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课标的育人价值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37-02
一、前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缺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2]。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大多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宏观评价,很少有学者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系统的评价和研究,尤其是缺乏针对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的研究。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促进高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笔者在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创新型本科人才的概念、内涵以及相关评价体系[4-7],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已建立了一套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8]。本文以此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指标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它是后续多属性评价与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活动的实际需要,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先运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初值,然后采用Delphi法对初值进行适当调整。
二、基于AHP的指标权重计算
选择科学合理的权重确定方法,是保障评价结果准确可靠的基本前提。为了能科学地确定出各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AHP法和Delphi法相结合来确定指标权重,先运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初值,然后采用Delphi法对初值进行适当调整。AHP[9-11]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按照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用一定标度对专家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构造出判断矩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步骤如下。
(一)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因素,本层次与之相关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本文采用1~9标度法,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二)计算指标权重值
本文采用方根法[12]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可通过表2查出。当CR
三、基于AHP的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针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已建立了一套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创新培养体系建设、专业教师素质、学生素质能力、学生知识水平、学生创新能力和用人单位评价六个方面构成,共计24项指标[8]。本文以此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先运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初值,然后邀请20位来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以及用人单位从事人才管理的专家学者,采用Delphi法对初值进行适当调整,最后结果如表3所示。
四、结束语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实现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途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促进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指标权重确定是后续多属性评价与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活动的实际需要,以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给高校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提供量化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德秀.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6.
[2]林琨智.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2):24-25.
[3]夏飞.改进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D].山东大学,2012.
[4]赵铁,林昆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3):146-151.
[5]乔海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88-89.
[6]李兴国,崔珊珊,顾东晓,杨海燕.高校培养人才综合评价: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32-35.
[7]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107-110.
[8]张熠.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9]Satty T L. 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1978,1(1):57-68.
[10]Satty T L. Axiomatic found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Management Science,1986,23(7):851-855.
【关键词】新课标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83-02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我国面向21世纪,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综合国力而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迄今已有10个年头。在新课标指引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对应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比赛也举行了5届,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课标执行好坏的关键是师资,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必为高师院校提出新课题、带来新挑战,为培养胜任新课标教学的师资,广大高师院校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教学改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培养了众多优秀基础教育音乐人才,成绩显著。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值此新课标颁布10个年头之际,有必要回头审视高师针对新课标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本文从高师声乐教学的角度展开讨论。
一、新课标的核心精神内涵
新课标认为基础教育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一门必修课,这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的基本性质。音乐课程的价值包括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四大方面。新课标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新课标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总体而言,新课标强调通过基础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具有良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勇于创新、视野开阔的人。
二、当前高师声乐教学仍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实施伊始,在高师声乐教学领域引出了许多话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大家参与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志的热情明显降低,高师声乐教学偏离新课标轨道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培养歌唱家、崇洋求难、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等旧弊重又抬头,值得我们深思。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洋歌,轻中国作品。
在大多数高师音乐系,随处可见《外国歌剧作品选》、《意大利歌曲集》、《德语艺术歌曲演唱指南》等外国声乐教材,期末考试演唱外国作品的学生也大有人在,甚至有学生总结出考试唱洋歌易于得高分的“经验”来。以洋为美、向洋看齐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说是高师声乐教育的悲哀。诚然,以意大利歌唱学派为代表的西洋唱法有其科学性,理应借鉴之,进而接触一些外国作品;但同时应看到,西洋唱法在演唱某些中国作品时有其明显局限,不能精确表达中国作品的“味儿”,不能包治百病。唱法因作品而变,因此,我们不应让某一种唱法、某一类作品在教学中长期强势,而应平衡古今、兼取中外,当务之急是重视中国作品,尤其是个性鲜明的民族声乐作品。
2.重成人歌曲,轻少儿歌曲。
