票交易中提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上面的论点。在美国流行的网上 股票交易商当中,明确地规定了所谓“跳一价位”(stick up)制度。就是说,当股 票交易的委癠方向方发出交易指令时,如果指令是“卖空”,那么方只能 在カ场价格从下降过程中停稳的某个价位再跳上一个价位时执行委癠方的指令。跳 一价位的规定是为了防止股票カ场在高度不稳定期间被短期炒家炒到崩盘的地步, 因为从理论上说,卖空股票的数量可以无限大地超出股票发行的总量。当股票从一 个过高的价位下滑时,往往引发“雪崩效应”,手中执有股票的人会争先恐后卖出 股票,而原本没有股票的人,出於投机,会大量卖空股票。跳一价位的规定使得卖 空行为相对於原本持有股票而现在卖出股票的行为而言,处於劣势。例如当 IBM股 价一天之内从105美元下滑到100美元时,如果中间没有停顿,那么在跳一价位规则 下,卖空方基本上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损(如果股价跌到 100 美元以下才停住并 且反弹到100美元, 那么按照“随行就カ”market order 指令执行的卖空就会造成亏 损)。

跳一价位规则也许或者肯定对社会整体而言利大於弊,但是它所要求於社会的 道德基础是甚么呢?我还是想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要求。在跳一价位的规定下, 委癠方事实上只有两个选择∶(1)向方发出“随行就カ”指令。在该指令下, 委癠契约关系规定,方必须“尽最大努力”(best effort)为委癠方卖一个 好价钱;(2)向方发出“限定价格”( limit order )指令(当然包括“止蚀限 定价格”)。在该指令下,方要么不卖,要么只在委癠方限定的价格以上将股 票卖出。对华尔街的许多股票及其期权(options)而言, 价格在一天之内的变动可 以大大超出1%的幅度,例如计算机业三巨头之一的Dell,其股票常常在一天之内变 动10%左右。最近的例子是1998年1月11日,在一分钟走势图上显示,Dell从85美元 几乎不停地跌至79美元,然后再上升到 87美元。与此同时,Dell的期权价格,以一 月份到期的85美元出售权为例,则毫无停留地从2.5美元上升到6美元再下跌到 2 美 元,一天内的变动幅度几乎达到 300% . 熟悉香港股票操作制度的读者会注意到, 这正是股票交易人谋私利做“老鼠仓”的大好时机。仍以 Dell为例。如委癠人 发出的指令是“随行就カ”购买一月份85美元出售期权,那么人完全有理由按 照当日最高价格6美元为委癠人“买进”期权,而实际上自己以例如当日行价3美元 买进再转让给委癠方,获利 100% .如果委癠人发出的是卖空指令,那么在跳一价 位规则下,人仍可以在当日的较高和较低两个价位上自己卖空,然后把那些在 较低价位上卖空的股票“转让”给委癠人(即在低价位上买回并在同一价位上借出 该股票给委癠人)。尽管有详细的规则禁止人这样做,但由於监督成本太高, 委癠人事实上很难知道自己的指令是在哪一个价位上执行的,除非委癠人能够看到 交易当天“场内专家”(specialist,或market-makers)的交易记录。我在香港曾经听 一位交易所的朋友说,香港交易机构里几乎人人都有“老鼠仓”。这或许是夸大的, 但离现实应当不会太远。另一方面,以我个人多年的经验,美国的网上交易员,至 少那些著名的互联网交易公司 , 不太可能做“老鼠仓”。 所以我相当放心地发出 “随行就カ”指令,并经常於事后得知成交价格比我期望的更加理想。这个例子说 明,跳一价位规则或任何金融制度,其事实上的有效性常常主要依赖於规则执行者 的道德自律,在监督成本高昂的场合尤其如此。 这也是诺斯( Douglas North,诺贝 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所说的“第一方监督”(the first-party enforcement)。

第3篇

第一:企业文化理论定位在外在表象而非内在本质;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定位在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第三:企业文化功能定位在战略之外而非战略之中。

企业文化人人可以谈,也人人可以做,但不是人人可以懂。

要真正懂得企业文化,需要相当高的悟性。这个悟性,不是人人都天生具备。

这个悟性有无,区别就在于老子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能够理解这句话的,就是有悟性。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就是没悟性。

企业文化是日本人实践,美国人发现的。日本人懂得道,但美国人不懂。美国人只看到企业文化的外在表象,却不能理解企业文化的内在本质。因为西方思维里没有道的概念,因此美国人天生缺乏这种悟性。

美国人把企业文化描绘成一个管理工具。工具是有形的,因此通俗直观。工具是有用的,因此广受推崇。企业文化因此而流行起来,随着其他西方管理理论,一同进入中国。中国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发挥,给出了企业文化的“总和说”,“洋葱说”,“积淀说”,“现象说”“同心圆说”。企业文化的定义五花八门,据说有几百种以上。事实上,至今没有一个企业文化的标准定义,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理解的企业文化。为此,还形成了很多流派,如定性派,定量派,实战派,经院派,领导力派,文化力派,解构派,集纳派。每个流派都声称自己正宗,地道。八派之外还有大量的观点鲜明、自成一体的专家学者。门派众多学说林立现象的存在,本身就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定义和理论,都没有进入问题本质,只是在外围打转转,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各执己见各执一词。

无论是哪一门哪一派,都是在企业文化的外在表象上做文章。因为他们不懂得道,因此这些定义都脱离了企业文化的内在本质。这是传统企业文化的第一个根本性定位错误——企业文化理论定位在外在表象而非内在本质。

什么是企业文化的内在本质?懂得道的人不言自明,不懂得道的人永不理解。这个内在本质是说不出来的,不可描绘的,无法比喻的。如果说出来了,看得见了,听得到了,那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内在本质,就与传统企业文化理论学说没有什么两样。直截了当地说,传统的定义都不是真正的定义,只是各自对其外在表象的一种描绘语言。既然是描绘语言,就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都是源于各自的见闻和理解。企业文化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定义和统一模式。每个人的理解和表述都是正确的。世界上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所谓的企业文化权威泰斗。在企业文化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可以说,人人可以做,人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表述,差别只在于悟性高低,道行深浅。

企业文化的外在表象,被概括为四大层面:理念层,行为层,制度层,形象层。对于这个理论体系,很少有人提出质疑,是最为公认的一种理论学说。无论是什么门派,都无法逃避这个理论学说的影响。所有的企业文化实践,包括企业文化诊断、评估、设计、提炼,编写、宣贯、建设、变革等等,都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学说体系上。

这就导出传统企业文化的第二个根本性定位错误——企业文化建设定位在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把企业文化定位和理解为表象的东西,必然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只是表象的构建。设计一套企业文化体系,编制一本企业文化手册,再建造一组企业文化形象,继而宣贯落地深植,这就是传统企业文化的基本路径。诊断、提炼、编写、宣贯、落地、走人,形成一个古典套路。殊途同归,换汤不换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什么门派,最终在操作上都是同一个模式。理论学说上这一门攻击那一派,无非是为了标榜自己争夺客户的狗咬狗而已。

这些套路和模式所构建的企业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企业文化变成了一个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不可动摇和怀疑的教条。因为所有专家大师都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观是不可更改的,一劳永逸的。一旦提炼表达出来,那就是天条,绝对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把外在表象当作内在本质,把企业文化活的机制阉割了,扼杀了,窒息了,灭绝了,还美其名曰长期坚持恒守信念。

无论把企业文化当成什么,比喻什么,都不能忘记一个“活”字。如果是水,应该是活水。如果是鱼,应该是活鱼;如果是佛,应该是活佛。如果是空气,应该是新鲜流动的空气。总之,企业文化是一种活的灵魂。只有活的灵魂才是真正的道,任何固定下来的都不是道,而是道的外在表象。道永远都是活的。企业文化的生机活力,在于时时面对企业经营实际问题。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企业文化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犯了根本性的错误。绝大多数企业文化建设,都是给企业构建一个企业文化体系,却没有培育一个活的机制。鱼是有了,却是条死鱼。很可能是条人造鱼,充气鱼,木雕的鱼,纸糊的鱼,甚至是一条臭鱼、烂鱼、毒鱼、假鱼,鱼下水,鱼骨头。企业自己没有学会渔的本领。

