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教学定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再创造 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
一、前言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初中教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重结论轻过程”,主要表现在一些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课上成习题课,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重教,轻学”,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思维发展停滞,久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现象严重。因此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合理结合,构建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转变,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要“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中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2、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再创造”原则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再加以证实.如果给学生提供同样的条件,不仅是性质、规则,甚至定义也都可以包括在学生能够重新创造的范围以内。
三、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以探定教因做定导”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课,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课堂结构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问题,设置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切合实际,又要符合可接受性、障碍性、探索性的原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
(二)复习旧知,指导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与本次探究有关的知识,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准备,同时,对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作出指导。
(三)学生探究,小组交流
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自主探究或者小组探究的方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共同行动、交流、讨论,形成一致意见,获得新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
(四)学生展示,全班交流
各小组安排中等同学展示探究过程及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同时优秀生帮扶后进生,即展示和“兵教兵”同时进行。然后结合展示情况,各小组交流,师生交流。交流中注重探究过程,淡化结果。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发生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和呵护。
(五)当堂训练,运用新知
精心选择2-3道难度适中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中的中差生板演。这个环节运用新知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小组捆绑的评价方式,可以督促学生在前面的几个环节积极投入学习和做好兵教兵。
(六)因做定导,提炼内化
通过当堂训练反馈的信息,优秀生或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示范性讲解,讲解要重联系、重转化、重本质,概括提炼规律,由例及类,提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成效和体会
1、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处于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信息传播的状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问题情境的设计一定要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为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所以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须适合学生主体活动的教学思路,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问题的启发式、阶段式,注意规律的探索性,强调问题的开放性、创造性。
3、教师要把设计问题的起点和要求放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上。要把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的概括性和包容性的大小和顺序,以及学生的可能性,设计成几个阶梯依次呈现给学生,使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动力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以不断激励学生,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设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与学双方都应努力去实现的。对教师而言,它是教授目标。对学生而言,它是学习目标。但由于教学目标主要是由教师制定的,它更多体现了教师的个人意志。要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保障情感教学的有效性,则应当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开始。笔者从情感高效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主张教师充当促进者的角色,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潜能,这正是“以情优教”教学理念的基础。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在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知识积累、内在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以情优教”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首先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多是教师自身的行为,是自己准备讲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不是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什么。例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护理”一节中,课堂教学目标为:使学生熟悉慢支、阻塞性肺气肿的定义,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掌握护理诊断及措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目标的行为主体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以情优教”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描述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期待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智变化和情感体验,更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在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能够做些什么事情、有哪些提高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因此,上述课堂教学目标可设定为――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慢支、阻塞性肺气肿的定义,描述病因及发病机理,列出护理诊断及措施,能对模拟病人进行正确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训练过程中体现尊重、关心、体贴患者的态度,动作准确、有效。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遵循可行性原则
当代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为基础,在外部环境作用下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改变。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是养成情感、态度,都要以学生现有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注重通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结合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设定,必须要以学生的现状为前提和基础,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只能说就是空中楼阁。我们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经验和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年龄在14~16周岁且成绩不达高中录取线的学生。这类学生与普通教育的同龄学生相比,在智力上认知、记忆、思维能力差,普遍感到学习困难;在情感上因初中阶段老师批评、冷落,他们焦虑、自卑、退缩、缺乏自信心;更有部分学生来自特殊的家庭(离异、单亲或留守家庭等),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者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了他们心理或者人格上的缺失,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严重、对挫折承受能力差。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和能力层次,要起步低层,面向中层,顾及高层,制定出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搭建任务的阶梯,使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他人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得到”,让每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使设定的教学目标最大可能得以实现。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遵循易检测原则
由于情感的学习过程比知识和技能复杂得多,而且学生外显的行为动作与其内在的真实情感不相符合,因此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描述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也给情感、态度学习的准确测评带来很大困难。例如,一次基础护理公开教学课上,教师设定的情感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等。以上教学目标陈述了教师期望学生经过学习后在某些方面产生变化的意向,但没有明晰引导和检查学生达成上述意向的标准,也缺少达成这些意向的具体过程与方法,教学后无法检测目标是否达到。因此可调整为更加具体的目标,例如: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大胆发言;学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和蔼、关心体贴患者的态度;学生分组练习时,能主动选择在自己身上练习肌肉注射术等。调整以后的目标,通过教师的观察就可以客观、真实地检测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在以往的教学目标设定时,知识和技能目标教师们大多采用“了解”“理解”“领会”“掌握”等这些缺少外显行为的动词,含糊、笼统。学生到什么程度就是理解,什么程度就是掌握,无法判断,难以观察,不具有可检测性。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在陈述知识、技能目标时要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复述、背诵、列出、列举、举例说出、识别、指出、辨别、排列、描述、简述”等词语。这样的表述,能清楚具体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结果所呈现的行为,更容易检测和评价。
