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防范措施浅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锦州银行锦州分行,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必须强化银行对票据业务风险的认识,针对票据业务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只有这样,票据业务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171-01
收稿日期:2015-06-12
作者简介:乔健(1972-),女,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一、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银承垫款、转贴现信用风险两种。其中银承垫款是指承兑申请人在到期后拒不付款,造成银行垫款的现象,这是票据业务中最为常见的风险,也是最主要的信用风险。转贴现信用风险是信用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银行转出的票据被承兑人拒付,汇票开具的责任相关者可能承担付款责任,由于银票被拒的可能性较小,这种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商票上。
2、合规风险
票据业务的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在开展票据业务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法规政策,造成的违规风险。在合规风险中,主要包括承兑及贴现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掮客参与票据流转风险、贴现资金使用风险三种。首先,承兑及贴现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是银行无法获得票据业务真实背景引发的风险,一般的,银行对票据贸易背景真实性的验证主要通过企业合同发票等材料,但有的企业通过私造变更合同、虚构交易、分别授信等方式放大信用,实现资金套取。第二,掮客参与票据流转风险是在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下产生的,票据掮客即为票贩子,票贩子参与票据流转的具体形式包括协助企业开立融资性票据、私自收购票据、利诱银行员工等,通过设立空头公司参与票据流转,扰乱了银行票据业务的正常秩序。第三,贴现资金使用风险是银行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风险,一般票据金额比贷款小,贷款后的监控较为繁琐,因此银行很容易在监控中出现漏洞,客户利用银行疏忽,对贴现资金进行违规使用。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票据业务的承兑贴现环节,由操作疏忽造成。在银行业务中,票据业务的操作流程较长,环节较多,内容较为复杂,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较高,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点很多,因此,操作风险也是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实际业务中,银行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未能有效识别伪造变造票据、票据凭证管理不严、系统操作等原因造成的质押悬空等。
4.市场风险
票据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是票据的利率变动风险,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票据业务的市场程度也大大提高,在票据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市场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中票据的市场风险将会凸显。
5.道德风险
银行票据业务的道德风险可能来自银行内部,也可能来自银行外部。银行系统内部的道德风险一般表现形式为员工内部作案或者内外勾结,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较小,但一旦出现,金额也是巨大的,影响也十分恶劣。此外,内部风险还包括银行内部员工意识松懈,容忍问题存在以及管理不力。外部道德风险除了传统的伪造、变造、复制、掉包等形式外,近期还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公示催告,借机侵占银行资金的现象。
二、票据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1.提高银行票据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及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基层经营单位的银行员工对票据风险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资金只要存入银行就是无风险业务了,但是票据业务风险确实客观存在,且风险一旦形成对银行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要强化票据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及风险意识。
首先,要对票据从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及警示教育。要让银行票据从业者熟练掌握相关法律要求及岗位规范,提高风险防范的自觉性。
第二,要强化日常管控,要强化票据经营单位客户资质的审核,密切关注客户思想动态及异常行为,可以通过业务监督及突击检查,防范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
第三,要强化业务队伍专业性培训。良好的业务队伍是规范工作的保证,银行应当设置合理的晋升通道,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培训,从而提高从业者素质。
1.强化业务审查,优化客户结构
在进行承兑业务前,银行应当强化对客户资质的审核,重点考察申请人的经营及现金流状况,对申请人的资产规模、业务范围进行科学评估,合理划定承兑额度。此外,承兑业务应该将期限灵活化,适度提高贷后跟踪检查的实效。对于关联客户,银行除了检查其购销合同之外,还应该关注实际货物出入库状况,防止虚假关联的出现。
在贴现业务上,银行应当强化对资金使用方向的监控,防止滚动开票及套现套利等情况的出现,在承接业务时应当对资料进行细致辨别及验证,一旦发现问题客户应将其拉入客户黑名单中。
最后,银行还应优化票据客户结构,重点支持资质好、信用高、风险可控程度大的客户,重视供应链融资客户,有目的的发展客户,按实际情况削减客户,优化银行客户结构。
3、强化业务检查,严格落实责任
业务检查是防范风险的重要工作,不论风险存在与否,银行都应当加大对票据业务的日常检查,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做好防控措施。在检查过程中,银行可以将定期检查及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对风险高发区域进行重点检查,例如业务量大、交易活跃的经营机构等。此外,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银行应当进行严格的责任落实,将问责机制切实推行开来,从而避免风险,规范银行票据业务操作。
参考文献:
[1] 唐晓纬.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的风险研究与防范措施[J].现代
关键词:工程造价;造价控制;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广泛,但工程造价中仍存在很多的风险,在工程的建设项目中,必定会导致结果的差异性。工程造价控制就是在工程规定的造价范围内,控制好各种费用,比如工程建设的前期研究投资方案、造价全部费用等这些都在控制的范围内,然后通过实施控制进行误差上的纠正,达到项目投资的明确性,这样通过系统性的控制节约了劳动力以及经济的成本,将工程建设的费用最终控制在预定的风险范围之内,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投资效益,给社会来带多的经济效益。
1.建筑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设计作为建筑的首要任务,是建设项目全面规划以及实施的主要过程,在工程造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家指出设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能到达到75%以上,这是控制工程成本的重点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理念,这样才能达到工程施工所需要的成效。对于建筑方案要将平面布图配置合理、各项分区明确、工艺流程顺畅这些基本的准备做好。装修标准要从经济、安全的设计理念去出发,将装修的总费用控制小于预期的估算。施工图的设计是设计中的灵魂,对于施工后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施工图的设计应按照相应的范围、指示、项目去设计正确的图纸。对于施工图的尺寸一定要注重,不断的加以完善改进,避免误差的出现;对于结构施工图的设计关键在于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将经济与安全的问题协调好,做到协调发展。在设计中要控制变更问题带来的影响,完善变更审批的制度。在施工中要将所有的因素考虑在内,将施工中不合理的设计问题尽量避免,减少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所以要在工程设计时候,强化设计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内部的不断管理完善,进行必要的调整。
2.建筑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建筑施工的时候一般周期很长、外界因素对于工程造价有很大的影响,施工管理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建设工程施工前都要进行施工图纸以及施工技术指导方案的不断完善、审查控制,才能确保施工前准备的完整性。对于施工现场要派专业的人员进行实施,将所观察的信息、整理汇总作为工程造价计价的依据,将现场的完整信息记录下来、将隐蔽记录的内容上报,得到认证,能够为工程竣工结算、索赔提供很好的凭证,对于工程结算造价易出现漏报、漏计的情况得到了良好的解决。工程的验收是检验图纸以及方案的准确性,对于竣工图纸一定要按照比例进行绘图,在现场通过实际测量、检验,不断的完善图纸的精准性,所以对专业人员的技能以及经验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工程竣工图没有经过校核,会对工程造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一些隐蔽工程的验收对于工程质量的保证以及工程验收的准确性都能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工程变更的签证管理对于工程造价的成本有很大的影响,管理不当会造成效益的亏损。所以现场工作人员要做好各项变更的纪录,将签证资料不断的进行完善,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参考依据。
3.建筑结算阶段对造价的控制
建筑工程结算编制的准确与否,直接与施工单位做的竣工结算计算的工程量、套用的定额准确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在结算阶段工程造价出现的问题有虚报工程量、高套定额、提高材料价格标准以及提高工程类别取费标准。要解决结算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的问题,首先要完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在工程结算中,应搜集、整理好竣工资料。竣工资料包括: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通知、各种签证,主材的合格证,单价等。其次要准确核准工程量。由于从事预决算工程的预算员,对某单位工程可能不十分了解,而一些体形较为复杂或装潢复杂的工程,竣工图不可能面面俱到,逐一标明,因此在工程量计算阶段必须要深入工地现场核对、丈量达到准确无误。审核人员要在工程决算审核前进行认真地调查和实地勘察,摸清施工情况,熟悉施工图纸和变更签证及合同等有关材料,对工程决算进行逐项审查验证。最后把住材料价差调整关。在对材料价格进行审核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把关:一是确定计差价的材料,不该进行调差的决不进行调差;二是按设计图纸核算定额所需材料用量或按施工实际核定用量;三是核定材料市场价格与预算价格差额以及规定应取的采购保管费和税金;四是在编制预、结算时,所取定的材料价格,是否跨期高套:五是对大型设备、特种建材采购以及普通建材大批采购有必要实行实地审核程序。施工过程中的工期索赔以及费用索赔都是很重要的,都要按照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处理,所以就要求在施工的时候对于数据的整理、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只有凭借依据,才能处理好工程中出现的费用纠纷,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浪费。
4.工程造价的风险范围控制
4.1设计变更和经济签证的风险防范措施
通常情况下在开发并建设一个工程项目时,需要经历工程设计、决策及实施这三个阶段。作为控制总体工程造价基础环节的工程设计阶段,应提前注意加强对工程造价方面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为项目的工程造价工作打好基础。
加强在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作为工程建设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可以设计出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毫无原则的,而是应在满足相关的设计任务书以及相关要求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其二,把好在设计阶段所要解决的概算审核这一关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任务。其三,工程设计也不是随意进行的,需要进行限额设计,作为工程的造价人员需要在项目前期就实行对造价的工作介入,以此不断提高相关设计人员的责任感。要想抓住在投资控制中的主动权,进一步做好相关项目的经济决策以及对设计造价的介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精选出一套优良的项目设计方案是十分关键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助于更好的控制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从而实现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项目利润的目的。
在工程建设前期中要做好设计变更、经济签证工程计量以及支付的预控措施工作,要经过专业的工程师对工程变更计量方案的检查,按照施工合同内容做好各项数据、内容的记录。首先应该从造价、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查工程的变更方案,将变更方案与相关的部门进行协商确定最后的费用变更。要及时的完成变更工作的统计,对正在施工的工程与计划做比较,按照规定的方式调整措施,并积极与上级取得联系。最后要按照合同的原则进行相关的结算,将设计变更、经济签证的造价纳入结算的总额。
4.2材料价格变化的风险防范措施
由于施工期的过长,市场上的材料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的供求关系有所浮动,对于建筑工程造价来说,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最后工程造价,解决的方案就是通过合同措施及各种预控防范措施等来有效降低风险。
4.3自然因素影响的风险控制措施
因为自然灾害、天气的变化以及地质条件的外界因素影响,这些都是不能估算出来的,对于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计划预控措施进行调控将工程造价风险减至最低,比如可以采取加强安全防护、应急演练等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造价风险。
4.4人为的风险预防措施
人为的风险就是指在工程计量以及报表中出现遗漏或者误差,导致在最后的结算中工程造价过高,因此可以通过组织调控措施进行预防,对于一切工程造价的相关数据、报表都要严格的处理、审查控制,各部门之间要协调好,将工作中的容易忽视的问题标注出来。组合成专业的工程造价审核管理部门,要求改善内部管理的结构,要融合多方面的技术人才,充实工程造价审核的队伍,对于审核人员还要不断的进行专业继续教育。
【关键词】电费回收;风险;营销;95598
引言
供电企业把电能销售给各类电力客户,并从客户处收取电费,它既反映了供电企业所生产电能产品的价值,也是供电企业生产经营效果的货币体现。电费不仅是电力生产、输送及其管理所需耗费资金的来源,也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之一。作为供电企业不仅要销售电力产品,也要及时地回收电费,这对供电企业自身发展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1 电费回收的现状
一直以来,电力供应与价值交换的主要形式是先用电、后付费。近年来,供电企业推出了先购电再供电模式,并且不断加大电费回收工作力度,用户拖欠电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由于国家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深化推进调结构、转方式等政策,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存在较大的欠费风险。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电力条例法规,但是还不够健全,缺乏配套的防控措施,个别用户故意拖欠电费、恶意逃脱电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2 原因分析
2.1 用户观念没有转变
“电力是商品”这个观念未被人们深刻认识。由于长期实行“先用电、后付钱”的结算办法,很多人一直视电力为公益事业,认为“电是国家的,欠电费是欠国家的”,而忽视了供电企业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这一重要特征。社会上的一些单位和个人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既使有能力支付电费,也有意不付或少付,形成一种普遍拖欠电费现象。
2.2 部分缴费渠道不畅
为了方便缴费,现在供电企业采取了委托银行交费的模式,一般采取办卡托收与现金柜收两种。办卡托收比较受银行欢迎,而现金柜收则难于执行,主要原因在于柜收现金速度慢,需打印收费凭证、现金需找零,费时较多,影响银行的工作效率。另外,部分辖区地处郊区,距离乡镇银行路途较远,用户交费不便。
