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广告资源开发范文

广告资源开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广告资源开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广告资源开发

第1篇

随着南京地铁线路的不断建设、投入运营,广告数量不断增长,以及地铁广告市场培育带来的价值增长,较大促进了南京地铁广告资源业务收入的增长。

南京地铁1、2、10号线和S1、S8线已开发的广告资源包括平面广告、视讯系统广告、列车播音广告、导向标识广告、出入口LED屏广告、工地围挡广告、车站冠名权广告、地铁报、DM杂志等。2014年,南京地铁广告业务收入约1.4亿元。2005年以来,南京地铁广告资源开发累计收入约6.1亿元。从南京地铁广告资源收益来看,平面广告和视讯系统广告资源的经营收入分别占据了广告资源总收入的62%和28%,成为了主要收入来源。

1、平面广告

南京地铁1号线、2号线平面广告由法国德高集团下属的南京地铁德高广告有限公司独家经营。南京地铁3、10号线和S1、S8线平面广告由南京华泽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独家经营。

2、视讯系统广告

南京地铁1、3、10号线和S1、S8线视讯系统广告由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独家经营,1号线南延线及2号线视讯系统广告由华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独家经营。

3、地铁报和DM杂志

2006年5月,南京地铁内免费派发的报纸《东方卫报》正式发行,独家拥有南京地铁所有线路15年报纸派发权。南京报业市场的竞争尤为惨烈,《东方卫报》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经过约4年的突围,发行量已从10万份攀升至35万份以上,跻身南京报业的“第一方阵”。此外,目前南京地铁还在免费派发DM杂志《地铁快线》。

二、南京地铁广告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内地铁的广告资源开发,目前南京地铁广告资源开发存在以下问题:

1、地铁公司内部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三个环节脱节

地铁公司内部主要分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三大部门,虽然“三位一体”一直被强调,但在实际工作中,重建设、运营和轻资源开发仍然十分普遍。因地铁运营优先、地铁建设先行的原因,地铁建设方面的工程进度要求,往往与地铁资源开发的细节要求相背离;地铁运营部门的乘客至上目标,则与资源开发的媒体最大化、效益最大化需求相背离。地铁资源开发常常面临设计不合理、预留硬件条件不充分的制约,给日后招商经营带来很大的困难。以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广告灯箱为例,初期规划设计时经验不足,灯箱画面尺寸不符合行业规范、广告效果不佳,后期广告经营单位需重新进行改造升级,影响灯箱广告价值的实现。

2、地铁各类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

广告资源的外部和内部的无序竞争,最终将导致广告资源价值无法实现最大化。地铁内部资源种类繁多,广告、商铺等各类资源为了自身的效益最大化,极易出现各类资源间互相争抢“地盘”的现象。这是由于地铁车站内可供资源开发的空间有限且受限。在有限的空间内,商业价值高的空间,各类资源都希望占有;商业价值低的空间,各类资源均不愿去。此外,由于地铁广告分别由不同广告经营单位经营,各个广告经营单位为争夺客户也存在互相拉低报价的恶性竞争和同质化竞争的现象。

3、资源开发过度,商业氛围过浓

因各自出发点的不同,广告经营与地铁运营很难和谐并存。广告经营单位受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往往以自身利益实现为出发点,总是尽可能多的开发广告资源,对地铁乘客而言,极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听觉污染。

(1)视觉疲劳。在地铁光线亮度较低的环境下,大尺寸的灯箱、高亮度和大面积的视觉光源以及长时间的声光刺激,都会给地铁乘客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极易造成视觉疲劳。地铁列车内移动电视的播放甚至会造成注意力的分散,乘客坐过站的现象时有发生。

(2)听觉污染。在地铁车厢封闭的空间里,报站信息被车内电视广告、商业播音广告淹没,乘客被迫接受各类商业信息的,在嘈杂的环境中想轻易获得地铁报站信息都成为一种奢望。

