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技人力资源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目前,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推进,最终使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得到有效建立。本文对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特点以及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提出。
1 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特点
1.1 员工的流动性强
科技型企业员工的一大特点就是流动意愿强。科技人员一方面拥有过硬的技术,一方面还掌握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因此员工的流失就会使企业遭受严重的损失,甚至使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得到增长。
1.2 员工看重个人成长
在科技型企业中,大部分员工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工作的同时也为自己定下了较高的学习目标,并定期参与培训学习。所以,企业管理者需对传统的激励制度进行革新,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合适的培训机会提供给他们,并对员工的自主性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能运用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完成工作。
1.3 员工团队合作经验缺乏
在技术层面上,技术人员往往会追求完美,但在团队合作方面,他们却不具备充足的经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就需和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并协助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完成合作交流。
2 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对当前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分析可知,考勤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工作规范等为该机制的主要内容。制度多以规章的形式对员工进行限制,而没有对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考虑。因此,在工作中,员工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就无法得到调动。另外,针对企业各岗位以及各员工的工作范围,企业人事部门也并未进行规范和明确,因此员工往往无法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以及负责内容,而这对科技型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2 未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科技型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并未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深入认识。但对于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而言,技术创新是唯一动力,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资源,所以最终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依旧为人力资源管理。因此,科技型企业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3 人才培训机制的缺乏
在科技型企业中,科技人员都承担着较重的科研业务,因此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班。另外,针对人力资源战略,科技型企业也并未进行科学规划,即使为员工们开设了培训班,培训机制也不具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因此,员工就很难获得自我提升的机会。
2.4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不具科学合理性
当前,科技型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往往未进行完整规划。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存在着一些缺失和漏洞,员工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另外,在员工的知识、技能更新上,科技型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就导致了在“快进”和“快出”问题上,科技人员往往无法进行充分思考。当前,科技型企业开始对战略管理进行引进,但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进行制定时,由于缺乏相关的认识,企业仍旧无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2.5 缺乏合理的激励制度
一般而言,科技型企业的激励制度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具科学合理性。因此,企业员工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完成自我定位。在科技型企业中,对课题进行研发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完成研发以后,也不一定会获得成果。而为了调动科技人员研发的积极性,企业就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但对当前许多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是普遍缺乏的。
2.6 人员招聘工作不具系统性
众所周知,科技型企业所需人才要求较其他企业严格一些,所以受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的影响,科技型企业的招聘工作往往不具系统性,即随机性较大,因此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3 加强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措施
3.1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进行明确
首先,科技型企业需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深刻认识,并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地位。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以及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提升。再次,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时,企业需以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进行保证。所以,科技型企业倘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需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地位进行明确。
3.2 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进行建立
在科技型企业中,员工大多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技能。一般而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在一个集体里面,倘若多数人有此倾向,那么集体里面的其他人就会受到影响,最终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由此可知,在科技型企业里面,员工更乐于进行自主性工作,进而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实现。因此,企业就需对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并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另外,对科技型企业的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可知,在施行激励机制时,单纯的物质激励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只有制定出健全的激励体制。例如系统的培训机制、优厚的福利制度等,才能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调动,使员工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3.3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健全
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科技水平竞争的核心在于管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取得的成效因素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在什么时期,企业管理制度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以及企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使企业管理制度具备有效性、科学性以及先进性。所以,科技型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就需先对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完善。
3.4 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
创新发展为科技型企业的一大特点,只有对员工的创新性进行培养,才可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另外,在科技型企业中,员工多为科技人员,对于新知识新技能,他们有着很大的渴求度。因此,企业为了留住优秀的科技人才,继而推动企业的稳步发展,就需按时开设培训班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对员工的发展规划进行充分尊重,并为员工提供深入发展的机会,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一方面可推进员工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使他们实现知识互补、信息共享,另一方面还可促进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员工的不满情绪得到释放。
3.5 对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建设
对于企业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灵魂,也是企业稳步发展的无形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以及企业精神,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以及发展状态。因此,为了留住人才,并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就需首先对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建设和完善,让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另外,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着互相推进、共生共存的关系。受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会有所差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在人才导向、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以及人才约束等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般而言,科技型企业的技术人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长时期处于聚精会神、埋头苦干的状态。因此,他们往往没有精力和时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健康状态以及家庭情况进行关注。所以,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就可从员工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求出发,定期开展户外游乐、知识问答、歌舞晚会等娱乐活动,为员工创建一个温馨有趣的工作环境,使其身心舒畅、劳逸结合。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需对员工的身体状态以及家庭生活进行高度重视,并给予温暖的关怀。之后,科技型企业还可积极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在工作之余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此可见,对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稳步飞速发展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是极其重要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型企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因此,为了使科技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我们就需从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战略地位明确、管理机制健全、企业文化建设、激励机制完善以及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使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有效革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毕凯.和谐社会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3(10)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系统外包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系统外包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关键词:科技 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系统 外包 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 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 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 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系统外包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绩效
