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数字短片;认识原则;媒介特性;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45―03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短片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我国的数字短片作为一种新媒介文化逐渐被关注,大量数字短片被生产出来,通过网络传播,影响很大。由于是新兴的媒介,关于数字短片的界定一直没有确定的范畴,所涵盖的范围甚广,对数字短片进行清晰的认识与界定显得很有必要。通过了解发现,数字短片的主体以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为主,他们既是数字短片的主要接受者也是数字短片主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传播与传达的信息质量好坏取决于主体的媒介素养。文章探析数字短片的内涵及根据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条原则,深入认识数字短片,并根据其主体特点总结数字短片对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一“数字短片”内涵界定

数字短片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在媒介大量扩张的时代成为新媒体重要内容。数字短片在年轻创作者的手中很快形成消解意义、边界模糊、适应现代社会碎片化生存的特点。数字短片也是影视工作者为了称谓一批特定的电影电视作品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它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事实上,在所有与影像有关的词典中都没有“数字短片”这一词条,只有《电影词汇》对短片有这样的定义“正式文件只提出了长片(1600米以上)和标准规制短于1599米的短片两种概念。在实践中,分为短于30分种的短片、短于4分种的超短片(不足100米)和在30分种到1小时之间的中长片(900米到1600米)等类别。”[1]关于数字短片,业内也有学者在文章中做了相关界定:

“数字短片是遵循一定的创作方式和审美特点,运用数字化创作手段所创作的具备单独流通信息的包括多种动态影像表现形式的影视作品。”

“数字短片是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短片,它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包括了很多动态影像的表现形式,如DV直拍的短片、实物动画、三维动画、平面动画、Flas等艺术形式。”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如台州学院单仁慰学者从数字短片的制作、播放平台和市场化渠道角度,认为“数字短片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借助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多种播放媒介盛行起来,在短时间内播放的数字影视内容。”[2]数字短片包括影视短剧、艺术短片、网络短片、MV、专题片、广告短片、手机短片等。

笔者根据前人对数字短片的界定,结合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民众对数字短片的认识,认为数字短片应兼具如下内涵:

第一,从创作到传播均采用数字化手段;第二,经由一定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第三,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并具有一定主题表现;第四,声画兼具的动态影像。

数字短片因为其制作和传播形式不同,有很多类型,不同学者之所以对数字短片界定各异,源自于各自从不同层面对数字短片进行界定。在此,笔者从题材、制作方式、传播载体三个层面分别列举当前数字短片类型。

根据题材表现不同,数字短片类型可分为:影视短剧、艺术短片、MV、专题片、广告短片、宣传短片等。

按所选制作手段的不同,数字短片在类型上又可分为:DV短片、实物动画、三维动画、平面动画、flash短片等艺术形式。

从传播载体角度也可将数字短片类型分为网络短片、电视短片和移动数字短片(包括手机、mp4、公交移动电视)等。

二 数字短片特性分析

1 媒介认识原则角度分析数字短片

为了更深入了解作为新型媒介的数字短片的媒介特性,根据威尔伯•L•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条媒介认识原则[3],下表列出数字短片和传统媒体代表广播、报纸的比较。

(1)从刺激感官角度

媒介符号的通道通常包括听觉、视觉或是其他,数字短片和电影、电视一样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刺激感官,而传统媒体广播、报纸刺激感官的通道均只有一种,分别为听觉、视觉。

(2)从各种媒体接受反馈的渠道和速度不同角度

数字短片接受反馈的渠道和速度明显要多与广播和报纸的反馈渠道和速度。无论是网络上的数字短片或者是手机数字短片,都能获得在线的评论或者及时的反馈。

(3)不同媒介对传播活动可控性不同角度

在大众传播中,总体而言网络环境下的数字短片也和报刊一样可控性要强于广播和电视。对于数字短片和报纸,可以灵活控制续,而广播和电视可控性差,只能被动接受。

(4)不同媒介使用不同的讯息代码

从讯息代码角度区分不同的媒介,数字短片的讯息代码主要以声音图像等形式出现,比以文字或者语言形式出现的传播媒介直观、形象。从讯息代码看,数字短片和电影电视类似。

(5)不同媒介的信息增值能力不同

媒介的信息增值能力,即有不同的信息覆盖和信息分享能力。数字短片和广播、报纸相比,不但能够被许多人分享,而且视听媒介还可以为文盲提供一定的便利。

(6)不同媒介保存信息的能力不同角度

广播传播转瞬即逝,而印刷媒介在保存信息方面占有优势,数字短片如果处理得当也具有较强的保存信息的能力,如可以以数字光盘的形式保存或者存储于电脑硬盘,但和报纸相比,数字短片保存信息能力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7)不同媒介克服弃取的力量不同

不同媒介克服弃取力量不同,即不同媒介的传授双方管理紧密度不同。例如,我们可以打断阅读报纸的活动,一定情况下可以打断正在观看的数字短片,打断正在收听的广播的活动却要费劲的多。

(8)满足专门需要的能力不同

大众传播媒介在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方面迅速而且有效,但在满足特殊、专门的需要方面较差,尤其是视听媒介。

2 冷、热媒体角度分析数字短片

根据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分类,媒介有冷、热之分,通过这样的区分,他强调了运用媒介的重要性。热媒介是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某个器官的媒介,清晰度是指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充分、完善的程度。根据他的分类,数字短片可看作是热媒介,他们没有留下很多空白让受众去补充和完成,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因此,热媒介需要受者参与其中的参与其中的程度低。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且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如补充、联想等,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属于冷媒介,数字短片不属于其中。

三 数字短片主体情况分析

数字短片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独有的媒介特性。由于拍摄数字短片需要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目前数字短片制作者主要以青年群体为主。对国内最大的数字短片网站,三杯水DV文化网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发现,DV创作以青年为主,其中创作者主要为大学生,即便是民间DV其内容也是大多以大学生活为主线[4],或者创作者是已经毕业的大学生。

另外,从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短片大赛的举办到各大高校电影协会的成立,投入到数字短片创作中的青年学生逐年递增。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网站了解到,“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暨数字短片创作学术研讨会”2007年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三届,参赛作品数几乎呈倍数增长。

虽然这只是一个省级的比赛,吸引的是省内一些高校大学生,以及部分省外高校学生参加,但还是能够看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数字短片的创作中来。数字短片的主体为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既是数字短片内容的主要接受者,也是数字短片的主要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传播和传递内容的优劣、积极与否取决于主体的媒介素养,因此,数字短片的特性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

四 数字短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1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教育学生了解熟悉大众传播资源的内容,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掌握运用传媒的基本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传媒事务和传媒生活,建立与传媒合理互动的关系。我国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4]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首开《媒介素养》专业课。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已经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陆晔教授指出:“相对于欧美和港台地区由民间组织、教育研究机构、公共媒介、政府组织等共同推动的社会运动,目前中国内地所开展的有关媒介教育的尝试,其社会影响力和效果都还十分有限。”[5]因此,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关注任重而道远。

2 数字短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数字短片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所特有的媒介特性,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自由的拍摄手法等都对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启示颇多。

(1)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媒介教育的体验性

媒介素养是人的实际素质和能力,单纯依靠理论说教和道德教化很难提高,一定要结合实际展开教学,强化学生对媒介运用的切身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远远不及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有效。[6]制作数字短片的过程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良好途径,因为制作数字短片涉及到视频、音频等媒体技术的操作和使用,以及内容正确和积极与否的判断。大学生制作数字短片也可帮助其大致了解新闻媒体的工作性质,帮助其确立理性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数字短片的制作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媒介教育的体验性。

(2)鼓励数字短片创作,强调媒介教育的多元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创造性和想象力,对媒介发展中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一部数字短片的制作,不仅涉及到技术的运用,声音的感知,也包括剧本的创作,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创造力,若能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与长处不仅可以创作出符合审美的优秀作品,也有助于开发各自的优势智能。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及媒体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得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平台,尤其对于青年而言,这是展示自我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生是自我表现欲望较强的人群,数字短片的出现,再加上数字短片的非专业性和制作成本的低廉,使得它被众多有思想的大学生所青睐,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诠释这个世界,表现自我感知的魅力,从而帮助大学生找到自我。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发挥媒介教育的探究性

目前多数学校媒介教育的师资来源于新闻类或教育技术专业,师资的紧缺必然会影响课程开始情况。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可以定期聘请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通过选修课、竞赛、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媒体参观、媒体见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营造积极的氛围,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当然,在媒介教育中数字短片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对于网络上流行的数字短片了解颇多,若能借由数字短片自身的力量,不仅能够引起兴趣,更因为这些数字短片主要由青年制作,容易引起共鸣。若内容不健康或者思想倾向不正确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大学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学的设计以及物质保障、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数字短片对其的启示只是冰山一角,无论是对数字短片的深入研究还是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都值得相关人员长期关注。

参考文献

[1] (法)玛丽-特雷莎•茹尔诺,曹轶译.电影词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5-126.

