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性消化的概念范文

化学性消化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性消化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化学概念;有效性;教学策略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大约有70个概念,第一章至第四章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近30个,第八章概括了重要的酸、碱、盐、氧化物的性质及它们相互反应规律,这些都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如果能把这些包括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化学量和化学用语等基本概念弄清,并能准确地运用概念,那么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基本概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但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不透,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失去学习信心。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别注重概念的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1.通过化学实验导出概念

如在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概念时,做好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学生观察到加热氯酸钾时放出氧气速率较慢;加热二氧化锰时不放出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时,放出氧气的速率很快。这时再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后的剩余物进行分离,把黑色的二氧化锰烘干、称量。又把干燥的二氧化锰和氯酸钾一起加热,放出氧气速率仍很快。这样学生不仅建立了催化剂的概念,即“一改变”“二不变”,而且掌握了获得概念的方法。又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概念教学中,在提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后,教师先做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然后让学生分组做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氯化钠和硝酸银的反应、氯化钡和稀硫酸的反应等实验,这样学生就基本能归纳出概念,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2.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例如,“元素”这一概念,学生对“总称”不理解,更不理解“元素”只有种类而无数目的意义。我就用比喻:元素和人类,原子和一个个人联系起来,问题就简单化了。学生已知道:白人、黑人……都是人,总称“人类”,只能表示种类,没有个数的意义,这跟元素的意义是相似的;而一个个具体的人又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之别,因此既有种类又有个数的意义,这跟“原子”的意义也是相似的。这就激发了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强化理解和类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概念

1.在比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讲“氧化物”概念时,为了避免学生发生“含氧物就是氧化物”的错误观点,在教学中有意列出三类化学式:

O2 O3

CO2 SO2 Fe3O4 MnO2 H2O MgO

H2SO4 KClO3 KMnO4 Fe(OH)3

问:每类物质各由几种元素组成?哪一类是氧化物?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则是概念的范围对象。讲清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做法,应该启发学生抓住定义表述中关键性的字、词、词组。例如:讲分子的概念r应强调“化学性质”这一词组和“一种”两字。试想,如果将分子概念中的“化学性质”简化为“性质”。或删去“一种”二字,分子的概念不是面目全非就是范围对象大了。经常这样训练学生,能提高其记忆概念的兴趣,养成善于推敲、分析的习惯。

3.明确概念的使用前提条件

概念往往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都有其前提条件。如不明确概念的使用条件,在使用中就难免出差错。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温度、100克溶剂、 饱和状态、溶解的克数”都是使用溶解度这概念和前提条件。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如说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9.9克,不指明是在什么温度下是没有意义的。由其可见,使用概念要注意其使用条件,弄清概念是在什么条件下提出的,适用范围如何,如不重视这一点,就讲不深,学不透。

4.加强新旧概念的联系、深化旧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定义“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氧化反应”,而在第二章学习过“钠在氯气中燃烧”之后把燃烧定义为:任何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叫燃烧。这时为了区别它们本质的不同,可提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是否为燃烧?让学生讨论。温故而知新,可使知识得到升华。

三、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

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主要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习题来巩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增强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关键词语填空题。此类题故意将定义中的关键性字、词留空,作为填空题让学生练习。例如,对分子的概念:分子是( )的( )微粒。

(2)选择题。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似是而非的说法作成若干条文,按题意选择答案。例如:对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的、稳定的、无色透明的化合物

B、均一的、稳定的、无色透明液体

C、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D、均一的、稳定的化合物

(3)判断改错题。此类题目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可以锻炼其文字表达能力。例如,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加以改正:

A、物质和氧气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这样,通过练习,学生对概念就理解深透、记忆就牢固,运用就不会出差错了。

四、注意概念的发展变化,防止绝对化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况且客观事物也是在变化中,人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为了避免教学上前后矛盾,防止绝对化,必须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及其发展变化。例如,对于燃烧,九年级化学第三章指出“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第二章“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实验中又进一步深化为“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燃烧”。如果我们把燃烧概念局限在第一章范围,就会使人误认为只有氧气才能支持燃烧。所以讲概念时要注意概念的严密性,也要注意特殊性、又要防止绝对化。

总之,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要依据九年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和事实进行分析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理解和加强记忆,再把基本概念运用到解题和生活实践中,这样就能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红梅.从课标要求看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9):22-25

[2]保志明.理性思维帮助形成基本观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10-11

第2篇

关键词:化学概念;化学变化;氧化物;单质;化合物;溶解度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多而抽象,并且又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以致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铁生锈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铁生锈之前是银白色的,生锈之后是红棕色。为什么铁生锈之后是红棕色呢,引导学生得出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折断镁带和将镁带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折断镁带的过程中镁带的形状变了,但折断后还是镁带,没有生成新物质;镁带燃烧过程中,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学生很容易想到镁带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是新物质。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生成其他物质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K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K+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四、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一要抓住“改变”两字(有加快和减慢之意);二要以反应前后为条件,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三要明确“剂”的意思(指一种物质)。

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五、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强化训练,巩固概念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抓住每个概念中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并把概念运用到解题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个人见解,其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胡建丽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06)

[2]侯希才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06)

第3篇

一、化学概念的分类

化学概念有很多分类,但总的说来,可分为两种。其一,可以在教学中能够验证的概念,比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质量守衡定律等等。其二,在教学中,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验证的概念。比如,原子量、化合价等等。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对不同类型的概念实施相应的手段教学,如果都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就可能使教学的效率减低。

二、可以验证的化学概念教学

我们知道,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直观、明显的实验能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用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是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的概念会更牢靠。

1、设计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的问题

在化学概念教学时,我们要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设计好问题,使化学概念的出现有铺垫,同时也为学生探索化学概念做好思维准备。这样就能使化学课堂教学有个比较完整的结构。也能使学生掌握概念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比如在讲授“饱和溶液”概念时,首先要复习溶液等概念,其次就要做概念出现的准备,设计问题:1.食盐在相同质量的水里或酒精中的溶解量是否一样?2.硝酸钾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量是不是一样?3.食盐能否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通过这些问题,能很好的为学生探索饱和溶液的概念做有效的铺垫和提示,也为学生探索饱和溶液概念做了有效的启发。