高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基础教育师资面对的是谁?是广大中小学生。由此可见,高师声乐教学留些空间给学生研究青少年歌曲一点也不多余。反观当前高师声乐教学,课堂上见不到《蜗牛与黄鹂鸟》、《种太阳》、《歌声与微笑》等中小学音乐课堂常见的青少年歌曲,却经常见到《胜利啊!胜利啊!》(Vittoria! Vittoria!)、《负心人》(Core ngrato)、《夜空中银河低垂》等成人歌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生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难道要等学生毕业后再去接触他们职业生涯中真正常用的歌曲?这种教育实难称之为有的放矢。究其原因,还是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求难、培养歌唱家的旧弊在作怪,忘却了“师范性”的本质。
3.重“唱”的能力,轻“教”的本领。
有人讲高师音乐毕业生既要能“上舞台”,又要能“站讲台”,在教如何“上舞台”方面我们做了很多,但在培养学生如何“上讲台”方面做得还远不够。笔者的女儿在幼儿园中班,园里组织歌唱兴趣班,据说任课老师从某师范大学毕业不久,唱的很不错又很负责,我们很有兴趣,欣然报名,但在两次活动之后孩子不太愿参加兴趣班了,原因在于老师总让孩子们放声唱,看谁歌声更响亮,以至于孩子嗓子哑了,说不出话来,了解到这一情况我们退班了。但我在想,这样的个案不正是我们高师声乐教学的一个缩影吗?孩子的老师不正是千万个高师音乐毕业生中的普通一份子吗?诚然这位年轻老师的声乐审美观出了问题――她以为大的声音就是好的声音;她的教学法也出了问题――不懂得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但我认为这样的尴尬与这位负责的小老师关系不大,倒与我们这些从事高师声乐教学的人关系不小。我们是该认真告诉学生们怎样教小孩子了,以切实帮助他们“站好讲台”。
4.重专业技巧,轻人的教育。
如果您让一个高师学生讲一下他在大学四年里唱了多少歌,他可能会拿出一个长长的清单;您在清单里任点一首请他演唱,估计他都会唱;但是假如您请他谈一谈歌曲的词曲作者何人、讲的是什么、学唱这首歌有何意义时,恐怕很难得到理想的答案,为什么?因为重了技巧、轻了人文。新课标强调基础音乐课属于人文学科,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而不是培养“小音乐家”,这个定位清楚了,高师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就清楚了。当下相当数量的高师音乐生学习不求上进、过于讲究吃喝玩乐,不遵守学习纪律、不懂得尊重师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充分表明他们还未成“人”,又怎能指望他们去育人?因此,声乐专业教师要树立“育人”的观念,技术重要、育人更重要,切不可将育人的重任一股脑推给学工系列的同事。要知道,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况且通过作品育人是专业课教师的独特优势。
三、改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1.统一认识,高度重视。
针对高师声乐教学依然存在的问题,声乐教师尤其是高师声乐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人才的办学宗旨,强调“师范性”,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入研究基础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新规律,有的放矢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要继续深入研究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将思想认识统一到新课标的要求上去,主动融入这场规模宏大、惠及长远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新课标颁布实施仅有10个年头,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不仅要下大力气将改革不断推向前进,培养更多胜任新课标教学的优秀人才,更要时刻防止旧弊的抬头。
2.加强教材建设
高师声乐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高师声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国伊始“一边倒”向苏联学习,以翻译苏联教材为主,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20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的第一部规范、系统教材(高等师范院校声乐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1981年)的广泛使用,再到新世纪以来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层次鲜明的各类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先后高师声乐教材逾百种。但由于新课标颁布至今尚不足十年,围绕新课标编写的高师声乐教材暂未面世。站在新课标的角度看,原有的教材或多或少存有缺憾,加强教材建设,编写与新课标紧密衔接的高师声乐教材十分必要。教材建设至少应在三个方面加以重视:一是增加基础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内容;二是增加儿童、青少年的歌曲;三是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鲜明的作品。总之,高师声乐教材应适应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这一发展趋势,增强对新课标的适应性。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声乐教学法教学。
声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懂“唱”,还要懂“教”,学好声乐教学法势在必行。现实中,专门开设声乐教学法课程的院校并不多,以讲座形式或在临近毕业实习时向学生笼统介绍声乐教学法较为常见,主讲教师也多为教育理论方面的教师,本身未必有足够的声乐教学经验,授课手段也往往是给学生照本宣科一些条条框框,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声乐教学法这门课程应由理论功底相对扎实的声乐教师来担任,课程应至少包括声乐基础理论知识、青少年歌唱技巧训练法、中小学音乐课堂组织法等模块。为学以致用,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诸如说课、模拟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条件允许的,还应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实地观摩学习,甚至承担一些简单的教学任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怕缺少“师范性”,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工作。
4.加强人文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音乐课只教唱歌,片面重视技能训练,与其它学科联系甚少,对人文教育关注不够。一方面强调歌声“齐”、音量“大”,使歌唱停留在拼条件的阶段、无艺术的美感可言;另一方面又有培养“小音乐家”的功利性目的。新课标淡化了这种功利性目的,更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将音乐教学与育人紧密关联。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辨别美、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其高尚情操和创新精神;其次,通过合唱、重唱等歌唱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学会交往,懂得如何在集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第三,通过多样性的教材,扩大学生知识面,促其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感悟和理解多元文化。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以新课标要求为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已是高师声乐教改的大趋势,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深入领悟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将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为培养基础教育优秀音乐师资力量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修海林.关于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与认识[J].音乐研究,2002(1)
3 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叶高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与《普通艺术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3)
记者:此次新课标修订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朱立祥:第一个变化是强调提出“德育为先”的概念。在这次修订中,不论是国家对各个课标组的要求,还是各位专家对课标的审查,都不断强调落实《纲要》中所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
第二个变化是提出“能力为重”,这和《纲要》的要求相契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所有学科中有所体现。比如,过去数学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的“双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这次修订的课标就明确提出从“双基”到“四基”,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生活经验和基本思想。
简单地说,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强调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科领域,则强调凸显重要科学概念的传递,即学习科学概念并不是让孩子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孩子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体现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此外,很多学科还强调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也是符合信息化时代背景的,是自主学习的需要。
