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青少年网络宣传范文

青少年网络宣传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青少年网络宣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青少年网络宣传

第1篇

本报讯 为了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安全用网,9月23日,由团市委主办的2017年xx市网络安全宣传周青少年日主题活动在市财经学校举行,500余名青少年参加了宣传活动。

活动当天,团市委通过组织广大网络文明志愿者表演“共享网络文明 共建网络安全”主题青春快闪,开展“争做青年好网民”签名活动,播放网络安全教育视频、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青少年宣传普及防范网络诈骗、过滤不良网络信息、避免网上支付风险等相关知识,引导广大青少年争当有高度安全意识、有文明网络素养、有守法行为习惯、有必备防护技能的青少年好网民,做维护网络安全的先锋。

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全市各级团组织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广泛开展网络安全主题团(队)课、 “青少年与网络安全”话题讨论、我为网络安全代言、争做青年好网民等网络主题活动,向青少年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网络观,营造了人人重视网络安全、人人参与网络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沉迷网络;网络犯罪

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88-01

一、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界定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

在我国, 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6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以网络为犯罪诱因, 或犯罪地点在网吧, 或犯罪手段与犯罪目的与网络有关联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二)犯罪平均年龄低龄化。据重庆市市中级人民法院统计分析表明, 在22件60人的网络犯罪案件中, 年龄最小的刚满14岁, 最大的不足17岁, 其中14周岁的5人, 占81.3%;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和15周岁到17周岁的各为20人,均占33.3%;

(三)犯罪动机较为简单冲动。在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中,涉案被告人作案动机普遍简单, 多是为了索要几元赌债、言语不和等简单的事情。由于青少年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支付上网和生活费用而采取暴力抢劫的方式。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探析

(一)青少年自身所处心理阶段特点

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期”一般是指从11、12 岁到17、18 岁,在此时,青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青少年的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这是心理成熟前期动荡不定的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心理特点,使得青少年时期成为了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 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家庭不和、打骂子女、放任自流、溺爱放纵、父母行为不良等诸多情况都会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错误导向, 最终成为青少年罪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另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家长的“网络素质”却不见提高, 甚至出现众多“网盲”家长,最终导致犯罪的发生。

(三)学校法制教育的不足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是青少年获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 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 认为开办法制教育只是形势需要, 忽视学生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 忽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消极应付。学校的社会化角色没有很好的完成, 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之路径选择

(一)健全和完善网络保护立法

宏观上, 国家应建立、健全青少年网络保护立法,强化社会责任, 加大对青少年保护和宣传的力度。有关执法行政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 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防范性的法律措施来规范青少年行为、 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微观上, 地方各级政府要针对网络市场和网络管理,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使网络行业有章可循。

(二)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网吧管理应是多个执法部门共同管理, 要经常性地对网络市场进行整顿, 对网络市场进行抽查和检查, 以防范于未然,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网吧的有效管理。各部门在加强对网吧安全隐患管理的同时, 要把落实实名登记制度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对青少年犯罪分子形成心理震慑, 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三)增强青少年的自律能力

应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 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 从源头上遏制青少年由于沉溺网络而引发犯罪案件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 青少年要学会正确、安全、科学的上网,上内容健康的网站,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黄教珍, 张停云.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4.

[2]杨恩国.论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安全研究,2004(1).

[3]肖冬梅.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J]. 辽宁公安司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

[4]刘同舫 .社会学视野中的网络犯罪与综合治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6-01

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就是一个方面。网络有着开放性和虚拟化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辨别力较弱,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正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其有着强烈的猎奇心态和探索欲,自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渴望张扬个性,情绪波动明显,在理想自我和显示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期盼从网络中寻求自我满足。

网络世界角色混乱,人际情感缺失,充斥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很容易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从而衍生人格变异、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青少年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分清虚拟与显示,从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探讨

(一)纠正认识偏差,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及认识还存在诸多盲点,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这种观念十分落后。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将心理健康归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以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依据,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

一方面,应当将广大青少年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真正做到以青少年为主体,在积极提升自己网络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及时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跟踪青少年心理变化和动态,通过启发、引导、转化和辅导等方式,让青少年自主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征文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力度。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开设网上心理测试栏目等,同时可以组织网络创意大赛、动漫人物设计大赛等,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意识。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

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是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当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相关机构,但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应当积极提升重视程度,并配备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人员,做好相关调查工作,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预警制度、干预制度、教育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

(四)加强校园网络规范化及法制化建设

首先,应当明确职责,净化网络环境。以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为根据,成立专门机构,与学工处、宣传处、教务处及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合作,明确各方职责,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并结合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监控网络信息的流入和流出,控制不健康信息和非法信息传播。

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其上网行为。通过加强法制教育的方式来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引导青少年自觉规范上网,保证网络心理健康。

(五)构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一方面,高校应当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结合网络时代青少年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文体活动举办等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潜移默化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社会环境也应当发挥正面教育作用,消解不良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立足于新的教育观,从良好校园环境构建、提升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着手,保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实和应用,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4篇

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

试述青年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的做法和意义

青少年网络被害与网络犯罪心理

当代青年幸福观的时代诉求及培养

论住房政策影响下的青年住房服务工作

西方学者青年政治取向的反叛研究述评

我党建党时期青年者的培养探析

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及其心理探析

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问题研究综述

当代青年婚恋观变化中出现的新问题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青年道德信仰及其引导的若干思考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格分析与矫治

青少年性犯罪动机类型分析与针对性预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学校干预机制研究

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研究

浅谈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中的宣传工作

儿童政治社会化中的理想化研究述评

价值多元时代呼唤青少年德育新路向

家庭教育失误对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影响及对策

父母教养行为对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移情视角下的青少年道德培养探微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与保护

青年价值体系教育与社会思潮的鉴别

青少年家庭道德影响与学校德育抵触现象探析

浅议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

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特点及社区矫正制度的基本要求

试论新形势下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青少年因上网引发的过失和犯罪现象的思考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当代女青年负性生存状态的表现、类型及特点

对大学生自杀所涉法律问题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远离感的成因及对策

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必要性及途径

用世界历史理论解读现代社会的开放性

论社会转型中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法律援助制度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

WTO蓝色条款的未来趋势及我国的相关对策

文化殖民主义背景下的青年使命感建设

新形势下强化中学团组织德育工作的经验

新形势下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措施

关于当代大学生部分心态趋向的探讨

建国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及对策述要

失重的可坛——对学校青少年教育的审视

第5篇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

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随着整个社会的网络普及以及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基层电信企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这些网络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并且,随着移动网络“基站”的建立使得无线信号无死角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普及率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为他们上网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我们选取了地处云南边陲的红河哈尼族彝族州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和河口瑶族自治县的七所学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部分学校的学生和社会青年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并辅之以半结构式访谈。共发放问卷974份,收回有效问卷902份,在这90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459人,占总人数的50.9%,女生443人,占总人数的49.1%。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及部分社会青年,年龄在11-21岁之间。调查的民族也相当广泛,根据收回的问卷统计,除汉族外,瑶族有127人,占总人数的14.1%,哈尼族126人,占总人数的14%,苗族91人,占总人数的10.1%,彝族70人,占总人数的7.8%,傣族49人,占总人数的5.4%,还有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回族、壮族、佤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布依族的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性别比例合理,年龄处于青少年时期,民族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

由于受教育程度所限,青少年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网民的主要力量,通过调查分析,他们的网络行为现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网设备。随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上网设备出现多元化的现象,除了台式电脑之外,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也成为上网的主要工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庭都拥有手机,902名调查者中,只有3名家里没有手机,手机拥有率达到了99.7%,其中,家里拥有三台及以上手机的有679名,占调查总人数的75.3%,715名受访者拥有自己的手机,占总人数的79.3%。家庭配备电脑的有647名,电脑配备率达到了71.7%,其中,拥有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有192名,占电脑拥有者的29.7%,占调查总人数的21.3%。

(二)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来讲,学校老师的宣讲、电视和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780名青少年经常上网,从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占总人数的86.5%,说明网络已经成为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平台和渠道。

(三)以网络信息传播来展示自我。利用QQ、微博、博客、微信开辟自己的天地,QQ空间、QQ相册、博文、微信好友圈等方便地记录着生活的细节,成为青少年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展示自我的主要平台。在调查者中,有742人使用QQ,383人使用微信,317人使用微博。使用QQ的人数明显高于使用微信和微博的人。

(四)上网时间相对固定。上网时间无节制 由于受访者大多都是学生,所以他们的上网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主要集中在假期、周末和课余时间,选择周末上网的有640人,假期上网的有254人,课余时间上网的有193人,遗憾的是,也有5人会逃课上网。在上网时间上,有209人每天都会上网,267人每个星期上网一次,有184人每1-2天上网一次,这三类人占了绝大多数。在每次上网时间上,就显得很无节制,每次上网半小时以内的有158人,小时以间的有253人,这是相对科学合理的上网时间,但上网达到三小时的仍有219人,四小时以上的有171人。

(五)存在着不良的网络行为。网络上的各种诱惑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难抵御的,出于青春期的好奇心,他们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网络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有103人浏览过,有279人在网上使用过攻击性语言,有121人曾经发不过虚假信息,有306人抄袭过网上的文章,有55人参加过或者想参加人肉搜索。