什么是企业文化活的机制?所谓活的机制,就是企业文化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作用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环境条件。企业文化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发展,进而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通俗地说,企业文化必须有自己合适的土壤。现在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完全脱离了这个环境条件基础。不顾企业内外环境条件,人为设计制造一套体系,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水土不服的,既不能生存发展,更无法发挥作用。把企业文化孤立化,绝对化,固定化,教条化,都源于西方机械思维方式。所以,企业文化建设要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全面联系动态地考虑和解决问题。不能脱离企业环境条件,孤立地搞企业文化。可以这样说,企业文化依赖于活的机制。或者可以直接说,企业文化就是一种活的机制。

企业建设企业文化,不是为了变身为文化事业单位,而是为了实际应用,是为了解决企业经营实际问题的。体系完善了,手册出来了,企业文化建成了,怎么运用到具体实际当中?咨询公司专家大师只有一个答案:宣贯落地深植。但是,很多具体措施,都没有落实到关键问题上,即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这就是传统企业文化的第三个定位错误——企业文化功能定位在战略之外而非战略之中。有人提出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有人提出企业文化是战略的战略,也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关系,不是在前就是在后,不是在左就是在右,不是在上就是在下。没有看见有人说过,企业文化就在企业战略当中。事实上,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应该是一体的,而不是二元的分离的。凡是与企业战略割裂分离的,都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而只是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战略有效匹配互相协作,才能为企业经营实际做好服务。企业文化长期被边缘化,形式化,表象化,剥离化,都说明了这个定位错误的存在。不少企业只是在口头上重视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结合,却没有在体制机制上予以保证。没有体制机制保障,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结合就是一句空话,企业文化不流于形式也必然是个神话鬼话。

总而言之,回顾几十年来国内对企业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归纳起来就是这三个根本性的定位错误。正是因为建立在错误的定位基础上,所以才导致了理论的荒谬和实践的荒唐。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是否真正理解了企业文化的“道”。很多人把理念价值观之类的理解为道,制度行为理解为法,具体措施理解为术,这是完全错误的,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道。理念价值观本来是道,但一旦被具体提炼表达出来,书写印刷出来,就不再是道本身,而变成是道的外在表象了。也就是说,那个写在手册里的理念价值观之类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道,而是道的表现形式。这个微妙的细微区别,划分的却是两种境界的天壤之别,云泥之分。很多专家大师权威泰斗,都没有弄清这个区别。真正的企业文化之道,是其内在的活的灵魂。这个活的灵魂,才是其深藏的,无形的,不竭的,永恒的道。企业文化活的灵魂,就是一切以企业经营实际为导向,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传统的企业文化,都把这个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忽略了。

现代企业文化,应该重新回到这个基本点上来。未来的企业文化面临两个变革任务,一是对外要现代化,也就是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和积极引导未来市场。二是对内要机制化,也就是要把自己变成活的机制,而不是僵死的教条体系。企业文化的现代化变革,首先就要解决这三个根本性的定位错误。第一,企业文化理论要定位在内在本质。第二,企业文化建设要定位在授人以渔。第三,企业文化功能要定位在战略之中。这就是多年思考和反思,得出的一个最终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企业能否顺利、持续的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还能提高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结合当前自身的实际情况,还需要适当地借鉴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思想,从中吸取教训。其中儒家传统思想对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企业需要积极以儒家的科学思想为导向,进行文化的相关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文化建设向着更快更好地方向发展。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并且对我国当代企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也会有不太合理的一面,这些缺乏合理性的思想则会对现代企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学习借鉴传统儒家思想时,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盲目学习,否则会给企业文化的建设带来严重的恶果。

一、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分别是精神层、物质层以及制度层,每一层次包含的内容不同,从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构成企业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具体包括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以及辐射功能等。所以基于企业文化的这些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会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以下对企业文化对企业所产生的各方面重要意义的具体分析。

1.有利于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当今社会,企业品牌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则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品牌建设。因为正确合理的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宗旨等,所以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名片,同时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促使企业在市场占用一席之地的重要法宝。企业文化的充分建设不但代表着企业的财富与智慧,而且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文化来吸引社会优秀人才的加入。此外,企业文化还能够促进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企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所以在当前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可以说充分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等于为自身企业的有力的竞争增加了砝码。

2.有利于使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得到增强企业文化是推进企业顺利发展的主要动力,它可以促使企业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能够帮助企业在相关决策上尽快达成共识。此外,企业的优秀文化还可以培养企业上下员工的职业道德,能够引导各工作人员在企业深化改革、调整利益关系时,正确处理自身与企业的关系,从而保证企业全体上下关系的和谐、稳定,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除此之外,企业通过自身文化的建设来实现对员工思想道德情操的界定,使员工的工作行为不断得到规范,还能够培养与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激励他们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内部向心力与凝聚力。

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管理经营理论与管理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企业对原有企业理论的总结与创新。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倾斜与保护来促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一定要正视目前的严峻挑战。因为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进步的内部动力与必备要素,而企业的成功往往与自身优秀文化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企业必须要准备好企业文化这一把利器,借助企业文化这一重要工具来推进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以及企业自身未来的健康发展。

4.有利于促进企业育才型领导的形成与培养企业领导类型分为好几种,其中包括权威型的、师傅型的以及育才型的。前两种的领导类型具有高度集中的指挥权与领导权,责任与权力集中于一身。过于集中性的领导类型往往凭借自身来进行相关决策的制定,而不考虑下级员工的创造性与其他意见,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几乎从不关心下属,或者很少顾及到下属的感受与想法。而育才型的领导与前两种恰恰相反,这一领导类型比较倾向于进行分权管理,自己与员工共同承担责任与风险,并且对下属也时常有很多体贴与关心。因此,育才型的领导类型能实现对员工的充分尊重以及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现代社会中育才型的领导会比较受欢迎,因为这一领导类型更能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顺利发展。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一般认为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该以人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人在企业所有资源要素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关心与尊重企业员工,有利于充分体现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并保证企业全心全意为内部员工服务的良好宗旨。总之,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对员工的重视,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只有真正做到人本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他们为企业未来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通过企业内部的团结一致来共同推动企业的进步,铸造企业美好的未来。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几乎是每个企业的必备工作内容之一,虽然企业文化的建立有着多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现代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仍存在很多不足,所以企业文化还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以下是社会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诚信缺失

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往往缺少诚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经常对内部员工以及鼓励仅仅重于承诺而忽视落实。企业对员工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企业很少兑现自己的承诺,言行不一,关于某些问题不能真诚地向员工解释,而是一味地隐瞒,这就不利于培养员工对自身企业的信任感。关于顾客,企业缺乏诚信主要体现在向顾客进行大肆的广告宣传与保证,但是却不能真正保证产品的质量,甚至很多时候产品质量或服务出现问题,并引起顾客的强烈不满。这些行为很难使顾客信任以及喜欢企业的产品,更不能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企业文化建设中忠诚度的缺失,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据企业联合会,我国企业由于缺少诚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近6000亿元。因此,企业诚信的缺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顾企业的充分重视。

2.企业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一些工作的重心,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往往并不能做到以人为本,这就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很难促进他们最高价值的发挥。企业不能落实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员工待遇方面缺乏公平。我国企业的决策一般会集中在企业领导与管理层身上,而且普通员工与企业管理者间的待遇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此外,在很多私营企业中还存在不尊重企业员工权利的问题,这就导致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厌恶甚至仇恨的情绪,员工会与企业相关决策对立,不支持也不遵守企业的相关规定。以上这一问题则造成企业员工严重缺乏工作动力、有些员工甚至会选择辞职,这就使企业发展缺少向前发展的动力,最终阻碍企业的顺利发展。其次,很难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包含对制度层文化的建设,这就涉及到了企业员工参与机制以及创新机制、晋升机制的建立。但是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中经常缺乏对以上这些机制的正确建立,这就很难实现工作人员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此外,企业要想发展则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工作人员。但是很多企业面对不够优秀的员工只是在抱怨,而从不给他们提供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员工学习、提高的机会不够,则直接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提高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此外,员工的自我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会造成人才的流失。最后,企业管理者对待员工方面有待改善。目前企业很多管理者过多地将重点放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但是常常对员工缺乏关心、尊重以及信任。他们只是关心这些员工为企业带来多少创利,但是很少用心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以及生活困境。要想成为有人格魅力的领导必须要以关心员工为前提,通过与员工真诚地沟通交流,用心去关心体贴他们才能真正得到员工对自己以及企业的认可,才能为企业不断努力。

