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力交易的方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TM- 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9号文(简称“9号文”),明确了的新一轮电改将在“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思路下构建真正有效的电力市场机制。售电侧改革被认为是本轮电改新方案的最大亮点,是“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售电侧改革作为“两头”之一,在整个电力体制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是否成功将决定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成败。而电力交易机构中心枢纽功能的发挥对于新型售电主体能否最终进入售电侧市场、能否有效开展售电业务、能否真正形成竞争性市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背景分析
(一)新电改要求售电侧放开
售电侧放开对国家电网公司的影响较大,一是,企业的功能发生根本性转变。二是,企业的盈利模式发生根本改变,电网企业运营模式不再以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价差作为收入来源,而是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三是,企业交易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电力企业承担的交易业务与其他业务分开,实现交易机构的独立运行,承担交易平台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四是,业务重点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现在电网规划更多由政府主导、电网运行的操作模式更为复杂、电力营销竞争性加剧、电力交易主体增多等。五是,管理重心发生转移,盈利导向转为成本导向、降本增效成为重点。
(二)售电侧放开对电力市场交易提出的新要求
售电侧放开在对国家电网公司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对电力市场交易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如面对大量涌入的售电主体,必然改变原有的市场成员管理模式,需要重新设计优化电力交易业务,需要将由电力企业承担的交易业务与其他业务分开,实现交易机构的独立运行,共筑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交易局面。
三、研究内容
(一)电力交易业务的更新设计
1.电力交易业务变化重点分析
经过深入对比分析,新电改后电力交易机构的业务将发生较大变化。市场构成由原来的单一中长期市场转变成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市场模式由原来的分散式转变成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模式。市场体系由原来两家大电网公司各自分级管理转变成为区域和省(区、市)电力市场,市场之间不分级别。新业务需要支撑多种类型的市场成员及其多种交易需求;新业务需要支撑双边协商、集中竞价、挂牌等多种交易方式;新业务需要支撑电力直接交易、跨省跨区交易、合同电量转让交易、辅助服务交易等多种交易;新业务需要支撑多种交易计划的编制(包括月度、日前、日内等);新业务需要支撑多种交易合同的编制与签订;新业务需要支撑面向多元主体的交易结算;新业务需要支撑各类交易主体相关信息的。
2.业务更新设计
根据售电侧放开对省级电力市场交易的新要求和省级电力交易机构自身定位,勾勒国家电网公司省级电力交易机构业务蓝图。主要分为核心业务和支撑业务,其中核心业务包括市场成员管理、交易组织、交易合同、交易计划、交易结算、信息;支撑业务包括电力交易平台、电力电量平衡分析、市场评估分析、服务窗口管理、市场建设与规则编制、风险防控等业务。电力交易机构业务蓝图见图1。
(二)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
1.功能定位变化分析
改革后电力交易机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国家电网子公司或分公司形式)不以营利为目的,在政府监管下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公开透明的电力交易服务。交易机构主要负责市场主体注册和相应管理、市场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其中包括市场运营分析、披露和市场信息、提供结算依据和汇总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自主签订的双边合同。
2.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
(1)确定组织形式
《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电力交易机构组织形式为电网企业相对控股的公司制、电网企业子公司制、会员制等三种组织形式。电力商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交易机构与电网经营企业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电力交易机构与调度中心之间须密切配合,因此建议采用电网企业子公司的组织形式。电网经营企业子公司的组织形式具有组建相对容易、运营成本较低、确保中立和降低交易成本,加快改革进程等诸多优势。
(2)组织机构建设
交易机构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基本职能、机构、编制、财务等在第一时间应是完整而独立的,同时政府赋予其行业公共机构的属性,并拥有干部人事管理权。但是交易机构的相关业务专业性较强,一方面要求具备深厚的电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具备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等市场交易的相关知识并拥有丰富的经验,同时要求掌握一定的数理统计技能。该类人才目前市场上较少,主要集中在原有的电力交易中心,因此建议以电网企业现有人员为基础,完成机构的组织建设工作。对于一般人员的短缺,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公开选聘,择优录取;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短缺,则需要由市场管理委员会推荐,并按组织程序完成聘任流程,杜绝,以保证各方利益。
【关键词】交易成本 经济学 内控系统构建
一、交易成本经济学基本理论
在了解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之前,必须要先明确一下交易成本的概念,一般来讲在市场组织中,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企业采用内部治理这种交易方式时所产生的成本,主要包含生产成本和治理成本;第二,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购买的成本以及在购买之前谈判签约等成本。企业的交易成本一般就分为这两个部分,内容比较广泛。
交易成本经济学是用来研究各类经济组织问题,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罗纳德・科斯和美国经济学奥利弗・E・威廉姆森两位经济学家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比较大贡献。罗纳德・科斯首先在其《企业的性质》一文出提出,之后又有奥利弗・E・威廉姆森把罗纳德・科斯的思想进行提炼总结命名为交易成本经济学。到如今,交易经济学已经发展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提供众多重要的思路。交易成本经济学把企业看成是一种治理结构的概念,而古典经济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生产函数,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交易成本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首先,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签订合同行为都是一系列的组织结构在市场交往中的一些经济制度的或者组织的创新。这个是企业的一种自发行为和在市场中无法逃避的行为。其次,就是企业进行制度或者组织创新的目的。企业作为一种理性的经济人,希望通过最近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受益,所以企业进行上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和降低交易的费用。一般来讲,任何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都不能够得到最优的治理结构,在市场的交易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在采购、生产、销售、上市、筹资、投资等企业的市场活动时候,都会有一些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会归结为合同的问题,企业要节省成本,就需要分析这些合同能够为企业降低交易的成本。所以,在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在承认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需要把交易这种行为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就是在分析和比较不同经济制度优劣的同时要根据其交易成本的高低来决定企业选择哪种方式。一般对于企业来讲,企业可以选择治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治理完成,一种通过市场来完成。
根据市场交易成本的内涵与交易成本经济的理论,企业在选择市场交易还是内部治理结构的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就是成本,如果通过市场来组织的交易成本小于通过企业自己建立一套内部治理结构来组织的交易成本,那么企业就会选择前者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益;反之则会采用建立内部治理结构这一方式。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
二、企业内控系统构建方式选择的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把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看出一种特殊的“商品”,对这种商品的选择必然会产生成本,而不同的方式的成本也是不相同的,所以企业内控构建方式是通过招聘一定的专业人员来自己建立还是委托第三方进行建立划算,需要考虑的是两种方式对企业的成本之后进行决策。首先分析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本,主要是市场的治理成本与生产成本这两个成本;其次分析企业内部建立的成本,这个成本主要包括了传统的生产成本和内部行政人事等等管理行为产生的治理成本,而选择哪种方式做出决策,是需要对两者的成本进行分析比较的。
(一)治理成本的分析与比较
不管是企业自己建立还是通过市场交易建立内控结构都会产生一定的治理成本。根据经济学原理,市场具有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所以一般来讲市场往往比内部组织更能够对企业资源和管理产生更好的配置效果,所以市场治理成本小于内部组织的治理成本,把上述的分析用数学公式来表示:G=B-M>0,其中M为市场治理成本,B内部组织的成本,经济学中把G命名为资产专用性,它反映一项资产或一种服务的专用性程度,即资源在用于特定用途以后,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经济学中,市场治理成本是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的,表现为合同协商成本等与合同签订和履行有关的成本的提高,如果资产专用性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G还会变为负值。所以如何选择两种交易方式,需要分析影响资产专用性的因素。
根据管理学的原理,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来说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其内部控制系统的在各方面是复杂程度必然有所差异。比如对垄断性和市场性的行业的企业,是截然不同的。垄断行业的市场交易主体数量少、行业内的企业规模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的各个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决定了需要其内部控制系统针对这些差异进行设计,造成了在这个设计的合同的协商与签订成本就较高,市场治理成本可能等于、或者大于内部组织的设计的成本,即G等于或大于零。在完全竞争性行业中则截然相反,市场主体在各个方面均相差不大,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基本相同,所以市场可以提供比较通用化的市场控制结构,单个企业与专业机构进行合同协商与签订的成本较低,即G小于零。
(二)生产成本的比较与分析
由于企业内部组织和市场在资源配置效率的不同,所以企业内部组织的生产成本和市场的生产成本是不相同的,我们假设他们之间的差值是C>0,又由于规模效应的原因,所以一般来讲C>0,即企业内部组织的生产成本大于市场的生产成本。基于以上的分析,企业若生产产品和服务仅供自己使用则生产成本会大于市场上的成本。但是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和市场规模就变小,则产品或者服务平均生产成本因为生产规模的缩小而上升,最后与企业通过内部组织生产的成本相当。
影响C大小的因素也是行业和规模,首先分析完全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各种资产状况比较相似,性质、规模等各方面相似的企业数量较多,这些企业所需内控系统差异也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提供的内控系统可以形成规模效应而减少各种成本,但是垄断行业则完全相反,由于垄断行业的企业数量小,资产专用化程度又高,所以市场很难针对行业内所有企业设计一套通用性较强的内控系统,这样市场开发的各种成本必然会上升,规模经济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开放的成本相对企业内部开发并没有成本的优势,C也会逐步趋近于零。
(三)综合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两种交易方式下治理成本之差G与两种交易方式之下生产成本之差C之和设定为P,即命名P=G+C。P小于零时说明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成本小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此时企业自行组织人员构建内部控制系统更加经济,当P大于零时则相反,说明市场的交易成本大于内部组织这种交易方式,此时企业应当采用市场方式构建内部控制系统节省交易成本。而影响P大于零还是小于零的因素是企业的资产专用性,而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专用性程度的就是企业的行业属性以及规模等因素,所以企业在企业内控系统构建方式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企业的性质、规模等因素。
三、电力企业内控系统构建方式的选择
电力企业内控系统构建方式的选择,也要从行业属性规模等因素进行考虑,在我国电力企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企业规模巨大,企业的技术性比较复杂,电力企业从生产、供电、检修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殊的属性的特点,电力企业内控系统的构建,需要从治理成本和生产成本进行综合的分析而做出选择。
首先从治理成本上来讲,我国的电力企业是垄断性行业,企业规模巨大,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就要考虑企业的特殊性进行不同的设计,比如要针对供电企业、发电企业等的设计,甚至要针对省电力企业、市和县电力企业设计不同而不同,而且在设计过程的各种合同的签订等难度高,成本也比较大,造成了市场治理成本可能等于或者大于内部组织的治理成本,即G大于零;其次,在生产成本上,由于电力企业的特点,需要对行业内所有企业设计一套通用的内部控制系统,所以在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等等相比企业内部并不具有显著性的优势,所以造成了C也会大于零。根据P=G+C,由于G和C都大于零,所以P也会大于零,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的市场的交易成本大于内部组织这种交易方式,此时电力企业应当采用市场方式构建内部控制系统节省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曹素璋.交易成本经济学建模问题探讨[J]. 财务与金融, 2010年第2期.
