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设计论文范文

生态设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态设计论文

第1篇

一、简介

这里介绍的是某些生态设计的衡量标准。然而,要提醒设计者的是,生态设计不只是满足这些标准,而是要尽量全面的确保一个设计: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的不可再生能源产生最小的系统影响(或者产生最大的有益影响)。

生态设计牵扯到对设计的整体考虑,对被设计系统中能量和材料的慎重使用。通过设计、努力减少这种使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牵扯到被设计系统中从原料到废弃物的周期。

我们可以在一套包括建设环境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框架里,构筑这些需要考虑的要素。这些相互作用类似一个开放系统的概念。基于以上要素,这些相互作用可被归纳为几种基本类型:

被设计系统的外部相互依赖性(系统的外部或者环境关系);

被设计系统的内部相互依赖性(系统的内部关系);

能量和物质的内外交换(对系统输入);

在一个设计的生态研究途径中,我们必须同时考虑所有这几方面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二、关键的衡量标准

1.评估对建筑的需求:把使用者置于硬件之前考虑;评估提供内部环境系统保障的水平。在对设计进行投资之前,从生态敏感的角度,评估设计要点、项目依据和使用者要求。

2.评估建筑用地:地段规划(例如建筑位置、凹凸轮廓、道路和铺装区域等)应该基于生态的土地使用方式。建筑要布置在地段内,对所处地方的生态系统产生最少的破坏和影响的部分。结合有当地特色的动植物种群,提高地段的生态价值。

评估风对当地的影响:减少风对步行者和周围建筑影响。

检验对其他建筑的阴影遮挡;确定建筑在地段中的位置,要避免存在的对附近建筑和地段的遮挡。建筑的体形可以基于地段的日照包络线,从而避免对附近的地段潜在的阴影遮挡。这一点影响到比邻地段潜在的太阳能应用以及温带气候地段的越冬情况。

检验室外噪音:通过设计,保证暴露的最近的居住建筑室外的噪音强度,低于一天中早晨7时至夜间11时中任何时段的背景噪声水平不少于5分贝,并且不超过至夜间11时至次日早晨7时中任何时段的背景噪声水平。

3.评估建筑的属性:加入材料的完整再生周期和再生可能性因素,考虑在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用到的材料里体现出的能量价值的作用。考虑地方性材料在建筑主要构件中的作用。

评估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检验建筑生成物中材料和能源流动带来的环境影响。

评估自然资源消耗量和再生材料:具体安排材料来考虑自然资源枯竭(例如木材/来自可持续资源的木材产品)。适宜条件下破损材料的再利用。

评估危险材料:在任何可能的、无法获得经济的可供选择方案的场合,避免具体使用已知的危险材料(如木材防腐剂)。

评估建筑施工的影响:建筑施工操作不应当导致地段内以及附近地段的生态系统破坏。一个"可持续"的设计的长期成功,也需要对施工、委托和建筑使用的控制予以格外的重视。

需要承包商写进合同的环境操作包括:发展及实现一个该工程的环境方案;尽可能减少废物;充分利用能量及其他资源,防止污染;尽可能利用再生或可再生材料或部件;尽量减少交通需求(包括运进/出材料);合理地处理不可避免的废物,包括完全服务从有关法规。工程结束时清理现场。

评估外部景观设计:通过地段规划和景观设计可以实现微观气候改善。四项主要因素影响人的舒适度:日光辐射、气温、空气流动、温度或降水。当这些要素的综合效果不对人产生不适的压力时,条件就达到了人的舒适范围。室外气候越接近这一范围,创造室内气候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少。景观形式能够对建筑的能量消耗起到有益的作用,因而减少费用,改善微观气候。景观设计应当以改善建筑周围空间的微观气候为目的,为使用这个空间的人们提供更舒适的环境。提供一个建筑与景观结合的设计充实地段的特征。被设计的系统与景观植物的结合,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弹性。利用竖向景观和植物降低周围的气温。

4.评估建筑操作的影响:最大限度地被动式能量系统利用周围能量的渠道:建筑体形、建筑朝向、立面设计、日光控制装置、建筑外观色彩、竖向景观、自然通风,要设计能够让所有使用者理解并且实现控制的简单的控制措施。

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更新资源(例如光电能源)。

减少由于消耗能量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控制二氧化碳生成少于50千克/年·平方米。

控制酸雨:锅炉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应低于200毫克/千瓦小时。

避免由于CFCs,HCFCs和卤素引起臭氧消耗:使用不含卤素的无臭氧消耗制冷设备;结构与围护部分用无臭氧消耗的隔离。

通过设计,实现可循环材料的储存:适宜条件下,为隔离储存供再利用的废物和可循环的收集物,提供充分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的被动系统。被动吸烟和潮湿:把占多数的空间设计为自然通风,禁止在室内吸烟;避免需要潮湿的植物;在非自然通风场所,慎重设计温度系统;室内空气质量应当在C25升/人(例如不经过再流通的完全新鲜空气);利用自然通风装置。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和人工照明的被动系统:通过照明,在办公室提供高质量的视觉舒适。尽量扩大利用日光的工作面积,达到用于办公的总面积的至少80%,达到英国制定的日光照明标准BS8206的第二部分。有输出波动的所有灯具(例如荧光灯),都应当安装高频镇流器;使用灯具隔栅或特制玻璃等。

