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市场经济基本常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市场经济基本常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市场经济基本常识

第1篇

期货服务实体经济取得一定进步一是推动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基地建设,现有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点基地3个,2014年新增1个;早籼稻交割库7家,占全国总数的39%。二是积极推动在鹰潭设立铜期货交割库,为我省铜产业链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期货市场服务。三是支持江西洪门实业集团申请鸡蛋交割库。四是鼓励期货经营机构加大服务三农力度,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建立“期货+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高效的风险管理服务。五是与交易所合作举办粮食期货规则、晚籼稻期货和豆粕期权培训,加大针对三农宣教力度,促进企业正确认识农产品期货。

二、持续推进监管转型,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适应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加快推进首发上市

抓好改革方案出台前4家在审企业的上市推进工作,力争6家辅导备案企业年内上报IPO申请材料。积极推动辅导备案企业和后备企业尽快完成规范工作,做好对接新的股票发行制度的准备。支持非上市公众公司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拓宽融资渠道。

(二)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加快推进全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切实满足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差异化的融资需求。支持上市公司用好并购重组再融资平台,大力整合优质资源,促进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支持全省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做好对接。加快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私募平台市场等场外市场发展,积极协助全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设立机构间私募平台,支持股权众筹融资在我省试点。贯彻执行证监会《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引导支持省内中小微企业,紧抓债券市场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债券融资。

(三)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加快发展

支持3家法人机构采取IPO、发行证券公司债、短融、回购等方式增资扩股。支持有实力的民营资本、专业人士在江西发起设立或参股证券期货机构。积极争取专门服务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小微证券公司试点。支持证券期货公司开展业务创新,丰富产品结构与业务条线,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2家证券公司开展互联网金融试点和公募基金管理、基金托管等业务。

(四)提高证券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引导和支持2家证券公司开展柜台市场、私募市场等场外市场业务,对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做好股权文化宣传与普及,积极参与江西资本市场发展。加强期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抚州设立鸡蛋期货交割库,支持南昌设立铝期货交割库,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鼓励期货经营机构加大服务实体企业力度,支持实体企业参与利用期货市场。支持具有服务实体经济特色的期货公司来赣设立分支机构,优化期货经营机构网点分布,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网络。

(五)有效防范市场风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2篇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

京剧脸谱中的不同颜色,能表现出角色的不同性格: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一.财政的本质

既然不同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有相同之处,那么,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财政也是具有共性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是"publicfinance",finance本身的含义有许多,可以译为金融、财务、资金,公共的资金即为财政。只是为了与我国的财政作出区别,才将其译为“公共财政”。所以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二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至于社会主义财政支出以前以生产型为主,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当时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而“publicfinance”作为一种现代财政学也是经历过不同经济阶段的发展而形成的。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较小的,这与那时提倡国家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同时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愈演愈烈,才不得不设法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由此而导致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应当看到从生产型过渡到现代财政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符合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著名的“瓦格纳法则”,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会提高。

西方经济学家将财政学视为一门关于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学,旨在描述和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他们所说的“公共部门”,指的是与私人部门相区别的另一个经济部门。这里的“公共”,主要就是政府。这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将政府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有利于提高政府各项经济行为的效率,按照市场规则来规范政府,同时又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所以研究市场经济下规范的财政理论不必冠以中国两个字,也无须加上社会主义的定语。因为财政是为国家服务的,而经济体制又制约着财政的存在形式,所以不论是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制,它必然要经历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这一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1.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认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财政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只要国家还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即使说法可能会有改变,其含义仍然是相同的。政府掌握着一系列可使用的政策工具,财政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其它政策工具如直接控制、管制、控制企业、货币和债务政策等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财政作为一种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所以财政一端与经济联系,一端与政治联系。

2.市场经济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效率”。问题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毕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必要条件不可能同时完全具备。而只要缺少一个条件,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就有可能出现运转失灵。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尤其是共用品的价格市场不能决定,所以只能由政府来为其定价。此外市场还存在着其它一些失灵情况。下面首先来看共用品理论。

(1)共用品理论

共用品是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私用品,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共用品。共用品不限于物质产品,更主要的是指各种公共服务,既包括无形资产也包括精神产品。由于私人部门只追求利益及大化,这些产品的公益性较强,所以私人部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提供的。

共用品理论对于市场经济下如何提高政府的效率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赋予政府提供的共用品以价格。使得等价交换的原则最终适用于共用品,将公共服务与个人纳税等价起来。使得有效利用资源这样一个私人经济原则运用于共用品经济中。

(2)市场失灵的其它方面

微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一是外部效应。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市场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来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其原因在于私人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效益或成本是不一致的,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二是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不完全竞争是指某些垄断行业的存在阻碍着竞争。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所出售的物品的供给量,从而使的物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该种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发生了所谓“垄断”。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边际效益等于其私人边际成本的水平上。这会造成社会净效益的损失。如果能通过政府部门的干预,强迫垄断者增加产量,使价格降至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水平,便可因此获得失去的那部分损失。所以政府有责任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

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表现在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同样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从微观上考察,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可以运用帕累托效率准则来评判的。但是,若将该准则推广到宏观,则有些不够用了。宏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效率即宏观经济效率的评判,还需要借助于其它的指标。这就是就业、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而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机制在实现宏观经济水平方面的失灵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的不公和经济的波动与失衡。为此,唯有政府担负起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职能,经济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增长。

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的界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为主,以达到资源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市场机制能够完全解决好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再介入。只有当市场发生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不过政府介入的最终目标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使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化。而政府干预市场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便是财政。那么财政的职能也应该界定在市场机制失灵的范围内。财政的收支范围是根据政府职能范围而确定的。因此这里实质上界定财政的职能就是确定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职能。也可以称其为提供共用品的职能。因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体现在共用品的提供上。共用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不能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否则就会发生休谟早在1740年就指出过的所谓“公共的悲剧”

。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是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此外还有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当发生这些情况时也有必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手段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实现最大价值和最有效的利用。

第4篇

1、讲究顺时针顺序敬酒,同时自己的杯子低于别人。

自己的酒杯低于别人的酒杯,这个基本的礼仪相信只要是喝过酒的人基本都是知道的,简单说,就是表示尊敬。敬酒的顺序,如果和领导或长辈喝酒,就先从领导或长辈开始,一个一个来,一般朋友就比较随意,如果你讲究一点的就是按照瞬时间的方向来。

2、讲究先后顺序,等领导、长辈相互喝完,你才可敬酒。

领导或长辈在场的时候是要特别讲究的,就想上一个菜,一般要等领导或长辈先吃,然后小辈们才开始吃的原则,在敬酒也是一样的。我们一般是会让领导或长辈自己相互喝酒,他们相互喝完了,接下来才是晚辈们孝敬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才是你开始敬酒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给领导或长辈敬酒,一上来就给领导下马威:“先干为敬,领导请随意”这是不可取的。

3、领导、长辈的特权,你不能有:领导长辈可以一人敬多人,你不可以。

领导和长辈毕竟是资质、年龄、经验一般是比我们要大一圈的,也之所以成为我们的领导和长辈,也因此会有一些特权,最基本的一个要记住:就是他们可以一个人你们所有人,可以一对多。而你晚辈们就不行了,你就只能一个敬一个了。除非等你晋级成为领导的时候再说吧。所有不要自作聪明,我敬大家一杯,听起来很好,其实不可取的。

4、察言观色,多帮忙给添酒,适时敬酒。

酒桌上要眼观四象,耳听八方,是非常重要的,时候把我领导或长辈的饮酒需求,如果你要想把领导或长辈配好的话。察言观色很重要,简单的,及时为他们添加酒,特别是杯子空的时候,然后添酒的顺序也要讲究,先领导。另外,除了标准的敬酒流程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去敬酒,不要再领导出现想喝酒没人敬的尴尬场面,那你就完蛋了。

第5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哪些相异和相同呢?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就需要把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来分清。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不明确他们基础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也就不能明确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由此可见,明确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也就是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内容和形式上相异和相同的首要问题。

二、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上的相异和相同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异和相同呢?