(六)对网络的认识比较全面。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从调查结果看,大家都有这样的认同,在网络的积极影响方面,有511人认为网络可以开拓视野,187人认为可以了解外面的信息,99人认为可以休闲娱乐,33人认为能够促进学习,13人认为能够增加交往,有11人认为可以缓解压力。在网络的消极影响方面,有303人认为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影响判断,370人认为会影响身心健康,126人认为会形成网瘾,50人认为会产生网络孤独症,53人认为会产生网络犯罪,35人认为会影响工作学习。

二、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原因的分析

对于目前的这种网络现状,究其原因,是青少年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主观因素。首先,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期,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强的探知欲和好奇心,而地处云南边疆地区的他们,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外面世界的方式有限,而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的优越性自然就成为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渠道。其次,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对网络上的信息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网络的某些诱惑难以抵抗,因此就会造成一些列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再次,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奋斗期,受到学业和生活的压力,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他们可以利用网络来满足自己感情交往和获得尊重的需要,利用网络的随意发挥性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

(二)客观因素。社会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设施已经大面积覆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购买电脑和手机,而且,很多家庭不但配备有台式电脑,而且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也很常见。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高配置和低成本,拥有手机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手机也就自然成为他们上网的主要工具。家庭方面,由于父母双方的职业大多是农民,而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调查统计显示,80%家长的文化水平时初中和小学,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养家糊口,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上的时间投入较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欠缺,使得大多数的青少年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以上网的方式度过。学校方面,现在的中小学基本都已经开通了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这就为青少年上网奠定了技术基础。网络自身方面,网络确实有其吸引青少年的诸多优势,网络中精良的画面制作满足了青少年的视觉需要。网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更是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对于经常联络朋友的青少年来讲,网络确实要比电话便宜,而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网络留言不用对方在线就可以完成,电子邮件比写信更加快捷和便宜。这些优点,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成为广大网民中的一员。

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青少年已经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网民主体的现实,他们的网络行为已不可避免。那么,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唯有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构建良好的网络素养体系,才是正确出路。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共同努力。

(一)青少年自身网络素养的培养。所谓青少年网络素养,是指青少年借助网络接近、分析、评估、创新信息,以及构建和扩展虚拟社会关系网络的综合能力。作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身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与相邻国家本民族同胞的交流和往来的重任。同时,也要和其他名族进行融合,实现民族大团结。在目前的环境下,网络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就刻不容缓。具体来讲,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应包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接近和使用网络的能力,分析、评估和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对网络使用行为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借助网络发展自我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的能力,利用网络与他人将进行社会互动、共享的能力,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这些网络素养的培养,将会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希望和主力军,通过网络,加强人们对他们的了解,尤其是少数民族里那些神秘文化的了解,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研究,推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投资。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好多少数民族都具有国际性,如哈尼族、彝族、傣族等,他们民族意识相当强烈,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民族意识已经超越了国家意识。因此,培养好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对加强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际交流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二)政府方面。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大都属于民族自治,在政府管理层面上,政府要完善整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服务设施,这是开展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政府要和教育部门、电信企业、IT相关产业部门等和网络素养培养相关部门达成协议,降低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训的成本,减少经济压力。另外,政府要联合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环境,也可以成立专门的青少年网络管理部门,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对有些网络游戏产品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打造青少年专属的网络平台。考虑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建设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网站或者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相对照的网站,这样一则可以全方位宣传国家政策法规、政府相关决定,使他们更方面了解政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他们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网络行业方面。地区性的计算机网络协会等行业组织,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加快针对网络监控软件的开发,针对不同的上网工具,开发相应版本的监控软件,就像现在好多软件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样,有针对电脑的Windows版,适应手机的Android版、和专门针对苹果手机的Iphone版。网吧加强自身管理,切实落实上网实名制制度,严谨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于可以进入网吧的十八岁以上的青少年,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通过网络信息过滤软件、信息分级制度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截断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链条,保护青少年免于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四)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充分发挥家庭培育的作用。具体讲,就是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入手,训练他们如何恰当使用网络。家长要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和孩子保持互动。对于一些不好当面交流的问题,可以利用QQ和孩子进行聊天交心,了解孩子的近况。关注并阅读孩子的QQ空间、博客和微信朋友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回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浏览,不玩暴力性的网络游戏,避免不良网络行为,以自己良好的网络素养给青少年做出榜样。

(五)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在开设了网络基础教育课程之外,还应该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共享价值观,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管理制度和行为的认同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网络道德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我意识,以正确的网络观念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这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青少年网络行为社会控制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其影响是双向的,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扬长避短,未雨绸缪,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来加快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吴彩虹.青少年网络不良行为及其干预措施[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6).

[2] 刘永涛,尚旭光,齐小娟,任丽娟.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培养的途径和方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6).

[3] 薛彦华,黄承芳.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影响的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

[4] 黄鹏进,王学梦.当代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感研究[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

第6篇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the morals quality actuality of hobbledehoy is worrying.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exist seriously, such as the hobbledehoy becomes addicted to surf on the internet all the day; there are so many teen-agers abandoned themselves to the computer games; there are still some young people often browse the unhealthy web; and there are also so many young people do some illegal things through internet. As is known that these problems are exist because of the society and system issues, so we should grasp the advantageous and the disadvantageous conditions during our education, we also should deepen the mor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reform, innovate the method of education;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should cooperates with each other to help the hobbledehoy improves their network morals quality.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道德教育 现状 措施

Key words:hobbledehoy,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 actuality , measure

作者简介:马绪文,男,1985年生,陕西宝鸡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郑波,男,1985年生,四川内江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市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41-02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及原因

网络以其自由、自主、平等、隐蔽的特点,为青少年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会,青少年在其中肆意驰骋,率性而为,彰显了自己的个性。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网络行为和道德现象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第一, 上网成风,聊天成瘾。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现有网民2.98亿人,其中有近八成是青少年,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已接触网络,并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把上网当作最重要甚至是首要的休闲方式。网上冲浪,通宵达旦者,不在少数。以至时下青少年见面互相问候竟以“今天,你上网了吗”代替,其对网络的热情可见一斑。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青少年把它作为交流、学习的工具,本无可厚非,但调查显示,上网的青少年大多数都热衷于聊天和电脑游戏,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查阅有关资料,浏览观看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闻。

第二, 留恋黄站,网络婚恋。青少年的生理普遍达到成熟,性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性观念的影响,正常的性教育滞后,人们谈“性”色变,性对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仍然披着神秘的面纱。这更激起了他们对性的好奇心。另外,近几年,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信号来交流双方感情的网络婚恋愈演愈烈,这种与传统婚恋观完全不同的新观念,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法律问题,理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第三, 网络流氓,黑客偶现。如前所述,某些青少年在网络中不守道德规范,恶语伤人,进行人身攻击,公开他人隐私,无用或虚假信息,乱发垃圾邮件等,被称为网络流氓。另外,某些青少年掌握了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却不用于正途,而是充当网络黑客。

第四, 迷恋网游,不能自拔。迷恋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08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占我国网民总数的62.8%,比2007年增长了3.5个百分点①。其中青少年占大多数,并且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退学或心理障碍乃至治安案件的青少年不计其数。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游戏因其场面制作宏大,画面唯美动人,角色选择丰富,个性随意展现等特点,极大的满足了广大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和对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青少年在网络中表现出的这些道德问题,其原因与他们自身的特点有关,也有外部的因素使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好奇争胜,寻求刺激。青少年处于求知欲最强的时期,对新事物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血气方刚,争强好胜,喜欢挑战自我,特立独行,寻求自我实现。

第二, 缓解压力,寄托感情。现代社会中,青少年承担着巨大的学业、事业压力,并且常常又不能向家人、朋友、同事倾诉,压力逐渐郁积,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网络以其间接、虚拟的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面对面的进行,人们直接面对的是电脑,通过一连串电子符号进行沟通,说者不知听者是谁,听者也不知说者在哪,这就给人一种安全感,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不受约束。

第三, 自律不足,他律滞后。青少年还处于道德品质的发展成熟期,道德意识不够明晰,道德意志不够坚定,道德行为不够稳定,仅仅依靠自律还不能保证其行为的规范性。这样,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就处于自律在一定意义上软弱无力,而他律又相对缺乏的情况之下,人性中恶的一面就表现出来,做出有悖于伦理道德之举,甚至违法犯罪。

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其网络行为又有这么多道德失范现象,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首先,这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并不只是网络虚拟社会的问题,是现实社会问题在网络上的具体体现,并反作用于现实社会。青少年也不是只生活在网络中,他们必须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人。由于现实社会他律的存在,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常常与在虚拟网络中的判若两人。

其次,这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青少年的充分参与无法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具有网络道德问题的青少年多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逐渐疏远,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影响家庭的和谐,造成家庭生活的不幸。

再次,这是促进网络健康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必然要求。网络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难解难分。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也是未来社会的主宰和建设者。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存在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网络道德教育既与传统道德教育有联系,又与之有较大区别。这是由于网络和青少年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造成的,并进而产生了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首先,网络具有开放、自由、隐蔽、平等的特点,其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高效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交流方式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气息,因而其德育对象难以明确划定,德育内容与传统德育有所不同,德育方式也需要与网络的特点相适应。一方面,这有助于我们扩大德育受众面,及时更新德育信息,探索新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使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如果不能适应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德育内容陈旧,方式落后,不仅不能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还会失去网络这块现代社会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

