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范文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第1篇

关键词: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职业农民;农业发展方式;粮食主产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41-03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在不同时间、空间的表现,它是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的体现,是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综合反映。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闻学良、袁天佑等做了较多的阐述。对于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马永耀、刘瑜琛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和路径选择。还有学者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创建品牌农业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滕锡尧、徐国建、王朋等,探讨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方法。国内学者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情况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黄淮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粮食生产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对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开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正确看待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人口的流动、国家农业政策的变更等加快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善。但是,单纯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改进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应该看到,在较短的历史时期中,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并没有明显的跳跃、提升痕迹。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能简单地从今天跳跃到明天,历史的、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特点。新时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内粮食安全、国家储备的基本需要,但是国内农业需求向多样化、农村城镇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生产的长期课题。因此,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应该是现代农业的建立。

三、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为便于样本的收集与整理,本次调查以河南省、安徽省为主,以周口市、驻马店市、阜阳市、亳州市的农户为对象,根据样本选择的要求,确定了323户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下数据均来自这些农户。

农村土地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状况是农村市场经济活跃的重要标志,是非农行业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下页表1是黄淮地区2007―2012年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

1.农村土地流转比例低

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表现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少,真正被流转的土地少,这表明,土地作为农业市场经济资源的灵活性没有发挥出来。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让土地的经济特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作为国内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供给区,黄淮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悠久的农耕历史和适宜的气候资源,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粮食、油料、棉花产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农业本身延伸出了粮食安全、农业观赏等更多种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土地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不平衡,地区与特定用途的土地权属、地价、地租等矛盾越来越大。

2.企业机构参与土地流转比例低

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到非农企业的比例不到5%,流转对象以本自然村农民为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完备,现代科技充分应用到农业中去,农产品、农业服务规范是现代农业的表现。

单个家庭、农户是国内农业生产的单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户”等没有根本改变土地经营承包权,非农资金没有进入农业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行政干预经营权转让成分较多,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市场为主的产品供给体系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很难实现。

3.二次流转中纠纷较多

在农户农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首次因承包权流转而出现的纠纷并不多,不到9%,这主要是流转双方主要是本乡本土、亲戚、熟人,双方的矛盾、纠纷并不多。但是,连续二次以上的比例较高,一直维持在35%以上。在流转过程中,因承包费用问题、流转对象为单个农户、农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同一块土地,在本村(集体)多次流转,影响了部分土地的高效利用。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职业农民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它是农业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使用和生产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无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还是以农业企业经营为主,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参与。表2是黄淮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它反映出以下问题:

1.农业行业就业劳动力比例持续减少,非农行业就业比例逐步增加

2007年农业行业劳动力就业比例为32%,到2012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9.8%。而非农行业就业比例由2007年的40%,2012年增加到47.2%。这显示出农业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引力在加大,农业行业工资水平远远低于非农行业,农民或外出就业,或本地非农行业就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传统就业模式,到非农行业就业,农民就业的空间、时间变化越来越大,会导致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的格局发生较大改变,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人口流动加剧。

2.农民在农业行业内部就业比例变化不大

农业内部就业比例来看,家庭种植、养殖就业比例最高,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农业企业就业比例不高于15%,农业合作社就业比例保持在22%左右,这反映出,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环节,黄淮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劳动力在产前、产中、产后分布合理。

3.农业行业农民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从上页表2中可以看到,农业行业就业农民高中以上比例低于非农行业就业比例,2007―2012年,每年相差1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农民离开农村、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农业、农村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他们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技术农民”,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作用巨大。

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更多的职业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摆脱传统家庭经营模式,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由职业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农业员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黄淮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本文仅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及职业农民方面,对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环境不充分

改革开放后,黄淮地区农业经历了跨越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持续增加,农民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农民收入有了加大提升。

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处于较低阶段,作为农村、农业市场经济标志的土地资源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土地经济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没有出现,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的机制体制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市场经济调节功能,仅靠农业行业内部的资源调节、技术支撑还远远达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环节还处于萌芽阶段。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民的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使农业劳动力的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与质量的不断提高,才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了可能。因此,农村劳动力没有剩余,只不过是农业发展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农业产前、产后的功能没有产生,部分农民从农业、农村转移出去,促进了社会非农行业的发展,却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客观上妨碍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2.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黄淮地区为国内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还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粮食安全放到了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行业变得非常迫切,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农业本身没有更多资金、技术投入,非农行业向农业部门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3.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持,黄淮地区农村科技体系有待加强,通过壮大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培训更多的职业农民,让更多的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经营农业,使农业先进技术更多的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现代农业形成。

第2篇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基本情况;启示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21-01

一、当前国际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基本情况

(一)加大扶持力度,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当前,各国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非常重视并大力扶持,其表现为;一是直接或间接推动成立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二是制订符合国情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规。三是追加注册资本金。四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自身的所有经营活动、财产等都实行免税政策,免除对中央政府支付各种现金和红利。五是进行直接拨款,为农业政策性金融直接拨入资金。六是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上交的存款准备金比例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上交比例。七是采取保护手段。

(二)健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的支农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政策性信贷是当前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的主要构成体,其支农作用主要通过成立农业政策性银行来实现。第一,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二,是融资渠道多元化。第三,是业务范围广泛:(1)涉农领域贷款(2)对合作社贷款,主要通过对合作社贷款达到支持农民的目的。(3)市场操作业务,农业信贷公司从事债券、商业票据、股票、基金等投资业务。(4)担保业务。对其它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提供担保或全国农业合作社联盟发展针对农、林、渔的信贷担保基金。(5)保险业务,信贷公司提供贷款人寿和事故保险、关键人员保险等险种。第四,加强风险管理。做法有:(1)扩展抵押品范围,采用担保、抵押等贷款方式。(2)建立专门的保险公司或安全网络。(3)对不同客户实行风险“防火墙”隔离,降低银行的资产变成坏账的风险。(4)通过司法手段催收贷款,对贷款违约的处以罚金。

(三)探索多种模式,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目前农业保险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保险的风险防范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各国仍在大力发展以农业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第二,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第三,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的发展模式。第四,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经营的发展模式。第五,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的发展模式。第六,严格限定承保条件的商业性经营的发展模式。

二、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基本情况

由于农业的投入大、周期长、易受自然灾害等特点,以及农业保险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购买力较低的现实并存等原因,我国的农业保险体系一直不健全。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通过推进七种模式的试点来构建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即政策性公司经营、相互制公司经营、商业性公司代办、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外资公司经营、互助合作经营、再保险运作。近年,国内成立引进了多家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但仍还没有成立一家专门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

三、国际农业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要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

首先,要加快农业政策性金融立法。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规。建议制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法》,以进一步明确农发行的性质、定位和职能。其次,要加大资本支持。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最大支持就是资本支持。建议财政尽快补齐农发行注册资本缺口,并随着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而相应增加资本金;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加大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比重;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和农民共同基金,交由农发行专项管理和使用。最后,要明确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对政策性实行免税或减税,逐步免除营业税和所得税,实行利润返还;对商业性业务征收的税率同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样。