3.违背持续发展的理念

随着我国前几年粗放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缺少经济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生态的不断破坏,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保护环境,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仍有很多企业为了谋取私利肆无忌惮地去破坏环境,这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中持续发展观念的缺失。这一问题导致企业不择手段的谋取私利,最终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三、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意义

经过上文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却存在多种问题,因此,加强传统儒家思想的运用,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第二则是可以让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其他方面得到完善。总之企业借鉴、学习传统儒家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将对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意义进行简要探讨。

1.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以及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重民”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同时也一直是我国进行国家管理与治理的重要思想。此外,“仁者爱人”也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一个主要思想,它的意思近似于“重民”,因为两者都是以人为本的意思。以人为本思想是指无论是国家统治者还是企业领导都必须做到以人为中心与出发点,人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国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进行国家治理,如此才能得到人们对自己的爱戴,才能营造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样一个企业想要持续不断的发展,并在其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前面已经提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理念的建立与落实,这严重阻碍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只有保证企业内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才能做好企业的相关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当代企业要继承学习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民”思想,并通过各项措施使这一管理思想得到真正落实。例如通过建立合理的工薪制度、晋升制度,为员工增加培训机会,增进与员工的沟通,尊重与关心员工等措施来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落实,最终给企业自身的进步创造无限的发展动力。

2.帮助企业树立及落实诚信理念

诚信的缺失是当前社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这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很难吸引更多的顾客,也不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诚信的缺失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必须要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企业只有认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正确看待诚信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改进自己,才能通过诚信来使员工服从,使顾客信任,从而实现企业的顺利发展。传统儒家思想中就很重视诚信,认为诚信是成为一个高品质、高修养人的必备条件,同时诚信也体现了我国的传统道德。儒家思想还把诚信看作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立国的根本并不是粮食的充足、武装的丰富,而是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信任。同样,儒家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信誉可以看作是人的第二个生命,如果缺乏个人信誉,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在社会立足,可见儒家思想将诚信看的多么重要。所以作为企业来说也需要特别重视诚信,在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遵守诚信原则,从而给自身的发展提供保证。例如企业在面对顾客时要做到童叟无欺,在面对员工时要信守承诺,在面对合作伙伴时要按照合同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态化发展

在生态被严重破坏,环境被污染的当今社会,企业要想取得社会的认可必须要摒弃之前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而是要树立生态发展观念。儒家思想中也很重视对生态的保护,例如儒家一直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指人与天地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此外,儒家把人看作是“万物之灵”,认为人类不可以违背生态平衡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社会企业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来进行生产,从而保证自身的盈利。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或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来指导自身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样有利于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企业仁义精神的培养

儒家传统思想中比较倡导“仁者爱人”,这一思想认为人只有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才可以称为是一个合格的人,所以儒家思想中把“仁”看成是体现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一个企业,假如想要真正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利益。此外,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在面对“利”与“义”的取舍问题,而传统儒家思想中向来推崇“以义取利”,所以企业在借鉴儒家这一思想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具有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意识,决不能通过恶性竞争来对其他企业造成不利。其次,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话需要顾及社会整体的利益。企业仁义精神的形成能够帮助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竞争的工作环境,还有利于行业有序竞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2]薛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8).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传统文化 重要性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随之扩大的则是企业竞争对象,竞争难度也越来越激烈。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企业通过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逐渐实现了本土化到现代化的转变。烟叶复烤企业正面临着机遇及挑战,但如果对国外的管理思想和经验完全照搬,没有自身实质性内容,是根本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难以在市场中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深邃的战略和管理思想,现代企业应充分借鉴本土优质文化,尤其是烟草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必须充分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将企业推向国际化。下面对其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应用阐述如下:

一 “以和为贵”注重人员协调

儒家常常奉行中庸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曾说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文化反对走极端和搞片面性。孔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还说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国家人伦关系的五个“达道”是强调和谐的前提,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个共生共存的也是最根本的人伦关系。如果将“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中管理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关系都可系统地协调。首先协调管理者与职工的关系;“和”则象征着和谐统一,也是中庸观所提倡的,因此在企业人员素质和人才观方面,儒家深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之源,都具有践履能力和价值自觉。在同职工关系上,管理者要将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贯彻到底,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搞好奖惩措施,则是“爱人”,经常与职工互动,解职工之忧,帮职工之难,则是“敬人”。从而职工也会投以辛勤工作付出,服从领导,关心企业发展,管理者和职工关系融洽。其次协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从“中庸”思想中体现了出来,企业的质与量都集中在外部,外部客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各个方面,如果企业管理中在管理过程中不能超越外部,则要学着去适应它、改造它,以此来取得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和谐。像企业生产元素供应商和竞争者,可称作外部微观环境,企业要将它们看成利益共同体,也是实现经营目标的直接对象,双方应和谐相处,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而不是无意义竞争。“中庸”思想中的“和,乃生存之道”正是如此。

二 “以义为先”重视社会效益

儒家文化的实质还具有道义文化和伦理文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厉害冲突。从而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以义为先的经营之道其深层含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追求利润是本能,只有利润充足,企业才能继续朝着预期目标前进,但企业也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货,属于社会组成中的一部分,因此,奉行“以义为先”的价值观念是企业追求利润的前提。孟子也曾说过,如果给予我的物质不含道义,就算是把整个天下给馈赠于我,我都不会碰其一毫,如果里面蕴含道义,即便一小文钱我都会把它收入囊中。儒家思想认为,追求道义和追求富贵两者并不矛盾,重要的则是该如何趋势矛盾。中国封建经济社会的企业主代表都会用“儒商”来形容,当今许多企业主让他人这样称呼自己。所谓儒商用最直白的语言来形容是不取不义之财,将商业道德摆在首位。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常常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现象,这时企业管理者在注重社会效益的不同,积极贯彻“以义为先”,为获取企业长远效益做好铺垫。在关注公众利益上基础上及争取自身利益,推己及人,互惠互利的原则和儒家的义利观不谋而合,儒与商的结合才是将企业往更高的战略高度上推进。

三 “诚实守信”树立良好信誉

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写道:“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信也可以为商业获得信誉,赢得口碑,招揽更多顾客,实现更大利益。“诚信之道”在企业管理中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首先,贷款信誉和减少融资成本都和企业自身良好的诚信信誉息息相关,融资者或贷款者可以利用自身良好可靠的诚信信誉来筹集资金,以此来扩大资源配置空间,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企业前进。其次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检验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经济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和竞争合作者中奉行“诚信之道”,就会避免各种经济纠纷,合作方法经济效益都能理想化。所以,可以说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则是良好的企业信用,也是其生存发展之道。

四、“自主创新”实现超越自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实现长兴不衰。创新不仅体现在方法,而且还体现在理论、产品、管理及制度等方面创新,只有对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超越自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企业而言,常用的思维方式主要有逆向思维、质疑意思、标新思维及发散思维等,联合缝隙思维与延伸思维等多种方式,不断累计经验,进而创造出符合自己企业的方法。就拿烟叶复烤生产来说,应对复烤工艺、复烤方法进行创新,只有不断探索,创新与别人不同的复烤工艺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任务。

五、结束语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可以说渗透到各个方面,现代企业在经营国管理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接触,人们在处事行为,价值取向中多多少少都会倾向于传统文化。因此,现代企业在管理中应多吸取优秀传统文化,并与西方管理理论结合,来探索出和中国国情相谋和的管理措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琳琳.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2,(1):78-79.