其次,青少年具有纯真、正直、善良、好奇、可塑性强的特点,同时也有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辨别判断能力弱,意志不坚定,道德品质不成熟不稳定的缺点。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起青少年较高的道德品质,使之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成为倡导和践行网络道德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如果网络道德教育没有搞好,会使占网民多数的青少年道德素养放任自流,造成网络上道德思想繁芜庞杂,青少年道德品质良莠不齐,最终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最后,网络社会中一方面有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和违法犯罪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许多网民坚持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存在着一个较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传统的社会舆论对网络道德行为也还有一定的约束力,并且涉世不深青少年还没有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严重的道德问题,受“污染”较轻,这也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的一个有利条件。

三、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措施:

第一, 深化德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形式,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德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并与之产生了极大的反差,要构建和谐网络文化,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质,就必须深化德育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而且,网络道德并不是独立于社会道德体系之外的行为规范,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具体体现。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道德行为也是基于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接受的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尤其是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第二, 主动出击,以网络促德育。网络在现代社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能也无法阻止其日益融入我们的生活,青少年成为网民的主流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网络自身的作用:开展网络技术教育,使青少年更了解网络,更能合理利用网络,形成科学的网络本质观;引导青少年进行健康的网络实践,如建立网页,创建网站等,使之远离网络恶习,共同维护网络的纯洁;建立德育网站,力求形式活泼,贴近青少年心理和实际,占领网上德育阵地。

第三, 社会多方协作,构建网络德育系统工程。应统筹政府、学校、家庭职能,确立全方位的协作机制。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在政策层面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青少年安全健康上网,教育、工商、宣传、文化等政府部门要齐抓共管,相互协助,紧密配合;学校要发挥青少年网络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改革德育课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培养青少年健康、全面的生活情趣,提高教师的网络素质,建设一支懂网络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家庭要发挥在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家长要学习网络知识,要严格控制子女的上网时间,注意其上网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多与子女交流观点和看法,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第四, 建立健全网络规范,加强网络监控。依靠技术手段对网络进行严格监控,研制更高水平的网络屏蔽、过滤系统,加强网络他律。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网络警察队伍,有效打击网络犯罪;从法律上规定网络运营的条件,对从业人员、技术力量、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明确网络日常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网络运营者的义务责任,并规范网民的上网行为;到恰当的时候要制定专门的网络法律文件,使网络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为青少年上网营造有益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潘建红.科技伦理教育:道德教育新观点. [J].精神文明导刊,2008,(11):49

[4]络成瘾的原因及其教育对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12.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省略/index/0E/71/index.htm.

第7篇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参考标准;评价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13-02

网络成瘾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泰州城区小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笔者于2006年12月-2007年5月选取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目标人群进行调查,并采用3种网络成瘾标准对网络成瘾状况进行评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泰州市3个区随机整群各抽取城镇小学2所,共抽取6所小学。对所抽取小学四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调查学生1 952名,回收有效问卷1 947份,其中男生1 026名(52.7%),女生921名(47.3%)。

1.2 方法 2006年12月份开展预调查,确定问卷的条目和适宜条目数。为不影响学校教学,要求问卷在25 min内能完成,发卷、填卷、收卷时间在40 min内。鉴于学生可能隐瞒网络使用情况,问卷最后调查是否如实回答了问卷中涉及上网问题,了解调查对象回答上网方面问题的真实性。

网络成瘾率分别采用Young标准[1]、Beard标准[2]和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CYAND)[3] 3种标准对调查对象进行评判。Young标准由8个项目构成,以是、否作答,有5个回答“是”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考虑到含义较复杂和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小学生,故稍作修改,分别为:(1)一心想着上网;(2)需要上网更长时间才过瘾;(3)多次努力想减少上网时间或不上网,但没成功;(4)试图减少或停止上网时,感到烦躁不安、闷闷不乐,易发脾气;(5)每次上网的时间比计划的要长;(6)现在的学习受到很大影响,成绩下降,或上网是最主要的休闲方式;(7)对家人朋友或其他人说过谎,隐瞒迷恋上网情况;(8)每当遇到困难或烦心事时,就去上网。Beard标准与Young网络成瘾标准条目一致,但要求满足前5项的同时,后3项至少有1项符合。

CYAND标准:前提(必要条件)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修改为“现在的学习受到很大影响,成绩下降,或上网是我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3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1个即判定网络成瘾:(1)总是想着去上网;(2)每当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

1.3 质量控制 调查者在每班首先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内容,要求独立作答,并说明该调查为不记名,不会公开被试的个人资料。另外,问卷中设立6个非单字符答案问题,出现错位或重复录入时可及时纠正。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0.0对数据进行核查,运用χ2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上网情况 被调查的1 947名小学生中,上网的学生有1 537人(78.9%),上网学生接触网络时间中位数为30个月,P5为5个月,P95为87个月。学生上网目的为:查资料1 179人(76.7%)、聊天或交友379人(24.7%)、玩游戏628人(40.9%)、既聊天又玩游戏238人(15.5%)、看电影397人(25.8%)、看动漫503人(32.7%)、下载音乐393人(25.6%)、浏览娱乐新闻233人(15.2%)、浏览时政新闻319人(20.8%)、其他150人(9.8%)。1 931位学生回答了是否如实回答了问卷中涉及个人秘密问题条目,其中35.2%表示如实回答了所有问题,22.2%回答了大部分问题,23.4%回答了小部分问题,19.2%没有如实回答涉及网络使用相关问题。由于存在隐瞒上网真实信息情况,下文中统计的网络成瘾率一概称为报告网络成瘾率,以与真实网络成瘾率区别。

2.2 Young标准报告网络成瘾率 按Young标准评判,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4.9%,其中男生为7.6%,女生为2.0%,男生高于女生(χ2=32.461,P=0.000);家中有计算机的学生成瘾率高于无计算机的学生(χ2=9.964,P=0.002)。见表1。

2.3 Beard标准报告网络成瘾率 Beard标准评判,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8%,其中男生为2.7%,女生为0.8%,男生高于女生(χ2=6.958,P=0.008);家中有计算机学生成瘾率高于无计算机学生(χ2=9.843,P=0.002)。见表2。

2.4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标准统计报告网络成瘾率 按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调查组2005年标准评判,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9.9%,其中男生为14.4%,女生为4.9%,男生高于女生(χ2=49.569,P=0.000);家中有计算机学生成瘾率高于无计算机学生(χ2=17.202,P=0.000)。见表3。

3 讨论

随着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网络已成为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调查显示,泰州城区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上网现象较普遍,达到78.7%,已接近整个江苏省大中学生水平[4]。由于网络存在许多不良信息,有必要关注小学生的上网情况,如不正确引导和管理,一些学生会沉迷于其中,成为网络成瘾者,对学习和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第2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认为,13~16岁是青少年学生上网的重要时期,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学生占到47.5%,在这一时期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引导非常重要[5]。本次调查显示,城区小学四年级上网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中位数是30月,即50%的学生在二年级后开始接触计算机。由于绝大多数计算机上了网,因而引导城镇小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工作从小学二年级时就要开始。应通过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使得青少年学生将互联网作为娱乐工具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应用互联网的其他功能,特别是对学习的辅助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有近20%的学生没有如实回答网络使用相关问题,不到40%的学生报告如实回答,提示调查所得的网络成瘾率比实际的要低。邓艳霞等[6]在湖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现况调查时也意识到这一点,尽管采用匿名调查,但仍有部分学生可能隐瞒真实情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网络成瘾者倾向于隐瞒自己的实际迷恋程度;另一个原因是家长和教师多反对学生上网,使得学生害怕自己有关情况被家长和教师知道而没提供真实信息。提示调查所得成瘾率低于实际成瘾率。

Young标准在国内的许多研究中得到了应用,而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调查组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不能直接拿Young标准来作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的研究依据。因而建立了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标准。相比而言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标准比Young标准宽,Beard标准比Young标准更加严格,3种标准评价获得的报告网络成瘾率比值接近10∶5∶2。调查结果表明,即便按较为严格的Young标准判断,有4.9%的学生报告网络成瘾。提示小学四年级学生中存在网络成瘾现象,特别是家中有计算机的男生更为突出。

4 参考文献

[1]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disorder. Cybersychol Behav,1998,1(3):237-244.

[2] BEARD KW, WOLF EM. 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sychol Behav,2001,4(3):377-383.

[3]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11-23).

[4] 刘辉,方群,孙照平.江苏省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校医,2006,20(4): 346-348.

[5] 中国互联网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2007-07-18).