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母腹之内。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有产者剥削,无产者贫穷,生产盲目和经济危机等。但所有这些都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以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剥削,消灭贫穷,消灭生产的盲目和经济危机等等,也就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容。同此可见,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上的区别,首先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和私有;其次就是有无剥削,有无贫穷,有无生产的盲目和经济危机等等。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呢?首先在于他们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次就是无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是由一个一个活着的人来组成的。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生活,生活着的人都要活动,每一个人的活动虽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面向富裕,背对贫穷。富裕使人安定,贫穷使人不宁。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上的相同。

三、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

那么他们在形式上有哪些相异和相同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用他们在内容上的私有和公有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由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所决定。所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公有生产资料,只有私有生产资料。所有生产资料都为个人和国家所占有,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生产资料可使用。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第一,没有生产资料的人,迫于生活,不得不去出卖自已的劳动力,这就给私有生产资料者的剥削造成了条件。由此可见,私有生产资料者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形式中的第一种形式。

第二,任何产品都有更新换代或不再为社会需要的可能。因此,减产或停产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减产或停产后的工人,由于自已没有生产资料,所以也就不能不失业和贫穷。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形式中的第二种形式。

第三,为了消灭贫困,资本主义社会采取了社会保险。可是社会保险却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又一种形式的剥削。正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所指出的“社会保险总是依赖于年轻一代人的纳税,一般退休人员在不到六年的时间内就能收回他或她所支付的所有保险税。但是,此后,他还要继续领取这笔保险金。那么现金从何而来?实际上政府一直靠借贷为社会保险制度提供资金,而把债务转嫁给纳税人。”由此可见,社会保险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形式中的第三种形式。

第四,对失业者劳动力的浪费,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形式中的第四种形式。

通过上述四种形式,我们可以看见,剥削、失业和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以美国为例,号称富甲天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国,现在就有“1200万户人家为柴米发愁”。设每户有人三口,为柴米发愁的人就是3600万,这在美国两亿四千九百五十一万人口中,要占13%左右。这就是剥削、失业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失业和贫困的条件下,由于剥削和被剥削的对立,富有和贫穷的不同,失业者的生活没有保障。这就使资本主义社会没有进行科学组织的可能。正因如此,所以社会的负面现象,如:民族纠纷、宗教矛盾、贸易摩擦、资源分配、生态平衡、财政赤字、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伪劣假冒产品等等,都如影随行,成了不可避免的事。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和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形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形式,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决定的。所谓公有,也就是说,这些生产资料是用于为每一个人平均分配的。正因如此,所以社会中也就没有了没有生产资料的人,从而也就没有了有人迫于生活去出卖自已的劳动力。这样私有生产资料的剥削也就可以得到了避免,失业和贫困的现象也就可以不再发生。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话虽如此,可是要把公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产资料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等;一类是“劳动生产”的生产资料,如: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设备。在这两类生产资料中,前一类是可以为每一个人平均分配的。后一类则不能。因为式样繁多,用途不同。每一个人需要的也不一样。所以是不能为每一个人平均去分配的。这该怎么办呢?方法是:用“公有生产资金”去代替对这类生产资料的公有。为每一个人分配一定数量的公有生产资料的“贷权”,让每一个人自已去购买这类生产资料去使用。这样,这类生产资料也就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去使用了。

在每一个人都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公有生产资金“贷权”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也就可以进行科学的组织了。

首先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培养和教育。在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公有生产资金“贷权”的条件下,他们也就有了储存自已养老基金的能力。这时国家也就可以把他们储存的养老基金转变为每一个儿童生活和学习的贷款,从而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培养和教育。

在这个方法下,设每一个人的儿童期为19年(包括胎儿期),偿还儿时贷款期为12年,那么每一个人一生的贷、还、存、取过程就会是这样的:从被孕育的时候起,到18岁成年的时候止(19年),每年从银行(或专设机构)贷取一定数量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从19岁起,到30岁止(12年),每年向银行偿还一定数量的儿时贷款;从31岁起,到49岁止(19年),每年向银行储存一定数量的养老基金;从50岁起,到61岁止(12年),每年从银行取回一定数量的养老基金。

具体实施方法是这样的:

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单位,设某单位有儿童(胎儿-18岁)1000名,有壮年男女(31-49岁)2000名,儿童基本平均每人需要生活和学习费用1200元,那么每一个壮年男女本年平均各向银行储存养老基金600元供儿童来贷用。

青年人(19-30岁)本年各向银行偿还一定数量的儿时贷款;老年人(50-61岁)本年各从银行取回一定数量的养老基金,年年如是。

在这个方法下,社会也就可以组成这样三个组织和系统:

1.抚幼组织和系统

包括计划生育、产院、孕妇、乳母、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技和职中,是生育,养育和教育儿童的组织和系统。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中为孕妇、乳母、保育员和教师职工支付劳动报酬。把年满18岁的儿童转入青壮年男女的劳动组织和系统。

2.青壮年男女的劳动组织和系统

接收抚幼组织转来的男女青年,为每一个人平均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和贷权,让每一个人自主去劳动。组织青壮年人的进修,培训和生产;监督他们偿还儿时的贷款和储存养老基金;回收老年人的土地和贷权,把老年人转入老年人的组织和系统。

3.老年人的组织和系统

接收青壮年组织转来的老年人,为老人年提供保护和服务。

接收死亡者的遗产,用遗产为夭亡和残疾者偿还不能和无力偿还的儿时和公有生产资金的贷款。保证每一个人储存的养老基金和公有生产资金的放贷得以如数回收。把所剩遗产转入公有生产资金之中。

随着公有生产资金的增加,每一个人对公有生产资金的贷权也就可以扩大到生活费用之中,如住房和家庭用具等等。从而让每一个青壮年男女都有条件组成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使他们得以愉快生活,安心劳动。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情形。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下,由于抚幼组织从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中支付了教育经费;劳动组织为每一个青壮年男女分配了土地和贷权。使他们不被剥削、失业和贫困;老年组织用老年人自己的养老基金保护和服务了老年人,所以国家财政开支中的教育经费和社会保险费用也就不再需用。这对节约国家财政开支,精简国家管理机构,消除民族纠纷、宗教矛盾、贸易摩擦、资源分配、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生态平衡、财政赤子、老年生活、儿童教育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走向统一,都是十分重要的事。

不但如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三大组织下,由于每一个人从被孕育的时候起,到生命结束的时候止,都生活在三大组织的关怀之中,接受三大组织的管理,所以,他们的言语和行动自然也就会高尚和文明。正因如此,资本主义社会的负面现象,如诈骗抢劫、恐怖暴力、贪污盗窃、赌毒妓等等,在这里也就不会发生。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产生的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形式。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有哪些相同呢?

第一,生产资料私有的相同。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是私有的,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把公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去使用之后,这是的生产资料也是私有的。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私有生产资料上相同。

第二,私有生产资料的作用相同。私有生产资料有保持和发挥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生产资料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的私有生产资料也是这样。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生产资料在作用上完全相同。

第三,总体来说,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是这样一种情形,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公有。它的作用是让每一个人都有生产资料可使用,消灭私有生产资料的剥削、失业和贫穷,使社会得以科学地组织。资本主义社会的负面现象不再发生。换句话说,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和公平。第二层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之后的私有。它的作用在于保持和发挥每一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则不同。它只有生产资料的私有,没有生产资料公有一这层。所以,它只能保持和发挥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不能消灭剥削、失业、贫穷和社会和负面现象。换句话说,它不能保证社会的平等和公平。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相异和相同的根本情形。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见,社会主义社会较资本主义社会前进了一个时代。它前进的标志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诞生。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异

在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剥削、失业、贫困和社会负面的现象的不可避免,所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就难于顺利发展和运行。

第一,由于生产者不知道社会对产品所需要的数量,反之,消费者也不知道社会中有什么产品可供自己计划来使用,这就使社会中产品的过剩和短缺都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换句话说,盲目生产和盲目消费所产生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社会产品过剩时,物价下滑,生产者受损;短缺时物价上涨,消费者负担加重,加上投机倒把,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垄断操纵,从而使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这就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时常都处于惶惑不安的生活之中,精神压力沉重。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个特征。

第三,以新奇刺激消费,以炫耀购买使用,这不仅浪费社会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使不能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成了不可能的事情。这就给人类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亮起了红灯。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三个特征。

通过上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已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在社会主义社会形式下,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三大组织系统中人员的年龄和需要基本相同,所以各系统也就可以统计本系统人员的需要,然后报请国家招标定购生产来供应。这样不但每个人的需要都可以得到了满足,而且盲目生产,盲目消费,换句话说,社会产品过剩和短缺的经济危机也就可以不再发生。与此同时,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联系,所以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买空卖空、垄断资源以及伪劣假冒产品等等,也就没有了产生的可能,这就使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现象也可以不再发生。在招标生产中,国家还可以把保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条件列入中标条件之中,从而使环境得到保护,资源得到节约,生态得到平衡。不但如此,由于夺标的竞争,还会使物价合理,市场稳定,人民生活康乐安宁。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

1.都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要遵守价值规律的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是这样的。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消灭剥削,这与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的内容不能相容。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遵守价值规律性上是相同。

2.市场中运行的都是私有资金

资本主义市场中运行的是私有资金,社会主义市场中运行的也是私有资金!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有生产资金的作用在于为每一个人平均去分配,以便消灭剥削、消除失业、消除贫穷。使社会得以科学的组织,社会的负面现象不再发生。保证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平等和公开。所以不会直接进入市场中去运行。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把公有生产资金平均分贷给每一个成年人去使用之后,这时的公有生产资金也就成了私有生产资金。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中运行的也只能是私有资金。而不能是公有资金。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中运行的都是私有资金的原因。