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4万家(其中90%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职工总数超过1200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等。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关注的是成本和利润。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成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索企业人理资源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成了“短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误区,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劳动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层面,真正进入到人力资本管理层面的很少。
1.人力资本认识不足
资本和资源有本质区别:资本和资源的性质和含义不同;使用资本和资源的角度不同,作为资本,更多地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考虑成本和利润;使用目的不一样,使用资本更多地考虑是如何增值生利。所以,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视为资本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或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现实是,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认识不足,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人才培养上行为短视,投资不足,只顾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人才的后续培养、培训。
2.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结构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降低附加值,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民营科技企业不遗余力地招揽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注意管理部门人员配备的多少,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和协调配合,忽视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跛足发展局面,结果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废品率高,成本降不下来,销售上不去,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很大改观。
3.人才引进机制不通畅,岗位要求与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
在发展初期,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任用几乎都是企业所有者决定,“人治”的成分居多,40%左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由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少,道德风险低,逆向选择小等特点激活了中小企业的生长力。但随着企业发展,如果过分依赖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引发人才持续性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人力资源供给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人才输入渠道狭窄,外部人才进入较难;人才来源单一,获取社会信息量较小,容易导致企业思路狭窄;家族成员掌控企业较多的资源,外来人才容易受排挤,也难以融入团队,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这样,企业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岗位要求和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的状况。
4.缺乏物质和精神兼备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关键是吸引并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人力资本最根本的特性是可以激励,不可以强迫。其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只能是有效激励。影响员工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在生存权力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比如,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中小企业里,一方面是过于依赖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甚至延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本绩效评价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绩效评价是一项既有难度,又关键的管理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的绩效评价通常都是由各级主管人员,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完成。由主管人员来评价人力资本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主管人员对于人力资本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不仅对于人力资本构成损害,而且对自己或企业也构成了损害,很多现实的原因导致管理者们对于人力资本进行不痛不痒的绩效评价,最终要具体进行评价时却没有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标准。
6.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有的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系统分工不明确,企业主诚信差,人格魅力不够,对树立企业形象认识不深刻,管理松散、随意性大,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士气,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主角是“人”,且必须是高学历、高技术、高技能的“技术人”。要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家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激励方式,要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和价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民营科技企业,要把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将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均看做待开发利用的资源;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挖掘人的潜力;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决策层,鼓励全体成员参与管理,重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建立起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中小企业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的基础上,才能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制定人力资源战略需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即根据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明确企业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确定所需各类人员的组成比例,再根据各类型人员在公司战略中的重要性,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该花多大的力气吸引和保留。中小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现状,必须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不受人才缺失的制约。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管理人力资源,而非通过“人治”手段来管理人力资源。首先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等。人力资源制度一定要公开化、程序化。公开化,可以使所有员工都明确努力工作的好处和不努力工作的后果,从而有了前进的方向,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程序化,是为了保证人事决策民主、科学,防止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明确,决策程序任意化,就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给企业的正常管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其次,通过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员工明确发展方向。再次,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员工非正常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如实行劳动用工合同管理和培训赔偿制度等,当然还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防核心技术泄密或流失。制度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管理“有章可循”,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制度管理策略,既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又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可以有效地回避“关系网”和“说情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民营科技企业虽然大多规模小,人员较少,但也需要建立各项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使用、考评,有利于工作的明晰化、条理化,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3.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一般认为,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即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而这三个要素中,利益又占首位。由此可见,在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
3.1业绩薪酬与技能薪酬相结合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级工资制到岗位工资制,是一种进步,但仍然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把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向以业绩和技能为基础的薪酬转移,克服岗位薪酬在一定程度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同荣俱损的薪酬方案,引导广大员工,特别是高级人才从关注成本向更加关注利润转移。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的企业已经对部分员工实行了技能工资体系。业绩薪酬主要针对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员工。通过业绩拉开薪酬差距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岗位层次拉开薪酬差距。技能薪酬的对象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按照员工个人与本职工作密切相连的技能水平,在同样劳动量(或劳动时间)前提下,拉开薪酬差距。