第8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1-02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手机网民增势良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网民人数的一半以上,网民中10-29岁的人数占比达54.4%,10-39岁占79.7%,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处于高位,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是网民的主力军,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网络环境的冲击日益突出,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迫切性。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青少年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现实,一般来看有如下原因: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缺乏精通网络的专业人才,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动力不足等。

(一)精通网络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才缺乏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要精通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环境,熟悉网络知识及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通讯、微博微信等。然而,目前各个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中,精通相关能力的人不多,思想道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互动性使得教育对象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喜欢主动发挥,自我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关注何种内容完全由他们自已决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时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想道德教师仅仅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微博上,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仍沿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仅仅是单方面的说教,没有新意,灌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可。因此,思想道德工作者应该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

虽然有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但研究仍比较肤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和内容很多。例如,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有很大不同,大多理论研究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这势必影响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其次,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

(四)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奖惩激励机制动力不足

要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我国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包括以下几种人群,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教师,他们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骨干力量。这些群体既要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使一些他们的工作量超负荷、疲于应付。同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缺乏相应考核和有效奖惩机制,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法。有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教育管理部门应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五)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政府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体落实政策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落实不到位、认识不深刻,投入力度不够的现实问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资金的保障,许多学校在此方面存在缺少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不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投入,使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容易使青少年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状态。在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挑战的前提下,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能否做好青少年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取决于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网络技能,要多从网上搜集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资料定期推荐给学生。统计显示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微博用户在2012年达到3.09亿人,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微博这一工具,开设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官方微博,要讲求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在网络上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讨论者、询问者、解答者、整理者、服务者、建设者和联系网络与现实的沟通者。只有建设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才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网络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应把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教师应该了解青少年的思维动态,把握青少年价值观,与青少年平等对话,要充分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占据网络阵地,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言论、思潮要及时批评,纠正错误信息,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各种模糊地带的信息内容和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充分认识网络阵地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思想道德工作者要在网络条件下努力宣传基本理论的教育,寓理于网,寓情于人。

(三)引导青少年注意力、多渠道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注意力是一种固有的稀缺资源,尤其是进入网络环境后。网络中黄、赌、游戏等信息的确更容易吸取他们的注意力,由于未受到正规的教育,他们在网上所接触的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就会侵蚀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家庭学校多年的教育内容在短至一天内就土崩瓦解。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创建一些青少年喜闻乐见、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站,开发多样式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等,让青少年了解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政治性价值观生活化,贴近青少年实际,内化为道德价值观。

(四)形成社会合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网络环境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优化网络环境,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学校,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在网络上以多种形式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最新理论观点、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吸引广大青少年浏览学习,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让他们全面育人过程中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功能,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作为家庭,要为孩子建造良好的网络平台,让青少年在父母的关注下使用网络,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及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绝不进行违反道德规范和违反法律的网络活动。搜索行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对搜索结果进行清理和整顿,减少不安全链接、谣言等信息对青少年网民的影响。

(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

网络环境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学校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网络道德教育应该纳入正规教育轨道,开设相关系列课程。其次,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宣传、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网络环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再次,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培养他们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包括道德自觉与自律、自我教育,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能力,是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资助青年专项课题《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10700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与党建,2010,(8).

[2]刘柳.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第9篇

网络的发展,使之与青少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虚拟世界的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互联网上各种负面问题日益显现。青少年网瘾现象在我国己经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多方关注,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

坚持绿色网络主旋律

中青网从建网之初就致力于对网络环境的净化与青少年发展的研究。

1999年,中青网正式开通后,首先推出了国内第一份完整的《网络安全守则》,就青少年安全上网、健康上网提出了系列具体建议,号召青少年要拒绝不良诱惑,安全健康上网。

2001年,中青网与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推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对青少年文明上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全国少工委、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支持下,中青网于2001年启动了“青少年上网导航工程”,向全国青少年推荐出一批健康向上、怡情益智、丰富多彩的网上站点。

同时,以中青网为平台,以“民族魂”、“血铸中华”为核心的网上思想道德建设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青网落成。

2006年2月,团中央等14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的以服务青少年网络需求,创造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良好网络环境的重要行动。

中青网作为推动和落实“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的官方网络平台,结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大兴网络文明之风”的宣传活动,集中建设了一批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着眼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建设体现时代特点、符合青少年需求和代表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积极建设服务青少年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

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文明办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新时期青少年成长的路标。中青网迅速推出了“‘八荣八耻’将成青少年座右铭”的专题,着重宣传团员青年、共青团组织对“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反响,并通过转载主流媒体的分析评论文章,全面解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随着全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的深入开展,中青网又推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型专题。

启动《网络美德排行榜》的征集与评选。从3月份起,组织策划开通了“青少年网上献辞”专区,网民在此表达自己认可的网络美德。并联合人民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光明网、Tom网、博客网等100家网站共同推出《网络美德排行榜》,通过网络评选和专家确认的方式,评选出100种网络美德和网络礼仪,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美丑观念,率先践行网络文明新礼仪,共同创造知荣明耻的绿色网络空间。

推出“八荣八耻”flash作品征集活动。作品征集活动以是非、善恶、美丑作为鲜明的主题,来展现新世纪中国青少年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青少年道德教育深入发展,走一条旗帜鲜明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新路。

参与2006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网上招募工作,以专题专栏的形式,将弘扬志愿者精神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策划制作“激扬青春”、“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我的眼睛看西部”等专题专栏,以真实的经历、真挚的感情、优美的文字,报道青年志愿者的丰富经历、奉献情怀与志愿者精神,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

多种手段积极引导

中青网从青少年网友的视角出发,针对青少年特点,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充分利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这个平台,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探索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首先是注重网友参与,以身边小事为案例,就道德的养成等问题进行网上探讨。其次从内容建设上,力求贴近青年、贴近实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避免空洞说教,使指导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少年。连日来,中青网组织专、兼职网络评论员队伍,就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以及深刻内涵等主题,组织系列评论员文章,推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列网评,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一些新闻事件与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目前已发表评论文章《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关键靠行动》、《欣闻“八荣八耻”进社区》、《摒弃“以耻为荣”的荣辱观》等。

中青网还积极配合人民网、中国精神文明网等网站,突出报道了“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网上谈”系列活动。

针对青少年网友关心的问题,中青网利用“嘉宾访谈”频道的品牌优势,积极开展网络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题访谈活动,有针对性地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吸引青少年网民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在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中青网以网络为主阵地,重大主题为载体,通过青少年网友认可的活动形式吸引青少年朋友热情参与。如4月1日至6日,中青网联合国内千家中文网站共同发起第五届“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活动主题为“知荣、明耻、奋进”。广大网友在网上向民族英烈敬献鲜花、写感言,表达深情缅怀和无限思念。与此同时,发动亿万网民力量、共建网上民族精神丰碑的“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名――中华英烈生平事迹网络大征集”活动也正式启动。利用互联网征集英烈事迹资料,这在全国还属首次。“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己连续开展了五届,得到各网站和广大网友热烈响应,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参与网站3000多家次,参与网民累计达1.3亿人次,网友献花留言达100多万条、8500余万字,彰显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的强大感召力。网上公祭活动成了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永久性开放式大课堂。

结合网络特点和中青网特定服务对象,发掘创意文化作品资源,形成独家优势。中青网开展了“我身边的荣辱事”大型主题摄影征文大赛。大赛从青少年独特的视角,用对比鲜明的图片、富于青少年特色的话语,以小见大,以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青少年和广大群众的心中。

第10篇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社会工作;个案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出现作为20世纪后期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件,无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不但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极大提升了人类生活质量,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性。但是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在显现,一个具体表现就是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网络成瘾问题对相关青少年的学习、身心健康和社会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频频引发了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和越轨行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来不同的应对策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遵循自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观,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的工作方法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个人、群体摆脱困境,克服困难,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正常化。显然,网络成瘾青少年就是社会功能异常的群体,需要社会工作的服务和支持。本文主要从服务对象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帮助其实现社会功能正常化,而不单单仅是注重其治疗和脱瘾。本文在对一个典型案例追踪的基础上,来介绍个案工作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介入过程。

二、个案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小阳(化名),15岁,温州市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家庭环境良好,父母都是在外地做服装生意,但经常不在家,性格较为内向,平时不怎么和人交流,很聪明,但是学习成绩不好。小阳是奶奶和保姆负责照顾的,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得小阳很早就接触了网络,小学时就有了自己的电脑和iPad,上了初中之后,小阳迷上网络,并且放学后经常和同学们去网吧,出现逃课玩游戏甚至夜不归宿的现象。奶奶和保姆也无计可施,母亲认为小阳不务正业,父亲得知之后更是拳脚一番,但却也没有实质的解决办法。因此小阳和父母亲只要见面就会情绪激动,发生冲突。学校老师也说小阳在学校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学习态度消极。

根据社会工作“人在情景中”的全人观来看,小阳网络成瘾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小阳自身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对服务对象的几次接触和相关人士的资料收集中可知,造成小阳网络成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转折期,自我意识开始凸显,但是由于经验和知识的缺乏,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思维具有片面性,对事物的认知也是有缺陷的。青少年由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使得虚拟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很容易沦陷于这个“多彩”的世界:

社工:网络是怎么吸引你,让你迷恋的?

小阳:其实刚开始只是玩玩,慢慢就发现一天总是想上网,而且网上很多东西自己是不知道的,并且越玩越好玩。自己的成绩也很烂,在学校有时候会被同学瞧不起。但是网上就不用担心别人带有色眼镜看自己,大家都是不知道对方的,可以交到很多朋友,说话什么也是自由自在的,骂人,踢人……总之自己一不开心就会去上网。

同时在交谈中发现,小阳在学校也是不怎么和同学交流,没有什么朋友。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歧视,使得小阳更加不想去表达自己。一不开心就会去上网(不开心包括学习上的苦闷,与同学相处的不愉快,和父母的争吵等)。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最基础的场所,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对小阳情况的了解中可以发现,小阳父母存在着对小阳长时间教育和网络正确引导方面的缺失。在谈话中不难发现,小阳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丧失,对待父母逆反心理也比较严重:

社工:你爱爸爸妈妈么?