三、南京地铁广告资源开发的一体化战略设想

对于南京地铁广告资源的后续开发,笔者提出了如下一体化的开发战略设想,即:站在地铁产业链的视角,地铁广告资源开发的整体战略可设定为一体化开发战略,即:地铁公司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经营管理优势等,将各类独立的若干地铁广告资源要素、不同的推进阶段通过相关手段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的战略。

1、推进过程的纵向一体化

站在纵向一体化的角度来看,目标是实现地铁广告资源按照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时序和推进过程进行有效衔接,即做到推进过程的纵向一体化。站在横向一体化的角度来看,目标是实现地铁车站内空间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布局,即做到资源整合的横向一体化。

(1)构建一条目标一致的价值链

我国内地的地铁公司内部主要分为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三大部门,构成一条地铁广告资源开发的价值链。由于三大部门各自利益诉求的不同,往往造成“重建设、运营,轻资源开发”的状况。因此,建立一条地铁广告资源开发价值链的构建非常有必要,其核心是:建设为了运营,运营为了经营,经营为了效益。

(2)建立一体化的组织管理协调体系

国内地铁公司国企背景,业务流程繁杂,难以适应市场化的运营。因此,应重新完善制订一整套有利于地铁广告资源整合的业务流程,以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快速反应的需求。

对于资源开发部门而言,不能等地铁建设部门把地铁车站建设好再去考虑如何去开发地铁资源,而是要实现资源开发业务的前置,力求“四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开通。

2、资源整合的横向一体化

地铁车站空间有限,但地铁资源种类、数量繁多,需要从一体化角度,对广告、商铺等各类经营资源进行合理的聚类分析,优化整合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才能保证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益。

(1)不同资源间的合理布局

根据地铁车站整体空间布局的需要,广告、商铺等各类经营资源应综合各自特点、价值、对运营影响等因素,结合地铁车站整体形象和客流动线等因素,通过有效的规划,实现不同种类资源的合理布局,避免不同资源之间互相争抢地盘的状况发生。

(2)不同广告媒体形式之间的合理规划

在地铁车站内,不仅广告与商铺等其他资源存在竞争同一空间的关系,而且不同广告媒体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同一空间的关系。地铁广告媒体形式多样,广告灯箱、张贴类广告、电子屏广告等多种形式广告媒体丰富了地铁车站的视觉效果,但是如果规划组织不得当,就将带来视觉混乱,误导乘客导向,打破地铁车站空间的视觉节奏与和谐,导致喧宾夺主的视觉恶果。因此,在地铁车站内统筹规划各类广告媒体资源非常有必要。

(3)不同广告媒体形式之间的整合传播

地铁广告媒体形式多样,如果未能有效整合,则有可能造成各种形式广告媒体间的互相互绕,影响传播效果;反之,则可以整合各种形式广告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使广告受众在多元化的广告信息中,更好的识别和接受广告信息,取得良好的广告信息传播效果。整合传播还需注意以下两点:

①广告资源的适度开发

地铁车站的空间是有限的,地铁广告资源开发数量的多少有个过犹不及的边界问题。广告资源开发过多过滥,影响了乘客导向,使乘客产生了视觉疲劳,引起乘客反感,最终导致广告资源价值的降低。广告资源开发过少,无法满足广告主需求,又会减少广告资源收益。

第2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的宣传力量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高校所积蓄的广告资源显然是一个筹资之路。 高校广告受众的特点

1.受众的高同质性

高校广告的目标受众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其中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无论从人数还是从其信息来源的侧重点来看,毫无疑问是这群人中绝对的主体。他们有相近的年龄,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的经历。他们乐于接受信息和追求新奇事物,是社会中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同时,他们的消费意识也处在同龄人的前端。这种高同质性能使企业的广告更具针对性,能更有效地锁定目标受众。

