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残疾人教育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云计算;云教育;残疾人运动员;信息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067-02
1 前言
在移动互联时代,云计算、计算机网络、社交网络和智能终端等技术平台下,教育变革深深影响着人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云教育”作为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创新模式之一,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云教育的推广应用对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实现教育公平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起着积极作用。
基于残疾人运动员高强度训练、人员相对分散、培训时间受限等特点,通过云教育方式针对残疾人运动员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成为较为理想的模式,可以实现残疾人运动员教育公平、按需学习和终身学习。残疾人运动员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对进一步挖掘个人发展潜力,改善其生活状况,提高综合素质,融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2 云教育技术特点阐述及发展现状
云计算成为2010年管理信息化行业十大关键词之一,云计算的发展势不可挡。云计算在学术界定义为:一种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模式,其推动力来规模化带来的效应,在这种模式下,一些抽象的、虚拟化的、可动态扩展和被管理的计算能力、存储、平台和服务汇聚成资源池,通过互联网按需交互给互联网终端用户。从技术角度来说,云计算不是一项新技术,二是一种计算理念或者计算模式,它是基于分布式处理、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发展而来的,同时将这些技术融合展现。
云计算作为互联网领域一种极具成长的模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超大规模,让“云”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2)虚拟化,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形态终端获取应用服务;(3)高可靠性,使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安全措施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4)通用性,针对不同的应用,可以构建对应的应用模型,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形态;(5)高可扩展性,规模可以根据需求动态变化,满足用户规模变化和应用拓展;(6)按需服务,体现了其低成本的商业价值,让用户得到收益最大化,减少购置边缘化设备和服务成本;(7)成本低廉,“云”端高容错性技术接入及其廉价的节点构成云网,免去各类需求用户维护高昂数据中心的管理成本,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时间成本。
3 云教育在残疾人运动员信息技能培训应用分析
中国的云教育目前处于探索、示范和发展的起步阶段。云教育的定语及论争都相对浅显。云教育是一个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校信息化原有基础上做好集中式管理和资源共享整合,建立一体化可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打破教育的信息化边界,试图解决传统教育信息化模式中的传递慢、传递难、沟通难、资源少等突出问题,实现跨越国界、无地域、多语言、不受时空限制的对接模式,让云网中的师生共用一个综合平台,实现各类受教育群体的平等学习、共用共享、自由选择的权利,融合教学、管理、学习、交流、共享、考核、评估甚至娱乐等各类应用服务,让教育真正实现信息化。云教育在技术应用、学校师资、资源开发、教育管理、设备成本投入、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根据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推算,目前我国各类残疾人综述为85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6.34%,残疾类型有: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中重度残疾月2518万,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984万人。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整体低于全国受教育水平,其中大学程度94万人,高中程度406万,初中1248万,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者识字少的人)为3591万,文盲率高达43%。
江苏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南京)是经省政府批准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服务于全省479万残疾人,每年容纳2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和100多名工作人员集中训练培训,既是江苏省残疾人运动员和国家田径、举重、射箭、游泳、乒乓球、田径等项目的主训练场,也是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基地,是展示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的窗口。2013年起组织开展对现役运动员进行信息技术轮训,目前现场培训工作开展3期,培训人员60余人,涉及肢残、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等常见类型,培训内容包含计算机系统使用、办公软件使用、上网应用、聊天工具、基本图像处理等信息技能。
通过3期轮训感受到运动员对熟练掌握信息技能的渴望,培训也出现了各类急需解决问题,如学历层次差别大、年龄层次跨度大、接受能力区别大、日常训练强度大、人员时间集中难、培训统一时段受限请假案例过大、培训内容和教案难度难以把握尺度、培训效果评估难等,导致培训中人员流动大,传统的教育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我国改革开放后重视残疾人发展问题,在残疾人教育和培训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分支,教育不公平在残疾人教育上有了较为突出的改善,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教育和培训效果,改善残疾人运动员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云教育平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解决上述方案。
云教育技术在残疾人运动员信息技能培训应用具有以下优势:
1)通过云教育建设平台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培训资源建设部门将信息资源转移到教育云平台,不论运动员身在何处,只要通过连接网络的终端,申请获得教育云平台的访问使用权限,既可以公平使用教育培训资源。
2)可以降低成本,培训机构通过云计算虚拟化技术无需提供高配置终端,降低购买培训资源的硬件成本,信息资源转移到租用教育云平台,服务器的购置需求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人力、研发、更新、能耗)降低。
3)教学资源网络数字化,培训师或者“电子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崭新的教学活动模式,指导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终端在线查看教师教案、教学视频、提交作业、信息交流指导,交互性、协和自主性通过云平台得到实现,让培训学员能够切实学习到自己感兴趣和具有个性需求的信息技能。
4)残疾人运动员面临退役问题,掌握信息技能给运动员们广阔的发展空间,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残疾人运动员加入到教育云平台,在训练之余查看对自己以后工作有帮助的培训视频,在政府的主导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妇联、残联以及其他行业协会,通过云平台不断更新最新的培训视频,让残疾人运动员按需学习,自由选择,相信残疾人运动员个人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4 总结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社交网络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让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通过云教育方式拓展残疾人运动员发展空间,掌握当下流行的信息技能,丰富残疾人运动员的学习和业余生活,让他们一起享受社会发展所带的福利。作为最新的发展方向,云教育让教育信息化在残疾人培训事业上的发展路途更加明确,残疾人运动员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激发,通过自主学习、个性学习、选择学习的方式,让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文化权利、发展权利得到保障,融于和谐幸福的社会公共文化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中新网,2007.5.
[2]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揭牌[P].新华日报,2007.11.
[3] 杨娇,许采娟,等.“云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5(6.)
>> 中\美\日三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之比较研究 中美残疾人高等教育比较及启示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浅议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探索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研究 高等教育课程与全球化 高职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残疾人应用型高等教育初探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探析 “人本特教”背景下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的思考 残疾人专职委员向职业化发展的思考 从学习者特征出发试析残疾人远程教育课程设置 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研究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研究 残疾人公平共享高等教育资源的研究 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补偿机制研究 中美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对比研究 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旅游高等教育课程“经营”研究 高等教育课程满意度研究述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许巧仙,常晓茗.市残疾人专职委员现状调查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61-62
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探索人才培养之路.
