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媒艺术研究范文

传媒艺术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媒艺术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媒艺术研究

第1篇

一、舆论导向的把握与艺术内涵的丰富

播音主持的艺术要素包含支持人自身的人格魅力、自身的阅历以及知识等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播音主持人的艺术形象以及内涵的表达。在播音主持工作中,舆论导向往往需要主持人进行正确的把握,并且这种舆论导向中也能看到主持人自身的素质以及人文内涵等等。在现代媒体视角下播音主持的艺术内涵也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这有利于确定节目的定位以及节目的内容规划,因此保证播音主持的舆论导向,可以给观众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并且将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很好的诠释出来。很多影视节目存在差异性,这样不同节目中的播音主持人也就需要有不同的素养和不用的审美特点。在我们常见的节目《新闻联播》中,因为播放的都是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或者与民生相联系的内容,被界定为主流价值观,那么在播放过程中,播音主持人代表了国家的形象,通过其正确的舆论感染力,有效的诠释着民族形象以及国家的发展状况。

二、在视觉上创建播音主持的良好形象

播音主持人都是一种活跃在镜头前的工作,在当今的传媒背景下,很多影视传播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然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表达给观众。那么在讨论播音主持自身的形象时,就应该从视觉形象入手分析。播音主持人在讲播一个节目时,往往在信息传达到受众耳中以前,展现在观众眼前的都是播音主持人的形象,预先接受的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那么可以说视觉影响在媒体环境下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元素。主要的艺术特点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1]。

首先,播音主持视觉形象的包装。播音主持人给人的视觉形象完全可以对节目的类型进行定位,那么在对播音主持人的视觉形象进行包装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外在的形象以及节目的总体风格,让主持人也能成为节目风格的一种代表和标志。进而观众每每看见主持人就能给想到此种类型的节目。

其次,播音主持人的个人素质也是影视节目构成的一个重点要素。播音主持人的个人素质主要包含了艺术修养、人格魅力、内涵等等,大家都清楚,对于一个高知名度的节目来讲,不仅仅需要有仪态大方,举止文明的播音主持人,而且需要主持有人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知识储备力量,这是一般人无法模仿的,只有对知识的深层次积累才能达到。这些要素能够让播音主持人有更强大的心理在节目中勇敢自信的表达自我,展现自我,让观众喜欢,与此同时不断提升节目的收视率。能够让观看或者收听节目的观众有非常大的愉悦心理,这就是播音主持的魅力所在。

三、重视对播音支持语言的运用,以此提升播音主持的质量

在影视节目当中,本身节目就是一种艺术的存在,因此播音主持的要素也包含了语言的成分。在播音主持人的世界里,要想让自己的内涵得到升华,很大一部分是在语言方面实现的。因为不同的人在发音以及声音的先天条件上有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在主持播音的过程中也会有刚性或者柔和的不同表现。那么播音主持在塑造自身良好的视觉形象以外,还要表现自己的任何魅力和知识储备情况等等,主要的方式就是语言的输出。语言输出过程中,听觉能够给观众带去不同的感受,因此播音主持人要正视自己的作用,尽量使用一些温暖、唯美、柔和的声音去主持节目,并且声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节目的风格进行定位,再结合自己的发声条件,保持个性的基础上走向大众化,让语言成为节目内涵的一种表达方式,让观众在听觉上辨认出主持人和节目名称[2]。

四、掌握影视传播的规律

在当前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人们的审美视角正在改变。影视传媒能够为传播社会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影视传播业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在电视和传媒相结合的过程中,影视传媒的播音和主持要将声音和画面融合在一起,给观众一种新鲜感和时代感,播音主持的言语和电视节目的内容也要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充分的表达节目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态。播音主持人要根据节目的播放规律,适时地对语言和情绪等作出调整,并且还要注意到背景音乐的运用,让观众在视觉、听觉以及感觉上有新的感受,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3]。

五、播音主持社会价值的有效发挥

在社会文化当中,影视传播以及主持人的形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整体发展中可以看到,播音主持的影响因素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社会的阅历以及相关艺术形象的解析,这些都能让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有良好的表现,并且发挥出应有的文化价值。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更加注重自我的审美感受,更加注重文化的熏陶作用,可以说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有利于让影视节目在观众的心中树立起一种形象,并且极大的表现出其具备的艺术功能[4]。

第2篇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历史悠久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该文化不仅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以该文化为核心基础形成的影视传媒艺术除了突出了中国历史悠久具有强烈民族特色文化之外,还充分展现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呈现了各种“智柔”魅力。

1影视传媒艺术概述

影视传媒属于一种新兴的产业,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电影、电视、网络、报纸等传媒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影视传媒行业,正逐步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的朝阳产业。影视传媒艺术专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在美术专业、音乐类专业之外的又一类高等教育专业。影视传媒艺术涉及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影视导演、影视表演、公共事业管理等不同类型的专业。主要针对电视台、广播电台、影视传媒公司、电影电视制作机构等部门单位的需求培养相匹配的综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相继开设了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并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考试,以培养复合型艺术团队。

2影视传媒艺术的“智柔”魅力

2.1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承

物质与精神是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化,但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均充分反映了文化所隐含的价值作用。这里不难发现,文化属于一种动态的、可变的产物,为人类的生活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依据,并有效推动了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只有拥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才能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力度。文化充分反映了民族精神,也突出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该文化基础上生成的影视传媒艺术,对人类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影视传媒是现代社会核心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更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传播方式。影视传媒艺术涉及了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魅力。

2.2突出了社会文化价值

当前时期,所有国家都以影视传媒作为本国文化的主要传播形式,该传播形式下生成的影视传媒艺术可更为精致的说明为文化传承的具体魅力。影视作品的制作流程十分繁复,在制作内容上除了要考虑优美的音乐旋律、精致的文学素材以及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等内容之外,还必须突出文化的核心价值。为此,影视传媒成为了满足现代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最有效渠道。电影与电视是影视的核心组成部分。电影具有蒙太奇逻辑思维,其主要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自己生活历程的深入思考,让人们充分了解当前的生活环境。电视具有观众逻辑思维,其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各类接近于真实的虚拟场景。

2.3促进了文化健康发展

影视是基于文化而形成起来的一种产业,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因此影视传媒与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影视通过画面、文字、音频等手段突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现代影视传媒环境下,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影视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作用也越发的显现,有效推动了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影视传媒在为受众群体提供文学、网络等一系列娱乐功能的同时,还发挥着审美影像的功能,有效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承。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崛起,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发展都以影视传媒为主要实现方式。

2.4为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由于影视传媒发挥着一定的权威作用,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所以具有相应的教育意义。通过影视传媒来贯彻落实文化的发展理念,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影视传媒的艺术性同样能丰富受众的审美与想象两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受众对影视作品隐含的文化内涵及时全面掌握与了解。同时,为了推动社会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明确其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可通过影视传媒将社会优秀文化贯彻落实到每位受众的心中,提高受众理解影视传媒艺术的能力,进而掌握丰富的文化艺术。此外,还可通过影视传媒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文化内容及文化观念,并以此为依据调动受众探索现代化文化内容的积极性,进而明确该文化的发展方向。随着影视传媒艺术的迅猛发展,其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方式。现阶段,我们应保证每部影视作品的高质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各种文化内涵;通过影视传媒艺术突出文化的艺术性,有助于扩大社会文化的覆盖面,引起社会各界对文化发展过程的高度重视。

第3篇

【关键词】艺术传媒类;实验室;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对文化进一步阐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面对黑龙江省提出的“文化强省”、重塑“龙江精神”的文化建设大环境,艺术传媒类院校因其得天独厚的行业背景和专业优势而可以大有作为。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艺术传媒类实验室文化建设为例,从一个侧面探讨艺术传媒类院校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体途径。

1、艺术传媒类实验室特点

1.1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大,运行成本高,设备更新快。由于国内厂商技术水平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传媒行业中尤其是广播电视行业中所用的摄、录、编等设备普遍使用的都是进口设备,因此价格高昂。作为培养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自然要走在先进技术的前列,因此传媒类实验室中所用的主要设备如摄像机、编辑机、调音台等基本也是以进口设备为主,因此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很大。同时实验室日常运行成本也很高,摄像机和录像机的磁头、三脚架、演播室内的各类专业灯具等日常使用的损耗很大,需要定期更换或维修,费用都不低。