2.3 地方行政干预
地方政府、部门或行政主管部门替一些拖欠电费的企业说情,甚至在供电企业为强化催费而采取限电、停电措施时,利用其对供电企业的影响或有一定制约的关系的特点出面干预。在地方保护政策下的电费拖欠额,往往是各地电费拖欠款中的大头。
2.4 特殊用电企业
一些特殊企业用电可靠性要求很高,一旦停电会造成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害的重大事故。由于其特殊的用电性质,决定了供电部门不能冒险对其停电催费,于是这些企业中出现了拖欠电费的现象。另一些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如自来水、煤气、铁路、医院等行业,认为缓交或不交电费供电部门不敢停电而拖欠电费。
2.5 用户恶意拖欠
一些信用较差用户恶意拖欠电费。由于《电力法》规定欠费停电的时间期限是欠费逾期后一个月方可停电,且停电前厂方必须送达欠费停电通知单,在正式停电前半小时还需再通知用户一次。这样企业用户至停电时已经使用时间为80天左右,而居民用户两个月结算一次至停电时使用电能时间为140天左右,有些用户就利用此漏洞故意欠费。
2.6 企业亏损破产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企业因机制的原因,造成开工不足,生产滑坡,市场萎缩,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另一些企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破产而进行重组,影响了电费回收。
2.7 催费力度不大
催费工作欠主动、措施不得力是造成欠费的主要原因。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及保电工作的日趋繁重,使部分欠费大户的欠费未能及时得到控制。
3 电费回收风险防范的措施
3.1 以营销优质服务为抓手,加强内部营销管理
(1)对余留电费发票有效管控,帮扶为主,督促台区管理员加强电费发票的清收。大体要做到:负责人要主动了解电费回收的实情,及时掌握实际欠费数额,杜绝挪用电费的现象;责成收费人员提交书面清收措施,分台区、分时间段制订清收进度表,按期完成;按照清收进度组织人员开展检查,并在班组例会定期通报电费清收情况;安排有经验的收费员协助清收,促进其学习好的电费催收方法;对于清收效果不明显的收费员,具备条件的班组可在周期内更换其服务片区,排除电费发票积压的诸多客观因素,对症下药;对依然长期存在大额余留电费发票的台区管理员,可参照电费指标考核办法对未清收发票予以考核,或建议其待岗跟班,直至其能胜任该工作。
(2)加强营销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要求熟知客户电费划拨流程,运用有效的电费催收技巧。
3.2 运用多种科技缴费渠道整合社会资源,防范电费风险从源头做起
(1)多家银行实时缴收电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的不断发达,银行代缴功能也随之出现在了客户的视野范围。多家银行实时缴费系统是通过与银行网络和电力网络的实时联网实现客户自主选择缴费网点的自助缴纳,避免收费高峰期的拥堵。现行供电企业已与多家银行实行合作,客户可以选择实时缴纳,也可以选择储蓄代扣等多种缴费方式,并且可以开通银行短信提示,每月缴费金额也会随银行短信通知客户本人,保证了客户的资金安全,让客户清清楚楚缴纳,明明白白消费,从而提高了电费回收的力度,让一些经常忘记缴费的客户能按时缴费,真正做到方便、快捷。
(2)电费充值卡的运用。电费储值卡一般是用于交费不便、银行网点少、走收电费风险大农村的一种有效的多种电费缴纳方式,也是多种电费缴纳方式的另一种有效补充。客户只要购买电费充值卡便能随时随地通过拨打电力热线95598,并在95598系统语音的提示下进行电费在线充值和充值结果提示等功能,实现实时缴纳电费或预存电费极大方面了客户电费交纳。同时,对欠费将被停电的客户也可通过抄表人员现场向欠费客户销售电费充值卡,通过拨打95598进行电费充值交费,最大限度避免欠费停电和复电。因电费充值卡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实现一次预存多个月电费,有效解决电力企业电费回收难和部分客户缴费难的问题,实现电力企业和电力客户的共赢局面。
(3)网络自助缴纳电费。随着网络信息不断资源共享的今天,缴费方式也在不断发展,顾客使用网络的频繁程度决定了要为顾客能在各种信息网络空间提供更高效的消费环境。
1)银行POS机:持有储蓄和信用卡的客户只要在银行联网的各种营业网点或安装有银行交费POS机的场所进行刷卡交易就可实现实时缴纳电费。
2)电话银行缴费:客户拨打银行的客服电话,通过电话银行的缴纳形式从客户的银行账号上缴纳电费。
3)网上银行缴费:客户通过互联网访问自己所属储蓄银行的网站,通过银行网站里的缴纳电费功能进行缴纳电费。
4)自助查询终端自助缴费:客户在电力客户营业大厅、自助银行营业厅的查询终端上通过触摸屏可以进行自助缴纳电费。
(4)大力推进科技应用,从源头防范电费风险。
1)针对低压计量客户应加快智能电表集抄化改造进程,降低人工抄表劳动强度、提高抄表准确率,避免因人为抄表造成电费纠纷产生的拖欠电费行
为;局部地区可尝试引入智能电表的自动报警和断电功能,努力改变历史形成的先用电后缴费的资费观念。
2)针对专变、专线客户大力推广预付费电表等智能计量设备,变电费收缴被动为主动格局,实行先买后用的用电资费方式。同时引入银行信用评级
平台,综合用户生产用电需求、资金流转、信誉等情况对其实行电费透资额度。
3.3 完善技术手段
(1)积极推广应用电卡表系统和负控系统,促进电费回收供电企业要加快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通过电卡表、负荷管理装置等应用,转变客户用
电观念,推广预付费方式,逐步将先用电后收费,转为先缴费后供电,交多少费用多少电。
(2)积极推广银行收费,促进电费回收积极推行银电联网收费,通过与银行实现网络互联后,供电企业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客户缴纳电费的情况,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对欠费客户催缴的周期。
(3)加快用电客户“一户一表”改造,提高供电服务质量供电企业应积极筹措资金加快用电客户“一户一表”改造,努力提高电能质量及供电可靠
率,避免因电能质量的原因使用户产生拒交情绪。
3.4 建立电费回收常态运行和风险预警机制,定期组织清欠,防止呆坏账的发生
电费回收工作难就难在需常年累月持续不断进行,是一项周而复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攻坚战,这就需要全体抄收人员常抓不懈。电费回收风险预
警机制是有效化解电费呆坏账产生的有力措施。供电企业应建立因企业经营不善可能拖欠电费的风险预警机制和按期划拨电费制度,根据预警点的
分类及时对可能出现欠费的客户进行预警、分析、汇报和分次划拨电费,并责成回收第一责任人跟踪、监督和掌握客户发生欠费的危险信号,及时
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欠费额度,防止呆坏账的产生,防范欠费风险。
3.5 积极借助外力,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部分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欠费持有恃无恐的态度,特别是个别企业认为自己用电负荷的重要性,电费一直拖欠,甚至拒不交纳电费及违约金。为
此供电企业应积极借助外力,及时将企业的欠费情况主动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反馈和沟通,有效解决部分企业的欠费问题。若条件允许则利用新闻
媒体或其他公开方式对个别欠费企业进行曝光,给欠费企业制造社会压力,迫使其还债,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4 结束语
电费回收工作作为供电企业产、供、销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对供电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电费回收工作遇到的问
【关键词】企业 财务风险 原因分析 防范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在不同程度上为我国各大企业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市场,也面临着发展的挑战和风险。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不成熟,面对复杂的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暴露出企业发展的弊端,导致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大。本文主要介绍了财务风险及特征,剖析了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并为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发展战略。
一、财务风险及特征简单概述
财务风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指企业对未来预期财务收益不能实现,产生的一种未来财务损失的可能性。现代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资本量,不断进行企业融资、投资赊账交易等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必然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一)客观性
从字面意思来看,客观性是说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错,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进行基本的交易和经营活动,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行为。既然知道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可避免,就要在基本经营活动中加强防范,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二)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是对未来收益损失可能性的一种猜想和预测,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存在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具体到某一件事时,财务风险的发生又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充满刺激和惊险,也为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三)收益性或损失性
一般来讲,财务风险与企业收益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即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越大,未来收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亦然。面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企业要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工作,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四)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财务风险或大或小,但贯穿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在企业决策或经济活动中要充分考虑财务风险因素。
二、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财务风险的特征,我们知道财务风险无处不在。另外造成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自身因素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企业外部因素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一般来讲,企业处于的外部环境一般是固定的、难以改变的,是宏观的经济发展环境,受国家经济政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国家经济政策变化。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阶段,但在重大经济措施和政策上,国家依然掌握着主动权。我国的税收政策包括各种税费,对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有着一定的影响。另外国家采用经济杠杆和财政杠杆,通过改变银行利率等经济行为,来控制企业的贷款等行为,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造成一定的影响。
2.复杂的经济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大,这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导致企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概率。
(二)企业自身因素
1.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应收账款是企业资金回收的重要环节,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是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方面。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生产活动中,通常把企业的应收账款当作企业的资本来使用。从理论上来讲,应收账款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但是应收账款并不能作为现金来使用,正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忽视对应收账款的回收,才导致企业现金流缓慢,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风险。
2.财务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着一个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决策目标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由于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风险管控方面的理论还不成熟,在企业决策过程中难免会导致决策失误,特别是在中小型企业。由于财务决策的失误,导致了企业投资不能在预期内收回资本,这样就使企业陷于巨大的财务风险之中。
3.财务风险防控意识薄弱。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存在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比较薄弱。有时候他们只看到未来收益的可能性,却对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不认真分析和防范,另外他们对比较小的财务风险不加注意,往往忽略。正是由于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防控意识淡薄,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一)及时回收应收账款
及时回收企业应收账款,减少企业坏账准备,是科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加快对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首先要对客户企业进行考核和信用等级评定,并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拒绝与资信审核较差的企业合作。其次,严格控制和合理分配企业应收账款的比例,在应收账款生成的过程中要遵循短期、少量、安全的原则。另外要对未结算的款项定期认真审查,避免形成坏账。再次,对应收账款采取经济责任制,让个人或具体部门来负责应收账款的回收,认真检查结算回收情况,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
(二)加强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
企业面临财务风险通常表现为企业资金不足、现金流动性差、企业债务繁重、经济效益降低等,这些行为都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紧密相关,都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风险无处不在,我们要居安思危,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增强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具体来讲,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的动态分析,认清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并适当调整企业的策略,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
(三)实施多种风险防范策略
企业内部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分析和预测,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第一,风险接受策略。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要建立相应的坏账准备制度,建立企业风险专用基金。这在应对市场变化时,保证企业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从而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第二,风险回避策略。企业要认清自身的发展状况,客观评价自己,对一些风险比较大和难以控制、把握的高难度经营项目,企业决策者要科学的进行取舍,避免因不胜量力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第三,风险分散策略。随着企业生产速度的加快,产品生产的周期缩短,并且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为了规避存货风险,企业要选择多元化的经营战略,选择多种产品、多种行业,分散企业风险。
(四)建设企业风险控制人才队伍