关键词:以学定教;数学课堂;方法;运用
以学定教,从教育的长远意义来说,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体系。以学生为教学参与,教师为主导辅助的思想,定义了新课标下的教学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也逐渐地开展“以学定教”的体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案设计等来构建出一套完善的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体系,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其中,从而让教师更高效地教导知识和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
一、调查、分析班级的学情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受教育的学生往往年龄层偏小、数学基础知识不全面、课堂教学质量差。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便是从每一节课堂、每一次测验、阶段综合成绩评估等方面,对每个学生的数学掌握情况进行记录,并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综合学习进程,从中进行划分,分为三等:优秀、中等、偏差。
二、制定一套合理的“以学定教”体系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更多地辅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概念,并能够熟练地应用。考虑到班级学情的差异性的问题,并不能全部综合式教育,而应当以配合和弥补学生之间学情的差异性为前提,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指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针。设计优秀的教案,切合实际的学情,让整个课堂中的学生都持续性地进行学习,不出现个别学生脱节现象。在“以学定教”的体系中教师应当充满热情、精神饱满、善言善教,去主导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从而逐渐地摸索并完善出一套合理的“以学定教”体系,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三、培养学生适应“以学定教”
1.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以学定教”是一种教学体系,并不是一种直接而具有实践意义存在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基于“以学定教”的标准,在课堂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践活动、游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从不同的方式中逐渐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实践,符合“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入浅出,对于基础知识加以引导,并列出具有生活现实意义的例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数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但也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由此可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因以情感教学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善于诱导,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转变得活跃、生动、人情化。任何数学教育的前提,都是以教师热爱学生,学生热爱教师的关系。成功地开展“以学定教”,并逐渐让学生适应,最关键便是数学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教导与帮助。
3.采用良性的竞争激励制度
学生之间,智商存在差异性,那么学习的深浅程度也存在不同。因此,“以学定教”并不是单单让数学教育处于综合水平的体系,而是一种优势教育的体系。在教师教学中考虑符合当前班级学情的前提下,学生的数学水平显示是综合提升的阶段。教师给予不同层次掌握数学知识的学生,给予不同目标的激励,让“三等”学生得出不同层次的提升:(1)优等生应当注重课外学习,追求更高的知识水平;(2)中等生以优等生为目标,同时彼此之间相互竞争;(3)偏差生以建立自信学习为前提,逐渐引导其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同时让他们彼此之间制定竞争对象。
四、培养教师适应“以学定教”
1.学习和观看优秀的经验课堂
在“以学定教”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处于一个摸索完善的过程。对于数学教师本身,应当学会对书籍、网络资料、视频资料等进行整理,并学习知识与观摩视频中优秀的“以学定教”的课堂,分析其中关键点,同时根据现有学情,进行当下“以学定教”的心得体会撰写。
2.加强对于“以学定教”的课堂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实践出真知。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快速地掌握一套合理的“以学定教”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以学定教”体系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学习模式。数学教师应当通过在课堂中不断地应用与实践,善于分析自己的不足,加强与学生课后学习心得的交流,找到自己的问题,记录学生的疑问,以求在实践中符合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完善“以学定教”体系,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
总之,小学数学的根本便是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激发其对于数学学生的兴趣。“以学定教”体系,正是能够促进小学生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因此坚持落实与完善此体系,做到以生为本,以师为辅的教与学模式,才能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从而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呼吁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文章中“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教”指的是教师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课堂管理策略等。教学实践表明:以学定教能在一定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获得自身发展。它能确保每个学生在所思、所悟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得,是实现有效学习的良策。
一、以学定教课堂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条件很多,其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问题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它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实践活动等方面意义深远。
1.以学定教提高了学生“学”的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关系密切。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兴趣是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把。以学定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学习热情,才能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局面中解放出来,以积极的状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只有这样,课堂师生双边活动密度才能加大,频率才能增多,学生学得才能轻松、迅速。
2.以学定教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和家长在小学低年级孩子心中是相当的权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水平的提高,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膨胀,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个人兴趣、爱好凸显。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原有的知识经验选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策略,给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以学定教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给同样的人不同的待遇,给不同的人同样的待遇都是不公平的。”可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关注差异、正视差异,这种教育顺应了人的内在发展要求。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足够重视和尊重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落实“教育没有遗忘、教育没有角落”的基本要求。
二、以学定教有效学习的践行性探索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落实“生本课堂”思想,就必须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就必须把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出发,培养维持学习动机,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关注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制定有效学习策略,将提高课堂效率落到实处。
1.以生为主,制定明确、集中、恰切的三维目标
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制定三维目标时,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发展需要为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内容时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用语言准确表达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能够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寻找身边的数学。
这样的三维目标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事可做,有问题可想,都能真实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长期坚持,能使优者更优,学困生进步,从而全面提高课堂实效。
2.以生为主,组织合理、灵活、有趣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针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满足小学生的情感需要。这就是说,合理、灵活、有趣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充分准备基础上的。教师要精心预设好“备忘录”,期待能“授业、解惑”。学生要准备好预习过程中的疑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期待能有人“雪中送炭”。这种期待心理能使课堂效益实现最大化。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时,学生通过预习很想知道广场中心的花坛是怎么画出来的?篝火晚会为什么要围成圆形?车轮子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而不设计成方形或其它形状呢?教师根据教学经验,事先要精心预设准备解决此类问题的教学活动,在学生需要时全盘托出,师生都赢得了主动权,凸显“教”服务于“学”的追求,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3.以生为主,师生角色互换