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燃煤火电厂;发电成本;分析

为了能够使电力体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改革,“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已经成为当前电力体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通过对其进行改革,发电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使自主经营的,虽然这种改革对电力系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这种体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作人员对其的经营管理压力,为了能够使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更好的管理,在此我将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

1电力企业对燃煤火电厂的发电成本进行估算的时候使用的方法

1.1使用总投资费用的折旧成本对发电成本进行计算

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燃煤火电厂的发电成本进行计算的时候,使用最多的就是总投资费用的折旧成本,使用此种方法对发电成本进行计算的时候要想降低发电成本中的折旧成本,工作人员就应该减少电站的动态比投资费用以及线损率,并且还应该适当的延长发电设备的年利用时数以及折旧年限。由于使用这种方法计算发电成本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电站设备折旧后的残值,因此计算的结果往往比获得的实际折旧成本要高,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足够的重视。

1.2使用燃料成本对火电厂的发电成本进行计算

工作人员对发电成本进行计算的时候如果使用燃料成本的方式,就应该通过降低燃料价格的方式来降低发电成本,对燃料进行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那些价格比较低廉,品质比较适中的煤炭,并且还应该对入场的煤进行严格的把关。另外,对入场煤进行检验的时候应该使用科学先进的检测手段,适当的提高机组工作的效率,同时定期对机组进行优化,从而使机组的供电煤耗得到有效的降低。

1.3使用财务成本对燃料的发电成本进行计算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财务成本主要就是指电厂在运营的过程中长期借款以及流动负债的利息支出费用,不同的电厂筹建资金的方式不同,产生的财务成本也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但是工作人员需要注意的是机组的利用小时数会对财务成本产生十分直接的影响,为了合理控制财务成本,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保证机组的利用小时数合理化。

2降低燃煤火电厂发电成本的措施

火电厂发电成本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分别为折旧成本、运行维护成本、燃料成本以及财务成本,对火电厂发电成本进行控制实际上就是对这些组成部分进行控制,为了能够使火电厂的成本得到降低,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2.1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安全是电力系统最基础的一部分,要想有效的对发电成本进行控制,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加强机制运行的可靠性,并且适当的提高机组的利用小时,进而使发电的折旧成本能够得到很大的降低,同时还应该使机组非计划的启停次数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对其进行控制减小水耗以及燃料的消耗,从而降低发电成本。

2.2对电力系统的燃料进行控制

对发电成本进行控制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燃料,所以说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加强对入场煤的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应的要求。另外,为了便于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管理,使成本的可变因素得到减少,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燃料进行购置的时候应该把热值作为重要参考因素。

2.3提高燃料经营管理的能力

从上面的文章中我们能够知道,燃料对发电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要充分的认识到燃料经营管理的复杂性。之所以这样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燃料的品质会对燃料的价格以及机组运行的效率产生十分直接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机组运行的安全指标,只有选购的燃煤符合相应的经济性分析的要求,才能够使机组更好的运行,也能够使发电成本得到更好的控制。

3结语

电力系统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控制发电成本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影响发电成本因素的分析,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能够有针对性的使发电成本得到降低,进而使发电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除此之外,对于发电成本进行充分的控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电力的需求,从而使电力系统更好的为人们提供帮助,也能够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赢得更多的利润。

作者:刘亚峰 李俊果 单位:国电豫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叶发明.市场经济下的燃煤火电厂的发电成本分析[J].广东电力,2013(05):17-18.

[2]冯文胜.燃煤火电厂的发电成本分析[J].中国电力,2012(08):43-44.

[3]焦树建.关于电厂发电成本计算方法的探讨[J].燃气轮机技术,2014(3):7—10.

[4]王丰富.元宝山发电厂燃料成本管理策略研究[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7):271-277.

[5]李青.火力发电厂节能和指标管理技术[J].中国电力,2013(02):88-89.

[6]赵红卫.电厂燃煤采购和妹纸配比优化方案的选择[J].中国煤炭,2015(12):49-50.

第7篇

一、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一)建筑经济和成本管理相辅相成。建筑经济和成本管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促进建筑经济的增长,建筑经济是成本管理工作有效?_展的基本方向和决策点。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对于建筑企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在建筑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严格控制建筑施工每一环节的成本管理。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建筑企业才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润和长远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经济成本管理认识不准确。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指建设项目批准的成本预算的全部管理,以确保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组织和施工人员,而不是财务会计人员,但有些施工企业经济成本管理责任的建设没有明确实施。因此,没有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正确认识就不可能做好经济成本管理。

(二)管理理念落后。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对经济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不能正确认识成本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管理漏洞。除此之外,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相对守旧和落后,在进行成本决策的时候过分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导致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经济成本管理体系不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在建筑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管理体系的缺乏直接导致成本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也很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成本控制计划。健全的赏罚制度的缺失导致建筑企业的员工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对企业的计划、预算和成本等置之不理,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三、应对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并健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机制并不健全,且内部工作人员对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不了解,他们所认为的成本管理就是收支核算与结算,所以,并不会对管理机制漏洞予以深入地研究与探讨,导致更多的经济控制问题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确保各项工作权责落实到个人头上,确定出建筑工程的责任制度,对不同岗位权限与职责予以全面完善,确保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根据相关制度开展工作。与此同时,需要合理地制定岗位考评机制,同样在考评机制当中融入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严格督促岗位工作人员开展工作,进而实现成本管理工作的目的。

(二)落实项目成本核算管理和监督。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是以成本分析、核算为经济管理成本控制的前提,成本核算在企业稳健成长中必不可少,也无可替代。建筑企业应该把成本核算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首先应该建立独立的核算部门,将基本职责落实到位,赋予其完善的监督制度,从而加强成本管理。项目人员每隔一段时间轮换到其他岗位,使他们能学习到不同岗位的职责,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实现互相监督,让成本管理工作按照预期顺利开展。

(三)提升项目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责任感。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责任感对于建筑项目的完成情况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建筑项目的顺利完工和建筑经济成本的有效管理,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注意:首先,要严格把控新入职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其次,要对在职员工进行定期的专业技术考核,在增加其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最后,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经济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四)施工操作方法应合理。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存在成本管理的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管理层和基层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所以,建筑施工作业必须要根据具体要求来开展,而施工的顺序也同样需要遵循基本原则。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根据场地的实际条件、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工期的具体情况与技术要求等,对施工方法进行合理地选择,以保证均衡性,充分彰显施工生产的持续性。

第8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正文:

1.市场经济下开展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1.1成本管理能够准确反映建筑施工质量

在建筑项目中,成本管理和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细节方面来分析,在具体建筑施工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合格性高低、是否有高效的生产率等等,这些细微方面的因素都能通过建筑工程中使用的产品质量全面反映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成本管理对建筑企业和建筑经济所带来的效果,并且也是推动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1.2成本管理是我们评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参考因素

现在,我国建筑市场经济发展态势一片大好,随之带来的还有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具体来分析,市场竞争主要体现为产品质量的竞争以及产品价格的竞争,从总体上讲主要表现的是企业产品的成本竞争。建筑企业对成本管理所展开的有效控制,是有效占据市场竞争力的有利因素,从多个方面能够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1.3成本是确定建筑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筑单位在确定建筑产品价格之前,需要以建筑企业成本为对象展开细致的计算评估,并且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市场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在这些方式下最终确定建筑企业产品的价格,这样所确定的价格才更加容易被相关单位接受。

1.4成本管理和企业经营、决策两者之间有莫大的关系

大部分企业无论是经济决策还是管理决策都坚持在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基础之上,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投入成本两者之间存在直接性的关系,若从这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不难发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决策。

2.市场经济下我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概念处于较低水平

在我国建筑企业存在这样的问题: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在全面工程建设中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会选择直接忽视,对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在整个工程建设中的关注度也是偏低的状态,针对工程建设有一定的管理,但是从全面性和贯穿性方面分析,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大多数企业所控制的范围只存在于施工项目中一些资源的损耗方面,对于整个产业链并没有展开细致性的研究,对整体的把握缺乏必要的全局意识,不能站在整体的角度优化现有的成本,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做出企业成本的战略规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2.2现在我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

在技术经济评估方面科学性是较为缺乏的面对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许多企业对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不够。另外,一部分企业对这项工作的认知程度处于较低水平,一般都局限于建筑经济成本控制阶段。在经济成本目标控制体系不能完善的基础上,一切企业想要实现全面性的经济状况监督管理活动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些建筑企业来讲,许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状况、招投标项目的了解程度偏低,所以在制定施工方案时不能忽视个体差异性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所开展的技术经济评估基础工作科学性不够,那么后期所开展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技术的应用针对性也将会变得非常差,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水平的保持,甚至会影响到其的进一步提升。

3.市场经济下有效改善我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3.1树立先进的理念指导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

在实际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中,先进的理念是必须要坚持的,这种理念是确保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指导保障。为此,企业要坚持在实际工作中让所有员工树立科学、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舍弃掉那些不正确的理念。通过大家的努力,最终确定集前瞻性、全面性和动态性特点于一身的成本管理意识。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还要认真落实好各项预防措施,并且还要以积极的姿态确保有效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控制措施,要让员工先从思想上对成本管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全面重视起来,这样以后的工作将变得更为容易。同时,还要注意将成本管理理念全面贯彻于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指导具体的工作,并且还要针对成本做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而且不能忽视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隐性成本的控制。

3.2认真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工作

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会涉及多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其中工程质量管理就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在优化成本管理水平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我们极有可能会遇到返工、修补等各种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相关人员在施工准备活动时一定要严把施工质量关。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的返工和修补费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节约,最终更加有利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优化。除外,为了更大程度低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的开展,企业需要定期检查施工中的所有环节,同时还要做好自检工作,但是要注意自检工作一定要遵循施工的具体要求,进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好地提升我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艳萍,李卫东.浅析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的几个重点问题[J].工程管理.2014,4(21):1-2.

