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的社会功能范文

德育的社会功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的社会功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育的社会功能

第1篇

关键字:知识性 激励性 趣味性 实践性 示范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8-100-01

一、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功能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高年级的小学生。要使他们接受教育,就要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研究他们的认识规律,从他们接受水平的实际出发,才能切实收到教育实效。

首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注意知识性。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对一些规范和观念基本上是无知的。他们在小学阶段中直接的认知实践总是有限的,必须给他们必要的知识。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前人或他人总结的知识技能及经验积累,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还要引导小学生用自己有限的直接经验去感受和理解这些知识,使这些知识具体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去感受和理解这些知识,使这些知识具体化为学生的直接感受,又使学生将亲身经验加深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给小学生这些知识,不是让他们背一些概念、定义,而是要紧密结合前人或他人道德实践的具体形象来进行。例如,要使学生知道“谦让”这一道德规范,可以通过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使学生知道“助人为乐”这一道德规范,可以通过讲雷锋的故事。

其次,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还要注意激励性。以高尚的伟岸的形象,激励学生产生高尚的情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对某个道德规范的认识,往往是通过榜样的道德形象。榜样的教育作用对于小学生尤为突出。一是由于他们天真,对榜样的钦佩尤为真挚,这会使他们更加坚信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正确性;二是由于他们善于模仿,善于按照榜样的首先行为来确定自己的行为,这会有力地推动他们实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道德形象,可以选成年人、古今中外一切道德高尚的人物,但在选择这些人物中,是小学生能够理解的事迹;最好是选小学生的同龄人,因为他们与小学生年龄相仿,心相通,这样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第三,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还必须注意示范性。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教育者是道德楷模,受教育者就会对他十分信服,教育效果就会很好。反之,教育者如果不能成为道德楷模,甚至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受教育者听到的是一套,看到的是另一套,他们就不会信服,肯定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是正确的道德认识,提倡的是高尚的道德风尚,肯定的是正确的道德行为。对这些教师首先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自己每节课都不迟到,总是在上课之前在门口站好,迎接学生;有的教师教育学生有错要勇于承认,自己在教学中出错,就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勇于自我批评。

第四,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更要注意趣味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从事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人的心理活动往往是从兴趣出发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自己的能力差,心理活动更是从兴趣出发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接受教育。

要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一定要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虽然在小学阶段,他们的思维已开始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 对他们富有吸引力。评述含有深刻意义的故事,可以使儿童产生兴趣,又受到激励和鼓舞。

直观教具的使用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挂图画面上的形象,幻灯、电视、电影中活动的形象、电脑课件,都对他们富有吸引力。通过这些完成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说歌谣、唱歌、表演等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如果我们将道德教育寓于其中,也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兴趣的口味不断提高。在低年级他们常常对外在的活动形式感兴趣,到了高年级他们就不满足于此,而要求内在心理活动的生动活跃。因此我们要注意运用形象引起他们思维的活跃和思考的兴趣,在思考中辨明是非,探索真理这是较高层次趣味的体现。

第2篇

关键词:主题班会 学生 德育教育

一、班会的德育教育

“主题班会是指有鲜明主题的、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是班集体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班会的存在实际上一直为人所不解,在一部分人看来学生的品德教育似乎能够由教师和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很需要用固定的时间来进行疏导。而且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把45分钟时间用在貌似看不出什么实际效果的品德教育上,还不如将这点时间分配给任何一个科目用来更快的提升孩子的成绩。当然,我能理解这类观点产生的原因,但并不赞同。其实,班会的存在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去背诵一些道德规范,更不是浪费时间。他往往还兼任沟通、磨合的功能。众所周知班会共分为两类,一类是每周一次的常规班会,另一类则是尝试性的主题班会。两类班会的不同注定了它们要承担不同的使命。如果说主题班会往往是产生单一效果的宣讲的话,常规班会则是涵盖面更广的教育模式。同学们在参加常规班会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最基本的几点原则,像是遵守时间、互相帮助、主动参与等。这些属于不能完全依靠三维目标就能达到的社会生存本领。但在常规班会中却能产生点滴积累的效果,使学生在每一次参加班会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特别是在社会生活方面。礼貌的待人接物方式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更需要接触人群来不间断的联系,而班会的存在恰恰承担了这份任务。“主题班会的开展往往能影响到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对于班风建设、班级管理和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意义重大”。

二、班会设计的要点

班会的设计由于没有权威的课程标准和统一的教材、教参,多显得凌乱。实则不然,如果抓住要点设计得体,班会的德育教育功能则十分明显。

首先,要明白生活是班会主题的源泉。教师在设计主题班会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要求有多高的思想基调,但一定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使每一个人都有话说,都能参与进来。这样班会就不会空洞没有内容。比如,新生入学针对学生不适应校园生活就可以开展一期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入学生活;某某学生不讲个人卫生,老师可以建议学生开展一次健康卫生常识主题班会并伴随卫生评比竞赛来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远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远。

其次,班会的内容、方法、形式一定要精彩。“班主任要在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选择社会生活中不能回避的和学生经常接触了解到的社会生活中种种负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在班会的流程设计中一定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老师的组织一定要恰当,不要有偏颇,应该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乐趣,这样班会的探讨空间才大,教育效果方才显著。特别是在常规班会中,属于学生的时间应当尽可能的多,甚至可以将主导权移交给学生自己。这样老师既能了解本班学生们一周中关注的内容,方便及时纠正和引导。又能间接锻炼学生的能力,更可以创造出和谐的班集体。例如,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如果教师能以此为契机,举办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以观看视频、学生谈感受、创办爱国主义手抄报等形式结合起来,那么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更能达到德育教育效果。

最后,在班会采用的方法上,尽可能少用黑板,多用多媒体或各类需要学生自己制作或操纵的工具,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论是常规班会还是主题班会都要明确主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有时一件日常小事也能引发颇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会”。德育先行,力争做到班会具有教育意义,更有实践意义。

班会的主题和班会的方式又趋于多样化,那么与之相伴的参与人员和地点也有所不同。近年来,家长学校已经是一种模式。家长不但参与学生教育而且参与学校管理。家长参与班会已不再是提案而成为了一种常态,这样孩子们能从家长的眼中看到认同,家长也能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成长的痕迹,这两点结合后班会存在的意义就不能否认,且班会的德育教育同样不能忽视。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更是让家长主动了解学校教育,从而支持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合理选择,才是班会成功与否的最佳标准。这一点在现今的班会中多有体现,很多学校的班会都会设置班级日志,家长要做的和学生要做的甚至是所有人如何做的在班级日志中都有所体现,这样班级的整体性得到了最佳阐释,它是由学校、班级、老师、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集合体。在这里班级的荣誉要由所有人维护,而这个展现个人和班级力量的地点就是班会。班会的实际意义和精神意义得以完美统一,而班会德育教育也不再是空谈。

三、结语与展望

中国一直在倡导德育教育,而班会的重要性让人们逐渐的认识到它同样是中国学生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的人员最多,涉及的方面最广,甚至成为德育教育中为数不多的交流平台。它的存在,恰恰证明了中国教育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灵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中国的德育教育观念在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民霞.“主题班会”的问题及思考[J].辽宁教育,2014,(5).

[2]黄若捷.浅谈主题班会中的德育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5,4(228).

第3篇

关键词:共青团;社会实践;协同育人;调查研究

一、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分析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一直以来,高职共青团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作为实践中的社会实践,与其他实践样式的重要区别是,社会实践与“社会”密不可分:是以社会为场所、为对象,以加强与社会联系为目的的实践。而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这就要求个体抛开个人主义,发挥集体主义,实现人的整体性,从而达成目标。大学生在其中可以获得思想道德的直接体验,这也是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德育功能。另外,从社会实践的设计来说,方案中本身就蕴含着德育理念,如“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都是“志愿”“助人”等伦理的社会实践样式,实际效果表明,这些经过设计的实践样式具有较好的德育效果。

(二)提升团队凝聚力

在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本身能够有效促进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活动中,每个人必须学会合作、妥协、沟通、情绪管理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人进行接触,必须学会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加速“社会化”,团队凝聚力也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习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具有维度广的特点,形式多样,这就需要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和方式学习,在面对困难时更要求学生具备整合知识的能力,主动思考,发挥创新能力,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实践内容。另外,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寻找差距、规划未来方向的机会。

(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了解国情、感受社会巨大变化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社会实践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增强服务社会的信心和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可以说,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催化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从认知到感受再到认同。

(五)提高就创业核心竞争力

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直面就业创业市场,让其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获得第一手职业信息,能够让大学生增强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针对自己的不足,结合特长,弥补差距,增强自身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寻求终身事业发展。

二、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现状调查

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9月对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开展了高职共青团实践协同育人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同时结合专题座谈和个别访谈,其调研情况如下: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男女比例分别是21.3%和78.7%,其中,普通学生占47.6%,学生干部占52.4%。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比例分别是61.2%、18.4%和20.4%。

(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满意度评价

在询问对自身社会实践满意程度时,有45.4%的大学生表示满意,50.3%的大学生表示一般满意,仅有4.3%的学生表示并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学生基本都是学生干部。

(三)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功能的认知情况

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大学生们给予了高度的认可。45.2%的人认为“应该参加,是必修课”,54.3%的人认为“值得尝试一下”。在调查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功能认知方面,学生根据参加的社会实践,勾选有助于获得能力的项目中,“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教学活动”和“专业实习活动”的认同度处于前列,分别为81.2%、66.2%和60.5%。同时,大学生们对目前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认同,一方面,是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际取得成效的体现。同时,有98.2%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以后的就业和个人成长会产生深远影响。在问及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提升个人能力方面的排序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社会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根据大学生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询问了被访者社会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实践活动形式”“开展活动时忽略个体差异性”和“并不关注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作用”三项为最高,分别为44.8%、40.8%和35.4%。这一方面表明,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期待值和成效很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社会实践育人中瓶颈很明显。

(五)社会实践育人需要改进的情况调查

就高职院校多年来在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作了说明,同时询问了被访者就所处年级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结果依次为:综合能力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活动设计、教学实践联动管理、班团建设和顶岗实践服务等,分别为63.2%、43.5%、40.8%、39.5%、36.7%和31.3%。

(六)企校合作背景下,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情况

调查从企校合作出发,询问被访者在社会实践育人方面有何建议,给出了以下几项建议:“多走进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多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企业岗位所需能力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企业导师参与设计”,所占比例分别为72.1%、68.1%、65.3%和42.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已经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积极为就创业做准备。

三、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顶层设计,统筹安排

社会实践并非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也并非团委一个部门的工作,有必要将其纳入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各高职院校统一管理,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宣传部、团委、各院系要联动起来,建立全校性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明确实践的主体地位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诉求设计活动方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确保活动成效。第一,从活动覆盖面上下工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校动员,让每一个学生享有社会实践的机会。而不将实践活动主体局限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社团骨干。可从实践学分奖励、经费保障等方面着手。第二,从申报形式上进行改进。通过自上而下布置和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一旦立项,给予相应经费,安排指导教师,对于取得优秀实践成果的项目后期另外给予奖励。第三,跳出项目申报的误区。解放思想,承认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允许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项目申报,打破传统系与系之间恶性竞争带来的弊端,实现社会实践项目开放式申报。

(三)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一方面,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学分,给予工作量考核,这样会更好地发挥社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协同,专业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时也会更加负责,实践的效果也会更好。另一方面,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大一、大二和大三各有侧重点,社会实践也会各有侧重,通过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以专业服务社会的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实践与就业的对接。

参考文献:

[1]赵博,林正航,郑云峰,李博洋.高校社会实践成果及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以清华大学“五个结合”社会实践育人成效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4(5).