3.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实施“金手铐”策略,留住人才。另外,管理层应把握住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采取国际通行的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措施,通过公平的分配体制,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员工深切地感觉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如微软为了留住顶尖人才,将股票期权计划分配给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的软件工程师,以防止高级雇员流失。华为实行“股权激励”策略,不仅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也为其成长和快速扩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分配关系理顺了,员工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3制定弹利计划
企业应为高层次人才登记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采用弹利,让员工自己挑选合适自己的福利组合。奖励与必要的惩罚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激励的正效应。必要的惩罚也是达到激励的一种手段,就是说有奖有罚,有功有过,奖勤罚懒,可使人们明白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制定利润分红制度。企业制定各个具备资格的职位的红利标准,根据个人业绩与公司业绩相结合,把个人红利与公司的整体状况挂钩。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付给他们的红利不应低于正常水平的奖金,且应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了激励机制之后,还应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绩效考核可分两步进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即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定基本的工作定额,再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为员工建立绩效记录,作为晋升、奖惩的依据;二是建立特殊贡献记录,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勤恳工作,任劳任怨,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
5.柔性管理的使用
柔性管理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基础上,充分重视人的心理、社会需求,培养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5.1拓展信任是搞好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信任的桥梁是沟通。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之间达到理解,通过理解与合作,将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或“契约关系”转变为“盟约关系”或“伙伴关系”。
5.2优化组合,人尽其才
对现代企业而言,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并发挥最大效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员工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方法。
5.3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
我国许多企业在人才开发问题上存在程度不同的短视行为,“只使用、不培训”,“只管理、不开发”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没有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训与开发,将使企业研究人员的知识迅速老化,智力储备很快枯竭。而在研究人员从优秀走向平庸的同时,企业也丧失了发展后劲,最终无法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若企业能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5.4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带有鲜明特征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通过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多样性需求,运用共同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进取的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美国管理大师威廉·大内在其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挑战》中指出,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5.4.1构筑共同愿景
领导者要将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目标,使员工清楚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确立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5.4.2确立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根本理念,有一定的号召力,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因此,领导者要将本企业最重要的理念提炼出来,并不断加以宣传。
5.4.3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行动当中
关键词:科技 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系统 外包 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
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 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 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关键词:科技;以人为本;人力资源
本文以诺基亚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为研究背景,运用调查研究、实证举例等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该公司人才选拔、培养制度、激励机制、业绩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四大职能要素的具体分析,旨在探讨这家以“科技以人为本”为口号的芬兰企业是如何在中国市场上运用企业文化助推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长久稳固和持续发展的。
一、基于诺基亚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诺基亚价值观是在12年前第一次被定义的。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诺基亚价值观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2003年为了适应时代和公司内部发展的需要,诺基亚执行董事会通过了重新定义的诺基亚价值观,即“客户满意,相互尊重,追求成功,不断创新”。基于诺基亚价值观,整个公司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持、团队合作、分享信息、庆祝成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平等沟通的工作氛围,即诺基亚企业文化。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何庆源就曾这样赞扬过诺基亚的企业文化:诺基亚的管理风格与众不同,这也是它的成功所在,而这种管理风格源于她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培育出来的企业文化,这也是我们作为诺基亚大家庭的一员而深感自豪的地方。
二、企业文化在诺基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涵盖企业价值观的人才选拔制度
选拔公司需要的、有专业技能并符合诺基亚价值观的人才,是诺基亚成功发展的有力保障。在人才的招聘、选拔过程中,诺基亚人力资源工作者有一套独特的人才招聘解决方案。
诺基亚在人才选拔过程中采用的测试项目从题目的选择和制定都紧紧围绕公司价值观,对应聘者个人素质、品质和性格倾向加以考察。通过人力资源部测评专家对面试、问卷、项目合作等方面结果的综合评估,最终得出应聘者是否是既符合职位所需的硬件条件,又具备与公司价值观相符的合格人才。
(二)三级人才培养制度
第一,入职培训。每个进入诺基亚的新员工,都会有一个入职培训阶段,这个阶段大约持续3-6个月,但会因为工作岗位的不同和个人适应能力的差别而有长有短。在该阶段中,员工会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培训中心在不断强化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会强化诺基亚价值观的学习。入职培训是新员工全面了解公司,接受公司价值观教育、感受公司文化的第一课。
第二,鼓励员工内部轮岗。与培训相辅助,诺基亚公司还鼓励员工参与跨部门的项目,了解和熟悉本职工作以外的技能和发展机会,为长期与公司一起共同发展做准备。公司建立了内部岗位轮换体系,通过一套完整的程序,将公司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组织结构的工作机会及时公布在公司内部网上,有利于员工随时捕捉符合个人兴趣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机会,不断积累长期发展所需的经验及技能。
第三,本地人才培养。诺基亚作为扎根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一直致力于其员工的本地化。随着公司在中国发展步伐的加快,对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地人才在语言、文化以及对市场的了解等方面均具有外来人才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具体数据上看,诺基亚由1997年在中国的不足2000员工,发展到2004年的5100名员工,人员增长翻了三番,其中95%以上的员工为本地人才。
(三)立体激励机制
一是物质激励。诺基亚在人才激励上,不但致力于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政策,还通过多种内部奖励计划和机制,建立并鼓励员工分享成功。公司通过“股票计划”和“利润分享计划”保留对公司有贡献的员工,将公司的业绩与员工收入相联系,建立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二是精神激励。在建立员工的公司归属感和企业自豪感上,诺基亚的管理方法也是值得称道的。诺基亚鼓励员工参加公司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并为员工提供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的机会,从社会大课堂中锻炼自身能力,开拓视野,培养员工的公共、环保、助人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员工对公司的优秀企业公民形象从认识到认同,不断深化了对公司的归属感和企业自豪感,同时丰富了自身价值,这就是诺基亚的精神激励机制。
(四)“投资于人”的业绩考核计划
诺基亚公司通过专业手段对员工进行考核,以达到公司的既定目标。诺基亚“投资于人”计划(即IIP计划)就是一套非常人性化的由诺基亚公司文化而派生出来的业绩管理程序,它支持诺基亚战略和价值观的实施。
IIP计划一方面要对员工的业务表现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潜力,告诉他们自己的特长在哪里,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以及在某一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应接受的培训。
三、结束语
“科技以人为本”――这是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制造商芬兰诺基亚公司广为流传的广告语。然而在诺基亚,“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诺基亚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领域,也是诺基亚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正是这种植根于诺基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立体激励机制、业绩考核管理等四个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使诺基亚集团在短短的十几年内迅速成长,发展成为超越美国摩托罗拉、瑞典爱立信的三大跨国电信集团之首。