1.2实验教学差别大,考核方式特殊。传媒教育将艺术与技术融为了一体,它的实验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传媒类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实验以演示、实训、综合实践为主。而目前的实验室评估标准主要是建立在对理工科实验室的评估之上的,在实验教学成果方面不能体现传媒类实验室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根据实验项目在教学目的上的区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1.3实验室管理难度很高。由于传媒教育的特殊性,传媒类院校的教师大多是艺术行业出身,较于理工科院校的教师无论自身处事方式还是教学工作方式随意性、灵活性都很大,不拘一格,也难以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而学校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管理无论是哪类院系都应有一定的规章可循,因此在管理上的难度会比较大。

2、艺术传媒类实验室所承载的独特文化特征

2.1艺术传媒类实验室文化是综合的文化。艺术传媒类实验室文化是以器材――使用――成品为顶点的“三角形”动态结构,三顶点文化是实验室的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外延出更多的次元文化,如知识文化、艺术文化、规章制度文化、理念文化、价值文化、精神文化、意境文化等。从文化的角度看实验室,它本身就含有了“器物文化”。对实验室的管理首先体现对器物的直接管理,但同时又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管理文化”。实验是通过人去实现的,必须有人的主体意识去“制作”艺术传媒类的影像图文成品,设备设施才为人所用,因而存在着“创新文化”、“理念文化”。与此同时,在实验活动中,人们获得知识而包含了知识本身的“传媒文化”。艺术类实验室的独特安装及布局,又体现了强调艺术美感、层次性的艺术文化。

2.2具有教学与实证相结合的特征。艺术传媒类实验室文化,受学校文化、地域文化影响是直接的、强烈的因而它首先就具有了鲜明的辅助教学特征。另一方面,艺术传媒类实验室活动是为艺术、传媒类人才提供必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的场所,因而具有其实证性的特征。目前,不少学校的艺术传媒类实验室的可以实践活动文化正外延到社会,成为社会文化,如“中国梦”的图文、影响诠释,文化本身的宣传,已成为传媒类实验室文化活动的重大课题和任务。

3、发挥艺术传媒实验室文化优势,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省,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艺术传媒类专业为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等领域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艺术与传媒系自创建伊始,即确立了“应用技能”的发展模式,依托黑龙江地域传媒产业,依托校内外专业实验室建设,将传媒产业资源与传媒教育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实验室及其附属实验室文化建设,体现了以下特色:

3.1传承实验室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完备的新闻传播类实验室涵盖各类媒介,必须具备融合、共享功能,设备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学院在艺术传媒类实验室建设中,采取多种建设方式保证实验室的完整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并着重体现实验室多元的传媒文化发展理念。学院通过赋予实验室多重的公用、发展理念,处处体现传媒道德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就专业群体而言,希望通过实验室文化深刻地作用于学生的意识活动和行为方式,培养其的规范行为、道德品质、思想情操、逻辑思维、实践能力、艺术审美、文化传承能力。

3.2注重实验室理论与技术研发服务。通过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凝练研究方向,在传媒艺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近年来,学院依托专业的“、写、编、评、摄”传媒类实验室,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研究和成果广泛涉及到文化强省建设,传媒的市场理论、资本运作、权益保护、制度创新、文化竞争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让学生进行媒体作业、作品的设计、生产、展示与交流;支持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和调研活动,摄制参赛与调研纪录片,建设集制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实验室文化平台。

3.3营造以人为本的实验室管理文化。学院坚持实验室的管理应注重人的指导作用,大力营造以人为本的实验室文化,注重人的潜能的发挥。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以激励实验室全体人员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对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为实验室工作多做贡献。在人性化的管理气氛下,使全体实验室人员能够实现自尊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和集体利益高度统一的时候,也就是人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的时候。此外,学院遵循实验室有目的性、有时间段的开放性原则,在方便实验人员的同时,激发教师、学生的实验热情和积极性。实验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帮助管理人员优化管理工作。

4、结语

媒介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传媒业的热点话题和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建设传媒实验室,是实施媒介文化融合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坚持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通过传媒实验室的多元化功能和应用,体现了文化融合教育的实践性和整体性。于此同时,用文化来指导实验室管理的意义是积极的,寻找优化管理的文化支柱的意义则更为深远。认识这一点,对于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增强实验室文化功效的释放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叶娟,邱智伟.媒介融合时代多元化传媒实验室建设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

[2]黄慕雄,张学波.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2).

[3]郭文龙,朱瑞良.论实验室的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

[4]邴正.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4).

[5]周维佳.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问题初探[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07).

[6]胡兵.注重实训的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

第4篇

    。然而传媒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展示自我,传统的讲授难以激发他们的热情,而且由于自我监控能力较弱,在这样的英语课堂上学习的劲头就更难以保持,上课瞌睡、迟到、甚至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沉闷的课堂气氛压得师生都喘不过气来,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大学英语课堂进行组织,并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试图探索一种更具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传统“满堂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强调对目的语形态特征的准确分析和讲授,强调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记忆。教师固然对于覆盖所有教学内容很有把握,然而,实际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教师教了什么并不等于学习者就学到了什么。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教与学关系的阐述指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1]。要真正改变“满堂灌”,我们教学的焦点就应当落在帮助作为认知主体的学习者完成知识的构建。教师的作用就是创设一种环境,使得学习者与教材内容发生有意义的互动,包括促成学习者选择、组织与整合信息[2]168。同时,致力于知识建构的教学既要看重保持,更要关注迁移,不仅要记住已经学过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新的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2]180,让学生有能力将所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据此,本研究提出把大学英语课堂学习者的单位由班级细化为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让传媒艺术类学生的鲜明个性和个人才能有发挥的空间,同时最大程度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完成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并在小组活动中实现将语言知识应用于课本以外的相关话题内容。

    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为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本研究选取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专业同年级两个平行自然班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开始之前进行了前测,内容包括笔试及口试。测试成绩分别用SPSS11.5经过正态性检验,可认为近似正态分布,两班平均成绩差异的显着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优论论文])结果显示两班在笔试(P=0.386>0.05)及口试(P= 0.528>0.05)成绩上无显着差异,即可以认定两个班级的学生英语水平无显着差异。我们选取1班为实验对象,对该班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而2班作为控制组,仍采用“满堂灌”教学。

    2.1 小组的组建

    小组的组建应有助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并使小组成员彼此协助、相互支持,以提高学习成效和达成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有将潜在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3],本次实验依据学生前测的成绩,在实验班中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同时兼顾组与组之间水平的基本平衡。开学之初,教师划分好小组,由学生自己推举出各自的组长,课堂上小组成员集中就坐。教师明确告知学生本学期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形式,小组活动的表现将计入个人学期末的总评成绩,让学习者对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2.合作形式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小组的合作活动针对教材内容和教材外内容分为两块。

    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教师不再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来寻找答案。小组成员遇到字词或内容上的疑难可以商讨解决,同时用答对加分的竞争方式鼓励小组间提问,将好的问题抛向全班,激发其他同学思考。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逐一到各小组中旁听,对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引导,并收集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的总结阶段集中进行讲解,并对一些重要的语言点加以强调。

    教材外内容的小组合作是指在解决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之后,要求小组就本单元话题做报告。报告内容围绕但不限于课文,尽量多用新学的语言点,形式不限但要求全组成员必须参与,课外准备,课堂报告。一次一到两个小组,其余小组在报告结束后点评并打分。课堂报告结束后,作报告的小组在课后提交书面报告,将本次课堂报告内容及准备和开展报告时的心得进行书面总结。小组合作作报告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教材所授的词汇句子有助于学生去搜索相关话题的资料,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得以强化。 从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以往要积极。课堂上教师集中讲授时间大幅减少,作为监控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与更多的学生直接交流,了解存在的问题,从

    而在集中讲解时更有针对性。这只是一些师生的直观感受。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效果如何,我们还需要通过测试来进行论证。

    三、基于SPSS11.5的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学期教学结束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期末笔试,并加测口试。本研究以此次考试作为后测,提取成绩加以分析。两个班后测的笔试及口试的成绩再次用SPSS11.5经过正态性检验,可认为近似正态分布。

    从笔试成绩来看,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学生后测笔试的平均成绩(66.1154)比实施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学生的平均成绩(61.3684)高4.747分。这两组笔试成绩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47<0.05, 说明两个班级的笔试英语平均成绩之间确实存在显着性差异,使用不同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由于1班的平均成绩高于2班,可以断定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笔试成绩的提高好于传统“满堂灌”。

    作为后测的书面期末考试内容包括听力、阅读、词汇、完形、翻译,本研究又提取了两班这五个部分的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