第6篇

关键词:文化传统;移民;适应性

文化是人类为了解决生存而产生的一种机制,人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其一切行为都具有该族群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文化特质,简单来说,“文化始终是人们用来解决其生存问题的机制”[1]。因而,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所做出的行为和选择,亦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选择。在生态移民的过程中,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其生计模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以及心理等随之发生变化,移民为了适应新环境所做出的一系列适应性调试,不仅是居于新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其自身的文化系统是影响其适应性的一个重要的、先导性的因素。目前,不少研究者侧重于研究生态移民给民族文化带来的影响,近几年,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而对移民的文化传统对其适应性的影响关注甚微。本文将在以丰乐安置点为例,试探讨民族文化传统在移民适应性中的作用。

一、丰乐安置点的概况

榕江县古州镇丰乐村安置点距离县城中心1.5公里,属县城规划区。该安置点与廉租房衔接,每户住房面积50平方米。到2015年4月份,该安置点共安置955户3755人。其中,计划乡摆王、摆拉两个村整村搬迁497户1783人,其他为寨蒿镇、崇义乡和八开乡的零散搬迁户。该安置点的安置模式具有典型性:实行整村搬迁、集中安置,依托城区、园区安置,采用“一个村一栋楼房、一个组一个单元、一个家族一层楼”的方式进行安置。该安置点的移民主体为摆拉村和摆王村,这两个村辖于计划乡。摆王村距乡政府驻地30公里,距县城80公里,主要民族为苗族;摆拉村距乡政府驻地20公里,距县城70公里,主要民族为苗族、水族。两村坐落在海拔1300多米的月亮山主峰上,是典型的深山区。摆拉村和摆王村由于地处深山,农业基本能满足平时生活所需;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这些因素使得他们的民族文化较为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下来。为了动言他们搬离 “高坡”①,当地政府做了不少工作。2013年春节前摆王、摆拉村303户农民1070人从世代居住的大山搬到了县城,2013年7月,因一直犹豫而暂时未搬迁的194户713人也搬到了县城,至此两个村完成了整村生态移民搬迁,共搬迁了497户1783人。

二、文化传统对丰乐移民的影响

文化传统是“支配着整个民族的一种习惯势力和精神力量,一种集体的潜意识”[2],文化传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一代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在这个历程中,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习惯势力,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人们遵循它行动,但又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丰乐移民都是从较为偏远的山区搬迁而来的苗族、水族和侗族等少数族,特别是处于月亮山深山区的摆拉村和摆王村,受现代化影响较小,其文化传统较为深厚,成为一种强大的习惯势力,时刻影响着他们移民后的生产和生活。

(一)影响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们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某种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形成过程。当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势必会引起生计方式的变迁,进而引起生活方式的改变,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移民传统文化对新环境中生计方式的选择和生活方式的适应起到或制约或阻碍的作用。丰乐安置点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概括来说,丰乐移民大部分青年人初中毕业以后就到沿海一带打工,在安置点居住时间长的移民,一部分是妇女和老人,在家带孩子、送小孩读书;一部分是有劳动力、适应能力稍强的人,他们主要靠打零工为生,包括建筑工人、街上的苦力、超市、摩的及部分卖菜等;大部分人两边居住,即一个月在县城做几天零工或闲上几天,又回老家做几天农活。为了移民能够在县城安居下来,榕江县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帮助移民解决就业问题。从2013年开始,榕江县对丰乐安置点移民进行就业前的技能培训,培训后的就业去向主要为蔬菜基地、木材加工厂、超市、工业园区等。据榕江县人力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移民后安排到蔬菜基地工作的移民有四五十个,但在2014年走访摸底的时候,只剩下不到十人留在蔬菜基地;在永盛木业、甘力木业和永利木业的移民也先后离开了。

移民后,丰乐移民的农耕技能和文化,与县城的工业、服务业所需的劳动技能和意识产生很大矛盾。原有的文化传统制约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生产和生活。在调研中得知,移民大多认为安排的这些工作他们不适应,一是不能适应这样的工作规律和工作节奏,有村民说:“以前在家想做就做一下,不想做就休息,没人管。”以前在农村做农活,没有约束,而城市的工作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和岗位职责规定,很多村民一时适应不了新工作岗位规律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方式。二是劳动技能不适应,“做不惯那边的活路,我出来一个月做几天,吃完了又去做。”很多村民从生下来就呆在村里,很少与外界接触,最多到乡里赶集,找点钱,其余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种庄稼上,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方面他们是一把好手,但是长期以来的农耕技能与城市的工作要求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一时做不了那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

(二) 影响移民的心理调适

发展是梯度推进的,那些接受现代技术和观念较早的地区和个人,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更容易适应新环境;相反,受新技术和新观念影响较晚的地区和个人,其文化与现代性的适应较慢。文化习惯促使他们的经济行为、思维等与现代经济社会间存在较大差距,“比如那种几乎出自本能的族群情感、历史记忆、信仰情怀、乡土认知和道德习俗等,对人们的认知、选择和学习(模仿)活动总是具有一种先决性影响,而且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并不是总是以自觉的方式存在的,它们有时更像是一种本能,于是也就更加难以放弃。”[3]移民后环境的突然改变,移民的文化传统使其在新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表现。丰乐移民一方面很想融入城市,另一方面又因为自身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间的巨大差异,使其很难融入城市。要融入就得求同,就得改变。而割离意识中原本具有的一些东西本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变与不变、变什么、怎样变这些问题中,每个移民的思维和行为无不带着原有的民族文化因子。可以说这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较量,“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往往是文化传统的改造问题。”[2]在这个较量和改造的过程中,移民在开始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往往呈现出迷茫和焦虑的精神状态。当问起丰乐安置区移民“你觉得你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他们大多游离很久后给出“不知道”的答案。他们大多在城市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心理归属感缺失;而返回原居住地又不似移民前的农民身份,乡土意识正逐渐弱化。在这段特定的时间内,他们作为一种“边际人”②而存在。世代形成的农耕文化使他们在面对城市中陌生的生计方式和人际关系时,一时难以适从,产生一种身份焦虑,一种文化焦虑。

在同一个村寨里面,个人的文化开放程度亦是不同的,从而人与人之间的适应能力也有较大区别。在丰乐安置区,青年人的适应能力远强于年纪较大的人,文化程度高的人适应能力强于文化程度低的人,与外界交流较多的人适应能力又强得多。丰乐移民中:返回原居住地的移民绝大部分是老年人,在他们身上,文化传统的“习惯势力”更大,他们更加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四五十岁那部分人,很多人游走在农村和县城安置区,既不完全脱离乡土,也完全融入城市;相比之下,青年一代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就小得多,他们大多初中毕业后就去东南沿海城市打工,离开居住条件差、交通闭塞的农村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总之,文化开放程度较高的村民,他们会在城市中较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城市的生产、生活。而文化传统较为浓厚的村民,则往往在城市中无所适从,在一次次的碰壁中更加焦虑,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危机,因而他们或游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或返回原居住地。

三、结语

通过丰乐安置点移民的适应情况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与其传统文化价值有着深刻的联系,人们的价值观内在的限定了他们对发展目标的选择和对发展手段的应用。不同的文化所遵从的价值取向不同,势必会造成不同文化群体应对自然和社会等外界环境时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因为文化传统规定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文化传统对移民的适应性具有先导性的影响,文化开放程度越大、包容性越强,移民适应性越强;相反,文化相对较封闭的族群,其移民适应性较弱。因为,文化是人们解决生存问题而形成的机制,文化也是文化拥有者的生存方式,他们的生存能力不仅通过他们的文化体现,而且通过他们的文化获得。移民以后,移民能否适应新的生计方式,能否在新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其文化传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移民的过程中,“移民的再社会化一定会受到现有资源以及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资源或环境要素面前, 移民个体并非毫无作为, 他们一定会在适应的同时, 重新对其进行构建。”[4]移民在建构的新的社会环境时所进行的一系列选择和行为,都是经过其文化过滤的,都带有其文化价值的意义在里面。因而,在搬迁的过程中,须充分关注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应把文化结构对移民的影响考虑在内,所实施的搬迁模式和安置工作应尽量与之相适应。

同时,不仅是在不同的移民群体间,即使在同一群体当中,那些接受现代技术和观念较早的人,更容易适应新环境,移民后能快速适应转变,并能抓住机遇改善自己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相反,适应能力较弱的移民,则有可能因搬迁而更加贫困。因而,在移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可能会出现的 “马太效应”。③(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项目来源:文章系贵州财经大学2014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美]A・哈维兰著, 期铁硼、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92.