[2] 单仁慰.多媒体时代下的数字短片――从制作、播放平台和市场化看数字短片[J].电影评介,2008,14:75-76.

[3] 董璐编著.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5-118.

[4] 任儆.在大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4):26-29.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1数字媒介素养的内涵

数字媒介就是存储、传输、接收数字媒体内容的设备,数字媒介素养是指在各类数字媒介环境下,对数字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以及科学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2010年美国阿斯彭研究所联合奈特基金会共同《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定义数字媒介素养为全面参与媒介发达、信息化社会必需的综合能力,包括应用、分析与评价、创造、反映、行动五个方面的能力。

2当代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高校学生的数字媒介素养现状展开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使用的数字媒介种类,接触数字媒介信息的方式与使用情况,使用数字媒介的目的、对数字媒介的依赖程度,对数字媒介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1)使用种类

大学生使用的数字媒介有手机、电脑、电视、电子报刊、数字图书馆、广播等,其中手机使用率最高100%,其次是电脑使用率96.5%,然后是电视使用率34.1%

(2)接触方式

大学生接触数字媒介的主要方式有公众微信平台、微信、QQ、微视频、支付宝、淘宝、网络在线学习资源、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中微信、QQ使用率最高,达100%,其次是淘宝、支付宝使用率达75.3%,百度搜索引擎使用率达89.3%,微博相对使用率较低3.1%。

(3)使用目的

大学生使用数字媒介的主要目的有娱乐、交友、购物、了解朋友动态、浏览网络资讯、学习、表达个的观点等,其中出于娱乐目的的学生最高达92.1%,网络购物的学生也达75.3%,交友、了解朋友动态的占84.5%,而基于学习需求使用数字媒介的学生只有30.2%,可见,绝大部分学生使用数字媒介的目的是休闲娱乐、丰富课余生活。

(4)依赖程度

非常严重,尤其是高职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平均达14小时/天,走在校园随处可见“低头族”,也就是说除了睡觉,他们的手机基本不离手。

(5)数字媒介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大学生对数字媒介素养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不理想,其中对数字媒介基础知识,如各类数字媒介的发展历程了解的只有4.3%、对数字信息的采编与方式了解的只有5.3%,常用工具软件(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情况相对较好50.2%,图片处理软件、网页编辑软件掌握情况不理想不到6%。

2.2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1)数字媒介知识有待加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数字媒介知识整体有待加强。数字媒介知识是大学生正确运用数字媒介的基础,不熟悉数字信息的建构过程,影响学生对某些网络现象的理解和对数字信息内容的鉴别。调查发现,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只有《计算机应用》,主要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而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像处理、视频编辑与处理、信息化办公软件、微信、QQ、专业检索工具等数字媒体的编辑与处理软件的使用情况很不理想,数字技术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影响学生对数字内容的传递、创建与运用效果。

(2)使用数字媒介的目的以休闲娱乐为主

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提升完善自我,成为社会正确舆论的倡导者、执行者和有用人才,因此运用数字媒介的主要目的应是获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调查发现大学生平均上网时间远超成年人,但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如网络游戏、网络视频、聊天、交友等,运用网络学习的时间不到其上网时间的十分之一,数字媒介不但没有帮助其学习,反而影响其学习,这是目前学生运用数字媒介素养最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监督与引导。

(3)信息检索与提炼能力有待提高

数字时代如何在海量的数字资源中利用恰当的方法,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将信息合理分类、管理并提炼出自己需要的资源,这是当代大学生必备技能之一。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亟须培养,普遍只会用百度、Google大众搜索引擎,基本不会用知网、万方学术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学院的电子图书基本不阅读,专业论坛以基本不上,不会通过专业检索工具和学术数据库查阅专业学习资源。另外,检索信息的关键词表达方式不专业、不精准,导致难以检索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更别说通过查阅到资源后精准的提炼出自己想要的资源,而且大学部学生在进行信息检索时常常会偏离初衷,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最终上网的时间都花在休闲娱乐上,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甚至误入歧途。

(4)数字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网络时代数字资源丰富了,但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而且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大家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验不足导致对网络问题的认知不全,对问题的思考停留在表面,缺乏对信息真伪性的探究,缺少理性与批判性思维。大学生作为数字媒介的使用生力军,如果缺少对一些数字资源和网络舆论批判性的态度和思维,导致不能有效地解读数字信息,辨清其中所暗含的某些因素,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信息和舆论牵制。大学生良好的数字媒介道德意识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也是营造健康数字媒介氛围的重要条件,所以应强化大学生的数字媒介道德观念的教育与引导,提升其数字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

3培养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策略

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全面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例如美国2010年制定了《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推动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该计划建议从学校教育、社区数字媒介素养培养建设、数字媒介培养的学习资源、家长和利益相关者组织参与数字媒介素养培养活动等四个方面建设全面覆盖的数字媒介素养培养体系。我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正在兴起阶段,培养体系还待完善,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计划,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大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入手开展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加强大学生数字媒介使用情况的监督与指导,使大学生在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引下,做一个高素质的数字媒介资源的使用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1)学校层面,加强教育,培养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

高校应将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好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平台,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具体的实施方面:首先,搭建好数字媒介运用与传播的硬件平台,其次,建设MOOC、微课等数字媒介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培养大学生的数字媒介知识与技能,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数字媒介来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要理性思考,不要盲目跟风。课程开设方面可以专门开设《数字媒介素养》公共课,也可以把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公共必修课,就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开展媒体教学。比如,2018年的“长春疫苗事件”“空姐滴滴遇害案”“夏大女研究生亲日辱华事件”等网络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讨论,进行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媒体的基本知识、产业属性,理解媒体的作用,培养数字媒介思维能力,避免被虚假的信息所误导,学会利用数字媒介工具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再创造、再传播。

(2)社会层面,多方联动,建设数字媒介素养培养的环境

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应仅局限于校园的教育环境,应发挥政府部门与社会的作用,为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搭建有利平台。首先,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自上而下的观念认知与普及,推进社会不同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例如,公益讲座、媒体知识竞赛,媒体制作技能竞赛等。其次,加强技术监管,保障各媒介监管法规的执行。控制数字媒介平台上散播谣言、违法销售等不良行为。再次,作为主要传播作用的公众传媒应立足责任本位,减少对社会阴暗面的过分渲染和对偏激行为的报道,用进步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引领学生、引领大众,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数字媒介环境。

(3)个人层面,自我教育,自主提升数字媒介素养

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能仅靠教师教育,更主要是学生要自主培养。第一在数字媒介素养知识与技能提升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及学校学习资源,主动学习,提升数字信息的使用、创建与传播技能。第二在数字信息获取方面,首先要鉴别信息来源是否真实、合法,不要盲目跟从被人利用,其次在表达个人观点时要谨言慎行,理性表达个人观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三在使用情况自我约束方面,在使用数字媒介获取资源过程中,要重视行为与目标的契合度,如在检索信息时,所浏览的信息是否为了完成检索目的,不要让自己陷入浏览无关信息的漩涡当中。同时,审视自己的使用行为,思考使用行为对自己有何帮助,分析其中的利与弊,养成健康使用数字媒介的习惯。

第3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创新能力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present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gital library work,the outstanding role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was explored.