2、激发学生探索化学问题,使化学概念的掌握水到渠成

在讲授化学概念时,设计好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思考、去探索,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否用简单的方法鉴别酸与碱呢?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演示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所产生的颜色变化。通过事实胜于雄辩的方法,让学生牢靠的掌握化学概念。

化学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能强化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动手实验的技能。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学生对“改变”和“不变”的含义,不好理解。那么,我们可以做利用催化剂减低化学反应速度的实验,也可以在学过溶液知识后,再将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反应生成物中的二氧化锰提取出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催化剂的概念。再如,在25度时,将100克的食盐放在200克的水中,问该溶液里,含有多少克的溶质?(食盐在25度时的溶解度是36克)很多学生认为含有100克的溶质。欲使学生以后再不上例似这样题目的当,最好利用实验让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把10克食盐溶解在20克水中的实验,这样就能使学生掌握溶质概念的内涵。

3、精选习题,巩固理解

化学上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不是那么容易,尽管很多概念,是学生通过亲手实验获得的,但离熟练掌握的程度还有距离,这就要求我们设法帮助学生巩固已经掌握的概念。比如,化合物、食盐与食盐溶液、硫酸与稀硫酸等一些列的化学概念,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牢靠的掌握。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练习,那么最后的教学也是无效的。在进行练习的时候,我们要防止极端化,走题海战术的老路。那种不加选择,见题就做的方法,只能增加学生负担,让学生失去学好化学的信心,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毫无帮助。因此,精选习题是巩固教学成果的关键。

三、无法验证的化学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上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比如,化合价、原子内部结构、化学式等,它们是无法用实验或其它手段验证的。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就不能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而应该采取以下方式来教学。

1、变抽象为直观

对分子、原子结构、元素等无法验证的化学概念,我们可以利用模型、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初中学生,在刚接触化学时很兴奋,通过很多亲手实验后,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可突然接触到这些抽象的概念时,他们就很迷惑,产生失落感。如果我们能采用这些直观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具有声、光效果的多媒体,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掌握概念,而且还能稳定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采用对比,加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

第4篇

关键词: 吸氧腐蚀 手持技术 实验改进

一、教材分析

金属的吸氧腐蚀发生的条件是在酸性较弱及中性环境下发生的。而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的“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这节课,针对电化学腐蚀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做了两个独立探究,其中吸氧腐蚀的探究条件仅仅是在中性环境中,由此学生很难理解在含有氢离子的酸性环境中能够发生吸氧腐蚀。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设计了金属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连续性试验,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一个弱酸性环境下发生吸氧腐蚀的实例。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将装置中气压和氧气浓度的实时变化在计算机软件中以坐标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用定量形式描述氢气生成,气压增大,酸性逐渐减弱,氧气的浓度降低,证明发生了吸氧腐蚀。这就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真实的情景说明在弱酸性环境下,发生的是吸氧腐蚀。这样的探究式实验方法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借鉴,学生对于自己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会尝试自主设计实验,运用新技术等工具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帮助。

二、实验探究

设计了如下图一套实验装置。

实验1:向锥形管中加入少量pH=3的稀硫酸,充分润湿锥形瓶底部及内壁,将按照质量比约为1:3的还原铁粉和炭粉混合物撒在锥形瓶侧壁及底部,迅速塞好橡胶塞。我们可以观察到右边液面上升,说明锥形瓶内气压增大,可以分析得到水膜中的H■得到电子变成了氢气,同时向学生展示两小时前完成实验的锥形瓶,可以看到侧壁上有很多黄色的铁锈颗粒,这说明铁粉被氧化了。然后指导学生完成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所以就有了我们看到的铁锈颗粒。

实验2:适当减少加入锥形瓶的硫酸的量,其他条件相同重复以上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U型管中先是右边液面升高,大约一分钟后右边液面慢慢下降,然后左边液面开始升高。

结合锥形瓶内气体的成分,引导学生讨论,可能是哪种气体被吸收导致气压降低的。

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原理作出猜测,可能是锥形瓶中的氧气与铁粉反应,导致气压减小。

有没有办法证明学生的猜测呢?

三、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

利用传感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1.用USB数据线将计算机与数字采集器连接起来。

2.将氧气传感器、压强传感器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上。

3.三口瓶的左端接入带止水夹导气管的单孔胶塞(以便调节内外压平衡),中间用单孔胶塞将三口瓶与氧气传感器连接,右端用单孔胶塞将压强传感器与三口瓶连接。

4.分别在不同pH条件下发生铁的电化学腐蚀,检测三颈烧瓶内压强的变化与氧气浓度的变化。

由此我们就“看到”在弱酸性环境下,铁粉发生析氢腐蚀的同时发生吸氧腐蚀。这样的探究式实验方法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借鉴,学生对于自己理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会尝试自主设计实验,运用新技术等工具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帮助。同时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真实,体现化学的价值、研究的价值,更体会到现代先进的实验手段对于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个性化朗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把文章用声音和感情读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集中时间不能太长,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能更加稳定,有助于提高对课文的记忆。因此,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朗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老师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但是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原点:朗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笔者曾经随机在所任教的学校低年级段抽取,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86%的学生朗读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准确说65%的学生达不到流利,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更是聊聊无几,仅占6%。同时,接受调查的老师中,几乎是100%的教师认为朗读很重要,感叹学生不会读书,应该指导学生达到课标对于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对于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朗读,他们的策略却不是很明显,主要就是多读,缺乏具体有效的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缺乏朗读的经验,因此,学生朗读水平低,与教师对朗读指导机械有重要的关系。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经常比较随意、单调,如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用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因此,有的学者[1]认为:朗读是一种表达而不是一种传达,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进行朗读时,要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大胆地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朗读经常比较随意、单调,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以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个性化的朗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基点:尊重学生的身心共性与个性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年段的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且低年段的文本主要涉及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等文体,这些文体整体性强,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适合学生朗读。而且低年段的学生习惯直观的感受事物,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尽量少分析、少解释,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接受信息的不同,比如有的喜欢大声的读,有的喜欢和声细雨,有的喜欢慢读,有的喜欢快读,有的喜欢跟很多人一起读,有的喜欢自己独自品味……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理解不同学生的情感特征及表现方式。