众多教学实践证明:给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就能得到同步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角色互换,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时,教师设计“寻找圆、欣赏圆、用好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为大家讲述圆的奥秘,带领大家走进圆的世界,进一步认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在演绎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思想,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通盘考虑任课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认知能力等因素,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当前所需,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创设和提供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取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娜.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实例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
[2]欧义.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
今年三月,我校迎来了“协进课堂”教学研共同体的第一次教学研活动,来自浙江丽水学校、上海育鹰中学两所学校的“东方丽鹰教育联盟”的领导和老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协进课堂”是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在多年课改实验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协进课堂”的“协进”有三层关系,即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的协进。课堂教学以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为基本模式,通过教师间、师生间、生生间的协进和反思,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本校朱蓓蓓老师以“协进课堂”理念为指导,执教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第三框“做个成熟的消费者”。她借助SMART电子白板技术,巧妙设计,成功演绎了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
1.遵循认知规律,把握探究层次。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根据我校“协进课堂”模式要求,教学应安排学生独立、完整、充分的自主学习,“先学”应具有超前性、独立性、差异性。朱老师课前要求学生基于课本,结合课前小调查,如生活中影响你消费的因素有哪些?你或你周围的人有没有遭遇消费陷阱的经历?前置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于消费初具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初步审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和周围人的消费体验,既学会观察自身,也学生观察他人和身处于其间的社会。
以学定教,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设计上,朱老师根据学生前置学习中的问题,科学确定了教学起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借助“消费初体验”、“消费再判断”、“消费终主张”三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踊跃展示”、“合作学习”等方式,学做理智成熟的消费者,教学主线、层次脉络非常清晰。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材。在“消费初体验”环节,教师在教材处理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设计低起点的课堂模拟购物活动,将学生的消费体验引入课堂,为“消费再判断”环节深层次合作探究作铺垫。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模拟购物和其他同学的点评,暴露了部分学生在消费上的欠成熟与不理智等问题,如购买商品时不能很好地注意保质期、产品质量与实用性以及是否绿色环保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朱老师设计“消费再判断”环节,通过两个消费情境,引导学生从外部的购物行为,上升到内部的分析思考,即到底怎样才能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这一设计符合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的“舌尖上的诱惑”和“舌尖上的消费”两个情境,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其设计也是有梯度的。最后一个环节“消费终主张”,既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总结,也体现了“协进课堂”的引领提升要求,“炼就一双慧眼”让学生自己总结消费的建议,由抽象再到具体,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留一份清醒”,以消费顺口溜形式结束本课,水到渠成,使学生学有所获。
2.巧设活动情境,注重活动体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应在活动中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的背景、特征以及知识生成的思维过程,设计相关的情境,将探究活动镶嵌在真实或虚拟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加以展开。在“消费初体验”环节,朱老师设计学生模拟购物活动,给每个小组分配购物的任务,让每组推选一两名同学到讲台前选购,然后陈述选购理由,台下同学进行点评。这个活动关注了学生的购物体验,也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的热情。在“消费再判断”中,通过“舌尖上的诱惑”这一活动情境,截取学生日常零食消费行为,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反省,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消费选择中更安全,也更健康有益。
为突破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即如何理智成熟消费,朱老师通过创设一个相对集中的“舌尖上的消费”的体验情境,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消费陷阱呈现于小力和爸爸在饭店消费的情境之中。如商家的价格游戏、霸王条款、虚假优惠、发票之“痒”等等,让学生依据情境进行小品表演,学生点评,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明理。
3.主问题引领,提升思维品质。所谓主问题,是指对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引领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实践的重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主问题往往起到执一而驭万的效果。主问题引领课堂是我校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一大特色所在。思想品德主问题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让学生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实践的凝聚力。
本课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学做理智成熟的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由于部分商家往往利用一些消费者爱贪小便宜的心理,以及消费者不能全面了解商品情况等现象,故意设计一些消费陷阱,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帮助学生识别各种消费陷阱,学做成熟理智的消费者,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通过“舌尖上的消费”这一情境,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饭店的哪些做法值得提防?请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个主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充分展示,对于饭店的种种做法逐一分析,形散而神不散,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以主问题为抓手,辅之以一个个开放的小问题,如发票到底要不要?如何看待打折?预付卡是充还是不充?爸爸是不是一个成熟理智的消费者?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达到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教师;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想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现代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
从教五年多,在不断的课堂教学中我慢慢的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当同一节课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时,你所采取的教法必需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单纯的备教案、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还得备学生。只有把准了真实的学情,才能恰当地确立教学的起点。这也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己”为教情,“彼”为学情。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想,我们都会渴望自已做个知己更知人的智慧高明的老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不断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已成为了我们教学中关注的重点,我们来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与有效,不再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个知识点,做了多少道题;而应该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就需要遵守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教师要深入备课,以学定教。