2.受众的高素质

高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受过很系统的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所以,他们能理解广告存在的合理性和其对于社会的价值。因此,他们对广告的抵触情绪较少,能够善意地对待广告传递信息的形式和手法。同时,他们对广告内容的理解能力是一般社会公众所无法比拟的。对于高品味的广告,高校绝对是一个好的“用武之地”。但如果广告太肤浅,创意太过平庸,则无法期望在这群人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

3.受众的群体性

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一种群体意识,有较强的归属感,在消费上尤为如此。一方面是同学间有意识的互相模仿,在消费上互相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信息的高度共享――同学间的互相传播的连锁效应能极大地强化企业的广告效果,但负面传播的影响也将变得广泛而难以控制。

4.战略性

高校里的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经济师、经理人和公务员。良好的教育背景注定他们在未来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作为未来企业的决策者,政府意识的执行者,还是作为普通的消费者,他们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将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能否在这群人心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将关系到未来的利益和发展。

但是这种影响力和随之而来的利益大部分是预期的,不可确定的。企业并不能立刻得到。但富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应在他们年青的时候抓住他们。所以,企业在考虑高校广告收益时,应对其战略性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清醒地认识到其投入的价值所在。

5.成本性

相对于社会上的大众媒体,高校中广告的投入成本是很低的,特别在开发的初期更是如此,而广告效果不一定会逊于大众媒体。 开发高校中的媒体和资源

高校内存在各种媒体,其传播效果并不比大众媒体逊色:

1. 报纸

校报是校园内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平面媒体,在校园生活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担负着宣传学校政策、校园动态、反映学生生活的责任。但由于资金的限制,校报无法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在内容和版式上进行较大的改进和创新,制作质量普遍不高。在报刊五花八门,内容多姿多彩的今天,显然无法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其影响力也大打折扣。但作为校园内部的主力媒体,校报的优势也是明显的。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好恶。因为,校报的编辑、采编和撰稿人大多本身就是学生。校报完全可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全部或部分引入商业运作模式,创新版面,开辟新栏目,积极发展其广告业务,从而打开新的资金渠道,解决资金问题。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校报的编辑们改善自身的工作,丰富报纸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可读性强的信息源。

2. 杂志

高校中最为常见的杂志是学报,学术气息很浓。其有国家统一的刊号,除了在本校发行外,还在全国各大高校中流行。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其学报的发行量是较大的。相对于大众刊物,其目标读者更为集中,主要是教授和专业的教师、学生。

目前,学报几乎没有大的商业介入,这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在社会上的学术影响力。单调的封面,空白的封底、封二和封三,浪费了资源,也制约了办刊思路。

显然,开发其广告资源,也是学报全面走向市场的发展之路。

另外,高校中的社团组织(如文学社等)也有自己的杂志。充分利用其广告资源,也是这些社团走向壮大发展的一条路。钱是一种收获,而引入市场经济中商业杂志的办刊思想和经济意识是更大的收获。

如果运作得当,谁敢断言将来不会有媒体巨人诞生于其中,正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这类成功的校办科技企业一样?

3. 广播

校园广播站几乎是各大高校必备的传播媒体。它不同于大众广播,其听众几乎没有选台的权力,只有听与不听的权力。其内容大多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的消息都与学生切身相关。引入商业的运作模式,不但能解决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广播站的活力。

4. 电视

现在,已有部分高校安装了自己的闭路电视系统。这可以说是以后的发展趋势。这类主要面向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有线电视以其高度集中的定位性区别与大众电视台和有线网络。

5. 网络

随着全国高校校园网的建立,上网对于学生已如看书一样普遍。一些著名的学校的Web Site ,如清华、北大和华中理工等,其每天的访问人数甚至可以和某些商业网站相媲美, BBS也是办得有声有色。在网络广告日益崛起的今天,这些网站的商业价值同样是不可限量的。如果说校园中的其它媒体是地方性的、局部性的话,这些网站便是面向全国甚至世界的宣传栏。它们担负宣传学校的形象重任,同样也可顺带宣传愿意出钱的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而借高等学府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广告和产品广告所具的说服性和可信度是专业媒体没有的。