    1. 实验组的听力平均分(11.1282)高于控制组(9.8421),两班的听力成绩 (P=0.014<0.05)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小组合作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

    2. 两班阅读理解(P=0.017 <0.05)和词汇选择(P=0.044<0.05)的成绩存在显着差异,显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者的阅读水平有帮助。阅读是需要主体投入的,而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细致讲解往往代替了学生的主动阅读。小组合作[优论论文]的阅读活动和话题报告有利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构建,词汇知识也在运用中得以巩固。

    3. 两班在翻译(P=0.604>0.05)、完形(P=0.689>0.05)两部分的得分差异不显着。分析原因,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会大量用语法翻译法去分析长句,对语法点并不像传统教师主讲的课堂上那样强调。另外,在后测试卷中,翻译这部分题的出题内容均紧扣课后练习,严格来说考的是记忆,如果学习者在备考时复习到位,得分很难拉开差距。

    需要指出的是,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基本知识的学习,而是指基本知识意义应当在一个更大的学习任务情境下建构而不是孤立地学。在学习中要重视知识的保持,但更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在新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东西。

    实验班口试后测平均成绩(77.9487)高于控制组(75.1316),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 P=0.033<0.05,存在显着差异,即经过小组合作模式教学的实验组口语水平明显好于进行传统课堂教学的控制组。虽然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会产生语法错误或不规范语言,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此限制学生间的口语交流。实践证明,在口试后测中面对随机抽取的话题,在较短的准备时间内,实验组同学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流畅程度都更出色些,这与平时课堂中的讨论汇报展示等锻炼密切相关。

    四、结论

    为期一学期的小组合作课堂教学实验证明这种模式教学效果整体上好于传统的“满堂灌”,特别是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口语、听力、阅读有一定帮助,具有可操作性,有可预见的积极效果。虽然这次实验只是一次小范围的探索性实验, 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但所得出的结论仍可以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概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54.

第5篇

关键词:传播学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体+”时代得以形成。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都依赖计算机网络,使网络媒体得以普遍应用,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处于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也要迎合时代的发展促进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不仅赋予了传统艺术设计以时念,而且还会使艺术设计转向,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从时代的角度出发深化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深化认识

新媒体艺术所涵盖的信息除了艺术信息之外,更多是各种高科信息,包括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不仅可以用于艺术设计中,更重要地是发挥这些技术的传播作用,以现代的传播形式提高现代人对艺术设计成果的接受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艺术文化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不仅使生活环境艺术化,而且生活行为更有品位,生活质量也不断地提高。作为艺术工作者,就要充分认识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并懂得运用新媒体技术将自己的艺术设计与受众有效沟通,使艺术设计作品符合受众要求并逐渐打开市场。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也是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之路的过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将艺术设计元素注入服装、媒体资讯、生活用品装饰等之中,并在网络平台上充分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艺术气息,对人们的审美起到了引领作用。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人员要不断地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探索设计技术,运用新媒体不断地完善艺术设计,以使艺术设计发挥视觉传达的作用,保证了艺术设计质量,其对现代的生活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二、根据传媒受众的需求进行新媒体艺术设计

现代的传媒技术已经渗入各个行业,人们对各种传媒都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艺术设计领域可以充分认识这一点,将艺术设计的传统视觉传达的优点保留下来,运用新媒体技术对这种视觉传达信息进行传播。由于现代的传媒受众的媒体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和审美取向都有所不同,因此,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要使新媒体艺术设计能够被大众接受,就要将新媒体技术的多种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艺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媒体传播对象的个性特点、知识背景以及文化审美情趣,并要求媒体传播技术的运用要能够激发起受众对艺术设计的吸引力。例如,艺术设计的构图上,是运用设计的手法,结合美学元素,不仅在设计中要注重线条、结构和色彩的搭配,还要注重艺术设计要能够给人以节律感。这就需要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出发,将艺术设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新媒体突出,让受众能够从视觉上感受到艺术设计主题,在深入理解艺术设计含义的同时,还能够产生心理享受感。新媒体艺术设计也会因此对受众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三、应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艺术设计创作作品的内容

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也是设计思想传播的过程。通过运用设计语言表达思想,实现艺术的视觉传达效果。对于艺术感较强的人而言,能够对艺术设计创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准确解读,并能够领会其中含义。但是,对于艺术感比较弱的人,面对艺术设计作品则能够看到画面构图而不会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就意味着艺术创作失败。处于信息传播时代,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艺术设计的创作思想,以动态的、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受众的视野中。由于现代的受众普遍对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运用新媒体技术元素对艺术设计创作思想以诠释,并以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体现出来,不仅使艺术设计作品的内容有效传播,而且受众会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赋予艺术设计以新的含义,使艺术设计创作内容更为丰富。在艺术设计创作和作品信息的传播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则是借助高超的媒体技术手段,并使用各种数字化的绘图软件对艺术设计作品进行调整和技术处理,使艺术设计作品符合传媒受众的需求。例如,将手绘的艺术设计作品输入指定的计算机设计软件中之后,可以根据媒体传播的需要将平面的作品立体化处理,将二维设计转化为多维度设计,并对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和作品的整体图形效果都进行重新调配。为了提高艺术设计作品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力,还可以对画面的内容进行夸张处理。现代的艺术设计受众普遍知识层次比较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部分群体也是对新媒体传播技术敏感的群体,将艺术设计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在提高艺术设计作品吸引力的同时,还会在媒体平台上互动讨论,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设计作品能够在媒体上产生互动,就意味着艺术设计作品已经充分得到传播受众的认可。艺术设计创作通过这种媒体互动可以对受众的思想和需求有所了解,通过促进双方的交流而对艺术设计内容根据受众需求而进行调整,还可以据此构建新的艺术设计模式,使艺术设计内容更符合现代的文化环境而突显出时代特点。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是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体,具有社会发展性,这就决定艺术设计在继承传统艺术设计元素的同时,还要注入时代元素,使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感,才能够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处于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在创作中对时代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对新媒体产生认知力,才能使艺术设计符合现代传播的需要而发展。

作者:李悦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与传统绘画形式相比数字媒体绘画的特点

“数字媒体绘画”亦称“数字绘画”或“数码绘画”,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新兴的艺术形式,从其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通过计算机软件和数字绘图软件创作的数字绘画作品是数字化了的图形,因而存储自如,可以复制,携带方便,同时精准的数字化模拟造型、种类繁多的绘图软件,也为数字绘画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因此,相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形式而言,新兴的数字绘画的艺术创作环境要更为宽松和自由。在整个数字绘画创作中,所有绘画材料都是虚拟的,创作主体可以任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或媒介,摆脱了因绘画环境、材料带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数字媒介同传统的绘画形式相比较要更为方便快捷。第二,灵活的数字存在方式使数字绘画艺术的交流与传播从时空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中解放了出来,比如painter的netpainter就为画者提供了在TCP/IP网络上进行合作创作的可能,而且随着数字化互联网技术的飞快发展,便捷的网络技术还可以让画者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即刻成为他人欣赏的对象,使艺术传播与艺术交流的方式也从过去封闭的、点对点的形式,转变成了现在的全球性互动,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可以说,数字媒体的这种自由、便捷的艺术交流方式是传统绘画艺术传媒中难以达到的。第三,数字绘画虽然仍以手绘方式为主,但其创作具有高度的智能性。以Painter软件为例,该软件既是一款专业性的绘画软件,又是一款智能性的软件[1]。就创作形式而言,Painter所具有的智能性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能为许多具有美术的良好素质,但是不具备创作技能的非专业人士提供了一种可以克服绘画技法上不足的全新绘画形式[2],同时,画者无需传统绘画的技巧,而只要理解作品。作为绘画软件,如果有一定艺术素养,掌握、使用好Painter工具,数字绘画就特别简单。

二、数字媒体表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具体方法

数字媒体的数字化可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创造手段与技术的更新,这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决定的;二是创造主体个人理念的更新,这主要与创作者审美趣味的提升相关[3],前者是指计算机硬件以及数字绘画软件。目前,主要的绘画软件有两大类,即矢量图设计(绘图)软件和位图设计(绘图)软件,Painter是众多矢量图形设计(绘图)软件中的佼佼者,而Photoshop是制作和处理位图图像最好的软件之一。在本文中,笔者以此两个软件为例,分别讨论数字媒体是如何表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具体来说,通过Painter绘画软件表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普遍性方法如下:

(1)基本形色的表现方法:首先在“WaterColor”中选择画笔(FlatWaterBlender),再将画笔控制面板中设置相关参数,然后用画笔确定作品大的形色关系。