(二)要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运行机制

第一,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第二,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扩大金融债券的发行对;进一步扩大企事业存款范围,允许农发行吸取公众存款;放宽资金市场拆借限制和再贴现业务限制。第三,要扩大业务范围,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划归农发行;发展扶贫开发、农村城镇建设、林业治沙、退耕还林、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生态等贷款业务。第四,要强化风险管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设置“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推进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严格区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不同的风险管理;强化风险准备金管理制度,尽量采用抵押、担保等贷款方式,扩大信贷抵押物品来源,采用外包协议、参加保险等转移信贷风险。

(三)要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第一,要探求合适的农业政策性保险经营模式。设计由农发行主导农业政策性保险,实行银行保险联姻,使政策性资金风险分散,充分发挥政策性作用。第二,要提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国际经验表明: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进行保费补贴是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朱英刚.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与借鉴.中国农业发展与金融.2003(5)

[2]赵怡.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战略性重构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白钦先,徐爱田,王小兴.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农民;改进措施

设施农业即保护地栽培,是指具有相应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环境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进行高效生产的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绥中县基本情况

1.1全县种植业基本情况

全县的种植面积为15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91万亩,果园面积68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设施蔬菜产量为126万吨,产值16亿元,设施水果产量为0.1375万吨产值为1.315亿元,设施花卉为0.06万亩,产值为0.072亿元。

1.2农村劳动力情况

农村劳动力人数为28.6万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人数为20.2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为15.6万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人数为9.4万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为75392人,常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为51689人。

1.3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品种、产量及产值

绥中县生产经营的设施蔬菜主要有:黄瓜,种植面积约为10万亩,产量为55.7万吨,产值8.4亿元;茄子,种植面积约为5万亩,产量为28.5万吨,产值3.2亿元;辣椒,种植面积约为4.15万亩,产量为13.7万吨,产值1.8亿元;菜豆,种植面积约为1.8万亩,产量为4.5万吨,产值0.7亿元;番茄,种植面积约为0.9万亩,产量为3.6万吨,产值0.4亿元;其他种植面积7.5万亩,产量13.6万吨,产值1.36亿元。生产经营的设施水果主要有蓝莓、葡萄和桃,种植面积0.19万亩,产值1.315亿元;生产经营的设施花卉主要是百合花,种植面积约为0.06万亩,产量为360万支,产值为0.072亿元。

2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建设,把设施蔬菜生产作为优先发展项目,专门出台了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及相关文件。县政府“六项工程”、“四项工程”、“三项工程”都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主要内容,整合全县农业培训机构和支农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新建、扩建的设施农业基地作为重点支持项目;把用于设施农业的新型农机具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保证支农资金向设施农业倾斜,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县种植业设施农业已达到14.25万亩,而且近两年新增的主要是高效日光温室,涌现了一批工厂化育苗基地。2009年~2013年全县对设施小区办电支持资金就达到1800万元,新建高效日光温室2600个,新建育苗基地7个,占地1000亩。

3设施农业的培训情况

为了保证设施农业顺利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近年来,绥中县农发局针对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编写了全县设施农业技术培训计划,组织专、兼职教师,编写了培训教材;对基层技术员和农业大户进行了单独培训;对设施农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专项培训和技术指导。培训重点是加强田间技术指导,做好跟踪服务。根据农民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还专门聘请了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授课。同时收集和整理农产品市场信息及农资市场信息,对农民产品销售和对农资的购买提供帮助。

4设施农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4.1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任务重

2013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8.6万人,从事家庭经营的有20.2万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有9.4万人。绥中县现在有农业技术人员150人,农业技术人员与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626,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与设施农业发展相比明显偏低。

4.2农民基本素质低,参培积极性不高

全县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仍以家庭为主,绝大多数农户的经营理念、思维方式、种养习惯均停留在最初的传统模式上。大多以追求短期效益、眼前利益为目标,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想扩大规模,又受到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方面的制约。

4.3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

目前从事设施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老化,多以女性为主,文化程度偏低。全县农村现有从业劳动力以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员为主。占农业从业人员总量的80%以上。而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

5对设施农业科技培训的改进措施

第4篇

关键词农业;农民;技术需求;技术应用;苏北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83-03

农民是农业技术的应用主体,把握农民的技术需求和应用,了解农民受众的选择行为及制约因素,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提与依据。2008 年农业部统计表明,99.5%的农户希望得到新技术及技术指导。但从农村整体情况看,目前的农业技术信息传播还很难满足农民的需要。为了解把握当前农民的科技需求与应用,笔者以江苏省新沂市新安镇黄墩村为样本地区,于2012年7—8月、2013年3—4月分2次对该地区农民的科技需求与应用状况进行调查。

1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江苏省新沂市是苏北地区位于东陇海沿线的一个中心节点城市,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条件较好。近年来,省政府为提高苏北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鼓励苏北地区推动农业发展走向高效化、规模化、集约化。新沂市以设施农业为重点,探索“高效农业”之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两花(花生、花卉)、两产(水产、水稻)、一瓜菜(设施瓜菜)”为特色的农业格局,是江苏省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此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村——黄墩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共有居民1 740户,常住人口近8 000人,耕地面积逾533.33 hm2,是新沂市发展设施农业的示范村,以瓜果和有机蔬菜种植为主。村中生产的无公害大米、苹果和蔬菜在周边地区颇受欢迎,是新沂市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早的行政村,还是最早的小康示范村之一。2003年,黄墩村政府牵头成立黄墩村蔬菜营销协会,成立了第一个村中的农业合作组织。2006年,村委会又牵头成立了金黄禽业公司,形成年产800万只家禽的规模。自2004年黄墩村在市政府牵头、村委会带领下,引进山东寿光的温室大棚技术以来,目前已建成寿光五代日光能温室大棚750栋,竹架大棚2 500个,设施瓜菜面积超过333.33 hm2,2011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设施瓜菜的贡献份额达70%以上。目前,全村有300户村民通过种植蔬菜高效温室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成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

选择黄墩村作为样本村基于如下几个原因:一是黄墩村的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与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黄墩村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耕地集中程度不高,与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农村情况相似;三是是典型的依靠农业技术进步的村庄,1/3的村民是靠温室大棚种植瓜果蔬菜促进农业生产致富的。黄墩村的农业发展与积极采用农业技术分不开,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对农民科技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通过对黄墩村的考察,可以较好地把握在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下我国农民受众对农业技术的需求。

2调查内容与方法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黄墩村村民。一共发放问卷200份,排除受访者中无耕地的村民和错填、漏填的问卷,最终完成有效问卷182份。调研主要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在4个自然村中分别随机发放50份调研问卷,调研问卷共30道题,内容涉及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农业技术信息采用现状、农业技术信息需求、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信息来源和农业技术培训5个方面。为方便答题,问卷设计全部采用打勾方式。问卷结果按照一定规律输入电脑,形成数据库,并用Excel对结果进行分类、排序,将答卷按照百分率计算。