第三个变化是反映出时代的精神、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比如“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新成就、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当代科技成果等,均在有关学科标准中体现。
第四个变化是对课程的总体容量进行了控制,强调了学段的衔接。部分学科强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难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记者:新课标中删减和调整了部分内容,此举对减负有无作用?考试难度是否会降低?
朱立祥:《纲要》中提出减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于教育本身来说,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落实减负。教材要依据课标来编,老师要依据课标来教。可见,课标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一定要体现“减负”,各学科都需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进行微调。
关于考试,我认为试卷的难度与所教内容的难度之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密切,直白说就是——教的难,可以考的容易;教的容易,可以考的很难。因此,考试难度的衡量在于评价制度与考试性质。如果是选拔性考试,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是水平考试,则应该不会有太难内容。
总体来说,这一次修订是建立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是建立在与国际教材的比较上。学者们指出,修改前的课标总体难度是适中的,个别学科有偏高的倾向。这一次在得到相应的调整后,自然也会在考试中有所体现。
记者:新课标中增加了一些德育内容,以及跟进时代的内容,此举的出发点是什么?
朱立祥:我认为,这个出发点是解决教育教学根本任务——教书育人的问题。具体说是教什么样的书、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需要将有关德育、时展、科技进步方面的内容与课程相结合。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人,即使无法预测未来到底是什么样,但我们知道适应未来的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基本技能。所以,这些都需要在课标中进行相应改变。
记者:新课标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朱立祥:第一,教研人员和老师要积极深入地学习新课程标准。在修改过程中,很多学科的课标组都对本课程的课程性质表述进行了修改,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有了更明确的表述。我们每天研究的、教的到底是怎样一种学科,这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到底是什么?只有把学科性质弄明白了,才不会局限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而会去思考一个“扇面”的问题,即教什么,为什么教。
第二,老师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语言的有语言素养要求,教科学的有相应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科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老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技能。
第三,老师要提高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首先,各个学科的老师都要做好自己的教学设计,设计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进行教学。其次,老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己具备的能力出发,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再次,老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包括学科性质、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科的知识结构。最后,老师要研究本学科的教学特征,不同的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特征、教学方式。当一个孩子在学习不同的学科时,应该能够感受到“老师在用不同的方式教,我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程观;平等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③体验数学之美,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性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创新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理念;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83-01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⑤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 历史新课标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一、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的出台
2001年起,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标准的内容、要求等有待调整和完善。为了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了新历史课标。新课标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因此需要认真学习、新旧对比,领会新课标的新精神、新理念。
二、2011年新课标与2001年旧课标几个方面的比较
(一)课程性质的提法差异。2001年旧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有三个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而2011年新课标则强调: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四个特征。比较这种变化,可看出新课标阐明了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旧课标强调历史学科的实用功能和基础性,而新课标则更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旧课标强调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新课标没有此项内容。这肯定了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旧课标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新课标强调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这说明合作精神是学生个性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
(三)课程目标的不同。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例。新版保留并发展了旧版关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等几个方面的要求,如:增加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增加了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加了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等。
新版还新增了三个方面的观点:强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这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具体国情的要求,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强调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增加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与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峻形势密切相关。
(四)课程内容的区别。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可以看出新旧课标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1.课程内容的重点更为突出,而且特别强调一些历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比如在史前时期,就特别点明要让学生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课程内容中的教学活动建议部分的内容大大增加,旧课标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建议仅在秦汉时期有两条,而新课标则提出22条建议,分布在中国古代史的各个历史时期。
3.新课标的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大为改观,全部以表格的方式呈现,而且把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一一对应,大大强化了课标的指导性作用。
三、运用新课标指导教学的建议
根据泸州市历史教学现状,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培训,聘请专家为历史骨干教师指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泸州市鉴于条件所限,不可能把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老师都集中起来培训,但可以率先培训历史骨干教师,聘请一些参与课标制定、对新课标理解深刻的专家、学者讲学,让骨干老师们带着这些新的精神和理念如水般渗透进广大的历史教师群中,带动一大片教师的成长。
(二)以多种形式组织各学校老师学习、研究新课标。在2012年秋季,各基层学校的历史教研工作将以研读2011年新课标为重点,通过集体备课、年级交流、校际交流、专题讲座、个性解读等多种方式对新课标进行学习研讨,培养鲜明的课标意识。
