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定义范文

课堂教学定义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教学定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教学定义

第1篇

关键词:再创造 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

一、前言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初中教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重结论轻过程”,主要表现在一些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课上成习题课,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重教,轻学”,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思维发展停滞,久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现象严重。因此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合理结合,构建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转变,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要“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中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2、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再创造”原则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再加以证实.如果给学生提供同样的条件,不仅是性质、规则,甚至定义也都可以包括在学生能够重新创造的范围以内。

三、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以探定教因做定导”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课,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课堂结构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问题,设置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切合实际,又要符合可接受性、障碍性、探索性的原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

(二)复习旧知,指导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与本次探究有关的知识,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准备,同时,对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作出指导。

(三)学生探究,小组交流

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自主探究或者小组探究的方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共同行动、交流、讨论,形成一致意见,获得新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

(四)学生展示,全班交流

各小组安排中等同学展示探究过程及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同时优秀生帮扶后进生,即展示和“兵教兵”同时进行。然后结合展示情况,各小组交流,师生交流。交流中注重探究过程,淡化结果。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发生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和呵护。

(五)当堂训练,运用新知

精心选择2-3道难度适中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中的中差生板演。这个环节运用新知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小组捆绑的评价方式,可以督促学生在前面的几个环节积极投入学习和做好兵教兵。

(六)因做定导,提炼内化

通过当堂训练反馈的信息,优秀生或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示范性讲解,讲解要重联系、重转化、重本质,概括提炼规律,由例及类,提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成效和体会

1、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处于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信息传播的状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问题情境的设计一定要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为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所以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须适合学生主体活动的教学思路,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问题的启发式、阶段式,注意规律的探索性,强调问题的开放性、创造性。

3、教师要把设计问题的起点和要求放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上。要把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的概括性和包容性的大小和顺序,以及学生的可能性,设计成几个阶梯依次呈现给学生,使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动力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以不断激励学生,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设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与学双方都应努力去实现的。对教师而言,它是教授目标。对学生而言,它是学习目标。但由于教学目标主要是由教师制定的,它更多体现了教师的个人意志。要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保障情感教学的有效性,则应当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开始。笔者从情感高效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主张教师充当促进者的角色,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潜能,这正是“以情优教”教学理念的基础。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在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知识积累、内在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以情优教”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首先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多是教师自身的行为,是自己准备讲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不是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什么。例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护理”一节中,课堂教学目标为:使学生熟悉慢支、阻塞性肺气肿的定义,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掌握护理诊断及措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目标的行为主体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以情优教”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描述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期待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智变化和情感体验,更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在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能够做些什么事情、有哪些提高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因此,上述课堂教学目标可设定为――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慢支、阻塞性肺气肿的定义,描述病因及发病机理,列出护理诊断及措施,能对模拟病人进行正确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训练过程中体现尊重、关心、体贴患者的态度,动作准确、有效。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遵循可行性原则

当代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为基础,在外部环境作用下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改变。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是养成情感、态度,都要以学生现有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注重通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结合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设定,必须要以学生的现状为前提和基础,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只能说就是空中楼阁。我们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经验和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年龄在14~16周岁且成绩不达高中录取线的学生。这类学生与普通教育的同龄学生相比,在智力上认知、记忆、思维能力差,普遍感到学习困难;在情感上因初中阶段老师批评、冷落,他们焦虑、自卑、退缩、缺乏自信心;更有部分学生来自特殊的家庭(离异、单亲或留守家庭等),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者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了他们心理或者人格上的缺失,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严重、对挫折承受能力差。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和能力层次,要起步低层,面向中层,顾及高层,制定出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搭建任务的阶梯,使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他人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得到”,让每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使设定的教学目标最大可能得以实现。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遵循易检测原则