Key wordsdigital library;information literacy;innovative abitity

良好的信息素养能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需求,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数字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学习与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数字图书馆正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导读的摇篮。

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其简单的定义来自于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2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1]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大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工作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信息素养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大量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才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尚需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犯罪”、“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等方面的了解不够全面。

大学生自主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资源比较陌生,对于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不会使用大学生,不能准确、全面、快速的查找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信息。二是大学生利用信息盲从无目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许多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地阅读书刊。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面对大量信息,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造成盲目借阅的局面。三是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大学生为满足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某项活动而去选材、收集材料,应付了事。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本身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首先是信息意识不强。大部分学生往往只盯在教科书上,普遍以阅览专业期刊作为关注学科动态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方式,而对于从“专业年鉴”、“专利文献”中了解和专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的比例较低,而这些文献资料往往是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最有价值部分。其次是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学生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分为2种,一种是检索语言的局限,不懂得复杂的检索语言,无法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另一种是英语语言障碍,无法读懂网上的主流语言,对最前沿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取。

3数字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3.1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已从传统的图书馆发展为现代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日益广泛的应用,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图书馆绝不是图书馆的数字化,它已大大地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和范畴,呈现出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服务网络化、方式个性化、资源共享化等特征。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信息类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电子出版物、网络数据库和网上资源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字图书馆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基于数字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2]

在当今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是信息的集散地,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堂和实践基地,在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数字图书馆的平台上,开展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2.1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除了大量的纸质文献,还包括电子文献、各类数据库等。数字图书馆也有别于传统图书馆的实体,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也不再仅局限于本馆馆藏,而是扩大到整个互联网上,如国内外的许多著名数据库,EBSCO、SpringerLink、CNKI学术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大大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图书馆拥有国内外文献和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成果信息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使图书馆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提高的物质基础。

3.2.2数字图书馆的技术优势。建设数字图书馆需要有多种专业提供技术支撑,比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高校数字图书馆普遍加强了自动化管理、网络化服务的建设。在数字图书馆中,拥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采用了大型的文献集成管理系统,基于互联网建立了馆藏书目数据库、馆藏信息资源网、联机查询数据库等。借助于各类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地获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先进的网络设备、方便的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技术的有力保证。

3.2.3数字图书馆的人才优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的各种专业技术支撑,都是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来提供的。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不仅有图书资料专业方面的技术人员,还包括一批熟悉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管理等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各种专业技术的相互融通,工作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数字图书馆所具有良好的用户教育传统,这就为开展基于数字图书馆的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储备了人才队伍,同时也拥有了人才优势。

3.2.4数字图书馆的环境优势[3]。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信息知识传授、信息技能训练的课堂教育,同时也是信息观念树立、信息意识培养、信息道德强化的养成教育,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来深化。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无疑是这种养成教育的有效依托。数字图书馆拥有其他部门难以比拟的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图书馆有开架借阅的书库和阅览室,有可供检索和查阅信息的电子阅览室,有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图书馆网站,这一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数字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4]

高校数字图书馆应该根据自己所具有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以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数字图书馆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1加强教育引导,增强信息意识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高校图书馆的使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首先在于能否在校园搞好信息宣传。高校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的条件,如:校园网和多种媒体宣传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图书馆应利用图书馆网站、宣传栏、讲座和文献检索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信息意识深入人心。

4.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丰富的高质量的馆藏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图书馆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来选购学术价值较高的、检索系统成熟的网络数据库。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相结合,针对学校重点专业学科建设,收集具有学校专业特点的教学参考文献,自建一些特色数据库弥补现有数据库的不足。按学科、专业和一定的专题或根据读者的要求搜索和重组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网络优势建设高质量的图书馆门户网站等。

4.3建设专业资源导航系统,方便学生利用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着分散无序现象。大学生对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在查找信息时,有时候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的环境下,建设专业资源导航系统是很必要的,它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图书信息,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利用和加工一些信息。所以,建设专业资源导航系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数字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方面。

4.4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创新人才[3]

数字图书馆在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活动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开设“文献检索课”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信息素养相关教育系列的讲座,如电子期刊、图书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与文献传递;外语能力培训;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讲座等。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现代化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检索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从而促进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5结语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图书馆是人才成长的基地。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教育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6参考文献

[1] 何艳群.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与高校图书馆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31-32.

[2] 曹晓英,韩海涛.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2):83-86.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人文素养;教育平台

新媒体具有高实效、大容量、多功能、可互动、跨文化、数字化、虚拟化、传播空间开放的传播特性;新媒体作为工具可以进行基于搜索、下载、阅读等方面的信息整合,可以营造氛围,可以交流感情,可以全时、实时传播多样化内容,可以进行舆论监督。新媒体是现时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有效实现的最新载体,它以其先进的电脑、网络技术,多样化的传播手段,高效的传播力度以及影响广度,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拓展平台、创新载体、丰富信息、提高效率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新媒体拓展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平台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人文素养教育在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宣传和传播的物质环境发生了釜底抽薪的置换,新媒体构筑的虚拟空间应运而生。这一空间的出现,延伸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场景,拓展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平台。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里,交往者的性别、相貌、年龄等私人信息不会显现,交往者甚至可以将自己设计成自己理想的角色,由此创设的这种虚拟环境和角色进一步缩短了人们之间交往的心理距离,使人可以敞开心扉地畅所欲言。借助这种虚拟的情景,教育者可以通过变换身份来结交众多学生朋友,彼此交流。在这里,大学生朋友可以抛开一切的心理负担,可以毫无顾忌地宣泄心中的烦恼、苦闷和迷惘。师生之间通过建立飞信群、QQ群、MSN群,通过网友的形式交往。有时,一些不宜当面表达的内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交流,这就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真正实现了平等交流。在这样一种轻松的环境里,很容易使许多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新的人文素养教育平台为新的人文素养教育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可能性,在这样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平台中,让人文素养教育有了一种焕然的新气象。此外,微博作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学习、交流时政热点的一种新兴形式,备受广大青年学生青睐。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借助博客、微博等个性化新媒体沟通工具走进学生的思想世界,扮演着普通网民、聆听者、讨论者、询问者、解答者、整理者、服务者、建设者、沟通者各种角色,搭建了人文素养传播的新桥梁,增强了新媒体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从而实现向大学生传递人文素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的目标。

二、新媒体创新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载体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新媒体物质形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及其所依托的互联网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新媒体的应用形式层出不穷,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载体。在以往的人文素养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主要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基本来自于教师、教科书和教室,也就是赫尔巴特所谓的“三中心”主导着整个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授———受”式,教育手段的过于单一使得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降,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个人博客、微博、论坛、即时通讯软件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动态提供了物质载体,通过博客、微博即时追踪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针对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利用各种媒体发表相关信息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释疑解惑,推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同时,人文素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将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各种媒体发表,吸引大学生的点击,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养成提供间接渠道。另外,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信息表现形式生动地表达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如精品课程网站、学校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在使得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途径增加的基础上,内容更丰富,共享性更高,效率更快。总而言之,新媒体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新平台,是对传统的说教的人文素养教育方式的有利补充,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从传统的师生“面对面”转换到现在的“键对键”,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了人文素养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信息

新媒体背景下,新媒体载体的应用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构筑了一个信息海量的信息资源库,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源,还包含视频及影音材料,丰富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信息资源。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固有信息的补充和连接丰富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中,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借助于新媒体这一信息传播载体,将主流意识形态相关信息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输入到新媒体所构筑的信息传递平台中,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得以高度传播和利用,进而实现了信息共享,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纯文本形式的束缚而使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信息内容更为丰富。二是对动态信息的更新实现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资源量的增加。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即时交互性的特点,可以使大学生及时获得各种与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的信息。新媒体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使得最新的理论成果、研究前沿信息等相关资料便于大学生自主获取和学习,满足个性化需求,推进人文素养教育基本理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和影响度,促进大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理念的认同。三是新媒体构筑的“虚拟空间”中积聚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既有文本、图形,也有釆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图像、电影等,多种信息综合的表现形式,通过各种手法不同角度表现同一形态内容,使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形态原理、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借助极高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将人文素养教育的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渗透,增强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认同感。

四、结语

新型媒体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媒体信息携带的正向能量,消除负向能量。

参考文献:

[1]陈慧羲.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4.

第5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育中单纯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高校必须转向培养大学生获取、选择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如何使信息素养教育取得实效,使大学生真正符合时代要求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

1.1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随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不断深入,关于信息素养的含义也一直在发展之中。尽管各种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具体来讲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即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内涵中最具体的内容,最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是衡量信息素养高低的直接标准。

1.2信息素养教育

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先后颁发一系列文件,体现了国家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主要为在高校教育中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相对于国外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国内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且尚未形成教育观。

满足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即满足培养人的寻找、组织、评价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基本条件有三个:1、信息素养理论知识的教育;2、信息素养技能实践教育;3、信息素养研究环境。

二、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素质教育的基地,不仅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而且具备先进的检索设备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最主要的是具备一批具有高素质信息素养,熟悉信息语言的信息管理人员。高校图书馆满足了信息素养教育在理论、实践和环境方面的需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主要是读者入馆教育、纸质图书资源的借还、馆藏文献介绍等,工作内容仅限于本馆的纸质文献资源。在新环境下,针对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有传统的图书用户教育、还包括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观念等各方面的教育。在网络环境和数字资源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图书馆工作除了传统工作内容外,还要引入现代化信息素养教育手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文献检索与利用》列为公共必修课,由高校图书馆检索人员进行专业授课,奠定理论基础。高校图书馆应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积极讨论,密切协作,共同探讨设置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将文献检索课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使学生能够对文献检索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此外高校图书馆还不定期进行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竞答;或者开展查书寻址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检索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查找。