(三)树立课标的权威地位,在工作中自觉运用课标指导教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从市到县到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课标的权威地位,让广大教师在工作中自觉运用课标指导教学。
[关键词] 新理念 重过程 重创新 重个性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的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关键词:初中物理;德育渗透;途径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强调以生为本,尽量让学生去进行道德体验,在体验中丰润自己的心灵,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道德观。作为物理学科,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含量,更需要在教学中体现德育,因此,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更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德育渗透,而不能忽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物理教师要深入研究德育教育,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使学生的道德品行得到迅速提高,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尝试。
一、明确德育目标
教学目标的建立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效能,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因此,在德育渗透中,首先要建立物理教学的德育目标。建立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目标,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对世界有影响力和作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他们热爱祖国的信念,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现代化努力奋斗。同时还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融合分析,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教育他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总之,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要坚持德育的渗透。
二、结合教材渗透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只凭空洞口号去说教,而应该用生动的事实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让他们懂得道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紧密配合教材的知识,用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方式与手段进行渗透。比如,执教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关系时,我让学生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之分,改变了外界条件,绝缘体也会成为导体,在物体的内部发生变化时,导体也是会变成绝缘体的。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自然对物质之间的辩证的关系有了明显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
人们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首先教师要做到品德高尚,只有教师有样子,学生才会照着样子去做。因此,教师一定要考虑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建设,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要言传又要身教,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还要有踏实的求实精神,想学生之所想,以更大的工作热情与激情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我们要不断提高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赢得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既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广大物理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研究出非常适用的教育方法,更要在教学中把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三个内容进行渗透,将合理的德育渗透于途径和方法中,提高初中物理的德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堂;素质教育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推进着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急剧的改变,也就对教育发出了强烈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工作在第一战线的教育工作者,确实有一种危机感。同时这种变化也迫使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而新课标就是在这种强烈的时代呼吁中应时而生。课改的要求,新课标全新的理念,都对教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除了深感自己的知识结构将接受巨大的冲击之外,同时更深刻的意识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渗透更是势在必行。
一、 素质教育及其特征
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除了你现在拥有的钱物和所有的先天的如身体、相貌之外还剩下的就是这个人的素质。这是除了先天素质之外的后天素质。而素质教育是根据国情之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发掘教育对象的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的一种教育。从教育的结果来看:其旨在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从教育的过程来看这是在培养人的后天素质;只有当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融为一体之时,我们的教育就"创造"了一个"新人",所以说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对人的教育。
二、初中数学新课标的浅析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本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从数学新课标中,我们发现数学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所以数学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就是要求实行人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加强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数学学科的学科育人功能。
三、数学课渗透素质教育功能
课堂是教学的"细胞",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窗口。结合新课标我谈谈数学课堂上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功能的渗透。
1、教学原则向学生动手能力转变。新课标中强调一点动手实践能力;而课程教材中时时处处都可见到"做一做""试一试";并且素质教育中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要注重理论教育,更得要重视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新教材的课程中有一个鲜明特色,增加了"试一试","探索与实践"和课题学习几大功能训练项,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主探索,同时又需要互相合作讨论才能够得到最后答案的。主要强调一点就是要求学生用心去体验,注重学生探索过程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增加大家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综合能力与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上,创造一种良好的数学氛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有用,有趣,并且在良好的数学氛围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综合能力,表示学生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以及数学本学科之内的综合,让学生在这些综合训练中接受综合训练,最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四、一堂新教材数学课浅析
我们以"剪正方体"这一堂数学课为例浅谈如何在数学课中渗透素质教育功能。
这是一堂全国优秀教师上的课,课堂上就做了三个事情:学生任意剪开自己做好的正方体;按某一种平面图怎样剪正方体;最后是实验将正方体剪成平面图必须剪开几条棱?听了这一堂课之后在讨论的过程之中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这一堂课有什么意思,中考会考吗?另一种声音则是非常好,除了学生动手非常充分并且极有效果之外,老师的体态,语言到行为至始至终都给人一种愉快而舒适感。
针对这堂课,我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第一:育人功能和数学思想的结合。当各自同学剪出自己的平面图并贴上黑板之后,大家会得出结论――同一个正方体按不同的方向剪切得到不同的平面图。这个问题与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含有相同的哲学原理和处世原则。引伸到日常生活,这件事告诉我们对待一件事情,研究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而忌讳片面下结论。这是数学之中蕴涵的辨证的哲学思想。