3调查样本的特征

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样本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女性略多,占57.7%;从年龄来看,黄墩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劳动力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为主,占75.8%;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占76.9%;这与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情况比较相符。从土地规模来看,94%的农户拥有土地在0.33 hm2以内,而且以0.13~0.20 hm2居多,0.67 hm2以上的基本没有。从外出务工人数来看,黄墩村多数村民是在当地发展的,占69.8%。这主要与黄墩村距离新沂市中心很近,在当地发展的机会很多有关。从家庭收入来看,黄墩村村民收入比较高,超过1/2的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占76.4%,收入来源以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从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来看,也集中在种植业,并且主要是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

4苏北农村的农业技术需求和应用特征

4.1农业技术需求强烈,但应用不足,供给错位

被调查的农民中,有84.6%的农民认为需要掌握一门农业新技术,显示出强烈的农业技术需求。但是只有62.7%的农民采用过新技术,而其中偶尔采用的为49.5%,经常采用的仅13.2%,显示出农业技术的实际采用并未与农民需求一致,略显不足。另外,在农业技术的供给类型和农民的需要也有一定错位,一些产后技术如农业加工技术没有得到满足。由表2可以看出,农民在种植栽培技术需求、农机具需求、农产品加工技术需求和其他技术需求等方面,均没有得到满足。

4.2采用农业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增产,偏重生产型技术,对资源开发型技术投入不足

由图1可以看出,黄墩村农民采用新技术,主要是为了增加产量,其次是提高产品品质。由此表明,黄墩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仍然以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属于粗放型农业,黄墩村农民的这一应用特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基于增产这一技术应用目的,黄墩村农民采用过最多的前三类技术多为生产型技术:病虫害防治、种植栽培和化肥农药,对于最大限度挖掘土地劳动力的农机具投入不足,对于最大限度开发农产品资源的加工技术投入为零,对如何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进行立体种植开发基本没有概念。这与黄墩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有密切关系,小块土地的零散经营使得新技术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农户难以按经济合理性原则采用新技术,甚至无法单独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等规模性技术[1]。

4.3风险和技术信息的真假是阻碍农民应用新技术的两大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农村无论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保险机制都不完善。而且农业生产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因而在农民的理中,规避风险即成为重要原则。农村市场环境的不完全决定了农民的行为是一种“理性人”的“条件最大化行为”,风险规避是其最大特点[2]。由图2可以看出,在制约和影响黄墩村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因素中,市场风险是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技术和信息的真伪。当前,假冒伪劣农用生产资料充斥市场,“坑农”现象时有发生,弱化了农民对农业技术尤其是物化技术要素的需求。在调研中发现,83%的受访者有过购买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假饲料和劣质农机具的遭遇。

第5篇

CC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9年10月,是我县从事专业化、规范化养殖种植的龙头企业。公司总投资560万元,一期建设投入农业养殖种植的资金达 240万元,建立起了具有现代农业养殖种植的基本设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包括建有驴、羊、鸡等多种优良品种的饲养基地,有规范化的可喷灌农田达 2300余亩,而且计划投资再建造30个塑料大棚,同时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开隆公司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不仅把现代化的农业引进了保德,而且引进了先进的技术、采用了科学的管理,让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在保德落了户、生了根。

二、农业灌溉用电项目背景

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保德县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工业的带动下老区、边区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但我县农业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发展水平还相当低,农业基础还相当薄弱。在党的富农政策指导下,开隆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60万元,用于我县养殖种植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绿色食品和乳肉奶蛋等食品需求的同时,带动我县农业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

开隆公司的养殖种植基地建在保德县黄咀湾,这里属于偏远的山区,常年干旱少雨,人民生活向来十分贫困。开隆公司就是要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大力投资贫困地区,扶助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帮助农民致富,打550米的深井一眼,建1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两个,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水利灌溉设施以及相关的电力输送设备。

本着农业产业围绕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从而带动本地区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的原则。开隆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灌溉体系,和用电配套设施,建立现代新型发展农业,同时大力扶助当地农业发展,带动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农业灌溉用电项目内容

(一)开隆公司自己农业灌溉用电

本着依靠农业,发展农业的原则,开隆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精心规划了30余亩可喷灌农田,通过引进新型农业技术,采用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现代新型示范农业;下一步本公司计划再建造30个塑料大棚,发展棚栽农业,丰富本地区生产的蔬菜品种,满足当地冬季的新鲜蔬菜需求;

(二)周边5村的农业灌溉用电

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第6篇

我们首先应该对现代农业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一、继续解放思想,加快科学理论知识的更新。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理论知识更新周期缩短,靠着我们本身固有的知识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更不要说带领群众致富。农业科技知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保障,基层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及当前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政策。了解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解决突出问题。一是强化学习意识。解放思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要有紧迫意识,时不我待,应该紧跟市场脚步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农业生产知识。我镇定期组织学习班,邀请上级专家来授课,要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必须参加。为增加学员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实效性,把授课地点放在农业生产的一线,同时加强中央对农村工作政策的宣讲力度,确保精神深入人心。二是强化战略意识。加强学习,认识问题,紧抓粮食生产。我镇作为我县重要粮仓,粮食生产一直是我镇长抓不懈的工作重点。在保障基本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加强监管防止荒地占地现象,鼓励农民“单改双”增加种粮面积;鼓励农民在保证粮食产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扩大“绿色”水稻的种植面积,今年“绿色”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在不影响农业生产期的前提下,我镇积极组织种粮大户学习保产增收的农业生产知识。出台鼓励政策对出售商品粮5万斤的奖励1000元,10万斤的奖励的2000元。三是强化市场意识。加强学习,学习符合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理论。去年年底至今年初的食用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了解到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不到六成,加上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各省农民油菜种植积极性不高和种植品种不优产量不高。我镇素来就有冬季种植油菜的历史,但近年来也出现了种植积极性不高,产量低,没有经济效益以致大量农民放弃种植油菜的打算。市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需求,针对这些情况,我镇计划于年底搞一个油菜高产试验田项目,邀请专家组织授课,选用优质品种,科学种植,确保高产丰收。要求通过这个项目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要求一改过去农民自家种的油菜仅够自家的低产状况,要求达到商品化种植效益。