对课堂教学,我们往往是按我们的预设在进行,然而课堂是生动的,它存在着很大的变数,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想应的调整。在一次外出交流同课异构的授课中,我也深刻的体验到了以学定教的重要性。按照预设思路,我要讲授的课题是《平行线的判定》,它是初一年级学生的一节新授课,是一节以探讨为主的课程。通过几何画板的展示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实验、大胆猜想、推理验证,让学生体会几何命题论证的过程,领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让他们知道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并能熟练运用平行线的3个判定方法。然而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状况。状况一:调配学生为近80%的民族学生,与他们沟通时,发现他们连汉语都说得不是很顺畅。状况二:投影设备字迹模糊课件无法正常使用。面对异常的情形我做了以下处理:处理一:由于学生人数少,座位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处理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重点放在了学生感知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领会数学的转化思想与判定方法的简单应用。处理三:改变教学方法,用黑板来代替投影,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尽可能的放慢语速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孩子们课堂上受到启发,从开始回答问题的羞涩紧张到主动再到发现问题时的激动,学生开始放松,完全沉浸在问题的不断的思考中,氛围和谐有序,达到了调整之后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束学生自发的为总结发言的同学鼓掌,他们享受着自已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我想,不管是公开课、研讨课或是常规课,学生始终是第一位的。而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并非一层不变,但我们只要真正的把学生放在心中,做到“以学定教”,那这样的课堂一定会生动,会有效,亦是高效。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对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了解往往会更深入,因此我们的预设通常都能顺利的进行,但课堂上的变数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班级的整体情况,一方面,我们要活用教材,因材定教,充分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源、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本,以多媒体为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先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集中讲解到位之后再讲解其应用。
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我们还应该关注差异,因才定教。课堂教学中要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开放式的合作探究活动,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差异发展的过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以先提出问题: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多少条对角线?而这些对角线可以把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尽而顺势引导学生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在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的同时,再次提出是否有其它的分割方法,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发散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地。
然而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来说,还没能具有高超的以学定教的本领,很多时候面对五花八门的教学问题,往往也会手足无措,缺乏方法,难以应对。因此,如何提高自己以学定教的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以学定教;历史与社会;魅力课堂
在传统教学课堂之中,教师教学更多的是根据既定的教学设计按照流程引导学生学习,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环节的清晰,教学手段的多样。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机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然而教学是否合理,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却令人堪忧。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即仅仅注重自身教法的观念,实现从“钻研教法”到“钻研学法”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因此,遵循“以学定教”的理念,将使得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合理性和流畅性,让原本虚拟的教学路线设计成为了符合学生情况的实体路线,教学设计更加灵活、丰富,这样的课堂也才能迸发出“教学活力”。
一、“以学定教”的内涵
“以学定教”是教师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潜能、学习状况以及成长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反映和吸收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调节,继而实现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根本目的。“以学定教”中的“学”包含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特征等等;“教”则是代表引导学生学习的一切相关教学活动。“教”服务于“学”,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作为教学的起点,设计调整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
二、“以学定教”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以学定教”是教师在观察了解学生学习多方面实际认知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思想、认知、兴趣多个方面的契合。
1.契合学生兴趣
兴趣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极大的激发作用,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同认知。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这样说过:“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1]由此可见,对于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兴趣的作用是在于促进他们主动的学习、提升,我们所作所为也是为了促进他们学习动力的提升。唯有学生自己对学习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学定教”则是要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生的“兴趣点”作为突破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以之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使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如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时政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课堂积极性高涨,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激烈的讨论,课堂氛围也极为活跃。这时教师再辅以适当的点评和讲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当下形势有了正确认识,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遵循学生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这样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2]的确如此,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课堂绝不能仅仅是一味的依照教学设计和教案进行课程推进,课堂教学应当是一段充满意外、变化、激情的动态旅程。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我们应当遵循学生的思维运转规律,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调整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加流畅。如在《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提出问题:印度人口增加偏快对社会发展有哪些负面影响?学生思考回答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不是也有这些负面影响?”学生思维从一般转到特殊,跳出了课本对世界人口探讨的轨道,这个时候如果再简单依照课本顺序进行《资源出现短缺》问题的教学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思维进行调整,首先就《人口警钟须长鸣》以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两个方面开展教学。显然这样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使得教学更具流畅性,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关注学生认知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吸收情况和认知情况。我们应当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有过什么样的体验,什么样的教材内容又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和调整,将使教学更契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促进其良好吸收,教师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继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依照“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的从学生所熟知的身边事物出发,以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开展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也使得课堂更加生动、真实,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应充分把握其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和已有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学功能,让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更具活力。
三、结语
“以学定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延伸,是将新课程理念付诸实践的最佳体现,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在关注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材钻研、精心备课,继而围绕学生情况与教学目标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唯有这样,学生的潜力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这也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
参考文献:
一、了解学生的“已有”