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认真考虑企业资产负债、资本运营、现金周转等问题。因此,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必须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财务风险控制人才队伍。企业要善于引进一批高技能、专业的财务风险防控人才,在他们的带领下,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能力和企业的决策水平,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从而科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造成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旦企业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大、不可控制将企业陷于巨大的财务危机之中,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本运营和现金流,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风险。新时期,为了企业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我们要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特征,认真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合理、科学的应对措施,加强防范,努力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文学.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03).
[2]彭荣平.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10(08).
[3]柳树梅.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控制与防范措施[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4]谢凡.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探析[J].中国外资,2011(05).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主要因素;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01-02
任何医院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所谓的护理风险就是指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时,可能出现的恶性事件以及不安全因素。急诊科作为临床中的一线科室,该科室中的患者具有数量不确定、发病突然、病情复杂以及病情危急等特征,因此,该科室的护理人员的任务也十分复杂,其需要承担的护理风险也相对较高。本研究将对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所出现的45例护理纠纷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常见的急诊科护理风险
1.1急诊护理过程中的操作风险①部分护理人员在急症操作过程中,由于其急救的能力不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且对于急救的技能也缺乏一定的熟练度,缺乏相应的急救知识,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其护理操作缺乏精炼度。这就使得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对于急救所需的物品以及仪器未能准备充分,当患者的病情出现急性发作以及并发症时未能对其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并作出相应的急救措施。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会导致患者的急救过程被延误,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②由于急症科护理人员每天需要直接面对患者,通常还会与患者的排泄物、体液、血液、皮肤进行直接接触。护理人员在对带有传染病的患者进行抢救、护理时,一旦与患者之间有直接接触,且未对患者的病史进行及时的了解,那么,护理人员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大量的医学护理研究数据表明,护理人员在对缓和进行临床护理时,常有被HIV、HCV、HBV污染的锐器或针碰伤或刺伤的情况出现。由此可见,在急诊科的主要护理风险中,感染风险是其主要的护理风险之一。
1.2护患沟通障碍所引发的风险由于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均是处于忙碌、紧张的状态,因此,对于患者的要求以及提出的问题很难过多的关注,而急诊患者的家属在处于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下,一旦得不到护理人员的帮助以及解释,就很容易出现愤怒以及偏激的情况,甚至将自己所遭受的痛苦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此外,护理人员与急诊科患者的接触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对于患者的基本情况缺乏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使得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很难建立较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了解较少,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相关制度以及工作程序缺乏一定的了解,此时,护患双方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那么就很容易使护患双方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引发护患纠纷。
1.3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目前,绝大部分急诊科护理人员都是护理专科学校所培养出来的,此类学校主要注重对护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医学法律的相关内容。这一情况的出现,导致急诊科护理人员在遇到护患纠纷时,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来为自己进行辩护,通常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比如,一些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时,没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的制度来开展护理工作,且没有遵医嘱在规定的6h内将抢救的几率补全,从而导致护理人员由于医嘱中的错误无法查证而使自己在医患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
2对护理风险进行防范的措施
2.1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就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护理风险教育,以此来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让她们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防范措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增加护理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教育时,可以对一些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2.2对急诊操作的流程进行规范在急救的准备阶段,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必须在提前15分钟到岗,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仪器、药物等抢救过程中的必需品准备齐全,并确保所有仪器以及药品的完好性以及有效性。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仪器和器械,并在对患者进行急救前后各清点1次。在每次急救结束时,护理人员不仅要清点仪器和器械数量,还要将这些物品补充完整,以备临床急用。此外,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高度注意不要被受到HIV、HCV、HBV污染的针头或锐器刺伤、碰伤,以免引发感染。
2.3强化急救技能培训为了更好地规避护理风险,就必须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这主要是因为,当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能力较低时,就很容易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出现差错。因此,对于缺乏临床经验的年轻护理人员必须要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利用考核的方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护理人员尽快掌握各项护理技能,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艾美花,叶菀.急诊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4):52-54.
[2]练思玉.浅析引起急诊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及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503-504.
[关键词] 国际工程结算;风险;风险防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4. 014
[中图分类号] F74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4- 0021- 02
1 国际工程结算的定义
国际工程结算是国际企业间进行货币的收付,以此偿还两国企业之间债权与债务而发生的业务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两国企业由于进行外贸活动、经济合作或政治文化功能的交流活动而引发的以货币为结算方式的关系。从微观上讲,它是指两国企业债权债务通过银行以货币的方式对发生的活动进行款项结算的一种跨国业务。[1]
2 国际工程结算方式
在国际工程结算中采用的方式有汇款方式、托收方式、信用证以及国际保理等4种方式。其中汇款方式是指一个国家债务人通过银行对国外债券人支付费用。托收方式是指一国的出口商以汇票的方式委托银行对海外债权人交付费用的过程。信用证方式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商需要银行为其开具证明其有支付能力的凭证。国际保理是指卖与保理商之间存在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卖方可以与客户签订相关产品的销售合同并把这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以及应收资金等问题转让给保理商为其承担。[2]
3 国际工程结算存在的风险
3.1 信用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在国际营运过程中根据客户不同的信用情况,在销售合同中采用不同的结算和支付方式,采取不同的结算以及支付方式将会导致安全回收货款存在不确定性,当交易对手不按合同的规定按时交回款项,那么就可能产生风险。信用风险的产生将会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害。
信用风险的类型主要有汇付风险、托付风险、信用证风险。汇付风险是指企业以电汇或信汇方式进行货款交易时存在的风险,汇付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结算方式,是进口商向出口商交付货款的结算方式,在汇付的情况下,银行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而并不是信用,买卖双方是否按合同交付完全是取决于双方的信用。双方在企业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需要承担全部的风险。如果对方不按合同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另一方则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另一种信用风险是托收风险,托收方式结算是指货物发货后出口商对进口商签订的汇票,并通过当地银行与国外银行生意的往来而向进口商进行货款的收取方式。托收结算也是一种商业信用,出口商必须面对进口商不履行合同的情况可能导致的人财两空的现状。
还有一种信用风险是信用证风险,也就是开证行根据申请人的需求按其吩咐,向受益人开具一定期限内及相应数额的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并向受益人付款的书面证明。[3]
3.2 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在国际交易活动过程中,以外币结算的货款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货币价值出现上下浮动。企业在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外汇风险,一种是收益,另一种是损失。其风险是由本币、外币以及时间等3种因素组成。根据汇率波动将会影响经济实体的规律看,外汇风险可划分为交易风险、经营风险以及会计风险。
3.3 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国家政治因数与宏观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过程中会存在着不稳定的变动,这将导致国际贸易工程结算可能出现无法进行或被迫延期或终止的情况发生,给进行结算的企业带来潜在的不确定性,国家风险的存在与国家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不是个人或企业能控制的。面对国家风险,企业能做的就是规避风险的发生,在国家风险存在的情况下,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措施都无法使自己的收益朝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国家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且与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4 单证风险
单证风险是企业在信用证或者跟单托收的结算条件下,企业需要根据信用证或跟单托收的要求,附随企业的单证,当第三方单证或者信用证不符合要求时,单证出现纰漏或者不符合点将会引起贸易对手在国际工程结算中延期付款或拒接付款,因此这将会影响企业的实际收益。
4 国际工程风险防范措施
4.1 国际工程结算托收风险防范
当企业作为出口商时应对进口商国际工程结算风险进行防范,加强对进口商的信用度调查,这是企业对信用风险进行防范的基本要求。对于一些海外集团进行出口业务时,需要对曾经发生过交易的主要客户建立信用的档案,以便能对客户进行资信的评估。企业在托收结算时需进行出口信用险的投保,以便能将风险转嫁,减少企业承受的结算风险。企业在进行托收结算时需要将信用证方式和电汇方式结合使用,对企业而言,企业出口最大的风险就是进口商的信誉问题,当货物运到目的地时,客户不按合同约定到指定的地方接收货物,这将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两者的结合可将风险降到最低。[4]
4.2 国际工程结算信用证的风险防范
信用证的支付将为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带来方便,但同时也被不法分子看中了它的特点,利用其进行欺诈。银行信用不能完全替代其在商业中的信用,也不能完全避免其在商业中的风险,因此企业进行国际贸易中需要对客户资信进行调查,并对开证行的资信进行信用度的调查,信用证是银行的信用凭证,是开证行用自己的信用作保证的,因此对开证行的信用进行调查是至关重要的。订立买卖双方的合同需加以防范,企业人员在信用证结算下,需要对买卖双方的合同认真订立,并预先在双方的合同中对信用证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信用证应做到认真审查,确保信用证不存在陷阱及一些软条款。[5]
4.3 国际工程结算中外汇风险的防范
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国际工程的结算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风险和挑战的就是外汇交易风险,企业根据集团决策者的决定以及实际的情况对外汇风险进行测量,一旦发现风险过大,我们需要进行抵补保值的方式来应对外汇风险,其中抵补保值的方式有货币选择、价格调整、收付改期、出口押汇以及远期业务以及保理业务等方法。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对国际工程结算中的外汇风险进行防范,减少企业在进行外贸过程国际工程结算存在的风险。
5 结 论
在全球经济以及科技不断发展以及竞争的影响下,尽管对我国进出口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生意造成冲击。但是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一员,需要履行入世时的承诺,对于一些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门槛需大幅度降低。由于我国进入市场体制的时间较西方国家短,所以我国企业在规模、管理水平、经营情况、企业文化及环境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特别是在国际工程结算有关利润方面的重要环节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和风险的预防措施上并没有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将会使得企业在国际工程结算上形成风险。企业在进行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会遇到众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企业的财务结算币种、结算方式、交易的对手以及交易方式等等。这些因素如果不能确定将会使企业在国际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蒙受损失。通过对国际工程结算存在风险的探究,从而引起企业对国际工程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重视,继而针对这些风险采用有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从而减少企业在国际工程结算中的风险,增加企业在外贸过程中的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立龙.我国外贸企业国际结算的风险及防范[J].财务与金融,2011(4).