第4篇

关键词:体育 ;文化 ;社会功能

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及体育竞技,应该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就已经出现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群体或者社会不重视自身的发展与强大。“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早在19世纪末,人们对“体育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解释和使用,到了20世纪,对身体文化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以及各种改革举措及相应的成果。”

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观、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准则、体育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及反映这一形态的体育方式、民族风俗、心理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文化研究包括体育科学和体育的价值、观念、意识、心理等社会因素。体育文化着重研究体育的社会现象,不研究体育的生物现象。

尽管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对于概念使用范围还有争议,但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表明:作为映射着人类智慧之光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和知识体育,所创造的方法、手段、技术、器械、设施以及记录和传播所必需的组织、宣传机构等,已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可缺少的文化现象。

实践证明,人们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发展有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造就能力,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体育还是一种娱乐性和休闲性很强的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运动日益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它为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消遣,给人们带来无穷乐趣。体育娱乐性,按参加者在活动中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娱乐活动和运动性娱乐

活动。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同一规则下,争夺同一目标的活动。体育的竞争,不仅仅反映在竞技体育上,还反映在群众体育上,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竞争。教育性也是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和功能。体育的教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结合,是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寓教育于体育之中,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人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体育当然更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文化,尤其以竞技体育最为典型。高水平的比赛,既是比技术水平,又是一种艺术的表演。高超、完美动作以及运动员矫健身姿给人以艺术的欣赏和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体育是民族产物,具有民族特征。由于民族区域的生存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和经济生活、历史和发展原因的不同,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中国武术、印度瑜加,西班牙的斗牛等。当代体育和今后发展,虽然民族间差异继续存在,但这种差异又受到世界性的统一规律的严格限定,其共同点越来越多,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体育的全民性表现为全民的积极参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从繁重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利用更多闲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关心体育赛事;或亲自到体育现场观看比赛。总之,体育已日益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体育的竞争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挑战,这种挑战意识可以明显地迁移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出社会人才所需的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百折不挠、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训练和比赛,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韧性;比赛中胜负得失涉及到集体、地区甚至国家的荣辱,从而培养人的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面对强劲对手,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对手,促使人们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奋斗;严格的比赛规则和无私执法,可以诱导人们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的兴衰直接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它的荣辱直接反映着国家、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自尊。人类追求公平竞争,表现民族自尊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第5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监督与制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想,是哲学的辩证观点和“度”的观念。辩证观点认为,一切事物的矛盾,不但是相克的,而且是相生的。只有对抗性矛盾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的关系,而我国现今社会整体上是非对抗性社会,社会矛盾普遍存在相生、互利、共赢的关系。矛盾一方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的。例如要快速建设城市和工业,必须更好地建设乡村和农业;要保持东南部快速发展,必须同时大规模开发中西部;要鼓励更高效率,必须实现公平;人要更长久地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同时更好地保护和造就自然资源等等。要解决好这些矛盾,达到协调、均衡、共赢、共享,显然政府在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尤为重要。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保证和关键。政府作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发展战略上要打破单一经济建设型政府的思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由一个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同时要充分认识和考虑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资源和制定社会行为规则,维护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和谐。 

1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 

    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毫无疑问,政府对社会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发挥着直接提供、资金供给和监管三种作用。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实现了供给主体多元化,但存在覆盖领域窄、财政供养不规范、绩效管理不严格、过度市场化又缺乏严格的监管等问题。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以保证公共服务全覆盖、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一,行政人员应转变服务理念。在政府中,很少有人用“顾客”一词。大多数行政人员根本不知道谁是他们的顾客。他们只知道为领导、上级服务,而无视那些真正的服务对象。从理论上讲,民主政府的存在就是为公民服务。今天的时代已不同于工业时代,人们对政府提供的服务产生了怀疑,试图改变一切:成立各种委员会,制定新的计划,筹集资金,自愿服务等,这无疑对政府提出了挑战。为适应这种变化,政府应把顾客放到司机位置上。因为一旦顾客上了汽车,就只能希望司机把自己送到目的地,这是被动的。如果让乘客自己开车,他们就会选择自己的路线抵达终点。 

    第二,政府应转变职能。我们的政府职能应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型的政府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政府。服务是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我们知道传统的统治型政府是作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御民之器而存在的;管理型的政府虽然前进了一步,把政府的公共力量与社会的现实要求统一了起来,实现了对社会的管理,但政府作为管理的主体,处于管理的核心位置,驱使着作为管理客体的整个社会围绕政府的活动转,所以表现为一种政府中心化的现象,政府成了社会的“主人”,高高在上地实施着对社会的管理。服务型政府在根本性质上与这两种政府类型的性质有所不同,它将彻底抛弃旧的治民观念或“为民做主”的观念,而确立为民服务和“人民做主”的理念。相应地,作为规范政府权力、维护人民和社会自由权利的法律,也在制度上切实保障服务理念贯穿于公共权力运作的全过程,严防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 

    第三,政府运行应加强成本管理。政府作为一个经济体的重要经济主体,要加强成本管理,谋求以最小的财政支出获取最大的财政效益。目前,无论是从公共财政支出的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来看,世界各国都是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针对公共财政支舀增长的种种原因,有的放矢地研究对策,切实有效地加以解决。比如,公共设施与重大建设项目要按国际惯例实行公开招标;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国家还可以通过鼓励社会办学的方法来缩减教育投资;通过在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领域引人市场机制,通过变事业单位为市场中介组织的改革,通过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办法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等等。以此来降低政府运行的成本,提高政府效率,减低社会的负担,实现财政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引人竞争机制。政府是最习惯于采取垄断方式进行管理活动的,它常常把竞争看作是一种消费和重复。尽管人们对私营企业的垄断深恶痛绝,但人们却对政府的垄断行为习以为常。在政府活动中,部门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往往使政府的宏观控制变得困难。但是,在社会服务领域,竞争却是必须的,它能节约成本、创新强化核心能力、适应变革、增强效率、满足顾客需求,提升顾客满意度。竞争能给整个社会注人活力,虽然竞争并非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它却是打开束缚政府枷锁的一把钥匙。 

    第五,转变驱动机制。主要是转变政府行为的内部驱动力,即用“有使命感的政府”取代“规则驱动的政府”。大多数公共组织被其规章制度和预算所左右,他们制定出无数个规则来防止可能出现的错误。每当事情出错,他们又习惯地制定出更多的规则。一定的规章制度固然必要,但如果规制过多就会使政府的行动像个蜗牛,难以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做出反应。改变内部驱动机制的关键是要将庞大的机构分散成较小的部分,每一部分设定相对单一的责任目标,然后界定其权限和预算,授予其自主管理的权力,并强化绩效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实行结果导向。 

第6篇

一、高校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功能及其实现优势

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就是高校档案部门为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对高校信息的日益增长需求,将隐藏静态的档案信息开发成系统的、有价值的动态的知识信息,为社会服务。

⒈当前高校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档案有别于其他行业的档案,其自身的独特性,显示出其具有特定的工作范围和更大的利用价值。除社会记忆功能这一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这样一些功能:(1)文化记忆功能。随着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日益关注以及社会发展对文化需求的增强,文化记忆功能将成为档案馆在新时期发展的又一亮点,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档案服务的附加值。(2)决策参考功能。档案囊括了各个方面,是学校信息的重要载体,可以作为分析、比较和评价的依据,可以作为决策的直接论据来源,还可以作为预测未来的背景材料。(3)查证咨询的功能。查证接待是档案馆对外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传统工作。(4)学术交流功能。档案的开放可以吸引众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到档案馆来利用档案,进行学术研究。档案馆将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和纽带,这将提升档案馆的文化含量,提高档案馆的史料开发水平。(5)市场服务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大,档案馆可以为社会提供档案整理、毕业生档案寄存、招生就业咨询、在校学生成绩查询等服务。(6)展览教育功能。档案展览是公布档案,展示历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方式,以其真实性、直观性感化着读者,是档案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主要形式。档案馆可以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通过对“立体档案”和“实物档案”重要资源的精心组合、巧妙设计,定期举办高规格、不同层面的档案展览,生动、真实地再现高校发展和艰苦创业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

⒉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主要优势。一是信息资源优势。高校档案与社会一般机构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馆藏保存大量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教学、科研档案信息,它汇集了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科技知识只有与科技人员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生产力。高校档案馆通过向社会提供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将大量的专业知识、科学技术传播给社会成员,供他们学习、实验、研究时参考借鉴。二是人才优势。高校档案馆普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他们大多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开发馆藏信息资源,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保证。

二、高校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1.强化高校档案服务社会发展的意识和社会化服务理念。长期以来,高校档案馆的封闭式管理造成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在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高校档案人员要主动出击,开拓创新,突破旧观念、旧传统的束缚,打破围墙界限,树立开放观念,把馆藏信息资源看成是全民共同财富,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的档案信息服务。不仅要服务本单位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更要关注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寻找和发现高校档案工作满足社会需求的切入点和结合部,展示高校档案馆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档案馆在公众中的封闭形象,从而激发广大群众潜在的各种利用需求,达到充分发挥档案价值的目的。

⒉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高校档案馆要进行社会化服务,必须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建立齐全完整、内容丰富,能从不同层面反映学校历史全貌的特色馆藏。因此,要拓宽档案收集渠道,重点收集反映本校重大活动、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等各方面情况的原始材料。如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名人档案、照片档案等等。同时,建设具有高校档案信息特色的各类数据库,如建立以社会各用人单位为服务对象的学籍档案数据库,用于鉴别学生毕业证、学位证的真伪;建立以在校生和毕业生为服务对象的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为毕业生求职、升学、留学等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建立以在校生为服务对象的学位论文专题数据库,为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服务;建立以高校科研项目应用者为服务对象的科研成果档案数据库,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针对。这样,通过自身特色化建设,使馆藏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为进行社会化服务提供信息保障。

⒊确立社会化服务目标。高校档案馆在面向本校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的同时,要确立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目标,并成为档案馆任务和职能之一,列入档案馆的量化考核管理指标中。为此,要从根本上制定出具体的措施来开展社会化服务。如馆舍环境、设备是否合理、舒适;利用手续是否简化。对已经开放的档案应该尽可能地提供给用户利用避免在用户利用条件、利用手续方面有诸多的限制;在服务时间上作适当调整,推行午间查档制度、双休日预约制度等等,使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目标,在社会公众的支持下得以积极、有效开展。

⒋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社会化服务。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开展档案网上服务,实现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共享,是实现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校档案馆应积极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手段,建设内容丰富、功能齐全、充满个性化的网站。网站建设过程中,应更多地为访问者考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利用服务手段要与时俱进,完善档案数字化建设,扩大网上档案检索目录、文件的开放率;同时,要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支持,在人、财物上加大投入,加快网络化建设进程。这样,通过网站这一平台的建立,将档案馆知识含量较高的科技成果、技术信息等全文上网服务满足公众需求,开办档案信息查询利用窗口,提供档案网上检索利用,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目录和全文信息,主动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

⒌重视档案信息增值服务工作。要加大对档案信息内容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把档案信息内容转变为档案信息知识。一方面充分利用档案部门现有的编研人才,一方面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对已公布档案信息内容进行研究和开发,努力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

⒍开展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公众利用档案不同于学校开展公务活动利用档案。高校档案部门要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一是不仅要提供一次档案信息,还要提供各类二次、三次文献。根据馆藏资源的实际,针对社会的需求,经过整合加工挖掘出具有馆藏特色信息加工品,如《现行文件汇编》、《专业文件汇编》、《科研成果简介》、《专利项目简介》等,满足公众的需求。二是在利用档案信息服务范围上,突破旧格局,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如通过传真、邮寄、电话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学历鉴定服务;利用档案馆现有的物质条件,开展毕业证、学位证、成绩及其他材料翻译、代办、代寄档案证明等辅助。三是定期举办档案展览。根据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及社会公众的需求,档案部门要挖掘馆藏,将利用者喜闻乐见的如学校历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等以举办展览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社会展示,实现档案与社会的对接。

7.积极开展联合协作的信息服务。高校档案馆要实现社会化服务,必须改变关起门来自己做事的习惯,拓展档案馆服务功能,与其他信息机构开展协作服务。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与设备,通过协作机制合理地调配各信息服务单位的资源,共同解决面临的信息需求问题。如与其他高校或社会的图书馆、博物馆开展业务合作,共同扩大影响,实现资源共享;与政府部门、宣传部门合作举办档案展览;与研究部门合作开展档案专题编研等。积极有效的社会协作将为档案馆带来自身无法获得的社会资源,更好地推动高校档案馆服务的社会化。

总之,扩展高校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既是高校发展与档案建设工作的要求,又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只有通过档案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才能使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从而使档案事业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游群凤.透析档案编研的文化功能[J].档案学通讯,2004,(5).