美籍匈牙利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重要千百倍。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学生的“已有”包括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是学习新知的基础。过去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因材施教。那如何“因材”呢?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才能“施教”。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时,都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案,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课堂效果,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比如上《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我就考虑到学生在自己的阅读经历中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在调查了学生后我就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连离开本镇的机会都很少,更何况桂林呢。但是虽然桂林的山水很美,我们这里也不错啊,我们有浙南地区秀美山川的典型代表花岩国家森林公园;有清澈见底,碧潭银瀑,犹如镶嵌一颗颗蓝色宝石的九潭;也有至今已有280多年的雍正土楼。门前潺潺流动的溪流让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屋后紧挨的群山让学生明白了“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的讲起了自己丰富的想象,自告奋勇的当起了景区的导游,教学任务异常顺利的完成了。之所以能这么顺利达到目标,还是源于学生的经验基础。
二、读懂学生的“想有”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他的形式指导他,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所以,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需要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学习的需求也可能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把水给口渴的人喝”,即我们要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教育,需要什么方式的教育。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例如,同样是表扬,对于那些发展顺利的学生来说可能觉得理所当然而无动于衷,而对于那些内向而暂时落后的学生而言却是弥足珍贵的。另外如果表扬来得太轻松、太廉价,学生反而会认为是“为表扬而表扬”,“太假了,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说太棒了、你真行,没意思”。
三、掌握学生的“可有”
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只有正确掌握学生的“可有”即“最近发展区”,才能达到高效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根据维果茨基的原理,教学的过程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而教师就是要完成这从起点到终点的转化,必须注意分析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潜在水平及它们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使学生容易跨上去的台阶。依据此原理,训练难度的把握、语言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他们语言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作为教学起点水平,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所达到的知识层次施教,既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相对省力地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四、完成学生的“拥有”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与思考一直是高中物理的热门话题,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过自己的观点:有的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角度来讨论,有的从强化匀速直线运动的角度来思考,有的从物理学史的角度来分析,有的从探究的角度来设计,…….本文试图从健康课堂的角度来探讨“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教学.1健康课堂理念
1.1什么是健康课堂
健康课堂是根据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变革课堂教学活动,改进课堂教学管理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的课堂教学形态.美国学者布瑞林斯基和霍德勒指出:“健康课堂不仅仅指课堂上没有难以控制、不守纪律的学生,健康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实现他们在生理、社会、精神、情绪、智力和环境等层面的安康.”
1健康课堂的特征
健康课堂不仅是知识的生发地,更是生命气息的散发地,它的生命气息就体现在它的真诚、深刻、丰富、实惠、科学、创新和特色上.健康课堂是蕴含生命活力的课堂,有着明显的三大特征.
1.1以生为本
健康课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学生的尊严,提升学生的价值,增进学生的幸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生命的独特性构成了健康课堂生命力的基础.健康课堂承认并且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很棒”.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动态性的多元评价,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健康”的学生.
1.2平等、互动
在平等亲和、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健康课堂生命活力的体现.在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并可与教师、同学和谐对话,从而呈现最佳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充分享受学习生活的快乐.师生在开放、平等的健康课堂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新课程理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被教师认为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学成了单向的信息传递,把教师的教作为主要的主动活动,把学生的学作为被动的活动来看待。这种教学忽视了教学是学生获得发展的过程,只关心达成教育目的的手段,而忽视了对目的的本身及教育本质的追问,割裂了教育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新课程强调教师应积极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角色上,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当向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发挥自主性,打开知识之门,让他们自己走进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有效的合作学习,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更给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让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向学生;让学生从坐着被动地听课,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课堂合作学习呢?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展开讨论,但是在讨论中却不指导学生互相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学生对讨论过程困惑茫然,不知所措,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的质量应该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
在一些西方课堂上,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鼓励他们进行有效的对话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进行口语和写作练习,很多教师习惯把学生安排成一对对的“学习伙伴”,让他们自由交流。但是为了讨论的有效性,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开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应当取得怎样的学习成果?需要同伴怎样的帮助和支持?应给予同伴怎样的支持?这些都需要教师事先说明,必要时还可以提供案例,让学生清楚讨论的步骤,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然而,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必须努力做好以下注意事项:
一、教师要迅速下一些“指令”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的一些快速指令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给他们创造很多的交流机会,如“当你有疑问时向你的组员求助――”“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等。
二、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示范
学生的注意力毕竟是短暂的,他们的谈话很容易造成离题现象。尤其是刚开始的几周,要给学生示范如何进行讨论,如何回答伙伴提出的问题。
三、要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时学生理解了教学内容,但是不一定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进行更有效的讨论。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用问题来引导所有的学生,如“你们还记得要互相帮助吗?”“你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不断提醒他们合作学习的规则。
下面这个初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正面的例子。
“5.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教学片段
师:(在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之后)今天请同学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除了我们已经掌握的两种判定之外,是否还可以总结出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看看哪组学得更好!――提出要求,给出指令!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到各组巡视。在一个小组发现学生正在按不同分工各自寻找论证、画图,就适时鼓励他们,并告诉他们列好后要工整地写出来,以备交流时展示出来)
(教师又来到一个小组,发现两个学生没有和大家一起讨论)
师:你们为什么不参与讨论呢?有什么困难?――指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
生:我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
(教师指导这两个学生去总结已学过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与两个判定定理,然后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讨论探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角度的指导!
(一会儿,教师来到另一个小组,发现学生只找了课本上的判定定理3)
师:你们在预习时知道了这个定理了吗?
生:是的!但是我们找不出其他的,也不知怎么找?
师:你们可以模仿判定定理,如“一组对边平行,另外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作出证明或举反例!――对于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给予具体的示范指导!
(教师又来到一个小组,发现两个争论的面红耳赤)
师:你们的意见有什么分歧?
生1:我觉得“一组对边平行,另外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正确的,因为我画了很多符合这些条件的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生2:我觉得“一组对边平行,另外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错误的假命题,但我又说不出理由来说服他!
师: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和你们一起讨论好吗?