(2)笔墨效果的表现方法:选择“FlatWaterBlender”画笔后,在画笔控制面板中设置相关参数,再使用运笔便可模仿出传统绘画毛笔触墨迹的大体效果,该步骤可以不断重复,其间可以通过对画笔大小、角度的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笔墨效果。

(3)效果调整:运用“PureWaterBrush”工具对整个画面墨色及笔触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调和画面整体关系的目的,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运用“DiffuseWater”画笔,不断调整不透明度、笔触等画面关系[4],实现中国传统绘画的效果。仍需要指出的是:尽管Painter软件提供了大量的画纸选项,但还是很难模拟出传统绘画材质与线、笔墨之间的独特韵味,而画者若完全掌握了photoshop的功能,在韵味的继承上其作用就要明显强大。下面笔者以photoshop模拟水墨画为例,简单的探讨一下通过photoshop表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般方法:

(1)线的表现方法:绘制原创的photoshop数字水墨画,线条的表现是比较复杂的工作。通常需要先用铅笔手绘线条,进行初步构图,再选择合适的画笔(具体的选择要视作品需要而定,在photoshop上枯笔和湿笔的效果都有)勾划出水墨画的线条效果。一般情况下,为了使画面的模拟效果更接近水墨画的效果,画者还需要对线条进行加工,鼠绘、手绘、绘图板绘都可以,但要遵循“起笔顿、行笔畅、收笔留”的原则。唯其如此,才能绘制出韵味独到的水墨画线条。

(2)笔墨效果的表现方法:photoshop技术对笔墨的运用,其关键是要表现出墨与水分的渲染效果。除了上面提到画笔的选择问题外,在笔墨效果的模拟上,可以适当的加入几种滤镜,如“扩散”“、喷溅、”“、模糊”等,其目的是要达到图层的墨色渲染效果。当然,最后还要根据作品不同的笔墨要求做些特殊的处理,如“加深”“、涂抹”等等。

(3)色彩效果的表现方法:photoshop中绘制水墨画色彩,若要作到“色不欺墨、墨不欺笔”,最佳的办法是新建一个图层,专用于渲色、染色,这样就可以随意调节染色层的色彩与透明度。在用photoshop具体绘制水墨画色彩时,湿介质画笔中的“浓彩水彩笔”“、粗散布画笔”、“轻微不透明度水彩笔”等笔刷都能较好的表现中国传统绘画的敷色效果[5]。

(4)整体效果的调整: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以形写神”,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为一贯的美学追求,因此,在画面的整体处理上,画者还应适当的运用“模糊”和“涂抹”工具,以调谐整个画面的虚实关系,尽可能的实现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三、数字媒体是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新形式

第7篇

>> 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研究 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 传统工艺美术于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价值探究 传统工艺美术的探讨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 现代设计中传统工艺美术元素教学 浅析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现代化发展研究 浅议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殊价值 浅谈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探析 现代与流行: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新课题 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 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影响 浅议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性及其发展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分析 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的“死与生” 浅析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融入 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生命力与现代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10-25.

②丁宁.文化传统 赓续绵延[N].人民日报, 2012-01-26(04).

③李砚祖.设计的智慧——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论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第4期:32页.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著.张道一论民艺.济南市: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8.

[2]杭间著.手艺的思想.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

第8篇

(一)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现阶段幼儿的大脑发育是否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动手能力,对智力的启蒙有利于幼儿锻炼肢体平衡和协调能力。例如:传统的水墨画教授过程中,可通过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训练其手部肌肉,这些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二)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充分培育。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是国画的代表,以笔墨运用的技法基础创作而成。让幼儿了解水墨画,理解其历史发展过程,感受水墨画的历史魅力,使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传统书画的受众群体扩大,将其添加到幼儿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幼儿书画活动的内容得到充沛,还有利于其发展和传承。使民族文化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观察力。水墨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当墨渗透宣纸,留下的印记形成的视觉效果非常奇妙,通过这种充满童趣的效果能够集中幼儿思想,使其对传统水墨画充满好奇。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观察力。(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书法和水墨画可以让幼儿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极具美感的艺术作品适合用于幼儿美术教育。学校可向幼儿展示这些作品,使幼儿在艺术的熏陶下提升审美。

二、开展传统书画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学校在开展书画教学活动时,要想保持幼儿的活跃状态并拥有一定的参与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兴趣,持续优化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幼儿对创作的热情。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挖掘幼儿潜在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探索绘画技巧。在探索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会通过书写、绘画等方式得到加深,使幼儿得到全方面的充分发展。(二)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把注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上,要求幼儿独立绘制完成书画作品,通过一遍又一遍创作,使幼儿充分掌握绘制书画的精髓。反之,以成人化的标准来衡量幼儿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无法领悟绘制书画的技巧,同时还会伴有一系列负面情绪的表现。所以怎样把成人教学模式中充满限制和形式的课堂转化成符合幼儿内心需要和认知方式的童趣课堂,是教师肩负的重担。例如: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绘制树叶,教师可利用一些互动小游戏,并让幼儿通过简单的小游戏,从试验不同的点叶、勾叶等方法中体验绘制传统水墨画的快乐。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采取多样的绘画形式展现相同内容的题材,让幼儿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轻松掌握绘制多样的水墨画技法。由于水墨画易渗透的特性,当物体进行精细绘制时,幼儿特别容易焦虑,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压力。基于此,教师在辅助幼儿进行水墨画创作过程中,不应对他们过于苛责,不要强行要求幼儿作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而应让其尽量发挥灵感,鼓励幼儿绘制出满意的图画。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现代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书画融为一体,使幼儿书画教学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也能被教师运用到课堂之中,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幼儿与课堂融合,从而使幼儿对传统水墨画产生浓郁的兴趣,并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在此过程中提升创作能力。(三)改进传统书画教学形式。传统的书画教学形式基于复杂的绘制工具,绘画创作难度进一步提升,很难让幼儿心甘情愿地参与到绘制过程中。因此,提出新型概念“创意水墨画”,使生活资源与自然资源被充分运用,教学内容就能顺利推进。教师应引导幼儿与自然进行接触,仔细观察大自然。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石头、蔬菜、勺子、树叶、小碗等也可以作为绘画素材运用于书画教学当中,使幼儿在学习、创作过程当中显著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深切感受到创作绘画的魅力。教师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工作效率,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幼儿的主动性。

第9篇

新媒体艺术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是融合多种学科的艺术,以新的“光学”媒介以及电子媒介作为艺术的基本语言的。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范畴,从审美上更切合大众的体验需求。它涉及的内容和范畴较多,信息时代的网络、数字电视、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一种介质,很大意义上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视觉传达形式和内容,强化了大众的审美体验感觉。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粗略谈一下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审美体验感觉。

一、大众审美的淡然过渡到审美的交流

传统艺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众在审美过程中作为客体其态度是淡然的,他们与艺术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而且他们潜意识也默认了这种距离,从而对于审美体验感觉他们持以淡然的态度,而创作者作为审美主体对于大众的审美体验、审美需求等不能够进行交流,很难掌握艺术审美的度。传统艺术中的审美主客体之间距离明确,二者的角色分别是审美者和创作者,是两个毫无关联的对象,这样以来其创作的艺术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审美是有局限性的。

新媒体技术借助媒体技术、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打破了大众审美的局限性,强化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新媒体艺术借助的是互联网以及媒体技术产生的,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大众对于审美体验感觉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与审美主体进行“隔空”交流。从而使得审美主客体在审美方面是平等的、交互的,审美主体根据他们的信息交流能够更清楚的认知大众的审美需求,便于更好的调节艺术审美取向。

新媒体艺术将大众的审美由淡然的态度带入与审美主体的交流,促使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空间。

二、大众的被动审美变为审美体验互动

传统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一般都是由创作者独立完成的,没有其他的受众参与,只是依据一定的审美需求、艺术创作理念等进行创作。大众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一般也是在艺术品产生之后,进行欣赏,从某个角度来说,这种欣赏有些被动。具体说是大众对于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选择但是却不能够决定艺术品的制作和宣传,其扮演的角色是被动的接受。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它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媒体艺术的互动,即: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是依托在各类媒体信息互动的基础上的。它以多媒体技术拓展了空间,便于自己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大众的审美体验由被动变为互动。具体说是,受众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反馈自己的审美体验感觉与创作者进行空间上的沟通和交流。如:《充满记忆的口袋》作为互动艺术,受众只需拿自己的物品进行扫描,以媒体技术对物品的特征进行描述处理,之后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这个物品,并对其进行信息的更新等,而艺术创作者透过互动能够更完善的组织系统,促使其形成一个大的受众物品数据库。