[关键词]外护套 内衬层 铜屏蔽层电阻和导体电阻比 电缆主绝缘耐压试验
电力电缆在运行中不但长期承受电网电压,而且还会经常遇到各种过电压,如操作过电压、雷击过电压、故障过电压等。预防性试验可以提前发现电力电缆的某些缺陷,它是保证电缆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有关部门做预防性试验时,不按《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去试验,则起不到预防性试验作用,而且还会带来电力电缆隐患。
一、预防性试验项目、方法和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预防性试验需作如下试验项目。
1、电缆主绝缘绝缘电阻:用2500伏或5000伏兆欧表测量,读取1分钟以后的数据,对于三芯电缆,当测量一根芯的绝缘电阻时,应将其余二芯和电缆外皮一起接地。运行中的电缆要充分放电后测量,每次测量完都要采用绝缘工具进行放电,以防止电击。绝缘电阻数值自行规定。试验周期:重要电缆1年,一般电缆3年。
2、电缆外护套绝缘电阻:就是测量钢铠对地的绝缘电阻值,它主要检查支埋电缆的外护套有无破损。采用500伏兆欧表测量。当每千米的绝缘电阻低于0.5兆时,采用下面介绍方法判断外护套是否进水。试验周期:重要电缆1年,一般电缆3年。
3、电缆内衬层绝缘电阻:就是测量铜屏蔽层对钢铠的绝缘电阻值,它主要检查内衬层有无破损,采用500伏兆欧表测量。当每千米绝缘电阻低于0.5兆欧时,采用下面介绍方法判断内衬层是否进水。试验周期:重要电缆1年,一般电缆3年。
电缆内衬层和外护套破坏进水的确定方法:
直埋时间较长受地下水长期浸泡的电缆或受外力破坏而又未完全破损的电缆,其外护套绝缘电阻、内衬层绝缘电阻均有可能下降至规定值以下,因此不能仅根据绝缘电阻的降低来判断电缆是否进水,要根据不同金属在电解质中形成原电池原理进行分析判断。电缆的外护套破或内衬层破损进水后,由于水的作用(水是电解质),将在铠装层的镀锌钢带上产生对地—0.76V的电位,铜屏蔽层产生对地+0.334V电位,由此产生出0.334—(—0.76V)=1.1V的电位差。此时,用万用表电阻档的“正”、“负”表笔交换测量铠装层对地或铠装层对铜屏蔽层的绝缘电阻,在测量回路内形成的原电池与万用表内干电池相串联,当极性组合使电压相加时,侧得电阻值小;反之,侧得电阻值较大。如果上述两次测得的电阻值相差较大时,表明以形成原电池,就可判断电缆外护套和内衬层破损进水。外护套破损不一定立即修理,但内衬层破损进水后,水分直接与电缆铜屏蔽层接触并可能会腐蚀铜屏蔽层,应尽快安排检修。
4、铜屏蔽层电阻和导体电阻比:用双臂电桥测量在相同温度下的铜屏蔽层和导体的电阻。当铜屏蔽层电阻与导体的电阻之比数据与投运前数据增加时,表明铜屏蔽层的电阻增大,铜屏蔽层有可能被腐蚀;当该比值与投运前相比减少时,表明导体连接点的接触电阻有增加的可能。试验周期:投运前,新作终端或中间接头后,内衬层破损进水后。
5、电缆主绝缘直流耐压试验:电缆试验电压按表一规定,加压时间5分钟,不击穿。耐压5分钟的泄漏电流不应大于耐压1分钟的泄漏电流。试验周期:新作终端或中间接头后。
关键词 新医改 医院 全面预算管理
一、引言
看病难、看病贵是广大病患面临的普遍难题,这拷问着我国医疗体制,新医改政策正是破解这个难题的钥匙。近几十年来,伴随我国经济腾飞,医院的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但是预算管理始终不够科学规范。资金是医院运转和发展的“血液”,也是医院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价值基础,如何规范收支管理,把预算用到“刀刃”上,是医院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新医改的背景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体系逐渐形成,疾病防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医药保障覆盖的人口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群众健康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我国医药事业发展与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却也逐渐凸显出来。城乡医药卫生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发展失衡,社区、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不到位,医药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阻碍。2009年4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同时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标志着新医改正式启动。2017年1月9日,国务院了《“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加上“两票制”实施意见、薪酬制度配套政策,意味着“新医改”进入深水区。
三、新医改视角下医院预算管理的难点
新医改政策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执行全面预算管理,把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且抓住整个预算管理的关键点。可是,长期以来医院习惯了粗放式管理模式,缺乏预算管理意识,资金管理水平较低,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广泛存在;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设置的预算指标不合理、不科学,执行过程中缺少硬性约束,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大,预算超支成为常态;预算编制水平较低,普遍采用“基数法”编制预算,预算内容不全面,结果编制出来的预算往往成为空头支票;有的医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盲目进行项目投资,立项、申报、审批等流程把关不严,导致超预算支出,而且项目划拨的专项资金不能完全发挥效益;而且,资金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传统化,通常注重后期管理,却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动态控制,资金使用审核不严,资金管理的权责不够明确,导致资金使用计划与实际严重脱节,资金管控流于形式。
四、新医改视角下医院加强预算管理的方案
(一)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资金是医院经营管理的价值基础,预算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此医院必须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做好资金风险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首先,医院应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制定预算管理制度,完善资金审批制度,规范资金管理流程,根据医院的运营情况和外部环境建立相应的财务控制模式,以保障资金流动和经费支出的科学性、计划性、有效性;其次,资金流转面临着多种风险,医院要建立相适应的风险监测体系,随时监控项目投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等,及时对风险作出预警,合理规避资金风险,确保经营管理与资金管理同步协调,以维护资金的安全;此外,要建立健全资金使用考核机制,落实资金管理问责制度,实现资金管理的权、责、利相统一,充分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避免预算超支、资产闲置和资金沉淀等问题。
(二)全面提升预算编制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实施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当建立总预算、院级预算、责任预算的三级预算体系,其中医院总预算是预算管理部门根据年度事业计划建立的医院总体财务预算,院级预算是各行政职能部门编制的医院层级预算,责任预算是各责任中心编制的业务收支预算。医院应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建立健全预算体系,深化预算编制方法,根据医院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各项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并优化预算分配结构。首先,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及时引入专门的财务软件与数据系统,提高预算编制的信息化水平;其次,在开展预算之前,预算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工作,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再次,应加强资金收支管理,认真统计近几年的信息数据,充分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例如,药品材料费用可采用弹性预算法;业务收入采用滚动预算法;管理费用零基预算法;临床医技科室的收支结余采用绩效预算法;资产折旧费用采用固定预算法等。最后,应设计科学、明确的指标体系,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分析,从而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三)严格落实预算管理方案
医院应确保预算分配管理的科学性,把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与落实到各部门,严格按照预算程序开展各项预算管理工作,并明确相关责任人,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严格落实预算管理方案,切实纠正粗、疏、漏、乱等现象。医院应对支出进行分类管理,提高经费使用透明度,严格按照预算和计划使用资金,禁止以拨代支、以领代报,或者随意变更资金用途。要确保资金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授权支付管理,将预算方案严格落到实处,一般不允许更改,对于特殊的超预算支出必须经过申报和审批程序才可变更。而且要设立预算预警体系,重点关注预算偏差、资金异动、大额支出等,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审批,并且认真分析预算与实际出现差异的原因,实现对资金的实时动态控制。
(四)积极引入绩效考核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院应鼓励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加强学习,并提供专业的、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快速提高他们的预算管理工作水平。为了确保预算管理的效果,医院必须加强监督检查,为此可以成立监督考核小组,积极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同时加强动态考核和监督,把预算执行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将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给予预算执行良好的部门以奖励,对预算执行较差或违背预算管理制度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监督考核小组及时将预算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医院的管理人员,让管理层得以总结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思索解决方案。将考核与奖惩相结合,实行奖优罚劣,才能积极建立讲约束、讲实效、讲规范的预算管理新机制,从而保证预算管理的执行力,防止出现编制、执行两张皮的现象。
五、结语
2009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医改政策,可以预料,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规范化管理是医院的必然发展方向。预算管理是一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各级医院必须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积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规范资金运作体系,促进医院管理透明化、科学化、规范化,并积极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作者单位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参考文献
[1] 朱宇.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改革[J].现代企业,2012(5):21-22.