第二:数学意志和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沿着某一种图案去剪。这实际上就是在前一种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限制条件。实际上这是给学生一种挑战,而解决这个挑战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同时这一创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和动手初中的能力,长此训练,必将得到丰硕的收获。现实生活中的创意就是这样得出的――为了达到某一个有许多限制条件的目的,而让人类不断的去征服,在征服的过程中衍生出种种创新。
【关键词】高中生物 新课标 教学艺术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73
时代不断发展前进,教育的发展就更加不能处于滞后的局面。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大方向,是我国教育近年来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突破的重要原因。新时期,新课标的提出不仅为我们生物教师进一步顺应时展、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也是给我们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本篇文章针对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理解和贯彻的新课标的几点理念浅议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当教育界的专家将中国学生与欧美国家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的时候,通常发现我国的学生在遵守课堂纪律、完成教师要求任务方面比较有优势,但是学习上的自主意识相对较弱、相对缺乏创新能力、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而高中时期已然是学生在身心各个方面都日趋成熟的年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这样才是有益于学生长久发展的。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久而久之,习惯了这种学习状态的学生,即使教师给予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们的表现通常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我们当然不是讲教师什么都不做,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我们只是强调要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任课教师已经讲解过相关的知识之后,学生自己逐渐将其应用于其他的知识中、领悟到举一反三的奥妙。因此,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一点,为我们及时补救以往的教学不足敲响了警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在不断尝试有益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途径,其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包括启发式教学的开展、逐层预留探究作业的方式等等。学生们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逐渐找到了学习好生物知识的诀窍所在,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教师,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上取得了一些进步。总之,学生过分相信教师,相信书本,就会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创新的可能性个能力。当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之后,往往就可以更加迅速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切实享受生物知识带给她们的无限趣味和实用价值。
二、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生物这门课程非常强调实用价值。因此,新课标的教学精神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最关键的就是引导学生们在接受既得知识的同时进行有益于的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坚持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回顾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其弊病是比较明显的,学生们通常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简单地以为在考场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自己就算是学习好生物知识了、生物的学习过程就暂时告一段落了。显而易见,这样的认识是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全面的生物知识的,也是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的。考试只是我们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一张手段,但是并不是我们教授学生生物知识的最终目的。我们教授学生更多的生物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科学,掌握更多有益于改善日后生活的知识本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导学生应用和实践。而且,生物这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无数的科学家和学者们认真观察生活、总结实践经验、大胆猜想和勇于实践的结果。在课堂上,我们在讲解生物知识的时候要更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要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课下在预留作业方面也不能偏重于理论作业的布置,要更多地预留一些实践性明显、或者是理论实际巧妙联系在一起的类型的作业。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谨记新课标的精神,切实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引导学生逐渐发展成为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强的综合人才。
三、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
近年来,著名的意义学习理论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理论认为情感的有效开发是学生学习好一门功课的必备要素。它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启动认知的能动性,还应当将个人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渗透的确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借鉴和思考的。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情感投入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作用。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情感投入与其学习的效率是成正比的。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越多,他们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情感投入越少,学习中获得的乐趣就越少。总之,加深学生对科目的情感投入是高中生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关爱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就会对教师也产生尊重的情感,这也是利于学生建立对生物知识情感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要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以保证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都是完全地投入到生物的学习中来。
四、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素养
曲解课程目标的事实及由此产生的教学困惑
所谓课程目标是某一课程学习完以后,学习者在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中具体化、操作化的表述。与广大一线教师习惯了的教学目标相比,课程目标要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从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呈现。这种三维目标的大革命使得从一维目标的传统中走来的广大教师,对新课标中编程模块课程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存在诸多困难,出现了不少问题,引出了许多困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编程能力说
把编程模块理解成培养程序员的基础课,着重强调编程能力的培养。在长达十六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国信息技术课就是程序设计,就是学习BASIC语言。其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训练和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从这一传统中走来的广大教师很容易有意无意地继续把培养编程能力当成新课标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全部。这种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带来许多困惑。有人质疑:“有必要为了1%的程序员,让99%的人陪着学习他们终生不用的课程吗?”还有人困惑:“现在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有必要人人都自己编写程序么?”在教学实践中,编程能力说表现为讲不完的编程技巧、说不尽的软件产业……其结果是强化了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神秘感、恐惧感,使学生们感到程序设计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这导致编程模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厌学、学难致用。有些教师甚至用“骑虎难下”、“味如嚼蜡”等词汇来形容编程模块的教学。