6. 路牌

学校中美丽的林荫大道或小路象公园一样宁静恬人。校方完全不必为这些或大或小的道路花钱安路灯和付电费。采用能和校园环境相融合的路牌广告,不但能照明,还能为校方带来经济效益。

7. 其它

校园中还有其它一些广告载体。如饭卡、上机卡、借书卡、澡票、宣传栏以及学校的信封、信笺等。

其实很多商家早已看好高校的广告潜力。如肛泰制药的小红人系列广告在高校的卫生间中很是常见。“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肛泰制药,专心治痔”的广告语早已是深入人心。抛开该广告的定位和效果不谈,其敏锐的广告意识确是值得赞许。还有许多企业自制的留言袋,方便学子们的同时推销了自己。而直邮广告在高校中更是铺天盖地。

无论从经济收益的角度,还是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学校都应该管理和利用好这部分资源。

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注意力便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资源。只要思维放开了,就会发现能吸引注意力的地方都可以作为广告媒体来开发,甚至于球场上的篮球板、楼梯的转角处、黑板上的空墙,都可打上企业或产品的广告。关键是要敢想、敢做,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的。正如长城公司拍卖其电脑上的上网快捷按钮一样,敢为人先。让后来人感叹:“哦,原来这方寸之间也是可以拿来卖的!”

我们知道球队可以拍卖冠名权,企业可以出卖商标权,那么学校是否可以有“什么权”可以卖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莘莘学子们早已懂得如何利用广告的宣传效应为开展活动拉赞助,酬集资金。许多学校足球、篮球比赛的冠名权早已是某些企业的囊中之物。

许多学校都用教一楼、教二楼,或西附楼、东附楼等类的名称作为分辨建筑物的标志。诸不知这些建筑物的名称就是一种资源。如主要用于电信专业学生使用的教学楼的冠名权,完全可卖给电信行业中的企业,如称之为华为大楼、西门子大楼等。同样,大学各院系的名称也可有偿转让。如电信工程学院可改为爱立信电信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可称为大众别克汽车工程学院等等。只要企业愿买,学校就可以卖,甚至于大学的主名。如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冠名权如卖予二汽神龙,不妨称为神龙汽车工业大学。另外还有校园内道路和广场的冠名权。

有人也许会说,学校这样做会不会过于商业化了,会不会影响学校的形象,会不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要知道,整个社会都商业化了,学校岂能偏安于一隅?学校应该溶入社会主流生活中去,包括经济生活。

而实际上,校企间的合作早已是千丝万缕。学生的实习就业、校企的研发和企业员工的培训都从这种合作中受益非浅。

当然,要做的这一切还需要同有关政府机构和上级机关的政策保持一致。例如,学校的名称通常就不是学校能自主决定的,需要教委的批准。但办学社会化和产业化,已经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基本趋势是显然的。 开发和管理高校广告资源的途径

可以考虑把高校广告媒体的权以招标的形式拍卖给一个或多个专业广告公司。这样,广告公司能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同时,学校的责任和管理费用都较小。但学校对广告公司的运作和广告的形式、内容将难予控制。

另一个思路是高校自办广告公司,一方面内部媒体的广告创意和制作,另一方面也可为广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学校能有效地对所广告的形式、内容予以控制,使其同高校的氛围相适应。但学校在广告运作方面将不可避免地缺乏实际经验,虽然有对广告理论熟知的专业教师。并且,前期的资金投入也不少,学校将不得不承担更多的风险。

当然,高校也可通过资金或其所拥有的广告资源入股和专业广告公司共同投资建立合资公司,并派员参予管理。借助于专业广告公司的资金和专业经验以及其已有的客户渠道,学校将能以较低的投入和较小的风险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学校对于广告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管理及运作理念和经营目标的差异将是合资公司成长的难题。