[2] 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8): 78

[3] 戴庆中.边界漂移的乡土――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的生存智慧与文化突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0

[4] 马伟华.移民的文化适应:宁夏吊庄移民生活习俗调试调查研究――以芦草洼吊(兴泾镇)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注解:

① 当地人称农村为“高坡”。

第7篇

摘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特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着丰富内容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汇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积极吸收世界优秀体育文化的结果。因此,从历史追溯的角度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解读,并对其所表现出的特性进行研究考察,对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一步探讨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内涵 深层解读 特性 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建立在中国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上的,以血缘宗法自然原则与高度统一的社会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融汇的结晶。不断寻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民族智慧,弘扬科学合理的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特性,以赋予传统体育文化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体育精神,使其走上自我不断完善发展的道路,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莫大的时代价值。

一 体育及体育文化的内涵阐释

1 体育的概念界定。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体育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早期的体育而言,虽然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也有着根本的差别,但创造出的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基本上是类似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学会了跑、跳等基本动作技能及有关生产劳动知识,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世代相传直到今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今天灿烂辉煌的体育文化。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

2 体育文化的内涵阐释。首先,体育文化产生于人类从动物野性转变为人性的过程中,是人类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由动物的本能改变成自觉行为的人性时,通过劳动、游戏、教育或合理的竞争方式等渠道,逐步形成的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次,体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之所以说是物质文化,因为体育文化是以人体这一物质形态为对象,利用场馆和器材等体育手段,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之所以说是制度文化,是因为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规范文化;之所以说是精神文化,是因为体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影响。

再次,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及动作技能和无形的个体意志、观念及社会时代精神反映出来,体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体育文化能直接或间接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最后,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以身体形态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结合,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能反映出本民族传统的体育特性。

二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既是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呈现出多元的差别,这种在传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态势,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1 精神内涵层面。首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专注的焦点往往是人内心的道德良知,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正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体现出的特有人文精神。中国儒家文化主张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整个世界,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基本精神,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深受其影响。其次,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精神所遵从的最根本的法度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坚定地认为自然界就是生命的源泉,人的身体直接受自然界的运行、变化的影响,人的生命活动必须要与自然变化的节律相适应统一,取法于自然,顺乎自然之道。最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不像西方体育那样过于注重“物质”、“竞争”、“超越”,它包涵了老庄、儒家及墨家等深邃的思想内蕴,形成了一种注重“和谐”、“整体”,“由外及内”实现道德升华的基本精神指向。

2 理念内涵层面。首先,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理念重点,是重视体育文化的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把精神情感放在了首要地位,因此“仁德”、“仁礼”就成为了体育追求的最高层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表面浅显直观的身体运动后面,蕴藏着本民族深厚的道德思想内涵和运动理念,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武德”。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就经历了一个从重肉体之美到重精神,尤其是道德之美的发展过程。正是在这个认识理念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重视精神建设,忽视身体建设的理念,当然对体育的理解也相应地形成了“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意境理念。

3 价值内涵层面。首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庸”和“中和”的价值原则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里被表现得非常突出。在中国整个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只是刻意去强调“养生化”的价值主线和“意念”,而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的收缩方式被严重忽视。其次,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追求多是健康长寿和营养养生,这体现了最朴素的“人本主义”精神。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非常注重身体锻炼的开与阖,这对节约体能、修复身体有相当大的益处。

4 功能内涵层面。首先,“祛病健体”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对体育的功能基本阐释,注重“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动作上多模仿动物,以球形、环形、向心形为主,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莫大的关系。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也讲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里的“自强不息”体现的就是一种拼搏敢为的大丈夫精神,这种精神从何而来,靠的就是体育。因为体育被看作是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活动,它能够最充分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从中可以看出“生”的力量。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比如武术和角力等,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动力的完美追求。

5 动力内涵层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史,可以被看作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多地域、多民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集合,在荟萃集合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互相的交流影响,而就是这交流互感,恰恰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也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聚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内驱动力。

三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性的历史考察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袭了中国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的特点而形成发展的,都具有独立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的历史渊源中,不断承接外来影响而有所变异,逐步形成并充实本民族的文化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育价值观。

1 民族性与民俗性。民族性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传统体育文化必然存在于特定民族生活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人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但有共性的一面,也同时具有个性的一面。这种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就是民族性的表现形式。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性。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各个不同地域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体育文化。另外,民俗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对民族最具凝聚力的就是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不但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互相依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融合,逐步成就了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民俗体育文化特性。

2 社会性与独特性。由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久远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存在基础,所以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和心理倾向是非常认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而当整个社会的大多数都倾向于某种体育文化传统时,它就会爆发出强大的社会表现力,也就是说社会性非常的浓烈。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华夏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体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来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以汉族体育文化为主体,同其他众多兄弟民族体育文化相互交融和促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体系。但是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强烈社会性的同时,各民族都同时保持了民族体育文化传统独特性。

3 传承性与涵延性。传承性也叫传统性。中国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发展的纽带桥梁,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发展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具有传承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它刚出现起,就表现出了对生活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比如在养生学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最开始主张以静养生,后来变为主张以动养生,再后来主张动静结合,这个传承发展过程就是人们对体育文化延续和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这种传承不但保存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同时又增添了很多现代成分,也就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不断被继承的,同时也是被不断发展创造的。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涵延性,就是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兼融涵括、多元共生与传承延续、传播吸收等诸多特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诸多因素多元交汇,相互吸收、兼容并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无论从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从广博的丰富内涵上,都具有鲜明的涵延性。

4 艺术性与表演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现了体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不但重视“技”,而且讲求“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体育与文学、书法、舞蹈等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追求。比如周朝的射礼中专门安排有“乐人”演奏乐曲,太极拳、荡秋千、龙舟竞渡等都追求艺术的形式美。另外古代剑术与舞蹈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故又被称为“剑舞”。再如中国的武术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艺术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以至被人们称为“武艺”。另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极力追求着体育的表演性。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非常缺乏竞技性,诸多体育项目中相当一大部分,如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武舞、剑舞及风筝,还有武术、射箭及骑马等,基本没有或少有竞技性的意味,主要是锻炼养生,或是充满了表演性。

参考文献:

[1] 葛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历史变迁及其特质解读》,《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 黄咏:《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 黄建:《简论体育文化的价值构成与时代内涵》,《作家》,2009年第16期。

[4] 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体育科学》,2007年第6期。

[5] 陈旭:《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第8篇

一、找准切入点,深入解析绘本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元素

以绘本为素材进行民族文化教学首先要对绘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挖掘其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价值,并适宜幼儿接受和理解,以此为契机有效开展活动。例如,《荷花镇的早市》的每一幅画面都充分地呈现出江南水乡的温暖、纯净,展现水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幼儿对建在水上的房子充满了好奇,特别是绘本中娶亲与唱戏的画面更是充分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对这些画面的观察,感知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感受水乡集市的特色文化。

二、采取有效策略,促进民族文化教学活动实施

对绘本进行深入的解析后,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求能够使绘本在民族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的运用。

1.动静结合,感受民族文化的意境

幼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是幼儿年龄特征的充分体现。一些静态的、比较抽象的、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民族绘本可以采取动态的教学形式,将幼儿真正地带入民族文化的世界中来。

课例:绘本《元宵节的故事》讲述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由来,以及一些流传下来的习俗,绘本中图文并茂地描绘了舞龙灯、踩高跷、猜灯谜等节日里热闹的场景,但仅凭幼儿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很难对这个传统的节日有深刻的感受,从而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在元宵节到来之际,在家长互动中带他们真正地到生活中去体验,去赏灯、猜灯谜、做元宵,幼儿倍感新奇与兴奋,幼儿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这种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活动形式不仅使幼儿直接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同时也使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绘本中所表达出的传统文化的意境,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

2.声情演绎,理解民族文化的艺术

绘本中的语言生动、优美又富有童趣,教师在演绎之前要用心去感受作品的情绪情感,是明快开朗、活泼有趣,是娓娓道来、令人回味,还是轻松愉快、诙谐风趣。教师对绘本的演绎是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这种真实的投入,是帮助幼儿有效接受、理解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