[2]刘贞贞.探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21期.

第9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

0.引言

建筑产业是一个广泛的产业,没有那个地区这个产业会冷,所以建筑产业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我们要一起去发现这些问题,去解决问题,哪样我们的建筑产业才会更好。

1.建筑工程成本的基本概念

主要分为建筑工程成本和安装工程成本,其建筑工程成本简单的来说就是某一个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就是建筑工程成本,建筑工程成本总体可以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利润,和税金,间接费用又可以分为规费和企业管理费,直接费用也分为直接工程费用,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施工机械使用费和措施费,一个工程的所有得有之和就是我们一个建筑工程的成本。

2.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管理遇到的问题

对于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管理遇到的问题总计有为几点,

(1)成本管理观念有着错误的认识,在我国的经济管理的时,大多数的企业都会陷入一个误区,都会受到项目施工时材料消耗的控制,会为了一点点的小小利益就去减少成本,偷工减料,需要的材料只会从低价格的供应商去购买,而不知道去研究一下材料的质量是否达到了我们建筑的要求,就知道一味的去注重价格方面,而不去认真的考虑质量方面,这就会导致最后的建筑工程出现了豆腐渣工程,使用者处于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经常这样下去,会让建筑公司失去了名誉度,从而失去了社会和国家的信任。

(2)建筑材料管理的不合格也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成本,比如浪费非常非常的严重,在建筑的成本管理和成本经济的管理中,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建筑材料不能胡管理好,那么建筑的成本经济就会非常的大,而且会非常的浪费,相反,如果如果我们能够管理好这部分材料,合理的利用这部分材料,那么我们就会减少成本经济,哪样的话建筑公式的老板会获得更好的利益,另外,还有一种情况,特别是在计件承包的建筑工程中,只包工不包料的情况下,也经常出现材料的严重浪费,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恶劣,那就是借出去没有还回来,在购买之前没有注意尺寸和型号,这样导致买来以后没什么用途,也会导致浪费,从而提高了建筑工程成本经济。

(3)然后就是市场经济的调动力度和市场的吸引力不够强,在建筑的宣传不够广泛,缺少有吸引力的东西,比如简单的传单宣传,当大多数人接到发的宣传时都不怎么看,然后直接扔掉,这就是吸引力的体现,还有就是建筑在建筑过程中的噪声污染和环境污染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在建筑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污水坏水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因为这些方面都直接影响到了每一个公民的健康问题,这也是人们拒接的问题。同时一方面就是在我们选取的地方也要考虑这些因素,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他们对休息环境很严格,而这种环境不单单是住进去以后,在住进去之前也要考虑这些因素,哪样的他们才会喜欢这些建筑工程,同时我们在宣传介绍的时候我们在介绍价钱方面不要根据单位面积的总价钱来算,哪样会对价格叹为观止。从而逃避购房心里。

(4)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建筑过程中工人的运用方面,目前,我国的一些科学技术方面还有很多都有待提高,正是因为技术方面的落后,我们就需要更多的的工人做工,这样就加大了成本的投入,其中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建筑工程的老板的流动资金的强硬,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援,那么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待遇就会出现问题,只要出现问题,工人心里就会产生懒惰的心态,做工的速度就会快速下降,同样来说,就是加大了成本的投入,成本投入过高,经济利益就会变得很小,长期的恶性循环下去,那么就会影响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3.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管理问题解决

对于种种问题的解决,首先我们要有加强成本管理的意识,为了保证加强意识的有效性,我们应该从每一个人做起,从公司的内部基础做起来,从基础做好加强意识,确保每一个员工都能够认识到成本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员工都把这件事情牢牢的记在心里,同时也让每个员工知道如何去完成自己的意思学习,同时公司也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调理来帮助员工去认识,让每一个员工都知道自己在公司的地位,知道其地位在公司的影响,另外我们也要建立一个有威慑力的监督小组进行管理,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岗位,一定要严格要求岗位人员。例如,材料部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我想每个人都知道材料的好坏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质量问题,而质量的问题将会影响到以后消费者的利息,所以,在材料采取的安全监督方面,我们要严格,严厉,严禁收取差质量的产品,还要对那些人进行严厉的处罚,对于厂家应给予举办,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哪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好的材料。但是材料收好以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材料的合理使用问题,也是我们重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了好的东西,不知道合理的利用,那么这也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我们需要一个高技术的技术师来进行指导,那么我们就能更好的去使用它。对于材料购买,我们还要在购买之前进行多次计算及信息的核对,避免出现错误,导致买来的东西出现不能用的现象,哪样的话我们就同样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成本,而我们是要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那我们就只有购买之前认真的计算尺寸,核实各种材料的信号,避免出错。杜绝浪费。其他问题解决了,那就只有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人员劳动力问题了,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我们前面问题都解决了,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会太难了,我们可以通过把公司在其他方面所节约下来的钱用到这方面,用来给予工人的工钱以及适当的做出一些奖励政策,那么我想大多数工人的积极性就会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只要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那么工程的进度就会非常迅速,工作效率就可以得到了更好的提高了,最后,我们还有就是从分的利用政府的帮助政策,合理的利用好和政府的,注重好建筑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无时无刻都要想着安全第一的这个做事原则,哪样我们就会有很多人喜欢,还有就是要把工程过程中遇到的污染问题也通过政府来进行管理,哪样我们不仅获得了政府的支持,还降低了我们建筑工程的成本,双双都得到了自己想要获得好处,那就才是两全其美。同时政府也会给予最大的关心和帮助。

4.结束语

国家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生活中各种经济的快速提高,人们要求也就提高,这样就带动了建筑工程的产业更加热门,更加畅销,我们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的利益收入。那我们就把市场经济管理合理的与建筑经济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去实现低成本高收入,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能够去消费得起这些舒服的环境,让更多更多的人去认识一下新的世界,去更多的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更好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天芝,章军海,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2]吴合武,提高房屋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中国城市经济,2011

[3]崔馨元,浅谈经济评价分析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2014

第10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经济成本管理

1引言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不断深入,同时,产业结构和经营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从我国愈发完善的市场经济结构和越来越小的产品差异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要求企业之间要积极进行良性的竞争,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就必须要对自身的成本管理进行优化和改善,以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地位。企业对成本的控制主要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指企业项目立项以及企业对项目所需预算的控制;事中控制主要是指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对生产经营管理进行的合理控制;事后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对产品验收及售后服务的成本控制。

2经济活动下的成本概念以及表现特点

企业成本不仅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围,还是商品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成本一般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来,是企业消耗资源的价值体现。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的成本主要包含折旧性费用、消费性费用、工资3个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有价值的物资的消耗,如燃料动力、原辅材料等,为消费性费用。而工资则是指生产者为确保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通过工资支付来雇佣劳动力。折旧性费用通常与企业的固定资产相关,包括企业的办公用品、厂房和机器设备等折旧换新所产生的费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定了我国的经济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而对经济成本的控制则是我国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取得长久的优势。因此,企业进行企业管理时,不但要考虑怎样的企业管理才能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还要考虑怎样的企业管理才能强化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优势。

3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活动中成本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也硕果累累。尽管如此,我们必须要面对仍然有较多的问题存在于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中的事实。

3.1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较为关键的地位。对于差异程度较小的相同产品,产品之间的定价高低主要由不同企业的成本控制来决定。因此,企业如果想要提高自身对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就要加强成本管理,通过有效的方法将成本管理降到最低。不过,企业往往会在成本控制中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同类产品的品质下降,导致销售反差。由此,便会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导致企业有停滞情况的出现。