三、核心点:个性化朗读与实施策略

个性化朗读,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的朗读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位。”这就意味着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个性化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促进主体发挥,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一)因材施读,以学定读

新课程改革下,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及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开展朗读教学的时候,是否需要开展个性化的朗读,不是由教师个人来决定,而是由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具体有下面三种情况:

1.根据文本内容,确定朗读的形式。不必对任何课文都作感情朗读训练和指导,要注意课文语言内容的感彩,只有那些具有深层意义、开放性等文本内容,需要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和感受出来的内容才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2.要依据文本形式,确定个性化朗读的关注点。如诗歌之类的题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最好题材,可以进行重音、语调、停顿、缓急等方面的个性化朗读训练;又如散文、小说之类的题材,语言既清新优美又含蓄隽永,宜进行快读、慢读等训练,深刻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真切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3.依据课文特点,选择朗读重点,或优美句、或哲理句、或对话句、或特点突出句等,这些语句,简单、明了,结构优美,而且意义深厚,教师顺其自然引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想象下作者的身份及当时的情景,进入情景,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二)尊重个性,匹配方式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对语言信息的不同感悟,其朗读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悟自读,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的读,只要学生专注读书,身心处于与文本的真情互动中,教师就应该去支持他们,去指导他们,而不应该以大众化的模式去束缚他们。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想象自己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然后选择伙伴自由进行角色朗读,学生很快明白了在朗读时要读的坚定,从而极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需要,选择内容

由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理解、接收的个体差异,从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出发,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愿意读什么内容就读什么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有相同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进行选择性学习,学生按小兴安岭四季的不同景色分成四组展开研读后,各小组自主推选代表,以不同形式分别向大家介绍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美丽的景色。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张扬,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能真正发现自我并发展自我,语文课堂将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

(四)保证酝酿,给予时间

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需要讨论交流时,总是事先给予独立思考的时间,等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很难保证学生有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要求学生有个性化的朗读谈何容易?事实上,在课堂中创设静静思考的氛围,给予学生尽情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内化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时,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纪念的墓碑,为了让学生读好碑文,他除了先用图片、音乐渲染当时悲壮的气氛外,然后就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怎样读才能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这段时间安排得很充裕,学生相当投入。由此可见,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充分酝酿的时间是多么重要,这是实现个性化朗读的奠基石。

(五)自读自悟,放飞个性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之后的真情倾诉,它是学生用心体验作品的情境和情感后用有声语言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个体行为。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不应以自己对文本的处理或其他学生的体会来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应该珍视每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读出来。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朗读,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朗读语气时,不宜过多地强求划一。只要学生对语意有自己的理解,对语情有自己的领悟,就要让学生大胆地读出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几句、哪几段?”“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要把你所想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用一点时间让学生练读,最后读给大家听。如在教学《雪被子》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想把雪花读得怎么样?”学生有的想读出雪花的多,有的想读出雪花的可爱,有的想读出雪花的调皮,有的想读出雪花的轻盈等等,我于是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朗读。孩子们在自练、自读、自悟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6篇

[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我校是刚刚迈入新课程改革的一所农村校,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期中考试反映出部分学生明显成绩落后,跟不上正常学习。分化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早,是老师们没有想到的,本来预想初二年级出现的分化突然表现在初一年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那么,提前到来的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有效教学行为预防严重分化?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初中数学学习分化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诸如网络游戏等“电子鸦片”的诱惑。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针对以上对数学学习分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控制数学学习分化教学对策,以下谈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控制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很多: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备课时充分考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需要,专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这里要防止优秀生“抢食”),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3、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4、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5、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案例1:

案例2:在我们这样生源较差的农村中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周一的作业收交情况是最差的。纠其原因,在两天的休息时间里,有些学生并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甚至忘记写作业,在加上家长大多没有辅导能力,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够,因此周一收作业就会出现困难局面。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班里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是有利于课堂讨论,二是利于适度的竞争学习环境的创设。在周末我经常留一些针对“双基”的小测验,并统计每个小组的周总成绩,再把周总成绩累加形成月总成绩,进一步形成学年总成绩。最后进行表彰。我们把这叫“拉力赛”。“拉力赛”涉及小组荣誉,另外孩子本身竞争意识就很强,大多能自觉完成,即使出现个别学生忘记完成,小组其他成员也会提醒。这样不但解决了周一交作业难的问题,也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第7篇

关键词:教学;化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82-02

初中化学课是学生第一次所接触到的一门新的自然基础科学,由于学生初次学习这门学科,首先要求掌握一定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势必会对学习效果、成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推动作用。

―、巧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化学和化工工艺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英国自然科学家李约瑟写的《中国自然科学技术史》中也说:化学起源于中国的炼丹术。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煤、石油及天然气这三种能源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最迟在西汉(公元前200年左右)就已经发现了煤及其可燃性。我国发现石油比欧美早1600余年。北魏时代我国石油产区玉门一带的劳动人民用这种“燃之极明”、“如凝膏,与膏无异”的石油涂于牛皮上,以达到润泽皮革和防水的目的。将石油用于军事,始于南北朝,用石油制油墨是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首先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口石油竖井是由中国人于明朝正德16年首先打出来的,时间比北美和欧洲早300多年,深度也是欧美望尘莫及的,达1000多米,欧美最初的油井只有几十米而已。天然气是石油的共生物,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天然气煮盐,这方面最早的可靠记载见于《华阳国志》,这比美国1668年开始利用天然气早了1800年。

二、勤思考、多比较、抓准联系和区别

1.在基本概念、理论方面的应用。在学习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时,以学生“吃馒头”的经历举例讲解。小麦磨成面粉(物理变化)―面粉加水做成馒头(物理变化)―馒头入笼加热蒸熟(化学变化)―熟馒头用嘴嚼咬(物理变化)―嚼咬后地熟馒头入胃消化吸收后成大便(化学变化),通过这个贴身例子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不再是原来的物质。

在学习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时,学生可以归纳找联系,很自然的将H2、C的还原性实验结合起来,找出之间的异同,经过分析综合整理之后,找出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形成比较牢固的知识结构。在学习甲烷气体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时,可以通过联想将以前学过的O2、H2、CO2、CO这几种气体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分析。又如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时,可将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列举出来。化合反应A+BC,分解反应CA+B,置换反应A+BCBA+C,复分解反应AB+CDAD+CB,这样可以有效地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实质。