[2]朱文忠.国际结算最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9(12).
[3]赵明霄.浅谈外贸企业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与综合运用[J].对外经贸实务,2010(11).
【关键词】电费回收;风险防范;电力企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积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展电力市场营销工作已经成为了供电企业的主要经营和管理活动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电费回收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了。一方面,电费是电力企业自身产品价值的一个外在体现,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我们常常用电费回收率来作为衡量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好坏的重要经济指标。另一方面,当前日趋下降的电费回收率给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比较严重的困难,使得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空间不断收缩,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虽然《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逾期未交电费的,供电企业可以从逾期之日起,每日按照电费总额的1%~3%加收违约金,具体比例由供用电双方在供用电合同中约定;自逾期之日起计算超过30日,经催交仍未支付电费的,供电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停止供电。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该规定的执行力往往是很有限的。因此,如何提高电费回收率、切实防范电费回收风险已经成为了一个电力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电费回收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先用电、后缴费”的惯例
当前这种传统的做法已经成为了诱发电费拖欠问题的一个重要隐患。应该说“先用电、后缴费”是电力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传统营销模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电这种特殊的商品所具有的产、供、销同时完成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电业企业难以在实际营销过程中实行“先付款、后用电”的运作方式。这样一来,一些信誉差的企业往往就会拖欠电费,甚至是偷逃电费。同时,一旦企业的经营活动陷入困境,使得资金周转不顺,拖欠电费往往就成为了大多数企业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
(二)现行电力法律、法规与收费方式存有矛盾
现行电力行业的相关规定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电费回收困难的局面。比如,目前电力企业实行的收费方式是本月用电下月交费,如果按照《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中的规定,需要等到用电客户欠费30日以后才给予停止供电的处理。这样一来,就等于是用户至少已经拖欠了两个月的用电费用。对于一些普通的居民用户来说,用电量相对较少,拖欠的电费也较少,因而这种做法能够起到一定提醒和警示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每月电费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宗用户来说,在2个月的时间内拖欠的电费将是非常巨大的,一旦发生恶性的电费拖欠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电力企业的正常资金周转过程。
(三)城市建设和农村欠费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工程不断得到设施。由于建筑拆迁和居民搬迁等原因,很多用电户的登记信息发生了变更,甚至是去向不明,而他们之前消耗或者是拖欠的电费也将很难收回。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拓展和加快,农村用电量持续增加。但是同时也引发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农村中大多数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家里只留有小孩或者是老人,这部分人员在生活上缺乏有效的保障,很容易拖欠电费,而且对他们还不能一味地强制性采取停电措施。上述两个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做好电费回收风险防范的几点措施
(一)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应该说,只有在得到政府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下,供电企业才能充分运用各种催费措施,做好电费回收风险控制,保障电费顺利回收。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媒手段,积极宣传和普及国家和企业的各项法规制度,比如《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供电营业规则》等,使广大用户树立起文明用电的法律意识,自觉按时交纳电费。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结合供电区域内各用电客户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户档案,并对其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及时通过媒体宣扬和表彰那些诚信比较好的用电户,并对那些经常拖欠电费的用户进行曝光,迫使他们按时交纳电费。
(二)实行电费分次结算制度
这项措施主要是针对每月电费数额较大的用电客户。为了有效地避免这类用户的电费拖欠和回收困难问题,可以推行电费分次结算制度。比如,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电费分次结算协议》,其中规定每月在1日、10日和20日分3次对其进行抄表收费,并且要缩短允许的拖欠时间。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给大用电量客户留有一定的资金周转时间,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电力企业自身的电费回收风险问题,应该说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三)成立专门追讨电费机构
在目前的市场形势和严峻局面下,电费回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电力企业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影响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此,电力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电费回收部门,其中包括法律、财务和营销等相关人员,一方面负责制定和实施企业电费回收风险防范和控制策略,有效地避免恶性拖欠电费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地手段,对已经发生的电费拖欠问题进行追讨,必要的时候应该积极采取法律武器,来保障电力企业的切身利益。
四、结论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力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必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电力企业应该积极推进自身的发展进程,着力解决好电费回收的风险防范和控制问题。目前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建立电费回收预警制度,对可能欠费的客户提前预警,从另一个角度来降低和化解电费回收风险。
参考文献
[1]张逸芹.浅谈供电企业电费回收风险防范与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
1.信息储存风险。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能够保障企业会计后期工作的正常运行。在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中,一般通过设置会计账簿、报表等方式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储存,虽然管理效率不高,但其存储过程中丢失、失真的风险较小。在实施企业会计信息化之后,企业会计信息数据一般通过硬盘、服务器等手段保存,虽然极大提高了信息保存量,但也为保存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企业管理维护人员工作不当,很容易出现信息储存风险,致使信息损毁、丢失,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此外,信息化之后的会计处理一般会以软件为工作平台,然而,软件的设计不可能完美无缺,或多或少会存在缺陷,加之市场会计软件繁杂,如果软件选择不当,很可能出现软件系统与企业业务不兼容的现象,软件无法真正满足企业需求,增大企业会计信息存储风险。
2.网络安全风险。
会计信息化系统基于互联网建设,其工作方式有着鲜明的网络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的风险越来越高,安全威胁越来越多。有的黑客或者不法分子为了利益或者故意,通过电子邮件、病毒等方式侵入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之中,从而窃取企业会计信息,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破坏。一旦企业会计信息泄露到竞争对手手中,将会为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企业网络安全风险较高。
3.道德素质风险
。传统的企业会计信息以纸质形式保存,并且装订成册,一旦有人对会计信息资料进行修改,会留下明显的痕迹,一般情况下难以对企业会计资料进行修改,真实性较高。然而,企业在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企业会计信息以数据、电子档形式存放,掌握相关技术、系统漏洞的工作人员很可能对信息进行修改、盗窃,或者进行虚构交易,而信息化系统中的修改痕迹极易擦除,不仅会为企业造成损失,在事后追查时也会存在相当的困难。此外,外部的不法分子也可能通过相关技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修改,同样会为企业带来风险。
4.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内部资源运用效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能够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在实施会计信息化之后,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增高,在我国企业普遍内部控制水平不高的现状下,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会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极易降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效。
5.企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风险。
会计信息化只有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才能实现。现阶段,我国会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并且存在大量工作经验不足、专业技能不扎实的会计工作者,在使用会计相关软件时,不仅可能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还不利于信息化系统效果的全面实现,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风险。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的防范措施分析
1.强化网络安全。
信息化条件下,强化网络安全无疑是为企业会计信息套上保护套。首先,企业应该不断强化全员的安全意识,重点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网络安全意识,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及相关技能。在平时工作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网络凭证的保密,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系统。第二,企业应该大力引进或改进数据加密技术。数据信息的泄露很大一部分是由数据加密工作不当造成的,根据会计工作需要,企业应该强化重要会计信息的加密,从而保障会计信息储存及传输安全,防范数据泄露风险。第三,构建病毒预防机制。如今,电脑病毒的形式多样化越来越强,破坏性越来越高,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会计工作极易受到电脑病毒的影响。在工作中,企业首先要引入高效的杀毒软件,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况,提高系统安全度。其次,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网络防护,要对企业内外交流信息进行防控,防止网络病毒入侵。最后,企业系统维护人员要及时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检查,排除重大漏洞,从而维护网络安全。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针对数据储存风险,企业首先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备份加密,并且独立保存在不同的设备中,实现备份与储存的分离,只有这样,在企业信息化系统受到侵害时,企业数据才能保留,防范数据储存风险。此外,会计人员在录入会计信息时,要注意光盘、可移动磁盘等固件的健康程度,防止因设备故障引起的会计信息受损,防止病毒入侵,还应做到不更改、不删除、不散播会计信息。第二,企业应该强化会计软件的建设。企业在引入会计软件之前,必须先与软件供应商进行沟通,了解软件信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析软件的适配程度。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针对软件的不合理特点进行改进,从而不断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基础,防范信息风险。
3.提高员工道德素质。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企业首先应该强化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组织相关教育活动、建立企业文化、强化法制宣传等方式提高员工自觉性。其次,企业应该强化人员道德管理,第一,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建立员工档案,不定期进行公示,从而提高员工意识。第二,要强化会计人员监督。第三,要在制度层面提高员工道德。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标榜鼓励、惩处等方式对员工道德进行激励,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内部道德力量,在员工内部形成良好的道德监督氛围,从而提高员工素质,降低道德风险。
4.强化内部控制。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系统对企业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给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带来了新的风险。在新形势下,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首先,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控制。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是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信息系统规划不合理或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信息系统就会失去其该有的控制效用。第二,规范控制内容,提高控制要求。企业信息系统由工作人员和计算机设备等多个要素组成。这就导致信息系统在运行和维护过程中,可能受到技术、自然、人员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各种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有严格的操作管理制度,以保证内部控制的效率和质量,最大化的减小因内控不严带来的危害。第三,适当转移内部控制重点。信息系统安全控制成为了新的控制重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系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安危和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包括访问和数据资源等一系列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内容的控制。
三、结语
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经济;投标报价;施工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是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致使施工企业面临着多种风险,严重制约和困扰着企业与行业的发展。如何科学预测风险,规避、控制和转移风险,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风险和防范措施,从工程经济管理的角度谈点管窥之见。
一、投标报价风险
我国实施《清单计价规范》以来,对规范建筑市场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发现有不足之处,容易给施工企业带来潜在的风险。
1. 招标工程清单量与施工图量不符
《清单计价规范》规定:“由于工程量清单的工程数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增减,属于合同约定幅度以内的,应执行原有的综合单价”。
在经济迅猛发展时期,业主往往在初步设计阶段就进行招标,因为初设的深度不够,施工企业所编制的“综合单价”不可能涵盖施工图的全部内容,开工以后施工图陆续到场,才发现与初设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变化处虽不属一类变更,却超过投标综合单价达10%。而业主为转移风险,往往在合同条件中明确规定“超出《工程量清单》的项目和数量以及由此增加的费用,由承包人掌握的总承包风险费用解决。”