许巧仙,朱久兵. 高职院校残疾人专职委员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3).19-21
师资职后培训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一)培训缺乏整体规划,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任务,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义务教育的同时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是在特殊教育体系内运转。这种管理体制,往往把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当做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仍然按照管理义务教育的政策管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导致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符合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却达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标准,这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1]全国100多所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大部分由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升级”兴办,另有11所隶属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由于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分布较广,管理部门繁多,学科上横跨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类型,在培训的开展上难免容易形成死角。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普通特殊教育类培训没有职业教育环节,职业教育类培训又照顾不到特殊教育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各个学校相距较远,培训周期长,培训办班成本高,培训内容缺乏时效性;各类培训缺少规划,行成不了体系,教师培训重复性高,课程单元同一化严重,教师畏难情绪明显,无法根据各地残疾学生特点及社会职业热点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培训,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二)培训总量少,覆盖面不够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有39650人,其中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22056人,仅占55.6%。[2]抽样调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11所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467名教师显示,近五年来接受职后培训率达74.6%,但仍有1/4教师没有系统接受过特殊教育或职业教育相关培训(见表1)。[3]从现有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学业结构看,大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不是特殊教育或职业教育相关学科。调查显示,特殊师范专科和本科毕业所占比例为0,普通师范本科毕业占18.75%,非师范本科占81.25%(见表2)。由此可见,其职后培训应首先是特殊教育加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岗前培训,因为就其服务对象来看,所教学生都是视障、听障、智障、自闭症等类别的特殊需要人群,需要拥有这些领域的专业技能教师。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应当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改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训模式为以能力、素质提高为主的培训模式,要确立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训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教育教学观念。[4]针对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残疾人中职校教师应该是不仅具有特教知识、专业技能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针对这类特点的培训项目就更加缺乏。
(三)培训形式单一
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三方面。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研究适龄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形成符合残疾人劳动特点的特色工种。据研究发现,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所参训项目,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进入生产实践环节的实操环节,体现不了普教、特教、职教“三教”相结合的特点。对参加培训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调查显示,无论是特教专业毕业还是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85.7%以上的人仅接受过一种形式的培训,接受过两种形式培训的教师在9%左右,接受过三种形式以上培训的教师就非常少,只有个别教师。无论在一种形式培训还是多种形式培训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人数最多;其次是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培训;接着是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这些数据说明:一方面,对残疾人中职校教师培训的形式单一;另一方面,在现有特殊学校中,不是所有学校都定期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见表3)。[5]此外,此类培训所配备的实训基地也相对不健全,适应不了职业教育培训“实、新、频、快”的要求。
(四)培训内容科学性有待加强,课程内容匹配度不高
调查显示,在5年内接受过职后培训的464名残疾人中职校教师中,所接受培训内容与所教学专业课程相符的有165人,仅占总数的35.6%[6],(见表4)这表明目前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后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因而难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从培训的课程设置方案来看,多数培训依旧围绕三类残疾人群的心理与教育、课程与教法、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开设理论讲座,辅之以听障学生的服装设计、培智学生的糕点制作、视障学生的推拿按摩等技能性知识讲授。表面上看来,理论加实践的模式貌似合理,但参训教师大部分都是从普教、特教转行到职业教育的,由于培训内容和教师所教的专业课程不统一,培训经常流于形式,无法产生共鸣。
(五)培训实际效果不明显,培训的示范性和辐射性不强
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是教师基本的工作环境,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必须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由于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分布较广,教师来源复杂,现阶段采取的由专门培训机构承担的集中培训很难切合每个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情况,集中培训带来的工学时间矛盾突出,加上目前的集中培训主要采取课程面授、专题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培训难以迅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7]其次,现有的集中培训只能在点上就某一个专题对部分教师进行短期的强化培训,无法辐射到面上所有教师,培训的效益不能进一步扩大。
二、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
师资职后培训的对策
(一)整体规划,科学管理
大力发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我国特殊教育与残疾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为实现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各地残疾人主管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整体上对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后培训进行整体规划,理清此类师资职后培训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残疾人管理部门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应在调查一线中职校特点、社会热点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省、市(县)、校三级中职校教师职后培训运行体系, 加大各级专业培训基地建设,分层次(校长、骨干教师、管理人员等)、分类型(听障、智障、视障)、分主题(根 据当代职业发展特点、市场导向、不同残疾类型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设定职业操作主题)、分阶段(入职培训、转岗培训、业务分层次进修)进行专题培训,建设一支懂残疾人身心发展特点、专业素养高、技能水平过硬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
(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培训特色课程体系
要使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后培训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符合其特点的培训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研究,把握职业教育时效性,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需求安排课程,体现课程的主体性、时效性和应用性,根据培训主体的实际情况或职业发展与残疾人身心发展及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实际需要,加大培训课题中实践性课程、情境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的比例。应通过多种途径开拓课程资源,突出高校在培训课程开发中的科研引领作用,吸收具有符合当地残疾人职业发展特点的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辅导,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同开发一些现场教学环节、主题教学环节、微课程、微资源的课程资源。
(三)健全培训基地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培训机构—学校—企业互惠合作,“培—研—用”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建设模式
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是提升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实践技能的主要途径。各地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加大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政策和经费保障,应统筹现有基地资源,新办或协办一批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并加强各个基地横向之间的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培训。应瞄准残疾人就业方向,统筹新办一批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不断开发新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块,积极吸纳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及一线优秀技术人员加入培训资源的建设中来,积极探索“培—研—用”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建设模式。对企业而言,通过基地建立起与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直接联系,既可以指导教师学习熟悉企业设备,又可以在实践中研发服务于残疾人的设备与方法,从而获得产品更新;对参加培训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基地的实践操作环节,把在培训机构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里的一线技术能力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获得专业成长;对中职校残疾学生而言,可以从中获得一线的职业技能锻炼,完成与社会相关职业的无缝对接;对培训机构而言,可以通过这种模式的探索,加强对企业产品或理念的再开发,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带动整个培训体系的健全发展。
(四)运用科学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
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由于其涉及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必须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采用如专题性理论讲授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教育会诊培训模式、同伴互助培训模式、远程网络培训模式等。但据调查,每一期的培训结束,即意味着参培教师学习交流的终止,很少有培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与培训专家及参培学员之间有业务的交流与讨论,这样的培训效果就不能得到延续。各培训机构应积极探索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每一次的主题培训应聘请一名既有高深理论知识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教授级专家作为培训的首席负责专家,帮助培训机构共同拟定培训专题、形式以及培训的后期评价标准。并在每期培训结束时,在网络上创设一个研修的社区(即时通讯群、网络社区、博客或网络论坛等),与学员共同在网络上就此主题继续探讨一些现实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这样的培训模式能将现场培训的效应不断扩大,让首席负责专家与参训学员、参训学员与参训学员之间的培训效应得以延续,也为培训机构的后续性培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素材。
(五)突出培训的种子效应,增强培训的辐射作用,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研修指导
校本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的应用模式之一。校本教师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8]现阶段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培训都应注重对参训学校的校本二次培训的研究与指导。要指定专门的培训指导专家,视每位参训的学员为一颗颗生命力旺盛的种子,让培训学员既是集中培训的参与者,又是回到自己学校后的培训者。还要对培训学员回校后的二次培训情况进行跟踪指导,这样才能扩大集中主题培训的效益。各个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也要在国家、省、市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学校的顶层设计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研究,要切实制定符合学校及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校本教师轮训计划,加强对校本培训机制、校本培训资源建设、校本培训效果评价、校本培训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分析与政策调适——基于“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的数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EB/OL].[2012-01-12]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1.1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保障残疾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客观要求
残疾人同普通公民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受社会经济发展和传统思维的影响,残疾人在教育中仍然处于弱势群体,侵害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残疾人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等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的残疾人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享受到了和普通大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但由于受师资力量、课程建设体系、物质条件、教育途径等现实问题的制约,残疾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被边缘化,这严重侵害了参加人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不利于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2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丰富高校体育研究体系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以健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体育管理等内容,旨在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基本体育技术和基本体育技能的教育,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伴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残疾大学生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促进高校体育的协调全面发展。
1.3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残疾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残疾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被高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的机会,进而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加强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根据伤残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显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在高校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2.1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不均衡
对凯里学院、遵义医学院、凯里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SportsTechnology)87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呈现不均衡的分布态势。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院校分布不均衡,普通本科院校残疾人所占比例较低,仅为0.08%左右,高职院校比例较高,可以达到0.5%左右;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类别分布不均衡,我国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将残疾人分为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八种类型,贵州高校肢体残疾所占比例达到97.3%,视力残疾占1.5%,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展1.2%;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等级分布不均衡,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语言残疾的残疾等级99.1%为四级,三级以上仅为0.9%,残疾大学生具备独立日常生活能力,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2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
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贵州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贵州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有残疾人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的院校仅占2%;体育场馆设置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的院校比例为23.7%;设置有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的院校比例仅为3.4%。
2.3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