二、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的市场服务体系。

乡镇发展现代农业,会碰到三个棘手的问题:资金、技术、信息。我镇将从以下三点来力求解决这一难题。一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我镇是一个外出务工人口大镇,约有8000多人外出务工。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工务工总收入近两亿元,这就是我们所要争取资金来源之一,我镇积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创什么业,现代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回乡单个体创业将会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这样就会出现有好的项目,有好的想法,但苦无足额资金而无法进行。我镇考虑到这一问题,上争取省市县鼓励农业发展的资金与政策,自己千方百计节省开支筹集资金建立农民文明创业信用基金,下要求农民若有好的可行的创业计划积极申请文明创业信用基金支持。我镇今年确保自主筹集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创业不少于30万,支持不少于10户的大型种植养殖户,帮助他们提升技术含量和商品品牌化。二是千方百计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弥补农民知识缺陷。技术支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保障,为保证农民农业生产的顺利高效进行,我镇领导干部积极寻求广泛的农业技术合作。我镇多名领导干部利用自己与江西农大多位农技学专家教授的师生情谊建立起农业技术咨询网络,通过现代网络的高速便利的途径来解决我镇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问题,这为我镇现代农业发展又增加了新的途径,这样既省资金又方便高效。三是千方百计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农业生产基本情况。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谁掌握信息,谁就将掌握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不能盲目进行要紧跟市场需要,我镇就这一块采取网络信息化办公,主管领导及时掌握我镇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办公室人员统计我镇农业生产品种种类,编排我镇种植养殖大户的通讯录,根据农业权威网站的市场分析及时通过短信等形式通知各农户。确保个种植养殖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

第7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一、辽南某县级市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1.辽南某县级市农业发展情况及生产特点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亿元,同比增长6%;地方财政收入(含基金)53.9亿元,同比增长41.1%。201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3.7亿元,同比增长16.4%。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50万亩左右,畜牧业产值稳定在46.8亿元左右。果树面积26.03万亩,各种果树1200万株,水果年产量38.5万吨左右;林地面积255万亩,总产苗量6000万株;海洋渔业主要是海水捕捞养殖业,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93.1亿元,从业人员5万人,海域面积29.3万亩。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辽南某县级市工业的重要部分,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87个,其中出口企业67个,2012年出口额3.5亿美元,占辽宁省的30%,占该市所在地级市的70%。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5个,该市所在地级市级45个,带动农户18万户,户均增收2800元;养殖小区499个;“一村一品”专业村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70个,占该市所在地级市的25%。

2.辽南某县级市小微企业发展情况

到2012年末,辽南某县级市共有小微企业38,45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39个。按所有制性质分为集体企业6个,私营企业4,056个,个体企业34,365个;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农业企业586个,工业企业13,041个,建筑企业845个,交通运输企业7,181个,商业企业12,605个,住宿餐饮企业2,232个,社会服务企业1,966个。2012年这些企业合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4.8%;实缴税金19.6亿元,占财政收入的76.9%;企业从业人数280,469人,占就业人数89.8%。可以说,辽南某县级市的小微企业构成了该市实体经济的主体。

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资料,2014年,辽南某县级市共有现代农业企业11486户,发放贷款156.55亿元。其中,家庭农场10692户、专业大户691户、农民合作社8户、产业化龙头企业53户、其他新兴经营主体42户。贷款最高额5000万元,最长期限3年,最高利率11.25%,最低利率5.6%。

1.银行多举措支持现代农业结构优化

据调查,银行采取多项信贷措施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有效促进粮食种植、大棚栽培、水貂养殖、海参养殖与育苗等家庭农场经营结构调整。由此带动专业大户中的粮食种植、海水养殖企业实现规模发展。例如,村镇银行累计发放专业大户贷款金额35260万元,支持海水养殖大户XXXX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养殖海参、夏夷贝等,养殖海域5000余亩。农商银行支持的设施现代农业龙头企业9108户,贷款148460万元,实行最低贷款利率为7.7575%。

2.特定金融产品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坚持进村入社区的特色化发展的经营目标,本着小企业有大市场,小贷款有大作用,小银行有大作为,立足县域、深入乡镇、扎根村屯的经营方向,增强金融产品服务功能。资金投向坚持“快捷、多元、阳光、精细”,为了不耽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最大限度地优化信贷流程。凡涉农房屋、土地抵押贷款,手续完备,当天申请,三天内必须放款。率先在实行矿权、林权、山权、经营权抵押以及可循环使用贷款等信贷产品。如2015年1月份,一次性向XXXX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贷款5000万元。

3.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融资成本

调查表明,村镇银行发放的XXXX红松基地有限公司贷款月利率9.3‰,低于银行挂牌利率9.6‰。仅此一项可减少融资成本63000元。搭售理财产品或附加其他融资成本的条件,切实降低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4.延长贷款期限,满足生产周期资金需求

按照农作物的生产周期及经营周期,既发放期限在1年以下的流动资金短期贷款,又发放期限在1年~3年之间的流动资金中长期贷款,满足贷款户的需求。例如,村镇银行根据红松生长周期较长的特点,为XXXX红松基地有限公司发放1年期和3年期两种较长期限的贷款。

5.贷款方式灵活多样

采取灵活多样的贷款方式,在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保证担保贷款、抵(质)押贷款的基础上,开办了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推出了党员贴息贷款、道德信贷、青年创业贷款、巾帼创业贷款、开立出口信用证业务等“量身定制”的特色信贷产品。例如中国银行开展“益农贷”、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发放贷款500万元用于XXXX食品有限公司用于水产养殖村。村镇银行支持的龙头企业达到17户,涉及水产加工、食用菌种植、肉鸡养殖等多个领域,5年来累计发放贷款30亿元。向专业合作社累计发放企业贷款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向农民发放了310多万元的贷款,用于支持农民71个高标准蔬菜大棚的建设,实现了每户平均拥有一个蔬菜大棚的目标,并且每个蔬菜大棚都有超过4万元的年收入。

6.与保险合作降低信贷风险

村镇银行与平安财险、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及寿险4家保险公司开展了业务合作方式,开办人身意外伤害险和抵押物财产保险业务。为降低现代农业信贷风险,采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借款人,必须参加人身保险举措。

三、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银行贷款缺乏风险补偿机制,贷款无保障

一是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难以偿还贷款。如水产养殖业受自然风暴潮影响,沿海地区海上养殖、加工连续欠收,以及近年来的养殖疫情等,使很多农民遭受较大的损失,无力偿还贷款,对银行信贷资金产生风险和损失。银行对此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二是现代农业抗风险能力差,贷款偿还难度增加。如农村地区简单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产业化程度极低的小农生产,就很难应对现代农业给其带来的巨大挑战,同时也给银行信贷和其他金融活动增加了风险。日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产业化组织如龙头企业等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经营规模过小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相对较弱的辐射能力,较差的抗击风险的能力,不是很顺畅的信息传播渠道,较差的市场竞争力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加大了信贷的偿还难度。

2.小额信用贷款无法满足需求

(1)小额信用贷款的规模难以满足需求

截至目前,比较重要的农村信贷形式有三种,即小额信用贷款、质押贷款以及联保贷款,在这三种形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小额信用贷款。因为小额信用贷款具有灵活方便、期限短以及金额小等许多适合实际需要的优点,能确确实实使农民从中得到很大的实惠,因此受到了农民热情的欢迎,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农业及农民这“三农”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其非常积极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尚存的不足。对辽南某县级市的调查显示,在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之前,绝大多数的贷款行都要求借款人提供百分之百的担保,从而导致高达83%的借款人因为无法满足银行的抵押担保要求而被银行拒绝贷款,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没有抵押担保”。固而在实践中,小额信用贷款所能满足的仅仅是农民购买种籽、农药和化肥等这些维持其简单再生产所产生的小额资金需求。