[2] 刘丽.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4(35):96.
关键词: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电树枝化试验;局部放电特征
中图分类号:TM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5-0081-02
电树枝化是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绝缘效果劣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从绝缘缺陷过渡到绝缘故障的一个中间状态。所以对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在使用过程中的电树枝化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提高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局部放电是和电树枝化过程密切相关的,通过局部放电特征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对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电树枝进行诊断。本文通过电树枝化的实验,分析了不同电压、不同温度对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电树枝化的影响,同时对不同状态下电树枝化的局部放电特征进行了分析。
1 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电树枝化试验
1.1 试验品的选择
实验品选择的型号是YJV22-3×95的8.7/15 kV的XLPE电缆,从去除铠甲之后的三相15 kVXLPE电缆中选取一段0.9 m的实验电缆,将电缆的两头进行切削露出25 mm的线芯,然后除去19 cm的半导体遮蔽层,将电缆外层的铜带揭开,取一根长2.8 mm、曲率半径是5 mm的不锈钢钢针沿着电缆向内插入2.5 mm,然后将电缆外面的铜带重新遮盖好,用AB胶将铜带的缝隙进行涂抹,保证密封。处理好之后的实验品的各个参数值如下:电缆线芯的直径是11.5 mm,内、外半导体遮蔽层的厚度分别是0.5 mm和0.55 mm,绝缘层的厚度是4.8 mm,铜针针尖和内半导体遮蔽层之间的距离是2.8 mm。
在实验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电缆的两端出线放电的情况,本实验对电缆的两头进行了均压处理,在处理时使用的是一套充油的电极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2 试验线路的设计
实验在检测局部放电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数字化的监测方法,由调压器、保护电阻、变压器、耦合电容共同组成一个50 kV/50 kVA的无晕局部放电电源系统,传感器使用的是铁氧体罗戈夫斯基线圈,PD信号通过10~100倍的程控进行放大,经过100 kHz的高通滤波之后,使用示波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测和存储。
1.3 实验过程
将XLPE电缆分为七种样品,在正常的温度下对样品a、b、c、d加压,加压的速度为1 kV/S,当a样品的压力为12 kV、b样品的压力为15 kV、c样品的压力为18 kV、d样品的压力为21 kV时加压结束。对e样品在50 ℃的温度下进行加压,当压力到15 kV时结束,对f样品在70 ℃的温度下进行加压,当压力到15 kV时结束,对g样品在90 ℃的温度下进行加压,当压力到15 kV时结束。在加压结束之后,将电缆切成1~3 mm厚的切片进行观测,观测的仪器使用带摄像功能的显微镜,对观测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电树枝生长情况数据表见表1,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2 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电树枝化试验分析
通过对上面的表格和图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2.1 电树枝的形成受到电压的影响
通过分析上面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知,a、b、c、d四个样本在同一个温度下,施加的电压越强,电树枝的形成时间就越长。通过观察a、b、c、d四个样本的电树枝图片可以得知,电压越强,电树枝的根系也就越发达,说明电树枝化的程度会随着电压的增强越来越严重。
2.2 电树枝的形成受到温度的影响
通过分析上面表格中的数据得知,e、f、g三个样本在同一个强度的电压下,温度越高,电树枝的生长时间就越短。通过观察e、f、g三个样本的电树枝图片可以得知,温度越强,电树枝的根系密度越小,说明电树枝化的程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 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电树枝化局部放电特征分析
不同样品的放电特征图如图3(a)~(f)所示。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a样品和d样品的局部放电形状接近三角形,c样品的局部放电形状接近翼形气孔型,b样品、e样品和f样品的局部放电形状在翼形与气孔型之间。从整体上来看,电缆的树枝形态对局部放电图谱的影响不是很大,放电相位在-30~80 ℃和150~260 ℃左右比较集中,在90 ℃和270 ℃左右发生的是局部放电,在0 ℃和180 ℃左右发生的局部放电脉冲的极性相同。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影响电树枝内部局部放电的因素是外加电场与电树枝周围的空间电荷形成的复合电场,并且最大的放电量相位和平均放电量相位随着电树枝的发展逐渐减小。
4 实验结论
本文将XLPE电缆分为了七个试验样本,对其中的四个试验样本在同一个温度下进行了升压试验,对其中的三个试验样本在同一个电压下进行了升温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和试验图片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①在常温和相同的温度下,随着电压的增加,电树枝的形成时间会变长,电树枝的密度也会增加,形状逐渐由树枝状变成丛状;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增加,电树枝的形成时间会缩短,电树枝的形状先密后疏,但是当温度在90 ℃时,温度的变化对电树枝形状的影响最小。
②电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与实验结果的趋势相同,但是电树枝的实际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③电缆在电树枝形成过程中的局部放电特征是:局部放电图谱整体上都呈现为翼形或者是翼形气孔型,放电时的温度主要在-30~80 ℃、150~260 ℃左右,并且在0 ℃和180 ℃左右的局部放电的极性相同。最大的放电量相位和平均放电量相位随着电树枝的发展逐渐减小。
5 结 语
本文通过对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电树枝化进行试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了电树枝化形成的规律和树枝化过程中局部放电特征的相关结论,对采取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预防树枝化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瑞金,周天春,刘玲,等.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电树枝化试验及其局部放电特征[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28).
[2] 杨林.交联温度对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中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J].天津大学,2012,(24).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静摩擦力;DISLab系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147-02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到教学中。本文以静摩擦力教学为例,介绍笔者是如何以探究的方式对静摩擦力的大小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实施教学,把难点分解,从而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1 对静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以实验探究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身的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渐走向结论。首先从班级选出一男一女两名学生进行一项趣味比赛,讲台上放着两个规格相同的砝码,让两位学生用筷子将砝码提到砝码盒中;女生用较为粗糙的木筷,男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子。学生发现女生很快便完成了任务,而男生费了好大的劲却提不动砝码。
教师提问:是男生力气没有女生大吗?是谁帮助女生获得胜利的?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不是别人,也不是她自己,而是摩擦力。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引出静摩擦力的概念。这样从日常生活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接下来进行实验探究,按图1连接好实验装置,拉动木板B(轻拉并使A相对B静止),边演示边设问:如果选B为参照物,A运动吗?此时弹簧测力计有示数说明了什么?弹簧测力计对A有拉力,A想动吗?想动为什么没有动呢?持续并缓慢地拉动B木板的力F,保持A始终相对B静止,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当A相对B发生运动以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再增大了,这说明了什么?静摩擦力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上述问题的结论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然而最大静摩擦力的数值是多少?摩擦力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对这些问题仍然似懂非懂。这时,教师把弹簧换成力传感器,演示实验2,使用DISLab系统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的F-t图像,如图2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2并得出结论:滑动前,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但有一个限度,即最大静摩擦力;滑动后,摩擦力变小了,即滑动摩擦力;而且最大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略大。
由此可见,在探究方式下,静摩擦力的分析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对“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探究
相对运动趋势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普遍觉得其抽象、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对运动趋势”,笔者在课堂上引入探究式教学。
首先将两本书叠放在一起,让学生拉动,体验相对运动趋势,并提出问题: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如何?你观察到相对运动趋势了吗?学生对后一个问题常常感觉困惑不解。然后教师设计实验来探究和观察相对运动趋势。
提示学生准备好两支铅笔和两本书,将两本书A、B在水平桌面上叠放起来,如图3(a)所示,从水平方向上对B施加力F,此时A和B不动,都处于静止状态,引导学生思考A与B之间、B与桌面之间是否有静摩擦力?如有,方向如何?然后在两本书A、B之间放两支铅笔以减小摩擦,如图3(b)所示,轻轻拉动B,观察A是否滑动;然后把两支铅笔放在B与桌面之间,如图3(c)所示,同样轻轻拉B,观察B是否滑动,方向如何?在图3(b)中,学生注意到轻轻拉B,上面的A并不滑动,说明A相对于B没有相对运动趋势;然而在图3(c)中轻拉B,B会相对于桌面滑动起来,说明用力拉B,B相对于桌面有向右运动的趋势。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对运动趋势的概念,还学会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方法。最后,教师适当给予总结:可以采用假设法判断相对运动趋势,在保持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假设这个接触面光滑,如仍能保持原来的状态,则没有相对运动趋势;若不能保持原来状态,则原来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进而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拿笔写字、端杯子喝水、用筷子吃饭等。在具体问题处理中,静摩擦力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许多情形下“若有若无,大小不定,方向不定”。处理好静摩擦力的关键是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相对运动趋势存在于两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想动而没动的状态――表明相对静止时内心有想法,之所以想动是外力的趋使,之所以没动是有摩擦力的制约。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分析,学生对静摩擦力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有了更加直观具体的印象,能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该知识点,从而有助于后续学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潮海.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6).