通过对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漫漫征途中,企业文化依然会成为助推诺基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评价协会.2006-2007年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赛文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吉利,杰瑞・W.超越学习型组织:通过领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造一种崇尚持续成长和发展的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文逸.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在这个价值网的模型中,我们要掌握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间的相互作用创造了经济价值。第一个概念,价值比较高的顾客资源。因为整个价值网都是以顾客需求为核心的,顾客的需求会为整个价值网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价值网成员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得到加强。第二个概念,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处在价值网上的成员是一种利益、损失共担的关系,所以价值的创造还有赖于企业间的相互配合。第三个概念,核心能力。价值网之所以能够存在和运行,就是因为外包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存在,失去了核心能力,其他的也就无从谈起。
2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构建
2.1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技术研究为核心的一类企业,其大多数由科技人员创办,规模比较小,又因其自负盈亏,所以风险比较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不力无疑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市场经济在这一需求的促生下,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这一运营模式。这一模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这样该类企业就可以通过与外包服务商的交流、协商,表达自己企业内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寻求来自外包服务商的帮助,外包服务商以其专业的经验和能力,对此作出分析并提出对策。在此基础上,该类企业可以将一部分不涉及企业核心秘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繁琐、机械的工作交由外包服务商,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外包服务商可以就该部分管理事项进行专业的管理,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企业则可以以更多的精力来专注于对该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无疑解决了企业化弊为优的问题,从而可以实现企业的优化整合。
2.2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条件
提起从外部获取资源,可能有人还停留在过去的思维中,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这种做法对企业来讲,不仅是适应其发展需求的,更是优化资源配置、获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明智选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管理服务,因为其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是不专业的、不擅长的,而且该部分工作比较繁琐,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付出与收获是严重不成正比的,这对其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明智的选择,就是将其交由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第三方进行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获取更优质的服务。以下是所需要的几个条件:
2.2.1外包企业市场的发展
外包市场的发展是否完善,对企业选择交易模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市场比较完善的话,企业可以更优先选择市场化交易,因为在信息交流充分的情况下,完善的外包市场的成本和风险都比较小,否则还是选择一体化交易更加保险。
2.2.2外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化,变相地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是人力资源管理制约了其发展,而其在这方面的付出与收益又是令人不满意的,这就使其急需这样一个专业的机构来代替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使其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发展。为满足这种需求,就有了外包,外包供应商能够为外包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人力资源部门能够更好地参与企业的运作。
2.2.3外包企业在价值网中的作用
之所以有该价值网的存在,就是因为外包企业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外包企业在这个价值网的所用就特别的突出。外包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对其所需要的服务与外包供应商进行沟通,外包供应商针对外包企业所提出的要求,给出意见,在与外包企业达成一致后,据此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整个价值网中,外包企业的需求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这种引导就是外包服务供应商的努力方向。
2.2.4外包企业具备核心的竞争力
我们一直强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构建,但这种构建是需要条件的,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做得到,也不是说所有的企业在什么时间点都可以做得到。这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构建是为了配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更好发挥而进行的,企业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才会有这方面的需求,否则,也就不具备这方面的需求了。同样的,核心竞争力有所改变,则这种价值网的构建也会有所转变。所以,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2.2.5外包服务供应商的协同参与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由需求与供应的互相推动来发展的,光有需求是不行的,还必须有满足需求的供应,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可以做到不断向前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发展与完善中,同样的,光有外包企业的需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满足该需求的外包服务供应商。目前,我国的外包服务供应商的质量都比较高,这既得益于外国咨询公司的进入,也得益于我们国内的外包供应服务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样其就能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最新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最新需求,并就此为外包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点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构建也是至关重要的。
2.2.6外包企业中员工的认可
企业之所以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为了使人力资源能够更好地运行,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因为企业员工是企业价值的直接创造者,所以外包企业在做出这种决策时必须以企业员工对此的认可程度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2.2.7中介机构的服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
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的构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而这种单靠自己力量的努力往往是困难重重,所以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的推动,为外包价值网的构建提供信息平台,从中协调与帮助,以更好地推动该价值网的构建。
3结语
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在农业领域实际从事或潜力从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其规模大小、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但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中“农业科研机构与人员数量在国家总体科研机构与人员数量中的比重”“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关键年份科技人力资源占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比重”等数据可发现,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管理面临着以下挑战: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难以吸引到足够人才资源支持,农业科技管理结构限制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就业机制不合理造成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难以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就业。对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改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完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等措施,尽可能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面临的困境,以便实现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科技的创新。由左停、旷宗仁、高晓巍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6年5月出版的《中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在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资源发展与管理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主要呈现以下两大特色。
一、研究方法多样,解说到位
当前我国各界对农业科技人员资源的重要性、素质特点等认识不深,不能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而该书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问题,各类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资源的规模与特点,采用多样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论证,以便为解决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问题提供对策,也增强了书本的可读性与研究价值。具体而言,该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该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理清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构成,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要素与特征,如引用了《管理科学文摘》上面的《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问题的探讨》一文解说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构成。其二该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生成数据报告,再如应用个案访谈、机构访谈、小组访谈等方法探讨了解决方案。其三该书采用案例分析法解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如引用“宁夏创新农业案例调查”解读了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对农业科技应用阶段潜在科技人力资源的影响。其四该书采用对比研究方法阐明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能力变化情况,以及我国各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差异情况。
二、图表丰富多元,指导性强