小阳:哈哈……爱又能怎么样,他们那么忙,一年之内见不了几次,定期给我钱,希望我好好学习,但是从来都不问问我作业完成情况。而且,我迷上上网之后爸爸妈妈回来频率虽然比以前多了,但是一见面就打我,骂我。我很生气,就又去上网了。

笔者在和服务对象父母亲的对话中得知,其父母亲都是初中毕业就开始打工创业,自己没有实现的大学梦希望小阳可以替他们实现,在外面辛苦的打拼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有限的知识使得小阳父母对网络的认知是片面的,他们盲目地排斥网络,对小阳缺乏正确的引导,只要小阳一接触网络就会打骂小阳,这无疑是增加了小阳上网的频率:

社工:你们是怎么看待网络的?

小阳母亲:网络就是,一碰就有瘾,特别是小孩,你看看那新闻上说的,经常有孩子上网猝死的,我一想到就害怕呀……

小阳父亲:不是我要打小阳,我是为了他好呀,小孩子还可以治治,他天天上网,我害怕最后就没救了,被网络给毁了。

(三)社会因素

朋辈群体和大众传媒也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化,大众传媒负面的宣传和朋辈之间偏差行为的模仿使得发展不成熟的青少年群体更加容易沉溺于网络世界:

社工:怎么学会上网的?

小阳:那还不容易?电视、报纸都铺天盖地地介绍:网络多好、多方便啊,带给大家多少好处啊,还有很多同学在班里炫耀自己是网络高手,你要是不动心才怪。

社工:第一次去网吧是谁带你去的?

小阳:当然是同学了。一开始自己很多游戏都不会玩,都是他们带我,慢慢就什么都会了,越来越过瘾,给自己升级装备和等级……

三、介入过程

在对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做出明确的定位,确定自己的服务目标,了解服务对象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建立互相信任的专业关系,设计服务方案,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小阳逐步实现网络脱瘾,增强自身能力,协助小阳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

(一)初步接触与建立专业关系

以平等、接纳、保密的原则,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建立专业关系。可以从服务对象感兴趣的网络作为切入点,逐步取得服务对象的认可和信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做出初步的评估。本案例中,小阳起先对笔者是极其排斥的,刚开始几次是直接拒绝见笔者的,但是笔者通过书信的形式,通过QQ进行了沟通,并以小阳喜欢的游戏作为突破口,初步建立关系。在之后的会谈中,笔者也始终是中立的态度,不批判。慢慢和小阳建立起信任,使得小阳愿意表达和诉说。

(二)收集资料与问题评估

在与小阳建立专业关系之后,笔者通过和小阳会谈直接搜集服务对象第一手资料,通过和学校老师以及小阳父母的沟通间接搜集小阳家庭和学校的基本情况资料,并对社会环境做出一个全面的分析。对小阳的问题做出评估,并最终确定其问题和需要。小阳的主要问题和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对网络的认知偏差,不清楚网络只是生活的工具,生活中还有很多别的乐趣和活动;

2.对家庭缺乏归属感,对父母看法也比较冷漠;

3.学习障碍,初一有一段时间小阳学习是很认真的,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可能是学习方法有问题;

4.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认为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歧视;

5.父母亲关爱的缺乏、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对网络正确认知的需求。

(三)确定目标和制定工作方案

在对小阳的基本情况和问题了解之后,笔者结合自己机构可以联系到的资源以及自己的能力和服务对象一起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和工作方案:

1.工作目标:

(1)根据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对网络的相应知识进行介绍,并下载学习和益智的APP,让服务对象知道网络其他作用;

(2)在征得服务对象同意的前提下,协助制定改变计划,比如业余生活计划、学习计划、上网时间控制计划等,并且在家长的配合下,监督实施。尤其是上网时间表,尽量从以前每天四小时逐渐减少。设计丰富的业余计划和合理的学习计划;

(3)提供课业辅导,提升服务对象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其在课堂发言,逐步建立自信;

(4)鼓励服务对象一周给父母写一封信,讲出自己的感受和所见所闻;

(5)在协商的基础上鼓励父母参加机构组织的家庭教育工作坊,改变教育模式。

2.工作方案:

(1)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还是一种心理障碍,因此,首先需要为其提供心理辅导,通过策划一些情景模拟演练活动,沙盘等游戏,了解其心理状态并进行一些深层次的交流。

(2)提供学习辅导

协助小阳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小阳成绩一直不好实质上归咎于学习方法不当,尤其是缺乏父母的引导,并且很少与同学进行学习上的交流。

(3)提供人际交往辅导

由于自身性格内向,加上成绩一般,使得小阳与同学和同伴的交往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心理上也存在自卑感,平时交往的也是一些游戏伙伴。据此,笔者与小阳所在的学校取得联系,尝试运用团体工作的方法,鼓励小阳加入了一些学校的社团组织,比如书画社、街舞社、足球俱乐部等等,鼓励小阳一直参加下去。

(4)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休闲娱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也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并提供给青少年一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避免他们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除了鼓励小阳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的各种活动以外,笔者还亲自和其一起进行一些业余活动,比如爬山、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去书店购书等等。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逐渐占据业余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相应地,小阳上网的时间得到了一定的减少,显然,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间接地减少了。

(5)积极协调各种可利用的资源

通过改变家庭、学校、社区的环境,为小阳的生活带来改变。笔者和小阳的父母进行一周一次的沟通和反馈,其父母参加机构组织的家庭教育工作小组;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与社区有关机构(居委会)和人士(居委会主任)取得联系,通过耐心的讲解,督促他们为青少年的成长树立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尤其是需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和监督,严控未成年人随意上网。

(四)结案与评估

在对小阳两个月,十二次的个案辅导之后,小阳的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学习主动性加强,成绩有所提升,每周上网时间不超过五小时,开始主动和人沟通和交流,父母对其关心增进,教育方式有了改变。服务目标基本完成,服务最终结案。但是结案并不是意味着完全终止了服务,在结案之后,笔者和小阳及其家长沟通商讨跟进事宜,确定一周一次家访,一月一次电话回访,确定服务对象保持改善和进步。

四、总结与反思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结合小阳的案例,笔者有以下的总结和反思:

1.社工应该充分运用“全人观”,即人在情境中,不要简单的将服务对象的问题归结于其自身,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其行为和思想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改变环境来促进服务对象的改变;

2.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接纳自己的服务对象和他的想法,不要评判而要积极寻求理解;

3.制定的计划要有针对性,可行性,而且计划也应该根据服务对象的变化修改或完善;

4.对于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的个案追踪是非常有必要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家访或者电话回访,不要让问题反弹。

总体来说,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结合小组和社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介入的效果是明显的,不仅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了网络成瘾问题,恢复了其社会功能,同时也对其长期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发展有很大的促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地避免了教育、心理咨询等传统方式的局限。概言之,个案工作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介入是一种有效而且可行的方法。(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 隋玉杰主编,杨静副主编.个案工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刘树娟,张智君.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J].应用心理学,2007(2).

第11篇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环境 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22-01

1.未成年人网络依赖形成的多因素分析――青少年为什么沉迷于网络

1.1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冲突

生理心理学认为青春期往往指12岁至20岁左右长达10年左右的生命阶段。是从幼童向成熟个体过渡的阶段,也是人格心理与行为模式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阶段中,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体内的激素、心境、思维方式、朋友、家庭关系以及情感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心理成熟往往滞后于生理成熟。处在“第二断乳期”的孩子,从父母依赖走向独立?还是转向网络依赖?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1.2网络依赖的心理需求

1.2.1追求奇异变化。

1.2.2释放心理压力的需求。

1.2.3自我实现象征心理的需求。

1.2.4交往与归属感心理的需求。

1.2.5性的身心需求。

1.3网络依赖与家庭教育

从目前治疗网络依赖的孩子中进行调查,我们发现网络依赖的青少年中,有将近80%的孩子都与家庭教养模式有关。

其一,许多网络依赖的孩子都是生长在缺少父母的关爱的单亲家庭当中,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关爱,因此就会在网络中寻求自己在生活中缺失的爱和归宿感。

其二,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达不到要求就一味地指责孩子,也常常会使孩子由于压力过大而丧失自信,而网络轻松自由的环境容易使这类孩子沉溺其中。

其三,有些家庭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而在玩网络游戏时,孩子往往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变成了威震八方的英雄人物,因而使得他们不但在游戏中找到了自己的自信和尊严,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些都是导致青少年容易陷入其中的原因所在。

其四,溺爱型的家庭,由于过多的保护,盲目的赞同,使孩子形成蛮不讲理、过度自我和攻击心理,所以根本不受家长管制,因此一旦玩上网络游戏,家长也无法控制住他们上网的行为。

2.网络依赖导致的心身危害

2.1心理封闭,现实人际交往淡漠。

2.2价值判断模糊,“零度情感”泛化。

2.3情绪反应机能失调,心理空虚感加剧。

2.4信息交流途径单一,创造性思维贫乏。

2.5人格失衡,心理疾病产生。

2.6病理症状并发,身体健康受损。

3.策略以及干预措施

3.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3.1.1正确引导孩子上网,作为网络时代的孩子,家长一味禁止其上网不是最好的办法,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告诉青少年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进行指导和适当控制,使其有防范意识,使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学会鉴别,学会选择。

3.1.2当发现孩子有逃学、深夜不归或上网不文明、不规范时,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发现孩子第一次实质性错误的时候,一定要严肃批评、教育,甚至可以给些惩罚,惩罚的力度应大于他在网上获得的程度,使孩子有一种犯错误得不偿失的感觉。

3.1.3了解孩子的心理,做孩子的朋友,这一点我觉得是最关键的。当今的中国家庭,在家里一切父母说了算,孩子只能照做,至于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似乎一概不在乎。许多孩子由此在家里感到孤独、压抑,于是便通过在外面结交朋友、上网等方式来排遣自己的寂寞。