2.任欣欣.彰显城市档案馆的文化魅力[J].中国档案,2006,(1).

第7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社会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65-01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1]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们生活不能分割。中学音乐作为一门非应试科目,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并不被重视,但随着素质教育与进一步推进,中学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及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审美功能及价值

"审美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准则和敏锐的辨美能力。"[2]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所以,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应该是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音乐是高雅的艺术,美的音乐能陶冶身心,唤起学生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从而创造美好人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教育中学生们欣赏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优秀器乐作品,能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祖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从而唤起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再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使音乐之美陶冶他们的性情,树立健康的情趣。

2.社会交际功能及价值

人们需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因此,中学音乐教育为中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为数不多的需要个人当众表现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发展自信,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们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社会交往价值的体现在日后人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3.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及价值

音乐是人的精神创造物,也是人的精神塑造物。这种特殊的精神塑造物在实现其审美价值、思想价值、认知价值等过程中,必然与道德价值紧密相连。这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有不同角度的论述。孔子说音乐应"尽善矣,又尽美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认为音乐可以"广教化,美风俗","感动人之善"。代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之精粹的《乐记》对音乐与道德的问题有更为具体的论述:"德音之为乐","乐者,德之华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音乐"可以善人心","通伦理者也"。在这些音乐美学思想中,虽然所强调的道德内容与现在所提倡的道德内容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它注重音乐对人的道德影响,把音乐的审美体验、审美过程及审美创作同道德的净化与完善结合起来,使音乐成为道德的美的感化者,毫无疑问是客观、正确的。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可以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音乐美学思想。由于地域、人文环境和民族背景的不同,他们在表达方式上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表达有所不同,但在强调音乐对道德的作用上其表现是一致的。首先是毕达哥拉斯确定了音乐首要的净化作用:"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他还认为适当地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的健康。柏拉图说:"就音乐的好处应当由他所引起的快乐这一点来说,我也同意大多数人的意见。但是,这快乐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快乐。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道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人快乐。""我们把教育和引导精神向善的音响作用称为摩西艺术,即音乐。"他认为音乐能使人们的心灵净化,使性格变得高尚。被恩格斯称为"古代黑格尔"的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音乐是"为了心灵的净化"。在他看来,音乐首先作为对人的"音调感"和"节奏感"的模仿而出现,这已经在音乐的音调、节奏与人的行为乃至心理之间产生了联系。他接着提出节奏、乐调表现人的道德品质的问题。他在其《问题》篇中提出问题:"节奏与乐调不过是些声音,为什么他们能表现道德品质而色香味却不能呢?"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育因其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教学方式与多维的教学内容而很大程度上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全面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及价值,因此中学音乐教育应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群众文化的历史发展

原始的群众文化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直接结合在一起,文化活动就是劳动生产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由集体创造并为集体所享受着。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文化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工,一部分人不再从事根本性的物质生产而是从事专门的精神生产,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专业文化。同时文化本身也发生了分化,形成剥削阶级的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文化。前者被剥削阶级所利用出现了宗教文化,后者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并为劳动人民所服务的民间文化,也就是群众文化。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创作的主体,群众文化是劳动人民自我创造、自我学习、自我享受的一种文化,活动方式是自我进行的。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人类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们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和对知识的一种追求。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通过宣传、教育、科学、体育、游艺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反映人类社会的生活,是一种历史现象,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所以说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

第一,群众文化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而且也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人有着美好的理想也有着丰富的情感,在这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人们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表达和抒发出来。在各自的生产劳动中,在各自的日常生活领域中通过群众文化的多样形式和灵活的活动方式反映出来。在自我的文化生活中不满足于欣赏别人的表演和创作,还要自己实践、自己创造、自我娱乐、自我教育。

第二,群众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作为文明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造着人们的物质世界,成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另一方面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是客观世界而且也有主观世界,发展丰富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成果。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的精神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最科学的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群众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觉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群众文化通过各类健康时尚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群众文化发挥着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等多种作用,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炉,成为人们启迪智慧、增益知识的渠道。

第三,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衍生和发展的基础。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母体,孕育了多种文化艺术门类及其作品,启蒙了大批有成就的作家、诗人、画家和表演艺术家,为专业团队培养输送了千万个艺术人才。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第一,娱乐审美功能。娱乐审美是群众文化"天生的本性",人们在业余时间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为了娱乐审美的需要,从中得到愉快的享受,以消除疲劳,调剂精神。第二,宣传教育功能。通过内容健康,催人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起到鼓舞、教育、感染、熏陶人的作用。第三,文化承递功能。通过群众文化的承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发展和传播。第四,生活实用功能。群众文化具有一定的生活实用性。有美化人民生活的作用,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有健身延寿的作用。

三、群众其乐融融带动群众文化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儒家;社会教育;价值取向

一、儒家经典对社会教育功能的借鉴意义

(一)“有教无类”下的普及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就是指教育没有等级划分,所有的人在教育面前都不应该被区别对待。这一教育理念由孔子提出并实行。这一理念下,教育成为了公平的一项衡量标准,古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教育公平,让庶民也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有教无类”发展到现代来讲,最能表现其含义的就是义务教育的普及,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导致很多地区的教育条件比较落后,很多孩子读不起书也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供他们读书,在此种背景下,我国大力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确保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公平的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而不是根据经济条件将他们排除到教育体制之外,这项措施在体现教育公平的同时也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二)德才兼备

儒家思想中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孔子主张的“仁”与“礼”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儒家经典著作的四书五经更是主张以“礼”服人,以“礼”见德,所以道德教育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史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发展到现代,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在学校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以及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都可以看到现代教育对道德的重视,因为无论在任何时代,道德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道德缺失而空有才华,是不会对社会做出任何贡献的,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与孔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三)“和为贵”下的和谐社会

儒家经典向来提倡“和为贵”、“仁义礼智信”等等做人的基本原则,这种观念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这种和平主义理念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一直遵循的基本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教育给予学生的永远是爱好和平、和谐发展的人生观念。发展到现代社会,这种“和为贵”的思想更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核心原则,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推动了儒家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现代教育开始更多地对儒家经典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儒家经典的教育给学生带来和谐、和平的教育观,推动教育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二、儒家经典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借鉴意义

(一)强调个人文明价值观

文明是一个人文化水平及素质的全面表现,一个人人品的好坏也是通过其文明程度来展现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文明是十分重要的。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认为只有“为己”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只有不断加强其自身修养,实现个人文明水平的提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与社会的文明发展,而这个人文明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价值观存在于人们心中,更重要让整个社会都树立起文明的价值观,只有个人文明才能成就社会文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的要求。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强调个人文明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一个课题,只有人们的文明程度提升,才能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只有真正地树立了文明社会的价值取向,才能确保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

(二)重视平等的价值观

由于儒家思想的创立背景是在春秋战国的战乱环境下,所以不难看出的是儒家经典所崇尚的最高目标就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且儒家学派还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同社会”等一系列假想的美好社会环境更是表现出了社会稳定、民众平等的观念,在教育方面更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来表现人人平等的观念。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其中的“平等”思想更是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儒家学派认为一个国家的建立与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施行“仁治”与“礼治”,对待贵族与庶民应该采取同样的刑罚制度而不应该区别对待,这种人人平等的理念成为我国历史发展中人民奋斗的主要目标。在现代社会中,平等成为了我国十分重要的一种价值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吻合。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更应该树立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实现社会的平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扬光大。

(三)诚信的价值取向

儒家教育中对于诚信的描述相当多,不论是“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还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都代表了儒家学派对诚信理念的认可,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也可以体现出我国人民崇尚诚信的精神风貌,背信弃义与奸诈小人永远都不会有好下场,而这一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有违市场诚信交易原则的情况发生,造成经济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在此种背景之下,我们更应该坚持儒家的诚信观念,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去进行市场交易,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社会树立诚信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结语

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对于传统国学的知识学习已经越来越少,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儒家经典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许多领域当中,不但在教育过程中有所体现,也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的形成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以儒家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未来,我们应该重视儒家经典的社会作用,更加关注教育的现实意义,确保知识培养与道德培养的同步进行,实现人与社会的高度统一;其次要重视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最后,要进一步巩固国学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让儒家经典以及其他传统国学知识发挥出更大的现实作用,推动现代教育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继承和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其发扬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敏,论儒家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现代意义[D].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14.

第10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公共性 社会功能 公共管理 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

1 研究意义

近年来,对国有企业的负面报道时有见诸媒体,对国有企业因逐利需求而弱化了社会功能的现象增多。因此,对国有企业的公共性与社会功能展开探析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促进国企对整体性履行社会功能的回归。

2 国有企业的公共性

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公共与社会各有所表,并存在渊源关联。研究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首先要探析国有企业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建设和完善,是当代中国一个具有公众意义的命题。公共管理立体架构中,政府一企业,社会三个维度所具有的公共性不是等同的,作为公共管理最大主体的政府公共性最鲜明,当然,要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更多地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里着重对国有企业的公共性进行分析。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其本质属性是全民所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国有资本是属于全体国民共同占有的资本。具有营利性和公益性双重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在强调和国民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作用。国有企业分为几类:①特殊法人企业(政府全额出资),这类国有企业被赋予强制性社会公共目标,没有经济性目标,它们的作用是直接提供公共服务。②国有独资公司(由政府全额出资)o这类企业以社会公共目标为主,经济目标居次。③国有控股公司(由政府出资控股)。这类企业兼具社会公共目标和经济目标,以经济目标支撑社会公共目标。从这三类国有企业兼具的经济目标和社会公共目标来看,除了经济营利性外,国有企业作为一种全民所有制组织,本身就具有内生的公共性。国有企业公共性内涵的建设和完善,还必然依附于我国国情的变化、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演进、经济与社会转型的特点等等。

尽管国有企业公益性的体现是要以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为导向,但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行使社会功能是要付出成本的,当将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时,企业的行为有可能同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发生偏差。在企业营利性与公共性的矛盾面前,这些原本应当为全体公民谋福利的企业行为,不再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性,致使国有企业公益性严重不足,公共性发生偏差,甚至造成公共性流失。目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忽视生产与食品安全、坑害顾客、偷税漏税、财务欺诈等侵害公众利益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大量存在。这些行为不但影响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也影响了国企品牌力提升,甚至于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008年三鹿集团因三聚氰胺毒奶粉导致破产的事件,就是企业公共性严重异化,罔顾公众安全的典型案例。因此,对国有企业的公共性流失问题要警钟长鸣高度重视。

3 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

国有企业公共性本质与社会功能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内在统一的特性,公共性的存在基础是社会性,而社会功能是社会性的实际体现。国企社会功能的内涵:是企业追求利益相关者利润的同时对社会整体福利做出可持续发展贡献的一种社会义务。国企的社会功能外延大致细分为几个方面。①推动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②促进社会分配和消费。③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④传播社会文化。⑤解决社会成员就业。我们不能把企业社会功能仅仅理解为向社会捐赠和办公益事业。从宏观层面来看,国企的社会功能体现在组织生产凝聚社会的作用方面。从社会结构来看,国企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充当国家与国民之间的桥梁作用方面。国企的社会功能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承担。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是企业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下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点。越是社会功能强大的国有企业,得到的社会认同度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反之亦然。强化企业社会功能将有助于国有企业长远经济目标的实现。