课例:《团圆》讲的是过年时发生的故事。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要过年了,爸爸从远方回家来,他为家人带来了快乐和温暖,可是,很快爸爸就要离开了,短暂的团聚之后又是长长的离别,期盼着下一次的团圆。温情而朴实的语言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当我们被各种缤纷的词汇环绕着,争先把最华丽的语言倾诉出来的时候,这一种发自内心的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最能打动人。故事中小女孩的情绪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在教学中抓住这根情感主线,把过年时与爸爸幸福的团聚和离别后想念与期盼的心情用内心情感的语言传递给幼儿,使幼儿深刻地理解年对中国人的深远意义。

3.创设空间,体验民族文化的乐趣

角色扮演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扮演文学作品的角色,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表现故事情节,发挥想象,从而再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第9篇

关键词 法治文化 兴起 困境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70

1 传统文化先于经济因素断裂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变革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一个社会的变革往往是从生产力开始的,继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上层建筑的革新。而近代中国却是在封建自然经济尚未完全解体,横向宗法关系尚未完全失去经济根基的前提下,通过外力的野蛮逼迫,首先从上层建筑领域开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上层建筑的变革先于经济因素,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文化比作为根本性的封建自然经济变革得更早更激烈,这是近代中国法治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农业制度的保守和稳定使得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与占人口极少数的统治阶级之间被维持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并由此建立起独特的封建宗法关系。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宗法关系和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基础上的官僚政治之间的结合,必然带来中国社会对“大一统”的期盼,于是儒学定于一尊历史地形成了,以此为特征,维系中国社会的横向宗法关系与纵向官僚政治及其两者的交织点儒学一尊构成了强大的“大一统”根基,并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到了19世纪后半期,传统中国经济开始发生局部的缓慢的变化,“已经达到了用它可能掌握的技术(机械的和组织的)进行发展的极限;而且到1911年时,很少新技术(‘先进的’、‘现代的’)被引进和采用,也没有从内部产生。”①经济上的停滞不前导致社会结构中各大利益集团乃至普通民众的处境每况愈下,使得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传统封建宗法关系和官僚政治趋于崩溃,并使得维持“大一统”格局的儒学一尊的绝对权威受到极大挑战。遗憾的是,这些变化并未促成经济制度的成功变革,恰恰相反,旧制度的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比经济因素垮得更早,被抛弃得更早,中国传统文化先于经济因素断裂,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梁漱溟先生指出“所谓中国封建解体,是由文化和政治开端者。”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先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崩溃,甚至可以说,近代中国文化革命先行于生产关系变革,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动之一,也是经典理论中所未曾研究的课题。它有力地说明了我们进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研究为何要从传统文化研究开始,也雄辩地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对法治文化兴起的影响为何如此之大。如果说之前的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逐渐扩张并占据主导地位的竞技场的话,那么之后的中国是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复杂交织的新竞技场,对西方侵略性帝国主义的反抗导致中国社会要求从异族的控制中解放出来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挑战的应对不是采取克服外在障碍的形式,而是以不断内省的形式展现出来,于是此时的西方文化非但不能征服中国传统文化,反而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战中不自觉地陷入了“信仰危机”,中国传统文化则在外来文化冲击和本土民族精神的冲突中陷入了断裂之境。

2 法治文化与孔教之间的博弈

在人类文化包含的政治、经济、道德、科学、艺术、宗教、文学这七大要素中,“中国文化之最弱点,则在宗教与科学。”③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是以道德精神为最高领导的一种文化,中国虽有宗教,但宗教地位受道德精神支配,“人文本位”的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内倾”,而“自然本位”的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外倾”。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本位在近代中国的土壤上相遇,而且占优势地位的西方文化是以侵略者的姿态来到中国,那么占弱势的中国传统文化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焦点在于孔教问题。无论是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还是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之观点,看似相反,其实恰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通过几千年的传承,逐渐形成了以孔教为主导的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体系,中国人并非不接受宗教,而是其不得与整个孔教相违逆。但是,以来的种种失利使得人们对孔教产生了怀疑,尤其是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使得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注意力从国外转向国内,认为孔教把人们束缚在“伸着脖子看革命被杀却麻木不仁”的愚昧状态,导致国民性质与行为的堕落,压制了民族生机和创造力,此乃“亡国灭种之病根”,于是一时间“打倒孔家店”成为时代的口号。中国传统文化就此在孔教这个环节被生生地撕裂了,随之撕裂的是人们对封建宗法关系所维系的群体生活习惯和心理认同,这样的社会若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维系社会行为活动的准则,加上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作为规则之治的法治文化恰如其分地弥补了这个缺陷,法治文化就是在这种博弈中渐渐兴起。

如果说,孔教长期以来占据的绝对统治地位扼杀了法治之民主自由思想的话,那么统治阶级乃至整个民族文化对科学的漠不关心,更加剧了传统文化的断裂。虽然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但是具有强烈致用性特征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却成为道德伦理和权势的附属物。当西方大批科学家不惜为科学献身时,中国的科技界却处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状态。于是,极为保守的清朝也许更加难以摆脱科学上的消极无为状态,因为它一直感到自己是异族,所以决心通过维护儒家的正统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然而,事与愿违,甲午一战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打破了的惨淡经营,给中华民族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以沉痛的打击,传统文化在最薄弱的环节上被打开了关口,人们纷纷将目光转向既能拯救中国而又同时能保持中国方式,并有传统根基的法治。

3 西方法治文化的冲击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法治文化的兴起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冲突的断裂中开始的,从到,启蒙思想家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断裂之殇,继而批判孔教,但他们并没有因为批判孔教而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他清醒地认识到,孔教并不等同于国学,“非孔学之小,实国学范围之大也”。之所以批判孔教,是为了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动摇孔教独尊的绝对权威地位,进而指明孔教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号召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以求得“真实合理的信仰”。这就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时代意义和新的社会价值。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当一种文化由表层断裂走向内在革新,那么这种文化就是一种成长中的文化。只要这种成长在继续,那么外部因素提出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微弱,而内在因素提出的要求将会越来越强烈,也就是说,文化自觉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自然,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将越来越旺盛。

当然,文化本身并不是单个人的创造物,而是一个关系的网络,是两种或更多的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文化是不同社会相互交流的纽带和产物,人们通过它来相互作用,正是许多个人而不是各个社会“创造”着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法治文化发展步伐就很好地演绎了这一特点。在思想交流上,逐渐引进西方学术观点,尤其是哲学、法学、自然科学等一些列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概念和方法;在法律制度上,先后引进了国际法、议院制度,并参照西方法律修改清朝法制。可见,近代中国不仅将治理之术的法治当作一种技术,而且当作现代文明国家的标志,进而作为救亡图存的良策。这种对法治的理解与先秦法家提出的把法治作为强国之本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只是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罢了。

4 结语

魍澄幕的革新刺激着法治文化的兴起,而法治文化的兴起反过来不断地补益和矫正传统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革新与法治文化兴起之间的辩证法。中国的法治文化兴起于19世纪社会变革的时代,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基因与欧风美雨中的进化论相遇在社会动荡的时代,由此唤起了人们对法治文化的感情和注意力,法治文化的兴起加速了原有的世界观和制度化了的价值观的崩溃,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于是产生了变与不变的世纪追问。变,即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参照俄国彼得革新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做法,引进西方君主立宪制,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只有通过变法,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才能维护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这种思想在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变就是一种进化,用西方进化论的方法引进西方法治文化,赋予传统儒教以全新的内涵,传统的儒教又使西方的法治文化取得了中国的形式,由此带来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根本转变。然而,在这种“变”的大趋势下,中国法治文化的兴起却是一个历经重重磨难,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过程,它既要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要与孔教划清一定的界限,还要经受得住西方文化诱导,最终冲出重围,走向未来。

注释

① [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6.

②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67.

③ 钱穆.文化学大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75.