另外,也可考虑成立一个媒体集团统一管理和开发某一区域内的高校的广告资源。 开发高校广告资源的利益

对于国家,无论从增加税收还是从节省教育资金的投入方面来看,开发高校广告资源显然都是有利的;对于广告公司,又多了一个针对性强的有效媒体;对于广告主,则可以花小钱办大事,甚至办到在普通大众媒体上不能办到的事情;而对于学校,一方面能筹集一部分教学经费,并能把一部分公共设施的制作、维护等支出转嫁给广告主(如道路的照明电灯及其电费、垃圾筒),另一方面,一些公益性的宣传也可转移给广告公司进行创意和制作。

至于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商品信息,贴近社会;特别是广告相关专业的学生,校园广告简直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如果学校能和广告公司达成某种协议,还可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甚至为广告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同时,广告促销活动也丰富了校园生活。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当今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大学又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之地。高校广告将是企业的名片,有利于企业吸引优秀的人才。

这样的多赢局面,何乐而不为? 开发高校广告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广告的内容应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控制,不能与学校的学术气氛相违背,不允许传播不健康的信息。

其次,广告的数量也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一方面是出于对广告效果和最佳收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过多的广告泛滥显然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将于开发高校广告资源的初衷相背。

第3篇

一、评价对象基本情况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一大高原,这里虽然气候寒冷严酷,空气稀薄,但是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而且独具特性,有“珍稀野生动植物天然园和高原物种基因库”的称誉,被誉为“野生动植物的王国”。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大约超过三百种野生动物。在这些野生动物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种占有很大比例,如:藏羚羊、雪豹、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金雕、盘羊、岩羊、羚牛、白唇鹿、梅花鹿、棕熊、藏狐、沙狐、狗獾、兔狲等。更有一些精灵以青藏高原为主要产地,如:温泉蛇、拉萨岩蜥、大渡河石龙子、山溪鲵、察隅棘蛙、墨脱棘蛙、康定湍蛙、贡山树蟾、林芝齿突蟾、横口裂腹鱼、高原鳅、贡山等。为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成立自然保护区。青藏可可西里地区就是一片广阔的保护区域,包含了“羌塘自然保护区”、“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和“新疆北昆仑自然保护区”以及“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还有“珠峰国家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自然保护区”等等。

二、高原精灵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是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对象之一,具有旅游价值。

(一)游憩观赏价值

野生动物的游憩价值主要表现为野生动物观光。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旅游资源的观光价值体现在美感和奇特两个方面。游客在观察野生动物的形态、色彩时,表现出激动、惊讶的情绪,可以感受到精神的熏陶,得到心理压力的充分释放。通过项目小组,对进入的旅游目的进行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二)科普宣教价值

野生动物资源的科普宣教价值体现在珍稀性和科普性两方面。珍稀性是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最独特的地方。例如仅存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具有特别优异的器官功能,能耐高寒、抗缺氧、食料要求简单,且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疾病的抵抗能力很强,它们身上所包含的优秀动物基因,囊括了陆地哺乳动物的精华。因此,藏羚羊独特的体态和生理结构,对于研究高寒条件下的生

三、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精灵观光旅游的原则

自然保护区开展观光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明确观光旅游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遵循一定的开发原则,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一个良胜循环。

(一)保持自然原生性

人们进行野生观光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回归自然,放松自己,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亲和力,尽情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因此,野生观光旅游开发应当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尽量减少人工设施和建设。

(二)旅游环境承载力控制

野生观光旅游同传统旅游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映,是判断旅游业是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规划先行依法开发

在地区开展野生观光旅游的活动必须遵循相应的保护法规,坚决贯彻“保护第一、旅游第二”的原则。制订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分析生态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河、湖、水、森林、地形、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的景观。

(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