3.2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缺乏

企业中的许多成本管理的财务人员和管理层人员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强。因此,在企业经济活动的实务工作中,许多管理工作人员认为只要将产品的销售经营好,就可以为企业提高利润,避免成本管理和财务风险等问题。显然,这种观点不仅是片面且狭隘的,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管理工作人员对成本管理意识的匮乏。一家企业中,成本管理人员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意识可以对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脱离了系统、积极主动的成本管理意识,企业的成本管理将出现事前管理缺位的现象。并且,对边际机会成本、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成本意识的匮乏,也将导致事中及事后管理出现管理不严谨的问题。同时,还会影响企业内良好的成本管理氛围的形成。

3.3成本控制制度不够规范

在成本控制方面,许多企业仍旧过分注重产品材料的控制,并且试图通过财务部门来减少企业的成本支出。然而,这样的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已经是不可行的了。过分对产品材料进行控制,通常会使企业无法对产品质量作出保障,并不利于企业提高市场发展的潜力,扩大市场份额。因此,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时,应坚持长远的投资战略,提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潜力。

4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策略

4.1加强企业物资流通的成本管理强度

物资是企业生产的根本。若要保障生产,企业就要加强对物资的管理,严格把控采购、供应、存储、生产销售等环节,保证企业的生产质量,并且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物资损耗。

4.2提升经济活动中成本控制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

企业对成本控制的管理离不开管理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成本控制意识。因此,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要着重加强对成本控制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成本控制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和核心素养。一方面,企业要帮助成本控制管理人员更加深入地理解成本控制的概念,深刻认识成本控制的影响及重要性,并且增强成本控制在企业经营中的规范意识。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成本控制管理人员的培训,使成本控制管理人员迅速掌握成本控制管理的相关技能,并且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合理地对这些技能加以使用。再者,企业应该提高对成本控制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的关注,提高成本控制管理人员的核心素养,使其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4.3提升企业成本的预算能力,形成节约风气,加强成本控制

目前,我国企业的成本控制主要在预算阶段。在成本控制中,最基础的控制即在预算阶段的控制。因此,拥有良好的预算能力和良好的节约氛围是企业对财务部门的必然要求。在预算阶段中,若要切切实实地实现企业对成本的控制,相关管理人员则要学会以发展的眼光来合理科学地预估投资,具体全面地开展对企业实际经济活动的预算评估。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在预算评估的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节约意识,既要加强成本控制,又要保障投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合理地进行成本节约。

4.4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经济活动成本管理体系

管理是企业经济成本控制的重点。因此,建立一个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活动成本管理体系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应该严格落实并执行符合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管理方案,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管理及培训,提高管理会计的核算水平,以保障企业成本能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另外,建立完善的经济活动成本管理体系需要企业紧密联系实际。若在成本控制中照搬从前的成本控制思想,一味关注成本控制中的核算而忽略了预算,则将使成本管理出现不全面、不及时和不准确的情况。

4.5优化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指导方针是经济管理制度,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的科学理念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经济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企业应提高对经济管理制度的关注度,积极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改善和优化。另外,人力资源是整个企业运用的主要构成部分,企业若要保障自身的良好发展,则应该在经济管理制度的优化过程中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5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优化措施;研究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已经得到了房地产企业内部的高度重视与关注。房地产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建筑企业正常的利润增长。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来予以解决和应对,进而为房地产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市场经济下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相关论述分析

(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内涵分析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集企业生产经营总说的核算、成本控制以及成本决策于一身的系统化管理模式。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具体涵盖着建筑工程建筑的方方面面,具有着一定的复杂繁琐性,而且成本管理的实施,对于项目成本费用的降低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1.有利于确保房地产企业建筑施工的质量和水平。成本管理与企业生产理念、运营模式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也大大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目前根据最终产品水平来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建筑工程管理效益,增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此外,在房地产企业工程建设中,产品价格很大程度取决于成本管理的实施。通过对各类产品生产成本的分析与估算,可以提升产品和材料的使用效益,为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予以强有力的保障。2.有利于为企业运营决策提供真实的参考依据。在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建设过程中,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过程决策的重要参考性依据。企业在成本核算方法的实施中,可以进一步强化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建设。而且可以规范建筑工程流程,更好地符合于市场经济的竞争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二、市场经济下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着较强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意识

目前,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尚未得到房地产企业高度的重视与关注。主要表现为:首先,房地产企业在经济成本管理中,过于注重资源能源的消耗,尚未能很好地对施工准备和施工预算实施成本经济控制,使施工供应架构出现了一定的混乱、无序,成本控制问题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此外,由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意识较为落后,成本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可较多的问题,浪费了房地产企业大量的资源能源甚至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对建筑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不够深入

在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工费用是经济成本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在此扮演着重要的行业角色。但是,一些房地产企业很难有效地对施工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加以约束、限制。管理人员是建筑工程建设的坚实力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要满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房地产企业人员也并没有严格按照市场规范来进行操作,工程项目的不达标或者超标现象时有发生,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后果不可估量。

(三)成本控制制度较不完善

房地产企业在成本控制上,以往的材料控制观念较为根深蒂固,对财务部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并不符合房地产企业长远发展的建设目标。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并没有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而且在成本控制重点中,存在着一定的过于强调材料和财务控制而轻视投资战略的心理误区。

(四)采购行为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

一些房地产企业只注重眼前蝇头小利,缺乏长远发展建设的眼光,并没有对供应商进行详细的考核,便草率地签订了协议,严重违背了建筑供应商参与市场活动的准则。而且尚未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不正当的采购行为由此产生,会使房地产企业在市场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市场竞争机制无法发挥其应用价值,造成了建筑企业额外生产成本的大幅度增加。此外,一些房地产企业在采购材料过程中,并没有正确处理好生产成本与建筑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将采购重心全部放在了商品性能的使用性上,进而使市场化发展方向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三、市场经济下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在建筑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积极投身于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建设中去,对建筑成本加以必要的控制和调整,进一步贯彻落实于成本管理。与此同时,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过程中,要设置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增强成本管理的独立性与专业性,推动建筑成本管理工作朝着更加系统规范的方向发展。此外,还可以实施一定的建筑成本管理责任制,对于在成本管理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要进行严格地调查与追究。对于表现优秀的管理人员要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反之,就要给予相应的处罚,进而不断促进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的形成。

(二)提升建筑工程项目人员的综合素养

首先,房地产企业部门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开展一系列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工作,对于存在薄弱环节要加大扶持与培养力度,要不断增强人员对于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树立良好的岗位责任意识,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工程项目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实施可针对性强的职业培训,进而实现成本核算的精准化目标。此外,在对人员进行管理中,也可以实施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激发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如果工程项目临时发生些许改动,要及时分析和整理工程变更资料,推进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正常实施。

(三)优化市场竞争机制,提升管理高度

要想有效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企业要深入结合当地的劳务、材料以及市场基础状况等方面,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成本估算表,借助于市场竞争的方式培养高质量的施工劳务分包团队。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充分发挥出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势,开展相应的劳务分包招标工作[3]。设置专门的招标小组,妖广泛吸纳专业性强、素质极高的人员参与其中。招标小组要从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出发,初步拟定一份招标说明。再对承包适宜进行详细的阐述,至少要邀请三家的施工团队来进行招标,最后根据竞标书选择出更具代表性的承包团队。

(四)规范和优化采购工作环节

建筑工程材料也是建筑企业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成本占据着整体工程成本的一半。必须要对严格规范材料选购环节,房地产企业要制定出相应的采购制度,在工程建设前期阶段,要合理分析施工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并且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在审批工作完成以后,工程采购清单的制定更是必不可少。此外,房地产企业要正确处理好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友好关系,对供应商进行系统严密的考核,特别是在采购商品质量和产品价格等方面。再通过了相应的考核以后,再最终确定其合作关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市场经济下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势在必行,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为房地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房地产企业生存发展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提高对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制定科学完善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机制,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大施工现场监督力度,避免项目经济成本浪费严重的现象发生,从而实现房地产企业长远发展的建设目标。

作者:郭鹤娟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城镇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浅析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的几个重点问题[J].建筑知识,2016,(2):211-212.