物理课程重视科学方法,将科学方法纳入物理课程体系。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应有之意。本文提出以科学方法教育引领初中重点物理知识教学,采用知识与方法对应的方式,提炼教材中的方法因素,将科学方法作为知识的脉络去组织教学,进行显化科学方法教育。
一、回归“方法本质”,显化科学方法内在逻辑
科学方法具有把不同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知识结构的功能,它是理解知识的纲领和脉络。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探寻方法的内涵,理解方法的本质。以初中物理重点知识密度、功等为切入点,分别显化比值定义法和乘积定义法的内在逻辑,从而给初中物理科学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1.密度――比值定义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适用于物质属性或特征、物体运动特征的定义,利用一个只与物质或物体的某种属性特征有关的两个或多个可以测量的物理量的比值来确定一个表征此种属性特征的新物理量。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通常的教学设计采取测量出几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记录数值,然后分别计算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最后分析数据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不同的”的结论,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但是这样的设计,忽视了比值定义法运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用两个物理量相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一种处理的缺陷在于并没有揭示出比值定义法的本质。
实际上,比值定义法本质是比较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早有体现,所以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比值定义法的实质。可以这样进行设计:“妈妈买了8斤苹果,花了17.6元钱;爸爸花了22.5元买了9斤香蕉,小明想知道是苹果还是香蕉贵?你会怎么办?”学生会直接想到计算出每斤的售价,即价钱与重量的比。而进一步思考,就是在相同的标准下再做比较。受到这样的启示,对于解决“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问题就要选取相同的标准,自然想到要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比较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后发现:不同物质,比值不等,相同物质比值相等。为描述物质的这种属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2.功――乘积定义法
乘积定义法是用几个物理量的乘积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其中相乘的几个物理量均为被定义物理量的决定因素,这种方法所定义的物理量与其他各物理量都有关系,并会随着其他各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
功是乘积法定义的一个典型例子。多数教学往往从一些生活情景中找出具有共性的决定因素,发现如果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功;而对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两个物理量,相加或相减显然量纲上不允许,相除与效果矛盾,所以就将力与距离的乘积定义为功。但对于为什么相乘,却欲言又止,说不清楚。
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没有强调乘积定义法的内涵。追溯其本质,还要起源于数学上的乘法运算,相同的数据累加起来的和可以用这个数乘以出现的次数,乘积体现的是一种累积的思想,所以,乘积定义法本质上是一种积累效应,这种积累可以是任何物理量的积累,可以是其对时间的积累或是在空间上的积累,具体到功是力对空间的积累。这种积累效应,如果用数学来衡量,不只简单表现于宏观上看似一个物理量在另一个物理量上的直线变化,也不是坐标图上某一点的累计,而是它带动的整个平面面积的扩大。
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从物理学的角度认识,是人们在认识能量的历史过程中,建立了“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就会发生能量的变化。这种积累,也是能量的一种蓄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过程。
二、关注“知识生成”,显化知识获得路径
科学方法不仅是理解物理知识的纲领和脉络,而且它还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根据科学方法中心的知能结构图,物理知识的获得途径为:实验事实科学方法物理知识(概念、定律等)。显然,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使客观存在的物理知识上升为理论形态。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更能揭示科学方法的本质与科学方法的操作过程。显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基于科学方法中介的认识路径。
1.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演绎推理法
所谓演绎推理法就是指人们以已知的客观规律为依据,推知未知规律的方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比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就是运用演绎推理方法推导得到的物理规律。取液体内一圆柱形液柱作为研究对象,当液柱静止时,由二力平衡得到,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F与液柱所受的重力G的大小相等,即F=G(大前提),又压力F=pS,重力G=ρgSh(小前提),得到p=ρgh,计算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结论)。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的显化方式,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有较深刻的认识:理想液柱 二力平衡(F=G)演绎推理法(F=PS,G=ρgSh,等量代换)液体内部压强规律p=ρgh。
另外,教学方式要同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阶段恰当配合,才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初中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少年,能够借助具体形象进行逻辑推理,但还不能从逻辑上考虑现实情景,所以现阶段的演绎推理是在教师具体抽象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本例中的“取液体内一圆柱形液柱作为研究对象”。
2.阿基米德原理――猜想验证法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猜想,设计实验实施科学验证,再经分析最终得到科学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猜想验证法,有些重点规律都是由猜想引起,并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的。
浮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重要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是测定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的基本原理。下面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例,来谈学习猜想验证法的显化途径。
教师首先创造问题情景,并提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合理猜想:根据生活中游泳的经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液体的密度有关;根据曹冲称象的故事猜想到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根据石头和木块一同落入水中时,常常见到石头沉底而木块漂浮,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又可以继续猜想到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等。
多个因素都可能对浮力大小有影响,就必须设法把其他的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保持不变,只改变剩下的一个因素,从而知道浮力是否与所改变的因素有关,也就是所谓的“控制变量法”。经过验证,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计算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重力),进一步猜想到浮力的大小是否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设计实验,收集物体排开的液体,经测量可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教师继续揭示,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气体。
三、注重“迁移应用”,显化科学方法教育功能
一个方法对应于很多知识的获得,那么,就可以应用已学习的科学方法去研究那些尚未研究过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迁移,即运用科学方法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新知识,彰显科学方法的教育功能。既让学生在运用中感受到科学方法的逻辑力量,也加强他们发展知识的能力,为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比值定义法:在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的建立中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应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依据其意义的不同,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两物理量的比值是个常数,如电阻、密度等,比值反映的是物质的性质,与两个物理量都没有关系;另外一类基于控制变量的思想,如压强、速度、功率、电流等,比值反映的是效果,受两个物理量的影响。但无论哪一类,其本质都是取相同的标准进行比较。
乘积定义法:力在空间的积累被定义为功,在时间上的积累就是冲量;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采取的都是乘积定义法,是电流在时间积累的不同效应。但以上不同物理量的共同特点,都是过程量,本质上是一种积累效应。
演绎推理法:如在推导连通器原理时,取容器底部一理想液片,根据平衡分析左右两端压力相等F左=F右,利用F=pS,导出压强相等(P左=P右),再依据P=ρgh,得到“装有同种液体时液面总相平”的结论;再如,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以并联为例,用如下的演绎过程更能显化演绎推理法的逻辑力量:
猜想验证法使用的频率更高一些,在探究影响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关系;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杠杆平衡条件;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影响动能、重力势能的因素都有体现。提出合理的猜想后,在验证过程中,常常体现出多种科学方法的交叉应用,如会用到控制变量法确定研究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利用归纳法得出结论,等等。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把握科学方法这条主线。不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规律教学,都要牢牢抓住科学方法,以重点知识的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并在其他新知识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实现科学方法的有效迁移,将科学方法的掌握植根于每一个物理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方法教育的真实性和实在性,这样既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把握,又能落实科学方法教育。
参考文献
[1]邢,陈清梅.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8
[2]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
[3]胡卫平,孙枝莲,刘建伟.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张大均,郭成,余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11700)
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规律,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严重障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主次、轻重,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下面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以高中物理中的主干知识为依托,谈谈几种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方法。
一、举例子
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来说理和论证,也就成了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材(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下同)通过列举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说明了引入质点模型的必要性;通过列举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和火车车轮滚动,宇宙飞船在轨道上飞行和宇宙飞船调整飞行姿态,说明了能把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通过列举自行车和汽车行驶,运动员参加百米赛跑,说明了引入速度的必要性,归纳得出速度的物理意义和定义。通过列举普通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起步,飞机起飞和迫击炮发射,说明了引入加速度的必要性,归纳得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和定义。通过列举侦察机在高空中飞行,说明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通过列举子弹在枪筒里发射,说明速度小,加速度也可以大。
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拿在手中的瓶子、毛笔不会滑落,皮带运输机把货物送往高处,说明静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列举捏在手中的笔沿不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做示范),皮带运输机把货物从低处送往高处,物体随转动的圆盘一起运动,区分静止与相对静止,说明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以是运动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相反或成任意角,静摩擦力可以对物体做正功、负功或不做功。通过列举物体做平抛运动,说明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通过列举物体做匀速向上或向下运动,说明合外力为零时机械能不一定守恒。
二、做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地设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既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能使他们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F-定时,随着F1和Fz之间夹角的增大,Fl和Fz将不断增大,且F1和Fz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学生实验:把重物悬挂在绳子中间,让两名学生将绳子拉开直至“水平”,或让两名力气较大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提一桶水。由此,让其他学生观察,并让实验者谈感受。
又如,在“力的分解”的教学中,对力产生的效果,即两个分力的方向,学生较难想象。对此,可以采用放大或感受的方法,设计如下实验:(1)如图1,在球和斜坡及夹板的接触面上铺设海绵类弹性较好的物质,或将接触面用软木条代替。(2)如图2,将细绳一端扣在手指上,用手掌通过铅笔支撑起悬挂着重物的绳子。前一个实验可以放大显示重力产生的两个效果。后一个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手指受到的是拉力,而手掌受到的是压力。
再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为了说明物体具有惯性,可作这样的演示:把放在杯子上的木板从杯子上撞掉,使在木板上的鸡蛋掉在杯子里;或迅速抽掉放在桌边的重物下面的纸片,使重物不掉在地上。
还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为了说明绳子模型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可作这样的演示:在如图3所示的轨道上(翻滚过山车模型),将小球从AB段的不同位置处释放,观察小球能否经过最高点C。
此外,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叉鱼(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水槽中放入水,在水槽侧面固定一条小鱼模型,请一位同学用细杆模拟叉鱼并谈感受,再请这位同学换用激光笔“射击”小鱼并谈感受。
三、类比法
抓住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由此及彼,由形象到抽象,由熟悉到陌生,可以对事物有更清晰的认识,对物理概念或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也是发现未知领域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为了研究电场,引入了试探电荷(也称检验电荷),但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场强弱和方向,即电场强度,与放入的试探电荷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对此,我们可以类比风中树叶的摆动,设置这样的教学——
师 同学们,外边有没有风?