第11篇

关键词: 社会工作;农民工;角色;功能;协作者

中图分类号:C 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3)03001810

一、 来自本土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探索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第一批打工妹驻扎深圳河畔开始,至今已经有2亿多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反观国际经验,自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均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恰恰是社会工作专业迅速崛起成熟的时期。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实际上是伴随工业化而萌芽、伴随城市化而兴起的,是应对城市化造成的社会问题的重要专业力量。

然而,中国农民工问题既有全球化背景下劳工与移民问题的普遍性,又有中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社会背景。如此大规模的非农化转移浪潮,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都属于史无前例。纵观人类社会工作发展历史,尚未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理论与模式。

2003年春天,一群青年人签下“生死状”,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开始了农民工抗击SARS的紧急救援服务,由此,全国第一家致力于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农民工的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北京协作者诞生①。当时这个连自身生存都不能保障的草根组织,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最核心的农民工问题为介入点,希望通过开展能力建设、社区发展、教育倡导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使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参与中,逐步由受助者转变为服务者,实现自我服务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进而在实践中总结创新农民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经验,推动本土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

2007年,北京协作者实现了第一个组织发展战略规划,为超过15万余人的农民工提供了各类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创新出服务对象在参与社会服务中实现从求助者到助人者的发展性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索出“服务创新与政策倡导相结合”的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之后,北京协作者模式被复制推广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立了长三角第一家以服务农民工为主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简称南京协作者)及国内第一家致力于企业社会工作的民办专业机构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简称珠海协作者),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农民工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模式探索。

本文正是基于“协作者”长达10年的专业实践而开展的行动研究。研究者作为在“协作者”长期从事农民工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鼓励农民工与研究者一起参与到行动研究中,目的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而是通过长期的专业实践与持续的专业检讨,在实践情境中,对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角色与功能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丰富和完善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二、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角色

研究者分别结合自身实践体会,以及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手法与成效的反思,分析认为,针对农民工服务,社会工作专业在城市化建设中应当承担起八种角色。(一) 推动农民工融入城乡社区生活的服务提供者农民工处于传统服务体系的边缘,而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专业服务建设基于注重公平、平等和参与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工作者既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最基本的社会服务,拾遗补缺地弥补传统服务的不足,又可以自下而上地开拓适合于农民工需求的全新的服务空间。

农民工群体的不自信心理、对城市社会环境的陌生、人际关系的缺少、城乡文化与生活方式差异等现实因素,都成为其融入城市社区生活的障碍。而社会工作专业从助人自助、尊重、平等、接纳等价值观出发的服务理念,既可以有效为农民工适应新环境提升自信、发掘潜能,缩短农民工对城市新环境无论心理还是现实的距离,也可以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人员提供可以借鉴的社区服务经验,改善社区公共服务对农民工群体的接纳,从而为农民工融入新环境打开大门。

无论何种形式的社会工作服务,其基本原则均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恢复和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为导向。以北京协作者为例,她开展的活动包括了个案工作(涉及农民工情感支持、心理疏导、权益维护和家庭矛盾等)、小组工作(主要分为促进农民工建立同伴支持系统的各类小组活动)、社区工作(主要是城郊边缘社区探访活动、社区融合活动、社区照顾以及社区规划等),还有教育倡导和公众教育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作为一个专业组织承担着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也扮演着一名服务者的角色。希望通过专业服务活动,可以促使有需要的服务对象适应环境、逐渐地成长,实现自助互助,实现赋权和发展的目标。

“上班时是高速运转的机器,下了班是躺下的机器,这不该是年轻人应有的生活。”

珠海协作者中心组织合唱进行心理干预。在中心的活动室教学板上,两张大宣纸上写着两首歌曲的歌词:《打工行》和张艺谋新作《三枪拍案惊奇》的主题歌《我只是一个传说》。杨玳瑁告诉记者,每周末都有外来工分批来这里联谊,这是最近正在学习的合唱歌曲。由于歌词贴近寻常人的生活,深受打工者欢迎,不少年轻人还把这两首歌曲设为手机铃声。

“他们其实很容易满足。”李真说,打工者作为社会的底层人群,整日与机器打交道,“上班时是高速运转的机器,下了班是躺下的机器”,过惯了流水线的单调生活,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也被消磨殆尽。

“这些歌曲很通俗,看到这些年轻人演唱时的全情投入,我常被感染得不禁手舞足蹈。”李真告诉记者。一名在新青工业园管委会供职的干部也深受感染,常常前来参与合唱,他说:“在这找到了当兵时唱军歌那种激昂积极的感觉。”

一名伟创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打工者把刚失恋的工友“强行”拉到了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下称中心),参与合唱。短短数天时间,工友就从失恋的痛苦中走了出来。

除了组织合唱,中心还常举办一些集体娱乐活动,让这些年轻人在一起欢聚,释放生活的压力。2012年12月,新青工业园相继发生两起凶杀案,中心得知后,先后多次对和凶手及受害者有过接触的外来工进行心理疏导。

珠海协作者中心运行10个月来,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有人在这里治疗了情伤,有受访者表示因为留念这个心灵的家园不忍离去,有人变得更积极主动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然而,我们同时看到,中心的人力财力都非常有限,力量单薄。但无论如何,中心的创建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们希望看到它的步子迈得更快、走得更远;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部门,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它;更希望有更多的中心建立,为打工者营造心灵的栖息地……[1](二)推动社会管理改革的服务创新者如前所述,如此大规模的非农化转移浪潮,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都属于史无前例,而纵观人类社会工作发展史,尚未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理论与模式,中国城市化迫切需要动态的服务手法创新。社会工作是社会服务创新的一种专业方法或手段。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农民工群体,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社会工作实务的角度,都具有创新性。强化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服务理念,革新传统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进而创新农民工直接参与的发展理论与手法,使得社会服务更具中国城市化本土特色。

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引入到农民工服务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更重要的是在社会服务和社区教育中,打破传统的单一、生硬、僵化、静态的服务,实现服务的专业化、系统化、动态化和人性化,倡导人文精神和社工理念。

以南京协作者的社区调解工作为例,其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融入其中,不仅仅是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服务对象充分地参与进来,协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挖掘他们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获得自身能力的提升及对助人理念的理解,从而实现更为长远的自我服务目标。受助对象一方面解决了自己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得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提升,能够将助人精神与方法传递下去,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实现从受助者向助人者的转变。而不同于律师将案件承接下来,直接帮助农民工解决当下的问题。在南京协作者从事社区调解的工作员孙亮(化名),原来就是一名向协作者求助的农民工,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成功地从受助者成长为志愿者再到助理社会工作师。

2006年,针对流动儿童身处城乡结合部,无法享受充分的教育资源的现状,北京协作者设计了“流动教育服务快车”项目,搭载教育设施与城市志愿者有效深入流动人口边缘社区,不仅使边缘贫困农民工和孩子感受到来自城市社会的关爱,增强他们与城市人群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是学校教育很难得到的成效,而且流动探访服务的方式,非常适应“流动”儿童,还可以使有限的服务资源得到以一传十的利用,从而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该项目在2008年被南京协作者引进到南京,被世界银行第二届中国发展市场项目评选为中国最具创新的100个扶贫项目之一。2012年,该项目荣获民政部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项目案例评选活动一等奖。

针对农民工业余生活枯燥、接受社会政策信息途径单一的现实,北京协作者成立了文艺探访队,动员鼓励爱好文艺的农民工通过文艺成长小组的方式将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政策法规编排成文艺节目,以文艺的方式在工地、社区演出,既丰富了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普及了城市生活知识与政策法律信息。(三)推动农民工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建设者城市化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城市化,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城市化,即从农民转化为市民。这种转化不仅包括生产方式的转化,还包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转化。而农民工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建设必须借助的力量,其自身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力。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使能者”的专业角色,即在于强调农民工的参与性和可培育性,注重赋权理念的应用和服务对象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提升,提升他们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帮助服务对象开发潜在的能力和资源,鼓励案主运用自身的资源自我解决问题,进而增强他们服务社会的功能。

针对农民工难以适应城市生活,而传统的培训注重技能忽视综合能力,注重专家经验脱离农民工实际的现实,北京协作者通过开展系列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能力建设”“新市民意识培训”“我的成长”等专业小组活动,不仅带动农民工学习城市生活的实用知识,而且通过鼓励农民工结合自身打工经验,开展实用知识、自我成长经验的分享等,提升农民工自我服务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每次小组活动,在由社会工作者与打工朋友共同参加的活动筹备小组上,大家一起讨论活动形式,确定小组步骤、主持人等各个细节,其中主持人多是在这一活动主题下有着丰富经验的打工者,这个筹备小组会议也会为这位主持人提供前期支持――“以前没有主持过没有关系,现在咱们就一起来看你感觉困难的地方是什么,看怎样解决”,社会工作者给主持人充分的支持与鼓励。小组活动开始后,主持人引导,基本是组员经验的分享与交流,使一个人的经验成为所有组员可借鉴的知识,使一个人的困难,成为大家可以一起面对的困难。同时,这种方式还使得组员扩大了朋友圈子,增加了人际关系范围,尤其是组员还有来自城市社区及高校的大学生,与他们关系的建立,帮助流动人口打破了其在城市社区原有的孤独感,增进了不同群体的了解与接纳。这就为农民工在打工所在地的社区融合创造了条件。最终,这个活动产出了一本被出版界称为“打工者写给打工者看的实用指导手册”――《农民工城市新生活自助手册》,被农村读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向全国发行。(四)推动农民工对社会重建信任的资源协调者农民工是城市化和谐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农民进城的过程,既是再社会化、再城市化的过程,也由于制度差异、文化差异、社会服务滞后等原因,使得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并与原有的乡村社区保护、乡村文化渐行渐远,使这一过程也正在成为去权化的过程。如果被割裂于城乡之外的状况不能得到改善,被排斥的感觉对他们的心理及现实生活均将造成难以估量的长远的创伤。

尽管保护农民工权益状况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但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大多停留在劳动关系层面。对于如何协助农民工在城市中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如何协助农民工融入城市、如何处理遭受侵权的农民工面临的心理康复,重建其对社会对自我的信任,是更为严峻也更容易被社会忽视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预防和解决农民工群体权益保护、处理社会冲突方面,其实具有司法行政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比如,侵权事件发生后,经历了漫长的诉讼过程,即使得到了法律意义上的公正处理,但在此过程中,案主遭受的心理创伤、被污辱感、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却不是法律技术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长期跟进辅导。比如,工伤者的个案辅导,使其重新接纳伤残的自我,恢复对自我的信心、对社会的信任,均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介入。而每一个具体的个案均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跟进,这显然是司法行政部门无法完成的。

在浙江永康打工的湖南小伙子小杨,在工作中被机器切去四根手指,老板没给任何赔偿还炒掉了他。小杨不服,把老板到法庭。一审判决极为不公,小杨再次上诉,但一年多的官司,没有收入,没有住所,也看不到前景,小杨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买了炸药要与老板同归于尽。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杨了解到北京协作者,决定在与老板同归于尽前先看看北京协作者是怎样的一个机构,于是拨通了北京协作者的服务热线。

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北京协作者通过电话先劝阻他不要采取极端行为,同时也告诉他,北京协作者愿意和他一起再通过法律途径做些努力……之后北京协作者专门就小杨的情况进行专项讨论:事情紧急,人命关天,又鉴于小杨在失望中很难控制自己,北京协作者决定动员他来北京住些日子。几次电话沟通、书信往来后,小杨于2005年5月第一次来到北京协作者。