第二,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开展网上信息导航,满足自主性的信息素养提升所需的实践条件。在图书馆网站上进行好书和新书推荐,使得读者能够快速便捷获知最新的图书资源。将图书馆资源以OPAC方式向读者进行推荐,图书馆每个楼层配置OPAC检索机并附带操作说明。读者只要输入文献的题名、分类及标准编码中的任一项就可以快速的检索所需要的文献。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图书馆这一全新的图书馆创新服务技术也悄无声息运用到了信息素养教育之中,读者通过手机、iPad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自主性的对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搜索和阅读、借阅情况查询以及图书续借等多项内容。

第三,依托图书馆网站,线上线下联合向读者推荐数字资源,满足引导性的信息素养提升所需的实践条件。在图书馆网站首页设置专门的数字资源链接,将数字资源的使用方法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读者,使读者对于数字资源的使用能够顺利上手。此外高校为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检索数字资源的技巧与方法、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能力,邀请专门的数字资源公司的培训师对数字资源的信息种类,特色和使用方法进行现场培训和答疑,调动了广大读者对于获取数字资源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做好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在方便读者使用资源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图书馆的作用。在数字化文献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图书馆对于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在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上都要推陈出新,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叶小艳,侯广坤. 信息素养教育与自主学习[J].情报探索,2011(06)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 信息素养教育 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47-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以虚拟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信息环境下,信息资讯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身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1]当前社会,资本不再是社会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和信息,信息已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信息行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信息产业也已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在知识经济作为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需求已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时代,因为信息资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革新、不断前进的强有力的动力。

那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这已然成为信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信息素养是一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它要求人们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决定了创新的能力,也决定着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对信息素养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努力提高广大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推动科学技术人才储备库资源的丰富与发展,以确保我国2020年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最初发端于国外。20年代60年代起,国外大规模开展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可视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前身,信息素质真正开始于70年代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从最简单的信息技能掌握演进到人的整体素质重要层面,信息素质被各国广泛传播和使用。在美国,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数量众多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和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力地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变革。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信息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活动较为落后。1984年,原国家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意见》,奠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用户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国外影响,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用户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渐演变上升为信息素质层面的研究。1993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关注,成为教育界热点研究课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教育。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期刊论文方面,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图书馆建设与高校学生教育两个层面,比如闵红武的《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于维娟的《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孙建军和李君君的《基于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型》、王晓力的《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袁曦临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等。著作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包罗的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如张厚生、袁曦临主编的《信息素养》,该书汲取了国内外图书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以信息获取和信息组织为基础,以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强调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层次学习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信息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李志河主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一书,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获得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从国内理论的内容上分析,相关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分析、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及方法等的文献,结合具体高校进行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的调查实证研究却寥若晨星。

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来完成对高职院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论述及推理。

3.1 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一种效率高,花费少的调查方法,是传统的间接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就是通过调查文献以获得资料的调查方法。可用于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调查过程之前。但是文献调查存在一些局限性,它通常需要与其他调查方法配合使用。本文收集、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以及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等方面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问题展开研究。

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典型的社会问卷调查方法是“特而菲法”。调查者基于领域专家知识,经过对专家领域知识的归纳而形成问卷,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由于受到时间、资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本调查问卷间接地采用了以往信息素养领域学者在开展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题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课题问卷。

3.3 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利用事物的各种己知条件,根据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对未知事物的结果进行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文中根据调查结果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信息素养理论的梳理,结合新媒体语境的背景,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其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新媒体语境的特殊背景出发,对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宏观层面的需求分析。传统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运用现成理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指导分析。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面对的是更加具体而实际的需求,这要求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更加贴合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也是研究的创新点之一。

第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次研究将选取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及所接受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等进行问卷调查,再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推理,总结出该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系统提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体系,将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新媒体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来整体考虑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模型,将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选择之道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剖析。

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基于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作为案例调研对象,将对其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依据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见解和对策。

本研究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根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的分析结果来探讨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要素和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内涵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内涵的具体化就体现为评价标准。

(2)对特定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通过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大致了解当代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真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

(3)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所开展的问卷调查及对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最终目的在于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如何培养其信息素养的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教师、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于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表述仍没有统一,综合借鉴国内外学界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逐层分析,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经验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进行阐述。

第二,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信息素养调查能准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再根据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将依据文中构建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份“关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调查问卷,对新媒体环境下该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状况展开调查。对于调查结果,笔者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

第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的教育能力。从新媒体语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入手,笔者将依次论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原则与目标,并提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途径。

第四,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根据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将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理念出发,尝试提出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内容的策略。

第五,系统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在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将提出包括数字化网络环境、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以及多元信息互动社区的内容设计与平台构建策略,梳理出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指标体系。

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也掀起了自媒体文化的浪潮。面对自媒体的草根化、自主性强、发展快、应用广、作用大和管理难等特点,针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提升他们信息辨析和处理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势在必行。为此,在深入分析自媒体特点及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社会、传媒界和高校三者共同协作,构建全面立体的教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途径

当今信息社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文化也掀起了信息传播平民化的浪潮。博客、播客、晒客、掘客,甚至个人电子杂志等被称为自媒体的主要代表应运而生,他们的传播和影响与日俱增,并正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格局。大学生是追新的一族,他们好奇心强烈,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自媒体亦是当代大学生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年轻的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较浅,信息的筛选、辨析能力较弱,他们更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随着当前媒体环境的变化,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尤为重要,针对大学生有效地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旨在提升他们信息辨析和处理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一、自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 年7 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Willis)两人联合提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两人对于“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并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者与受众角色由传统的点对面的传播模式转变为点到点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中,信息传播与否、传播时间、地点、途径等都是由媒体组织决定的。而自媒体信息的传播完全由个人掌握,自由度大大增加,为此,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其独自的特点。

1.草根化

美国学者丹·吉尔默(DAN GILLMOR)的专著《自媒体(WE THE MEDIA)》的副标题是“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GRASSROOTS GOURNLISM,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2006 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摆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2006 年的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上信息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媒体,并且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自主性强

传统新闻的传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由点到面的传播模式,而自媒体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信息传者与受众角色的点到点的传播方式。正如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将其概括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作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凸显了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普通大众对于信息的提供和分享。

3.发展快

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载体也日新月异,论坛、电子邮件和个人主页等较“老”的自媒体改善了大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当下,贴吧、网盘、博客、播客、手机媒体更是拓展了自媒体的传播渠道。据资料显示,就中国而言,当前QQ最高在线人数是1亿多人,腾讯现在有将近3亿的活跃用户。

4.应用广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全面融合了传统媒体的方方面面,而且,提升了应用范畴,如即时通讯早已由文字交流发展到了语音、可视化交流;博客已经发展到利用语音甚至图像传播信息了;手机媒体更是快速融合所有传统媒体的功能。

5.作用大

自媒体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之后,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件等,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无不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上海、北京、辽宁等地还建立了手机短信预警机制,如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件之后,相关部门及时通过手机短信传递地铁运营情况,提供市民出行交通出行的资讯。

6.管理难

由于自媒体草根化的特性,也导致自媒体的质量良莠不齐,大众信息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同时,网络的隐匿性、免责性及追求高点击率,使自媒体传播信息的可信度降低,导致在海量信息中对舆情的把握和分析管理大大地增加了难度。

二、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体系不健全

西方的媒体素养研究已有70年的历史,而我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关注起步于1997年。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媒体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上都有一定的积累,但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上区分度欠妥。由于高校专业化学习的思想影响,对媒体素养教育更多针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对他们而言,完整的专业培养体系教育为他们提供了媒体素养教育的专业知识体系,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媒体素养。但对大部分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是通过选修课和公开讲座等形式接受媒体素养教育的,这种间断性、不成教育体系的模式只能让更多的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的媒体素养处在较低层次。

2.重基础理论教育,轻媒体实践应变能力教育

当前国内高校媒体素养教育以理论教育居多,即大学生们一般都具有信息传播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大众传播的手段、目的、方法、技巧,并掌握基本的信息识别和分析能力。但在如今信息爆炸年代,对于瞬息万变、层出不穷的海量信息,除了理论知识外,更多地要依赖媒体信息理性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3.媒体素养教育主体意识淡薄

媒体素养的内涵包括解读媒体信息(认知信息)、对大众媒体的批判意识(形成态度)和正确使用大众传媒(采取行动)。可见,高校媒体素养教育成果最后是以学生的媒体行为作为评判标准的。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往往直接给学生一套评判体系,忽略学生对信息的认知、分析和应对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分析,给出自己的评价与态度,而不是直接给他们一套评判的模式并将他们的思维固化到这种模式上来。

三、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自媒体背景下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尤其是传媒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构建全面立体的媒体素养教育体系。