这种互动式的审美体验感觉能够满足多元化背景下人们个性化的审美需求,注重了受众审美体验的参与,以需求推动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众审美的方式由观视升华为虚拟沉浸审美

传统艺术在表现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大众对其的欣赏方式则是观视,即:静观、凝观,进而通过艺术品进行自我想象,达到某种画面的艺术效果,人们思维的方式不同,想象不同,其达到的审美体验也就不相同,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人则能够实现自我的审美追求和审美境界,而对于缺乏想象力的人对于艺术品的审美则也只是停留在观视的层面,不能够充分的展示艺术的魅力。

新媒体艺术在这方面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艺术呈现出“真实”情境,即:以多元化的工具和手段打造一个三维空间,大众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进而沉浸在艺术品的境界中,形成一种虚拟沉浸审美。这种方式让大众更切实的进行了审美体验。如:现在的5D电影运用高科技技术打造立体效果,让大众的感官系统感受到真实感,好像自己在影片中一样,根据影片内容的变化自己也在调整,诸如: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火的热与烫、海浪的迎面而来的惊吓等等。新媒体艺术打造出的这种逼真的虚拟空间,能够让受众沉浸到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真实感的审美体验,强化了新媒体艺术的彰显力,深化了艺术的表达。

第10篇

剪纸进入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得力于近年非遗研究的热潮,是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突破。2002年10月22日至2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机构和国家教育部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为高校美术专业非遗学科建设、非遗课程设置开辟了道路。2004年4月,此研究中心策划承办了由中央美术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及《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大型展览,同期举办的国际会议与展览,参与人数达四百多人。此活动参与者包括教科文及国家政府官员以及文化遗产地政府官员、文化遗产专家学者、民间传承人代表、基层民间文化工作者以及不同地区的高校教师代表、大学生代表、中小学教师代表等。此活动推动了全国范围内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事业。2004年9月,历经两年普查、收集、记录、整理后编撰出版了大型申遗画册《中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图像文本──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此画册作为无形遗产申报图像文本,推动了民间剪纸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2015年3月至4月文化部非遗司与中央美院合作推出“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交流活动”。2015年7月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推进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高校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十八所高校结合各自专业优势开展了培训工作,剪纸是其中重要项目之一。此次高校活动意义重大,标志着全国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工作已经拉开序幕。

满族剪纸在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性。一把剪刀、一张纸,材料便捷,使得剪纸在美术类非遗教学传承中具有明显优势。满族剪纸是北方少数民族美术类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月长白山满族剪纸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剪纸成功融入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在于它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审美特征。满族剪纸内涵丰富,涉及萨满文化各方面,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以及其他细致的民族信仰等知识,几乎所有与萨满教有关的事物都成为满族剪纸表现的题材。满族剪纸地域特征明显,作为东北地区剪纸的代表,与黄河流域剪纸、淮河流域剪纸、长江流域剪纸、江浙及华南地区剪纸齐名。满族剪纸以大气、朴实的风格著称,具有阳剪为主、线条粗犷、以均衡为美的艺术特征。满族剪纸文化底蕴丰富,艺术特征明显,技艺传承完整,因此适于编入高校美术专业教学。通化师范学院较早利用地方资源进行此方面的尝试,取得丰硕的成果,其经验在非遗高校教学传承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0年通化师范学院在全院开设了满族剪纸公选课,授课三十二学时,二学分。在美术系将满族剪纸列入必修课,授课八十学时。2004年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课程,成为彰显吉林省非遗教学特色的精品课程。[1]通化师范学院的成功之处在于做到了两个重点:以传承为主,注重创新。在教学传承中既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面貌,保持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高度,又发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时展的传承功能。

一、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教学以传承为主

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课程积极挖掘传统精髓,保证传承正宗。高校非遗传承工作的难点之一是教学传承中要保持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面貌,保持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高度。为保持满族剪纸传授的技艺高度,在满族剪纸课程设置中,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聘请满族剪纸传承人口耳相授指导学生。聘请满族著名民间艺术家授课情况以列表的形式具体说明:(见表1)

满族剪纸传承人掌握着名震一方的技艺绝活,每一个传承人既是满族剪纸技艺的精英,又是一座满族剪纸文化的“活”博物馆,他们拥有满族剪纸“原汁原味”的资料,他们是满族剪纸艺术活态存在方式。

为传承正宗,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课程内容包括满族剪纸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理论讲解、满族剪纸技法传授、满族剪纸创作研究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括:满族剪纸的艺术特色与满族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族传统剪纸材料多元化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族剪纸的传统题材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族剪纸与其他地区民间剪纸的区别,满族剪纸视觉空间的处理方式,满族剪纸的传统技法及剪技变革过程,满族剪纸纹样的寓意。第二部分包括:纸质满族剪纸和非纸质满族剪纸的技法,大体为折叠、打翅、连接、拼接、纹饰、香火烧孔、手撕、染色等技法。非纸剪纸的材料包括苞米窝儿、树叶、树皮、鱼皮、红辣椒皮等。第三部分满族剪纸创作研究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满族剪纸技法及艺术风格基础上,启发学生以身边熟悉的事物为题材进行综合艺术创作。与教学内容相对应,授课方式包括讲解、提问、讲座、示范、写生、视频、创作实践等。聘请满族剪纸艺术家亲自指导学生,使得民间流传的传统技艺传承有人,艺术家的示范、表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教学注重创新

从学情角度分析,高校艺术生思维活跃、造型能力强、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因此,通化师范学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对象思维活跃的优势,激发学生对本地域文化资源固有的亲切感和传承的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借助原生态的场域,进一步加深对本地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向学生呈现多元的审美标准,拓展学生的艺术认知与思维方式。譬如,满族祭祀剪纸是满族祭祖活动中祈福纳祥的重要祭祀品,其不但在题材上与一般民间剪纸不同,而且在图形创意、视觉思维的运用方面也与众不同,其以独特的视觉思维形式完成宗教实用功能。挖掘满族祭祀剪纸视觉思维的独特性,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象征性、意象性内涵,无疑会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第二,鼓励学生打破规范,寻求创新。第三,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采访民间艺人、考察手工作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际讲座、省市研讨会、国内外展览。例如通化师范学院每年与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满族剪纸比赛,成立了“大学生满族剪纸研究会”。通化市中小学擅长剪纸的教师多从这些学生中培养成长起来。(见表2)

满族剪纸课程的重点在于传统技法的掌握和题材的创新。如图所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需要通过掌握传统技法能力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两个方面的相应环节来实现,如要想抓住满族剪纸的精髓,学生不仅要掌握满族剪纸的传统技法,还要具备满族习俗、萨满文化等相关知识,提高对满族剪纸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可见,综合创作能力的培养呈现动手、动脑的“二维性”。各阶段综合创作能的培养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如以传承传统技法为基础,创新才能有坚实的根基。“掌握满族剪纸传统技法、纹饰”是“用满族剪纸传统技法作为解决创作问题的方法”的基础。这种梯度关系决定了综合创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综合创作能力的培养分四个阶段,在模式图中表现为四个阶梯,四个阶梯呈递进关系,上一个阶段能力训练需要建立在下一个阶段能力积累的基础上。如第二个阶梯“用传统技法作为解决创作问题的方法”,这个阶段训练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满族剪纸技法,包括折叠、打毛、连接、纹饰等,并且要理解各种技法和纹饰适用的寓意,然后按照自己创作的需要重新组合传统元素,设计出新的形式。如果创作需要表示吉祥寓意的植物纹样,可以重新组合满族剪纸中柳枝、生命树、鱼尾草等图案纹饰。又如第四个阶梯“传统技法创新”,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在掌握满族剪纸“三棱形葫芦”、“成串的龙尾”、“折叠的元宝形”等立体造型样式后,运用粘贴、打孔、折叠等技法创作出视觉层次丰富的组合作品。坚持源于传统,不囿于传统;源于地域,不囿于地域的原则,才能不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创作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声乐;艺术;审美

声乐是音乐艺术大类下属的一部分,作为具有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鲜明的文化品质,以及独具个性的审美特征。不同民族的文化审美观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声乐艺术在审美上的价值取向,而不同的文化审美观则形成于其所属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传统背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审美性。