3.2加强和完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所不能比的。过去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今天,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教育的优势,结合新时代特点注入新的内涵,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其一,加强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在网上大多并不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为准则,而是以快乐为原则。要想制止他们不去做什么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唯有对青少年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不致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里迷失方向,才是治本的方法。

其二,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咨询应注重青少年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冲突和心理问题。帮助青少年认识到自身的心理特点,培养其健康的人格。此外,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注意在青少年中加强网络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使青少年自觉地调整上网行为。

其三,通过开展网上、网下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对网络的适应能力。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组建心理教育网站,通过寓教于乐的网上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吸引力来影响青少年,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3.3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孩子上健康网

学校应该联合网络文化管理机构坚决打击、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网站,同时,呼吁政府部门要加强技术研究,依靠技术手段,适时监测、监控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并对网上信息垃圾及时清理、净化。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科学上网,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第12篇

【关键词】无锡市青少年;网络应用;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35-04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中,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近几年出现了“网络世代”(NetGeneration)、“数字原住民”(DigitalNative)、“G世代”(Google Generation)等词汇,用来形容那些出生在互联网诞生之后,对于信息技术非常熟悉,同时又十分依赖于这些新技术的年轻人。在我国,青少年网民(指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体网民人数的比例的46.3%;其中,12-18岁之间的网民最为集中,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比例达到近五成。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行为以及互联网本身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文化载体和社会交往媒介对青少年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已成为多学科共同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 相关研究综述

网络与青少年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早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刚刚出现之时,就有学者敏锐地意识到网络将会对青少年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美国在线”与Roper Starch调查公司合作从1998年开始通过电话对美国网络用户进行追踪调查,在1999年还专门针对9-17岁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的上网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交流是青少年最喜欢的网上活动;在9-11岁的孩子中,网络游戏最受欢迎;对于网络的作用,有44%的青少年认为网络增加了他们对事物的兴趣,39%的人说网络增进了朋友间的友谊,39%的人说网络提高了其写作和语言水平,33%的人说网络帮助他们在学校表现得更好。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者在2001年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日记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加州一所公立学校261名中学生(7年纪和10年级)的网络应用活动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者发现:有90%的青少年回家后会经常上网,其中有40%-65%的中学生几乎每天回家后都上网;有59%的7年级学生拥有2年的网龄;男女生之间在上网时间和网上活动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交流(尤其是借助于即时通讯的交流)是中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且多任务同时工作是青少年网上行为的主要特性之一;另外,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5%的学生(大部分是男生)存在较为严重的网络游戏行为。

就国内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曾连续公布了《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和《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第一个报告显示:有76.6%的青少年家里有电脑;上过网的青少年占37.7%;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在学校上网的占10.8%;青少年用户大都通过向同伴或父母亲戚学习或依靠书籍自学来获得互联网知识的,只有不到17%的用户依靠课程和老师;约40%左右的青少年用户几乎不常使用电子邮件;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三个主要功能为:打游戏、聊天和电子邮件。2003年的数据表明,七个城市青少年的平均上网比例为63.3%(比2000年的37.7%有很大提高),但各城市间差异显著;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用户比例最高,为78.6%。家庭是否拥有上网资源与上网吧呈负相关,即家庭拥有上网资源的青少年,越不经常使用网吧;青少年不采用互联网的原因中,“家里没有电脑”的比例为44.2%,其次是“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上网”(22.1%),“家长不让我上网”被列为第三位原因(18.8%);青少年选择互联网,比例最高的是“满流的需要”(65%),其次是满足学校学习功课的需要(50%)、满足有人做伴的需要(45%)和满足摆脱孤独的需要(41%)、满足娱乐的需要(40%)。

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者对上海市七所中学612名中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表明:41%的中学生家里配备了电脑:中学生最主要的上网地点是学校,有19%选择了“家里”(学生的家庭上网条件并不理想,而蓬勃发展的校园网建设为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的机会);浏览网页、下载资料和收发电子邮件是中学生最频繁实施的网上行为;只有45%的中学生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资料,有13%的学生不使用搜索引擎,7%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搜索引擎。

2006年北京大学研究者对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网络文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北京中小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调查者平均家庭计算机拥有率已达到83.1%,其中82.5%的计算机能够上网,北京中小学生的家庭计算机拥有率及联网率远远超过国内平均水平,甚至已达到美国2003年的平均水平;北京中小学生去网吧的情况并不像有些媒体所宣传的那样严重,对于在家庭里拥有上机和上网条件的北京中小学生来说,网吧对于其吸引力并不大;学生们在家里使用计算机时,居前三位的最常做事情分别是:查资料、听音乐和玩游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自2008年开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1年4月的《2010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中国的青少年网民(年龄在25岁以下)已占据了整体网民的半壁江山(46.3%),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60.1%。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显著增加(86.5%),在学校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也有所增加,达到42.9%。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小幅下降,为48.1%;另外,中小学生网民网络应用的娱乐化特点比较突出(中学生网民网络游戏使用率为76.4%);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表现得更为活跃,有62%的青少年网民使用社交网站,74.1%的青少年网民使用博客;青少年网民对搜索引擎有较强的使用需求,使用率达84.7%(中学生为85.6%)。

江苏作为经济和教育大省,同时也是互联网发达地区,一直就非常重视青少年的网络应用问题。自2008年开始,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江苏省互联网行业管理服务中心、江苏省互联网协会联合组织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以及《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的编撰工作。2008年的首次调查显示江苏青少年学生属于高互联网普及人群,但互联网依赖性并不高,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高度渗透到江苏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之中;2010年度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省7—18岁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达95%,是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群体;半数青少年在10岁之前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青少年群体接触互联网正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江苏省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总体状况良好,大部分青少年能合36理安排上网时间,每周上网总时长主要是以3小时以内和3-10小时为主。但仍有部分青少年未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有3.2%的青少年每周上网总时长在30小时以上,有33.2%的青少年经常玩网络游戏,有8.5%的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时长在3小时以上。

二 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1)以无锡市的中学生为对象,研究青少年群体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2)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男生和女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无锡市初二(14-15岁)和高二(16-17岁)的青少年群体,研究者以方便抽样与分层抽样结合的方式,选取了无锡市2所初中、2所高中进行调查,其中一所为重点学校,另一所为普通学校,每个学校抽取2-3个班级不等,其中包括重点班和平行班。问卷发放时间为2011年3月,研究者到班级当成方法、填写,并当场回收,共收到有效问卷405份。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含网络)应用的总体状况、网络学习现状和网络娱乐与网络交往现状。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下:

(1)初二学生占56.3%,高二学生占43.7%。

(2)男生为55.1%,女生为44.9%。

(3)重点中学学生占56.3%,普通中学学生为43.7%。

(4)互联网的普及率己达到100%。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青少年网络应用的基本情况

(1)电脑拥有率及网络接入率

1)94.3%的中学生家里至少拥有1台电脑,有20.7%的学生家里有三台及以上的电脑。

2)87.7%的同学在家里有上网的条件(与CNNIC2011年的青少年数据86.5%相近);虽然50.6%的同学表示所在学校也可以上网,但在学校上网的比例只有9.1%(远远低于全国青少年42.9%的比例),去网吧上网的频率很低(4%)。与北京青少年的研究结果相似,中学生去网吧的情况并不严重。

3)青少年主要通过台式电脑(77.1%)、笔记本电脑(53.6%)和手机(39.3%)三大方式接入网络,还有个别同学拥有itouch、ipad、psp等可以连接网络的电子产品。大部分同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上网,由此可见被调查青少年的网络接入条件已十分完善和便利。

(2)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间

从调查所在学期的上网情况来看,有30%的同学会经常上网(包含每天上网),有14.1%的同学极少上网;青少年每周的上网时间并不长,90%的学生每周上网不超过15个小时,63.2%的学生每周上网小于5个小时,平均每天不到1小时;但有4.7%的青少年每周的上网时间会超过25小时(其中有2.7%会超过35小时),存在上网过度的现象(与江苏省2010年的相关数据一致)。

(3)青少年网络活动

搜索引擎(71.2%,略低于全国青少年85.6%的数据)和社交网站(69.3)是青少年访问最多的网站,音乐网站(57%)和游戏类网站次之(49.4%),教育、学习类网站为21%;青少年上网经常从事的三项活动为信息搜索/查询信息、收听/下载音乐和看视频,如表1所示。

(4)青少对自身信息技术(包括网络使用)能力的自我评价

总体而言,有65%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信息技术能力处于中等及偏上水平,有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高手,还有8.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多数学生对于word、excel、ppt等office基本操作都比较熟练,但中学生自认为最熟练的是网络搜索技能;青少年最熟悉的几大网络新事物分别为是SNS(例如开心网、人人网),视频分享网站(例如优酷、土豆),Wiki(例如百度百科),淘宝,微博以及web2.0,而对于和学习相关的一些网络新事物都相对不熟,例如脑图软件、m-learning、e-learning等等。

(5)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和影响

在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方面,有26.6%的青少年比较消极(有3.2%会拒绝信息技术);关于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方面,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包括网络)对于学校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8.2%认为非常有帮助),但有23.4%的同学认为没有什么帮助,另有11.3%认为说不清;信息技术(包括网络)对学习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扩大知识面(84.7%)、开阔视野(81.3%)、提供学习辅导材料(67.3%)和解决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65.4%)。