1.政府要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媒体相关法规制度

自媒体的文化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此,政府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法规政策,规范约束媒体的传播行为,保证健康有序的媒体传播环境。其次,由于媒体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所以,政府应该与教育、文化等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建立督导和协调机制,推动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尤其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媒体素养的提高,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整个民族的未来意义深远。为此,政府更应着力于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制定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管理制度。

2.社会媒体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履行社会教育责任

社会媒体组织不仅是信息生产的机构,而且是信息教育机构,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同样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社会媒体应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来。社会媒体组织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将自己的信息传播平台向大学生提供自媒体服务,同时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在“博客中国”、“中国博客网”、“博客网”等网站上开辟有专门的大学生博客板块;在“新浪”、“搜狐”等综合性网站上也设立有教育类博客、播客及拍客,为高校师生服务;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上,也开辟有大学生博客、播客空间;“大学生博客网”、“中国博客大学网”是专供大学生开办和写作博客的网站。

3.高校要发挥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导性,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是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发挥教育的主导性,加大实施系统化的媒体素养教育,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建立媒体素养教育多元化评估体系,完善媒体素养教育培养模式。

媒体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性、动态的发展体系。作为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而言,需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进行信息辨析和信息处理,并能根据自身需求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资源。对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而言,确立和完善评估体系,也就是明确学生的媒体认知导向,使媒体素养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制定和执行具体的媒体素养教育计划,结合定期的检查、评估和反馈,做到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此,建立符合高校实际情况、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媒体素养教育的评估体系和大学生素养的评价体系,还需要高校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媒体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

其二,注重媒体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校注重专业教育的特点,目前高校实施媒体教育的教师多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对于培养新闻传播学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师资保障。但是,如前文所述,在当前自媒体背景下,需要向学校全体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普及教育,仅仅依靠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这部分师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高校应加大对人文社科类教师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相关培训,拓展专业领域,共同承担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的普及教育。

其三,善于积累媒体素养教育的教学科研成果。

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立足实际,对当前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汲取优良的教育经验,形成适合高校发展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科研成果,并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建立一些媒体素养的学科点的教育和研究的主阵地。

其四,主动联系社会媒体,为大学生创造媒体素养实践教育的平台。

高校应主动联系社会媒体,与社会媒体建立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产学研合作联盟,通过社会媒体提供的媒体实践基地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具体地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流程,也可以通过媒体沙龙的形式定期开展媒体技能培训,可以增强学生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和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第8篇

一、移动学习及其特性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移动学习(M-Learning)是数字化学习的延伸,它指学习者通过任何移动学习工具,在任何的时间、任何的地点,藉由无线网络,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取得想要的学习知识与内容。移动学习使用的移动设备包括手机、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平板电脑(TabletPC)、笔记型电脑和穿戴式装置。“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移动学习的本质即“利用科技服务人性,建立不受时空限制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相比,移动学习不需要绑在计算机面前,更不局限在教室中。

(二)移动学习的特性通过对移动学习概念本质的分析,我们将移动学习的特性做如下归纳:(1)设备的可携带性。移动学习的学习设备具有轻便,体积小的特点,可以由学习者随时带在身上。(2)问题解决实时性。移动学习能经由无线网络让学习者在实体或虚拟环境中,突破距离限制,及时有效地取得信息或知识,使学习者的问题得到尽快的解答。(3)学习场所灵活性。学习的场所可以随时因地制宜,学习可以在交通工具上、展览会场、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科学馆、海洋馆、天文馆、或野外等场所,依需要就地学习。(4)个性化。学习者可以依照个人的兴趣喜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及使用接口,依据个人学习习惯,记录学习历程、学习进度、学习成果及学习重点、难点。(5)学习的互动性。学习者可以透过多媒体接口使用文字、语音、图像、动画或视频等媒介与老师、专家或同行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互动。由于移动学习的上述特性,使移动学习能带来更多的学习优势,如更有弹性的合作、更快得到学习反馈、更多反思空间等等,并最终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移动学习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大学生具有好奇感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等特点,是移动设备的体验者和应用者。如何利用移动学习更好地为学习服务,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信息素养对大学生移动学习也具有推动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移动学习要求较高的信息素养移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过程贯穿始终是对信息的检索查找、鉴别利用、组织处理和创新的过程。移动学习在形式上是移动的、内容上是互动的、实现方式是数字的,同时它是一种高度片状化的经历,也是一种个性化和情绪化的学习过程。在整个的移动学习过程中,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将不再仅仅限于基本的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表达、信息沟通交流等技能,也就是说,仅仅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是无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需要、实现移动学习的。移动学习是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独特的学习手段,以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为目的,并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问题解决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综合信息能力。移动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包括较强的信息识别能力、信息搜寻能力、正确评价、科学组织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能够有效促进移动学习信息素养是一种运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利用、评价与学习的能力。信息素养能力需要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才能获得,大学生在移动学习中,通过对信息工具(移动设备)的广泛长期应用,对学习资源的充分检索、获取,会逐渐地培养信息意识、积累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组织、评价和应用水平,进而实现信息素养的逐步提高。越是移动学习经验丰富,移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的信息素养就越高,二者是成正向比例的。

三、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素养创新教育

虽然近些年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仍差强人意,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适应移动学习的需要。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创新信息素养培养方法是必要且紧迫的,很多高校已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引入新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较前沿的教育方式为mooc的引入和游戏式信息素养教育。mooc作为世界范围内新兴的一种教育模式,对高等教育界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mooc也为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清新之风。欧美发达国家已较多采用了mooc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教育的重点在数字素养和计算机素养的培养等。潘燕桃等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中认为,利用mooc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叶小娇在《基于mooc理念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设计研究》认为mooc所采用的课程短视频教学、嵌入式课堂小测试、在线讨论等教学形式有效地弥补了目前教育平台普遍存在的不足,并论述了基于mooc理念教学平台的功能结构设计、教学流程和技术架构等,这两篇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化实现的基本途径就是在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增加游戏元素或者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张垒在《游戏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机制研究》、苏云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化策略》分别探讨了游戏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施方案,他们分析了游戏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机制,提出了游戏化的内容、游戏化的表现形式和游戏化的实现模式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也都对我们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启发意义。

(二)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移动学习中首先,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生日常上网的环节及时引入信息素养要素,将信息意识、信息搜集、整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无形的上网过程中。其次,加强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管理、监督工作,在大学生上网的过程中,提供有益帮助,建立引导机制,形成配套保障措施。最后,大学生本身也要有意识地将信息素养与移动学习相结合,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和移动学习能力。

(三)合理规划信息素养通识课程通识课程是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其宗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思考能力、拓展学习经验,并具备知识整合与创新能力,通过加强高校通识课教育,能将信息素养的概念与通识精神相结合。在今后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应聘请相关专业教师,组成有力的教学团队,全面促成信息素养各层面的有利发展。

(四)建立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交流平台信息素养课程应与时俱进,以持续发展的观点规划课程,设置网络式课程并探究发展网络化信息素养教育的资源管理中心,实现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如美国已建成的PRIOM平台,将信息素养教材收集并提供广泛使用,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沟通交流,具有积极作用。我们也可以参照这种机制,实现大学间信息素养教育的良性合作和互动,通过及时互通,促进彼此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共同提升。

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技术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42-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交流者的媒体、是无数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它以其信息资源的海量性、传播技术的数字化、传授双方的互动性、传播媒介的融合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迅速地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中,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都受到了冲击。

1.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冲击

第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冲击。丰富快捷的网络资源,类似文化快餐,人们随手可得,拿来轻而易举,导致大学生在接受信息后难于消化,吸收的层次也无法分清,造成接受信息的盲目性和依赖性,传统的刻苦钻研、慎思笃行的思维方式已被冲刷。网络制造出来的亦真亦幻的世界,给人们带来了感官上的刺激,留下许多网络并发症,特别是给大学生信仰上的冲击,思想方式的改变,使得部分大学生思想意识趋向自由化,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道德标准趋向西方化;第二,教育者的地位和权威受到冲击。网络的快捷性和丰富性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知识的传授者是媒体,受教育者丝毫不用敬老崇上,毕恭毕敬,传授者与被传授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单纯的“网费”问题,没有人与人的情感维系或者师生的深厚情谊,因此,教师的至上地位和受尊重程度受到了冲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了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正面灌输教育为主,是相对封闭和单纯的社会环境下的理论化教育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方式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但另一方面引发禁锢思想的负面作用。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打击。不同文化、不用思想和不同论点都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并且相互交锋、争鸣和碰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正面教育,还要剖析反面教材,批判社会丑陋阴暗面,使得学生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正规社会不良伦理中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和认同。教育方式应由原来的为证明结论而大讲理论,改变为理论联系实际且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教育方式。