一、美善合一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音乐常常是被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传统观念下的声乐艺术审美中。这种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音乐美学的萌芽时期,即奴隶制过渡至封建制的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大变革,声乐艺术的创作也开始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对对于声乐的优劣与美丑评判诞生了最初的标准,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平和”或者说是“和平”,人们把“德音”也就是能够表现德行的音乐看作是最优秀的。孔子作为正统音乐的美学奠基人,在对《韶》乐进行分析评价后,形成了其主要的音乐审美观念——“尽善尽美”,不仅美与善的不同进行了区分,还肯定了两者互相补充之后达到的“美善合一”的状态,并作为其声乐审美的最高标准。儒家声乐美学观的成熟是在荀子那里,荀子从功能角度出发对声乐中的美、善给予肯定,认为声乐能够“善民心、移风易俗”,还将其当成“治人之盛者”,以此作为主张人们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欣赏声乐的原则,感受声乐的美与善。

二、心理和谐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不论哪种艺术,都具有和谐的共性,是一种对美的最高理想实现。在艺术的创作及欣赏方面,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利用艺术表现主体心理上的和谐来完成对于人格的塑造,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通。另外还艺术本身传达出来的意境美以及审美主体的心理体验。从而对审美客体产生影响。中国的艺术从古代开始,就对形式与内容、感性和理性之间和谐统一非常重视,从而力求完成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那种和谐统一的美学实践。可以说,声乐艺术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着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儒家文化对声乐具有的、对和谐的积极作用非常重视,将“礼”作为一种行为上和情感上的表现方式并把其纳入到道德的范围,并运用“乐”将“礼”转化为作为君子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从而使心理与精神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这种礼乐合一的思想将礼和乐一起融入了社会和谐的框架之中,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规范。中庸是儒家思想之一,古代的声乐艺术重视伦理与人格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以心理和谐为传统的声乐审美观念,并影响着历朝历代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三、清新简淡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儒家思想主张声乐应该平和淡泊,而道家则认为声乐应该恬淡无为。儒家的这一声乐艺术主张其实是来源其提倡的中庸的人生哲学以及和谐的审美观念,这对于中国古代琴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使其形成了阴柔空灵的风格以及飘逸淡雅的特色,也令琴歌的曲调多是以曲淡节稀为主,旋律质朴,气疏韵长,恬静淡雅,节奏平缓,很少有复杂繁琐的表现手段,而仅仅是运用简洁的音乐语言以及清淡的节奏和旋律来寄托曲调的情趣。中华民族以诗歌、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大都是抒情艺术,并且浓郁的抒彩常常是与意境美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常常是把有无意境作为衡量艺术优劣的标准之一。中国的古典诗歌创作常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来进行意境美的营造。因此在文学风格上,便逐渐形成了追求诗化的审美观念,造就了传统中华民族艺术中的含蓄美。这种含蓄美要求欣赏着要在对美进行不断地体味与想象,并通过思索来获取,其中的想象是基于艺术性的想象,是对神韵和意境和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声乐艺术审美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清雅简淡的审美风格。

四、追求韵味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并锻炼了成熟的唱法技巧,形成了大量关于声乐的规律的见解,这其中又以对于声乐演唱中对行腔吐字的认识最具美学特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概念中的一种,韵味不仅指艺术中所达到的美的境界,还指人在审美欣赏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能够激发出人在情感上的共鸣,从未获得美的体验。音韵美中的一种最佳体现就是歌唱,汉语独特的个性形成了中国传统歌唱中才有的行腔咬字,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营造出一定的韵味,在声乐作品中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说,声乐艺术具有了韵味才能提高音乐的表现力以及感染力,激发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个性,韵味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各类传统艺术中,包括戏曲、诗歌等。从宋代戏曲到明清传奇剧,文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戏曲的创作,其作品不仅对格律、文辞极为讲究,对于其中音韵的使用和意境的营造也尤为重视。

五、结语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阈下来探析声乐艺术中的审美观,是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特性的遵循,能够使我们声乐艺术中审美价值内涵有一个深切的体悟。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审美风格进行探讨,有利于构筑和完善美学概念下的声乐审美体系,以满足新时代下大众对声乐艺术的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晓农.传统文化审美视野下的声乐艺术审美观——兼及中西传统艺术的审美差异[J].音乐研究,2004,01:59-64.

第12篇

【关键词】绘画;艺术;美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55-02

文明是人类的标志,而最早的历史文明包括艺术也都和所发现的大量的生活场所所留下的遗迹有关,甚至可以追溯到4万年前,乃至更久远的年代。19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西班牙北部的岩洞里发现了大量的岩画,这批岩画与现时代的艺术作品相比毫不逊色。而传统艺术的概念应当是当今直至远古的艺术,当代艺术也不是偶然出现的,正如人类的发展史一样,一个地方衰落下去,又在相应的地方产生新的文明和艺术。

一、石器时代的美术与绘画

艺术的历史概括来说分为:古代美术史、中世纪美术史、近代美术史、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史。古代美术是对石、骨、角等材料粗糙简陋的加工,伴随着这类加工的逐渐向精细发展,开始出现了岩画、雕刻及人体装饰品,对以后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旧石器时代世界美术

位于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距今有1万多年的历史,那里的岩画所表现的内容都是以狩猎为主,当时的人们因以狩猎为生,而动物便成了他们聊以生机的源泉,跟捕猎后圈养起来的动物生活在一起,为了能捕猎到更多的猎物而将猎物的灵魂画于岩壁之上,以祈求能顺利“得手”,为了刻画猎物他们从土中寻找和制造颜料,利用动物的骨髓做调色油,用动物毛做画笔等等。他们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感受动物的呼吸,聆听动物的鸣叫,动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严酷而单纯的现实生活中古人的感知能力超然,他们聚精会神用自己的灵魂去感知和表现动物的灵魂,当你(每个人)在看岩画时,都会被那画面背后的隐藏起来的看不到的生动的灵魂而感动。世界公认“天才”画家毕加索曾经说过“阿尔塔米拉岩画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令人感动的绘画”。

(二)中国新旧石器时代的绘画

我国最早的绘画在距今3万年左右,山西省朔县峙峪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其被发现在一件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上,猎人以此寄寓猎获野兽的意图和愿望。而这种刻有仿生图像作品的出现,也为绘画的产生揭开了序幕。在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中发现了陶器而得名的“仰韶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了一件陶缸,迄今6至7千年。因陶绘上的“鹳鱼石斧彩图”而得名鹳鱼石斧纹彩陶缸: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这幅《鹳鱼石斧图》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在整件作品中,鹳、鱼、石斧的描绘极具绘画性。无论是形象的塑造,还是画面的构思,都不像纹饰绘画那样考虑如何与器形有机的相结合,且在器物的右边竖立着一把装有把柄的石斧,石斧上的符号、孔眼和紧缠的绳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石斧在先民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其中鹳与鱼面对石斧,隐藏着先民对劳动情景的特殊审美气质,同时对劳动工具的崇拜,相信工具像神一样的保佑着人类。石斧被赋予灵性的神圣化了,它成为了氏族的图腾,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祈求石斧能保佑氏族的平安、吉祥、欢乐和丰收。而画上面鸟与鱼和斧的画法俨然不同:鸟用白色平涂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而鱼与斧却用了黑粗有力的线条勾勒,轮廓显得醒目且庄严,刚柔并用表现出主题的神态,堪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杰作。

以上所述中可以看到欧洲最早的绘画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公元前15000年。当时生活手段很少,环境的恶劣,需要依靠借助人自身力量之外的巫术来维护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宗教意识,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更使人类的生活相对稳定下来。农牧业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变化和气候的变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通过超然的力量来保佑以获取平安,图腾崇拜被对自然物的崇拜和对“神”的敬仰所代替。所以,从中石器时代起,造型艺术风格的演变也从写实的手法开始,转向抽象化和符号画了。“鹤鱼石斧图”是最具有新石器时代美术风格的绘画。

二、绘画艺术的发展

在公元2000年古希腊爱琴海文化中,其建筑壁画有陶器和其他工艺品上的装饰画,具有代表性的是克里特文化。那时已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金属工艺、冶炼技术、象牙雕刻和陶器工艺等出现,在壁画、雕塑和建筑方面也已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克里特彩陶的特点是黑底上绘白色,红色或橙色的花纹。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黄河流域内已出现了青铜器。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已具相当高的水平,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河南洛阳出土的经过精工雕琢的铁锛、铁斧,说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的历史。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史上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内容突出了神权与王权,其完美而神秘、杰出的造型艺术特盛行了多个世纪,创造了中国早期文化艺术在世界的雄厚地位。从爱琴文化的克里特到黄河流域的商朝艺术中都可以看到,产品不仅美观还具用的良好性能,而且它的美观性和装饰性都在趋于完美的发展。