师资力量是开展教育的基础,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体育教师是实施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力军。从问卷调查来看,贵州现有体育院系均未开设康复医学、特殊教育等相关专业,特殊体育教育教师培养力量极为薄弱;在现任体育教师中,参加过专业特殊体育教育培训的教师比例仅为11.3%,参训教师中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短期培训的体育教师比例高达93.2%,88.7%的体育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特殊体育教育培训;在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指导调查中,94.3%的院校采用学生申请免修、不参加任何形式体育教育的方式,仅有4.7%的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等相关知识的传授,所有高校均未开展较为系统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看待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态度上,43.6%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27.3%的体育教师认为可有可无,12.4%的体育教师认为非常重要,16.7%的体育教师认为无所谓。
2.4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缺失
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内容涵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是学生培养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在问卷调查中,91.7%的高校没有明确的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8.3%的高校有部分培养要求。在对部分高校残疾大学生的调查中,85.3%的残疾大学生有接受体育教育的需求,12.5%的残疾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2.2%的残疾大学生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显示,89.1%的残疾大学生未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10.5%的残疾大学生有零星的体育锻炼,0.4%的大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缺乏的原因,35.6%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残疾人体育教育缺失是首要原因,28.7%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是体育设施不健全,20.6%的残疾大学生归因为自身体育锻炼知识的匮乏,15.1%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指导力量欠缺。
3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对策
3.1夯实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制定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系列管理文件,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实施;保证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通过政府支持、公益捐助、兴办产业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宽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来源,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经费纳入高校整体预算,确保经费的筹措和专项使用;完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对原有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改造,增加残疾人专用通道,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残疾人专用体育锻炼及康复设施。
3.2加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贵州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断充实残疾大学生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大力开展特殊教育培训,采用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专业院校、残疾人组织的专家学者,对现有体育教师开展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基本的履职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鼓励教师以开设选修课、体育锻炼辅导、体育康复康复指导等多种方式参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教育实践经验,促进教师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方面的成长。
3.3构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蓝图,培养体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高校应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召集专业体育教师、特殊教育专家、残疾人大学生共同参与培养体系的构建工作,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实施的特殊性,使培养体系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促进残疾人体育在高校的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体育教育,使残疾大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全面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实现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伤残情况为基本依据,严格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实用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残疾大学生实际的项目,使残疾大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组织应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将残疾大学生按伤残特点进行分组,不同组别执行不同的教学标准,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以实践为主进行学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弹性考察为主,重点考核其对基本的锻炼保健知识的了解、基本锻炼动作的规范等内容,避免以测验成绩为依据进行硬性考核。
3.4丰富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教育途径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和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残疾儿童少年,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为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提高全市特殊教育质量,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到2015年全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1.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区、市、市、开发区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其他县(市)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要积极整合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就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要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状况,利用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班,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有条件的幼儿园要开设学前康复教育班,接收适龄残疾儿童。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
4.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依托现有的职业学校和职教中心,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逐步构建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
5.积极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要将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教育机构、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
1.各特殊教育机构要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需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认真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残疾学生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方面的能力。
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在随班就读人数较多的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并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和扶持保护。
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包括多媒体教室在内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利用好省级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特殊教育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力争推出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积极开展盲文和中国手语研究推广工作,开展特殊教育的对外交流、校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市特殊教育研究水平。
6.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上台阶活动,争创省级示范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统筹规划特殊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禁将特殊教育学校用于普通教育。在建设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时,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需求。
2.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利用好省拨福利彩票公益金,结合我市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3.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就读普通高中的残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4.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鉴于特殊教育生均成本高的实际情况,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3—5倍确定,高中及以上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2—3倍确定。所需资金按学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
5.加大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投入。各县(市、区)政府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并逐步增长。在安排教育经费增量时,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2.执行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执行省定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中小学阶段按照教职工人数和残疾学生人数1∶3配备,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需要。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医疗康复和护理人员,并纳入教职工编制管理,实行教学、医疗、康复相结合,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有效矫正和补偿。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富余的中小学教职工符合条件的,可调整充实到特殊教育队伍。
3.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职工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教师及手语翻译,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具体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特殊教育教师及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工资待遇落实到位。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其工作量计算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人数情况,适当高于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适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政府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把各级各类特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特教特办,定期研究解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将特殊教育发展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督导检查。对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地方、单位和个人,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关键词:思想教育 残疾人 职业培训 应用
残疾人职业培训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残疾人职业培训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事业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福利水平与文明程度。把残疾人职业培训真正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学校的现有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仪器设备、校园环境等的优势,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其中的残疾人职业培训中的政治思想建设,有一定的特点和难度。他们在感知觉方面,在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方面,在逻辑思维的发展方面,都比同龄健全儿童少年发展得迟缓,因而,对政治思想的感知、领悟、理解、模仿、操作和约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时候,就更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残疾人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使用有区别性的教材,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求达到不同的教育效果。
1.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残疾人只有逐步树立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残疾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低年级残疾学生应以规范基本行为的养成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高年级残疾学生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的真情实感。特殊学校要积极探索德育教育规律,要将其同深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改变学校就德育抓德育的传统教育方法,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使残疾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基础知识、必备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力”的目的,从而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之材。
2.努力改革教育内容
长期以来,残疾人教育的内容往往偏重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残疾人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融人社会。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改革残疾人教育内容。加强生活知识、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基础文化与学习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为未能升学的残疾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谋生的技能,能在社会的正常条件下劳动和生活。此外,要加大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由于先天、意外的种种不幸,造成残疾人生理、心理上的变异。同时,由于外界的冷遇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他们陷入隔绝、封闭的心理状态。因此,职业学校应对残疾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克服自卑感、不良情绪等的困扰,使他们保持平和、开朗的心境,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自信的心理素质。
3.强化行知统一
行知统一是改进学生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原则。这是由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接受程度所决定的,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以人为本”。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必须经历从认识到情感、从感悟到养成的过程,感悟是认识到养成的唯一桥梁和通道,而感悟的最理想的形式和途径,就是学生喜闻乐见、能够体验的教育活动。首先必须是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活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可以组织残疾人学生去劳改管理所,听取管教干部以案说法的报告和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参观了管教场所,使他们懂得预防犯罪要从小事抓起的道理,无数次说教也难以收到如此之大的教育效果。一次次活动,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提供了鲜活的体验和良好的经验。因此,学校及其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思考设计出最佳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富有针对性、形象性与指导性的活动中,不断地补充、优化和整合已有的人生体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4.树立激励榜样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我们要给残疾人广泛宣讲一些古今中外残疾人成才的典故,如相貌奇丑的苏格拉底,耳聋的贝多芬,他们都风流千古,享誉全球。我们都沐浴着他们生命所放射出来的光辉。在国内,比如苗族残疾青年杨建辉身残志坚,在199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教室或寝室里可张贴一些有关残疾人成才的名人字画,让它们时时刻刻激励他们、鼓励他们,也可举行残疾大学生座谈会,请一些本校的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残疾毕业生,通过现身说法来激励他们,同时可组织残疾大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认识到残疾并非自己一人,而是大有人在。因此没有必要哀戚、自卑、自暴自弃。要通过交流。促使残疾大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落实的基本情况
总的看,自2004年10月10日《岱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岱山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以来,原创:我县的残疾人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有关部门对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文体生活、福利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扶持政策得到一定的落实,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维护,社会助残扶残的风尚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
(一)残疾人康复服务领域得到拓展
近年来,在残疾人扶持政策春风的沐浴下,残疾人康复服务领
域得到不断拓展,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的建立与完善,县残联康复办组织的康复活动(精神病康复、白内障复明、假肢安装、聋儿语训等)的增多,使更多的贫困残疾人享受到了免费或补助的康复服务。