2.在化学计算方面的应用。归纳溶解度的计算及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列出关系式则会更加明晰:

溶解度=×100克(饱和溶液)

百分比浓度=×100%(不一定饱和)

3.在实验方面的应用。可列表比较H2、CO、CO2、O2、C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如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三、牢记要点

1.在学习概念、理论方面的应用。在元素概念的掌握中,教师可通过列举诸多原子的结构,准确把握元素种类只由质子数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又如溶解度的概念理解,用同样的方法掌握关键性的四个因素,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轻松多了。

2.在计算实验方面的应用。课本第九单元中有关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稀释问题,这类题的解法关键之处是要正确地理解公式,公式掌握了,无论计算形式如何变化,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转化后再用公式来计算或可以根据公式的变形来灵活计算。在实验方面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关于氢气正确的操作方法可总结为“通―加热―撤―停”。

四、善总结、准确找出规律

把学习过的知识,根据自己的掌握,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把知识的关键和精华记述出来,再就是把自己的疑问记下来写成心得体会,再从中间找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1.总结知识间的结构关系。如有关CO的化学性质,学生可以触类旁通的将O2、H2、CO2的化学性质综合起来。又如课本第六单元可以总结出与C有关的物质及性质。

2.对比总结。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采取对比的方法是很起作用的,可以通过对比达到“弄清本质、防止混淆”。如硫酸与氢氧化钠两者的化学性质比较。

3.整体总结。在完成一章或一单元就要进行整体总结,把局部总结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分析对比找出集体联系。如第八章可总结为:①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应用(金属与酸、盐的反应条件);②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五、复习注重知识的反馈

第8篇

一、生产生活类

例1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叙述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夜幕降临,珠江两岸的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

B.淋雨后,自行车生了锈

C.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D.水放进冰箱冷冻室一段时间后结冰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经常会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现象,但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某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自行车淋雨后生成的铁锈与铁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自行车生锈是化学变化;霓虹灯通电后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水结成冰及青铜受热熔化浇铸成工艺品,仅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都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B)

例2市场上销售一种不粘锅炊具,内壁涂有一层叫做聚四氟乙烯的物质。请推测做涂层的聚四氟乙烯可能具有的性质。(至少答出三个)

解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学会根据某种物质的用途反过来推测该物质所具有的性质,才能够将知识学活、记牢。我们不难推测出聚四氟乙烯的性质:作为不粘锅内壁的涂层,聚四氟乙烯一定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且不具有毒性;不粘锅与水接触后,涂层不会消失,说明聚四氟乙烯难溶于水;炊具要与各种食物及佐料接触,说明聚四氟乙烯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①导热; ②难溶于水; ③无毒)

二、诗词成语类

例3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滴水成冰 B. 木已成舟

C. 死灰复燃 D. 积土成山

解析:本题结合成语考查物质的变化,体现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新课程理念。解答这类题,首先应正确理解成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求解。“死灰复燃”的本义是指柴草等燃烧后留下的灰烬再度燃烧起来。柴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因此“死灰复燃”包含了化学变化。另外三个成语中涉及到的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C)

例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析:本题结合古诗词考查物质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烟花爆竹燃放后,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气味,这是火药中的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发出的,可见在燃放烟花爆竹时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B、C、D选项中出现的现象都是由于水发生物态变化(气化或凝固)产生的,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A)

三、科技信息类

例5当水的温度和压强升高到临界点(t=374.3℃,p=22.05MPa)以上时,就处于一种既不同于气态,也不同于液态和固态的新的流体态――超临界态,处于该状态的水即称之为超临界水。超临界水在环保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一般有机废物的稳定性较好,难以分解,难溶于水。但如将有机废物,如二恶英等,和空气、氧气这些氧化剂一同加入超临界水中进行快速反应,能将二恶英转化为二氧化碳、氯气、水等小分子化合物。下列内容与所给信息不符的是( )。

A.超临界水与普通水的物理性质不同

B.超临界水与普通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C.超临界水是水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的新物质

D.超临界水可用于解决有机废物带来的环境问题

解析:本题是一道科技信息题。题中给出了有关水的“第四种状态”的信息,要求同学们能结合相关知识正确理解、处理、加工信息。处于超临界态的水称为超临界水,与普通水相比,它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超临界水与普通水的物理性质不同;但物质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超临界水不是一种新物质。当然,处于超临界态的水具有普通水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在超临界水中,有机废物二恶英能被空气、氧气快速氧化,因此超临界水与普通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答案:C)

例61999年,美国科学家卡尔・克里斯特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制取出盐粒大小的氮5(化学式为N5)。在制取氮5的实验中,曾发生了爆炸,炸毁了实验室的部分设备。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那么它可能会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理想燃料。氮5是由排列成“V”形的5个氮原子结合而成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氮气和氮5在性质上的不同,填写下表。

(2)请你想象一下氮5在应用领域有哪些用途?(至少写出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从题目中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涉及的知识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制取出的氮5似盐粒,说明氮5呈固态,这是它的物理性质。制取氮5的实验中,发生了爆炸,说明氮5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氮5能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燃料,说明它能燃烧,具有可燃性。这些都是氮5的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性质决定,氮5不稳定,易爆炸,可用作开山采矿的炸药;氮5有可燃性,可用作火箭和导弹的燃料。

[答案:(1)

(2)a.作燃料; b.作炸药。]

[练习]

1.下列事实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将氧气压缩装入钢瓶中

B.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后被消化了

C.温度计中水银柱变化,显示温度变化

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

2.下列成语中涉及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云消雾散 B. 刻舟求剑

C. 大浪淘沙 D. 百炼成钢

第9篇

摘 要:初中出现催化剂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为何它不是反应物而是反应条件?教师习惯于直接给出催化剂概念并让学生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站在学生角度如何轻松理解催化剂和反应物的不同,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豁然开朗,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关键词:催化剂;反应物;实验探究

教有常法但教无定法。往往很多知识点的处理,我们已习惯用自己认为比较得心应手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老”教师经常是复制粘贴,很难从自我感觉良好中解脱出来,很难去思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然而,随着学生多元认知要求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要求,我们应该批判性地接受经典,创造性地发展经验,挑战性地提升自我。