图表丰富多元不仅体现在图表的数量,也体现在图表的种类。从图表数量来讲,该书在第二章引用了6张图表,在第三章“各类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开发与管理”部分采用了30多张图表,第四章“发展趋势与地区比较”采用了十几张图表,既有力地支持编者的观点,也充实了书本的内容。从图表种类来看,有饼图、树状条形图、横向条形图、横向折线图,也有表格和结构图,如在第二章第一节“实际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分析”采用5张饼图说明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职业结构与农业专业技术人力资源职称结构,全国科研机构农业与非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职称、学历结构。在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情况”则运用表格与树状条形图的方法,指明了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关键年份按行业与管理分科技人力资源基本构成,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关键性年份性别、学历结构,以及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关键年份职称结构,这种多图表方法的运用,既有利于论证作者的观点,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总而言之,该书研究方法多样,图表丰富,观点解说详细,论证有力,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其中,该书关于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的现状研究,对探析互联网时代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人才储备能为企业增强软实力与生产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发展的形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等方面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资源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激励等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经常使用。在我国,水利科技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然而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之后,水利科技企业也面临着诸多市场调节,经济环境所遭遇的不可预见风险越来越多,如何管理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也是水利科技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水利科技企业的不同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入人力资源的现代管理手段,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引入到水利科技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数中所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也是指一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人口之和。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现代管理理论中诞生的,主要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激励、调整等,以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通过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员工本身创造价值和利润。
现代管理理论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了六大管理板块,分别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分配、培训和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在新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新的管理手段不在拘泥于传统的人为调控,甚至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能够更客观地、更准确地判断人力资源的管理结果,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2 水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足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数年的经营,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传递者,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的部分水利科技企业中,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部分企业依然处于垄断的地位,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表现的积极性不足,不利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看,有思想、有正确导向的价值观,能够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文化反过来作用于新员工,能够保持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形成至关重要的文化软实力。然而,由于现有企业中的文化建设不明显,更多地强调了员工应该以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手,忽视了人性的成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理解不够深入。
2.2 人力资源管理思路与企业战略偏离
企业发展的战略应该具有前瞻性,企业的出发点应该是设想企业自身将处于整个行业的某个地位。人力资源作为水利科技企业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奖励措施、完善的晋升条件、合理的管理方式,将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代的水利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更侧重与对员工的制度性管理,而没有涉及长远的员工发展诉求,将管理的核心局限于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上岗、薪酬等方面内容,很少涉及将企业发展战略与现有人才相匹配等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应该是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将公司的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行互补,以应对企业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面临的各种挑战。
2.3 缺乏完善的绩效体系
充分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使之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人才。然而,体制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例如,水利科技企业出现的绩效不均,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减少,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水利科技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但是在权力分配合绩效评价等方面依然有待改善,人治的成分依然较重。充分的绩效体系应该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依据员工本身的能力和业绩高低予以调整,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公平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以促使企业发展。
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水利科技企业中的应用
3.1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可以传承的精神,是以员工位载体的精神财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努力提升自身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和能力、为员工自身和企业创造价值。从另一方面,员工能够更好地通过企业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减少管理者日常管理中的内容,促进合作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保障企业的集体利益。
3.2 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在尊重人员的基本诉求,以满足人员的才能施展、发挥人员的工作潜力,以实现员工本身的价值。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人员的素质提升,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将人才建设当作企业的发展战略。在水利科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按照企业的实际人才储备和人才层次进行有计划地人才培养和任用,努力吸纳社会优质人才资源,同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公司发展思路相协调,着眼未来,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上,应该做到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工作培养人、以业绩考核人,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3 紧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
水利科技企业在我国水利建设、水利安全、农业灌溉、水利发电等方面企业重要的支撑作用,水利行业作为关乎国民生计的行业,需要有合适的人才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作为行业的个体,水利科技企业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中,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作支撑,以满足企业的后续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管理部门需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策略和企业发展战略,充分运用各种人力资源,以相对优化的组织结构,设置合理的晋升渠道,推行有效的激励措施,以保证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后续发展能满足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3.4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员工的绩效考核应充分公平公正且合理,在现行的企业管理中,经常出现人治现象,即有部门领导对所管辖的员工进行绩效评价,主观色彩过重。因此,现代管理手段中,可以灵活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绩效结果进行量化,通过不同的量化指标的结果判断员工的绩效结果,真正让业绩结果与员工的实际效益相适应,体现多劳多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于效益更好的企业,甚至能够通过以资本形式入股的方式,鼓励员工技术入股和资本入股,增强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利益切实结合,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摘要】
价值网可以将各个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优势互补,满足顾客的丰富多样的需求。外包价值网是一种整合资源并行形成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价值网的分析,简单阐述一下价值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外部经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价值网络。当群体竞争模式变成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价值网为也逐渐成为有效的运营模式。
一、价值网
(一)价值网概述
价值网其实就是一种关系结构,它比传统价值链更加的灵活,价值网的特征有:价值网的核心是顾客的价值;价值网的价值中枢是领导企业;价值网的支撑体系是数字化的网络;价值网的支撑基础是信息技术;价值网可以让各个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可以实现利益的共享。
价值网有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顾客价值、相互关系以及核心能力,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首先,顾客价值激活了价值网网络,它决定了核心能力,同时还强化了相互关系;其次,相互关系促进了顾客价值的实现,同时维持了核心能力;最后,相互关系质量受到核心能力的限制,同时可以创造顾客价值。
(二)价值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型企业,由科技人员进行创办,主要产品是技术的开发和咨询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其特点就是规模比较小、资金有限、创新性技术、高风险等。企业本身有精干的组织结构、灵活的经营手段以及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但是由于资源很短缺,人员流动性大,人力管理方面水平很低等问题,成为了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外包价值网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络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弥补本身不足的手段。构建外包价值网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先进的、优质的管理服务,与外包供应商进行合作,进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构建外包价值网