(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又让这组的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在全班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对于有价值对课题有正确的引导的讨论话题要给予引导、深化,以达到讨论的目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活动虽然不多,但是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1.规范了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不积极或错误行为进行监督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2.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在案例中,教师发现两个学生存在思维障碍后,立即给这两位学生进行点拨,使他们能够顺利地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3.及时发现火花,并给予鼓励。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在以上课例中,教师发现一个小组正在按不同分工各自寻找论证、画图,就适时鼓励他们,并告诉他们列好后要工整地写出来,以备交流时展示出来;在另一组发现学生对某学生提出的命题有了争议,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倾听他们的不同意见,并鼓励这组学生在汇报时提出这个问题,全班讨论,这都是在发现思维的火花。
4.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
从教育专家到普通一线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组织,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01.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视为经验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从传统的局限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关注教师的行为,现在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的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我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每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责任
过去的数学教学在学生眼里,就是老师的事,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负责接受,充当知识的存储器。现在,教师就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当我们上课需要实物模型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准备这些模型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老师会与他们合作一起准备,那样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
学生毕竟是个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比如,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电视中与数学相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数学课外书籍等等。
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课堂上每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那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意义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堂上,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当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辩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七、教师参与学习
课堂上,我们真正抛开“师道尊严”走下神坛,和学生一道学习,教师和学生一样,再也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允许教师出错,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因为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教师更不是万能的了。因此,师生共同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在彻底转变角色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课堂上,教师要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反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借助笔谈从学生眼中审视自己,让自己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去教育学生。
3、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可以在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
4、为学生提供交流发展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异口异声。
5、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定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活动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正确利用“以学定教”教学模式,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一、定准学情,“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无论教师的教学计划多么完美,但都只是预设而已。“以学定教”的方式是依据学生已有经验与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执教《青蛙看海》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发问等心理特征,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底之蛙’的成语吗?你们对青蛙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与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对“青蛙”的特征有一个大致了解。紧接着,教师可以通过“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只特别的青蛙,看看它的故事”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其提出疑问,如“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特别的青蛙?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特别?”然后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自主思考,与同学交流,或与老师讨论,通过逐步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懂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能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二、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小学生在情商、智商诸多方面难免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与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并积极引导,关注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以及认知能力,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挖掘学生的独特之处,发展他们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这首诗细细品读,让他们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感受。然后,利用学生特长,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古诗所勾勒出的画面,让擅长绘画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对这首诗的理解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创作,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与绘画创作中感受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这样将学生的直观视觉感受与抽象思维紧密结合,加深他们对这首古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与体会。这种教学方式能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有益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三、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思想上进行一个碰撞与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例如,在执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分小组进行角色朗读与扮演,并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学习,理解乌鸦上当受骗的经过与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在旁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法理,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缩小师生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是进行“以学定教”的根本与前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以学定教”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而也有益于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毓波.“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15,(8):47―48.
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师,始终都在不断地积极探索研究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绞尽脑汁的去思考如何实现我们的美术教育高效课堂。在积极探索研究高效课堂的同时,学和教的关系也逐渐明显起来,是以案定教,还是以教定教,还是以学定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师分析以案定教,教师心中只有教案,教学是为教案服务,而不顾及学生的基础、情感和心理发展;以教定教则是教师心中只有自己,忙着灌输知识,忙着传授方法,全然不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这两种固然不可行,依然是上世纪教育初期的教学水平了。那我们只有依据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能力基础以及认知水准,然后再根据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来定教,也就是以学定教。高效课堂,势必以学定教,教师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教师从而去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高效课堂构建,以学定教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起点时需要思考几个问题,是否能够有利于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是否可以通过课堂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观察力,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和想象力,解决掉这些问题,勾画一个完整完善的教学目标,确定一个新颖活泼的教学起点。例如,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家乡美》一课。我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家乡在这些学生的脑海中会是怎样的?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外地。我知道,孩子们眼里的家乡,不应该是教材范本画和我板书在黑板上的家乡,于是我会考虑在课堂导入时让孩子们先口头表述自己脑海里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子,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在自己的脑海里勾画出一个属于自己家乡的图画来。于是,我再去搜集整理那些当地有特点特色的建筑、风景等,还有尽我所能想到的孩子们回答的相关文字资料图片甚至是视频资料备用,然后我该考虑,如何引导孩子们理解家乡这个含义,并引申到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明和名胜古迹等,让学生在这一轮活动中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家乡有多么美丽。然后同学们可以分组互相讨论,甚至还可以提出:“你觉得我们的家乡美吗?美在哪些地方?我们喜欢热爱自己的家乡吗?为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们讨论,最后再通过大量的家乡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们展示以加深印象。当孩子们对家乡充分了解的时候,家乡在他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构图了的时候,我才会让学生打开课本教材,从欣赏的角度去,同时还是要抛开教材进行讲解如何构图,怎么分主次虚实,大小多少,怎么去确定特定的内容和取舍内容,按照代表性景物和景物特征去选择,哪些可以画哪些可以不画,在讲解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教师用词中避免出现“一定要”“千万不能”这一类的肯定词,这样便能更广泛的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在这个讲解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更多的问学生,这样好看还是那样好看?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画景物画的方法和步骤,最后才让学生开始自己创作自己头脑中的家乡,教师便可以开始巡回指导学生作画了。这样的一节课,便能以学生为主体轻松愉快的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任务。
通过上述实例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起主导作用,而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学生双方在一个共同的目的下,自主合作,达到有效课堂也就是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课堂实录
(一)导入(约4分钟):吸引学生注意,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 近来老师对一个地方很感兴趣,是哪里呢?请看视频,注意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播放南非旅游风光片,综合展示南非的地形地貌、野生动物、海边风光、草原植被、气候特点、不同人种等,并伴以轻快的非洲音乐,最后定格于好望角)
师 视频播放的是哪里?