生 (向外看后)有。
师 你们看到的是风吗?
生 (思考片刻后)不是。是树叶在摆动。
师 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生 树梢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而风的大小、方向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
又如,在研究磁场时,则可以大胆类比电场,如引入电流元来研究磁场,用比值法来定义磁场的强弱,用磁感应强度和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等。
再如,电动势是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对此,我们可以类比木匠把木材做成家具的本领:木匠做出家具后就把他的这种本领表现出来,同样地,电源接入电路后就把电动势表现出来;木匠没做出家具时他的这种本领就没表现出来,但依然存在,同样地,电源未接人电路时电动势就没表现出来,但大小不变。
还如,在研究电场的能的性质时,我们类比电场强度,引入了电势和电势差;类比电场线,引入了等势面;类比等高线,引入了等势线;类比重力势能,引入了电势能;类比高度和高度差,理解了电势和电势差;类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理解了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类比平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处理带电体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用比值定义法描述物质的属性和运动性质已成为物理学的一种
四、对比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说类比法是为了抓住事物的共同特征,对比法则是为了找出事物的不同之处,从而对事物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例如,通过列表比较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可以清晰地把握串联和并联的基本规律,即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进而区分总电阻、电压分配、电流分配、功率分配、总功率的关系。通过列表比较安培表的内接法和外接法,可以认识两种电路的接法,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而准确地分析测量误差情况,选择测量电路。通过列表比较滑动变阻器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可以认识两种电路的接法、对滑片初始位置的要求,分析用电器上电压和电流的调节范围、消耗电能情况,进而在具体问题中正确地选择控制电路。通过列表比较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可以了解元件的特点,知道能量的转化关系,进而清楚地认识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正确地处理两种电路。通过比较ν一τ图像和U-I图像,可以准确地认识不同图像中“斜率”和“面积”代表的物理意义。通过比较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和电源的外特性曲线,可以清晰地认识不同图像中“斜率”“面积”“截距”和“交点”等所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
再如,矢量和标量,路程和位移,速度和速率,功和能,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电场线和磁感线,电偏转和磁偏转,平行板电容器动态问题的两类情况,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安培定则和右手定则,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电阻、电感和电容,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峰值、有效值和平均值,电动机和发电机,布朗运动和分子热运动,晶体和非晶体,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横波和纵波,波的干涉与衍射,各种电磁波,电磁波和机械波,各色光,自然光和偏振光,动量和动能,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a、β、γ三种射线等等之间,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对比。
五、等效法
等效法是从事物之间的等同效果出发,把复杂的、陌生的现象、过程或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知的等效现象、过程或问题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这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对物理量进行等效替代。比如,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变速运动的快慢,用重心来代替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用直流电来代替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用总电阻来代替多个串或并联的电阻;将合力与分力等效,将合运动与分运动等效,将条形磁铁与通电螺线管、小磁针(小磁铁)与通电圆环等效;分析电路动态问题、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时引入等效电源,分析导体棒切割磁感线问题时引入等效长度,分析磁通量问题时引入等效面积,等等。
也可以对物理过程进行等效处理。比如,将匀减速直线运动等效为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斜抛至速度变为水平的运动等效为平抛运动,将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效为物体在重力场中的运动,将传递热量的过程等效为做功的过程,等等。
等效法有时还表现为一种近似。例如,由于打点时间间隔很小,用平均速度代替纸带上某计数点的速度;由于遮光条通过光电门时间极短,用平均速度代替遮光条通过某点的速度。
六、假设法
假设法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它是指以客观事实和科学原理为基础对各种未知事物进行猜测,包括对物理条件、物理现象、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等进行合理假设,然后根据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计算和推理。通过假设可以大大降低思维的难度,使问题迎刃而解。假设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某一物理量有或无,达到极大或极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通过假设弹力、静摩擦力的有无,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弹力、静摩擦力是否存在;通过假设速度的方向、电荷的正负、电流的方向、电场的方向、磁场的方向,结合平衡条件、直线运动条件来确定实际情况;通过假设参考平面、零势能面、零电势点,列方程式或进行相关的比较;通过假设断路、短路,结合电表的示数,分析电路的故障;通过假设回路闭合,根据楞次定律,判断电势的高低;通过假设气体体积不变,结合气体实验定律和平衡条件来判断状态变化,等等。
一、SPWM原理
在逆变电路的电能变换过程中,对电路中的开关器件进行通断控制,输出端便得到一系列幅值相等而宽度不等的脉冲,这些脉冲称为脉宽调制(PWM)波,用这些脉冲来代替正弦波或者其他所需要的波形。根据采样控制理论,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脉冲频率越高,PWM越接近正弦波。逆变电路的输出电压为SPWM波形时,其低次谐波得到很好的抑制和消除,高次谐波又能很容易滤去,从而获得畸变率极低的正弦波输出电压。在大多数情况下,常采用正弦波与等腰三角波相交的办法来确定各矩形脉冲的宽度。等腰三角波与任何一个光滑曲线相交时,即得到一组等幅而脉冲宽度正比该曲线函数值的矩形脉冲,希望输出的信号为调制信号,把接受调制的三角波称为载波。当调制信号是正弦波时,所得到的便是SPWM波形。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SPWM理论,设计一个电路来模拟SPWM调制与解调过程,电路如图1所示。
二、三角波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
三角波、正弦波、矩形波是常用的基本测试信号。三角波产生电路的种类很多,这里仅以图2所示的三角波电压产生电路为例,讨论其组成及工作原理。它包括同相输入迟滞比较器(A1)和充放电时间常数相等的积分器(A2)两部分,共同组成三角波电压产生器电路。从电路可以看出
为得到不失真的正弦波,电路中必须有稳幅环节。稳幅环节的作用是使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在起振前为Au> 3;起振后,当输出的正弦电压Uo达到一定幅值后,Au= 3,维持等幅振荡。图3电路中,稳幅环节由D3、D4和R25并联组成。其工作原理如下:
在电路产生自激振荡前,Uo=0,这时D3、D4截止,同相比例器的负反馈电阻由Rf=R24+RW1+R25组成,电压放大倍数略大于3,使电路产生增幅振荡;振荡产生后,随着Uo的增大,D3、D4逐渐导通,由于二极管导通后的内阻极小,由于rD3、rD4的并联,使Rf变小,因此使Au逐渐减小为3,电路维持等幅振荡,避免了输出限幅失真。当Uo改变时,随Uo幅值的改变,D3、D4自动改变导通电阻,使Au=3。
四、SPWM输出与滤波
将正弦波送比较器(LM339)正输入,三角波送比较器负输入,比较器的输出端得到脉宽调制序列。将脉宽调制序列经过三级滤波器把调制信号正弦波解调出来。将这些信号分别送入示波器,得到图1中所示1点三角波、2点正弦波、3点PWM波、4点滤波后正弦波形信号,分别如图4、D5、图6所示。
关键词:新闻立台 娱乐创富 媒体融合 资源观 战略性资源
在中国广电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成立于2001年11月8日的浙江广电集团,作为一家以广播电视为主业、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型媒体集团,近年来不断突破自己,完成了一系列的成绩清单,成为省级广电集团中的佼佼者。浙江广电集团如何做到最好的自己?浙江广电集团现象背后带给传媒集团发展的启示意义何在?