如某拆迁安置房项目,因招标概算漏项、技术标准提高、地质水文实际与资料差异较大、周围环境改变、文明施工标准升高、以及承包商无法控制和承担的费用(电力供应不足、政策变化、周边居民干扰及临时租地)等,增加费用约占中标价的5%,超过施工合同中总承包风险费2%的限额,这是有经验的承包商也无法控制和预见的。
2.招标工程量清单漏项
某铝箔车间工程项目,采用初设概算限额招投标,由于设计深度不够,承包商即使事前发现漏项,但也无法改变业主再一次将风险转移给承包商。而很多承包商不熟悉其工艺上的特殊要求,投标报价时还是按照普通的厂房进行报价,往往造成报价失误。
3.工程量清单的项目与计量规则不配套
一是“清单”的项目及内容,与“计量规则”不吻合,投标报价时容易产生理解偏差;二是业主在招标文件中不提供计量规则和技术规范,其“清单”的工程量,由承包商自己根据招标图计算。这两种不配套的情况,极易造成报价失误。
4.投标施组风险
在投标阶段,施工企业需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这个投标实施性施组,一是为中标而不敢突破招标指导性施组,造成较大亏损。如某大桥,招标指导性施组的辅助钢结构约1万吨,投标施组就向其靠近,结果实际投入了3.2万吨。二是投标实施性施组的编制往往不受重视,或是投入人员少,或是编制者经验不足,有时为了中标还将施工方案一再简化,中标后才发现其施工方案缺乏可行性,不具备实施性的意义,极易造成亏损,
5.低价竞标风险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屡屡发生不合理压价竞争,其主要原因一是施工企业身比例失调的买方市场,为缓解人员窝工和设备闲置,实现设备的现值化,不得不走进为中标而压价的怪圈;二是业主对招投标制度认识片面,以为招投标的目的就是压低价格;三是市场规则片面,对业主的约束极弱,施工企业处于弱势,致使业主敢于迫使施工企业让利垫资,将不合理的工程价款结算方式强加给施工企业,如预付工程款,国内外的惯例均为合同总额的10%,有的业主竟修改为按年度施工计划的10%支付,造成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四是概算评审部门墨守成规,严守“三算”间不能突破的戒律,照搬已落后于市场和施工实践的“概算指标”及行业定额,低概算的后果,是层层压价,某线铁路工程的低概算指标己使施工企业难以为继。
二、施工管理风险
施工阶段是风险比较集中的阶段,可以归纳以下几种情况。
1.施工方案选择的风险
施工常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如工期、资金、设备、地质、水文、气候、技术标准等的变化,采用“四新”技术的施工方案,因技术含量高和施工复杂性,风险更大。
2.安全质量工期风险
施工中,如果施工人员没有严格遵守技术规范、施工规程、安全操作细则,这些过失行为可能导致安全质量事故;业主要求工期紧,增大了投入,却得不到补偿;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3.劳务分包风险
项目需用大量的农民工,虽对其进行了培训、考核和取证,但他们对施工环境不熟悉,操作经验不足,存在工伤隐患和质量事故的风险。若劳务队伍选择有误,还会引起合同纠纷,造成法律风险。
4.物资机械采购和管理风险
材料采购,特别是大宗材料,如砂、石等,由于施工周期长、用量大、资金储备紧缺、场地限制,市场价格变化幅度大,但又不可能在市场低谷时一次全部采购,如住宅小区,2010年砂石价格较2009年上涨38%,增大了成本。
机械设备配置,除企业自备外,还需大量尚利用社会资源,租赁先进大型机械设备。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非企业原因造成工序不连续的局部停待工;或调配和使用不当,机械利用率不高;施工方案变化需提前退租而引发合同纠纷,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5.合同风险
有些业主缺乏平等互利的“双赢”观念,盲目追求“少花钱多办事”,在合同条件中,尽其所能囊括了对施工企业的制约条款,把2%~2.5%的总承包风险费,当成转嫁一切风险的防空洞,把不可预见的风险、二三类设计变更、任何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误、非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工程量增加等,均由承包商自行消化。
三、工程经济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风险虽然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潜在性,但仍然是可知的,只要我们根据风险的类型进行具体分析,从精细化管理入手,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就能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1.提高对工程经济管理的认识
(l)正确处理工期与效益的关系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重进度,轻效益,为提前工期而不惜血本加大投入的事例举不胜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更为重要,施工企业没有了效益,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正确处理好工期和效益的关系,企业才能得到有利的发展。
(2)加强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结合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施工方案缺少经济比较;二是造价师大多不参加施工方案研究,无从进行经济分析;三是施工中发现设计与实际不符时,不能较快做出反应。因此,今后应加强工程与经济工作者的合作,从组织机构上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功能的团队
(3)树立全员经济意识,统筹兼顾、全局一盘棋
工程经济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工作,从管理层到作业层,都应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将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管理进行最佳组合,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统一。
2.建立完善的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l)建立完善组织体系
为适应招投标,成立了“市场营销部”及“设计事业部”:为强化工程经济管理,近来又成立了“工程经济部”,负责预算成本的检测及监控、企业定额测定和索赔管理;各子、分公司,亦相应健全工程经济管理机构,配备相关人员。另在集团和公司两级项目部,配备了专职时商务经理,’,负责商务、合约及成本等工作。
(2)大力推进管理层与作业尉两层分开”
在集团承接的项目上,集团统一控制项目分包、材料采购、大型机械采购、资金安排、施工方案制定、主要价格确定;集团项目部与公司项目部为执行主体,对工期、质量、安全负责。子公司是劳务层。集团亦可授权集团项目部审批或经营管理。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引入竞争机制
为减少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规范行为,工程经济相关部门形成了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工程项目内部竞标,适当地引进外部单位参与投标,以便找出管理差距和盈亏责任。
(4)加强内部物机市场,发挥集团优势
目前,集团的内部市场机制己趋健全,并具备了市场竞争能力,宜适当增加投入,扩大物流配送范围,并形成配送网络,降低材料成本,以充分发挥集团整体优势。若能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尽快建立材料周转调配内部市场,完善机械设备租赁内部市场,并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既可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还可降低成本。
3.几点具体措施
(1)提高投标报价水平,是做好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源泉
首先,要对技术方案进行先进、合理和经济的比选,根据合同要求、工程特点、工期约定、质量标准,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的施工经验、技术力量和装备等,采用系统管理的方法,制定符合实际、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其次,要结合企业管理水平,认真测算工程项目的成本;再是,要报价合理,充分体现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充分考虑项目风险,并成立技术和经济专家评审小组,对施组、成本和报价进行充分论证,给投标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做好企业定额建设,实行责任成本管理宜设专门的企业定额测定机构,把企业定额的建设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成为夯实基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成本否决的原则,采用工、料、机限额控制,动态管理,恢复工号、派工单、材料限额卡及司机运转日志等班组管理制度。
(3)培植成建制外协劳务队伍,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加快两层分离
一是要加强劳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培训,对外协队伍按资金、信誉、业绩、技术实力、熟练工人等有关指标实行分级注册,按工程大小、难易程度实行相应的准入制度;二是要招标选择成建制的劳务队伍,严格审查和明确劳务分包合同条款。
(4)严格合同管理和过程控制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 防范措施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其作用
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是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本质上,供应链融资是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同传统贸易融资相同,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服务体系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资金。但是,供应链融资突破了买卖双方由于贸易形成的贸易关系的局限,使融资活动形成一条贯穿供货商、核心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高速公路,从而使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供应链中资金的利用效率,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就是为供应链各方提供一种多赢的高效融资解决方案。物流企业参与了供应链交易的整个过程,掌握较多供应链内部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参与主体带来多赢的局面。首先,商业银行可以拓展业务范围,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集群;其次,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来获取融资,缓解流动资金压力,继续扩大生产,节省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而核心企业只要提供信用担保,不需要提供额外的成本,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加入这条供应链。
当前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一点对全国、属地化办理和集中处理模式。“一点”是指以某一核心主体为中心,“全国”是指位于核心主体核心企业供应链上小游的中小企业。这种模式主要是核心企业提供其供应链企业名单,并为这些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然后以核心企业为起点,将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展到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众多中小企业。属地化办理模式强调供应链企业营销的营销主体是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属地行。其特点是总行统筹,属地行办理,核心企业所在地行配合营销。集中办理模式是由属地行发起,核心企业所在行配合,有统一的中心部门处理。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必须建立统一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部门,如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部,统筹供应链融资和贸易融资业务的运营和拓展。
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中一种特殊的产品,因此供应链金融同样具有传统的金融风险特征,仍然具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监管方的管理风险。关于信用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供应链金融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供应链金融是以贸易的自偿性和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为基础进行授信的,能够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但是仍然有其他风险因素可能造成借款企业违约,给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由于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对于市场预测缺乏一定的分析,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有时候会出现盲目生产、盲目投资的现象。一旦市场风向发生转变,那么中小微企业可能会出现破产的状况,有些中小微企业主会选择逃债,留给银行的是空壳的公司。对于市场风险,一旦发生逾期未还贷款的情况时,企业资产的变现价格就可能和当初作为抵押、担保时的价格不等,若是此时价格处于低谷期,就无法弥补银行的损失了,这就是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可能引发动产变现价值的缩水,无法足额偿还或者不能偿还债务,形成坏账。而对于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的过程包括:产品设计、信用调查、授信审批、出账、贷后管理和贷款回收等,每一个操作环节上发生偏差,都有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供应链融资的核心部分就是有效控制授信支持型资产,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实质上这一做法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转移,降低了信用风险的发生,增大了操作风险的概率,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的授信业务。供应链金融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主要是资产支持型信贷业务,因此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过程中,动产担保物权的归属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开展这类业务的安全性,但我国国内相关法律制度关于动产担保物权的方面内容模糊,可操作性差,由此带来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确定性。而对于监管风险,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也只有近二十年,物流市场上以民营企业居多,存在着公司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监管人员素质低的问题。监管公司对抵质押物的审核不严、管理不善等行为,易导致存货价值低于融资金额,一旦发生贷款企业逾期不还的状况,存货价值难以弥补银行的损失。因此,监管公司的管理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来源之一。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首先应当营造适宜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供应链金融的制度环境:完善关于动产的保护法律,我国应尽快修订原有法律中不适宜实际操作的条款,根据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制定详细具体的法律法规;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行业规范,建立供应链金融的准入系统,对于金融机构、供应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行业规范,这样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杜绝一些商业银行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加快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建设,提升供应链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的服务水平。其次应当优化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核心企业加强供应链的管理:。一方面,核心企业不应该凭借自己在供应链上的强势地位,在交易价格、付款方式、销售指标等方面挤压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将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转移到自己企业中来。并且核心企业还应该积极发挥供应链中核心地位的作用,可以给与供应链成员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涨跌价补偿、品牌支持、订单保证等等,来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降低供应链融资的授信风险。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应该严格管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并建立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制度,为商业银行筛选出良好的合作对象,并在贷款定期向商业银行有关授信人的相关信息。最后应当选择良好的合作监管方式,应建立物流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严格筛选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那些经营管理能力强、合作意愿强、具有一定偿付能力的合作监管方,商业银行可以将固定经营场所、经营规模、商誉、责任意识、硬件设施等因素纳入合作监管方的评估体系,以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电力调度,通过下发一系列调度指令,有针对性的实施调度策略,从而促使电网长期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下,才能够提升电能为稳定性。由此可见,电力调度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然而,随着电网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各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被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因此电力调度安全性的风险也随之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力调度安全风险概述