(二)残疾人教育培训得到加强
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残疾人教育培训得到加强。2004、2005
年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8.84%、98.19%;残疾学生与特困残疾人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减免有保障,接受高等教育学费补助有落实;残疾学员参加培训费用有补助;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参加技能培训的氛围得到加强。
(三)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环境得到改善
随着扶持政策的落实,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环境得到改善,有关
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加强,使更多的残疾人走上了就业岗位。根据扶持政策工商部门对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进行了工商管理费的减免、税务部门对从事个体服务性行业月营业额在5000月以下的进行了营业税的减免、卫生部门对从事饮食服务行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残疾人办证、监测、产品检测收费的优惠。残联加强了对残疾人扶贫基地、种养殖示范户借款、贷款贴息和苗种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残疾人自强自立从事个体工商、种养殖行业的人数日益增多,残疾人走出家门,依靠自身解决温饱奔小康的意识加强。
(四)残疾人文体生活得到丰富
有关单位对所在的残疾人参加各级各类残疾人文体活动的阻
挠减少,对残疾人正常训练与参赛较为支持。残疾人参加县、市、省级文体比赛所取得成绩更加优异,残疾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残疾人特殊文化得到发展。
(五)残疾人福利环境得到提高
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得到提高:1、
各乡镇、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残疾人尽快脱贫致富。2、民政部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残疾人优先安排进敬老院。3、县残联、县社保局对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个体户、种养业户、自由职业者给予一定补助。4、县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文化广播电视局为贫困残疾人安装电表、水表、有线电视的初装费给予免费或减半,并每月免费供电10度,供水5吨。5、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对残疾人参观旅游景点给予免费等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残疾人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残疾人事业总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残疾人扶持政策落实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残联等部门对残疾人扶持政策的宣传还不够到位,缺乏深度和广度,部分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对有关残疾人的扶持政策知之不多,享受扶持政策的意识不强。
2、卫生部门对扶持政策的落实比较重视,根据扶持政策出台了帮扶操作程序,但由于医院经济困难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除县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外,其余未实施对残疾人就医免收挂号费、检查费和注射费(不含材料费)的有关规定。
3、交通部门对扶持政策文件第六部分福利环境中第八条:“残疾人凭《残疾人证》,搭乘交通工具、原创:优先购票并减半收取”中的搭乘交通工具减半收费,无法实施。理由是因为其客运公司售票只是船东或外县区有关客运公司售票;公交部门认为上级有关法规、政策未明确规定对残疾人搭乘交通工具实施减免,因此无法按照县里扶持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但对于优先购票,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悬挂“残疾人优先”、“残疾人专座”等标志牌实施较好。
4、电信部门对扶持政策第六部分福利环境中第五条第四款“对贫困残疾人家庭需要安装电话,申请安装地点与其居住地一致的,给予免收安装费(不含材料费)”未曾落实,其有关人员解释是因为未收到扶持政策文件,以后根据扶持政策加以实施。
5、县自来水公司一直以来认真贯彻实施扶持政策,对公司管理区内的贫困残疾人家庭需要安装水表,申请安装地点与其居住地一致的,给予免收安装费(不含材料费),并且每月每户免费供水5吨。但其提出大多数贫困残疾人家庭每月用水并不需要5吨,考虑其企业的负担是否能按其实际用水吨数(但不超于每月5吨)给予补助。
6、残疾人因其残疾而使其待岗、待聘的现象还有一定存在,各单位在与残疾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或开除、除名、辞退残疾职工之前,未向县残联通报。
三、意见和建议
根据调研及平时掌握情况,建议如下
1、根据舟山市人民政府第22号令《舟山市扶持残疾人暂行规定》的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对岱政发[2004]139号《岱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岱山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进行完善,拟定初稿后征求有关单位意见。
总的看,自20__年10月10日《岱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岱山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以来,我县的残疾人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有关部门对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文体生活、福利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扶持政策得到一定的落实,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维护,社会助残扶残的风尚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
(一)残疾人康复服务领域得到拓展
近年来,在残疾人扶持政策春风的沐浴下,残疾人康复服务领
域得到不断拓展,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的建立与完善,县残联康复办组织的康复活动(精神病康复、白内障复明、假肢安装、聋儿语训等)的增多,使更多的贫困残疾人享受到了免费或补助的康复服务。
(二)残疾人教育培训得到加强
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残疾人教育培训得到加强。20__、20__
年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8.84、98.19;残疾学生与特困残疾人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减免有保障,接受高等教育学费补助有落实;残疾学员参加培训费用有补助;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参加技能培训的氛围得到加强。
(三)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环境得到改善
随着扶持政策的落实,残疾人劳动就业的环境得到改善,有关
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加强,使更多的残疾人走上了就业岗位。根据扶持政策工商部门对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进行了工商管理费的减免、税务部门对从事个体服务性行业月营业额在5000月以下的进行了营业税的减免、卫生部门对从事饮食服务行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残疾人办证、监测、产品检测收费的优惠。残联加强了对残疾人扶贫基地、种养殖示范户借款、贷款贴息和苗种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残疾人自强自立从事个体工商、种养殖行业的人数日益增多,残疾人走出家门,依靠自身解决温饱奔小康的意识加强。
(四)残疾人文体生活得到丰富
有关单位对所在的残疾人参加各级各类残疾人文体活动的阻
挠减少,对残疾人正常训练与参赛较为支持。残疾人参加县、市、省级文体比赛所取得成绩更加优异,残疾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残疾人特殊文化得到发展。
(五)残疾人福利环境得到提高
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得到提高:1、
各乡镇、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残疾人尽快脱贫致富。2、民政部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残疾人优先安排进敬老院。3、县残联、县社保局对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个体户、种养业户、自由职业者给予一定补助。4、县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文化广播电视局为贫困残疾人安装电表、水表、有线电视的初装费给予免费或减半,并每月免费供电10度,供水5吨。5、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对残疾人参观旅游景点给予免费等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残疾人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起 点低、基础薄弱,残疾人事业总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残疾人扶持政策落实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残联等部门对残疾人扶持政策的宣传还不够到位,缺乏深度和广度,部分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对有关残疾人的扶持政策知之不多,享受扶持政策的意识不强。
2、卫生部门对扶持政策的落实比较重视,根据扶持政策出台了帮扶操作程序,但由于医院经济困难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除县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外,其余未实施对残疾人就医免收挂号费、检查费和注射费(不含材料费)的有关规定。
3、交通部门对扶持政策文件第六部分福利环境中第八条:“残疾人凭《残疾人证》,搭乘交通工具、优先购票并减半收取”中的搭乘交通工具减半收费,无法实施。理由是因为其客运公司售票只是船东或外县区有关客运公司售票;公交部门认为上级有关法规、政策未明确规定对残疾人搭乘交通工具实施减免,因此无法按照县里扶持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但对于优先购票,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悬挂“残疾人优先”、“残疾人专座”等标志牌实施较好。
4、电信部门对扶持政策第六部分福利环境中第五条第四款“对贫困残疾人家庭需要安装电话,申请安装地点与其居住地一致的,给予免收安装费(不含材料费)”未曾落实,其有关人员解释是因为未收到扶持政策文件,以后根据扶持政策加以实施。
5、县自来水公司一直以来认真贯彻实施扶持政策,对公司管理区内的贫困残疾人家庭需要安装水表,申请安装地点与其居住地一致的,给予免收安装费(不含材料费),并且每月每户免费供水5吨。但其提出大多数贫困残疾人家庭每月用水并不需要5吨,考虑其企业的负担是否能按其实际用水吨数(但不超于每月5吨)给予补助。
6、残疾人因其残疾而使其待岗、待聘的现象还有一定存在,各单位在与残疾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或开除、除名、辞退残疾职工之前,未向县残联通报。
三、意见和建议
根据调研及平时掌握情况,建议如下
1、根据舟山市人民政府第22号令《舟山市扶持残疾人暂行规定》的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对岱政发[20__]139号《岱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岱山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进行完善,拟定初稿后征求有关单位意见。
残疾人事业是全人类共同关注和面临的世界性课题。残疾人教育特别是残疾儿童的教育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都对残疾人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让他们掌握社会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一方面残疾人有能力接受职业教育。从许多优秀残疾人事迹当中可以看到,残疾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从而激发残疾人的学习热情和顽强意志,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就。同时,事实证明,盲、聋、肢体残疾者在受教育前后有着强烈的反差,受教育之后,身体的缺陷明显得到智力上的补偿。而且,受教育层次越高,这种补偿作用就越大。另一方面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可以回报社会,减轻社会负担。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有学习愿望的残疾人来说,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去接受职业教育,只是因为残疾人教育长期停滞于初等教育水平上,没有更大发展。只要施以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和训练,残疾人走向社会后,可承担与健全人同样的社会义务,同时减轻社会的负担。
但是,当前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的现状不容乐观因而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更具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政治思想教育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残疾人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学生的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目标,从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学生生活的环境为基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生理残疾造成了残疾学生能力的局部丧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残疾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调整心态,振奋自我,迎接人生的挑战;生理上的残疾还可能影响残疾学生认知等方面的正常发展,智力发展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辨别能力低下,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干扰等现象。残疾青少年特别是聋人团伙犯罪案件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当前一大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职业学校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着眼于残疾学生直面现实,应对未来,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政治思想工作在残疾人职业培训中的应用
1.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残疾人只有逐步树立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分层次的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残疾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使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低年级残疾学生应以规范基本行为的养成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高年级残疾学生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努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的真情实感。特殊学校要积极探索德育教育规律,要将其同深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改变学校就德育抓德育的传统教育方法,把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使残疾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品格、扎实的基础知识、必备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力”的目的,从而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之材。
2.努力改革教育内容
长期以来,残疾人教育的内容往往偏重基础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残疾人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融人社会。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改革残疾人教育内容。加强生活知识、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基础文化与学习职业技能结合起来,为未能升学的残疾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谋生的技能,能在社会的正常条件下劳动和生活。此外,要加大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由于先天、意外的种种不幸,造成残疾人生理、心理上的变异。同时,由于外界的冷遇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他们陷入隔绝、封闭的心理状态。因此,职业学校应对残疾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克服自卑感、不良情绪等的困扰,使他们保持平和、开朗的心境,培养他们自强、自立、自信的心理素质。3.强化行知统一
行知统一是改进学生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原则。这是由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接受程度所决定的,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以人为本”。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必须经历从认识到情感、从感悟到养成的过程,感悟是认识到养成的唯一桥梁和通道,而感悟的最理想的形式和途径,就是学生喜闻乐见、能够体验的教育活动。首先必须是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活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可以组织残疾人学生去劳改管理所,听取管教干部以案说法的报告和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参观了管教场所,使他们懂得预防犯罪要从小事抓起的道理,无数次说教也难以收到如此之大的教育效果。一次次活动,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提供了鲜活的体验和良好的经验。因此,学校及其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思考设计出最佳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富有针对性、形象性与指导性的活动中,不断地补充、优化和整合已有的人生体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4.树立激励榜样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我们要给残疾人广泛宣讲一些古今中外残疾人成才的典故,如相貌奇丑的苏格拉底,耳聋的贝多芬,他们都风流千古,享誉全球。我们都沐浴着他们生命所放射出来的光辉。在国内,比如苗族残疾青年杨建辉身残志坚,在1999年获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教室或寝室里可张贴一些有关残疾人成才的名人字画,让它们时时刻刻激励他们、鼓励他们,也可举行残疾大学生座谈会,请一些本校的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残疾毕业生,通过现身说法来激励他们,同时可组织残疾大学生互相交流,让他们认识到残疾并非自己一人,而是大有人在。因此没有必要哀戚和自卑。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要通过交流。促使残疾大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残疾人的政治思想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残疾人教育队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特教师资培养的学历层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对特教师资开展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特教师资的培训纳入师资继续教育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特教专业培训,聘请有关专家前来讲学。加大对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教育,采取党校学习、业务培训、挂职锻炼、干部交流等形式,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残疾人事业、恪守“人道、廉洁”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队伍。此外,要关心特教师资的工作和生活,稳定特教师资队伍。做到在教师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民办教师转正、评优等方面,对特教教师予以倾斜。
总之,为了保障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残疾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应该是特殊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残疾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并勤于研究,善于创新,残疾学生德育工作必然会有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宁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追求[J].中国特殊教育.