2.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第一,的思想溶透和西方文化侵蚀。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大肆宣传和散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妄图动摇大学生对的信仰及社会主义信条。众所周知,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面对混杂的网络信息,缺乏阅历和政治辨别力的大学生难免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极大地腐蚀着社会主义的思想,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吞噬着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第二,失范问题对传统法治的挑战。网络迅速普及大学校园的同时,网络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由于网络犯罪比传统犯罪的形式更隐蔽,手段更高明,因此它比普通犯罪更加难以控制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如何避免网络犯罪,避免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第三,浪费时间精力,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随着微信、微博自身功能的日益完善,一些学生不分场合、时间刷微博,聊微信,沉浸在与陌生人的交友互动中,甚至在虚拟的社区内发泄情感,寻找自我归属,过度依赖网络交流,长此以往,丧失了与家人,朋友和老师的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从而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不利于日后顺利融入社会。

3.合理利用新媒体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树立科学的网络使用观,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很多网络平台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存在泥沙俱下的现象,再加上社会约束力不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自然就大大降低。因此,有必要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使其在网络活动中不对社会造成伤害,不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能够科学调节并合理控制个人行为。此外,还要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认知媒介传播方式,提高对手机媒介、网络媒介等新媒体的认知力和判断力,理性选择传播资源,提升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更好地使用新媒体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第二,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网络犯罪的宣传力度,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高校可以开展法律法规宣讲会,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素养,再将理论运用到日常的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创建高校校园危机干预机制,包括预警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和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有效地预防新媒体犯罪;第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水平。建立一支能适应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还应能熟练掌握操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技巧;不仅要具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还应具有科技应用意识以及利用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载体的基本能力,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时代进步,这支队伍要做到与时俱进,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结构。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带来新机遇和新方式,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在工作中顺势利导,将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发挥到极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掌握新媒体,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媒体热点,改革工作方式和方法,紧跟时代和学生的步伐,共同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姜雨婷.互联网条件下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数字媒体;视觉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67-02

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读图时代让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人们对于视觉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视觉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博雅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以视觉表征和数字媒体技术相融合的数字媒体媒介文化已成为在高职院校之中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关键性技能与素养之一。如何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提升和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是数字媒体专业教育工作者在第五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审视的重要课题。

1 关于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陆续续引起世人的关注。

被誉为“视觉素养之父”的美国研究者John Debes在The Loom of Visual Literacy(1969)一文中指出:“Visual literacy refers to a group of vision-competencies a human being can develop by see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having and integrating other sensory experi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competencies is fundamental to normal human learning. When developed, they enable a visually literate person to discriminate and interpret the visible actions, objects, symbols, natural or man-made, that he encounters in his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creative use of these competencies, he is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Through the appreciative use of these competencies, he is able to comprehend and enjoy the masterwork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美国天普大学传播与戏剧学院终身教授,媒介素养美国联盟(AMLA)创建人之一,著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Renee Hobbs在Media Literacy and the “Big Tent”一文中指出:“Media literacy is the process of accessing, critically analyzing media messages and creating messages using media tools. The goal of media literacy is to promote autonom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nalysis, reasoning, communic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skills.”

国内知名研究者,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2011)一书中指出:“视觉素养是利用各种视觉形象,以认知的方式参与搜索、分析、评价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紧密融合,水融。然则与生俱来的“看的能力”并不一定是“看懂的能力、看好的能力”。张舒予教授认为,关键在视觉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在眼睛与心灵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探析“看”的秘密,开发“看”的资源,创造“看”的条件,从而实现提高“看”的素养和培养“看”的能力。

2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现状

2.1 入学艺术素养和媒介基础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即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招生实施的是文理兼招,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艺术领域的系统教育。同时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对于媒介教育的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数字鸿沟”现象依然严峻。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虽然在高考前经历了艺术方面的培训,在图片欣赏、色彩把握、总体视觉把握上要优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但由于入学成绩总体不高,他们对于视觉文化的理解与其他本科院校的专业学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2.2 对视觉文化的总体理解偏弱,对视觉素养培养渴求高

通过入学教育阶段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做出调查,84.3%学生认为,对于视觉文化仅仅限于大众认识的美术和音乐,他们获取视觉素养的主渠道就是QQ、网上图片、卡通漫画和传统电视媒体;98.7%的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认为提升视觉素养对于自身专业学习和未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2.3 视觉信息解读和评价能力薄弱

在对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68%以上的学生对于视觉信息的解读出现过扭曲,甚至不能正确认识出现在生活中的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不愿意理会那些与自己不甚关联的视觉信息,认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2.4 高职院校视觉素养资源的建设不足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视觉资源方面准备不足:一是缺乏相应的专业师资;二是学院的硬件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少设备过于陈旧;三是对于视觉素养培养的引导性不强,不少学生限于自娱自乐,系统性引导与培养力度欠缺。

3 培养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途径与策略

3.1 确立高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目标

以数字媒体和信息技术为支点,充分开发视觉素养培养的平台和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视觉解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视觉创造力为目标。当前,学生容易产生对于视觉形象的“图像依赖症”,容易停留在消费的低层次阶段,易于产生视觉的“低水平满足”。因此,要迎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习惯,积极探索新型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突破时空局限的素质培养策略,以提高教育效率。

3.2 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视觉素养培养模式

根据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现实情况,充分运用好视觉艺术、信息技术载体以及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感悟家园为教学起点,结合身边的图像,采用比较教学和情景教学法,通过网络教学、虚拟教学、摄影或摄像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让学生可以感知的视觉文化的教育资源,将先进文化与民族精神传承相融合,以“学习与生活贴近、与教育贴近、与社会贴近”为目标,体现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3.3 课程开设提升学生综合视觉素养

在数字媒体专业开设综合的人文课程,如大学生美育教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数字摄影、电视摄像、影视编导、非线性编辑、影视视听语言等,从视觉素养培养的基础课程到专业化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提升视觉素养的实践性活动,系统化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水平的重要环节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实现学生视觉素养的提升,教师必须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提高教育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开展相关专业教师视觉素养培养培训,提高数字媒体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视觉素养水平。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广泛借助数字媒体设备来增加视觉化教学资源,因为加强高职院校的视觉文化硬件建设是创造视觉文化环境的保证。

3.5 结合高职特色,创新视觉素养培养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高职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优势,以工作室模式进行视觉素养培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竞赛模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改革传统课程教学,引入大量影视公司的视觉性材料进行教学,把视觉文化的思想融入课堂设计中。同时,提高视觉创作表达、视觉思维能力,视觉文化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人才培养环节上活跃数字媒体专业的社团活动,开展专业间交流与沙龙等,通过摄影比赛和展览、微电影导演大赛、DV创作大赛等形式,营造浓浓的视觉文化环境,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学习与创意设计,使学生在感受文化氛围、领悟和解读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视觉素养的目的。

3.6 引导学生利用好互联网资源,丰富学生视觉素养培养渠道

互联网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传播便捷,易于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创建适合自身专业的视觉文化网站,同时不断向目前颇具特色的优秀高校视觉文化网站学习,丰富专业的视觉资源。例如,目前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支持与拓展平台为广大的高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学习与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刘婷,张新明.大学生视觉文化现状及教育策略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66-70.

[3]慈冉冉.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几点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0.

[4]王刚,张舒予,朱永海.高师院校师范生视觉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0):79-81.

[5]王帆,张舒予.读图时代的大众素养:媒介素养或视觉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8(2):21-24.