第10篇

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国学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有道学、佛学、兵家、先秦诸子百家、易学等为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以孔子儒学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世界文化的“轴心时期”,即公元770年~公元220年间,世界出现一大批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孟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等,同是产生了儒学、佛教和圣经。中国孔子提出“仁爱”的思想;孟子提出“忠义”的主张;韩非子提出“权术和法治”的思想;墨子提出的“侠义”;庄子的“无为”;老子的“无为是为有所为”等理念,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根基,同时也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它合理的内核。国学是当今人文教育的源头,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世界的东方,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吸取中国的传统智慧以求发展。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拥有20余个,孔子的思想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国学,不仅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和推动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优秀中国人伟大心灵的体现。

国学的兴起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教育在当今中国公众中的流失和淡化。国学的兴起是在抢救国学在公众中的精神主宰地位。人类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因为那是智慧的源泉,是精神财富的家园,在那里去知晓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华夏民族复兴,首先需要我们民族有一种凝聚力、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华夏民族从远古走到现在,代代相传,不变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就像一条无形的链条,连着你我他的心灵,使我们汇聚到华夏这个大家庭之中。作为民族的成员,不能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华夏文化必须是遵循华夏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塑造着我们的民族魂,效法天地之道。敬奉天地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优秀的传统、灿烂的文化、民族的精神。国学的兴起是文化、教育的回归,国学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基础和来源。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沉淀,不同的政治国度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需求、思想精神。国学已沉淀在民众的人生价值中,沉淀在民俗的追逐和崇尚中,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精神支柱。当今要振兴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培养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就要回归国学的原始精神上来,去了解中华文化的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的核心儒学。国学教育是从最早的天地人的人文教育开始的,传承到今已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但是新时期的义务教育观念或高等教育阶段在国学的学习和普及中还有很大的缺憾,都是缘于应试教育和某些西学的理念,使得国学快成记忆了。应试教育学箍咒的收紧,使得青年一代品德的形成,人生观的树立,价值取向都存在一定困惑,以至诚信都有误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好多青年人没有礼仪的思想,不知感恩,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青年人却以我为中心、自私、刻薄、偏执,恃才傲物,使我们的校园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大打折扣。当代教育在理念和模式上形成的某种缺憾,如今国学的复兴和回归,在教育的认同上,理念的填充上,教育模式的完善上都给予了有力的补偿。

国学担当着继承民族传统,凝聚民族之心的责任,担当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责任,国学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担当着反对霸道强权,造福人类,天下太平的责任,担当着华夏民族自尊、自信、自爱的责任。人类世界正跨入素质经济时代。在日常生活中,生产工作中,商品经济中,人的各种素质在磨练、诞生、演变、交流、转化,我们不能让国学在现代文明中丢失,在科技文化兴起中殆尽。要珍惜我们民族教育和文化,珍视几千年来积累的巨大精神财富,给国学以真正的定位,这不仅仅关系到教育文化的问题,更主要关系到民族信仰和精神追求的问题。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愈来愈居于“退守”地位,人才需求的市场化、教育的应试模式以及商品经济的全球化,使国学被束之高阁,其实国学正是工商化的社会文化缺乏的最重要那一部分,在现代化工业文明的社会里,文化精神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风俗、习惯、礼仪及思维形式,需要中国人在生活中实现中国文化,影响中国的发展,影响世界的进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文化,同时也是世界的文化。

第11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通过网络在线观看或者下载观看影视剧已经很平常,而这些提供在线观看和下载的网站网地址,绝大部分都是不合法的。现在网络盗播已经成为继盗版影碟之后的又一“影视剧噩梦”。 网络盗播如此猖獗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技术上的原因,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上在线观看影视剧和高速下载影视剧已经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问题,而且观看的效果也很好。其次就是观众需求的原因。人们对影视剧的需求日益提高,电视台播放的影视剧很难满足大家的需求,那么通过在线观看或者下载方式来观看影视剧自然成了大家的首选。不过在现阶段,绝大多数网民已习惯享受网络上的免费资源,只有很少的人愿意为在网络上观看下载影视剧支付费用。而愿意为网民们免费提供合法影视剧资源的正规网站少之又少,更多的网站就选择通过非法途径得到影视剧资源来谋利。

“汉服热”:复兴情,还是复古秀?

近年,随着传统文化的热潮渐渐兴起,一些诸如读经、入私塾等原本不常见的现象渐成“新时尚”,甚至还有人提议改公元纪年为“黄帝纪年”,将地名改为古地名。这些现象,在赢来追随者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争议。“这些举动只是文化表象、文化符号或文化载体等形式上的复古。”全国政协委员王旭东认为,这些活动其实更像是一场场“表演秀”。抛开“吸引眼球”的动机不言, 倡导光复“汉服”的声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对文化传统的寻找和重视。然而“复兴”绝不是单纯“复古”。传统服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只能说是传统文化的“皮层”,而那些浩瀚典籍、那些血肉骨髓,才是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核”。

高校兴起“素食文化”

随着中国大陆高校第一家素食社团――北大素食文化协会的成立,“素食文化”逐渐在北京高校校园兴起,北大“素协”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校园中推广素食者的“清淡”理念,用素食体验活动、营养讲座、生活实践等方式影响更多同学,不仅出版了会刊《菜根谭》,还促成了学校食堂“素食窗口”的开设。与北大“素协”相比,更多的大学生素食社团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12篇

人类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文化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媒介。设计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创造,它要把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凝结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之中。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解析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建的、改造的、享受的、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诸多内容,而且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首先,是“人文”精本文由收集整理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文”精神,才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韧不拔、敬老爱幼、救济孤残、勤俭持家等美德。

其次,是“自然”精神。道家经典《老子》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始原,“有名”作为万物的根本。它们是外延很大的名词,如果要从哲学上加以概括,都超越不了“有”与“无”的外延范围。《老子》一书还提出要如实地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则是自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再次,是“奇偶”精神。当人们探索自然地奥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时从“五行”的“五”去看事物的构成和变化;有时从“偶数”的相对相生去把握自然和人生变易的道理。这种“奇偶”精神浸透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自然科学、古建筑、古代都城布局,甚至连古器物的造型美,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归结为“奇偶”精神的体现。

最后,是“会通”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她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叫做“会通”精神。

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现代艺术设计在中国只有二十几年历史。我国的艺术设计,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有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紧随商品经济这趟末班车,追逐潮流、赶超世界,却无法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理论,研究自己的教育。

各高校大幅度增设艺术设计专业,扩大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一时间,艺术设计成为国内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虽然各个高校在教学改革方面一直不断深化,但由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历史较短,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和体系也都基本上取自西方,至今仍然未能建立起自己的语言与特色教学,造成了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盲从西方,却又因文化积淀与西方迥异而无法达到与西方相应水准的矛盾现状。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着巨大影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成熟更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缺少了本土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支撑,照搬西方模式的教育方式,是不能适应我国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艺术设计既要与世界接轨,又应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现代化创新能力的设计师,还要求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了解的设计师是不会有深层次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国人的。因此,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设计师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艺术教育应在培养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增加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传统设计理念的总结。在具体的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应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 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应将设计教育引向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之中,摒弃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粗浅、狭隘、偏颇的认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形式上的简单嫁接和盲目照搬, 要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应在设计教育中提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相结合,保留中国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气息的高水平作品。

第13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美术学科 教育

近年来,中学教育中普遍兴起了传统文化风潮。无论是各地举办的经典诵读活动,还是身着传统汉服的成年仪式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思想的回归,这是可喜可贺的。具体到中学的美术学科教育,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更是责无旁贷。应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

一、中学美术学科教育现状与环境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文化趋于浮躁。特别是中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商业性和娱乐性的大众文化趋之若鹜,普遍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其成长过程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所谓“快餐式文化”,这对青少年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例如国外卡通动漫的泛滥,尽管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但是很多宣扬暴力、粗制滥造的影片也充斥着屏幕。为了抵消这种不良影响,在中小学中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回归传统文化精神应当是刻不容缓。反观当前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着偏重技法学习,忽视对传统美术精髓的了解,忽视民族感情的培养和民族文化元素的继承。长此以往,终将导致民族审美文化的破坏,学生对民族认同感的衰减。

二、何谓传统文化及在美术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远古而一直传承下来,到现在,乃至将来,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它包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重视高尚的精神生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而在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传递与塑造怎样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呢?