[2]宋红亮.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体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9).
[3]马慎毅,缪满英.聋人高等教育对上海残疾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4]胡新生.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04,(10).
[5]甘昭良.三类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问题与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
[6]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
[7]李术.试论残疾人的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3,(4).
(一)合作办学,探索“双系统”办学模式
所谓“双系统”办学模式,是指电大系统和残联系统两个系统合作办学。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的是内蒙古电大和残联联合办学的模式。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双方经常沟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教学、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盟市电大分校在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中也都采取了与当地残联合作办学的模式,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系统办学得以在全区开展和推进。
(二)以人为本,探索特色教学过程
为确保残疾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学院规范残疾人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同时,在加强支持服务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1.采取混合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实效。残疾学员利用“阳光学习网”平台参加远程教育学习时,考虑到一方面残疾学员存在文化底子薄、接受能力差,很多知识点通过网上自学还不能够完全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大部分同学家庭比较贫困,家里基本没有电脑或者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实际困难,学院适当增加面授课的课时量,并且尽量将课程安排在电脑机房来完成,使他们可以在消化书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和熟练计算机的操作。2.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是精心设计培养实践能力的载体和方法,教师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是抓好毕业生实训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办事处、残联等实训基地参加3~4周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3.教学与学生心理疏导并重残疾人学生因身体缺陷,以及社会对残疾人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残疾人普遍有孤独感、自卑感、敏感等情感特点。学院开设增强基本素质类“残疾人就业创业指南”“残疾人康复系列讲座”“新残疾人观”等课程,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面授辅导,引导残疾人学员对自己正确定位,能够正确认识所处环境与社会,树立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生命质量,培养残疾学员提高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人文关怀
针对残障学员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经济窘迫、求知欲较强、敏感自闭、期待平等、渴望融入等特点,学院还以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为核心,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全员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的工作机制。以“全国助残日”和“迎新春”等主题,分别举行了师生联谊会和座谈会等活动。新生开学典礼、定期师生座谈会、不定时地为表现优异的学员过生日等活动已成为学院常规教学、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加强了人文关怀,让学员形成了集体归属感,从而形成学院特有校园文化。
二、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定位,稳步发展
如何给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科学定位,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为构建自治区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是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特别关注和优先考虑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学习”,促进地方教育公平,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大课题。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定位,要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理清发展思路,对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正确认识,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明确今后发展目标,探索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残疾人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内蒙古地区办学的教学支持服务能力和办学水平,拓展未来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在开放大学建设中提出“多种办学形式协调发展,稳步发展特殊人群教育”办学思路,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推进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在全区各盟市电大系统的发展”的意见。笔者认为,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背景下,内蒙古电大要实现与其他普通院校的“错位发展”,对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定位,重点需要解决内蒙古学院的功能和价值作用实现问题。如何才能够让更多的地区,特别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残疾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水平,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在稳步推进中实现在全区的覆盖应当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功能定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双系统”办学独特优势和特色,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学习平台和教学模式、服务模式和合作模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地区教育公平,实现开放大学自身价值。2.发展定位:面向残疾人全体,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并重,实现内蒙古地区残疾远程教育在全区的稳步发展。3.办学特色定位探索构建内蒙古地区特点的残疾人远程教育合作办学模式及运作机制、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符合残疾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学习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并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对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办学的定位,旨在发挥内蒙古学院在本地区组织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功能作用,促进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的稳步科学开展,体现学院的核心价值。
(二)采取措施,破解难题
一、古希腊伦理思想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否定
古希腊时期伦理思想并未对特殊教育予以肯定,大多认为残疾人不可被教育,只会给动荡不安的社会带来更多负担。因而特殊教育人文关怀思考并不在这一时期的西方伦理思想视阈之内。首先,“教育是使人们从可感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的唯一有效手段…把快乐、有益、痛苦和憎恨都适当地根植于儿童的心灵中…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残疾儿童由于残缺,并不能正常感受到快乐、有益、痛苦和憎恨等情感,所以无法提升心灵境界,因而无法教育。其次,理想的国家应由哲学王统治。而哲学王的教育要求儿童自3岁起,便依据不同年龄执行相应学习,学习内容上至哲学与天文地理,下至军事与人伦日用,直到35岁通过层层考核,评为哲学王,才可担重任。一个不具备正常感知能力的残疾儿童,显然无法提升其哲学思考能力,更无法接受教育培养城邦所需之诸德,因而被教育排斥在外。因此,在古希腊时期,残疾人的处境相当悲惨,“被迷信、巫术以及宿命论所包围,他们多被看成是人类的异类,受到伤害、驱赶和排斥。”总之,古希腊伦理思想虽然对城邦正义、理想国、人如何获得幸福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与哲思而表现出很强的人文色彩,但这一人文色彩是以探讨健全人的生存与幸福为主旨的,与残疾人无关。由此,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根本谈不上。
二、文艺复兴伦理思想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正视
在西方伦理的文艺复兴时代,残疾人获得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这场古经整理运动使人们看到古典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尊严与高贵,主张符合人性的生活享乐与个性解放,强调人的现世生活,提倡人的自然平等,关注每一个人(包括残疾人在内)及其真实需要,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人文运动与自然科学的双重推动下,一方面,西方伦理开始肯定残疾人的学习与生存能力:“肓人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接受教育并和正常人一样过体面的生活。”另一方面,人们迅速运用生理学、医生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最新成果,积极治疗残疾人的身体状况,改进残疾人教育教学方法。“在聋教育领域,庞塞采用选择性刺激的方法训练聋童说话……卡丹以经验心理学为基础,提出对感觉障碍者通过各种刺激物来对其进行有效刺激是完全可以使其接受教育的…英国的瓦利斯创造了以书面语为基础,融手语、口型以及舌位运动演示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法。”由此,残疾人的尊严、价值、需要等获得了肯定与重视,展现了西方伦理思想对残疾人教育的关爱,而特殊教育也正式走上了人文关怀的发展道路。
三、古典伦理思想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完善
在16世纪左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思想与社会界对残疾人的教育与人文关怀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时间,建立正规的特殊教育培训学校,实现残疾人的尊严与价值。但显而易见的是,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有太大的不同,残疾儿童处于被隔离、与社会脱节的状态。对此,古典思想家通过对教育与人的本质的思考,为残疾人的教育及其价值实现奠定理论根基,进而展现西方伦理对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的工作,就是说,教育是推移到伦理的无限主观的实体性的绝对交叉,这种伦理的实体性不再是直接的、自然的,而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提高到普遍性形态的。”在黑格尔看来,残疾人的自然天性虽有残缺,但残疾人教育仍应致力于解放其天性,并使其在社会中获得可普遍的,可接受的伦理本性。这样的残疾人教育是实现了教育的本质的,否则只能被称作残疾人培训。马克思从“人”学意识与“关系”视角,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人的本质论述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存在的本质不是其出生时所拥有的自然禀性,而是其出生后参与社会所承载的各种关系。进一步讲,残疾人的自然禀性虽稍逊于普通人,但只要其能参与社会,则可获得与普通人一样的平等与认可,确证其存在。由此,西方的特殊教育走上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发展模式,并因此而展现出十分深厚的人文关怀。健全人与残疾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发展人性,建立关系,确证存在,最终实现各自全面发展,从而为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积极融入社会,努力实现价值奠定思想基础。与此同时,特殊教育也进入人文关怀的快速发展历程。
作者:魏冰娥 贺云凤 单位:学院 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
*本文系2012年重庆师范大学教改项目“我国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研究”;重庆市人文社科项目“人本主义与高校思政理论创新研究”(14SKSZ12);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道德金规划比较研研究”(15YBX-ZO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郑晓沦译.柏拉图著:《柏拉图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9页。
[2]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特殊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题。总的残疾人就业人数有2100多万,其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占96.6%,而从事文化技术等行
业的脑力劳动者仅占3.4%。
9月17日,熊熊燃烧的第十三届残奥会圣火在北京熄灭,十几天里,全世界4000多名残疾运动精英用残缺的身体挑战生命极限、用顽强的意志缔造生命辉煌、用迷人的微笑昭示生命意义。目睹这一切,无法不让人唏嘘感慨、热泪盈眶。
然而,当我们为残奥运动员拍红了手掌、喊破了嗓子后,有时间环顾一下我们周围残疾人的就业状况时,不禁又是另一种的感慨:就业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意义,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努力,且任重而道远。
就业成为身体残疾之外
的另一难题
对残疾人的关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环节,但这种关爱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同情、不歧视、救济帮助这些较浅的层面上,而是应该从各行业、各领城中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精髓,在教育、医疗、通信、就业、交通等各领域切实推动所有帮助残疾人的行动。这种帮助不仅仅是帮助他们生存,更是要帮助他们生活。这就意味着,残疾人群体应和普通人一样,享受他们所应享受到的一切人权要素。