生1 南非。
师 (追问)为什么说是南非?
生1 我看到了南非的国旗,还有好望角,因为好望角在非洲的最南端。
师 很好!而且,南非是非洲最南端的国家。
生2 我看到了南非美丽的海岸风光,不同肤色的人们――他们很热情奔放;听到了轻松愉快的音乐,我还想到了南非盛产金刚石。
生3 我看到了很多野生动物,如长颈鹿、斑马、大象、犀牛、狮子、鸵鸟、角马等。我想南非肯定很好玩。
生4 我觉得南非的音乐听起来节奏感很强,这使我想起了他们的舞蹈。
生5 南非蓝天碧水,风光旖旎,我想南非的气候可能比较湿润。
……
师 (过渡)好!同学们刚才看视频的时候很仔细,讲得也挺好!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走进南非。请大家打开书本第88至89页,仔细阅读,并结合图册第52至53页,想一想“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请注意,认识一个区域,必须明确三点:一是在哪里?(地理位置)二是有什么?(自然资源)三是怎么样?(环境状况)(课件演示下画线部分)
(二)自学(约8分钟):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自主看书,教师走近学生,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看书,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二是便于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的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的起点、重点和目标。
(三)自学反馈(约7分钟):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师 好,同学们自学得差不多了,谁来说说“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
(学生讲,教师倾听并板书,板书内容如图1、图2所示)
(四)合作学习(约24分钟):指导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 同学们刚才看书很认真,知道了这么多,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么,谁能回答这些问题呢?[学生有选择地回答同伴提出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有的问题有难度,就在小组讨论时合作解决。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当学生说到地图时,老师要借助课件适时插入相关地图(图略),并引导学生学会看地图,要求学生做到“把学科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同时又能从地图上获取学科知识”。以此强化同伴互助的合作学习意识,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当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后,师生一起小结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图3。目的是把学生之前的发散思维收回来,在梳理本课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建构学科知识框架。最后,进行课堂检测,时间约2分钟,检测内容如图4所示。]
二、教学片段分析
(一)关于本课教学环节的揭秘
上述课堂实录中,环节一是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南非的地理风貌、气候特征和经济特色。环节二是学生自学,带着“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的任务看书,不但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看书,而且有助于教师在接下去的自学反馈阶段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这是“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变课堂为学堂的第一步。环节三和环节四是直接决定本课成败与否和课堂生成多少的关键。其中环节三是学生自学情况、最近发展区和兴趣点的展示,这是“以学定教”的起点,也是教师确定本课教学起点和重难点的依据。环节四的合作学习是“以学定教”的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最能彰显小班化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展示个性特征和学习成果。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生问生答;生问小组讨论后回答;生问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后回答;课后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后再回答。上述四个环节的共同点是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这与之前大班额的“师问生答”所折射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主体、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是完全不同的。
生问生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当然,学生提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有的问题紧扣教学主题,有的问题偏离教学主题;有的问题很有思维含量,有的问题则不然;有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回答,有的问题需要教师点拨,还有的问题甚至连教师也回答不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力气,上课时要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智慧。当学生讨论的问题游离于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能及时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当遇到回答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沉着冷静,不露声色地把问题转移到小组讨论或课后探究。当然,也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待老师课后查阅资料后,下节课再回答”。
(二)关于“彩虹之国”的5种答案
上述课例中,学生提出的“我还想知道”问题中的第9个问题“南非为什么会有‘彩虹之国’的美誉?”是书本上没有涉及的内容(社会图册上有提到)。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当时,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生1 南非钻石多,矿产资源丰富,所以叫“彩虹之国”。
师 好像有一定道理,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2 南非是个多种族的国家,有很多不同肤色的人,我想“彩虹之国”可能因此得名。
师 好像也有道理,还有没有不同观点的?
生3 彩虹应该与气候有关,我想可能南非经常下雨,经常雨后见到彩虹,彩虹多所以叫“彩虹之国”。
师 好像也对,还有没有其他答案的?
生4 彩虹是七色的,而南非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我想‘彩虹之国’会不会与它的文化多元有关?”
生5 南非野生动物多,各种动物多姿多彩,所以我认为“彩虹之国”可能因此得名。
当时,笔者深深地为学生们的活跃思维所折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表扬全班学生:“我们班同学真的很善于联想,且不管答案是否正确,周老师很欣赏大家积极发散思维的学习态度,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积极多角度思考问题。我想,彩虹一般出现在雨后,可能与当地的气候有关,而且,南非三面被大洋环抱,雨后现彩虹可能还与光的折射有关,老师也不能确定,咱们课后再上网查资料好吗?”