再看商周青铜器,整个外观造型威严,整洁。器两边的把手利用动物的威武造型,器身圆润、浑厚。器盖和器身融为一体,最顶处有盖,以防脏物落入,底座端庄,挺直耸立。器物上的装饰以龙纹、凤纹、雷文、云纹、兽纹等的连续纹样为主且出现双层装饰更加显示出神秘性。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那时的文化受宗教礼治和原始图腾影响,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因此它形神兼备又实用,堪称历史杰作。以上可以看出,在2000年以前从爱琴海文化到我国黄河流域的青铜器在绘画上都凸显出当时艺术的卓越成就。

三、传统与当代的差别

中世纪美术:包括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庭艺术、哥特艺术与罗马艺术、伊斯兰教艺术、蛮族艺术和日本的佛教艺术。近代艺术:当新兴的资产阶级出现在历史舞台时,艺术上产生了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文艺复兴运动,有巴洛克艺术、古典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现代艺术:产生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璀璨的艺术,它包括现代派绘画、雕塑以及电影、现代舞和戏剧。当代艺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哲学、文学、艺术等也随着在历史变革的反思中发生着概念性的变化。哲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哲学家乔纳森主张的“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它跨越了国界家和科学的界限,从建筑学到想象艺术和音乐,从文学到历史,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都涉及到了,而且它不限于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在绘画领域方面有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观念艺术、电脑画、新绘画、新表现主义、涂鸦艺术等。

第13篇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统艺术;美学;设计;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043-01

一、视觉文化环境下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及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传统艺术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艺术美学与现代设计有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传统美学所推崇的审美观会在人们无意识中影响现代设计美学,与此同时,传统美学所具有的民族审美观也会受到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比方说,当前广告的目的即:一目了然及简单明确,让人在短时间内明白广告所想宣传的事物。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广告设计者通常会选择突出重点,省去次要环节,将不同的时间及空间内发生的事情组合在一起进行广告的创造。借助构图总结、恰当夸张及鲜艳色彩等方式,以收获最佳的宣传效果。在当今视觉文化环境下,现代设计所使用的此类手法与传统艺术美学所推崇的“以少用多”的精简等审美观是殊途同归的。

(二)传统艺术美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后现代景观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被消除了。艺术不仅仅是高端社会人士才能“把玩之物”,它已然成为了大众化及民主化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布尔迪厄所研究的审美趣味里的反思趣味必须给感官趣味让步。传统艺术美学于此种大众化及民主化的方式里也得到了彰显及强调,甚至变成了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总而言之,不管是安静地品味生活,抑或是动态的人际交往,传统艺术所具有的典雅古朴及韵味留香均时刻充斥于当今的视觉环境下。与此同时,传统艺术美学于此种环境下也彰显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与及艺术感染力。

二、促进传统艺术美学在视觉环境中应用的措施

(一)树立人文生态的思想

人文生态理想必须创建于生命本身的前提之下。存在即生命的意义,生命则属于意义的集合体,而此种意义即人的生命于其生存环境下的整合存在,属于一种自然的、与身俱来的归属及拥有。然而事实上,此种意义的整合却被各种生存环境给隔开了,被各类观念掩盖了,被各类束缚抹杀了。

如果从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来说,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和当代科技的实际功能原本都应该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拥有,事实上,二者的疏离及割裂并非其原本的形态,而是社会进程中的偏失导致的,属于生命异化形态的表现。所以,人文生态思想所倡导的正是应从本质上改变此种现实的偏失。白南准先生如是说:科学技术议题并非创作另一个科学玩具,而是怎样让高速发展的科技及电子媒介人性化。迈克尔・海姆也表示:就实质上来说,VR的本质并非存在于技术里,而是存在于顶级的艺术里。VR所承诺的并非搜寻更好的真空吸尘器,抑或更让人喜爱的通讯工具,而是从本质上搜寻改变及拯救人类研究的某类实际意识。在人文生态思想的创建中,传统艺术美学便是永远可以流出活水的源头,它能够帮助视觉文化摆脱现有困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引入艺术批评精神

批评精神系艺术的根本特征,是它成就了艺术,艺术的创新及发展都必须依靠此种批评的物质。然而,鉴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艺术设计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尤其是在数字世界里,艺术所具有的批评精神正慢慢减弱,某些艺术甚至公然表现出了媚俗的特性。在媚俗被看成时尚,被视为艺术生产及传播信条的环境下,为了更好地确保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理应将艺术的批评精神恰当地引入视觉生存当中。时刻保持对视觉文化环境下传统艺术美学存在现状的思想警醒系将批评精神引入艺术的根本目的。此外,人们还必须用艺术的批评精神看待从不可见转变成可见的视觉构架及看和被看的结构形成过程。

(三)培养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一词最早是由戴伯斯在1969年提出的。对于视觉素养的含义,戴伯斯如是说:视觉素养即人借助观看并同时使用及概括其它感知经验而获得的视觉能力。事实上,视觉素养不但属于一种能力,同时还与视觉生存的意义及精神价值有着莫大的联系,甚至还牵涉到了视觉性的内置及视觉素养的归途等。

当人们在进行视觉素养的创建时,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是视觉文化,还是后现代文化,它们均牵涉到了一个本土的文化语境及文化生存环境的问题。换句话说即:当我们对当前的文化生存展开解说及探索之前,我们必须明白自己所处的文化根脉,明确自己所处的文化土壤与文化环境,随后再进行视觉文化的探究。惟有如此,我们的探索才具有生命的根基及支持。也只有在此种情况下,传统艺术所推崇的精神才能得到较好地运用,传统艺术的土壤才能始终肥沃。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一种影响力特别大、影响范围非常广的文化,它对现代设计及人类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异常深远的影响。其所推崇的精神则属于一种生命的根植,属于一种生存的样态,更是一种对视觉文化环境影响至深的意识形态。因此当我们在进行视觉文化环境研究时,我们必须给予传统艺术美学应有的重视,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更具实用性,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活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57-02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经济文化中心,伴随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其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都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转型。在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倾轧,其原本依托的生态环境也已经或逐渐被破坏殆尽。如何挽救长株潭地区濒危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活态”地保护与传承,是必须直面的问题。从“活态”角度研究其传承模式,不仅延续了历史与文化脉络,更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焕发蓬勃生机。

一、重构文化生态,打造传承载体

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它的存在和传承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有可供静态展示和流传的“有形”艺术品,还承载着诸多 “无形”的文化特征,如手工艺和民俗等。谈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延续,就必须考虑到这种精神性的存在对生存环境的特殊要求,它不能脱离文化遗存原本存在的土壤,只能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空间”中生存。在长株潭城市一体化的高速进程中,大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基础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了,能否重构这种文化生态,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建立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

长沙的“湘绣博物馆”馆藏了大量湘绣名家的绣品,但这只是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近年来,在杭州和江西等地新建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采用“情景还原”的方式对“文化生态”整合与重构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此类博物馆一般分为:陈列展厅,用以介绍各类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色等;另设手工作坊厅及兴趣室,由艺人为参观者表演传统工艺,游人也能动手操作,现场体验同时兼有教学功能;此外还有配设有生产厂房和营业厅等。这正是“活”态保护的一种形式,长株潭地区亦可借鉴这种保护范式,建立“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将展馆作为文化的传承载体,“静态”展示与“活态”传承并行,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在当代乃至未来的不断延续和发展。

据2012年普查的情况,长株潭地区民间美术类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为:长沙市26个,株洲市14个,湘潭市5个。①可将湘绣、火花、铜官窑陶瓷、浏阳石雕、望城剪纸、棕叶编、醴陵皮影戏、中国红釉上彩绘技术、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等内容遴选后纳入展馆,展馆不仅展示完成的作品,还同时展示制作过程和工序,如能以展示、教学、体验、生产、销售结合的形式呈现,则较之静态的实物、文字、图片更为全面,能让文化遗存保持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二)保护民俗文化,全民参与,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尽管以“活态展馆”的形式能呈现传统手工艺的部分形态,但毕竟是一种标本式的保护,已经全然脱离了民间美术的生长环境,且保护的种类有限,只能是挽救濒危文化遗产的权宜之策。“上导之为风,下行之为俗。形成习惯,世代传承,是为风俗。”②唯有形成风俗和习惯,民众才会自觉自发地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融入日常生活。在这个问题上,最关键且长效的办法是需要政府积极引领保护民俗文化,全面提高公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全民参与保护与传承,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譬如在高度现代化的日本和韩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依然中会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集中展示各类传统工艺品;在政府划分出来的历史街区和民俗村,工匠依然在手工作坊从事着传统工艺,生产和售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品。也唯有如此,各类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态”的保护和传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和韩国的做法切中肯綮,我们当效法之。