(6)对信息技术课程及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满意度

有20.3%的中学生对学校开始的信息技术课程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并且认为所在学校有54.3%的教师的信息技术处于中等偏下和很差的水平。

2 性别与青少年网络应用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性别与青少年每周上网时间、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几个方面都显著相关。

(1)性别与每周上网时间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女生的上网时间比男生要少。

(2)性别与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女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比男生要消极。

(3)性别与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也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即女生对自身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要低于男生;就具体的信息技术技能而言,男女生在视频编辑、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维护技能方面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男生的技能要高于女生。

此外,在性别和网络活动的关系方面,性别与搜索/查询信息、网络学习、玩游戏及网络社区活动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除网络游戏外,女生在网络搜索/查询信息、网络学习和网络社区活动的频率上都有高于男生。

3 年级与青少年网络应用

(1)高中生和初中生在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初中生明显优于高中生)、第一次上网时间(初中生明显早于高中生)及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满意度更高)方面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但在信息技术技能水平的自我评价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初中生的整体评价甚至比高中生要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高。

(2)在具体的网络活动方面,年级因素和看新闻、收发电子邮件、网络社区活动三方面在0.01水平显著相关,高二学生的活动频率都远远高于初二学生。

4 学校性质与青少年网络应用

(1)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重点中学学生家里拥有更多的电脑,家里能够上网的比率更高,第一次上网的时间更早(P

(2)在具体的网络活动方面,两类学校的学生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重点中学学生在信息搜索/查询(P

四 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

(1)无锡市青少年的网络接入条件和设备都已具备且非常便捷,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开的重要部分,但青少年网络应用的娱乐、社交特点较为突出,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社交方面应用较广,可见互联网的娱乐性是目前吸引他们使用网络的重要动力之一。

(2)无锡市青少年(尤其是女生)对于搜索引擎的使用需求非常高,与全国青少年互联网应用的特性相一致,可见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另外,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男女生及初高中生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群体特征:男生更喜欢网络游戏,而女生更趋向于从事网络搜索/查询信息、网络学习和网络社区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在看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网络社区活动方面会表现得更活跃。而且,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学生在网络应用行为特征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普通中学学生更多地将网络用于游戏和聊天,而重点中学学生则更趋向于用网络来进行信息搜索/查询、网络学习和收发电子邮件,这种网络应用行为的差异是否是导致学习差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第13篇

吴方泽“用爱心和科学帮助孩子戒除网瘾”巡回演讲办公室宣传组组长

陶宏开:不能怪孩子,应该怪教育

《青年时代》:有人说听了您的演讲能把有网瘾的孩子拉回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陶宏开: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沉迷在网络里,往往说要把孩子拉回来。其实,我最不同意“拉”这个字,你把他“拉回来”,不久他又会掉进去。我们应该通过素质教育的方法,用理性的心理沟通,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理智地感受到什么是人生的目的与价值。我也不愿意把网瘾说成是心理问题,我更愿意把他当成是一个认识问题、习惯问题,这样更加容易和孩子沟通。

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就像种花一样,我给它阳光、给它浇水,它会健康成长,但是换个环境,没有阳光,没有护理,花就会枯萎。我现在在全国到处走,就是想把科学的理念与大家沟通。为做好这个工作必须先找到正确的方法。

《青年时代》:国内以百万计的青少年上网成瘾,是不是他们接触网络的必然代价?

陶宏开:国内上网成瘾的孩子这么多,绝对不能怪孩子,这应该怪教育。人们对电脑和网络没有正确的认知,很多孩子,甚至家长都误以为电脑只是一个先进的玩具,70%的人将电脑当作玩具用,其中还包括一些成人也是如此。

我接到过很多家长给我的电话、加急电报、特快专递,去年10月开始,我收到了大量孩子的来信,一开始我以为是网瘾问题,结果有很多孩子说的并不是网瘾,而是说他们的痛苦,有的无法和父母沟通,有的无法和同学沟通,有的无法处理学习压力,有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心。我和他们素不相识,他们却找我倾诉,中国的孩子太需要被了解了。

有位母亲给孩子写了一封信,说从今天起,自己就是儿子最真挚的朋友了。结果儿子看见信就跑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孩子从心里感觉到这个人是自己的朋友,那这个人才能被孩子当作朋友而接受,而这位母亲的做法,含有一种恩赐的意味,孩子当然不会把她当作朋友。

孩子渴望得到的是平等的交流,要帮助孩子戒除网瘾,一定要得到父母的配合,我本身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自己就应该保持一个开朗的情绪,要常常微笑。

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根本,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到这个根本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青年时代》:很多人都说您是戒除网瘾的专家。

陶宏开:很多人叫我网瘾专家,其实我不是,我真正搞,也最想搞的是道德重建,网络问题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多,传统文化得不到孩子认同,游戏制造商为了获利而毒害了大面积的孩子和家庭,网吧置法律于不顾通宵营业,接待未成年人,这些都需要进行道德重建。

《青年时代》: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迷上了网络?

陶宏开:有一位网瘾少年和人谈及屈原及其作品时,这个孩子的评价是无聊。怎么会无聊?这位诗人这么伟大,在古代的名人中,只有他,人民每年都要用节日来悼念。孩子不再认同传统文化。2002年我回国,看见中国文化不健康因素太多了,电视上放的要不就是“某某格格”,一个演员尖叫着跑来跑去;要不就是武侠片,打呀杀呀;一些主持人穿着暴露。还有的媒体上,大肆宣传歌星、影星的桃色绯闻,球场改成商场,这对孩子的健康有影响吗?当然,还有家庭、学校、社会的不良影响。看看中国孩子周围,的确没有什么快乐的东西去玩,孩子们自然就跑到虚幻的网络空间里去了。

《青年时代》:借鉴类似自愿戒毒和强制戒毒的方法来戒除网瘾有效吗?

陶宏开:有一个省曾经组织过一批成瘾者,将他们集中起来与外界脱离联系一段时间,希望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他们戒除网瘾,最终结果我不知道,但是我不同意这种“关起来”的方法,孩子的问题是在社会上养成的,必须要到社会上解决,我们应该帮助更多的孩子戒除网瘾,教会他们做人、做学问、做事业。

《青年时代》:你怎样看待网络游戏?

陶宏开:有人说,网络游戏害了青少年,就该禁止网络游戏,那么刀能杀人,是不是就禁止用刀呢?这个提法根本站不住脚。钱,是好的,关键看你怎么得到,怎么使用它。游戏也一样,本身并没有罪,关键是什么游戏,是不是健康益智的游戏。

《青年时代》:你怎样看待网络游戏生产商?

陶宏开:我曾与一些网络游戏生产商面谈。我对生产商说,你们见过岳王庙的塑像吗?我和网络生产商并没有仇,我呼吁禁止不健康的游戏,是爱护他们,历史是无情的,他们生产引进的游戏毒害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孩子,他们不能背上历史的骂名啊!网游致富几人笑,孩童迷途万众伤。

《青年时代》:你认为家长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

陶宏开:爱你的孩子,不是你说出来的,而是让他感受的。孩子们都有上进的心,家长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和孩子的沟通,让孩子从小懂得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孩子就像一盆花,不能浇了水就说声“拜拜”,不管了,这样是不行的。

《青年时代》:你最希望做的事是什么?

陶宏开:我到各地,就希望做两件事,一件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让家长提高意识,防止更多的孩子成瘾。第二就是培训志愿者。

吴方泽:各地都束手无策

《青年时代》:您和陶教授一行在哪些城市就网瘾问题做过巡回演讲?

吴方泽:我们到大庆、吉林、长春、广州、昆明、长沙、西安等地做过演讲,陶教授的演讲都得到了当地家长的积极响应。

《青年时代》:在这些城市里,青少年上网成瘾是不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吴方泽:以前我没有料到这个问题这么普遍。陶教授当初看见媒体上报道一个母亲为了将沉溺网络游戏的儿子拉回来而求助舆论,他当即和这对母子见了面。经过他的帮助,挽救了这对母子。后来越来越多的父母找到陶宏开:教授寻求帮助,陶教授才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曾经有人对全国青少年上网问题进行过抽样调查,这个调查以3000人为对象,得出的结论是,网络成瘾的大概占了10%至20%,从中国人口来看,这个数据因为基数很大,算出来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国外的一份调查显示,在苏格兰,网络成瘾的比例只有6%。在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就没有这么严重。所以,网络成瘾,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青年时代》:哪些城市相对更严重一些?

吴方泽:这个现在还没有结论,不过从陶教授接电话的记录来看,河南、安徽、北京等地的求助电话最多,但是这也并不能说这些地方网络成瘾现象最严重。这是一个新的现象,全国各地对此都束手无策。

《青年时代》: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呢?

吴方泽:吉林省今年6月开始将实行“零时关网”的做法,到0点,通过技术手段,关掉各个网吧的IP,以此制止网吧通宵营业,虽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措施,但这也是为一种补救手段。不过这种手段对黑网吧仍然没有办法。

《青年时代》:您认为什么措施能有效杜绝这些黑网吧呢?

吴方泽:基层必须动员起来,发动社区、居委会等组织配合主管部门执法,进行持久的监督,对黑网吧发现一个举报一个,铲除一个,黑网吧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青年时代》:全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注进程如何?