北京协作者协助他找律师论证,联系媒体,做心理调适……开始了系统的个案辅导工作,并通过协调社会各方资源支持到小杨的案子中来,同时鼓励小杨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培育其自信心和对社会的信任感。他要离开北京协作者的那晚,告诉社会工作者说,“以前自己一直认为世界上好人多,要相信正义的力量,工友说我脑子有病,我绝望了……谢谢你们,让我找回我自己。”

2006年底,小杨第三次来到北京协作者,这次谈的不再只是他个人的案子,还有他鼓励、协助他的工友如何理性处理劳动争议冲突……2007年初,小杨给北京协作者工作员手机发来短信:我的案子判下来啦,正在执行中……我现在慈溪一家工厂做工,挣点钱以后开个小食摊,你看怎样……(五)促进城乡群体互相接纳和谐发展的教育倡导者我国农民工产生的背景是在城乡二元分割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状态下骤然发生的,由此产生的文化心理差异冲击,无论对城市人还是农民工来说,其适应的过程都是一个个体独自难以承受的,同样也是国家制度安排难以迅速适应的。如何促进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如何促进政策改革更加适应农民工的真实需求,均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一线实务中推动。而政策倡导和公众教育是社会工作间接服务方法之一,具体到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包括协助农民工发声,表达自身真实需求,维护群体利益;让社会不同群体间能够相互了解和融合;结合专业服务,注重服务中的倡导工作,普及社会工作理念;同时,从宏观层面,不断促使城市化进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的革新和完善,并符合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为农民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06年以来,北京协作者开始了以图片展和民众戏剧演出的方式,促进城市知识分子与农民工相互融合的尝试。北京协作者在北京首都图书馆、北京图书大厦、三联书店,以及北京、南京、广东、湖北等地部分高校开展了“脆弱与潜能――农民工流动在边缘图片展”②,超过20万名城市居民、大学生观看了展览,并被《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之后,北京协作者又尝试以民众戏剧的方式开展针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倡导活动,组织农民工自编自演了60分钟的大型民众戏剧《一个民工的美丽期待》③,在长安大戏院、南京大行宫会堂、珠海大会堂等剧院,以及北京、南京、武汉、广州、珠海等地高校巡演。这些生动而直观的方式将农民工的群体状态持续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而民众戏剧以一套极具创意的艺术教育方法,不仅使更多主流人群,尤其是青年知识份子,对农民工更加了解与关爱,也使参与的农民工透过一连串有系统的综合艺术活动,发掘来自自身群体的经验故事,颠覆人们惯性思维中认为农民工只能被“高雅艺术”教化的观念。很多媒体在观看过《一个民工的美丽期待》后,都以“农民工演话剧”“真实再现农民工生活,推动社会融合”等主题进行了报道。媒体的参与,不再使农民工的文化表达仅限于一种自我欣赏式的表达,而是使这种表达通过主流话语的建构,使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有所了解与接纳。

这里,北京协作者演出、展览的社会工作服务,正是发挥了社会工作教育倡导的作用,来传递农民工现实需求,塑造其文化的具体实践。

北京协作者注重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关键问题,并在服务中与农民工一起分析问题、寻找对策,整合成调查报告,通过研讨会、出版、媒体宣传等方式推动社会政策的改革。例如,针对农民工工伤职业病问题,北京协作者开展了系列职业安全培训活动,在活动中与工伤者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对策,2004年召开了中国第一届“全国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保障研讨会”,包括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国家劳动保障部在内的中央政府部门,以及学者、媒体与农民工代表开展对话,之后,北京协作者又出版了三本反映农民工职业安全问题的图书,向社会倡导推广农民工职业安全权益保障。

流水线工人李冰(化名)平日寡言少语,少与人发生矛盾,也绝少关心别人的事务。但一天晚上,当看到两拨小青年在厂区门口摩拳擦掌准备动武时,已经成为珠海协作者中心义工的李冰没有像过去一样悄然走过,而是挺身而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了一场冲突。

李冰告诉记者,他与珠海协作者中心的结缘,是因为一本书。去年年底,他无意中在中心的免费书屋里看到了一本自己一直想买却没买到的书,自此他成为了这里的常客,并不自觉地被“拉拢”到义工的队伍中。每周末,他除了来听心理健康和职业规划的讲座,还义务担任了书屋管理员。“助人者自助,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一分子。”这是李冰参加义工后的感悟。[1](六)促进社会群体相互支持的资源整合者农民工处于城市资源配置的边缘,而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无法仅仅依靠行政部门的力量,来解决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农化转移浪潮带来的所有问题,2亿农民工的问题需要来自政府、企业与民间共同的整合。而使资源整合能够产生最大效应的基础,必须借助于怎样发挥这个群体自身蕴含的巨大能动性。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调动整合资源,不仅注重服务人群自身的潜力,而且注重动员其他社会工作者、社会部门、政府、企业等各种资源向边缘群体倾斜。因此,在香港,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又被称为“社会经纪人”。

2009年夏天的南京―北京流动儿童夏令营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资源调动和整合者的角色。南京协作者与北京协作者经过充分的协商准备,最终调动和整合了社会不同资源和力量的参与:国家体育场(水立方)和首都博物馆提供免费的参观以及讲解服务;北京车友会的志愿者使用自己的私家车免费接送孩子们;东四奥林匹克社区文化体育中心委派一位老书记为孩子们讲解奥林匹克社区文化,并提供免费的培训活动场地等;高校志愿者也参与进来,带领孩子们参观清华大学……多方的参与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孩子们慢慢地成长和变化,正如他们所讲,“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互助,还有要有毅力,勇敢地面对遇到的困难……”

北京协作者设计的“流动教育服务快车”项目,就是动员高盛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动员高校志愿者参与,快车搭载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二手图书、教学设备与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有效地直接深入最偏远最需要帮助的人群中去。流动探访服务的方式,还可以使有限的服务资源得到以一传十的利用,从而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而项目本身就是一面流动示范宣传牌,项目探索积累出一套整合动员社会资源,尤其是企业白领、知识分子与农民工携手合作,共同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资源整合模式,取得了单纯的物质捐赠所无法达到的社会效益。(七)促进农民工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者如前所述,中国农民工问题既有全球化背景下劳工与移民问题的普遍性,同时又有中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社会背景。纵观人类社会工作发展历史,尚未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理论与模式。而社会工作专业具有较强的反思性,强调专业服务中的经验积累和评估。社会工作研究作为其间接服务方法之一,能够不断地在服务中积累、改进及提升经验,洞察城市化建设中的社会问题,并同时作为开展实务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开拓农民工社会工作体系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过程也是从实务基础上完善丰富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体系的创新过程。

对于当前社会工作发展还不充分和成熟的中国来说,专业实务经验的积累是举足轻重的,因为这一点涉及到社会工作的长远建设和发展。开展社工专业研究也是北京协作者的重要工作,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北京协作者自成立以来特别重视专业服务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力争提取有重要价值的本土经验和模式。在日常服务中,要求每一名社会工作者在每次活动后进行严谨的评估并撰写报告,积累实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同时,每一名工作者既是一个行动者,也是一名善于思考和总结的研究者,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和项目经验总结,形成富有经验的总结报告。迄今为止,北京协作者已经正式公开出版7本图书,完成了4个富有社会影响力的课题研究报告。(八)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组织建设者社会工作的发展为中国城市化建设和社会服务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社会工作又通过农民工服务实践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而推动本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丰富多元的发展。

而反观人类历史,城市化进程与公民社会④建设息息相伴,而反思社会工作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重要特点就是公民社会组织发达,因为社会工作的应用和发展需要借助于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则是推进公民社会建设的实体,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将推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市民组织是城市化不可缺少的因素。从公民社会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公民社会发展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第一,公民社会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多元表达机制,平衡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力量,缓解城市化造成的矛盾,促进公平发展。第二,公民社会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改进公共治理机制。第三,公民社会是自下而上的自组织秩序的基础。[2]

在中国长期以来的行政管理体系下,公民社会组织常被认为可能会与国家形成对抗;而在市场/政府失灵理论和合约失灵理论看来,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弥补政府和市场以及合约的失灵,是满足人类服务需求的替代性反应机制。

最新的国际研究表明,公民社会组织不仅出现在政府、市场或合约失灵的地方,在很多政府与市场运行得很好的领域,公民社会组织同样很活跃。[3]因此,公民社会组织其实是一个健全社会不可缺失的重要构成部分,正因为公民社会组织、政府与企业在各自功能上的优势和不足,三者才需要相互依赖和合作。

“协作者”建立了团队社会工作能力建设体系,培育了自己的社工督导,每年为超过30名在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指导。截至2009年,机构先后有2名工作员取得社会工作师(中级)职业资格,11名工作员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其中,有3名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工作员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机构负责人李涛身体力行推动机构专业化建设,在没有任何社工专业教育背景的基础下,完全通过实务摸索与勤奋自学,成为第一批社会工作师(中级),而在香港理工大的支持下,协作者相继支持3名工作员带薪参加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习。如此高成本的人力资源建设工作对于一个小小的草根组织来说,其中承担的压力与付出的艰辛,是需要对社会工作建设抱持极大的热爱与信念才可以实现的。

2007年5月,南京市政府以引进民间组织服务模式推动当地社会工作创新的方式,引进了北京协作者的服务模式,建立起长三角地区第一家以社会工作专业手法服务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为当地社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这也是第一个由地方政府部门主动引进民间组织服务模式的合作形式。

2009年,北京协作者再次创新推广模式,与珠海市民政局及珠海伟创力工业园合作,建立全国第一家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被誉为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第四种模式“珠海模式”。

同时,“协作者”还为北京、河北、江苏、广东、湖南、重庆、贵州、、青海、新疆等地的7 000 多名民政干部、社区干部、NGO工作者、志愿者相继开展了社会工作实务、参与式社区发展、社会动员与倡导、NGO管理与创新等专业培训,并作为世界银行中国发展市场活动协办单位、中国青基会与世界银行希望工程激励行动项目指导专家等角色,持续推动公民社会建设。

三、 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功能

社会工作所发挥的作用被称为功能。而社会工作作为助人的专业,是用于帮助个人、家庭、群体或社区增强他们发挥社会功能的能力,并创造有助于实现目标的社会条件。因此,社会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恢复与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结合长期服务农民工的实践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社会工作应用于城市化建设中服务农民工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减少城乡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功能城乡差异不仅表现为经济差异,也表现为文化心理层面的差异,而城市化的过程是城乡两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方式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过程,农民工作为个体挣扎于其中。而社会工作则是通过发掘、提升农民工的自我保护、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并通过教育倡导来促进城乡社会的相互交流与包容,为农民工创造适宜其正常生活发展的环境,减少差异性对农民工乃至城市市民的负面影响,增强农民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社会功能。 (二)促进农民工融入城乡生活的功能 流动将是常态,无论农民工还是市民。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协助农民工,无论是返乡,还是进城,都能够迅速度过适应期的心理与生活危机,预防其社会功能失衡,进而协助农民工提升就业、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人际交往,以及适应城乡社区生活的能力,增强其社会功能;二是推动城乡社区组织与公众充分发挥接纳功能,给予农民工社区身份认同和社区居民待遇。 (三)建设城乡公益文化的功能无论城市社会还是乡村社会,当包容性与利他性的文化缺失的时候,无论对于作为外来者的农民工还是本地人,都将是一个封闭、保守而令人窒息的社会。在以经济建设为主导下的城市化进程中,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念使得社会文化逐渐丧失人文关怀,需要我们重新对城市及城市文化做出诠释。城市将是包括人口、文化在内的各种元素高度流动、交叉、碰撞的聚集区,一个城市的灵魂在于其公益文化与人文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而以人道主义、利他主义为价值观基础的社会工作,承载着在日常服务中建设、普及、推广公益文化与志愿精神的功能。 (四)推动城市化和谐发展的功能一方面,社会工作通过改善、解决问题,预防和化解矛盾,并倡导促进社会环境与社会政策的平等,自下而上地来增强新老市民理性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同时,对外来者与外来文化的包容与接纳程度则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人文发展水平,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作为乡村社会流动的代表,对城乡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社会工作通过接纳、尊重、个别化、不批判等原则体现的服务实践,身体力行倡导构建城乡社会平等、宽容、接纳、尊重的和谐文化,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能够和谐发展。