二、赓续文化薪火,构建传承体系

(一)传承人、后继者、民间协会共同构成的传承队伍

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的另一个关键是保护“人”,作掌握特殊技艺的民间艺人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他们是极其珍贵且濒危的文化资源。要解决民间美术传承人“断代”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宣传和激励提升民间艺人和传统工匠的社会地位,使全社会意识到他们的文化价值,将他们等同于“艺术家”而非“工匠”来对待。此外,还需要定期向公众开放手工作坊,吸引公众注意,提升艺人自豪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要求传承人不断研修、学习以促进技艺的提高;再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他们掌握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分阶段、有计划地征集并保存他们的作品,制作成教材和宣传片,以电子媒界的形式传播等。

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要保持“活态传承”的状态,还要注意艺人工艺技术的继承与改善以及“后继者”的培养。尽可能为艺人提供活动空间,定期组织手工技能表演,以展览或竞技等形式供艺人交流、施展和拓展技艺等。提升年轻人学习和从事传统技艺的兴趣;通过媒体传递授徒信息,在全国范围开展拜师学艺活动、组建民间协会等都有利于“传承人队伍”的形成,能确保该项遗产后继有人。

(二)将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结合,持续培养有生力量

培养民众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自觉自发地参与保护与传承,需要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使民众从小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成为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

幼儿的民间美术教育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渗透和熏陶。通过家长带领幼儿参与民俗活动;在幼儿园设立民间美术体验教室来欣赏作品,培养儿童对艺术品的感觉、知觉和美感意识;选取能进行实践操作的民间美术样本进行临摹和创作等;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传统艺术的热爱。

小学阶段,长株潭地区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与校内资源进行整合,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如蓝印花布、火花设计、剪纸等易于实践的内容等,都是丰富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制作过程并举办展览,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此外,还可以以“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为主题,定期举行全省绘画和作文竞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儿童对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中学阶段,注重拓展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本土的民间美术的关注,了解地方民间美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当地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地方民间艺术造型特点、审美特征、工艺流程等。在日常教学中以“熏陶、渗透、融入、践行”的方式培养保护与传承的后备人才。

地方高校应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授“绝活”,鼓励美术教师向老艺人拜师学艺,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课程列为必修或选修科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成立民艺系,培养有志从事民艺工作的专业化人才,肩负起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

三、振兴传统工艺,摆脱传承窘境

长株潭地区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且分散,除“湘绣”已形成规模化发展外,其他多属于规模极小的零散作坊,处于无序发展和自生自灭的状态,因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临濒危窘境。要避免单一以“遗产”或是“馆藏”的方式存在的局面,就应该让民艺作品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不断被生产和销售,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真正的“活态”存在方式。

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具体而有效的工作。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开拓市场,为该地民艺作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信息,再设立长株潭地区工艺品信息网,搭建艺人与消费者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其次,对在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大力培养后继者以及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第三,对学习民艺品制作的年轻人发放生活补贴,保障其生活,能专心致志从事民艺传承工作。第四,定期举办民艺作品的展览和展销活动,让民间艺人彼此交流和展示技艺,以促进技艺的提高。

振兴传统工艺,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摆脱传承窘境的有效途径。要建构合理有效的手工产业,长株潭地区应该将经济价值较高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加以利用,如重点扶持和建立湘绣、铜官窑陶瓷、浏阳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作为展示与宣传民间艺术的窗口;帮助长沙粽叶编、石、醴陵皮影、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制作等民艺品走向市场,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民艺产业等。

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既能为民间艺人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存状态,又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文化价值。以传统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又能推动民艺品与市场结合。从“湘绣”的保护来看,在产业化后得到了稳定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长沙市经济产业和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所需的产品,还使“湘绣”本身找到了存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持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性,使活态传承成为可能。

四、尝试创新思维,实现传承发展

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由于民间美术作品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被视作粗鄙俗气的物品而遭到疏离,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让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作品融入现代社会,既满足民众生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并最终成为现代化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民艺品的使用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倘若两者能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往往能创造出令人惊讶的经济和文化奇迹。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求变革与创新,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倘若一味只依靠政府投入来保护,那注定只能是苟延残喘,逃不过湮灭无形的命运。更何况“持续变化”本就是活态美术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正是一代代民间艺术家们的继承与创新,才使得遗产本身不断增值。

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民间美术之所以逐渐淡出时代潮流之外,其主要原因依然是维持固有形式,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就像长株潭地区濒危的遗产蓝印花布,其图案的依然只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二方连续、吉祥图案等规整的纹样。如果能在图案的设计上寻求创新,结合现代艺术形式、融合传统与当代艺术,立刻就能拉近与世界流行时尚的距离,从而广受欢迎。此外,我们还能在蓝印花布的功用上做文章,比如设计整合含蓝印花布元素的坐垫、抱枕、腰靠、汽车内饰、包装盒、旅游纪念品等等,都能引领时尚,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重回民众的日常生活。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旧邦新命”,“旧邦’是应当保持且珍视的文化传统,“新命”当指随时代而变,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推陈出新。也唯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增加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参与现代化的构建,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1c0096)

注释:

①徐美辉著.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艺术中国,2012年第10期.

②顾禄著,王昌东译.图说古风俗:清嘉录.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设计;新价值;

一、引言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基于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传统工艺美术不但具有发展历程长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应用价值,并且在新时代表现出了一定的新价值,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应立足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实际,认真分析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价值,为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保证当代工艺美术能够吸取传统工艺美术优点,提高工艺美术的发展质量,推动工艺美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历程较长,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应用价值

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陶瓷艺术还是青铜器以及漆树和漆器,都是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领了所处时代的发展。基于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地位及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工艺美术的陶瓷艺术价值最高。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陶瓷作为重要的工艺品,无论是观赏性还是实用性,都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从目前掌握的工艺美术文化中,陶瓷艺术的价值和艺术成就最高。第二,传统工艺美术的青铜器引领了当时时代的发展。青铜器的出现,代表了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到了重要阶段。以当时的工艺成就而言,精美的青铜器成为了当时时展的重要代表,推动了工艺美术的发展。第三,传统工艺美术的漆树和漆器成为了当时工艺美术的代表作。中国是最早发现漆树、种植漆树、使用天然漆髹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红色漆。三代时期,漆器是贵族用品,战国以后漆工艺进入了一个长达五百年的鼎盛时期,

三、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价值内容分析

传统工艺美术是一个综合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手工业时代的历史中,它是生活的创造者;在当代,它又以历史文化保持者的角色成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记忆和象征,以手工艺艺术和文化的独特形态自立于以现代设计为主体的科技文明之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发挥着从经济到艺术的多种职能。所以,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价值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工艺美术是生活的创造者。基于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地位,以及传统工艺美术对生活的重要影响,传统工艺美术可以认为是生活的创造者,也可以认为是推动生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二,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当代,传统文化的概念比较广泛,而通过传统工艺美术,可以迅速的认识到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使得传统工艺美术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载体。第三,传统工艺美术肩负着经济职能。传统工艺美术奉献了有价值的工艺品之后,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成为了繁荣经济的重要手段,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推动了艺术创新。

四、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工艺美术的重要影响

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来看,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由于传统工艺美术优点突出,其艺术成就和发展经验为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基础,使现代工艺美术能够有效满足艺术发展需要,提高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质量。第二,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工艺美术集成了多年的发展了几代人的智慧,无论是对工艺美术内容的认识还是对工艺美术发展方向的认识都比较到位。因此,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指明了方向。第三,传统工艺美术解决了现代工艺美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受到发展理念和艺术设计方法的制约,现代工艺美术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通过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以及吸取传统工艺美术的优点,现代工艺美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传统工艺美术在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基于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传统工艺美术不但具有发展历程长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应用价值,并且在新时代表现出了一定的新价值,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应立足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实际,认真分析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价值,为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保证当代工艺美术能够吸取传统工艺美术优点,提高工艺美术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聂爱文.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

[2]王茜,白京兰,夏晨茹.西部少数民族口传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及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3]朱霞,李晓岑.白族的手工造纸[J].云南社会科学,2014(06).

[4]李昶罕,秦莹,李娜.当代民主传统工艺的新价值[J].民族论坛,2014(18).

[5]聂爱文.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