企业拥有三种方式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一种是通过本身的能力发展去获取;一种是通过企业并购的方式获取;最后一种是通过组织内容企业间不断合作的方式获取。由于科技中小企业为了满足企业内部员工自我发展的要求,针对自身资源稀缺的情况,通过外包的形式构件外包价值网络,利用价值网获得专业化的管理服务,用来弥补自身的能力不足。外包价值网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企业、外包服务商和企业员工。
如何构建外包价值网,需要进行策略分析。
第一,企业要认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资源积累的要求,能力培养的方向等,以确立价值定位。选择适合外包的管理项目,明确外包的目的,并结合实际提出外包的要求。确定达到外包的预期效果和服务质量等各项要求。
第二,企业根据价值定位,通过对外包服务商的客户群体、背景是否专业、财务情况、专业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管理成本的多少,来选择适合企业本身要求的外包服务商。
第三,由于客观存在着交易风险,为了保证网络成员都可以准确及时的获取信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外包价值网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模式,以及一个严谨的机制用来进行管理和协调。
第四,企业需要具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和高层次的外包服务商进行合作,构建外包价值网,而竞争的优势需要通过企业的核心能力来体现。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利用技术的创新,来完成知识的积累,拥有了知识产权,将自己的产品标准作为行业的标准来进行制定,用以实现其对标准的垄断居民,建立市场竞争的优势。
第五,价值网络的争端主要是因为利益归属不是很清楚,进而导致合作的破裂。所以需要把网络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以保证价值网运行的良好。
三、价值关系网络
(一)价值关系网络的管理与服务
1.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
外包价值网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管理的,管理目的就是通过一个良好的价值网环境,使其顺利的发展和运作。尽管企业的外包市场潜力巨大,但依然缺少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因此,如果想促进外包的发展,首要的就是要建立与之相应的法律规范,使外包价值网可以健康的发展。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建设外包法律环境,与此同时,针对提供外包服务的供应商,进行信誉评价的管理,对其服务的能力、业绩,以及社会的名誉、守法情况、用户满意度等进行公证客观的评价。并且需要把评价的结果公布于众,使提供外包服务的供应商们不断提高自身服务品质。
2.外包中介机构的服务
外包价值网是由外包中介机构来进行服务的。外包中介机构,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与外包供应商间,信息无法对称的问题,外包供应商的信用体系进行强化,双方的交易成本,尤其是信息搜索的成本得到了节约。外包中介机构,可以对外包业务进行诊断,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外包服务,避免出现错误的外包政策。外包中介机构本身具有非常强大的专业性知识,用来帮助企业进行外包谈判时,减少谈判成本,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外包机构对价值网进行调节矫正以及解释沟通,促进双方的合作关系,减少后续发生的冲突。利用绩效评估,分成不同的阶段,对外包供应商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进行考评,为外包供应商提供资质认证并有效监督其履约情况。
(二)外包价值网的参与主体
1.主体核心
企业本身就是外包价值网的核心,它的价值就是最核心的价值。通过实时捕捉的企业实际需求,外包服务商将其内容信息向其网络伙伴进行传递;由于企业就是外包价值网的核心,它可以对外包服务商及时地提出新的要求,让外包商明确企业的价值定位,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质量得以提高。
2.主体价值中枢
外包价值网的价值中枢就是外服务商,它本身的服务质量的好坏,信用水平的高低以及协作精神,侧面决定了能否及时敏锐的发现企业或者员工的需求变化,并针对其变化做出及时有效准确的服务。诚信好,协作性强的外包服务商,可以有效的规避外包风险,同时发现实现自身和网络伙伴的价值。如果诚信不好,协作性差,往往外包风险的出现就是外包服务商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3.重要因素
由于企业创造价值的主体是员工,所以员工对外包的认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外包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它的经营模式是以技术为先导条件,其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基础以及发展未来。作为知识性企业,员工的主体都是知识型的人才,其本身具有很高的创造性,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意识,所以外包供应商和其企业必须重视员工在价值网中的需求。
(三)与其他价值网络的区别
首先,外包价值网络没有一个利益核心。科技型中小企业用本身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契约关系和外包服务商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而在价值网络中。网络成员之间都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保证互惠互利。
其次,外包价值网络没有一个共同的终端客户。中小企业的产品购买者,是企业的客户。而外包商的客户则是中小企业和其内部员工。
最后,网络成员的行为状况以及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外包价值网的构成与解体。因为网络的成员只是平台共享的关系,无法对其进行约束,成员可以自由的出入外包价值网络。
(四)价值网的风险
1.风险的来源
第一,外包价值网的运作直接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员工的凝聚力都会对外包价值网的运作产生影响,而外包服务商的财务状况、管理团队是否专业、管理能力是否良好,也会影响外包价值网的运作。
第二,外包的企业和外包服务供应商之间的文化环境,是否可以相容、是否可以凝聚,都会直接决定效率与成败。如果文化环境不和谐,就会相应增加适应的成本,最终导致合作无法进行。因此,文化环境是重要的风险来源,它决定了运作的成功与否。
第三,网络中的员工,受到本身因素的干扰,无法对不同环境做出客观的决策。而且外包服务商也缺乏沟通、共处的能力与技巧。双方在认知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成为外包价值网运行的不稳定因素。
第四,外包行业的发展前景、管理交易情况的不断变化,如果信息无法做到透明公开,就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了逆向选择风险,增加了交易成本。
第五,合作的双方都需熟悉政府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并且通过法律进行彼此约束。同时,法规和政策还能对外包价值网进行管理和协调,减少不良风险产生。如果法律政策不完善,将会增加风险。
2.风险的因素
风险因素可以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主观因素包括相互协作的信任、良好的沟通和可以融合的企业文化;客观因素包括对称的传递信息、共同的目标、具有竞争力的能力。
3.风险的损失
外包价值网的风险损失,一般分成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包括成本的损失、价值网的效应损失、协同的优势损失和利益损失。间接损失包括企业战略的被动调整,企业的文化损失,外包服务商的信誉损失。
通过对风险因素以及风险损失的描述,进而提醒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规避外包价值网的风险,以确保外包价值网的顺利运行。
(五)构建外包价值网的可行性
1.外包市场已逐渐的完善
信息市场可以通过一体化和市场化两种方式交易。由于外包市场逐步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用市场化的交易方式,因为市场化的交易方式,可以减少交易的成本和交易的风险。
2.企业的外包需求越来越强烈
市场竞争如今愈演愈烈,企业想生存和发展关键就是效率和效益。当外包企业经营的很好,但是却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阻碍了企业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企业采取外包方式进行人力资源部管理,也越来越有必要。
3.核心企业的迫切需要
在价值网络中,外包企业就是其核心企业,它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的需求、确立的价值定位、多样化的员工需求、变化的市场环境、关于人力资源的需要,与外包服务商进行合作,通过信息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增加了彼此企业的价值,也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满意程度。
4.外包企业拥有良好的条件
构建价值网络,需要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因为价值网的节点企业通过整合核心竞争力,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才是价值网的竞争力,核心能力的退化会遭致价值网的淘汰。如今众多的中小企业已经在科技产品与技术上拥有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为进行外包提供了条件。
5.外包服务商资质越来越好
由于外包企业不断的需求,外包服务商越来越注重自身资质的提高,因为想敏锐的发现企业和员工变化的需求,自身就必须拥有很好的服务质量、极高的信用水平和极强的协作精神。
6.员工的认同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对外包的认识水平不断的在提高,对外包的需求愈来愈高涨,他们影响着企业做出外包选择。
7.政府部门的协调作用
政府部门已经出面进行协调帮助,颁布利于合作的政策,搭建信息合作平台,有意识地推动外包价值网的构建。为构建网络提高了规范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价值网已经具备了构建的内部与外部条件,而外包企业的需求也逐步的增加。价值网的使用将会是未来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四、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互补的优势,强调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竞争核心,建立价值网络,用来与各成员共享信息资源的全新管理模式。它弥补了企业自身的不足,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清华,徐枞巍,吴勇.基于价值网模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02)
[2]刘清华,徐枞巍,吴勇.企业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新模式:价值网战略[J].当代经济管理,2009(12)
[3]谭寒冰.如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J].河北企业,2012(01)
[4]陈霞.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2(03)
[5]徐长玲.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利弊研究[J].中国商贸,2012(07)
[6]李恩平,苏文,赵红瑞.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因、风险及防范策略[J].经济师,2011(02)
[7]李敏.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必要性、可行性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3)
[8]彭十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防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12)
[9]林梓铭.浅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贸,2011(27)
[10]张同建,王晓欣.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利弊分析[J].中国商贸,2011(2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知识交换与组合 企业绩效
一、引言
在当今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企业的成功将不再单纯地依赖由规模经济、技术、专利、资本这些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而更多地是利用创新、速度以及适应性这些方面所形成的竞争优势(Pfeffer,1994,1998),这一点对高科技企业尤其适用。Pfeffer又进一步指出创新、速度以及适应性方面所形成的竞争优势的来源与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密切相关。基于这一观点,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已将可供选择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交易的HR实践,这类实践强调个体短期的交换关系;另一类是基于承诺的HR实践,这类实践关注互惠、长期的交换关系(Arthur, 1992; Tsui, Pearce,Porter, & Hite, 1995)。因此,企业如何选择和实施能够有效促进组织绩效的HR实践就成为组织的核心议题。