(一)电力调度重要性
合理的电力调度,有助于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电网中实现,是电网实现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此,电力调度的重要性如下:首先,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日常生活以及生产中,对电能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电力调度的重要中凸显出来;其次,要想促使电网长期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下,工作人员需要对电网的整体状态进行实时掌握,在进行电力调度的过程中,提升指挥的统一性,才能够及时发现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加快故障处理速度,提升电能供应的稳定性;再次,通过电力调度,有助于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能源,实现能源的节约。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发展中,对电力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调度工作人员只有应用较强的责任感和专业水平才能够为提升电力调度规避安全风险的能力。
(二)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本质和核心。风险管理于20世纪30年代起被应用于企业风险以及工程和系统中,指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对隐患事件以及危险事故的预测,对风险发生的起因以及即将造成的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展开辨识危险源、分析和控制风险的工作,最终为避免风险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展开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风险的预测、分析和控制是关键内容,通过这一系列内容,有助于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也有助于提升事故借鉴措施的科学性。
二、电力调度安全风险因素
(一)安全管理力度不足
近年来,城市建设速度加快,然而因安全管理方面缺陷造成的电力调度事故次数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大型安全事故在电力调度中,不仅会严重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上问题的产生,同安全管理力度在电力调度中相对较低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负责电力调度的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安全意识,在对安全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无法对其进行完善,也无法提升安全管理措施的科学性,最终导致较大的安全隐患产生于电力系统当中;另一方面,在不健全的电力调度安全管理制度基础上,工作人员的日常操作等行为严重缺乏规范性,不佩戴安全设备展开操作或不遵守操作规范的行为屡见不鲜,导致电力调度安全风险增加。
(二)电力设备故障风险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电力系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的稳定运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具有紧密联系,与此同时,也延长了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的时间长度,各种负荷在长期作用于电力系统中的设备中时,短路、磨损等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日常电力调度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在没有详细检查电力设备质量的基础上就对其进行安装和应用,这种现象导致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下降,同时在没有及时更新电力设备的基础上,设备老化现象严重,也威胁着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这种电力设备的故障会导致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提升。
(三)操作安全风险
工作人员在负责电力调度工作时,要想促使电力系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下,通常需要不断重复同样的操作步E和流程。这样一来,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有可能下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很容易造成不及时维修或失误操作等现象,这样一来,安全性和稳定性就将在电力调度中降低,甚至还将引发严重的电力系统事故。并且,部分工作人员在进行电力调度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不遵守规章制度的现象,导致安全隐患在电力调度操作中增加。
三、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构建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现阶段我国电力调度工作中安全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积极构建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一来,电力调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安全责任就能够被落实到个人,在提升每一个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可以促使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电力系统中得以充分体现,并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在对相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确保每一项操作的具体流程和规定都能够被纳入到相关操作规定当中,并定期展开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促使其增加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构建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必须包含应急策略内容。电力系统实际运行中,很容易受风、雪等的影响而被破坏,导致安全性在电力调度中降低,而这一故障的发生具有较强的偶然性,因此,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制定应急策略,从而更有效的指导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故障位置,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促使风险防范能力在电力调度中得以充分的提升。
(二)提高对电力设备的维护力度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各种先进的设备被应用于电力调度中,而这些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短路、老化等现象,从而引起电力调度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必须科学的维护电力设备,相关部门应以小组的形式定期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科学的判断,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维护机制,明确规定设备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实际操作行为,促使其保持较强的责任感,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工作人员在加大对电力设备维护力度的过程中,必须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为以后电力调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电力调度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现阶段,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被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因此要想提升电力调度稳定性,相关工作人员较强的专业素质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安全风险在电力调度中有效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加大对电力调度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一方面,通过定期培训,促使其养成严谨的工作精神,并对加强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防范产生深刻的认知,通过较高的技术能力,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现象,为提升电力调度稳定性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不定期抽查,对电力调度工作人员自我提升的意识和成绩进行检验,监督、引导其不断学习先进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更加有效的防范电力调度安全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对电力设备的维护力度以及提升电力调度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是电力调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有效预防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关键。鉴于此,相关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科学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通过设备的有效维护来提升电力调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一体化发展,企业竞争也将日趋激烈,经营活动将受到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风险性将有所增加。因此,对企业风险的防范需要经过几个步骤,通过相应的财务风险识别、预估、测量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对策,预防和制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财务风险
来自市场环境的异化和内部管理的缺失,受不可控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使企业收益与财务预测发生偏离。风险在生产经营的哪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一个链条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系统带来风险,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补救就会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给企业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失,最终出现财务问题,造成利润的下降和偿债能力的弱化。财务风险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存发展,对于财务风险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爆发点,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和了解其特性,才能实现有效地控制和防范。
一、当前企业财务风险形成诱因
(一)企业融资存在管控盲区
在企业开办的初期,财务帐目的实收资本不多,就已经构成了负债经营。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在资金没有足额到位时便仓促上马,用银行的融资来进行资金的使用和调配,还未赚钱先背上了偿还利息的包袱,埋下了财务风险发生的隐患。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采取的是分光吃光的政策,缺乏资金的积累,自流资金勉强能够维持运转,一旦出现问题束手无策,抗风险的能力极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很高。
(二)企业财务管控机制有待完善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不力主要是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弱化,缺乏必要的坏账准备和风险防范,使原本可以规避的风险意外爆发。表现在企业管理高层的是财务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发生,表现在中层的是财务部门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着管理漏洞,表现在基层的是一般财务人员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认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己无关。这就说明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并不健全,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风险概念的理解过于片面,没有站在市场的高度来审视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
(三)企业市场经营举措亟待改进
管理好企业资本,使之正确合理地配置是财务部门职责。这就是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而不顾资本结构的畸形配置,盲目进行股权融资,丧失了偿还债务的能力,就会使潜在的财务风险大量聚集,随时都有可能爆发。高利润和高风险总是结伴而行的,如果总是期望利用财务杠杆来获取最大利润,就要以加大股票债券发行量,加大贷款额度来筹集更多的资金。这也就意味着将来需要更多的资金去偿还本金和利息,一旦投资失败,它带来的财务风险将是致命的。在生产经营中,过高的融资额也是一个负担,生产的产品销路不好,库存过高资金就会沉淀下来,也就成了所谓的“死钱”,当周转资金枯竭时,生产被迫停止,大量的不良债务产生,财务风险便来临了。
二、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强化金融风险控制,实现科学融资
在企业财务决策中,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只有在资金周转良好,并且有一定的结余时才能考虑对外投资。在重大项目投资时,尤其要做好可行性调研工作,选择风险因素较小,财务风险基本可控的项目,在充分规避投资风险的前提下,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如果是最大风险发生时企业将无力应对的项目,即使能够获得可观的收益,也要谨慎,宁可减少投资,也不要冒企业无法承受的风险。在投资前要做大量的风险预设工作,深入地分析将来发生财务风险的源头,严谨地核算出财务成果与预期收益的误差。要全面分析企业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结合企业内部财务状况进行科学投资。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利润的分配上、应收账款的帐龄分析上要科学合理,采取进一步缩短应收账款的帐期,缩减坏账准备等措施。并依据企业目前资金使用的期限以及预期现金流量情况对借款进行期限限制,从而采取最为适合的融资手段,使资金结构更为合理,然后对筹资活动是否合理进行有效科学的验证。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标志着它的财务运行是否稳定,尤其是表现在融资上,最佳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追寻的目标。所以,在企业筹措资金时,要把社会上发行的各种证券、股票、银行贷款等金融产品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选择最适合企业现实的投资方式。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以及能够承受的风险程度,对各种金融产品的投资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和收益评估,集中投资与分散风险相结合,优化资本结构,使之成为企业一个作为活跃和安全的经济增长点。在企业的资金分配上,在保证各个股东正常的收益和分红下,给来年的生产经营留足必要的流动资金,更好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水平,最大限度地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提高企业财务抗风险的能力。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将企业不可预测的财务风险分散开来,一旦发生重大风险时由保险公司承担,还可以通过其他合法的措施把风险向其他团体和个人转移。
(二)推进管理机制建设,提升预警能力
1、发挥财务团队的主导作用,建立功能完善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用制度的形式确保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备和有效,构建企业各级财务管理机构,配齐财务管理人员,构建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企业财务风险跟踪监督措施,具体地监督资金运转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筹资、投资以及现金流动情况都要有据可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坚决避免重大财务风险的发生。
2、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