(2)小额信用贷款期限的短期性特点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求

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如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上集约化、规模化、多样化,对贷款的抵押方式、贷款额度需求也不断提高,而且贷款的周期要求也越来越长,小额短期贷款方式不适应企业发展。

(3)可用抵押的资产有限

体现在抵押物成本高、变现价值较低、抵押品种少,解决不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银行难以了解现代农业的经营实状,影响信贷投放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先天不足,大多数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的财务状况较混乱,造成信用环境差,使得银行难以了解现代农业经营的实状。尤其是还存在着盲目上项目、产品无市场的现代农业企业,造成贷款利息及本金无法清收处置,影响现代农业的生存与发展。工商银行扶持的XXXX海珍品有限公司400万元的贷款,由于海参价格下降,挤占资金成本,好在企业提供了抵押率在50%以内的房产抵押,贷款风险才得以控制。

4.现代农业粗放经营,难以吸引金融支持

从目前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建设没有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水平,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区域种养规模效益不明显,家庭设施现代农业发展缺乏后劲。粗放经营突出,规划引领和保障措施不到位,棚室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放大,影响了农民增收。而商业银行受金融业存贷差减少、银行成本增加的影响,更倾向于将资金投放到房地产、服务业中去,而非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尤其是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市场前景不明朗,很难形成规模效应的现代农业,更难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

四、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采取银、企对接,实现双方共赢

提升服务理念,自觉地克服和纠正怕麻烦、图省事,“恐贷、惜贷”心理和单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行为。发扬“背包银行”的精神,深入到现代农业了解和掌握农民对生产和生活基本资金的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把县域银行资金投放到现代农业,促进银行与县域农业优势产业、农业特色示范园区、重点农业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对接。

2.改进涉农金融服务理念

品种素起企业制图,金农业分类发展目录,提升涉农金融服务层次贷款额度需求也不断增加建立现代农业目录,持续跟踪监测、重点推进,助推储备客户实现新增融资。重点关注企业产品结构的变动趋向和发展前景,监测贷款的发放和使用效果,一旦发现违规,要及时收回。改进涉农金融服务方式,好的支持,不好的预警,充分发挥对现代农业的金融服务作用。

3.丰富涉农抵押担保品种

依托农民所承包的土地,探索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对种养殖大户,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方式和经营周期,在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房产、土地、机器设备、海域使用权等财产抵押贷款,尝试开办船只、应收账款抵押贷款品种。丰富涉农抵押担保方式,切实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4.赋予良好的优惠政策

金融机构要协助农业有关职能部门在土地、税收、贴息、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现代农业企业政策优惠和扶持。为现代农业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减少贷款的审批环节和各种费用支出,切实提高金融支农服务的便利度。

5.创建金融诚信环境

对逃废金融债务的个人或者企业,要采取必要的法律、经济与行政措施。如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偿还、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的偿还等,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对产生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拒绝发放贷款,创建安全的融资环境,确保金融支农的重点和预期效果的实现。

第8篇

论文摘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对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民收益,都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农业发展银行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借鉴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比得出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相关启示。

一、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基本情况

日本国土面积十分狭小,仅仅相当于我国的1/25,并且日本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土壤贫瘠,资源比较匮乏。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雪上加霜,国内粮食严重不足,因此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内基本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4月1日,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设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经营目标是依据国家政策向经营农林渔业的个人和法人贷放期限长、利率低的资金,以促进日本农林渔业的发展。日本农林渔业公库设总店1个,支店22个,员工924人,资本金3116亿日元。2004年3月末(财政年度)贷款余额32669亿日元,贷款构成主要是农业贷款、林业贷款,其中农业贷款16869亿日元,占比51.6%。

(一)纵观日本农林渔业公库的发展史,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年到1960年的战后恢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粮食极度短缺,日本陷入了极端的混乱中,国民处于饥饿的边缘。公库的政策目标是支持粮食增产,信贷基金主要投向农地改造、开拓耕地、改进灌溉设施,用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二阶段为1960年到1975年的支援改善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收入增长很快,农业与工商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缩小工农业收入差距和适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畜牧业和果业比重的需要,日本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并且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政策目标是要满足不断增加的果树、畜产、蔬菜等经营实施建设的需要。

第三阶段为1975年到1990年的生产过剩期。由于农业基本法的切实落实,大大促进了大米、畜产品和水果的生产,大米的产量开始出现过剩的倾向。因此,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了加工、流通领域。在水产业方面,农林公库又创设了支援水产品加工业的贷款资金项目。

第四阶段为199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本国农产品直接与海外竞争的情形。因此,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能与海外农产品进行竞争的农业,成为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周末农业”、“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成为阻碍日本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此,1994年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创设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用于支持核心农户的发展。这种资金制度规定,只要经市、町、村认定是新一代的农业生产者,公库除提供设施资金贷款外,还可以同时向其贷放当地低利息的长期流动资金。

(二)公库资金的筹集与应用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邮政储蓄和邮政简易保险。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主管部门——大藏省专门设立一个融资管理机构“邮政投资特别会计窗口”,把筹措的资金集中起来,再贷放到每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公库的贷款范围包括四个方面:农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60.3%;林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24.7%;渔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4.9%;加工和流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10.1%。贷款资金的特征是长期、低息,平均贷款年限为20年,最长可达55年,平均贷款利率为3.89%,其中1998年度为1.77%。在贷款期限内,贷款利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贷款户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申请减息,由此造成的利息损失,公库可获得“农林渔业振兴基金会”的补偿。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18日,总行设在北京。其分支机构按照开展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需要,并经银监会批准设置。截至2006年底,除总行及总行营业部外,设立省级分行30个;地(市)分行(含省级分行营业部)330个,地(市)分行营业部210个,县(市)支行1600个,县级办事处3个。目前暂未在西藏自治区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系统现有员工约5.9万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多种的政策性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若干农业比重大的省、自治区设摆出机构(分行和办事处)和县级营业机构,资金来源除财政核拨资金外,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并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企业的存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市场化筹资的力度,目前暂未开展境外筹资业务。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余额387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3131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其中粮油贷款7454亿元,棉花贷款117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仅为lo亿元,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2、从1998年开始,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粮棉市场全面开放,农业发展银行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单一导致其难以扩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对其他涉农产业如农产品科技研发、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政策性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3、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启示

对比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业务及其演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一)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特殊功能。日本这种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加入wto后,中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国际竞争,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挥和完善农发的政策性银行功能,进一步加大农发行支农力度。