第1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企业;成本管理

一、我国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思想理念较为落后

管理思想理念方面较为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效率,还会影响到建筑经济本身所获去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通常情况下,都是在问题出现以后才能够采取行动,对于已经造成的后果却无法挽回。其次,我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具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却缺乏贯穿全程的动态化管理模式,因此,我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往往知识体现在建筑施工的阶段,全程的控制管理理念较为薄弱,控制手段较为简单,缺少全面性。最后,我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在精细化与协调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对建筑项目的经济成本效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成本核算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多数企业从事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利润与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能否获利,获利多少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考虑的重点问题。而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则难以得到有效的重视。事实证明,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极有可能导致企业施工过程中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从而导致企业所获经济效益下降。

(三)缺少一支优秀的建筑施工企业队伍

从过往的案例上来看,建筑企业项目经济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建筑施工企业队伍的素质较低所导致的,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既懂成本管理又懂得建筑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少,专业人才也不多,多数员工都属于兼职人员或者是转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满足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岗位的基本要求,因此,导致了我国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水平严重不足。

二、加强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增强相关项目管理人的责任意识

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各司其职,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从而实现建筑经济成本的科学化管理。因此,必须要增强相关项目管理人的责任意识及整体素质,加强对其专业技能的培养,挖掘其内在的潜力,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树立其管理的责任心。此外,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开展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典型的案例及宝贵的管理经验,在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建筑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与实际情况,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渐摸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

(二)增强建筑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若要提高建筑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水平,必先增强建筑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从实践的情况来看,缺乏管理意识,是我国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科学性的企业管理理念不仅可以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还能增强企业员工的科学发展意识。因此,在建筑企业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建筑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管控,并制定相应的鼓励与激励措施,通过奖励来提高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建筑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控的局面。

(三)完善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构架与体系

在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构架与体系,在明确管理人员各自分工与职责的同时,可以专门设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部门。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核算方法,对建筑企业的成本进行科学的核算及有效的监管,进一步明确监督的主体与方式,切实提高监督管理的时效性。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质量,还能有效的建立企业的成本管理构架,对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对建筑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结构体系下,解释提高建筑企业的成本管控能力,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企业成本开销,增加建筑企业所获的经济利益,实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长丹.试论建筑经济管理中关于成本控制的创新思考[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2)

第13篇

   

    一、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动因与微观基础

   

    (一)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动因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作为现代金融制度创新的一种形式,其动因一是两者的资产专用性小;二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

   

    根据西方金融理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和信息。首先就资本而言,主要包括现实资本和人力资本。金融业中,现实资本几乎是通用的。而人力资本由于面临的金融市场高度相关,其知识及素质要求相近,故也可通用,即人力资本的资产专用性也较低。再就金融信息来说,因为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面临着同样的宏观环境、同样的行业与企业环境,所以它们对宏观、微观信息的掌握与处理差别不大,即信息的资产专用性也较小。由此可见,金融业间资产专用性很小且日益递减,金融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存在可行性。

   

    保险业是一个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需求限制较少,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保险业通过兼营证券、信托、银行等金融业务,容易扩大业务规模,实现规模效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融业千方百计地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途径,为客户提供综合的、高附加值的、全面的服务,方便客户一站购足。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等融为一体,可优势互补,吸引高质量的客户群,形成范围经济,保证收益的稳定性。

   

    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工具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深化的核心是解除价格扭曲、结构单一和市场分割这三方面的压制状态。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分割,有助于动员储蓄、便利交换、降低流动性风险、建立信息揭示和约束控制等,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可视为金融市场分割——市场融合的制度变迁,同时也可视为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主要是指制度的创新,即金融市场各子市场“重归于一体”,提供综合化的现代金融服务。金融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改善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促进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在融合中,必然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如投资连结型、万能型保单等)、新的金融市场(如巨灾风险证券化市场、保险期货、保险期权等)。目前,我国政府对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资产替代实行严格的控制。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研究刚刚起步,因为金融抑制,严重阻碍了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等。

   

    (二)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微观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之间相互渗透,保险公司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推出了各种新型保险品种。保险公司为出售这些保险产品取得的资金设立专门的投资账户,这些投资账户必须接受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推销这些保单的人、经纪人也必须拥有证券从业资格(弗兰克•丁等,1998)。保险公司不仅提供保险保障,也提供投资工具的服务。在趸缴保费和均衡保费体系下,投保人预先缴纳了超过年保险成本的一笔资金。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投保人付出了将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因此,保险公司必须事先承诺给予这部分资金一定的投资回报率。在经营实务上,对客户预交资金的回报的承诺是通过精算假设中的定价预定利率来处理的。要履行对保户承诺的投资回报率,必须进行资金运用。即使是保险公司出售的纯风险保障型的险种,其保费收入一般也不会同时被支取,因此,可以形成一定的现金存量。新保单的增加还会带来现金流入,这种类型的保单也可以积存一部分可运用的资金。因此,虽然这类产品对保户来说不是投资工具,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却是获取投资资金来源的一种工具。

   

    保险公司是通过发售保单获取资金的,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其产品特征决定了其负债结构的特征。保险公司的负债在形式上主要是各种准备金,通常准备金占其保险总资金的80~90%。负债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通常而言,寿险公司的负债主要是长期的,其期限可以长达几十年;财险公司的负债主要是短期的,一般为一年。保险负债具有对利率的敏感性:采取固定利率方式的传统保险产品,对利率的变化较敏感;采取浮动利率的新型投资型保险产品,利率的变化对负债影响不大,如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可见,保险产品结构决定保险负债结构,保险负债结构决定保险资金运用结构。要保持保险公司经营的平衡,必须使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利率敏感性等方面相互匹配。因此,保险公司的负债特征决定了其资产结构特征。为了与长期、固定利率负债的持续期相匹配,保险公司通常将其大部分资金分配于长期债券上;对于投资连结型保单取得的资金,由于这些负债是浮动利率的,保险公司则多将其分配于非固定收益证券上,如股票。因此,运用多元化投资,是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最主要工具。

   

    保险公司的产品特征决定了其负债的期限结构与利率敏感性,另外,根据资产负债匹配的经营原理,保险公司的负债特征又决定了其资产的期限结构、品种结构。从产品到负债,从负债到资产的过程决定了保险公司的基本职能:除提供保险保障之外,保险公司还具有提供投资工具和进行投资管理的融资功能,是一种重要的契约型金融中介机构。由于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的负债、资产期限结构具有长期性特点,因此,保险公司是长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一方面,向客户出售长期投资工具——各种半投资型或投资型保单;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又将出售保单获得的资金购买资本市场的投资工具。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匹配的原则和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销售长期投资工具、购买长期投资工具的双重角色,构成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微观基础。

   

    二、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有多种原因:如提高效率,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减少交易摩擦,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比较利益,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等。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市场融合的净收益大于市场分割经营所能获得的净收益,金融体系能够获得市场融合的比较利益。金融业从市场分割向市场融合回归带来的净收益的变化,主要来自于提供同样的金融服务,融合后金融机构支付的总成本要小于市场分割时金融机构所支付的总成本。市场融合的比较利益取决于监管成本、内部管理成本和金融机构的外部交易成本等成本的不同变化。本文主要针对这几类成本的变化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市场融合能够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和风险分散等效率优势(berber,2002),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服务手段和业务规模,减少交易环节,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市场融合之后的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即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成本。但由于市场融合导致金融机构的组织机构和业务复杂程度提高,将会加大外部监管与内部管理的难度,使监管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增加。综合以上分析的结果,由市场分割到市场融合,金融机构的外部交易成本下降,监管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上升,如图1所示,从市场分割到市场融合,即由截面a截面b,ec、sc、mc,其中,ec为交易成本,sc为监管成本,mc为内部管理成本。

   

    由市场分割—市场融合,每一个截面都可以得到三类成本的不同组合。是否实行市场融合,或者说在市场分割和市场融合之间选择哪一个截面(即在多大程度上实行市场融合)作为金融业经营制度,关键要看市场融合所带来的“比较利益”的大小。如果由截面a代表的市场分割过渡到截面b代表的市场融合,交易成本ec,即效率提高可以抵补截面a到截面b(简称为ab)所带来的监管成本上升(sc)以及内部管理成本上升(mc),则市场融合的社会比较利益为正,市场融合对社会有利,即截面a截面b,ec>sc+mc,则有利。反之,则比较利益为负,市场融合对社会不利,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应该分割经营。

   

    由图1可知,从市场分割到市场融合,截面a截面b,ec>sc+mc时,可能获得市场融合的比较利益。除此之外,还需要其他相关条件。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实行市场融合,正是因为它们认为已经具备了相关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1)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和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等。所有这些因素无疑将会导致监管成本sc整体下降,边际递增率减小,从而降低社会为金融体系付出的成本;(2)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内部管理水平。由市场分割到市场融合的转变过程中,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金融业务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内部管理成本也将相应提高。如果金融企业内部建设不断完善,控制机制不断强化,以及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那么总体上内部管理成本上升速度趋缓,甚至会逐步下降,mc斜率变小;(3)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电子化、信息化程度。由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作为以服务为依托的金融业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延展服务空间,改进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性,提高金融资本效率。这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总量以及交易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如网络的运用,可使银行、证券或保险公司同时处理几个甚至几百万个客户的信息,而每增加一位客户所引起的交易成本上升几乎为零,这样使交易的边际成本十分低,甚至在某些区间可以忽略不计。信息技术同时运用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进一步使两者成本降低。在上述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图1中三条曲线sc、mc、ec都将得到很大的改善,不仅三条曲线同时向下平移,表示金融体系整体社会成本降低,而且三条曲线的效率也将发生新的变化;(4)发展相对成熟、有序竞争的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体系,是实行市场融合不可或缺的条件。总之,只有具备了融合的条件,才能获得正的比较利益,否则,将适得其反。