四、培育服务农民工的社会工作人才,

保障城市化和谐发展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具有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独特角色和功能,而社会工作专业角色与功能的有效发挥,则取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此,研究者从“怎样建设服务农民工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如何有效服务农民工”两个角度,对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角色与功能,提出八条建议。 (一)通过实务与研究推动建立服务农民工的社会工作人才体系目前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这些地区恰恰是农民工集中的区域,也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地区。因此,应该鼓励引导沿海地区的相关部门着力将服务农民工问题纳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引导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注重发现、总结、提炼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组织模式、应用方法、专业理论、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创新经验。在为推动农民工服务创新的同时,通过实践与研究,培育、储备服务农民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二)通过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农民工,推动我国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进而探索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突破性路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而社会工作接纳、参与、平等、尊重、个别化等价值理念正是该指导思想生活化、具体化、服务化、技术化的体现。事实上,对于日益多元的阶层分化的中国社会来说,这些专业理念不仅是我们改革思路需要借鉴的,同样也有助于我们处理具体民生问题,尤其是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社会工作学科体系与实务(服务)体系的推广与建设,实际上不仅有利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政策改革与社会管理服务改革的理念体系重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的核心要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农民工问题,实际上是以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突破性路径。(三)拓宽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领域的岗位,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农民工、保障城市化和谐发展的独特功能社会工作在服务农民工、保障城市化和谐发展中,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功能。可通过政策推动、舆论宣传、资源支持、先行先试等方法,鼓励、引导与农民工相关的社会管理服务部门,包括劳动保障部门、安全生产部门、劳务中介部门、计生部门、职业技术培训部门、教育部门、流动人口聚集的基层社区管理部门、社区组织、社会组织、工业园区管理部门、企业等,广泛引进、培育、建设、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四)整合三个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自上而下动员与自下而上参与的内发动力,建立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体系的可持续建设机制形成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购买专业服务,企业开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置企业社工岗位或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协助企业实现员工人性化、社会化服务,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技术力量和专业服务的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体系建设。(五)培育农民工义工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具体包括激励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将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切实地运用到服务农民工的实际工作中,注重在解决农民工现实困难的同时提升农民工自我服务进而服务社会的能力;鼓励、引导、支持农民工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建立社区层面的农民工自我服务体系。一方面是普及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培育社会工作人才,这也是社会工作实践性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工群体的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平民化”“大众化”发展新方向。(六)开放社会服务,建立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开放的竞标监测体系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项目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与服务农民工相结合,建立政府部门、第三方社会组织与农民工代表共同参与的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项目监测评价机制。在推动社区服务惠及农民工的同时,打破公共服务资源以户籍基数配置的困局,建立以社区实际服务需要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 (七)完善农民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专业实践平台,整合力量开发、建设农民工社会工作将专业机构组织建设、农民工服务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三者整合起来,这样既补充了为农民工群体服务的力量,又能够培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推动了专业机构的建设。具体包括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建立农民工与城市化问题的课程体系,引进具有服务农民工经验的实务工作者走进课堂,加强服务农民工的实务教育力量;鼓励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扎根农民工社区的服务结合,鼓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院系与服务农民工的专业机构结合,共同开展学科建设和实务督导工作。(八)加强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社会政策倡导能力建设农民工社会工作不应只停留在微观服务领域,还应介入到社会政策等宏观层面。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工作人才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协调者的角色作用,将社会政策有效传递到基层社区与农民工中,并在服务中推动政策的切实执行;二是社会工作人才在具体服务中要注重农民工的参与性,加强在实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整合问题的能力,鼓励其理性表达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开展相关社会政策法规的调研工作,结合来自基层的心声、经验和建议,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彰显专业价值,发挥专业作用。

政府管理部门与专业机构应该充分借助社会工作的倡导功能,借助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将政策倡导纳入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体系,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良好的调研环境,并从一线社会工作队伍中了解民情、总结建议,使政策适应于农民工,服务于农民工。

①2003年2月成立之初,北京协作者由于找不到主管单位,只能在工商局注册为“企业”, 名称为“北京市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2010年6月,该机构正式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为北京第一家由民政局直接主管的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名为“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本文简称“北京协作者”,并将北京协作者及其复制推广的南京协作者和珠海协作者统称为“协作者”。

②本图片展为北京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李涛、李真积累的跨度10年(1996―2006年)照片,共分五个主题:进城、就业、保障、教育和解放,涉及农民工群体的各方面问题及其发生的变化。本图片展和民众戏剧相结合,采取捆绑式的服务模式,与民众戏剧一同进行,成效显著。

③本剧采用民众戏剧的艺术手法,由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者李真为导演,和农民工朋友们一起自编自演,以三名农民工的打工生活为基本线索,取材于北京协作者服务对象的真实经历,展现他们在城市务工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及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旨在呼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不同群体对农民工群体的了解和关注,共同创造美好的和谐社会。本剧进行了数十场公益演出,其中包括在北京、南京、武汉、广州等数十所高校以及北京长安大剧院、南京大行宫、珠海人民大会堂等地公演,成效明显,受到观众的好评,服务人数约十余万人。

④公民社会指介于国家、企业与家庭之间的领域,它首先指公民的自我组织,即公民社会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等。

[1]左旭光.为打工“机器”营造心灵栖息地――省首家工业园内公益社工组织运行10月状况调查[N].南方都市报,2010-01-13(ZA01).

[2]贾西津,王春光,刘洲鸿,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J].加图公共政策评论――纪念中国改革三十周年特刊, 2008(11):40―41.

第12篇

关键词:道德实践 高校公益社团 社会功能

前言

高校公益社团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公益社团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本文通过对高校公益社团的行为志愿性与民主管理性的公益特点进行阐述,并对基于道德实践下的高校公益社团的育人功能展开了详细分析。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公益特点

所谓高校公益社团是指以面向社会公众并为其提供公共物品作为组织目标的大学生社团,其服务的对象是在生活方面存在困难的社会群众,且所提供的物品是无偿性的社会公益物品。高校公益社团的公益特点为(1)行为志愿性。高校公益社团是由具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并由全体大学生自愿参加而形成的群众性组织。对于高校公益社团的成员而言,其参与社团的精神是一种志愿精神,是一种不以报酬与收入为参与目的的促进社会进步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1]。因此,无论是高校公益社团本身,还是其所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均具有高度的志愿性;(2)管理民主性。高校公益社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由于成员均是以个体的形式参与到社团当中的,这就使得高校公益社团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社团的内部管理活动和外部公益活动大都是在征求成员意见的基础上才开展的,这样一种平等、民主的组织结构与团体运行模式不仅为社团成员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而且也大幅提高了社团的工作效率。

二、高校公益社团实践育人功能研究

1.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公益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首先体现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体说来包括了提高大学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等方面。就提高其实践能力而言,虽然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公益活动与其所学专业并不具有直接的联系,但是高校公益社团的成员在开展相关社会公益活动时,往往可以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人们进行工作交流和经验分享使其学到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并可以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其自身知识的综合水平[2]。在社交能力方面,为了使得公益活动的效果达到最佳,在开展公益活动前,高校公益团体的组织者必然要先了解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并对其展开分析,从而确定出合适的公益服务对象(个人、群体),并与服务对象就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沟通交流。此外,为了获取充足的公益资金,社团成员还需要多方奔走,并鼓励和游说社会各界人士或商业机构为其公益活动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而在上述过程中,高校公益的社团成员的社交能力便得到了大幅提高。

2.培养高校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基于道德实践下的高校公益社团育人功能的另一体现为培养高校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协作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强社团成员的团结性,二是凝聚人心。由于高校公益社团的本质便是由一个小的学生群体组成,其聚集了一群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推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3]。由此可知,这种兴趣团体要想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就需要集体精神的弘扬和发展,而社团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正是对集体精神的不断深化。在从事相关社会公益活动时,每个成员都希望为公益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有效提高了团队的合作能力。社团自身发展定位的明确和良好愿景的形成都是全体社团成员共同奋斗的理想与目标。这种理想不仅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集体感,而且也使得成员在从事相关的公益活动中获得团体的归属感。

3.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高校公益社团是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的主要载体。就现阶段而言,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均为独生子女,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则愈加减少,加之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使其在竞争中忽视了思想道德方面的追求。高校公益社团的组成和发展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接触到各种社会现象,并通过相关的社会现象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校对自我道德标准,进而树立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4.引发社会群体对公益事业的反思

此外,高校公益社团还可以通过公益活动的开展引发广大社会群众对相关社会问题与公益事业的反思。例如,某高校公益社团在开展“探望敬老院老人”的公益活动时,就老人跌倒的“扶不扶”问题进行了交流。部分成员认为老人跌倒应该扶,部分成员由于考虑到“被讹诈”的问题,则持反对意见,而老人们对此也是意见不一。这项公益活动在开展之后,使得社会群体对“扶不扶”的问题产生了广泛讨论。可见,高校公益社团不仅对大学生起到了思想道德的培育作用,而且也引发了社会群体对从事公益事业的过程中出现相关问题的反思。

结论:本文通过对高校公益社团的公益供给特点进行分析,并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陶冶大学生情操以及引发社会群众对公益事业思考等方面对高校爱心公益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做出了详细研究。可见,未来加强对道德实践下以育人作用为主的高校公益社团的社会功能研究力度,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高校公益社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并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媛.创新型公益实践活动对高校公益社团发展的启示[J].南方论刊,2013,05(12):58-60.

第13篇

关键词:现代社会 艺术设计 慰藉功能

就艺术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而非名称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⑴ 所以,虽然艺术设计在20世纪以前没有能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没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出现,但是其上述的一些特点却能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被体现和发挥得淋漓尽致。按照以往的社会发展来看,人们拥有关于衣、食、住、行、乐的各种造物所包含的形式及功能基本能达到相互统一。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地到来,随着科技进步引发的又一次工业革命地出现,艺术设计所应囊括的各种价值及功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某些偏差和遗漏。至少就现阶段而言,艺术设计所要体现的慰藉功能没有完全得以实现。这是始料未及的。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现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各类产品都得到极大地丰富,而作为弱小个体的“人”由于被分布在一个节奏飞快、人造物充斥周围的环境中,其心理及生理则难免会出现种种不适。这时,属于上层建筑文化领域的艺术设计应该分担起缓减这一压力的重责。而本文试图将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与艺术设计相联系,谈点有关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

丹纳很早就在《艺术哲学》一书中阐述过艺术作品须臾不可与环境分离这一观点。同样的道理,在谈及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之前,我们应该先分析艺术设计正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以及这种环境对艺术设计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毕竟,艺术设计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它应该对社会生活作出反映,同时还要反作用于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学技术跳跃发展的时期。所谓“跳跃发展”是因为当今人类进步呈现出连锁式的阶段性飞跃。由于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可能始终获取直接经验,只能借助于纷繁复杂的各类知识、信息及技术等间接经验,才能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所以,当一件新的造物出现以后,以该造物为基础的其他产品会应运而生,从而使这个世界以比以往快几十甚至几百倍的速度迅猛发展。人们最熟悉的例子便是建立在大科学和大科技基础之上的计算机的发明及应用。它标志了又一轮科技革命地到来,并始终以其独特地生产方式不断地为现代社会注入发展的活力。而设计的本质是“为人造物的艺术”⑵,它在这种“跳跃发展”中更能体现自己的优越性,不仅可以借助科技成果丰富自己的素材及制作手段,而且还反作用于科技,为其提供具有艺术特征的产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科学和技术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日益与艺术设计相联系,与其共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dolcn.com