第9篇

[关键词] 粤北 三农 气象服务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0-0293-01

前言

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是研究“三农”问题的目的,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总体稳定大局,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快速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党和政府始终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始终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气象和三农是紧密相连的,粤北地区即广东省北部,地理位置是指:韶关、清远两个地级市所管辖的范围。粤北地区北与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这种地形导致粤北地区气候十分复杂多变,经常会受到干旱、低温、暴雨和台风的影响,在我国属于农业灾害多、高危险的重点地区。本文针对粤北“三农”气象服务的基本情况进行论述,提出了当前对粤北地区提供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有效措施。

1 粤北“三农”气象服务基本情况

广东地区的气象服务部门在工作中始终围绕掌握“三农”服务为核心,在当地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实施省人大议案,加强“三农”气象服务

为了提升气象为“三农”服务的水平,早在2000年广东省人大就批准实施了《关于加强广东省气象事业建设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议案。这项议案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粤北气象部门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尤其是在服务“三农”问题上,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服务能力。

1.2 开发农业气候资源,服务农业结构调整

在广东省地理布局上,粤北地区主要以山地及丘陵地形为主,当地传统的农业水平十分低下,农产品产量较低,农民收入并不高。气象部门对该地区的气候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显示该地区夏凉气候资源十分丰富,非常有利于开发高山花卉事业和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并将此次调查结果迅速呈报相关部门,建议快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

1.3 针对农业生产需求开展农用天气预报

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水体、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的很大,农业生产需要更加全面的天气预报。粤北地区气象部门充分利用省重点项目“广东省农用天气预报关键技术及防寒减灾对策”,积极利用天气预报系统,对当地的农田小气候进行准确预报。能够满足当地不同农业发展的气象需求。

1.4 强化灾害预警评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为了能够减少各种气象灾害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损失,粤北地区气象部门加强了对灾害预警评估能力,尤其是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灾害,对灾害进行等级划分,并且对灾害的详细情况进行提前预报,为各部门在防灾抗灾方面提供第一手资料。

1.5 增加气象信息在农村的渠道

根据广东省《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要求,粤北地区已经建立了应对各种气候灾害的应急管理机制,确保一旦发现各种灾害情况都能够快速、准确的向有关部门提前预警。并且扩展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各种气象信息,最大限度的使农民能够第一时间收到气象信息。

2 气象在服务“三农”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事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种植水平也在逐年提高,粤北地区近年来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引进了很多新品种,农业布局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服务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紧跟农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 缺乏针对性

在气象信息过程中基本只能够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气象信息,且气象信息比较单一,对该地区种植和养殖产业的针对性不够,没有进行分门别类的预警,这种服务只能够为当地农业提供笼统的气象信息,针对性不高。

2.2 缺乏多样性

完整的气象信息应当包括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光照、风力、蒸发量等等相当繁杂的信息,因为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植物的生长,虽然一些信息看似对一般植物生长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一些花卉等品种的影响十分巨大。一般气象信息是,只是对气温、是否降雨和风力等基本情况进行预报,很难精细到各种不同的因素。

2.3 缺乏准确性

虽然我国气象部门预警信息已经能够将气象预测提高到十天以内,并且准确率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是在预报中对年份、季度和月的预报水平仍然很低,这对安排种植农作物、制定全年种植计划帮助很小。

2.4 缺乏及时性

当前粤北地区的气象部门每天定时向外各种气象信息,主要通过的传播渠道有电视和电台,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常规的播报只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很多农村不能够准时收到每天的气象预报。并且很多农民没有养成拨打12121查询天气的习惯,经常会错过天气预报,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天气的变化。

3 加强“三农”气象服务的有效措施

3.1 转变“三农”气象服务观念

在气象服务“三农”方面,不要仅仅重视气象服务,忽视农村生存、生活环境建设气象服务的状况。逐步加强农村镇集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农村公共卫生等工程建设的气候论证和气象系列化服务,在农村要建立风能开发利用、太阳能发电等全方位的气象服务,帮助农民利用周边的气候资源提高生活质量,转变工作观念,促进农村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

3.2 丰富“三农”气象服务产品

要真正了解农村对气象工作的需求,不断推出符合农民需求的气象产品。可以从开发专业服务和加强重要天气两个方面入手:专业服务方面,可以建立粤北地区夏凉气候资源利用示范区,将粤北地区气候特点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全天候监测,准确找到适合当地气候的生长作物品种,真正将气候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重要天气方面,对于一些对农业可能造成灾害的天气要及时、准确进行预报,加大播报频率、对气候变化进行详细描述,为农民判断提供可靠材料。要及时了解农业方面新引进的品种,针对品种生长特点,提供相应的气象服务。

3.3 气象服务信息进村入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加之微信、微博的大量应用,农民获得消息的渠道逐渐增多,渠道虽然增多,但是信息的准确性却很难保证。作为气象部门,可以开发自己的通讯软件,让农村可以通过使用软件第一时间了解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与各级政府合作,利用农村大喇叭、微信群等渠道,第一时间在农村大范围传播信息,当地政府也可以根据气象信息,迅速安排部署抗灾减灾工作。

3.4 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气象部门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当前各种高新科技,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长效性,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相比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吸取经验,提高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4 总结

“三农”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我国当前还属于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很大,粤北地区地形复杂,适合生长的作物品种众多,如果发展良好,对当地的经济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当地气候灾害繁多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当地气象部门必须全面履行自己职责,加强气象服务,在做到及时通报各种气象信息的同时,还要帮助当地农村将气候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

参考文献

[1]潘嘉念,崔健,涂悦贤等.广东气候与农业[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10

[2]潘嘉念,涂悦贤,李载忠.广东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81-192

[3]黄增明,周世怀.广东省山区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适用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第10篇

关键词 农民;增收;问题;措施;河南宝丰

中图分类号 F127.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91-01

近年来,宝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但由于受生产方式、思想观念、技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城乡共同繁荣的协调发展。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全县“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

1 宝丰县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属平顶山市辖县,总面积722 km2,下设12个乡镇31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8万人。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2 336 707万元,比2012年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5 950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 552 260万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598 497万元,增长6.7%。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 260元,增速13.7%。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增速连续3年居全市第一。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乡发展不平衡

宝丰县城镇化推进较快,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多,可支配收入较高;农村发展相对较慢,农村人口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农村人均纯收入约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拉大趋势。

2.2 农民收入差距大

收入高低与技能水平成正比,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收入较高,但总体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对新事物、新技术的认识和学习能力,在家种地只能粗放经营,外出务工只能卖苦力。

2.3 产销衔接不顺畅

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不对称,产供销链条脱节,农产品销售难现象十分突出[1]。

3 对策

3.1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和雨露计划,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结合起来,依托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民外出务工有技术。二是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现代畜牧及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等产业,使农民从产业经营发展中受益。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稳妥推进农民的资源换资本、资产变资金,使农村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真正成为资本的载体。四是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加各级财政转移支付,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尽快使农民致富。

3.2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指导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以肉品、面品、乳品、蔬菜、中药材和调味品六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为载体,鼓励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合格市场主体[2]。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一些生产服务环节从农业生产中尽快分离出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合作化、专业化,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进步。三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止过度开发农业资源,杜绝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严禁滥用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大力发展循环畜牧业、都市生态农业,提高资源永续利用能力。