检验热舒适和过热:尽量减少由于利于被动式设计因素来补充计划中的自然通风和夜间制冷措施,而产生过热不适风险。通过CIBSE一致的计算实现令人满意的操作。

控制室内噪音:在办公室和会议室所实现舒适的声学环境。私人办公室和小会议室――40分贝;大会议室――45分贝,建筑的声音隔绝和降低噪声与英国标准BS8233:1987一致。

检查寿命周期内的能量消耗(例如能量转换的有效性),尽量减少操作中的能量消耗,它本身正是在建筑能量使用中占最大份额。

评估水污染:减少地段内水流失,以从地表水流失方面,在源头管理污染。促进水分吸收和返还地下水。

评估交通运输能量:尽量减少地段内小轿车停车;制定政策鼓励公共交通,不提倡使用小轿车。评估室内空气质量:微粒过滤;

评估空气质量/二氧化碳;装修/保养;通过可开启窗提供自然通风,保持CIBSE推荐的换气率。避免空气闭合流通;利用室内植物吸收VOCs。

设计内部水保存:以减少从干管到饮用水的需求量为设计目标。水循环计划;雨水利用;废水处理计划:下水道沉积物利用;水效率管理措施;水泄露;景观地区的浇灌系统应当利用;雨水应当被收集并循环(如用于卫生间冲水)。

减少或恢复废弃材料和热量:通过设计,恢复由建筑操作而产生的废弃材料和热量;考虑储藏运输供循环的材料。

检查内部装备:基础建筑提供可以变动位置的会议室和商务中心。通过设计,避免浪费;家具布置允许经过最小的改动而实现灵活的人员分组安排。检查危险材料的使用。

5.评估在建筑使用寿命结束后,所有材料和设备的修复:充分考虑再利用和修复的可能性。

第2篇

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需要培养全社会的生态意识观。将生态意识贯穿到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消费观等方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的基础。最近在央视,由姚明、成龙、赵文卓宣传的保护动物主题的公益广告的口号是:“请记住,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说明了人作为消费者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平衡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如果人们具有了生态意识,用动物真皮做的皮草、用鲨鱼的鱼鳍做的鱼翅汤就没有市场,珍稀物种失去经济价值后自然就不会被捕猎和杀害。对于设计也是如此,在商品经济体制中,人的种种并非理智的消费需求、人不可满足的贪婪心理、爱面子的虚荣心、攀比心以及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商品过度设计、商品市场过剩、奢侈品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这必然产生资源浪费。将生态意识贯彻到生活中,人们不仅仅是具有了注重产品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材料问题、寿命问题、回收问题的意识,更重要的是生态意识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心理,使得人们改变对物质要求“最多、最新、最好、最体面”的奢侈消费观念,呈现出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不求最好,只求正好”的适度、理性消费思想,反映人类理性精神,对消费活动自然地做出相应的限制,不但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给现代设计朝着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道路上前进奠定基础。因此,只有全社会、全人类都具备了生态意识,才能保证在现代设计中贯穿生态观得以实施、理解和发展。

二、在设计中贯穿生态观

设计师作为生活产品的缔造者,应该有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更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不应站在满足经济效益和人类中心主义角度,一味迁就和迎合非理性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而是需要具有全局观念,设计出符合“人—机—环境”的产品,既满足人的当前需求,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们以手机的电池、充电器为例,如果各大厂商能协调好手机电池和充电器的型号,让更多的手机尽可能地通用电池与充电器,就会更加节约我们的资源。因此,设计师作为创造者,更应具有生态意识,在设计中引导人们理性消费,推动其他职业人群的生态意识形成。因此,设计师应该如何将生态意识作用到设计中呢?在设计中贯穿生态观,首先,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思维和观念上具有生态观。以坚持产品必须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中心原则,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基本点。其次,体现在产品设计开发的每个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如,产品的生产流程是否复杂,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是否繁多;产品的生产工艺如何,生产技术是否环保,会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产品的材料如何,是否节约,能不能使用无危害环境的材料和易回收利用的材料;产品的结构如何,是否能实现零部件的通用或再次利用;产品的整个使用过程中是否对人和自然有危害性;产品的寿命如何等问题。再次,体现在产品设计的风格上。如,在产品材质上采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体现产品的自然风格;产品造型的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矫饰,减少工艺过程;产品的多功能性,一件产品可以满足多种功能需求;产品的短、小、轻、薄等,除此之外,设计师应该就产品的形态方面多思考,以人性化、趣味性的产品去打动消费者,使得产品更具有文化价值,从而避免产品过早被淘汰的可能。在设计中贯穿生态观在我们现代设计中已经得到重视,产生了绿色设计思潮。“对于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就是‘3R’—Reduce(减少)、Recycle(可循环)、Reuse(可再利用)”。①在绿色设计中,简洁和简约得到推崇,法国著名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就是代表,他所设计的作品既简洁单纯又典雅大方,充分演绎了“少就是多”的精彩。在信息化的今天,现代设计的生态观还体现在产品的非物质设计方面。如,提高产品的后期服务,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因此,我们应该将生态观贯穿到设计的方方面面,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及设计系统,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结语