   

    三、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利弊分析

   

    (一)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好处

   

    保险资金,尤其是人寿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适合投资于资本市场,因此,保险公司理所当然地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1.保险市场可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

   

    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完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而投资者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是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考察指标。保险公司参与资本市场,有利于培育和壮大机构投资者力量,强化理性投资理念,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一方面,保险公司作为机构进入资本市场,侧重于长期投资收益,有助于上市公司不断改善经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追求稳定,有较好的精算技术,在收益率细微差异的分辨、相关事件的预测和概率计算、建立最优投资组合和最大限度规避风险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这类机构进入资本市场,对证券投资基金及其操作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对上市公司行为规范化也将产生有利的市场制衡,有助于培育证券市场理性投资理念,也有助于抑制由于过度投机所造成的不正常的价格波动。保险市场巨额、稳定的保险资金,对资本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将起到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 (1)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保险公司既可以作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一、二级市场的交易,也可以筹资者的身份发行股票和债券。巨额的保险资金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经过精确测算、合理的期限安排和资产组合后,进入资本市场,既增加了资本市场资金的供给,又刺激了资本市场筹资主体的资金需求,从两方面促使资本市场规模扩大。(2)促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在资本市场上,存在大量工商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等,有的筹资,有的“圈钱”;有的投资,有的投机。而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是资本市场上的长期投资者,其投资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因其具有长期、稳定和数额巨大的特点,可以大大削减投机者带来的市场大幅度波动风险,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保险资金运用必须进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这也是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推动资本市场成熟的根本动力。(3)促进资本市场结构的完善。保险资金在一级市场上承购、包销购买等,刺激一级市场的发展。在二级市场上的投资,可大大提高资金的流动性,活跃市场。以寿险公司资金运用为例,由于其需要不断调整资产结构,以期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客观上有利于改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结构,增进其协调发展;保险资金还可以通过创立或加入投资基金等形式,促进资本市场组织的完善;此外,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长期稳定、具有负债特性和追求相对稳定收益的资金,客观上要求资本市场具有对应的长期、收益稳定的投资产品。市场供求力量使债券品种不断发展完善,从而也促进资本市场品种结构的完善。零贝塔风险的保险证券化产品,也可丰富资本市场的投资产品,完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

   

    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保险市场对资本市场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国际股票市场看,保险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占整个股票市场市值总额的比重较高,欧洲为40%,日本为50%。在美国,保险公司和私人养老基金的投资在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达22.27%,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2.资本市场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

   

    资本市场的成熟、规范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从理论上看,成熟的资本市场有利于保险公司进行以资产负债匹配为基础的投资组合管理,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并满足流动性需求。首先,成熟的资本市场中投机性较弱,资本资产价值在短期内稳定,能够真实反映发行公司的价值。这对长期投资的巨额保险资金来说,可降低市场价格风险;其次,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利率波动幅度小,并在很大程度上可作合理预期,从而减少保险公司利率估计失误,避免保险准备金提取不足导致的负债风险,从根本上保证投资资金来源的稳定;最后,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中介机构完善,资产清算风险小,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使保险投资风险得到分散,获取稳定、高额的投资收益。

   

    从实践看,由于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互动的关系,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保险市场的发展表现出较高的协同性。美国资本市场较成熟,尤其是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发达,满足了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成为美国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场所。在美国寿险公司1917—1996年的长达80年的历史中,公司债券一直是寿险公司投资的主要工具,大部分时间中占寿险公司资产的比例都在35~40%。尽管这一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股票投资比例的上升而有所下降,但仍占20%左右。另外,成熟的股票市场也是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场所,20世纪末期,美国寿险公司投资股票占其总资产的比例达20%以上。从寿险公司持有债券期限结构来看,以长期投资为主的5—20年期债券占了近60%。可见,成熟资本市场工具及其期限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满足了寿险公司负债的特点,使其资产负债结构相匹配,有效控制和管理其经营风险,确保其经营的稳定性。

   

    3.降低成本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形成综合性的金融机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可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使各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和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另外,市场融合使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产组合多样化和资产风险分散化,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使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具有更大的整体稳定性。

   

    4.增加收益

   

    市场融合经营制度下的综合性金融机构具备稳定的客户群。综合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工商企业的业务、投资等来加强对它的渗透,有助于金融机构获取有关工商企业的充分信息,提高投资的准确性。所以,综合性金融机构的客户群较为稳定,市场份额和市场控制力能够得到巩固,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强。多元化经营可为其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服务领域的延伸,创造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从而极大地增强综合性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使其能及时根据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自身的经营活动,加强金融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市场融合也有利于增加盈利。随着保险业竞争的加剧,保险费率越来越低,保险承保利润逐渐减少甚至为负。保险业要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延伸服务空间和投资利润来弥补。

   

    (二)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弊端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利必有其弊。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从事多元化经营的综合性金融机构,在其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的服务品种等方面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传统、不同的运行机制,它们交织在一起,必然显现出潜在的矛盾或冲突,导致综合性金融机构内部协调困难、管理难度增大等问题。第二,市场融合可能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一方面,综合性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得以扩展,从而其经营风险也随之扩大;另一方面,综合性金融机构内部各业务部门和子公司之间由于目标不同,难免发生利益冲突,加重道德风险。其不良的内部交易可能引起综合性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传递,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第三,由于综合性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繁多,规模巨大,其权利较大,对经济的影响较强,容易形成金融垄断,产生非公平竞争,从而对国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第四,金融机构复杂的综合经营结构和业务运作,不利于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需要金融监管机构相应地提高其监管水平

   

    四、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以及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条件

   

    (一)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金融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两业始终融合的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两业分离模式,并且在经历了融合、分离的过程之后,现又回归到融合的模式。

   

    从西方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股票、债券、抵押贷款等占相当比重,说明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不但已经融合,而且相当紧密。国际上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路径,除传统的业务、产品、机构和服务等融合外,还创新了许多跨行业的产品,如巨灾风险证券化等。以英国为例,英国寿险公司逐步转变为金融服务公司,保险竞争领域外延到包括银行信贷及基金管理在内。多家保险公司提供著名基金经理推出的投资产品,作为退休计划、年金及单位信托联结产品。在美国,美国国际集团 (aic)、usaa等大型保险集团除产、寿险外,均发展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和信用卡业务。激烈的市场竞争、巨大的国际市场潜力及巨大的国内现存客户群,使保险公司迈向更广泛的金融服务领域。

   

    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经验对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有重要的启示。(1)在市场发育初期,监管机制尚未健全,不同金融业务之间应实行分业经营,避免交叉传染;保险公司的经营要防止由于资本市场的低效及系统性风险而引发失去偿付能力的风险。(2)在成熟的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环境下,通过两个市场的渗透、融合,形成集团/控股公司等,可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扩大承保能力和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等。但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条件成熟,两个市场的融合能带来许多正面影响,反之,也可能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瘫痪。(3)在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发生变化的时期,保持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必须进行保险产品的创新,实现保险产品由储蓄型、保障型到分红型、投资连结型和万能型等产品的转型,降低寿险产品的利率敏感性,避免利差损问题的积累和爆发;同时,运用保险资金时,要避免暗箱操作和关联交易。加强管理和规范,避免将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给保险市场。

   

    总的来说,融合的成败取决于融合的前提条件是否具备。从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情况分析,融合的前提条件是保险市场、资本市场发育较成熟、规范;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发达的通信和网络技术;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较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其他支持条件。保险市场成熟、规范的重要标准是:保险的经营理念成熟,不仅仅是为了保费收入,市场占有率等粗放式经营,而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考虑偿付能力的集约式经营,注重保险的金融属性、提供高附加值的保险服务等。资本市场成熟、规范的主要标准是看资本市场的效率。

   

    (二)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将对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产生极大的影响。从长远趋势来看,我国金融业也将不可避免地从分业经营走向综合经营。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1.法律和监管存在壁垒

   

    1995年以来,中国陆续颁布了《保险法》、《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等,从法律上确立了分业经营的格局,导致保险、银行和证券等机构分设,业务也不能兼营,各自成立了相关的监管机构,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等。但如果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创新跨行业的新业务,却没有相应的机构监管。

   

    2.保险市场不太成熟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险供求关系不平衡、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保险公司“利差损”较为严重,偿付能力不足、保险公司资本实力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等。

   

    3.资本市场不太规范,效率低

   

    资本市场波动大,投机气氛太浓,缺乏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上市制度不规范,退市制度不健全,信息批露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等。

   

    (三)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条件

   

    1.制度安排基本完成

   