3.3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一是完善保障措施。完善农村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措施,逐步提高各类保障标准,加快与城镇的保障制度并轨,尽早做到各种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城乡全覆盖。全力扶持帮助低收入户增收,不断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实现农民共同增收。二是加大支农投入。增加各级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增加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中小型设施建设和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的投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减轻农民负担。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精神,确保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全面梳理涉及农民利益规章的依据、标准和程序,应该给农民的及时给到位,不该拿农民的坚决不能拿[3]。

4 参考文献

[1] 邓蓉,曹,李佳.现代农业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第11篇

1.目标任务进展顺利。2012年,各县(区)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精心算好时间账和任务账,进一步创新举措,强化责任,加大力度,促进项目建设和主要经济任务加快推进。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全市县(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县(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2.1亿元,增长33.4%,完成任务的109.3%。

2.工业发展趋势良好。各县(区)在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中坚持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加快园区建设,强力开展招商引资,奋力推进项目实施,工业基础得到明显提升。一是园区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各地紧紧抓住全省园区调规扩区机遇,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大投入,提高园区综合承载力。二是工业项目进一步增量提质。2012年,全市新引进并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516个,增长29.4%,完成任务的142%(增幅前3位的分别是东乡、南城、临川),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9个,增长35.4%。三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各县(区)立足产业基础,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加强上下游产业配套,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3.服务产业不断扩大。2012年5月,省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同时,市政府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成立了抚州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草拟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实施意见》(抚府办发〔2012〕39号),并首次把服务业发展纳入对县域经济的考核,为促进加快抚州服务业发展增添了动力。2012年全市经济发展中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对抚州而言,既要面对国际经济下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影响,又要面临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层次不高的压力。因此,成绩来之不易,更要倍加珍惜。全市上下应坚定信心,切实以“三大战役”突破年活动为契机,真抓实干,确保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增长,为建设幸福抚州打下坚实基础。

二、当前抚州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情况

1.农村金融体系情况。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现辖十县一区,总人口近400万,其中中心城区人口120万。全市共有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10家金融机构,主要涉农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农村信用社目前仍是金融支农的“主力军”。

2.农村信用社基本情况。抚州农村信用社目前下辖11家具有法人资格的县级联社及1家农村合作银行,共有网点288个,从业人员2662名,网点覆盖全市所有城区及乡镇。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达267.40亿元,占全市各金融机构的27.54%;各项贷款余额达142.84亿元,占全市各金融机构的37.59%,其中涉农贷款127.4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0.71%。

三、农村金融配置中存在的矛盾

作为落实国家支农政策和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最重要的金融手段,近年来,农信社在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主动紧跟服务实体经济的部署要求,倾力支持“三农”领域、中小微企业及经济薄弱环节“,金融生力军”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受机制、体制、环境障碍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主力军所发挥的作用还是相对有限。

1.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不对等。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抓大放小”的信贷政策,信贷审批权逐步上收,集中在省、市分行,县及县级以下基层机构基本成为了上级行的储蓄所。以支农为主的农业银行,其贷款发放只限于支持城镇个体工商户和企事业单位,发放的基本是大额抵押担保贷款,发放支农贷款额度有限;农业发展银行受政策影响,只发放粮食等收购贷款;邮储银行只发放一些小额的农村和城镇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而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受自身体制、机制及资金规模限制等原因,信贷投放能力有限,“一农支三农”很难满足农村发展需求。

2.支农义务与政策扶持不对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范围主要是广大农村,发放对象大部分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贷款风险难以控制。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着涉农资金政策性投入任务,但没有相应的弥补途径。如小额农贷在发放过程中,执行利率较低,但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经营成本高,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出现“惜贷、惧贷”现象。

3.金融资源配置环境与规避信贷风险不对等。城市的征信体系已开始建立,理性消费群体初步形成,信用环境相对较好。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征信体系,逃废债现象严重,执法环境较差,信用环境建设落后。此外,担保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起与企业融资、消费信贷相适应的贷款担保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

4.农村金融产品与金融需求不对等。随着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就农村金融而言,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的业务品种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汇“老三样”服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功能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对策及建议

1.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拓展农贷资金来源。针对当前涉农金融机构逐渐减少,且一些机构在支农上不作为,农贷资金来源单一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规范涉农金融行为,构建一个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为辅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根据各自的行业特性,按照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资金性质,自觉承担起农贷投放责任,切实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2.加强诚信建设,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打造地方信用品牌,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地方政府要带头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将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社会信用,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应继续健全内控制度与程序,完善防范风险机制。

3.创新多样化的金融方式和手段,探索金融支持有效途径。一是要提高农村金融的科技化、电子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金融的硬件配置;二是增加业务品种,大力发展农户、企业联保以及企业、合作社、农户间多种组合形式的多元联保贷款以及订单、股权、仓单、提单、收费权或收益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拓展代收水电费、电话费、保险费等中间业务,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努力创新金融支农衍生产品。推出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保险、农产品期货、期权等金融支农衍生产品,有效分散规避各类农业生产风险和农业信贷风险。

第12篇

一、农业基本情况

泌阳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万人,总耕地面积8.91万hm2,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12hm2。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7万hm2,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7万hm2,粮食总产量60万t。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

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需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有利于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业基础;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通过推广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

增收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四)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包括价格、质量、品牌和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

三、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机遇

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渗透和扩散,带动了高新品种、生物农药、节水工程、农业信息等新型产业的兴起。随着人们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绿色食品、方便食品需求日益扩大,将极大地拉动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措施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加强实践探索,采取多措并举的办法,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结合泌阳县实际情况,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农业区域化,从一定意义上就是“特色+专业+规模”,说到底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应通过农业项目、资金的整合,集中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和产业竞争能力。

(二)强化科技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是发展高新技术。重点发展新品种及种子处理技术、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节水技术、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精深加工技术、信息技术等。二是搞好示范应用工作。按照“一乡一主业,一村一主品”的建设原则,大力发展和逐步开发各具特色的主导农产品。三是完善推广体系。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同时,放活经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生产,就是通过运用工业生产模式经营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推进标准化生产,需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加强质量安全监测。

(四)搞好农业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1.通过推广土地流转政策,培育一批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种植效益和劳动生产率。2.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一批辐射面广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群体。3.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以乡镇为主体,整建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挥集聚效应,实现规模效益。

(五)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一方面,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推广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通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另一方面,构建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产品和中间产品及废弃物交换利用的产业循环体系,并积极引导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以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