本文将基于资源观的理论视角加以分析。所谓资源观,即基于资源的观点(Resource-Based View),该理论于近20多年来逐步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主流。①资源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强调内部组织资源是企业获得利润来源的重要变量。企业具有的资源一般认为有三类:第一类是战略性资源,具有异质性(heterogeneity)和不完全流动性(imperfect mobility);第二类是企业具有的一般性资源,不具备以上两个特性,通俗地说就是“你有我也有”的资源;第三类是企业不具有所有权的市场要素资源,在需要时可以购买获得。这三类资源可以在企业内部、企业间转换和流动,从而成为企业的发展演变动力。战略性资源一般具有“有价值”“稀缺”“不完全模仿”(imperfect imitability)和“难以替代”四大特征(Barney,1991),②这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基于资源观的理论视角,本文探讨的实质就是一个广电集团内的有关新闻立台、娱乐创富、媒介融合背后的战略性资源管理问题。
新闻立台,开掘信息量和影响力结合的战略性资源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闻信息资源都是一个传媒集团最为核心的战略性资源。所谓新闻立台,从资源观的理论视角看,就是要确立新闻的战略性资源地位,并且形成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势,即是否真正具备“有价值”“稀缺”“不完全模仿”和“难以替代”的基本特征。一家广电集团生产新闻产品,需要认真考虑的是传播什么信息内容,以何种形式传播。在这个过程中确立什么是战略性资源,如何形成战略性资源开发的优势。很显然,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传播日益主流化的今天,不难发现这种战略性资源易于流失,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难于在集团内转换提升。因此,新闻的战略性资源地位在某些广电媒体当中往往让位于娱乐至上和营销引领。
笔者观察到浙江广电集团对新闻立台有重要的战略规划和战术实施。例如,浙江广电集团副总编辑董传亮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让新闻阵地大起来;改造业务流程,让新闻时效快起来;提升引导能力,让新闻评论亮起来;理性舆论监督,让新闻力量强起来;开展业务竞赛,让新闻队伍活起来。”③浙江卫视总编辑王水明认为“要强化有效传播,其中包涵三个层面:新闻报道有力、有用、有效。”④在具体实践的各种做法当中,有的实际上是仅仅是加强了一般性资源。对于真正战略性资源的获取与维持,笔者认为浙江广电集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
第一,重大社会议题、重大事件和突发危机事件的新闻传播。具体而言,浙江广电集团在新闻节目中设置重要的媒体议程,突出反映广大受众关注的社会议题,体现浙江省委省政府全力抓好“四个全面”“一带一路”“五水共治”等方面的工作,典型报道有《“两山”路上看变迁》《新丝路上浙江人》等大型新闻行动,并且拍摄制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电视新闻专题片,形成强大的信息传播声势,这是日常的战略性新闻资源的开掘。在台风突袭浙江、丽水里东山体滑坡事件发生时,广电集团发挥出自己的媒体特质,迅速及时传递广大群众关切的新闻信息,这是突发事态下的战略性新闻资源的开掘。
第二,建设性的舆论监督与广播电视问政论政。具体而言,浙江广电集团下的浙江卫视《今日聚焦》栏目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栏目组的具体做法是把握好四个“关键”,即“关键内容要核准、关键画面不能漏、关键人物要采访、关键报道要适时。”其核心竞争力,“就在舆论监督的效果,凡曝光必有反馈、必有整改。”⑤以建设性地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舆论监督节目,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治理的手段和社会沟通的桥梁,能有力发挥新闻媒介作为“t望哨”而监视社会的传播功能。另外,直播形态的广播电视问政论政节目,同样具有重要的舆论监督功能,能够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战略性新闻资源的开掘,充分证明了其“稀缺性”和“难以替代性”。这是省级广电集团在一个省城范围内传播媒介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垄断性而决定的,如果不加以充分运用和积极开发,则拱手让人,失去了应有的作为和地位。
第三,多种形态的鲜活新闻评论。具体而言,浙江广电集团下的诸多频道已经拥有了多种形态的新闻评论节目。例如,钱江都市频道的《九点半》、经济生活频道的《新闻深呼吸》、浙江之声的《杨禹热评》等。2015年9月起,在浙江卫视晚间黄金时段,又推出《今日评说》栏目。新闻评论的实质是舆论场(或公共意见市场)中具有引领性价值的观点表达和思想传递,是新闻生产中的高端产品,是所有媒体都极为倚重的战略性资源。在媒体竞争的市场中,由于新闻评论具有同质性特点,笔者也观察到诸多衰亡淘汰的新闻评论节目的案例,浙江广电集团旗下各种广义的新闻评论节目只有具备“不完全模仿”特质,才能具有战略性资源价值。
第四,其他具有视听特色的新闻信息传播。具体而言,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浙江新闻联播》片尾的拉滚创新,推出“最美乡村”系列,每天展播一个浙江最美乡村,在片尾极短的时间内传播了丰富的地理时令信息和最新乡村风貌感受,充分发挥了电视传媒的特色价值。
美丽维品,开发娱乐性和人文性结合的市场要素资源
综艺娱乐节目是目前省级广电集团当中最为重要的创收来源。对浙江广电集团来说,做好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综艺娱乐节目,实际上成为其崛起之路上战略性发展的转折点。
据笔者观察,浙江广电集团旗下广播电视媒体各专业频道特别是浙江卫视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传统,直观感受就是节目中具备文艺气质和人文底蕴。其中,尤以上世纪90年代的浙江卫视周末版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最为典型。然而,到2008年浙江卫视“文化大台”的形象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实际上也是浙江广电集团的一次重大的改变。2008年8月2日,在浙江卫视全体干部员工大会,浙江广电集团总裁王同元宣布将“做大做强浙江卫视”作为集团战略目标,并将率领浙江卫视“开创新局”的“指挥棒”交付给了夏陈安。由此,在浙江开始展开了一次一场改版与改制同时进行的“新电视”运动。⑥在夏陈安率领下,浙江卫视用22天就完成了这次改版。这在今天看来,其实就是削减了低收视率的传统节目,而转型为开拓娱乐化传播的广阔市场,并且开始通过内部改革激活卫视本身具有的人力资源,从当时已经初见成效的综艺娱乐节目中确立打造出了第一个爆款级的产品《我爱记歌词》,使得浙江卫视从之前的收视低谷中迅速崛起。根据央视索福瑞数据,2008年8月26日到11月底,浙江卫视在35城市收视排名列全国卫视第三位,比1月至8月全国排名第八位,提升了五位。浙江卫视从此进入全国电视综艺娱乐市场的第一阵营,之后连续打造开拓出《爱唱才会赢》、《我是大评委》等节目,举行麦霸英雄汇比赛,确立了在电视K歌这一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2011年,推出《中国梦想秀》,2012年推出《中国好声音》(2016年改名为《中国新歌声》),2014年推出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美食户外真人秀《12道锋味》等,2015年推出原创职业体验真人秀《挑战者联盟》、青少年才艺养成励志节目《燃烧吧少年》等。由此,基于一系列颇具市场人气娱乐节目创制的累积影响,浙江卫视收视排名目前已经较为稳固地居于省级卫视“前三强”。
简单回顾浙江卫视2008年改版以来在全国电视娱乐市场上奋力开掘、迅速改变落后局面、办得风生水起乃至后来居上的历程,可以看出省级卫视开发娱乐收视市场的战略意义。浙江卫视在提升电视收视率、提高广告营收的同时,提升了整个频道的品牌价值和整个集团的经济活力。2015年,浙江卫视“全年创收78.9亿元,同比增长62%,有效发挥了龙头作用”。⑦这一系列中国电视好成绩的取得,从资源观的理论视角来看,其基本的思路归纳起来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全球范围内第一流的市场要素资源,结合集团内部已经拥有的一般性资源,通过模仿学习、合作共赢、融合创新等方式,在内部管理制度创新、外部集体声誉创造之中,将其提升为一种战略性资源。
当然,企业对自己并不具有所有权的市场要素资源,购买或合作取得之后,其实并不具备内生性的竞争优势,毕竟任何一个台都可以引进海外成功的电视模式,都可以用重金挖人,甚至自身的资源都可能会流失(例如,夏陈安在2015年离开浙江卫视),但能否融合提升为一种“不完全模仿”的战略性资源品质是取得成功并维持优势的关键。例如,《中国梦想秀》第一、二季版权实际上引进自英国BBCW频道的《就在今夜》,主要帮助普通人实现对舞台的渴望、对明星崇拜的诉求。但是,从第三季开始,浙江卫视放弃版权,由自己的团队重新设计,关注普通人更为平凡、更为贴近生活的愿望,重金请来周立波担任主持,加入梦想助力团投票环节,增加对话交流的公益主题性和趣味性,从而改进提升了节目的人文品位和价值影响。
在开掘娱乐化节目过程当中,总体来看浙江卫视并没有简单照搬其他省级卫视的成功模式,而是选择性地学习吸纳了其可取的地方,发挥保留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品位,比如对于主持人市场传播价值的塑造与提升,华少、朱丹、伊一、沈涛等主持人的身上似乎可以隐约看到湖南卫视那批主持人成长的影子,却有自己独特的浙江文化印迹。浙江卫视2008年改版以来创制的这一批娱乐性电视节目(包括各种真人秀、公益主题综艺节目),并不完全是纯粹的娱乐,而是包含了浙派文化的人文底蕴和价值追求。
事实上,不仅是浙江卫视,其他地面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节目当中,也有类似情况发生。近些年来,尽管人文底蕴在娱乐至上的大力冲击下一度流失隐匿,但基于一种路径依赖的惯性,笔者看到在一批现象级的娱乐节目和各种创新节目成为浙江广电集团创富机器的同时,其背后的人文底蕴依然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一种内在的人文之美,在勉力维持浙江广电传统里的人文品质和精神气韵。
综上所述,浙江广电集团开发娱乐性人文性结合的市场要素资源,实质是一种转换提升的战略性资源开发思维,最终目是在创造美丽快乐的同时,维持自身的文化品质。
融合有道,开拓内容和技术结合的媒介生态空间
关键词:位移法 典型方程 结构力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06
位移法主要是利用力法先求出各单位位移引起了杆端弯矩和剪力,以及载荷引起的固定端弯矩和剪力,并列表备查。本文就位移法典型方程的取舍对结构力学教学的影响进行讨论。
1 位移两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
1.1 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
从图(b)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由刚臂反力矩和链杆反力等于零得到了以下的典型方程:r11Z1+r12Z2+R1p=0;r21Z1+r22Z2+R2p=0
方法二:
含基本未知量及荷载影响的杆端表达式:
1.2 关系
方法一和方法二都能够通过公式推导出想要的结论,同时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方法一和方法二所推导出来的公式进行答题,并且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从整体的推导过程来看,方法一主要是先利用平衡条件分别讨论未知量与荷载的影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刚度系数以及自由项。利用平衡条件来分别导论,可以从侧面减小误差,并且帮助学生在学习结构力学的时候,理解得更加深入。除此之外,方法一还在原有结论的基础之上,进行叠加,从而得到了位移法的典型方程。综合来看,方法一相对而言较为简便,并且能够缩短解题时间,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的方法。而方法二与方法一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方法先用叠加原理列出含基本未知量的杆端力表达式,从而将一系列的条件都求出来,并且为后面的计算打下一个基础。之后再利用平衡条件得到基本方程。从方法二的公式推导过程以及总体的计算方式来看,方法二的精确度较高,并且误差较小。是一种非常可取的方式。两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将方法一的高效和方法二的准确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一个理想的计算方法。
2 位移法典型方程对结构力学教学的影响
2.1 学习位移法和力法的相互影响
位移法典型方程是在基本体系和原结构完全相同的基础上建立的,对于学生来说,位移法典型方程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位移法典型方程以及力法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首先教授力法的相关概念、公式等知识,之后在此基础上,再讲授位移法典型方程。由于学生拥有了力法知识的基础,在学习位移法典型方程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太吃力。另一方面,通过两种格式相同的典型方程中系数和自由项物理定义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对力法以及位移法的基本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对来说,位移法和力法之间存在很密切的联系,通过力法来促进位移法的学习,再通过位移法的深厚知识来理解力法,能够让学生的知识量不断增加。
2.2 位移法典型方程对力学思维方式的影响
力学思维方式并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内容,学生除了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方法二虽然得到的结果较为精确,但是,其杆端力的表达式主要是运用叠加原理得到的,因此在影响杆端力的众多因素中,可能是荷载,也可能是其他因素。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的力学学习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位移法典型方程当中,与立法的典型方程是一样的,主要表现为,引起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原因都是以自由项的形式出现。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利用一种方法来解决多种问题,无论是日后的深化学习还是相关的习题解答,都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结果。综合来看,方法一解决由支座位移、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内力和变形问题,可以更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较为清晰的力学思维模式。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可以着重推广方法一。
2.3 位移法典型方程对后继课程的影响
建立位移法典型方程的过程中,所有用到的基本体系概念,在日后的弯矩分配法、求等效结点荷载当中,都会有所应用。因此,位移法典型方程对于后继课程来说,是一个良好的跳板,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思维,避免在后面更加复杂的课程学习中,产生固定思维。另一方面,位移法典型方程中刚度系数的求解过程,可以为学生在日后学习矩阵位移法的时候,打下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位移法典型方程对结构力学教学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结构力学的相关知识,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相应的公式上,都能够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积极使用,并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出一定的改良。
3 总结