在有些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是缺失的,有的只是依附与财务管理的系统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所以,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独立,不受企业组织的支配和管理,它的构成成分应该包括企业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和第三方的财务专家,避免企业高管对这一机构进行权力控制。要定期召开会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对发现的重大风险隐患及时预警。在风险较小属于可控范围之内的要制定措施,及时排除和化解。对于发现的重大风险隐患要重点研究,对问题的产生要追根寻源,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及时进行干预,防止风险损失的扩大,杜绝类似风险事故的发生,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改善企业市场经营,优化资本结构
1、优化权利,规范财务控制
对于既有财务风险,要采取多种促使及时控制和消除,保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害,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主动参与财务管理工作,从而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构建起清晰、规范的企业财务关系,促使企业尽快摆脱困境,将损失降到最低。进一步强化对内部审计的监管力度,规范会计部门监督管理,促进财务部门管理全面优化,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独立性。切实避免财务失误为企业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在决策制定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使企业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
2、优化经营,提升资金运营效率
如果企业正面临财务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已经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企业更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严格自我约束,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在销售服务质量上不断完善,从而重塑企业的市场口碑。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危机中创造生机,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持,这一点对于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对财务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对于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调整,首先核算企业现阶段的资金最佳配置,并与之前的资金机构进行对比,探索更合理、更有效的筹资机构,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变化。除必要的融资途径外,企业还需要增大销售额度,实现现金流的及时补充,从而使资金机构更加科学。
三、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是企业竞争更为激烈。这就促使财务管理更为重要,尤其是针对风险防范的综合性管理。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企业发展相比明显滞后,尤其是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缺乏实践经验。本文从广义范围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旨在促进企业管理者建立更为完善的财务风险理念,逐渐形成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新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助力企业实现高效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家妹.浅谈财务效应临界点与财务风险[J].财会研究,2014(4)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的应收账款不仅面临着回收的风险,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因此企业不仅要充分发挥应收账款扩大
销售、增加利润的特殊功能,而且要将其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一、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分析
应收账款是指因对外销售产品、材料、供应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及其他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收销售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等;同时这种销售过程又称为赊销。狭义的应收账款主要是指应收销货款;广义的应收账款包括应收销货款、分期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账款。
目前,我国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应收账款在流动资金中所占比例过高、逾期应收账款比例过高;二是企业应收账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势头。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达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20%左右的水平。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应收账款总额的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据商务部研究院信息管理部主任韩家平先生提供的数据,我国1991年到1995年期间形成的应收账款额超过800亿元,目前形成逾期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高达40%。另外,由于控制不严,管理不善,应收账款迅速扩大,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统计表明,截止2003年11月底,仅全国规模以上(500万元销售收入以上)工业企业间的不良债务拖欠高达1862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6.9%。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造成企业资金的严重短缺,极不利于企业的再生产,同时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应收账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和内部信用风险不合理造成的。
二、应收账款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应收账款的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素的不稳定性和债权、债务关系在清偿时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导致赊销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上具有不确定性。简而言之,应收账款风险就是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在未来能够回收的额度和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应收账款回收额度上的不确定性也称之为坏账风险,指企业应收账款无法按发生的数额收回形成坏账而造成的损失。应收账款回收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也称之为拖欠风险,指客户超过规定的信用期限付款使企业蒙受的损失。拖欠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坏账风险。
应收账款之所以存在预期损失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以下因素影响所致:
(一)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刚刚起步,有关信用管理的制度几乎是空白,进行信用管理的单位主要限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企业则很少进行。而且社会信用意识也较薄弱,不少企业不重视自身的信用,恶意拖欠账款,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信用危机。赊销是商业信用的一种,在信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由于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会因缺乏回收保障而产生风险。
(二)企业自身缺乏风险意识。由于人们对社会上的信用缺失现象不重视,有些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在销售时未对客户的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就随意赊销,这虽然会使销售额有所攀升,但却存在着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能及时收回的问题。
(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规范。不少企业没有设专职机构或专职人员进行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不合理,日常控制不规范,追讨欠款工作不得力等都有可能导致自身蒙受风险和损失。由于交易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的时间性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都有发生误差的可能,所以债权债务的双方就经济往来的未了事项应定期对账,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诸多企业并未及时地、不定期地对账,未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造成资金外流,无法正常流转。
(四)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在一些企业中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略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因此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销售,导致了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收。应收账款的回收没有责任到人,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三、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应收账款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客户信用档案。企业应收集自己的客户信用信息,并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老客户,要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制定一套完整的历史信用记录。对新客户的信用管理应包括:进行信用调查、信用评估和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二是企业应根据不同的信用情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合理的信用政策应当将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三者结合起来,并综合考虑三者的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各种成本的影响。
(二)建立一套完整的赊销制度。赊销不应单凭销售人员的经验判断,而必须经有关具有审批资格的人员审批后方可实行。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方式,建立赊销审批制度。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各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额度审批权限审批,超过限额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同时,应落实应收账款催收责任制。各经办人员应对经办的业务负责,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
(三)规范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健全客户信用管理体系。良好的应收账款控制措施,必须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做好防范工作。首先,赊销前,要明确赊销合同的内容;其次,经有关部门和人员审批赊销后,应对发出商品、办理赊销手续的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进行发货查询、货款跟踪,并形成定期的对账制度,不能使管理脱节,以免造成账目混乱互相推诿、责任不清。同时要详细记录每笔货款的回收情况,经常进行账龄分析;再次,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许多企业仅仅是在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中按账款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简单的分类,平时则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所以应重视对应收账款风险的衡量、信用评估,根据信用评估来预测账款的回收情况,从而根据回收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加强事后防范控制管理工作。一个企业销售后利润的真正实现是从企业的客户那里收回资金。因此,对拖欠账款的追收,要采用多种方法清讨,并将催收账款责任到人。财务部门应负责应收账款的计划、控制和考核。销售人员是应收账款的直接责任人,公司对销售人员考核的最终点是收现指标。货款到期限的前一周,销售人员应电话通知或拜访欠款单位负责人,预知其结款日期,并在结款日按时前往。
(五)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无论企业采取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但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则不可避免。企业的坏账损失不仅增加了费用,而且减少了可以运用的流动资产。为了遵循谨慎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企业应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进行估计,预提取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金。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易大都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以赊销方式实现的。随着商业信用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由于赊销业务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也日益严峻。许多企业因为盲目赊销,其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呆账和坏账比例逐年升高,利润下降,连年亏损、经营难以为继,甚至破产或被重组。大量国内外案例表明,应收账款风险吞噬企业生命力的能力是难以估量的,其后果触目惊心。因此,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应收账款风险的分析和掌控,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准确地分析和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以便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大企业效益,最大限度地将应收账款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宾等主编,《财务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措施;浅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的财务收支不平衡,给企业带来了经济上的亏损。风险是企业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中的必然产物,因此中小企业只有真正找到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措施,企业才能在激烈而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得以生存发展。本文作者结合市场经济现状,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起因进行浅析,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希望与企业领导进行成果的分享,共同推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进程。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
我国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金中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两者的比例。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部分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都处于不合理的状态,有的企业已经负债累累,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企业资金的顺利流通。中小企业资金是否能够顺利的流通直接关系到该企业在经济市场中运作的情况,如果企业资金的流通出现了障碍或者问题,那么该企业的财务就会相应的产生危险。如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不完善是导致财务出现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多样化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包括许多外部条件,例如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等,这些外在的环境直接作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发挥它们各自的职能对企业的财务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各个小的环节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大局。因此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带来了挑战性,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职业重担。企业财务管理者如果在管理关系不能及时的洞察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对财务管理的状态进行适度的调整,那么就会使该企业的财务风险加重。