第11篇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弊端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实行上有偏差,在2006年出台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和同年出台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估体系都详细地概括了评价体系共5项20条,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析组织能力、信息综合利用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修养等[1];而完全能达到标准的较少。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过程与图书馆的纵向链接较少,一年级新生进校后往往出于好奇和对计算机的喜爱喜欢上网而普通的新生入馆只是点到为止,大学生对网络的爱好也局限于游戏娱乐,对专业知识检索以及一些共享资源并不热衷,二年级开始分专业以后有些专业开设了信息检索和有针对地进行培养一些实习实训过程中需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课程,而一些其它专门只是学习一些计算机笔级考试等一些操作训练,关于一些重要的数字门户大学生们碰到问题往往一筹莫展,无法处理。到了三年级开始进入实习阶段写毕业论文,这个时候带着问题来图书馆的学生多了,但是能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却很少,甚至有些同学连查询一本书的架位号都不会。网络信息的滞后性。图书馆自身往往包括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而如果最快最好地及时更新这些资源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包括有效地预防病毒的侵入,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图书馆馆员与院系老师之间缺乏协调。专业老师一般不愿意参与到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来,他们认为这是边缘教育,而图书馆馆员又很难把专业知识渗透到专业院系中去。

    新一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在实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同时,对照各项要求以理论结合实践多开展教学论证,并合理进行阶段型评价和测试,以求达到相关评价标准。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应该结合现代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等内容,在传统的文检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要开展不同内容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检索和网络知识,现代文献信息检索,信息源的选择和评估,检索的原理和方法,信息的组织和利用,网络导航以及专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等。以上内容涉及到了计算机科学、文献信息学和以及其它不同的专业领域,可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过去文检课的教材内容往往一成不变,不适合现代社会不停发展的学习需要。当前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一定要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涉及数据库知识与计算机系在教学内容上作相关的调整,进行一些设置,特别是结合专业课程的教育,一定要深入到专业信息资源的查找和利用中去,使用户感受到接受信息素养教育对专业学习的帮助,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主动培养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在各个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基础文献检索课以期循续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快提高个人信息素养的能力。

    提供灵活的教学模式。图书馆内部本身提供大量的网络视频为初学者建立一个简单的门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现代化的信息变化更新十分快,我们对多媒体视频的制作也应常换常新,并切换到学校内部其它精品课程的链接上来,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等信息素养能力中要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努力提高馆员素质,培养学科馆员。图书馆馆员在为外界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应该提升自身素质,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指导的能力,提升职业信仰与道德。在专业课的文件检索课中起到取长补短,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不断进行改革,深入浅出地探讨网络化教育;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定期参加培训,争取走在网络教育的前端,在专业课上尽力渗透到学科中去多获取专业知识,以期能和专业课老师开展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使得信息素养教育更为系统,通过增加案例分析,教学范例的演示,生动灵活的方式更好地让读者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2]。总之,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有着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环境资源等诸多优势,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更应当本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精神,在21世纪信息素养教育的大潮中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3]

第12篇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弊端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实行上有偏差,在2006年出台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和同年出台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估体系都详细地概括了评价体系共5项20条,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析组织能力、信息综合利用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修养等[1];而完全能达到标准的较少。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过程与图书馆的纵向链接较少,一年级新生进校后往往出于好奇和对计算机的喜爱喜欢上网而普通的新生入馆只是点到为止,大学生对网络的爱好也局限于游戏娱乐,对专业知识检索以及一些共享资源并不热衷,二年级开始分专业以后有些专业开设了信息检索和有针对地进行培养一些实习实训过程中需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课程,而一些其它专门只是学习一些计算机笔级考试等一些操作训练,关于一些重要的数字门户大学生们碰到问题往往一筹莫展,无法处理。到了三年级开始进入实习阶段写毕业论文,这个时候带着问题来图书馆的学生多了,但是能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却很少,甚至有些同学连查询一本书的架位号都不会。网络信息的滞后性。图书馆自身往往包括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而如果最快最好地及时更新这些资源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包括有效地预防病毒的侵入,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图书馆馆员与院系老师之间缺乏协调。专业老师一般不愿意参与到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来,他们认为这是边缘教育,而图书馆馆员又很难把专业知识渗透到专业院系中去。

新一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第13篇

【关键词】信息处理流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一、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信息的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信息素养作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已经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美国DeniseE.Agosto教授(2005)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技能。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素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检索信息素养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最早是在1995年,由金国庆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概念,随后,有关学者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刘纪菲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马费成等,对武汉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当前,有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开展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较少从信息的角度研究信息素养问题。本文将从信息角度出发,分析人与信息的关系,比较人与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方法、方式上的相似性,据此,从信息系统的角度重新认识信息素养,并以此探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二、人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实物。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即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具有一定含义的数据集合。具体地说,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包含在数据中,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符号表示,数据是可以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可以鉴别的符号资料;数据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数字、文本、图形、声音等。由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可以看出,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事物,实际上是眼睛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的图像数据;人的耳朵听到的各种声音,也是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所发出的声波数据。人的感觉器官从现实世界获取图像、声音等数据传送到大脑,通过大脑对数据存储形成记忆,通过大脑思维对输入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提取信息,形成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最后,大脑再根据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调动身体其他部位产生行动。而一个信息系统要表达现实世界,首先要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描述,形成输入数据;随后,信息系统根据所应用的领域,采用相关算法,处理输入数据,提取信息,最终实现决策过程。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人的信息处理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基本一致,二者区别仅在于:人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输入信息,而一般信息系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输入信息,处理信息。由此看出,人可以看作一个主动的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方式与一般信息系统类似。

三、信息视角下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来源于InformationLiteracy,又译为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Zurkowski,PaulG于1974年提出,其表述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总统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中提出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要求个人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000年,美国大学与图书馆研究协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正式采用该定义。由上述定义知,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首先要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即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信息需求,随后根据需求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接着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信息分析评价结果,有效利用信息,指导自己的行动或实践。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其实是反映人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整个流程的信息处理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信息处理速度快慢,因为个人信息处理速度只是反映思维的敏捷性,类似信息系统的运算速度,因此,不能将信息素养所指的信息处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处理速度。信息素养所反映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当重点体现在有效性上,即有效地获取、处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处理速度。信息素养所反映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当重点体现在有效性上,即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其中有效性应该理解为所获取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经过个人的分析评价后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

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既然信息素养是一种根据信息需求,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那么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提升个人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性利用信息的过程。1.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当前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由大学图书馆承担,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图书馆面向读者开展的核心服务之一,无论是文献检索、信息获取,还是资源推广、技术普及,都构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部分。黄蕾对20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也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由图书馆来承担,而且很多学者也认可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另外,还有些学者也比较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也是图书馆担任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管理服务部门,拥有海量的信息,加上相应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教育,似乎也符合Paul在1974提出“信息素养”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承担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符合实际。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信息素养早期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只解决了信息素养定义的前半句要求,即信息获取问题,而后半句“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并非有了信息源就能自然解决问题,其实,获取信息后,还需要进一步正确分析和评价信息,最后有效利用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的1989年的信息素养定义首先明确表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是简单数据获取技能,因此,简单地将文献资料检索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从信息素养含义来看,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能算作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教育,不是完整意义的信息素养教育。2.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措施高校图书馆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加强高校图书馆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十分必要,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仅仅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环节。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以及科学思维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当前,国内外有关学者提出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将图书馆信息获取教育与专业的信息分析、评价和应用教育相结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以及信息正确评价和有效利用问题,因此,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教育应包括信息基本原理和理论的通识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科学思维方法教育3个方面的教育。(1)加强信息基础理论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信息表达形式多样,从文字、数字到视频、声音、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等,现实世界所出现的事物在信息世界都能够有效地表达,甚至可以毫无差别。如果大学生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够,无法区分虚拟信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以致出现很多学生在网络交友、交易、求职过程中被骗的事情。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网络上所见的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数据表达,任何数据表达都存在准确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因此,相信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等同于相信网络数据的正确性。我们知道,在引用一个数据之前,都需要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等。对于信息的这些认识不是一门课程或几次培训就能完成,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基本理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深刻理解信息的本质是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2)加强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高校专业知识是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了各个专业。大学生通过图书馆可以获取大量专业信息,面对海量的专业信息,首先需要分析专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价信息的有效性,随后进行合理专业技术处理,获取专业信息。这种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不仅涉及专业背景知识,还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信息素养,只有具备较高专业信息素养,才能完成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应用。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处理技能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重要手段之一。(3)加强科学思维方法教育。信息素养涉及信息分析、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分析、评价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过程,而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客观的态度以及深厚的专业背景。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法就类似信息系统的处理算法,只有算法正确,才能分析出正确的结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五、结论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能力教育过程,不是大学图书馆或一两门课程就能完成的教育任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以信息素养标准中所包含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基础,以提高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缺乏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标准的研究,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参考文献:

[1]DeniseE,Agosto.Informationliteracy:E-ssentialskillsforthein-formationage[J].JohnWiley&Sons,Inc,2005,56(9):1008–1009.

[2]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5-106.

[3]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4-29.

[4]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Presidenti-alCommitteeonInfor-mationLiteracy.FinalReport[R].(Chicago: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1989.).