(六)加强农业保障能力建设

第13篇

2016年10月底我来xx乡任职副乡长,分管农林水牧,近三年,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xx乡的农业总体发展情况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xx乡的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xx乡基本概况:

xx乡位于湖南芷江县东南部,乡政府距县城24公里,东南接怀化,西毗罗旧、岩桥乡,北邻罗旧镇。全乡行政区域面积74.01平方公里,下辖阳和田、庆湾、拾担、xx、干塘坪、柘莲、电冲7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2017年底全乡有3872户,总人口10739人。全乡多为丘陵地,地势比较平坦,有丰富的煤炭,紫色沙质岩、石灰岩等矿产资源,有xx、拾担、庆湾三个农贸市场,优质稻生产、两系杂交稻制种、柑桔、水蜜桃、蔬菜、三元杂交瘦肉型生猪养殖、黑木耳种植、稻田养虾等基地。境内有清水冲小一型水库一座,库容1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0亩,有金鸡冲、清叶、邓家界、洞山、双岔溪、葫芦冲、小路冲小二型水库七座,库容58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00亩。全乡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大部分靠外出打工为主。其中全乡水蜜桃1350亩,优质稻近1万亩,柑橘4000亩,香甜瓜340亩,金秋梨240亩,稻田养虾148亩,黑木耳40亩,生猪存栏3800头,香猪230头,肉牛110头、葡萄200亩、香葱80亩、猕猴桃50亩,并且每个山塘水库都有人承包养鱼。近年来,xx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深入发动集体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xx乡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农村农业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xx乡的农业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二、产业发展现状

xx乡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的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水蜜桃、黑木耳、香甜瓜、柑橘、梨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1年到2017年,柑橘、金秋梨产业出现老品种逐渐被淘汰,收购价低,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果园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柑橘、金秋梨果园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被淘汰了的品种,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柑橘、梨树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甚至近两年果农因为收购价低,而人工费较高,出现不愿意采摘等现象。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近几年水稻销售价格低,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全乡有近百分之三十的农田处于荒废的状态。

(三)、水蜜桃、龙虾、黑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农村农业发展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农村农业发展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农村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此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xx乡的养猪产业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全乡较有规模的养猪场只有6个,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以及今年的非洲猪瘟的狂袭,严重挫伤了群众养猪的热情。水产养殖品种常态化,在市场上也未能占优势。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柑橘、金秋梨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群众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群众获取销售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有限。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提升本乡的综合实力,改变本乡的贫穷面貌。具体发展思路如下:

(一)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基地,力争每一个种植品种都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推进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针对不占市场价格优势的老旧品种进行换代,不断提升新品种的质量。

(二)加强农业产业合作社的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整合农业投入资源;二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合作社的监测、管理和指导。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带头人的建设和培养。采取培训考察、专题讲座等有效形式,提高农业产业带头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档次水平。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针对本乡的产业特点,着重发展水蜜桃、黑木耳、香甜瓜、优质稻的种植,科学管理,提升品质。

第14篇

[关键词] 特色 山地 农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28-01

平利县地处秦岭以南,巴山以北,是全国气候与生物分布过渡衔接带,地理位置独特,生物多样性富集,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是典型的山地特色农业县。近年来,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发展山地农业、做强特色产业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索。

一、 特色突出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和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点就在于“特”。平利县地处全国自然分布分化中心,又被秦岭、巴山环抱,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名优特产众多,有“秦巴药乡”和“西北生物基因库”之称。初步查明,全县拥有珍稀植物2157种,“平利绞股蓝”、“女娲绿茶”、“八仙党参”、“牛王国漆”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驰名海外。而在生产实际中,并非特色资源多多益善,不能“一把抓”,必须优中选优,强中做强。该县本着这一原则,确立了“一业三品”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思路。“一业”即茶饮产业,突出平利“贡茶”基地和绞股蓝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特色优势,着力建设“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实现茶饮产业率先突破发展;“三品”指“药、漆、畜”。积极发展八仙党参、云木香等地道名贵中药材,推进规范化中药材基地建设,重塑“秦巴药乡”雄风;生漆以牛王“国漆”为品牌,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壮大漆林经济;畜禽养殖依托当地中高山地区特有的饲草资源以及独特的饲喂方式和肉品熏制方法,大力发展“八仙腊肉”,做大做强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

二、规模适度

很多特色农产品都有特定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容量,规模并非越大越好。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平利绞股蓝”人工栽培成功,引起市场轰动,全县大规模发展,导致产品过剩,市场疲软,造成这一优势产业发展中断多年。通过总结经验,平利县最后确定了“特色定市场,市场定规模”的发展思路,根据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容量逐步调整产业规模,量体裁衣,适度发展。全县初步确定发展富硒茶园15~20万亩,绞股蓝5~8万亩,中药材10~15万亩,生漆60~80万亩,生猪养殖100万头左右。

三、 品牌响亮

重点做好了三方面:一是依托特色创品牌。坚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先后培育了“女娲绿茶”、“平利绞股蓝”、“八仙腊肉”、“牛王国漆”等一批市场知名品牌,部分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315消费者放心首选品牌”,具有很高的市场知名度;二是政府搭台促品牌。全县连续举办了三届茶文化节,先后邀请陕西电视台、央视三套《欢乐中国行》和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乡土》等栏目深入平利专访,制播专题片,宣传平利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三是规范整合强品牌。为维护品牌声誉,全县制定了农产品品牌管理办法,积极整合、规范农产品品牌使用行为,聚合品牌市场影响力,推进品牌高端化、知名化发展。

四、 服务配套

第15篇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业经济影响作用

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为了实现社会工业化,对于工业的财政支出远远大于农业方面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基础得到强化,而农业相对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的生产积极性较低,工农业发展的明显不协调。因此国家以及地方财政需要加大对于支农的支出,对于促进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意义

财政支农支出的资金是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财政支农可以弥补农业经济发展弱势。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限制因素。而财政支农支出可以用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降低气候、土壤等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二是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发展滞后,也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农业的发展,不能单纯靠农业自身的发展,而更需要财政支农支出的资金支持,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

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可以促进农业的增长,有关学者对财政支农对农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35%的农业经济的增长,依靠国家有关的财政支农政策的推动,财政支出对于农业的增长的影响不是短期性的,而是长期性的。其次,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财政支出用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建设大型的农业灌溉和收获等基础设施,给农民提供农作物种植、管理和收获的资金支持,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清除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加大财政支农支出还可以帮助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经济扩大规模,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很不平衡,技术含量低,现代化程度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大财政支农的支出,改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三、强化财政支农支出的措施

(一)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是加强财政支农支出的重要措施。我国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要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建立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的监督

农业资金是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对支农资金的支出监督,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加强对资金的支出和核查,切实把握资金的去向。其次,要提升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监督人员的价值。

(三)建立多元化资金融资机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财政的支持,而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一直处在相对较弱的局面。资金不足,给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通过建立相应的多元化的财政支农资金融资机制,实现支农资金的充裕。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对财政支出进行强化改革,还需要优化支农结构。支农结构的繁琐或者不完善,会影响整个资金的到位效率,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优化支农结构,实现发挥支农作用的最优化,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完成。第一是建设完善的支农结构环节,保证结构顺畅运行;第二是加强结构环节的紧密性建设,强化各环节的衔接工作,弥补在运行中的支缺陷,促进整个机构体系的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