其实,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民间工艺等只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或载体,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因此,我们要继承发扬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及美术学习的特点,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时展的新元素,通过美术这个载体,不断创新、充实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挥美术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作为一种美术教学资源,适时渗透,让传统文化为美术教学服务,开辟美术教改的新天地,使学生的素养及人格、个性等得到全面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对艺术的学习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学习,而成为一种文化关照下的学习,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艺术,并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感受和学习,进而参与文化的传承、表达和创造,塑造民族精神。

三、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传承下去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热爱生活的思想。艺术源于生活。一个艺术家首先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无不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我们首先应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试想齐白石笔下那栩栩如生的小鱼小虾平淡中透出几分天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看了怎能不让人悠然忘我,喜爱上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呢?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教会学生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强调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这在现代社会更是难能可贵的。地球是所有人的家园,我们只有爱护环境,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在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里我们可以找到中国人所向往的精神家园。这些画作里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植物,山水,阴阳、动静、明暗等平衡,这些理念与如今的和平发展、爱护自然、保护地球、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

(三)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与文明的大国。在华夏大地上几千年来繁衍生息着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中华民族。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先的辉煌创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认同感,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通过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完成育人的功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进一步强化艺术鉴赏课,在历代的优秀作品中找寻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的历代美术珍品浩如烟海,是每个时代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每一幅作品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了解作品,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风俗、地理等知识,把每件作品都作为反映历史的镜子,从中探究中华文明的脉络。

(二)加强民间美术的发掘和整理,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民间美术源远流长,如木版年画、剪纸、刺绣、泥塑等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人的审美理想的寄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展览、拜访民间老艺人,亲自动手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体验民间美术的无穷魅力。

第14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设计艺术教育;营销传播;市场;传承;发展

一、 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一) 中国设计艺术市场、教育现状:回顾设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历史,我们的设计艺术,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商品化经济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紧随商品化经济爆炸式的发展,追逐潮流、赶超世界,却无法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文化,研究自己的教育。诚然,新的设计形式的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和造就了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总体来看缺乏原创性和个性语言,形式与语言一直是在跟着外国走,具体的陈述与表现上也失去了该有的民族人文精神,丢掉了民族的风格和传统的神韵,是令人深思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空间被改变之后,设计师的责任是重新营造一个适合现代人的人文语境和存在空间,而不是打破重来或盲目模仿、移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物质虽然丰富了,但地方文化溃散、传统文化失根、民间技艺失传已成为现实。面对如此的文化缺失,作为传承文化与创新未来,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应从全民教育入手,从设计艺术教育做起,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融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于设计艺术教育中,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设计艺术理论和教育,是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 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传播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现实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点中:

1.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拓进取、积极上进。

2.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与品质。

3.和谐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妥善的与人交往。

4.“以义导利”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5.爱国主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精神。

二、 传统文化教育在设计艺术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

(一) 传统文化观念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即能体现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符合东方传播语境下的内在要求,因而在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中广泛运用,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的经验,我们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二) 传统文化的元素、形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传播中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的技巧,更重要的还包括设计师的修养和对设计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若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设计则更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扎实的修养积累,能够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抓住精髓,而不是肤浅的搬用模式化得样式与元素。

三、 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 国际化背景下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的传播思考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来说,只有从认识上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具有可供借鉴的实际意义,高起点上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设计后,再进行设计上的创新。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应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在国际市场中建立有效的传播需要有世界语言的民族文化。

(二)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增强文化的归属感: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无数的璀璨文化宝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珍视、继承、发扬,设计师作为不同时代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的创造者,就更应该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认同与归属,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文明之根,我们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做一种责任,一种自豪。这种观念和思想应该渗透到我们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活动中。

2. 设计呈现形式与元素的提炼要具有时代性:人类的审美是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的审美与需求呈现的趋向是不同的,设计师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与元素的生搬硬套,应该传承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的审美特征。

(三) 在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建立传统设计艺术的传播。

1. 改进设计史论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传统的史论教学更多的是偏重系统的理论讲述,理论考试结束课,这种学习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传授系统完整,但忽视了学生的因素,难以实现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互动的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根据课程所讲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传统设计艺术观念、元素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全新表达方式,总结学习不同人物、时期、风格、流派、的设计表达方式,设计思维观念,更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传播语境中的传承。体味中国传统审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第1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绘画创作;艺术表现形式

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儒、释、道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分别对应了儒家、佛家、道家三种不同的,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人民对自身精神世界不断探求的信念。而我国许多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在这种探求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绘画也不例外。

1 当代绘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的现状

绘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是我国数千年文化的传承形式。在当代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主要以传统文化与时念相结合的形式为主,并尝试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绘画创作中,使绘画创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符号。因此,若要创造出符合这一标准的绘画艺术作品,必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与时代的发展相互结合,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积极地吸取时展所遗留下的优良成果。从我国当代绘画创作的发展过程中来看,最大的问题在于派系之间的纷争。从绘画创作的发展过程中来看,任何的创新都是通过对前人的优秀成果中继承而来的。任何单方面的强调与争夺都是片面的。因此,必须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互动关系,使当代绘画创作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2 儒、道、禅传统文化思想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2.1 儒家思想对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绘画创作,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中蕴含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中庸,讲究锋芒内敛,以和谐的方式对待外界的人和事物。然而,这些思想文化都可以在绘画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平和,是自我完善的过程,[1]是一种内在的修行方式;而从绘画上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神韵,这是任何色彩都无法描绘和诠释的。

2.2 “老庄”哲学思想在绘画创作的体现

“老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水墨画以及一些其他绘画类的艺术形式中较为常见。庄子的思想几乎是完全超脱世俗所束缚的,最为接近艺术理想状态的人生境界。而我国艺术中所谓的气韵生动与庄子口中的“通天下一气耳”的气,从精神世界的角度上来看,并无任何不同。而我国绘画艺术所展现出的世界,正是一个气韵贯通的世界,人们甚至可以感受到海浪的起伏或季节的更迭,气因道而实现了人与万物聚则有形有相,分则虚无缥缈。因此,便有了我国绘画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以及水墨画中“万物归一”的精神境界,无处不体现出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老庄思想始终认为,世界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并非其本来的面目,只有彻底的消除物我对峙,实现天人合一,才能使世界展现处其本来的面貌。这也正是中水墨画家“寓情于景、寄情山水”艺术追求的重要体现。[2]由此看来,老庄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精神支柱,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及价值取向完美地融入了绘画的创作当中,使其成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

2.3 禅境文化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禅境所追求的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最终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到达生命的本源。而对于绘画创作中所体现的艺术境界是一样的。禅境是通过佛法的参悟而成,而佛教中的语言却能详实地描绘出我国绘画艺术中的意境。由此看来,禅境对我国绘画创作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纵观历史,我国的绘画艺术兴起于唐朝,流行与宋元,而唐朝正是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绘画创作艺术在此时兴起,必然与佛教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到了宋元时期,绘画创作艺术已经成为十分盛行,绘画艺术的哲学也产生了重大的转变,逐渐开始返璞归真,由繁化简,在简化色彩渲染的同时,更加强调作品中对意境的表达。而绘画创作的风格也由原来的写实派向着具有哲学思想的抽象派发展。

3 传统文化在当代绘画创作中的体现与发展

3.1 当代绘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水墨绘画作为中华传统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从唐代便开始流行,是我国山水画的核心表现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墨艺术不仅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从文化精神传承的角度上来看,中国人自古所信奉的福运与吉兆在绘画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例如:2008年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福娃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吉祥图案的绘画创作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而不断增长,为了迅速抢占市场,各类创意层出不穷,而这些传统文化也为绘画创作作品增添了附加值。[3]

3.2 当代绘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的发展

我国有一句俗语,叫做“高手在民间”。自古以来,民间就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散地,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许多已经失传的传统文化艺术,只有从民间文化艺术的表演中才能寻找到一丝痕迹。因此,我们要加强民间艺术的发掘力度,充分发挥其价值,使传统文化艺术迸发出新的活力。传统绘画创作来源于生活,是以服务现实生活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为生活而产生的艺术。因此,只有对中国民间艺术以及绘画创造者的真实生活进行深入了解,才能这正的理解绘画创作所要表达的真谛,促进当代绘画创作的发展。

4 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蕴含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历史的智慧与结晶。绘画创作作为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不仅是我国审美意向的体现,也是文化艺术的传承。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绘画艺术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绘画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也提供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对拓宽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道路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岳雷.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精神分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5(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