本文对位移法方程的取舍对结构力学教学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从整体的应用效果来看,位移法典型方程对结构力学的教学工作来说,是一种非常可取的方法,很多的复杂问题都可以找到较为简单的处理方式。今后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移法典型方程,通过系统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应用,从而在学习结构力学的时候,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侯健.力法、位移法和渐进法的比较与分析――结构力学教学札记[J].中国科技信息,2006,(15).
[2]刘京红,何洪明,高宗章,杜光乾.结构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
关键词:《电子商务》;开放式教学;医药市场营销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76-02
一、《电子商务》课程的特点及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在国际上兴起的,由于它创造了新的商机,增加了不菲的价值,正日渐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新模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药行业具有技术密集程度高、投入多、效益好、风险大等特点,是中国四大重点技术创新产业之一。从规范性角度讲,医药行业是国际公认的容易发展电子商务的行业,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1]。
二、电子商务课程的特点
1.知识点关联性差:电子商务这门课程,涉及了计算机和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电子货币与网上支付、物流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法律、数据挖掘、网站规划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前后关联性不大。
2.综合性强:该课程包括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大部分内容。理论部分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技术部分,包括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物流、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知识;应用部分主要包括网上B2B、B2C、C2C交易、网络营销、网站规划与建设等内容。这三大部分内容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需要教师兼并这三方面的技术和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知识“保鲜度”低:电子商务的安全、支付技术,信用和物流体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因此,这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把教学系统和社会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和实践、学校和社会、学生和教师以及书本和课堂之间的系统融合的现代化教学模式[2]是针对封闭、僵化、缺乏活力的教学模式提出来的。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同时,还渊源于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理论模型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而应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即情感与动机)变化。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养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典型特点可以概括为:(1)教学理念开放;(2)教学内容开放;(3)教学形式开放。
与以往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比较,开放式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可以为学习营造轻松气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等。
四、目前封闭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教学理念的执行者是教师。目前,从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教师主修的是医药营销专业,不能胜任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教学工作。另一部分教师主修的是电子商务,而对医药和市场营销不懂或懂的很少,知识储备大多来自以往出版的一些电子商务书籍,不够系统、深入和实用。很少存在从药学专业调派的教师。这两部分教师共同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师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在医药领域的实战经验,所以在从事医药营销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很勉强,这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模糊。就国内现实情况看,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建设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四种取向:即以经济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和以物流和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所开设的电子商务课程是第四种取向的借鉴和延伸。目前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学中定位不是很明确,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模糊。此外,缺乏以医药营销为主的专门教材:目前,市场上有关电子商务的教材,在内容的设置和形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电子商务和医药市场营销的知识没有很好地融合,暂时还没有以医药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教材。
3.教学形式单一。目前,电子商务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且在理论教学中,教学手段僵化,以灌输式方法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个交叉学科,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既有商务和市场营销的内容,又有相关的技术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从现有高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课程授课的情况来看,实践教学严重不足,部分学校还没有实验室,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培养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因而也就丧失了竞争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尽管很多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经落后于现有的应用。而商务行为本身又是复杂多变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如果没有真正的商人参与,如果将所有的商业行为固化,实质上与书本教育并没有本质区别。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学员,案例学习,学习意愿
在开放教育中,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涉及行业广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注重综合技能培养等特点,因而一直对以成人在职学员为主体的广大学习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对于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学员掌握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上海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立足于培养既能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基础理论,又具有处理实际管理问题技能的基层管理人员和知识型员工。目前的生源以未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工商企业在职员工为主,这些学员一方面具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构架。对于这一类学员,在教学中通过讲授企业实践案例引起他们的共鸣,并进而促使他们探索蕴含其中的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教学过程中,学员对案例的学习意愿无疑对其学习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认为“强烈的学习意愿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育管理论文,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因素。”(李向红,2009)。学员的案例学习意愿的高低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提升教学效果,有必要调查和分析学员案例学习意愿的现状,找出其影响层面及各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增强学员案例学习意愿的途径。
本文以上海电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开放教育学员为研究对象总体,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学员案例学习意愿方面的情况,期望以此为依据指导开放教育教学实践,改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引导学员更好地进行案例学习。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采用态度量表中普遍适用的李克特式量表法(Likert-type Scale),量表填答方式选用5点量表法中国学术期刊网。根据问卷内容,对部分题项设计了反问题,在项目分析时对这些题项进行了重新编码,以确保题项计分方式的一致性。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使用的是SPSS统计软件。
本研究的样本为上海电视大学系统的开放教育学院、徐汇财贸分校、普陀工作站、杨浦工作站、虹口分校等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开放教育学员,涉及到的课程分别为专科层次的《中小企业管理》、《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和本科层次的《公司概论》、《小企业管理》。共回收有效问卷159份。问卷发放和回收的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一 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员工商管理案例学习情况问卷的样本分布
问卷涉及的课程
教学层次
发放问卷(份)
回收问卷(份)
有效问卷
中小企业管理
开放教育专科
50
45
41
工商企业经营管理
开放教育专科
50
48
41
公司概论
开放教育本科
50
43
37
小企业管理
开放教育本科
50
【论文摘要】本着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笔者在从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对高职酒店管理系列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对这些方法及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职业化教学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推广。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实现被教育对象的顺利就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能够掌握所学领域比较实用的操作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如何让受教育者达到行业要求。就成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大多数高职人才的培养都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毕业时既没有技能优势,在理论上也远不如本科生,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高职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在从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笔者发现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乐于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做一个标准的职业化酒店人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一套方法,并在运用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将其定义为职业化教学法。下面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职业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加以阐述。
一、设定教学目标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具有餐饮服务的常识(中、西菜点知识,酒水知识等),具备对客服务的意识(重视服务的价值,即笔者曾提过的“服务为王”的价值观)。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例如。托盘、斟酒、折花、摆台、接受预定、引领入座、点菜、上菜、分菜及结账等),能处理餐饮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例如,餐前小会、分工及处理顾客投诉等),拥有餐饮服务者的气质(站姿、走姿、谈吐及基本的肢体语言等)。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实现在东部沿海的中高级涉外酒店餐饮部门就业。并具备一定的成长空间。
这些目标中有些需要在课堂上着重强化.有些则要求学生课后的自我巩固;有些需要教师利用案例加以诠释,有些则要求学生亲身体会。因此,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根据知识技能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二、几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分析
(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理论知识