一、问题的提出:二氧化锰为何不是反应物?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学习了氧气性质的几个反应后,能够书写红磷、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知道化学反应可以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反应物在什么条件下生成什么产物。但是当学习到氧气实验室制法时出现了催化剂概念,学生很纠结,为什么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生成氧气,但是二氧化锰却不写在箭头左边表示反应物呢?教师就习惯说它是催化剂,是反应条件,应写在箭头上方,不能写在箭头左边。学生只能听话地记住了,但心中始终忐忑,也没来得及多问,勉强纠结着。

二、问题的解决:二氧化锰在这里是催化剂

在今年的公开课上,我重新进行了设计,结果学生听得茅塞顿开,教师听得豁然开朗。

按照教材,先在常温下取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不复燃,说明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或很难分解);紧接着向该溶液中加入少许MnO2,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迅速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MnO2可以快速生成氧气。学生很自然地认为过氧化氢溶液和MnO2都是反应物。学生尝试着写出了多种表达式:①过氧化氢+水+二氧化锰水+氧气;②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③水+二氧化锰水+氧气等。只有少数预习过的学生写出了“过氧化氢MnO2水+氧气”。究竟该如何书写呢?如何判断反应物究竟是哪些物质?如何确定不是水与二氧化锰作用产生氧气呢?讨论后演示在水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并用带火星木条检验,说明水与二氧化锰不能产生氧气,从而排除了③。引导学生分析,作为反应物,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原料”的化学性质一定改变,随着反应的进行,“原料”质量会越来越少。那么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是否改变呢?引出进一步探究:待上述反应停止后,再往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溶液,并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发现又产生大量气泡且木条立即复燃,说明二氧化锰还能加快该反应,重复这个实验,好像二氧化锰永远都用不完,说明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能加快反应的这个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如果把固体分离出来称量,结果质量也没有改变。这种物质改变了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这种物质就叫催化剂。很显然,它不能作为反应物写在左边,从而排除了②,而应是一种特殊的反应条件,写在箭头上方。由于生成物中有水,反应前的水相当于没有反应,所以排除①。至此,学生清楚了催化剂与反应物的区别,同时也强化了催化剂必须同时具备“一变两不变”的特点。

第10篇

1 掌握语言的节奏,使语言具有穿透力

古希腊米兰德说:对人类而言,语言是治疗苦恼的医师。教学语言要注意节奏,抑扬顿挫,能调节学生的神经联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有表情,增强学生美的享受,才能不断地把学生的情绪推向。我曾经在课堂上讲到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和现代化工生产的高速发展时,运用引吭高歌的情调,声情并茂,诵唱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让学生领悟到一种幸福和自豪感,并由此联想到今后祖国化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更有待于我们这一代中学生去实现。再如,在绪言课的引入时,让学生关好书,合上眼,仔细聆听教师有节奏地朗读:“晶莹的水晶/闪闪发光;清澈的流水/潺潺作响;蓝天白云/气象万千;寒光闪闪的钢枪守卫着祖国的边疆;雪白的食盐烹饪出美味的佳肴。”通过朗读将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创设了美妙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高尔基曾经说过: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朴素的,很生动,几乎是可以感触到的。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课堂上语言机械重复,废话连篇,降低了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不利于实现化学教学目标。

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洞察一切的眼力。概念新授,概念的建立和剖析是关键;概念复习,理清概念间的脉络关系是关键。如讲“气体摩尔体积”这一重要概念,就要扣住四个环节:条件,标准状况;物质的量,摩尔;物质状态,气体;数值及单位:22.4升。又如硫酸的工业制法,可引导学生用“五个三”来概括和归纳,即三原理、三阶段、三净化、三设备和三个注意点。对于化学平衡则用“逆、等、动、定、变”五字特征来分析讲述,这种简洁明确的语言使学生易于巩固,易于记忆。

3 讲究修辞,使化学课生动形象

高尔基曾经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我们在写作中也常说:说不清打个比方。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就要学会使用修辞手法。我在讲授二氧化碳性质时,做这样的描述:在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的山脚下,有一个山洞,当地人把它叫做“屠狗洞”,因为一旦有狗进入洞的深处时,狗便躺下死掉,而人进入却安然无恙。当地有些年岁大的人说洞里有“屠狗妖”,所以狗进入会死掉。问:谁能解释一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此时学生的兴趣很浓,都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允许他们相互研究和看书,结果大部分学生能圆满的回答出这个问题:那里并不存在“屠狗妖”,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在空气的最下层,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狗比人矮,所以狗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而人则平安无事。又问你如果须进入这样的场合你将怎么办呢?学生会很自然地答出:做灯火试验。最后,让一名同学根据以上现象总结出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即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是不能供给呼吸。通过讲解以上有趣的故事,学生的兴趣倍增,所学知识也能牢固地记住。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破除迷信的思想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讲究修辞,生动形象。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运用脍炙人口的名句,增强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艺术感染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生石灰的生成和变化时,引用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就道出了生石灰的生成和变化的三大反应:高温

CaCO3=CaO+CO2

CaO+H2O=Ca(OH)2

第11篇

关键词:追问;对话;有效;思维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有效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对学生回答的进一步提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作为“对话式”教学的一种存在形式,要求化学教师遵循学生的思路,采取递进式提问,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明白,或使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追问是帮助学生进入化学殿堂的敲门砖,敲门砖若用得好,学生就能登堂入室,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跃,化学课堂也将更“亮”、更精彩。有效的“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机智,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要想实现巧追妙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追问要“逆”

当学生回答准确时,教师可以运用逆向式追问提问,让他们回顾和展现思维过程,以达到进一步消化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和巩固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学片段:《物质的溶解性》

教师演示实验:往1/3试管的水中不停地加食盐并振荡直至有部分食盐不能溶解。

教师:目前这个状态的溶液,我们就称为饱和溶液。你能否描述一下什么是饱和溶液呢?

学生:(对着课本读)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教师:为什么要一定温度呢?

学生:因为刚才有个实验,加热了之后,食盐能继续溶解。

教师:恩,所以概念中必须对温度有要求。那为什么得一定量的溶剂呢?