2.编程工具说
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偏执于让学生掌握一种编程工具,强调编程语言的教学。受1997年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明显带有“计算机工具论”倾向的影响,许多人把“程序设计的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学会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理解成:为了能够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而掌握计算机的编程工具。这种课程目标的理解虽然看起来近于荒唐,但却较为广泛,影响很深。以致在计算机语言的选择上,盲目攀高、求新的现象比较普遍。受其影响,许多教师面对编程模块的三十几个课时不知所措,不知是应该让学生熟悉界面和工具,还是应该让学生学习语句和函数。在编程语言的选择上更是无所适从:选择简单的VB怕学生的开发能力弱,选择JAVA、C++又怕课时不够,更怕学生听不懂。无怪乎有人讲:教了十几年的程序设计,面对新课标的编程模块,突然不会上课了……
3.解决实际问题说
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偏执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把新课标中的“简单问题”演变成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往往超出中学生知识结构和心智模式的限制,算法成为课堂教学中难以逾越的障碍,绝大多数学生听不懂。笔者专门与许多一线教师谈及编程模块的教学,大家一致反映:“现在的学生能力差,很‘简单’的问题无论你怎么讲他就是不明白。”我们应该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学生“都”听不明白的问题,还是简单问题吗?像这样把基础教育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当成高校软件工程课来讲的课,中学生只能听天书了,其结果只能使学生丧失对编程模块的学习兴趣,使编程模块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大难”。
多方位诠释“课程目标”
编程模块的课程目标不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编程能力,而是“使学生进一步去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编程模块的课程目标也不在于使学生通过编程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这里的所谓“简单问题”就是中学生容易理解,或由教师稍加讲解就能全面理解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能力、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以此为手段,实现让学生“去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目的。
编程模块的课程目标更不在于掌握一种编程工具,而是要求学生“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这里“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的“算法”是解决“简单”问题的“简单”算法。所以,新课标要求的“初步使用”与人们普遍追求的“基本掌握”相去甚远。而且“实现算法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编程语言的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而不是课程目标本身。正如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所说:“在基础教育阶段,‘程序设计’课程的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算法与程序设计的认知结构,而不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多少语法知识与编程技巧,进一步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认为要想深刻领会专家的诠释和更加准确地把握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目标的真正内涵,促进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是准备性教学
基础教育具有发展性和未完成性。这就是说基础教育的教学是准备性教学,它的价值取向是受教育者的准备性学习所约束的。无论基础教育教学的准备性是导向继续深造学习,还是导向生活与社会实践,无论以何种具体的价值取向、何种规定的教学内容、何种模式与方法来实施,都不应当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终结性。所以理解该课程目标必须充分注意该课程教学的准备性和非终结性。即该课程不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开发工具,也不是通过具有或接近实用意义的项目的开发执意去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而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的问题”、“简单问题的简单算法”、“简单算法的简单程序”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链条“让学生从中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编程模块的技术基础性
在新课标中编程模块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一个选修模块。这个“技术基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编程模块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继承。与过去程序设计的“工具性教学”相比,淡化了语言与技巧,更注重过程与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编程模块对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其他模块的技术支持性。使学生通过编程、调试、编译、安装、运行的整体实践来领会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如果说计算机是作为一个智能型的工具而存在的,那么,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机交流的过程,“理解”是使用计算机的技术基础。另外编程模块还通过常量、变量、函数、代码等内容直接支持或支撑其他模块,这也是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技术基础性的又一价值取向。
3.编程模块渗透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中学数学新课题 体验 关系研究
一、新课标的过程观是什么?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如: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我采用了“观察实践探索发现”的方式,主要体现“概念形成”的过程和规律的得出过程。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新课标的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二、新课标要让学生体验什么?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我们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及独立性。我们从案例一以及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知学生得到的体验大致如下:
(一)体验师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甚至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并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
(二)体验注重学生个性和愉悦情感的学习过程。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都不同,其思考问题的方法都有独到之处。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
(三)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找到了这些关系就等于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金钥匙。
(四)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
(五)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
(六)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三、新课标的数学教学创新是什么?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四、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本。
特别是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二)努力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只有让学生们把老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他才相信你,他有了烦恼也才会第一个向你倾诉。
(三)要做学生的指引者、帮助者。
教师既要做理论上的指引者,又要做行动上的楷模。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有自然的感染力和激励学生动力,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14-01