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数量已经达到8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6.34%。残疾人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对他们予以关爱,我们责无旁贷。
一直以来,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就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对普通人来说是个大问题,对残疾人而言更是如此。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仅能够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在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享受生活。但长期以来,残疾人就业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最大的障碍在于用人单位的歧视。在他们眼里,残疾人因残疾而“一丑遮百俊”,纷纷把残疾人拒之门外,即使残疾人能够完全胜任应聘岗位也不例外。例如,掌握四门外语、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被媒体称为“当代张海迪”的北大女博士郭晖,毕业时找工作却多次因为残疾而被拒于门外。
当然,由于残疾人在生理条件和文化水平上的限制,他们的劳动能力低于健全人。这种差别导致残疾人不能像健全人那样完全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来实现就业,如不给予残疾人特别的“扶助”,他们势必就会成为失业者和社会的弃儿。通过社会扶助促进残疾人就业,本身就是人权平等的表现,也是实现人权平等的手段。
为全面促进残疾人就业,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的责任,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通过强化落实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鼓励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帮助农村残疾人多渠道,多途径就业,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残疾人就业的发展。
目前,政府对残疾人就业实行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方针,除自谋职业的途径外,一些残疾人被安排到专门为解决其就业问题而开办的福利企事业单位工作。此外,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也要按规定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
通过实施一系列促进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的优惠政策及扶持措施,残疾人培训及就业人数实现稳步增长。现在全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残疾人只要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不但可以胜任许多工作,有些人还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胜于正常人的成绩。
截至去年底,中国残疾人就业人数已达2100多万。其中,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达433.7万,农村就业人数达到近1696.6万。仅2007年,城镇新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已经达到39.2万人,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加需要安排的残疾人有30万人,这些人的就业基本上都能得到安排。其中,集中就业的残疾人是11.9万人,社会各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11.5万人,个体就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的残疾人是15.8万人,比重占到了4成以上。
虽然国家在促进残疾人就业上下了很大功夫,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近几年随着全国就业形势的严峻,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给残疾人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残疾人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每年有858万有劳动能力就业或达到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没有实现就业,失业率约为15%,残疾人群体的总体失业情况比整个社会的总体失业情况要严重得多。尽管残疾人就业率已经达85%左右,但可以看到,这是有劳动能力和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的就业率,人数还不到残疾人人口总数的一半。
同时,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的歧视依然严重。天生左手残缺的长沙妹子曾利雄近几年屡次遭遇就业歧视。1997年她被广州市残疾人英语培训中心录取,最终拿到大学英语六级证书。她去人才市场应聘求职,一家港资服装企业的老板在招聘现场测试了她的英语水平后决定录用,但在第二天偶然间知悉了她左手残缺后却坚决不肯聘用她了。后来终于有一家物流公司决定接收她,但到公司后仅一个月,在同事的歧视与排挤下又只得黯然离职。重庆市渝中区的聋哑女熊小芸刚从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毕业,本以为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孰料她给近百家公司投递了自己的简历,就因为她是残疾人而被拒绝。无奈之下,她在华新街人才市场向用人单位下跪,最终求得一家单位意向性收下简历。这样的案例实在数不胜数。上述这些人都可谓残疾人群体中的精英,其工作能力即使与正常人中的优秀分子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依然惨遭淘汰。
此外,残疾人就业的范围仍相对较窄、层次较低。在业残疾人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占 96.6%,而从事文化技术等行业的脑力劳动者仅占3.4%,同全国在业人口的总体相比,残疾人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于体力劳动。目前,8000万残疾人中, 有3000万人属于低收入阶层, 其中 979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教育和培训,
或许是他们一副有力的翅膀
残疾人作为在身心活动上有不同程度困难的群体,在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方面也处于弱势地位,从而造成了残疾人的劳动技能整体偏低,这对残疾人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自身素质。
知识改变命运,对残疾人儿童少年,要为他们提供多样的义务教育,保障每个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要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拓宽和完善高校的招生政策,放宽残疾考生录取标准,适当扩大招生范围,开设更多适合残疾人的专业学科,为以后从事高层次工作打下基础。帮助残疾人树立终身学习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发展残疾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
中国省、地、县三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已发展到1044个,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机构有2206个,达到中等学历的职业教育机构有158个。总共有近259.2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了就业能力。
“没有山东滨州医学院,就不会有今天的我。”28岁的韩芳,一岁半时发高烧导致右腿失去知觉,成了残疾人。1984年,韩芳中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但是师范专业体检将他拒之门外。1987年,韩芳高考再次位居全县榜首,没想到报考的图书馆专业也不接收他。就在他绝望之际,山东滨州医学院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医学系录取了他。韩芳不仅走进了梦想中的大学殿堂,而且4年后又以临床类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医科大学内科临床硕博连读研究生。现在的他已经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
我国大中城市已基本建立起残疾人教育培训长效保障机制,促进残疾人就业。例如天津市一年共为残疾人发放教育助学金和就业培训费近千万元,有近5000余名残疾人得到政府资助,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已经完成学业走上岗位。
福利企业:和谐社会的新亮点
福利企业作为吸收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渠道,在残疾人社会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个世纪50年代,福利企业就已经出现了。一直到80年代,我国福利企业规模、利润和残疾人职工数量的增长速度都在迅速增加。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福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现在的福利企业面临的困难较多,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福利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与政策的优惠、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继续实行减免税的优惠,还要进一步推进福利企业改制,放宽或取消对福利企业的行业限制,鼓励福利企业进入第三产业,调整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
位于北京丰台区的东风机车电器厂就是一家福利企业,目前在全部120多名员工中,残疾人员工有55人,占职工总数的44%左右。
29岁的吴双龙腿脚不如健全人灵便,大专学历的他毕业后也曾为找工作心存忧虑。2006年,他通过残疾人招聘会进入了这家工厂的电子车间工作。“感觉这环境挺好的,对我们都是平等的,还有对我们的福利待遇挺好的。我住的单身宿舍由工厂提供,单位给负担一部分,我们就是象征性的交一点,每月20块钱。”
吴双龙说,工厂还为残疾人员工开设了班车,在厕所、电梯里加装了栏杆,方便残疾员工的日常生活。而且他们的工作时间比健全人缩短了一个小时,每天只工作7个小时。最让他满意的是,残奥会期间,工厂还免费组织他们去鸟巢看了场田径比赛。
许多人残疾人说,在这里工作令他们心情舒畅,因为他们觉得这里需要他们。电子车间负责人陈志秋是这个车间里的两位健全人之一,她说,工厂安排残疾职工的原则就是发挥他们的特长。
关键词:城市圈 残疾人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21-02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个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在宏观体制、投入、就业保障等方面,及在微观的教育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2005年开始依托武汉电大进行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先期试点,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残疾人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残疾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残疾人,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与健全人有着一样的规律。残疾人虽然在肢体、听、视和言语方面存在着障碍,但他们在体质、人格和心智上与健全人一样有着全面发展的需求。让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让他们参与专业学习与职业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信心,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在全面健康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是社会正义与教育公平理念的价值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残疾人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应该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就业机会平等的权利。当代世界许多国家都出台了适当的补偿机制,来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特别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的保障。
二、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立法不完善,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门法还没有出台,残疾人高等教育招生、投入、师资、升学和就业等没有法律保障。我国至今仍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只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对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这对残疾人高等教育机构自身发展十分不利。虽然《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但该意见是否必须采纳、最终如何决定,都缺乏进一步的规定。 残疾人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制度保障的边缘。武汉市城市圈的一些地方规定,相对于把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整体规划,残疾人的高级中等以上的教育只是“根据需要”、“可以举办”;相对于初等教育对残疾人的各种特殊照顾,高等教育并没有对残疾学生显见的优惠。总体来看,由于社会对残疾人高等教育重视不够,残疾人高等教育在立法、政策保障及落实等方面都还不到位。
2.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武汉城市圈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门投入非常少,没有设置专项经费。而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成本要远远高于健全人的高等教育,残疾人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健全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需要提供额外的支持与帮助才能完成学业。例如,聋人可能需要手语翻译及与正常人进行社会交流的电子辅助工具,盲人可能需要盲文课本、辨认方位的信号与盲道,肢残人可能需要无障碍通道。这些残疾人教育需要的特别辅助设施及器材,需要的经费投入要比普通教育更大。武汉电大残疾人高等教育三个教学点,虽然可以按所收残疾学生人数得到市残联给予的学费补贴投入,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维持日常的教学开支,更谈不上添置残疾人专用的教学辅助设备了。由此可见,经费短缺的问题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严重阻碍。
3.校园设施和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残疾人高校,普通高校主要是以健全人为教育对象的,现在招收残疾人的几所高等学校,如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滨州医学院等,其中的残疾人数育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残疾人在校内还是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满足残疾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对无障碍校园、校园文化、语言沟通、专业书籍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需求。而武汉城市圈仅有依托武汉电大三个教学点开设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班,教学点开办残疾人教育时间不长,且受经费的制约,校园设施和教学条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残疾人学习的需要。