同时,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及应用为艺术在形式及内容的多样性上提供了可能因素。“仅以现代家具为例,就有单元系统家具、塑胶吹气家具、纸板家具、聚脂家具和超高堆积家具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⑶此外,科学技术对思维方式的改变产生了新的设计理念及思维,使艺术设计呈现多元趋势。特别是后工业时代的波普艺术、欧普艺术、幻觉艺术、偶发艺术等等都对现代生活观念及设计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艺术设计在这个时代更能体现风格化创作倾向,同时其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程度也伴随着科技进步而更为加深。

但是,科学技术一直被誉为一把“双刃剑”,它既造福了人类,变革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全球性问题、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布热津斯基说过:“世界正在形成一个‘技术电子’的社会:一个在文化、心理、社会和经济多方面都按照技术和电子学,特别是计算机和通讯来塑造的社会。”⑷所以,如果科技的负面影响波及到整个社会的时候,其产生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一直困扰人类的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膨胀、粮食匮乏等问题就是最好的证明。

艺术设计在这种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就现状而言,很多艺术设计作品给人的印象多是局促、不安、焦躁、机器味过重、多种类设计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尤其是电脑艺术兴起以来,人们更加依赖计算机这种工具,想方设法摆脱传统思维方式和传统手工工艺的设计,制作。尽管在一定时期内计算机与网络艺术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开拓了多种新的设计领域,但是机器痕迹过于明显的问题一直是电脑与网络艺术挥之不去的阴影。

与艺术设计领域一样,其他艺术创造领域也在不同程度上被这个尖锐的问题困扰着。就拿音乐创作来说,计算机技术赋予其自身主题和风格以过分的焦灼和狂乱。使人与人之间好像产生了机器零件相互摩擦碰撞的特殊感受。例如,西方社会在80~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一种电子舞曲--Techno,它的诞生使一种动作狂乱、奔放不羁的新舞蹈“锐舞”(Rave)变成人们发泄焦虑不安的渠道。“Techno音乐、昼夜狂舞的Rave舞蹈以及舞场上广泛使用的,给人带来的,是被一些英国作家称为‘集体脑休克’和‘借助化学手段对黑夜无感知’。”⑸但是,无论在哪种形式下的艺术创造领域,这种发泄终归不是一种健康的方式,它那种特有的畸形的性格可能会最终没落社会文化艺术。人类自身已在这个社会下承受了太多的压力,社会进步的步伐迈得越大,走得越快,人们内心的局促、不安、恐慌及压抑的感觉就越强烈。如果再对其精神世界给予缺乏人情味的冲击和刺激的话,人类心理和生理状态必然会相应地产生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变化。

虽然,20世纪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科技的影响下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变革,但是文化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却表现为时不时地利用可能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甚至落后的意识形态阻碍着经济基础的长远发展。因此,缩小到艺术设计领域中看,人们正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寻求一种解放自己心灵使身心压力得以缓减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将健康的思维方式投入到正常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去。这时,设计艺术慰藉功能就应该被立即提上议事日程。

dolcn.com

就字面理解,慰藉有抚慰,安慰的含义。功能则是指事物应发挥的作用。但是,要想在较深层面上去了解其含义,先从艺术设计的目的性方面着手分析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大概不会有很多人否认其明确的目的性。“不过,这种目的有双重本质:既是具体功利的,又是社会的”。⑹根据设计的本质可以推导出艺术设计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的活动,是一种具有艺术质的造物行为。因此,它所具有的社会目的性是通过作为“人类与世界调解的工具”⑺这一面貌展现的,它具有多种的复合价值。既然是调解工具,艺术设计在满足功利目的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社会价值。换句话说,艺术设计不仅是通过造物和实现物品的实用性来服务于人类群体,还必须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一类人的情感,并非只就是设计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则是体现社会价值的一种载体,肩负起就设计领域来说应该具有的抚慰、安慰作用。一方面,人们在享受艺术设计成果时净化解放了心灵;减轻了身心压力;抚慰了焦躁的情绪;舒缓了疲惫的感、知觉。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为达到这一目的(内容)而采用了适应人类心理及生理的功能外在手段(形式)。因此,慰藉功能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在为达到统一过程中而努力具备的一种合目的性的理性因素,它的任务是在快节奏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环节中调节人际关系,引导竖立较为正确的生活消费观念,舒展和升华人类灵魂,使人们在体验物质生产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文化领域的同步发展,逐渐达到人类全面发展,从而既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又服务于社会,改善社会发展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艺术设计的目的性决定着其功能性,但这些目的归根结底还源于人类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所以功能的概念也应该是多层次的。设计者的职责便是将人们朦胧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功能目标。在当今时展中,人类物质需求虽然复杂并且繁多,但对这种要求的功能性满足相对容易实现,且较直观,甚至具有可视性,易于衡量。然而那种在局促焦躁环境中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却不是很直观的,可具体操作的。满足这种需求就要以一种包含在设计作品中的气质或魅力为载体的慰藉功能来实现。诚如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吃、穿、用等物质需要都有一定限度,比较起来容易满足。但精神的追求却不是这样,它常常是无限的,不好解决,难以满足。”⑻所以,艺术设计才必须在造物的同时考虑到其产品的精神含量。当艺术设计所体现的精神气质或魅力在目标市场的精神追求中寻求到共鸣时,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就得到了实现。这其实遵循了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出的“异质同构”原则。也就是说,当艺术设计作品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所定位的目标群体的心理感受能在该或该类艺术设计作品中得到肯定的释放的时候,或者说,艺术设计作品使目标群体在心理和情感上获得一种最简单,最规范和最对称结构的时候,艺术设计才慰藉了目标市场,从而使其在精神上感到满足。说到底,这是一种心理平衡。人类由于前述的各种原因,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或多或少失去了一种内心的平衡机制,而艺术设计则可借助多种手段来平衡人们的内心机制,使其在精神上感到舒适。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讲,艺术设计慰藉功能还是从属于功能实用性的,是其实用功能在精神方面的体现,即因为它可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所以应该是有用的。

不过,艺术设计的这种慰藉功能最终还必须通过物质手段表现出来。这里就涉及到表现方式的多元化。正如李泽厚先生认为的那样:“真理是一个由许多方面构成的整体。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去接近它……”⑼从这层意义上说,慰藉功能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这也进一步丰满了艺术设计作品,从多种角度改善其质量提高数量,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的需求。此外,马斯洛曾经把人的基本需求分为五种: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设计的慰藉功能则可通过各种物质手段,根据这五种需求由浅入深地逐一实现,体现不同阶段功能目标。而在这层意义上,慰藉的对象不同,被要求的内容不同,最终导致其表现方式的不同,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规定了慰藉功能的多样形式。

然而,强调多样性不等于孤立统一性。在保证表达方式由多种语汇构成的同时,还应该将设计作品的品格统一到对目标人群进行心灵安慰及教化这一主旨上来。任何设计都不能以牺牲这一原则为代价来获得谄媚于多样性的途径。如果舍本逐末,脱离其慰藉功能宗旨抽象地谈论多样性,那么结果只能使设计作品得不到共鸣,实现不了其社会价值,而仅仅成为设计者孤芳自赏的个性表现品。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找到合理解决科技发展与文化心理之间矛盾的方法,实现自己多种价值结构,服务社会。然而,目前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还未能得以充分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艺术设计要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因为,为了实现慰藉功能就必须先了解社会问题,研究造型心理、色彩心理、人体工学等等各类复杂学科。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才有可能在一般意义上体现艺术设计对目标市场的抚慰效用。如果要更深地把握慰藉功能的实质的话,还应该研究历史、哲学、民族民俗学等等。这些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更能让人们在作品中得到共鸣,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性研究活动,而是几代人共同努力,不断摸索的长期过程。所以,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所牵涉的问题是很广泛的,它不是单靠一两句话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但是有一条原则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应该注重“以人为本”,而此处说的“人”并非指单个的人,而是整个人类群体。只有坚持这一理念,艺术设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就能起到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

参考文献

⑴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13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⑵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65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⑶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53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⑷金元浦,王军,邢建昌.美学与艺术鉴赏[M],505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⑸金元浦,王军,邢建昌.美学与艺术鉴赏[M],520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⑹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⑺〔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400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⑻李泽厚.美学四讲[M],46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⑼李泽厚.美学四讲[M],20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the Solaceful Function in Design Art

HAN Chao

(Art Dept., Suzhou Univ., Suzhou 232001, China)

第14篇

关键词: 乌力格尔 社会功能 教育功能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民间流传的一种曲艺形式,最初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乌力格尔”一词是蒙语,意为“说书”。蒙古说书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有伴奏的说唱――用马头琴自拉自唱,叫“朝仁・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演唱的叫“胡仁・乌力格尔”。其二是“雅巴干・乌力格尔”,即艺人不用乐器,口头说唱。本文主要以胡仁・乌力格尔为例来讨论乌力格尔的传承。胡仁・乌力格尔结合了说、唱、伴奏和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内容包含了中国民间传说、人物故事、历史故事、蒙古民族故事等多个方面,题材广泛,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国内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关于胡仁・乌力格尔的论文总数共百余篇,但是能查找到的只有十数篇,其他多为内蒙古哲盟等地研究所的内部资料,一些文献仅见于对蒙古风俗文化介绍的图书中,且篇幅较小,如《蒙古族生活掠影》;关于乌力格尔的专著也较少,仅有《胡尔奇套语》(1980年版)、《蒙古胡尔奇300人》(1989年)等。对此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从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乌力格尔进行研究和介绍,如《胡仁・乌力格尔及其田野研究途径》等论文;二是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翻译和介绍,如《国外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概况》;三是从音乐艺术角度对乌力格尔进行的研究,如《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目前国内鲜有从教育学角度对乌力格尔的社会功能进行的研究。

一、胡仁・乌力格尔的社会文化功能

1.民俗民风的传承

传统的胡仁・乌力格尔多描绘古代蒙古族人民同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斗争来求生存的勇敢精神、战胜邪恶力量的英雄情结和马背民族尚武的刚毅传统,胡尔奇们在表演《江格尔传》、《降伏蟒古斯》等巨著的同时也向蒙族人民,特别是孩子,传递了蒙古族的这些优良传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民俗民风的传承。

2.娱乐功能

解放前,胡尔奇们的主要演出场所是喇嘛庙,为地位高的喇嘛演出,而那些技艺高超的胡尔奇们多在各旗的王府中为王爷及其家眷亲友演出,是王府的一项重要娱乐项目。在为这些喇嘛和王爷演出之余,胡尔奇们也为周围的牧民演出。生于1910年的著名胡尔奇却音霍尔就曾经在格根喇嘛的帐篷中为两三个地位较高的喇嘛演出了四年多。格根喇嘛听完非常高兴,赏给他一些东西。例如,一次,却音霍尔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演出一部书,非常精彩,格根喇嘛赏赐给他一匹骏马,一袭上等缎子衣服和一笔大约八十块银元的钱。在这之后却音霍尔又被推荐给乌珠穆沁的一位王爷,为他表演了八年。王爷没事儿的时候,经常是从早上八点钟开始,一直听书到深夜,足见却音霍尔的表演很精彩。

3.社会教化功能

乌力格尔作品的内容有很多都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向听众传播社会道德的准则和人们的审美标准。除了传统的蒙古族故事外还有从汉文化中吸收的《包公案》、《杨家将》等,以及解放前后胡尔奇们创作的《虚伪的社会》、《富家》、《党和母亲》、《伟大的战士――》、《》,等等。近几年,在扎鲁特旗,每年进入到4月――税收宣传月,扎鲁特旗政府就利用乌力格尔厅,发放税收宣传单,还编写出了通俗易懂的乌力格尔片段,在每天说唱乌力格尔之前作为开场白进行说唱宣传,使广大民族群众在欣赏到美妙艺术的同时,受到了生动有趣的税法宣传教育。