这种方式目前仍为最普遍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非常被动地吸收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得原本有趣的专业课程变成了睡觉时间。据了解,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师有两大原因:一是自身不具备专业实践技能,因而无法传授给学生:二是学校缺乏实训条件,也只好做无米之炊。
(二)盲目使用多媒体,大量地填充影像资料
最近几年.多媒体教学被认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推动教学互动的有效教学手段,于是不少教师和学校对多媒体教学趋之若鹜,不根据专业及课程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把原来的文字榜书内容敲上去。有些则填充大量图片,还有的干脆成了电影欣赏课。当然,也不乏运用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还是流于表象。
(三)机械运用案例分析,像在培养阅读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非常缺乏,有不少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在从事教学时只好从理论到理论。特别是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由于缺乏实际经验,教师分析案例空洞无力,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主要表现为案例教学针对性不强,无法体现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教师仅对案例文字进行分析,不能延伸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去,尤其在案例中事件的处理上,仅凭想当然的分析。这种乌托邦式的职业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尤其是对应变能力的增强没有发挥作用。有些教师甚至把案例当堂拿出来让学生阅读分析.俨然成了阅读课.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职业化教学法的运用
(一)讲解知识要领,演示服务技能
按照“理论够用”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然后演示服务技能。例如,在讲到西餐摆台操作技能时,教师先讲解西餐服务与中餐服务的异同,然后把西餐摆台所需的餐具展示给学生.并告知每种餐具的摆放位置、先后顺序及相关要求,接着由教师亲自演示两遍给学生观看(其中,第一遍会按照标准操作摆台,并逐一解说要领,当学生完全看清楚后.第二遍则会有选择地在某几个操作上出现偏差,让学生找出问题),最后再总结摆台的要领.并编成口诀,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记牢。
(二)练习操作技能,逐个纠偏达标
当讲解完一项操作技能后,要求学生课后去体会,在下一次课堂上,学生需要在教师面前练习操作。练习一定时间后,教师逐一审核,指出不足的地方,讲解纠正的方法,并挑出其中几位较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帮助不达标的学生提高技能水平(这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都处在比较放松的状态,更容易纠正提高;另一方面,对于较优秀的学生,则可以培养其基层督导的沟通能力),每一项操作技能结束练习之前。教师再逐一审核,并考评打分。计入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端正态度,认真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标。
(三)分组模拟演练。融汇职业精神
模拟演练是酒店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模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酒店职业精神。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该项目结束后告知学生下次课堂演练的内容及相关要求,并安排各组学生提前到附近酒店参观考察。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并练习。演练课上,每组学生就是该项目的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该项目的全部流程。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餐饮对客服务过程时,小组中的成员分别扮演迎宾、服务员、收银员、基层督导员等角色,由另一小组成员扮演顾客,如此循环。表演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分别提出提出本小组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四)案例讨论分析,培育管理思维
案例分析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能力,尤其是对统筹管理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在前面基础知识讲解和大量技能实训基础上,科学地安排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的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案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资料。案例分析课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并总结出本小组的意见,由其中一位代表发言。各小组发言结束,教师解答学生提问(主要是解答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疑惑的问题)。最后,根据学生的发言和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分析问题方式,懂得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实践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实施案例教学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提前至少一周将文字案例印发给学生,或提前一周将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二是案例的内容应该与前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相符。
(五)专项技能竞赛,重点突破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经验学科.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高,学生在毕业上岗前必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课程教学中,必须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关键词: 教学模式; 一主三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94-01
“一主三学”教学模式是由郑州电大孙龙国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在总结自身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潜心专研、改革创新而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经典教学模式。“一主三学”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且简明精炼,可操作性强,对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一、“一主三学”教学模式概述及其内涵
郑州电大自主研究的“一主三学”教学模式具体表述为:“一主三学”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并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全面便捷的导学、助学、促学支持服务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型。
“一主”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我们规定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主动自学、小组互学、选择助学三个方面。以上三个方面体现了学习者“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学”即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教师的导学、助学、促学支持服务。由于导学、助学、促学都是围绕学习者自主学习这个中心展开的,所以该模式简称为“一主三学”教学模式。
在“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中,全部教学活动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导学”、“助学”、“促学”是教师提供的支持服务,它围绕学习者自主学习而展开,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导学”是基础,它对学生者的自主学习具有引导性;“助学”是关键,学生者对助学的各项支持服务具有选择性;“促学”是保证,是促进学生者自主学习的基本手段,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开放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即自主学习的落实情况。
二、“一主三学”教学模式对电大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
l、通过导学使学生快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在郑州电大“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中,导学作为学习前的准备阶段,既指入学后专业学习前的各种教育和指导,又指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前的具体指导,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要的准备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导学的目的是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学生远程学习技能,使学生尽快适应远程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长期以来,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心理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三中心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习者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被牢牢地禁锢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远程开放教育的出现,使每一位教师面临着新的考验,从课堂上依据教案按部就班地讲解,到把握并指出课程的重点、难点,指导学员制定学习计划,用现代媒体辅导答疑等等,这不仅仅是活动方式和内容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更新,学识水平的扩展,现代教学技能的掌握,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在郑州电大“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而是从“教师”转变为“导师”,从“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通过专业导学、课程导学和实践导学三个层次转变学生学习观念,使学生尽快适应远程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通过小组互学加强协作学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归属感,增强学习动机。
远程教育学生虽然以自主学习为主,但也同样需要协作学习。加强协作学习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有效稳定和增强学习动机。因此,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一方面要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使学生学会并习惯用网络这个无限的交流空间进行协作化交流、磋商和合作,进行思维的碰撞,另一方面也要在现实环境中加强小组活动,以所学专业、行业、地域、兴趣、特长或自愿结合等等方式组成学习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使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观察、商讨、评价和合作,彼此了解,增进友谊,增强学习兴趣。学习小组是开放教育学员开展协同学习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学员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学习小组活动。学员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探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传递各种学习信息,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增进学员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3、通过合理评价促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热情。
在郑州电大“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中,促学是指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的监控和评价。促学是督促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手段,贯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可分为教师总结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一主三学”教学模式变单一考核为多向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调整学习态度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态度、情感、气质、性格等特点,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对学习作出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教师及时对课堂学习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巩固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调控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使课堂教学活动不至于放任自流,失去控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的方向不断进步,增强学习的方向性、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孙龙国.郑州电大“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模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2] 孙龙国,王运涛.浅谈“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