学生:加水也会让不能溶解的食盐继续溶解的。

教师:所以大家在掌握饱和溶液概念时,必须注意这两个前提条件。

教师:概念中还强调“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学生:可能是对于这种溶质是饱和的了,但是还能溶解其他的物质吧。

教师:要把刚刚这位同学的可能两个字去掉,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通过追问讨论和实验思考,最终饱和溶液的概念被建立起来,而不是一开始的照本宣科。

在很多时候,一个问题,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但他思考过程的完整性和条理性等方面还是缺乏的,而适当的逆向式追问能让学生思路更加明确,拓宽思路,甚至扫清一些思维障碍,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教育了其他学生,达到了同伴互助的目的。

二、追问要“巧”

真实的化学课堂是动态的,面对学生出人预料的提问或者回答,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一瞬间的机遇,那么,课堂生成则朝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性方向发展;不然,则错失一个推动学生沿理性方向发展的机会。

教学片段:《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利用提供的药品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完通过小结学生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1.与O2发生反应;2.与酸发生反应;3.与CuSO4发生反应。同时也知道像Cu这样的不活泼的金属不能与酸发生反应。

总结完后,立刻有学生拿着实验桌上的蓝色硫酸铜溶液举手提问:“既然铜不能和稀硫酸发生反应,那么这个硫酸铜是怎么得到的呢?”我马上把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学生:“他的问题很好,请大家一起思考下如果想要得到硫酸铜,应该怎么办呢?”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知识仍然有限,所以我把课本130页的习题6给他们作为提示,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问题迎刃而解了。

学生出人意料的提问,显然是一个难得的生成资源,如果教师轻描淡写地说通过后面的学习你们就知道了,就会丧失一个绝佳的教育教学契机,并且大大打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短短几分钟的分析探讨,把握住了追问的契机,用巧妙睿智的追问,拓展了学生的思想,进一步提升了教学主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追问要“导”

在化学课堂中,往往会遇到学生在回答时有冲突、有争议的情况,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困难之处,也是知识展开、培养能力、情感教育的契机。此时此刻应该及时加以进一步的有效追问,以问来代替教师的单方面评析,使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纠正中解决问题、明白事理。

教学片段:《化学方程式计算》

在解答“电解18g水最多能产生多少克氧气”时,小王和小李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

小王的解法:

解:设氧气的质量为x

2H2O■2H2+O2

36 32

18g x

36:32=18g:x

x=16g

答:产生氧气的质量为16g。

小李的解法:

得到氧气的质量=18g×■×100%

=18g×■×100%

=16g

答:产生氧气的质量为16g。

教师:用元素守恒的观点解释两种不同解法得到相同答案的原因。

学生:在化学反应前后氧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

教师:请你挑选一种你比较喜欢的方法解答“催化分解含17gH2O2的双氧水时,能产生多少克O2?

学生1:我选择和小王一样的解法,计算的结果是8g。

教师:其他同学都是这个答案吗?

学生2:我的不一样。我选择和小李一样的解法,但是结果是16g。

教师:为什么你们的结果不一样?能否找找其中的原因?其他同学也来想想。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快乐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76-0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符合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也是对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突出体现。相对来说,化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如果单凭教师讲解与灌输,会使课堂显得沉闷,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实施快乐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化学课堂趣味性,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运用比喻,激活学生思维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化学概念、术语是基础环节,但是化学概念及术语往往比较抽象,对大多数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难度。如果教师联系实际,通过举例子、打比方对抽象的概念、术语加以诠释,既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原子这一化学概念时,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原子概念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但是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学生接触到的理论是原子是可分的,可以分为质子、中子、电子。学生们通过对比,往往觉得这种说法前后矛盾,不可理解。教师再三强调: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最小的,不可分,从结构上来说,原子是可以再分的。这样阐释,部分学生仍然觉得不可理解。于是教师采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果把一个家庭比作一个分子,那么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组成这个“分子”的“原子”,如果把社会活动比作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人作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但是从人体结构层面来说,人又是可分的,可以分为头颈、躯干与四肢。这种具体形象的比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促进了学生的深入理解。

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以达到促进学生理解的目的。例如,化学中的置换反应,学生在理解上会比较困难。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采用了表演形式。教师将一张标有元素符号“Zn”的大纸牌挂在身材高大的同学的胸前,将一张标有H2的纸牌挂在个子较小的一个学生的胸前,把一张标有SO4的纸牌贴在一个球上。高个子学生站在一边,小个子同学抱着球,相当于H2SO4,两个学生都面对同学。然后让两个学生展开抢球比赛,比赛相当于化学反应。通过抢球比赛,球被高个子同学抢在手中,这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ZnSO4”与“H2”,两个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旁白的形式加以解说。学生们对这种课堂表演的形式非常感兴趣,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了化学知识,对置换反应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列举了很多实验,但有些实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操作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化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消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是一种集图画、声音、录像、文字等于一体的综合媒体,教师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知识点用多媒体直观呈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氢气时,学生需要了解氢气的化学性质,氢气的用途等,但氢气是易燃气体,在一般的条件下展示其易燃的化学性质会有危险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验也不可能。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氢气的燃烧、验纯及氢气燃烧等过程,就会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利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视听效果可以刺激学生各种感官,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很高,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四、趣味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化学实验形象、直观,能够使学生在动手观察中有效掌握知识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初中学生对动手实验很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得出实验结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溶液酸碱性检验这个知识点时,教师让学生动作制作酸碱指示剂,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植物,如紫色卷心菜、牵牛花、胡萝卜,也可以选择其他植物的花瓣或者果实,在研体中研成粉末,并加酒精加以浸泡,然后用纱布将浸泡的汁液挤出来,就可以获取酸减指示剂。让学生了解这些汁液滴入呈酸性、碱性或者中性的酸碱指示剂溶液中,溶液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将这些指示剂滴入盐酸、食醋、石灰水及氢氧化钠中,观察颜色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归纳与总结。学生们饶有兴致地进行操作,牢固掌握了化学知识点,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观察能力。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化学,提升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与直观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有趣的化学学习过程。在快乐中完成化学知识的建构,不断提升化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忠.浅谈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3,(9).