二、胡仁・乌力格尔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对人的智力因素的影响

(1)记忆力

胡仁・乌力格尔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丰富的故事性。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又含大变故,回环曲折,节上生枝,枝上生叶,叶上生花,花后生果,段落、层次缜密而交织合流。长篇故事如《格斯尔传》、《三国演义》等,一部就能表演几个月。这些长篇故事对胡尔奇的记忆力要求非常高,加之乌力格尔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一部部的长篇故事都是通过背诵理解记忆下来的,因此对人的记忆力发展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2)想象力和模仿力

胡仁・乌力格尔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多度的综合性。既含有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又含有“好来宝”的排比联唱,兼收并蓄戏剧的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和音乐的感情联系,以及诗歌、散文、小说的富有节奏韵律、形散神聚、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叙述、概括描写等特点。一个人,一把琴,自拉、自唱、自叙,一专多能。正如胡尔奇们自己所言:“装文扮武我自己,一人能演一台戏。”一件乐器在说唱当中,既可以虚拟作刀枪座骑,又可以代替镰锄马鞭,一物多用。同时一人多角,男女老少集于一身,进得快、退得稳、分得清,进进出出,变换迅速。这都要求胡尔奇本身首先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在表演一个角色的时候就进入到角色中,充分相信自己就是这个人物。而且乌力格尔是通过以口技为基础的各种声响来展示各种画面,这又要求胡尔奇具备高超的模仿能力,模仿得惟妙惟肖,使观众如临其境,心中还原出艺人所描绘的场景。

(3)观察力

由于胡仁・乌力格尔是现场艺术,不但现场表演,还现场创作,通过一开场的观察,根据现场听众的喜好和特点来编创开场白,调动听众的情绪,并且时刻根据观众的反映把握表演速度和语言。这些特点都要求胡尔奇有较强的观察力,时刻调整自己的表演,使观众易于接受。

(4)创造力

胡仁・乌力格尔之所以能够留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代胡尔奇们创作的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充分发挥了创造性,一方面通过现场的即兴创作活跃气氛、吸引观众,另一方面通过幕后的创作发展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胡尔奇们在担任表演者的同时也多为创作者,这对艺人的创造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如乌力格尔的末篇,结尾处并无固定模式,基本都是每位胡尔奇根据个人的习惯进行个人发挥。

2.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胡仁・乌力格尔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情感方面。胡仁・乌力格尔在表演上有说有唱,表演时从开篇解说、皇帝上朝、臣僚上奏、告状辩护到打仗比武、得胜还家、喜设佳宴等各种场面和环节都表演得合情合理,张弛有序,寓意深刻,扣人心弦。演唱者的褒贬爱憎形于声色,颇具感染力。听众大多被情节牵引,时悲时喜,如身临其境。这不但要求表演者能够以自己的表演调动起听众的情绪情感,更要求表演者自己首先进入到情节中,调动起自己的情绪情感,才能打动听众,使听者感同身受,通过这样精彩的表演激发出听众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标准,对故事中的善恶美丑起到甄别褒贬的作用,唾弃和反抗邪恶势力,弘扬真善美。

乌力格尔作为蒙古族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已经传承了数百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对蒙古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的流传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乌力格尔的传承过程中,说唱艺人胡尔奇们也通过对乌力格尔的学习和表演,展示了乌力格尔对个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朝克图,赵玉华.国外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概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1).

[2][苏]李福清著.陈弘法译.“本子・乌力格尔”演唱者生平研究.亚洲研究专刊,1980.

[3]纳钦.胡仁・乌力格尔及其田野研究途径.

[4]布特乐图.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12).

[5]胡仁・乌力格尔.通辽日报专版,2006,(3).

[6]李月娟,王海林,王力军.几年曲艺大师毛依罕诞辰100周年暨中国・内蒙古乌力格尔艺术节隆重开幕.通辽日报,2006,(1).

[7]中国乌力格尔之乡――扎鲁特.通辽日报专版,2006,(3).

[8]咏梅.“乌力格尔”面临传承危机.内蒙古日报(汉),2006,(7).

第15篇

音乐作为人类劳动生活的产物,自它产生之日起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随之也产生了许多表现形式。不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均给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一、彩铃的出现与发展

彩铃英文全称是Coloring RingBack Tone,它的含义是由手机被叫用户订购、由商家为主叫用户提供的特殊效音(音乐、歌曲、故事情节、问候语、人物对话等)的回铃音。有了彩铃,在一次电话呼叫过程中,被叫用户应答前,主叫用户听到的不是单调的“嘟……嘟……”的提示音,而是一段高雅音乐、流行金曲、特效音响、吉祥祝福等个性化声音。这种音效既能带给主叫方美的听觉感受,消除或减轻等待回话的焦虑,又能彰显彩铃订购人的个性或塑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知名度。

彩铃最早是由韩国SK电讯在2002年3月推出,2003年5月上海移动率先在中国推出,中国联通随机推出了类似的炫铃业务(为了符合日常习惯,本文统称“彩铃”),随后,它以燎原之势在全国风靡。仅2004年中国移动的彩铃收入已超过十亿元,注册用户近三千万。据资料统计,到2006年6月底,中国大陆彩铃用户已突破6000万,市场规模突破20亿,并且到目前为至还在迅速增长之中。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渐临近,老百姓在关注奥运歌曲诞生的同时,也纷纷通过国内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提供的各种途径,免费下载并体验到本届奥运会的各种歌曲。据数据统计,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主题歌曲《We are ready》量已超过50万,而9月6日首发的残奥歌曲《EVERYONE IS No.1》,截止到9月21日,下载量也已接近10万。对此,中国移动12530奥运负责人说,由于企业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和先进的技术平台,并积极致力于无线音乐平台的建设,因此彩铃的出现,也进一步推进了新的音乐形式,无线音乐领域。至今,中国移动的无线音乐产业用户已经接近2亿,无线音乐俱乐部会员已经超过5千万,无线音乐俱乐部已经成为无线音乐和唱片业发展中名副其实的一块里程碑。

二、彩铃音乐的教育功能与人的精神生活

音乐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在教育上就是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音乐教育的活动过程也是传递文化、体验文化的一种审美过程,更是艺术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体现。人的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从认识过程来说,是由感性的发展,进而到达理性的确立。通俗的彩铃音乐的教育功能在于对人的音乐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既有美育学科的审美功能,也有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功能,对于人特别是大学生品格的完善,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彩铃音乐虽然主要功能是娱乐,但它承载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音乐不论以哪种形式出现,均能给受众带来听觉上的美感,或优美,或崇高,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中受到相应的情感暗示,随之会产生欢快、激动、悲壮……等等情感体验。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乐教”的传统,这说明我们的先祖早已认识到了音乐可以育人,具有愉悦身心,怡情养性的功能。说到怡养性情朱光潜就曾对此有过一段精辟论述:“人都知道文化是‘怡性养情’的。请仔细玩索‘怡养’两字的意味!性情在怡养的状态中,它必定是健旺的、生发的、快乐的。这‘怡养’两字却不容易做到,在这纷纭扰攘的世界中,我们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费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奔波劳碌,很机械地随着疾行车流转,一日之中能有几许时刻回想到自己的性情?还论怡养!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另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在让性情怡养在文艺的甘泉时,我们需时间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情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可见人们想怡情养性也并非易事,但音乐的可贵之处便是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地完成这一使命,它能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教育。彩铃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全新形式具有传播的广泛性与情感性高度统一的特点,它在具体的个性化音乐作品中渗透着音乐人的强烈情感,而彩铃音乐在它广泛的传播途径中较之一般的音乐形式更易对人们产生具大的情感激动效果。由此可见,彩铃音乐可以使音乐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彩铃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有着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一、手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使更多的受众能亲近彩铃。二、制作费用和使用费用低廉,消费者不必为其精打细算。三、个性强,可根据部分受众群体定制,满足了人们的特定需求。这样,彩铃音乐的兴盛,必然弥补了人们接受音乐教育少的不足,加快了音乐社会功能的实现,进而也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彩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

音乐载体从黑胶唱片、盒式卡带、CD、MD、MP3到现在的彩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次变化,皆引发音乐制作、传播、音乐市场整个产业业链的一系列变革。彩铃音乐的普及,将通讯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的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给多方带来了新的盈利增长点。据统计,2005年中国大陆彩铃产业总产值逾20亿元,大大超过传统唱片发行的5亿元产值,为其4倍。借助互联网和彩铃,一些新生的音乐制作公司正在从中获益。凭借歌曲《两只蝴蝶》在网络上的火爆,其制作公司2005年不但实现了销售50万张唱片的突破,每个月的彩铃收费下载业务更是突破100万元。像华谊兄弟音乐、太合麦田等传统唱片商,来自新媒体业务的收入也已经超过传统唱片销售收入。其中,彩铃收入占新媒体收入的70%。彩铃工作者们甚至在不经意中就收获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家喻户晓的《手机小强》彩铃系列的制作者肖乐,曾算过一笔帐:一条价值2元的彩铃,每下载一次,运营商会给内容提供者0.4元的分成,假如一年下载10000次,收益就是4000元。而这条彩铃是可以无限次下载的,假如在全国26个城市同时下载,就可能超过10万元。一个极小规模的彩铃工作室如果一年制作100条流行彩铃音乐,它的收入就可能超过2000万元。作为内容制作商之一的唱片公司,也成为这条产业链的直接获益者。刀郎有3首被用作彩铃的歌,下载量现已达到了600万次,按每次下载2到3元计算,这3首歌在彩铃方面的收益已经超过1200万~1800万元,其中唱片公司可以拿到40%,利润远远超过了传统CD唱片、盒式卡带方面的收入。相对于传统唱片产业的萎靡,一些数据不得不令人为彩铃音乐咂舌。2005年,中国唱片业销售额约为2.5亿美元左右,而同期彩铃的市场规模已达到6.25亿美元。曾风靡一时的网络歌曲《你到底爱谁》的彩铃下载量超过1500万次,收入375万美元,相当于销140万张唱片。

现在各种彩铃音乐大赛陆续推出,同样也催生出大批的彩铃音乐,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加入了彩铃音乐的行列。彩铃制作实际上是一种流行音乐创作。彩铃原创者要在允许的短短几十秒中内,利用音乐去展示自己最精彩的创意,把诙谐、娱乐、易被大众接受的曲调内容和表达方式发挥到极至,要充分考虑点击率,点击率高下载次数多成为他们的唯一追求。彩铃已经成为原创音乐人以及音乐爱好者展示个性的最好平台。如今一些音乐界的专业人士也加入了彩铃音乐的创作,譬如:柯以敏失意超女――得意彩铃,她现在成了彩铃评委专业户。自从当上彩铃大赛评委后,她自己就创作了7、8首彩铃。和她类似的还有“羽泉组合”,不久前,羽泉组合正式公布他们近月创作的4首彩铃单曲,并竭尽全力邀请“吾酷跨刀”合作创写彩铃。

目前的彩铃热,是通讯技术发展的必然,是信息时代催生的现象。时下,各式各样的彩铃唱作比赛活动在全国各地热闹地开展着,彩铃运营商、娱乐音像公司等各显神通,以各自的方式去带动彩铃业的发展。与短信相比,彩铃似乎还多了一些分量,因为其不单单只是娱乐的载体,而是开始和文化相结合,将大众从幕后直接拉到前台,让每个人都成为娱乐的主角,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彩铃音乐这种音乐形式能够在大众中流行起来,表明它至少在某个方面表现了时代情绪,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趣味,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