    2004年2月15日,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共同下发《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所涉及的证券账户、交易席位、资金结算、投资比例等问题。监管层加强合作,为融合创造制度基础。2004年2月17日,中国保监会与银监会联合下发了《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和《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在《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中,保监会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内成功经验,首次在保险资金管理中顺利引入了独立的第三方托管。至此,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基本制度和运作框架初步建立。三大金融监管部门为健全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体系、完善稳健运行机制做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已全部完成。

   

    2.保险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保险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保险业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高,截至2005年12月,中国保险业资产总额为15 226亿元,同比增加 28.45%。保险资金中银行存款为5 241.43亿元,国债投资为3 588.3亿元。保险资金全年投资总收益率为3.6%,股票投资平均收益率超过6%。保险保障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寿险业务中,投资型险种增加,如万能寿险、投资连结保险和分红寿险等。

   

    3.资本市场基本形成

   

    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证券市场体系,证券市场初具规模,证券经营机构获得了很大发展,证券市场法制建设和监管不断得到完善。建立了以《证券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以强化市场信息披露为目的、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为监管主体的市场监管体系。

   

    尽管目前完全混业经营存在较大的困难,表面上还是分业监管和机构分设,但已允许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合作,开展某些综合经营业务,如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间已存在不少战略联盟。融合的路径有保险资金运用、投资连结保险、巨灾风险证券化和资本的融合等。

第14篇

关键词:经济结构升级;资本市场;金融环境优化;相互关系;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资本市场发育、成长相辅相成。从经济发展来看,现代化工业中,新兴产业的产生带动着相关基础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和资本集中规模,而单个资本既难以筹集现代大工业的巨额投资,也无力承担巨额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因此,资本社会化就成为现代大工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股份制、资本市场就是适应这种集中投资、分散风险的需求孕育而生。同时,资本市场一旦生成,既为投资者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活动舞台,又让资金需求者冲破自有资金的束缚和摆脱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极大地推动了新兴产业群的迅速发展。

一、经济结构升级

(一)经济结构合理化

即遵循再生产过程对比例性的要求,追求产业规模适度、增长速度均衡和产业联系协调。首先要达到经济结构与本国的资源结构相匹配,能够较为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和发挥相应优势;其次要达到内部产业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比较平衡,且能够依照技术要求适时自动调整;最后要达到较高程度的国际经济参与水平,能够较多地通过外部分工获取比较收益。

(二)经济结构高度化

即在技术进步作用下,经济结构系统从较低级的形式向较高级的形式的演变过程。首先要达到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不再占有优势比重,第二、三产业占有优势比重;其次要达到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劳动密集型经济结构不再占有优势比重,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经济结构占有优势比重;最后要达到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不再占有优势比重,制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产业占有优势比重。因此,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技术不断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资本市场与经济结构升级的之间的作用机理

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提高经济结构的质量和效益,并为经济结构升级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刘克逸(2001)认为,资本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的产权转换和重组,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还是产业政策实施良好的中介,并能够推动经济结构的演进,因此,资本市场对经济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对于经济结构升级作用过程可归结为资本市场-配置资本资源-影响资本流量-影响生产要素分配-影响资本存量-影响经济结构-资本市场融资。首先,资本市场加速了资本形成,促进生产中资源的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把潜在的资源现实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总量增长。资金投向已不限于已经存在明显效益的产业或项目,往往以资本的增值为出发点,选择具有超前性以及有较强的前、后向和旁侧关联效应的产业项目进行投资,催化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及其合理的经济结构体系的构建与调整,在资金良性循环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其次,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资本市场各个主体从市场出发,根据资本市场资本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收益水平和资本价格进行资本投资活动,按照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对各类项目进行评估,促使资金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最后,资本市场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治理结构与控制模式,从而决定了企业的运行机制与行为方式,最终影响资本的配置和利用的效率。企业通过股市筹资,有力地改善了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为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良好的财务基础。此外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初步形成经济结构升级的微观基础。

当前,我国市场配置资本功能尚存在深度缺陷,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率尚未市场化,资金价格不能引导资金流动;二是资本市场的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市场规模小,深度不够,难以满足大规模资产重组带来的交易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资本市场与经济结构良性互动

经济结构的升级,离不开技术水平的提升。然而不论是对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还是自主开发,均对资金有着大量的要求。资本市场推动产业技术结构现代化的机制着重体现在它对技术开发投融资的支持上。高新技术产业通常利用股票市场和风险投资基金融资。高技术产业吸纳了风险资本后,解决技术开发的资金困难,有效地推动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的退出渠道,形成大量的增值资本,增值资本作为下一轮高技术产业化的风险资本,达到资本供给的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自身又使融资和退出渠道更加通畅,促进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以及技术产权的流动性问题。

四、资本市场对于我国经济结构升级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

资本市场规模指标:资本市场融资额反映市场规模的大小,为了克服异方差和误差项序列相关,文章采用比率指标衡量。在这里,根据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文章只考虑银行中长期贷款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规模。即:资本市场融资率CR:资本市场筹资/GDP=(中长期贷款+有价证券及投资)/GDP,经济结构升级指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年代高新技术产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可衡量经济结构升级的程度。用(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等指标来衡量经济结构升级的程度。经济结构升级率IK(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样本期间选取1995~2007年。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可以检验资本市场与经济结构的相互因果关系(GrangerCausality)及影响程度。

(二)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与经济结构优化关系的检验

以经济结构升级率IR和资本市场融资率CK为变量,建立VAR计量模型:

表1是检验的原始数据,是国家经济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经整理而成,从数据构成上看,有大概的线性关系,两者都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但这种说法是不严格的,需要经过理论和实证的检验。

表2是因果关系格兰杰检验,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滞后一期、二期、三期后F检验的伴随概率均大于0.05的临界值,F检验不显著。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我国的经济结构与资本市场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彼此的作用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有:我国的资本市场与经济结构优化的联系本来就不强,大量的资金被国有企业用来填补亏损,没有形成产值;广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国外的创业版市场如Nasdak,与国内资本基本脱节;我国还是政策性资本市场,目前很多金融业务还没开展,金融创新工具不够,流通性较差;高级金融人才大量缺乏。这些问题造成很多企业靠自由资金的积累发展,严重脱离了资本市场。因此要完善金融市场和疏通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信息障碍。

表3是采用VAR,模型测量出的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关系,经过反复测算发现只有在滞后三期时,各项指标达到最优。表3中小括号里面的数据是标准差,中括号里是t检验。表4R.2和修正的R2值效果良好,F统计检验显著,AkaikeAIC、Schwarz SC的值很小,精确度高,因此模拟的VAR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表5是两者结合模型VAR,的综合指标,从表中可以看出残差相关值非常小,而F统计量,最大似然指数很大,说明VAIL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Schwarz criterion两者的值都很小,说明方程的精度高。能够合理表现出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和经济结构升级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五、资本市场的不足及政策建议

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资本市场经济功能能够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资本市场的法律化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强化资本市场的监管,提高投资者的信心,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确立资本市场主体及主体之间平等地位。这是促进资本市场竞争、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的必要手段。必须让企业成为真正的资本市场的主体。任何出资人,包括国家在内,都只能享有终极所有者权益,不应直接干预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企业必须拥有法人财产的处置权。同时应为市场参与主体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要形成全国统一的资本市场,必须打破所有制界限,让所有企业平等参与资本市场,并打破地区界限,促进形成地区性的资本市场。

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为国有企业改革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金来源。我国应积极引导有投资能力的城乡居民以及个体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国外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同时增加证券品种,为居民投资和企业获得资本创造宽广的投融资渠道。

发挥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资本市场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促使资金向最有效率的、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流动,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目前资本市场主要发挥筹资功能,而其他功能如优化配置资源、信息传递、通过产权融通推动我国国有企业转制等功能则非常淡化,市场功能缺乏完整性,使资本市场对经济结构调整作用的发挥受到较大制约。开拓资本市场职能对我国企业改革和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非常重要。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资本的投入与高技术开发的结合离不开健全的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只有在风险投资资本市场上才能解决知识产权的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市场评价、股权的可交易性、投资风险的分散等问题。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促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一系列重组、改制行为,使低效资产剥离,优良资产得以集中和壮大,实现不同的经济主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优势互补,实现了存量资产重新的有效配置,与此同时企业优化治理结构,突出核心业务,注入优质资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第15篇

2、CPU开焊引起的故障:此故障一般多发生在超薄机型和用台式机CPU的机型上偏多,这种故障现象一般是在搬动机器时会发生 蓝屏 ,重起,死机。

3、声卡维修:显卡开焊引起的故障:此故障一般是定版死机或花屏死机甚至是黑屏如IBM 的T40,T41,T42等机型

4、内存或内存槽引起的死机故障:此故障一般是开机蓝屏死机,运行时突然蓝屏重启,经常出现开机后丢失文件不能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