4.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有限
首先专业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各类残疾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管残疾人个性的差别,只能学习仅有的几个专业,选择范围很窄,就业范围也受限制,降低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带来的积极的社会效益。其次,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偏重理论而少实践操作,不能满足残疾人就业需要。残疾人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办学理念滞后、师资建设落后和社会容纳较差等这些综合因素共同制约了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5.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师资薄弱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养发展速度较慢,而且培养出来的有限的特殊教育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多数又转行,或从事管理、研究工作而不直接从事残疾人教育教学工作。目前,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整体上表现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极为低下。从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数没有经过任何特殊教育专业训练,参加特殊教育培训的机会也极少。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少了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必然会停滞不前。
6.残疾人高等教育行政与业务缺乏统一协调与宏观管理
武汉市试点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由市残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学院管理,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专门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因而缺乏统一的协调与宏观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给基层教学点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拿招生工作来说,残联有残联的标准,残院有残院的要求,当两者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基层教学点要投入不少人力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影响了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点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使残疾人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化地发展。因此,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政策导向、整体规划、学科建设、办学资金和条件、师资队伍培养等多个方面,需要专门机构来宏观统筹与协调管理。
三、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补偿机制
1.切实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工作,健全立法并真抓落实
建议武汉城市圈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充分关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正当诉求,出台支持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突出法规条文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真抓落实。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针对残疾人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健全,现有的资助政策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细化。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可以规定“联合助学行动”,支持残疾人终身学习。对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残疾人免费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凡进行学历教育的,学费由市残联全额报销;在省内进行短期培训的,技能鉴定费及本人和陪护人员的往返路费由市残联全额报销,还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2.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
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残疾人教育成本要比普通教育的成本高很多,教育经费需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来说,需要大量的特殊教育仪器、设备和辅助设施,其教育成本相对于残疾人基础教育更高。我国目前残疾人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已经直接影响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对残疾人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都需要进一步加大,以确保各级各类残疾人教育能够健康、协调地发展,否则将会因教育的中途失败而造成更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拓宽办学思路和筹资渠道,依托社会力量,建立起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办学多样化投资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有利于拓宽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有利于教育对市场经济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创新。
武汉市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包括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学生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制度、“绿色通道”制度以及高校从所收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资助困难学生。贫困残疾人大学生是贫困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大学生的资助力度,扩大资助渠道,建立并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鼓励社会其他力量多方面投入的资助政策体系。
3.设立专门的综合性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和专门的管理机构
“1+8”城市圈可以设立一所专门的综合性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开展远程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应具备符合残疾人受教育的校园、师资、设备等各类条件。学院应研究专门的残疾人大学生评价标准,注重过程管理,确保残疾学员能顺利毕业。
此外,还应建立由教育局、残疾人联合会统筹,各地区和相关单位参与的指导机构,全面协调管理整个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负责制定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保障政策和总体发展规划,协调地区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组织专家审定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师生比例、办学规模、办学资金、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要求、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标准等。
4.建设无障碍人性化人文校园
残疾人高等教育应该根据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招生时应在坚持政治、文化、业务条件的基础上,对年龄、婚否等问题,采取适当放宽的做法;教学上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即:按照个体的需要设计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学习地点和指导教师的选择都可以自由选择。学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另外,还必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残疾人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终身培训体系。有残疾学生的高校不仅应该建设基本的无障碍设施,而且应该为残疾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生活便利的设施,为残疾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比如,设专人负责残疾学生的生活;为各类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学习和生活辅助工具。人文校园是培养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支持的人本主义精神,能使残疾大学生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5.科学设置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
残疾人高等教育可结合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就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武汉市目前开设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社会工作、会计等专业,这些只能满足部分肢残人的需求。通过走访北京、天津、重庆、长春、南京等开办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高校,结合各所学校开设的专业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情况,我们认为,面向听力障碍人群应开设工艺设计(服装制作、艺品制作、陶艺、动漫制作)、农业发展(园艺、果树花卉栽培、养殖业、制茶)、康复(特殊儿童和老人护理)、美容美发、汽车维修等专业;而面向视力障碍人群应开设艺术教育(音乐教育、调音师)、汉语言文学(文学创作)、针灸推拿等专业;面向肢体残疾人群应开设公共管理(残疾人工作协调员)、网络编辑与管理、印刷、艺术教育(绘画、音乐教育)和会计等专业。
6.加强高校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专业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乐于奉献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落实残疾人公平共享高等教育资源的智力保证。特殊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般大学教师应具备的条件,还要有正确的残疾人大学生特殊教育观,要有比较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如要掌握盲文、手语等交流手段和教具。就全国看,高校特教专业教师在数量上严重缺乏,并且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方面也相对缺乏。目前,全国有高等特殊师范院校(专业)27个,年计划招生规模2100多人,大都成立于2000年以后,其中能够授予硕士学位的院校只有5所。教师的素质是搞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智力保证,只有有了一批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残疾人大学生共享高等教育资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残疾大学生。
7.畅通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出口及创业渠道
残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一般有三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为残疾人创办的福利性企业;自主择业。近年来,进机关越来越难,去福利性企业就业的也越来越少,而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自主创业者则越来越多。这得益于国家两方面的政策支持:一是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而出台的优惠政策,包括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残疾大学毕业生理所当然可以享受这些政策的优惠;二是专门为残疾人创业出台的特殊政策,残疾大学毕业生可以充分用它们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而对于残疾人高校来说,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并在校内积极推行创业教育,为残疾大学生开设创业技能类课程,举办各种活动为他们提供创业实践,让他们掌握一两项足以立业的技能,增强他们的创业本领和信念。同时,还要结合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组织他们学习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和创业方向,为他们开创事业做好知识上、技能上、心理上的准备。
8.加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
当前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体制、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教育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就业保障、课程设置和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门研究还是空白,也没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团队。政府应该直接推动,投入科研经费,组织科研力量,通过实证研究对区域内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为武汉城市圈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本土特色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伟.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
[2]李长文.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理念、政策与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孙祯祥,黄璐,张家年.无障碍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认知障碍者学习需求角度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10):41—44,23.
[4]刘岑岑.残疾人教育探讨[J].教育在线,2012,5(47).
[5]刘志敏.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残疾人,2005,(5).
[6]王世海.我国残疾人事业研究[J].中国青年,2011,12.
[7]武,李强.发展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5,(1).
[8]王钊.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J].教与学,2012,5(41).