(三)关于是否要给出正确答案的争论
一堂课,学生提了很多“我还想知道”的问题,是否每个问题都要解答呢?对此,众说不一。比如,关于“彩虹之国”的教学片断,课后交流时,听课教师给出了四种不同观点。
【观点一】既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教师就应该给出正确答案,而正确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教师不应该避而不答。
【观点二】既然书本中没有提及,教师自己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次要问题忽略不计,或者一笑而过。
【观点三】这个问题不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关于南非的,既然学生提问了,还是要回答的。这节课回答不了,可以下节课再回答,但这会影响教师的威信。
【观点四】本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关于“彩虹之国”原因的争论,答案正确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可喜的是,我们从学生的各种回答中看到了学生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学生的联想是多么丰富!我们的小班化教学就是要彰显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听了同事们的这些观点,笔者也苦苦思索了以下几个问题:
1.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2.小班化教学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3.“以学定教”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学”如何真正决定“教”?
4.学生想知道的与教师想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如何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5.如何归类、筛选学生自学后提出的“我还想知道”的问题?
这是笔者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以来遇到的新问题和新困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课例启示
(一)教师备课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自我追问: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某些知识与技能?全班可能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了?掌握到何种程度?还有,哪些知识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的?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谈不上做到“心中有学生”。
(二)组织教学要以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为切入点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当学生自学后说“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时,这是最真实的学情,是“以学定教”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1.某学生“我知道了”,不一定表示其他学生都知道了。教师要适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以便通过学生的二次回答帮助其他学生也知道,并同时知道获取该知识的方法,如看书本第几页哪几个关键词,或者看某个地形图、气候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等。
2.某学生“我还想知道”的,可能是其他同学已知的。教师可以请已知的学生来回答,实现同伴互助。当然他想知道的问题有可能正是其他同学也想知道的,那么就开展小组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此时,正是促进课堂生成的契机,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引导。
3.学生说“我知道了”――这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说“我还想知道”――这是他们的学习需求,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小班化背景下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切入展开教学。
(3)教学流程要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如水一样随“物”而赋“形”。这里“水”可以理解为教学流程,“物”就是学生的求知需求,“形”就是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学定教”的小班化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能力发展去组织教学,随着学生的需求变化,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只按自己的思路和教材的逻辑设计教学环节,牵着学生的思维跟自己的思路走,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小班化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大班额背景下按照预设环节按部就班走流程的教学模式。
(四)课堂生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以学定教 教学问题 嵌入式教学
一、教师教学实践的逻辑
1.教师教学遵循的是问题解决路径。从具体问题出发,对模糊的整体现象进行自觉判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可能的条件下不断地试错,通过结果检验办法的有效性。
2.教师采取行动的标准,通常是其他行动的效果。而不是某一理论或是理性的解释和原则。
3.舍恩所言:教师的“办法”通常是以典型范例的形式,保存在个人的“经验库”中,当面临新问题时。将其“看成”或“做成”熟悉的问题,并不断重构问题情境。
二、主要教学问题及归因分析
1.五类教学问题。这些教学问题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很多时候教学是主题缺失、情感缺失和技术缺失的综合。
2.问题总结归因,仅从教师的教学心理分析(六个忽视)。忽视学生的学习层次差异,总想一刀切齐;忽视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性,总想多讲一些内容,多解决些问题;忽视学生对新问题,新内容的陌生感,总以为学生一下子就能够理解和明白;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总以为自己教过的知识学生肯定会;忽视学生学习的反复性,总以为一次性扎实练到位就能一劳永逸;忽视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总想以教替代学。
三、以学定教的内涵特征
1.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展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的活动。
难点是度的把握与确定。
2.学生要独立学习。内因决定论,自主并逐渐有能力处理“六学”:在哪里学、学多久、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学的怎样。
3.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发展。教师要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让学生更多地暴露“潜意识”为特征的思维过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施教。
4.在责任驱动下,打开课堂进行嵌入式研修。责任的唤醒与落实基于问题,同伴互助与专业学习和引领。
5.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三种实践学习水平的提高。认知性实践的学习水平;以知识学习的达成为标志,社会性实践的学习水平;以互动沟通为特征,道德伦理实践的学习水平以反思性的自我修养为核心。
四、课堂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预习,落实预习工作。自读和自做,对应的是“读中学”和“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采用“做中学”的三个依据:核心知识或核心概念,缺少相关经历或经历不全,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帮助学生的发展。两条经验:以自学指导到以学习定教、以先做后议到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习。理论依据:维果茨基德最近发展区理论不帮助式发展理论
3.打开课堂德嵌入式教学。快乐地学习,“激励、唤醒、鼓励”是教师组织课堂的法宝,使用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学习方法五字决”:读、思、问、议、评。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
五、教师业务的提高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原则特别要求教师要保证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体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筋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老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创设情境,保证时空,互动倾听,结尾无穷。引人入胜,“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教学过程中也要多方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接受新知识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处于一种“愤”的状态。其目的是不断掀起学习热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进行深入的课堂反思,提高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策略的效率
作为教师要保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策略的构建成功,还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认真反思,以达到进一步完善。
1.课前反思,做好充分准备。
2.课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3.课后反思,发现新的教学契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