吴方泽: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先关注的是媒体,逐渐各级组织和政府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今年,团中央维权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和华中师大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用爱心和科学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活动,包括巡回演讲、组织夏令营、冬令营、建立心理矫正中心等等项目。前不久团中央、新闻出版署和中央精神文明办还联合举办了“健康上网,拒绝沉迷,挽救未成年人网络成瘾”行动。

《青年时代》:在巡回演讲中,除了陶教授以外,还有什么专家?

吴方泽:目前还没有,网瘾问题是科技进步发展到互联网阶段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在心理学领域,案例上没有什么积累,没有相关的理论,没有相关的著述,现在就缺乏理论的总结与建构。

第14篇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网络的应用,为当今人类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变。网络已经对世界的几乎每个角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青少年的生活与成长,均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图书馆面对网络时代的新特征,如何探索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校园文化特征

文化载体的现代化趋势。校园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校园文化设施正在逐步现代化,青少年校园文化的特征也逐渐凸显出来。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当代青少年更多地被多媒体、因特网所包围。随着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校园文化的载体逐步转移到网络上来。

应该说,作为载体,网络技术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是青少年交流、学习、发展自身潜能的物质手段和基础。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负面影响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世俗文化”、“大众文化”甚至“泡沫文化”充斥着青少年的视听感官,网络使青少年产生了文化失衡现象,人文精神和道德感变得逐渐稀薄。

校园文化的网络化趋势。青少年置身其中的校园文化,对其心智的发展成熟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封闭校园文化活动已经被打破,青少年能够借助网络,开展各种各样的、开放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活动的丰富性打下了基础。

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青少年网上娱乐的时间增加,导致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的次数明显减少,进而群体观念变差,个人自由观念增强。网络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主体意识造成混乱,消除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不利于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青少年置身于校园中,有着特色鲜明的文化和精神,而随着网络的应用逐步深入,多元化的文化与思想在校园里融会、碰撞、吸纳、淘汰,网络使信息的传递变得迅速,同时也从社会上带来了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特征的非主流文化,校园中传统的探索真理的创新意识难以占绝对主导地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变化和偏差,如崇尚自由、崇拜金钱等。在网络中“只有公民,没有统治者;只有交流,没有灌输者或检查者。那是一块谁也无法控制的自由意识的伊甸园”。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中,他们往往难以拒绝这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进而导致思想、价值观和文化发展的偏离,以至于发展为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

图书馆在青少年网络文化教育中的优势

资源优势。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方面拥有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为实现正确引导青少年文化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书馆的海量资源,有利于青少年充实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专长。图书馆被誉为“知识之海洋”、“大学之心脏”,为青少年广泛涉猎、拓展知识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其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网络文化中所蕴涵的一些负面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建设也趋于完善。据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的60万个网络之中,活跃着超过600个图书馆,以及超过400个学术文献数据库,这些平台所提供的海量资源,都是青少年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来源。可以说,图书馆作为一个平台,其信息资源在为青少年提供知识服务的同时,也使图书馆拥有吸引学生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其在青少年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技术优势。图书馆的各类专业人才,能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优势,引导青少年去寻找其所需的信息资源,并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检索到自身所需的知识内容。图书馆拥有先进的资源存储技术和资源检索技术,也拥有极快的需求响应速度。在这样的技术优势之下,能够协助青少年在最短的时间里寻找最实用的信息资源。此外,还能够允许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动态地定制信息系统;允许用户提交自己的检索策略,满足其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需求;用户向图书馆信息系统提交一项提问后,查询检索的响应时间和质量也能得到充分的保证。随着数字资源的日益庞大,用户越来越需要一种对相关数字资源进行整合的机制,来协助自己在内容交叉重复、知识关联度低的信息海洋中异蔽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异构性,构建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查询。而图书馆则拥有这样的技术与平台,能够充分为青少年的信息需求服务,从而更有利于在青少年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中发挥巨大作用。

设施优势。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进行网络文化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图书馆已经建设了完备的网络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青少年可以在其中进行网络信息的检索。这些完善、齐备的设施使得图书馆能够在青少年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关键的良性作用。在这些设施等的支持下,青少年可以通过对图书馆蕴藏的大量的高品位的文化知识精品的浏览,培养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文化的熏陶,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图书馆在青少年网络文化中的引导和教育策略

做好新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应该在高校新生入学伊始,就利用图书馆平台在网络文化的认知层面进行引导。图书馆可以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机会,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网络文化传播的实际特点,在教学中对新生进行培训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对于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信息的获取方式能够初步了解。同时,抓住机会在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入学伊始就对网络的价值、意义、优势和弊端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知,在网络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进行培养,还应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理念,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所以,单一的文献检索和软件使用的教育模式亟待拓展,在新环境下,图书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的多元化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模式。在此种模式下,不但注重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还要采取更加科学的教育方式,引入网络工具,使网络在其中发挥正面的、健康的作用,进而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培养学生熟练获取信息的能力。进入信息时代,每个公民都应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同时,又要有足够的能力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梳理出需要的内容,并摒弃信息的负面影响。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形成健康网络文化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熟练获取信息的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第四媒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大学生的信息来源首选也是网络,获取所需信息是大学生上网的首要目的。所以,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才能在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从网络中汲取到正面的资源,进而形成全校学生有意识的主动的网络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图书馆应该配置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专业服务人员,开设相关的网络信息检索课程,使高校学生能够对网络检索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为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打下基础。

进行网络文化宣传和网络心理辅导。图书馆是高校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和检索、服务中心,信息在广义上属于一种精神资源,图书馆的工作目的是为大学生的知识需求服务。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属性日益海量化,由此所带来的传播者的目的性和主观倾向性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的心智和思想正处于完善期,网络的流行已经完全改写了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方式,也使大学生的视野和交流方式与传统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割裂。因此,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文化宣传和网络心理辅导,才能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思维方式保持积极和乐观的状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在课堂之外出现最频繁的地方,因此,图书馆应该积极把握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知识讲座和网络素养教育。也可以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开设一些网络心理健康辅导站,使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找到正确的网络使用方向。

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馆员队伍是高校图书馆实施网络文化教育的主要基础,是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保障。只有提高馆员素质,才能保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进而在完成图书馆基本工作的基础上,为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进行构建和导航。具体的培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继续教育、专业培训、馆际业务交流、在职培训等方式。通过培训提高图书馆员的网络知识储备,增强他们的理论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并形成完善的信息知识结构,从而使他们能够胜任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构建需求。只有拓宽知识面,深入了解网络文化的内涵和教育方式,才能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并具备及时处理应对问题的能力。

结语

网络应用已经深入到高校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娱乐等方式都受到了网络的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之下,高校图书馆应该不断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利用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基金项目:天津市文化艺术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B08031)

第15篇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多种因素中,忽视心理引导,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当,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是造成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直接原因,也是目前预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运用,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价值导向以及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隐蔽性,在改变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网上文化侵略、网上黄色流、网上黑色信息、网上暴力文化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搜狐社区联合的“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调查结果给出了答案,近半数调查对象接触过黄色网站。另有数据表明,中国目前上网的人数已超过6.49亿,网民群体以青少年为主,青少年每天平均上网时长为5.3小时,其中每天上网时长为8小时及以上的占37%,青少年上网的目的多为“好奇心,虚拟聊天、娱乐刺激”。

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当作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防范网络,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

1.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重要法律,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护。要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增强青少年人的法制观念,营造全社会依法保护青少年的良好氛围,唤起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民法、婚姻法、义务教育法、刑法、继承法等许多法律体系中,都有关于未成年人的条款,这些条款也是两部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和实施紧密衔接起来,充分发挥这些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还有赖于青少年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青少年政策尚不完善,必须尽快促进青少年立法,尤其是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审判、处理的立法,以建立青少年法律体系为目标,以逐个建立单项性青少年法规为抓手,加快青少年立法进程,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创造健全的法制环境。

2.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作用,坚持综合治理与社区防范相结合。公安机关对发生的青少年各类刑事案件要快侦快破,并依法予以惩处。综治机构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打黄扫非斗争,对学校周边和社会娱乐场所按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强化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坚决打击制造、销售和经营各种危害未长年人身心健康商品的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远离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电话信息台等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和服务网,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要加强校园网、青少年网站建设,宣传普及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开展创建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活动,从正面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以技术手段控制未成年人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设立网站安全规则,加强立法进程,规范网络行为。

社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管理、控制、组织等职能,把辖区内的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等方面力量调动起来,共同参与,群防群治。积极培育社区文化,广泛开展社区广场文化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优化社区人文环境;社区应及时将活动情况反馈给家长和学校,成为沟通家长、学校与青少年之间关系的纽带。

3.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要强化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位学习、效仿者,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境界,检点自我言行,既重言教更重身教,合理确定对子女的期望值,了解父母有关的权利、义务及子女失教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正确处理婚姻、家庭、事业与子女的关系,营造一个健康、高雅、文明、温馨的家庭环境,要加强家庭正面教育引导。在物质层面上关心子女,但更重要的是对子女健康人格及道德习惯的培养。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教育,双向互动,形成合力,发挥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要重视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加强《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聘用专业教师,实施正规化、系统化的法制教育。

4.坚持权益保护与自我保护相结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坚持社会保护与自我保护并举。实践证明,教育青少年学会自我保护,防范侵害,是做好预防青少年保护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国际上开展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关键性环节。预防法第五章专门规定了“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家庭、学校、共青团组织和社会有关方面要把提高青少年的自我防范意识、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摆在预防工作的重要位置,向广大青少年普及自护知识,教会他们自救互救,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教育青少年认识社会,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侵害,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