××县位于××群岛中部,由404个岛屿组成,其中住人岛屿16个。区域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26.5平方公里。××本岛面积119.3平方公里,为××市第二大岛。全县辖6镇1乡,39个渔农村新型社区,7个城镇社区,94个行政村,总人口19.7万。20__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亿,三次产业比为26.4:32.1:4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2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59元,县级地方财政收入1.63亿。××县残联成立于1990年,于1995年升格为正科级单位,20__年2月实行机构单设。执行理事会现有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1人,中层及中层以下工作人员6名。残联机关内设办公室(含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康复办(××县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乡镇残联组织健全,7个乡镇有5个乡镇配备了专职残联理事长或残联干部;39个渔农村新型社区、7个城镇社区分别成立了社区残疾人协会。
目前,××县共有残疾人1万名,占全县总人口的5,涉及到五分之一的家庭,其中持证残疾人3718人,分别为肢体残疾2156人,占总数的60,精神残疾389人,占总数的13.4,听力言语残疾454人,占总数的12.1,视力残疾381人,占总数的10.2,智力残疾338人,占总数的9.1。我县残疾人分布大至如下:××镇有持证残疾人1048人,占持证残疾人总数的28.1,××镇有持证残疾人974人,占持证残疾人总数的26.2,其他五个乡镇约占45.7。
二、业务工作概况:
(一)康复工作。
我县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于1995年挂牌成立。之后,各乡镇陆续建立了乡镇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和服务站,使我县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基层有了落脚点。目前全县共有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服务站18个,逐步形成社区康复工作网络。此外,我县还于1999年成立了县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为残疾人提供各类辅助用具。
“十五”期间,在上级残联的指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我县残联认真开展各项康复工作。五年来,共组织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50例;低视力配用助视器25例;聋儿康复语训17人次;安装普及型假肢42名;安装矫形器26例;系统训练肢残人30名,脑瘫儿童6名;精神病集中康复治疗21人,并对以上康复对象进行了康复补助,累计补助金额达100余万元。
(二)教育培训工作
我县历来重视残疾人的教育培训工作,20__年,县残联就残疾人教育培训补助制定了《关于对××县残疾人培训教育实行补助的规定》。20__年,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政发[20__]139号《××县扶持残疾人若干意见》,明确了各类就学、培训的补助标准,使更多的残疾人家庭得到了扶助。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县通过助学结对共为86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圆了大学梦;对8名获得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的残疾学生进行了补助;共举办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残疾人1000余人,投入培训经费15余万元。此外,还输送了20余名聋儿就读市聋哑学校,2名盲童就读省盲童学校,4名弱智残疾儿童入学市语训中心弱智班,11名残疾人到省、市有关职业学校学习培训。20__学年度共有270名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全县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18。
(三)就业工作
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并逐步致富,是残疾人工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县残联劳服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以集中就业、分散就业、个体就业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安置残疾人就业。
1、集中就业。目前,我县共有福利企业20家,共安置残疾
人就业602人,残疾职工人均月收入达1000元,残疾职工参保率达到100。此外,前几年,我县还组织了30余名残疾人到镇海福利企业就业,进一步拓宽了我县残疾人就业的路子。
2、分散就业。为加大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力度,20__年,根据××省人民政府令第155号《××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我县制定出台了《××县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按照办法中“安置为主,收取保障金为辅”的精神,近几年来,我县共按比例安置残疾人75名,结对5人。此外,近几年我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基本做到了足额扩面。
3、个体就业。近几年,全县有648名残疾人陆续走上了种植、养殖、个体经营的就业道路,并涌现出了一批种养殖大户与企业业主。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的残疾人就业基本形成了分散按比例就业、集中安置就业和残疾人自谋职业同步发展的就业格局,全县1950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中,已就业的达1790名,就业率达91.8。
(四)扶贫工作。
我县是沿海欠发达地区之一,残疾人扶贫工作相对比较艰巨。为解决这部分残疾人的困难,我们对全县困难残疾人进行了全面调查,初步掌握了困难残疾户的基本情况。据统计,全县共有残疾人家庭3581户,其困残疾人家庭78户144人,低保残疾人家庭540户,低保边缘50余户,县残联结合本县实际根据 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措施给予扶助。
1、利用政策扶贫。通过贯彻实施《××市扶持残疾人暂行规定》、《××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等扶持政策,对残疾人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扶贫和社会保障、康复医疗、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和倾斜,为残疾人脱贫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我县的社保补助政策,20__年,我县制定出台了《××县对残疾人实行照顾扶助规定》,该规定第七条:对城镇残疾人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县残联结予适当补助,补助金额一般为社保机构规定的最低年缴费额的三分之一,并对其缴费率优惠五个百分点。20__年10月,县政府《关于印发××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的出台,我县残疾人社会养老保险补助金额从三分之一调整为15,但补助面进一步扩大到农村残疾人,所有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种养业户、自由职业均可享受以上补助政策。自上述政策实施以来,全县累计有74人次享受补助,补助金额共计5.3万余元;有807名残疾人享受了交费率的优惠。这一扶持政策在全市乃至全省一直处于领先,为我县残疾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更为残疾人的老年生活提供了保障。
2、通过社会扶贫。利用社会力量与残疾人结对是我县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几年来,在我县开展的“千名机关干部帮扶结对贫困户活动”中,全县共有359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受到帮扶。通过社会扶贫,使我县部分残疾人的生活、学习、生产困难有了一定的缓解。
3、其它形式扶贫。如低保救助、就业扶贫,建立扶贫基地,节日慰问扶贫、因病因灾等临时救济扶贫、助居等扶贫方式,都已成为我县残疾人扶贫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救助方式。
(五)宣传文体工作
近几年来,我县残联以“全国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为载体,通过拍摄先进残疾人电视专题片、设立残联网站、在城区悬挂横幅、加强信息报道,大力开展各项宣传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助残扶残的良好氛围。此外,还积极开展残疾人文体活动,举办残疾人卡拉OK比赛、录制了题为“平等、参与、共享”的快乐超市电视专题,举办了多次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在此基础上输送了若干名优秀残疾人参加了省、市乃至全国的文体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20__年省首届聋人运动会上,我县输送的4名运动员取得了4金1银的好成绩,为全市争得了荣誉。在20__年的××省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及省残疾人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中,我县输送的运动员又取得了3金4银的好成绩。我县残联也多年被市残联评为文体工作。
(六)抽样调查工作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是以残联系统为主组织的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社会调查。我县有幸被列为全省25个样本县之一,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抽样调查工作会议和文件有关精神,我县残联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在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下进行了抽样调查工作的筹备、培训、摸底等工作,为4月1日抽样调查的入户调查奠定了基础。为了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今年3月份制定了《××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方案》,明确了组织领导、调查目的、对象、范围、时间、阶段等内容;于3月14日,召开了××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动员大会,并相继制定了《××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现场调查方案》、《××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宣传方案》、《××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安全预案》,明确了各部门、调查队人员的任务及工作,为现场调查乃至整个调查工作的开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素质;就业竞争力
特殊教育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遭遇过就业歧视,严重影响他们就业的同时,在无形中伤害着他们原本就脆弱的心灵,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前就对社会和工作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排斥心理。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的维权意识仍旧不强,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为数甚少,自认倒霉仍是大多数残疾人大学生对待就业歧视的唯一办法。残疾大学生就业思想脉络动态和择业价值取向,取决于学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自身能力、就业准备,以及对就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职业化素养,转变就业观念
特殊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向需要注意三个方面:1.新时期社会大环境下忽视特教学生就业对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很多企事业单位对残疾人就业存在着偏差和误解,他们只是企业免税的工具,凭借国家对残疾人的按比例就业制度,在不影响市场大的竞争环境下,留出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一些福利企业生产加工,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2.用人单位在残疾人劳动权利和就业认识上仍存在偏差,缺乏法律意识,忽视对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忽视残疾人保障法的效应。3.残疾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反映在就业观念、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上,由于残疾人的身体原因,在与正常人的交往中大多比较自卑、缺乏自信。“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比较严重、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力、竞争意识弱、缺乏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的实际相脱节等因素,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现阶段解决残疾人就业,首先就要解决好残疾人在就业观念和意识“薄、弱、差”的问题。从提高残疾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入手,解决在思想上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残疾人学生对自身要有准确定位,准确的就业定位应为“岗位技术型”。
二、加强就业指导培训
残疾人自身素质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缺乏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二低”现象在残疾人中十分普遍,即“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残疾人成为就业竞争中的弱者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加强残疾人的素质培训,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2.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大力加强在职培训。3.以创业意识为关节点,大力加强创业培训。
三、加强岗前培训,促进企业文化与残疾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对接
残疾人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构成,身体状况、生活背景及受教育程度与健全人的差异,导致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塑造核心竞争力。残疾人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应抓住残疾人大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期,开展贴近实际就业岗位的模拟性综合实训,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培训方案,对残疾人大学生进行培训,鼓励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观,并全面系统地进行公司管理理念、安全生产及岗位操作技能的培训,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1.加强德育教育,把残疾人大学生的日常礼仪作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用,最终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这种礼仪习惯会成为残疾人学生职业素质表现的一个亮点。2.“树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过程中,特教学校注重对残疾人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学生“知”与“行”背离,这就需要学校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与团队精神,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使残疾人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习氛围,让残疾人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残疾人大学生职业教育时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内容,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扭转在职业教育中对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倾尽全力而忽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局面。在职业教育中,除了安排技术培训学习的时间外,要适时安排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正确了解社会、认识自己、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做好接受就业岗位挑战的心理准备。总之,要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教育引导残疾人大学生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耐挫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就业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郭丽华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纵横职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