尽管基于承诺的HR实践已被证明与企业绩效相关,但实证探索这些HR实践导致企业绩效提高的作用机制(Becker & Gerhart, 1996;Wright et al., 2001)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表明基于承诺的HR实践能够创建一种激励员工以组织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只关注他们自身利益的组织社会氛围(Rousseau,1995; Tsui et al., 1995)。这一观点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研究视角相吻合,表明了基于承诺的HR实践是通过创建一种有助于企业竞争优势提高的员工行为和能力的组织社会氛围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的(Bowen & Ostroff, 2004; Collins &Clark, 2003)。一些最初的实证研究表明积极的员工关系通过创建积极的员工态度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的(Fulmer, Gerhart, & Scott, 2003),然而有必要检验基于承诺的HR实践是如何影响范围更广的社会情境例如一个企业的社会气候。
大多数基于承诺的HR实践的研究关注的是低层次的员工(例如呼叫中心操作工、制造业的一线员工),忽视了这些HR实践是如何影响其他类型的员工(Lepak & Snell, 1999)。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企业是由不同类型的员工组成的,企业对这些员工的管理方式是有差异的并且他们能够以不同方式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Lepak & Snell, 1999)。所有的员工都可能创造相同的价值,但是在动态行业环境中的企业可能尤其要依赖像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类知识型员工以新型方式交换和组合信息的能力(Grant, 1996; Huber, 2004)。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承诺的HR实践是如何通过影响知识的交换与组合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这一理论模型。
图1 基于承诺的HR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
Wright and McMahan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定义为:“意图在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活动模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不同于先前HR的研究在于战略研究者检验HR实践对组织层面绩效的影响,例如这些HR实践对企业的产量或成长的影响(Becker & Huselid, 1998; Wright et al.,2001)。这类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企业能够通过实施以承诺为导向的HR实践来管理雇佣关系并激励员工(Rousseau, 1995; Tsui et al., 1997)。这类以承诺为基础的方法强调一系列HR实践的实施,这些HR实践共同作用来激励员工自觉地将组织利益与员工自身利益统一起来并创建一种相互加强的高水平的雇佣关系(Arthur, 1992;Tsui et al., 1997)。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实施HR实践去创建这种雇佣关系。这类HR实践具体包括: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的选拔实践、识别外部候选人是否与企业相匹配的招聘实践(Delery & Doty,1996; Tsui et al., 1997)、能够提高员工知识共享和组织承诺水平的以组织或团队为基础的薪酬设计(Delaney & Huselid, 1996; Delery & Doty, 1996)、能够促使员工成长、发展和构造企业专有知识体系的培训和绩效评估实践(Arthur, 1992;Youndt et al., 1996)。通过对员工进行高水平的投资,以承诺为基础的HR实践提高了员工为组织做贡献并获取支持企业战略发展所要求的企业专有性知识的动机水平(Rousseau, 1995)。
三、研究假设
1.基于承诺的HR实践与知识交换与组合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提供了关于以承诺为基础的HR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关系的证据。但是其中只有少量的研究探讨了HR实践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Wright et al., 2001)。然而,研究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基于承诺的HR实践不会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而是通过培育促进员工能力发展(例如员工组合和交换信息去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的社会气候进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Bowen & Ostroff, 2004; Collins &Clark, 2003)。近来的实证研究似乎也支持了HR实践通过员工态度(Fulmer et al., 2003)和能力(Collins & Clark, 2003)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的这一观点。通过本研究,我们检验基于承诺的HR实践是如何促进企业范围的社会气候形成进而鼓励知识型员工间知识的交换与组合这一理论模型。
随着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间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些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已从有形资源和市场势力转向知识和知识的利用(Grant, 1996; Huber, 2004)。另外,一个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属于企业专有性资源,这种资源能够产生新的收入来源并使企业有效地回应快速变化的环境(DeCarolis & Deeds,1999; Grant, 1996)。在强调知识创造重要性的前提条件下,学者们已开始研究企业如何发展这种独特能力(Argote,McEvily, & Reagans, 2003)。Nahapiet and Ghoshal(1998)认为组织内知识的创造可以通过员工间知识的交换与组合这一过程加以实现。这一观点隐含的意思就是知识的交换与组合创造新知识是通过将先前无关联的创意与知识连接起来或以一种新奇的方式重新组合先前存在关联的创意与知识(Kogut & Zander,1992; Nahapiet & Ghoshal, 1998)。
此外,一个企业的社会氛围是员工关于组织规范和价值观共有的信念,当员工执行工作任务时,这些信念能够支配他们之间的互动(Ashkanasy, Wilderom, & Peterson,2000)。企业的社会氛围能够影响员工交换与组合知识的态度、动机以及时机(Argote et al., 2003; Kogut &Zander, 1992)。尤其是组织社会氛围的关系方面,例如信任、合作和共享语言是员工进行知识交换和重组知识的关键机制(Nahapiet & Ghoshal, 1998; Smith et al.,2005)。
创造一种能够促进知识共享的社会氛围对高技术企业尤其重要,因为这些企业的员工总是将知识看作是权力和工作安全的来源,这样的认识使他们不愿意与其他员工分享隐性知识(Davenport & Prusak, 1998)。尤其是研究者认为企业的社会氛围可以鼓励员工去关注组织更大的团体利益而不是只盯着他们的一己私利,因此,社会氛围促进了知识的交换与组合(e.g., Nahapiet & Ghoshal, 1998; Reagans &McEvily, 2003)。因此,本文假设1:基于承诺的HR实践与知识交换与组合正相关。
2.知识交换与企业绩效
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能够让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下去创新和超越竞争对手(Grant, 1996;Kogut & Zander, 1992),这种能力来自员工整体的知识交换与组合能力(Nahapiet & Ghoshal, 1998)。此外,企业社会氛围的特性能够促使知识交换与组合(Kogut & Zander,1992; Nahapiet & Ghoshal, 1998)。接下来,我们概述一下本研究的知识交换与组合以及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特定关系。因此,知识员工间共享符号和语言的水平越高将会促进他们间的知识交换与组合进而对高科技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假设2:知识交换与组合的作用对企业绩效(新产品和服务的收入以及年销售增长率)产生积极影响。
3.基于承诺的HR实践对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
如上所讨论的,SHRM研究的一个隐含假设就是基于承诺的HR实践不会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当这些HR实践培育了有利于组织知识交换与组合的社会氛围并发展了对企业绩效有重要作用的员工能力,它们就能产生更高的绩效(Bowen & Ostroff,2004; Collins & Clark, 2003)。我们认为基于承诺的HR实践是通过对组织社会氛围和知识型员工间知识交换与组合的作用而影响企业绩效的。然而,基于承诺的HR实践可能以其他的方式来影响企业绩效(Delery & Doty, 1996)。例如,Huselid (1995)认为HR实践通过吸引或发展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以及激发员工动机来影响企业绩效。因此,我们预测知识交换与组合将只是部分中介HR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假设3:基于承诺的HR实践部分中介员工的知识交换与组合并导致随后的企业绩效。
希望本研究的理论发现会引发更多的关于在动态的环境下企业如何能够创造与知识相关的优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feffer, J. 1994.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eopl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 Pfeffer, J. 1998. The human equation: Building profits by putting people first,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 Huselid, M. A., & Becker, B. E. 2000. Comment on “Measurement error on research on human resources and firm performance: How much error is there and does it influence effect size estimates.” Personnel Psychology, 53:835-854
[4] Huselid, M. A. 1995.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urnover, productivity,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635-672
[5] Tsui, A. S., Pearce, J. L., Porter, L. W., & Tripoli, A. M.1997.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Does investment in employees pay off?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0:1089-1121
【关键词】技术开发型 科研院所 人力资源管理
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真正拥有了人才,各项事业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才能推动其更好的发展。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是优秀人才的集聚地,因而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就成为了这些科研单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其不仅能促进科研院所更好的发展,而且还能保障各项事业的完成。因此,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一定要充分掌握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状况,认清当前科研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存,切实做到科学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经济学与人本思想的指导,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通过对员工进行招聘、培训、使用、调配、考核、激励等一系列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技能和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求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
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经历了人事管理、非战略性物资的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三个重要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非常成熟。而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还非常的短,直至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得到青睐和普及,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力资源管理还处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过渡阶段,这与西方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想过渡到第二阶段,其不能采用“跳跃式”,而只能按照既定目标,分阶段、小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