第13篇

新概念之1 吃食分时间

科学家新近将食物分为日间食物与夜间食物两大类。日间食物,主要含有氧气,并且富含太阳能,最适合于上午6点到下午3点半之间食用。列在这张清单上的有牛肉、羊肉、西红柿、胡萝卜、柑橘类、青豌豆等。夜间食物则富含二氧化碳,具有月光般冷的能量。这类食物有苹果、香蕉、梨、土豆、黄瓜、干果、乳制品、鱼、蛋等,最好安排在下午3点半以后再吃。这样安排不仅有助于减肥,对健康也有一定好处。

新概念之2 进食讲顺序

有句民谚,饭前喝汤,胜似药方。就点明了汤与饭两种食品的先后。而且符合科学。吃饭前先喝几口汤,等于给消化道加了点“剂”,使后来的食物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品刺激胃肠黏膜,从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与养分的吸收,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食管炎、胃炎等疾病的发生。(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饭前不喝水,反而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再说水果,主要成分是果糖,无须通过胃来消化,而是直接进入小肠被人体所吸收。而米饭、面食、肉食等含淀粉及蛋白质成分的食物,则需要在胃里停留一段时间。如果进餐时先吃饭、菜,再吃水果,消化速度慢的淀粉、蛋白质会阻碍消化快的水果,致使所有的食物一起搅和在胃中,水果在胃肠37℃高温下,产生发酵反应甚至腐败,引起胀气、便秘等症状,给消化道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人们就餐最好按照这样的顺序时行,即汤一蔬菜一米饭一肉类一半小时后再吃水果。如果你吃了鱿鱼、龙虾、藻类等富含蛋白质与矿物质的海味,则须将食用水果的时间延后到2~3小时以后,切忌两者同食,特别是柿子、石榴、葡萄、杨梅、酸柚等。原因在于这些水果中鞯酸较多。不仅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且易与海味中的钙、铁等结合,生成不易消化的新物质,失去进食美味的还在其次,糟糕的是还可刺激胃肠而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成为致病的祸根。

新概念之3 勿以外观、口味论英雄

选购食品的一个窍门切勿以美丑、口味为标准,否则可能与诸多健康食品“失之交臂”。

先说外观吧。以韭菜为例,那些“漂亮”的大多是经过种植者精心“伺候”或“梳妆打扮”弄出来的,最常采用的办法就是借助于农药,因为农药既杀虫,又有肥料的效应,于是该打农药的时候自然要打,不该打的时候照打不误,致使韭菜在农药的“滋养”下出落得“楚楚动人”。看上去赏心悦目,而吃下去则害你莫商量。再说香蕉,据日本科学家研究,香蕉的最大贡献在于所含的具有抗癌作用的成分――TNF,而TNF在那些越是成熟、表皮上黑斑越多的香蕉中蕴藏越多。换言之,香蕉越丑越能抗癌。至于黄豆芽,长的好还是短的好呢?当黄豆在特定环境中发出芽后,既保留了黄豆的营养特点,又生出了许多新的营养素,如胡萝卜增加2~3倍,维生素B2增加2~5倍,烟酸增加2.5倍,维生素B12增加9~10倍,维生素C从无到有。特别是发芽3~4 cm,此时你当“花开堪摘直须摘”。如果你想再等等,让它长得更长一点,养分含量反而会逐渐减少。

口味又如何呢?美国研究人员新近发现,许多人不喜欢某些蔬菜的味道,其实这些不佳味道正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保护自身发展而形成的天然杀虫剂与其他化学成分,食用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增强人体抵御癌症的实力。比如说苦味吧,太平洋上有一个称为斐济的国家,全国60多万人至今无一人遭受癌症之害,被誉为“无癌之国”,就得益于一种苦味食物――杏干。杏干中含有癌细胞的天敌――维生素B17。此种维生素的主要成分是氰化物、苯甲醛、葡萄糖等,而氰化物化学性质虽不太活泼,却能有效地消灭癌组织,且不伤害人体正常细胞。

新概念之4 勤换花样少生癌

科学家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饮食单一、长期偏食、挑食才是诱发癌症的罪魁祸首。研究发现,长期以玉米、山芋、豆类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为主食,食管、胃等上消化道细胞容易被食物磨损,这就需要相当数量的蛋白质来进行修复。如果食谱中又缺乏蛋白质,即可能导致上消化道上皮细胞异常分化,细胞缺损严重,进而促使癌症提早发病。至于长时间以肉类等含脂肪过多的食品为主食,脂肪容易在下消化道,即大肠、胰脏等器官周围聚集,形成厚厚的脂肪膜,从而影响细胞分解,致使上皮细胞增生,时间一长同样诱发癌变。

新概念之5 做好颜色的文章

哪些食物最有营养?哪些食物对健康的贡献最大?光彩夺目的农产品里蕴藏了一座与疾病作斗争的“军械库”,而“军械库”里的武器在医学上称为植物营养,而这些植物营养与食物的颜色密切相关。

以红色或紫色为例。这些颜色的蔬菜或水果中含有花青素,具有强烈的抗血管硬化作用,可以阻止心脏病或中风等疾病发作。这些食物有黑草莓、樱桃橘子、茄子、李子、红葡萄、红苹果、红色卷心菜、黑胡椒粉、红酒等。

再说橙色,以胡萝卜为代表,所含的胡萝卜素有助于眼睛与皮肤的健康,减少罹患癌症的风险。如桔子、南瓜、杏子、芒果与红薯等。

黄色如何呢?具有丰富的防止细胞受损的叶黄素,可以更好地保护眼睛,有助于防治白内障与视网膜黄斑恶化。如油桃、橙子、木瓜、桃子、菠萝、橘子与黄色袖子。

第14篇

【论文摘要】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奥曲肽和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5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2组。A组28例采用传统保守疗法,B组28例在传统保守疗法基础上加用奥曲肽和乌司他丁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A组与B组比较,显效率和平均住院日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奥曲肽和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确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急性胰腺炎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胰腺酶在胰腺内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学性炎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病程延长,很容易发展至重症胰腺炎,甚至出现胰腺坏死、脓肿、假囊肿等并发症。笔者应用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对5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包括:①年龄28~45岁;②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③血清淀粉酶升高符合急性胰腺炎标准;④腹部彩超或CT证实为急性胰腺炎改变;⑤急性期病程在1周内。根据以上标准,选用本院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住院患者56例,分为两组,A组共28例,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5岁。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2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例;A组中胆源泉性胰腺炎(GP)17例。B组共28例,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7岁。其中MAP25例,SAP3例;B组GP16例。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用传统保守疗法:禁食、胃肠减压,制酸剂,抗胆碱药,抗生素,中药止痛及对症和补液等支持治疗。B组在传统保守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0.1 mgEnh皮下注射;乌司他丁10万N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8 h,疗程3 d。?