三、财务部门内部财务关系复杂混乱
这里我们首要提到的现象是,随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活动的多样化,企业财务的内部关系也渐渐趋于复杂多变的形式。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崭露头角,日益强大,企业的规模扩建,员工数目快速增加,这都造成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混乱局面的直接因素,财务内部管理者职责不明确,不能各守其责实施财务管理工作,造成该企业资金的利用,管理以及分配混叉的进行,这种管理形式提高了中小企业投资的风险性,以及影响该企业对资金的使用率,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阻碍了该企业的发展进程。
四、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以及措施
针对以上中小企业在财务上涉及的三种风险,笔者结合其风险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现实状况,精心对防范及措施进行整合处理,希望企业管理者得到相应的借鉴,进行实际应用以适当降低中小企业财务上的风险。
1.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体制。在我国的市场需求下,中小企业的可流动性资金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企业积极构建科学的财务决策体制,才能保证企业投资发展的准确性以及高效性,在正确模式的引导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自然降低。中小企业应该邀请经济专家对其制定的决策程序以及决策机制做出客观的,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对外投资有所保障。此外企业的决策机构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了解市场行情,充分把握投资的方向,时刻提高财务风险的意识观念。
2.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制。负责企业财务的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与财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同时,它与该企业的整体组织构架以及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相联系,因此构建企业内部体制是势在必行的。首先企业领导应该对企业内部条件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总结影响资金投入,设备管理的各种因素,归总到一起形成系统的分析报告供企业内部人员参照,这种方法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具有深远的意义。另外企业领导在完善报告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组织构架进行合理的调整,使每个员工各尽其职,发挥自己在各个环节的重要作用。
3.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高低程度与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直接的牵连。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考核工作。在人员聘用阶段要任人唯贤,切忌以貌取人,也应该对他们有一定的信任,相信他们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另外企业领导不能独揽大权,敢于将管理权下放,减轻自身职业负担的同时,使员工得到充足的锻炼机会。最重要的是,企业应该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技能更为牢固,在此基础上,提高财务人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务风险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
4.积极健全企业财务体制,提高企业的商业信度。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条令进行专业的会计核算,积极健全和完善该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使财务的资料真实性以及有效性得到政策的保障。企业领导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企业的未来,以信誉第一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原则。积极的按照期限还清银行贷款资金,以及与其他机构的借贷,在商业界打造坚实优良的口碑,只有这样该企业在陷入财务危机时候才能筹集大量的圆柱基金以顺利的摆脱困局。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在与客户进行业务办理的过程中,应该秉持“不欺瞒,不隐瞒客户”的原则与客户进行沟通,在客户中树立社会声望。
五、结束语
纵观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带动和推进下,获得了很多机遇,但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财务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命脉。因此,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应该在各个环节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尽最大努力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积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时更新他们的技能水平,使他们更好的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事业效力,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忠.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
关键词 工程 合同管理 法律风险 控制措施
企业合同管理既是取得效益的经济活动,也是保障经营活动合法、顺利进行的法律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容完善、执行良好的合同管理制度是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防止财产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保证。而工程项目合同由于涉及企业正常运行的基建、检修维护、技改技措等各个方面,合同数量占比较大,如果承包商选择、履行质量与风险控制措施、工程量计量抑或是竣工决算等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缺陷或问题,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做好工程类合同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工程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单位内部管理存在缺陷
(1)订立的合同因个别条款不明确、不具体、约定不细,履行过程遇到条款产生歧义时,合同双方相互推卸责任,不积极解决问题。个别合同承办单位对合同订立细节、约定内容等信息掌握不全面,不能有效监督合同的履行情况。部分合同变更资料管理不善,尤其是部分合同有重大变更时无描述,合同承办单位对变更的原因解释不清,遇外部合同检查和稽查时推诿责任,扰乱正常的管理流程。
(2)招投标文件是有效控制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资金投入的法律性文件。在实际工作中,施工合同签订后,招投标文件的作用流于形式,使施工合同与招投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脱节。部分签证及变更手续没有经过合同管理人员确认,合同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掌握施工进度的有关情况。此外,招投标文件中部分重要内容没有转移到施工合同中,也是造成个别合同的条款不完整的原因。
(3)合同资料保管不规范。文本分发无有效记录,合同文本及资料因保管不善而丢失,发生争议或接受检查时无法提供依据,处理纠纷时无法提供合法凭证。
(二)不合理的变更多
(1)工程范围扩大和工程量的增加。例如,某项目外部管廊土建三标段中部分工程因地基基础原因,按招标时的施工图纸无法施工,后由设计院整体重新出图,因工程量明显增大,增加工程造价过百万。
(2)设计变更,设计失误和设计文件交付延迟。某项目地下管网安装工程部分标段,共出9张图纸,设计变更近20次;多个化工项目按照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进行招标,拟投标单位为谋求中标,一般选择合理低价中标的路线,而一旦中标,设计变更则成为承包商调整其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的重要理由之一,增加企业成本,合理低价变成合理高价。
(3)工期改变(包括推迟开工和提前或延迟竣工)。某项目新水碰头作业前,经过确认,施工准备完成后又要求推迟开工,造成施工单位窝工,提出索赔请求。
(三)迟延履行普遍存在
(1)因建设单位原因致使工程延期、中途停建、缓建。例如,某炼油联合装置土建工程合同工期为某年4~8月,实际当年8月份才完成基础部分图纸,无法按期完工。类似现象会造成施工单位的停工、窝工、倒运、机械设备调迁、材料和构件积压等损失,业主方必须采取措施才能弥补或者减少损失或赔偿额。
(2)现场施工条件限制,交叉施工,互相牵制、互相影响工期。某万吨聚丙烯装置,地管及土建与设备安装单位交叉施工,延误工期,施工单位相互推诿,索赔难度大。
(3)劳动力匮乏影响工期。我公司地处边疆地区,劳动力组织难度尤为突出,各施工单位中低素质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劳动力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工期的普遍原因。施工单位尽管承担了工期延误违约责任,但由于项目无法按期完工对业主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算的。
二、工程施工合同存在的风险
(一)技术与环境层面的风险
技术与环境层面的风险主要来自工程交底不清、设计不规范、施工准备不充分、施工组织不科学、施工企业能力不足、自然灾害等。建设单位交底不清,实际施工时出现超挖、超填、处理特殊地质情况(如流沙),或遇到其他障碍物等。设计变更或图纸供应不及时,在特殊工艺方面事先没有约定,建设单位要求不合理或过于苛刻。施工现场隐蔽事项识别、通水、通电及交通等准备不足。承包商施工方法选择、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设备选择、劳动力安排方面存在缺陷和漏洞。承包商自我评审不到位,承揽了与自己技术能力不相适应的工程项目,不能及时解决所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或者是某些施工机械不配套或维修条件差等。风暴、特大暴雨、洪水、泥石流、雪灾等异常自然现象的出现,也影响工程合同的顺利进行。
(二)价格上涨风险
对设计图纸、工程质量、合同条款以及成本因素分析不准和对国家劳动力市场政策调整以及物资市场价格变化判断失误。2007年前后,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材料单价涨幅较大,钢材上涨了近40%,水泥上涨了近30%,木材上涨了近25%。因物价上涨导致多项合同变更,增加了建设成本。
(三)合同签订和履行风险
签订合同不规范,所签合同表述不完整,缺少担保、索赔、保险、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关键性条款。违规选择挂靠的分包商,业主代表或监理工程师履职不到位,协调解决问题能力差,不执行管理制度,违章指挥。
(四)违反或规避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产生的风险
对施工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不透,违反或规避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被追究法律责任。施工企业为急于承接工程提前投入大量资金,在无合同情况下提前进场施工,发生纠纷时,往往因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而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三、工程合同管理的切入点和风险防范措施
(一)工程合同管理的切入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各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大都以合同互相约束。我国法律规定,任何一项工程,须有合同,即共同认可的书面协议。工程合同管理主要有四个环节:规范合同的签订、有效合同履行跟踪、合同运行质量分析、合同归档。重视合同过程管理既是为企业自身规避风险负责,也是对工程进度、成本与质量的跟踪负责。既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也必将吸引更多的工程施工企业进入,增强竞争,扩大承包商的选择范围,真正地做到择优选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1)规范合同签订,保证合法有效。“财富的一半来自合同”是西方的一句谚语。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工程建设施工,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合同签订不规范,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生产经营活动埋下隐患,进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狠抓工程合同的规范签订,“一半财富”就有了保障。签订合同必须严格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对合同条款要认真推敲,防止发生歧义和误解,保证合同文本的合法性、严密性和完备性,要选用规范通行的合同范本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文本的填写必须完整,不得出现缺、漏项;合同条款要条理清晰,表述准确,对涉及企业利益方面的条款须认真核实,避免出错;不能越权代签合同,保证签约的有效性。
(2)跟踪合同履行,留据依法维权。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有干扰,或来自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或来自合同本身签订的缺陷,以致合同内容需进行补充,即“合同变更”。应对合同的实施情况跟踪检查,将实际情况与合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及时纠正合同履行中的偏离,减少产生纠纷的几率。当合同变更出现停工、返工、窝工等损失事件时,要收集整理证据以备维权之用。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对合同管理不细,合同变更资料不全,发生纠纷后的索赔请求,常因证据不足而被,面临败诉风险。合同一经承诺,即具法律效力。企业要及时掌握合同履行情况,建立合同档案和合同报表制度,及时总结合同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提高防骗防诈能力。适时运用撤销权、变更权和不安抗辩权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违约行为要及时协商解决,必要时可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讼。
(3)细化合同责任,确保执行到位。工程合同签订后,施工单位应全面履行自己的合同责任。由于实际施工过程中难以随时查阅合同,加之合同条款繁多,关系复杂,一时难以理解和掌握,些许疏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要对合同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分解,核心是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明确施工过程中的服务内容与特殊要求,将分析的结果分解到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使整个工程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4)建档管理,科学高效防风险。工程合同资料由相对固定的几部分组成,自成一体并有解释顺序,各种文件、会议记录、设计变更、来往信函、设计方的索赔报告等都涵盖其中,需要规范保管,让企业管理人员准确掌握合同变化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工程合同签订是重点,明晰双方权利义务,约束双方履行,不按约履行将受到惩罚;合同分析是切入点,规范合同管理,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度,降低法律风险,不断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二)风险防范措施
(1)建立规范化的合同管理体系,有效识别工程合同管理过程的风险及问题,建立规范合同管理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合同管理体系是影响合同管理作用与效能的重要因素,以专业管理为核心,合同管理为纽带,科学有序地进行工程建设,各环节紧密配合,分步把关,成就多功能、全方位的合同组织管理体系。工程管理部门最清楚合同的来龙去脉,对涉及合同订立及履行过程中引起的各类问题及合同变更的前因后果详细掌握,发生争议和纠纷时,由工程管理部门统一协调,有针对性地应对,合同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配合,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加强合同履行动态管理,完善制度建设,落实责任。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导致项目延迟开工、延迟竣工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业主方面的原因,有的是施工企业方面的原因,作为工程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合同基础管理工作,定期向合同管理部门提供合同履行情况报告,对各工程施工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归纳、整理,积极协调规范,必要时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工程管理部门及时将涉及合同履行的重要签证、有关工期及设计变更等有关事项向合同管理部门通报,以便合同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合同的动态履行情况,提示重要法律风险。对于招标文件中的重要内容应转化为合同的条款,对合同条款进行梳理。由于施工合同管理贯穿于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适时考虑将质量、安全、技术等专业管理和人、财、物的管理纳入工程合同管理制度,储备知识总结经验,提高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