由于情感的学习过程比知识和技能复杂得多,而且学生外显的行为动作与其内在的真实情感不相符合,因此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描述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也给情感、态度学习的准确测评带来很大困难。例如,一次基础护理公开教学课上,教师设定的情感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等。以上教学目标陈述了教师期望学生经过学习后在某些方面产生变化的意向,但没有明晰引导和检查学生达成上述意向的标准,也缺少达成这些意向的具体过程与方法,教学后无法检测目标是否达到。因此可调整为更加具体的目标,例如: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大胆发言;学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和蔼、关心体贴患者的态度;学生分组练习时,能主动选择在自己身上练习肌肉注射术等。调整以后的目标,通过教师的观察就可以客观、真实地检测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在以往的教学目标设定时,知识和技能目标教师们大多采用“了解”“理解”“领会”“掌握”等这些缺少外显行为的动词,含糊、笼统。学生到什么程度就是理解,什么程度就是掌握,无法判断,难以观察,不具有可检测性。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在陈述知识、技能目标时要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复述、背诵、列出、列举、举例说出、识别、指出、辨别、排列、描述、简述”等词语。这样的表述,能清楚具体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结果所呈现的行为,更容易检测和评价。

第3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数学课堂;方法;运用

以学定教,从教育的长远意义来说,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体系。以学生为教学参与,教师为主导辅助的思想,定义了新课标下的教学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也逐渐地开展“以学定教”的体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案设计等来构建出一套完善的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体系,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其中,从而让教师更高效地教导知识和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

一、调查、分析班级的学情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受教育的学生往往年龄层偏小、数学基础知识不全面、课堂教学质量差。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便是从每一节课堂、每一次测验、阶段综合成绩评估等方面,对每个学生的数学掌握情况进行记录,并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综合学习进程,从中进行划分,分为三等:优秀、中等、偏差。

二、制定一套合理的“以学定教”体系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更多地辅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概念,并能够熟练地应用。考虑到班级学情的差异性的问题,并不能全部综合式教育,而应当以配合和弥补学生之间学情的差异性为前提,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指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针。设计优秀的教案,切合实际的学情,让整个课堂中的学生都持续性地进行学习,不出现个别学生脱节现象。在“以学定教”的体系中教师应当充满热情、精神饱满、善言善教,去主导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从而逐渐地摸索并完善出一套合理的“以学定教”体系,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三、培养学生适应“以学定教”

1.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以学定教”是一种教学体系,并不是一种直接而具有实践意义存在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基于“以学定教”的标准,在课堂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践活动、游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从不同的方式中逐渐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实践,符合“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入浅出,对于基础知识加以引导,并列出具有生活现实意义的例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

数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但也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由此可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因以情感教学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善于诱导,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转变得活跃、生动、人情化。任何数学教育的前提,都是以教师热爱学生,学生热爱教师的关系。成功地开展“以学定教”,并逐渐让学生适应,最关键便是数学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教导与帮助。

3.采用良性的竞争激励制度

学生之间,智商存在差异性,那么学习的深浅程度也存在不同。因此,“以学定教”并不是单单让数学教育处于综合水平的体系,而是一种优势教育的体系。在教师教学中考虑符合当前班级学情的前提下,学生的数学水平显示是综合提升的阶段。教师给予不同层次掌握数学知识的学生,给予不同目标的激励,让“三等”学生得出不同层次的提升:(1)优等生应当注重课外学习,追求更高的知识水平;(2)中等生以优等生为目标,同时彼此之间相互竞争;(3)偏差生以建立自信学习为前提,逐渐引导其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同时让他们彼此之间制定竞争对象。

四、培养教师适应“以学定教”

1.学习和观看优秀的经验课堂

在“以学定教”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处于一个摸索完善的过程。对于数学教师本身,应当学会对书籍、网络资料、视频资料等进行整理,并学习知识与观摩视频中优秀的“以学定教”的课堂,分析其中关键点,同时根据现有学情,进行当下“以学定教”的心得体会撰写。

2.加强对于“以学定教”的课堂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实践出真知。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快速地掌握一套合理的“以学定教”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以学定教”体系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学习模式。数学教师应当通过在课堂中不断地应用与实践,善于分析自己的不足,加强与学生课后学习心得的交流,找到自己的问题,记录学生的疑问,以求在实践中符合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完善“以学定教”体系,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

总之,小学数学的根本便是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激发其对于数学学生的兴趣。“以学定教”体系,正是能够促进小学生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因此坚持落实与完善此体系,做到以生为本,以师为辅的教与学模式,才能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从而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