二、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认为研发和生产是工作的重心,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没被受到重视。然而在现代管理模式中,人力资源管理俨然已经成为了科研院所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未能对人力资源管理足够地重视,这是当前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培训流于形式
当前绝大部分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还非常低。大多数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还缺乏长远的眼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普遍缺乏战略规划,没有配备有科学而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例如大多数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只有在自身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才组织进行员工招聘,只有当自身员工知识技能老化时才进行相应的培训,但最后招聘和培训并未能解决实质问题,最终导致人才流失,使得付出无法得到回报。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的缺失,未能就人力资源中的招聘、培训、考核、选拔、调配、升降、薪酬及福利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制定明确的目标,这必然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得不到掌控。
2.绩效考核不科学,激励方式陈旧
绩效考核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评判的过程,它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及全面的原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当前我国绝大部分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其主要表现在考核内容不够完整、考核方式不够合理、评估标准不够科学等几个方面。
当前我国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还普遍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导致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激励手段非常单一,重物质激励而轻精神激励;二是不科学的薪酬体制,容易导致贡献与收入不对称;三是科技人员自身不能享有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权,因而导致创新欲望普遍不高。
三、完善技术开发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要想合理解决当前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做好规划,完善管理体系和培训体系
养成战略意识,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科研院所应该系统地、全面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地做好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工作。如科研院所在注重自身创新和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人才的开发、利用和培训,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储备计划,完成人才单一型结构向阶梯型结构的转变,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科研工作的需求。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培训体系。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一部分,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科研院所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好员工培训体系,并认真落实好员工培训。员工培训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它是指科研院所应从员工自身兴趣需求、自身特点及特长出发,协助员工设计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图。二是具体的培训活动,科研院所应明确员工培训的目的、内容及方式,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以求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本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三是建立严格有效的员工培训评估体系,通过对员工培训进行评估,其不仅能对培训的过程进行掌控,而且还能保证培训效果,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
2.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体系
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是指企业人才安全管理中各种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元素在其尚未产生破坏性影响之前预先采取行动,防患于未然,将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人力资源危机管理要求企业预测并及时发现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给员工稳定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指定并实施消除不良影响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从而保证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
二、 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一)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特点的要求
与其他企业相比,民营科技企业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智力、人才密集度高;二是研究开发密集度高;三是创新密度高。民营科技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开发新产品。以上特点虽然决定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预示着它比其他企业面临更多的危机。
(二)应对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需要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民营科技企业不仅要同国内企业展开人才竞争,还要同国外企业展开较量。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力资源危机也会愈演愈烈,这将对其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只有增强危机管理意识,切实加强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是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汤姆・彼得斯也曾说过:“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人力资源的存在和有效利用能够充分地激活其他物化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但是,由于人才获取困难,人力资源的短缺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所以,
要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实施和加强人力资源危机管理。
三、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形成机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大多重视资金和市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和认同感。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以组织、协调、控制、监督人与事的关系为职责,谋求人与事相宜为目标,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强调使用而轻培育,将人视为成本算人头账,而不算人力资本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陷
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采用的是家族式的和宗法式的管理模式,企业内部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许多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设计不合理,和一般员工差不多,而且还存在着任意克扣工资奖金,承诺的奖励不兑现等情况,一旦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劳动和所得不相符时,就会重新选择新的企业,甚至还会出卖企业利益。
(三)人力资源的流失严重
虽然企业人员有合理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必要的,但当前民营科技企业员工流动存在不合理性,员工高比例流动,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又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工作质量和在职员工的稳定性、效忠心,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四、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机制
(一)危机防范
1、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民营科技企业必须向家族制开刀,让不具备管理才能的家属或亲属让位,唯才是用,让人才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要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要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尊重、爱护培养和激励人才,提高人才的工作满意度,增强人才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性,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加强制度创新
民营科技企业要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加强制度创新。首先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职工入股制度,鼓励员工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使人才与企业利益共享。其次,要合理确定人才的薪酬结构,使员工收入和其对企业的贡献结合起来,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要加大奖励力度。再次,注意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最后,奖罚并举,提高人才的责任意识,促使人才释放最大能量。
3、建设企业文化
民营科技企业必须摆脱其家族情节的文化因素在企业中的影响,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优秀企业文化的塑造,潜移默化的增强对员工的号召力和吸引力;通过企业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培养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员工在共同价值观的约束下,自主管理,自觉努力工作,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4、建立人才流失的危机预警管理系统
人才流失的危机预警管理系统是对企业人才安全状况进行识别、分析、判断,并做出警示和调控的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企业日常人才安全方面的问题,从而为改进组织管理职能或实施人才流失危机管理赢得时间和主动。
(二)危机处理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主要负责对外工作,由信息整合部、信息交流部和咨询管理部组成。信息整合部负责收集、整理和评估鉴定信息;信息交流部负责应付公众、媒体、利益团体等公众;咨询管理部负责分析危机的影响,提出改善的建议,并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
决策系统。决策系统由人力资源危机管理者统帅,负责处理危机的全面工作,他必须有足够的权威进行决策,一般由企业的经营决策层担任。
运作系统。运作系统由部门联络部和实战部组成,部门联络部负责公司内部受影响的部门与不受影响的部门,是正常经营地区与受危机影响地区的联络纽带;而实战部则负责将危机管理者的策略计划翻译成实战的反映策略和计划,并通过专业知识来实施这些计划。
(三)危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