自新课标实施以后,我们的各个中学以及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开始积极响应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来适应我们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而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也有些学校的教师做得很好、很出色,赢得了社会各界以及学生们的喜爱。那么,面对新课标,我们究竟该用怎样的思想去指导我们的教学,进而将知识传授的职责尽到实处呢?我想这只每一位教师日思夜想的问题,也是困扰我们每一位教师很久的问题。作为一位多年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的任课教师,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我经过分析总结了一些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此,我想分享给广大的从事高中化学教育的同行们,希望自己的一些见解可以帮助你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从容不迫,也可以教学生获得更高的成就。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透析新课标的理念,切实将新课标的新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指导我们的教学顺利展开
新课标颁布实施以后,相信很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都对其做了深入的分析。教师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其中的一些育人观念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寻找新的适合新课标的教学的策略。如今,我们的中学很多时候都实行集体备课,众多的任课教师在课前通过集体备课对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也是很有帮助的。只是,这种集体备课很大程度上会让部分教师丧失教学的独特性,很多教师的教学开始变得了无生趣,这对教师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们的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后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一个教师的真正特色,进而为教师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新课标的解读,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种集体备课的意识,将我们所有的任课教师集中起来,学习新课标的新理念,一起出谋划策寻求新的教学策略,这对很多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好的方法,也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将新课标与新教材结合起来使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新教材的知识体系系统的传授给学生
新课标的实施也要求教材的改变,因此,国家教育部组织众多高校的教授和学者编写了新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面对新课标的同时也要对新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课标只有和教材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其价值;教材只有在课标的指导下才能凸显其用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说,课标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载体,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结合点,进而把握好整本教材以及教材与课标的联系,为我们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依据。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很容易发现,新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旧教材大同小异,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做的就是将新教材中增加的知识点给学生讲解清楚,对于新出现的知识点要给与一定的重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一个侧重点。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注意新课标的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将新课标的各种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学生的学习时很有益处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教学中将新课标的理念深刻印入脑海。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新旧课标的区别,理清其中的知识要点,将新课标下的新教材诠释完整,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知识轮廓
新课标下必然有新教材,这也是新课标指导下我们的教师必须要面对的。对于新教材,很多教师在刚开始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多余的东西,认为它的作用并不大,与旧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我想提醒广大教师的是,新教材的出现必然有它的价值,我们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要怀着一颗认真的心去对待它,并将其与旧教材进行一个详细的对照,找出其中新增加的知识点,作为重点知识讲解。因为,教材中新出现的知识点肯定会成为今后考试中考察的对象,会多次出现在试卷中。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新教材的新知识点作为我们在教学中的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分析新的知识点可能的出题方向,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指导,这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面对新题型时随机应变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教师在分析了新旧教材之后,还要给学生做一个总结性的讲义,让学生明确其中的区别,以便更好地学习新教材。同时,教师最好给学生整理出系统详细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系统、全面,也可以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动手总结知识体系,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其中语文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课程性质。把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相比之下,语文新课标和魏书生的民主教学理念既有联系,也有对魏书生民主教学理念的发展。
首先,魏书生在旧的教育体制之下,不仅仅以追求应试和升学率为目标,还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学会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实践中学习。同时也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结合,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其次,魏书生民主教学理念的前提是师生平等互助,他力图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关系。而新课标则进一步要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的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动性与个性。新课标在魏书生民主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为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魏书生民主教学理念以育人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改则吸收了这一理念,提出了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具体目标,并在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变革语文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发挥语文教育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之外的育人功能。
魏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他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在教学改革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育人之路――教学民主化。教学民主化这个教育理念从被魏书生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作为“穿西装的现代孔子”,他的教学民主化理念曾风靡全国。即使在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学民主化也依然作为新课标的重点,他的民主教学理念对现代教育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魏书生看似平淡无奇的民主教学理念背后有着直逼教学本质的丰富内涵,与时下的新课改理念和精神非常吻合。可以看出,和当今纷繁复杂、苦涩难懂的教学理论相比,魏书生的民主教学理念更具操作性,对当前的教学更具借鉴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教学中把育人放在重要地位,抓住教育的本质
民主之于课堂不仅仅指向教学技术,也指向学生的心灵世界。换言之,充满民主的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在铸造着学生的人格。这便是语文作为育人工具的功能之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和学生多商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民主的好榜样,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正如魏书生所言,“我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不是新东西,无关紧要。我总想,抓住了育人这一关键,再去教语文,新方法、旧方法,土办法、洋办法,都能改造成好办法。”我们教师要育人于讲课之中,通过讲课来增强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及自我教育意识。