第14篇

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起步较早,其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并为其它各国信息素养教育地开展提供了借鉴。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追溯到1984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技能。由此开始,最初形态的信息素养教育便开始在高校开展起来了[2]。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才开始对信息素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其中最具代表的成果是王吉庆教授1997年7月出版的《信息素养论》一书,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普遍沿用教育形式,主要有:

1)单独以一门或者多门课程的形式,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内容以课程形式来讲授和实践;

2)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图书馆读者培训的一部分,由图书馆员通过讲座、短期培训、现场培训等形式开展;

3)在专业课中加入信息技能内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信息源,锻炼专业信息评判能力,并能有效地解决其专业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这几种培养方式的共性是重视信息使用的知识传授而轻视信息使用的价值引导。笔者以关键词“信息素养”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从1977年至2014年共有相关期刊、学术论文119,959条;以关键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进行检索,从1981年至2014年共有相关期刊、学术论文10,421条,可见国内学者对上述两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和“信息素养”进行检索,检索到的记录为0条,充分说明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适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主要问题及相关举措

1)课程教育体系单调

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一般采用国内的基础课程加入外方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修完学分即可获得合作学校双方的文凭,因此课程体系一般也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方向课程组成,信息素养的培养一般由1,2年级几门课程的教学而实现,这种方式的培养效果远远达不到信息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因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依靠几门课程的简单堆砌就能实现,而是要靠全部课程的有机结合,多种培养方式相互支撑,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可以考虑信息素养课堂教育采用三段进阶式培养,即通过大一阶段的通识信息素养教育阶段(公共必修课)、大二/大三阶段专业信息素养培养阶段(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和大三/大四阶段创新信息素养培养阶段(选修课和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在整个培养周期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针对不同专业首先优选每个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大类课程,这里强调课程既要符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又要体现出国际化教育的特色,然后科学地将课程分配到最优的阶段进行传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教师角色也应该随着发展而变化,教师应该成为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信息资源的引入者,即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即不断吸收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手段,高校还要不断完备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包含硬件资源(信息化校园)和软件资源(教师及教辅人员)。

2)实践教育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培养途径单调缺乏系统性,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完全是普通高校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的复制,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与母校大学生并无差异。这种模式只是课程简单的叠加,并没有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化和突出培养国际视野人才的特色,没有引入国外高等信息素养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忽视了实践教育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国外实践性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信息素养培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校物质环境、文化氛围等环境中通过大量课外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人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自己能够更加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还要充分的充分发挥数字化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的功能,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多媒体设备基于互联网和电子文献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明确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培养途径,构建互为促进和补充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模式,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培养途径灵活化和多样化。

3)评价体系缺乏

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进行评价时所规定的指标及其要达到的要求,它表现为具体化的目标或目标体系。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因具有其自身特点,故在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上不能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因为目前国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标准与中国国情和现状有一定的不符,无法很好的被采纳和利用,而国内已有的中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不强(指标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可操作性不高(没有征求大学生意见)、可测性较差(层次不明确、未付权重)、导向性不强(无法为未来发展指引)等缺点,特别是不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应在深入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构成,并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构建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强调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测性和导向性四个原则。科学性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相互独立、有穷性,能够科学、完整的反映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各项信息素养指标;可操作性即指标能够便于利用且容易操作;可测性即每个指标能定量的测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导向性即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代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具有导向性。

3.结语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合作培养;大学生

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信息素养是现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因此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起步晚,其培养方式大多是以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为主,辅以一些培训课程。这两类课程在国内多数高校中都是由图书馆员独立授课的,在课程设计上针对性不够强,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一般都与院系教师合作,一方面通过教师将信息素养的相关知识带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在设计信息素养课程时,也积极与教师合作,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件,实现通用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向学科/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的转变。

其次,单一图书馆资源有限,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时缺乏资源共享意识,致使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多数高校馆只是将本馆课件以PPT等形式在主页上,内容不过是数据库介绍、简单的培训讲义和检索课程讲义,这些资源一般未经专门挑选整理,良莠不齐。而发达国家往往采取馆际合作以及与其他机构合作培养的方式,以便最大限度的共建共享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而资源共享不仅包括网络资源本身,也包括师资和软硬件设备。其中常见的方式是各馆基于区域图书馆联盟,合作开发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合作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有助于普遍提高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水平。

2.必要性分析

2.1 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能否有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生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大学生自身没有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大意义,认为图书馆没有必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对象没有这方面的信息需求,那么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努力就白费了。而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施教者图书馆员和大学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信息素养层次水平,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合作培养的开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2.2 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图书馆员与学院教师的合作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合作培养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图书馆员与学院教师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施教者,教育的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要图书馆员和学院教师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国外的实践经验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科教师与图书馆员的合作关系决定这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陈旧,多数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都是由图书馆独立负责的,缺乏与院系教师的沟通合作,在教学的内容上与专业知识脱钩,缺乏针对性,因此信息素养培养的参与者们对图书馆员与院系教师合作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态度和认识显得尤其的重要。

2.3 教师专业课讲授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必要性

在世界范围内图书馆员历来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力量,但是专业教师依然有责任在其课堂上讲授专业信息的获取途径、检索技能等。教师在专业课上,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学习中,学生更易接受,在提高信息素养水平的同时,也加强了专业学习应用。

2.4 图书馆与校外社会机构合作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单靠图书馆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活动,需要与校外社会机构共同努力,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大量财力、人力和技术的支持,现今国内绝大部分图书馆还无法达到,因此与其它单位的合作显得尤其的重要。信息素养教育的参与者们大多已经意识到,网络环境下成功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层次水平,除了积极与院系教师的合作、得到校内领导部门的支持、集中图书馆界同仁的整体力量外,还必须借助于社会上的力量,寻找技术、人才、实践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如今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购买越来越多的数据库,随之而来的就是数据库使用培训问题,数据库商应该是对自己产品最熟悉的人,因此图书馆有必要请他们到学校进行培训讲座,还可以与其合作开发特色数据库等。与软件公司等机构的合作,是由于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的合作教育需要大量计算机技术、硬软件的支持,因此图书馆可以与软件公司合作,利用他们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共同建设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

2.5 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及成立专门共享联盟的必要性

由于图书馆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长久以来图书馆界一直提倡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成立了许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目前图书馆资源发展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合作是“金”、共享是“银”、网络是“王”。而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作为图书馆资源的一种,还没有成立一个专门针对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共享的联盟,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还没有真正实施起来,这不利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然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源共建共享的项目,比如“信息素养国家论坛”、“德克萨斯信息素养教育指南”等。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参与者们应该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业必须走上共建共享的道路,高校图书馆系统内共享、高校图书馆系统与公共图书馆系统和科研图书馆系统等共享、与其他系统单位共享,总而言之,这种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共享应积极做到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全方位共享。

2.6 高校图书馆承担发起人和支撑者的必要性

由于经费、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优势,美国高校图书馆一直是信息素养合作培养的主要发起人及支撑者。在国内图书馆界,较之公共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而言,高校图书馆在人才、技术、科研、经费等方面也一直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合作培养方面承担起发起人和支撑者的责任。部分图书馆员还提出高校图书馆虽然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毕竟有限,其它系统的图书馆在享受优惠的同时必须要尽到应该的义务,要注意权益平衡。

3.建议

3.1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重要性的宣传和培训

各高校需要采取措施加大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宣传与培训,将信息素养课程列为必修课。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成立独立的信息素养指导中心,协调校内图书馆员与教师共同开设信息素养课,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纠正部分学生、图书馆和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认识的误区,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不能把文献检索课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要加快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特别是文献检索课进行改革,不能仅仅偏向于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教育,要注重其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伦理的培养。

3.2 注重图书馆员和院系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图书馆员最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其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知识的掌握,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直接负责信息素养培养的图书馆员其信息素养相关知识比较落后,教学方式陈旧,很难跟上世界上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而不负责这块的图书馆员对信息素养比较陌生,对其所在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关心不够。教师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施教者,其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因此必须加大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学校应该组织针对院系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班,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3.3 应加强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特别是其中数字资源的建设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各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用户的需求,对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建设不够重视,特别是其中数字资源的建设。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还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单一、老化,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其网站上以PPT文件、Word文档或PDF文件形式一些数据库的介绍,而且这部分的内容在数量比较单薄、质量上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各院校图书馆应加大此部分建设的经费比例,购买先进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同时积极寻求与其它单位合作。

3.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应走合作的道路

就教学模式而言,图书馆除了加强与院系教师的合作外,还得与相关的计算机研究所、网络教学中心等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就资源建设而言,应该积极与其他院校共建共享,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功效;就人才而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急需技术方面的人才,而就目前国内各院校图书馆而言严重缺乏此类技术人员,主要是由于图书馆员在国内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对图书馆员的认识有误,因此图书馆必须与其他一切可以联合的单位合作。合作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必选之道。

3.5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合作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

网络提供了信息素养合作培养的平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合作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合作主要是指在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关的所有方面进行合作,包括资源、师资、软硬件等等;多层次合作主要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全国、区域、行业、校际等方面形成多层次的合作;多形式主要是指图书馆员与院系、网络教育中心、社会机构等的合作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合作设计课程、共同建设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提供学生社会实践的场所等等。在上一节中对学生、图书馆员和教师的问卷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绝大部分的信息素养参与者都认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图书馆应积极与院系、其它图书馆、数据库商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