第3篇

1.童装设计的“内生态”设计

童装的“内生态”设计主要体现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入手,强化童装的科学性、舒适性、健康性,使童装设计能有效满足儿童的生理发育需求,营造出儿童与服装间舒适的“内部气候”。童装的穿着主体是儿童,其与普通成人装相比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根据儿童成长阶段的不同,童装可划分为婴儿服装(穿对象为0~1岁婴儿)、幼儿服装(穿着对象为1~3岁幼儿)、小童服装(穿着对象为4~6岁学龄期儿童)、中童服装(穿着对象为7~12岁少年儿童)、大童服装(穿着对象以13~16、17岁大童为主)。受到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因素的制约,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服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因此,设计师在进行童装结构设计、色彩设计和造型设计时不能一概而论,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儿童的体型特点与发育、行为特点,体现童装的“内生态”,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婴儿服装为例,0~1岁婴儿皮肤娇嫩敏感,排泄次数多,婴儿服在设计上要方便穿脱,在面料上选择棉、羊毛等具有良好柔软性与吸湿性、透气性的材质,在色彩上以白色、米色等柔和的浅色调为主,避免使用艳度或纯度太高的颜色,以免刺激婴儿尚未发育完全的视觉神经系统。对于幼儿服来说,由于1~3岁幼儿已经有一定的户外活动能力,好奇心强,幼儿服不但要穿脱方便,还要耐洗耐磨,要考虑服装安全性与卫生性,在设计时尽量减少绒球、纽扣、别针、流苏、装饰珠球等容易脱落的小附件,以免这些附件被幼儿误食或对幼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于小童服来说,由于儿童在4~6岁已经达到学龄,求知欲强,处于智力快速增长期,这一时期的服装在设计上应该突出儿童可爱、阳光的特点,尽可能采用鲜艳活泼的颜色,并配以具有趣味性或益智性的图案装饰,寓教于穿,尽量避免使用灰暗阴冷的颜色或恐怖暴力的图案,以免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对于7~12岁中童的服装来说,由于这一时期儿童运动量大,并且开始出现明显的男女体型差异,因此,男、女童服装要有良好吸湿性、透气性与耐脏耐磨性,并且设计师应有意识地突出男、女童的性别特征,以培养儿童正确的性别意识与个性气质。

2.童装的“外生态”设计

由于童装穿着主体的特殊性,儿童服装使用周期短、损耗率高、资源浪费率高。童装的“外生态”设计主要指从童装的设计工艺与材料特点出发,通过减法设计、二次设计、延伸型设计等设计方法,有效提高童装的使用效率与使用周期,强化童装的功能性与环境兼容性,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与资源浪费。据笔者调查,市面上的许多童装为了追求款式的新颖美观,大量使用印花、珠片、烫钻、植绒、布贴刺绣、玻璃纱等设计元素,在设计时过量堆砌,对材料与资源过度支用,使童装出现“设计过度”的问题。另外,传统童装印花过程中使用的油墨、胶浆、厚板浆等化学染料中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但给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带来危害,还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设计师在童装设计的过程中,要强化责任意识,充分考虑童装的成本与环境属性,简化设计,节约材料,不滥用面料以及印花、绣花等服装工艺,尽量少用绒球、金属拉链、绳带等容易给儿童带来安全隐患的装饰部件。此外,设计师可以通过解构、重组、拼接等设计手法,积极采用可调试型设计、多用型设计和可拆卸设计,改善童装的原有造型结构,提高童装的利用率与使用周期,减少童装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如图1为笔者以生态理念为灵感设计的童装系列。在设计时,笔者以6~8岁儿童为穿着对象,在遵循儿童体格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双领口、双袖子、双腰头的可调节设计。随着身体的成长,儿童在穿着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型选择需要的领口与袖子,并根据身体围度调节服装的长短、松紧,选择适合自己的着装方式。这样既提高了穿着舒适性,又延长了童装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对环境资源的浪费。

3.童装“内外生态”的共生发展

“内外生态”意味着更科学、更健康、更环保、更可持续。童装的生态设计基于“儿童—童装—环境”的整体关系,主张内外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童装的生态设计不但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性与内在需求,还要注重童装产品的环境属性,实现儿童服装与内外环境的协调发展。儿童皮肤娇嫩,设计师在选择材料时,应尽可能使用温和、无毒、环保的天然纤维材料和新型生态无害面料,如天然有机棉面料、中草药提取抗菌面料、营养纤维面料等;在面料加工过程中,充分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采用植物印染、草木染色等手法,减少化学染料的毒性和污染物处理的负担;在童装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主动引入可持续设计思维,有效结合减法设计、延伸型设计、可调节型设计、可拆卸设计、益智性设计等多种设计方法,积极开发童装设计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思路,使童装的文化性与生态多样性得以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与环境的永续发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