二、师生平等,变革教学沟通形式,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魏书生让学生做教师教课的助手,比如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让一个同学掌握课堂的时间进度,改变了以往什么时候下课教师说了算的坏习惯。他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决策,把“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
教师和学生民主、平等的对话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这便要求我们教师要端正心态,尊重、信任学生,不能随意打骂学生,更不能用语言和行为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准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其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对此模式的反思中,魏书生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更是教育的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只有让学生发挥自主性,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人性化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是尊重人、理解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此,魏书生形象地教育学生说:“人与人的关系,就像大山的回音,你对它喊‘我尊重你!’它的回音也是‘我尊重你!’你说‘我恨你!’对方也必然传来‘我恨你!’”因此作为教师,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合作共赢,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
新世纪以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实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但课程实施过程中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及“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现象依然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新课标已实施几年时间了,然而教学民主的浓厚气氛尚未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观念还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方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9-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高中生物教学需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从而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教学的需要。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建立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而在当今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众多的不足,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转变。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与新版教材脱离
在新课标人教版中,高中生物教材已不再是孤立的整体,各章节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新版教材的开放性、完整性等优势,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补充教学,但不能脱离教材教学,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用效利用新版教材,使高中生物的教学失去了课本的有力支撑。
2.课堂教学的问答环节缺乏引导性
新课标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此外,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教材内容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讨论问题”。但是,目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答环节大部分仅是为解决问题而设,没有深挖问题的本质,仍停留在传统的讲授法中的提问,因而,问答环节很难起到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堂内容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3.师生间、学生间双向互动较少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目的之一,它积极倡导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但是,在现实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比较浅显,不易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与交流,不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此外,在高中生物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小组互动讨论设置得太少,即使设置了因缺乏引导环节效果也不明显,尤其在实验的过程中,往往成了学生的“单打独斗”,团体合作意识不强。
4.实验课课时分配较少
实验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实践验证课本上的知识点,并通过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往往没有重视实验课的作用,课时分配较少,并且往往出现挪用的情况。此外,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还屡屡出现连基本的实验器材都没有的现象,新课改形势下生物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5.教学过程中缺乏德育
新课改其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过程并不仅仅是教书的过程,更是育人的过程。而在当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还只是在传道授业,很少在育人;教师应不仅仅要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求人人成才,且求人人成人。
二、新课改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并针对存在的以上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转变。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哪些教学环节需要改进、哪些环节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多同同行们进行沟通,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此外,还应积极参与师生们的互动,教学相长,多进行角色互换,打破师生间的隔阂。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水平
新课改要求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决定了讲授课程的能力,也关系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掌握及素质的培养。不仅在答疑解惑的环节中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在德育的环节中,更需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在信息时代下,教师不及时补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不利用最新的教学方式,就很难培养具有高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3.优化课时设置,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需不断优化课时设置,生物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因而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真正提高实验课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此外,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断定掌握生物知识的程度。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更加丰富化、环节更加多样,形成一个科学的、可发展的综合评价机制。比如,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实验能力、课堂成绩、小组讨论情况、作业完成质量等环节,这样可以避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局面出现;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互评等,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结论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强调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现有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研究新课标及教材的内容,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完成新课改的任务,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1]何锋明.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改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0(15)
[2]郑文华.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J].新课程(中学版),2010(5)
[3]陶晓东.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