1.3 疗效评价 主要症状:指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休克及电解质紊乱;主要体征指腹肌紧张,上腹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指血和尿淀粉酶。上述指征在3 d内缓解或恢复正常为显效,4~7 d恢复为有效,超过7 d为无效。三项中有二项显效者为显效。临床治愈出院标准: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正常,胰腺囊肿等并发症得到治疗,CT或彩超检查胰腺正常,恢复普食。根此标准计算MAP位数目。?

2 结果?

A组MAP24例中有16例显效,8例有效,其平均位院日为(14±2.5) d;SAP 4例中有2例有效,2例无效。B组MAP 28例均显效,其平均住院日(10±3.5) d;SDP 3例中2例有效,1例治疗至第4天不显效而转外科治疗后痊愈出院。对两种方法治疗MAP疗效进行χ2检验,总有效率=(显效+有效)/MAP观察例数。对两组MAP平均住院日 (x±s)进行t检验。B组与A组的MAP疗效相比:显效率χ2=5.6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MAP总有效率无差异。两组MAP平均住院日相比较t=3.14,P<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奥曲肽和乌司他丁在用药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尽管其病因多,但其发病却有共同的特点,即胰腺多种酶的活化导致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和破坏,而引起的化学性炎症,一些炎症介质和胰腺自身血液循环障碍参与了作用:①奥曲肽为生长抑素类似物,可通过抑制消化酶的分泌以及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的产生而减少胰腺外分泌,同时具有抑制急性胰腺炎早期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诱导胰腺腺泡细胞的调亡而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临床用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②乌司他丁是从人尿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多肽糖蛋白,具有广谱酶抑制作用,还能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活性和释放,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所以应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③本观察B组治疗MAP25例均显效,其平均住院日为

(14±2.5) d。两组对比显效率及平均住院日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能迅速控制MAP发展,明显缩短其平均住院日。奥曲肽和乌司他丁对3例SAP中2例有效,1例治疗4 d后转外科治疗后痊愈。A组传统疗法治疗SAP 2例有效,2例死亡。?

总之,本组治疗显示奥曲肽通过抑制消化酶分泌而减少胰腺外分泌,乌司他丁有较强的抑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心肌因子的产生,改善微循环状态和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奥曲肽和乌司他丁是治疗MAP尤其是SAP安全有效的药物,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但能迅速阻止病程发展,明显缩短其平均住院日。?

参 考 文 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26.?

第15篇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奥曲肽;乌司他丁

急性胰腺炎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胰腺酶在胰腺内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学性炎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病程延长,很容易发展至重症胰腺炎,甚至出现胰腺坏死、脓肿、假囊肿等并发症。笔者应用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对5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包括:①年龄28~45岁;②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③血清淀粉酶升高符合急性胰腺炎标准;④腹部彩超或CT证实为急性胰腺炎改变;⑤急性期病程在1周内。根据以上标准,选用本院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住院患者56例,分为两组,A组共28例,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5岁。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2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例;A组中胆源泉性胰腺炎(GP)17例。B组共28例,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7岁。其中MAP25例,SAP3例;B组GP16例。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用传统保守疗法:禁食、胃肠减压,制酸剂,抗胆碱药,抗生素,中药止痛及对症和补液等支持治疗。B组在传统保守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0.1 mgEnh皮下注射;乌司他丁10万N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8 h,疗程3 d。

1.3 疗效评价 主要症状:指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休克及电解质紊乱;主要体征指腹肌紧张,上腹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指血和尿淀粉酶。上述指征在3 d内缓解或恢复正常为显效,4~7 d恢复为有效,超过7 d为无效。三项中有二项显效者为显效。临床治愈出院标准: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正常,胰腺囊肿等并发症得到治疗,CT或彩超检查胰腺正常,恢复普食。根此标准计算MAP位数目。

2 结果

A组MAP24例中有16例显效,8例有效,其平均位院日为(14±2.5) d;SAP 4例中有2例有效,2例无效。B组MAP 28例均显效,其平均住院日(10±3.5) d;SDP 3例中2例有效,1例治疗至第4天不显效而转外科治疗后痊愈出院。对两种方法治疗MAP疗效进行χ2检验,总有效率=(显效+有效)/MAP观察例数。对两组MAP平均住院日 (x±s)进行t检验。B组与A组的MAP疗效相比:显效率χ2=5.62,P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尽管其病因多,但其发病却有共同的特点,即胰腺多种酶的活化导致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和破坏,而引起的化学性炎症,一些炎症介质和胰腺自身血液循环障碍参与了作用:①奥曲肽为生长抑素类似物,可通过抑制消化酶的分泌以及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的产生而减少胰腺外分泌,同时具有抑制急性胰腺炎早期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诱导胰腺腺泡细胞的调亡而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临床用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②乌司他丁是从人尿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多肽糖蛋白,具有广谱酶抑制作用,还能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活性和释放,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所以应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③本观察B组治疗MAP25例均显效,其平均住院日为

(14±2.5) d。两组对比显效率及平均住院日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能迅速控制MAP发展,明显缩短其平均住院日。奥曲肽和乌司他丁对3例SAP中2例有效,1例治疗4 d后转外科治疗后痊愈。A组传统疗法治疗SAP 2例有效,2例死亡。

总之,本组治疗显示奥曲肽通过抑制消化酶分泌而减少胰腺外分泌,乌司他丁有较强的抑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心肌因子的产生,改善微循环状态和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奥曲肽和乌司他丁是治疗MAP尤其是SAP安全有效的药物,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但能迅速阻止病程发展,明显缩短其平均住院日。

参 考 文 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